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范文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

第1篇: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实践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193-1

0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网络的不断进步,我国农村在经营管理中表现的问题是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点多面广疏于管理、信息滞后不易管理、标准不一难于管理”等情况。如何实现科学规范的对我国农村进行经营管理,并实现为民办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健全民主监督机制的过程。

1 我国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1 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效果差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信息化设施落后,使得其信息的利用率低,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的信息化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速度,归结其原因是在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大部分地区没有根据农村信息化建设和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只是盲目的跟风,没有把握好信息网络建设的概念和技术,导致在网络建设上投入巨大,而收效甚微。

1.2 我国农村信息化服务差和成本高

当前我国农户需要的信息是从广播、电视、集市和邻里传播而来,但是这方面的信息是有限的。而农民需要的信息需求是多方面的,但是为农户提供信息服务缺乏较完善的服务体系,其主要是信息化法规不健全、信息服务管理不规范导致的。同时使得农民在获取信息时成本高,主要是农民在收入上是有限的,如果在有限的收入中投入电脑和每月的宽带费用,无形中会增加农民的经济压力,而农民对信息的需求不是每天都需求的,而是间断性的,算下来,这样的成本是巨大的。

2 我国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探索措施

2.1 加强领导和统筹规划

在建设领域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中,中央也明确确立了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并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指示精神,并且部署“十五”期间建设系统信息化工作的主要任务。农业信息主管部门与农经部门就要做的切实加强领导和协调工作,将农经管理信息化列入我国整个农业信息化建设之中,并做好统筹规划工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表彰在信息化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行为。以此让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方法实现有计划、分层次、有步骤的管理经验。

2.2 加强农村经营管理的财务信息规范化

当前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主要是收集报表进行统计分析,并且把各项财务数据须经层层汇总,然后进行上报,而对于生产经营的即时信息是无法通过有效途径迅速反馈到上层管理部门的,导致信息披露迟缓,达不到适时管理的需求。管理决策层应该做好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做好账务处理的电算化、领导监管的网络化、财务公开的自动化、农经统计的无纸化、出纳报账的实时化、监督查询的远程化。这样才能方便各项农村经营管理的指标的统计汇总,并且对管理决策层能够提供有效、完整的信息。

2.3 加大农村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宣传力度

大力宣传信息化对促进我市社会发展、提升我市整体质量和扩大经济总量的重大作用。因此应不断的提高对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的认识。充分利用地方的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政务网络等等方面的新闻媒体,来设立专栏、专题节目,以此介绍国内外信息化发展趋势,宣传信息化知识,开展信息化普及教育,报道信息化工作,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应该把信息化建设放在事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并且以实例宣传农经管理信息化的意义和实际效果,形成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不竭动力。

2.4 健全农村经营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制度

信息化管理是指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去整合农村现有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并且能够及时准确的为农民提供决策数据信息,以便对外界的变化及时准确的做出反应,其本质是提高农村经营管理水平。以市农业局经管科和信息中心组成的管理体系,负责系统的业务指导和网络安全,结合农经信息的特点,抓紧制定、完善有关信息化建设的规章制度。并且按管理要求生成各项管理指标,对农村集体经济进行实时管理。

2.5 做好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信息化的建设

信息化建设需要一些硬件设施的投入,这就需要一定的启动资金,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极创造条件,进行多渠道的筹集资金。购置数据库的软件、防病毒的系统、服务器、路由器、磁带机、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等等设备,并做好软件的开发和完善是个渐进的过程,以此做好软硬件设施的配置。更好的为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服务。

2.6 加强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训

人才是我国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最重要资源,是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强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就需要充分发挥好农村经营管理体系的机构和队伍建设。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引进有能力的教师进行教学。并做好每期的培训工作,对考核合格者才安排上岗,不合格者进行继续培训,直到合格为止,三次不合格者,坚决予以辞退。其次是向社会广招贤人,以此来扩大人才的吸纳面。

总而言之,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新兴的、前所未有的、开拓者的事业,是能够加快我国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整体收入的迫切要求。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应该面对社会形式的严重压力,不断改变现状,并做好信息化建设的任务,才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不断向前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龚燕京.农村财务会计[J].农村经营管理,2003,(10).

[2] 刘兴邦.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促进农业稳步发展[J].农业科技与信息,1994,(07).

第2篇: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 会计信息化 体系建设

当前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新农村的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农村在财务管理工作上,要努力建设健全的会计信息化体系,不断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提高农村会计资料处理准确程度,培养会计信息化工作人员良好的综合素质,定期组织专业的教育培训,同时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引进先进的财务管理软件,实现农村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网络化和公开化。

一、农村会计信息化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一)农村会计理论信息严重滞后

在当前的农村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农村的会计理论信息化建设明显落后于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会计理论信息发展缺乏创新改革观念,仍然将传统的会计理论作为农村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理论根基,严重阻碍了农村会计信息化体系的完善发展,无法最大化满足现代农村会计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发展。

(二)农村会计信息化体系建设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当前农村会计信息化体系建设中管理制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干部为了牟取利益,不顾管理制度和规定的要求,强行对会计账务进行处理更改;农村的财务管理和收支不规范标准,未能制定出合理完善的村级组织收入支出管理制度;农村财务会计人员未能履行职责,在领导的指令安排下进行假账的编制;农村干部主导了农村的财务管理工作,各项重大财务事件缺乏民主管理程序;农村的管理制度不科学规范,管理未实现公开化、透明化。

(三)农村会计信息化人员不具备良好综合素质

由于农村的会计信息化专业知识普及不够,导致会计电算化人员未能充分掌握财务软件的应用处理,各项会计业务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农村缺乏一支专业的会计信息化队伍,财务会计人员缺乏专业化的教育培训,综合素质偏低,通常都是一人多岗,无法轻松解决农村各项经济事务,无法满足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的需求。

二、促进农村会计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实践措施

(一)增强农村会计理论信息化建设

农村在建设会计信息化体系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先进会计理论信息化的重要性,它能有效拓展会计主体的外延度。要想进一步加强农村会计理论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充分发挥出会计学术组织、各高等经济院校以及研究机构的积极性,积极宣传现代会计理论教育,保证农村会计理论信息建设的现代化以及科学化,充分了解掌握最新的会计理论研究动态和成果,促进农村会计信息化建设稳定的发展进步。

