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特殊儿童的教育范文

对特殊儿童的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特殊儿童的教育

第1篇:对特殊儿童的教育范文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特殊儿童先天的残缺及后天教育的艰苦,对家长的心理承受力是一个考验。调查发现,特殊儿童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较之普通家庭,存在着更为严重的问题,这对于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严重脱节的特殊儿童,是很不利的。

1. 情感层面失衡导致不良家庭氛围。

若不能理性面对孩子的特殊性,特殊儿童家庭往往会出现不良家庭氛围。或者过度溺爱、保护,过分干涉和包办,导致孩子社会、生活技能低下,任性、幼稚、依赖性强等性格;或者对孩子不管不问,甚至打骂呵斥、厌弃,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易形成孩子冷酷、攻击、情绪不安等心理。

2. 零批评与“护犊”情结,忽略心理潜伏期教育。

特殊儿童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抓好幼儿期和心理潜伏期教育,就成了家长不可避免的责任,而家长往往忽略这两个时期的教育。不少家长甚至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仍旧寻找各种理由为孩子开脱,零批评与护犊情结极易养成孩子不负责任、任性、为所欲为的心理。不良心理品质一旦形成,后期的矫正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教育效果远不如将问题控制在未爆发时。

3. “笼养”、“圈养”现象严重。

不少家长出于种种原因,很少让孩子接触外界,使孩子失去了自我成长的机会,对外界充满了恐惧和误解。

4. 未能分类教育,忽略开发心理潜能。

特殊儿童障碍类型有别,残障程度不一,家长应根据特殊儿童的残障类型、程度以及年龄阶段进行教育,如自闭症应给予更多的关怀,肢体残疾应加强大小肌肉训练,智力残缺应给予相应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和兴趣开发等。另外,应注意开发儿童的心理潜能,调动孩子成长的自身动力,从根本上促进特殊儿童的成长。

树融合理念,促进特殊儿童家庭教育

首先要理性接纳孩子的特殊性,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应充分认识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让特殊儿童接受基本的生活技能、社会适应性能力的教育和训练,帮助孩子学会与外界交流沟通,注意引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全的个性心理品质,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怯懦、任性、粗暴、敏感等不良心理品质,树立自信,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建立健全人格。家长要注意的是,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家庭中的教育和训练应具有经常性、反复性和长期性。另外,家庭成员要分工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其次,要发挥期待效应,开掘特殊儿童心理潜能。

特殊儿童的各类残缺障碍,导致了他们生理成熟与心理发展相对落后的矛盾,家长要在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积极渗入心理健康教育,从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开始,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克服自卑,巩固习得的技能。同时,拓宽知识层面,发挥自我教育作用,通过期待效应开掘孩子的心理潜能。可结合孩子身心发展特点,抓住几个发展的关键期,帮助孩子制定相应的长短期目标,遵循小步子原则,帮助孩子树立明确的目标,促进孩子自觉主动地成长和进步。

第三,拓宽特殊儿童活动空间,提高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1. 家长要对特殊儿童进行早期干预。

早期干预是指在儿童异常发展的早期实施系列的治疗、教育和训练,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和健康水平。特殊儿童发育早期是他们发展迅速的时期,也是大脑可塑性较强的时期。家长及时有效的干预、训练和教育,既能有效发展残疾儿童的素质,又能有效防止第二缺陷的出现。

2. 提高特殊儿童社会适应能力。

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鼓励特殊儿童克服怯懦、畏惧心理,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此外,还应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今后的生存奠定基础。

最后,家长言传身教,联合学校社区形成家庭教育特色。

家长要注意提高自身素质。特殊儿童自理能力差,独立性弱,他们的教育过程充满了枯燥无味的重复,这就更需要家长提高心理素质,耐心地教育孩子。家长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探究残疾儿童的特殊心理,实施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第2篇:对特殊儿童的教育范文

【关键词】多动症儿童;学前期;注意缺陷

多又⑹茄前期儿童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其全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国内外调查发现患病率为3%~7%,男女比为4~9∶1。我国通过对1983―2011年已正式发表的中文调查研究资料进行系统回顾,采用Meta分析对其原始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并用Meta回归探索发病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我国儿童ADHD总体发病率为5.7%(95%CI=4.9%~6.6%),男童总发病率为7.5%(95%CI=6.4%~8.8%),女童总发病率为3.4%(95%CI=2.7%~4.4%);我国近年儿童ADHD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不发达地区发病率最高,小学生大于学龄前儿童[1]。

由上可见我国目前多动症患儿数量逐年增多,形势不容乐观。目前亟需的是对多动症儿童的尽早鉴别与及时的教育矫治。

一、认识度的提高

对于多动症,多数家长、教师在对其认识上存在很大误区,单纯认为孩子“上蹿下跳、不老实、爱动、不专心”这些状态与行为就是多动症的表现。另外还有一些家长、教师只从片面观察和最终表现结果入手,将孩子实际上由于多动症而产生的不良结果安插到其他疾病、障碍上,如:孩子专注于自己的小活动缺少社交即是自闭症的表现;课堂上东张西望听不懂教师和同伴言语指令即为智力障碍典型特征。”这些认识从根本上就混淆了多动症的现实表现及其真实类型,并未科学认识多动症。

实际上,在学前阶段,多动症儿童是有其明显的心理、行为表现特征的:

(一)注意缺陷

即注意力难以中,主要表现为与年龄特征不相符的注意集中困难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极易受外界环境刺激干扰,如:即使正在游戏中,听见开门声便扔下玩具跑去看是谁在进出。进入小学课堂表现症状更为明显:上课时东张西望、心不在焉;难以按时完成作业,总是拖拉延迟;经常忘记带文具、遗忘老师的各项安排等。

(二)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学习困难、感知觉障碍

患儿精细动作、协调运动、空间位觉等发育较差。如翻手、对指运动、系鞋带和扣纽扣都不灵便,左右分辨困难。表现为视觉―运动障碍、空间位置知觉障碍、左右辨别不清、经常反穿鞋子、听觉综合困难及视听转换困难等。

