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学的理论范文

管理学的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的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学的理论

第1篇:管理学的理论范文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74-01

保健因素是指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则易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但在保健因素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以后,无论再如何进行改善的努力往往也很难使员工感到满意,因此也就难以再由此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就保健因素来说:“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满意”。我们应在临床护理管理中运用双因索理论"对护理人员进行引导教育,强化工作意识,激发工作热情。

应用"保健因素力创临床护理管理工作起步迟,起点低,护理群体上进意识欠缺,科研素质较差的问题。作为临床护理管理者,如何在迟,低,缺,差的基础上,使临床护理管理工作走出低谷,跟上现代医学的发展进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我们应对临床护理人员现状,做系统的评价分析。并采取以下措施:①建立固定的临床程序化管理,成立临床护理管理领导小组,形成护理管理智囊中心,并以点带面,形成“星火燎原的趋势,对护理管理的计划,论证,实施,完成奖励程序等均有固定的管理程序。同时,对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与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给予保护,扶持,提供帮助。如我院手术室与门诊护士联合研制的多功能药品开封器,"半自动联合血沉架项目,由于缺少经费,推广使用受到限制,护理部主任在积极为其筹措经费的同时,亲自到其它医院帮助推广,以表率作用调动了护士的工作热情。②进行智力投资,大力培养人才,卡内基说过人才的投资是一本万利的投资,我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人才便是成果。众所周知,目前护理队伍的学历结构以经过中专教育的实用型人才为主,而护士中专毕业后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几乎没有,知识更新速度缓慢,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护理管理的开展,我们应在采取多层次,多渠道的方法选送护理骨干到各大城市知名医院进行深造和短期脱产培训的同时,还应举办院内护理管理系列讲座,聘请有关人员授课,形成良好的学术氖围。③快速传递信息,拓展群体思维,信息不灵,情报意识欠缺,局限了护理人员的思维活动,许多护士感到工作无作为。实质上,护理工作中可供发挥的范围十分广泛,护士由于熟悉护理工作中的每一环节,搞护理管理可谓得天独厚。因此,我们可以将所得信息以多种渠道尽快传递到护士当中,每派出学习或参加会议的人回院后及时向大家汇报,并为各护理单元订阅中华护理,实用护理等杂志,要求护士长定期组织护士学习,使广大护理人员在知识的原野上驰骋,从信息中获取灵感.开拓思维做护理工作中的有心人。

激励因素是指能造成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激励因素的改善而使员工感到满意的结果,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但激励因素即使管理层不给予其满意满足,往往也不会因此使员工感到不满意,所以就激励因素来说:“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澈励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的行为起着控制和加强的作用,推动人们向着即是个人需要又是组织需要的目标前进。

第2篇:管理学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廉政建设;廉政管理学;理论构架

廉政是一项政治制度,是国家成长的内生需求,是基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现实要求的一种政治价值和政治形态。廉政问题是中国反腐倡廉建设的重点问题,受到理论界与实务部门的密切关注[1]。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近年来不断深入,随之而来的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2]。当前的廉政理论已无法满足时展的要求,理论创新是必然趋势[3]。因此,探索从廉政管理的角度解决腐败问题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同时,随着政府部门对从事廉政管理相关工作的专业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相应的学科建设成为当务之急[4]。伴随反腐倡廉建设的深入推进,纪检监察领域的研究逐渐升温。不同的院校、社会组织和实务部门,不同的专家学者和实践工作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探讨,不断拓宽研究的领域和范畴,基本形成了既与政治学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又有别于政治学现有二级学科的相对独立的专业知识体系。研究的学科方向主要体现为廉政学、纪检监察学和监督学等三种不同意见。1993年谭世贵教授首次提出廉政学这一学科概念[5],并出版《廉政学》一书对其学科体系进行具体介绍。2004年李成言教授对廉政学理论作进一步研究,并编写相应著作使廉政学开始以学科的形式出现。然而,国内关于廉政学的研究很少涉及廉政管理的内容,基于国内对廉政管理的渴求,相应的廉政管理学的学科理论体系亟待建设与完善。

一、关于廉政管理学的概念

廉政管理学这一概念是为了解决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是将廉政学的理论与管理学的理论相结合而创新出来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理论。因此,无论是廉政学还是管理学都为廉政管理学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广义上看,廉政学是一门独立性的学科,它研究的是与国家廉政活动以及廉政制度建设相关的问题。它可以在对我国现行的廉政制度进行正确解读的基础上,为廉政制度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廉政学可以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廉政建设现状,对廉政建设的发展和演变做出规律性解释[6]。虽然国内对廉政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成果显著,可以为廉政管理学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而管理学则是一门以研究人类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为主要内容的应用型学科,它主要介绍一些解决管理问题的方法和工具[7]。基于其较强的实践性,在管理活动中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将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应用于廉政管理学,可以用特定的方法或工具对廉政活动进行一定的管理,为廉政管理学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工具支撑[8]。将廉政学与管理学的相关概念进行综合,可以对廉政管理学进行具体的定义,即廉政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廉政管理规律的应用性科学,它既要应用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揭示廉政管理的一般规律,提高人们廉政管理的水平,又要通过探索廉政管理的规律问题,发现并提出改进廉政管理的方法和措施,而推动廉政管理学的发展。因此,廉政管理学是以研究廉政管理实践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廉政管理的原则、机制、体制、目标和管理过程、管理技术等为主要内容,以推动廉政管理学的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廉政的实效性为最终目的的科学[9]。

