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第1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必修课程,对培养、塑造、完善学生具有积极地意义。党的十明确指示:以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目标,其对各所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实际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教学效果不容乐观。高校将注意力集中于思想政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价值方面,忽略了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人格魅力等人文关怀方面教育。由于人文关怀的缺失,导致学生在德智、内外等方面的发展出现失衡现象。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一)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下,教师习惯以相关政策、文件等为参考标准制定教学目标、考核教学成效,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强制性的要求学生接受硬性条文[1]。教师在学生主体方面严重缺失人文关怀,其通过管理、评价等措施,对学生行为、成长那个过程进行规范。师生之间处于非平等地位,这严重违背了人文关怀精神。

(二)教学实践中情感关怀较为匮乏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具有非凡的意义。为更好地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编排大都体现出严谨、条理清晰等特点。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高校教师高度重视教材的严谨性,忽视了对大学生人文方面的教育,致使课堂气氛沉闷,抑制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漠视对大学生的情感关怀,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高校教师应明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做到关爱、尊重学生。通过确立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能够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给予适宜的指导、监督,还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我展示空间,以增强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从而达成提升道德素质的教学目的。例如:在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教学活动时,教师首先请学生分享其所理解的优良道德传统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然后要求学生将教材中的优良传统与其熟知的经典事例有机结合进行分析、判断。这种凸显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升教学有效性。

(二)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关怀学生

高校教师优化教学方法可从将灌输及引导相融合、温言讲解及严格执纪相融合、理论及实际相融合、言传身教相融合四个方面着手[2]。灌输及引导指的是教师既要明确的将某些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通过引导,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温言讲解及严格执纪指的是在传授知识时,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处理违纪时,要严肃对待。理论及实际相融合,教师应教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心理、生理等问题。言传身教指的是教师可以引用自身经验进行教导学生,更有说服力。

(三)完善教学体系,加强人文关怀力度

在进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研究当中,要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渠道作用,将教师的人格魅力充分的体现出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要不断的学习和丰富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体现出浓厚的人文精神,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地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当前的教学目标相结合,进行个性化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进行专业课授课的过程当中,要将教学的当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充分的挖掘出来,形成全方面与人的教学思想,针对专业学科的基本特点以及学科当中所蕴含的教学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分析。在授课时,也要将人文主义精神贯穿到教育教学当中。

(四)构建科学人文关怀体制,促进人文教育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力量是校党政干部、校共青团员干部以及教师等。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就必须要不断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相关部门的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水平。只有不断地充实这些主体力量的人文素养,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才能真正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维护学生的基本权利,保护学生安全,承担起培养学生的重任。

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干力量的制度建设,包括人才选拔制度、激励制度、保障制度、申诉制度以及动态预警制度等[3]。加强人才选拔制度以及激励保障制度等能够有效地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积极性,构建申诉制度、动态预警制度以及学生心理健康制度能够将学生的意见和学生的情况及时的反馈出来,更加科学的进行教学。随着可续发展观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必须要顺应当前教育发展以及社会的潮流,实行人性化的教学,避免高校内部出现功利主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营造和谐、具有强烈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怀,也要加强家庭环境育人的理念,父母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人文关怀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极其重要。希冀,高校教师能够正视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并通过采取有效策略,以取得更显著的教学成绩。

参考文献:

[1]熊英灼,李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几点思考[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4:114-117+133.

第2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范文

0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大学生作为社会接班人,其思想政治水平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有着绝对的厉害关系,所以必须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是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基础保障,更是思政教育本质的表现。所以创新教育内容,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点。下面就这一课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提供一些参考。

1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1.1 方向性原则

教育方向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与成效,所以说方向性原则应始终贯穿于大学生思政教育活动中,这是其本质要求。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基础是立足于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活,其教育内容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性质,必须服务于实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基本方针。现阶段,我国社会与经济体制正处深刻变革时期,社会结构与利益格局出现了重大变化,再加上世界各国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多元化的文化激烈碰撞,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以及行为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就对大学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时必须坚持贯彻正确的方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1.2 系统性原则

此原则强调的是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是系统化的,实施教育内容必须精心组织、系统实施、长期持续。坚持该项原则就是要求深刻认识到大学生思政教育自身系统的构成与运作。不同的教育内容对大学生有着不同的作用,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思政教育是长期、连续的系统过程,针对学生入学、在校、毕业等不同阶段应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同时,大学生思政教育还涉及到家庭及社会教育的配合与联系。所以应遵循系统性原则来来构建合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注重把握思政教育各要素间的联系,提高教育内容的整体性。

1.3 时代性原则

时代条件和社会背景的不同,所赋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会不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应紧随时代的不断发展,与时代主题相结合,开展具有时代特色、时代风格的教育内容,增强思政教育的活力。所以,在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时应遵循时代性原则,开展具有时代气息、针对性、现实性的教育内容,培养出符合时展的高素质人才。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结构体系的主要内容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作用来构建教育体系应反映其基本任务,符合新的历史条件和形势,还要有具体的抓手和载体。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宏观体系,其架构如图1所示。

