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本经济学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总则
为进一步加强对我校学生公费医疗的管理,提高医疗经费的使用效率,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根据国务院、江苏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及南京市城镇居民医保政策,特制定本办法。
二、适用范围
1、本办法适用于2010年起入校新生。
2、08、09级学生仍执行原《南京审计学院学生公费医疗管理暂行办法》。
三、门诊及住院医药费使用制度
1、门诊医疗费具体要求如下:
1.1学生不发备用金,在校内就诊,享受70%报销。因病情需要转诊治疗者须经校医同意,并签发转诊单,转诊医疗费可报销50%。自行在校外就医者其医疗费用自理。
1.2新生入学三个月内尚未取得正式学籍时,在学校卫生所就诊同在校生,到校外就医者其医疗费自理。
1.3学生入校后患有不直接影响学习的慢性病如需转诊,其医疗费报销不得超过学生医疗费定额标准(5元/月、60元/全年),如属门诊大病范围(恶瘤门诊放化疗、重症尿毒症门诊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肾移植术后门诊抗排异治疗、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
疮、精神病、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须提前至我校医疗保健中心、南京市医保中心办理门诊大病申请,方可就医;学生入学前患慢性病在入学后继续治疗者,其医疗费原则上自理。
1.4学生实习期间如患急症,可在当地一所区以上医院就诊,其医疗费按校卫生所转诊的标准报销。
1.5学生休学期间,只能报销造成休学原因医疗费的50%,最多不超过150元。
1.6学生寒暑假回家就诊的门诊医疗费用自理。
1.7因自杀、酗酒、斗殴、交通事故引起的医疗费一律不予报销。有关其他公费医疗管理办法及报销范围,参照省、市以及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2、住院治疗细则如下:
2.1学生在南京市定点医院住院治疗,须使用《南京市民卡》(即医保卡) ,出院时定点医院按照医保政策予以报销结算,否则费用自理。
2.2学生异地(非南京市)住院治疗,需要提前报本校医疗保健中心备案。
四、解释及实施
以上内容由校公费医疗办公室负责解释。此办法自二0一0年九月一日起执行。
关键词: 三本独立学院 大学英语 精读课程
一、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非英语专业大学本科阶段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全国高等院校中规模最大的一门课程,也是大学生最为重视、费时耗力最多的课程。没有哪门课程的学分可以与其相提并论。精读课作为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其教学模式在各高校存在着差异。尤其三本独立学院因其培养方案中要求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故而在精读教学中应有适合其教学对象水平的一套教学模式。独立学院从2002年开办至今,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这种新型办学体制,一直不断寻求适应自身发展的办学特色。只有定位准确,才能使独立学院蓬勃发展,然而,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教学现状却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二、教材选用及学时安排不合理
目前,我省三本独立学院都一直沿用和母体学校一样的英语教材或是使用国家优秀的获奖教材,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三版大学英语教材或外研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这两种教材在全国高校使用率相当高,不少一本、二本院校都在使用。然而教材的使用贵在适合其使用者,不能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这些教材通常是由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的专家、教授组织编写的,因此,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些教材更适合重点院校学生。由于国家教育部尚未颁布独立学院的英语教学大纲,在缺少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多数独立学院采用的教材与母体学校相同,这就导致了大部分三本学生在学习时,压力过大,缺乏兴趣,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加之大学英语课程在多数院校(包括一本二本)都实行每周4学时制,在这样有限的时间里很难让三本学生很好地掌握教材。
一般来说,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要向外语学习者提供符合外语学习规律的语言素材和学习方法。Cunningsworth(1995:15-17)专门提出了教材评估的四项原则。
1.教材应该与学习者的需求相吻合,与语言教学课程的目的和目标相吻合;
2.教材应反映目前和将来对语言的使用,选择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为自我目的使用语言的教材;
3.教材应考虑到学习者的需求,应该对其学习的过程起到促进作用,不应教条地套用某一教学法;
4.教材应该起到对学习过程提供支持的作用,与教师一样,教材应该成为目标语和学习者之间的桥梁。
根据以上原则,三本独立学院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学习情况,安排身处教育教学一线、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教学、科研团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汲取经验,编写适合三本学生的好教材。
三、传统意义上教师角色已不再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
唐代学者韩愈在其《师说》中将教师的职责和作用定义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随着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发展创新,人们对教师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从而产生了对教师角色的新比喻:“教师是一把钥匙。教师这把钥匙能打开丰富的知识宝藏,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自身成为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陈桂生,1993:259)这说明,教师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成为了课堂中的组织者(organizer)、控制者(controller)、评估者(evaluator)、提示者(prompter)、参与者(participant)和资源提供者(resource provider)。
三本独立学院既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就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念,明确教师在课堂上的多元化作用是必要的。要把课堂的中心由教师转向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逐字逐句地讲解单词、课文、习题,而是通过设计和组织教与学的双向语言实践,启发学生的思维,恰当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这些学习活动中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应成为问题的提出者,不断地提出启发性问题,使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当中得到乐趣,从而提高能力;教师应成为课堂活动的设计者,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设计出多种多样的活动,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教师应成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明确学习任务。学生学习精读课的目的在于掌握英语的基础知识,精读课的性质就决定了必须有大量的记忆任务。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握规律,及时总结学习方法,灵活学习,不要死记硬背。但需要明确的是,无论多么好的学习方法都是以大量的记忆为基础的,打消学生认为学习精读课有捷径的消极观念。其次,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依据当代教育教学理论,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知识认知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和认识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鉴于此,应当鼓励学生主动去学习,而不是通过填鸭式的方法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倡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尽可能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因而在进行大学英语精读教学时,不仅需要将知识技能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而且要将非智力因素的激发与培养、创造力的培养、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等作为教学目标。只有彻底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综合应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才能真正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这样有助于将课堂讲授与语言教学合二为一,使二者成为有机的整体,学生就能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四、现行英语教学环境有待于改善
就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而言,总体水平不高,而且长期以来存在着“哑巴英语”、“费时多,收效少”的弊端。(陈坚林,2000:6)三本独立学院学生英语功底较弱,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尤为突出。与亚洲一些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菲律宾等)相比,中国学生阅读能力应该是不错的,但是语言交际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相当落后。不少学生在各种考试中的成绩都相当不错,分数也很高,但是一旦与人交流却不能听也不能说,这是典型的高分低能现象,这表明我国外语教学多年来培养的只是外语应试者而不是三本独立学院培养方案中说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究其原因是受到语言环境的限制,学生在学校没有或很少有练习听力和口语的机会,也几乎没有使用所学语言的机会。英语似乎对中国学生来说真成了名副其实的外语,而在欧洲一些国家及亚洲的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菲律宾等,他们把英语当做第二语言。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区别,归根到底是语言学习的环境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并非易事,单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课堂和真实语言环境相去甚远,再怎么设计语言情景也难以与语言环境相媲美。因此,可以设想通过改革,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媒体进行结合,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多元化的英语学习环境,让学生充分体会这种语言环境。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还可以改变传统的老师单一讲授的教学模式,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甚至可以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能力、水平等因素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通过网络服务器,学生随时调用这些学习资源进行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尊重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了质的变化。
网络虚拟语言环境的建立,不仅有效地发挥出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获取更多英语知识信息。在实现了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交流的同时,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综上所述,我国三本独立学院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教学面临很多压力,如果想切实提高学生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从而达到培养方案中的目标,我们就必须从教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角色等多方面锐意改革。独立院校本身应抓住机遇,大胆改革,使大学英语教学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蔡基刚.当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压力[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
[3]宋桂霞.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任务型英语教学[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08):154-155.