二、廉政管理学理论架构的基本点

理论架构是进行学科建设的起点和基础,只有在深入认识学科性质,并对研究的对象和内容进行科学解读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如何构建符合该学科的理论体系。因此,必须牢牢遵循以下四点。(一)厘清基本范畴界定廉政管理范畴、搞清廉政管理范畴的内涵,是廉政管理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发展廉政管理学理论的关键。廉政管理范畴是廉政管理学科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概念,是人们在廉政管理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成果,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廉政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手段和工具。广义的廉政管理范畴是指反映和概括廉政管理理论所研究的特殊领域各种现象及其特性、关系、方面等本质的基本概念,如廉政工作、管理工作等。狭义的廉政管理理论则是对其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的基本概念的总结,如管理主体与管理对象等。(二)把握基本原理廉政管理原理是廉政管理实践的抽象,是对各种成功的廉政管理方法和经验的高度综合概括,其各个原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在管理实践中各有侧重,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影响。研究和掌握廉政管理原理,有利于人们深化对廉政管理本质的认识,掌握廉政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向,提高廉政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自觉性,有助于人们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得找到合适的途径与方式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管理工作的目标性,避免盲目与随意。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可以提出许多廉政管理原理,但基本的原理主要应是廉政管理的系统原理、人本原理和效益原理。(三)确定基本原则原则是指事物发展所依循的准则,它是从对客观事物认识了解的基础上提升而来的。对廉政管理而言,其基本原则是指廉政实践活动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行为准则。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吸收相关理论创新成果,同时结合国家对廉政管理的要求及廉政管理实践,来确定相应的基本原则,如廉政管理目标的合理性原则、廉政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原则等。(四)探究基本规律廉政管理的规律是廉政管理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只有对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全面,才能在实践中取得越大的主动权。廉政管理的规律主要包括廉政管理变化发展的规律和廉政管理创新的规律。只有深入地探究这些规律、把握规律,才能营造良好的廉政管理氛围,充分发挥管理的积极作用。

三、廉政管理学可借鉴的相关学科理论成果

构建廉政管理学的理论体系是廉政管理学学科建设的第一要务,在掌握理论架构原则的基础上,廉政管理学必须积极参考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并结合自己的特点,开创出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并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进行丰富和完善。

(一)管理学上可借鉴的理论成果

1.人本管理理论人本管理理论,顾名思义,该理论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标新立异,张扬个性,这使得廉政工作者所面临的工作情况更加严峻,管理起来要因人而异。柔性管理作为人本管理的具体实践模式,它不仅突出人本意识还强调个人情感管理,在这种方式下建立的组织不仅团队意识较强,而且具有强大的发展动力。廉政管理的对象是人,因此柔性管理理论对廉政管理学科的相关理论建设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2.目标管理理论采用科学的手段实施廉政管理相关工作必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开始将目标管理理论与现代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这一举措开拓了一种新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教育的高峰。目标管理理念的中心思想就是将人和工作结合,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组织全体人员完成确定的工作目标,并以此来衡量个人的完成情况,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更好的发展。将这种理论应用于廉政管理学必定可以有效地提高廉政管理的效率。

(二)伦理学上可借鉴的理论成果

1.道德发展理论道德并非凭空而来,它是在人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就对道德发展理论的理解而言,道德的发展实际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社会环境对道德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刺激作用,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培养其明辨是非的能力。由于人的思想观念与政治观点都是后天发展起来的,同道德观的形成过程一样,所以将道德发展理论引入廉政管理学,可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最终成为可靠的廉政管理人才。2.价值澄清理论在开展廉政管理学学科建设时,应特别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价值观教育的本质要求是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价值澄清,从而使其形成夏自己的价值观,而不是一味地传授固定的价值观体系。将价值澄清理论与廉政管理学相结合,前提是要坚持社会核心价值观,强调的主导作用。同时要尊重学生个人的价值观,给予其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帮助其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身的人格魅力。

(三)社会学上可借鉴的理论成果

作为社会学的主要理论之一,场域理论研究的是人类行为,也就是指社会的客观关系网络。惯习理论表达的则是人类在社会中的“实践感”控制的人类的行为这一观点。场域和惯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网络体系。这两个理论主要用来说明个人在社会状态中,通过得到的经验来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逐渐形成自己的性情,不断调整自己已经形成的思维惯性以及行为方式。对于廉政管理,其处理的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因为站在场域和惯习的角度,管理的对象以及主体都存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因此,社会学的这一理论对于廉政管理学而言很有借鉴意义。

(四)廉政学上可借鉴的理论成果

廉政学理论体系既应包括对整体廉政制度与全部廉政活动抽象概括出来的基础原理或基本理论,也包括对具体廉政制度和各类纪检监察活动抽象概括出来的分支学科理论。它不仅是全部廉政理论的优化和集成,而且在每一项具体的理论研究中也形成其自身的理论体系。廉政管理学相当于是廉政学的分支,故廉政学的理论体系对廉政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10]。

四、结束语

廉政管理学学科的建立是针对当前社会形势而提出来的一门建设当前社会廉政文化的独立性学科,其必要性显而易见。其建立可以将廉政学的科学性与管理学的技术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当前存在的廉政建设问题引入学术讨论的范畴,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腐败问题,同时可以培养国家廉政建设所需的相关人才,储备科学、规范、有效的反腐力量。然而,现阶段该学科仍处于讨论阶段,学科定位尚不明确,相应的学科体系框架亟待规范完善。

作者:夏玉峰 任莉 叶彩红 王力 龙帅 单位:重庆大学纪委

参考文献:

[1],董瑛.对纪检监察学科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9):97-107.

[2]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4):6-11.

[3]马德普.论政治制度及其功能[J].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11-15.

[4]王希鹏.廉政学学科建设使命[J].廉政文化研究,2013(6):26-30.

[5]谭世贵.廉政———历史的课题[J].人民检察,1994(6):4-8.

[6]何增科.建构现代国家廉政制度体系———有效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制机制问题研究[J].与现实,2009(3):48-59.

[7]陈悦,刘则渊.管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学科地位———一种基于科学计量学的再认识[J].管理学报,2007,4(6):695-702.

[8]谢桂华.关于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5):46-52.

第3篇:管理学的理论范文

护理管理学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强的特点[2],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知识传授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8],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效果不理想,改革势在必行。

1.1护理管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1.1.1适应市场需求,调整课程结构的教学模式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各层次的护理人才,而原有教材的课程结构及形式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各层次护理人才的需求。张丽君等[9]提出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应突出高职教育特点,即以“工学结合、院校融通”,紧扣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整合课程内容,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体现“教、学、用”一体化的新型教育模式。