(二)强化农村会计管理信息化建设

农村要想建立起健全的会计信息化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就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从各村的财务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建设完善的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出纳管理制度、财务公开制度以及财务会计人员管理制度等,实现农村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促进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有效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于违法操作现象严惩不贷。各级农村财务管理部门要合理完善各项会计制度,推动农村会计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发展。

(三)加强农村财务会计人员信息化教育

农村在建设会计信息化体系实践规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培养会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农村财务管理部门要定期组织全体财务会计人员参加各种专业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升他们的财务管理水平,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坚持履行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与此同时,还要注重提升会计人员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充分掌握和了解会计电算化的各项技能。农村也要有效采取措施,不断激励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到基层就业,最大化的满足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的需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要想建立起健全的会计信息化体系,就必须打破传统会计的弊端。在会计信息化建设上要敢于创新改革,积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入先进的财务软件,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使农村的财务管理工作越来越规范科学。

参考文献:

[1]田文勇,张会摒,李冬梅.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四川省种植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证研究[J],开发研究,2013

[2]张绍群.浅析会计信息化及其对会计实务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1

[3]杨曙辉,宋天庆.加速标准化建设,促进农业科持续发展――大理州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

[4]蒋勇,罗利平,祁春节.现代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模式设计及制度安排――基于湖北省的实证分析[J],情报杂志,2010

[5]张双兰.强化信息服务促进科技惠农――关于晋城市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

第3篇: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范文

我作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三下乡”服务队的成员之一,赴广安追寻伟人的足迹瞻仰伟人丰功伟绩,深切缅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并对广安当地的明月镇做了实地调研。

在领队熊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怀着对伟人的无限崇敬之情,冒着酷暑参观了邓小&平故居纪念园,先后瞻仰了邓小&平铜像、参观了邓小&平故居陈列室和邓小&平故里。通过参观,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了小平同志波澜壮阔、光辉灿烂的奋斗的一生,增强了爱党、爱国、爱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纪念园出来,我深有感触。伟人已去不可追,但其精神却永远成为千千万万有抱负青年的学习榜样。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同学们在追慕伟人的同时更要沿着伟人的足迹为建设伟大的祖国而努力奋斗。把那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铭刻入自己心底,时时鞭策、督促自己。

参观了小平故居以后,我们服务队一行赶往市区附近的华蓥县明月镇实地调研,先后参观和访谈了两个养猪场、一个养兔基地,以及一个兔肉加工公司,详细了解了公司和基地的规模、流程和发展情况。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当地乡镇的发展状况,并针对实际情况,结合我们学院的优势,向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经过协商,我们学院和镇政府计划在明月镇建立一个长期的社会实践基地,培养我们的学生党员队伍,让学生党员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磨练和成长。

本次社会实践有我们学院图书馆、档案、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等各个专业的同学,我的专业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在成行前,我主要关注农村和农业信息化的问题,查阅了很多图书、网站和档案资料,对四川省的农业信息化状况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和详细的了解,为向农村和乡镇科技管理人员讲解农业信息化准备了丰富的材料。可是当我们同明月镇党委书记访谈的时候,发现明月镇这个在广安还算不错的小镇,也只是在镇长和书记的办公室里面有一台电脑,农业科技人员几乎没有上网条件,感到目前四川实现农业现代化或者说是农业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通过此次对明月镇的实地调研,我对农业信息化感悟很深。窥豹一斑,由于我国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是在工业化尚未完成的基础上开始的,在四川这个农业大省,信息化的进程更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表现为:

(1)整体水平相对落后,区域发展不平衡,如我国涉农网站虽然有6000家之多,但与整个it业的发展主流还不成比例,不足全国网站总数的10%,而网络用户中只有0.3%的用户是农民,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取市场和技术信息的农村家庭比率只有0.8%,因特网普及水平城市是农村的740倍。而且更严重的是这些网站真正有生命力的并不多,有些已经名存实亡,勉强维持的也未能真正进入农业、农村和农民之中。困扰信息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已成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巨大瓶颈,广大农户在农业生产、销售过程中,依靠因特网获取信息进行决策的仍然不到1%,大多数还是凭借个人经验和来自邻居、集市上的信息来决定种什么、种多少以及卖多少价钱。而且目前网站是东多西少,北京市有297家,青海却只有1~2家。

(2)信息管理基础薄弱,投入分散、重复建设,一些农业数据库存在互相复制、投资大但利用率低的问题。农业网站内容缺乏行业特色或本地特色,网站的信息开放性和共享程度低,信息的标准化和时效较差,网站建立了但资源建设却跟不上,缺乏对一手资源、实用资源的开发。

(3)信息市场开发刚刚起步,还处于机制不健全,信息程序不规范、信息用户不成熟的阶段,误发或误用信息的事件时有发生。

(4)我国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一些地区对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以及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致使信息化建设工作进展缓慢。

基于全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状况和四川省的省情,我认为可以采取这样的对策:

(1)建议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应用需求出发,站在全国一盘棋的角度,从宏观上制定政策,进行资源整合,统筹规划,合理分工,有步骤有侧重点地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同时发挥大型网站的整合联动作用,以龙头带动龙身、龙尾,从而既发挥了大型国家级农业网站的信息导航功能,又展现了区域性网站的地方特色,以点带面,提升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2)根据国际信息化发展趋势,制订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及制订统一的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相关技术标准、信息标准,规范管理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尽快与国际信息标准接轨,提高我国信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

(3)进一步加强农村信息化队伍建设,重视并有计划地开展信息队伍人才培养,积极扶植和发展农村产业协会组织,充分发挥协会组织 和农村技术推广站在各级农村信息队伍建设上的作用,并将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农业企业与经营大户由信息服务对象发展为信息提供者和信息传播者,带动更多的农户利用信息,共同发展。

(4)以最为急需而又马上可以利用的部分技术作为突破口,建立国家农村市场信息体系及完善各级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采取有力措施,规范市场信息开发与建设,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缓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解决信息交流与农产品流通的问题。

第4篇: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范文

2.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3.北京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摘 要:农村信息化是使信息化渗透到农户生产、经营、消费、学习等各个环节,从而极大地提高农户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的过程。农村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要求。在分析廊坊市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网络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083-02

农村信息化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中实现普遍应用和推广的过程。它不仅包括农业信息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等在农村生产、生活、管理等方面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

1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村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突破口,在驾驭农村市场经济中处于前置性的基础地位。农村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要求。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对于提高现代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应用水平,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推进农村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农村科技进步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和信息引导,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环境的改善,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竞争力的增强,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2 推进农村信息化,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推进农业信息化,加强农产品市场价格、供求、技术等各类信息的采集、处理、,疏通信息传播渠道,还可以增强广大农户和企业获取信息与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避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进而提高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1.3 推进农村信息化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手段