关键词 慕课 翻转课堂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43
On Innovative Teaching of Introduction to Basic Principle
of Marxism under MOOC Background
CAI Wenwen
(Marxism Teaching Department, 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Bijie, Guizhou 55170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education into the era of the "online". The Internet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profoundly affected every aspect of social life, including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is imperative. Introduction to basic principle of Marxism teaching, therefore, to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The Times development, must be conducted on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evalua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 use of lesson for advocating advanced teaching concept, guide students to learn to autonomous learning, make classroom teaching more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Mooc; flipping classroom; autonomous learning
1 慕课的特点及其倡导的教学理念
所谓慕课,就是指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慕课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教学在虚拟课堂中进行,慕课学习者们来自世界各地,传统的电视大学、网络公开课等都是把教学过程录成视频,放到网上,在线学习者不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感觉就像在围观老师给别人上课,在慕课课堂上学生们可以相互倾听、相互讨论,相互回应,而不是老师满堂灌。
慕课倡导的理念是:“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能学到任何知识。”①传统教学中,课程受学校规模的限制,可选的课程就非常少,而在慕课背景下,可以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门课程可供选择,选择多了,才能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大学生们可以选择本校老师的课,也可以选择其他学校教师的课程。
2 慕课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过程缺乏互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是分开的,教师和学生缺乏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师在讲台上自言自语,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做其它学科的作业,在讲台下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这些都是课程教学缺乏吸引力、没有实效性、学生被动参与教学的表现。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对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学习热情不高,喜欢主动学习的学生非常少。要改变这些教学现状,就需要教师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积极改进现有教学方式,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传统考核方式重理论、轻实践。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理论性较强的是“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基本原理概论涵盖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同时原理课程可以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而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因此,给我们提供的是改造世界的方法,而不是提供一成不变的教条。尽管专业知识的传授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现有的考核方式只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不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环节。
(3)教学监督评价体制流于形式。传统的教学监督机制也不够完善,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现有的教学评价机制不合理,如同行互评、师生互评等。同行互评在大多数时候都是流于形式,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大多数时候仅仅只是为了完成每个学期的听课任务,对被听课教师的教学提出中肯和建设性意见的很少,一是出于怕得罪人的心理,另一种是出于互相好评,当好好先生或者根本无法对被听课教师提出改进和改善的建议。师生互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不完全是客观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喜欢讲故事多的幽默的教师,不关心理论知识的学习,或者是能够让学生轻松过关的教师,部分学生不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教学。现有的教学监督和教学评价机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促进教学的作用。
2 慕课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性教学的手段
2.1 翻转课堂理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1)虚拟课堂与真实课堂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翻转课堂就是颠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实质就是弱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的部分,强化课堂上学生讨论的部分,翻转课堂强调虚拟课堂与真实课堂相结合。虚拟课堂在此指网络课堂,虚拟课堂与真实课堂不一样,没有教室、没有面对面教学的教师和学生。虚拟课堂是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是对真实课堂的有效补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之前,先进行自学,虚拟课堂是引导学生进行自觉学习的有效方式,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到主动学习,在进行网上学习之前,学生可以运用一切电子设备,比如电脑、互联网、智能手机获取自己想了解的知识,然后在网上进行学习,先进行预习,同时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记录下来,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讨论。
虚拟课堂可以事先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解,有一定的基础,为真实课堂的教学活动提供有效的准备,在虚拟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难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向老师请教、或者向同学请教。教师在同学反馈的问题中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以便得出学生在相关的知识点上存在什么问题,大部分同学反馈的问题集中在哪些方面,归纳总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以便在真实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教学中多互动,少灌输。孔子主张启发式教学,而不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多讨论、多交流、多互动,少灌输,真正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虚拟课堂与真实课堂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师和学生要在课外花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更多的互动。这就要求学生花更多的时间来预习和学习,学生之间也可以分组来进行学习和讨论,教师在课堂外则需要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找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同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寻找相关对策,使真实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教师在课外要充分的利用和学习其它学校优秀的教学资源,利用这些优秀的教学资源来为自己的教学活动服务。在这种教学模式中,需要学生高度自觉,并且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同时也需要教师的有效监督和比较完善的考核机制来保证学生在课外的自主学习质量。