1.1.2拓展教学平台,应用网络系统变革传统教学模式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科学快速发展,曹枫林等[10]应用计算机设计辅助护理管理学教学课件,实现计算机情境教学模式;王庆华等[11]开发制作成人护理管理学网络课程、方进博等进行护理管理学网络精品课程建设[12]和课程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13],实现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不脱产的学习模式;黄秀凤等[14]、姚伟江等[15]、姜小鹰等[16]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开展护理管理学网络教学模式,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创新,使护理管理学教学模式融入新的内涵,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及相关知识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1.1.3融入现代教育新理念的教学模式改革新的教育理念是素质和创新的教育[17]。饶艳等[18]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加入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的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孙铮等[19]将和谐视角下护理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运用于教学;丁永霞等[20]将认识知识结构迁移理论在护理管理学教学中应用;张俊娥等[21]针对护理本科生具有更高层次学习活动的能力,推行融合学习与研究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融入现代教育新理念的教学模式改革,极大发挥学生的个体潜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独立思考与自由创新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同时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双方最佳状态的发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此外,高玲玲等[22]在护理管理学部分章节中尝试双语教学模式,认为高校应建立鼓励双语教学的机制,积极培养双语教学师资,科学选用教材,以利于培养具有护理管理能力且国际化的护理人才。

1.2护理管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护理管理学教学方法改革中,莫选荣等[23]应用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及沟通表达能力,提高教学效果。顾艳荭等[24]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去独立思考,教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收到较传统教学方法更好的教学效果。谢延香等[25]应用小组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相互交流思想和感情,接受他人观点,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及与人交往等综合素质,同时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孙铮等[26]应用情境模拟教学法,围绕护理管理中的事件及设定的问题进行论证,为学生提供仿真的实践平台,铺设了一条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有效路径,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起到积极作用。黄芳[27]通过团队组建、制订规则、制订项目、项目探究、成果展示、总结评比等步骤,模拟各种临床团队情境,配合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和进度,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毛世芳等[28]应用任务驱动法教学,以任务为驱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并让学生参加临床护理管理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职业情感,实现教学目标。马嘉[29]应用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师生双方共同确认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吕胜南等[30]将模拟面试引入课堂,学生自主选择角色及面试话题,通过模拟面试场景,既能反映学生对护理管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为学生提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可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教学质量。范宇莹等[31]在护理管理学实践教学改革中,充分利用8个学时的实践教学机会,让学生深入病房,由护士长负责带教,结合临床护理工作的内容、重点及难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如业务讲座、护理查房、小组座谈、案例讨论、走访护士、文件阅读等进行临床实践教学。

2护理管理学考核方法的改革

第4篇:管理学的理论范文

孙绵涛 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孙绵涛教授撰写的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管理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作者积二十多年教育管理学的教学与研究之所得而撰写的一部教材式专著,对教育管理学的理论范畴与理论逻辑进行了新的探索。

从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来说,该书的理论范畴和逻辑有助于提升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品位,改善教育管理学的知识状况,改善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形象。在一般人眼里,教育管理学仍然是一个没有多少理论的“小儿科”,缺少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该书力图改变这一认识,以一种独特的理论视角探讨了教育管理活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机制、教育管理观念和教育管理中的人性这样一些教育改革和教育管理改革中的重要问题,从而夯实了教育管理学的学科理论基础,创新了教育管理学的知识体系,改变了教育管理学没有多少理论、缺乏自己独有的理论范畴和逻辑的现象,提升了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地位,使教育管理学的形象得到了改观。

从教育管理改革来说,书中所创立的理论范畴及其逻辑有助于厘清教育管理改革的思路。从总的方面来说,教育管理改革就是要改革教育管理活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机制和教育管理观念,而所有这些改革都要以教育管理中的人性为基础。从具体方面来说,对教育管理活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机制和教育管理观念的改革,也可以按照这些范畴的组成要素所体现的逻辑关系来进行。如改革教育体制,可以改革教育体制的两个组成要素即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也可以改革教育体制和两个子体制即学校教育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育机制,可以改革教育的层次机制、教育的形式机制和教育的功能机制等。

《学研合作创新:理论、实践与政策》

定价:39.00元

作者:孙福全 等著

出版社:科技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1月

ISBN:9787502375379

为了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财政部与科技部、教育部组成联合课题组,对促进我国产学研结合的相关政策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客观评价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外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成功经验,从公共财政和公共科技的角度,提出促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的政策建议,为政府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本书就是课题的一个重要研究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路径研究

定价:45.00元

作者:张烨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1月

ISBN:9787010111575

从总体上来说,本书是一部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路径整体反思的论著。这种整体反思始终贯穿着对于“精英”和“大众”两种既相互冲突又不断调和的教育变革价值观念在中国的具体体现而展开。本书力图体现论与史的结合,紧扣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和其中若隐若现的“大众化走向”之间的关系展开,并以60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典型变革事件及其典型高校组织进行仔细分析,以此来勾勒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脉络。

《现代性与大学――社会转型期中国大学制度的变迁》

定价:37.00元

作者:朴雪涛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1月

第5篇:管理学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激励理论;高校;学生管理

一、激励理论概述

作为管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激励是指通过激发人内在的动机使其向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早在20世纪初,西方的社会学家、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就开始从不同角度研究激励对个体行为的改变作用,提出了许多的理论,目前影响较为广泛的主要有三种形式的激励理论:内容激励理论、过程激励理论和行为改造激励理论(也叫行为强化理论)。(1)内容激励理论。该理论着重研究引发激励的各种因素,这类理论认为人内心需要被满足的程度决定了个体的积极性和受激励的程度。其中最著出名的莫过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种,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种需要从下往上呈金字塔形排列,生理需要即衣食住行等是最基础的需要,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高层次的需要就凸显出来。马斯洛认为人的行为都是被这五种需要推动。(2)过程激励理论。该理论主要研究人从动机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1]这类理论认为,想要个体表现出期待的行为,那就必须在行为与个体的需要之间建立起必要的联系。其中弗隆姆的期望理论认为,个体内在动机的强弱取决于个体认为这种行为会产生何种结果,而这种结果对个体的吸引力越强,个体会产生这种行为的内在动机就越强。例如,公司员工认为努力工作会给他带来公司的奖励,他对这个奖励的渴求程度越高,其行为的自发性就越强。(3)行为改造激励理论。该理论倾向于研究行为本身,认为行为的结果会对行为产生反作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斯金纳研究发现若一种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体时,这种行为就会被强化进而反复出现,凡是能影响行为频率的物品就是刺激物。刺激结果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例如奖励属于正强化,惩罚属于负强化。

