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个人素质提升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教学反思 业务素质 教学实效
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经历,使我深感到,一个教师,要想成为一个好教师、名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素养、扎实的教学功底、较强的教学能力,而且要有较强的教学反思意识、较好的教学实效。然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怎样通过教学反思,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呢?下面我就自身的实践略谈一二,祈同仁不吝斧正。
一、具有反思意识,确定个人发展目标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核心,也是教师获得职业满意感及高认可度的关键,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课堂教学反思意识及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被称为教师职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只有在具备了敏锐的课堂教学反思意识和良好的课堂教学反思能力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更好地促进自身由新手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过渡,并有利于自身专业的发展和教育素质的提升。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具有强烈的反思意识,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确定个人发展目标。就像教师上课,首先要制定教学目标,然后在教学中通过努力实现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是一样的道理,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能力,进行发展反思,制定个人专业发展的目标。“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现在的水平有多高,而是在于他是否能在生活中不停顿地前进”。可以肯定,教师有目标,就会有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教师的发展目标要分阶段,当一个个阶段目标实现时,专业发展阶段目标也就实现了。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应该进行发展反思,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认定目标的切实可行性,及时作出修改,以确保目标的实现。
二、把握时机,适时反思,提高教学实效
新课程改革以后,掀起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反思的热潮,倡导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反思已经成为当今学校所追求的一个亮点,各学校并将反思视为一种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教育途径。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抽身反省与自我观察。教学反思是教师最基本的反思,其目的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教师的教,推进学生的学。进行教学反思的时机主要有两种:一是课前反思,二是课后反思。
(一)课前反思:减少缺憾。
通常许多教师认为,课后再反过来思考上课的过程为反思。实际不然,教师在课前备课时也应该反思,以此避免走弯路,增强上课的针对性,减少教学的缺憾。
经过多年的教学,我在备课时养成了课前反思的习惯,重点反思自己是否吃透教材,重点难点是否清晰,教学目标设定是否合适,是否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方法是否具有针对性、灵活性等。这就通常需要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在教学这一内容或相关内容时,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效果会如何?通过课前反思,预计到了课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并进行准备,就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后反思:及时提升。
课后反思是教学反思的重点,这时的反思应该具有及时、剖析和提升的特点。及时,就是在课后教师要及时反思,不要拖延。因为教师的反思如同火花,会一闪而逝。如果不及时把反思火花捕捉住,它很可能就此熄灭。及时的另一层含义是要及时动笔,记下反思的心得,哪怕是片言只语也可以。
剖析,则需要勇气和智慧。教师要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同事的议论。实际上,任何一个教师上的每节课都会有成功和失败之处,这就要求我们正视自己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尤其是失败,从中得出教训。教师剖析自己是一个不断战胜自己和专业发展的过程。剖析也需要智慧,有智慧的教师善于发现教学中的成功和失败,有能力探究其中的原因,并且在新的教学实践中发扬和修正。这种智慧需要教师在坚持学习中生成和积累,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
提升,是在剖析的基础上,把成功和失败提升为经验或教训,产生指导教学的有效方法。课后反思应是反思教学中的成功和失败,并以此为基点,以点带面。在课后的反思中,我把教学中成功的经验不断总结,提升成自己一种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但是也反思了教学的失败点,引以为戒,时刻提醒我要仔细观察,多方位思考,增强教学智慧。
三、确定反思内容,系统总结,理论升华
教学反思活动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实践、个人经验与理论总结,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构成了教学反思的基本角度。
(一)反思教育理念,树立新型师生观。
教育理念决定着教学行为。教育理念正确与否是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正确的理念导致正确的行为,错误的理念导致错误的行为。如果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教育方法等落后的话,那么,他工作越投入,对学生的副作用就越大。为此,教师首先要反思的就是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反思的教育理念很多,其中教师观和学生观是核心内容。作为一名现代教师,应该树立符合时代要求和新课程标准的现代教师观和学生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看做完整、独特的人,看做具有能动性的人,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行为,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二)反思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结果,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一种标准,教师应该反思课堂教学目标明确与否,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自己怎样来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的传授及接受过程,而且要注意把课堂教学视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注意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做到有的放矢,使每个孩子的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三)反思教学实践,提升教学技能。
教师在教学实践历程中,要及时捕捉能够引起反思的事件或现象,通过理性检查与加工,逐渐形成系统的认识,形成更为合理的实践方案,提升教学技能。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包括实践内容、实践技术与实践效果的反思三个方面。实践内容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展开前,需要对活动所关涉的内容本身进行反省,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判断,适度预设,重视生成,使课堂充满动态美。实践技术的反思是指教师对活动展开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方法、时机等的适切程度的总结检讨,其目的在于对自己的行动轨迹进行回溯,发现问题和不足,探寻更佳的方案,提升教学技能。实践效果的反思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对整个实践所取得的成效的价值判断,包括学生角度的需要满足程度与教师自己角度的价值感受两个方面。在课后的反思中,教师不仅要知道自己的教学效果,而且要对效果及其有关原因进行“为什么”的思考,从而追求课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升教学技能。
