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幼儿园的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以省市督导评估为契机,统筹协调,落实保障教育优先发展各项目标
1.完善教育督导联席会议制度,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增长。定期召开区教体局、区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分局联席会议,按照各项督导评估指标要求,分解责任,查找问题和不足,沟通工作进展,确保教育经费投入及时,管理规范,使用合理。全力完成与市政府签订的《区政府落实教育经费投入法定增长责任书》指标任务。
2.积极筹备,精心组织,迎接各级督导评估。准确把握省、市各项督导评估标准,指导学校(幼儿园)以督导评估为契机,将评估指标与日常工作相结合,推动学校自我检测、自我评估、自主发展。年内,完成省年度学前教育工作专项督导评估、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和市年度教育工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等各项督导评估工作。
二、以学校(幼儿园)办学水平发展性督导评估为重点,督促学校(幼儿园)深挖内涵,特色发展
1.落实年办学水平督导评估整改。指导学校根据《年区中小学办学水平发展性督导评估反馈报告》和学生、家长、教师网上问卷中反映的内容,总结提炼发展优势,梳理自身存在的问题,找准学校今后发展的方向,制定整改措施,上报整改报告。召开督学讲坛暨区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反馈会。
2.建立校本督导制度。学校根据《关于做好区中小学办学水平发展性督导评估自评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成立自评领导小组,建立专项评估机构,按照自评程序,实施专项自评。6月底前,完成学校自评报告。在学校自评基础上,建立校本督导制度,邀请家长、教师、社区有关人员、责任区督学等对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学年度完成情况进行督导评估,对学校自评结果进行复评。
3.做好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按照《市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通过督导推动学前教育政策的落实,保障学前教育健康、稳步发展。10月,依据《市幼儿园办园水平发展性督导评估体系(试行)》,对幼儿园三年发展规划制定和年度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督导评估,提升幼儿园办园水平。
4.深化“多元互助”教育督导评估模式品牌建设。以申报《“多元互助”督导评估模式的研究》市级教育督导课题为引领,继续深化“多元互助”督导品牌的内涵、体系建构、操作流程,积极探索评估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元、评估手段多元的督导评估模式,实现督学、学校、家长、社区间的合作互助、平等协商的伙伴关系,共同推进学校的自主发展。
三、以专兼职督学队伍建设为抓手,推进督学队伍专业化发展
1.加强专兼职督学的培训和管理。依托“教育督导协同办公系统”,用好“网上学院”,上传视频、课件等学习材料,开展主题讨论,通过网络平台促进督学间的学习和交流。继续举办督学讲坛、督学沙龙、专兼职督学暑期培训班,编印《专兼职督学学习材料汇编》,提高督学专业化水平。
2.建立多元的督学评价机制。督学要用好《督学履职手册》,建立督学成长档案。加强对责任区督学的业绩考核,对认真履行职责、成绩突出的督学给予表彰奖励,对责任区督学履职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激发督学的主观能动性和团队精神。年内,评选表彰优秀督学、优秀督导责任区。
3.扎实开展教育督导课题研究。以我区申报的省、市教育督导课题研究为引领,组织、动员专兼职督学深入研究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督导工作中的理论与实际问题,撰写教育督导论文和调研报告,为学校发展与提高服务。评选优秀教育督导论文和优秀调研报告,4月,推荐优秀论文参加省市教育督导论坛论文评选。
四、以创新工作机制为载体,促进教育督导工作科学发展
1.建立督导推介制度。3月,对我区19所公办及公办性质幼儿园落实省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指标情况开展“随访一日行”活动。5月,对中小学年办学水平发展性督导评估整改情况开展“随访一日行”活动。开展督导责任区随访观摩活动,开拓督学工作视野,对督导责任区学校在督导整改、校本督导等方面形成的优秀经验和成果进行推介。
【关键词】幼儿教师 培训 改革 “国培计划”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182-03
一、改革背景
2010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提出加大力度建设规范优质幼儿园的同时,加强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水平。同年启动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即是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对教师培训工作具有示范引领和促进改革的重要作用。为加教师培训质量,2011年、2012年相继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简称《课程标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简称《专业标准》)和《“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简称《国培标准》),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的深入实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随着“国培计划”项目的实施与推进,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培训改革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该校“幼儿教师培训中心”与“广西幼儿教师培训中心”合署办公,共同为广西幼儿教师培训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尤其是2012年学校通过教育部评审会答辩获得“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培训机构资质,标志着该校幼儿教师培训水平迈向国家级行列,在培训规模、培训质量、培训辐射等方面,进入了跨越式大发展时期。据统计,2012年至2015年该校实施“国培计划”幼教类项目的培训人数逐年大幅增长,各类培训项目年培训量达上万人,参训幼儿教师遍及广西区内外,培训影响扩大到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见表1)。培训数量剧增与培训品质提升,怎样相得益彰,需要研究、革新、改进。
二、改革举措
以实施“国培计划”项目为契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着力进行幼儿教师培训的整体改革。由校长担任项目首席专家,做好顶层设计“谋篇布局”,组织团队研读领会《课程标准》《专业标准》和《国培标准》(以下统称“标准”)等相关政策精神,研究幼儿教师培训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并提出“举全校之力办国培”,以保障幼儿教师培训整体改革的落实和推进。基于“标准”的幼儿教师培训整体改革,努力规避主观臆测,力求思路明晰、目标明确、成效明显。本着以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导向,该校将问题意识、任务驱动、理实结合等策略贯穿培训全程,扎实推进改革。
(一)调研分析、针对需求制定目标。幼儿教师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参训者发生积极变化,并使参训者在自身原有基础上有效提升,因此,调研分析是重要前提。为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学科领域、不同专业背景、不同气质类型学员的培训需求,使培训服务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该校围绕“期待解决的问题、期待的培训内容、期待的培训特点、期待的培训形式、期待的研讨话题、期待的自身变化”等方面在训前对学员开展问卷调查、抽样访谈等常规调研,还专门组织项目人员到区内外优质培训院校(机构)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并适时通过实地回访、网络回访等方式与往期学员交流,使幼儿教师培训改革获得重要的基础信息。
以调研分析为基础的培训目标制定,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针对性。例如,关于专业能力方面,面向幼儿园骨干教师,侧重加强其保教能力提升;面向幼儿园园长,侧重加强其管理能力提升。等等。制定适切的培训目标,为培训实施找准着力点。
(二)探索创新、分层分类实施课程。针对幼儿教师四个阶段(准教师、新手教师、骨干教师、专家教师)成长规律、三种类型(幼儿园园长、保教主任、一线教师)岗位特点,探索分层分类培训课程体系,将培训目标、内容、方式等在实施课程中进行整体研究。
以幼儿园园长培训为例。通过改革研究,形成了幼儿园园长“五力”课程(见图1),切实促进了园长角色定位与领导力、幼儿园经营与管理力、幼儿园课程领导力、园本研究领导力和教师队伍建设力;构建了“课堂+现场”培训模式,将专家讲座、现场诊断、案例剖析、情景体验、跟岗研修、“工作坊”研讨、“园务会”观摩分享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并在同一时段平行开设不同课程、提供“课程菜单”由学员“自主选学”,有效加强园长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落实了“实践教学”达到50%的“标准”要求(见表2),将“学、思、行”有机结合,实现理实双向促进。
(三)整合资源、线上线下专业引领。具体如下:
首先,加强人力资源整合,组建“双导师团队”。学校认真遴选区内外优秀的高校专家、一线行家,组建了实力雄厚的“双导师团队”,通过“导师工作坊”,在训前、训中、训后对学员进行全程指导。导师们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及时探讨问题和对策,为每一期培训班“把脉”“问诊”并“开处方”。以幼儿园园长培训“观摩园务会”为例。经调研了解到园长们普遍希望加强园务管理水平,如何通过培训得以落实?专家团队集体备课提出在集中培训阶段“观摩园务会”的设想,该活动由一线行家所在的研修基地幼儿园组织开展,由高校专家参与共同评议,学员在观摩过程中记录优秀园长如何把管理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环节、如何调配资源、如何把握时间等,并适时参与讨论,在真实情境中直观学习,效果很好。集中培训结束,学员们学以致用,借鉴组织本园的园务会,并通过网络平台与导师适时交互探讨,获得持续的专业支持。