农村信息化有助于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信息占有和利用的差别,促进农村市场的开拓和城乡协调发展,借助于网络技术,可以建立城乡之间信息传递、互动、交换的平等关系,提升农村发展速度,缩短城乡之间的发展距离,使城乡居民直接分享各种技术知识与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民享受现代社会文明成果,推动科技、文化、社会事业发展

2 廊坊市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廊坊位于河北省中部,北临京都,东与津门交界,南接沧州,西和古城保定毗连,地处京津两大城市环渤海腹地,素有“京津走廊上的明珠”之称。现辖三河市、霸州市、广阳区、安次区和香河、永清、固安、文安、大城及大厂回族自治县,幅员面积6429平方公里,总人口3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8万人。所以农村的经济发展对推动整个廊坊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廊坊市在农村信息平台和资源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目前,廊坊市充分利用户联网、电视、电话、广播等,为农户提供技术、市场信息、政策法规等综合服务,使农业信息覆盖40%以上的农村用户,其主要模式有:

(1)行政主导模式。抓好廊坊农业信息网站群和农民合作社商务信息网服务,年信息4万条以上;落实农业部“三电合一”和省“农业多媒体视频专家诊断系统平台”项目,建立乡村信息服务站200个,视频专家在线试点1000个,农村信息员1000名。

(2)民企经营模式。依托大华夏神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全市推广应用农机监理、农业智能语音、农业触摸屏等服务系统,开展农村信息“户联网”综合服务。

(3)行政与国企合作模式。农业职能单位与联通、移动联合,通过手机、固话、电脑等方式,推广农业短信、设施农业专家远程监控、农业专家视频在线等服务。农业短信用户达到50万户,建设设施农业专家远程监控试点20个。

(4)行政与民企合作模式。推广神农农业科技进村专家咨询服务系统、农村信息“户联网”综合平台,开通集查询信息、政策解读、办事指南等功能于一体的廊坊市农村土地流转网。

(5)国企与民企合作模式。推广华夏神农等民企公司与通信部门合作,依托网站、短信、热线等媒介,开展新农村金色俱乐部、省农村信息户联网资讯热线服务模式。

2008年,廊坊市推进了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该市农村信息“户联网”的进一步的拓展延伸。星火科技“12396”热线采取以电话为主线、以因特网为总线,电话、短信、网站、手机上网、电视、广播等多信道全方位接入,实现互动联动。一是整合搭建包括电话、短信、手机上网、网站、电视、广播、触摸屏七个子平台在内的农村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二是丰富服务方式,实现人工坐席应答、专家远程转接、系统自动应答三种服务;三是扩充信息资源库,服务门类从23个增加到34个,农业专家和咨询系统的数量由130个增加到157个、语音数据达到10万条。内容涵盖农村科技、涉农商务、农村政务、生活百事、医疗保健、休闲娱乐、农村教育等与农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四是建立星火科技“12396”呼叫中心,中心现有坐席人员10人、农业专家10人,实现了每周七天、每天十二小时在线为农民服务。农民只要利用有线电话、手机等通信设备就可获得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全市建成统一标识、配置、服务、管理的地市级服务支持中心1个、县级服务指导中心3个、乡村企服务站100个,覆盖了无公害蔬菜、奶牛养殖、肉牛养殖屠宰加工等全市的农业主导产业,直接受益农民达40万人,增收近亿元。

3 廊坊市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廊坊市启动农村信息化工程以来,各县农村信息系统的硬件建设比较理想,但是农民在信息利用方面、政府在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信息服务质量及农民信息素质都亟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农民缺乏信息化知识

缺乏知识是影响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广大农民由于历史和现实等方面的原因,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综合素质较差,对农业科学和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村民信息意识薄弱,信息人才匮乏,加之传统的保守意识使得大部分农民对信息,尤其是对网上信息表现出漠然和无知,在获取和利用信息时常表现出随机性、从众性和观望心态,不善于利用现代通讯网络加快农产品信息、搜索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等,这种状况严重挫伤了农村信息化建设者的积极性。

3.2 信息获取成本较高

农民的收入水平与信息应用水平是息息相关的,各种信息获取手段的费用需求减缓了信息进入农户的步伐。现在虽说电脑普及了,价格相对以前便宜了,但最低也需2500元左右。另外,加之农户经营的土地规模小且分散,导致农民购置设备上网不仅不现实而且不经济,采用电话获取信息虽然方便但费用普遍较高,而通过电视、板报、传单等方式,方便且节省费用,但获取信息方式大都不能满足农民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的信息需求。

3.3 信息资源状况较差,信息实用性不高

目前,全国虽有农业信息网站2200多个,但是网上综合性的信息多,专业性的信息少;简单堆积的多,精心加工的少;交叉重复的多,有特色的少;尤其是缺乏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和对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不能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使一些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不具有指导性,这些都阻碍了农民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3.4 缺少信息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

在现实中,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管理的技术人员存在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素质难以保证。

4 促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体系规划、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开发等任务必须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当前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4.1 要加强对农民的系统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政府应增加投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大力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并着重培养农民的三种现代意识: 一是现代的科技意识,即让农户具有学科技、用科技、走科技兴农之路的意识。二是现代的市场意识,即让农户具有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掌握市场动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意识。三是现代的信息意识,即让农户具有愿意为信息投入、注重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意识。同时,要大力提高农民信息素质能力,让他们具有信息收集、信息应用和信息反馈的能力和意识。

4.2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解决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缺口

农村地域辽阔,对信息产品的需求规模较大,因此信息化建设中网络体系开发、信息技术装备、基础设施铺设、人员培训等软、硬件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鼓励、支持、吸引社会力量,尤其是有实力的企业和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逐步探索和实现共建、共享、共赢的体制,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持续深入发展。

4.3 要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建设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重点应是采用乡镇级建立信息服务点、村级培养信息员的方法,健全乡(镇)、村两级信息传播网络,要抓住新农村建设这一契机,有条件的村,购进电脑,建立网站,无条件的村,鼓励经济能手购置,利用党团员活动日进行学习培训。要充分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积极作用,使之把农业信息服务作为自身的重点服务内容,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农业信息网络的信息传播优势,并充分调动涉农企业、农产品经纪人、农广校、村干 部、农村信息员的积极性,使各方面密切合作形成集信息收集、加工、、服务于一体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解决农业信息进村入户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4.4 加强农村信息专业人才建设