(四)反思个人经验,理论总结升华。
教师对个人经验的反思有两个层面,一是对个人日常教学经历进行反思,使之沉淀成为真正的经验;二是对经验进行反思从而获得提升。如果教师不去挖掘和使用教学反思的判断、反省与批判的权限,教师的教龄再长,教学经历再丰富,也不一定与个人的独特经验成正比。如果不对其进行反思,那么这些经历将一直是懵懵懂懂的,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不断地经历着,又不断地忘却这些经历,致使自身的经验系统中缺乏由自己反思所形成的、归属于自己个人所有的独特经验,从而使得自身那些具有极大潜在意义的经历失去了应有意义。可见,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把自身的经历升华为真正的、富于个人气息的经验,并且不断使自己的经验体系得到拓展。
总之,在对教学进行反思时,应力求从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实践活动、个人经验四个角度进行。这也是对教学现象或事件进行反思时的四个层次。如果一个反思对象能够在这样四个层面得到重新认识和理解、解释,那么这样的教学反思就是深刻而周详的,也会获得丰硕而长久的反思效益。
四、养成习惯,贵在坚持
在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增强反思意识,养成反思习惯,坚持不懈,久而受益。无论采取怎样的反思方式,教师在教学反思行动中都需要坚持这样两个策略。
第一,教师要经常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教师经常陷于面对纷繁复杂的教学现象和事件不知道该对哪一个进行反思,自己的心灵活动不知道哪些可以成为反思的话题,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究竟哪一个现象、哪个事件、哪种行为、哪种感受可以反思,应该反思的困境中,这是无法预先确定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保持开放、敏感而好奇的心灵,时刻捕捉可能的反思对象。教师要善于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生成教学智慧和实践经验。
第二,要经常、反复地进行反思。反思的过程就是不断解读,不断获得新答案,产生新感觉,提出新问题的过程。对于教学活动的日常反思绝不能一蹴而就,对于不同的或者同一个反思对象,不同的人进行反思,就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产生新的疑问。在不同的时间、环境、心境下,反思也会有不同的结果。与不同的主体共同反思,认识也会有所不同。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也会提示出新的答案、新的问题。反思的实质,是教师在不断的反思活动中,通过反思来理解对象、理解自己,让自己与对象对话、与自己对话。完善自我的“教”,提高学生的“学”,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提高教学实效。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牢记“教而不思则罔,教而思之则强”。
参考文献:
[1]张行涛,郭东岐主编.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关键词:顶岗支教;师范生;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在新教育实习模式――顶岗支教中的作用,与临床经验在医生的职业生涯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一样的。医生只有在“诊断―反思―出诊”的反复工作中才能形成真正的“经验”;同理,顶岗支教师范生实践性知识也需教师在不断的授课讲习以及总结中形成,是难能可贵的实践经验,其不仅直接影响到师范生专业能力的发展,同时更是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1.顶岗支教师范生实践性知识构建的重要性
近年来,顶岗支教形式已作为新的教育实习方式在全国普遍推广开来。在顶岗支教的过程中,师范生几乎全程参与到日常教学管理中。因此,就这一形式的诞生和发展来说,不仅为教师个人能力的提升提供了足够的平台,同时也能为师范生他日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奠定可贵的发展基础。
(1)实践性知识是师范生从事教育领域的必备基础。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反复提炼、总结,施用于教学过程中,经检验为有效的教学知识,是教师的宝贵经验,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和参考。师范生在顶岗支教过程中实践性知识的构建,同样也是师范生教学经验累积的过程,是师范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检验途径。
(2)实践性知识构建是师范生成长为教师的必经之路。师范生在正式从事教师这一职业之前,通常需要到相应的岗位进行实践学习,在巩固专业知识、提升业务能力的同时,反复检查自身素养与岗位之间的差距,并进行调整,最终形成可以对实践进行指导的知识体系――实践性知识体系。实践性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师范生需要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将自身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反复试炼和总结,最终得出一套适合教学的有效经验,这是师范生过渡到教师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提升师范生业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2.顶岗支教师范生实践性知识构建的有效策略
(1)框架的合理构建。顶岗支教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构建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切不可盲目和草率。在顶岗支教的过程中,师范生首先应明确自己需要吸收哪些知识,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哪些方面需要提升,这都是师范生应思考和准备的框架,只有初步构建好框架和基础,才能做到“心中有数”,高效吸收知识和经验,促进自身的快速成长。在构建框架的过程中,我们还需注意框架的合理调整,只有在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调整总结经验并及时更改和完善,才能真正做好实践性知识构建的工作,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
(2)抓住检验机会。除了框架的合理构建外,顶岗支教过程中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有效构建,还需适时抓住实践的机会,不断检验实践性知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顶岗支教实习的过程中,师范生会碰到各类的教学问题,接触到多种的教学风格和特点。众多教学实践信息实际是双刃剑,利弊均在:如果师范生有明确的实践目标和信息选取路径,便能很好地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实习教学中不断锤炼和积累;但如果师范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的话,面对如此多的信息,只可能让师范生更加迷茫和慌乱,没有规划和科学的指引。只有合理取舍、重点突破、反复检验的实践性知识才能成为指导性知识,因此,在顶岗支教过程中,师范生还应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框架,对有用的知识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对无用或不需要的知识进行舍弃,最大限度保证实践性知识构建的质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顶岗支教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有效构建,不仅直接关系到师范生个人素质及专业素质的发展,更是直接影响到顶岗支教的质量和效率。作为师范生来说,首先应充分认识到实践性知识构建的重要作用,并梳理明确的学习目标,需适时抓住实践的机会,不断检验实践性知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为顺利从事教师职业做好准备的同时,也为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参考文献:
[1]袁 丽,陈 林.“顶岗实习”教师培养的政策分析及其争议[J].教师教育研究,2014,26(06).