2.1 核心内容

核心内容是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础与核心,也是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关键,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的“三观”教育。理想信念主导着个体的行为,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高素质群体,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以及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定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具体来说就是加强大学生学习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将个人行为与社会发展、国家富强紧密结合,积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强盛,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基本要求。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主旋律也是主要内容,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凝聚大学生的力量,激励其为中国社会进步发展努力奋斗。

③以基本道德规范为主的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涵盖了社会对个人在家庭、工作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文明要求。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融入公民道德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具体来说,就是引导大学生养成乐于助人、遵纪守法、爱护环境、文明礼貌的基本道德规范,进而在完成学业后顺利走向社会及岗位。

2.2 时代内容

时代内容延伸了新时期的核心内容,是不同时代背景要求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代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

①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荣辱观属于道德范畴,是判断荣与辱的根本观点和态度,其整体状况全面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时代意义深远。在开展荣辱观教育时必须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以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来引发大学生的共鸣,使大学生认同和内化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明行为。

②网络道德行为教育。现如今的社会可以说是网络社会,网络以实现了全覆盖,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有的学生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网络世界中,对冗杂的网络信息缺乏正确的判断,甚至在网络中迷失自我;还有的学生肆意信息和个人观点,忽视了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造成了广泛而恶劣的影响。所以,将网络道德行为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中是很有必要的。开展网络道德行为教育要将重点放在信息的分辨、选择、处理及综合利用等方面的能力上,进一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的网络道德与行为,实现最佳的思政教育目标。

2.3 实践内容

??践内容在实践层面拓展了核心内容与时代内容,更贴近大学生的生活现状和实际需求,是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新生入学教育。其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规章制度教育,学涯规划、职涯规划和生涯规划教育等内容,旨在帮助新生解决适应大学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树立新的学习观念,培养优良学风。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帮助大学生解决自我管理、环境适应、人格发展、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为目标,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讲座、咨询与辅导活动,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及个体健康水平。③国防观念教育。开展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军事理论教学、军训活动等,目的在于让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国际军事形势,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和军事科技知识,增强国防观念和国防安全意识,培养国防后备力量。

第3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微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以微信为代表的“微内容”在大学校园内广泛传播并影响着大学生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行为标准、审美情趣、处世态度等。

一、“微内容”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1)网络环境的开放性有利于资源共享

网络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载体,通过这种介质的丰富有效连接主体之间的交流,使传授者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信息。吸收贴合当下的新内容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性;受教育者还可以通过网络得开放性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扩充知识面,缩短与教育者的知识距离,消除交流的障碍,打破了教育者对思想政治知识的垄断与权威,使互动持续稳定进行。

(2)微内容环境下的平等自由有利于拉近师生关系。

中国传统教学中师生的不平等性,导致了师生间信任感的缺失。在微内容环境下,以“朋友圈”为媒介,交流者双方地位平等,缩短了交谈双方的心理距离。沟通双方谈及话题宽泛,学生可以表达个人见解与看法,通过与教师的思想交流形成一种共同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也可以借助于网络环境的封闭性,在朋友圈内进行“一对一”针对流,消除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交流的尴尬与顾虑,使大学生在微内容环境下能够上更加自然地畅所欲言,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也能够使教育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保证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3)微内容环境下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时效性

微内容发送速度快、传播面积广,打破了传统话语权的垄断。朋友圈为大学生提供了宣泄情绪的“空间”,大学生可以在朋友圈中发感慨、晒心情,关注朋友的最新动态,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加好友”既可以了解到学生的情绪波动,又可以察觉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对症下药,疏导大学生心理和情感上的消极因素,避免破坏性、冲突性事件的爆发,也能够避免大学生被错误、失真的信息所误导。同时也可以借助微信息对学生的吸引力,把形势与政策课、政治理论学习等融入他们的生活当中,形成隐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微内容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微内容时代,大学生信息来源广泛,信息受监管力度不够

大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他们的成长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追求刺激,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自主能动性、创造性等特征明显,刷微信,关注“朋友圈”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很多大学生反映“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情是看朋友圈的更新,关注朋友的心情变化”。年轻气盛的大学生主人翁意识强烈,不满足于仅做国家决策的执行者,他们更渴望成为决策的参与者、讨论者,在针对一些有争议性的话题时,大多数的人凭借自己的价值观和经验进行判断。缺乏主流引导,大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对事物全面、客观、理性的判断,容易被激进者的言论吸引,欣赏并转发,而不是静下心来自己分析,得出自己的判断。如果非理性表达再与组织化、迅即性结合起来,可能会对社会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2)微内容借助手机“24小时覆盖”受众,挑战传统思想政治工作

