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博弈论在管理学中的应用范文

博弈论在管理学中的应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博弈论在管理学中的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博弈论在管理学中的应用

第1篇:博弈论在管理学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实践教学;计量分析;博弈分析

一、引言

新古典效用理论认为,不确定条件下的最终效用水平是每种结果的效用乘以客观概率加权后形成的,且在决策过程中偏好是稳定不变的。法国经济学家阿莱(1952)通过实验发现,决定期望效用水平的是主观(而非客观)概率,而且决策者的偏好是不稳定的。卡尼曼和特沃斯基(1974)从有限理性出发,借助心理实验,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如前景理论),标志着行为经济学的诞生。行为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是以经济实验为基础的,从国际上看,美国等发达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在一些大学里设立了基于行为经济学的实验教学中心,针对具体的课程项目,开发专门的创新创业实验平台,指导学生的创造发明活动。近年来,国内一些知名院校围绕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进行了系统规划和建设,逐渐形成了以实验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为核心学科,以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心理机制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实验教学平台,主要包括行为决策实验室、脑神经实验室、视觉认知实验室及人力资源测评实验室,上述实验教学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服务。虽然国内外知名院校在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但对于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而言,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仍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许多院校的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主要采取课堂演示、问卷抽样等方法进行讲授,这样会存在以下弊端:首先,学生仅仅从理论层面感知什么是行为经济学,无法深入理解行为经济学的本质应用;其次,教师仅仅通过演示文稿或课堂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实验教学,无法将自己授课思路完全展示给学生,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第三,单一的讲授方式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实验教学效果。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学科交叉实现实验方法创新,对于提升行为经济学的教学质量,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计量分析的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方法创新

自从丹麦经济学家弗里西(1930)创设了计量经济学会以来,计量经济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量方法技术和方法不断升级,为经济实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引入Eviews和Stata等专业的计量分析软件,采用相应的计量方法,对具体的行为经济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方法创新研究①田树喜韩颖(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169)摘要:行为经济学是一门以经济实验为基础,研究有限理性当事人经济行为决策的新兴学科。目前国内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存在众多问题,急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应用计量分析和博弈分析方法,丰富和创新行为经济学的实验教学,实现行为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及经济博弈论的学科交叉,提升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质量及大学生创新意识。关键词:行为经济学;实践教学;计量分析;博弈分析学案例开展实验教学,成为行为经济学实验方法创新的重要方向。通过与相关网站建立数据链接,同时面向企事业单位、政策决策部门进行走访调研,获得了实验数据资源,并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标准化处理,形成了基于经济行为计量分析数据库和案例库资源,为行为经济学实践教学的方法创新提供基础支持。

(一)计量分析方法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依据统计资料,采用数学方法,研究经济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交叉学科。其中,经济学为计量经济学提供理论基础,数学为计量经济学提供研究方法,统计学为计量经济学提供资料数据。计量分析方程主要包括经典假设下的单方程分析方法、联立方程分析方法以及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等,其中,单方程分析方法研究的是单一经济现象,联立方程分析方法研究的是经济系统问题,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是通过数据挖掘经济变量之间的行为联系。由于许多行为经济学问题都体现出很强的时序性,所以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在行为经济学领域应用广泛。时间序列计量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平稳性分析、均值方差分析、协整分析、因果分析、误差修正分析等等,应用上述时间序列计量方法对市场上的非理性经济行为进行实验分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由于金融市场上投资者行为的不确定性和非理性,金融时间序列经常表现出波动异常的情况,导致市场风险加剧。针对这一特征,应依托自回归条件异方差(ARCH)系列计量模型分析方法进行创新性实验设计。ARCH模型首先是由恩格尔(1982)最早提出,该模型的主要思想是时间序列随机误差项的条件方差与它的前期值显著相关,因此,如果某一时间序列的本期条件方差与前期随机误差项线性关系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该时间序列的波动存在显著的自相关效应,形成非理性的波动积聚。为了规避ARCH模型中多个解释变量之间可能产生的多重共线性,勃列斯福(1986)提出了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GARCH)模型,来分析时间序列条件方差的波动特征。恩格尔(1991)进一步拓展了指数型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EGARCH)模型来计量时间序的非对称波动效应。下面本文以行为经济学中“羊群效应”为例,阐述ARCH系列模型计量方法在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的创新应用。

(二)实验案例分析

“羊群效应”原指牛、羊等动物成群地觅食、活动的行为,引申到人类社会是指某(类)决策者与大多数人一样去思考、感觉和行动。学者们将“羊群效应”定义为后继者在观察到前面行动者行为的条件下,会做出独立于个人思考的盲从决策。“羊群效应”可能是理性的,也可能是非理性的;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金融市场在这种群体活动的状态下,行为人必然经常受到其他行为人和整个行为环境的影响,产生攀比、模仿及互相传染的行为倾向。在市场出现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这种非理性的从众行为会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众多同方向的预期导致价格偏离均衡,并形成套利限制。在心理的作用下,这种非理性无法互相抵消,反而互相加强,由此产生“羊群效应”。2015年,中国股市上演了“过山车”式行情。年初,受人民银行量化宽松以及融资融券业务拓展等系列利好因素的影响,中国股市迎来了杠杆式上涨。以上证综合指数为例,该种指数由3月份最低的3286点上涨到6月份最高的5166点,市场上形成了“追涨”羊群效应。但从6月中旬开始,以人民银行出重拳清理配资为导火索,中国股市开始急速下跌,到8月下旬,上证综合指数又跌至2850点,市场形成了“杀跌”的羊群效应。针对中国股市在2015年投资者非理性的“羊群效应”案例,本实验组织学生收集股票市场实验数据,借助Eviews软件进行实验分析:首先采用ARCH系列模型检验股票市场的波动积聚效应,进一步利用EGARCH模型检验市场上是否发生了非对称波动的杠杆效应,随后,以实验结果为依据,从投资者的行为心理视角分析“羊群效应”的形成原因。通过上述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地分析股票市场的暴涨暴跌以及投资者的行为心理,实现计量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交叉结合运用,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三、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博弈方法创新设计

传统微观经济理论认为,市场上信息是充分和对称的,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引导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也实现集体利益最大化,因此,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不存在冲突。博弈论认为,信息的不充分和不对称是常态,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也经常存在冲突,经济学应针对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进行直接研究。自从美国数学家纳什(1950)开创了非合作博弈研究范式以来,博弈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博弈分析方法也成为行为经济实验创新的重要方面。应用博弈分析方法开展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需要引入Z-tree和Matlab等专业软件,同时,行为博弈实验教学还需要借助130相关的心理实验设备作为实验平台。

(一)博弈分析方法

博弈(game)是指一些个人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进行策略选择并加以实施的过程。基于对参与人的理性假设不同,博弈可分为完全理性博弈和有限理性博弈,其中,应用于行为经济分析主要是有限理性博弈分析方法。有限理性意味着博弈方往往不会在一开始就找到最优战略,必须通过学习和试错找到最优策略;有限理性也意味着至少有部分博弈方不会采取完全理性的均衡策略,因此有限理性的均衡策略是不断调整和演化的结果,而不是一次博弈的结果,且即使达到了均衡也可能再次偏离。另一方面,基于对参与人所处信息环境的假设不同,博弈论又可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其中,应用于行为经济分析主要是不完全信息博弈分析方法。不完全信息意味着参与人不完全了解对手的类型和信息状况,往往依据贝耶斯条件概率预测对手的策略选择,因此均衡策略是不确定的,只能以一定的概率出现。下面本文以“欧洲债务危机”中当事方的行为选择为例,利用不完全信息环境下有限理性的博弈分析方法,阐述博弈论在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方法中的创新应用。

(二)实验案例分析

2008年伊始,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本国经济的冲击,希腊政府率先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由此导致财政赤字大幅增加。2009年10月,希腊政府宣布,当年的财政赤字将达到GDP的12%,累计的公共债务将达到GDP的113%,远超过《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和60%上限。2009年12月,三大评级公司(穆迪、标普、惠誉)纷纷下调希腊债务评级,欧债危机由此拉开大幕。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长期原因在于欧洲国家人口老龄化、高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导致的经济增长缓慢。沉重福利负担使社会支出不断增加,形成收支缺口,收支缺口扩大导致信用风险上升。欧债危机爆发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欧元区自身的体制性缺陷,即统一的货币政策与独立的财政政策之间的矛盾。欧元诞生后,由欧洲央行制定统一的货币政策,欧元区各成员国仍保有独立的财政政策,欧洲央行以控制通胀为首要目标,控制货币发行,这样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欧元区各国不得已采取财政扩张政策应对,导致过度负债。面对债务危机,欧洲央行和危机国均面临两难选择。从行为博弈角度出发,欧洲央行有(救助、不救助)两种行为策略;危机国政府有(紧缩、不紧缩)两种行为策略。如果欧洲央行采取救助策略,危机国的最优策略则是不紧缩,但这样会导致危机国的道德风险问题,并会引发其他国家效仿;如果欧洲央行采取不救助策略,危机国的最优策略则是选择紧缩策略,但这又会引起国内民众的不满,引发国内动荡。现实中,欧洲央行和危机国难以准确预测经济形势的变化,因此处于不完全信息环境中,同时,面对不确定的经济形势,博弈方难以形成理性决策,因此,欧债危机爆发以来,一直在持续发酵,各方难以形成均衡的策略选择。依据上述分析,本实验将学生进行相关分组,逐次分别担任欧洲央行和相关危机国角色,利用Z-tree软件,采用不完全信息有限理性博弈方法分析欧债危机的形成和蔓延,实现经济博弈论与行为经济学的有效结合,拓展行为经济学实验研究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四、结语

在当今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和仿真模拟数据资源,将计量经济学和经济博弈论等工具引入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中,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为行为经济学的实验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切入点,并且取得良好效果。行为经济学实验强调在经济研究过程中的心理学、管理学及社会学等学科的引入,但并不拘泥于相关学科的固有研究方法,而是锐意创新,寻找更适合自己实际需要的研究方式,实现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有到优”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金雪军,杨晓兰.行为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9:4.

〔2〕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

〔3〕谢炽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4.

〔4〕蒋军锋,殷婷婷.行为经济学兴起对主流经济学的影响〔J〕.经济学家,2015,(12):69-78.

