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182-02
我国现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与家长的重视,这是因为幼儿期是人类各种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美术教育和美术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表现力、感受力、理解能力和创造力,通过美术欣赏还能陶冶孩子的情操,发展其智力,以促进儿童全面协调发展。随着我国学前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多方面存在问题,严重阻滞了美术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因此,要对特殊教育师范院校美术课程重新设置,改革以往陈旧落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采取积极有效的改革措施解决美术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一、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作为特殊教育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应该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结构等方面与众不同,应该具有自己的教学特色。但大同小异的教学并没有彰显出院校的特殊性,培养出来的师资不能与现代幼儿教育相适应,相反在教学方面还存在着其他高校一些共性问题。例如课程设置不完善,理论脱离实际;教学内容不系统,随意性很强;课时比重分配不均,美术课时严重不足;课程内容受到压缩,导致学生不能系统地学习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形式不灵活,课程组织实施缺乏差异性;美术教材内容陈旧滞后,缺少与各领域学科之间的融合;教师缺乏专业认知,教学方法单调枯燥,缺乏创新意识;普通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学生实践教学缺乏,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当前很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都是来自纯美术学专业,他们缺乏相应的学前美术教育经验,运用纯美术专业教学方法严重脱离了幼儿美术教学的心理特点;他们大都不具备儿童心理学和儿童心理教育学知识,不能采用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独特教育教学方法;缺乏学前教育知识学习背景;缺乏系统合理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没有较为系统的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在学前教育课程中往往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了技能学习。因此,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改革形势严峻,必须进行大胆改革,方能进一步促进学前教育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全方位的改革措施
(一)教学目标的改革。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培养目标,与一般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有区别的,除了培养能够胜任幼儿教育的师资之外,还要培养一批适合聋哑幼儿教育的师资。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美术技能课程教学大纲,进一步修订美术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通过美术课程教学计划的修订、科学的课程评价方案制订和培养目标的改革,培养出一批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扎实、艺术综合素质高的合格教师。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通过美术基础、儿童画、手工制作、幼儿园环境设计、板书设计等知识的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和审美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他们良好的艺术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将来能够熟练运用美术知识与技能服务于教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往的美术教学内容就是简笔画、色彩、素描等一些美术基础知识,以及手工制作。美术教学内容应增设一些能够培养大学生具备儿童画创意能力、美术教学能力、学生动手能力和环境创设能力的课程。在以往开设的素描、色彩、速写、油画、国画、版画等美术基础课之上,增加诸如手工制作、简笔画、舞台美术、美术欣赏等特色专业课程。例如:在必修课方面开设线描写生课程、色彩造型课程、儿童画课程等;在选修课方面开设西洋画、国画、版画、装饰画等一些具有拓展性的绘画工具课程,还可以开设诸如PowerPoint、Photoshop、Flash等作图软件课程,还要让学生学会操作数码相机、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之间的联接和转换。环境创设方面可以开设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和黑板报、墙板、布告栏和宣传广告等版式设计。从而改变以往只重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轻视技能的现象,彻底改革学前教育领域里的美术通识、美术专业教育、美术技能教育和美术实践教育等课程内容,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美术教学内容改革的关键就是要把美术课程内容细化为:美术基础、儿童画、手工制作、应用实践四大块,美术基础教学内容主要有:素描、线描写生、色彩写生、装饰色彩等;儿童画教学内容有:简笔画、儿童画、装饰画、版画四部分;手工制作教学内容有:装饰画、泥塑、折纸、布艺等;应用实践教学内容有:教具制作、幼儿园空间环境设计制作、板式设计等。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方法使用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影响到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认知。由于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基础比较薄弱,现有美术水平和接受能力具有比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还要采取个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把整体教学与个体教学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学生整体学习水平。采取引导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通过有效的互动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有效地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积极探索美术知识。加强美术实践教学,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拓展学生自由思维空间。通过一些实践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校内外搞师生绘画、书法、手工艺等作品展,激发学生创作欲望和学习激情;利用闲暇时间带领学生去附近幼儿园进行美术课堂见习和实习教学,让他们亲身感受学前儿童教学的特点和教育教学方法。同时,还可以聘请幼儿园优秀美术教师和园长给学生上课,这样可以更加直观有效地指导学生实践学习。
(四)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美术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关涉到美术课程设置的改革,每个院校学前教育实际发展情况不同,可以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美术教学课程设置的改革,可以增设培养大学生儿童画创意能力、教学能力、动手能力和环境创设能力的美术教学课程。注重大学生的创新、专业、审美等能力培养。做到理论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参与试教、见习、观摩等实践活动。在以往开设的素描、色彩、速写、油画、国画、版画等专业美术基础课程之上,增设舞台美术、美术欣赏、民间美术等特色专业课程,美术课程类型设置要多样化,建设一个系统化的美术教学体系,丰富学生学习的内容,提高他们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同时,还要改革以往那种问卷考试的评价方式,改为以实践实习为主的评价,如对学生在幼儿园进行的试讲开展实践性评价,通过多种角度、多个方向、丰富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提高美术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质量的提高。在美术课程教学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要形成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除了绘画、手工等技能技巧训练课程之外,还要开设中外美术史和美术作品欣赏等美术理论课程和欣赏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美术理论水平和艺术审美能力;增设幼儿园空间环境设计、版面设计、电脑美术、课件制作和幼儿园美术教材教法等课程,全面均衡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素质和综合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加强美术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例如与幼儿游戏课、音乐课、舞台剧等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细化课程设置和突出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特点,把儿童文学与绘画结合起来进行绘画创编,将美术理论与技能学习结合起来,以便将来更好地胜任幼儿园的美术教学工作。
(五)教学方式的改革。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化教学是教学方式改革的一大亮点。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信息为美术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和美术课件的教学手段,通过影像、图片、声音等更加直观的教学形式,把授课内容更清晰条理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引起学习的欲望。运用信息化网络教学资源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引导他们兼收并蓄的外向型学习。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搜集各种美术学习资料,建立班级QQ群,形成网络资源共享,业余时间自学美术知识。在美术作业布置方面不要限制学生的创作方式和创作思维,鼓励他们出新、独创,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和激情。
三、结语
幼儿美术教育在当前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在这个独生子女时代,很多家长害怕孩子输在了教育起跑线上,因此对于学前教育特别的重视,这就要求师范院校在学前教育师资力量培养方面给予加强和提高,对现阶段的美术教学进行不断深入的改革,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体系等方面,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与策略,为培养合格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作为美术教师也要积极参与美术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研究本学科教育教学理论,加强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崔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13).