2.2 凸显自主学习在期末考核中的比重,将实践教学纳入考评
传统的考核方式重视分数的考核,期末考试在总评成绩中占很大的比重。理论考试分数的高低不能准确衡量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传统考核方式容易使学生在期末考试时,进行突击性的学习,期末考试分数可能很高,但并不能真正凸显课程教学的目标。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应凸显平时学习的重要性,期末考试的成绩比重还可以进一步弱化,期中考试的成绩可以进一步弱化,将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部分,将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的表现凸显出来,避免学生平时不学习,期末考试在题库中训练,会考试,能拿高分,但是却不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活动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来完善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纳入考评。教师在考核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们在虚拟课堂的表现,通过考察学生自学及课堂讨论的情况来进行考核和评价,这样教师不仅仅可以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表现,也可以掌握学生在虚拟课堂学习的情况。
2.3 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涉及到学生评价和同行互评,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能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喜好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不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的评价可以使教师能够认识到自己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更正,使教学更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更适合学生的成长成才的需求。同行互评是教学评价机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同行互评,可以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在理论修养和教学实践中的进步,要想更客观地进行同行评价,需要教师从“我被听课”转变到“我要听课”,从应对被动听课,转变到主动要求听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请本校在这门课程中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师来进行指导性的听课,避免同行互相听课流于形式。
关键词:信息资源,资源共享,图书馆,利益平衡
1. 引言
按照的观点,利益就其本性而言是盲目的、无止境的、片面的。不同的利益彼此之问会存在冲突,而利益的这种与生俱来的不法本能会导致各种利益在不断激化的冲突中同归于尽,作为社会控制工具的法律有必要对各种利益进行协调和平衡,使其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资源共享是人类互惠交换行为的一种,是一种打上经济烙印的行为。共享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首先表明一种关系,共享关系联系着有特定目标和任务的人群,他们关注有价值的共有资源,相互之间协调行动,并形成或松或紧的组织架构,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的重新分配。资源共享是一种群体性行为,而在这种群体性行为背后,资源共享本质上是利益的共享。
利益共享的关键在于,必须处理好空间利益关系。美国经济学家艾德加·M .胡佛说过,利益关系处理得好,对于利益共享的相关者来说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否则,只能是一种负担。
文献资源共享是指某一个图书馆的资源为其它图书情报机构共同享用的活动。实质上指人类以文献为工具,按照互惠互利、互补余缺的原则进行的一种信息传播与交流活动。1999年1月,全国124家图书情报机构的代表云集北京,商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问题,发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倡议书》,倡议建立全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标志着我国文献资源共享工作的开始。经过多年的努力,国内三大资源共享工程(项目),即教育部领导下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科技部所属的“国家科技文献中心文献资源共享网络服务系统”、文化部倡议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发展迅速,我国的图书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成就喜人,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何维持共享体的长久性,在共享体内如何维持各方利益的平衡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信息资源共享的经济学分析
虽然资源被利用对社会越有益,但是信息共享不是无条件的。所谓共享,可以认为是资源在拥有者和使用者之间进行的流动。但并不是说共享是无条件的,倘若使用方不需要该资源或其不愿花费代价接受该资源,“共享”是不能实现的。由此可以看出,资源共享的条件是:拥有者愿意将资源共享,使用者主动接收共享资源并且不损害彼此的利益关系。不论拥有者共享资源,还是使用者接收资源都是有成本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源并不是无止境、无范围、无限制的全部共享的。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每项资源在进入共享前,都需要对其进行预处理,包括将该资源更新的人工处理成本、硬件设施成本分摊、实现共享的软件成本分摊,这三部分被认为是资源共享预处理成本。
假定条件:
(1)信息资源共享成本只考虑预处理成本;
(2)信息资源共享收益只与信息资源共享范围有关,并初步认为线性关系;
构造成本收益函数:
C= C(q)=C
R=A*q
其中:q:信息共享范围;
R:与q成正比;
C:预处理成本,信息一旦共享,不论共享程度如何,都必然产生预处理成本,该成本固定,与q无关。
函数曲线如下:
摘要: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备受学者关注,但现有研究对二者概念及相互关系的界定不够统一,使转化的研究基础不稳定、方向不明确。本文从经济学角度重新对二者的转化进行审视,从而明确转化的关键是生产关系的确立,提出促进转化勿需全程激励而应注重企业契约的设计。
关键词:人力资源 人力资本 广狭定义 关系 企业契约
人力资本具有远高于其它资本的增值收益,一定条件下,资源可转化为资本。为获得更高收益,企业界与学术界一直关注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但现有研究对二者的定义与关系分析的不够统一,使转化的研究基础不稳定、方向不明确。本文从经济学角度重新审视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以寻找转化的关键点,促进高效转化。
一、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研究现状概述
现有研究对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定义不够统一,出现了如表1所列的交叉重合情况。
(一)二者关系的研究
1.人力资源载体观。该观点视人力资源为人,人力资本为人的能力素质,认为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激励,就能培养并增强其创造价值的能力,从而形成人力资本。但因过分强调人力资本由后天投资形成,将一切后天能力都划归人力资本所有,使得人力资源这个载体仅保有人的形态,逐渐沦为人力资本的躯壳。
2.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层次观。该观点视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为同类事物,或同时指人,或同时指人的能力,只是分处不同层次。前者指简单劳动能力或只具有简单劳动能力的人,后者指复杂劳动能力或具有高级技能能创造更多剩余价值的人。此观点认为只有经历“投资并获取收益”的资本化过程,丰富完善简单劳动能力为复杂劳动能力,人力资源才能成为人力资本。但因过分强调复杂劳动能力才是人力资本、复杂劳动能力创造更多价值,导致“创造价值是人力资本的特权,普通劳动者或简单劳动能力不能创造价值”的错觉。
(二)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判断标准与转化方法研究
价值增值位于生产过程的尾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检验,高级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长期性。所以,现有研究关于促进转化的方式,多沿用经典的人力资源激励措施,对人力资源投入生产前至价值创造的全过程进行激励,缺乏针对性。
二、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经济学辨析
(一)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本质相同
经济学中资源指可以为创造物质财富投入生产活动的一切要素,资本是资源的一部分,是被选择、投入再生产过程,与物质资料相结合,可能产生收益的生产要素,二者本质相同。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也是如此,它们都具备可塑性、社会性、能动性、资本积累性等特性,二者本质相同。因为不能在同一时刻用不同性质的概念加以区分,所以载体观并不妥当。
(二)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重新定义