二、高校学生管理中融入激励理论的措施

当前,“95后”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群体。成长于中国经济腾飞与互联网飞速发展时代的学生思想开放,善于接受新事物,自我意识较强,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积极向上,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善用激励理论强化学生管理,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了解、尊重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乐于学习,愿意参加校园各项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1)构建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若想要激励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前提是在高校构建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95后”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自尊心较强,爱与他人做比较,高校可以抓住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地将学习目标激励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构建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避免因为不公平的激励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2)构建科学的行为激励目标。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个体在生活中的一切行为都由动机驱使,若个体丧失了对某个行为的内在动机,这个行为将很难持续进行。因此,高校在运用激励理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应当注意构建科学合理的行为激励方式。学生工作管理者应当指导学生正确的行为目标,让其通过目标获得巨大的驱动力以及达成目标后的成就感,进而形成积极的正向反馈,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更加自信。学生工作管理者应当指导学生制定梯级目标,这样才能既保证目标有一定的难度又不至于让学生一时间难以完成,打击学生的积极性。(3)通过榜样激励。榜样激励是很好的激励方式,在高校可以通过“优秀大学生”“校园十大杰出青年”等形式,给学生树立一个身边的榜样,让学生能够找到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目标,不断朝着目标前进。另外,除了优秀大学生可以作为榜样激励学生外,高校教师也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正所谓“大学者,大师也”,一名优秀的教师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通过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激励学生。(4)物质激励机制。物质激励是众多激励机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形式,同样适用于高校大学生。高校开展的各种奖学金评选工作,就是合理运用金钱激励学生积极向上,还有现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出国交换留学等也是较好的物质激励方式,也是效果较好的一种激励方式。无数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与奋斗获得奖学金、创业奖励、出国留学机会,他们在获得物质激励的同时也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2]

三、小结

激励理论包括内容激励、过程激励、行为强化激励等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运用激励理论,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科学的行为激励目标,运用榜样激励和物质激励机制,让大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参考文献:

[1]王珲.论激励机制与独立学院学生管理[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259-260.

第6篇:管理学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 心理学理论;学校管理;管理过程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9-0058-04

学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强化学校管理,加强整个管理过程各环节的工作,已越来越被各级各类学校领导所重视。根据厦门市第十中学管理的实践,我们认为,运用心理学理论去考察与研究问题将避免管理过程的片面性,产生不同的管理效果。

一、目标确定的心理标准

办学目标对学校工作具有导向性,对全体教师教育教学活动有激励性,使学校发展有方向,教师工作有动力。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校长要十分重视设置能被教师接受而又有较高价值的目标。而在目标的设置过程中,其心理标准则是校长要考虑的重要内容。

目标设置的心理标准包括目标的需要性、目标的激励性、目标的心理承受性。无论是从集体还是从个体的需要出发,目标的确定都要考虑以上几种心理标准。我校在2002年被评为省二级达标校后,将办学目标设置为:在三年内向省一级达标校冲刺。在短短的三年里我们实现了这个目标!

首先,我们考虑到设置这个目标的需要性。社会需求是学校生存的基础,我校所处社区及周边社区的基本情况表明,无论是人口数量、人口文化结构、经济水平还是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办学质量,冲一级达标校既是满足社会现阶段发展的需要,又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其次,我们考虑到这个目标有激励教师的效果。校长在制定学校目标时要充分结合本校现状和教师的实际需要。我们把冲省一级达标校这个目标的需要性变为引发教师行动的基础,同时使目标的激励作用转化为行动的动力。只有满足了教师社会交往、情感归属、成就感等需要,这个目标才能被全体教师心悦诚服地接受,才能把全体教师团结起来,形成一致的价值观,并为之去努力工作。在此,我们运用了心理学的“激励”理论:只有在从事难易适度的学习和工作活动时,人的积极性才最高。学校工作目标的实现最终依靠的是学校全体教师,因此,把学校的办学目标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和难度,让全体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力,合理并高效率地运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有利于把学校办学水平、办学效益提高到学校在一定时期内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校长要注意教师工作目标的需要,消除实现目标的障碍,增加个人目标满足机会,改善实现目标的条件,从而增强目标的激励效果。

当然,目标的确定我们还得考虑目标的心理承受性。我们将目标转化为全体教师的共同奋斗目标,这样才能统率学校全体教师的思想和行动。在这个目标的统率下,全体教师的思想认识要一致,并自觉地把个人发展目标同学校办学目标协调起来,使教师在为学校办学目标奋斗时,自身也得到发展。当然,工作目标的设置,除考虑集体的大原则和教师的需要外,重要的还要研究分析现阶段目标的价值及其可行性。如果仅从目标设置的需要价值及实现目标的必要性出发,硬性要求教师执行而不考虑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其效果是难以达到的。

二、制度与措施制定的心理原则

制度与措施的制定是目标能否实现的根本保证。规范具体的制度和切实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个岗位者职责明确,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校长的责任。遵循一定的心理原则来制定制度与措施,则是校长应当考虑的重要方面。

2004年,为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势互补,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效用,厦门市集美区教育局经过充分酝酿和论证,并报区人民政府批准,将我校与杏林中学合并,由于合并前各自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办学传统等不一致,学校办学定位、学校规格、管理模式、教师福利待遇等也各异,因而合并前后除了做好学校合并过渡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外,关键是要制定一套合并后的工作制度与管理措施,这些制度既要要求全体教师在合并过渡期内树立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谋发展的强烈意识,又要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通过详细考察与分析各方面既有条件和管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种种变化以及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我们制定了《厦门市第十中学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厦门第十中学在职教职工岗位绩效津贴实施方案》、《厦门第十中学班主任工作管理办法》、《厦门市第十中学教育科研工作常规管理办法》、《厦门市第十中学关于印章的使用和管理办法》等十多项新的制度与措施,通过教代会讨论通过后投入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学校在整合后有秩序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这里,我们运用了心理学的实际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满意原则、强制性和激励性相结合原则。

实际性原则,是衡量制度与措施正确与否的标准。它要求管理过程中的制度与措施必须实事求是,因此我们在制定以上制度和措施时,经过周密论证,慎重审定,评估确定其可行性后,才推出实施。

民主性原则,是指决策者要充分发扬民主作风,调动决策参与者甚至包括决策执行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参与决策活动,并善于集中和依靠集体的智慧与力量进行决策。制度与措施的制定要关注其管理效能,要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与途径,使制度与措施为教师所接受,真正成为教师工作的行动约章。如果制度与措施脱离教师,来自“官方意愿”,没有反映和代表绝大多数教师的意愿,即使校长“感觉良好”,也可能是政令不通,行之无效,因此,在制度与措施制定后,还必须通过教代会讨论通过才能投入使用。