第2篇:博弈论在管理学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博彝论公选课;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1-0042-03

博弈论是当代西方经济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理论课之一,其应用前景非常广泛。几乎所有社会科学领域中都活跃着与博弈论交叉的分支学科,为满足当代大学生对博弈论知识的需求,高校加强博弈论公选课建设迫在眉睫。鉴于此,笔者面向全校开设了“博弈论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和“博弈问题及其启示”两门通识选修课程。

一、博弈论公选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博弈论与经济学、管理学和数学等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国内本科院校的博弈论课程主要面向经济、金融、管理或数学专业开设,教学的对象通常是本专业或本学科相关专业的学生,很少面向全校开设公选课,这主要缘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博弈理论的建立只有六七十年的历史。国内高校博弈论课程开设时间最长的也不到十年,上述情况导致了课程建设的经验不足、水平不一。第二,研究博弈理论往往需要借助数学的方法,所以,博弈论课程的讲授与学习离不开数学工具和经济学知识,课程内容不得不受制于较高的知识门槛。因而,国内博弈论公选课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笔者在连续四个学期开设博弈论公选课后发现,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 学生问的差异较大

由于博弈论公选课面对的本科生纵跨二、三、四三个年级。横跨本校全部学科的所有专业,导致学生的认知平台和知识面存在较大差异,学习目的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性,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方也存在较大差别。

2 理论学习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学基础和数学基础

博弈论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提炼出个体最优决策问题后,利用数学模型对其进行描述,再运用数学工具对其理论进行研究。200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杰・迈尔森(Roger B.Myerson)认为,“博弈论是对理人或决策者之间相互冲突及合作的数学模型进行的研究”。虽然博弈论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和较强的解释能力。但它的标准表达是函数形式和集合论形式的,研究方法和分析过程依赖于数学工具。所以,学习博弈论既要有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又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正因如此,学生在公选课中接触博弈论时会觉得比较抽象。

3 课程的知识容量受限

为了照顾学生差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会尽可能详细地为学生进行讲解,因而不得不压缩知识的容量,这导致了一部分经济学和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吃不饱”的问题。笔者尝试通过布置课后练习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效果不是很明显。或许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是,有限的课余时间和较快的学习节奏限制了多数学生对公选课知识的进一步学习。

4 缺少合适的教材

缺少合适的教材也是博弈论公选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笔者认为,博弈理论的应用性和公选课内容的时效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点,教材的编写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方能发挥最大的功效,然而目前的教材往往只能体现前者却难以涵盖后者。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

1 抓住学生的共性

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关注现实问题的意愿,对社会热点问题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尤其在理解焦点问题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认知共性。因而应牢牢抓住这一共性,迎合学生在知识需求上的实用化和功利化的特点,从当前丰富的信息资源中寻找承载博弈论知识的现实问题,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把丰田汽车赔偿、西南五省大旱、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2008股市大跌等现实热点都搬上了讲台。下面,笔者就通过教学实例进行说明。

在讲授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谢林(Thomas C.Schelling)的博弈承诺及其可信性概念时,笔者以制定《反国家分裂法》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由于祖国统一问题是所有国人关心的国家大事,大学生也不例外,所以讲授过程非常顺利,以致学生在课后反馈中把这一案例列为讲授最成功的部分。接着,为了讲解如何应用可信承诺处理现实问题,笔者选择了电视连续剧《老大的幸福》第四集中的一个视频片段,进一步强化了知识点。实践证明,人物生动的形象在给课堂增添活跃气氛的同时,也很好地承载了传递知识的作用,以缩影的形式把可信承诺的概念和应用可信承诺策略的方法植入了学生的头脑中。最后,笔者以拆迁补偿合同签订中的一种可信承诺策略为例,对本节课进行了总结,并请学生加以点评。由于拆迁问题是当前社会的焦点问题,所以学生对点评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样,通过抓住学生的认知共性,展示了可信承诺策略在焦点问题上能够将劣势变为优势的强大作用,成功地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了博弈承诺及其可信性概念。

2 增强主题的典型性和知识模块的简洁性

以经典博弈问题为主题有利于组织素材、选择教学内容;简洁地安排知识模块、弱化知识的层次性有利于照顾各类学生在知识面、综合能力和认知水平上的差异;少而精地选择课程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多角度地反复讲解有利于降低知识门槛,提高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主题选择上,笔者以多数学生熟知的“囚徒困境”作为第一主题;以试验性强、易于展开的“理性基础和有限理性”作为第二主题;以现实性突出的“重复动态博弈”作为第三主题。由于“囚徒困境”与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密不可分,所以第一主题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博弈问题的趣味性和深刻性,又能激发他们对该主题的进一步思考,使他们逐渐认识到“理性人假设”所具有的超越现实、过于理想的特性,从而部分地为第二和第三主题做好铺垫。另外,有大量关于“囚徒困境”和理性问题的课外资料易于获得,这为学生在课程初期进行兴趣驱动的导读创造了条件。

在知识模块设置上,笔者采取“自成模块、减少关联”的策略。例如,针对非常重要的“信息不对称”主题,我们选择了以二手车市场为核心,构建了包含药品市场、电脑市场和就业市场等典型主题的知识模块。一方面,这些市场为学生所熟知,易于接受;另一方面,这些市场中包含着非常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因素,因而通过对市场现象的自然描述完全可以弱化学生对经济学市场知识的依赖。为了弱化知识的层次性,突出重点内容,笔者舍弃了理论体系中的某些知识模块,例如“海萨尼转换”、“斯宾塞信号传递模型”和“斯蒂格利茨信息甄别模型”等。

3 重视案例应用,尤其应重视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关的案例

博弈论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它“声名显赫”,并且与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关系密切。许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曾涉足博弈论领域,在博弈论的建立和发展中直接或间接做出过贡献。“名声在外”为博弈论公选课的开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课程的讲授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素材。正因如此,笔者才面向全校开设了博弈论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公选课。下面,以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为例,详细说明如何应用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关的案例以及这样做的优点。

纳什是博弈理论发展的划时代人物,纳什均衡是博弈论的核心概念,两者都是公选课中必须包含的内容。为此,笔者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1)借助“囚徒困境”和“情侣博弈”讲授纳什均衡及其不唯一性;2)播放电影《美丽心灵》,并进行讨论和点评;3)布置以纳什为主题的案例设计作业,让同学在课堂上演讲。第一部分是讲解的重点,讲好纳什均衡意味着博弈论课程成功了一半。第二部分可以把人格培养和素质教育有效融合起来。《美丽心灵》不仅能让人体悟到学生心灵中因爱而生的温暖,还能给出人生原本就是一场博弈的警示,体现出“大人物小故事”的精髓。纵然纳什这样的天才也有无法摆脱的困境,何况他人?所以,在人生的博弈中,既要承认能力的差异,又要找寻属于自己的色彩。同时还应看到,纵然如纳什般为顽疾所缠都可以逐渐康复,何况其他挫折?所以,要以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要终身学习而不轻言放弃!第三部分是对学生的启发环节。该环节不仅要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要通过为其提供上台演讲、展示成果的机会,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学生在设计案例时自学了有名的“智猪博弈”和“恋爱博弈”等经典模型,巩固了纳什均衡概念,还有学生甚至对纳什曾经设计过的一种“六连棋”博弈游戏(笔者对此也知之甚少)进行了分析。

4 重视学科交叉,尤其应重视学科交叉视阙下的学术前沿成果

博弈论已逐渐成为一门为诸多学科提供思维方法和分析技巧的学问,可以说,所有与生命有关的学科都蕴藏着博弈论的应用空间。在公选课中,应重视从学科交叉的视角供给知识,广泛培养各专业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例如,笔者选择生物演化理论和博弈论交叉所产生的演化博弈论作为知识模块,以人类社会的同性恋演化作为典型主题,挑选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案例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为学生进行讲解,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在演化博弈论的开创性著作《演化与博弈论》一书中,作者约翰・梅纳德・史密斯(JohnMaynardSmith)用精妙的语言、深入浅出的分析和丰富有趣的案例把博弈论的思想融入到生物演化中,推动了对“动物为什么如此”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动物群体行为演变的动力学机制。笔者首先以“哺乳动物一雄多雌”案例作为引导,简单介绍演化博弈论在性选择和性别比问题上的研究视角以及逻辑结构,然后立刻引出了人类面临的一个有关性的问题――同性恋演化主题下的性问题: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男男同性恋的存在完全没有任何意义,这是因为同性恋相比于异性恋而言成功繁殖后代的可能性太小,那么为什么同性恋的基因没有被淘汰?显然,这一问题接近现实热点,对学生极具诱惑力,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学术延伸性。为了讲解同性恋基因延续的演化博弈机制,笔者借助2010年2月24日美国心理科学杂志上发表的关于萨摩亚岛上男男同性恋的最新研究成果,利用最前沿的学术案例详细分析了“亲族选择”假说下的演化博弈机制。教学实践表明,通过这样的内容设计,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被调动起来,加深了他们对博弈论的理解,顺利实现了教学的目标。

5 重视开放性,尤其应重视教学信息交流反馈的开放性

信息交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让有兴趣的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获得知识上的感悟和能力上的提升,并逐步脱颖而出。信息反馈有助于教师突出教学的亮点,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教学实践中,笔者让学生通过电予邮件的形式反馈“课堂心得”,并要求他们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这次课对你影响最深或最成功的是哪部分?

(2)最失败或可有可无的又是哪部分?

(3)对本次课你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这三个问题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对课堂内容加以回顾、梳理,另一方面,又可以从中发现笔者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事实上,在交流和反馈中,许多同学都针对课程的内容、进程和教师的教学习惯、技能等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和建议,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这些批评和建议包括“讲课的速度有点偏快”、“思考时间较少”、“有些理论过于深奥”、“希望针对时事展开分析”、“希望多些互动”、“理论是需要加强的”等,当绝大多数学生赞成“少一点数学知识”并希望“讲得详细点”时,笔者采纳了这一建议,并列出了几本偏重数学工具的参考书让那些“吃不饱”的学生自学。

学生给予的温馨鼓励也让笔者感觉“很给力”。例如,“本节课内容很充实,希望老师保持下去”、“老师的努力我们都看到了,希望老师以后做得更好”等话语激励着笔者,使笔者能够维持浓厚的教学热情使其永不衰减,并且有信心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挑战自我的职业水平。

教学探索与实践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只要教师能够及时、充分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不断总结、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就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三、下一步的设想

笔者秉承“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希望博弈论公选课能为学生打开“半”扇窗,培养他们对博弈理论的兴趣,激发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潜能,做到既为学生提供基本知识,又帮助学生脱颖而出。

教学实践表明,的确有不少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脱颖而出。以下是某学生的反馈:“最近看了一本《博弈三国》,该书用博弈论的方式对三国故事进行解析,感觉博弈论有一种奇妙的功能,就是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且解析后的过程、缘由都一清二楚了。”更有学生觉得自己“在研究中发现了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受益匪浅”。也有在深入思考后对教学内容提出反诘者:“从平常感知上来说,同性恋的基因遗传与博弈基本无关……博弈是一种研究竞争参加者为争取最大利益应当如何做出决策的数学方法……无法说这样一种与母系基因联系较为紧密的基因遗传行为可以用博弈的方式去解决,只能说同性恋的基因遗传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平衡态。”不管这些反馈的具体情境如何,它们至少说明,应从公选课的现实性、延伸性、前沿性和开放性出发,强化学生的共性。弱化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充实性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谨慎且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为满足高等教育通识选修课的教学需求,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水平与质量,提供一些思路和经验。

第3篇:博弈论在管理学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联盟 不稳定性 矛盾管理理论 博弈论 协同论 委托――理论

[分类号]G250

图书馆联盟是图书馆之间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合作形式,然而落实到行动上,资源共享还是存在着各自为政,我行我素,口是心非,身不由己的现象。长期以来,国内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都存在着“议而不决,决而不作”的弊病,出现共建共享作为课题研究轰轰烈烈,作为工作任务冷冷清清、动力不足的尴尬境地。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图书馆联盟自身存在着一些问题。图书馆联盟的合作共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联盟在组织上的不稳定性和管理中的各种风险一直困扰着联盟组织者及参与者。图书馆联盟既能带来巨大的收益,又可能造成巨大的风险。图书馆联盟并不是万能的,要树立危机意识,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尽最大努力消除联盟的不稳定性。因此,对图书馆联盟不稳定性的内在规律进行理论解析,找出其不稳定的因素,是保证联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 基于矛盾管理理论的解析