手机和电脑的普及,使微内容可以在任意时间和空间进行即时定向传播。学生对信息的和接受比以往更加自由。与现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时空上的有限性以及规范、刻板、严肃的传统教化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此外,微内容的多元化传播渠道,使得随时随地的虚拟交流成为可能,极易导致自制力较为薄弱的青年学生在虚拟世界中迷失自我,沉溺于网络环境中的虚拟交际,将自身实际的工作和学习抛之脑后,从而忽略了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产生与家人、同学、老师间的沟通障碍,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3)微内容把关人缺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监控难度加大

朋友圈中信息的、传播都隐藏在网络后台,导致网络信息把关人的缺失,导致一些利己主义等腐朽思想趁虚而入,向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发起挑战,引发广大学生思想和舆论混乱,造成校园环境不稳定,近期爆出大学生在朋友圈出售假货,而朋友碍于熟人不好意思寻求补偿的新闻,严重违背当前的市场经济原则。

三、总结

面对机遇和挑战,高校要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当好“把关人”,完善大学生思政教育“微内容”的监管和管控。

参考文献:

[1]喻国明.微内容聚合与开发:未来媒体内容生产的技术关键.青年记者,2006(21)

[2]喻国明.中国传媒业:30 年发展逻辑与现实走势.青年记者,2008 年 2 月下

[3]沈培辉.“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基于传播学视角的思考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年8月

第4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范文

论文摘要:诚信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大学生诚信理念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如何增强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阐述了诚信的内涵和意义,并通过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提出了增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大学生的在诚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1. 考试诚信:考试作弊,屡禁不止

尽管各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监考制度,不仅对考场纪律有严格规定,而且对监考老师的职责也有严格的考核,但学生的作弊方式还是层出不穷,无奇不有,作弊的手段也是防不胜防。不断发展的通讯技术也为作弊的学生大大提供了方便。而当前大学生的作弊现象也由“个别”现象迅速发展成为“群体”或“团体”作弊,有的学生甚至考试过后还采取请客、送礼等方式,要求老师提分、加分或者要求老师为其隐瞒违纪作弊事实等。

2. 信贷诚信:恶意拖欠贷款、学费,银行高校处境为难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为了缓解家庭困难学生的就学压力而设置的一种无担保的信用贷款,即在校大学生通过学校提供贷款介绍人和借款学生自行提供见证人,以信用方式向银行申请发放的助学贷款。但是此项活动却遭遇了“诚信危机”的重棒,就是有极少数学生恶意逃债,给银行信贷工作蒙上阴影,甚至直接影响了一些银行继续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信心。

有的学生在新学年伊始,拿着家长给的学费不交到学校却擅自存入银行进行“增值”,认为反正国家有确保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政策,岂不知他们这样做的同时,剥夺了那些政府和学校给予真正家庭贫困学生的学费减免、困难补助的机会,对学校、家长、同学都没有做到以“诚”相待。

3. 学术诚信:抄袭成风,瞒天过海

关于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问题还未引起我国高校的足够重视。事实上,有关大学生抄袭、剽窃的报道,不绝于报端;大量的“”广告、论文交易广告充斥于大学校园和网络;做实验把实际数据“调整”成自己所需理想状态的数据;抄袭他人的作业,从网上下载论文作为自己的论文等,学术腐败问题已成为一个困扰学术发展的障碍和笼罩在校园象牙塔的阴影。在学术诚信上,学生往往对于教师和他人的要求高,对自己的要求差。这说明当前高校教育体制的确存在一定的弊端,不少大学生并未确立严肃的学术观,掌握做学问的方法与途径,“剪刀加浆糊”的学习方式被相当一部分学生认同。

在如何防止和减少学生学生学术舞弊问题上,我国高校也还基本停留在惩戒的层面上,靠惩罚被发现的学术舞弊行为学生来“杀鸡禁猴”,恐怕是难以奏效。对于论文抄袭一类的学术舞弊来说,由于难以被发现和鉴定,其作用几乎是微乎其微。

4. 就业诚信:择业履历,不实之词;就业签约,无故悔约

如今,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失业、待业人群增多,为了能在走出校园后就能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很多大学生身不由己,选择不择手段,在自荐材料中弄虚作假,夸大其词。有的学生为适合用人单位提出的“具有工作经验”等要求,在自己的“实践经历”栏且添上许多子虚乌有的实践和打工经历;有的甚至把其他同学获得的荣誉证书借来复印为已所用。有的毕业生由于害怕没有合适岗位,求职心切,缺少慎重考虑,一遇到接收单位就迫不急待地草草签约,等到后来,发现可供选择的单位多了,回头一想,又觉得自己所签的单位不理想,于是马上要求毁约。也有的毕业生看到各方面不如自己的同学签了一份较好的单位,于是心理感到不平衡,便不顾一切地与用人单位毁约。另外,还有少数毕业“脚踏两只船”,同时与多家用人单位签约。