满意原则,就是在制定制度与措施时,要满足集体和个体利益,以便引发教师行动动机,形成积极心理状态,为实现目标而行动。它需要校长采用对比选择的方法,择优而定。这既是决策的关键步骤,又是决策的重要原则。我们所制定的奖惩条例,除了遵循国家有关法律和集体的基本制度外,还应吸收教师的意见,形成一个从比较到决断的过程。尤其是带有原则性的重大制度,都应当作出可供选择的几套方案,从中选优,让广大教师满意。

强制性和激励性相结合原则,我们所制定与实施的制度与措施,对于学校所有教师来说,不论愿意与否,必须绝对照办,带有硬性规定的要求,并伴有制裁的威胁,这种强制性的制度与措施是管理过程中必须的。诸如强制性的集体决议、组织纪律、各种批评、群体舆论以及惩罚性措施等,都包含有产生强制性的心理刺激因素。从实际上来说,制度与措施的强制性及其心理感受的产生,是不能否定的,其存在是必要的,否则将使许多工作的顺利开展失去保证。从管理的激励意义上来说,制度与措施的强制性只能是一个方面,而管理的激励性才是主导方面。否则强制性心理成分的极端,可能造成教师的“逆反”心理,严重时会出现反感、抵触、愤怒、憎恨等消极的心态甚至冲突的行为弊端等。因此,在管理中要注意强制性和激励性相结合原则,才能使制度与措施的制定与实施顺利进行。

三、克服检查与考核中的不良心理

检查和考核是学校管理过程的中继环节,是学校为了实现计划目标而施加影响的一种手段。它既保证组织与个人行为的正确方向和目标的实现,又可以在行动过程中给予引导和教育,防止错误的产生与扩大,并能及时地反馈信息,加以调整。在实施检查与考核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半途而废”、“想喜不想忧”、“临急抱佛脚”等心理现象,这些现象只有得到有效防止和克服,才能使检查与考核工作顺利进行。以下是我校在检查和考核过程中防止和克服不良心理问题的措施。

首先,要防止和避免“半途而废”现象。在学校管理实践中,我们发现目标的设置容易,制度与措施的出台也快,但在实施检查与考核的过程中,却经常表现为开头响亮,结尾无力,不能始终如一,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尤其是在遇到难题之后,检查与考核便会动摇,乃至“流产”。作为校长要注意防止此类现象的发生,比如,我校在执行“学校绩效奖及三天加班费”等有关制度和措施时,出现了很大的困难,但当我们坚信学校目标的正确性及检查与考核的可行性后,我们坚定了信心,坚决推进,持之以恒,最终取得了满意效果。

其次,要防止和避免“想喜不想忧”心理现象。它表现为校长在检查与考核中对困难的估计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教师都存在着既期望又害怕检查与考核的矛盾心理,期望通过检查与考核,使自己的工作得到肯定,同时也担心在检查与考核中出现问题。“想喜不想忧”心理现象势必给检查与考核带来一定程度的麻烦,并且当检查与考核妨碍个人的需要或威胁到自己的既得利益时更是如此,有可能消极应付甚至抵制检查与考核。因此,作为校长要具有前瞻性,在行动之前,对检查与考核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给予充分的估计,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消除问题心理,从而达到检查与考核的目的。

再者就是防止和避免“临急抱佛脚”现象。在学校管理的整体计划中,应当包括检查与考核的各项实施细则,详细确定各项工作检查与考核的规程与要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是当问题出现后或事到临头,才去考虑该怎样应对。这种工作无计划、应急无预案的局面,使检查与考核处于一种被动的运行状态而影响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必须克服这种现象。比如,在创全国文明城市检查中,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是必检项目。我校从2001年起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办学特色来抓,从“以人为本、健康成长”的办学思想出发,积极探索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今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区、市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由于有了事先的规划和平时脚踏实地的工作,我们在此次检查中胸有成竹,避免了“临急抱佛脚”。

四、评价与奖惩中的心理要求

评价与奖惩作为某一个行动周期过程的终端,既有阶段性的,又可以是全程性的。评价、奖惩进行得好坏,程度如何,既关系到对前一阶段活动的成效评价,又可作为下一阶段活动的前期准备。因此,校长必须重视过程或阶段的全面评价,并给予实质性的奖惩。我们在评价、奖惩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激励理论,例如满足教师的需要时,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满足教师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同时也考虑其自尊和自我实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还注意运用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也就是不仅要考虑满足教师的需要,又要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我校在制定评价与奖惩办法时,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协调的机制。在进行物质激励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精神激励,因为教师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对教师进行精神激励时,我们要注意把精神激励的显性因素与隐性因素统一起来,使之发挥作用。显性因素是指正式的可感知的精神激励行为,如公开表彰、个别抚慰等。隐性因素是指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积极性的因素,如给个人提供各种学习、锻炼的机会,让教师参加学校的管理决策工作,以及团结向上的校风、良好的教学科研设备、丰富齐全的图书资料等,尤其是蕴含于工作本身的激励因素。如果专业上有奔头,可以使个人能力得到最大发挥;肩负重要的工作责任,工作成绩能及时得到社会认可,如职务、职称及时晋升等,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信任,就能不断强化实现自身价值的内驱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2.注重正面激励。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奖励与惩罚的关系。一般来说,对教师应以奖励为主,辅之以适当的惩罚,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完全依赖奖励来激励教师的行为,丢掉必要的惩罚,也不能不考虑教师自尊的需要,过多偏重不讲方法的惩罚。这样容易导致教师产生“逆反”心理,出现“人心向背”问题,产生“离心运动”。因此,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是学校管理者应当掌握的基本工作原则。为此,我们努力做到:(1)奖励方式要适当。什么情况下当面奖励,什么情况下事后奖励,什么情况下集体奖励,什么情况下单独肯定,都有一定的讲究。(2)奖励要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事实,以免引起公众和个人的心理不平衡。它要求校长讲究一定的工作方法与艺术,注意惩罚的真诚性、求实性、宽容性。因此,要提高工作绩效,要求校长做到宽严结合,“恩威并施”,容言而不压制,容过而不苛求,容嫌而不报复。既遵循按章办事,又注重“感情投资”。如果一味地采取强制行政手段,拿着“官而优则权”的“家长”式作风去处理问题,则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不可预料的不良后果。