[2]刘沛芬.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几点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7).
[3]杨旭.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03).
[4]薛正.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2(04).
[5]龚春艳.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6).
作者简介:
[摘 要]意大利女医生、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学前特殊教育思想有其非凡的见解和思考,对于今天还处在“幼儿期”的学前特殊教育具有理论指导和教学实践。本文从学前特殊教育思想的精华部分――“教育治疗”进行分析与解读,探索科学的教育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蒙台梭利;学前特殊教育;教育治疗
目前,世界学前特殊教育的研究与发展现状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级的起步阶段,各国学前特殊教育的相关法律和政策、体制与模式、教学与管理等也不尽相同,但学前特殊儿童是客观存在的,他们的成长是学前特殊教育产生与发展的本质原因,教育赋予他们在满足基本的生存权、教育权时,同时更要满足他们发展的潜力。正如蒙台梭利所说:“人类通过科学进一步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人类也必将通过一种新教育学来培养和发展自身。”
一、蒙台梭利“教育治疗”理论的含义
蒙台梭利对普通精神病院的儿童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教育治疗” 理论。1898年,她在都灵会议上说:“我和我的同事们看法也不尽相同。儿童心理缺陷和精神病患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教育训练比医疗更为有效。”这是她把医学和教育学相结合,扮演医生和教师双重角色,她的原创就是“医疗教育学”。另外,蒙台梭利还注册了罗马大学哲学系的学生,以便她所从事的研究更加透彻而深刻。
回顾学前特殊儿童产生的原因,本身就是遗传、环境与教育问题的综合影响,生物学的基本观点是:DNA影响个体的形态、智力、人格和行为,学前特殊儿童是差异极大的独特个体,受自然法则的制约;神经系统决定特殊儿童的发展水平,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异常受遗传的影响,环境与教育作用不大,教育能否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发展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是:学前特殊儿童是多元生态下诸多因素影响的结果,从宏观角度探讨他们迟缓或障碍的原因,并提出比较全面的早期干预措施。各种心理学又从不同学派提出学前特殊儿童是“行为不当”(行为主义)、“认知缺陷”(认知主义)、“迷失自我”(人本主义)、“多元智力”(多元智能)产生的结果。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教育学的二大规律即遵循人的身心发展――为之服务;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为之服务。为此要考虑学前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观即身心发展、全程发展观即整个生命、动态发展观即量变质变、潜能发展观即发现挖掘、主动发展观即可控因素等。教育的五种发展观强调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挖掘人的潜能,因此,学前特殊教育在治疗、训练、教育时重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早期预防、治疗和教育的干预效果。
二、蒙台梭利“教育治疗”理论的实质
(一)学前特殊儿童教师的职业精神是内心快乐还是外部奖赏
尽管目前学前特殊儿童教师的工资少、待遇低,但其工作性质是生存还是乐趣,教师活动本身的奖赏是内在的兴趣和奖赏,并不是外在的表扬和奖励,而所谓外在的奖励破坏了内在的兴趣和快乐,外在的奖励歪曲了教师内在的爱心、恒心、耐心,导致教师去追求外在的奖赏。正如蒙台梭利所说:“人的一切胜利,人的一切进步,都靠人的内心力量。所以,一个年轻学生,如果以终生从事医学事业为志趣而致力于学习,他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医生。但是,如果他是以企图获得一笔遗产,或者是为了如意的婚姻,或纯粹是为了其他物质利益而学习,他永远不会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或一名伟大的医生……我们的快乐是触及心灵和发自内心的快乐,这才是能给我们带来真正补偿的一种奖赏。”
目前,我国学前特殊教育的体制是公办与民办共存。公立学前特殊教育由教育、民政、残联、卫生医疗四部门统一管理,它的优势在于经费有保障,管理较规范,师资较稳定;不足方面体现为经费投入有限,发达地区办得好,制度较僵化。民办学前特殊教育由集体、个人承包或完全由个人独立出资办学,它的优势在于机制较灵活,有市场意识,自较大;不足方面在于收费较昂贵,师资流动性较大,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我国学前特殊教育的模式有家庭教育模式、训练中心模式、学校教育模式、综合训练模式、医疗康复模式。
分析上述我国学前特殊教育的体制和模式,如果把教育市场化、商业化、盈利化,这非常可怕,而学前特殊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内心快乐而非外部奖赏的事业。据统计,甘肃全省共有智障人员20万,仅兰州市就有1.56万余人,而目前为他们提供服务的机构只有6家,其中2家为政府设立的,4家为民间组织,能帮助到的智障人员还不足1000人。从事这些职业的教师每月工资不足600元。一位从事学前特殊教育的教师说:“如果我们的处境无法改善,我可能只能在坚持两三年,我是真的爱这份工作,可生活毕竟是生活,是柴米油盐,是家人的担忧和劝阻。” “我不想放弃这份事业,也不想离开这些孩子,我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很多家长也非常信任我,我也知道他们真的需要我。”
(二)学前特殊儿童的缺陷是被忽视而造成的
在幼儿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其关键期,选前特殊儿童一旦过了这个关键期是很难补救的。新生儿脑重量是350克,1岁是900克,3岁是1000克,6岁是1280克,成人是1450克。从脑量的变化可以看出,早期教育有其生理基础和物质基础,是可行的;又如幼儿大脑四叶成熟的顺序为枕叶(管理视觉)―颞叶(管理听觉)―顶叶(管理感觉、运动)―额叶(管理语言、思维、意识),额叶在7岁时相当成熟,这就是为什么小孩7岁上学比较科学的道理了;再如幼儿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是2~3岁,书面言语发展的关键期是5~6岁,错过关键期是很难补救的,父母、教育工作者万万不可忽视。正如蒙台梭利所说:“儿童的许多缺陷,如语言缺陷,后来之所以不能治愈,是由于在形成一个人的主要功能的最主要时期,即3~6岁的幼儿时期被忽视而造成的。”
曾经获得61届过奥斯卡最佳的影片《雨人》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和创造的,一个自闭症儿童在他童年的关键期由于父母的忽视而得了此病,病人在社交方面,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模仿力极弱,缺乏合作精神,想象力非常弱;在沟通方面,语言发育迟缓,欠缺口语表达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口吃;在行为方面,经常重复动作,极度专注过去的习惯;在感知方面,经常焦躁不安,反应强烈,缺乏警觉意识,沉迷于自我习惯;在发展方面,30%智力正常,70%迟缓或智商在70或以下;在情绪方面,表现极易冲动,不能适应现实生活,易受刺激并反应强烈;在生活习惯方面,严重偏食,常吃自己已经习惯的食品,难以入睡,刻板行为非常固定;在强项兴趣方面,记忆异常突出,可能是记忆的天才,兴趣非常专注,目不转睛,记忆技能超卓。影片结尾的经典镜头是雨人始终没有回过头来看自己的弟弟,雨人很小的时候就进入医院进行治疗,但最终还是效果不大。
(三)教育如何挖掘学前特殊儿童的“内在生命力”
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或“内在潜能”,这种潜能是无穷无尽的。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潜能的人,只有潜能没有充分发展和发挥的人。根据潜能发展观的基本思想,特殊幼儿也是具有潜能的人,只是他们的潜能没有被挖掘出来而已。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特殊幼儿的“内在潜能”,并使之循着自己的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特殊幼儿有自己的特点、兴趣和需要,他们是能动、积极地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从而不断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者不应把他们看作是可以任意填充的容器,而应热爱儿童,积极观察、研究和教育特殊儿童,发现特殊儿童的内心秘密,尊重特殊幼儿的个性,在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帮助特殊幼儿在智力、身体、个性等方面自然而有序地发展。