(三)情绪和行为障碍

多动症患儿喜怒极易形于色,外显行为突出且夸张。如:一兴奋就手舞足蹈,忘乎所以;稍不顺意就大发脾气,哭闹不止,甚至对上前安慰的父母拳脚相加。

(四)社会适应不良与品行障碍

患儿表现为个性倔强,不愿受人制约或排斥小伙伴,难以与同龄儿童相处、游戏,也因此常被群体活动排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品行障碍的共病率高达30%~58%,品行障碍表现为攻击,如辱骂、打伤同学、破坏物品、虐待他人和动物、性攻击、抢劫等,或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及社会准则的行为,如离家出走、纵火、偷盗等。

二、早期及时鉴别、诊断有助于抓住关键期,及早施教、治疗

是不是上述我们所提到的一些典型心理行为特征一旦儿童有符合的条目就可以判定为是多动症患儿呢?1987年,美国精神病协会制定了多动症儿童诊断标准,从“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等方面来鉴别多动症儿童。

1989年“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提出了诊断多动症参考标准。

教师一般可以使用《简化的康奈尔教师用儿童行为量表》来筛查多动症儿童。

三、对多动症儿童的有效教育与干预

治疗上,根据患儿及其家庭的特点制定综合性干预方案。药物治疗能够短期缓解部分症状,对于疾病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则更多地依靠非药物治疗方法。

(一)行为治疗与认知行为治疗

主要由心理医生设计治疗计划来改变多动症儿童存在的异常行为,以建立正常行为。需要利用患儿的日常生活习惯特点,发挥儿童在治疗中的积极、主体作用。针对不同患儿症状,选择和运用不同治疗措施。行为治疗利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及时对患者的行为予以正性或负性强化,使患者学会适当的社交技能,用新的有效的行为来替代先前不适当的行为模式。认知行为治疗主要解决患者的冲动性问题,让患者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识别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

(二)药物治疗

药物能改善注意缺陷,降低活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成绩,短期内改善患者与家庭成员的关系。

1.中枢兴奋剂

一线治疗药物,目前国内主要是哌甲酯及其控释片。

低剂量有助于改善注意力,高剂量能够改善多动、冲动症状,减少行为问题。中枢兴奋剂仅限于6岁以上患儿使用。因有中枢兴奋作用,晚上不宜使用,药物副作用有食欲下降、失眠、头痛、烦躁易怒等,尚不能确定是否影响生长发育。

2.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代表药物托莫西汀,疗效与哌甲酯相当,且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已被列为ADHD一线治疗药物。特点:每天给药1次,疗效可持续24小时;长期服用,无成瘾性;该药起效时间比中枢兴奋剂缓慢,一般要在开始用药1~2周后才能出现疗效,不适用于需要急性治疗的ADHD患儿。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需餐后服药。

(三)心理治疗

1.自我控制训练

通过一些简单、固定的自我命令让儿童学会自我行为控制。如列出一道简单题目,要求患儿在说出答案前进行以下四个过程:停―停止其他活动,保持安静;看―看清题目;听―听清要求;说―说出最终答案。坚持这一过程对缓解儿童冲动有很大帮助。在进行自我控制训练中,要注意训练顺序,任务内容由简到繁、完成时间由短到长、自我命令由少到多。

2.放松训练

由于多动症患儿身体各部位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如果能让他们肌肉放松下来,多动现象就会有所好转。可采用一般放松法,如:带儿童深入大自然,亲近自然环境,充分挥霍兴奋情绪与紧张感。

(四)脑电生物反馈疗法

在导致多动症的原因上,有人认为与脑内神经递质数量不足有关。也有人认为,脑组织器质性损害是导致多动症的原因之一。由于大脑活动时会不断地产生一些微弱的电信号,脑电反馈疗法利用仪器将个体觉察不到的脑电活动转换成直观的信号,并让患儿理解这些信号的意x。在患儿体验到这些直观信号与各种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后,学习按要求改变这些信号――实际上就是随意控制脑电活动。临床研究显示,脑电生物反馈疗法与药物疗法长期相比较而言,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在认知功能上控制效果更显著,改善幅度较大,且无反复现象,并具有持久性。

当家庭中孩子患有多动症时,往往就不只是孩子一人之事,牵动的是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神经。儿童ADHD不管治愈与否,其中60%~70%的患儿到了成人后仍然遗留有症状,部分可达到成人ADHD的诊断标准。成人ADHD的临床表现与儿童ADHD有差别,以“注意缺陷”为主要表现,“活动过多”会减少。

家长的耐心陪伴与教师的悉心关注是对多动症患儿的最大支持。一些家长当得知自家孩子患有多动症后,往往抱有失望情绪,对积极的教育措施并不持乐观态度,甚至归咎于患儿,也因此未能及时觉察孩子患有多动症的症状而进行早期治疗。患儿由于在群体中不如意或被孤立,本身情绪状态就阻碍了其健康成长,如果父母亲不能无条件的施予爱护,始终如一的坚守,对患儿将是莫大的打击。而作为教师,则要在幼儿园、小学校园中悉心观察,注重个别差异,及早科学地鉴别与预判多动症患儿,同时积极与家长沟通互动,提供支持与帮助,切勿不理不睬,忽视患儿的“与众不同”。当患儿表现不尽如意时,多给予体谅和接纳,如:教师将患儿座位安排在相对靠近自己的地方,注重平时患儿良好、规律行为习惯的养成,做好榜样示范,利用好活动时间让患儿可以宣泄剩余精力。

而专业医护人员及相关医疗部门也应该做好力所能及的有效工作:对导致ADHD病因中的环境因素进行早期的产前识别、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进行预防和治疗;对幼儿园和小学儿童进行ADHD的早期筛查,在社区和学校对重点人群加强ADHD相关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家长、老师、基层保健医生对ADHD症状的早期识别水平,及早让患者诊治;提高ADHD的早期识别水平和诊治水平,减少疾病对自身、家庭和社会的危害;加强科研与研讨,致力于开发新疗法。

参考文献:

第3篇:对特殊儿童的教育范文

特殊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与特殊教育相互交叉的综合学科,教育对象为特殊儿童,该类特殊儿童通常指智力低下的儿童,目的是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特殊音乐教育是特殊的,对智力低下儿童的生长发育有着积极的影响,能够培养特殊儿童良好的思想品德,激发特殊儿童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直接影响着特殊儿童的多方面能力发展。为了帮助特殊特殊儿童进一步适应社会环境,将流行音乐作为部分教学内容,对特殊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二、流行音乐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推动作用

