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信息化手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信息;数据;保密;手段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01. 026
[中图分类号] TP30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1- 0041- 02
1 企业数据管理中存在问题
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网络给企业、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信息交流越来越方便和快捷。但是对企业来说也带来了数据安全隐患,尤其是科技制造型企业,信息数据的泄露和丢失问题日益严重。
信息数据是企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得以生存和立足的生命线,一旦信息数据遭遇泄露,企业就会受到不可估量的损失。今天,数据的管理不仅涉及企业内部员工,还必须考虑合作伙伴、供应商甚至客户。随着在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对数据的收集、共享、处理和存储,企业也就不得不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数据失窃和泄露的风险。 企业核心数据的不安全性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企业的数据如财务数据、投融资报告、年度销售分析报告、财务分析报告、商业往来文件和合同、设计图纸和工艺文档等电子文档大多是保留在个人的电脑里,由于有意或者无意的原因通过以下几种途径造成文件丢失,传播泄露给同行竞争对手:通过移动存储器复制、传播图文档文件;通过网络复制、传播图文档文件;通过电子邮件、QQ复制、传播图档文件;硬盘更换造成图文档文件的流失、泄密;员工离职带走重要的图文档文件;笔记本电脑丢失造成图文档文件的流失、泄密。
图文档文件作为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对其的安全控制十分重要。已引起大多数企业的高度重视,很多企业在数据的保护上做了很多工作如建立并执行一整套科学、合理、严密的管理制度,从每一个环节堵塞电子文档信息安全的漏洞。但任何一个环节疏于管理,都有可能导致电子文档信息的丢失或泄密;甚至有的企业断外网和封堵USB口,但会导致正常信息无法交流和共享。
2 运用信息化手段保护企业核心数据
要解决企业数据安全问题,仅靠制度不行,还必须辅之以手段,需一种安全可靠的数据防扩散系统,既保证重要数据的机密性,同时又能在企业内部实现数据共享和交换。一旦发生文件流失,系统能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使得文件数据仍能以安全的形式存在而无法有效访问,同时提供相应的审计日志,以便追究责任,通过系统的实施,保障企业的数据安全。
我公司为了保护企业核心数据的安全,上了一套武汉天喻软件公司的InteKey数据防扩散系统(俗称加密系统),为图文档数据提供有效的保护,系统在技术上采用先进的加密算法对指定的文件数据进行加密,密钥及核心算法存放于硬件智能卡内,不可跟踪及复制。加密后的文件在企业内部可以正常使用,在企业外部则由于不能获得文件的密钥,无法解析文件的加密数据,从而达到对重要数据进行保护的目的。
该系统有以下特点:
2.1 数据自动保护
整个系统在后台运行,非管理员感觉不到系统的存在,只要网络畅通,系统默默奉献。InteKey安装后不改变使用者任何操作习惯,不会改变任何操作界面及操作方式。
2.2 软件研制采用先进技术
系统采用国际上先进的加密算法,结合目前流行的硬件智能卡技术,具有较高的加密强度。
2.3 用户组织角色管理及多级权限控制
以用户为单位,以部门角色为组织核心进行企业环境架设:可按照部门组织结构进行分级管理,灵活的角色权限分配,完善的特定权限架构,合理的涵盖用户组织角色定制,审批流程设置,加解密,计算机管理,日志管理等各项管理操作权限。
2.4 强大的计算机管理功能
在管理控制台上可对每台客户机的加密功能进行订制,以客户机的硬件号为唯一标识,可以支持动态分配的IP,可以对客户机进行加密软件种类(部门不同,核心数据不同,需加密的应用软件也不同)、安全项、联网离线策略分配等应用功能的配置。
2.5 屏蔽全部不安全命令
系统考虑到所有可能造成信息流失的途径,通过设置客户机安全项策略可以屏蔽诸如USB存储设备,图形输出、剪贴板拷贝,打印机、拷屏等各种操作,并对文件拖拽,插入对象等进行了安全控制,受控软件间各项操作不受影响,受控软件向非受控软件传递信息时进行阻断,使加密文件始终能处在加密环境的保护中。
2.6 完善的内网数据安全保护
外部没有得到企业授权的计算机采用如非法接入,远程攻击和窃取等非法手段和方式均无法打开企业内受保护的加密文件。企业内加密文件无论采用FTP,邮件,以及MSN,QQ等各种即时通讯方式传送,传输出企业内网后始终都将是密文状态且无法读取。
2.7 解密流程管理及流程申请与审批
可以通过强大的流程管理功能来灵活定义企业内的解密流程,支持按用户、角色定义及多级审批,支持与邮件系统的自动关联,提供邮件白名单及定义统一外发文件出口功能。如需要将文件解密提供给合作伙伴时,用户可以通过流程申请功能,提出解密申请,到具有审批权的审批角色,审批角色对文件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系统自动将文件解密,传至出口管理员处,出口管理员点击发送即可。
2.8 多软件平台支持
提供开放的可扩展的加密机制,可支持几乎所有常用的各行业的各版本软件平台的加密:包括UG、Proe、CATIA、SolidEdge、SolidWorks、AutoCAD等以及office、图像、电子设计等各种软件平台的加密支持。
2.9 “移动加密”的解决方案
即使需要离开企业环境,通过系统提供的单机硬锁或单机软锁限时方式,可以在保证文档处于加密状态下带出企业环境,而不需要将文档解成不安全的明文状态。并且可以给加密系统设定离线有效时间及通过工具对离线时间进行延长。
2.10 管理员可实时监控网络计算机状态
管理控制台可实时监控企业内部的计算机是否处于加密状态之下,对不处于加密状态的计算机以醒目的方式提示管理人员。
(1)管理员实时修改客户端加密配置。管理人员可对每台客户机的加密功能进行订制,所有的配置操作均可在服务端实时完成,这些配置操作包括:是否允许打印,是否允许拷贝,是否允许卸载客户端,以及更新客户端加密软件等。总之,所有的管理工作都可在管理平台上完成。
(2)支持批量加密解密。为方便用户对加密、解密文件的管理,且能快速地将企业内期望控制数据快速且一次性地转化为加密或解密状态,管理平台可批量且高效地完成对指定计算机的相关后缀文件进行搜索加、解密操作,并支持对压缩文件内的相关后缀文件以及只读文件进行批量加密、解密。
(3)具有多样灵活的部署方案。可以通过定制不同加密域范围,来实现企业对各分公司或部门之间的访问策略的控制,加密域相同厂区部门之间实现互访,加密域不同时即可达到各部门相互隐密的控制。且可以通过应用软件策略灵活的设置不同部门的加密软件范围。
(4)日志管理与审计。提供详细完备的日志管理功能,记录所有的配置修改、权限修改、流程申请、审批、在线离线加密解密、在线离线打印等操作的详细信息,管理人员可根据系统提供的多种查询方式方便地查询和审计。
(5)全球唯一的企业ID。为每一个企业分配一个全球唯一的企业ID,并有严格的企业资料保密机制,确保已部署Intekey系统的企业之间不能相互打开已加密的电子图档。
虽然系统有强大的功能,但必须制定系统管理制度,因系统运行能否达到对核心数据保密目的,关键在于解密流程中的审核人员,审核时必须查看解密内容及文档去向,决定是否通过,解密流程如图1所示。
通过系统的实施,文件在企业内部可以正常交流和共享,外发文件的解密在服务器中有详细的日志记录,一旦发生泄密事件,便于追究责任,达到了对公司重要数据保密的目的。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完善 企业内部控制