其次,加强数字化资源整合,开发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库。自2013年至今,依托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校建设项目,采用“清华教育在线”网络教学平台全面上线,其中“课程教学”作为整个平台的核心,包括课程基础信息、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互动答疑、教学评价与评测、课程组织与管理、辅助教学工具等6个子系统,配合幼儿教师教育的职前职后一体化研究,开设了756个网络课程个人学习空间,开发建设了3大类21种线上线下职前职后共享资源库。平台资源库为学员集中参训、在岗研修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还运用于训后跟踪,指导参训教师根据“双导师团队”的“任务单”,在网络研修平台进行资料阅读、视频观看、问题提交、互动研讨等活动,通过文章、评论、论坛发帖回帖、视频答疑等方式,参与导师辅导和同伴交流,为幼儿教师训后自主研修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加强幼儿教师培训实践研修基地资源整合。与优质示范幼儿园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校、园共同研究打造培训专题,为幼儿教师培训整体改革营造开放、合作、实践、共进的良好生态。
(四)优化管理、文化自信激发后劲。优化管理有助于将纷繁庞杂变得有序高效。学校以幼儿教师培训中心为主,从培训管理现状与问题入手,梳理培管理流程,改革培训管理机制。先将项目申报、答辩(竞标)、修订、实施、评价等各个过程环节逐一梳理,建立完善培训管理常规体系,包括培训申报立项体系、培训课程实施体系、培训效果评估体系等,使培训管理科学化、专业化、实效化;再由学校幼儿教师中心统筹规划,发挥“中枢”作用,指导系部积极参与,通过“四个统筹”,即统筹培训项目设计、统筹项目招投标、统筹项目实施、统筹项目督导评估,使该校幼儿教师培训由幼教中心“一枝独秀”转向全校多系部参与的“百花齐放”态势,更好地应对幼儿教师培训日益增长的数量与质量要求。
优化管理还应将文化自信建立融入培训。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精神支持,因此重视幼儿教师精神成长也是幼儿教师培训整体改革的重要部分。在实施“国培计划”项目过程中,注重“动之以情、育德育心”,用学员自身或优秀教师的教育故事来诠释师德师爱,用各地民族民俗分享来拓展教育视野,用“大爱”校园文化来引发积极情感,将幼儿教师培训打造成为专业学习之旅、情感融汇之旅、文化交流之旅。通过培训,幼儿教师对国家、民族、本乡本土的文化、教育、资源等建立积极的认同感,以文化自信带动专业自信,避免盲从跟风,更好地促进幼儿教师可持续发展。
三、改革成效
基于“标准”的幼儿教师培训整体改革,以“国培计划”项目实施为载体,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多方共赢。
(一)“授鱼亦授渔”促进学员专业成长。从集中培训结业汇报来看,通过学习借鉴、专家指导和同伴互助,学员的研修日志、教育案例、师德故事、培训简报、研讨课展示等,均反映出较好地掌握了正确理念和基本方法。可视为“授鱼”有成效。从训后网络平台交互来看,学员面对实际问题更具客观和理性。从追踪回访调研来看,学员比训前更善于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学员们表示,培训让自己在教育理念、策略、技术、资源利用和工作心态等各个方面获益匪浅,在集中培训时、回到岗位上,自己都对幼教工作有了更大的信心、更好的思路以及更快找到支持途径。这可视为“授渔”有成效。传统认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似乎有非此即彼之意,我们尝试重新理解并将“鱼”与“渔”并列考虑,尤其对于农村幼儿教师而言,“授鱼”的直观作用与“授渔”的长效指导,显得更为必要。
(二)“构建共同体”促进研修基地提质。作为幼儿教师培训“理实一体化”的重要联结点,研修基地为幼儿教师实践成长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在“国培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与近百所市级以上示范幼儿园以“构建共同体”来合作共进,高校专家入园指导学员,也同时指导基地园,基地园优秀教师加入“双师型”导师团队,也同时引发自我学习。在边合作边提升的过程中,研修基地的办园管理、保教水平、师资队伍、儿童发展、园所文化等均得到加强。
(三)“研究式培训”促进学校跨越发展。幼儿教师培训整体改革带来培训满意度高、培训受益面广、培训影响力大的显著社会效益,也推动学校跨越发展。学校在广西教育厅关于“国培计划”匿名评估中多次获得同类项目排名第一,连年名列前茅的好成绩。以科研课题和项目带动培训的“研究式培训”,在幼儿教师教育一体化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其中“幼儿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理论研究与实践”项目成果获得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此项目研究先后出版专著8部、教材5部、论文57篇、调研报告1份,核心成果《幼儿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创新与实践框架》专著得到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的高度评价,研究成果转化实践应用,为“国培计划”项目及相关教师培训提供了有力支撑,研究成果推广到国内100多所同类院校和幼儿园的实际应用当中。“西部地区县域农村学前教育管理机制改革研究”课题关于广西幼儿园教师队伍调研的成果,为广西教育厅进行幼儿教师政策制定、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提供了决策支持。“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有关问题研究成果为自治区政府采用,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幼儿园编制标准暂行办法》。
目前,实施“国培计划”项目、打造幼儿教师培训“新强优”品质,已经成为学校的一张亮丽名片。后续将进一步发挥教育培训、科学研究、决策咨询等作用,进一步推动广西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总之,幼儿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培计划”是这一系统工程的重大项目,基于“标准”视阈、以个案为例来研究幼儿教师培训整体改革,有必要性和可借鉴性。今后还可从多个视角、多个维度来探索更具普适性的幼儿教师培训策略,如培训机构和培训者的专业化界定与专业化水平提升、培训成果的学术提炼、培训追踪研究的信度效度检验等,均有待加强反思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朱旭东.论“国培计划”的价值[J].教师教育研究,2010(11)
[2]闫寒冰,魏非,李宝敏.教师培训发展现状及发展线路图――从“国培计划”的实践误区说起[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5)
[3]袁旭,李艳荣,张文军.幼儿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创新与实践框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一、结合实际,寻找突破口和切入点
来园第一天,我带两位老师参观园所的建设,了解各班级及各功能室的硬件设施配备情况以及每个班级教师的搭配情况,接下来派两位老师到班级跟岗,了解班级一日活动情况,之后多次集合全园教职工进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本园硬件配备较好,功能室齐全;教师专业能力欠缺,区域和户外活动开展不够;种植园作物品种多,幼儿参与少,教育价值有待开发;家园共育缺乏。
二、理论提升与实践结合,初见成效。
针对本园实际情况,我们决定,利用节假日及中午幼儿休息时间对教师先进行理论培训,包括《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的学习,“优化一日活动从区域活动开始”“如何组织好集体教学活动”等专题培训,使教师的理论得到提升,建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由注重“教”,转化到关注“学”,真正让幼儿快乐学习,自主学习,在生活中发展潜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觉转变了教育观念,转化了教育行为。
1.现场教研,对各班进行区域划分
由于每班只有两名教师全天值班,我们与支教老师商量利用幼儿午睡时间,各班抽出一名教师选出一个班级进行现场教研。本次活动主要是把班级区域进行划分,在他们的指导下,将阅读区划分在光线较好的靠窗处,益智区与其相邻,美工区靠近墙壁,方便将幼儿作品展示,建构区划分在门口处,自然角搬到阳台等,完成了基本的区域创设,桌椅排放到各区,并对各年龄段班级材料投放作具体指导,梳理出各区九月份材料的投放明细,各班对照明细,迈出了去小学化的第一步。
各班经过一个月区域活动开展的实践,教师对区域活动有了新的理解和困惑了,于是组织教师进行了再次培训,包括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区域创设原则,班级怎样创设丰富适宜的活动区,各个区的规则制定、环境创设(图片)、材料投放(用什么材料)活动如何开展。然后支教教师跟班指导,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各班的区域活动逐渐开展起来了,现在每天早上和下午幼儿入园后能有秩序地到自己喜欢的区域安静地或搭建或看书或画画或下棋或做手工或表演,教师从原来单纯地维持纪律转向了区域活动指导。
2.借助器械,让户外活动丰富多彩
根据本园幼儿实际情况,班级体操部分进行调整更新,新增队列队形和礼仪操部分,去掉陈旧的集体舞,把新增部分音乐和视频拷贝到每个班,让教师先学会再教幼儿,用了两周的时间基本学会并排练整齐。然后又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各年级幼儿的健康标准,确定各班的体育活动项目,选择所需体育器材,指导和带动教师制作了20余种活动器材,使户外活动丰富多彩,幼儿在运动中身心得到了愉悦。教师说“今年冬季孩子们感冒的少了”。家长说“我的孩子愿意来上学了,因为上课时间少了,玩的时间多了。”
3.挖掘种植园教育价值,丰富园本课程