1.1 矛盾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最早系统阐述矛盾管理思想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李占祥教授,他突破传统的职能管理理论体系,提出矛盾管理的概念,建立了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学派,即矛盾管理学派。矛盾管理思想把现代企业看作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生命实体,主张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动力学原理来研究和处理这个生命体成长中的各种矛盾关系。矛盾管理理论以研究企业的可持续成长为主题,运用宇宙间普遍存在的矛盾现象和对立统一的基本规律来看待管理问题,为分析管理问题找到一条根本主线,为实施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和长寿提供了独特的思路。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是一切发展动力的原理,是矛盾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基础。矛盾管理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和矛盾动力学的原理,来分析事物的矛盾运动,研究解决矛盾的方法,推动事物的可持续成长。

1.2 图书馆联盟中的矛盾冲突

图书馆联盟中各成员馆之间是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联盟的这种特性决定了联盟的运行充满各种矛盾关系。唯物史观认为,矛盾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一切事物都是在自身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因此说,矛盾也是图书馆联盟的本质属性。而联盟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又深化了联盟运行中的矛盾。

1.2.1 联盟成员的独立性

图书馆联盟是各成员馆遵循自愿互利原则而形成的联合体。在联盟中,各成员馆拥有独立的身份,彼此之间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各成员馆为了共同的目标和利益组建联盟的同时,又保有各自不同的目标和利益。目标的不一致和利益的不同使得图书馆联盟的整体利益与成员馆的个体利益之间以及各成员馆的个体利益之间经常存在矛盾,这就必然会在运作过程中产生多种冲突。

1.2.2 联盟的动态性 图书馆联盟主要以契约作为各成员馆合作的基础,是一种相对松散的组织形式。联盟自身在发展中会不断受到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不断运动变化的特点,并且随着联盟的发展,也将不断拓展新的功能和活动。另外,组成联盟的成员也会变化,原有的成员可能退出,新的成员可能会被吸纳进来。联盟的这种动态性会打破原有的平衡关系,使联盟一直处于不稳定性中。

1.2.3 联盟的复杂性联盟成员的多元性使其管理比单一图书馆的管理更复杂。图书馆联盟作为一种竞合组织,为竞争而合作,靠合作来竞争,竞争中的合作与合作中的竞争并存,也增加了管理的复杂性。联盟的复杂性加深了矛盾解决的难度,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分歧,就会导致冲突的产生。

图书馆联盟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导致图书馆联盟存在着不稳定因素,而矛盾管理理论则要求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处理联盟中存在的各种矛盾,正确对待联盟成员馆之间的矛盾关系,引导积极矛盾,化解消极矛盾。矛盾管理理论的启示告诉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合作与冲突的对立统一关系,引导联盟向有利于图书馆联盟整体目标和集体利益的方向发展。因此,矛盾管理理沦为分析和降低图书馆联盟的不稳定性提供一定的理论方法指导。

2 基于协同论的解析

2.1 协同论的主要观点

协同论由著名的物理学家哈肯创立。H・伊戈尔・安索夫用“1+1>2”形象地描述了协同的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一种整体效益大于各独立组成部分总和的增值效应。协同论的思想告诉我们,系统能否发挥协同效应是由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组分的协调作用决定的,协同得好,系统的整体就好。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人、组织、环境等各子系统内部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围绕目标齐心协力地运作,那么就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反之,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相互掣肘、离散、冲突或摩擦,就会造成整个管理系统内耗增加,系统内各子系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致使整个系统陷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

2.2 图书馆联盟中的协同基础与内耗风险

协同论强调了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协同工作的重要性,图书馆联盟作为各图书馆之间为了共同日的而组建的松散的联合体,其作用的发挥更加依赖于其成员的协调配合。各成员馆作为图书馆联盟的子系统,不仅要在工作中互相配合,在服务中互相补充,而且在符理中也要互相协调。

图书馆联盟是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互惠的重要组织形式,资源协同共建、共享是联盟组建的最初动因,也是各项活动开展的基础。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联盟各成员能够快速准确地传递、共享信息,加强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并为协作提供技术支撑平台,以确保联盟合作目标的实现。因此,技术协同是图书馆联盟的重要支撑。数字环境下,单一的图书馆无法满足用户复杂多元化的服务要求,这就需要各图书馆服务的协同。服务协同是图书馆联盟的目的。图书馆联盟资源的集团采购。用户服务的提供等各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相应的工作人员来实施。图书馆联盟本身并不能产生协同效应,是联盟内的人员的工作促使联盟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人员协同是图书馆联盟开展各项工作的关键,人员协同强调各馆人员通过协作共同完成联盟的任务。图书馆联盟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有赖于这四个方面的协同作用。

在图书馆联盟中,各成员馆之间既互相合作,又互相竞争,如果各成员馆不能很好地协调工作,就会出现系统混乱,内耗增大,增加联盟的不稳定性。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各成员馆之间的协调,通过各成员馆之间的有效协同,尽可能减少系统的冲突、摩擦,降低图书馆联盟的不稳定,促进其整体效应的发挥。因此,协同论为协调好各成员馆之间的关系,提高联盟的协同效

能,降低联盟内部的不稳定性提供了理论指导。

3 基于博弈论的解析

3.1 博弈论的基本观点

博弈论(game theory),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即研究当一个局中人的选择受到其他局中人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又影响其他局中人的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博弈一般由4个最基本的要素构成:①局中人,指在博弈中选择行动以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决策主体;②行动/策略空间,每个局中人有一系列不同的可供自己选择的行动方案或策略;③支付函数,支付是局中人从博弈中获得的效用水平,每个局中人的支付是全体局中人所取策略的函数,该函数称为支付函数;④信息结构,即局中人有关博弈局势的知识,特别是有关其他局中人的特征和行动的知识。

根据局中人是否合作,博弈论可以分为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人们的行为相互作用时,当事人能否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如果能,就是合作博弈,否则就是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强调的是全体理性、效率、公正、公平;非合作博弈强调的是个人理性、个人最优决策。根据全体局中人的支付总和是否为零,博弈可分为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如果对博弈中的任一局势,全体局中人的支付总和均为零,则称为零和博弈,否则为非零和博弈。零和博弈的局中人之间的利益始终是对立的,无法和平相处。现代经济博弈论在承认各经济实体利益的基础上,更加侧重研究经济主体的行为特征,通过行为方案与利益得失关系的研究,以求协调他们的利益。因此,作为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方法与工具,博弈论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3.2 图书馆联盟中的博弈现象

在图书馆联盟中,必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馆,某个成员馆的行为必然受到其他成员馆行为的制约并对其他成员馆的行为产生影响。运用博弈论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图书馆联盟活动中各成员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机理和规律,不仅可以指导参与者做出合理的决策,而且可以帮助寻找提高联盟效率的有效途径。

图书馆联盟内的成员馆在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参考咨询、集团采购、联合编目、技术开发等多个方面进行合作。联盟的整体收益大于各个成员单独运行时的收益之和,同时每个成员都能获得比不加盟时要多一些的收益。因此,图书馆联盟是一种合作博弈,表现出的是团队精神和集团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图书馆联盟是一种非零和博弈,也即图书馆之间的联合是一种效益大于零的合作。

从我国图书馆联盟资源共享的现状来看,有一部分博弈活动是合作的,参与者之间达成了有约束力的协议,参与者的个体利益通过补偿得到最大化,并且集体利益也实现了最大化,如,电子资源的集团采购博弈。此外,由于各参与者的实力存在差异,其所能提供的共享资源数量、质量各不相同,在联盟共享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不尽相同。因此,他们在联盟中会与其他参与者进行博弈,以期在付出成本最小或最合理的情况下,获得最满意的结果。联盟在形成之初一般都会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但个别成员馆为了自己的私有利益,往往想方设法违反协议规定,结果是使共享成员馆的利益都得不到保障,存在着“囚徒困境”现象,反映了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这就从博弈论角度解释了每个图书馆都有资源共享的愿望,但图书馆联盟实际运行起来却特别困难的原因。

3.3 基于博弈论的图书馆联盟合作与冲突分析

图书馆联盟在组建阶段都有许多成员馆参加,签订了共同认可的协议,但是在具体的运行中由于利益分配不均,缺少约束机制,造成在共享活动中做出贡献的成员得不到实际利益,而无所作为甚至不作为的成员也没有足够的制约,导致联盟运行的困难。博弈分析注重参与人的得益与策略选择的密切关系,通过联盟活动的博弈分析,可以找到联盟运行的根本障碍。在图书馆联盟中,各成员馆作为理性人,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力图以最小的代价去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理性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需要相互合作,而合作巾又存在冲突,为了实现合作的潜在收益和有效地解决合作中的冲突问题,理性人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制度以规范他们的行为。因此,博弈论的合作理论和非合作理论也为解决合作与冲突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和重要工具。

在图书馆联盟中,由于各成员馆利益的不同以及各种博弈行为的存在,使得联盟很不稳定。即使是联盟的各方可以选择合作使之实现纳什均衡,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的联盟成员不了解对方在合作中的支付函数,个别成员为了防止对方选择欺骗或者背叛行为给自身带来的损害,会采取较为消极的合作态度,根据公平性原则其他伙伴也会随之降低合作的积极性。博弈理论以理性决策主体之间的交互影响为研究对象,关注的是事后的道德风险问题,因而是以联盟风险和不稳定性研究为核心的,因此博弈理论也为联盟风险的规避和如何维护其稳定性提出了指导性思路。

4 基于委托――理论的解析

4.1 委托――理论的主要内容

委托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人。在信息经济学中,常常把博弈中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人称为“人”,不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人称为“委托人”。委托问题是由参与人拥有的私有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信息不对称性问题,从非对称发生的时间看,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分别称为事前非对称和事后非对称。研究事前非对称信息博弈的模型称为逆向选择模型,研究事后非对称信息博弈的模型称为道德风险模型。委托理论模型刻画了如下一类问题:委托人想使人按照他的利益选择行动,但委托人不能直接观测到人选择了什么行动,他能观测到的只是另一些变量,这些变量由人的行动和其他外生随机因素共同决定,这也就是说人行动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因此,委托人的问题就是如何根据这些观测到的信息来奖惩人,以激励其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

4.2 图书馆联盟中的委托――问题分析

图书馆联盟各成员馆之间没有任何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各馆在加入某个联盟时,都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开展合作对策研究。在图书馆联盟中,一方面是参与组建联盟的各个成员馆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一个成员馆并不十分清楚其他成员馆的资源优势、服务能力、核心竞争优势等;另一方面,联盟的盟主单位或联盟管理机构对各成员馆也不可能拥有全面的信息,因此,盟主单位或联盟管理机构和成员馆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在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合作中,信息的正确、快速传递对整个联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的情况下,很难达到资源共享联盟真正的优化效果。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不可避免地给联盟管理带来一些难题,影响联盟的合作关系和合作稳定性。

信息的不对称性造成图书馆联盟中存在两个方面的委托――问题:①图书馆联盟各成员馆合作关系的建立客观上要求对各成员馆进行选择和评价,如果某一图书馆为了加盟而提供一些不真实的信息,做出不切实际的错误承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盟主或管理机构难以正确辨别,就会出现逆向选择问题。②联盟各成员馆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当个别图书馆为了自身利益而不遵守协议或采取欺骗行为时,就会给联盟整体带来损失,产生道德风险问题。