0 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诸多领域都引起了深刻的变革,伊拉克战争显示了美军信息化条件下构建“近透明”战场的巨大作战效能,并不断改善复杂环境下军事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监视和侦察工作的水平,以提高C4ISR系统性能。近年来,我国公安战线也建立了以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全国犯罪信息系统以及DNA比对技术等一系列的现代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新型系统,使侦破技术和手段发生了质的飞跃的长足的进步,其他还有税务机关的发票比对信息系统、银行的网银交易系统等等,无不显示出跨越式的发展和进步。然而,信息技术在企业内部控制领域的应用,方兴未艾,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2008年6月28日,我国五部委联合了我国首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其中第七条规定:“企业应当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但具体怎么实施,纵观整个《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也没有很详细的描述,现实的管理实务中,成熟的成体系的运用也不多见,本文拟就实际工作中对信息技术在内部控制中的一些零星运用,加以归纳和总结,希望对我国内部控制信息化的建设,能够抛砖引玉地带来一些启发性的思考。
1 传统企业内部控制技术的局限及内部控制信息化侧重要解决的问题
1.1 传统企业内部控制本身存在固的的缺限
首先,现行的内部控制理论,基本上来自审计研究领域,或者说,主要来源于审计研究的贡献。因此,它的控制体系的设计,有很深的审计活动的烙印,主要体现为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以及已经发生的一些风险,事后才能发现和显现出来。
其次,现行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以企业为实施主体,那么企业的管理当局,比如董事会、经营层等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他们在制定规则时通常不会给自己带来过多的约束,自己跟自己缔结的契约也不会得到严格的遵守。企业内部控制在高层的权力干预或串通下,极易失效,缺乏外部监管时,使内部控制异化为内部人控制。这时就需要外部的监管来进行弥补,而外部监管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化的优越性在这个时候突出地体现出来。
另外,现行内部控体系,更多的是对于业务的实施主体及过程是否依据有关的原则和规定进行设置和办理,进行定性的描述和评价,比如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控制技术,就看你是不是分离了。而且监控的对象与风险最后发生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也没有定量的关系,比如相分离了就一定没有舞弊吗?未必,不分离就一定有舞弊吗?也未必。
1.2 内部控制信息化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是实时在线监控问题,通过将交易的流程纳入信息化系统,即可实现实时的、远程的在线监控和比对,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是信息化技术带来的一个飞跃。
第二是定量化的比对分析技术。马克思说过,一门科学,只有当它成功地运用数学时(即达到一种定量化的规定,笔者注),才能成为成熟的科学。将我们的控制对象由人转化为对物流或信息流的监控,将操作过程的定性判断转化为操作结果数量的比对和逻辑的判断。比如通过数理逻辑判判,有A,必然有B。
第三构建一种近透明的系统,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放到阳光下,创造一种条件,使内部控制由别人监督转变为一种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进而将内控的博弈双方由对立的经济问题转化为一个道德问题。
2 容易导致传统的内部控制的失效及产生舞弊的主要原因分析
2.1 信息的不对称――操作过程的不透明性
所谓“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是指市场交易中参与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从而便有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欺骗的动机,信息拥有方为牟取自身更大的利益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股东对于经营者、经营者对于业务经办人员、国家有关部门对于国有企业,都是信息不对称中的相对弱者。
管理者的会计舞弊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表现为对股东的“欺骗”与直接撒谎。采购人员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质低价高、以次充好;招标人员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黑箱操作,陪衬竞标。国有企业避开有关部门的监管,越权决策或运作。
2.2 认知的局限性
“人们认为不存在的东西,只是因为他不了解。”小偷为什么会偷东西?只是因为他相信没有人看见,如果你使劲地盯着他,盯着他的眼睛,盯着他的手,相信没有哪个小偷会把手伸进你的口袋;同样,如果一个小区监控探头密集,小偷也会敬而远之。同理,某些企业的高管违规操作、越权决策,只是因为他相信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神不知鬼不觉;业务人员接下那些质低价高的采购订单,或是一些劣质的销售订单,只是因为他们相信这是赚钱的,或者是他相信至少人们不知道这是赔钱的。如果我们把企业的交易过程、交易价格的高低与市场价格、与同行、与成本进行比对,并定期,相信相关的决策人员不会轻易那么胆大妄为,业务人员也会远离那些质低价高的采购交易,或是不给公司带来合理利润的那些交易。
其他还有很多原因,如利益的驱动等等,因与本文的信息化技术不甚相关,不展开进行阐述。
3 内部控制信息化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可以使企业及时掌握营运状况和组织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可以及时为员工、尤其是业务人员提供足够且相关的信息,使业务人员能够心中有数,主动地进行取舍,维护公司的利益,从而使企业经营的业务结构得到不断优化。
3.1 设定控制目标――建立可供比对的目标数据库
3.1.1 行业水平数据
公安部门目前刑事安件破案的手段和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作战效能相对于传统的侦破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和提高。其最大的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立了全国违法犯罪资源库,使得网上比对和筛选成为可能。
由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对象是企业的经营活动,内部控制出问题,或多少或都涉有经济违法犯罪的问题。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主体为企业,但从来不仅仅是企业内部自己的事情。因此,由国家《企业内部控制范围》相关部门组成的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机构,成立并发挥作用,指导企业开展内部控制活动,我认为相当的必要性和一定现实意义。
3.1.2 市场价格及走势
市场的价格及走势,国家的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定期,市场价格的透明,有利于撕开市场交易信息不对称的神秘面纱。
3.1.3 本企业的标准成本
由于实际成本受生产过程等非价格因系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采用标准成本,通过收集现行的采购价可知,可以非常方便地测算出公司的标准成本,对于拟签的销售合同的销售价格,进行一个动态的评估和评审,并保留相应的记录
内控目标还有很多,如本企业的预算、目标数据;国家的法律法规;相关的审批授权等等,不再一一列举。
3.2 实施具体控制――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追踪、反映和比对
3.2.1 动态在线追踪技术――物流及信息流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内部控制的监控对象发生变化。即传统的内部控制以监控人为主,你这项交易是否经过批准?这项业务是否只有你一个人知道?是否只有你一个人在经办?信息技术的监控则不然,以交易本身为监控对象,即不管这项业务由谁操作,由几个人操作,下面来看一个例子:
案例1:中航油的金融衍生工具投机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航油)是中国航油集团的海外控股公司;是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企业。中航油于2004年由于石油衍生品交易导致5.54亿美元的亏损;被迫于2004年11月30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债务重组。其起因是,中航油利用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的时机,未经其集团公司批准,违规从事国家明令禁止国有企业从事的投机交易――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航油的陈某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但是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中航油从事石油期权交易从最初的200万桶发展到出事时的5200万桶,致使中航油在清算时造成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54亿美元(资料来源:互联网)。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内部控制失效的案例,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中航油总裁陈某刻意绕开内控系统,因此,无论是多么完善的内控系统,都是失效的。此时需要外部的监管手段,可以利用本文所说的信息化在线监控技术。
我国网银系统的发展,早已可以实现远程在线授权和监控(当然,还没有中航油金融衍生工具投机事件那么早),因此,其上级集团公司只要监控住资金,一切李鬼都会被打回原型。具体做法是:大额的资金支付必须通过网上银行的大额支付系统,集团公司可以增加一个终极审批权限。本案中的陈再有天大的本事,最终都需要资金去做交易,如果增加了终极审批权,陈最多损失个几百万,最多上千万就露出狐狸尾巴。因为如果你对金融衍生工具不陌生,陈做的交易其实并不复杂,只是风险畸高,他做的是一个卖出期权,需要不断的追加保证金,因此,其上级集团公司只要在资金的流动上不充许其追加保证金(控制住物流),后续的风险即消失。退一步讲,即便不增加资金支付的终极授权,只要远程每天从网银系统里监控浏览陈某的交易记录(控制信息流),很快就会发现,他在不断的追加保证金,集团公司也就心知肚明:他做的是金融衍生工具投机交易里面风险极高的卖出期权(买入期权最多只损失一个期权费,不需要追加保证金),更不是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套期保值业务,这时只要通知这个发烧友平仓止损就可以了。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中国航油集团本来只要派一个工作人员每天做一下资金流的实时监控,USD5.54亿元的损失马上就可以降到人民币几百万到几千万。这就是现代信息化在线监控的发挥效能的巨大潜力。
3.2.2 单笔业务的数字化及定量比对分析技术
①采购业务的信息化及定量分析
根据3.1设定的控制目标,通过信息化系统将市场的价格和公司合同的实际价格动态地进行比对,如果某种原材料的价格长期、较大幅度地高于市场价格,或者其走势与市场价格的走势相反,则具有较大的可疑性,偏差越大,可疑等级越高。再配合供货单位的离散分布情况,供货单位的集中度越高,越是有舞弊嫌疑。
将签订合同前的比价过程信息化,通过比对报价单位出现的离散程度、报价次数、报价的偏差度、最终确定单位的价格及中标次数,很容易发现陪衬报价单位,业务经办人的偏好单位,结合前面的与市场价格分析比对,即可发现较大的异常情况。如果把这些价格的差异及中标供应商的离散分在网上实时,则采购过程被放到阳光下,采购纵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②销售业务的信息化定量分析
通过对销售订单的价格与标准成本的对比,以及销售订单之间的横向对比,产品的毛利水平、订单的毛利水平、单个客户的毛利水平,以及某个业务员的实际业绩,都会非常明明白白地显现出来。这个数理逻辑关系就出来了:销售价格小于标准成本,可知企业有风险,亏损的风险,必须马上采取措施。
淘汰劣质的订单:要让业务员知道,他接的这个订单、成本是多少?毛利是多少?其他订单的成本毛利是个什么水平,他接的这个订单处于什么位置。在实践中通过对订单的内在的经济含量进行对比,业务员开始自觉地抵制一些低附加值的订单,因为这些订单不会给他带来业绩。在实施相关的信息化管理之前,同样的订单可是被业务员视为宝贝,嗷嗷叫着要赶快安排生产交货。
找到真正有价值的客户:通过对不同客户的销量、价格与公司的标准成本或实际成本进行比较,很方便地计算出各个客户给公司贡献的毛利,找出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客户,有的客户打着大客户的旗号,进行低价销售,最终下来毛利总额很低,就酌情予以淘汰。
3.2.3 综合业务循环管理中各业务块之间的相互数量制约和逻辑勾稽
通过把产供销的内部业务和外部交易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定量统计计算每份合同或交易订单的要素的数量及时间节点情况,便能够回答每天、每周、每月应该有多少资金回来,实际回来了多少资金,没有回来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关注影响未来货款回笼的因素。
每天需要付多少资金,资金缺口有多大,如果该缺口资金不到位会影响哪些订单的交货,都一目了然。让业务人员知道,影响采购原料、拖延交货时间、进而影响销售业绩,并最终影响他的钱袋子的是谁。通过透明化的管理、演示公司资金的流转,以及揭示影响这些流转背后的因素,当事人员慢慢都能理解,并开始逐步调动起其积极性,通过加快周转可以增加他的收入,于是提高了催款的积极性,当然,前提是公司要有相对较为完善的考核体系。
另一方面,通过资金回笼的透明化管理,以及融资的情况,使采购人员了解整个资金的来源情况以及采购资金的需求情况,了解这些情况后,资金紧张时,采购人员能够自觉得与财务人员一道对付款的轻重缓急进行排序,优化资金的使作效率。
可见,内部控制要防范的不仅仅是舞弊,更多的是因对整个循环的内在逻辑不了解而产生误解、误判和懈怠。
4 结束语
本文所述的信息化,侧重点不在于如何构建一个具体的信息系统,而在于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一种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对于企业具体的交易进行直接监控的思想和方法,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和纠正内部控制的失效问题,还由于构建了一种近透明的公司业务的产供销循环,使决策者、经办人员相信这个过程是透明的而自我中止可能的舞弊行为,产供销价值和资源的此消彼长,形成了较好的制约能力。同时也由于借助于信息系统分析企业经营业务的内在规律,帮助企业的业务或管理人员改进工作的流程、决策中合理取舍,从而达到自我调整,自觉得采取维护企业利益的行为。
这其中发挥作用的,不仅仅是计算机的信息技术,还有个人和群体的心理在起作用,其核心是透明化、实时在线监控和内在数理逻辑分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内部控制技术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将逐步实现过程的近透明化、行为的自我调整、结果的可预见性、事后的可追溯性以及绩效的可评价性,使黑手不便伸出、使误解得到消融、使惰性得到激励,逐步使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发展成为一个在有效的外部监管下,自我完善、自我调整、自我更新的新型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中华会计网校.编著:《新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及相关制度应用指南》人民出版社.2008-12.
[2]《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解读《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之《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载浙江省总会计师协会印发学习资料.2010-8.