本文认为,人力资源广义指为创造某种价值和组织绩效,组织可使用的一切具有劳动力的人,狭义指这部分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但人力资本作为人力资源的一部分,并不能简单的定义为投入生产的人力资源。定义人力资本时,必须具体分析与之相关的社会形态及经济结构。人力资本理论形成于美国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中。当时人力资源在生产中的支配地位逐渐显现,带来了美国经济的大幅增长,引发了人力资本的研究。但是,作为“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收益性与风险共生,增值并非绝对。人力资本的收益性也建立在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上,生产过程伴随风险,不应以增值与否作为人力资本的判断标准。
(三)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本质联系
1.人力资本来源于人力资源,更加稀缺。人们在选择以何者投入生产时,更重视备选者的质量,这使人力资本主要表现在能力增量与预期收益等动态形式上。对于“落选者”或生产需求外的人力资源,在不需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前,人们给予的关注较少,这使人力资源以静态的存量形式表现居多。
2.作为存量,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外部性资源,企业不需对其额外劳动付费,也不为其生产承担风险。但投入生产的人力资本,是企业的内部性资本,企业既需为其包括机会成本在内的额外成本买单,还需承担其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因此,对企业而言,人力资本比人力资源风险性更高,管理过程中,企业对人力资本的人性需求更关注,但管理成本也更高。
3.人力资本较人力资源增值性提高。此观点并非要重蹈层次观的覆辙,而是因为投入生产的人力资本比人力资源拥有更多的生产资料。按照马克思“工人是利用生产资料来使自己的劳动增值”的理论,人力资本更容易实现增值。
三、促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关键途径
重新辨析后可知,判断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是否成功,应以二者转化所需的社会经济形态是否满足、生产关系是否建立为标准。现有社会经济形态中,人力资源对收益的预期影响比物质资源更加显著,且人力资源都有极强的主体意识,转化的关键在于生产关系的建立。因此,促进转化不需全程激励,而应着力促进企业与人力资源生产关系的确立。
在生产关系正式确立前,关于人力资源与企业间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生产中二者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等信息都会在彼此心中被预设。促进人力资源与企业生产关系的确立,即要促使二者预设值达成统一。
企业方对生产关系的预设值设计在企业契约中。若企业契约符合人力资源对生产关系的预设值,人力资源会主动向人力资本转化。这既能发挥企业契约降低交易费用、,降低转化的激励成本的优势,又能提高效率。而作为契约双方权利义务没有事先完全界定、双方有权在和约过程中追加规定的特殊契约,企业契约若不符合人力资源的预设值,双方可就契约内容不断博弈,直至彼此满意,变人力资源为人力资本。但若博弈的时间过长,或双方最终不能达成一致,转化则会被耽误。
因此,企业契约的设计对生产关系的建立十分重要。应遵循详尽与贴近需求的原则,将契约双方权责、人力资本计价方式、剩余权利获取形式、结果鉴定与监控、风险的分担、日后协商形式等包含其中,既方便人力资源理解思考,避免未尽事宜可能导致的双方不快与人力资本封闭甚至离职退出的现象,也能使人力资源在企业契约中感受到自身所需后,主动向人力资本转化。
参考文献:
[1]黄晓梅.激励:让人力资源成为人力资本[J].经营与管理,2006
[2]刘家强.论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J].财经科学,2004
[关键词]独立学院 国际贸易专业 应用型本科人才 保障体系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年代,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新形式的需要,培养能够参与国际商务竞争的合格人才,对国际贸易专业提出了高的应用型要求。本文从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三方面展开讨论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保障体系。
一、建立国际经贸专业实验室,保障校内实践教学
1.加强独立学院国际经贸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国贸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凡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员,不仅必须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及方法,而且应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因此国贸学生主要的专业课在教学上都要求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以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和实务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现在,独立学院的国贸专业一般都开展了实践环节的教学,如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但是由于国贸专业的特殊性,这类实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的作用并不高。学生在实习单位实习,无法接触到国际贸易业务的核心内容,往往只能做一些工作甚至是打杂,对其实际业务技能的提高没有多少帮助。
相比之下,在实验室里进行实践则有效果的多,对学生的助益也大。贸易业务的处理能力只有经过亲自动手操作之后才能真正掌握并逐渐熟练起来。
2. 独立学院国际经贸专业实验室建设的现状、问题
就独立学院的国际经贸专业而言,实验室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比如,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建院初期就引进了上海科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3个国际贸易教学平台系统。其它武汉地区的独立学院也同样建立了或正在筹建国际贸易计算机模拟实验室。
但是独立学院国际经贸专业的定位与其它不同类型的高校定位不一样,我们要培养的是面向市场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这就决定了我们与注重理论研究的重点高校相比,要将更多的学时放在实践环节的操作上,但在与注重培养基层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比起来,我们对于学生的理论与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要高一些,全面一些,因此,我们认为仅仅建设国际贸易计算机模拟实验室还不能满足独立学院经贸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3.独立学院国际经贸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培养面向市场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我们认为在实验教学环节,除了学生可以借助计算机模拟教学软件系统来进行实践之外,还可通过对国际贸易主要流程的场景模拟来对实践进行深化。通过这两步骤的实践,学生不依靠实际工作就可获取国际贸易的实战经验,缩短与就业岗位的距离。同时,我们建议,独立学院的国际经贸专业在建设实验室保障体系时,可以考虑将国际贸易计算机模拟实验室和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验室的建设结合起来进行。
当然进行实验室的建设,除了以上的一些重要内容,还有其它一些事项,如配套实验教材的建设。拥有一支既熟悉理论教学,又掌握计算机国贸专业教学软件应用,并能带领指挥学生进行场景模拟的国贸教师队伍。同时,随着独立学院国际经贸专业的发展,实验室的建设也应与时俱进。
二、建设国际经贸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保障校外实践教学
考虑到国际经贸专业的特殊性,独立学院建立国际经贸专业的大型实习基地较为困难,学生在涉外企业现场接受生产和实际工作训练的机会较少,但是,独立学院还是应该积极进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并把它和解决学生的问题切实地结合起来。综合来看,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国际经贸专业实习基地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是外贸企业。由于中国的外贸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因此地处东部沿海的独立学院比较容易能够找到外贸公司作为实习基地。但是如果独立学院地处中西部地区,要想在本省本地区找到外贸企业作为实习基地是较为困难的一件事。因此这些地区的独立学院要想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就必须多途径全方位地想办法、拓渠道。学院要积极与有关单位进行沟通,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沿海地区,特别是中、小城市的外贸企业进行协商,以期建立稳固、长期的校外实习基地。寻找这些企业,学院除了组织本校的老师出差,专门有针对性地进行寻找之外,还可借助政府和社会的力量进行。
第二类是国际化的民营企业。随着国家外贸经营权的放开,这类企业对于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将是未来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方向。独立学院如果能有进出口业务的民营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就能为国贸专业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而且这些民营企业往往都有自己主要生产和出口的产品,学生在这里实习,除了掌握外贸出口必须的流程之外,还能从生产一线学会许多产品专业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具备交错的知识结构,对于他们更好开展专业外贸是非常有利的。