二、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对策

大学的教育应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学习)。大学生涉世不深,对于信用和诚信的认识不清,如果再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正确引导,就很容易被不良的社会现象误导,同时他们又还没有通过足够丰富生活的阅历来体验道德素养对一个人的生存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道德失范所带来的后果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我们呼唤建立规范、科学、操作性强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第一,拓展诚信教育的渠道,使诚信教育深入人心培育社会的诚信道德文化,构建社会诚信文化系统,在环境建设中要体现诚信道德建设,引导学生共建和谐校园。

首先,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诚信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让诚信教育走进教材、走进课堂,把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作为“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注意“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与诚信教育的有机结合,根据“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特点,确定诚信教育内容的侧重点。如思想品德修养部分可侧重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角度,对学生进行诚信意识教育;法律基础部分可把法律诚信作为重点加以讲解,教育学生知法守法,树立守信意识,做诚信之人。同时,把道德与法律相结合,从道德规范和法律约束的层面,对学生进行诚信约束力教育。

其次,高校应利用校园网的资源优势,建立诚信教育的专题网站或网页等,相关信息和正面资料,让网络成为倡导诚信教育的渠道。告诫学生务必遵守网络道德,共同维护网络这一优越便捷的“诚信”教育园地。同时,充分发掘各类课程的诚信道德教育资源,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把诚信道德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诚信道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诚信意识,养成诚信习惯。

再次,学校应将诚信道德教育贯通和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广泛开展诚信道德实践活动。充分依靠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和学生工作教师,依靠学生的各种组织,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深入细致的有针对性的进行诚信教育,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诚信道德修养,另一方面也使教育者自己受到诚信教育。与此同时,将宣传与活动并举,在高校校园里积极营造“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讲诚信者得益,不讲诚信难行”的校园氛围。

第二,建立诚信档案,加强诚信管理体制

当前,社会上之所以存在大量信用缺失现象,是因为守信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收益,也没有得到相应的鼓励,而失信者非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得到了不应得的收益。因此,高校要建立学生个人信用评估机制,定期、全面考察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详细、及时地记录、反馈、监察、纠偏、指导,使其成为考核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从而促进学生诚信习惯养成。这种做法有助于在校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并且带动整个社会信用理念的提升与诚信氛围的营造。此外,在校园中应积极拓展诚信监察渠道,如建立公示制度、申请和听证制度以及加强学术活动的舆论监督和建立举报奖励制等。使应当做什么、不应当作什么与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规范、规章制度的强制性和导向性,促进学生们良好的“诚信”观念和学术道德的形成;另外,还应采取各种措施,加强考前教育,治理考试作弊现象。

第三,树立诚信立教的教师行为准则

近年来,许多高校都提出了“教学为立校之本”、“科研为强校之路”的口号,却很少有人强调“诚信立教”,“诚信为师德之本”的教师行为准则。人们把校园看成塑造人类灵魂的殿堂,是坚守诚实守信道德理念的净土,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在学生眼中,教师是人格健全、知识渊博、道德高尚的人,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下,校园已非诚信的净土,教授、博导学术抄袭、科研作假等不诚信行为时有发生。诚信立教已成为全社会对教育界的迫切要求,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必须做到“两个统一”:言与事的统一、言与行的统一,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榜样。

总之,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性研究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系统工程。作为教育者我们应结合我们的具体实际制订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建强,刘建柱.诚信的现代意义与大学生诚信教育[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

第5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范文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与特征

刘梅于2000年2月份在其论著中明确阐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她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根据传播学理论和思想宣传理论,通过当前先进的网络技术而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这是国内最早的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依托于网络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它具有一下鲜明的特征。

(一)网络所含内容广泛,传播迅速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通过书籍、报刊等文字传播,由于版面有限,所含内容只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一方面,不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强烈关注,影响力较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托于网络新媒体来进行传播的,其传播方式不只是文字这一单一的方式,还配有图片、音频、视频等,表达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极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随着网络的迅捷发展,人们经常使用QQ、朋友圈、微博等工具传播,其不断更新、数据变化快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好的传播平台。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与隐蔽性

网络是一个通过丰富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传播信息的共享虚拟平台,它具有开放性的鲜明特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了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束缚,不受信息传播途径和范围的时空界限,使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得到共享,极大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学校、家庭、社会中,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隐蔽性也十分明显。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在课堂中进行的,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讲述。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受这一形式的限制,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师生间的沟通,师生间没有身份、地位上的差异,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轻松的氛围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更能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性、互动性强

网络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都享有接受网络教育的权利,其中就包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在虚拟环境中实现的传播过程。在虚拟环境中,受众所接受的一切均是网络所提供的,内容以及方式由教育者所制定。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和学生面对面,一对一或一对多,教师的主导地位很明显。但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的主导性弱化很多,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传播过程中起到“把关者”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高校通过学校网站、论坛等网络工具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平等的氛围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网络使得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意义的单方面灌输向双向、多向交流和互动转变,这种转变,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需求,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需要。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