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及其发展
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最早提出了价值链(ValueChain)一词,他所提出的价值链是传统意义上的,为一系列连续完成、使原材料转换为最终产品的业务活动,一开始仅用于制造业中。波特将企业的活动分成基本活动(包括进货、发货、生产、经营、销售、服务等)和辅助活动(包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等)。
企业信息化的特征及其内容
(一)企业信息化的特征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利用企业信息资源,以增强其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其运行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的一个过程。它的特征可以描述为:
企业信息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正是对这些技术加以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手段。
企业信息化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最终目标。而提高竞争力又是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为基础的。
企业信息化以信息资源为对象。实现企业信息化要充分开发,利用企业的信息资源,而现代信息技术正是作用于这些信息资源。
(二)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对于不同的企业,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我们以制造业为例,企业信息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生产过程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起始阶段,位于企业价格链的起始环节。企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对生产信息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利用,以提高生产效率的过程,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和计算机辅助创新。
企业经营过程信息化:主要是采购和销售过程的信息化,它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于企业上游的供应链和下游的客户关系进行信息整合与处理,从而达到提高企业采购效率,增加销售份额的目标。它包括供应链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等。
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主要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其内部办公、人事、财务、资产等信息进行开发利用,以达到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目标。这一过程信息化包括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
企业决策信息化:即利用现代技术给企业决策提供信息,包括决策支持系统、智能支持系统、数据整合与数据仓库。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给企业的价值链带来了横向与纵向、内部与外部的变化与延伸,信息的运用不仅改进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也改造了企业整个传统价值链。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价值链的改进与评价
企业信息化给企业价值链带来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价值链的各个环节
企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运用到采购、生产、销售以及人事、财务、内部管理等各个方面,这使得价值链的基本活动中的采购、生产、销售和服务以及辅助活动中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等各项环节的信息得以充分开发利用,每个环节的效率都得以提高,达到优化的目的。
(二)缩短企业内部价值链增大利润
企业信息化提高了价值链各个环节的效率,优化了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从而使得各个环节的资源充分利用,达到了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的目的,整个价值链缩短了,并且利润空间加大。而且有效地降低了成本: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生产,使得企业生产成本与设计成本下降;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使得企业管理成本下降,仓储物流成本降低;供应链、客户管理系统,帮助企业掌握市场动态、销售数据,有效地组织采购与销售,降低了采购成本与销售成本;企业决策过程信息化,降低了决策成本。
这些都使得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效率提高,成本下降,利润空间增加,如图1、图2所示。
(三)企业价值链更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企业信息化使得企业的价值链更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信息技术加速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优化配置,使得传统价值链得以改进,企业各部门之间,企业部门内部信息渠道更为畅通,管理成本下降,管理效率得以提高;信息化使得企业技术水平得以提高,产品设计改进,产品质量提高;通过对信息的快速充分获取,可以确定企业最有利的交易伙伴,包括采购与销售;信息化对于生产过程、生产前后后勤活动都有所改进,不仅使生产效率提高,且减少了后勤活动中的浪费,提高了企业资源利用率;企业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的客户资料库,改进完善其售后服务。
所有这些都使得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应变能力增强,更加适应外部环境,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企业能够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快速、正确的应对。
(四)延伸企业的外部价值链
企业内部价值链各个环节之间有着互动的联系,而且企业价值链与供应商价值链、客户价值链之间也有着互动联系,企业信息化加强了这种互动。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快速方便的搜集采购信息,选择最合适的供应商,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客户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建立了有效的客户服务中心,提供一对一的交互式服务。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使企业价值链延伸,形成上游为供应商下游为客户的产业价值链,而且之间更加互动。
(五)有助于需求与供给平衡以形成良性互动的生态价值链
信息手段的发展与应用,使供应商与企业、企业与其客户之间信息渠道更为畅通,企业需要多少,何时需要,这种信息通过企业采购部门提供给供应商,而市场上有多少客户,客户的需求是什么,何时需要,需要多少等相关信息又反映给企业,供应商、客户、企业之间的需求与供给保持平衡,避免了原材料和产品的积压,降低了成本,从整个社会的产业价值链来看,社会整个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信息渠道畅通,供需平衡,是一条良性互动的生态价值链。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计算机技术;企业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
身处信息与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想能够快速把握市场机遇,规避市场风险,提高经济效益,都要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对信息和数据的快速处理的有效支撑以及企业管理信息、市场信息、人力资源信息等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有效集成。提高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应用是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1 计算机技术与企业信息化
1.1 企业信息化的含义。企业信息化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个活动中的扩大应用,相对于一般的计算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基本应用,企业信息化包含的企业活动更加广泛,涉及的技术和理念更加复杂。企业信息化的基本立足点是企业在原料采购、市场定位、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中所传递和流通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筛选、转换、挖掘,满足企业的需求和应用,企业信息化包含了信息的采集、信息的处理、信息的知识挖掘和信息的管理与应用的各个方面,是企业信息化的基本内涵。而当代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是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手段。通过企业信息化,提高企业在管理中的效率和信息掌控能力,及时发现市场机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2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的作用。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市场、产品、成本和管理上。首先,通过企业信息化企业可以快速收集市场信息,及时调查市场需求,从而制定相应的市场经营策略,保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地位。其次,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能极大的提高企业产品在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中的效率,另外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产品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引进,增强企业的产品多样性和市场适应性。最后,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在各个环节中的成本和费用,提高企业的效益,如:电子商务减少了流通环节,大大减少了企业的交易费用。信息技术的主要功能是收集产品、市场信息,改变传统的企业收集信息和传输信息的方式,为企业管理层决策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信息和知识支持。
1.3 企业管理中应用的计算机技术。不同的企业有着自身的行业特点和不同性质,所以不同的企业所应用到的计算机技术有所不同,但是企业管理中最基本的技术还是微软办公软件和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以及基于数据库和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企业管理系统。微软办公软件的使用极大的方便了数据的快速编辑、计算、统计和挑选等,使日常办公的效率大大的提高,功能强大的办公软件能够应用于企业管理、企业数据统计、企业销量分析、企业财务管理等诸多方面,既能实现信息共享,又节约环保,还能提高办公效率。借助于数据库技术可以实现海量数据管理、数据挖掘,尤其是在企业财务数据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
2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范围
计算机技术依托企业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包含了企业的生产管理、销售管理等基本的管理工作,成本管理、财产评估等财产管理工作,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例如: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是财务管理工作,一方面要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计算机技术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可以发挥在财务信息沟通、财务计划制定以及财务工作分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真实的反映市场和企业的财务状况,实时监控财务运行情况,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程度,从技术角度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
3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尽管计算机技术和企业信息化能够为企业带来诸多便利和实惠,但受限于技术水平和企业的经济实力,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着企业管理的效率。
3.1 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未得到企业重视。相对于传统的企业管理和企业经营方式,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新的概念,对于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和企业发展中的应用,有些企业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一是企业管理者缺乏信息化对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认识;二是一些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具备,导致企业信息化过程无法完成。这样直接导致一些企业管理思路和管理水平的落后。
3.2 企业方面缺少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条件。资金和技术是企业完成信息化过程的两个主要条件,而技术的实现一般也依赖于企业的资金支持。一些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仍然很落后。还有一些企业即使资金充足,但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水平仅仅停留在计算机应用的一般层面上,对于计算机支持决策、基于计算机的市场风险评估等技术手段,还很少涉及。
3.3 部分企业存在不重视企业管理的现象。企业信息化直接决定了企业管理的效率和现代化的水平,企业不重视自身的管理,所以认为企业信息化过程也就失去了应用的意义。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模式多种多样,对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程度高低不齐,所以,一个企业在谋划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将管理方法和模式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针对性提出企业战略管理的途径和管理方案。
4 提高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措施
4.1 增强对企业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企业的管理层直接决定企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所以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增强对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首先要在管理层做起,然后这种理念逐渐渗透到整个企业。只有企业管理层认识到了企业信息化在企业管理和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和强大功能,才会有企业信息化战略目标的产生和措施的实施。另外企业要积极引进计算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也是提高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的重要手段。
4.2 制定明确的企业信息化发展目标和措施。增强对计算机技术应用重要性的认识以后,企业要着手建立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和措施,目标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指引,措施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企业在完成目标和实施措施的过程中要将计算机技术渗透到企业经营和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逐渐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和效率,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效率。并且企业要加强所采集的信息的利用,对企业决策发挥积极作用。
4.3 加强资金管理,营造企业信息化的条件。资金是实现企业信息化,提高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条件之一,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在不影响企业正常运营的情况下,将适量资金有目的的向企业信息化模块转移,加强企业整体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扩大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一部分,其目的在于提高企业在规模扩大、市场变复杂的过程中对企业管理和市场竞争的掌控能力,巩固市场地位。因此,企业应该积极面对信息时代对企业管理的挑战,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加快动企业信息化的实现过程。现代企业管理需要计算机技术,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必将成为主流。
6 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有重要应用,但企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企业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利用计算机技术的优势,顺应时展,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利条件,实现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沈赫.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问题探析[J].科技与企业,2013(03):94.