目前,廊坊市信息人才仍然比较缺乏,人才结构不够合理,搞技术的多,懂经济的少,搞生产的多,懂市场的少。因而迫切需要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要求的农业信息人才,造就一批有信息搜集、信息识别、信息加工、信息应用、信息反馈和预测分析能力的信息人才队伍。除重点培养高素质农业信息专业人才外,还要着重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使农业技术专家同时也是农业信息专家,让他们在农户信息化过程中引导农户、帮助农户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第5篇: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农村洗车液;管理探究

中图分类号:TN9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272-01

在信息技术广泛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与信息化技术手段相结合,对保持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经营良好的农村经济环境有重要意义,探讨信息化背景下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不仅是农村经济管理的必然课题,而且也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对农村经济发展有实际意义。

1.信息化角度下农村经济管理的任务

1.1 促进农村科学技术的全面推广

基于信息化角度开展农村经济管理,应当在全面普及信息技术知识的前提下,让广大农村群众认识到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的优势,从而主动接受信息化管理方式。首先,要发挥出各种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全面体现出地理定位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农业生产和农村企业经营中的作用。其次,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经营设备的知能化水平,在全面依靠信息技术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效率的同时,发挥出信息技术在防灾预警、应急处理、农村安全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第三,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建立健全农业技术信息化培训平台,有效提高信息技术的服务水平。第四,促进农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农村经济的电子商务能力,构建科学的服务体系。

1.2 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和谐新农村

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管理中不仅体现在生产经营方面,而且还提供在提供农村文化的软实力方面。首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有现代思维的新农民,在提高农村群众的生产经营能力同时,拓展农村群众的思维意识,开阔农村群众的发展意识和眼界。其次,可以利用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平台,积极广泛的普及和贯彻农村经济政策,全面提高惠农政策的使用和落实效率。第三,可以有效实现与职能部门的对接,建立多种综合的信息共享平台,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包括医保、就业、法律维权在内的多重信息,真正有效落实农村社会事务职能。第四,全面满足农村群众的新需求,促进农村群众获得多方面信息,为农村群众提供新的经济信息交流及共享平台,实现农村群众思维意识的全面发展。

1.3 用信息化建设农村市场体系

建立健全农村市场经济体系是信息化的重要任务。首先,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发展和完善农村经济的供求平台,建立对接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其次,可以大力发展网络增值活动,实现电子金融,连锁经营,专业信息服务等,全面发展大型的信息服务业务。第三,可以进一步改造农村经济市场,不断建立安全的农产品信息监管系统,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保证农产品的安全,不断加强农村产品的质量。第四,可以建立以卖方为主的网络供求市场,不断与其它信息平台对接,帮助农村经济推销产品,有效打开农村经济的广阔新天地。

2.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总体布局

2.1 建立信息化的网络管理构架

在信息化角度下实现农村经济管理的快速发展,应当为农村经济管理构建基本的信息化技术平台。首先,大力推广信息化需要的硬件设施环境建设工作,逐步的从政府职能部门开始,向联通企业、联通村镇进入辐射,最终把农村群众全部纳入到信息化管理平台之中。第二,网络信息环境的构架要有前瞻性,在实现县、乡、村三级信息网络覆盖的同时,更要加强移动通讯网络的建设,保证农村大的信息化环境的基本覆盖。第三,加强农村信息化平台等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银行、通信、物流的信息化建设力度,大力推动公共服务设施的信息化水平,逐步开展农村经济事务管理网上运行项目,为全面铺开信息化做好准备。

2.2 开展信息化示范村建设活动

信息化示范村建设活动是当前普及推广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示范性和引领性活动。加强信息化示范村的建设活动,可以有效的起到宣传推广使用。首先,要出台制订信息化示范村的建设标准,按照高标准高档次要求推广信息化工作。其次,积极落实信息化示范村的经费来源,保证快速搭建必要设施设备。第三,推广多种信息化服务建设方式,提高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效率,不断引领广大村民体验信息化技术。第四,积极总结信息化示范村建设的经验,为全面建设信息化村屯集中力量。第五,发挥信息化设备在村财务、合同管理、社会救助等事务中的作用。

2.3 建立信息化建设培训基地

倡导建立信息化建设培训基地,主要目的是给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培养必备人才,不断提高农村对开展经济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为了全面稳步的推广信息化建设培训基地项目,首先,建立设施设备齐全的村级信息化培训基地,主要为村屯群众普及信息化技术操作知识,全面提高基层群众的信息化水平。其次,推广信息化技术,让广大村民群众认识到信息化设备的价值,引导村民正确使用信息化设备,达到农村经济管理事盏男畔⒒运营目的。第三,进一步依靠信息化设备提高农村使用更新科技意识,全面提高农村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

3.实现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策略

3.1 健全农村信息网络体系

实现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首先,要采用有效措施,构建更为完善的信息网络系统,消除还存在信息孤岛现象的村屯,把所有村屯者联接到信息网络平台中。其次,及时更新落后的和不适应时展要求的信息化设备,保证网络信息技术能实现农村的全覆盖。第三,进一步深入信息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日常事务中的使用范围,不断提高资料申报、经营管理情况、农村居民事项查询的网络化。第四,信息化系统要有针对性,要提供适合区域内大部分村民使用的信息,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推广农业技术,切实解决由于信息闭塞,而导致的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

3.2 培养专业信息管理人才

信息人才是实现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关键,只有不断培养优秀的信息管理人才,才可以实现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任务。首先,针对农村专业信息化人才较少的局面,拓展提高信息人才的培养渠道,建立广泛的信息人才培养和招募制度,大量举办信息技术培训班,不断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培养课程。其次,鼓励人们参与信息技术培养和实践活动,对信息技术使用及有创新的个人给予必要奖励,形成钻研信息技术的良好风气。第三,大力引进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不断把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输送到基层乡村,发挥出信息技术人才的宣传和教育引领作用。

结论

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实现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活动与现代市场经济体系接轨,而且助于全面提高农村经济效率,转变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现实。在当前条件下,应当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有效科学的农村经济管理信息体系,不断通过政府、企业,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共同进行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在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第6篇: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范文

(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湛江524088)

摘要:我国农村信息化教育建设并非一帆风顺,依旧存在多种现实问题。本文将系统分析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以及所遇问题,并且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我国农村信息化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 :信息化教育;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8—0023—02