【关键词】 五段循环式;骨干教师;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01
国家教委在《关于加强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骨干教师的质量和数量不仅体现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而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同时,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指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骨干教师培训呈现出理念的相对滞后、过程相对封闭、方法相对单一。由此,各地教师培训机构加强了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并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了形式各异、方法多样的骨干教师培训模式。安康教师进修学校在骨干教师培训方面也做了积极尝试。
一、“三+五”研训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2008年以来,学校依据陕西省“阳光师训”工作精神,认真学习和领会文件的理论依据,校领导组织有多年培训经验的教师,依据当地实际的教师教育需求,并科学的进行调研。科学制订了“三+五”研训模式,即以“名师示范”――“互动交流”――“专家引领”――“个人反思”为环节的三天集中学习+参训学员后期完成的“校本研修”五项任务为整体流程的实施方案。
1、名师示范环节
由学校组织科研人力,选拔市区级有影响的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省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提前备课,设计教学方案,并将教学方案提交学校,由学校组织研讨教案设计、修改意见、提出可行性方案。
2、互动交流环节
名师示范课之后,辅导老师先组织学员进行分组,一般8-10人为一个交流小组,交流的主要内容,包括示范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完整,教学理念是否先进,重点突出和难点解决情况,教学的组织与变化,教学的有效性以及是否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等。各小组选派小组长总结小组交流成果,收集交流问题,然后在大会交流展示。
3、专家引领环节
“三+五”研训模式中,有遴选的专家进行指导,做专题讲座,并回答学员提出的课堂教学问题。根据名师示范和学员交流汇报情况,及时组织教学,做即兴发言或专题讲座。让教师在培训以后有所得,有效地解决骨干教师存在的困惑。
4、个人反思环节
针对名师示范、互动交流、专家引领环节的内容,个人整理培训中的反思、感悟或体会,撰写个人反思文章。
集中学习结束以后,每一位学员还要完成五项校本任务,即“骨干教师培养书”。填写教师专业成长基本情况;“他山之石”包括做两次专题讲座,观看议课两节“名师课堂”,专业阅读两部书籍;“校本研修”包括两节“一课两上”、课题研究、区域内讲座、教学论文、优秀教学设计;指导学科教师意见、综合评价。
三天四个环节的集中学习和参训学员后期完成的五项“校本研修”任务,为“五段循环式”骨干教师培训模式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二、“五段循环式”骨干教师培训模式构想
针对骨干教师培训特点,学校继续深化“三+五”培训模式的实践,植入参训人员课题研究任务,强化教育科研导向,丰富、完善培训模式。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五步循环式”培训模式构想,这种模式仍在不断完善和探索中。
1、问题调研:设计问题、分组调研、发现问题、提供依据
这是骨干教师培训的首要环节。怎样培训教师,该培训什么样的内容,是面临的最大问题,传统的方式方法已经不受广大教师的欢迎。作为培训者,了解被培训者的需求至关重要。依据以往的经验,组织人员精心设计调查问卷,然后分散到基层乡镇学校,对近三年参加骨干培训的教师问卷调查,组织当面座谈交流。返校后,整理问卷、整理问题,为培训提供第一手材料。
2、确定菜单:依据问题、确定专题、有备无患、有的放矢
根据骨干教师培训需求,制定培训内容;对于专题,学校采取试讲制,按学科分类,要求先在小组内试讲,再选拔优秀者进行大会交流,群众打分取平均值占40%,评委打分取平均值占60%,两项和达90分以上,方可通过。
3、专业引领:实践课堂、专题讲座、解答疑难、提升能力
就骨干教师而言,专业引领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实践课堂提升课堂的驾驭能力;通过专家专题讲座,充实先进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在答疑解惑中,不断更新思想,提升能力。
4、研讨反思:听课议课、互动交流、反思总结、撰写论文
实践课堂之后,就是听课议课环节。通过专家与学员互动、学员之间的互动形式,发现问题、总结优点、交流体会,最后将撰写论文,转化成果。
5、跟踪反馈:实践反思、跟踪反馈、发现问题、及时总结
对于专家讲座,实践课堂,研讨反思等培训效果如何,同样也有反馈机制。学校制定有每一位专家讲座之后的定性评价和建议,并通过一定渠道反馈给专家。同时,根据需要,选派相关人员下乡镇基层学校,跟踪检查骨干教师的专业变化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为再一轮骨干教师培训提供参考的依据。
通过骨干教师培训,丰富了骨干教师专业素养,提高了骨干教师教学技能,提升了骨干教师科研能力,强化了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了区域素质教育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五段循环式”骨干教师培训模式的建议
1、加大教师的参与力度。让更多老师参与此项教学工作中来,有利于不间断地对骨干教师进行指导,使他们在教学中不断成长,保证培训模式的有效实践。
2、更多地借鉴国内国外先进的培训模式,优化培训模式,积极提升培训的有效性。
3、对于偏远山区的乡镇骨干教师,可以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将集中附近乡镇的骨干教师,设置教学点,分散时间,专家送教下乡。
关键词:初中教师素质;科学管理;精准培训;校本教学研究;学校生态环境
初中教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学校的发展、初中生的成长都与其息息相关,其素质的提升一直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个人共同关心的课题。现代管理理念关注组织中的个体,在促进个人发展上提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思想和方法。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形势下,用现代管理理念研究初中教师素质提升的途径和对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依规科学管理教师队伍