由于信息不对称,图书馆联盟运行中存在复杂的委托――关系。联盟成员之间的合作强凋一种持久稳定的伙伴关系。个别成员馆的短期行为可能会得到一时的好处,但会给自己带来声誉损失,导致伙伴关系终止,同时,委托双方角色的动态转换也可能导致自己的利益面临损失。而维持长期的合作关系,所带来的收益远大于短期利益。正因为联盟成员间的委托问题是多阶段、动态的重复博弈过程,图书馆联盟的制度设计和激励才显得更为重要。

5 结语

由于图书馆联盟运行中存在各种矛盾和冲突,联盟内部存在系统混乱和内耗风险,各成员馆之间存在多种博弈行为,以及联盟中存在复杂的委托――关系,才使得图书馆联盟运行中存在多种不稳定性因素。而本文所论述的矛盾管理理论、协同论、博弈论、委托――理论等又为研究图书馆联盟不稳定性的内在规律、消除联盟的不稳定性因素提供了方法指导和解决思路。运用矛盾管理理论中的矛盾分析方法去解决图书馆联盟各成员馆之间的“竞合”关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正确处理好合作与冲突的对立统一关系,有利于引导联盟向整体目标和集体利益的方向发展;运用协同论强调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协同工作的重要性,可以促使图书馆联盟各成员馆之间由松散联合体状态转向相互依赖与紧密配合,为消除联盟系统混乱,将联盟内耗降到最低程度提供了方法与策略;分析作为理性人的各成员馆之间所存在的各种博弈关系,从参与馆的得益与策略选择方面寻找联盟运行中的根本障碍,为图书馆联盟风险的规避和稳定性维护提供了方法和参考思路;委托――理论中的最优契约设计与激励机制设计理论,为图书馆联盟合作契约的设计,寻求激励的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提供了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柳春阳,刘兹恒,OCLC对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的启示――纪念OCLCAO周年,图书馆,2007(5):20-23,28

[2]张淑香,省域内信息资源服务共享体系建设思考,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6):62-65

[3]高凡,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事:图书馆联盟实现机制与策略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254

[4]赵晖,图书馆联盟风险及其防范研究,图书馆,2009(3):94-95

[5]李占祥,矛盾管理理论,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22-127

[6]斯塔格奇,协作领导力,燕清联合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1

[7]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

[8]王文举,王国成,李雪松,博弈论应用与经济学发展,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第4篇:博弈论在管理学中的应用范文

孤独的少年

1928年6月13日,纳什出生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West Virginia)的工业城市布鲁菲尔德(Bluefield)。他的父亲是一位电子工程师,受过良好的教育,总能解答纳什小时候提出的各种问题。纳什的母亲则是一位拉丁语教师, 也是纳什最亲密的人,喜欢读书和教学。

纳什小时候性格孤僻,宁愿钻在书堆里也不愿出去和同龄的孩子玩耍,倒是成天着迷于做各种实验。老师不喜欢他的不合群、反复无常的性格以及对权威的不尊重。有时,老师算一道题,草稿写满了整整一黑板,纳什只用简单的几步就能解答出答案。

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的纳什,也拙于社交,奇特的举动让他饱尝众人的白眼。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虽然纳什尖刻的谈吐也受到周围一些粉丝的佩服,但是他总认为自己比别人都高明,对不如他的人不屑一顾的性格让他成了一个“孤家寡人”。

沉湎于数学的青年时期

中学毕业后,纳什进入了匹兹堡的卡耐基理工学院。他的数学才能逐步得到了发现,居然有一位教师称其为“高斯第二”。在其他同学埋头苦读时,他喜欢长时间独立思考。过不了多久,擅长自习的他很快就通晓数论,还掌握了许多数学分支的内容。但是,后来他两次参加了为在校大学生举办的数学比赛“威廉・洛厄尔・帕特南(William Lowell Putnam)数学竞赛”,却没能进入前5名。

纳什来到普林斯顿大学攻读数学系博士,那一年他还不到20岁。当时数学系的主任是俄国移民莱夫谢茨,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当时,学生唯一必须出席的课程是每天下午3点的下午茶。在那里,教师和学生们讨论数学问题,谈论最新的数学研究成果,当然,有时也会说些有关数学的笑话,同时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能力。在这样一个鼓励思考的环境中,纳什的“独立精神”开始了自由的翱翔。

他的事业从研究博弈论开始

古语有云,世事如棋。生活中每个人如同棋手一般:一个行为、一个动作就像在下一步棋。精明慎重的棋手会全面考虑,知己知彼,揣摩对方的心理和行为,做到领先一步。在相互牵制、人人争赢的态势下,棋手们走出诸多精彩纷呈、变化多端的棋局。博弈论就是研究棋手们“出棋”着数中的理性化、逻辑化的成分,并将其系统化为一门科学。

纳什的第一项科学研究就是博弈论数学,这在现代经济学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1950年,他发表了博士论文“非合作博弈”,对混合利益的竞争者之间的博弈进行了数学分析,所提出的著名的“纳什均衡”概念在非合作博弈理论中起着核心作用。论文刊登在美国全国科学院每月公报上后,立即引起轰动。这一理论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竞争和市场的看法,不仅奠定了博弈论的数学基础,而且为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科学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标志着博弈论新时代的开始,也确立了他博弈论大师的地位。

那么纳什在文章里说了些什么呢?

在经济学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专业术语叫做“纳什均衡”,就是以约翰・纳什的名字命名的。在对立的各个方面的广泛博弈过程中,无论对方的策略如何选择,当事人一方都会选择某个特定的策略,那么这个策略就叫做支配性策略。当然这个策略的制定要考虑到要达到自己的主要目的,但是为了使自己的计划能够实施,也不得不兼顾到对方的利益,所以要对原来自己一厢情愿的策略加以调整,使对方也有利可图,这样调整后的策略就是每个博弈者的均衡策略。显然,每个博弈者的均衡策略都是以达到自己期望收益的最大值为目的;同样,其他博弈者也遵循这样的策略,制定自己的支配性策略和均衡策略。于是在一个大的博弈过程中,对立的各方都有着自己的均衡策略,这些策略组合在一起就被称为纳什均衡。

当然,这个术语能够用纳什的名字来命名,主要是由于他最先用严密的数学语言和简明的文字准确地定义了这个概念,并证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础。在当时,这一理论的概念和方法具有高度的原创性,它首次区分并定义了“合作博弈(Cooperative Game)”和“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简单来说,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的区别在于相互发生作用的当事人之间有没有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如果有,就是合作博弈;如果没有,就是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强调团体理性、效率和公平,而非合作博弈强调个人理性、个人最优决策。纳什开创了与博弈论大师冯・诺依曼和奥斯卡・摩根斯坦恩(Oscar Morgenstern)完全不同的“非合作博弈”的系统理论。非合作博弈在研究不对称信息情况下市场机制的效率问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而使得非合作博弈相对于合作博弈在经济学中占据了主流地位。现实中,大量的经济问题涉及非合作博弈,因此非合作博弈理论的发展为其在经济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纳什均衡理论奠定了现代主流博弈理论和经济理论的根本基础,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拓展了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原来的经济学是一门不够严密、无法用数学计算的行为学科。对于不确定因素、环境变动因素以及经济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原来的经济学缺乏模式化的有效方法论,因此无法对微观层次的经济问题进行解析。纳什均衡及相关模型分析的方法,包括扩展型博弈法、逆推归纳法、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等概念及方法的提出和确立,给经济学家们提供了深层分析的工具,成为这些学科领域的基本研究范式和理论分析工具,从而拓展了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二是加强了经济学的研究深度。纳什均衡理论强调从微观个体行为规律的角度出发,发现问题的根源,进而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和解释经济方面的问题。

三是扩大了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联系。纳什均衡理论既可以解读人类的行为规律,也适用于解释其他生物生存、运动和发展的规律。纳什均衡及博弈论发挥了桥梁作用,使经济学和自然科学、其他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经济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良性互动。

他患上了精神分裂

1950年,纳什进入了兰德(Rand)研究所工作,这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战略研究机构,当时他们试图将博弈论用于冷战时期的军事和外交策略。1952年,24岁的纳什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MIT)教书,他不仅是教师中最年轻的成员,甚至比许多研究生都年轻,而且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劲头是教师中很少见的。一位同事讽刺他说:“你那么聪明,为什么解决不了变数问题?”他听后受到刺激,前后花费了6年的时间,才攻克这个难题,还解决了相关的一些方程。因此,他被《财富》周刊评为最耀眼的新生数学家。他的成就吸引了当时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仅有的两个女生之一――艾里西亚。纳什的勤奋和才华赢得了她的芳心,他们婚后漫长的岁月表明,这也许是纳什一生中比获得诺贝尔奖更重要的事。

1958年的秋天,当30岁的纳什即将获得麻省理工学院永久教职的时候,他得了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出现了各种奇怪的行为:他拿着《纽约时报》进办公室,声称里面蕴含着另一个星球的数字信息,只有他能破解。他给联合国写信,跑到华盛顿给每个国家的大使馆投递信件,要求各国使馆支持他成立世界政府。在家里,他不断地威胁艾里西亚。最终,纳什的家人决定将他送至医院治疗,选择尽量避免伤害大脑的疗法。

几年后,艾里西亚无法忍受纳什阴影下的生活,他们离婚了,但她并没有放弃纳什。依靠电脑程序员的微薄收入和亲友们的帮助,艾里西亚继续精心照料纳什和他们唯一的儿子。她坚持纳什应该留在普林斯顿,一个行为古怪的人在别的地方会被当作疯子,但是在普林斯顿广纳贤士的环境中,也许人们仍然会认为他是个天才。他的妻子、朋友和同事们都没有抛弃他,而是不遗余力地帮助他,挽救他。

回到普林斯顿后,纳什在艾里西亚和几位数学家朋友们的照顾下,过着悠闲而安稳的生活。大学的学生和学者会在校园里看到一位消瘦而沉默的男人在徘徊,穿着拖鞋,偶尔在黑板上写下数学论题。他们把纳什称为“幽灵”,但知道这个幽灵是个数学天才,只是突然发疯了。

麻省理工学院的同事给当时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专家打电话,说道:“为了国家利益,必须竭尽所能将纳什恢复为富有创造精神的人。”越来越多的人支持纳什,他们设立了资助治疗的基金,并在美国数学会发起一个募捐活动。基金的设立人写道:“如果在帮助纳什返回数学领域有什么事情可以做,哪怕在很小的范围,不仅对他,对数学学科都很有益处。”

纳什的病情忽而好转,忽而复发,反反复复。艾里西亚尝试了各种方法,纳什在深爱着他的妻子的鼓励下,坚强地与病魔做斗争。虽然在医院、医药和孤独中生活,纳什仍然被令人兴奋的数字理论驱使。在这段艰难的时期,由于纳什在博弈论方面的奠基性工作,他的名字开始出现在70年代和80年代的经济学课本、进化生物学论文和数学期刊的诸多领域。虽然博弈论越来越有影响力,但是他本人依旧默默无闻。