(一)有助于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改革

对特殊儿童进行特殊音乐教育,体现了我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在探索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之路上,我们做出很多的探索与努力,挖掘到流行音乐作为教学内容有助于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改革。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特殊儿童的音乐水平,联系社会实际,大胆的使用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作为教学内容,将特殊音乐教育教材更为优化,以教材作为特殊音乐教育的先导,抓住教学改革的关键。流行音乐贴近现实生活的特色,让特殊儿童们的学习兴趣高涨,并更加认真和努力的学习。流行音乐作为教学内容,还处于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们要不断地的探索总结,跟上时代的趋势,不管是多年以前的《十年》、还是近几年火热的《最炫民族风》、《小苹果》,最终目的都是精炼内容,提高特殊儿童的音乐水平。在长期累积和总结后,教师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能够为教学改革提出更多有建设性的建议。

(二)推动特殊音乐教育走向融合化

特殊儿童教育的目标是帮助特殊儿童回归正常生活,因而在特殊儿童的发展趋势便是融合教育。融合教育是指将特殊儿童放入普通学校,与普通儿童接受一样的教育。但是,由于普通学校的教育形式、教学状态与特殊教育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阻碍因素。音乐教育的包容性,是音乐教育与特殊教育融合的条件,也是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的一个纽带。在这个纽带下,流行音乐就如同催化剂一般,激发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产生化学反应,达到促进特殊儿童发展的目的。在进行长时间的融合音乐教育后,特殊儿童得到了更过的鼓励,他们也具有更加心理素质也有所完善。

三、流行音乐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具有实用价值,有助于特殊儿童适应生活

流行音乐作为众多音乐类型中的一种,深受到大众们的喜爱,特殊儿童也常常对流行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大众选择流行音乐,体现社会中一个整体的价值认同,特殊儿童选择流行音乐更是体现出音乐的趋势化。根据社会学的观点,流行音乐贴近人们的生活,特殊儿童的特殊并不能否认他们属于“人们”的真理。在文化多样化的发展背景下,音乐始终都会展现出生活最为实际的一面,能够反映出大众对生活的追求、人生的理想、以及内心的情感世界。我们应该特殊的对待特殊儿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呵护,但我们更应该尊重他们作为社会一员的基本精神享受。流行音乐是实用的,更是他们的精神需要,所以我们应该用流行音乐作为一个特殊音乐教育的突破点,帮助特殊儿童适应现实生活,体会普通生活的精神依托。

(二)浅显易懂,有助于特殊儿童理解

教育只有扎根于现实的生活世界,对生活的意义进行探询,对人生进行有意义的指导,教育才能对每个个体的人生成长起到促进作用。流行音乐贴近于现实生活,是音乐创造者们对生活意义的一种情绪,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慨。在特殊儿童中,很多儿童的理解能力相对较低,难以去理解相对深刻的民族音乐,浅显易懂的流行音乐更加适合他们去学习领会。流行音乐是帮助特殊音乐教育深入特殊儿童生活之中的利器,流行音乐对他们的积极引导,让特殊儿童去理解最为质朴的语言,能够帮助他们丰富语言词汇、扩大知识面,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最终帮助他们学会用普通人的方式去生活与学习,立足于现代社会。

(三)增强特殊儿童的音乐表现力与创造力

第4篇:对特殊儿童的教育范文

自《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颁发以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无论是在教育理念,还是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产生了质的飞跃。但是,作为特殊儿童这一弱势群体,他们的音乐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改善。本文希望通过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性质、特点及教育价值的研究,引发音乐教育界对特殊音乐教育的关注,以促进特殊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性质

特殊教育是由实施学前和义务教育的普通和特殊教育机构提供的、以满足特殊儿童的独特教育需要而设计的教育、教学和相关的服务。

据此,我们认为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性质主要表现为三点:

(一)是属于特殊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这是由音乐教育的审美性决定的,这与普通音乐教育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二)是特殊教育中的生理、心理教育。这是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区别于普通音乐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即通过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在生理、心理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三)是特殊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的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特殊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因此,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应该是特殊儿童教育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课程。

二、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特点

特殊儿童有许多类别,例如,言语和语言障碍儿童、听觉障碍儿童、视觉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智力障碍儿童、肢体和健康障碍儿童、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等等。因此,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与普通儿童音乐教育相比,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一)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

由于特殊儿童有生理、心理方面的缺陷,因此,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都具有不稳定性。这势必会影响到教学内容,比如说,有时学生对教师备课内容不感兴趣,教师就必须及时对内容进行调整;有时学生的情绪不好,不愿意学习,教学内容就无法完成。这些都是教学内容不确定性的具体表现。

(二)教学手段的随机性

特殊儿童很难像正常儿童那样学习,比方说,一首对于正常儿童来说只要20分钟就能够学会的歌曲,特殊儿童也许要花100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且,针对缺陷不同的特殊儿童需要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变换教学手段。

(三)教学过程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教学时间的灵活性、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教学环节的多向性以及教学环境的可变性。

(四)教学评价的多层次性

教学评价的多层次性主要指的是。根据不同儿童的学习能力和生理、心理方面的特殊需要来进行教学评价。即应该根据特殊儿童的各种特点来建立不同的、多层次的教学评价体系。

(五)对教师要求的独特性

作为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教师,除了要具备在普通学校进行音乐教育的素质之外,还有独特的要求:第一,接受过特殊教育的培训,对特殊儿童有爱心,有责任感;第二,能使用手语、盲文进行教学;第三,具有音乐理疗方面的知识。

三、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教育价值

(一)以审美为核心,陶冶特殊儿童的情感世界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与正常儿童音乐教育一样,都是以审美为核心。如,对于那些视觉障碍儿童,虽然他们难以通过视觉来感受自然界和自己生活中许多美好的景色和事物,但他们可以通过听觉来感受生活中的美,感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关爱。他们可以在音乐的海洋中,丰富情感、抒感,搭建起与正常人沟通的桥梁。