第一,实施依规管理。任何有效的管理都要依靠健全的规章制度才能进行。对于初中教师而言,学校的规章制度会不断强化其在教学、言行等方面的好习惯,久而久之,这些好的习惯会内化为个人的综合素质,最终体现到教学活动中。初中学校应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学校的教学任务、师资力量、办学水平、学生素质等情况,制定一系列教师管理的规章制度,实现校规校纪全覆盖、无死角。明确年级主任、班主任、教师、教辅人员等人员的岗位职责,对教师的课时、备课、作业批改等做出具体要求;制定教学评价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对教学行为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和公平、公正的奖惩;出台教师培训学习制度,明确教师每年参加培训、听课的次数和时间,保证教师的学习培训质量。总之,要使学校的教师管理活动有规可依,教师的一切行为有规可循。规章制度的制定要尽量精细化,能够充分反映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特点,如化学、物理等学科到高年级才开始,而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从初中一年级就已经开设,学生的接受基础完全不一样,教学规范的标准就应该有所区别,体现差异性;再如,教师的评价考核内要量化细化,科学设置课堂教学和科研情况、学生成绩和学生综合素质、教师自评和学生及家长评价等在教师考评中的权重,尽可能使考评全面、准确反映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第二,实施人文管理。从重硬管理向重软管理转变是现代管理理念的发展趋势,软管理“更加注重企业全体员工的价值观、精神面貌、道德、责任心、凝聚力及教育知识水平等等”[1],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向心力和感染力。学校是产生知识和文化的地方,应该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要实施人文管理,在管理中体现人性化。一方面,坚持以教师为本。承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给予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活动、学生辅导等方面一定的自,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关心教师的个人生活和身心健康,让教师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另一方面,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深入挖掘、弘扬学校精神,如凝练校训、创作校歌等,增强学校的文化底蕴和感召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如球类比赛、文艺晚会等,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利用教师节、感恩节等节日开展尊师重教的主题活动,形成尊重教师、崇尚知识的良好氛围。
2开展精准引导和培训
第一,提升教师的道德情操。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宣传活动,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特别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学校要多想办法,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引导教师贯彻社会主义教学方针,增强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做到爱岗敬业、对学生无私奉献。明文规范教师的言行举止,如要求教师用普通话授课、着装要尽量职业化、上课期间不得抽烟等等,引导教师做到仪表端庄、谈吐优雅、举止得体。加强对教师的监督,及时制止违反师德规范的行为,发现问题要依照校规校纪进行处理,特别是歧视侮辱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索要或接受学生财物的行为,要坚决避免。第二,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学校要注意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完善教师知识结构,使教师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宽泛的知识面。学科知识是教师的立业之本。初中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就会出现“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现象。学校必须重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通过传帮带、名师授课、难点解析等方式巩固教师的学科知识,使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学科的核心要义。学校要克服重课业轻理论的倾向,强化教育理论的培训,提升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掌控力。教学活动涉及方方面面,教师仅有学科知识是不够的。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是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既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内容,又使授课过程生动有趣,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就必须具有宽泛的知识面。第三,优化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育理念决定教学实践的价值取向,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时代相适应,其教学行为才会得到认可。如00后初中生的个人表达欲望相对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多开展与学生的互动,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如果采取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必然得不到学生的欢迎。教学方法是传授教学内容的载体,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现场观察法等都有特定的适用情况,教学方法如果使用不得当就会降低教学质量,影响教学内容的准确传达。如时事政治课易多采取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辨别是非;而化学、物理、生物等课程要多采用直观演示法,把教学变得形象化,使学生更好理解知识要点。因此,学校要经常向教师介绍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帮助教师“设计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该学科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2],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3加强校本教学研究
第一,开展专题研究。从内容上看,要把教学经验和教学难点都作为专题研究的对象,一方面,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和成绩,从众多的、孤立的教学个案中找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深入挖掘其中的科学道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研究成果,为广大教师提供借鉴和指导;另一方面,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组织教师集中攻坚,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有效解决对策,帮助教师解决疑难问题。从组织形式上看,学校层面要设立教学专题科研项目,每年面向全体教师指定若干研究课题,由教师个人根据兴趣和专业申报研究;学科组、教研室等也可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自行开展研究。从成果应用上看,学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在学术杂志上,研究结论、意见对策、典型做法等要在全校积极推广,督促教师主动运用、灵活运用,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师的工作动力和能力。第二,做好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前,教师个人必须进行扎实的预备课,提前了解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内容难易点等。在备课中要体现思辨性。