正如蒙台梭利所说:“童年构成了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的教育就是在他的心灵的敏感期和秘密时期完成的。” “在特殊儿童学校工作而得到的实践经验等于使我得到了第一个真正的教育学的学位。”我国当代聋人博士,被认为中国的海伦周婷婷,在她1岁半时,因为高烧,打了一针庆大霉素,导致失聪,成为重度听力残疾儿童。然而,她的父亲周弘决心用自己的教育彻底改变女儿的命运。尽管困难重重,周弘从不放弃,他帮助女儿进行语言训练和智力开发,能挖掘出一点潜力,就用不懈的努力,使女儿恢复了一点听力。周婷婷3岁半时就能开口说话了,并且认识了许多汉字,而且能和同龄人同步前进。由于父母和家人的不断训练和永不放弃,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6岁时她已经博览群书了。
蒙台梭利的“教育治疗’理论,对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意义深远。她认为,“要克服智能不足,主要还得靠教育的手段,不能只用医药去治疗”,一改传统仅以药物治疗低能儿的偏执做法。特殊儿童的成长受其内部潜能驱使,每一个特殊儿童都有其创造的本能和源泉,通过环境来建构自己的心理和心灵世界。教育者的教育快乐是触及心灵和发自内心的快乐,而不是依靠外部奖赏获得快乐。父母和教师不能忽视特殊儿童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应在儿童发展的敏感期发现儿童的生命法则,深刻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研究儿童的内心需要,揣测儿童的内心思想,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良好环境和空间,并给予适当帮助,体现特殊儿童的生命价值。据此,特殊儿童的各种疾病都不能用医学中已知的普通疗法加以治愈,教育干预比单纯的医学治疗更有效。
[参考文献]
[1]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意・马利娅・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意・马利娅・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全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4]意・马利娅・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经典原著[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0.
[5]雷江华.学前特殊儿童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罗若智.蒙台梭利的儿童观与教育观[J].《学前教育研究》,1995,(6).
关键词:学前教育;特殊儿童;融合教育
基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大众的生活水平也显著提升,大众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尤其是在学前教育阶段,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等方面关注度越来越高。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学前教育环节的教职工需要明确了解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所以,如何提出科学化的解决措施,系统化的解决融合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关键问题,逐渐成为相关领域教职工的关键思考问题。
一、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概述
(一)学前特殊儿童的含义
特殊儿童,主要就是表示与正常儿童存在明显差异的儿童,如情绪、肢体、智力、感官或是行为障碍。不单单包括智力发展低于正常的儿童,也包括高于正常发生的儿童、以及有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从广义概念角度进行分析,出来正常儿童,还有情绪、性格、行为偏激的儿童。
(二)融合教育及实施的意义
融合教育主要将同龄的儿童与身心有缺陷的儿童,放在同一间教室接受教育,并为有障碍的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并不是隔离的环境,而是使其能适应正常学校的校园生活,将儿童的潜能发挥出来,为儿童的身心发展奠定稳固基础。另外,通过融合教育的方式,形成相互关怀的校园文化,实现学校与家庭的合作[1]。通常情况下,就是使得残障儿童能进入普通班级,并实现个性化的教育活动。借助这种教育模式,使得特殊儿童可以与同龄儿童进行沟通与交流,并且正常的学习、生活,并且逐步为幼儿创设正常教育环境。结合儿童学习能力、优化完善的教育课程,并参与集体生活中。采用融合教育的方式,可以从根源上保障儿童基本权益,并为特殊儿童的成长创设良好的空间,补偿儿童身体缺陷,实际权益也可以不说侵害,促进有障碍儿童的健康发展。采用设置与其他儿童互动游戏的方式,拉近儿童与教师的距离,凸显出融合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优化对策
(一)公平公正对待每个学习主体
为了促进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各个领域的教育人员都需要充分尊重学习主题,并且能秉承着公正、公平的态度,开展对特殊儿童的教学活动。由于特殊儿童群体教务特殊,在教师与儿童的沟通互动过程中,教师则需要成为决定的主体。教师不仅仅要树立正确特殊儿童教育的理念,还需要保障其拥有受教育的能力,并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2]。例如,对于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人员来说,其应当关注儿童的情绪、语言、行为、智力等。在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阶段,提出半融合的方式,并且增强教师与儿童的沟通,明确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逐步落实科学化的教育方案。
(二)以专业知识技能为教育提供保障
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人员,在组织各项教学活动的阶段,应当提升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组织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教学活动。下面以某地区学前教育机构为例,其组织了丰富的教育活动,鼓励特殊儿童参与其中,并且提出了半融合教育与全融合教育等多种方式,并且以专业知识技能为教育提供保障。采用从外部邀请特殊教育专业的专家、教师,并为融合教学活动提供关键的指导。以提升教育专业化水平为基础,开展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活动,并为培训特殊儿童的智力打下良好基础。与此同时,当地的幼儿园鼓励教师参与到教职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确保前期、中期、后期培训活动到位,并与专家答疑、专家指导相互融合,开展案例教学、课后反思教学等,以此提升教师的综合技能水平,有利于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优化教师的教育管理语言体系
为了推动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应当进一步优化教育管理体系。教师的行为性语言、教师言语性引导,属于常见的教育方式。通过不断优化教师的教育管理体系,组织学生积极的参与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活动,还要更加关注言语性语言的合理运用,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与需求。例如,对于半融合特殊教育组织与全融合教育组织活动来说,教师要更关注征询类语言,避免采取直接行为指示、使用命令学生的语言。此外,教师需要提出表扬、鼓励的语言,并鼓励与肯定特殊儿童的表现[3]。另外,教师需要适当配合肢体行为语言,并提出抚摸、拥抱等行为语言,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并且提升学生安全感,保证特殊儿童真正融入集体环境。在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活动组织中,家长也需要承担重要角色。家庭应当与学校形成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并且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信息,逐步促进各项教学活动开展。
(四)家长要积极参与