[2]董亚萍.浅谈计算机技术在企业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53-54.
[3]周斌,高愈滋.浅谈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应用中的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2011(08):35-35.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计算机技术;应用实效
前言:
在2015年两会上提出中国未来企业发展趋势将为“互联网+”的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使用,计算机技术逐渐深入到各企业内部,并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在未来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企业应更加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企业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有力的信息化技术保证,从而使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从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国网络使用人群(网民)规模从3.78亿人增长到8.76亿人,互联网在全国人民中普及率达到69.12%,比上一年增长21.03%[1]。与此同时,互联网在我国企业发展中的使用数量也逐年增长,到2013年底我国大、中、小型企业中86.12%的企业使用互联网,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企业中。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大、中、小型企业计算机技术的使用率同比2013年增长12.32%,也就是说在2015年中国各大、中、小型企业都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并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中[2]。相比于小型企业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率,大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率更高,我国大型企业通过近几年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已经全部步入信息化,完成企业科学管理。
二、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主要技术手段
(一)信息技术统计技术
企业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作为信息“大爆炸”的产物,大数据的出现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一定考验,充分考量着企业对数据信息的处理能力。信息统计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对海量数据的收集、整理与统筹优化。基于网络数据大流量表达方式的基础之上,将企业所需信息进行整合与过滤,为企业决策留住高效信息。
(二)企业信息安全技术
基于宏观角度分析,当前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开展的过程中,信息安全影响因素屡见不鲜,造成企业内部出现大量的信息安全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企业信息安全技术的运用,对提高企业信息安全程度以及等级效用明显。对于信息安全技术而言,主要包括访问控制、防火墙控制以及信息加密等。1.访问控制访问控制是网络安全防范与保护的重要策略,同时也是当前企业应用相对广泛的安全技术手段之一。访问控制技术,主要任务是保障网络资源的安全性,避免被非法使用与访问,对维护企业自身网络体系安全以及保护网络资源十分重要。访问控制涵盖的范围相对广泛,该安全技术通过制定出系统性的方案,将标识当中的功能进行描述,形成组织并托管,将企业所涉及到的数据及资源进行整合,将接口端与权限引擎相结合,给出权限功能,回答的方案包括有、没有以及故障等因素。2.防火墙控制防火墙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够充分的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技术性措施,根本目的是维护网络安全,对黑客行为建立屏障及规范。同时,防火墙控制技术,能够对通信系统的进出门槛设置。进而在边界建立通信监控系统以及隔离内部与外部网络,最大限度上的阻挡外部网络方面的侵入。当前所产生的主流防火墙技术,具体包括三种类型:过滤防火墙、防火墙、双穴主机防火墙。3.信息加密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是针对信息因素进行管理与应用,当前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信息加密的根本目的是保护网内数据、文件、口令以及控制信息等,确保网上传输的具体数据。网络加密在企业信息管理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加密的常用方式,包括链路加密、端点加密以及节点加密方法三种[3]。
三、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具体应用
(一)在企业日常管理中的应用
当前企业已经初步形成信息化建设体系,企业对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要求较高,强调网络制度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是指因素,则是通过计算机对企业网络定期维护以及日常事物方面的管理进行充分研究,掌握企业生产过程、事物处理、现金流动以及客户交易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完成整合与处理之后,制定具备针对性的措施。在有关信息整合以及提供决策之后,能够满足自动化以及远程控制指标,例如对制造企业而言,日程管理方面工作流程的优化,在信息化自动控制以及网络技术帮助下,能够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全面监督,为产品质量提供基础保障。
(二)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对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的有效规范能够最大限度上提升经营成果,使得企业生产经营的各项流程得到优化。诸如对事物决策以及数据管理系统方面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内容,提高企业对数据收集的效率及速度,满足企业对生产经营数据的加工与整合,最大限度上的提升信息精准度。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体系的充分融合能够发挥出实效性。基于此,在计算机技术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应用,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信息各项基本形式进行高效管理,例如对电子文档、视频文件、电子邮件以及多媒体信息等,将现代化办公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推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快速发展。
总结:
通过全文对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发展中应用的讨论,不难看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企业信息化发展中要合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企业整体工作流程中,从而推动企业实现全面信息化建设。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对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实效性较强。
参考文献:
[1]王冰.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研究与应用[J].河北企业,2015,01(05):18-19.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企业管理能力 评价体系
企业信息化受到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将其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因素,一类是管理因素。相比之下,技术因素是一种可以定量化分析的变量,可以用现有的规范和标准来衡量某一个技术的好坏,技术因素的变化和发展是可以监测和相对固定的,而管理因素则是不易监测和难以量化,它的变化也是不规律和难以控制的。技术因素在企业开始信息化项目之后基本上处于不变的状态,它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程度也就相对固定,而企业的内部环境则是不断变化,企业的管理能力具有很强的动态性。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管理能力是影响企业信息化成败的不可忽视的要素之一。
影响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管理因素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学习和总结,影响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管理因素包括:企业战略决策能力、领导激励能力、组织再造能力、人力资源能力和管理基础环境。
(一)企业战略决策能力
企业战略决策能力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企业战略规划能力和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能力。企业战略是设立远景目标并对目标的轨迹进行的总体性、指导性的谋划,是一种宏观管理。而信息化战略规划就是指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来规划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方案和过程。信息战略规划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含义:一是高层决策者在制定企业的战略规划时,应该将信息化战略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进行考虑。从战略的高度,把企业的信息化当做企业发展的动力来抓。二是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是应该从全局的角度进行规划,合理的组合资源,由上到下分步骤推进信息化。三是企业战略和信息化战略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在内容上应该保持高度的一致。信息化战略为企业战略的目标服务,企业战略为信息化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持。
(二)领导激励能力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周期长且涉及面大的项目,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周期在8-10个月之间,信息化改变的是整个企业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可能会出现员工懈怠、相关利益者抵触的情况。领导激励作用在解决这些问题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领导激励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高层领导对信息化项目提供支持,充分调动企业内部的资源,给予信息建设最大的帮助。消除员工对信息化项目的阻力,增强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高层领导的参与度。高层领导通过对信息化项目的管理,控制其中存在的商业风险,解决技术和业务之间的融合。高层领导通过科学的调研和分析,捕捉在管理层次、业务层次上的信息需求,通过与IT人员的合作保证信息系统的可行性。三是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高层领导对信息化项目的支持和参与都是个人的行为,通过建立一套良好的激励机制,将这种个人行为规范成一种组织行为。适当的激励手段能够提升员工参与信息化工程的热情。
(三)组织再造能力
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必然要引起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组织结构的变化、管理理念的改变。信息化带来的变化是全面的,它影响企业的每一项业务、每一个员工。这种改变将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深入到各个层次,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过程。起始阶段,基层员工会从信息化项目中获益,通过规范的信息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了工作的流程;接着改变了管理层传统的决策模式,通过信息系统的分析,准确地把握市场的变化,根据获得的信息做出最优决策;最后,改变整个企业的管理理念,形成独特的企业信息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竞争水平。企业要通过持续不断的组织再造来适应信息化的要求,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将它们融合到企业文化中。