(二)通过音乐活动,培养特殊儿童的交往能力

特殊儿童往往有一种自卑感,不愿意和别人打交道,缺乏交往能力,这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以后的工作极为不利。而音乐教育,可以有效地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或改善。音乐活动能使他们在一种愉快的心情下,在欢乐的游戏之中,忘却自己的某些缺陷,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合作、交流。值得提出的是,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应在音乐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培养学生对校内外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将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帮助他们认识社会、认识世界。

(三)通过音乐活动,对特殊儿童进行生理、心理方面的治疗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特殊作用主要体现在针对特殊儿童生理和心理上的某种缺陷,进行有计划、有意识的治疗和矫正。如,让盲童学习演奏乐器可以提高他们的听觉、动觉及触觉方面的功能,并使这些功能产生聚合和协调效应,这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此外,音乐可以使他们在欢快的节奏中运动身体,激发他们的活力,促进体格的增长。

第5篇:对特殊儿童的教育范文

近年来,我园提出了“为每个幼儿健康发展服务,为家长多元需求服务”的办园理念,坚持教育公平,向特殊儿童敞开园门,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进行早期教育做出了初步的探索。

一、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早期教育现状

目前为止,我园没有身体有明显残疾的儿童入园,在园幼儿中的特殊儿童均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对这些儿童的保教,采取了分散管理的方式,以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即哪个班级有特殊儿童,由当班教师自行调整其教学安排,提供特殊照顾。但这些特殊儿童在幼儿园中的现状不容乐观,他们很难融入到集体活动当中,教师也常常对他们的生活细致照顾,而对学习放任自流。

例一:幼儿为聋哑儿,在生活上受到细心照顾,但教师与该幼儿交流困难,学习上放任。

例二:幼儿学习时反应迟钝,家长与教师均认为是智力问题,后在幼儿体检时发现该幼儿有听力障碍。

例三:幼儿入园后焦虑反应严重,半年后,在幼儿园还是不吃饭不喝水,时常趴在桌子下、床下,在家中情绪正常。

二、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早期教育原因分析

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儿童社会性发展不够健全。特殊儿童由于其身心发展落后于正常的发展水平或者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父母很容易出于爱护的考虑而减少其接触同伴、接触社会的机会,使其无法生活在与普通儿童一样的刺激丰富的环境之中,对其心理活动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家长委曲求全的态度。家长往往认为能让孩子在普通班中与其他儿童一起学习、玩耍就已经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因而,感激于幼儿园和教师的照顾,在教育上不提特殊要求。

3.家长不能正视现实。孩子都是自己的好,对于身体没有残疾,而行为及学习上有障碍的儿童,家长往往不能正视。他们会一相情愿地用各种借口逃避现实,希望这些障碍是暂时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应自行消失。如果教师多次向家长反应孩子的不良表现,常常会激化双方矛盾。

4.幼儿园没有健全的特殊儿童管理办法。园领导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还不够。随班就读儿童的个别教学计划往往由教师一人制订,这是不合适的,也是不科学的。

5.教师对特殊儿童认识不足。目前在职教师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培训,对特殊儿童的了解和教育缺乏理性认识。教师与特殊儿童的沟通中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如语言交流、教育训练等缺乏专业人员的支持和帮助。

三、做好幼儿园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早期教育工作

特殊儿童家长希望孩子能和正常幼儿一起学习,一起生活,随班就读突破了传统的封闭式特殊教育模式,强化了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交往,为他们今后自立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一)创设适宜特殊儿童发展的无障碍环境

1.营造平等和谐的精神环境。良好的精神氛围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积极因素,我们注意在同伴间、教师间、幼儿园与家长间营造平等和谐的精神环境。营造无歧视的平等关爱环境。在老师的引导下,正常儿童逐步学会了接纳他们,愿意与他们交往,一起玩游戏,帮助他们穿衣服、系鞋带,使特殊幼儿体味亲情,感受温暖,形成了同情、关爱的班级氛围。

2.创设特殊儿童喜爱的班级环境。在创设班级环境时,为他们留有展示的空间,例如:墙面上有他们熟悉的家人和同伴的照片,角落里还有一些生活必需品,使他们在这里能够寻找心理上的安慰,体验同伴的关怀。同时,引导特殊儿童积极参与环境创设,尽管他们的动作并不协调,作品也不优美,但他们表达出了自己心里的一种感受,显示出他们也是班级不可缺少的成员。

3.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在游戏、进餐、喝水等生活环节,特殊儿童与普通幼儿在一起,学习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感受普通班级环境。采取生活活动随班就读,既为特殊需要幼儿提供正常的生活环境,又不影响普通幼儿的学习和生活,他们在与普通幼儿游戏交往过程中,自理能力、交往能力、模仿学习能力得到提高,逐渐适应了集体生活,为特殊儿童尽早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教师特殊教育培训,促进师资质量的提高

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通常在生活自理、社会适应和智力发展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落后于同龄正常幼儿,他们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注,需要教师具有更高的教育智慧和师德修养。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和其他儿童也有较大的差异,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幼儿园应提供机会和条件,帮助教师学习特殊教育知识,参加特殊教育培训,掌握特殊教育的基本技能。同时,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鼓励教师想方设法照顾和教育好特殊儿童。

(三)做好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管理工作

设专人管理特殊教育,组织教师、园领导、保健医生及家长共同制定特殊儿童的个别教育计划。从而保证对随班就读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落到实处,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四)搭建交流平台,获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许多正常儿童的家长往往担心特殊儿童会在生活和学习中对自己的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我们利用亲子活动和半日开放活动,增进家长间的交流与沟通,抓住每个与家长们沟通的机会,引导他们设身处地为这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和家长着想,让他们意识到这些孩子的加入不会影响到他们孩子的成长。

(五)做好随班就读特殊儿童家长的工作

由于特殊儿童的与众不同,特殊儿童家长往往担心孩子惹事被人嫌弃,担心孩子的不良行为加重,为了使他们放心,我们利用家访、电话沟通、网上交流、联系便条等形式主动与家长交流沟通,共同研究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与引导。另外,重视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在家中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训练,使家庭教育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延伸和补充。