对于大多数特殊儿童来说,接触最多的就是家长。所以,在进行特殊儿童融合教育阶段,应当发挥出家长的协助作用。家长的支持属于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关键支柱,也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关键情感渠道。所以,促进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实现家校相互配合,并掌握孩子在班级中的表现,并且建立日志、周志制度。在进行多种日志记录的同时,增强与家长的积极联系与沟通。要想促进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就需要保证家长充分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状况,了解学生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并给予家长更多支持、关怀,增进孩子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使得特殊儿童感受真正的关爱。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人员应当更加注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并给予特殊儿童更多的关心与爱护,使其能感受到温暖。在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阶段,发挥出融合教育的优势,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只有走入特殊儿童的心理,给予其更多的关怀,才能为特殊儿童创造完整的童年,促进特殊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兆全.学前融合教育:给特殊儿童一个完整的童年[J]. 读天下(综合), 2017(021):169-169.
关键词:特色;美术;剪纸;探究
剪纸是我国民间美术形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剪纸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一、制定剪纸教学内容
1.剪纸内容主要包括:剪纸的概念、剪纸的历史、剪纸的种类、剪纸的技法、剪纸的基本语言、剪纸的展示。
2.课时的安排:学校每个星期安排三课时剪纸课,一般一学期上36~40课时。
3.内容的确定:第一阶段:认识剪纸工具、了解剪纸语言;折剪二方连续图案;第二阶段:对称剪纸花瓶、团花、小红人;第三阶段:动物(十二生肖)、人物、自由创作等。
二、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优化教学方法
现今小学孩子对剪纸的认识只是剪窗花、团花、雪花、“帧弊郑剪纸的知识几乎空白。通过欣赏作品让学生尽快了解剪纸、喜欢剪纸,琢磨出符合小学生接受能力的剪纸方法、剪纸语言、剪纸艺术的精髓,紧抓本土文化,让孩子们知道剪纸是我们陕西民间文化的瑰宝,激发孩子们对本土文化的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深入浅出地渗透基础的剪纸艺术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剪纸技能,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创造能力。实践出真知。在实践过程中,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出发,仔细探讨剪纸教学内容、导入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流程、激励策略等,以期找到一条适合学生剪纸的教学途经。通过系统、深入地研究与实践,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剪纸特色教学方法,我将各种抽象的概念和方法贯穿于具体形象的操作之中,注重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让他们去发现、探索,从而创造出不同的剪纸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树立信心激发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根据学生学情,因材施教。在剪纸方法指导上,以直观教学为主,进行示范指导,潜移默化地将剪纸的基本方法、技能传授给学生。比如简单地教学生剪纸语言较为枯燥,为了激发孩子的兴趣,就将剪纸语言及折、剪等知识的传授融入花瓶、蝴蝶的花纹装饰上,看似“复杂”的折剪、寥寥几剪刀的快速刻剪,打开之后让人眼花缭乱、富有规律的各种剪纸语言组成的花纹图案,每次在孩子们的惊呼中,剪纸技法已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剪纸出乎意料的艺术效果给教学增添了惊喜与情趣。大大减轻了孩子们的畏难情绪,每次讲解完毕,孩子们都迫不及待地拿起剪刀进行创作。一个个造型奇特、花纹丰富的瓶子,一只只美生动、偏偏欲飞的蝴蝶,一幅幅别出心裁、活灵活现的小动物,让孩子们欣喜若狂,剪纸的兴趣油然而生。
三、收获
经过三年多的摸索,剪纸已经成为我们学校的特色,在剪纸教学的同时启发学生在剪纸题材上进行创新研究,使传统的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学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从题材可以分:“民俗系列”“动物系列”“人物系列”“环保系列”“迎奥运系列”“校园生活系列”等,这些富有灵性和创造力的作品得到了校领导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无不被同学们娴熟的技法、大胆的想象所折服。
1.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尊重个体,张扬个性的艺术表现,并形成基本美术素养;学生的剪纸作品一开始带有很大的意外效果和未知元素,这是剪纸具有极为诱惑力的“神秘性”。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他们在折剪中发现剪纸的奥秘。因此说,剪纸活动改变了以往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被动状态,让学生在掌握一定技能的基础上能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物体进行创作体验。由于这是学生自己所选择的,则必然会抱着认真的态度主动探索,克服一定的困难去完成,每当完成一件作品时,他们就感到十分高兴,真正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也为下一次的剪纸增添了内驱力。
关键词:特殊教育;人道主义;美术教学;作用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输送人才,为了使特殊群体实现更好的人生价值,我国政府和社会大力支持特殊教育的发展。美术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人们发现美、认知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些能力具体表现在信息处理、语言交流、思维推理的过程中。美术教学非常有利于对人智力的开发与创造才能的培养,高素质、高能力、高文化人才的培养必然离不开美术教育。
一、特殊教育对于特殊群体的改变
许多特殊学生进入学校,是第一次离开家庭独立生活。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特殊学生从小被呵护,对独立校园生活感到不知所措。相比于正常学生,特殊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不是特别理想,加上生理的缺陷,学生的自卑感剧增,缺乏公正、客观的自我认识与评价。
校园为特殊学生带来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所处环境的变化。校园生活环境相比家庭生活相对独立,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理能力。(2)学习方式的变化。学校教育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3)人际交往的变化。学生在学校的人际交往环境比较复杂,特别是特殊学生,很难用正确的心态处理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活动。
二、特殊教育中美术教学的优势
1.教学活动更加生动
与其他教学活动相比,美术教学活动更加形象、生动。例如,对于聋哑学生来讲,由于其听力与表达能力受到生理缺陷的限制,视觉感知就成为聋哑学生感知世界的主要手段;而美术教学正是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向学生输送知识,非常有利于聋哑儿童吸收知识。除此之外,美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利用图画的形式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能力,间接加强了其沟通能力。
2.教学活动更具团队性
相当一部分特殊学生性格比较孤僻,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而美术教学活动正好能改变这一点。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可以提升特殊学生与正常学生之间配合的默契程度。不仅如此,美术教学也是特殊学生展现自身魅力的平台,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特殊学生有更多机会展示自身能力,包括绘画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等,使特殊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找到存在价值。