收稿日期:2014—04—16

作者简介:张亮(1989— ),男,吉林九台人。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通讯作者:陈士银(1967— ),男,湖北仙桃人。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土地资源管理,行政管理。

一、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现实中,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与现代化建设标准存在较大差距。在我国农村的广大地区,信息化设备如计算机等虽然不断扩大使用范围,广大农村学校已经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但由于受到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短缺以及教师技能低下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受到严重阻碍,同时,在我国部分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加强投入、弱势输出”的现实情况。[1]农村信息化教育成果大打折扣,无法保证学生受教育质量的提高,进而影响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二、问题

(一)农村经济基础薄弱

在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充足的资金保障以及合理使用是其他工作有效进行的首要前提。但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由于受到国家政策、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限制,导致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经济基础不稳定,信息化建设阻力重重。除此之外,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进行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以及资源分配过程中,存在不协调、不均衡现象,即过分重视硬件设备的投入而相关配套的软件设备不齐全。[2]此外,教学设备以及教学资源往往会倾向于投入到重点院校,无法为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保证。即使在部分已经具有信息化建设基础的农村地区,设备数量以及资金等都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存在教学软件普及率低下、使用效率不高、教师操作水平低下等现象。

(二)教师队伍科研技术不高

具有浓厚现代化气息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属于“新生儿”,而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主要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群体对信息化的认知以及使用存在一定的误区。[3]导致我国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的教师团队科研力量相对薄弱。不可否认,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教师的素质以及技术能力对广大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对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够深刻,因此,无法有效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水平。其次,农村学校缺乏专业信息化教师也是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之一,即使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授课教师,也普遍存在理论水平不高、素质低下等情况,无法做到对广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最后,由于地域以及其他条件限制,我国农村教师群体很难获得有针对性的进修及培训机会,而其原有的技术又无法适应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要求,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教育。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信息化教育技术的使用和普及。

(三)教育设备利用不足

虽然我国农村地区在现代化教育设备的投入力度和建设力度在不断加强,但由于我国师资力量不协调、教师专业知识相对较弱,教师无法有效利用新设备来提高教学效率,造成教育设备资源的严重浪费。[4]

(四)互联网使用缺失严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互联网的出现、普及和应用给我国教育改革带来了重要的启示。但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教师团队对互联网的认识不够深刻,进而导致教育方式转变与改革机会的流失。在学生方面,由于缺乏相关引导,学生无法将信息网络技术变成自觉学习的工具,而只能依照传统的教育方式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不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学习效率无法得到提高,学习方式无法得到有效转变。

三、解决对策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提升对信息化的认识

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只有在思想观念转变后才能真正提升对我国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认识,进而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首先,需要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不断加大对于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宣传力度,促进我国农村地区传统教育观念的有效转变,并且不断提升农村地区广大群众以及教师团队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认识,将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准确定位。其次,对教师团队,要不断加深他们对信息化教育的认识,切实加强教师团队对于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准确把握及应用,并且加强教师团队对于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和认知程度。最后,需要建立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反馈机制以强化认知观念。[5]根据广大农村地区的信息化现状,切实做好相关指标的制订与考核。消除顽固的落后意识,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引导。

(二)拓宽信息化教育投资渠道,注重硬件与软件同步发展

加强经费投入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首先,对于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使用国家力量进行专项定位与设计,在此过程中,还需要使用合理的行政手段加以辅助,保证信息化建设资金的合理使用。其次,我国农村学校应不断整合配套资源,通过制订相关要求规范以及成立督导部门,使更多的资金用于信息化教育建设,保证信息建设工作获得长远发展,加强资金以及设备使用的合理性,避免宝贵的经济资源被浪费。最后,社会各界的力量也是促进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助力,应呼吁我国各个社会阶层为信息化建设工作贡献力量,充分整合多种宝贵社会资源。此外,在积极增加信息技术硬件设备的同时,还需要对软件环境的建设加大重视,两者缺一不可。在推进信息化教育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形式获得软件资源,发挥信息化教育的最大潜能,克服软件与硬件发展比例失调的现象。根据农村实际情况,提供多种符合农村教育事业现状的教育资源,从多方面、多角度为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支持。

(三)加强农村信息化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在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教师队伍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经验丰富、操作水平过硬的教师队伍对于推进我国农村信息化教育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完整、标准的培训项目是首要环节,这就急需打造出完整的培训制度以及专业性、针对性强的培训课程内容,让我国广大农村教师享受到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为信息化建设工作打下人力资源基础;其次,教师培训以及深造的具体内容需要与农村当地的实际教育情况相符合,通过专业项目的培训,进而达到不断满足农村不同地区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此外,由于不同农村地区的教师水平各不相同,因此,需要根据农村教师现有的技能水平和实际要求制订培训内容。最后,还需要不断提升农村教师自主学习、深造的积极性,加强对教师自学能力的培养。[5]通过不断加强对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育以及培训,使农村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制作并使用符合广大农村教育工作需要的信息化软件和课堂展示课件等,使我国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教育工作更有实效。

参考文献]

[1]刘叶贵,严建荣.浅谈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J].信息技术教育,2006(12).

[2]董希志.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J].小学校长,2008(5).

[3]朱从卫.论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J].江苏教育,2004(2).

第7篇: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信息化是南阳也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达的经济必须以发达的农业为依托。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主流正从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卫星通信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

南阳作为一个农业大市、人口大市,积极探索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方略,大力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新农村建设物质条件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服务“三农”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全面繁荣农村经济,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

展。

一、南阳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南阳的农业信息化已初具规模,但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只有发展农业信息化,才能加快提高南阳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才能快速提高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为农业的持续发展铺就道路。

(一)信息化的物理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南阳是全国重要的通信枢纽,国家重要光缆干线“八横八纵”中的“一横一纵”在南阳市交汇。经过多年来的发展,通信部门和广电部门的光缆铺设已覆盖全市各县市区、各乡镇,长途光缆长度达25万芯公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光纤传输网络,基本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电话和网络。组织体系方面,市直和13个县市区农业部门都设有兼职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206个乡镇中有一半以上乡镇设有信息服务站;网络建设方面,覆盖市、县、乡的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初具规模,信息资源采集、逐步走向制度化,网上市场、网上交易、网上定货正成为许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大宗农产品市场走向国内外市场的重要通道。