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由备课组长引导教师畅所欲言,尽可能多角度、多层面呈现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也可采用辩论的方法,鼓励教师对中心发言人的备课提纲提出质疑,通过问答、辩论等方式,达到问题说透、目标明确、思想统一的效果。课后要重视集体备课的反馈工作。集体备课后形成的教学方案是否科学,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要加强对课堂效果的监控,在课后及时召开反馈交流会,客观、全面总结教学过程,针对出现的问题进一步集体研究,完善教学方案。第三,提供多种教研平台。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为校本研究提供多种平台,拓宽研究渠道,激发教师的研究兴趣。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办教研刊物,主要刊发校内教师的教研文章,同时介绍外校的一些经验做法,开阔教师视野。开设校本课程,教务部门可以组织优秀教师在深化对校教学规律、生源质量等认识的基础上,开发富有本校特色的教学课程。组织兴趣相近的教师成立学习俱乐部、学科沙龙等,经常开展研究讨论活动,加强“不同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经验的碰撞和整合”[3],促进教师素质共同提高。
4营造良好的学校生态环境
第一,建设学习型组织。学校应努力构建人人重视学习、追求进步的校园风气,引导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适应教学改革的新任务新要求,不断更新学科知识,优化教学方法,使自身能力素质与教学任务相适应,在学习中实现自我超越。要为教师提供各种学习条件,如加强图书馆建设,扩充藏书数量,提升藏书质量;为教师推荐、订购高质量的报纸、期刊、辅导书等学习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购买学术数据库,方便教师查阅学习。第二,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客观审视、积极扬弃、逐步提升的行为,通过教学反思,能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进而提升教学能力。学校要大力宣传教学反思的重要作用,鼓励教师积极对课前、课中、课后等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对教学反思提出硬性要求,定期检查教学小结、教学笔记等反思成果,提升教师对知识储备、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效果等反思的质量。开展教学反思方法的培训,如制作教学反思典型案例、教学反思故事,邀请专家就教学反思的方法、内容、注意事项开展讲座。第三,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幸福感是指个人基于物质和精神上的获得而在主观上产生的欣喜与愉悦的情绪。一个有幸福感的教师,会对学校产生高度认同,工作动力也会随之增强;反之,教师会出现抵触情绪,教学质量无从保证。一方面,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积极改善教师的学习、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让教师无后顾之忧,有尊严地从事教学。另一方面,制定符合实际的激励机制。实施教师多劳多得、优劳多得的制度,支持教师拓展个人职业生涯的宽度和厚度,定期对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史永亮,张伟,刘彦妮.现代管理学理论浅述[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61-64.
[2]皇甫全.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84-386.
一、转变落后教育观念
21世纪的小学教育,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20年前的教材变了又变,教参改了又改,教育观念转变了又转变,教学措施改进了再改进。
赶上新课程改革的大潮后,我才猛然惊醒: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是教师素质提高的教育!所以,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素质,首先必须转变自己旧有的教育观念: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要想学生素质提高,自身素质必须先行!
二、树立远大教育理想
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理,不想当名师的教师,不是好教师;不想当领军人物的教育者,不是优秀的教育者。小学教师要想在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上走的更远,必须树立远大的教育理想,订立长久的教育目标。所以,一个真正致力于打造辉煌教育人生的小学教师,一个真正着眼于个人专业发展的小学教师,必须树立远大的教育理想:为辉煌的小学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三、制定专业发展规划
众所周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说,不管做什么事,事先都要有准备。一个国家要发展,要先制定国家的发展规划。例如201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同理,一个教师要想铺就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也必须制定自己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规划可以是三年的、五年的、甚至更多,这个根据个人目前专业发展状况而定。
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结合我的教育学识,我需要在以下方面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1、夯实专业知识。尽管我是师范类本科毕业,但是,我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对于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还非常的欠缺。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博大精深。对于古代汉语知识,古代文学知识,现代语言学知识,我都还知之甚浅。对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论知识,教育教学教法知识都还需精进。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基本技能,都还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提高提高再提高。
2、铸就专业品质。专家指出,教师要具备博大的师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是,扪心自问,有时,我的“爱”,却不是那么纯粹,总是多多少少掺杂了一点个人的感彩。有人说,人生有三样东西是掩藏不住的:爱、贫穷和咳嗽。同理,我的“爱“也是掩藏不住的。我喜欢听话的孩子,我欣赏有才的孩子,我疼爱乖巧的孩子,我讨厌“冥顽不化”的孩子。可是,今天才猛然惊醒:原来,我所谓的爱是多么的自私和狭隘。教师的“爱“是属于每一个孩子的,不是“好”孩子的专利。而正是那些“冥顽不化”的孩子,才更缺乏爱。他之所以调皮,无非是想引起教师的关注而已,他在渴望老师的“博爱”。所以,教师要想铺就专业发展道路,必须铸就高尚的专业品质,并且一以贯之,经久不止。
提升专业能力。专业能力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同样的一个班,不一样的教师,教出的学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专业能力差异的体现。所以,要想专业发展,必须提高专业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专业能力的目标就是:事半功倍!