3.美术教育以学生为中心
由于特殊教育的特殊性,美术教学实践中更应将学生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教师等相关教育工作者应更加重视特殊学生的心理情绪和状况。例如,在实际的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改变学生座位,让学生采取围圈的形式,分散坐在教师周围,以此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距离。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学生站在中间与大家交流关于美术的知识。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特殊学生的优秀作业作品,并提出表扬,增强特殊学生关于美术学习的自信心。
4.美术教学题材源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美术教育与专业性比较强的文化课不同,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教学活动主题应锁定在学生的日常生活范围内,而不是艺术成分较高的名作或是令人费解的大师作品。切合实际的生活素材可以为特殊学生带来感同身受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加强特殊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和感受。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事物,然后让学生尝试画出这些事物,并说出它们的使用功能。长此以往,通过这样反复的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对于特殊学生自理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更为重要的是源于生活的题材,可以引导特殊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积极接受生活中的正能量,这也是对特殊教育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美术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特殊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在教师引导学生绘画的过程中,会特别强调作品整体的观赏性。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整体优于部分存在,整体的发展决定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以及存在的意义。特殊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从观察能力到绘画手法都要求整体性,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从宏观思考问题的习惯。作为教师来讲,在教学素描时,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明暗调子来塑造作品形象的方法,在色彩写生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色彩搭配来塑造作品整体形象的方法。对于没有经历过专业美术培训的特殊学生来讲,观察的形、色都是孤立的,对于作品的理解也是从局部开始的。然而在素面和色彩写生课中,美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全方位地观察作品中的形形,以寻得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美术教学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手、眼、脑相互协调的过程,从更深的角度来说,美术的全方位教学也是在特殊学生的潜意识里输入整体重要性的过程。
2.有利于培养特殊学生的认知能力
人类的各项能力是一个整体,在发挥的过程中相互配合,在眼睛观察的过程中包含大脑对事物的思考,在鼻子闻味道的时候,配合着味觉的感知能力。人类大脑思维的过程是运用储存在记忆中的处理经验,对获得的信息、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的过程。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会运用大脑对信息的分析、综合功能。例如,特殊学生通过透视知识来理解和学习结构素描,这就是大脑分析能力的应用,在学生的大脑中将各个结构的组合想象成完美的画面,就是大脑概括能力的运用。比较是特殊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使用色彩的基本依据,通过对不同色彩的比较找出最适合作品创作的色彩搭配方案。特殊学生获取的信息资源有限,所以如何在有限的信息中获得更多的价值非常重要,美术教学通过对学生大脑分析信息、比较信息、综合信心能力的培养,能直接提升特殊学生对事物、对生活、对世界的认知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有利于培养特殊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创造能力是特殊学生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结合的优质产物。散发性思维指的是主体从各种设想出发,尝试使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聚合性思维是根据已存在的处理经验与技巧解决问题的思维。特殊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写实色彩课、装饰色彩课、结构素描课等会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不同的要求。其中,学生在色彩写实的过程中,要有非常良好的客观观察能力,并根据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写真。在色彩装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尝试用不同的色彩搭配方案装饰作品。这种学习的过程,促使特殊学生的思维角度得到了扩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散发性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会了各种观察方法和绘画思路之后,就会从中寻求适合自己绘画风格的绘画手法,这就是聚散性思维具体应用的具体表现。在各种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各种作品进行观察,激发学生各种思维潜力,从而在极大程度上改变和扩充特殊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特殊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利用这些思维来解决问题,想象力、创造力大大提高。
大部分特殊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求知欲望较强、想象力比较丰富的年龄,一线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美术教学的独特优势,将他们的思想引向自然、引向生活、引向艺术,让他们全方位地感受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鼓励特殊学生把实践知识应用到作品创作中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4.有利于增强特殊学生的自信心
在长期的美术学习过程中,特殊学生的勇气和思维都会得到积极的锻炼。特殊学生会逐渐发现自己可以独立理解和解决一些复杂的美术问题,发现自己的理解能力原来这么出色。一部分特殊学生的家庭条件不是特别理想,通过与其他学生生活条件进行对比之后更加自卑,通过长期的美术学习以及老师对创作作品的肯定,性格也会慢慢开朗起来。从课堂上的教育学到艺术的实践运用,只有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艺术创造精神,才能证明艺术面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艺术的伟大正在于此。对于学校和相关机构来说,可以开展各种美术活动,让学生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可以从艺术中寻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结:毫无疑问,艺术是伟大的,而真正伟大的艺术面前人和人之间没有任何区别。在特殊教育中应用美术教学的特有优势,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认知能力等,更主要的是,学生可以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感受源于生活、社会、国家的关怀,将来以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冬梅.浅谈特殊教育专业《特殊儿童心理治疗》课程设置[J].中国校外教育,2014(33):105-118.