(二)信息化的手段较为全面,服务网络初步发展

围绕南阳市农业优势产业,南阳市相继创办了南阳农业信息网、中部农村信息网、张仲景中医药网、香花辣椒网、新野蔬菜网、南阳月季网、中华玉网等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业网站,并将现代手段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广泛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工具,不断创新信息服务方式,使农村干部群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方便地获取农业信息。在种植业、畜牧、渔业、农垦、农机、农业科技教育和农产品市场等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批自下而上的信息采集系统。信息的整理、分析和逐步走向制度化、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地方农业部门普遍加大了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步伐。在电子信息网络得到发展的同时,电话、电视、电脑普及率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的信息服务模式,农业信息采集渠道得到完善。

(三)信息化的专门管理系统开始建设,农业信息化走向专业化、正规化

南阳市农业部门和一些县、乡已经建立了农村综合经济信息中心和信息平台,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速度大大加快。不少地方农业部门积极开展市场信息服务,服务网络已经开始向乡镇、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以及经营大户延伸,这是农业信息渠道畅通的重要保障。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工作的管理,更好地发挥农业信息在服务农村、农业、农民中的作用,部分乡镇举办由各村主任、村信息员、农业龙头企业信息员、农办人员参加的农业信息化工作培训班,使参加培训的人员加深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了解,为今后服务农村、农业、农民夯实功底。

二、南阳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虽然南阳市的农业信息化工作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应该看到,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相比,南阳市的农业信息化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业信息利用水平较低,信息化建设主要还局限于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还不多,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

(一)农业信息化的主体对农业信息化认识不足

目前,农业信息工作是“上面热、下面冷”,县以上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对农业信息工作十分重视,但农民受正规培训的机会少,信息化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小规模生产经营意识的农民习惯了种什么、养什么全凭经验的作业方式,他们对信息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同时,由于经济和文化基础的限制,他们没有条件及时、直接地从网上获取信息,也没有能力上网信息,农民的这种信息意识影响着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二)信息基础设施薄弱,使用效率不高

由于网络成本高,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虽然南阳市有不少农业网站,但是存在网站支持内容不够丰富,网络的覆盖也存在地区的不平衡性。各地信息工作的手段还很不完备,大多处于“硬件不硬、软件很软、运行较难”的状况,许多农民还不能方便快捷地利用互联网、电话等现代信息通讯手段。同时,农业软件十分缺乏,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开发、能力落后,服务水平提高较难。运行经费难以落实,出现有钱建站,运行困难的状况。

(三)缺乏既懂网络又懂农业的专门人才

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能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解答疑问,能为农产品经销商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信息等。目前南阳各地虽有了一支信息员队伍,但既懂计算机网络又懂农业信息的人才十分缺乏,而且,大部分同志是兼职从事信息工作,时间、精力不能得到保证,难以适应信息化要求。有些农村信息员的水平不高,连起码的电脑应用都不会,造成信息利用程度不高;上网用户不多,农民上网比例低;农业信息质量不高,实用性较差,利用价值较小;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三、南阳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一)通过信息化和农村教育结合,从观念上和技能上解决信息化难题

通过农业人才工程,宣传和发展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需要集中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农业技术、农业经营、外语和法律等各方面的人才,不断充实网络的内容,建立系统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技术信息,完善网络的交互利用功能。

长期以来,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新型农业组织方式的建立,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发展和信息化观念的传播与植入,更何谈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指导农村的现代化。搞好人才工程,农村基础教育尤为重要。同时,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这样把信息化和农村教育相结合,反过来又使农民重视信息化,利用信息化,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文化程度和农业生产经营技能上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网络的能力。

(二)以政府为主,并吸引多方面力量,共同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供给范畴,需要大量投入,应采取政府投资为主,多种投资形式并存的方式,谁投资、谁受益,明晰产权,提高基础设施的供给率。进一步推进农村通信发展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继续推进“村村通电话和网络”工程,加大互联网接入能力建设,提高农村通信水平,让农民在家能看上电视、听到广播,在炕头上、地头边能打电话,并且随时能上网了解最近农业信息,享受到广播电视和网络普遍服务。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条件,着力整合涉农部门以及电信运营商、软件提供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等现有的网络、技术和业务,共同建设包括市级信息中心、县级工作站、乡级信息服务站以及村信息员四级组成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以解决适农信息到农民手中问题为重点,通过信息员采集农副产品、劳务市场、村务公开等方面信息,由信息服务系统进行相应的加工处理,并及时,实现信息服务的本地化;在全市有条件的行政村、有特色的自然村以及种植大户、加工企业、经纪人中建立信息服务点,并以这些信息服务点为依托,逐步形成辐射全市的信息服务网络。

(三)加强对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合理规划,使农业信息的管理更加规范,流通更加顺畅

农业信息体系是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社会服务功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需要政府在人员组织、投入、优惠政策等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和扶持力度,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并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系,强化对农业信息化的组织管理,保证农村信息科学性、适用性、指导性、时效性。

同时,政府要完善信息采集、存储、处理、、传递和使用系统的规范和标准,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创造多元化投入的政策环境,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农业信息服务领域,形成政府主导与扶持下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建设格局。

(四)借鉴农业发达地区经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信息化是社会化的产物,推进农业信息化,应充分吸收利用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较好地区和发达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成果。信息化从业人员要尽可能多地参加国内和国际农业信息化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访、讲学,并选派科技骨干到农业信息化先进地区和发达的国家进修、深造或访问学习,以此推进农业信息化事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元凤.论农业信息企业在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03(9).

2、孙成明,朱薇,杨一.中外农业信息技术发展概况及我国的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

3、梅方权.当代农业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的对策[A].农业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C].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第8篇: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范文

一、认识到位,思想上高度重视

近年来,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将这项工作作为消除信息贫困的一个重要举措,制定了相关的规划方案,每年年初都要制定信息化工作计划。今年,我镇还明确将加强“梨林镇政府网站”建设和政府工作人员利用互联网络和局域网实现资源共享和材料交换以提高办公效率为本年度我镇信息化工作重点。为进一步加强领导,我镇还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副职为副组长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政府办公室具体负责该项工作,指派了3名有一定电脑操作基础的同志负责信息化工作的日常运作。另外我镇还在全镇45个村中筛选、确定了一批文化素质较高的村民担任村信息服务点信息员,为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投入到位,设备上财政保障

近年来,我镇党委、政府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力投入,先后投资20余万元,加快信息化硬件配备换代升级。目前我镇机关内共有电脑13台;原创:网络设备12台(包括服务器1台,打印机4台,扫描仪1台,数码相机1台,摄像机1台,不间断电源1台,路由器1台,交换机1台);全镇网通固定电话5460部;小灵通200部;上网160余户,网络覆盖全镇42个行政村(南程、程村、朱村除外);有线电视覆盖23个村,1450户;远程教育覆盖37个村;乡村协会16个,农村经纪人85人,基本形成网络。