教师说:“我们年年都在秋收,往年都是我们收,孩子看,收完后把果实放在仓库或摆在大厅里让孩子观赏。”为充分挖掘种植园教育价值,支教教师首先组织班主任设计了系列活动课程,让全园幼儿都参与秋收,各班收获不同的农作物。如大四班收大豆,收割―剥豆角―晾晒豆粒―选种,把优质的作为种子入库,其他的渗透到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把豆粒投放到区域中:放到益智区,通过夹豆粒锻炼幼儿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放到美工区,做豆粒粘贴画,也可以缝制沙包,将沙包带到户外活动时游戏;投放到种植区,观察记录种子的发芽生长具备的条件。集体教学活动“黄豆营养大”,把豆粒加工成豆饼、豆面,午餐时给幼儿做成豆饼粥、杂面条,让幼儿品尝黄豆的美味,体验分享劳动创造的快乐。其他班分别对玉米、花生、高粱、芝麻、棉花、柿子、葫芦等进行收获,并开展了系列活动。
三、家园联手,做好共育
为进一步做好家园共育工作,支教教师提议国庆节放假前园里下发“致幼儿家长的一封信”,主要目的是让家长也参与到教育工作中来,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用“拍一拍”“说一说”“画一画”等形式,记录并向同伴分享自己对家乡的爱,完成国庆口述日记表。大部分家长都能按要求完成,把国庆节外出旅游、在家秋收、走亲访友等有意义的事情拍照,并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并记录下来,交回班级,各班做成展板供全园家长分享,收到较好的效果。
时间飞逝,支教的教师来我园恍如昨日。时已半年,在她们的精心指导、引领下,全园教职工专业素养大大提升,保教质量创历史新高。支教教师还要对我们进行一学期的帮扶,我园将抓住机遇,使园所管理和保教质量再创新高,使农村园尽快赶上市直园的发展水平,让农村的幼儿在快乐生活中,身心和谐发展,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2年)》指出,“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促进教师及管理者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因此,如何通过项目研究与实践营造有利于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内外部环境,如何形成一些有价值的、先进的提升园长、教师团队领导力的机制与策略,为本市学前儿童幸福快乐地成长创设更为良好的环境,成为深化二期课改、推进学前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任务。
2010年4月,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项目研究正式启动。在总项目组的带领下。幼儿园研究团队历经三年,于2013年4月完成阶段研究工作。这期间,形成了《幼儿园课程图景:课程实施方案编制指南》《我们的课程领导故事》以及子项目研究成果《让评价成为教师的专业行为——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质量监察与管理的研究》《基于“思优”价值的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理想课程的执着追求——幼儿园游戏课程自我完善的实践探索》等一批具有引领实践作用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课程领导力项目研究作为学前教育内涵发展的一面旗帜,不仅对经历其中的项目幼儿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一批锐意改革、具有课程意识和课程领导能力的园长和教师在项目研究中获得了成长,而且项目的实施过程是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核心内涵不断深化的过程,对这一问题的反思与对规律的总结,将成为指引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未来发展方向的航标,对促进上海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持续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项目基本概况
(一)为什么开展研究
1988年至今,上海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幼儿园课程的理念、实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然而,当我们跨入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历史发展时期,面对新形势与发展要求,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学前教育科学化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尤其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与课程管理的有效性上存在的瓶颈问题也日益凸显。如。课程编制与实施的关系问题,课程实施有效性问题,课程评价与质量监控问题,等等。由此,我们希望通过课程领导力项目研究,激发基层幼儿园的活力,并借助团队的智慧解决课改中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二)如何开展研究
项目研究的关键问题是要把握好改革的方向及实现改革的路径、方式。
1.研究目标
本项目研究本着“实践导向、互动生成、模式多样、促进提升、关注特色”的指导思想,采用“研究一开发一试点一推广”的工作模式,达成如下目标:探明课程领导力的核心要素及其具体内容,设计、实施、完善校(园)长课程领导力评估方案,探索提升课程领导力的策略、方法、手段及运行机制;切实提升课程领导的意识和能力,实现课程领导从“应知”“应为”到“愿为”“能为”的转变,从而推进课程改革,提升校(园)长、教师和教研员的专业水平,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促进学生发展。
2.研究假设
在设计总体框架时,我们重点研究并厘清提升课程领导力最核心的问题,由此确立研究的假设,并将这种判断衍生到项目的总架构与子项目的行动研究中。
本项目研究对于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有如下三方面假设:第一,园长的课程领导力是影响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实施走向的重要因素。在规划、设计课程以及推进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吃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国家相关文件的精神,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园本化的精髓,园长的思考力、规划力成为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幼儿园全体人员对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的认同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关键因素。所以,课程领导力的核心是要取得全体员工包括家长的认同,并转化为一种专业自觉。第三,营造适合管理团队、教师团队发挥课程领导力的有利环境是促进课程有效实施的主要策略。
3.内容框架
该项目研究以“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理性认识与行动策略”作为整体目标。以幼儿园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四个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幼儿园“必选项目”与“自选项目”为具体内容,架构起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以提升幼儿园课程领导力。“必选项目”为“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编制与完善的研究”,包括五部分内容:课程方案编制的思考、基础性要素、实践性要素、更新与完善、案例与分析等,主要由28所市课改基地幼儿园以及市立项幼儿园承担,每所幼儿园围绕一个核心问题,从中选择一个切入点,确定重点研究主题。“自选项目”有6个子项目。每一个子项目分解为若干研究内容,经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反复推敲、遴选,又根据研究的假设,最终确定10个“自选项目”,包括“基于一日活动中保教结合操作手册编制与施行的研究”“幼儿园游戏与学习融合的实践研究”等,由10所幼儿园承担子项目的研究。
4.实施策略
为了更好地推进本课题研究的实施,达到课题预期的目标,我们具体采取了聚焦问题、点面结合、专家指导、纵向衔接(高中、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四个学段)、横向贯通(每个子课题之间横向联系)、强化过程的实施策略。
二、研究过程与实践探索
项目研究的关键是,要把握好改革方向及实现改革的路径、方式,要明确研究从哪里切入以及该如何做研究。
(一)聚焦核心问题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确立问题意识,要把全体实施者的问题意识激发出来,找准并分析阻碍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瓶颈问题。
研究始于幼儿园中的真实问题。比如,从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编制中提炼的问题是:(1)如何落实课程理念(核心价值)问题,并使之成为联系课程各要素的纽带?(2)如何使课程各要素之间保持内在的逻辑一致性?(3)如何使“政策性”文本变为“应用性”文本?(4)如何进一步彰显园本特色?(5)如何将“系统化”课程文本转化为教师的教育实践?又如,南京东路幼儿园在“社会教育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有效开发与利用研究”中提炼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家长资源流动性与幼儿园课程资源固定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周边资源通用性与幼儿园课程资源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节日活动与学习主题活动的平衡与整合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幼儿园要探索的真问题。
