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手抄报版面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作业;学习;初中生
一、在命题上要注意趣味化
兴趣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强大动力。初中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去设计充满趣味的历史作业。变机械重复的作业为实践性强的动手动脑作业,减少简单的抄写练习。如果学生能带着兴趣去做作业,这样的作业才能事半功倍。如收集、讲演历史小故事。七年级上册第七课《战国争雄》学完后,我布置的作业为:搜集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并进行讲故事比赛。课后,孩子们积极收集准备,然后组内进行评比,推荐出优秀的,将其在教室后的作业展板上展出,以示激励。再推荐一名学生在班上讲故事比赛,好的小组,小组集体加分,当堂以学习用品进行奖励。又如组织编演历史短剧。
二、在类型上要注意多样化
传统的作业布置一般为课后“材料阅读”和“自我测评”题。一是题量较多,二是形式单一、呆板,长此以往,就容易使每段丰富多彩的历史都成为统一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意义”等,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因此在布置作业的类型上,要丰富一下题型。前段时间电视台有许多知识竞猜的节目深受初中生的喜爱,根据这个情况,在作业题目设计时我一改过去历史练习单调老套的题型,设计出有创意、趣味的题目进行竞赛。如,“成语对应”(一方用简洁的语言叙说历史故事,另一方对出相关的成语);“历史诊所”:将学生容易弄错的一些问题,如,“曹操是否三国时期人物”“雕版印刷术是毕发明的”“蔡伦是否纸的发明者”等问题,设计成对话式的形式叫学生诊断错误之处。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既考查了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又让学生在有趣的形式下愉快地完成了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又如,办历史手抄小报,老师先布置主题,然后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拟小报名称,自行版面设计,自行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课后学生经各种渠道收集资料,小组内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组员进行分工。最后以手抄报的方式在作业展板上交流、展示。办得好的,给予表扬、激励。这样的作业,学生觉得很有满足感、成就感,乐于去做。
三、在内容上要注意开放化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历史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在新课改下布置作业时,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作业,向课外延伸,让学生走出校园与生活接轨。尤其是实践型作业对学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的作用明显。如,布置学生动手探究作业。初中生探秘心理强,历史上许多有趣的现象可供学生探秘解谜。比如,针对七年级下册教材《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一课,课后,我布置学生“选择适当的材料制几个你的名字的活字,然后用它们印刷,自制简单印章,看谁做得最美观。找出它们的优、缺点,体会科技对社会的推动作用。”课后学生立刻行动起来,有的按书中介绍的方法,制作泥模,刻繁体字,然后将泥模烧硬、排版、涂墨、上纸、印刷,还有的干脆用白萝卜刻繁体字,更有甚者,图省事,干脆用土豆来刻字,真是不一而足。类似这样开放性的作业设计,学生乐此不疲,互相交流展示,津津乐道。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爱上了作业。
总之,以上几个方面是我在历史作业创新方面的一些认识与小尝试,旨在通过对历史作业设计的创新让学生乐于去做作业,有效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与有效作业相得益彰,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一、语文家庭作业布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我校的语文家庭作业布置情况来看,存在的问题也较多,主要表现在作业形式单调,内容机械,应试色彩浓。具体表现在:
1.语文家庭作业现成内容多,实际编写少。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重点段落,课后的练习作业,以及教辅资料上的题目,构成了语文家庭作业的主要内容。教师很少根据本班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编拟一些适合学生完成的家庭作业。
2.语文家庭作业知识巩固多,应用实践少。语文教师布置家庭作业时大多着眼于巩固学过的知识,因此,要求学生大量抄写生字新词,进行形近字比较组词,以及重复练习课文后面的作业题,甚至让学生大量完成教学辅助资料上的题目。而要求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则相对较少。
3.语文家庭作业书面作业多,口头作业少。教师习惯于让学生书面完成家庭作业。因为这种作业便于教师家长了解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也易于家长配合教师的教学,在人们的眼光中,口头作业其实算不得作业,因此,要求学生完成的也就少了。
4.语文家庭作业统一任务多,自主选择少。调查表明,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班级,在抄写生字新词一项,教师有时允许学生有选择地抄写,学生认为已经掌握的可以不抄。但其他作业,教师仍要求学生一样地完成。
5.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与学生喜爱的作业不完全相同。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考虑较多的是如何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成绩,因而总是根据试卷上的题型布置学生的家庭作业,作业形式相对固定,灵活性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不高。
二、探讨语文家庭作业新模式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家庭作业不仅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更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不仅注重知识的获取,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语文老师懂得如何利用作业这一手段的话,它将会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最有力、最灵活且效率最高的工具。下面介绍几种我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作业布置策略。