实习基地找到之后,关键就是和企业建立稳固的“实习――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了。由于独立学院要培养的是面向市场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因此学校和企业比较适合开展“订单式”联合办学,采取“工学交替”的“6+1+1”的培养方式。学生在学院学习三年即六个学期,第七个学期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按企业要求设置,并按企业需求对学生实施专业、职业素质、企业管理规范、企业文化的教育;第八个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即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安排学生在校外“订单式”联合办学企业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意识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以及就业岗前培训的问题,从而达到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目的,实现学院、用人单位与学生的“三赢”,是一种产学合作的高层次形式。
此外,在“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请合作企业的专家到校对学生进行专门指导。同时这种培养方式方便老师进行调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选题与撰写打下基础,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保障独立学院国际经贸专业教学水平
1.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师资力量现状
20年来,独立学院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其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目前,独立学院对教师一般都实行聘任制。从总体上来看,当前许多独立学院仍然实行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的体制,外聘教师的比例较高,专职教师比例则较低。
现在,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主要由四部分构成:一是公办高校退休教师,这部分教师从事的专业学科齐全,大多数具有高学历、高职称,是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兼课教师,主要是公办高校在职教师、科研人员或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到民办高校兼课。三是在读研究生,主要是指在高校攻读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四是专职教师,主要是指独立学院面向社会招聘的大学毕业生或具有一定学历的年轻教师。
2.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问题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当下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建设仍是其薄弱环节,严重制约了整个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一,教师队伍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从独立学院自身来看,已经认识到了师资力量的重要性,但在教师评优、职称、进修、科研等工作上仍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方面,没有相关具体的法律制度可以依照,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内部,教师队伍管理、学科建设、新学科研、培训等职能部门往往各自为政,协调性较差,甚至校内教师流动也十分困难。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理论与应用专业,需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实践能力。这就为该专业的教师需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由于独立学院教师的相关保障制度不能落实到位,有些科目招聘不到高质量教师,只能依赖于高校本部的兼职教师来进行授课,不能形成自身独立的师资队伍。教学上也缺乏严格规范,无法进行统一的教学质量检查和评估。
最后,从教学工作量看,民办高校教师往往每天都在上课,不仅如此,一名教师往往还要担任多门课程的讲授任务,教学质量很难保证。除了教学外,一些民办高校还要求专职教师从事一些行政性的事物,这就进一步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使之不能专心科研教学。
第二,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教师队伍结构包括了年龄、学历、职称、学缘等显性结构和思想、能力、水平、修养、性格等隐性结构。当前独立学院国贸专业教师队伍结构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上。专职教师要么是年龄较高的公办高校退休教师,要么是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应届硕士毕业生,这两类人群所占比重往往超过80%,而作为教学、科研骨干力量的中年教师比例严重不足,老、中、青比例极不协调,尚未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师资梯队。
第三,教师队伍稳定性差,专职教师缺乏或不足。
目前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已经占到了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青年教师已经成为独立学院的生力军。然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问题依然突出。兼职教师由于身兼数职,无法全身心地投人到民办高校的教学工作中,而且兼职教师与学校的关系是一种临时雇佣关系,兼职教师数量过大,教师的流动性必然很大。另外,由于待遇、社会认可、福利等因素,民办高校的专职教师普遍存在打工心态,缺乏安全感,流动性大。这些因素造成了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流动性,使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处于不稳定状态,不利于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四,对教师的在职培训支持不够。
独立学院教师在接受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一般情况下,如果是兼职教师除了上课之外,不参与任何民办高校的相关活动,当然就更不用说相应的培训工作了;而专职教师课时量很大,时间和精力都是问题,而且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培训和培训方式,加之学校在经费和政策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独立学院教师的培训工作很难开展。
国贸专业包括相关技能课程,因此国贸专业的教师必须接受国贸实务的培训,这样才能把这些应用型的知识与理论相结合,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但独立学院培训设施缺乏的现实条件,对应用型的培养不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3. 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保障
第一,进行合理的人员配置。
建立合理的独立学院教师配置机制是独立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独立高校在面对教师劳动力市场时,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需要,及时调整本校教师结构,从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
首先,拓宽教师来源。一是向社会招聘;二是从企业、行业引进;三是适当从高校毕业生选聘。
其次,要合理确定专、兼职教师的比例。独立学院应有自己的专任教师队伍,但聘请少量的兼职教师也是必要的。
最后,对兼职教师进行系统的管理。独立院校可以出台《外聘教师管理办法》,制定不同类型的兼职教师的相关制度。
第二,建立有效的人事管理机制。
在人事制度的改革创新方面,要想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吸引和稳定优秀的拔尖人才,充分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实施教师聘任制是一项重要举措。具体要求:规范独立学院教师的相关管理制度,以书面形式制定实施方案,让全体教师参与教师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设计;建立、健全独立学院高校教师的业绩评价体系,对于评选出来的优秀教师要待遇从优,奖勤罚懒;落实教师的各项基本待遇,这是保证民办高校相对稳定又具有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基本前提。
第三,以“导师制”为主,加快“双师一体化”教师的培养。
独立学院的专职教师大多是刚毕业的年轻老师,没有实践工作经历,其授课水平和强化技术能力还很薄弱,因此实行“导师制”为主的“双师一体化”教师培养势在必行。
除了以上三点对教师资格的保障措施外,独立学院还应该为教学提供相关的服务,建立教学重中心。
参考文献:
[1]叶国灿,胡国军,陈伟鸿.“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6.
[2]张春梅.高校独立学院的发展规范与创新[J].2004,4.
[3]金秋萍.论独立学院的科学定位和师资队伍建设[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3.
[4]金秋萍.独立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6.
[5]王振如,王福海,郝婧.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9.
[6]王丽荣,张显军,赵勇平.机遇现代工程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
[7]宁顺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培养模式的研究[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5,(1).