问题从何而来?从现状调查人手,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研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聚焦核心问题,使后续研究更有针对性。从文献资料研究中寻找理论依据和对关键概念的诠释。例如,黄浦区思南路幼儿园在项目研究中经历了三次集中性的文献研究,包括对有关儿童需要的文献进行再研究,获取了能解决“儿童需要高满足”质量观实践化的核心要素是关于儿童适应的界定,随后梳理了对本项目价值最大的文献资料,形成了关于“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的文献综述。所有项目幼儿园根据总项目组整体工作要求,均要对国内外本项目的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与分析,形成调研报告。这些为后续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明晰“研究方向”,不断调整研究内容与方法
项目研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清晰、不断拨开迷雾的过程。本研究最大的难点也可谓最大的价值,就是通过某个“点”的研究,形成提升课程领导力的策略与机制。而项目幼儿园起初还是用惯性思路搞研究,比较注重项目研究的本身,没有与课程领导力的提升建立联系。
要调整研究思路和确立与总课题相一致的研究重点并非易事。因为这意味着对原有思路的颠覆。对原有内容的调整,对已有经验的放弃。当幼儿园项目组陷入沉思、困境时,市项目组及时组织了项目研讨、交流、评价活动,尤其是中期评估,通过现场观察,查阅资料,质疑、对话、交流等环节,对各幼儿园的项目研究方向、重点及与实践的适切度等进行全方位诊断,引导幼儿园着重思考子项目与总目标之间、与幼儿园实际发展的有关目标以及重点目标之间的关系,并对目标与内容作出适度的调整,为后续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2.着眼“技术路径”,不断明确研究定位与过程
在研究过程中,要求各项目幼儿园既要有关于战略目标及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规划,又要有行进中承上启下地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技术路径的设计。一方面可以使幼儿园明确项目研究在本阶段的可操作的目标、可实现的预期目标和研究的主要路径。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聚焦,通过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呈现解决问题过程的技术路径,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厘清幼儿园项目研究与课程领导力的关系。把项目研究的目标置于幼儿园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之中进行长远考虑,厘清项目研究对于幼儿园发展的各个层面的关系。
3.伴随“过程反思”,不断跟进实践行为与策略
幼儿园和中小学不一样,园长课程管理的内容比较杂,如果缺乏思考力就容易抓了芝麻丢了西瓜,或者停留在问题表面。因此,在项目研究中,我们要不断思考、明晰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内涵是什么。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矛盾焦点在哪里,可以从什么角度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在哪里,等等,伴随“过程反思”,找到规律性的领导思路与领导方法,把研究内容转变成常态化、长效化的实施内容以及操作程序,进而有效地提升课程领导力。这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核心所在。
三、研究成果与成效
(一)研究成果
1.主要观点
三年来,基于问题的行动实践、项目研究取得令人欣喜的成果,形成了以下基本结论:
(1)树立课程领导主体是一个包括园长、教师、家长、幼儿、社区相关人士等的共同体的理念。这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前提。
(2)园长在课程实施监控过程中的专业自省,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根本。
(3)促进教师在问题驱动下开展反思性实践,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关键。
(4)幼儿园支持系统的统筹和发展,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保障。
2.实施策略
(1)整体规划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是对幼儿在园学习时间与学习内容从课程层面进行整体规划,是国家课程方案的园本化体现。也是幼儿园文化和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的具体体现。幼儿园在课程实施方案研制过程中,采取了各个击破、重点突破、团队攻坚的策略,以加强研究和实践。研究成果《幼儿园课程图景:课程实施方案编制指南》从课程实施方案基本要素人手。描述了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编制与完善的基本方略,并以大量的幼儿园“案例报告”阐明了幼儿园课程规划与实施的课程改革的哲学。课程是幼儿潜移默化接受教育的一种途径,好的课程承载着幼儿的童年生活方式。项目幼儿园对课程的探索始终透着勃勃生机。这种生机来源于对教育规律的遵循,对幼儿成长的尊重和对未来发展的突破。
(2)瞄准幼儿园课程实施有效性:找到了游戏与学习结合的三种路径,梳理了自主游戏中的关键经验,形成了有关个别化学习材料的可玩性设计及集体教学游戏化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可推广的保教结合的实践成果;园长对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和引领;园长直接统领保健室与教研组,形成研究共同体,以便有策略地突破难点。
(3)运用多种手段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突出分享理念,重构幼儿园园本教研模式;以教师发展规划的动态机制来引领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构新型的研训模式,形成教师发展共同体;提炼了教师有效发展的三个定律——扎根于教师实践的需求,扎根于教师鲜活的经验,扎根于教师的实践反思。
(4)多途径保障课程实施资源开发与利用:积极争取园外资源支持,为“我”所用;在“互动、共建”中统筹规划、合理高效地利用园内资源。
(5)攻坚克难,夯实评价研究底部:借助保教质量监测平台。做实评价底部;寻找评价研究突破点;创新机制,构建幼儿发展评价运行机制。
(二)实践效果
1.实践中的变化
(1)园长课程领导力得到明显的提升。主要表现在:重视对课程计划的整体性思考与规划;正确处理课程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更全面地关注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更注重细节,逐步建立促进课程建设与实施内涵发展的制度与机制。与此同时,园长的领导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氛围正向着民主、开放、沟通、合作转化。每所项目试点幼儿园都形成了具有园本特点的课程实施方案,组建并优化了课程教研团队。在园长的带领下。幼儿园课程文化正逐步形成。
(2)“教师自主发展、群体合作发展、领导服务支持”的教师发展文化初步显现。项目试点幼儿园的教师在参与项目研究过程中对课程的敏感性与课程开发意识、课程资源利用意识以及课程设计、评价能力都在发生变化。同时,教师逐渐重视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关注群体合作发展。而幼儿园管理者则以服务者的角色提供符合教师发展需要的支持。这种教师发展文化的培育,为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3)幼儿获得了更多的关注。“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是项目研究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项目研究以儿童需要为起点的实践研究历程提升了教师及家长对幼儿的关注度。
(4)研究成果对其他幼儿园产生了积极影响。我们采用开放式研究方式,在不同阶段通过展示交流等途径向全市幼儿园宣传、推广课程领导力研究成果中的重要理念与操作方式。如,在2011至2012年,市项目组在思南路幼儿园、南西幼儿园、芷江中路幼儿园、荷花池幼儿园举办了4场课程领导力项目的全市性展示,使大家既学到了项目试点幼儿园的宝贵经验,又看到了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探索过程,有效地推动了项目研究成果的及时推广。又如,市以及区县教育局结合项目的中期评估、结题评估,组织了68场展示交流活动,黄浦区教育局还组织了“幼儿园专场”,幼教界有2600余园长参加。这些举措给其他幼儿园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让同行分享了提升课程领导力方面的信息及阶段成果。项目组还围绕项目主题,形成了市级层面的研究专著和项目试点幼儿园的经验总结类书籍等,同时《文汇报》《解放日报》《上海托幼》和上海学前教育信息网等媒体还作了报道,项目研究成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2.项目研究与管理上的突破
(1)整体研究框架明晰。提升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研究包括:必选项目——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编制与完善;自选项目——幼儿园课程实施有效性的研究、幼儿园课程质量评价机制的研究、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幼儿园教师教研团队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基本涵盖了课程领导力的所有方面,参与研究的项目试点幼儿园除了完成必选项目外,还可以根据原有基础选择一个自选项目,从中寻找一个切入点,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
(2)充分体现行动研究的特质。文献研究先行——从现状研究中发现问题——根据问题制订行动计划——按照行动计划开展行动——行动中发现问题、进行反思——重新修正计划——再次实施……在不断地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中,使研究越来越接近核心问题,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研究技术路线清晰,体现了是在踏踏实实做项目,而不是“写”项目。