[2]秦臻.艺术院校构建民间美术课程教学体系的意义和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5(9):94-96.
[3]李春连.浅谈特殊教育学校的班主任:塑造残疾孩子健康心理的工程师[J].学周刊,2011(16):80-81.
所谓特殊需要儿童,狭义的理解乃身心发展上有缺陷的儿童,又称身心障碍儿童或残疾儿童;广义的特殊需要儿童指在智力、感官、情绪、身体、行为或沟通能力上与正常情况有明显差异的儿童,其中也包括超常儿童、有行为问题的儿童①。本文中所要谈到的特殊需要儿童局限于学习障碍、情绪障碍、语言言语障碍以及智力障碍这几类儿童。对于这部分儿童来说,正常的教学手段首先是通过语言交流,而一般的语言交流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正是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就产生了上述的障碍。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会经常发现,在这部分儿童中有很多都对声音、音乐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兴趣,我们可以在他们学习、生活中用音乐来与其进行交流与沟通,最终通过音乐这座桥梁,与他们相互了解并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在美国,一般而言,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是一些有学习障碍的小学生,他们每天有一部分时间是在普通班学习,另外一部分时间在特殊教育教室学习。到了小学高年级或中学,这部分儿童会根据其情况的好转将被逐渐纳入到正常儿童的普通教育机制当中去。跟美国相比较,我国的特殊儿童受教育人数远远低于美国的数字,这跟我国这方面制度还不尽完善、资金短缺以及执行特殊儿童教育的教师人数极度匮乏有关。我国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仅仅局限于招收存在听觉损伤、视觉损伤、沟通(言语)障碍、智力落后的儿童。而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的儿童由于其某些方面的正常性,被家长、教师和学校忽视,往往得不到有效的特殊教育的帮助。结果导致教育失败,学生无形中走了更多的弯路。
我国无专门的学校招收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的特殊儿童,只好进入普通学校,可是普通教育模式无法满足这部分儿童的需要。那么我们怎样帮助特殊需要儿童受到更合适的教育,使之能够适应社会并成为其中的一员?我认为,音乐教育能够有效地帮助这部分儿童。在这方面的成功例子还是不少的。比如,湖北省武汉市的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周舟,从小就被在乐团工作拉大提琴的父亲带在身边参与演出排练,在聆听中自悟,从电视媒体中自学以致指挥乐队,甚至能够独立演出,这是我们所熟知的成功者之一。另外一个鲜为人知的成功案例,是四川的自闭症青少年秋实,在2005年的中日韩国际少儿艺术展示大赛荣获钢琴(残障)组金奖。尽管在正常同龄人中比他水平高的比比皆是,但对于特殊儿童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肯定与研究的案例。再者,经试验证明,正常儿童在婴儿4个月时就开始对声音有反应,学习障碍、智力障碍、情绪障碍与语言障碍儿童在这方面与其他正常儿童无异,当他们无法有效地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来理解社会和表达自我的时候,那么借助音乐的抽象性与不确定性,正好符合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特点。
二、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钢琴教学的积极意义
为什么要进行钢琴教学,或者说钢琴教学与其他音乐教育相比较有何优势?
其一、多声部的旋律听记练习可增强特殊需要儿童的注意力。钢琴是和声乐器,它可以产生单声部、双声部、三声部甚至多声部的旋律,这样学生可以从单旋律、多旋律的练习中锻炼自己的听力,这对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的儿童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训练手段,因为多声部听力的练习对注意力的要求相当高,而这种练习恰恰是在长期的音乐“游戏”中慢慢达到的,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对于轻度障碍儿童来说,钢琴音乐教学所应该起的作用是尽可能帮助他们恢复到和其他正常儿童一样;然而对于许多中、重度障碍儿童,学习钢琴音乐则更能体现其生存意义。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家长,他的孩子有自闭障碍,但是他通过各种方法帮助孩子学习弹奏钢琴,除了治疗的涵义外,就是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通过这个技能谋生。我们不能对钢琴教育期待过高,但是确实有许多特殊儿童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对音乐的兴趣,对于学习障碍、沟通障碍、智力落后和情绪障碍的特殊儿童来说,我们试图通过钢琴这门特殊的工具,来和他们交流,培养他们,发展他们的才智,帮助他们走上和正常儿童一样的成长道路。
其二、钢琴教学本身采取的就是一种“特殊教学”模式。在普通儿童钢琴教学中大多采取的是“一对一”式教学,同时根据不同的儿童生理心理特点来进行。特殊儿童只不过是心理或生理特点跟其他儿童相比较更为特殊而已,正是这种“一对一”教学模式,更利于我们教师全面地了解特殊需要儿童的生理特征,熟知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更好地从多方面入手去帮助他们热爱音乐,积极面对生活。所以,在钢琴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不需要进行特别的调整,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进度稍慢一些,甚至尺度稍微宽些。
其三、钢琴教学可加强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协同训练。在钢琴教学中,所有乐曲都要求双手的协调配合,特别是钢琴曲中所独有的复调乐曲,强调学生要操纵双手严格按照乐谱行进弹奏多声部旋律,同时要聆听,再加上钢琴踏板对脚的细微要求,锻炼了特殊需要儿童多部位的协调配合能力,这是其他乐器教学无法达到的。
训练钢琴技术时,学生的本体感受要尽可能地明确清晰。在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中,为了加强本体感受的程度,需要做大量慢速度的甚至动作夸张的练习,用慢动作来体验感觉。这些慢动作练习并不仅仅是为加强生理机能,更是为了加深心理的感觉。利用特殊儿童对音乐的兴趣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钢琴教学,帮助他们像正常儿童一样地培养眼、耳、手、脑、心的协调能力,这正是他们所缺乏和急需的。
三、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钢琴教学的建议
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钢琴教学,有人认为是个难题,但我觉得并不难。当然,有个前提是必须通过充分肯定其优点来缓和课堂气氛,多鼓励他们,只要有点进步,哪怕进步在你看来是微乎其微的,也要进行表扬,培养他们的自信,因为大多数特殊儿童受到的教育挫折实在是数不胜数,你的微笑与赞扬对他们来说不啻于甘露,在一个和谐的教学气氛中,让学生时刻感受到关爱与信任,此乃教学计划完成与否之关键。
下面就有关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第一,教师应尽量避开曲谱或者少用曲谱,多采取模仿式教学。当学生对乐曲比较熟悉后,再让其对照曲谱进行练习。在进行读谱的时候,一定要将其分拆成乐段乐句,找出乐句的规律,边弹边唱,帮助其认谱、背谱,千万不能像对普通儿童一样,让其自己独立识谱,只需指出不对的地方。由于特殊儿童较薄弱的沟通与控制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检查时应控制情绪的波动,充满耐心,否则会加深学生自身挫折感。
第二,选择曲目必须适当。不要弹奏过多的练习曲,对于相同的技术类型要少而精,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尽量选择不同技术类型的练习。进行手指训练时,可将其简化为类似《哈农》的练习,简单明了易记。对节奏加以变化,利用多变的节奏型使学生产生新鲜感,通过模仿教师巩固节奏、熟练技巧直至最终掌握各种技术难点。教师可较多地选取一些由中外名曲改编的短小精悍的四手联弹,教师与学生互换伴奏与旋律角色,来进行巧妙的音乐对话。教师通过培养学生从对单旋律的注意发展到对音乐整体性的掌控,培养其音响的立体感,成功地介入到对特殊需要儿童注意力的培养发展,使之学会聆听并掌握与他人协调合作的技巧,从而弥补特殊需要儿童与外界沟通能力上的不足。教师对每堂课的要求要明确、具体而又好记,通过教学笔记让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自我完善,增强其意识的控制能力。教师应充满耐心,对学生每个微小的进步都要适时鼓励,保持课堂气氛的和谐。
第三,应提倡陪练。大多数特殊儿童的自学能力是无法与正常儿童相提并论的。每次的练琴时间,如果没有陪练其实就相当于一次自学。因为他们不仅需要回忆上课时老师的要求,明确自己的错误;同时要阅读新的曲谱,在钢琴上找到音,找准节奏,并弄清楚各种音乐记号的含义;还要把自己所学到的东西融合进新乐曲中,避免重犯以前的老错误;不断熟悉新乐曲,达到一定的速度和熟练度。这一系列的要求就连一个正常的琴童都无法每次做到,更何况是特殊儿童了。因此,家长或教师的陪练颇为必要。
第四,教师要多示范。因为特殊儿童对音乐的热爱是“狂热的”,哪怕是不断的重复,只要他们没有表现出厌烦,你可以选择用琴声来告诉他们你想说的,不同的处理和不同的力度让学生都能有足够的兴奋点,这样可避免太多的抽象用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特殊需要儿童来说,借助钢琴这个教学工具来拉近他们与普通儿童之间的距离。尤其是那些学习障碍、智力障碍、情绪障碍与语言障碍儿童,让他们通过音乐这种特殊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来愉悦自己,对于他们的身心发育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William L.Heward《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肖非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出版
[2]J・S・施瓦茨著,方俊明主编《特殊儿童的早期融合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3]华国栋主编《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应用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实践经验来进行知识的传授,可有效降低知识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知识来源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语文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育活动面对的是一群具有特殊性的教学对象,生活化教学的应用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因为生活化教学更加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可有效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把握相关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知识。
一、特殊教育学校培智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教学观念及教学模式的影响,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往往只重视对教材中知识进行讲授,而完全忽视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如在教学活动中没有教师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多数学生均无法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其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实现。