3.正视消除心理挫折困扰的工作。在进行评价、奖惩时,有些教师会表现出心理不平衡状态,产生紧张、失意等消极情绪。作为校长既不能忽视这一客观现实,又不能将产生心理挫折一概视为“心胸狭窄”,对教师心理挫折的处理,校长要有正确的认识,并给予足够的谅解,优化其心理环境,及时消除挫折困扰。去年我校为了改变“大锅饭”的状况,真正做到优质优酬,对体育组及后勤进行了整顿,采用不聘任的方法,事后,为了消除他们的困扰,我们对受挫的教师及时加以引导,采用恰当替代、适度压抑、合理宣泄的方法,专设一个“出气室”,让那些因挫折而困扰的职员对模拟对象进行攻击,以求情绪释放,达到心理平衡。这样既达到了消除挫折困扰的折磨,又可以防止因心理挫折可能引起的极端行为,解决了我校十多年来的老大难问题。

4.注重全员激励。全员激励是通过动员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激励,形成他励、自励、互励统一的激励格局,从而改变上“励”下“受”,单向而行,校长“一元”激励的不良状态。在学校管理中,我们通过评比优秀教师、师德模范、优秀班主任等形式,客观公正地奖励一个人,用此办法往往可以收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良好效果。通过教学、研讨及其他活动,让教师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形成很好的自励和互励基础。当然,注重全员激励时还要注重全程激励、全素激励,使之形成综合激励的机制。

实践证明,要搞好学校管理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需要采用现代化科学手段,需要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除要求校长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知识素养、管理能力以及较高的管理艺术和切实可行的管理方式外,运用一定的心理学原则和方法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不但能够收到良好的预期效果,而且能够使学校管理工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 心理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熊川武. 学校管理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俞文钊. 管理心理学[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

[4]水. 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第7篇:管理学的理论范文

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教学平台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辅助作用,要科学地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内容。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活动要求老师更改原有的教学理念,使教学内容能够很好地辅助学生自主学习。在行政管理学课程中的网络教学平台,以下一些模块是必须要的:

第一,学纲。包括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教学大纲有助于学生了解该课程要学习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考试大纲,则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要考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复习,更有针对性,以获得较好的成绩。

第二,课程教案。包括文本教案和ppt教案。传统课堂教学时,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主要靠听和记,学生在课后则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遗忘,如果有了这个教案和课件,学生可以一边看教案和课件一边回忆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这样,可以改变以往学生在上课时埋头记笔记的情况,学生在课堂中能更好地听和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使网络课件资源与课堂教学做到无缝链接。

第三,行政案例库。案例教学是行政管理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案例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接触行政管理的实践,更可以使本课程的课堂更加富有趣味和现实性。由于课时的限制,老师在课堂中的介绍的案例非常有限。所以为了使案例教学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应该要建设案例库,并把这些案例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行政案例库中的行政案例可以是文本案例,也可以是视频案例,可以是国内的的行政案例,也可以是国外的行政案例。行政案例库中的案例要有一定的数量,还要有较强的典型性、代表性,更要体现现在的行政管理实践。所以,案例库中的行政案例要及时更新。

第四,教学视频。一方面可以把老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活动过程制成录像,方便学生课后的学习和巩固。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学生在课堂中的一些表现制成录像。比如,我们在教学时,会布置学生阅读经典著作,之后,做成ppt文件并利用一定的时间搞读书会。我们就会把学生讲解的情况制作成录像,并把录像上传到网上。这样一方面鼓励学生认真去读书,认真去准备读书会。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录像了解自己讲课的情况,可以有效地改善和提高自己。

第五,学习园地。为了更好地拓展和延伸学生学习行政管理学的课程,要好好地建设这一模块的内容。首先,通过这个模块把课堂上不能呈现的内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的知识,这能很好地弥补传统课堂课时不足的缺陷。其次,可以通过这个模块把行政管理学的一些前沿性理论和实践等信息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部分的内容能够扩充行政管理的知识面,又可以达到一定的理论深度。比如,关于大部制改革的内容,教材中几乎没有,老师在课堂上补充这部分知识的时间也有限。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老师可以先搜集、过滤、筛选有关于“大部制改革”的理论和知识,让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对“大部制改革”有更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再次,在这里可以设一个网络链接,把中国行政管理、中国选举与治理网、中国政府网等等的网络链接呈现在这里,让学生可以直接通过链接浏览这些网站的内容。由此,可以不断地让学生充实自己和丰富自己,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让学生能及时地了解和关注国家的时事,了解行政管理的现状,了解行政管理理论的前沿问题。通过这个模块,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行政管理的素养。

第六,复习题。要很好地掌握一门学科的知识,应适当地安排一些练习题,以掌握这门学科的答题方法和技巧。行政管理学的传统课堂教学课时有限,练习只能利用课外的时间来完成。网络教学平台教学可以安排这样一个模块,在这个模块里,安排一些练习题、模拟试卷等。包括章节练习题、综合练习题,题型应该包含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析、案例分析、简答题、论述题等。学生可以自由安排这个模块的学习时间,也可以有选择性地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学习。如果在做题过程中,有不懂的、不会的可以在网上或是当面请教老师。通过这个模块的学习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本课程的相关知识,加强学生对行政管理学的相关概念基本原理有更深刻的把握。这样有效地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课时的不足,夯实学生学习行政管理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七,互动模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饱满的热情和真挚的情感为晦涩的理论讲解增色添彩,在网络平台教学中同样不能只见其文不见其人,教师要融入其中,跟学生互动交流。通过这个模块,学生可以随时和教师进行互动。学生可以针对行政管理学课堂中的问题进行互动,也可以针对自己在平时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互探讨,也可以针对行政管理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新的问题、热点问题或现象进行探讨。另外教师也可以灵活设置一些不同的讨论题,让学生根据讨论的题目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互动学生可以及时和教师针对行政管理的理论和观点进行沟通,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引导学生理性对待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以更好地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互动,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行政管理学的兴趣,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其他的学习方式不能替代的。