等来了荣获诺贝尔奖的一天

守得云开见月明。在妻子和朋友们的关爱下,纳什渐渐苏醒。80年代末的一天早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戴森教授一如既往地和纳什道早安,纳什回答说:“我在电视上又看到你女儿了。”戴森的女儿是计算机方面经常被提及的权威人士,戴森听到纳什的回应非常震惊,因为之前从未听到纳什说话,他觉得纳什在慢慢苏醒,并且越来越清醒。

这位被精神分裂症困扰了30多年的天才曾被很多学术奖项和机构排斥在门外,他的诺贝尔奖来之不易。1989年的秋天,韦布尔学者因受诺贝尔经济学家委员会的委托,来到普林斯顿大学和纳什第一次会面。纳什满头银发、面容虚弱,看到韦布尔走近时,还是显得有些紧张。韦布尔微笑着伸出手,纳什没敢看他的眼睛,迅速地握了一下又把手抽回插入口袋。走到教工俱乐部门口时,纳什没有把握地问了一句:“我可以进去吗?我不是大学老师。”韦布尔内心波澜起伏,一个伟大的学者并不认为有资格在教师俱乐部吃饭,他觉得应该纠正这一不公正的现象,因此从一个旁观的报信者转变为热情的支持者。

对于纳什是否应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有支持和反对两派意见,而且争论得非常激烈。委员会主席林德贝克对纳什的“人生悲剧”想了很多,纳什本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已经被人们遗忘,他说道:“纳什与众不同,他从来没有得到过任何表彰,生活在悲惨的境地,我们应该尽力将他带入公众视野,在某种程度上使他再次受到关注。”

1994年10月,在科学院的投票中,纳什和另外两名候选人以微弱优势胜出,共同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当纳什知道自己获奖后,出人意料地平静,而数学界的许多人则惊叹道:“原来纳什还活着!”

获奖后,纳什继续他的研究工作。在诺贝尔奖得主自传中,他写道:“从目前统计情况看,没有年逾66岁的数学家或科学家能通过持续的工作,在他(她)以前成就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但是,我仍然继续努力尝试。由于出现了长达25年部分不真实的思维,相当于提供了某种假期,我的情况可能并不符合常规。因此,我希望通过目前的研究成果或以后出现的任何新想法,取得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纳什的洞察力和发现力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赏识和尊敬。他在数学专业的顶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因为精神疾病困扰而沉寂多年。在家人和朋友的长期关心照顾下,他凭着意志的力量继续着自己的研究。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发人深省。

小贴士

何谓博弈论

博弈论(Game Theory),也称为“对策论”或“赛局理论”,属于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探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博弈论既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目前在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

博弈论的创始人是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Von Neumann),他和奥斯卡・摩根斯坦恩(Oscar Morgenstern)共同撰写并出版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标志着现代博弈论的诞生,在书中他们提出了标准型、扩展型和合作型博弈模型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在他们看来,经济学是完全科学的行为学科,需要用数学理论来进行规范。

博弈论的例子

为了使读者对博弈论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现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1、囚徒困境

博弈论中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囚徒困境。这是一个非零和博弈,有两个嫌疑犯甲和乙闯入民宅联手作案,被警方逮捕。但是警方证据不足,于是将两个嫌疑犯分开审讯,分别告知两个囚犯:如果你招供,对方没有招供,那么你将被判刑3个月,对方将被判刑10年;如果两人都不招供,则因私闯民宅分别拘留1年;如果两人都招供,那么每人将被判刑5年。警方这样的告知,实际上是让两个嫌疑犯陷入是否要招供的两难处境。结果显示,只要二人确实有罪,都会做出明知的选择:虽然甲不知乙是否会招供,但他认为自己选择“招供”最有利,因此甲会选择“招供”。同样情况,乙也会选择“招供”,因此两人各判5年。至于两人都选择不招供,因证据不足私闯民宅各拘留1年的结果通常不会出现。

上述囚徒困境的案例中,两个囚犯最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是坦白招供,因此被判刑5年的结局就被称为“纳什均衡”,也称非合作均衡。因为每一方在选择策略时都没有“共谋”(串供),他们只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而不考虑社会福利或任何其他对手的利益。这一理论一经解释大家会觉得显而易见,但是通过用纳什的方式可以系统地阐明经济竞争的问题,纳什证明了分散决策的过程实际上也有一致的规律,表面上不同的相互作用可能表现出相似的激励结构。在现实生活中,非合作的情况比合作的情况更普遍,所以“纳什均衡”是对冯・诺依曼和奥斯卡・摩根斯坦恩的合作博弈理论的重大发展,甚至可以说是一场革命。

第5篇:博弈论在管理学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 情报 竞争知识 情报学 竞争知识管理学 博弈论 国家竞争力

1 引言

情报之定义众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情报“迷乱”直接导致了情报学研究对象的游移不定,严重影响了情报学的健康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信息管理”与“信息学”等术语炙手可热,“情报”与“情报学”边缘化的命运似乎难以逆转。于是,有人怀疑“情报学是否存在”,有人惊呼“信息科学将取代情报学”!尽管“information”既被译为“情报”,又被译为“信息”,但“情报”并不等于“信息”,“情报学”并不是“信息管理”或“信息学”。“情报”与“情报学”的黯然失色,受累于人们对“信息”潮流的痴迷与鼓噪,更受累于专家学者对“情报”属性的失察与误判。“竞争”是情报的基本属性之一,情报学研究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升组织与个体的竞争力。

2 情报学“竞争”话语权的旁落

2.1 情报原本是竞争的产物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规律,是整个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人类社会之初,战争往往是解决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交战双方都力图通过“运筹帷幄”来克敌制胜,将帅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去获取敌情。于是,“情报”首先在竞争最为激烈的军事领域兴起。“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原始情报思想的直白。我国早期的情报定义是“定敌情如何,而报于上官者”,或“战时关于敌情之报告”。20世纪中期以后,非军事领域(特别是科学领域)的竞争日益增强。A・H・米哈依洛夫认为:情报是“作为存储、传递和转换的对象的知识”,情报学“研究科学情报的构成和共同特性以及研究科学交流全过程的规律性”。“科学交流”理论影响深远,使情报学发展经历了“科学情报”阶段。及至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知识资源首次成为各种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显然,无论是历史上屡见不鲜的军事情报,二战后发展起来的科学情报,还是现在普遍存在的社会情报,它们都是组织或个体参与竞争的产物,都具有鲜明的“竞争”特性。

2.2 信息不具有竞争的含义

情报与信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情报始终具有“竞争”特性,而信息从来不贴“竞争”标签。为了准确把握“信息”的含义,我们可以从语言学和信息学两个方面来考察。印欧语系中“Information”侧重于一种陈述、解释或理解,有“报导”、“通知”、“告知”、“情报”、“资料”、“消息”之意;或作为学科用语“information science”,指“资料学”、“信息学”、“情报学”。现代汉语中“信息”主要指能够带来新内容的消息,常视为“音信”或“消息”的同义词;也经常作为信息科学的专业术语,如信息论中指用符号传送的接收者预先不知道的报道。在信息学中,信息一般是指物质的普遍属性,或者说是物质属性的一种表征。信息的学术定义成百上千,代表性的说法主要有:①“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N・维纳);②“信息是使不确定性消除的某种东西”(c・E・香农);③“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改变的方式,或是主体所感知的‘事物运动状态和状态改变的方式’”(钟义信);④“信息是物质系统诸组成元素之间的排列关系,即物质系统的序”(侯金川)。信息不是物质而又反映物质,只要有物质存在就有信息存在。物质世界的表现由信息来演绎,人类社会的认识从信息中提炼。信息与情报的区别之一是:“竞争”主导情报活动的全过程,但并非衡量信息工作的标准。

2.3 情报学发展的重重误区

情报领域随着“竞争”扩大逐步拓展,曾经成功地从“军事情报”进化为“科技情报”。然而,面对全社会的“信息,知识”潮流,情报却未能站稳脚跟。1992年9月国家科委将“科技情报”改名“科技信息”,“信息”替代“情报”的时髦一发不可收拾。此后,科技信息中心打败了科技情报所,信息管理系吃掉了图书情报系。曾几何时,人们热烈地欢呼“信息”,似乎“情报”只有伴上“信息”才有出路。喧嚣过后,我们发现倘若情报抛弃“竞争”的本质属性,情报学的消亡就为期不远了。如果“情报”可美名曰“信息”,那么“情报学”就应该换名为“信息学”。如此一来,在学科体系中就有传统情报领域的此“信息学”和信息通讯领域的彼“信息学”,这岂不怪哉?实际上,情报不等于信息,情报学不可能摇身一变成“信息学”,盲目改名导致“情报学”在“信息”的压缩下日益萎缩。在我国的专业学会中,情报学学会和信息学学会就是并列的两个学会。情报是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是情报的上位概念。信息学的研究范畴是整个信息业,它决不可能因为情报学一厢情愿的投靠而等同于情报学。情报学研究范围扩展到“信息”忽略了情报的“竞争性”,失去了“竞争性”的情报学不再是情报学。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情报学”被“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吞并。情报学本科专业的消失敲响了情报迷恋信息的警钟,重树“竞争”大旗是情报学走出误区的捷径。

3 情报学“竞争”话语权的回归

3.1 情报学发展的迷途知返

面对“情报”的更名和“情报学”的重重危机,诸多专家学者认真反思情报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内容,积极探索“情报”与“信息”、“情报学”与“信息(科)学”的区别与联系。在争论中人们逐步认识到:“情报学是信息科学群的一个分支学科”,“情报科学是信息科学群中的一分子”,“信息科学在广义上是一个学科群,包容范围很广,情报学可以认为是其下位类学科”。情报学与信息学的研究对象并不相同,前者的研究层次远远高于后者,后者的研究范围远远大于前者。我们不能无限地扩大情报学的外延,去抢占其他信息学科的地盘,甚至误以为“情报学”就是“信息学”。严眙民教授指出:情报学的“单一方向扩大化”研究混淆了情报学与传播学、认知科学和决策学的界限,它把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据为己有,因而不是在本质上与核心上深化和发展情报学,而是使情报学离它的本质与核心越来越远。栗莉女士认为:我国现行情报科学有“真”情报科学(传统意义上的情报科学)和“假”情报科学(信息科学)两层含义,目前我们面临的最大任务就是将“真”情报科学“返璞归真”,同时还“假”情报科学以“信息科学”的面目。探讨“情报学”,我们不妨从“情报”入手。“情”与“报”是情报构成的两个基本条件。有情不报,或报而无情,都不能构成情报。在动态的竞争过程中,竞争所需要的知识没有传递就不会影响竞争,传递着的非竞争所需要的知识同样无助于竞争。如

果说“情”的内容是“知识”,那么“报”的价值就是“竞争”。情报工作的目的是满足竞争决策的需要,竞争性是情报的本质属性。情报的“决策性”、“传递性”与“效用性”,刨根问底也可归结于情报的“竞争性”。只要我们牢牢抓住情报的“竞争性”,情报学就能与信息科学划清界线,情报学就会在学科体系中生机勃勃。

3.2 竞争情报研究的方兴未艾

在信息给情报造成莫大的冲击之际,“竞争性”的重新审视为情报找到了一片绿洲;在情报学陷入危机与困境之时,竞争情报的悄然兴起为情报学撑起了一片蓝天。information的范围实在太广,情报不应该也不可能容纳所有的信息。不少学者主张“情报”不是泛而无边的“information”,而是为某种目的从事智力活动的“intelligence”。Intelligence无疑属于传统的情报范畴,美中不足在于其局限于军事、政治等领域。于是,有人认为“情报是一个复合和迁移的概念,它既不是in-formation也不是intelligence能够全部代表的……‘情报’的概念是顺应时代环境不断演进变化的过程”。intelligence体现了情报的竞争属性,跟“情报”一样正向各种社会领域延伸,因而“情报”的英译更接近于“intelligence”。随着情报活动在经济竞争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兴起,竞争情报(competitiveintelligence)迅速成为情报学研究的热点。目前,竞争情报主要指企业竞争情报,即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为了提高竞争力而开展的“关于企业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竞争目标和竞争策略的情报研究”。美国《财富》杂志每年都公布全球500强企业,定期上演荡气回肠的企业PK大戏。为了在激烈的商战中获胜,企业十分重视利用竞争情报,纷纷建立自己的竞争情报系统。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500强中有10%建立了竞争情报系统;到20世纪90年代,500强中已有80%以上建立了竞争情报系统;现阶段,500强中已经有90%以上的公司建立了竞争情报系统。尽管竞争情报偏重于工商企业,但它又何尝不是其他行业竞争的关键因素呢?竞争情报迅速风靡全球,与其说它是企业参与的结果,不如说它突出了情报的“竞争性”!