三、措施到位信息化作用发挥

1、注重信息资源共享。梨林镇信息网络自开通以来,共在网上收集各类信息500多条,上传信息130余条,推介企业7家,招商引资信息8条。主要涉及农业动态、工业动态、小城镇建设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等内容。利用信息网络,我们在作好日常政务信息收发、网络办公的同时,也及时将网上的有关农业政策、致富信息、生产动态、新产品、新技术、法律法规等信息通过下载等形式传递给有关部门及广大农民群众。同时,我镇也利用网络积极探索部分无纸化办公,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2、强化信息人员培训。我镇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多种方式,利用不同场合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和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对信息化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此项工作。同时坚持每年举办信息化培训班2期,邀请有关专家授课或专题讲座,分别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业务知识、网络应用等内容进行培训,同时组织信息员适时参加省、市组织的学习培训,共计25人(次),切实增强了全镇干部群众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为全镇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思想上、技术上的保障。

3、发挥市场信息优势。我镇在中国农业信息网站注册了“一站通”,对外各类农业信息,大力推介我镇的特色农副产品,使全镇的农产品、土特产品走出梨林,走出河南。仅去年一年通过网络外销生猪就达8.5万头,外销鸡蛋5000余吨;农村经纪人则以镇农业信息站为中心,利用网络查询农产品供求信息,通过宣传带动辐射,与外地客商建立生意合同,使广大种养户从中受益。比如,裴城食用菌去年有20%的成品被山西、焦作、沁阳等外地客商采购。另外,网络也提高了我镇的办事效率,降低了工作的成本。例如,在全镇重点工程设备、机关办公用具等物资采购中,我镇通过网上查询,货比多家,不仅资金比原计划节约了近10%,而且大大降低了采购当中的交通、食宿等费用。

四、“十一五”期间的信息化建设

今后五年,我镇将按照“应用主导、面向基层、面向市场、网络共建、技术创新、资源共享”的原则,大力强化信息网站的载体和平台作用,不断提高梨林镇信息化和三个文明建设水平。

一是打破“养在深闰不相识”的传统农业意识,加大农村经济人队伍的信息化知识培训,以网络信息为依托,积极推介特色名优产品,做到“上传社情民意,下播农业信息,沟通供需渠道,构筑致富桥梁”。

二是立足农产品市场信息和农业科技信息服务,逐步探索信息流引导物流的有效途径,全面提升信息网站对富裕农民,指导农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发挥好信息网站对全镇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促进作用,使之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信息化带动我镇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是立足教育提高,充分利用信息网站方便、快捷、覆盖面广的功能,全面加快以镇信息网站为中心的全镇远程教育系统建设,全面加强农村党员政治理论学习和党建知识培训、农村医疗卫生知识普及、计划生育育龄妇女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教育培训。

四是加快镇区信息资源的整合步伐,努力建设更加完善的公众服务体系。我们计划建设信息服务大厅,对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人口管理、劳动力资源、各方用工信息等进行有效组合,为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优质、全方位、规范透明服务,达到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节约人力、物力的效果。

五、问题及建议

问题主要表现在:1、计算机专业人才缺乏;2、信息化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资金筹措主要依赖政府的投入;3、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信息传递方式比较落后,而信息进村入户由于受网络成本制约,主要还是采用比较传统的如张贴宣传栏、散发资料等方式;原创:4、信息化建设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

第9篇: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西部农村 信息化 问题 对策

一、对西部农村信息化的认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政府当前对农村工作的一项重大方针。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央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工业返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发展新阶段。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农村信息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电子农村、电子农民和电子农业。电子农村是指要建设一个信息化的农村;电子农民是指要培养信息化的农民;电子农业是指农业生产、销售、运输的配套体系都要信息化。

对于西部农村地区,进行信息化建设尤为重要。根据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划定,西部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推进西部地区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一方面是响应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另一方面是因为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西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

二、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西部地区的通信与信息化建设发展很快。2005年西部地区通信业务收入完成1144.4亿元,同比增长12.6%;电话用户达到1.5亿户,电话普及率达到40.5%;上网人数达到2229万人,上网普及率达到6%。特别是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通信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村村通电话”工程取得了积极进展。

横向上看,西部农村地区以电视、电话、广播、互联网等形成了横向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纵向上看,西部地区以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结合专业农业门户网站以及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网站,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一体的纵向农业信息化网络。

一个以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体系,在西部农村已经基本形成。

三、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西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由于西部农村信息化基础差、起步晚,与东部和较发达地区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明显差距。西部农村信息化在发展中存在着以下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⒈西部农村信息化缺乏统筹规划和长远考虑,导致农村信息化建设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近年来,西部农村建起了涉农的相关服务网络或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它们为“三农”服务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些具体情况,导致在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出现了盲目性,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西部农村地区地域广阔,这使得我国进行农村信息化建设时很难统筹安排。

⑵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东部地区率先进行农村信息化建设,而西部地区和偏远山区进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缓慢。这种情况使得对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协调存在一定困难,并且使得农村信息化建设出现重复建设,浪费大量的资金。

⑶西部地区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投入的资金和技术的差异,使很多地方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带有盲目性,信息化的程度带有肤浅性。

⑷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一部分地方政府单独进行规划,如此造成“信息孤岛”现象,进而无法实现资源的共享。

⒉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对进一步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造成困难

一些农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同时其效益的不明显又影响了后期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目前,农村地区缺乏现代信息技术,覆盖西部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和农村信息服务网络还很少。西部地区农民拥有计算机的比例还很低,很多地方仍旧以广播、电视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另外,计算机网络和传统媒体在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中没有形成优势互补。

⒊西部地区农民收入低,对农村信息化的利用和普及带来一定的难度

我国西部落后地区农民收入还非常低,农民对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热情不高。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农村居民只有在收入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把资金投入到信息的利用上。在一些地方,即使政府已经建设了信息平台,但是当地居民由于收入太低而放弃使用信息化设施。这种情况对西部农村信息化的利用和普及带来一定的难度,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西部农村信息化的推进步伐。