[8]陈飞.我国独立学院办学模式研究[D].2004,4.
论文摘要:探讨了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在开设微观经济学课程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试等方面的新尝试,阐述了该课程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使教学有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思路。
《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学生所学的第一门专业课,一般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这些刚刚接触专业课的学生有一些相同的特点:第一,他们虽然读过或听说过一些经济理论,但经济学知识不够完善,没有一条贯穿于经济知识的主线,也不能形成体系;第二,他们在中学接触过政治经济学,他们的脑海中有些先人为主的观念;第三,少数学生读过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经管类图书,但各人读的书不同,接触的知识也不同;第四,他们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微积分课程,但由于经管类专业文理兼收,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
由于《微观经济学》既是一门理论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侧重于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的教学,让学生能掌握微观经济理论的精髓,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有详尽了解,并能运用一些基本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基本经济理论和模型去分析和解决简单的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但由于专业学时有限,面对体系庞大、内容繁杂的微观经济理论,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尤为重要。
1.教材的选用
《微观经济学》教材有很多,如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合著的《经济学》,斯蒂格利茨和沃尔什合著的《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梁小民编写的《西方经济学教程》。对于学生来说,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实用性是很重要的。经济学是一套连贯的理论,如果教材难度过大,学生就不易接受,真正学到的知识就少。在国外的教学中,很多课程没有固定教材,教师上课也并不依据某一本教材,而是列出一长串参考书供学生阅读,而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强调以教材为本。可是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很少融入案例或新闻摘要,根据我国国情,我们在指定教材的同时,还应在讲课之前为学生精心选择教学参考书目。这些参考书目包括经济学经典教材、经典著作、经典论文,有价值的期刊和经济学学习网站。国外学者,特别是美国大学教师编写的教材案例比较丰富,可惜是取材于国外的经济现实,有些在中国课堂中并不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还需要大量收集经济学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这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微观经济学原理与思维方式的形成,是培养经管类专业人才的第一步。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很丰富,但也很抽象、深奥、难懂,学生难于消化,特别是要用高等数学的知识证明和推导经济理论,使很多学生普遍感到经济学难学。要做好教学,就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培养其专业兴趣,多传授实用性强的知识,最终使经济学原理“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将微观经济理论学习过程中的抽象、难于理解的问题,变为具体和简单。
首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在对教材进行整理、归纳后,借助国内外最新的教学内容、精彩片段等,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需要将图、表和数学都作为其基本工具,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后,可以节约出大量的课堂时间,这对教学内容的完成将更有利;同时教会学生看图表、做图表对学习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非常重要,尤其需要教会学生如何看图、如何作图。“一图胜千言”--解释经济现象时,有时用图来说明要远远好于语言的罗列。
第二,教学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环节也早被提出,敢于提问才能敢于批判、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因为,正确的提问代表着创新的方向,没有正确的方向也就没有创新成果。从学习活动方式来看,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仅限于“预习、听课、复习”之中,他们在相当程度上“懒于思考、缺乏问题意识”。这种学习状态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可以考虑将课堂实验的方法引入《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来。形成师生互动,老师引导,学生参与其中的信息双向交流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主动的知识探询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教师也可以发现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了解学生的需求,做到因人施教。
第三,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在现代教育领域已被广泛使用,我们不仅要加强对西方经济社会的研究,揭示西方国家的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企业组织与管理等的新变化,还要加强对我国经济实践的研究;通过大量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让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原理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所有人都生活在经济社会之中,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和经济有联系。西方经济学原理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人们生活、理财的可靠指南。
第四,注重习题练习。通过做习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习题练习可以使学生熟悉生疏的概念、原理,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巩固所掌握的知识。并且我们可以在学期初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经济管理研究的前沿课题供学生选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选题查找参考文献.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研究课题并总结自己的观点。最后要求学生在小组前进行答辩演讲。表达自己的观点,回答其它同学提出的问题。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表达、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和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性格。
3、考试形式改革
关键词: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160-0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经济与金融行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增加。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增长,金融是经济学研究领域应用性强的分支,融合经济学与金融学的学科理论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在行业人才需求和学科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经济与金融本科专业的增设显得尤为重要。2007年,教育部在清华大学试点开办经济与金融专业。至2015年,我国已有18所高等院校正式开设了经济与金融专业。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建设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相关研究还很少。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经济与金融专业发展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发展历程
2006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批试点招收经济与金融专业本科生,2007年正式_始招收第一批经济与金融专业学生,这标志着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建立并进入试点招生阶段。在建立之初,经济与金融专业的代码为020120S(S表示少数高校试点目录外专业),归属于经济学科(02)经济学类(0201)[1]。2011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专业第一届学生毕业。据统计,2011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本科生就业率达到了100%[2]。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试点的成功,加之国内其他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创新经济学与金融学本科教学,教育部开始在各高校逐步推开设置经济与金融本科专业。与此同时,教育部对经济与金融学专业在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位置也进行了调整。在2012年的新目录中,经济与金融专业进行了细微的调整,虽然还是属于经济学科门类,所授予学位还是经济学学士,但是从经济学类调整到了金融学类。这一调整,表明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学生培养应偏重于应用型更强的金融学。
目前,我国虽然已有高校12所高校开设经济与金融专业,各高校正处于经济与金融专业建设的起步阶段,尚未在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形成共识。因此,有必要参考清华大学试点办学的经验和国外经济与金融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的成果,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构建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
二、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清华大学是我国第一所设置经济与金融专业的高校,2007―2011年间,教育部未批设经济与金融专业。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设置与发展上处于先试先行的地位。因此,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培养方案对探索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经济与金融专业招生是文理科兼招,学制四年,授予经济学学士。在培养目标上,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经济与金融学理论和方法,具有国际视野,了解中国国情,能够解决现代经济,特别是金融领域实际问题,有较高的中英文沟通能力,未来能够从事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金融机构、企业与政府部门的经济分析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中,采用“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在通识教育学习后,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在课程体系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本科培养方案课程分为三大课程模块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和专业相关课程。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为通识教育课程,大学第一、二学年,不分专业均需修读。第三学年,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经济与金融专业的专业课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构成。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学原理(1)、经济学原理(2)、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应用数理统计、金融学原理、信息管理导论;专业必修课一共8门,为中级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1)、公司财务、公共财政学、投资学和货币银行学。专业选修课需修够27学分,学生可以在经济统计学、国际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博弈论、金融数据库、计量经济学(2)、发展经济学、经济控制论、中国宏观经济分析、经济学专题研究、经济学理论与实践、金融学专题研究等课程,或在经济学院其他专业、甚至其他学院的课程中选修。