二、对优化网络教学平台教学的思考

1学校要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要进行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首先要有一个较好的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的内容模块,在上面已经分析过了。但是要把这些模块很好地组织起来,还有上传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是专业性非常强的问题,要有专业的技术算机技术和软件技术的人才能完成。行政管理学课程的教师是很难以独自一个人完成的。这就涉及到请专业人员的费用问题,这个费用目前来说,还是比较高的。如果完全由个人来承担,恐怕不现实。为了更好地鼓励教师多多采用网络教学平台,学校应当给予适当的资金或是技术上的支持。现在很多学校是通过重点课程或是精品课程的方式予以资金上的支持。这个支持的面则并不是很广。所以有的学校行政管理学课程可以采用网络教学平台教学,更多的学校则是没有这个平台。在今后,应该加大支持的力度,使更多学校的行政管理学课程能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教学。

2加强教师的网络知识培训现在是高科技时代,作为教师应该能与时俱进,能很好地利用新的技术为教学服务。教师要意识到这是当前大学教学的一种必然的趋势,积极去适应这种趋势。主动利用先进的技术改进教学方式,充实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能很好地运用这个网络平台。比如整合资源,上传资源,与学生互动等,都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水平。网络教学平台制作之初,这些专业人员都会设计好和制作好。但是行政管理学的教学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充实和丰富网络教学平台的内容。这不可能每次都交由专业人员去完成,这就滞后了教学过程,不能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应有的作用。作为教师,要积极学习相关的技能,掌握了相关的技术,才能及时整合资源,上传资源,与学生互动,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基于多媒体环境下的全新教学方式。

3不断丰富和完善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丰富和完善的教学资源是网络教学平台教学的基础。网络上关于行政管理方面的知识多如牛毛,但是内容内容良莠不齐并且不成系统,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较好的分辨力,因此很难以让学生自己去学习网络上的知识。因此,有必要建构一个专门的行政管理学生网络教学平台,以帮助学生学习。教师在设计网络教学平台模块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材料,对网络上的资源和其他来源的资源进行优化,使其精华浓缩在这个网络教学平台上。同时,因为行政管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在不断地向前发展,要及时地向学生介绍前沿性的理论和不断发展的行政管理实践,所以要不断地补充新的知识和内容。所以,行政管理的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要进行经常性的更新、完善和扩充,才能保证行政管理的教学活动所需资源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4合理灵活地安排网络教学活动时间因为行政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是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有益的必要的补充,所以要安排固定的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时间。首先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合理分配传统课堂与网络教学平台的比例。一般四个传统课堂教学课时,最好安排一次网络教学平台学习的时间。这样有助于帮助消化传统课堂教学的内容,有助于及时拓展相关的理论学习内容,及时把相关理论知识和行政管理的实践相结合,也可以及时答疑解惑。其次,在安排网络教学平台学习的时间要灵活一点。学生都有一定的课业,尽量不要太加重学生的学习任务。也不要过多占用学生课余的时间。不然,适得其反,不仅不能激励网络教学平台学习的兴趣,反而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

第8篇:管理学的理论范文

一、艺术管理与艺术生产的关系

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的生产活动,它具有一般劳动生产的普遍性,又在消费性和目的性上有着独特的特性。艺术管理贯穿于整个艺术生产之中,它的对象是整个艺术生产活动,是对艺术生产活动的有效组织、管理、分配行为。它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艺术生产的管理与组织,影响、导向、调控艺术生产的发生、发展,提高艺术生产活动的效率,从而使艺术生产产生更积极的艺术成果。艺术管理是随着社会分工专业化而产生的艺术生产的一个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管理在艺术生产活动中主要功能是分析、决策、组织、调控,因而它往往对艺术生产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决定作用。然而,由于艺术管理不负责将构思好的意象直接转化为艺术作品的物化活动,因而它对艺术生产的功能和作用也是间接的,这也决定了艺术管理本身不能构成完全的艺术活动,它只能是艺术生产的一个部分,只有处于艺术活动中,艺术管理才能发挥作用。它是作为艺术活动对象而存在的。

另一方面,由于艺术活动的本质特征是审美,根本目的是创作具有审美性的艺术作品,作为艺术活动的构成部分,艺术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组织创造或协同创造具有审美性的艺术作品,因才,艺术管理也同艺术活动的其它环节一样具有审美特征。

二、艺术管理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艺术管理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即贯穿于艺术创作的生活体验、构思意象、意象物化等三个阶段。

在艺术创作的生活体验、构思意象阶段,艺术管理具有能动的主体性。即艺术管理也进行生活体验,也进行意象构思,它可能与艺术创作主体一起协同工作,也有可能早于或独立于艺术创作主体进行相关工作,它的这种能动的主体性的表现,构成了艺术活动在意象物化前的双主体现象,即在生活体验、意象构思阶段,艺术管理和艺术创作这两个主体都有或独立或协同开展工作的可能性,有可能构成艺术构思阶段的双中心。在这个阶段的艺术管理,就是近年来为人们所熟知的艺术策划和艺术创意活动。它是在一定条件下,根据社会分工专业化的原则,逐渐从单一主体艺术构思活动中剥离出来的一种新的艺术生产方式,是艺术管理在艺术创作准备阶段的一种表现。在一定条件下,它与艺术创作一起构成了艺术构思的双主体,在以艺术创作为构思重心时,艺术管理担任顾问或咨询的角色;在以艺术管理为构思重心时,艺术管理就是策划和创意主体。

在艺术创作的意象物化环节,艺术管理的作用是辅助的,即它不是艺术创作物化的主体,不参加艺术创作的物化活动。这一特点使艺术管理与艺术创作有着本质的区别。艺术管理在这一阶段的辅助是重要的,它对艺术创作物化活动起着推动或阻碍作用。它的辅助作用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的调配、生产环节的过程管理、宣传与公关、场地协调与资金管理、销售渠道设计等。这一环节的艺术管理集中体现了艺术管理作为交叉科学在管理学上的意义。专业的过程管理,最大限度地分解出创作过程中的非艺术因素。艺术管理和艺术创作在这一阶段的分工,充分地体现了“术业有专攻”的社会分工专业化原则,实现了人力资源与目标任务的合理匹配,为艺术创作的成果产出提供了条件。

在一定条件下,艺术管理与艺术创作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统一体,他们本着分工与协同的原则,共同为创作艺术成果而努力。艺术管理对艺术创作而言,起着推动或阻碍作用。