⒋西部地区农村缺乏技术宣传和指导,使农村信息化建设后劲不足

西部农村教育落后,农村居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使得农村居民缺乏现代信息技术,而很多农村地区信息化队伍的培训工作没有同步进行。一些地方虽然已经有了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平台,但还没有相配套的技术人员作指导,这样的情况使得这些信息化设施的利用率低下,导致一些信息化设施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另外,由于一些工作人员没有做相应的信息化服务宣传,使很多西部农村居民对信息化优点的认可度不高,无法接受信息化的生活方式。

⒌西部农村缺乏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导致西部地区信息化建设步伐缓慢

西部农村地区是我国广大农村中最落后的地区,很多地方缺乏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首先,在很多农村地区,农村居民缺乏良好的教育,其文化素质不高,导致农村地区信息化人才的缺乏;其次,很多农村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高,并且政府的信息化投入有限,导致信息化建设资金的缺乏;最后,在一些农村地区,当地领导还没有形成农村信息化的意识,等等。这些都是导致我国西部农村地区整体缺乏信息化建设大环境的因素。

四、推进我国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和效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要结合西部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信息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来推动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

⒈要理顺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

对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而言,应高度重视农村乡镇信息化建设,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指导思想,以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使农村信息化发挥更大的效能,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⑴要强化公益性信息服务。农村信息化建设必须以政府部门为主体,主要服务对象应是县以上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网站、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信息服务企业、农产品贸易组织等。在建设过程中,要盘活经营,推进服务模式多元化。

⑵要为基层农业网站、县以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农村信息服务企业、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中介组织等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使他们可以上联网络,下联百姓。服务手段可以通过网络、电话、有线电视、VCD、直至纸质信息媒体等多种形式,向农户提供信息和科技知识服务,使信息技术服务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惠及百姓,真正有助于改善农业生产管理和农村社区文明建设。

⑶要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向广大农民提供公共信息产品服务,提供财政金融政策支持,规范信息服务市场的秩序。

⒉整合各涉农部门信息资源,对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进行统筹规划

要对各部门的涉农网络系统、网站、信息资源和科技服务体系进行整合。在信息资源开发整合方面,要重视解决横向“信息孤岛”和纵向“网站雷同”的问题。在横向方面,要加强与涉农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建立信息交换制度,开发数据交换接口,实现涉农信息共享;在纵向方面,省部两级要建立完善的信息采集指标体系,开发通用的信息采集软件,推行统一的数据标准,采用公用模块的方式,实现“一站,全系统共享”,全面提升农业系统信息资源开发水平。

为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工作:

――要对现有的信息资源和信息网络进行整合,使其发挥存量资源的最大效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是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公开和共享,推动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利用。

――要充分整合现有网络,将手机、广播、电视、互联网、固定电话以及卫星接收站等多种网络信息平台融为一体,建成一个反馈畅通、覆盖率高的乡镇信息网络体系。

――要加强各行业和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这就需要政府率先转变观念,加强各部门的协调,打破各部门信息共享的障碍,把创造良好环境作为政府推进信息化工作的着力点。

⒊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西部农村信息化提供服务平台

地方政府在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可以发挥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提供硬件平台,二是提供软件。硬件是基础,建立网络、广播、电视、电话等多平台农业信息传输体系,必须以为农村居民提供良好的服务为宗旨。在选择硬件平台时,要更多地采用能够适合农业和农村需求特点的“低成本、广覆盖、低功耗、易维护”信息技术和网络设备。提供软件指提供信息可靠、权威、及时、免费的信息,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建立、信息分析、信息等过程。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的关系,必须因地制宜,讲求实效,要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实际需求出发,采取适宜的方式和手段,扎实有效地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

4.加快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为西部农村信息化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加快西部农村信息化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关键。其具体做法应该落实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加快管理和技术服务队伍的培养,通过培训等方式,使这支队伍既掌握计算机技术,又懂得农业技术和信息服务;二是农村信息员队伍培训要有针对性,要把培训的重点放在那些信息需求量大、接受能力和分析鉴别能力比较强的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和村组干部等人员之中。

5.确定农村信息化示范点,为全面推进西部农村信息化提供示范效应

由于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有限,因此地方政府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可以先确定信息化示范点,在小范围内进行信息化试点建设。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对象,可以是龙头企业、农产品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等,因为他们对农村居民的示范效应强,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强烈,能比较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在示范点应采取“高标准、高质量、低投入、快应用”的思路,要采用统一方案、统一标准、统一集成、分级实施的办法,积累建设经验。这样做有利于减少盲目投资和节约资源,并且可以发现农村居民在信息上的真正需求。

要加大对具有一定区域特色、良好示范效应以及广阔发展前景的示范基地的支持力度,建立一批典型的农村信息化示范县、乡镇,而且要建立一批示范村、户。农村信息化示范村必须能够实现网络化的农村信息服务,营造出信息化农村的数字氛围,通过示范引导、典型带动,最终达到通过信息化使农民脱贫致富的目的。

6.由政府引导,引进市场化运作机制,为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注入新的血液

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因其公益性强、社会效益突出,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它必须与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从国外的经验看,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其信息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也越高。除政府部门外,各种社会或商业组织都可以成为直接的信息服务主体,政府从中扮演组织推动者和监督管理者的角色。在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要制定和落实各种优惠政策,吸取发达地区乡镇信息化建设市场化运作的成功经验,逐渐引入市场运行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乡镇信息化建设当中来,从而实现主体和资金多元化。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在政府作用逐步转到积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的基础上,重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培育信息化市场主体,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信息服务的社会化。

五、结束语

推进通信技术发展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缩小“数字鸿沟”,是促进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应继续从规划、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加快推进西部农村地区的通信与信息化发展,努力保证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都能够平等地享有获得信息通信服务的权利。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渗透性、带动力强且覆盖面广的特点,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和业务在社会生产、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是解决我国西部地区“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也是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李天明,张彬.中国农村通信市场开发等策略分析[J].信息网络,2005(7):18-22

[2]岳大波,王元珑.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电子农务[J].商场现代化,2006(6z):209-210.

[3]梁勇,张继军,王志军,等.数字乡镇的探讨[J].电子政务,2006(11):47-51

[4]周健.试析电子政务建设的问题及措施[J].电子政务,2006(5):64-68

[5]汪玉凯.2006: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展望[J].信息化建设,2006(1):10-12

[6]张勇进.以统一网络平台为契机 推动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发展[J].信息化建设,2006(1):29-31

[7]江文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哪些内容[J].科学决策,2006(1):12-13

[8]韩美群.论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J].乡镇经济,2005(12):8-11

作者简介:

王元珑,男,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