第6篇:对特殊儿童的教育范文

关键词:特殊教育 特殊儿童 游戏精神

游戏能够促进特殊儿童的智力、情感、身体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满足他们的心神发展需要,在特殊教育中游戏发挥着重要的价值。特殊教育工作者正是因为游戏的这种重要性才将起与特殊教育结合在一起。游戏有局部的身心活动,也有全身运动,游戏对于儿童来说,可以促进身体的发育和成长,可以促进肌肉和骨骼的成熟,促进神经和内脏系统的发育,可以让儿童的各种身体生理器官得到活动,可以加速机体的新陈代谢。游戏可以让儿童获得更多的处理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环境的技能和态度。游戏也是一个有效的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手段,其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能够激发儿童的观察、记忆、想象、感知、思维、记忆等,游戏中有情节、有游戏材料、有动作、有玩具,在轻松的氛围中实现对儿童智力的激发。游戏还可以陶冶儿童的性情,深化和丰富儿童的情感。对于儿童的各方面发展来说,游戏都具有全面且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对于特殊儿童的各种缺陷,游戏具有补偿和发展的作用

由于身体机能障碍或者是缺失会造成特殊儿童的动作、认识、生活自理、感知、社会行为、语言等方面发展迟缓或困难,对于这些缺陷游戏活动却可以起到积极的补偿作用。例如:弱智儿童精细动作不灵活的缺陷手指游戏可以补偿,可以训练小肌肉群活动;触摸辨识不同形状、重量、质地、大小的积木,可以发展以手代眼的能力,可以丰富盲童的感知想象;表演游戏可以补偿聋童理解和表达语言方面的不足,可以帮助聋童积极主动的发音等。特殊儿童在整个游戏活动中,可以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各种感官的训练,可以让儿童在欢快的娱乐活动中,积极有效地运用其他各种感官,对其他感官的缺陷起到积极的补偿作用。因此,我们说对于补偿特殊儿童的缺陷游戏活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对于特殊儿童的情感发展,游戏有着促进作用

儿童有很多体验和情感是无法用语言来很好的进行表达的,因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总是要比语言的发展快,因此,游戏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儿童的另外一种语言,通过游戏的形式儿童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发泄和表现出来。对于特殊儿童来说,他们的大部分表述有困难,所以游戏更是他们自我表述的最佳方式,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叙述和体现很多的体验和经历,通过游戏的形式可以发泄和释放很多悲伤和压力。在游戏中他们可以宣泄自己的痛苦、悲伤、压抑等情绪,他们在游戏中体验着成功、快乐、自主等情感,他们在游戏中学会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因此,对于特殊儿童的情感、情绪的稳定健康发展,游戏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

特殊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表现任务的形象,可以任意摆弄物体,没有任何来自外界的强迫和压力,有充分的自由反映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游戏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找到自身的存在价值,利用游戏材料做出一定的成果时,他们会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他们会产生自豪感。在游戏中如果失败了,也不会造成任何损失,也不会对它们产生任何负担,毕竟游戏是可以重玩的。可以保持特殊儿童的积极主动心态,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游戏具有发展价值和本体价值,这我们从上面两方面可以看出,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实现对特殊儿童各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游戏为特殊儿童身心各方面发展所需要,为特殊儿童所喜爱。不过特殊儿童所追求的目标并不是能够促进发展,其初衷还是好玩,即使对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游戏起到了促进的作用,那么也不过只是伴随着玩乐而出现的一个副产品。因此,可以说游戏游戏的固有因素是快乐,而外在的尺度则是发展。

三、对于特殊儿童的早期发现,游戏有着促进作用

早期诊断、早期发现、早期教育,是特殊教育所强调的三个大方面问题,而早期诊断和早期教育必须要以早期发现为基础。而早期发现的最好手段无疑就是游戏,特殊儿童的异常往往是教师和家长在她们玩耍是发现的。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所表现的是最真实的自我,可以说是儿童最放松的时刻,在游戏的过程中往往会爆率特殊儿童的问题。对于特殊儿童的问题所在通过这些线索,就可以早期发现,从而在问题出现的初期进行干预,进行及时教育和诊断,这样对于特殊儿童的终生发展是极为有利的。此外,我们这里所说的早期发现还包括早期发现特殊儿童能力的含义,并不仅仅是发现特殊儿童的早期问题。对特殊儿童的评估现在要评估他们的存在的问题和他们的能力基线,他们能够做什么事情要先了解清楚,不要以被动应答者的方式对它们进行教育,要以一个主动者的方式让他们进行学习。这两种功能,游戏恰恰都具备。

四、对于特殊儿童学会与人合作和交往,游戏有着促进作用

不管特殊儿童有多特殊,其最终还是要与人正常合作、交往、生活的,还是要融入正常人的社会的,所以,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往是特殊儿童必须要学习的课程。这样一个社会交往的机会,游戏恰恰能够为特殊儿童提供。一方面,对于如何使用玩具、怎样布置背景等,对于游戏的情节、玩法、主题、规则等,在儿童进行游戏时这些都是要进行交流的。另一方面,正常儿童比较容易接受以游戏的方式参与活动的特殊儿童,从而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交往。特殊儿童的社会关系网络,在这种游戏的交往活动中可以逐渐构成,让他们逐渐理解他人的行为、思想、情感,逐渐了解自己和同伴的行为、要求、想法、愿望,逐渐学会相互谦让、与人分享、合作等人际交往技能,逐渐掌握人与人交往的规则,认识周围的人和事,最终真正的融入到正常的社会当中。

五、对于特殊教育游戏有着促进作用

通过上文的分析,为什么现在的教育工作者和前期的学者如此钟爱游戏也就不难理解了。儿童是正在面临着快速成长的人群,这一方面意味着不能让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任由自由规律支配,不能将他们看作动植物,人类的发展是在教育的促进与引导下进行的一种自觉发展,不是一种自发、自在的过程。另一方面,意味着在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儿童主动构建着自身内部的知识结构。

人类如果没有文化的传统和教育的引导,那么就不可能发展出今天的文明和高度智慧。对于特殊儿童的发展和教育,也是通过教和学来引导和促进的。对于特殊教育在《现代特殊教育导论》中是这样定义的:最大限度地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特征与社会的需要以及教育的需要,让受教育者增长知识,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发挥他们的潜能,让他们获得技能的一种教育。