(四)人力资源能力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重要的资源之一,与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信息化的成果最终体现在各个阶层员工对信息化的理解和执行情况;反过来,企业员工对信息系统的使用,对新的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学习决定着企业信息化实施的成败。
(五)管理基础环境
管理的基础环境包括各种软硬件设备的投入、数据环境的建设和规范操作标准等内容。管理基础环境是信息化实施的前提,对整个信息化项目的影响重大。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行是需要有丰富的硬件平台支持,还需要合理的网络设备与系统作为媒介,以及完整的企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为支撑。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达到硬件设备与软件资源的同步更新和良好配合。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基础环境可能在某些方面有所不足,因此对基础环境的建设要随着信息化的改变而升级。
企业信息化能力评价体系设计
在20世纪70年代,为了突破在信息化研究方面的瓶颈,西方学者开始从组织、管理、文化等非技术角度来研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企业信息化,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例如,纽约大学著名学者Laudon认为,信息系统的构成因素不仅仅是技术,管理和组织的因素也在信息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信息化的研究应该包括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经济学;唐志荣等人建立了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体系,分别从信息技术投入及设施水平、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过程信息化、营销活动信息化和人力资源等五个方面对企业信息化进行评价,创新性地将管理因素纳入到评价体系;赵丽洁从领导层支持、组织管理的影响、项目管理水平的影响、企业文化的影响、其他因素的影响5个非技术因素角度来对企业信息化能力进行评价。刘培德从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因素、信息化战略、信息化组织建设、信息化人才建设、信息化应用因素、信息化效益因素等6个维度来研究如何弥补企业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不足;马艳峰针对我国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非技术问题,探索性地提出了构建基于IT能力的非技术因素分析框架、对高层领导支持、组织变革与变革管理、企业的文化管理三个方面的非技术因素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上述的评价体系理论出现一定的缺陷。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本文从企业管理能力的角度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与管理能力密切相关的各类因素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综合已有的各种研究成果和前文的分析,企业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从企业战略决策能力、领导激励能力、组织再造能力、人力资源能力,管理基础环境5个方面进行设计。在这5个一级指标的前提下,本文在每个一级指标下面根据调查的结果均设置了相应的二级指标,共设计了17个二级指标,构成了现有的企业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二)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方法以及评价方法
本文中涉及的研究对象大部分都是定性指标,适用于主观权重确定方法,因此选定AHP方法进行权重的确定。对企业信息化进行评价的方法有多种,可以分为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在本文的研究因素中,评价指标都是基于管理能力而产生的,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FAHP)。根据在实际应用中的因素的多少和层次的高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分为单层次评价模型和多层次评价模型。
综合各类研究结果,本文将企业信息化能力分为5个等级:企业信息化能力很强(0.9-1);企业信息化能力强(0.8-0.9);企业信息化能力较好(0.7-0.8);企业信息化能力一般(0.6-0.7);企业信息化能力差(0.6及以下)。通过计算企业信息化能力的最终得分,可以清晰地看到目前企业信息化能力水平,为企业即将开始的信息化提供充分的依据。
案例研究
(一)案例背景
A企业是一家软件服务业企业,专门为各类企业提供信息化管理软件,同时也负责管理咨询工作和管理信息化人才培训工作。由于该企业领先的技术水平,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广受欢迎,随着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张和业务量的高速增长,公司在研发、生产、人事管理等各个领域都需要进行创新优化,企业现有的管理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随着信息化管理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企业决定开始实施信息化,希望通过信息化建设能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增强对风险的抵御能力。
(二)企业信息化评价实施过程
根据前文中的信息化实施评价体系以及对A的调查与分析,对其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首先采用AHP法确定权重,通过专家访问法,构造判断矩阵、特征向量以及一致性检查。
层次总排序检验。根据求出的各项权重W1、W2、W3、W4、W5以及已知的CI和RI的值,求出层次总排序的随机一致性比率:
=0.0025
所以,层次总排序有效。
通过选取企业员工代表、相关专家共计20人组成评审团,以问卷调查结合访问的形式让他们对企业信息化能力评价体系的各个二级指标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的统计,可以构造模糊判断矩阵,得到一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B1=[0.08848 0.28906 0.41147 0.17696 0.03393]
B2=[0.11141 0.33454 0.387545 0.166105 0]
B3=[0.04122 0.25752 0.482605 0.16875 0.050005]
B4=[0.127005 0.318165 0.406695 0.148135 0]
B5=[0.196355 0.32991 0.34018 0.133555 0]
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得到评价结果为:
B=[0.10224 0.299078 0.41537 0.161536 0.142194]
最后计算出A公司信息化实施能力评价为:P=0.571736。
根据前文中指定的企业信息化能力评价标准,信息化能力隶属度处于0.6以下的企业均属于信息化能力差,由此可以看出,目前该企业的信息化实施能力与标准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结合调查的过程和最后的结果,可以分析出该企业的不足主要集中在组织再造能力上,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优化和流程再造的过程,使得信息化的实施受到了一定的阻力,现有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有很大一部分是冗余和无效的,它们会最大限度的削弱信息化所带来的影响。除此之外,该企业在信息化战略制定方面也有改进的空间。信息化战略能保证整个信息化的过程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最终达到预期效果。
企业信息化的结果不仅仅受到信息技术的制约,管理要素更是成为影响企业信息化结果的关键因素。企业只有不断加强企业信息化规划能力,健全信息化组织结构,加强人才培养,注重企业再造,加强数据标准化建设,才能为进一步的企业信息化革命做好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梁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理论与评价方法[M].科学出版社,1994
2.王众托.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观念落后;资金不足;人才匮乏
所谓企业信息化(Enterprises informatization),通俗地说,就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等),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活动数字化后,再加工生成新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以帮助企业更高效地优化生产经营管理各要素,合理配置资源,作出促进企业发展的正确决策,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新世纪,随着企业信息化突飞猛进的发展,信息技术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越来越大,施工企业在承建工程项目时,已经不可能再像从前那样,仅仅通过传统手段就能创造利润,还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网络,对内,实现内部信息共享,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对外,与外部网络形成沟通,即时了解市场动态,扩大企业竞争范围,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国家发改委的调查数据显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施工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仍然很低,时至今日,仍有55.9%的企业没有建立企业网站,而在建立网站的企业中(44.1%),有16.7%的企业的网站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形同摆设,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的企业只有36.5%,仍有高达63.5%的企业仍采用传统手段进行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落后,使施工企业无法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严重威胁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在导致施工企业信息化水平低的内外因素中,“观念落后”、“资金不足”、“人才匮乏”这三大内因对施工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制约尤其明显,本文就这三大内因进行分析。
一、观念落后,认识不足,是制约施工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首因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得益于人类思想观念的不断进步,大到国家,小到企业和个人,若想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获得成功,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破除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等陋习。分析许多施工企业陷入破产的原因,我们发现,导致这些企业失败的首要原因,并不是企业利润的下降,而是企业全体成员的观念落后,跟不上市场变化,造成决策失误,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陷入困境。正所谓观念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时至今日,虽然改革开放已经过去30多年了,中国加入WTO也已经10年有余了,我国却仍为数不少施工企业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未能摆脱以往的陈旧管理思维,缺乏创新的勇气和锐气,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对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善于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来经营管理企业,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这主要体现在企业决策层和中层干部对信息化能为企业打造全新的管理体制,重建生产系统和组织结构,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更加透明的认识不足;企业员工由于综合素质不高,不能迅速适应信息化新形势下的科技含量更高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方式;另外就是由于对信息化认识不足,对信息化的作用期望过高,忽略人的作用,将信息化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CNET(中国)市场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发达国家的企业信息化投入30%用于购买硬件,70%用于软件和服务;而中国的企业信息化投入则相反,70%用来购买硬件,30%用来购买软件和服务。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盲目追求软件的高档次和高功能,为信息化而信息化,使信息化成为摆设。高投入低回报甚至没回报,对企业的发展毫无裨益。