(3)注重机制的研究。在自选项目的研究中形成了一些相应的机制。如,体现幼儿园课程特点的、动态平衡的教师课程质量监控与管理的有效机制;幼儿发展评价运行机制;教研团队建设运行机制和相关保障机制;与课程相连接的社会资源和资源活动室的管理运行机制等。由此,保证研究成果的长效性。
(4)研究成果有一定的创新性。项目试点幼儿园在自选项目研究过程中,都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都深入分析已有研究中的问题,寻找到突破口,进行扎实、细致的研究。如,思南路幼儿园“幼儿健康监测与干预平台”“幼儿园保教活动质量监测平台”的建立与运行等。
(5)项目管理上的优势。项目整体顶层设计先行,培训到位,对参与研究的项目试点幼儿园有指导意义;专家定点指导,使参与研究的项目试点幼儿园有依靠;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园长注重调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意团队建设、激发员工的内驱力,领导方式发生了变化。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研究人员和基层幼儿园教育实践人员三支力量的有机融合,使各个主体都能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
四、项目反思与展望
三年来,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进一步梳理与提炼已有成果,将成果转化为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利器”
研究成果要真正起到引领、辐射作用,还需要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梳理、提炼项目研究中可视化的研究路径及普适性、可操作性、具有指导性的经验。不仅要有理论性研究成果,还应有可推广的操作性研究成果,为全市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提供经验,使更多幼儿园从中获益。
(二)进一步深化实践研究。使研究变为“常态”,走向“自觉”
本项目研究虽获得了实质性进展,但由于研究过程还不够从容,获得的经验还略显粗糙,很多经验还需经过实践验证其科学性。同时,对已梳理的经验需要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进一步贯彻与落实,在实践中进一步优化促进课程领导力持续提升的管理制度、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以不断推进项目研究常态化,形成自主的、自觉的课程文化。
(三)进一步优化区间联动,让优质成果引领学前教育内涵发展
一、主要工作总结
(一)全民环境教育稳步推进,继续保持全省排头兵地位。
1、制订下发了《××市全民环境教育工作实施规范》,解决了全民环境教育工作具体职责、操作方法、程序规范等实际问题。
2、部署中小学生的环境教育工作,与市教育局联合下发《2005年中小学生、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计划》,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设环境教育课程,把中小学校、幼儿园的环境教育着眼点统一在“环境理念入脑,环保情节入心,环境现实入眼,环境警示入耳”这“四入”上来。
3下发了《关于在市直接监督管理企业开展全民环境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对企业的组织机构建设,教材的征订与学习安排,开展教育活动等工作进行了认真部署。
4、累计征订全民环境教育教材13.8万册,编发10期全民环境教育情况通报。
4、确定了50个不同类别的全民环境教育试点,召开现场会,推广了道外区将开展环境教育巡回讲座、抓基层街道办事处党员领导干部环境教育工作的典型经验,带动全民环境教育整体工作。
5、汇编《环保五小活动优秀成果集》;编写了《绿精灵幼儿环境教育辅助教材》,此书已被列为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推荐教材;汇编学生环境教育论文集,出版了《绿色教育论坛》;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开展了环保歌咏比赛;开展了全市范围的“全民环境教育知识竞答”活动;举办一次全市全民环境教育宣传骨干培训交流活动。
(二)公众参与机制已具雏形,初显自觉主动参与的良好局面。
1、建立公众参与组织机构,原创:分别成立引导绿色消费、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法律咨询调解、绿色装饰等五个专业委员会,目前环保志愿者已达3万人。召开了第二届全市环保志愿者大会。
与××市室内装饰协会和××日报报业集团联合成立“绿色装饰专业委员会”,组建“绿色装饰联盟”,发展装饰公司、装饰材料生产经营企业和装修污染治理公司近50家。组织联盟单位“绿色装修团购”活动,深入社区、装饰材料市场宣传绿色装修知识,引导绿色消费。
2、举办了两期绿色沙龙,组织专家就“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水污染引发的反思-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环保责任”问题开展专题研讨。开展课题研讨,撰写的调研报告《磨盘山水源地生态保护》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3、组织志愿者开展“种下一棵树,防治一片沙”大型环保公益活动,收到捐款9094.40元,捐赠树苗9万棵,在双成韩甸镇种植沙棘树4600棵,在道外区民主坝外植树44000棵。
4、建立了100个社区环保宣传监督站,对监督站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能力建设、开展活动进行了系统规范。组织绿色装饰联盟单位利用双休日深入社区,为居民提供绿色装修知识讲座、咨询,装修污染检测、治理服务。
(三)环保纪念日活动日渐深入,越来越被公众所接受。
精心策划和组织“4.22”、“6.5”、“5.22”、“9.16”重要环境纪念日的公众宣传活动,宣传活动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注重提高宣传活动的感染力,增强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开展了评选“十名环保模范卫士”活动,并利用“4.22”纪念大会,对获奖的十名卫士进行了隆重表彰。
二是注重宣传形式的多样化。除了继续采用发宣传单、环境警示教育展板、设咨询台等宣传方式外,还通过事迹演讲、环保歌咏比赛、环保志愿者环城宣传自行车队、环保摄影展、长卷签字、幼儿环保游戏表演等各具特色的活动吸引市民参与。
(四)绿色创建又有新发展,参与创建单位已达千余家。
通过“抓重点、抓典型、抓参与”,稳步推进绿色学校、社区绿色创建工作,今年创建单位已达362家,绿色学校、幼儿园104所。经我们推荐的闽江社区、锦江社区荣获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国家级“绿色社区”称号,我中心还被国家局评为十五期间环境宣教工作先进单位。印发了《关于在市监管企业中开展创建“绿色单位”活动的通知》,抓好市监管企业的绿色创建重点工作。目前,市监管单位400余家已有24家市监管企业参与到绿色创建活动中来。
(五)环境宣传阵地日臻完善,其影响力辐射力有了增强。
一方面,利用专版、专栏等形式,广泛开展环保宣传。在××日报刊发了5个环保专版。在××交通台、××人民电台、××电视台开设环保栏目。配合我局的重点工作和公益活动进行宣传,全年刊发新闻稿件1000余篇。环境宣教基地的“拓展婚礼”宣传片还被中央电视台转播。特别是在松花江水污染期间,协调沟通国内及境外新闻媒体采访100多次,发稿300多篇。全程跟踪报道、拍摄我局在水污染期间的工作,在××日报刊发专版,制作了专题片《××市环保局应对松花江水污染监控工作纪实》,在××电视台播出。
充分发挥600个社区环保宣传栏的作用,编制了“保护居民环境、举报身边污染”、“健康环保生活”为主要内容的2幅宣传画,并将4000张宣传画张贴在宣传栏内。
另一方面,围绕主题活动进行环保宣传。制作了“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家——纪念第36个世界地球日”等两部环保专题片,原创:免费发放到各区、县,并播出。创意制作了“地球日”、“安静日”两部公益广告,在××电视台滚动播出。
环境宣教基地对展馆内的××市环境质量状况、空气质量状况、水资源质量状况等展板内容进行更换。对教育基地粪便无害化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周围的环境进行美化。全年接待拓展训练和素质教育的人数已达2万人。
关键词:游戏权利;保障;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3-0040-03
儿童发展及权益的保护问题,是当下人们关注的焦点。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儿童各项权益中,游戏权远不及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等其他权益引人注目。然而,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自主表达和需要得到满足的方式,儿童游戏权是最能反映儿童不同于成人特点的一项基本权利。倡导并保障儿童的游戏权利,是保障儿童拥有童年生活权利的需要,是现代儿童教育的人本化发展和儿童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人们已逐渐意识到儿童游戏的独特价值并做出了长期努力:1959年的《儿童权利宣言》明确提出,“儿童应有游戏和娱乐的充分机会,社会和公众事务当局应尽力设法使儿童享受此种权利。”其后,“国际儿童游戏权利协会”(International Play Association,简称IPA)于1961年在丹麦成立,致力于推动和促进各成员国保障儿童的游戏权利。1979年,该协会了《儿童游戏权利宣言》,宣告国际社会要切实保障儿童游戏的权利,并指明了政府在保障儿童游戏权利的工作中应当履行的职责。《儿童权利公约》第31条规定,“缔约国确认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和儿童年龄相适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和艺术活动。”以上对于儿童游戏权的确认,是对人们头脑中游戏无益论和游戏罪恶论的有力反驳。
一、儿童游戏权利保障的现实困境
游戏在儿童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本活动。然而,不可否认,相较于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等,其游戏的权利似乎更容易被人们忽略。随着儿童各项权益保障事业的整体发展,我国关于儿童游戏权的保障,在舆论宣传、教育实践等方面都已发生一些变化,却依然很难与其他一般性权益相提并论。从国家法律到学校教育、游戏空间甚至大众传媒,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儿童游戏权的实施。