第7篇:对特殊儿童的教育范文

关键词:特殊儿童 音乐教育 教学方法 特殊性

一、引言

学习音乐不仅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听觉能力、时间与空间的推理能力、记忆能力、学习能力,还能培养一个人的气质、调节情绪,因此,音乐教育应该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每个人的人生当中都会有成功有失败,有欢乐有悲伤,有温馨的团聚也有凄凉的孤独,任何时刻只要音乐环绕在你的身旁,就会发现音乐是最好的朋友。

近年来,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其殊儿童的音乐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殊儿童的定义一般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出发。前者指的是在生理或心理中有一定缺陷的儿童,存在语言、行动、智力等方面的障碍。而后者不仅包含了前者,还蕴含了智力超常、具有特殊才能的儿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才儿童。在没有明确指出的情况下,我们就从狭义方面来理解特殊儿童。

据有关调查研究发现,不管是正常儿童还是特殊儿童,只要没有出现听力障碍,在出生四个多月后就开始对声音敏感,可能还会出现某些反馈信息,如手舞足蹈。由此可见,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在对音乐的理解上并无差异,只是有些特殊儿童可能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可能在和老师的沟通和交流中会产生障碍。由于存在某些障碍或缺陷的儿童有一定的特殊性,在音乐教育上不能照搬正常儿童的音乐教育方法。良好而系统的音乐教育在给予特殊儿童更多关爱的同时,还能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审美观、世界观。为了达到用音乐带走特殊儿童的烦恼、享受生活的目标,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应该在其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建立合适的特殊儿童音乐教育。

二、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特点

在特殊儿童中涵盖了听觉、视觉、语言、智力、肢体和健康等方面存在障碍的儿童,应针对缺陷不同的儿童,制定不同的音乐教育路线。由此可见,与正常儿童的音乐教育相比,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拥有自身的特色,主要包括灵活性强,不确定因素多,随机性强,对音乐教师要求较高等特点,这在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时间中均能体现。

(1)不稳定性

特殊儿童一般会在心理上存在某些缺陷,情绪阴晴不定,造成学习的态度、兴趣的变化,严重时可能还会出现厌学的现象,从而导致音乐教师不仅无法及时完成教学任务,也不能从教学内容上正确引导孩子的思想,这就是教学内容不稳定性的主要表现。

(2)随机性强

正常儿童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一首歌可能最快的二十分钟就已学会,并深情并茂的表演出来,但这个时间对于特殊儿童来说也许就是个奢望,他们可能再多花费五倍的时间也不一定学得会。此外,具有不同障碍或缺陷的特殊儿童,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也是不尽相同的。由此可见,针对不同的特殊儿童,音乐教师应该选择不同的、适合他们的教学手段。

(3)灵活多变

在特殊儿童的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打乱课堂的正常教学的这样或那样的状况,如学生情绪低落、身体疼痛。此时,教育时间、教学内容、教学环节都应发生相应的改变。

(4)多样化

从特殊儿童自身的特点来看,特殊儿童在音乐的学习存在上能力不同、精神状态不同、身体障碍不同、需求不同等因素,教学评价制度应随之变化,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体系。

(5)独特性

面对特殊儿童的音乐教师任务十分艰巨,面对的突况也相对比较多,比较复杂。因此,特殊儿童的音乐教师除了具有音乐教育的能力之外,还应进行特殊教育的培训,提高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盲文教学和手语教学的能力,扩张音乐理疗知识面。

在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存在不同障碍的儿童表现的教育效益不同。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精神状态、学习态度,依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在每天备课的基础上,根据特殊儿童的不同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最终让特殊儿童的课堂效益最大化。

三、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

多数特殊儿童由于生理、心理上的存在一定的缺陷,遭到社会或家人的冷落和歧视,不能拥有一个愉快、难忘的童年记忆。音乐的抽象性有助于教师们与特殊儿童的沟通和交流,提高课堂效益,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学习氛围。音乐的学习有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潜移默化的引导特殊儿童建立正常的思维和处事方式。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陶冶情操

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通过音乐来传授听觉艺术、审美艺术的媒介,它能丰富人们的情感世界和思想,提高人们对音乐美的感受、创造和鉴赏能力,教会我们认识世界、感受生活,并创造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追求。

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形成一个健全、健康的个性,教会他们感恩、感知,引导学生享受生活、期待生活。通过音乐的桥梁,特殊儿童可以感受到社会和生活中的景色和事物,感受到来自世界各界的情感和关爱,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和爱心。反之,特殊儿童可以通过音乐来抒发、丰富自己的情感,亦可以憧憬生活。

(2)交流沟通能力的提升

由于自身的缺陷,特殊儿童一般都存在一定的自卑感,不敢与外界沟通、交流,终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严重缺乏与外界的交往能力,这很不利于他们日后的发展,对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音乐可以使人放松、释放自我,拥有一个愉快的心境。不管是在音乐课堂中,还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都有助于引导特殊儿童与人或自然和平地交流、沟通,甚至有时还能提高特殊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很大方面上改善或解决特殊儿童的交际能力问题。

(3)辅助治疗

古人云,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教师富有足够的耐心,学生的意志足够坚定,总能验证“是金子就会发光”。著名的指挥家舟舟是一个智商只有三十的重度弱智儿童,但在老师和父母的帮助下,他凭借着对音乐的热爱和坚强的毅力,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弱智天才指挥家。享有名气的钢琴家托尼德布罗伊在出生时就被发现是一位天生的盲人,拥有音乐天赋的他在母亲的教育,通过长时间的刻苦努力,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爵士钢琴家,也使音乐成为他人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例子都展示了音乐能够促进特殊儿童更好的生活、良好审美观的形成、心智的启发,是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重要作用的最好体现,充分说明了音乐在帮助特殊儿童生理和心理上的治疗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总之,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完善的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机制能有效减少特殊儿童的自卑感、孤独感,找到自信、融入社会,为自己谱写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刘丽杉, 金海玉. 浅析特殊儿童音乐教育[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8):208-208.

[2] 李秀云. 浅谈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安徽省为例[J]. 音乐时空, 2015(13):125-126.

[3] 马号.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的特殊性[J]. 音乐时空, 2011(12):78-78.

[4] 万丽萍, 刘小川. 全纳教育理念下特殊儿童音乐教师培养研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15):30-32.