4、注重自我反思。著名教育家林崇德教授说过:优秀教师=教育过程+自我反思。是的,积极的自我反思是消化吸收教育精髓的最佳途径。齐鲁名师陶艳珍老师,就非常注重自我反思,坚持撰写教育随笔。每每有大型教育活动,名师送教,经验总结等,陶艳珍老师的文章总是结构严谨,文辞精妙。这样的精彩文字,是写出来的;这样的教育艺术,是积极的自我反思总结出来的。所以,我要注重自我反思,向踏实的老黄牛一样,消化、反刍,积极的自我反思。相信,反思出真知,反思促提高。
5、补充艺术特长。不好意思的说,我感觉,我似乎一点艺术天赋也没有,一个艺术细胞也没长。我不会唱歌,我不善跳舞,我不懂绘画,我不爱乐器。每有联欢节目,我总是藏在最后边。可是,小学语文专业素养的要求中,却要求教师至少有一项艺术专长。
关键词:新课改; 业务素质; 合作双赢; 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对化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原先思考的“如何教化学”变为“学生如何学化学”。而化学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学水平的提高,教研组的作用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因此,我校非常重视教研组的建设。众所周知,教研组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教研组的任务是通过教学研究工作提高教师思想、业务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研组的建设不仅直接关系一所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而且也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努力营造良好的组内氛围,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对于一个教研组来说,这是对学校可持续性发展最大的贡献。下面就此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我们经常召集老师学习科研理论,从《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化学新课程标准》、《河北教育》等材料中汲取营养,并写出详实的读书笔记,以加强对具体教学实践的指导。近几年来我们先后多次派出教师到胶州、淄博、青岛等地观摩山东省或青岛市优质课比赛、教学能手比赛、公开课等,参加化学新教材培训,并与青岛地区多处中学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互通有无,这使我们受益非浅。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使学校的化学成绩连年攀升。
2强化集体备课,促进合作双赢
集体备课是在个人认真准备的基础上集体研讨的一种有效的教研活动,它集中大家的智慧,共同研究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保证教学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它成了我们化学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不断实践,不断改进的基础上,我们形成了以下备课的流程:
2.1自研教材,挖掘个人潜能。每位老师先对下一周要讲的相关章节、单元的全部内容认真钻研,写发言提纲。
2.2集体研讨,取长补短。每个人对教材有了整体把握,对课本进行认真分析后,大家再集中到一起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教法、备知识点的落实,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终形成最佳课时方案。
2.3修改教案,因材施教。.执教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风格以及本班学生的情况,在空白处对案作一定的修改,成为适合学生的课时教案,然后施教。
2.4二次备课,查漏补缺。施教后写下教后记,备课组安排时间进行反思,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寻找解决方法,为提高下一次集体备课的质量以及个人的教学水平打下基础。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化学组成为有着明确教育思想和教改理念的学科组,在办学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组内的每一个老师都深深地认识到,教育上的竞争同样也是激烈的,因此我们把原来的口号加以修正:把“个人争第一”改为“团体争一流”,把“内外竞争”改为“合作竞争,共创双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团结力量大,合作出效益。
3注重师生互动,构建高效课堂
新课程实施以来,新的教育琨岔引导着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了我们大家共同面对的问题。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3.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构建高效的化学课堂,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充分的课前准备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整个的课堂设计,并对课堂作好必要的预设,这为实现高效课堂打好坚实的基础。
3.2激发活跃的课堂状态: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我们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因此,我们彻底改变了“注入式”传统教学模式,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做中学”的情景,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
3.3提供科学的学法指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 “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4强化专项训练,提高复习效果
4.1构建知识网络。在进行第二轮专题复习时,我们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打破章节的限制,将相关知识进行合并,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因为许多知识在教材中的呈现成螺旋式上升;复习时将这些知识进行整理,使脉络清晰,如物质的分类、有关溶液的计算等等。
4.2总结解题方法。专项训练后,我们让学生自己总结解这类题的方法,学生在自己总结的同时,加深了印象。只有自己总结出来的东西,理解才会更深刻。然后老师在学生整理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和补充,并突出重点,使学生掌握方法,触类旁通,避免搞题海战术。
关键词:卓越计划;4C能力;创新能力;课程改革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1-0029-04
中图分类号:G642
当代大学教育在培养工程人才时,要求学生在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方面融合发展。专业知识学习是载体,掌握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不是唯一目的,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重在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諸多因素导致课堂教学中满堂灌、填鸭式的授课现象还普遍存在,即使教师在讲台上卖力地讲,学生也不买账,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听课,致使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单调,所谓的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往往成为教师不认真备课、不愿意尝试和探索新教学方法的借口。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教师缺乏对课程教学理念和方法的研究,没有深入思考“教与学”这一系统过程要达到的目的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没有研究课程要求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上达到的目标和构建人才培养实现矩阵,从而缺少深入有效的教学设计。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网络应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而在传统课堂教学和实验开展中,学生却反映这门课理论知识多、内容抽象,教师也觉得课程内容和实验内容不好设计。河南工业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团队总结多年教学经验,认为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把握不到位,教学中缺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有效机制和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1 “卓越”工程师的4C能力要求