1.法律规定。我国于1991年颁布并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2006年进行修订。该法作为第一部专门保障儿童权益的法律,堪称我国儿童权益保障的“宪法”。1992年,我国参照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提出的全球目标和《儿童权利公约》,结合中国国情,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我国第一部以儿童为主体,促进儿童发展的国家行动计划。其后我国制定和了《2001-201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根据我国儿童发展的实际情况,以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为重点,从儿童与健康、儿童与教育、儿童与法律保护、儿童与环境四个领域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及策略。以上法规对于推动我国儿童权益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对我国儿童权益的实现与保障具有广泛而抽象的指导作用,对儿童游戏权利既没有单独列出更没有明确而具体的表述。如在《2001-201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儿童与法律保护”部分,其目标是“依法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依法打击侵害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基本上是对于儿童的生存、发展与受教育权的一般性规定,很难从中解读出有关儿童游戏权益保障的痕迹。由此可见,我国缺乏明确的儿童游戏权利保障的法律规定,导致当儿童游戏权利被侵犯或剥夺时,无相应的法律参照。
2.学校教育。学校及幼儿园作为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场所,是保障儿童游戏权的最关键和最直接的机构。21世纪初,我国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对于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更新以及建立促进儿童身心发展课程体系产生重要影响,激烈的竞争、家长对子女的热切期望,使儿童承受着沉重的学业负担和精神压力。儿童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业上,甚至连充足的睡眠时间都无法保证,更谈不上专门进行游戏活动的时间。相对于较年长的儿童,幼儿园应是孩子游戏的乐园,2013年教育部颁发《幼儿园工作规程(修订稿)》(征求意见稿),第25条规定,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应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但以上条款均是从游戏的教育工具性出发,强调在幼儿园教育中通过游戏的形式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缺乏对儿童游戏权利保障的视角。游戏是愉悦、自主、无附加目的的,而幼儿园游戏只具有游戏的形式而缺乏游戏的“灵魂”,是成人主观意愿下的“伪游戏”。同时,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愈趋严重,使幼儿园课程内容超载,压榨了幼儿游戏的时间。
3.游戏空间。社会发展和成人照顾给了儿童丰富的物质享受,高档玩具成了儿童的玩伴,而儿童的游戏空间不断被侵占:首先,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侵占了儿童的游戏空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林立的高楼大厦、独门独户的住房使得生活方式变得封闭起来。在城市房地产开发的热潮中,鲜有人会关注到儿童游戏场地和设施,儿童游戏的空间更加缺乏。同时,“核心家庭”的增多,使得儿童亲近大自然以及与同龄孩子的交往行为变少,限制了儿童参与游戏的机会。其次,教育机构内部空间狭小影响儿童的游戏行为,班级规模大,使活动室人均空间有限,限制儿童参与动作幅度大的游戏活动。空间拥挤增加了游戏的等待时间,影响游戏的效率和儿童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最后,成人的空间意识造成了儿童游戏空间的浪费。“好心”的家长和教师将儿童的活动场所布置成美好的“童话世界”,儿童不能随便“乱动”,以免不小心破坏了这个“童话世界”。实际上,过于精致和真实的空间布置会限制儿童的创造性发展,简单的欣赏成了儿童游戏的目的和过程。最为明显的是我们常看到幼儿园中多功能活动室、科学探索室的空间利用率是不高的,一部分时间是供外人参观而不是孩子进行游戏活动。
4.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对当前人们的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西方学者曾断言,现代大众媒体的变革会导致“童年的消逝”,电视、电脑、手机等媒体的普及,对儿童传统的自然游戏造成冲击。电视上动态的画面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力,抑制了儿童参加自然游戏的冲动,一定程度上侵占了儿童亲近自然、与同伴交往、自主创造和表达的机会。许多家庭都有电脑、IPAD、手机等电子产品,这些电子产品中也有“游戏”,表现最明显的是不同于任何一种游戏样式的“另类游戏”——电子游戏,即网络游戏。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公布的《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2009)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0岁以下的小网民已有300万,并已初现“网络成瘾”现象,大都是对于网络游戏的沉迷。这些电子产品中的游戏极易成为一种精神诱惑,让儿童不自主地呆在密闭的室内,沉浸在其虚妄的幻想和暴力的宣泄中,使儿童远离现实的生活环境和人际氛围,从而丧失参与到质朴、自然的传统游戏的兴趣,严重剥夺了儿童游戏的机会和时间。
二、对策建议
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权利,在游戏中儿童能锻炼身体,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学会与人交往,通过创造性地开展游戏促进智力的发展,并收获成功的喜悦。因此,我们要从加强立法保护、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社区环境建设、倡导健康的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着手,保障儿童游戏权益最大程度地实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1.加强立法保护。《儿童权利宣言》和《儿童权利公约》把游戏规定为儿童的基本社会权利之一。基于这两部法律,我国先后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和《2001-201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但是这些对于我国儿童权益的实现与保障指导作用广泛而抽象,缺乏明确而具体的表述,使保障儿童游戏权的工作“无法可依”。为了使儿童游戏权利被侵犯或剥夺时“有法可依”,我国应该加强儿童游戏权的立法保护。2013年我国颁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征求意见稿)》(修改稿)第25条指出,“幼儿园教育工作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第28条指出,“幼儿园应当将游戏作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该文件还明确提出幼儿园要因地制宜地为幼儿的游戏创设条件,提供丰富、适宜、多功能的材料,保证幼儿的游戏时间。同时规定,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角色应该是支持者、指导者、伙伴等。新出台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也将“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作为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之一。
但是,这些均是针对3~6岁幼儿,而并没有涵盖年龄稍长的儿童,也缺少对儿童游戏结果的评价以及对保障儿童游戏权行使的监督。因此,我国应颁布专门法规或者在相关法规中设专章对儿童游戏权保障进行规定,包括保障儿童游戏的时间、确保儿童足够的游戏空间、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对儿童的游戏进行指导、对儿童游戏的结果进行恰当的评价等。
2.深化教育改革。学校是儿童除了家庭之外接触最多的环境,是最能保障儿童游戏权的主体。然而,学校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内容超载导致儿童学习压力大、评价方法单一、教师对儿童游戏价值认识不清、支持和指导游戏能力不足,学校内部游戏场地、设备和材料缺失等,剥夺了儿童参与游戏的机会。因此,为了保障儿童游戏权益的实现,应做到:
首先,改进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学校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教育内容,避免枯燥的学习内容的重复。同时,要注重对儿童进行身体、智力、社会性、情绪等多方面的评价,而不仅仅关注儿童的考试成绩,使其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游戏活动中。
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师进行培训,加强理论学习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游戏观念并用于指导教育实践,帮助其掌握组织和开展游戏的能力、提供适宜材料的能力、指导游戏的能力、评价游戏结果的能力并注重对这些能力的考核。
最后,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用于开辟和改造游戏场地、增添游戏设备和补偿游戏材料缺失。但是要注意避免盲目追求新潮,应按照有关规定科学地使用经费,《幼儿园工作规程(征求意见稿)》(修改稿)第13条规定,“幼儿园的设备设施、装修装饰材料、用品用具和玩具材料等,应当符合国家相关的安全质量标准和环保要求”。