2007级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专业的本科培养总学分不低于170学分,其中春、秋季学期课程总学分不低于140学分,夏季学期实践环节15学分,综合论文训练15学分。在学分的分配上,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40学分,自然科学基础课程31学分,专业相关课程6分,其中专业相关课程又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1分),专业必修课(23学分),专业选修课(27学分)。从学分的配比上,可以看出清华大学的课程设置强调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均衡,专业基础课、必须课和选修课的学分占比也相差不大,这体现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对经济与金融专业学生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培养原则。
总体而言,清华大学2007级经济与金融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体现出在宽广的知识面基础上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理念。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中包括了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会计学的核心课程,在选修课中,不仅开设了众多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学生还可以跨专业和跨学院选课。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建设和课程体系开发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其他高校进一步结合学校特色建设经济与金融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提供了借鉴样本。
三、国外高校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一)曼彻斯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曼彻斯特大学是英国会计与金融学研究和教学最好的大学之一。该校的社会科学学院和商学院联合开设经济与金融专业,学制为三年。课程教学采用讲座、教程和研讨会相结合的形式。课程的考核方式多样,包括考试、完成课题项目以及论文报告。第一年的课程是关于社会科学的通识性教育,同时开设会计和金融学的基础课程,为学生开展第二、三年的学习和研究做准备。通过第一年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方向,金融经济或会计金融。第二年的课程主要是金融学与经济学的专业课程,难度和深度都有所增加。主要课程包括金融学基础、中级管理会计、金融市场与机构、管理信息系统概论等。第三年开设公共部门会计、审计、公司财务、信息系统案例研究等。从曼彻斯特大学经济与金融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在突出培养学生国际化的商业思维和视角下,该专业更偏向于金融学理论知识,尤其注重会计学相关理论与实务能力的培养。
(二)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
布里斯托大学的经济与金融学专业培养期为三年。该校经济与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注重数理统计分析在经济和金融学中的运用。该专业要求学生在第一、二学年修读至少一门经济学课程,第三学年至少修两门经济学的课程。从该校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该校在以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等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来解决经济和金融实务中的问}。
(三)南安普顿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南安普顿大学经济与金融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综合掌握经济学的原理与分析方法,强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金融领域的运用。南安普顿大学的经济与金融学专业学制为三年。在第一、二学年开设课程,每学期四个课程模块,一年共八个模块。第一学年的课程均为必修专业课,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数学、经济统计分析、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第二学年的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程构成。必修课程为微观应用经济学、投资组合理论与金融市场,选修课包括计量经济学概论、统计学理论等。第三年,学生自选课题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相当于两个课程模块。从该校的专业课程开设情况来看,在第一学年注重教授学生经济学基本原理和经济学分析手段的训练,第二学年则促使学生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深入学习,掌握经济学和金融学的数学分析工具。在此基础上再开设投资组合与金融市场,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和分析工具来认识和解决金融学问题的能力。
(四)兰卡斯特大学(Lancaster University)
兰卡斯特大学开设有金融与经济专业(Finance and Economics),学制为三年。兰卡斯特大学该专业的学生可以从第二学年开始,转入会计与金融专业学习。课程教授采用讲座、团队合作、个别指导、讨论等多种方式。该校在专业课程开设上,第一年必修课包括会计和金融学概论、经济学原理、经济定量方法,注重为学生打下会计学、金融学、经济学的学科基础。第二年的课程以金融学和会计学的课程为核心,必修课包括金融学原理、高级金融学原理、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估值、管理经济学、商业和国际宏观经济学、经济数学、经济学概论,学生还需在会计审计信息系统、金融会计原理、商业决策管理会计三门选修课中选修一门。
第三年的必修专业课程包括企业融资、投资学、国际金融管理、计量金融学,这些课程是是对金融学理论和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学生还需在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宏观货币经济学、人力资源经济学、广告经济学、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工业组织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商业学中选修4门。从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兰卡斯特大学对经济与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以金融学的课程为核心,经济学的课程作为铺垫或拓展,始终贯穿了经济数学和定量分析方法的训练。
国外开设经济与金融专业的曼彻斯特大学、布里斯托大学、南安普顿大学、兰卡斯特大学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各有特色,但总体而言,又有共同之处。在这些学校的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都是以金融类和会计类的课程作为核心,辅之以经济学的课程,用经济数学或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将这些课程加以贯通。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注重教授金融学理论,强调提高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
四、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当前我国高校的经济与金融专业还处于初步建设阶段,亟需建立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我国高等学校经济与金融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广泛经济学知识和金融学理论,并能够熟练运用经济学和金融学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和金融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从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参考清华大学和国外高校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经验,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下,建议采用“经济为基,金融为核,计量为法”的基本思路来构建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
“经济为基”是指以经济学的核心课程作为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经济与金融专业属于经济学科,是在经济学与金融学不断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金融学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应用性学科,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也是金融学发展的源泉。因此,培养经济与金融专业的人才,首先应该使其具备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在课程体系构建中设立经济类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具体设置课程上,可以在不同学期开设经济学的核心课程,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
“金融为核”是指在专业课程的体系中以金融类的课程作为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金融学的理论和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现实金融问题的能力。经济与金融专业从开设之初归属于“经济学科(02)经济学类(0201)”到2012年调整到“经济学科(02)金融学类(0203)”的这一变化,也表明经济与金融专业应以金融学的课程为核心。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根据教育部规定的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设置金融类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
“计量为法”是通过开设计量经济类的课程,使学生能熟练运用数学工具来解决经济与金融问题。现代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发展,越来越注重数学工具的运用。掌握了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技能,才能更为科学的认识和分析经济与金融问题,在投资实践中发现规律,进行决策。同时,计量经济学也是将经济学与金融学理论融会贯通的重要途径。而计量经济学相关课程的学习,需要以高等数学为基础。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开设相应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如经济数学、初级计量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等。
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下,依据“经济为基,金融为核,计量为法”的基本思路,可以构建由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三大课程模块组成的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是为通识教育服务,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素质,包括政治理论课、数学、英语、体育等课程。专业课程模块是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能力的课程,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技能课组成。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学类的基础课程,如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经济学、会计学等。专业核心课以金融类课程为主,如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国际金融、保险学等。专业技能课以经济计量类课程和金融实务训练为主,如计量经济学、经济数学、金融数学、商业银行实务、投资理财实务等。商业,专业方向课程是根据学生兴趣和结合社会需求,来细分的专业方向,如会计金融、金融经济、证券投资等,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开设理论和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2012.