[5] 王榕澜.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意义探析[J]. 考试周刊, 2013(59):176-177.

[6] 荀丽玲.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意义探寻――以视觉障碍儿童为例[J]. 课程教育研究, 2016(18).

第8篇:对特殊儿童的教育范文

关键词:特殊儿童;幼儿园;随班就读;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012-01

1 问题的提出

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是公平,教育公平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特殊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与普通儿童不同,但他们也应跟普通儿童一样,接受学前教育,享有健康快乐的童年。

"随班就读"是指特殊儿童跟其他普通儿童一起在普通教育机构进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这一形式有利于保证特殊儿童接受公平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接纳。本文从随班就读工作开展的现实状况入手,主要通过个案观察法、访谈法以及文献法,试探析幼儿园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现状,简析目前幼儿园随班就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各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办法,以期对实际的随班就读工作开展有所启示和帮助。

2 我国幼儿园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现状

2.1 发展概述。

近几十年来,我国随班就读事业有了深长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重视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相关法律法规中陆续出台,在法律层面为随班就读工作的实施提供了支撑,也促使政府在各方面给特殊儿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条件,促进了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的顺利开展。

(2)社会观念转变。随着西方特殊教育界"融合教育"及"全纳教育"思想的传入,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让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和生活,让他们感受到与人的平等,是人权思想的一种体现,也是教育公平的体现。

(3)随班就读也已经成为特殊儿童教育安置的一种重要方式

据相关统计,1993年,我国随班就读学生占所有残疾儿童在校人数的 40.80%。到了2008年,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儿童超过40万,占特殊教育招生总数的70.89%。 由此可以看出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人数已经大大超过在特殊学校的人数,这充分说明了目前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同时也可以显示出从随班就读工作开展至今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2.2 问题与挑战。

尽管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已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随班就读也已经成为特殊儿童教育安置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随班就读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1) 对支持学前阶段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目前针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已出台的法律法规主要是面向义务教育的,而学前阶段并没有明确的相关法律法规支持。这对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为幼儿园提供相关便利条件、给予资金支持都是不利的。

(2)幼儿园缺乏应对措施,教师开展的活动内容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到特殊儿童的需要

目前大多数随班就读的幼儿园都没有特殊儿童提供额外的补偿课程,也没有针对特殊儿童开展相关的教研活动,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缺乏相应的配备设施。

(3)具备专业知识的师资较为匮乏,师资培训缺乏实操性

目前国内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较少,因此普通幼儿园中专业的特殊教育师资匮乏,大多数幼儿园教师只能通过职后教育进行学习了解相关知识。但目前给幼儿园老师开展的关于特殊教育的培训讲座大多数都是介绍一般的理论性知识,实操性的指导比较少,老师们大多是通过互相的经验交流以及实践摸索对一些特殊儿童进行了解、干预治疗的。这样的方式比较费时费力,且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4)教师对特殊儿童的认识态度、关注度不够,存在"肢体性随班就读"的情况

由于特殊儿童还是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正常的集体活动和教学,给班级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加上对特殊儿童的认识不够,幼儿园经常出现放任自流、肢体性随班就读的现象:特殊儿童只是身处于正常的班级,然而却没有享受到普通班级中该有的待遇,常常被教师忽视,在情感上也并不能很好地融入到集体中。

(5)一些正常幼儿仍难以接纳特殊幼儿

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在班级中的融入度不高。班级的其他幼儿会有"他比较特殊"的概念,在日常活动中,有些正常幼儿有时会刻意放大特殊幼儿的行为,或对他的行为作出负面的评价。这种不良的同伴关系并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应当加以引导纠正,在幼儿园形成良好的情感氛围。

3 思考与建议

3.1 统一幼儿园教师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的认识,建立正确积极的态度。

幼儿园应该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教师对随班就读工作的认识理解,让教师认识到每一个儿童的发展都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都有自身发展的规律,特殊儿童通过早期干预,也可以有很好的发展。要树立教师的信心以及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的教育态度。

3.2 为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提供专业支持。

一方面,幼儿园应完善相应配备设施,在硬件方面为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提供便利。如为特殊儿童提供适合其特殊需要的个别化教学的场所或者教室,并配置有各种教材、教具、教学媒体和图书等,以补充普通教学班教学资源的不足,为特殊儿童和教师提供教学上的支持

另一方面,要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培训,加强教师理论和实际教学方法的学习,使教师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概念和相关理念以及特殊教育应该如何开展等有更清晰的了解认识。

3.3 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1)物质环境:在布置上,教师应注意到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尽量为其提供便利,并且营造出一个温馨的活动环境。同时,也可引导特殊儿童积极参与环境创设,让他们知道自己也是班级不可缺少的成员。

(2)精神环境:幼儿园的精神环境具体体现在师幼关系、同伴关系、班级氛围以及家园关系等。对于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首先要给他提供一个安全、接纳的氛围,让他能在情感上融入集体,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活动,让小朋友们认识到特殊幼儿的一些特殊情况,并且能接纳他、和他做好朋友。

3.4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落实幼儿园老师的相应保障。

完善学前阶段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相关法律法规,有利于为幼儿园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提高随班就读的教学质量,国家、社会应积极重视。

此外,保障和提高幼儿园老师应有的待遇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幼儿园老师的工作量本身就比较大,而由于特殊儿童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引导,老师工作量必定会增加不少。所以,我认为幼儿园应该给予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班级老师一定的额外津贴,一方面弥补老师因工作量过多而付出的额外的时间精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老师的积极性,有利于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

4 结语

学龄前阶段是特殊儿童康复和教育的黄金时期,许多临床试验证明,早期干预或者康复训练有助于特殊儿童尽早康复,并能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随班就读作为特殊儿童教育安置的一种重要方式,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也有助于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但随班就读中出现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只有真正转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完善随班就读的保障体系,设立健全的教育管理机制,提高师资水平,才能真正保障随班就读质量,改变"肢体性随班就读"的现状,为特殊儿童提供一个发展、改变的机会。