3.3 竞争知识管理的初步探索

1994年,侯先生指出:情报是为了满足竞争中的决策需要而进行的信息获取与传递活动,或者说,情报是为了满足竞争中的决策需要而获取传递的信息,情报就是竞争所需要的信息,竞争性是情报区别于其他社会信息活动的根本标志;情报学是研究竞争条件下信息活动特殊规律的学科,或者说,是竞争条件下的信息理论;情报学和信息学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它们谁也取代不了谁。后来先生和笔者通力合作,对先前的情报与情报学观念进行自我修正:情报是一种竞争性和知识性两者缺一不可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不是information(信息概念过于宽泛)或intelligence(传统情报概念过于狭窄),而是competitive knowledge(竞争知识),是组织和个体在竞争中优化决策所需的特定知识;情报学的研究对象是竞争知识管理活动,其研究范畴包括竞争知识的搜集、生产、组织、传播和服务以及相关的社会运作机制;情报学就是竞争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竞争知识管理活动规律的科学。“竞争情报”突出了情报的竞争特性,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然而,“竞争情报”存在明显不足,即情报本身就因竞争存在、为竞争服务,竞争情报有“同义反复”的瑕疵。黄振中先生说得女子:“竞争本来就是情报的一个鲜明属性……情报本来就是指竞争情报”。“竞争知识”强调情报的知识性――激活了的知识,避免了情报泛信息化问题。同时,“竞争知识”突出情报的竞争性――竞争所需要的知识,区别于图书馆、档案馆等机构/组织的知识。

4 情报学“竞争”话语权的超越

“国家竞争力”是最高形态的“竞争”课题,现有成果对“竞争”的分析往往不够深入与系统,侯经川先生的原创研究弥补了这一缺陷。2005年6月,他的博士论文《基于博奕论的国家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在双盲评审和公开答辩中均获“全优”,被《信息管理科学博士文库》收录与出版。这是一部颇有建树的超越情报学“竞争”话语权的专著(以下简称“侯著”),以下三个方面尤其值得关注。

4.1 研究内容的超越

侯著考察了国家竞争力评价研究的发展轨迹,其研究视野跨越古今中外,囊括从25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到现代国情国力分析以及从1776年亚当・斯密的《富国论》到现代综合国力理论的全部优秀成果。综合国力(或国情国力)理论是国家竞争力的主流理论之一,两者高度相关又相互区别。它们都涉及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外交、资源等诸多要素的综合作用,前者是后者的发展基础,后者是前者增强的重要手段;综合国力更着重于总量(总实力)和人均量(人均实力),而国家竞争力更着重于总量与人均量的增长速度,即强调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与其他国家竞争所具有的相对位势。显然,综合国力这种国家实力或国际影响力是一个静态化的结果,国家竞争力改变或决定综合国力则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此外,比较优势理论、国际竞争优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国家环境理论、制度创新和变迁理论等,也是备受关注的国家竞争力理论。目前,国家竞争力理论的重大缺陷是“竞争性”不够,即“没有用最地道的竞争理论――博弈论――来研究国家竞争力问题,总给人以隔靴搔痒的感觉”。情报学研究各种行为主体如何获取与利用竞争所需知识,博弈论研究理性的利益局中人怎样选择最优的行为策略,经济学亦研究“在一定的局限条件下争取最大利益”。这三门科学都与组织竞争力(国家竞争力是组织竞争力的一种特殊形式)密切相关,它们能够而且应当为组织竞争力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侯先生眼光敏锐,综合运用情报学、经济学与博弈论等学科原理来研究国家竞争力及其评价体系,创造性地开拓了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为情报学“竞争”话语权的巩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4.2 研究方法的超越

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通常以定性分析为主,善于从宏观角度推理与判断,而在定量分析方面往往有所欠缺,没有形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牛顿以后西方有一种流行的科学观:只有运用数学手段研究,科学才能真正的“科学”。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完善的程度”;爱因斯坦曰:“在现代经验科学中,能否接受数学方法已越来越成为该学科成功与否的主要判别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是理解世界及其发展的一把主要钥匙”,侯先生即用这样一把钥匙开启了情报学“科学化”的大门。应用经济学原理和博弈论方法来论证抽象的国家竞争力,是一个繁琐、枯燥与艰难的过程。侯先生赞同博弈论即对策论的观点,认为“严格地说,博弈论并不是

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一种普遍适用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法律等广泛领域的数学方法”。他用翔实的数据资料和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达深奥的竞争(博弈)理论,增强了文章的严密性、逻辑性与说服力,这使得“生硬”的国家竞争力评价体系熠熠生辉。诸如“划拳游戏”中的“零和博弈”和“囚徒困境”中的“纳什均衡”,用文字进行阐述晦涩难懂,而利用数学矩阵表示则一目了然。布鲁克斯指出:“情报学如果不实现定量化,它将永远是一堆支离破碎的技艺,而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布氏《情报学的基础》开创了情报学定量研究的新局面,侯著则是我国情报学界一部用数学量化“竞争”的典范之作。

4.3 研究观点的超越

侯著紧扣“竞争”谋篇布局,章节段落充满着独到的见解,字里行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譬如,著者在“理性经济人”与“德性经济人”的基础上,运用“有限理性”与“有限德性”原则进行国际经济博弈的不对称分析,这种情报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令人耳目一新。无数经典著作坚持“个人服从集体”的简单说教,似乎以牺牲个人利益来满足集体利益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个中道理却又缺乏深刻的分析。侯博士首先通过分析“有限德性”,提出:“当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不可调和的时候,人们只能选择自我利益而牺牲他人利益。即使在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并非不可调和的时候……也有可能采取不必要的损人利己的行为”。然后,侯先生在脚注中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将他人利益或社会整体利益视为自我利益的情况,此时“小我”变成了“大我”,当事人可能舍自我利益而取他人利益。最后,著者指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名言,如果说对于个人之间的关系还不完全实用的话,那么对于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关系则是最恰当不过了”。观点新颖,语言犀利,说理入木三分!侯著的脚注将近300条,其中很多都是作者思想的自然流露。复杂的社会关系、迥异的个人行为和抽象的经济理论,通过“竞争”剖析后原来如此简单明了。国家竞争力及其评价体系的核心与灵魂就是关乎国计民生的“竞争”,“国家竞争力”研究奏响了情报学“竞争”乐曲的最强音。

第6篇:博弈论在管理学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管理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科;实证领域;规范性研究;技能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264-03

管理经济学是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类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其内容框架是围绕着企业决策行为展开的。近年来,公共管理类专业也逐步引入开设了这门课程,目的是将企业管理决策的思维和方法引入到公共部门管理之中,培养学生在“公域”内理性思考和理性决策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公共部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更新。

目前,国内多数管理经济学教材基本上是为企业决策量身定做的,教学内容和案例选择都带有浓厚的“商业化”色彩。如果直接沿用这些“企业版”的管理经济学教材,学生往往会产生很多困惑和认识上的误区,例如认为管理经济学仅仅是微观经济学在公共领域的一个“翻版”,两者没有太大的区别。笔者认为,要廓清误解和困惑,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就需要回到这门课程教学的“原点”――厘清这门课程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关系,明确这门课程在公共管理类专业中的位置。只有在澄清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才能言及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实现管理经济学的思维框架、分析工具和决策技术与公共管理实践的对接。否则,这门课程就易于孤立于整个公共管理学科课程体系之外,弱化了其存在的意义。

一、承继与分野: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两者关系的定位

厘清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是理解管理经济学、搞好课程教学的一把“钥匙”。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讲,弄清楚这个问题相当于从总体上把握管理经济学的脉络。从教学内容上看,管理经济学涵盖需求理论、生产和成本理论、不同市场结构下的决策、长期投资决策等内容,这些知识板块与微观经济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是如果我们透过内容架构,对两门课程的目标、所研究问题的性质、研究焦点和分析工具进行检视,就会更全面准确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我们以在两门课程中均属于教学重点的需求理论为例,比较这两门课程在涉及这个问题上的耦合区和分歧点。下页图1中实线部分是属于微观经济学中涉及需求理论的知识内容,虚线部分是属于管理经济学的知识内容。图中可以看到,同微观经济学一样,管理经济学也承继了新古典主义方法论,以“理性的经济人”作为假设前提,以消费者理性选择模型来刻画消费者的行为,研究焦点都是资源最优配置问题,均采用了边际分析、比较静态分析方法。但是,微观经济学的终极目的是诠释和细化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所以侧重于市场均衡分析――市场力量能否推动相互联系的产品和服务市场同时达到均衡,需求理论仅仅是市场均衡分析的一个构成要件。而管理经济学是为企业和公共部门决策服务的,所以侧重于需求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在理论推导出需求曲线以后,就需要运用回归技术,利用既往数据或者市场调查数据拟合出经验性的需求曲线,以此作为预测和决策的依据。正如管理经济学学者曼斯菲尔德指出的:管理经济学试图把纯理论分析问题和日常决策联系起来,前者为经济理论家兴趣所在,而后者则是管理者所必须面对的。

此外,两门课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也是迥异的。在下页图1中,我们不难发现,从严格意义上讲,微观经济学和管理经济学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微观经济学试图描述市场经济如何运行,而不涉及怎么运行的问题,属于实证领域(解决“为什么”、“是什么”两个问题);管理经济学则主要是规范性研究,解决“应该怎样”的问题,具体说,就是建立一系列规则和方法以“告诉”企业和公共部门“应该”怎样决策,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管理经济学要采用了线性规划、博弈论等等这些数学工具了。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同属于新古典经济学体系,在基本方法论上是一致的,并且,管理经济学“借用”了微观经济学很多分析方法。两者的根本分野之处是课程目的和所研究问题的性质上,其他的差异都是由此衍生而来的。具体到教学过程,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认为可以在管理经济学知识内容正式讲授之前,选择某个学生熟悉的教学内容,采用图示方法,与微观经济学进行对比较,通过对比可以帮助学生对管理经济学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也减少对教材中大量数学内容的“恐惧感”。

