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化学化工;实践教学;工业仿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40-02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新建本科院校是指1999年我国高校实行扩招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专科学校通过合并、重组或独立升格的普通本科高校。如今,新建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建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要求这类应用型人才能够较好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并且将理论转化为应用。即既可以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生产,又具有应用专业理论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新建本科院校普遍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灵活的实践运用能力。[1]
一、实践教学目前存在问题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3]。但是,通过广泛调研、走访兄弟院校及参加相关会议交流,在化学化工及材料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1.没有建立稳定的认识实习基地。一方面,企业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生产任务繁重,再加上学生人数众多,企业怕学生实习影响安全生产,不愿接受学生的实习;另一方面,学校为保证实践教学质量,要考虑专业对口、技术水平高的大型企业,所以寻找稳定的实习单位较为困难。另外,没有稳定的实习基地,指导老师无法提前进行实习准备工作,大大影响实习的质量。
2.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弊端。传统实习模式是单纯的现场参观实习,这种模式虽然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的实习积极性。但是参观实习虚多实少,学生只是单一的参观,不能动手操作,加上怕影响企业生产,大部分学生几乎就是走马观花,很难对实际的生产工艺、具体设备的结构和原理有较全面的了解,严重制约了认识实习质量的提高。
3.学校经费投入不足。由于近年来的不断扩招,使得学院的实习经费严重短缺。在这种情况下,只得压缩实习时间,实习质量难以保证,再加上学生的不断增多,教师资源和实习场所配置出现相对短缺,难以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
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只能在表面上大致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与工艺流程,无法接触到实际工程问题,更不能动手处理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无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坚持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拓展实践教学途径,全面提升教学水平。
二、改革思路及措施
近几年,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不断研究和探索,针对实践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努力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取“三合一”实践教学新模式,即引入“双百工程”成果、引入工业仿真软件和企业现场实习相结合,优化传统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形成优势互补。
关键词:小学数学 概念 教学
经验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数学基础与他们对小学数学概念的掌握关系密切,学校老师对此一直予以高度重视。我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断探究小学数学概念的影响因素,优化课堂教学方法,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提高自身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最终促进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一)陈旧的教学方式,忽视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填鸭式、满堂灌,学生在下面认真听、拼命地记,没有互动和思考,更没有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也就是说,学生课后死记硬背教学中的知识点,缺乏对知识点和概念的理解。所以,在实际应用时,只会按照背诵所记忆下来的公式去解题,碰到与课本例题不一样的他们就无从下手。这种教学模式下,消磨殆尽了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方式。
(二)教师自身对数学概念教学理解不到位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教师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正确理解。数学教师专业学科素养是基础,而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正确理解是灵魂,只有同时具备,才能完成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目标。然而,当今的小学数学教师队伍中,能同时具备以上条件的教师很少,甚至教师自身对数学概念教学理解还不到位。在这种教学理念下,教师仅用一种单一情况作为模型,以偏概全过早地对小学生进行概念教学的构建,却忽视了对整体情况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小学生在学习中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开发。小学生的思维模式逐渐偏离了课程编写的目标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成果不理想也不足为怪。
二、影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因素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效果取决两大因素,即教学指导(老师)和学习的主体(学生):
(一)学生自身的因素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小学生如不能克服过去填鸭式教育所带来的固定思维弊端,对所学的知识总是用过去已有的概念去理解,缺乏创新思考的话,就很难做到真正理解所学到的知识点,更遑论对知识点内涵和延伸的思考与理解了。小学生特殊的年龄、心里、生理,他们对原有概念理解的越深刻、掌握的越丰富,学习新概念的质量就越高,学习的积极性就越强。小学数学新旧知识的衔接是非常紧密的,老师要善于从生活中观察和发现类似的数学概念模型,帮助学生实F新旧知识的衔接与对接。
(二)教师的因素
小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也是影响数学概念教学效果的关键。部分数学教师教学观点和方式较陈旧,仍然停留在让小学生“背概念”与“读概念”的阶段,忽略了对学生理解概念的思考,影响了小学生数学概念的学习效果,压抑了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部分数学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灵活性不够,不能很好地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积极性不高,影响小学生数学的学习效果;部分数学教师对数学概念理解不足,教学能力和水平有限,因而导致小学生在学习和理解数学新概念上也存在着重重困难;另外,教师发放的学习资料其数量、质量、组织和陈述等也都会影响对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学习。
三、提升小学数学概念高效教学的策略
(一)从培养学习兴趣到改变思维方式
提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成效,需要从培养小学生数学科学习兴趣入手,学校、老师和家长都应积极引导小学生树立乐于学习的观念。接着,老师要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在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老师应该注意开发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将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模型生活化、形象化,借助小学生以往生活经验,举出具体事例,激活学生数学知识储备,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和今后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概念。
(二)践行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新课改下,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优化和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革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式,以适应新时代下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概念教育中,教师首先对概念教育的理念有着明确深刻的理解,重视小学概念教学的价值所在,认真研究教学方法的改进与设计,建立教学综合评价体系,从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概念学习,创新和改善教学方式。
(三)进一步优化、整合外部条件
高效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教师还要进一步优化、整合所能利用到的外部条件。比如小学数学学习资料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的特点。一方面,如果学习材料过于复杂,会增加小学生学习的难度。缺少了梯度,会让小学生无法适应;如果学习材料脱离实际,会让小学生难以从以往经验中获取帮助。另一方面,学习材料中概念陈述要清晰准确、逻辑严密,既有专业学科术语,又能符合学生的特点。只有贴近小学生的认知,才能有效帮助小学生对数学概念地理解和掌握,从而增进小学生的学习与思考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可见,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仍存在诸如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如何革新教学观念、如何合理利用外部资源等问题,这些都是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研究的课题与方向。但我相信:经过我们教师的不懈的探究与完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将会迎来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田兵,韩志茹.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1,(20).