参考文献

第9篇:对特殊儿童的教育范文

特殊儿童是指在身心发展或学习、生活中与普通儿童有明显差异,因而需要给予区别于一般帮助的特殊服务的儿童。包括高于正常的超常儿童,学习困难儿童,有视觉、听觉等各种残疾的儿童,在某一方面某个时期在发展或学习中需短期或长期的各种特殊服务的非残疾儿童[1]。而所谓社会关注度,是指社会公众对于他人或者某一事物所表现出的关心与重视程度[2]。提高社会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度,有助于增进社会公众对特殊儿童的了解与支持,倡导社会扶残助残的良好风尚,同时也能够使特殊儿童获得认同感,不断认识并挖掘自身的潜能和价值,对于特殊儿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希望经过这次对西安部分特殊儿童生活及其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度的调查,能够了解特殊儿童的日常生活状况,了解社会群体对他们的看法和关注程度以及为他们的扶助机构所贡献的力量,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多关注他们,较大程度依赖于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社会关注度高低与特殊儿童身心发展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过高或过低的社会关注度对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都存在不良影响,关注适度对特殊儿童身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调查设计

2.1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西安市普通居民,研究方法主要为问卷调查法辅以访谈法,笔者在西安市随机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回收率为95.0%。在所有调查对象中,听说过但不是十分了解特殊儿童的被调查者占80.2%,对特殊儿童有一定的了解的占18.6%,完全没有听说过特殊儿童的被调查者占0%。

2.2调查工具与统计方法

所用调查问卷共11题(10道选择题,1道开放性的建议题),其中6道建议类题目采用普通数理统计法计算,5道态度类问题采用李克特量表进行统计计算。具体采用5级量表形式,即对量表中每一题目均给出表示态度积极程度等级的5种备选评语答案(如“很不同意”、“不同意”、“说不准”、“同意”、“非常同意”等),并用1-5分别为5种答案计分。将一份量表中各题得分累加后即可得出态度总分,它反映了被调查者对某事物或主题的综合态度,量表总分越高,说明被调查者对某事物或主题的态度越积极。因此,用此态度总分来表示特殊儿童的公众关注度是较为科学的[3]。

3.统计结果

3.1公众态度类

公众对于特殊儿童的平均态度是评价特殊儿童社会关注度的重要标准之一,所有态度类题的平均意向为3.793,属于中等偏上,愿意当志愿者帮助特殊儿童的平均意向为中等(3.449),民众认为社会和政府对特殊儿童的关注程度是中等的水平(3.901),而认为社会及政府需重视特殊儿童的平均意向达到4.425,是较高的,这与之前一个问题的调查结论也是相符的,由此可见,总体来说,公众对于特殊儿童的关注度属于中等偏上的程度,大部分的人都是有所了解并给予关注的(见表1,表2和表3)。

3.2建议类

54.7%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帮助特殊儿童方面,家人扮演最主要的角色,这与对从事特殊儿童教育的老师的访谈的结果是一致的,剩余参与社会儿童帮助的社会群体中,特殊教育机构占17.4%,义工团体占14%,政府只占1.4%(见表4)。

在对特殊儿童的帮助方面,选择“完善保障的权利”以及“提供免费的康复治疗”的人数达到89.5%,而“给予家人补贴”只占1.3%,这说明给予特殊儿童的家人补贴的作用并不大,无限期的大量投入与缓慢的康复效果的差距是较难弥补的,因此,政府包括社会的再多帮助与关爱,都不及让这些特殊儿童能够自食其力来的重要,由此,阳光家园项目的产生也能从更大的程度与范围上解决这个问题(见表5)。

除了需要社会保障之外,36.2%的人认为特殊儿童更需要“社会和人们的接纳和关心”,其余各项“基本技能的学习”(23.2%)、“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23.2%)以及“某项工作技能的学习”(17.4%),由此可见,在基本的生存能够被保障的条件下,特殊儿童也需要社会的接纳,这也是社会关注度的一种重要表现(见表6)。

在选择帮助特殊儿童的方式上,59.8%的被调查者去做志愿者,19.5%的人表示会捐钱给他们,6.1%的调查者会去联系政府或者其他志愿者,同时也有14.6%表示不知道怎样帮,由此,也可看出不论是特殊儿童康复中心还是福利院在帮助特殊儿童的志愿者的宣传力度是不够高的,也可以加强宣传招募志愿者的力度(见表7)。

4.小结与思考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特殊儿童虽然由一定的机构进行管理和教育,但在其教育过程和生活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调查问卷的反馈来看,公众对特殊儿童的认知并不完善,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先就需要加大公众对该类人群的关注度。

对于政府机构来说:

(1)应当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公众更加了解特殊儿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听说过”的阶段。

(2)对康复中心等提供特殊儿童恢复健康的医疗机构进行大力扶持,分别从资金,人力资源,医疗设备,康复环境等方面采取措施。

(3)呼吁全社会对特殊儿童生活的有效重视。积极倡导义工,志愿者或者有偿服务人员定期去康复中心。

(4)应该完善有关社区康复的立法从而将社区康复制度化,并重视残疾预防的积极意义。充分发挥政府机构,特别是残联在构建相关制度安排中的作用,各地残联应该对当地残疾人社区康复和残疾预防工作的开展情况加以监督指导,统筹安排社区康复资源的配置。残联应与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合作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康复专业人员队伍,为残疾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5)提倡全纳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理解并接纳特殊儿童的教育形式。

(6)应加大对“阳光家园”项目的投入与建设,让特殊儿童的未来多一条可能的出路。

对于社会各界公益人士来说,首先,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在网路上宣传使得更多的人知道特殊儿童存在的困难。其次,特殊儿童心理方面的问题也不容小觑。无论是正常儿童还是特殊儿童,都需要别人的鼓励,关心和爱护。加强特殊儿童的心理教育也是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步骤。所以,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也不仅仅在于可以为这些孩子提供经济支持,适当的看望和陪伴也是必要的。最后,从问卷的结果来看,家人的陪伴对这些孩子的影响甚大,无论外界的力量多么强大,对于这些特殊儿童来说,最亲近的还是自己的家人。政府,志愿服务团体(义工团体),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的都是外在力量。但是,由于经济条件或者社会压力有些家长会放弃对这些特殊儿童的监护权,从而交给康复中心,对于此类行为,康复机构和政府可以适当参与调节,说服家长。(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