由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尚浅,学术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没有一个权威的表述,更没有优秀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范本,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理论研究深度不够、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具体表现在:(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没有进行理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2)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学科深入研究。(3)没有形成一系列完整的理论指导体系。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空洞,形式单一,很多网站只是单纯的运用网络这个平台,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书本内容照搬到网络上,完全忽视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点,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即使一些高校设置了一些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的交流平台,但缺乏创新,更新滞后,网络优势的在线交流等网上互动更是形同虚设,网络技术的特点和优势没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体现出来,难以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效果。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素养欠缺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教师专业和计算机技能都有较高要求,但高校存在着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不擅长计算机技能,网络技术应用水平高的教师又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若两者不能较好地结合,势必会影响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很多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照搬书本,不能在线与大学生实行互动、交流,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综合素质不高密切相关,严重影响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工作。

(四)网络监管不力,不良信息充斥网络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的渠道较为广泛,而平台内容又具有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征,增大了对网络平台监管工作的难度,网络平台能控率较低。网络内容不规范主要是由于网络平台监管不力造成的。网络立法滞后,缺乏完整的网络立法体系,网络监管缺乏法律依据。目前,我国网络监管软件发展水平不高,无法对信息进行筛选,是一些黄赌毒不良信息充斥网络。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而无法自拔,导致大学生的人格扭曲,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解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重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网络化,是顺应时展的要求,满足大学生心里发展的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须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实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重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理念。不管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还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者来说,都应该认识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网络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是俱进的需要,有必要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二)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目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如何摆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说教式的教育,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创新,是当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亟需解决的问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进行宣传,也要对一些大学生感兴趣的具有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内容事例进行宣传,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树立正确的意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如果单纯利用文字的形式来呈现内容,只会使大学生感到厌烦。所以,应当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采用图片、音频、视频等网络手段呈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将理论与具体事例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参与到热点事件的讨论中,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创新。

(三)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高低。学校应该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力度,加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培训力度,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一个合格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有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和良好的网络操作能力。具体来说,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一方面要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好地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应增强对网络技术知识的了解,具备较好地网络操作能力。此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应对网络信息进行实时审核,优化网络内容,提高信息质量,对大学生起到正面引导作用。

第6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立德树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立德树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概述

立德树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但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提出了一些新要求[2]。基于立德树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状况进行审视时可以发现,立德树人的融入倒逼具体教育层面进行调整与优化,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而言也是一种不小的挑战。立德树人十分注重德育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提升,其同时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与成功道路上的关键性因素。整体上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程度提升,但立德树人依然无法较为轻松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对于高校内思想政治教师而言,如何借助新课改的契机,将立德树人较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立德树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的难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陈旧

立德树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其同时也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较为陈旧,且陈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影响性十分深远,这势必会进一步压缩立德树人的融入空间,立德树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的大环境也无法较好形成。此外,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较为陈旧,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也往往被长时间沿用。课堂教学为主要的教育教学模式时,教师在课堂上机械的进行理论知识讲述并不可取,且机械性的进行理论知识讲述很容易导致学生的思想政治知识学习兴趣不断降低,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也会受到很多负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过于陈旧,且单一、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被长时间沿用时,教师在主观上也不会对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化融入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因此,立德树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往往也会陷入较为迟缓的不良状态之中。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为片面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为片面也是立德树人融入上的难点性因素,且会导致立德树人在融入上缺乏一个有效的切入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课是“主阵地”,往往也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责任。实际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平铺直叙地进行讲解使得书本内容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往往也是课业论文的创作。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德育教育内容占比较低,且基础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占比较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较为单一和片面,实际教育状况更是差强人意。从立德树人融入的视角来看,这一状态下,德育教育相关内容很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事宜,而教育中并未将立德树人作为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时,立德树人直接相关的教育教学内容占比自然相对较低。这一状态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会受到影响。立德树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无法较好融入。

(三)专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缺失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形式单一与内容片面的特征较为显著,而专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较为缺失也是不争事实,这也影响到了立德树人理念的融入[3]。立德树人这一理念中,立德是基础,树人是目标,目标的达成则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科学的调整与优化,动态教学中最好有专项教育教学活动充当立德树人融入的载体。专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较为缺失时,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以及一些具体的德育教育知识很难形成完整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层面进行的努力也无法较好转化为立德树人成效的取得。立德树人融入的关键在于让大学生对“德”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并能够将“德”“法”“礼”等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与规范。而在缺乏专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思想政治知识学习很容易成为一个机械性的过程,德育教育相关努力对大学生思想认知的积极影响更是无法充分显现出来,这也会大为削弱立德树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的价值。

三、立德树人融入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的策略

(一)及时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立德树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更好融入需要以向政治教育理念转变为基础,高校以及思想政治教师也要对立德树人这种新的教育理念进行深入了解,并在充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基础上,迎合立德树人融入的趋势和一般要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转变。例如,思想政治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立德树人相关知识的了解,并对其他高校立德树人融入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经验进行借鉴,促进自身教育理念的调整和转变。立德树人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极高,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与教师都要对德育教育事宜给予足够关注,通过思想意识层面对德育教育,以及立德树人了解、认识、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为立德树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创设更好环境,这也是立德树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影响可以充分发挥出来的前提基础。