3.推进社区环境建设。社区是某个社会群体或组织在一定领域内聚集形成的大集体,为儿童提供丰富的自然环境、稳定的活动空间和与人交往的机会,是儿童进行游戏的绝佳场所。然而由于开发商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社区中人们对儿童游戏价值的忽视,使得大部分社区虽然有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公园和活动室,但缺乏专门供给儿童游戏的场地和设施,减少了儿童游戏的机会。因此,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保障儿童在社区中能进行较多的游戏活动:
首先,创建制度环境。针对每个社区的特点,规定社区因地制宜地为儿童游戏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包括为儿童提供安全、固定的游戏场所,保证最低程度的游戏时间,提供丰富、适宜、多功能的游戏材料,社区工作人员对儿童游戏进行指导等,并由相关教育人员进行评价作为社区考评的依据之一。
其次,营造精神环境。学校或幼儿园运用多种方式与社区合作,争取社区对学校或幼儿园工作的支持,在社区中营造支持儿童游戏的氛围。如邀请专家向社区宣传儿童游戏的重要性以及支持和指导儿童游戏的知识和技能,支持社区开展公益性儿童游戏教育活动等。
最后,改善物质环境。社区负责人要聘请专业人员,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规划儿童游戏的场地面积,配备必要的游戏活动设施,创造条件开辟沙地和植物种植区,并根据儿童特点进行绿化。对社区中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要特别关注,与家长配合,提供符合其特点的游戏材料和设备。
4.倡导健康的文化生活方式。大众媒体的普及为人们接受外界信息提供便利,给人们的闲暇生活带来了乐趣,却将人们局限在家庭中,限制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尤其是对当前“核心家庭”的儿童来说,父母工作忙碌无暇陪伴,身边缺乏适龄的玩伴,只有把时间花费在诸如电视节目、网络游戏上。同时,儿童认知水平有限、意志力较差,容易对电子产品中的游戏产生依赖,这些不健康的文化生活方式大大侵占了儿童游戏的机会,给儿童的身心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要注重倡导儿童形成健康的文化生活方式:
第一,加强亲子交流。家庭经济条件逐渐好转,父母除了对儿童的身体进行照顾,也开始为儿童提供新奇的玩具、新潮的电子产品,而忽视与儿童的交流,忽视了儿童的真实兴趣和需要。父母应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儿童,如可以与儿童一起参加体育游戏,和儿童一起发现周围环境中美好的事物,与儿童一起阅读、共同鉴赏艺术作品等,以加强亲子交流。
关键词:农村 义务教育 普九债务 思考
普九债务是指各地以县为单位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直至通过省级普九验收合格期间发生的债务,主要包括教学及辅助用房、学生生活用房、校园维修建设、教学仪器设备购置等与学校直接相关的债务。冀政办函〔2008〕25号文件指出,按照国务院关于“制止新债、摸清旧债、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总体要求,在严格制止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基础上,从2008年8月起,到2010年底,基本完成全省农村“普九”债务化解工作,同时建立起制止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稳定机制。经过几年来多方努力,普九债务化解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总结出了一些有益的做法,同时也有必要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消化普九债务的做法和体会
普九债务是全国普遍性存在的问题,债务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影响了学校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也为基层财政运行增加了潜在风险,拖欠时间越长,清欠成本越高。桥东区政府在财力有限情况下,多年来致力于增加教育投入控制教育债务,尤其是2007年下决心解决这一顽症,仅半年时间就消化历史欠账571万元,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们的体会是,首先,领导重视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区财政针对教育系统债务问题专门进行调研,掌握了相关数据,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调研报告引起了区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责成教育、财政、发改相关部门共同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会议听取汇报并做指示,有力推动了解决欠账问题的进程。其次,核实数据是基础。教育、财政部门对各学校普九欠账时间、项目、金额等财务资料进行核实整理,涉及基建工程的必须有工程的预决算报告。对一些欠账多年债权主体已不存在无法支付、失去诉讼时效的债务不再统计;对因工程、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抵扣欠账的相应减少债务规模。准确的数据为解决欠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再次,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建立起消化债务的长效机制。一是制定还款计划。区发改、教育、财政三部门联合发文,按照逐步解决、先消化欠账后建设的思路,多渠道整合经费资源,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制定还款计划,力争5年内全部消化。二是多渠道筹集资金。每年市财政下达的教育费附加全部用于解决欠账,同时积极向上级争取其他资金支持;各学校非税财政收入财力至少20%用于消化欠账;区财政预算内投入经费中部分用于解决欠账;在教育布局调整中整合学校资产资源,变现资产用于偿还欠账。三是严格控制债务规模。为防止旧账未解新账又欠,政府下发文件规定投资5万元以上的基建工程统一由教育局组织施工并办理财务手续,各学校不得再自行组织基建工程。各中小学、幼儿园凡有项目欠账的,在未还清之前一般不得再上新的购置修缮项目。若有特殊情况,如急需配备教育教学现代化设施等,要严格按项目审批程序办理。新上项目必须有确定的资金来源,总投资5万元以上建设项目,由教育局分别将可行性报告抄送财政局审核资金来源,提交发改局预审,发改局预审同意的项目经区政府批准后实施。总投资1-5万元项目,学校先提交申请,由教育局、财政局共同对工程项目可行性、资金来源等进行审核,共同审批后方可实施。若需财政预算内在预算安排之外另行投入资金建设的,需提交区政府批准。经审批实施的项目,凡可通过政府采购购置的各类物资和服务,必须参加政府采购。同时,加强项目预决算审计,各类项目均需由有资质的审计机构出据审计决算书,据此履行付款手续。
二、关于普九债务的思考
在解决问题同时,就普九债务也引发了我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这项旨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改善办学条件的工程却形成了全国性的欠账遗留问题,这值得深思和借鉴。
(一)普九债务形成的原因
面对强硬的教育督导考核指标,基层政府和教育系统只能“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普九达标和复查的具体指标非常详细,设计指标的标准较高。考核实施期正逢各地财政状况普遍处于低谷阶段,尤其是中西部的贫困地区。当时财政供养人员工资难以保障,增加建设性投入的财力可行性是不言而喻的。教育达标的行政考核要求超越了基层政府财力可能,尽管“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道理谁都懂,当保工资与高标准的教育达标投入相权衡时,财政只能“一要吃饭、二要建设”。
校际间的内部竞争增加了普九债务规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子女上学越来越重视,引发了教育资源之争,建设标准高、教学条件好、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人满为患,班容量超标。相应的,这样的热点校占有的教育资源也多,会有较多的收入来源。校际间攀比效应促使各学校在普九复查督导之外自行决定上了一些项目,建设、购置、修缮在无确定资金来源情况下自然又形成了新的欠账,形成了购建欠账还账的教育投入怪圈。
这里还不得不提到各级政府间财权与事权的划分问题,政府级次越低,财力越紧张,而基层政权运转、义务教育等责任却要全部承担。之所以近年来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引起了高度重视,就是说如果不解决,基层政府尤其是困难地区政府已难以为继。
(二)普九债务的负面效应
一是政府信誉问题。普九债务长期不还影响了政府和教育系统的信誉。二是滋生了教育乱收费。在各学校对财政还账的期望降低时,面对债主讨账压力只能各显其能了,成为了拉赞助、乱收费、办实体等搞创收行为的潜在动因。三是普九建设成本问题。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承建方明白收回投资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在建设成本中增加了货币时间价值因素,而教育系统只能予以默认,无形中增加了普九欠账成本。通过银行贷款筹集的建设资金由于长时间不能偿还,较高的利息率和滚动罚息甚至接近贷款本金。四是幼儿园欠账。普九督导复查确实提高了学校的软硬件建设水平,示范带动效应也促使幼儿园办园规模和建设标准随之水涨船高,形成了普九欠账外的幼儿园购建欠账。
(三)普九债务为何不还
既然普九债务既成事实,负面效应人所共知,那么债务仍未得到清偿原因何在。庞大的债务规模,消化起来不是马上可以解决的,还债就涉及到还债主体,偿还普九债务的还债主体,是学校、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是财政?在财政财力不予支持情况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想办法逐步偿还。但农村税费改革、义务教育全部免收学费后偿债主体自然转嫁到财政,财政是最终的兜底责任承担者。
事实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也意识到最终财政会管的,即便是有些资金来源可以还债,但在支付不得不付的欠账后,随着客观形势发展,新上的“班班通”、多媒体电教等工程也须增加投入,有限的资金面对欠账和新增投入,天平还是倾向了后者。教育系统内部也是有考核机制的,校长任期内仅是还了多少欠账,是取得不了成绩的。再者校长的人事调整频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债务清偿力度。