二、培智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主要方式
(一)从生活中选择教学素材并组织生活化的对话训练,提高学生实际生活过程中的语言表达能力
特殊教育学校培智班学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参差不齐,整体智力水平较差。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知识的掌握能力均处于较差水平。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所用素材应该来自于学生较为熟悉的现实生活,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能够理解,易于接受。同时,应用生活素材组织学生进行生活化的对话,可有效提高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的能力,并能让学生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例如在《我们的校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老师的学校非常漂亮,如果你走在校园里散步,可有看到高大的教学楼、四季常青的树木、宽阔的篮球场等等,下课的时候,小朋友们都在校园里做游戏,开心极了……,然后让学生回想自己的学校里都有些什么东西,并组织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对话,相互想对方介绍自己的学校。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掌握向别人介绍自己学校的能力。
(二)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日常生活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对于存在智力障碍的学生来说,学习语言知识仅会读会被是没有认识实质性用处的。语文教学实施的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生活技能得到提高,同时,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过程中,不提倡将各学科的教学界限分得太开,如语文教学不应仅注重对学习进行语言表达及理解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根据教学具体内容,将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技能的实际操作应用于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同时,也理解并掌握其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促进学生发展。例如在《衣、鞋、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并理解了衣、鞋、伞三个字后,组织学生联系生活过程中所接触到的相关事物进行组成,如衣服、雨衣、衬衣、皮鞋、雨伞等。衣指的是穿在身上的衣服。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可让学生先脱下自己的外套,然后在自己将衣服穿上。
这个过程就可以对学生的穿衣进行锻炼,同时加深其对“衣服”的理解。同样,鞋指的是穿在脚上的鞋子。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脱鞋、穿鞋训练。这样生活化的语言教学活动,不断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及认知能力,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日常技能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因此,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均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训练。
(三)在教学过程中再现生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品味生活
特殊教育学校培智班学生在智力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因此他们在知识迁移及适应能力上存在较大难度。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均为让学生获取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使其能够正常地与他人相处,最大限度地让他们过上正常的生活。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其与生活实际存在的联系,进行生活场景设置,在教学活动中再现生活场景,展示生活中存在的相关现象,同时组织学生进行生活角色扮演,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取更多的生活实践经验,进而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促进其生活适应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通过场景设置,可以将课文例讲述的情境充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把握课文寓意,使其能够用心感悟。例如在《骆驼和羊》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充分挖掘教材特点,然后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相应的生活场景。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让学生分别扮演骆驼和羊,让学生来进行课文中骆驼和羊的对话,然后再让学生讨论骆驼和羊为什么会发生争吵,最后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寓意: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看自己或别人均要全面,不能只看自己的长处而只看到别人的短处。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学习别人的优点,补充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进步。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既充分体现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其学生的兴趣。
三、结束语
在特殊教育学校培智班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可有效降低知识难度,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关语文知识。同时,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可生活技能训练、生活场景再现等方式,可有效促进学生的生活基础技能操作能力得到提高,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关键词: 特殊教育 小学数学 教学现状 改进策略
特殊教育主要是针对身心发展有缺陷的儿童实施的教育,本文所指的特殊教育是针对聋哑儿童实施的教育。特殊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一点是有爱心,让儿童在这种被关爱的环境之下成长为对社会有用之才。近年来,特殊教育备受广泛关注,社会各界人士都比较重视特殊学生的教育问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改革和创新,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断提升特殊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技能,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以下笔者结合多年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验,结合当前聋哑儿童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新形势下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策略。
一、特殊教育中聋哑儿童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在特殊教育聋哑儿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影响,教学效率未达到理想效果和水平。
1.教师教学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特殊情况。
从特殊教育的定义我们知道:特殊教育是针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实施的教育,是一种爱心教育。因此,就特殊教育本身而言,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应当结合学生实际需要,以促进教学效率提升,更好地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这一点和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不谋而合的。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并不是特别了解,对于聋哑儿童的实际情况把握不明,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已经形成特殊教育普通化的教学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不利于特殊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2.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长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之下,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不习惯制定教学目标。有些教师的教学活动可以称之为“走一步,看一步”,没有明确的规划和详细的目标,缺乏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其实,这是一种不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特殊教育而言,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当指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旨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教师由于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导致教学实际经常偏离实际轨道,知识技能的单向传输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被动的学习模式难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策略分析
以上笔者分析了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针对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特殊学生实际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呢?