1.常规+特定
语文课程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而丰富的语言积累光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让家庭作业来辅助实现这个目标。我把语言积累作为语文的一项常规作业长期坚持,具体安排是:每天至少有20分钟时间看课外书并做好词佳句的摘抄,每天背诵格言警句、成语、歇后语各一条,积累一首古诗。让学生读名著,学名篇,好词好句,经典文学,让学生在璀璨的文化宝库中自由徜徉,撷取语言精华,充实语言素材,加固文化底蕴。这个常规作业的完成时间不局限于晚上,自己灵活安排。特定作业就是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与进度布置相应的配套练习。两者相结合,既能与课堂教学相衔接,实现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运用,又能很好的完成整个语文学习的目标――语言的积累。
2.保底+自选
所谓保底作业,就是班里人人都要完成的作业,它是本学段学生学习的底线。如常规作业中提到的每天20分钟看课外书,每天背诵一句格言、成语、歇后语,积累一首古诗等。自选作业就是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在学生统一完成保底作业后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给学生一个活动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平台,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家庭作业内容,以及作业的完成时间和方式,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单独+合作
“单独+合作”的作业策略就是在原先“单独”作业的基础上把“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入家庭作业的完成中,通过学生自由组合成立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一项家庭作业。一般来说,较为基础的,难度小的家庭作业可由学生单独完成,如词语抄写、课外阅读、日记等等。发展性的,有一定难度的家庭作业则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比如在完成每次手抄报的过程中,就可让三五个同学进行合作,喜欢美术的负责版面设计,字写得好的负责抄写,文字功底好的负责文章的采写和编排,家有电脑的或图书资源丰富的负责搜集资料等。这种合作的作业充分发挥了每个孩子的特长,更能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习的快乐。
4.书面+实践
当今,电视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看电视,老师和家长怕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便采取种种办法进行“封杀”。事实上,这些做法适得其反。教师和家长的明智之举,就是迎合孩子的这种心态,积极加以引导。平时,我就让学生在学习劳累之余,建议学生看这样一些电视节目:《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科技博览》、《动物世界》等;历史题材专题片或由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国演义》等;表现儿童生活的节目如《大风车》、《东方儿童》等。电视播音员或主持人就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他们朗读时读音准确,语气和声调运用得体,对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5.要求+自编
课程体系的建构立足于人才培养目标。以笔者所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为例,中文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目标确定为: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强化全过程的实践教学,着力于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使实践教学成为学生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基本指导思想为“高素质、强能力、显特长”,构建具有专业特点、岗位要求和学校层级类型三维关联度的中文专业学生核心能力体系。结合其定位的“文化信息传播”方向,核心能力表述为:合旨得体的言说和写作能力、自如灵动的沟通与策划能力、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等。教学的重点围绕核心能力培养来展开:提炼汉语言文学核心课程的理论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突出专业方向课程、选修课程的实践内涵,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具体而言,保留中文专业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程,以确保专业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凝炼核心课程,把握相应的理论精髓;综合课程内容,合理取舍,形成语言类、文学类、写作类、应用传播类四大课程群,利用现代传媒的技术手段,鼓励学生合理利用这个载体学习、提高。首先,文学类课程内容注重名着解读的学理归纳,培养学生“思”的能力。将原来文学分阶段授课的方式改为块状式讲解的课程,弱化史的完整性,以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文体形式发展为线索讲解,以考察文学自身发展规律为主,并辅以具体作家作品研究的系列选修课,重点培养学生艺术感悟、艺术欣赏和审美判断能力。其次,适应市场需求,优化语言类课程教学,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操练,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以应用语言学内容为主,重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和倾听理解能力协调发展。第三,优化写作类课程内容,强化学生文字表述训练,培养学生“写”的能力。根据学生个性需求,提供相应的文学写作、日常应用写作、新闻写作等课程,加强与外部的联系,外聘着名作家、记者、编辑等开设专题讲座,负责学生课外写作辅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从本质上改变原有写作课侧重于理论的性质,使写作课的实践本质落到实处。第四,加强应用传播类内容的实验化,利用传媒技能实验室优势,强化学生办公、制作等操作实践,培养学生“做”的能力。
二、分立教学层次,改变“教”、“学”态度和方法