二、技能型教育:管理经济学在公共管理学科中的合理定位

在不同学科背景下,管理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是有所差异的。因此,合理的定位对于公共管理“视野”下管理经济学的教学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定位合理既可以帮助教师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课程在公共管理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以公共管理学科在英国的形成史为例来观察管理经济学的课程定位。20世纪20年代,公共行政学科已经在英国诞生,其课程设置以政治学、法律、社会分析等社会科学课程为主,课程目标是培养行政官员。1979年撒切尔内阁发起“新公共管理运动”,这个运动触发了英国公共部门管理范式的转变。政府开始要求公务员具有私人部门的管理风格和管理技术,例如重视公共服务的市场需求和顾客反馈,重视成本核算等等;要求公务员更像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的公共管理者,而不是行政官员。这一需求的转变导致英国大学中公共行政专业发生嬗变,传统的以社会科学为主的课程组合开始转向以经营和管理科学为基础的课程组合,管理经济学、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的进入标志着新学科――公共管理学科的逐步形成。由此可见,管理经济学在公共管理学科中的定位应当是为未来的政府公务员提供管理、决策方面的技能性教育。更进一步讲,管理经济为公共管理学科“贡献”的是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试举例如下。

例1,根据需求理论,我们知道商品需求量和这种商品的价格、消费者收入、替代品的价格等因素存在着数量上的关系,但是经济理论并没有告诉我们需求函数的具体形式,通常设定为线性形式仅仅是为了理论上的方便,这样的需求函数是无法进入实际操作层面的。如果公共部门要对香烟征税就需要知道香烟的价格弹性,以此做出征税决策;公共电力部门制订长期生产能力计划就需要预测出用户对电力的需求量。这些都离不开需求函数的经验估计。管理经济学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通过既有数据拟合出需求曲线,这具体地涉及到数据采集(消费者调查或者市场试验)、模型设定、数据拟合、模型识别、模型检验、残差分析、参数的经济学解释等知识点。经过这样的程序就能得到比较可靠的需求曲线供决策参考使用。当然,这样的工具也可以用于成本函数的估计。

例2,现代公共管理强调公共责任机制,以绩效评估强化公共部门对公众和国家权利机关的双重责任。管理经济学中的线性规划技术正是进行绩效评价、优化资源的强有力工具。这个工具帮助管理者怎样以最佳的方式在各项经济活动中分配有限的资源,以便最充分地发挥资源的效能去获取最佳绩效。1985年荷兰的Rijkswaterstatt利用线性规划技术制定了全国水管理政策,年均节省开支1 500万美元;1989年San Francisco警署利用线性规划技术制定巡逻时间表来安排警员工作,年均节省开支1 100万美元。可见,对于具体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线性规划技术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无论从公共部门管理的的实际需求、学科的形成史,还是课程的自身特色来讲,管理经济学都应该定位在技能性管理技术、管理方法的教育上。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应当围绕着这个定位展开。这样的课程定位也是人才培养的需要。笔者认为,在技能性教育的定位下,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精讲理论性内容和用于理论推导的技能方法,这方面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复习微观经济学中相对应的部分,突出“实用性”的分析方法和工具的教学,例如计量经济学方法、线性规划技术。实际上,这两种方法已经成为国外公共管理领域主流性的管理工具,这应当引起中国公共管理学术界足够的重视。

三、特色化与实用性:案例选择的两个基点

案例教学法是近年来公共管理学界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管理经济学而言,案例教学使学生象征性地步入特定决策者位置,体会、熟悉乃至掌握公共部门决策的对象、程序和方法。某种意义上讲,案例教学法是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通过“案例示范”使学生掌握各知识点,即决策的方法和技术,也能够使学生积累未来解决类似问题时可以诉诸的经验。目前,在各类管理经济学教材中虽然包含了很多案例,但是其中大多数以企业部门决策为对象,即使涉及到公共部门,也不完全是以公共部门的管理决策作为分析对象。例如,涉及到不同市场结构下企业行为时,多数教材均将这个话题延伸到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及政府管制问题上,以诸如中国电信这样的企业作为案例来研究企业行为以及政府管制行为。实际上,这部分内容和这种案例更多地属于政府管制经济学或者公共政策分析的范畴,与管理经济学所研究的公共部门管理没有太大的关联性。

笔者认为,鉴于管理经济学在公共管理学科的定位是技能型教育,相应的案例选择就应契合学科、专业背景和培养目标,突出案例的“公共管理”的特色以及实用性。具体地讲,案例的选择要结合公共管理学科各专业的特色,多采用相对应公共部门的管理事件和场景作为案例。例如,讲授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法预测经济变量时,“企业版”管理经济学可以采用企业销售量的预测来作为案例,在财经类高校开设公共管理专业中,就应该采用诸如预算支出或税收收入这样的财量的预测作为案例。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时间序列预测法,又体会了财政部门管理的内容和方法。实用性是案例选择的另外一个基点,这个基点要求所选择的案例应具备可操作性,学生在未来管理实践中可以“复制”从案例中学到的管理方法和经验。例如最优化技术这部分教学中,照搬微观经济学的案例,以既定量货币在衣服和实物之间如何最优配置作为案例,显然不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如果选择基础设施,例如高速公路最优规模如何决定作为案例,则更贴近公共部门决策的实际。

相对于传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学者平时重视收集、整理和编写案例教材,建立内容丰富的案例教学库。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的第一要务,目前国内有关公共部门采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如计量经济学、线性规划等技术来进行管理的案例尚不多见,已有的案例比较粗糙。笔者认为在把握特色化和实用性的基础上,可以引进一些国外的案例,国外案例相对成熟,可操作性强,而且对中国公共部门管理的改革,例如预算管理改革,也具有借鉴示范意义。

四、结语

1951年美国学者乔尔・迪安教授著作的出版标志管理经济学的诞生。今天的管理经济学已经吸收经济学、管理学、决策学等学科的精粹,发展成为一门对企业和公共部门管理具有基本方法论意义的学科,涵盖了管理决策中几乎方方面面的问题。中国公共部门管理改革正方兴未艾,其成效既取决管理思想的变革,也有赖于管理方法上的“量变”。有鉴于此,改进管理经济学在公共管理各专业中的教学方法,突出技能教学,编写精当的案例,必将培养出新型的公共管理人才,加速中国公共部门管理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埃德温・曼斯费尔德.管理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2):113-117.

[3]宁骚.公共管理类学科的案例研究、案例教学与案例写作[J].公共管理科学,2006,(1):34-35.

第7篇:博弈论在管理学中的应用范文

企业经营管理模拟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式实验教学作为管理学的分支,工商管理既是一门严谨的管理科学,也是一门变化的艺术。管理类专业教育的目标决定了管理类专业教育具有务实性、职业性、综合性和国际性等特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也具有这些特点。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在传授管理理论和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消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熟练运用,更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和案例教学为主,这两种方式侧重于基本知识和原理的传授,并结合真实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运用,效果良好。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逐渐引进发展实验教学,如企业经营管理模拟,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课堂教学和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团队协作,管理决策方面的缺陷。在丰富教学方式的同时,提高了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决策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们对管理知识的理解运用。

一、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式概述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方法。采用课堂教学,特别是启发式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管理原理、知识技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工商管理教育模式以知识的传授和掌握为主要教学目标,注重宏观教育,理论性过强,在微观指导和实际操作方面存在缺陷。这会使工商管理人才在走向社会后对知识的运用和对现实的适应性达不到企业要求。当今社会,知识的传播与信息共享的方式发生极速变化。人才竞争不再取决于静态的知识储备,而是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不断发现新知识的能力。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工商管理教育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案例教学

与课堂教学相比,案例教学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更强。她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分析案例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互相评价方案,进而开拓思路、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在管理类专业教育中运用大量的案例教学,将工商企业经营的背景和管理的资料引入课堂,通过结合管理理论和经济理论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体会多元的管理情景,树立管理权变的理念。案例教学对提高管理类专业教育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案例教学难以设定边界明确的企业及企业活动的范围,学生在案例教学中角色不明,解决问题的方案不能得到实践,使案例教学就流于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难以满足管理类专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

3.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指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实验教学形式。它可以是真实情景的沙盘模拟,也可以利用软件模拟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过程。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实验仅仅是企业经营管理模拟、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实验。由于管理活动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多变性,使管理学的实验很难将其实践活动直接搬进实验室供学生进行实验学习和研究,大多是通过软件系统进行模拟。

二、企业经营管理模拟

1.企业经营管理模拟含义

企业经营管理模拟是一种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教学的一种。它利用计算机辅助系统模拟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整个过程,构造一个模型,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各种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环境进行模拟,提出决策问题,并给出基本条件(如本企业现金流、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市场结构、竞争对手),要求学生作为企业经营者在给定的条件下决定本企业价格、产量及其它经营策略。模拟是多次反复进行的,每一次当作一个经营周期。参加者对每一周期进行决策,得到该周期的阶段成果,而下一周期的决策则在上期结果基础上进行。如此重复,最后一个周期的结果就是最终成绩。由于合理的决策需要综合运用市场学、成本管理、库存管理、生产管理多方面的知识来制定,因此,通过模拟,学生们能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管理理论的理解。

2.企业经营管理模拟运用的理论

企业经营管理模拟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它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如运筹学、市场分析、市场营销、投标竞争策略、经营战略、企业计划编制(人员、设备、进度安排等)、资金的外部筹集与运用、现金流分析、盈亏分析、资产负债表计算及财务评价等。具体来说,运用以下理论知识:

(1)生产作业管理中的资源利用与配置,排班,物料与成品库存,工资与加班费(有效产出、存货、营运费用);

(2)市场营销方面的对影响市场需求的各因素的分析,市场调研与数据分析,供求不平衡时的调整,市场开拓策略制定;

(3)财务管理中对基本财务项目的掌握,各种资金筹措手段的区别,下期收入的预测与资金预留;

(4)人力资源与研发方面涉及与机器搭配的合适人员规模,提高工资的利弊,科研资金的投入规模。

(5)战略管理方面,波特五力竞争分析、公司发展重点(基本战略:成本领先、标新立异、目标集聚、产品、市场),规模发展的多期规划与步骤,发展战略的调整。

第8篇:博弈论在管理学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 管理经济学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 措施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本文针对管理经济学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提出如下措施。

1.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管理经济学课程建设的关键。建设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管理经济学课程保持高水平的重要保证。高校应创造机会让教师到名牌大学进修本专业课程,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讲课技巧;加强与其他兄弟院校的交流。任课老师要到企业去学习锻炼,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门类的师资需求,从而真正做到以队伍建精品,以精品促队伍。

2.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与整合

博弈论、信息经济学与现代制度经济学在管理中的决策方法越来越多,企业的多目标与不确定性分析日趋成熟,更多地研究关注企业的内部结构,教师要经常关注学科的最新发展,并将相关内容在教学中给学生作介绍。管理学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系统论的、决策论的、权变论的、企业文化论的、比较管理论的管理学理论流派相继崛起,各领。管理经济学课程需要不断吸收诸多管理学理论流派的精粹,夯实自己的体系,为管理学提供经济学理论的直接基石。