账终需还是要还的,那么在基层财政财力逐步好转的情况下,债务消化进展仍然缓慢,教育系统质疑财政保障不到位。虽然财政财力好转,但方方面面的支出保障压力使财政不可能全部将财力用于解决普九欠账,尤其是学校自行决定上的一些项目财政偿还债务合理性和支出的绩效性确实值得商榷。
(四)财政的风险意识
控制财政运行风险,重要的是政府债务规模,在逐步解决了个人部分历史欠账后,清偿属政府行为的事业发展欠账必须列入议事日程。在构建公共财政的支出框架中,应该引入风险控制意识,把确属政府应该承担的支出责任和偿债责任承担起来,而且债越早解决清偿的成本越低。清偿各类债务时要优先把普九债务列入支出盘子,切实解决这一累积多年的顽症。
欣闻国家将在今年下大力解决普九欠账问题,对于基层政府而言,这将是破冰的一个重要机遇。通过各级共同努力,消化欠账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财政部门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态度应该是积极的,摸清底数,整合经费资源,算清账。更重要的是以此为鉴,发挥好公共财政职能,规范部门支出行为,建立和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决策机制。
参考文献:
[1]彭兴衍.化解农村“普九”债务的思考【J】《现代审计》,2008(03)
煤矿创建安全诚信企业若干问题的思考
“诚,信也;信,诚也”。从其本意上说就是诚实、诚恳、有信、守信。诚信讲究的是一言九鼎,是“言必信,行必果”。诚信由个人扩大到一个经营实体则称作为诚信企业,扩大到整个行业则被称为诚信行业。于企业而言,诚信的内容很宽泛,按期交货是诚信,质价相符是诚信,不弄虚作假也是诚信。而安全诚信则是专指对安全问题诚实守信。为更加深入有效地推进安全诚信企业的创建工作,笔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思考,简述如下:
一、安全诚信企业的涵义及标准要求
关于安全诚信企业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明晰定义。笔者从其功能角度认为:安全诚信企业就是指主动全面履行相关安全法律法规,具有明确的、定位较高的安全目标,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全面落实,具备持续安全控制能力和良好安全形象的企业。也可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企业关于安全的承诺和责任得到有效落实和全面履行,其安全能力和安全形象得到社会和员工的信任及肯定。
安全诚信企业至少应该达到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具有较高定位的安全目标。比如“零伤亡”、“四无两零”等等;二是具备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措施。如本质安全矿井的创建;三是具备落实相应措施的能力,比如相应地保障手段救援能力等;四是取得显著的安全效果。这和衡量一个人是不是值得信任有许多相通之处。诚信的前提基础是有信,其次是有履约的能力,三是依诺而成。这里要说明的是能力问题,一个人是不让他人让社会信任,除了主观上有全面按照严守诺言的主观意愿,客观上还必须具有相应的能力,否则就难以树立起诚信的形象。比如品行习练的“信任背摔”项目中,测试者敢于朝后倒下,把后背于人,重要的基础.是伙伴们声音一致的承诺。也就是说是诚信的力量给了测试者信心和勇气。但若后面接他的人是一群幼儿园的孩子,声音或许更加宏亮整齐,甚至也不乏真诚,但肯定赢不来测试者的信任。其原因就在于那些孩子虽然有真诚的承诺但却没有兑现承诺的能力。所以一定要强调履约能力。对安全诚信企业来说,就是不仅要有安全的诺言和信心,还必须有兑现诺言的能力。综而述之,安全诚信企业的标准集中概括为:一想二诺三做四兑现。想,就是要有成为安全企业的主观意愿;诺,就是要有实实在在的目标内容;做,就是要有做的措施和能力;兑现,就是必须真正实现预定的安全目标。
二、煤矿企业创建安全诚信企业的特殊意义
物以稀为贵。当诚信被赋于更高的地位加以强调之时,也往往是诚信缺失严重之日。市场经济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毋容讳言也出现了隐瞒欺诈、假冒伪劣、弄虚作假等伴生物,造成了诚信的缺失。煤矿企业则在矿难频发、矿主无良等一些“血色”现象的反复皴染中安全形象严重受损。这既与党和国家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相悖,事实上也影响制约了煤炭企业自身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创建安全诚信企业既是社会(公众)对煤矿企业的期盼,也是企业进步过程中的一种理性追求。
诚信,一般来说属于道德的范畴,应该是一种品质的自我锤练,它最动人的光辉来自于道德的约束力和文化的影响力。但在现代社会,诚信的许多内容也已被纳入法律和制度调控之中。比如,我国《合同法》第42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中有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和侵犯相对人商业秘密的行为,应当向对方承担赔偿责任。即体现了法律对诚信的刚性约束。
安全诚信是关于以安全为要义的诚信,既有相应的道德涵义,也有明显的法律特征。据此可以证明,安全诚信的创建,既包括对相应法律制度的遵守,是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部分,又展示了其道德文化的影响力,是对制度建设的补充和提升。它更加强调主动意识乃至自动意识的作用,是更高层次的安全文化,相较于单一的制度的制订、遵守和考核是一种进步,是制度到文化的进步,也是被动到自动的进步。据此,可以更加科学地界定出创建安全诚信企业和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的关系。
三、创建安全诚信企业的内容
关键词: 2016年保靖县课题 常规管理现状 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采用学校自查与现场调研相结合的方式于3月23、30日对水田中学、毛沟中小学、葫芦小学、清水坪学校进行了课题常规视导。
水田中学课题研究工作没有进入学校计划,没有针对教改难点热点及形成办学特色的重点课题,没有进行课题项目培训,教科室有计划,但没有课题管理制度,没有专项研究经费支持,研究档案管理比较薄弱,学校有两个县级微型课题,关于学生资助问题研究的课题资料丰富,研究有序,但资料收集整理不够规范,龙蓉芳的数学课题题目存在问题,需要进行开题论证更改课题名称,课题推广没有进入教科室计划,研究成果不十分突出。
毛沟小学对课题研究比较重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学校有针对性的重点课题,但课题研究工作尚未列入学校计划,有专兼职课题管理人员,课题研究工作已列入教研计划,但工作内容不太具体,工作思路不是很清晰,可操作性不是很强,学校没有课题管理制度,没有课题专项奖励制度。研究档案管理不够规范:省规划课题没有年度计划和总结,研究资料零散,没有归类整理,2015年资料还没有理出头绪。微型课题研究在有序推进,《精心设计班会提高农村少先队员的素质研究》课题资料非常丰富,活动开展有特色,但应该紧扣课题内容,即如何通过精心设计主题班会内容提高少先队员的素质这一中心展开工作,并收集相关材料,还可以开展主题班会课题研究课活动,《湘西农村幼儿园绘本阅读研究》有初期分析报告、调查报告汇总表,但无相关资料统计。
葫芦小学采用自查的方式进行。葫芦小学有课题专项经费,对石爱霞主持的微型课题《苗族地区小学生阅读方法研究》进行有效管理,学校对课题进行很好地整理,对课题进展作说明,从自查情况看尚不清楚课题研究工作进入学校工作计划和教科室工作计划,学校没有进行课题培训,没有课题管理制度,学校不重视课题推广。
二、主要亮点
1.学校均安排了专职或兼职课题管理员。
2.毛沟小学有形成办学特色的重点课题,以“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民间活动融入乡村少年宫的可行性分析研究”为重点,建设有民族特色的乡村少年宫,将学校少年宫建成传承土家民族文化的基地。
3.葫芦小学安排课题活动经费的做法值得倡导。
三、存在问题
学校重视不够;过程管理不细;课题成果不多;教学科研脱节;成果推广滞后。
四、对策建议
1.领导重视。学校领导重视是教育科研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学校要健全完善各项教育科研究制度,如《学校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细则》、《学校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期检查制度》、《学校教育科研成果推广汇报制度》、《学校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选办法》,尤其是制定和落实教育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教育科研奖励制度,激励老师积极投入教育研究中,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2.加强培训。有很多老师还是热衷于课题研究的,但是没有掌握相关的方法,不熟悉研究过程,不擅长资料整理,对教育科研望而却步。因此,要加大教育科研的培训力度。一是对学校课题管理人员集中培训,建议每年举行两次课题管理人员的培训,让课题管理人员对规划课题管理的流程了然于心,较系统地掌握规划课题的申报、开题、中期管理、课题结题等过程;二是加强课题主持人的培训,可以将集中培训和流动培训结合起来,流动培训是县课题管理人员流动到校现场面对面手把手培训,根据不同阶段的任务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目的在于让省规划课题能顺利开展,保证省规划课题研究的质量;三是对课题爱好者培训,一般可以在学校进行,实现课题研究的草根化;四是国家级课题申报培训,召集县内研究实力比较强的老师组成国家级课题申报专家小组,对他们进行国家级课题申报培训。通过各个层次的培训,组建一支多层次的教育科科研队伍。
3.精细管理。一是积极组织课题申报。选题立项是科研的关键。各学校要根据省州下发的“规划课题申报指南和申报通知”的要求,广泛宣传动员,精心指导教师选择符合本校实际的课题,及时上报县教育科学规划办。二是经常开展常规检查。学校要根据《保靖县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常规管理细则》对学校各级各类课题开展课题研究常规自查。三是十分重视档案建设。开展教育科研,离不开档案建设。课题的档案建设实现了网络化、规范化管理。主持人要及时把相关材料整理、分类、归档上传到州网络管理平台,以实现研究成果网络共享,充分发挥教育科研档案的作用,为开展科研活动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对各课题的档案管理采取网上检查和实地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校要做到两点:首先要做好课题主持人及研究成员的微型课题研究档案整理的培训,让他们学会微型课题资料的整理;其次课题管理人员要按月做好成果目录和获奖目录的分类整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