(二)持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要得到较好丰富,特别是立德树人融入视角下,教育内容的丰富对立德树人融入程度的加深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贵阳师范学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立德树人理念进行了较好融合,德育教育内容的占比也得到了明显提升。一直以来,贵阳师范学院对时事性较强的理论都进行了德育教育层面的转化,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德育教育层面的内容也成了大学生思想在政治教育中的基础内容。其他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可以将实施政治理论和知识,作为基本的德育教育内容选择。一旦时事性较强,且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德育内容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性内容时,立德树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环境便会越发良好,立德树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也能够显得更为“平滑”。

(三)定期开展专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定期开展一些专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特别是德育教育相关活动可以促进立德树人的更好融入,德育教育韵味浓重的专项活动更加可以为立德树人的融入提供一个具体支撑。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着一些热门的社会事件,进行德育层面的引导,通过与学生进行热门社会事件分析、互动,将德育教育相关内容融入其中。此外,立德树人融入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开展上也可以突破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例如,思想政治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结合的社会实践性教育活动。诸如同学生一道深入到福利院、烈士陵园参加专项德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做法能够让学生对德育知识,一般性的思想政治知识等有更好认识。在这些专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中,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特别是德育层面的引导也能够促进立德树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深度的不断增加。

四、结语

第7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者 亲和力 载体 运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Carrier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ffinity

REN Fei

(Huangsh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uangshi, Hubei 435000)

Abstract The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e in the commun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education of a bridge and medium. Through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carrier effectively to develop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affin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affinity of the promotion, can be from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chang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dea, respect educatees ( including i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eds ) and other aspects.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ffinity; carrier; use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沟通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一个桥梁和媒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水平直接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成效。

1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亲和力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成效的关键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亲和力”是指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相互作用的力。这一词语最早出现于化学领域,特指一种原子与另一原子之间的关联性,后来被引入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亲”与“和”,可以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民主、平等的教育教学风格所营造出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信赖、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亲和力实际上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让受教育者感受到的亲切感和信赖感。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亲和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以自己特有的素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产生的一种亲近、和谐的力量,一种感染、凝聚的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亲和力可以提高受教育者对载体(包括其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的接受性。思想政治教育者亲和力的这种提升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载体运用过程中表现突出。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运用较多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亲和力的塑造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全面提升,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培养合格的主体。

2 思想政治教育者亲和力缺失的主要表现

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易于以管理者自居,缺乏亲和力,这就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成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者亲和力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严格恪守师道尊严缺乏人格魅力

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实践中,部分教育者以管理者自居,过分强调师道尊严,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面对受教育者,而缺乏应有的亲和力,这样就极易造成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所用教育载体及其承载内容的反感,从而不敢也不乐于对教育者说真话。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再新颖,承载的内容再先进,效果往往也是大打折扣的。

2.2 思想观念与教育观念滞后较难融入受教育者群体

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实践中,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想当然地认为:我也是从学生时代一步步走过来的,什么事情都了解。当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面对的对象主要是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这一代人的发展与经历与我们是存在一定差距的,我们应该不断的更新自身的思想观念和教育观念,提高自身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融入他们的生活圈子,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之间的距离,才能实现载体的有效运用。譬如,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创办了个人思想政治教育专题博客及思想政治教育QQ群,以期运用这种新颖的信息传播媒介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效果可能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不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新颖,而在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思想观念和教育观念比较滞后,缺乏亲和力,必然无法形成受教育者对其的亲近感和信赖感,其育人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了。

2.3 拟定、采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老化较难吸引受教育者的关注

思想政治教育者亲和力的缺失不仅体现在最为直观的所谓师道尊严上,更重要的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观念落后、拟定采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老化,缺乏吸引力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及教材一般都是由国家审定的。但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则主要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者基于自身的素养,根据国家的要求及受教育者的需要拟定的。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观念和教学观念落后,往往仅以自己的知识储备作为教育内容的基础,以自己现有的教育经验而采取自认为合适的教育形式和方法,认为教育者只要把教育的内容灌输到受教育者的思想中就算完成了任务,其结果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受教育的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者及其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没有真正进入受教育者的世界。

3 思想政治教育者亲和力的提升路径

3.1 积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综合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综合素养是亲和力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要不断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坚韧的意志品格和稳重的性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对思想政治教育要有高度的热情和主动负责精神,保持对思想政治教育坚定的信念和自信心。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具有开放稳重的性格特征,在教育实践中一丝不苟,踏实认真,在对待教育对象时要开朗热情,诚恳友善,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塑造高尚人格形象,提高人格魅力。

3.2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受教育者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有效运用,实际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借助于载体这一媒介实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互动。在这一互动的实现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受教育者为本,及时地通过载体掌握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状况。要学会换位思考,可以通过与受教育者面对面的沟通、心与心的交流,与受教育者产生感情共鸣,从而拉近彼此问的距离。

3.3 尊重受教育者及其需要,力争达到情感共鸣

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过去,我们一般认为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这种认识显然是不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皆是具有独立性和个性的个体,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支配与被支配,而是和谐与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的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地位是一样的,他们利用载体实现彼此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的传递。

参考文献

[1] 范丽娟.浅谈新时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5).