三、艺术管理与艺术接受的关系

艺术管理与艺术接受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具备艺术接受的各种特征,但与传统的艺术接受又有着明显的不同。

艺术管理具备艺术接受具有中介性、接受性、主动性、考察社会接受效果的基本特征,但是由于它的行为起点即动机与艺术接受不同,因此至少在两方面与传统的艺术接受有着不同:

A、艺术管理在接受活动并非是纯粹的接受客体,因此由以产生的主客体间的隔离性较少。一方面,艺术管理的接受活动更加深入;另一方面,艺术管理的接受活动总是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而很难保持相对的超脱和中立。这是因为,艺术管理参与了艺术成果的策划和创意过程,辅助了艺术构思物化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种类创作主体,因此对于艺术成果的接受活动,它容易带有主观色彩。

B、艺术管理对接受的反馈是决定性的。传统意义的艺术接受如艺术欣赏、艺术批评,它们对艺术成果的反馈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影响是间接的。由于艺术管理参与了艺术创作,是一种类创作主体,因而它对艺术成果的反馈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影响是直接的,而且往往是决定性的。

结 语

研究作为一门交叉科学的艺术管理学的学科归属,可以反映出艺术管理学自身发展的逻辑、学科交叉的途径、学科内的内在联系,它对今后艺术管理学的学科发展、研究重点、课程设置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以研究对象为学科归属研究的标准,是当今学科分类研究的主流。本文以艺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艺术管理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切入点,试图确定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即艺术管理的对象是整个艺术活动,它的根本成果是它的存在对象的成果,即艺术成果本身,这决定了艺术管理作为艺术活动的一个部分,它的本质特征仍是审美。它参与了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推动了艺术成果的产出,是一种类艺术创作活动。

我们确定了艺术管理的本质特征,即可由此作为思考的基本点和依据,推论艺术管理学作为一门交叉科学,它的学科重心和目标归属仍在艺术学范畴。

第9篇:管理学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 经济管理学 案例教学法 课堂教学

在我国经济管理教学中不断重视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始的时候主要是在国内的一些知名大学经济系进行的。但随着科学技术、教学方法和教学体制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受到冲击而逐步改善,同时发生了变革。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受到各大院校的关注,并在各类教学中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可以说,我国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探索方兴未艾,其有着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1. 经济学课程需要应用案例教学法

首先,经济学分析的问题是对现实的高度抽象,是建立在假设条件之上的,很多理论离开了假设或者假设变化了就不再成立,因而学生学习这些理论时有一定的难度;其次,微观经济学使用的分析工具很多,如定性和定量分析、均衡和非均衡分析、静态和动态分析、边际分析、短期和长期分析、局部与一般分析等等,这些分析方法学生也不易掌握,或者即使掌握了这些方法,也很难了解其中经济学含义;再次,图形较多且复杂,上述各种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都可以用图形表达出来,由于理解这些图形往往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如果学生对所使用的数学知识所要表达的经济学含义难以理解的话,那么就更难理解图形所要表达的经济学含义;最后,数学知识运用频繁,在经济理论中,许多是通过数学推导出来的。通过数学证明其自变量的变化是如何导致因变量变化及变化的程度,对数学知识掌握一般且缺乏应用能力的学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太过抽象,如果缺乏必要的案例使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高职生则会感到难懂又难学,往往会产生厌学情绪。

2. 经济学课程具备案例教学的条件

经济学作为一门解释、概括和预测经济现象的理论学科,在很多方面具有案例教学的条件。

第一,经济学虽然是理论经济学,但是经济学的理论是从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是解释和预测经济实践的理论,如果离开了实践的支撑,理论便会成为无源之水。因此,其理论的成长和创新都与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联系得非常紧密,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有着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和应用性,任何一个规律和原理,都针对着某一特定的实际的经济运行环节。因而案例在经济学中具有广泛的基础,其理论大都可以在实践中找出与其相关的案例来佐证。

第二,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相对于其他学科,对于初学者而言更加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案例中的情景设定必然不会产生陌生感。其实,现实经济活动中存在大量的可以选择的案例,这就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剖析这些案例可以为学生提供关于理论运用的一些方法、方向、视角和技巧等,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经济学教学内容在很多方面表现为逻辑推导、图表、公式及其数学证明等内容,比较抽象,因而,单纯的讲授法往往会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难以理解,或者即或理解了也只是知道原理而不会应用原理来分析、解释实际问题。经济案例可以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因而案例教学的介人,有利于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和运用。

3. 教学实施过程

案例教学的基本条件是要有合适的典型案例,教师必须搜集、选择案例,并对案例进行整理,使之适应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为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必须要对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整体的规划和控制,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选择合适的案例,并进行编写。经济管理学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居于核心地位,课堂教学的开展是借助案例来实现的,因此对设计好的案例进行正确地分析是保证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选择好合适的案例后接着要展示案例,展示案例的时间比较灵活,既可在讲授知识之前展示,也可在讲授知识之后展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然后是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是教师总结和评定成绩。首先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积极讨论的态度,同时指出其中的不足,然后重点阐述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及个人看法供学生参考,并要求学生结合案例讨论所获得的主要观点,对照个人的分析找出差距和改进之处,最终形成案例分析书面报告,教师再对呈交的案例分析报告加以点评,打出成绩,发还给学生本人,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知道自己问题分析的准确程度,又可以让有疑问和进一步思想的学生继续和教师探讨。

4. 需要注意的问题

4.1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的处理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必然会对传统的理论教学造成冲击,但是其在教学中却又无法离开理论而独立存在。因此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案例作用,发挥案例教学的功能,避免案例教学陷入了人们片面认识和追求的无趣。在经济管理中,案例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既要重视案例的重点作用,同时要注重对学科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运用。

4.2案例教学与理论合理结合

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案例和理论两者之间的规律进行合理结合,将教学中需要处理的不同方法、方式进行严肃的处理。并且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将需要管理和完善的各方面都进行及时合理的控制。

4.3案例的选择要能够体现理论需要

经济管理学在过去的教学中一直是偏重于对于理论的教学和讲述。经济管理学作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在教学中离不开对各种理论知识的讲授和传输,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对于教学制度的侧重点难以掌握,各类教学中的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因此在案例教学中要结合各种案例综合分析,去糟取精,在理论讲述中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记忆,对各种复杂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处理。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