高校要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为本、专科和不同专业设置不同难度和深度的课程,形成层次分明、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管理经济学内容组织的重点,应是将整个理论整合成一套指导企业决策方法和工具,否则学生学完之后仍然对如何应用这些杂乱无章的理论感到茫然。比如,企业面临的难题是市场需求(商机)如何界定,商机的大小如何测量,商机的开发规模如何决策,商机的开发效益如何评估,以及商机的开发风险如何防范。这些难题散见于市场营销、战略管理、财务管理、生产运作等课程中,因此将其借用和整合起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形成统一的理论和方法。

3.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1)案例教学。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选择与我国经济体制和企业改革密切相关的大量“热点”问题、学生所熟悉的企业、学校所在地区的企业、学生周围的事情作为案例讨论材料,很受学生欢迎。比如供求分析与四川柑橘、家电下乡对企业与农民的影响、两会议案的分析、网吧的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等。其他管理学科的案例都可以拿来分析,还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收集资料,分析和编案例,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既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又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遍感到收获很大。

(2)讨论课。每次课程开始(结束)时分别对上次(下次)课程讲授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安排),指定相关参考资料,留下问题,然后让学生回去查资料并提供与学生专业相关或者感兴趣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甚至采取辩论的形式,活跃课程气氛;强化多媒体资源的交互性(BBS),要求学生多提问、多交流。第二节课开始花一些时间,找一些准备充分的同学上台讲,通过这种形式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更多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3)引入对抗机制。可以抽出6个学时搞对抗竞赛的形式,将整班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讨论某个管理问题或人点问题,提出各组的意见与理由,进行辩论,教师根据各组效果打分计入平时成绩。

(4)参与式学习。安排适当章节或案例让学生讲授,其余学生提问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表达能力。

(5)训练学生动手。一是利用课堂练习,要求学生们思考解决我国经济和管理中的一些实际难题;二是利用课外作业,要求学生们组成团队,研究一些企业管理中的难题,有的放矢地提出解决思路;三是利用考试环节,出一些应用性问题,要求学生将所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整合起来,形成一个解决方案。

(6)更新教学方法。比如“案例―理论―建构”学习法,帮助学生加深对MIS和企业战略之间关系的理解;“引导”―“发现”―“研讨”教学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讨;“参与”―“互动”―“自主”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教学形式上可以将板书、幻灯片、视频、动画等结合起来进行,多种教学形式的组合可以避免视觉疲劳,而且可以提高同学的兴趣,特别是动画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的视频片断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这些视频片断可以来自于电影、电视新闻、科教影片等,在教学中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实践性教学

(1)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意味着教学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依托一些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一些校企科研项目,为企业进行调研分析、解决问题,提供决策方案。

(2)准备模拟实验软件,教师团队和企业合作开发“管理经济学虚拟软件”,通过“在线实训”让学生感受企业运作的全过程。通过这些系列实践项目的完成,能促进“学以致用”,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在校内、在短期内实现“教学”和“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3)将管理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与计算机软件工具结合起来,很多企业管理决策,如成本收益分析、供求均衡、需求估计与经济预测、弹性分析、生产决策、成本估计、风险决策等方面的实际问题需要进行建模以及数据和图形的动态分析,学生们必须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这些计算,掌握现代化的工具。我们准备了几节实验课,设计一些经典的实验,编写完整的实验手册,用Excel、SPSS等软件指导学生准确和快捷地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企业的决策分析中。

5.促进资源共享与科学研究

做好课程资源上网计划与知识共享系统,比如一个好的案例,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也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原理与用法;一个好的课件,悦目引人。形成有好的带头人、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及时交流互补,通过相关项目的研究,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实践与创新方面良好的结合。

参考文献:

[1]程博.管理经济学教学模式研究――基于会计专业硕士(MPAcc)教育角度[J].财会通讯,2009,(3):149-151.

[2]苗苗,沈玉顺.普通高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3):24-26.

[3]马永红,雷庆.大学精品课程建设:一个新的视角[J].江苏高教,2009,(5):64-67.

[4]刘德宏,蔡燕弟.对管理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9-70.

[5]陈旷.经济理论与组织管理的完美结合[N].中国图书商报,2001.

第9篇:博弈论在管理学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绿色住宅;激励约束;演化博弈

一、引言

住宅建设存在着很大的节能空间,绿色住宅作为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的新型住宅模式,可有效降低能源消耗,是我国实施节能减排的关键和重点。但绿色住宅存在经济外部性,使得前期市场供给和需求都明显不足,为此,许多国家政府对绿色建筑节能采取积极干预的行动,且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如:德国联邦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使如今新建建筑的能耗水平比2002年前的能耗水平下降30%左右。在我国当前绿色住宅市场难以自发调节的情况下,政府对其经济激励约束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构建了政府经济激励约束下的绿色住宅供求博弈模型,探讨市场中供求主体――开发商与消费者的共同作用效果,并对最优决策进行分析,为我国绿色住宅政策的制定与应用提供参考意见。

二、绿色住宅市场的经济激励约束

管理学中,激励与约束是不同的概念。激励是激发鼓励,是持续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行为和过程,而约束是制约和限制,使当事人的行为不超出必要的界限。绿色住宅市场的经济激励约束应充分考虑绿色住宅的特点,结合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并充分考虑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而制定,针对市场中消费者和开发商施行激励与约束策略,提升供给和需求,以达到活跃绿色住宅市场的目的。现在常用的经济激励模式主要有: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贷款优惠。还有比较新颖的激励模式为变更标准类奖励,如密度奖励,是指放款对绿色住宅的审批标准,准许开发商设计更高的单位居住密度,增大建筑面积。约束政策模式主要为政府针对开发商监管,对开发非绿色住宅时造成的环境污染、材料浪费、产能低下等情况所受到的警告、罚款与行政处分等处罚。政府的经济激励可影响开发商和消费者选择绿色住宅的增量收益,如下所示。

由意愿支付法公式可计算消费者选择绿色住宅的增量收益为

RZ=WTP+CE -CZ

其中:RZ为消费者增量收益,WTP为消费者支付意愿,CE为政府对消费者激励支持,CZ为购买增量成本。

根据企业利润计算方法,开发商开发绿色住宅的增量收益为

RK=T-CF+CK

其中:RK为开发商增量收益,T为销售增加收入,CF为政府对开发商激励支持,CK为建造增量成本。

由上述可见,经济激励约束的设置会影响市场上主体间的利益博弈结果。

三、绿色住宅市场演化博弈模型

绿色住宅市场中,供求双方的协调程度和积极性直接影响绿色住宅市场的发展与运行。市场上存在绿色住宅和传统住宅两种产品,由于信息不对称、投机等因素,开发商与消费者在各方选择开发或购买绿色住宅与传统住宅之间属于有限理性,且两者之间的博弈是一个不断学习、试错、调整策略的过程。本文将运用演化博弈理论中复制动态和演化稳定策略(ESS)两个核心方法进行分析。

(一)复制动态方程的建立

假设该系统中,是开发商和消费者两个有限理性的群体之间进行策略博弈,每次博弈为这两个群体中的成员随机配对进行博弈,且属于2×2非对称博弈。此次博弈考虑政府会对住宅市场进行经济激励约束的管理措施的因素。要注明的是,本次博弈中的消费者指的是增量房的购买者,不包括存量房的购买者,以便于讨论。模型中,开发商群体可选择的策略集合为T1={开发绿色住宅,开发传统住宅};消费者群体为T2={购买绿色住宅,购买传统住宅},两者构成的博弈收益矩阵如上表所示。

上表所示:x(0

由上表中的收益矩阵可计算出开发商群体开发绿色住宅和传统住宅的适应度和群体平均适应度,分别记为U1a,U1b,U1,则

U1a=y(m2+m3+m6-m4)+(1-y)(m3+m6m4)

U1b=y(-m5)+(1-y)(m1-m5)

U1=xU1a+(1-x)U1b=xy(m2+m1)+x(m3+m6-m4-m1+m5)+m1-m5-ym1

消费者群体购买绿色住宅和传统住宅的适应度U2a,U2b和群体平均适应度U2分别为

U2a=x(n1+n5-n4)+(1-x)(-n3)

U2b=(1-x)(n2-n3)

U2=yU2a+(1-y)U2b=xy(n1+n2+n5-n4)+x(n3-n2)+n2-n3-n2y

计算出开发商与消费者群体的复制动态方程分别为

F(x)==x(U1a-U1)=x(1-x)(ym2+ym1+m3+m6-m4-m1+m5)

F(y)==y(U2a-U2)=y(1-y)(xn1+xn2+xn5-xn4-n2)

(二)开发商与消费者群体间的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该动态复制系统在=0和=0情况下存在均衡点:O(0,0)、P(1,1)、Q(1,0)、R(0,1),又当0

图中由鞍点S和两个不稳定点R,Q连成的折线构成系统收敛于不同状态的临线,在临界线的右上方RSQP区域将收敛于P(1,1),即双方均选择绿色住宅;在临界线左下方的RSQO区域将收敛于点O(0,0),即双方均选择传统住宅。因而系统长期进化的均衡结果可能是双方都选择绿色住宅,或双方都选择传统住宅。

博弈结果论证:显然,双方均选择绿色住宅才是我们所期望的结果,即趋向于P点的进化方向。由上图可知,系统的演化概率与P点的位置密切相关,即当x*或y*减小时,RSQP区域的面积将会增大,系统收敛于点P的概率也将增加,故应增大参数n1,n5,m2,m3,m6,m5或减小参数n2,n4,m1,m4的取值来减小x*和y*,增大收敛于P的概率。即加大对绿色住宅的激励力度,包括对开发者和消费者的双向激励,同时加强传统住宅的监管;增加企业开发和消费者购买绿色住宅的收益,弱化传统住宅的收益;降低开发绿色住宅的额外成本和购买绿色住宅所多支付的成本等措施都能使系统向最优方向进化。

在当前绿色住宅市场中选择绿色住宅的收益小于住宅建筑的收益情形下,政府的激励监管措施将会成为关键影响因素,如果激励程度弥补了双方应选择绿色住宅增加的额外成本,监管惩罚制度降低了选择普通住宅的收益,即政府实行“胡萝卜加大棒”的情况下,使得双方选择绿色住宅的总收益大于普通住宅的总收益时,双方均会选择绿色住宅。否则,在收益达不到的情况下,即政府干涉后仍达不到双方预期收益的情况下,双方仍会拒绝选择绿色住宅。

四、结论

上文对激励约束影响下的绿色住宅市场供求决策进行分析,为寻找推广绿色住宅实施的切入点提供了参考。结果显示,政府加大对消费者和开发商的双向激励约束是关键:一方面通过给予财政支持和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予以诱导,调动相关主体开发与购买绿色住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采取强制措施,加大对非绿色住宅开发的制约,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为绿色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施展空间和外部环境。

绿色住宅市场的形成过程既是政策支持的过程也是市场自我调节的过程,需充分考虑各主体在绿色住宅市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在前期给予激励约束政策支撑的同时,还需合理引导市场走向,实施信息透明化政策,消除信息不对称,树立起开发商和消费者对绿色住宅市场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马辉,王建廷.基于多因素分析的绿色住宅开发驱动模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06).

[2]隋慧.金融国有资产管理中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3]陈双,庞宏威.基于增量成本的绿色地产市场演化博弈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