[2] 陈桂蓉,陈庆伟.反思与重构: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价值和定位[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5).

第8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载体;实效性

近年来,各高校始终把中国化等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但客观地讲,尽管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十分重视,但教育的实效性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没有重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手段的运用和研究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新时期如何不断改善和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和手段很多,其中能承载并传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信息的形式称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载体在信息的传播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载体媒介对信息、知识以及内容有强烈的反作用,它是积极地、能动地对它所表达的讯息有重大影响”。同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起着传递信息,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宣传、鼓动并最终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在其中发挥着激励和规范的作用。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通过教育、管理和组织措施等载体,调动大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力。当然作为内容与形式这一对哲学范畴,作为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载体也会对作为内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能动的反作用。因此,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必须是既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操纵,又能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一种形式。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应具备的特点

(一) 具体形象性

思想政治工作载体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携带者和体现者,它必须要能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由有形承载无形,给内容以恰当的形式。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空对空”的问题。

(二)对应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体现者和承载者,它的质、量、度都必须与所要表达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协调、相匹配。载体只有恰到好处,才能实现形式与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具体情况相统一,才能使教育内容发挥最佳效果。

(三)服务性

尽管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没有载体或者载体用得不好,会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但是,载体毕竟是信息内容的传递者,是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服务的,不能取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而独立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形式的选择是灵活多样的,但载体的最终目的是为教育工作的思想内容服务,载体如果脱离这一目标, 为了追求形式而滥用载体,则不免成为本末倒置的形式主义。

(四)新颖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只有新鲜的、有新意的载体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作为接受客体的大学生。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就要有新颖性。对载体来说,所谓新颖,就是要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如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几十年一贯制,总是一个音调,一个模子,载体就会脱离生活实际,失去新鲜感,人们就会感到是老生常谈,不感兴趣。

(五)有效传达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作为连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媒介和纽带,其使命和落脚点就在于能有效传达、由此及彼,由耳到脑及心,真正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进”的要求,获得作为教育客体的大学生的接收和认同,进而产生吸引、凝聚、激励、规范和导向作用。

二、完善和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的着手点

(一)校园管理载体

以校园管理为载体,就是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渗透到学校日常管理活动中,渗透到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具体工作、生活之中,以达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规范他们的行为、调动他们的工作和学习积极性的目标。校园管理的涵盖面很广,如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管理、学生管理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广泛性,它所应有的载体也必须具有广泛的覆盖面,这样才能有效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园管理活动正好具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的这一要求,它的普遍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其作为载体提供了基本条件。同时,校园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虽然是协调或者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与环境的关系,但其实质是调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一定的目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理顺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一点上,校园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很高的契合度。校园管理活动“以人为本”的宗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其作为载体提供了内在的依据。目前许多高校正在加强的学生社团管理、校园网络管理、宿舍管理等,正是对校园管理载体的有效运用。

(二)校园文化载体

以校园文化的宣传与建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是将文化看作是一个动态过程,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通过文化的宣传以及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这里的文化主要指的是语言、科学知识、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一般认为,文化主要由符号、语言、价值观、规范、物质产品等因素构成,其中,价值观及其具体化的规范是文化的核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正是向人们传输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观以及相应的法律、道德规范等,以使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向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可见,文化本来就蕴涵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随着国家对高校投资力度的加大,随着校园环境的巨大变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载体的重要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中,校园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社团文化等文化建设普遍的受到重视。借助这些文化建设的载体,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基层,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寓于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接受。

(三)校园传媒载体

以校园传播媒体作为载体,是指通过包括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录象、网络等各种形式的工具,向大学生传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使学生在接受广泛的社会信息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的教育与熏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的普及,我国的校园传媒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其为载体提供了科技的条件和物质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现代校园传媒作为载体有两大优点,一是能最大限度地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比如通过网络进宿舍等措施;二是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比如大学校园里的校报、系报、社团刊物甚至包括校园广播等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制作并推广的。如果不充分利用这一影响极大的载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就会受到很大限制。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校园传媒载体。与此同时,应该对校园传媒影响的复杂性给予特别注意。校园传媒所反映的内容及其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是复杂的,不同的信息使校园传媒的教育、引导作用可能出现相互抵消、相互干扰的矛盾现象。这就要求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对校园传媒的宏观指导和管理 ,倡导网络道德,努力净化传媒内容,使之积极健康向上,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

(四)榜样载体

第9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范文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释义