[2]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1届毕业生就业报告[D],2011.
[3]教育部.教高[2013]4号,教育部关于公布201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附件:2012年度经教育部备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2013.
[4]清华大学.清华大学2007级本科生培养方案.2007.
Study on Curriculum System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Specialty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TAN Guang-wan,ZHUANG Ping,YU Tao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Dalian Ocean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 116023,China)
在5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公布以前,许多人总是强调通货膨胀的风险,甚至有人认为宏观经济全面过热。5月份数据公布之后,因为CPI(消费物价指数)已连续2个月在1.8%的水平上,经济全面过热的根据弱化,而通货紧缩一类的说法又开始出现。上半年数据公布之后,6月份CPI的同比涨幅降为1.6%,认为上半年经济全面过热和通货膨胀风险严重的看法可能被大多数人所抛弃。
一些分析认为,5月份,甚至是6月份的物价数据才证明了目前通货膨胀不是主要问题。其实不然。对于一个坚持对中国宏观经济做系统、持久的观察和分析的人来说,拒绝所谓通货膨胀风险与经济全面过热的分析不是从5月份开始的,发现所谓通货紧缩的阴影也不是自5月份开始的。就CPI而言,从2004年10月份其环比就开始下降,但同一时期货币政策一直在收紧。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货紧缩的风险其实早就存在,只是被忽视甚至被误导,一直没有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宏观经济讨论中,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误导就是对中国CPI指数编辑方法(包括统计口径)的批评。一些研究报告称,目前中国的CPI统计测算体系本身存在较大缺陷。尤其是把居民的购房支出在统计上人为地划归非消费性支出,使房产销售价格没有直接进入现行CPI的统计范畴,这显然不适应现阶段居民实际消费支出结构已经发生的变化及今后的趋势,而以此测算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肯定明显低估了中国的实际通胀水平。一些研究者也认为,价格上涨最快的消费支出项目没有包括在CPI中,比如民众教育消费、医疗保险、住房消费;住房消费中的物业管理费、房租、购房等大项都没有包括在CPI中。还有研究者认为,在统计分类中,“居住”一项包括建房及装修材料、房租、水电费等,而停止福利分房、实行住房商品化后的最大的居住支出――购房却基本未被包括在内,从而CPI未充分反映近年住房价格的大幅上涨,低估真实通货膨胀。
这些批评部分来自于对现行统计方法的不了解。其实,只要简单查一下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就可以知道,在CPI的小类“娱乐教育文化”中,有教育项,其中有学杂托幼费;在小类“居住”中,有建房与装修材料,租房,自有住房,这些项目都和住房有关。由此可见,上述关于CPI没有考虑住房消费和教育消费的说法与事实不符。实际上,CPI不仅包括房租,还包括建房和装修,甚至包括自有住房的虚拟房租成本。
批评CPI没有包括购房价格,并认为是低估通货膨胀原因的观点,则是一个基本经济学和统计学知识方面的错误,需要加以解释和澄清。其实,中国目前计算CPI没有包括购房价格,只包括租房价格,是符合国际通行的统计实践的。
为说明计算CPI的国际实践,首先来看美国的计算方法。美国负责CPI计算的机构是美国劳工统计局,其出版的一个方法论手册(BIS handbook of methods,1997)中的第17章就是CPI计算方法,它明确写到“房屋、古董、收藏物的购买被看作是一种投资支出,而没有包括在CPI的计算中”。
六个国际组织: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OECD、国际劳工组织和欧盟统计局2004年联合出版的CPI计算方法手册,规定了CPI核算范围,其中写到“住房不是耐用消费品(家具、家庭设备、车辆是耐用消费品),因此作为固定资产处理,而不是作为消费品处理,所以不包括在CPI的范围内。但是住房服务要计算在内,无论对自有住房,还是对租房的房客都要作同样处理。”――这就是在CPI统计中既要计算房租,又要计算自有住房的虚拟房租成本的根据。这个手册涉及了现行CPI计算原则的经济学原理,即在所谓资本品(固定资产)的购买价格和其提供服务的价格之间,是有区别的。
我们可以举例说明其中的道理。假定某工厂需要某种工具,它实际上有两种方法解决:一是租用,按小时(或任何时间单位)支付租金;二是购买,按购买价格完成交易。因此工具的提供存在两个市场。再假定市场是完全的,那么该工具的购买价格应该等于未来应该支付的所有租金的贴现值之和。住房也是一样,可以租房住,也可以买房住,两者的关系与前一个假设是一样的。
这里包含的经济学原理就是著名的“租赁价格”概念,或称为“资本成本”。哈佛大学乔根森(Jorgenson)教授提出的这个概念构成了现代“资本计量理论”、“投资行为理论”、“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理论”、“财政政策分析理论”、“福利经济学分析”、“经济增长理论”、“一般均衡模型”等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基石。
为进一步加深读者对这一概念的印象,可以再提一下资本成本理论与托宾的“Q理论”之间的关系。“Q理论”是托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重要贡献之一。2004年10月,笔者在哈佛大学当面问过乔根森教授:“您的资本成本理论与托宾的‘Q理论’之间主要区别是什么?”他回答说:“这两者的惟一区别,是托宾因此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而我因此什么也没得到。”
上述“租赁价格”概念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目前的一些房地产价格方面的问题。前面已经提到,人们在解决衣,食,住,行中的住的问题时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租房住,一种是买房住。因此就形成了两个市场,一个是租房市场,一个是买房市场。如果假设人们买房完全是为了自己居住,并存在购房抵押贷款的金融安排,同时两个市场都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完全竞争市场,那么租金和购房抵押贷款的月供之间应该是基本相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