1.用沟通搭建爱的桥梁、用爱心唤起儿童自信。
特殊教育是针对特殊儿童实施的教育,尤其是针对聋哑儿童实施的教育。对于这部分有点缺陷的儿童而言,他们在生活中更需要关心和爱护。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形成“用沟通搭建爱的桥梁、用爱心唤起儿童自信”的教学理念。所谓沟通,指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继续沿用传统干巴巴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要强化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并在这种互动教学环境之下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如哪些学生具有哪些特殊的心理需求,哪些学生存在家庭教育缺位的现象,哪些学生属于特殊教育中的困难群体等,通过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的需要,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用爱心、关心和诚信消除学生的心理自卑感,帮助学生找回自信,用一种乐观、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和未来,不断提升特殊学生的生存技能。
2.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学生今后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预习、听课和复习是亘古不变、具有较强科学性的学习方法。首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预习,通过预习,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使学生的听课变成加深知识印象的过程,而不是初步学习的过程;其次,指导学生认真听课,听课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结合自己的预习状况,对已经了解的知识点加深印象和了解,对于不了解的知识点,学生认真听讲,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最后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复习,这种复习方式可以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实现对课堂教学内容和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和巩固,以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总之,对于特殊教育小学数学而言,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成为有用之才。
3.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殊情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在创新教学模式上,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对聋哑儿童听力和表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多媒体丰富多彩的形状图像,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自己教学的“特殊性”,并且善于结合自己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当前聋哑儿童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新形势下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特殊性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型,它具有自己相对独特的不同于一般教育的特点。而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本文主要从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情感教育问题分析其特殊性,以对未来的语文教学提供些许参考。
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中职生多来自于中考成绩偏后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下,而中考或者长期以来的形成的心理上的自卑感让他们比一般的学生更加叛逆,他们热衷于网络、游戏、追星、享乐。还有的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缺乏锻炼,意志薄弱,心理素质比较差;但是他们智力并不差,思维敏捷,动手能力较强,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适应性强等。基于中职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因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更应加强情感教育的渗透,强调多样化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激励性评价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和意志力,加强审美和心理健康教育以改变学生不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充分发掘学生的优点、特长和潜力,努力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标。
二、教育者的特殊性
中职语文教师也和普高、重点高中教师一样,来自于同一批次的师范院校,但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课程设置。学生的语文素养很低,导致语文课堂不活跃,语文教学活动很难开展;而在中职学校里,是专业课为主,文化课为辅,一个班级一周四节或者更少。
从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受挫感会变强,成就感减弱,教学热情往往会因此而慢慢消退,不利于教师的成长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1]教师本身的素养和教学情绪反过来又大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在加强语文教师业务素质培养的同时,要增强教师的心理和情感培育,使教师始终保持较高的教学热情,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学关系的特殊性
语文教学是双向性,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情感共鸣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前提和保证。例如中职生在初中阶段因成绩原因都曾受到过家长和社会的、甚至老师的冷眼相看,以致于他们对教师不信任、冷漠和抵触。只有打破心理上的这块坚冰,才能真正温暖学生的心灵,才能改变这层已经变味的关系。而这就需要双方加强彼此的情感交流。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他们交流情感的欲望,多指导,多鼓励,多交流,少讽刺挖苦,让他们尽可能地体会成功的快乐,从中获得本该拥有的自信和学习的热情。
四、中职语文教材的特殊性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工作者,职业教育强调理论和实践训练并重,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毕业生有直接上岗工作能力,在就业市场更具竞争力。而语文教学也要遵循为专业和就业服务的原则,因此在语文教材的设计上也是和职业紧密地联系着。中职语文(基础模版)高一上下册就各有一个单元与职业相关,分别是“职场起点”和“职场哲思”,其文章涉及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培养,关及学生的就业和以后的职场之路顺利与否。另外其他文章在教学过程中也可适当的增加一些专业或艺术元素,如音乐、绘画、舞蹈、美术等,既可以让学生发挥其专业特长,又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气氛。所以根据中职业语文教材的特殊性,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严格遵循情感教学目标,从单纯的语文课教学逐步转向专业语文课教学,形成多样的教学风格,体现“文化为专业服务”的思想。走近学生,了解和熟悉所教专业的特点、要求和内容。
五、中职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语文是一门充满情感魅力的学科。语文的情感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过程,文学作品在审美教育和人格塑造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其他基础学科则多是理性的推理和分析,缺少感动和精神。而这正是现代社会物欲横流文化没落背景下的中职生最需要的,顺应了时代的步伐和时代精神的要求。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运用情感教育,只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思想情感上与学生产生共鸣,才能让学生确实得到有效教学的成果,从而达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