[2]徐美荣.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师的角色定位[J].小学数学参考,2012,(06).
(一)研究背景
小学阶段是一个学生打好知识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其发展的重要阶段。如何完善和促进小学生的积极成长关乎到国家的人才培养以及我国整体的教育水平。因此,小学生教育受到了人们积极的关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开始关注小学生的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与技术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这个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小学生建构完善的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培养与之相关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一课程对于小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首先,科学与技术课程有助于提升拓展小学丰富学生自然科学与技术知识。课程中涉及到相关的科学知识与定律。通过课程学习,小学生可以建构自身的科学知识体系,从而掌握了相关的科学规律与知识。其次,科学与技术课程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小学生可以掌握相关的知识与经验,并将其这些经验迁移到生活与学习之中。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意义。再次,科学与技术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小学生一种重要的能力与素质。科学与技术课程不仅涉及到科学与技术的相关知识,而且还涉及到相关的思维方式。小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习得相关的思维方式与模式。这对于提升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为此,小学科学与技术教师应该积极完善课堂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该课程的一些课堂设计仍然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给小学生的课堂学习带来不利的影响。为此,本研究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小学生科学与技术课堂活动设计的策略。
(二)研究意义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当前,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正得到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对提升小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培养他们科学与技术探究的进行具有积极的意义。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有效开展能够推进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本研究通过对课堂设计优化策略的研究,能够为一线的教师提供理论上的启示与帮助。这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另外,本研究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发展的时间较短,其理论研究的时间也不长。课堂的相关研究成果比较少。本研究以课堂设计策略为视角,提出优化小学课程与技术课堂效率的具体措施。这能够丰富相关的研究,提升该课程的研究的丰富性。
(三)理论基础
本研究理论基础包括发现学习理论和有意义学习理论。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一个人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起来并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这一理论一方面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办法。这种观念同新课标标准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相似。这可以为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师在教学工作提供借鉴。教师可以根据以学生为本的精神,积极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发现学习理论关注学生学习动机。了解这些理论,教师可以更好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科学与技术的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效率。
有意义学习理论是本研究的另一个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奥苏贝尔提出的一个重要学习理论。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为学习的成功依赖学生能将新的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良好的联系。这种理念一方面要求教师应该控制教学任务的难度,避免任务难度过大而导致学生没有办法很好理解知识。为此,小学科学与技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活动设计,丰富课程教育内容,降低学习的难度。该理论另一方面则体现为学习材料应该与学生经验具有一定的联系。另外,任务型教学法主张学习材料生活化。这便使学生新学习的内容同他们的生活经验具有比较大交集,能够促使他们形成完整良好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活动设计中,呈现同课程教学的相关生活内容,强化教学内容同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文献综述
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的研究一直是学者关注的重点。学者通过对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的分析与探究,形成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对实践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和帮助。当前,小学课程研究发展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一是分析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的师资建设问题。良好的师资质量是保证小学科学与技术教育的前提与基础。一般来说,良好的师资队伍有助于提升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相反,素质偏低的教师队伍则对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为此,国内外的学者与教育者都对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的师资问题进行了研究。在英国,英国教育和科学与技术大臣贝克爵土提交的《教育改革法案1988》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对教师的师资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和规定。