教育部推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旨在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鼓励校企深度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河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11年被列入第2批“卓越计划”改革项目。在推行“卓越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过程中,围绕“卓越计划”对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国际化视野等的能力要求,构建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实现矩阵,并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尤其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促进“卓越”计算机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
我们在进行学生能力素质培养分析时,总结了创新思维/精神(Creative thinking/spirit)、批判思维/精神(Critical thinking/spirit)、自信(Confidence)、沟通(Communication)4个基本要素。创新能力培养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缺少“创新能力”的人也很难具备优秀的“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只是个熟练的“技工”,而无法成为独立解决工程难题的优秀工程师。
具备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创新思维和意识,善于“思辨”,而创新思维又要求一个人具有良好的“批判思维”和“批判精神”,敢于质疑“权威”,在“怀疑一切”中发现问题,在“创新”中解决问题;一个人是否具有敢于批判和创新的精神,又源于其“自信”、敢作敢为、不怕失败、不怕“丢面子”;“沟通”是现代人际交往的基本素质,而现代组织都强调团队意识,重视协作,这就要求组织成员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这些基本要素也是相互统一的,自信的人敢于批判,并在实践中尝试创新,不断地寻求突破,而这一过程又会增强一个人的成就感和自信心。现在人们更注重团队创新,尤其在工程设计和软件开发过程中对团队合作的要求比较高,良好的沟通更能促进协同创新。
因此,我们认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自信、敢于批判、勇于创新、善于沟通”是提升学生内在素养的基本要求,学生将受益终生。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这些基本素质而开展的课程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很强针对性。我们在“卓越计划”实验班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进行4C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2 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中的4C能力培养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该课程在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培养方案中具有重要地位。我们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引入4C能力培养目标,针对4C能力要求改进教学方法,重点围绕课堂教学设计开展4C能力培养实践,使课内课外统一,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互相补充。课程教学采用“全过程交互式”教学方法,按照“问题驱动、自主思考、团队探究、互动交流、总结提升”的策略组织教学,分为以下主要过程。
1)问题设置。课前教师给出思考题目,如“如何解决网络通信中传输错误问题”,对课程教学单元进行归纳设计,针对每个课程单元模块提出一个大问题,同时设置若干小问题,对应该单元重点知识。课程知识点、问题引导及实验设计如表1所示。
2)自主预习。学生自主预习,根据已掌握的专业知识自行设计可行方案以解决命题,如采用“奇偶校验法”发现错误。建议学生不要拘泥于教材,强调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研读并评判教材,敢于质疑教材中给出的解决方案。
3)分组讨论。学生课前进行分组讨论,发表各自观点,在批判中发现和纠正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开展头脑风暴并进行自由交流,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态度、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善于听取意见和敢于坚持主见。
4)观点表达。每个学习小组选派代表讲解本组研讨得出的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给出与书本中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这一点不易做到,需要循序渐进。教师在实践中给每3个小组分配1个主题,每个小组15分钟,3个小组一共利用1节课的时间介绍本小组理解或提出的技术方法,由师生共同质疑分析。
5)教师点评。教师利用“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各小组针对课前布置的问题提出陈述观点并相互交流,如“我用Hash函数发现通信中传输错误”、“我用加密方法避免传输错误”、“我用CRC方法发现错误并纠错”等。教师则进行引导、答疑解惑、总结归纳,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给予剖析评价,如“哪种检错方法效率高”、“哪种方法能纠错”、“哪种方法不可行”,再对比讲解现有的计算机网络理论、技术、方法,讨论方法的正确性、可行性、优缺点,在互动中引发学生思考,使其获得认识上的提升。教师最后讲解教材中给出的方法,即目前的技术标准,帮助学生分析和体会其中奥妙,以提升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归纳总结。根据课堂研讨,学生在课后通过总结笔记和完成作业,优化各自方案,查找问题的症结,进行归纳总结后得出正确结论。
7)实验验证。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课内实验学时较少,实验主要是一些验证性实验。一般院校会开设“网络工程”或“网络应用技术”等课程,教师讲授实用网络技术或工程应用。为此,我们将以实验为主的“网络工程”课程作为网络原理课程的配套课程,将知识划分单元重点,除了验证性实验,还引入针对性较强的设计性实验,如组网规划并使用“Packet Tracer”模拟器软件配置验证,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到直观体验,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知识;鼓励学生针对实验项目提出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形成“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敢于批判和勇于创新的思维模式,锻炼动手能力,同时增强自信心。