二、资金不足,投入有限,是制约施工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根本
事实证明,资金不足不仅是妨碍企业做强做大的重大“绊脚石”,也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之一。企业信息化作为一项复杂的、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在人力资源、技术设备、业务流程重组、维护管理等方方面面持续投入大量的资金。调查显示,一个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一千万元以上的资金才能达到国际标准。对我国来说,除了少数有雄厚经济实力的施工大企业具备这一投资实力,多数施工企业特别是融资难、贷款难的中小企业根本无力承担这么巨大的投入,许多施工企业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要把有限的钱用在亟待需要的地方,很难拿出多余的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用于系统开发建设、IT产品采购的费用常常捉襟见肘。计世资讯(CCW Re
search)的调查数据就显示,我国大型施工企业信息化资金投入绝对额仅占总资产比重的0.75%,与国外施工大企业8%至10%的比重相差甚远;1500人以下的中小施工企业绝大多数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费用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占销售收入1%的水平,企业信息化平均年投入不超过人民币10万元,企业信息化投入占其企业营业额的比例仅为0.3%~0.5%,这点投入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基本不起作用。因此,只有解决了资金不足问题,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才有实施的物质基础。
三、信息技术人才匮乏,是制约施工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新世纪,随着信息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丰富和发展了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使经济全球化进入了全新的境界,已成为经济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新动力。在信息化时代,施工企业所处的环境与往日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信息技术在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化程度越高的施工企业,市场竞争力就越强。企业信息化的定义告诉我们,企业信息化是利用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来实现的,信息技术人才资源已成为施工企业信息化成败的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最大限度地拥有一批精通信息技术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提高施工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根本保障。而在中国,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人才多集中于IT界和业务涉及IT业的大型企业,包括施工企业在内的一般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既精通业务管理又掌握信息技术的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严重匮乏。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施工企业的信息技术人员只占企业员工总数的0.72%,也就是说,每一百名员工中连一位信息技术人员也没有,而既懂IT技术又懂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的复合型骨干人才更是寥若晨星。另外,由于投资力度不够、用人机制僵化、激励机制缺乏,在难以从外部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企业内部的人才还不断流失。这些,均阻碍了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使其不能用信息技术来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无力以企业信息化来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总的来说,除了外部因素外,观念落后、资金不足、人才匮乏这三大内因严重制约了施工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质量和速度,要改变这一现状,企业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提高对企业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必须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大力度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必须重视信息人才的培养,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人才激励机制等,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倾力打造一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精通业务管理又掌握信息技术的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队伍,让信息化成为助企业“腾飞”的“双翼”,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薛文博.关于我国施工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探讨[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3
[2]郭萍,翟秀文.信息化与企业竞争优势[J].北方经济.2001(7)
[3]赵海艳.我国施工企业的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M].建材技术与应用.
1.从管理者来讲,对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对于很多企业管理者,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知识比较缺乏,对于当前如何加强信息化建设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紧迫感、责任感也不强,严重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尤其是当前很多企业的决策管理层中懂信息技术的人员很少,懂得如何践行信息化理念的人更少,由于不交接信息化工作的目标是什么,如何操作,广大管理人员面对信息化只能望洋兴叹。因此,加快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已经是当前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当务之急。
2.企业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信息化的需求
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并不是将传统的管理原封不动地搬到网络中,这与信息化管理手段也不相适应,而是要通过吸收信息化的管理理念与技术进行管理创新,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我国许多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长期以来管理模式计划经济的氛围浓厚,注重对生产过程、人员组织与后勤的管理与监督,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信息化的管理理念与模式是不相符的。
3.从信息化管理体制上来讲,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作为企业的管理体制与现代企业发展不相适应,平时很少对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分析探讨,企业管理运作机制不顺畅,业务的流程规范程度不高,机构层次过多等问题。如果单纯把这种管理方式通过高科技进行包装,会虚化信息管理的手段,浪费投资。
4.从信息化管理的主体来看,还缺少高素质人才
对于企业来刘,没有信息化人才,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就很难得到很大的提升。在现代企业中,信息化管理人员没有相应的信息化专业知识,对于如何加强企业应用信息化管理没有很深的研究。管理者的素质与企业信息化的要求也有很大的距离,所以说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速度也就很难提高。
5.从法规制度上来讲,法律法规不是很健全
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一系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违法行为。但是由于我们国家对于信息化进程的法律体系建设还不是很完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标准还不统一,尤其是对网络犯罪问题的预防手段还不足,对企业的信息化安全性保障还远远跟不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二、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的建议措施
1.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作为企业管理者,要走出去,认真吸取外国的信息化管理建设经验,作为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鼓励、引导和支持非常重要。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比如,通过建设并完善网络设施和配套体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维护网络安全等来进一步改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另外,企业管理者自身也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强对企业的自身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
2.加大对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力度
从以上分析来看,人才应该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关键因素。作为企业来讲,一定要培养一支懂信息技术、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所以,企业在人才建设必须要加大投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把员工送到先进的国家或优秀的企业去学习,通过各种方式的实践,最后让员工们真正掌握企业信息化管理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实现企业的高效信息化管理。
3.加大对法律法规建设力度
作为企业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推进,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能。作为制定法律法规的政府部门,必须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参照外国的先进做法,及时制定和修订信息化相关法律法规,实现各个信息系统的互联和互通。也通过这样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监督企业和员工的信息行为。
三、结语
[关键词] 中小企业信息化金融危机信息系统
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很多国家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2008年11月,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中小企业的冲击,亚太经合组织(APEC)中小企业峰会专门探讨了应对策略。亚太经合组织工商咨询理事会主席胡安?拉福在发言中说,由于资金和规模等因素,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最大,其中资金缺乏是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突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非常必要。鉴于中小企业在实体经济中占据的重要份额,政府应该给予中小企业足够的重视。在我国,目前,中小企业已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以上,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上缴税收约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我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由中小企业完成。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小企业无疑是我国经济的主力军。