同时,这一法案还要求教师要重视信息技术的使用。这对于英国教师队伍的标准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我国,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教育目标。这为小学教师师资的队伍建设提供了目标与方向。另外,一些学者还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从理论上指导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师的队伍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比方说,王艳萍提出了在信息技术情况下,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师的发展问题。研究认为学校要从教学、科研和管理三个方面加强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师的队伍建设,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从而更好满足小学科学与技术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小学英语;组织策略;学习策略;辅导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4-0088-01
学习策略是学会学习的核心,是学会学习的前提。根据学习策略涵盖的成分,迈克卡(McKeachie)等人将学习策略概括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等。其中,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与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应用组织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加工,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一、模块化设计,实现多元整合
采用“模块化思路”来设计有关以组织策略为主题的英语活动课,力求实现理念与实践的整合、目标与内容的整合、学生学科学习之间的整合,从而凸显英语活动课主题的科学性、针对性、指导性。英语活动课的生命、成败和是否能促成学生成长,关键在于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理念时要明晰,对辅导主题的核心概念“组织策略”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对心理辅导主题有比较科学的解读。经查阅不同文献,厘清“组织策略”这一核心概念,并梳理它的内涵与外延,发现表述各异的图式:A.组织策略归类策略、纲要策略(包括主题纲要法、图解纲要法、网络法)。B.组织策略方法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概括和归纳。整合以上两个不同的图式,可以确定三个主题“Do some shopping”“At a farm”“Simon says”,同时结合学生的学情分析,制定活动目标,每个主题之间的活动目标呈“分层推进”特点。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儿童能自发使用组织策略的年龄一般10岁~11岁。那么学生在学习实际生活中,有没有使用组织策略的习惯呢?他们的组织策略水平到了哪个程度?教师对高年级段学生进行了前测,结果发现:一是学生学习的英语教材、作业本里,编写者均渗透了组织策略的使用,比如英语课本中有道课后习题,是以表格比较的方式,让学生填写不同词性的单词;二是英语教师会运用组织策略帮学生梳理巩固所学的知识,比如英语教师会利用复习课时间,以列提纲、画表格的方式帮学生梳理所学的知识;三是学生在头脑里能简单地运用归类方法来记忆知识点,但主动使用组织策略的意识较薄弱,很少想到利用图形、列提纲等这些操作方法来梳理知识以便巩固记忆,更不要说利用网络法进行学习。所以,要选取能够反映辅导主题、取自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活动素材,并综合考虑活动所需空间、参与空间、所需材料道具、活动控制等问题,精心设计活动板块。同时,还要遵循学生认知的特点与规律,力求实现活动板块之间的层次性,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富有逻辑性。如:“Do some shopping”一课,可以设计“热身活动导入活动探究活动拓展活动”层层递进式的活动板块。
二、层递式实施,构建有效课堂
为了达到预期的活动目标,不仅要对活动环节做精心设计,同时还要围绕活动目标以板块化活动推进课堂进程,层递式实施组织策略学习活动,让活动实施情境化、操作化、延伸化,使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始于体验、感悟,悟于探究、反思,终于迁移、运用。英语学习组织策略活动课要涉及心理学的专业术语,像“组织策略”“归类策略”“思维导图”等术语较为抽象,因此,可以创设情境,借助一些形象直观的活动素材和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让心理学术语与核心概念诠释得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形象直观,让学生学得有趣,并悟得其中意义。“Do some shopping”一课中,创设“解密游戏”这一情境化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主动体验。“At a farm”一课中,教师创设了学生看地图考老师的活动情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挑战、互动,激发了团体动力,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为后续学习做好了铺垫。“Simon says”一课中,教师与学生玩“一字开花”的文字游戏,以游戏情境引入“在整理知识时也可以像‘一字开花’一样,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慢慢地向周围绽放――思维导图”,使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对思维导图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内心充满了探究的欲望。
组织策略学习,要使学生通过策略的学习,提高策略意识,在活动中综合运用组织策略提高各学科学习效率。所以,在实施组织策略学习辅导活动时,不要把辅导目标只停留在认知层面上,而是要提供操作性的活动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验运用组织策略后的高效学习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掌握组织策略的一般操作步骤、方法,初步树立运用组织策略意识,从而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能力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组织策略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也是适合他们运用的策略。而当前英语活动课研究还只是限于对组织策略中的归类策略、简单的纲要策略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践运用。关于如何借助英语活动课,引导学生了解纲要策略的主题纲要法、图解纲要法,并加以运用等问题,还有待今后继续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实验材料;准备;设计;改进;有效性