采用上述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交流讨论、对比修正、实践验证,获得正确优化知识的方法,在教学中提升了教学效果。从知识内容上看,计算机网络课程以网络分层体系结构为主线,学生需要重点理解各层协议的工作原理与实现,以及各层协议之间的接口。网络体系结构体现的分而治之思想贯穿课程始终,而协议的概念与实现是课程中心议题。从物理层到应用层,协议的语义、语法和同步是网络通信核心技术思想,也是课程重点。围绕核心知识点,教师针对能力培养要求设计问题,每个问题都可以用对应的技术与方法解决。学生在学习时可以自己设计协议,包括数据通信单元格式、交互模式等设计,并解决处理效率、可靠性等问题,有利于树立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针对课程重要知识点,教师通过设计相应的验证性、设计性实验,达到使同学理解知识并在实践中验证的培养目标。
我们把课程规划为6个主题,对应6大问题,每个主题又分为若干技术引导问题,对应这一主题下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并进行小组讨论,课后认真总结,形成单元报告并完成作业。课程实验从物理层到应用层均有对应的配套实验内容,而且引入部分需要自行设计的实验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教学改革实施效果
通过上述从理论教学模式的组织到实验内容设计的全方位改革与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
1)学生反应热烈,虽然课程学习要求提高,但体会到做学习主人翁的成就感,增强了自信,敢于批判并尝试创新,在学习中加强了团队意识。
2)学生一致反映通过实验收获很大,尤其是实验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例如,自己动手实现基于RS-232接口的通信,对异步串行传输及编码有深刻体会;通信数据捕获和协议分析实现了协议的透明呈现,非常有助于学生对协议语法和语义的理解;路由器的配置与管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网络地址应用、网段管理及路由等知识。
3)改革试点班学生的考核成绩明显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有明显提升。
4 结语
关键词:小学体育;镇级教研;务实发展;方案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2-0053-02
多年来,根据区教育局下发的整体推进“四级联动”学期教研方案,结合本镇实际制订出可操作、能落实的镇级教研方案,在方案的引领下卓有成效地开展系列体育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镇级体育教研优势,促进全镇体育教师及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开展。
一、级小学体育教研方案
依据区、片整体推进“四级联动”学期教研方案,结合我镇各校实际情况,制订出镇级小学体育教研方案,详见表1。
二、实施建议
1.主题鲜明,形式创新。
镇级教研要主题鲜明,形式创新,切实解决教师教学、训练、教研中的疑难问题,创新学校特色,借助网络,搜集资料,自主研修;校、镇构建网络平台,微信、论坛、QQ及时互动、研讨、交流;定期集中开展备课、说课、模拟上课、教学技能、大课间现场展示、交流、专题讲座等活动。
2.搭建平台,提升能力。
根据教研方案,每月开展主题教学、竞赛活动,各校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研究课、开专题讲座,兼职教师听、评课,二次备课。兼职教师上提升课,专职教师听评课,搭建竞赛、研讨平台,不断研磨,提升教师能力。
3.过程翔实,成效显著。
教研过程要做细、做实。严格按照方案,把握时间节点,每月月初下发活动通知,定人、定题、定点、定校,明确职责;月中研讨、交流、小结;月底召开各校教研组长会议,针对问题,研讨、修订、完善方案;月末收集活动资料,整理、归档。
4.总结提升,注重评价。
关键词:幼儿教育; 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150-001
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首位,进行整体优化,运用优势导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激发优势,提升教师发展自信心
事实表明: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使孩子成功,首先要让教师成功。中老年教师,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竞争意识和展示意识似乎越来越淡漠。但是,幼儿园的工作不仅需要能歌善舞的年轻教师,也需要中老年教师利用她们丰富的教育经验,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来影响和指导年轻教师。怎样挖掘她们的优势:首先,关心她们的生活,经常沟通,及时组织她们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更新观念,引导她们给自己重新定位。其次,在考核评价上也适当倾斜,如评选“爱心教师”“师德标兵”等。这样做使中老年教师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又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幼儿园发展的重要力量。
年轻教师思维敏捷,精力旺盛,有强烈的荣誉感和价值感。工作中我们就紧紧从她们自身需要出发,给每位教师施展才能的机会。舞蹈好的教师就承担教师和幼儿舞蹈的排练;绘画好的教师就指导孩子的美术区域性活动;教育上肯钻研的教师就放在教研组长岗位上去锻炼。我们的支持与鼓励激发了她们积极进取的决心,成为她们发展的真正动力。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形成了良好的螺旋上升发展趋势。
二、张扬优势,营造教师发展氛围
我们转变管理模式,营造宽松氛围。在日常教育管理中,给教师留出足够的空间,出现问题同教师一起反思,耐心分析,提出具体改进建议;发现教师点滴成绩和进步,及时肯定和鼓励。更新评价理念,张扬每一位教师的个性优势。第二,变园部总结为个性分析,在月度工作总结会进行分层分组,充分让每个教师进行个性分析总结,充分肯定个人的进步和优点,管理人员根据每一个人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点评,着眼优点和进步。第三,变他评为自评,教师每月、学期末对照自己的发展目标进行自我分析,整理自己的发展档案,反思自己的发展步伐,只要进步就要自我肯定。教师在不断的自我肯定中,不断增加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有效的自主发展意识。
三、放大优势,搭建教师持续发展平台
教师只有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体验快乐,才能更好地享受职业的乐趣。
1.差异式培养
我们着力促进教师多元发展,克服步调一致的发展方式,对不同性格、特长、能力的教师进行差异式培养。即以发现教师的长处为培养定位,创造适合不同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引领不同类型的教师找到自己的发展土壤,让每一个教师都有成就感。
2.参与式培训
参与式培训改变了以往枯燥无味的你讲我听式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每个人都成为培训的主体,每个人都在参与,每个人都在反思,每个人都在从中受益。在此过程中,教师们以往很难理解与接受的观念及做法,往往能够豁然开朗。参与式培训已经成为我园园本培训的主要方式。在参与式培训中,我们采取的是以小组为单位、优势资源整合的方式进行的。每个人都要求发言,讲明自己的观点,然后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其画在大纸上,组内成员轮流向大来介绍自己组的讨论结果。然后,全体教师根据其介绍,帮助其诊断,提出意见、问题,整合大家的智慧,形成一个较完美的方案。从三个方面让教师展示自己,一是在各种活动前、后要让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地介绍评析自己的活动、介绍设计意图及效果。二是每位教师都要在教研活动中讲一次课。课的内容可以是外出学习的培训内容,也可以是自己自学各种理论书籍或杂志中有价值的内容。三是针对各班的特色活动,每月各班都要选一名教师介绍自己班级的特色活动的进展情况、取得的成绩及孩子的发展。教师们讲的都是自己实实在在做的事情,是自己班的孩子在活动中的所思、所讲、所做、所画,因此讲者非常投入,听者也异常激动,这样从别人讲的过程中运用专业知识审视对比、反思自己的不足,从而形成新的理解能力(它是教师自我成长的一个标志)。
3.研导结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