信息化是帮助企业优化创新、提升管理和人力绩效的有效手段,是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2007年,同志在十七大的讲话提出五化并举、两化融合,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对企业信息化的重视已经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企业信息化的作用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流通及服务等各项业务活动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等各个环节,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目前,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意识到企业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竞争力,许多中小企业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节约企业成本
众所周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处理企业的信息流,可以节省人力操作的成本,节约纸张,从而节省时间,提高企业效率。
2.重组企业流程,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借助信息化管理,会使企业管理更加规范化,从而需要企业对自身企业流程进行重组,以适应企业信息化。借助信息化管理企业,可以减少管理层级,使企业趋于扁平化,降低职能结构的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使企业应变能力得到提高
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对于企业内部来说,企业可以及时掌握诸如库存之类的内部数据,对企业内部资源做出及时调整,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对于企业外部来说,企业可以及时地获得市场信息,使企业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增强企业的灵捷性。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系统的普及,许多中小企业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国内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小企业信息化已经逐步成为了中小企业摆脱自身劣势、提高竞争优势以增强竞争力与发展能力的一种重要选择。但是,从中小企业信息化实际状况来看,绝大部分企业只是在局部的过程中运用了部分的信息化技术,真正的实现全过程信息化差距甚远。追根究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信息化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阶段
随着体制转轨,市场化压力的逐渐增大,中小企业也深切体会到了信息的重要性,对信息化可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也基本达成共识。但是就目前实际状况而言,尽管很多中小企业都不同程度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可是大多数企业领导者并不了解企业信息化的真正含义,以及如何实施企业信息化。其中,有不少企业的管理人员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就是对企业原业务流程进行“原版复制”,用计算机代替手工操作,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此外,不少企业的决策者认为,信息化是软件专家的事,信息系统就是一种软件,企业只要出钱把软件买回来或请人把系统软件设计出来就可以了。由于存在以上误解,结果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难以实施,企业没有实现真正的信息化。
2.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我国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一开始人们十分重视技术性的因素,而对于非技术因素的重视却远远不够。在其后的实施过程表明,我国企业信息化成功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的管理水平没有跟上。后来人们明白在信息化过程中,企业的管理水平往往扮演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角色。企业信息化要促使信息技术发挥其在管理中的作用,就必须与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结合起来,融进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虽然如此,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限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依然很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在管理方法上,虽然很多中小企业领导者努力学习国际先进的经济理论和管理思想,但由于历史、体制、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但是在中国,中小企业很难照搬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其次,很多中小企业都是家族式管理,有些甚至是毫无管理可言。种种原因,导致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流程和内容都处于不规范状态。最终结果就是企业的管理制度、组织结构、管理理念与信息化的要求不相适应,导致企业最终没有真正实现信息化。
在人才方面,由于受到企业规模和企业本身制度的限制,中小企业缺乏技术和管理人才。然而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当前大部分中小企业对于信息化的继续教育重视不足,采取的形式通常是短期培训,导致信息化人才的素质难以提高;此外,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限制,很难吸引并留住信息化人才,人才流失也就成了中小企业的一大问题。因此,与其他问题相比,人才不足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成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影响因素。
3.信息化实施效果不理想
在国际上知名的企业管理软件有SAP、金蝶和用友。目前,在国内真正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具有典型意义和推广经济实用型信息化的解决方案还很少。有很多企业购买国外知名管理软件,但是由于企业自身管理水平没有国外企业管理软件的要求,导致企业信息化难度大、代价大,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三、金融危机后的启示
对于这次金融危机,著名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2008年11月17日表示,当前这场金融风暴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带来更多的是机会,他希望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中小企业能够促进世界产生变化。他还认为,中小企业想跟大企业竞争,让自己的企业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创新,更加节约成本,就必须使用IT技术。
这次金融危机证明,在受金融危机冲击最激烈的时候,那些勇于利用信息技术在管理和运营上创新的中国企业实际上能够更快地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并能够提早为经济恢复,加速发展做准备。在订单压力凸显、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资金紧张、人力资源成本持续提升、节能环保责任加重、风险控制能力不足等金融危机所施加的种种压力下,这些企业快速地优化自己的商业模式和业务流程,积极探索转型和升级之路。
现在,中国经济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逐渐走上恢复的通道。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7.1%,第二季度同比增长7.9%。然而,经济回暖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将重新回到高增长、高消耗、低效率的发展之路,中国企业必须要通过转型和升级,来适应即将到来的新的经济环境。企业如何能够更好更快地实现真正的信息化,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企业信息化意识
哲学告诉我们,只有全面充分认识企业信息化,才能搞好企业信息化。因此,企业领导者要提高企业信息化认识,企业信息化的本质是增强企业的竞争,企业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竞争力。
首先,中小企业应该真正认识什么是企业信息化,认识到信息化不是单纯的用计算机代替手工操作。实际上,企业信息化包括企业业务信息化与企业管理信息化,伴随在企业整个过程之中。
其次要充分的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这要求企业要把实现企业信息化提高到一个战略的高度来来加以认识,要解放思想,转变思想观念。这种观念的转变不仅仅包括企业领导层,还包括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普通员工,都要求转变观念,强化企业信息化意识。
另外,要增强主体意识,只有增强了自身主体意识,并贯穿于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全过程,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最终成功。这些意识主要包括环境意识、危机意识、管理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做到这一点,才能确保在整个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消除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观念阻碍和人为障碍,从而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更好更快地发展。
2.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对于企业来首,企业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提供管理的工具使企业从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提升企业管理的效率、减少企业管理的成本。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除了相关的技术因素之外,更大的因素将取决于能不能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同中小企业的具体实际良好结合。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适合其特点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打下基础。
另外,中小企业要加大人才的培养。中小企业要想搞好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要有拥有计算机操作和网络管理能力、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研究能力人才,此外,还要提高所有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管理知识和理论水平,这样,才能达到企业信息化的基本要求。
3.选择适合自身企业的信息系统
中小企业在管理软件的选型上,不能盲目的相信购买大品牌的管理软件,因为中小企业的规模达不到那些大品牌尤其是国际大品牌管理软件的需求。因此,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中小企业结合自身特点选择适合的管理软件。如果有能力的话,可以自己开发合适的管理软件。
四、结论
现在,金融危机已经过去,我国经济正在全面复苏,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目前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信息技术正在进行一次大的创新,很多管理软件已经由C/S向B/S转换,3G网络正在全面推广,信息安全技术也在得到高度重视。二是国家信息化战略正在稳步推进,信息化已经得到国家的重视,电子政务全方位实施更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环境。三是在全球危机中,企业电子商务显现出更为快捷和成本的优势。
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一场革命,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生产流程及管理的方方面面,对于完成整个国家信息化任务将担负着重要使命。此时,如果企业能够抓住机遇,重视企业信息化,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信息化实施方案,就会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实现最终目的,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陆学艺李培林:社会蓝皮书(2009)[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2]文仕伟: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信息化与应对策略[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