实验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方式、方法之一,它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验教学活动过程中,实验材料准备是否充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科学学习探究活动。科学教育家刘默耕老师曾用河里的石头比喻实验材料的准备,他说:“河的此岸就是小孩子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彼岸就是这一节课老师希望学生达到的水平。河里的石头呢?就是老师和学校为他准备和创造的学习材料、学习条件。”因此,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为学生准备好有结构性的实验材料,即能让学生实验达到最佳效果的材料。
一、依据教学内容,认真组织实验器材
为了学生能实验,并且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教师必须了解教学内容,根据实验,选好合适的实验器材。教学仪器配备的类型较多,实验使用哪类器材,需要教师认真挑选。如《国旗是怎样升起来的》这一课是关于滑轮认识和探究。在实验室里有散装的滑轮装置,也有成盒的简单机械实验盒。如果为了方便,简单地给每个实验小组分发一个简单机械实验盒,就会影响学生实验,因为盒里有齿轮、斜面、连杆等与这节课教学内容无关的器材,这些器材会给学生进行滑轮实验造成障碍,他们会认为这些材料都是这次实验需要的,更影响实验的是小学生好奇、好动,对这些器材都想摆弄摆弄。在实验教学前,教师根据实验需要了解学校教学仪器配备情况,也是很有必要的。在《磁铁玩具》这一课的实验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简单把实验通知单交给仪器管理员就算实验器材准备好了,是会影响实验的顺利进行的,仪器管理员只能配备各种类型的磁铁,像铁钉、铝片、铜丝、木块等实验器材需要教师自己准备或组织学生准备。依据教学内容,实验要求认真准备合适的实验器材,是实验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二、紧抓教学目标,精心准备实验材料
教学目标是我们教学的核心,观察、实验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方法。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实验、组织实验、准备实验材料。在《沉浮的秘密》这一课中,“与水同体积的物体,比水轻的在水中上浮,比水重的下水中下沉”这是这节课中学生要通过实验认识的目标之一,而使不同形状的固体与水比较体积,是实验中的难点。有的教师设计了规则图形(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固体与同样的水容器来装水进行实验比较。而本人设计了一种实验装置,如图:
方法是让固体浸没水中,使之排出同体积的水,再进行比较。上述这两种方法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好方法。而这样的器材在仪器室是没有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设计和制作,去准备。
三、优化教学效果,合理改进实验教具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教学仪器有其优点和长处,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我们现在用的三星球仪,它在演示地球、月亮运动规律时是一件很好的仪器,而在演示地球上的四季形成时就有些欠缺,它不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太阳对地球直射点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变化和太阳对地球直射、斜射的变化状态。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总是保持倾斜的方向不变,形成太阳对地球直射与斜而形成地球上的四季”这一实验效果,我对三星球仪进行了改进,制作了一个“四季形成仪”,让学生能直观地理解地球四季形成的原因。
教材中有不少实验的设计理念不错,但还有需要我们改进的地方,像《怎样让衣服上的汗水干得快》这一课是关于水蒸发快慢的问题,涉及这个问题有三个对比实验。课文中设计的实验有的在室内进行,有的在室外进行,有的需要几天观察记录时间。针对这些情况,我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了一个“水蒸发实验架”,它为实验提供了有风与无风、温度不同、水面大小不同这三种不同实验环境,使三个对比实验都能在实验室完成,而且最多只要一节课时间,实验效果显而易见。
所谓“张力”,实际上是一种拉力,是物体间或物体各部分间所能承受的拉拽的力量。其相互作用具有命名物价形变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应。认知张力则指在认知活动中(比如小学数学教学),由主体(师生)和客体(学习材料)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各种思维结构与方式,即思维的立体网络。主体的探索使这种立体网络发挥出最大功能,从而获得比较稳定的、高级的认知效果。随着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与不断完善,我们已经形成了这样几点基本共识:1.教学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2.必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教学全过程;3.必须尽最大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各种可能性;4.必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打开思维通道,形成“顺应”“同化”的态势,获得比较高级的认知学习。这些基本认识不仅证明认知的张力是客观存在的、可能的,更为重要的是,它启示我们要加强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有关“认知张力”的研究,以此来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主客互动是认知张力的条件
主体性、客体性是认知的两极,是互动的、对立统一的。在认知活动中缺一不可。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我们平常说的“主体”“主导”是主体性的两个方面。教学中的客体是学习材料,包括教材、实物、图片、音像资料以及供操作使用的学具等等。
为什么说主客互动是认知张力的条件呢?
教学中的认知,是主体(学生)获取关于客体(学习材料)的知识或原理的基本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认知活动中的主体因素,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下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形成相应的能力,发展智力,这是主体认知活动中的“合目的性”。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很明确的。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能动的。这种主动性、能动性使其在认知活动中可以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思维过程,并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扩展思维空间,积极深入到学习材料的意义、结构及本质特征的探索中去,不断获取认知成果,进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种“展开”“探索”的过程,正是认知“张力”的过程。因此,主体性是认知张力的决定性因素。