    “范式”(Paradigm)一词,来自希腊文,原意是“共同显示”,由此引出模式、模型、范例等含义,在拉丁语中它有“典型范例”的意思。1962年,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了范式理论。尽管库恩在使用“范式”一词时,前后常常有差异,但他仍然表达了一个基本思想:范式主要是指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手段、方法、标准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就此而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科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无疑有其自身所关注的“元”问题与“核心”问题,有其自身的基本理论、观点与方法,也有其学科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价值、目标、技术与方法论等,这些要素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所特有的基本范式。基于对库恩范式理论的理解,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界定为:由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本质、规律、体系等方面共同约定或者全部承诺构成的整体,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方法、共同的目标和规范、共有的信念。具体地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是指一定时期内,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联合状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带有支配地位的看法,包括对“为什么说”、“说什么”、“如何说”等根本问题的比较一致的看法。一定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都以其独特的形态存在,具有相对稳定性。从内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涵涉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即具有理论与实践两种品格。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并不仅仅只是形而上层面的思想观念、理论和规律,还蕴含形而下的应用操作层面,具有实践指向性的内涵和特征,所以能够成为联结、沟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与话语实践的桥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语境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范式变化的核心是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的转变。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彰显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因为理念是主观观念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事物的本质性反映,包括对事物发展状况、发展规律、发展趋势等核心问题的理性认识。形而上理念层面的主要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点、价值观念和标准所形成的信念,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本质、功能、作用、目标以及发展理念和价值诉求等宏观的问题。理念受观念的制约,又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从形而下的操作层面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指涉实践层面,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方式、话语传播、话语形式、话语交往、话语内容、话语载体、话语权分配等微观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的两个层面中,理念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不易发生变化。一旦理念发生变化,那么,整个范式便发生一次“格式塔转换”。范式是理论的灵魂,理论是实践的指针。只要实践在变,理论就得变,只要理论在不断创新,范式就得不断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的实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观点、理论体系和总体方法等方面的整体性变革,即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的重构。需要指出的是,范式的转变绝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或者是一系列范畴的转变问题,而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转变,是整个思维模式的变革,它是整体的,而非局部的。不同的范式之间拥有不同的前提假设、概念体系、理论方法和社会背景。因此,范式的转换是哲学观点、理论体系和总体方法的整体性的革命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的主要内容

    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常常困绕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是:他们发现用自己的职业话语与受教育者对话变得越来越困难,尽管他们还在不断言语,但无人聆听,没有对话,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陷入失效的困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失效消解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根据库恩的范式转换理论,科学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又解决问题的过程,当既有的概念、方法和理论不能解决新出现的问题时,就必须进行概念、方法和理论的重新整合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实困境催生其范式的转换,重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诉求必须通过创新实现范式转换,以重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新范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的转换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创新。

    (一)话语理念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观念起统领作用的核心观念,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理念问题说到底就是对事物本质的厘定问题,也就是确定、指认、廓清其本体的问题;而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传统的超越和对现实的反思,是以其对“本体”的寻求来实现的。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的厘定是建立在对本体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本原追问的基础上。从本体来看,人是语言的存在物,“惟语言才使人能够成为那样一个作为人而存在的生命体”1,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其逻辑起点和归宿都是人。显而易见,无论是话语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其本体都是“人”。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本原来看,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本原的直接体现。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本原的话语指向终端,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由其社会职能决定。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直接相关。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性,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创新的原点。理念的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的灵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的创新必须反映和符合时代特征及社会背景,以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为支点,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的转换应确立以实证方式关注个人的现实生活需求与理想的方式关怀人生终极意义相统一的理念,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彰显“平等”“和谐”“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人文情怀。要把话语创新置于真实的人和社会生活背景下,以引领受教育者全面自由发展作为话语创新的终极目标,设置符合受教育者接受规律和心理、情感、利益需要的话语体系,在融合“意义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基础上,拓宽主体间的对话语境,从而向受教育者说出可理解和信赖、能听懂和信服的语言,实现主体间自由交流的可通约性,最终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视界融合”。

    (二)话语内容的创新话语内容的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的核心。从逻辑本源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一致性。从学科设置的宗旨看,作为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围绕理论一级学科的指向而展开,体现出其意识形态性。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还有非意识形态的属性,尤其是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过去的政治话语、文件话语、权力话语纠缠中超越出来,其非意识形态的一面凸显出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必须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结构。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要围绕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要求来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要把政治性内容的教育纳入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轨道上来,使政治性话语与生活性话语相融合,把整体性、全局性的宏观话语内容与个别的、具体的微观话语内容结合起来,以扩大和融合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共识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命力在于“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为此,要结合当今社会建设和发展中出现的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等问题,善于从政治、经济、文化、网络、生活等领域的话语资源中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话语,在坚持主旋律的基础上,拓宽话语内容的外延,使每一个新生的领域都能及时充实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推进其现代性转换的同时,要不断拓展其内涵,延长其概念的解释链条,在此基础上创构具有时代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创新还要注重吸纳非本体的话语资源,以世界眼光和科学态度,充分借鉴和吸纳其他学科直接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新概念,将反映人类社会进步的普适性范畴和话语具体化、学科化,使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耦合和对接,以拓展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