调适知识性、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比例,注意课程设置与学生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匹配,强化实践性课程的比重。中文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一种设计性教学,其核心环节是设计有效的实训。实践教学体系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课程内非独立实践环节;一是独立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大量包含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的开设,如计算机文化基础、多媒体技术与运用、动态网页制作、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应用写作等必修和选修课程,支撑“文化信息传播”的专业方向,并针对实践教学环节内容,编写出完整的教学大纲,设计出详细的实践教学内容与考查措施。这样就有助于强化学生基本专业能力,有利于提高其专业特质的显示度。独立实践教学环节分为实践环节必修课和实践环节选修课程,如社会调查、专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作为必修的专业实践课程,新闻采编实践、传播策划实践以及办公文秘实践等作为选修实践课程。每门实践课程通过时间安排、过程评价和综合考查措施的完整设计、确立实训主体并激发其内在动力从而达到实训目的。如实践必修课程“社会调查”,在学生第二学年结束后,利用两周时间进行实习。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提前到社会中去锻炼,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其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了职业技能。以上是显性计划里能反映出的并带有一定强制性的课程设计,另外还鼓励所有老师进行课程实践性探索。如《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如何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尤为重要。我们的任课老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获得成功:从传统的角度,要求学生多读、多背、多写,立足传统打基础的一个方面。从创新的角度,强调师生互动,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1)除了老师讲授之外,某些次要章节的内容布置给学生,由学生在课堂上主讲,老师补充。有些章节也直接安排学生自学,写出相应的学习提纲;(2)就重要的教学内容,设置论题,布置辩论会,在课堂上由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论辩;(3)布置某一专题的学习时,让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独立完成小论文;(4)利用成都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把课堂延伸至名胜古迹,如在讲李白和杜甫时,组织学生到江油太白堂和杜甫草堂,让学生感受传统历史文化。
三、恪守“结合”原则,加强过程评价,形成职业能力
1.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相结合。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能力培养”这一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专业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推动理论的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开发。当前社会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学生是否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能否快速适应岗位需要,是用人单位在接收毕业生时优先考虑的因素。因此,与社会职业技能鉴定接轨,鼓励学生在完成模块教学后衔接参加社会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考试、测试,取得社会公认的职业技能资格考试证书,不失为一条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我们在教学中积极推行职业资格的培训,如普通话等级证、秘书证、教师资格证、广告从业资格证等。通过这些职业资格的培训,培养学生从业规范和良好的职业素质,使其在毕业后能够达到劳动准入制要求的相关技能等级,为自己顺利就业“添砖加瓦”。在此涉及到师资问题,从中文专业教师基本构成看,博士、硕士学位和教授、副教授职称教师居多,但多数只能纸上谈兵、坐而论道,由于自身缺乏实践,无法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所以安排教师到实习基地或指定单位兼职进行“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以弥补实践性环节的缺失是目前切实可行的做法。
2.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一方面采用“岗位模拟”这一行之有效的实践方式,充分利用课堂、实验室和校内其他资源,如校园电视台、校报编辑部等,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一方面开门办学,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双方互利性的校外实习基地,集中开展实践实训,推动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课外学分的设置和管理,把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学生综合素质和操作能力的提高、专业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社会发展人才类型需求相结合,在相对稳定的专业教学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之间构造一定富有弹性的中介。这对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20世纪初,西班牙着名思想家奥尔特加曾经指出:“大学不仅需要与科学进行长期的永久的接触,否则就要萎缩退化,而且需要和公共生活、历史事实以及现实环境保持接触。大学必须向其所处的时代的整个现实环境开放,必须投身于真正的生活,必须整个地融入外部环境。”①
3.教学实践活动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能力只有在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课内活动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无法进行充裕的安排,因此与课内作有机联动的活动设计,然后通过课外活动来实现成为十分重要的实现途径。充分利用中文专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优势作用,通过创办文学刊物,组织文学社、开展读书征文竞赛、演讲比赛、写作比赛、辩论赛、话剧表演等,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