刚入学的一年级儿童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过程,能很好地说明主体性是认知张力的决定性条件。从认识1开始,孩子们经过认、数、摆个数是1的物体,抽象出“1”这个数概念,然后进行读、写、认。这时,孩子们绝不会满足于幼儿园里对“1”的具体操作,否则就会表现得冷淡和缺少耐心。“1”的认知过程中所开展的六七种活动(数一数、摆一摆、读一读、写一写、记一记、用一用等),正是认知的不断“张力”(延伸、递进、扩展)。接下来认识2—10,他们仍不会满足于上面的六七种方式,他们盼望有进一步“张力”的认知,发现和获取更新奇的东西,由此而带动出更具数学性的认知张力:(1)数的大小比较;(2)数的分解、组成(含不同的形式);(3)数的连续;(4)序数、基数的出现;(5)加减法的产生;(6)运算的进行等。可谓丰富多彩。学习者和学习材料同步互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认知客体——学习材料,则是认知张力的必要条件,它以“合规律性”的原则呈现。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转变,促进了教材的改革与进步。人教版的义务教材在实验本的基础上作了新的改进,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的便教便学的知识体系、结构体系。比如小学数学教材既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又考虑到知识的呈现过程与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有机统一,改变了过去那种单纯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传递轻学生参与的单一滞后的模式。尤为突出的是,教材中“想一想”多了,“摆一摆”多了,例题中要求学生“填空”的地方多了,“解法一、解法二”多了,“比较课”多了,“整理与复习课”多了,从而使学生进入到认知结构的深层次中。何为认知结构的深层次呢?“经验—知识结构”。它包括两个方面的要素:(1)经验知识要素;(2)逻辑数理要素。前者不难理解,后者指主体认知客体所获得的经验知识并非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而是以一定的方式构成一个有序的整体。小学数学“比较课”、“整理也复习课”实质上是一种深层次的认知结构课。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正是为了把一组数量关系纳入一个有序的高级结构中去。学生一旦获得这种高级结构的认知,他们“同化”“顺应”的能力将大大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也大大加快,“有结构”的材料也就大大张开了认知的空间。例如“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不管是一般的还是稍复杂的,都将纳入到“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上来认知,也就是说“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张开后,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方式,提供不同的刺激情境,让学生强化意义的理解。而由分数的意义张开的诸如“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求甲数比乙数多(少)几分之几”、“甲数与乙数的比”等等,都成为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推动主体建立有序的整体的认知结构。
主客互动是一种积极活动,既有学习者一系列的外显的认知活动,又有学生以“观念形态”进行着的内在思维活动。作为客体的积极性,在于它的科学有序的整体构造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式,对主体具有吸纳作用。同时它能带动主体以积极的情感、意志,主动地探索,科学地认知。认知的张力是主客互动形成的。认识这一点,对于我们纠正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过分强调主体而忽视客体的偏态,具有一定作用。
二、师生互动是认知张力的动力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主体或教师主导的作用不可替代。维果茨基说过,“最近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自行完成任务,需要教师的帮助。有了教师的帮助,学生就可能不断地从“最近发展水平”向“现有发展水平”转化,推动儿童向深层次发展。
我们来看“十几减8”的教学。在师生互动作用下,学生掌握算理,顺利完成11-8、13-8、15-8、12-8、16-8后,例4发展为“想一想:14-8=()”。按照学生已有的认知,教师一般这样引导:想8加()得14,因为8加6后得14,所以14减8得6。但高明的教师并不到此为止,他想带动学生调动自10以内数的认识以来所积累的知识经验,产生认知张力;而聪明的学生也并不满足于用那个算理去想。师生的默契使这种互动关系协调运动。教师一个“谁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学生就活跃起来了,各种不同的想法随之呈现出来:(1)想14拿去8,还剩6(低级思维,但也属一种不同的想法,因为认知的张力并不限定学生的认知“搜索”);(2)想10-8=2,2+4=6;(3)想把8分成4和4,14-4=10,10-4=6;(4)想14-7=7,7-1=6;(5)想14分成8和6,8-8=0,还有6……从这里可以看出,师生互动能保持认知的积极状态,有助于张开认知的空间,而且它驱动学生打开认知的各种通道,获得丰富的认知成果。
奥苏贝尔解决问题的“四阶段”(第一阶段,呈现问题情境命题;第二阶段,明确问题目标与已知条件;第三阶段,填补空隙;第四阶段,解答后的检验)中,第三阶段“填补空隙”的说法很形象、准确。填补“空隙”正是因为认知张开后有了空间空隙。学生看清了“已知条件”(他当时的状况)和目标之间的空隙和差距,就必须占领这个空间,填补这个“空隙”,实现师生互动。
三、探索与表达是认知张力的存在方式
有了探索活动,才有认知的存在:探索的进行,使认知张力的方式变得直观。探索本身,需要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展开。它既张开这种时空范围又占领这种时空范围,学生的认知活动一旦进入探索阶段,主体的认知(当然也离不开情感、意志的积极参与)逐步深入、拓展,不断进步。这样,认知张力成为容纳探索活动的载体,探索则是认知张力的存在方式。
小学数学教师越来越勤于作用“你是怎么想的”“你有什么发现”这样的语言,其目的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数学的概念、法则、公式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探索材料。随着探索活动的展开,使得认知得以张力。反过来,认知的张力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探索所致。没有学生的探索,就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表达(这里重在口头表达)也是认知张力的存在方式之一,亦称表现形式。为什么把表达作为认知张力的表现形式来说呢?道理很简单。主客互动,师生互动,已使学生产生大量的思维语言。只有充分地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思维语言,说出所想所思所得,才能真正展现认知张力的全貌,使“认知张力”成为可视可听的东西,而不至于产生“认知张力”是一种玄谈的误解。而学生的口头表达,也是使认知活动成为一个完整过程的终极环节。口头表达,能使教师掌握学生在张开的认知中的全部活动情况。这些活动情况便于我们分析认知的质量和水平。义务教材五年制第九册(实验本)第8页例3有一组分数乘除法的对比题:
(1)池塘里有12只鸭和4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2)池塘里有12只鸭,鹅的只数是鸭的1/3,池塘里有多少只鹅?
(3)池塘里有4只鹅,正好是鸭的只数的1/3。池塘里有多少只鸭?
在一次研究课中,我们让学生独立探索讨论,获取认知信息(还不具有认知成果),然后,引导学生口述:(1)单位“1”的量;(2)两种量与分数的对应关系;(3)线段图的画法;(4)数量关系;(5)列式的根据等,这还只是第一层次水平的口头表达。第二层次水平的表达则在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上。这也是表现认知水平的关键之处。有了这种表达,才使学生的认知加深加强,才使学生积累新的认知经验,以便解答有关实际问题,形成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课堂教学;科学;应用
作为一门启蒙性学科,小学科学课堂教育注重的是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并对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进行研究并启发。在小学科学课堂教育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将许多色彩鲜明的实物图片以及形象生动的模型图等科学信息,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出来,使得枯燥的科学知识充满了趣味性,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
一、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使得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更加活跃
在选择小学科学学习材料时,应当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利用信息资源所具有的时效性以及丰富性等优势,将信息技术适当地融入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之中,一方面使得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和具有时代气息;另一方面则能进一步拓展教师的视野,让教师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相长,让科学学习变得更加贴近于生活实践,从而令课堂教学的气氛变得更加活跃。例如,可以创建一个收集并整理教师利用实践教学而取得良好效果的资源平台,不断鼓励教师们将更多好的作品添加到这个资源平台中,从而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比如,教师在教授时间以及大自然等课程时,因为要制作时钟和大自然的幻灯片比较复杂,所以可以向其他老师进行借用,如此,便给了教师们大量的精力与智慧来思考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其他方面的内容。
二、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使得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形式变得更加丰富
伴随人类社会步入全新的信息时代,利用电脑多媒体网络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资源丰富性、传播及时性以及读取方便性等特点,使得教学形式变得更加生动丰富,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利用电教媒体的模拟动态演示,可以将理解起来比较复杂的的认识活动变得更加简单轻松。例如在向小学生传授理解地球运动的关键是相对运动时,可以利用摄影机将周围的景物运动在学生转动过程的变化进行录制,便可使得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在转动时周围景物向相反方向转动的情景。又如在教授比较抽象的宇宙探索一课时,可以将一些与宇宙相关的内容制作成“资料包”存储在电脑中,接着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电脑等信息技术,完成对宇宙的探究任务。此外,为了有效防止学生在利用电脑资源探索宇宙信息时,与课本所研究的主题方向出现偏离的现象,因而在给学生提供的网址必须是与“资料包”内容相关的网页。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得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与素质教育相比,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方式还过于被动和单一,并且缺乏创新和自主探索的意识。利用网络环境等信息化教学技术,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更加开放,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同时给学生学习时相互间充分交流的机会。又由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观察以及感知能力,帮助他们认识这个世界,因而采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将科学知识用拟真的动画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对学生的整体感知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世界的科学认知。此外,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时,为了使网络信息技术的功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作为教师,还可以在网上创建一个评价系统,将所要评定的事项内容以及标准规范利用电子表格进行罗列,从而使得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小组间的评价充分得以实现。
四、有目的地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实现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
在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使得小学科学教学更加贴近生活,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以便最大幅度地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然而,需要注意地是,在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时,不能简单随意施为,应该注重一定的目的性。例如有些老师在讲授生食物与熟食物时,明明已经将生与熟两种马铃薯放在学生的桌面上,又不惜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将生与熟的马铃薯图片向学生进行展示,这就显得非常多余。又如在一些科学实验前对学生所作的温馨提示以及实验要求等,教师们直接利用电脑等多媒体来进行传输,省去了自己讲解的工作,这种情况下,许多学生不一定能够记住电脑屏幕所显示的温馨提示,且也不一定会认真阅读相关的实验要求,因此远远达不到用纸质进行记载所起的效果。所以在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时,应当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突出重点和难点,切实令学生能够从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中掌握到所要传授的科学知识,而非仅仅只是为了图省事省力等。
此外,在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课堂教学中时,还需注意要掌握好一定的度,要依据科学课堂教学的总体目标,精心设计出信息技术与科学课堂所要整合的内容,从而防止科学课堂教学变成一门信息技术课。
五、结语
从本质上来讲,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对教学的一种变革,这种变革的内容有硬件设备、教学资源、教学观念等诸多内容。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之中,使得枯燥的抽象教学内容变成趣味十足的具体动画,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在很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陈炳龙.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心得[C].第三届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论坛论文集,2008:120-123.
[2]杨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J].教育信息技术,2010,(8):34-35.
[3]杨慧成.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反思[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2,(11):109-115.
(1)科技模型制作蕴涵了丰富的探究因素。科技模型制作满足儿童的求知欲,不仅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也有利于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科技模型制作需要探究者综合运用大家已有知识和经验,这对增进和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将其融会贯通,十分关键。科技模型制作需要学生合作交流,进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交流的实践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规则进行讨论与思考,学会准确与他人交流。在科技模型制作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思考与理解科学的本质。
(2)科技模型制作顺应了儿童探究能力发展的需要。科技模型制作顺应儿童“贪玩”“好奇”“爱动”的天性,让孩子们从自己的兴趣、需要出发,自由选择参与活动,在宽松的活动气氛中进行制作,共同分享探究活动带来的快乐和学习经验,促进儿童自主探究的发展。科技模型制作的内容既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也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适应社会需要,有利于学生建造人生的知识大厦。
(3)科技模型制作试图突破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小学科技教育生活化的研究正在进行,小学生非常喜爱模型活动,但由于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自由活动空间较少,据统计现在能参加科技活动的小学生不足7%。独生子女在家庭里几乎全是“小皇帝”“小公主”,不管什么事,都有长辈们去帮他们操心,很少要他们自己动脑筋去解决问题。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适当参加一些模型制作活动能使大脑得到适当的休息,这让我们感到加强科技模型制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探究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探索提升儿童探究能力的活动模式
我们构建了一种新的活动模式,运用于科技模型制作,皆在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基本程序:酝酿制作改进展示。教师活动:创设情景引导点拨个别辅导评价延伸。学生活动:尝试发现自主探究做中求异体验成功。
三、寻找在科技模型制作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策略
学生的科技小制作、小改造、小发明等模型制作活动,都带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趣味性,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简单的选择材料的能力和运用简单的科学原理的能力。开展这样的活动,可以促使学生把动手与动脑、实践与探索有机结合起来。
策略一:在科技模型制作中拓展学生探究的长度
①以作品演示引导学生“惯性”探究。以滑翔机制作为例,记得模型制作中老师一演示作品,学生的兴趣马上来了。为什么滑翔机会飞得又远又平稳?这引起学生一种自然而然的“惯性”探究。当学生尝试制作后,得到了一些方法,也碰到很多问题,有很多话要说。这时,组织学生交流,学生说的方法、提的问题是在实践基础上得出来的,而不是凭空想象的。教师从学生的发言、作品中进行点拨,解决学生在制作中碰到的问题,总结设计制作的方法,为探究指明方向。让学生观察成功作品和失败作品,对比演示为什么一个能平稳降落,而另外一个旋转着降落?学生再一次“惯性”式滑入连续探究的氛围。
②课内外结合引导学生长远探究。科技模型制作仅靠课堂学习是不够的,需要老师指导学生在课外延展探究的长度。以“杭州号”制作为例,制作时间近两个小时,没有课外时间的支撑无法完成。平时我们都是利用每周五放学后的时间,组织部分对科技制作感兴趣、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进行科技制作活动。要求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能经常查阅资料,留心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比如周末,活动组的同学制作了火箭、风车、宝塔、多拱桥等多种模型。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的学习过程,促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策略二:在科技模型制作中拓展学生探究的深度
①合理选择材料,挖掘知识层面的探究深度。我们在科技模型制作中尝试从以下三方面切入,合理选择学习材料:①正确把握模型制作的合理定位,合理选择学习材料;②充分挖掘模型的本质内涵,合理选择学习材料;③密切关注学生的真正需要,合理选择学习材料。以《房屋模型制作》为例,我们将它与城乡房屋调查相结合。小组调查发现,平顶的房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很流行,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家这样造呢?山墙尖的高度与哪些方面有关系?门窗设计在什么位置才合理?在作品展示时,学生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在雨水多的南方,屋顶的坡度应该陡一些吗?在雨水少的北方呢?这样的模型制作蕴涵着浓浓的科学味,成功地拓展了学生探究的深度。
②结合实践操作,挖掘思维层面的探究深度。科技模型制作本身具有鲜明的学科性和操作性,技术探究始终是科技模型制作的重中之重,没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活动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以“自由号”遥控快艇竞赛为例,我们根据预设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任务1,寻找最合适的工具与方法。如快艇的“封闭”防水操作,我们出示了技术探究的温馨提示。例如任务1,用胶带、普通胶水、502胶水试一试,比较一下用哪种材料黏合能够使快艇发动机不进水,想一想还有其他办法和其他材料来封闭外壳吗?然后进行“技术交流会”,同学们发表探究制作后的经验体会。如:在黏合的缝隙里滴入两滴胶水,压一压,一分钟后就粘合成功了。任务2,如何协调左右手的配合,使得“自由号”遥控快艇匀速与加速达成最佳组合;任务3,寻找“自由号”遥控快艇的速度与转弯、绕标的最佳搭配。当然,教师在教学中面对一些生成性的问题,比如不同班组、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技术薄弱点和技术创新点,要随机应变,扬长避短,力求共同提升。
③改编和改进,拓展学生技术层面的探究深度。学生可以对制作材料、使用工具、制作步骤、方法、装饰等方面进行改编和改进,这也是一个提高、创新的过程。学生通过交流尝试体验,相互提醒、启发。在教师的点拨下,可以对尝试的作品进行重新制作,改正尝试作品中的错误。比如,采用加一加的方法,如:加高、加长滑翔直杆,滑翔机效果会如何?还可以把这件作品与其他作品组合在一起,结果又怎样?再如加上一些装饰,贴上图片等进行美化;把几个人做的作品组合在一起,等等。减一减:把作品剪掉一点、缩小一点,变得简单一点,会有什么结果?设计创造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变一变”“改一改”“联一联”“学一学”“代一代”“想一想”“反一反”“定一定”等。在教学中,我不停地渗透各种方法,使学生渐渐熟记于心,转化为自身的技能,为设计创造指明了方向。
策略三:科技模型制作拓展学生探究的广度
①开拓渠道引导学生多向探究。要引导学生从“做”中学技术,更要从“做”中学习科学探究,教师要成为学生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的引领者和参与者。1)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方向,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为探究的多向性提供可能。2)建立科普长廊。在实验室走廊布置科普作品,在学校设置固定的科技模型活动室。3)组织举办科普知识讲座。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也可以利用黑板报介绍科普知识。4)组织社会调查活动作为知识的延伸。如学习“太阳能”后,可调查当地能源使用情况、环境污染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调查噪声污染、电动机的使用、能量开发等,从而寻找获得科技模型制作的兴趣与灵感。
②学科融合,引导学生综合探究。科技模型制作以全新的姿态,扑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怀抱,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入细化提供手段和方式,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构成要素。学生在直观易行生动有趣的小制作、小改造、小发明活动中,能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科学探究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在教学中,我们有效整合综合实践活动中劳技教育、信技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这四大学习领域的课时资源和教学资源,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整体效益明显大于“各管一段”的局部效益。例如,我们将科技模型制作与社区服务相融合,引导同学们思考“送给敬老院什么科技模型最合适”“带领幼儿园小朋友玩什么科技模型”等等,效果良好。“综合探究”要求从多角度、多层面、综合运用多种知识与方法去探讨和研究。
一、注入情感、培养兴趣,调动学习的主体性
首先,教师自身要富有情趣。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同时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是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的向导。教师的形象、语言、品行、态度和机智,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富有一些童真童趣,多一些生活情趣,多注入一些自身的情感。教师要以学生的身份看学生,善于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乐于同学生沟通和交往。自觉融入儿童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只有当教师与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朋友时,学生便可以从老师的身上找到与他们共有的情趣。从潜意识里树起信心。学生便自然对语文老师乃至语文学科的学习生发兴趣,进而升华为一种学习的情感。
其二、活化学习材料,使教材信息呈现多元化魅力
现行的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盛的情感大餐。充盈着厚重的文化气息,洋溢着独特的语言魅力,飘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儿,传递着深切的人文关怀。尤其在选文内容、配图装桢等安排上都独具匠心。其目的是唤起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直接兴趣。因为,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动机,只有当学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了兴趣时,学生才有了学习的原动力,而只有当教师能够将教材提供的信息,活化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某个情景或某个具体事物对象,呈现出语文的多元化魅力,学生才会对此产生兴趣。因此,语文教师应如何将教材所提供的信息活化,这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
其三、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富有情趣。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向互动。教学活动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也需要学生主动参与。一节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课,不仅可以调动学生乐于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情趣的满足、智慧的挑战,同时也可以获得成功的愉悦。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注意活动过程的情趣化,要依据学习材料自身的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始终徜漾在宽松、有趣的气息中,使学生在自主、自然的学习过程中,经历探究、思考、实践的过程,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二、科学预设,把握重心,体现绩效的主体性
科学的教育实践早已证明:语文自主学习的核心价值在于“生成”。也就是学生在自己“真学”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自身的经验产生对文本、对事物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有一些新的发现、新的思考,产生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能通过交流逐步完善自我知识构建,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师的教学生成策略,应注意把握:
1、精心预设,强化生成。一节好的语文课,其显著标志之一就是教师有没有开放的、生成的课程意识,同时,有没有灵活驾驭、调控教学进程的能力。所以,一堂生成性极好的教学课,首先是教师切实转变了“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惯性做法,构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新型教学机制,变教师牵引多、分析多为学生自读感悟多、自主发现多。其次,教师要针对学生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深入地研究学情,吃透学生和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对教材作必要的取舍、补充和选择,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更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2、经历“过程”,体现个性。语文教学目前存在的一种通病,就是面面俱到,即使是让学生自主学习,也是在教师设定的问题区域内进行的,这样的形式如同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启示我们要把教与学的过程落到实处,把学生个性的培养摆在突出位置。经历过程首先要让学生多读,要以读作为契入点,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情境。通过读,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的思想融为一体,达到读“破”的目标;同时,还要让学生多思,“思”是对事物的了解、领会,以至自我觉醒。不通过“思”去感悟、去体验或去实践,外界的东西对主体来说始终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多思应作为对读的升华、读的归宿去认真对待;经历过程还要让学生多说。教学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充分地表达出来。无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也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教师要为他们构建表达的平台。因为,在这里张扬的是他们的个性;经历了多读、多思、多说,还不能够完全给学生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结构,还要让学生多练。要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在学生的心理产生良好的知识形象,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良好的学科能力。练,是一种完善,是一种升华。练,是学生提升学习境界的一种高级方式。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练习。从形式到内容,教师都要做到精心设置,细心检查,耐心扶持,以帮助学生提高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