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格信息化建设范文

网格信息化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格信息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格信息化建设

第1篇:网格信息化建设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茗杨心”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落实2021年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市平安暨市域治理办:

按照《关于报送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计划的通知》、《广汉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项目责任分工方案》的分工,智慧治理组扎实做好相关工作,现将2021年工作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

一是持续推进省一体化平台试点建设。积极拓展完善运行期间平台功能,强化平台推广运用,实现“最多跑一次”和“审批不见面”。截止目前,全市实现在省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可网办事项1280项,可网办率达99.84%。

二是搭建广汉市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管理平台。积极包装项目,总投资4.5亿,推动广汉“智慧城市”和大数据运营中心项目建设,构建数据融合池和展示厅及相关大数据应用场景;加强与国新宇航沟通对接,大数据融合平台初步搭建完成,待测试后上线“城市之眼”系统。

三是建设投资项目大数据管理系统。落实资金35万元,建设大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对投资项目的中介服务、行政审批、建设进度适时监控。四是积极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按照“1+4”(1个综合管理平台,4个分模块:智慧党建、智慧管理、智慧政务、智慧服务)模式和商业、安置、老旧、“三无”小区4个类别,确定金雁大同,汉洲京皇等6个社区作为智慧社区前期试点,将智慧、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二)推动治安防控基层基础建设

一是基本完成广汉市综治中心(平台信息系统)项目建设。建成1个市综治中心、12个镇(街道)综治中心,2个社区综治中心示范点;建成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为底座、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以综治“六联”(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治安突出问题联治、重点人员联管、服务管理联抓、基层平安联创)为核心内容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平台;建成市级视频监控共享平台,接入“雪亮工程”视频监控图像1046路,“平安雒城”视频监控340路,实现重要区域全覆盖,实现省、市、县三级综治数据的无缝对接,以及县、镇(街道)、村(社区)各层级综治中心纵向贯通的数据互联互通。网格化中心划分设置网格343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443人。我市2018年至2020年投资781万元,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建成每个村(社区)不少于5个覆盖全市农村、城区、铁路全域的监控点位1046个,全部纳入综治中心信息化系统“雪亮工程”监控平台。今年年1月起每年投入266.6万元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6月进行了平台服务升级,新增了12处人脸(车牌)识别监控点位,新增电子地图,可以通过GIS引擎技术提供位置追踪及精确定位,更加有效地实现治安防控的目的。

二是“雪亮工程”同“平安雒城”、“慧眼工程”等视频监控和智慧小区项目共同编织了技防监控网络。形成镇、村、院、户四级技术防控圈,实现从点到面、联防到户的立体防控网。“雪亮工程”建设以来,公安机关通过视频监控精准出警、精准处置,对违法犯罪行为形成有力震慑,破解了农村地区治安管理难题。目前,“雪亮工程”视频监控协助公安机关破获各类案件300余起,帮助群众解决困难问题230余件次, 2019年和2020年,我市公安机关年立案数分别比上一年度下降15.8%、3.9%,社会治安状况持续向好。

三是推动建设三级网格化管理服务建设。广汉市建成了1个市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12个镇(街道)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城区28个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构建市、镇(街道)、社区(村)、网格员四级平台,同时,将与民生事务紧密相关的住建局等23个职能部门、44个基层派出所、司法所、卫生院纳入平台并开通电脑终端账号参与服务管理工作,实现分级管理,梯次互动的工作模式。全市343个网格,配备社区专职网格员242名,农村兼职网格员(村干部)101名。2021年市财政投入资金297.2536万元,有力保障了网格化服务管理规范运行。编制广汉市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细则,推动网格化服务管理标准化建设。网格员通过“一日双巡”,主动走访群众,主动服务群众,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主动发现,并现场办结或通过手机平台上报处理民生问题和群众诉求,2016年以来,累计宣传政策法规12619人次,办理民生服务事项49468人次;主动发现、干预、化解网格内矛盾纠纷,有效维护社会稳定;收集各类基础信息并推送入系统平台,动态更新,基础数据更加完善、真实、准确,共采集各类基础信息100余万条,收集录入社情民意13061条,走访特殊人群4581人次;今年7月下旬一轮疫情爆发以来,全市网格员共参与疫情防控排查18641人,协助开展医学观察居家隔离5190人,走访重点区域、场所40147处,开展疫情防控常识政策法规宣传32526次,协助开展疫苗接种3465人次,通过宣传引导使辖区内居民提高了防护意识,增加了疫情防控知识,提高了居民参与防控的积极性。群众认可度和满意度明显提升,网格化工作品牌的影响力逐步增强。

(三)将智慧建设与法院工作相结合

一是准确领会上级精神,科学谋划。严格落实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责任制,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指定专人兼职负责信息化建设日常工作,为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在信息化建设计划上,坚持与司法部、省厅、德阳市局实现并网为标准,不做物力浪费;在场地设置上,坚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新标准,做到法律援助、社区矫正、司法行政指挥、公共法律服务“四个中心”统筹规划;在经费保障上,坚持中央、省级转移支付与本级财政保障相结合,积极主动向广汉市分管领导、主要领导汇报省厅信息化建设新要求。

二是积极参加司法行政工作平台业务培训,熟练使用普法、调解、援助、社矫、律公、考勤、公文等系统分类平台,不断提升信息化工作实际操作能力,奠定信息化建设技能基础;另一方面,利用干部职工大会等时机,强调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已主动适应新的工作常态,统一思想认识,提高使用司法行政工作平台的自觉性,奠定信息化建设思想基础。

三是加强硬件建设。建设司法行政指挥中心,发挥“智慧司法行政”优势。2019年,我局投入近120万元建成了司法行政指挥中心,目前已初步实现60个点位工作巡查,20个远程单兵实时指挥,150个社区矫正手环定位监管,7个监狱远程会见系统,并实现了与省、市远程对接,为司法行政大数据化、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四是加强维护管理。一方面,外部加强与电信部门沟通,遇有网络不通的情况能及时进行技术性维护;另一方面,内部加强司法行政工作平台、视频会议、指挥监控等系统的使用管理,确保了各种工作数据录入正常、及时、准确;第三,坚持每周不定时检查司法行政工作平台使用情况,每月对检查情况在工作群进行通报,并将个人登录使用情况纳入年终绩效考核,确保了使用率。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推动智慧社区建设

持续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在2021年完成3个街道(100%)、29个社区(100%)、238个小区(33%)建设任务,2022年完成全部712个小区智慧化建设(其中高坪镇白里社区、小区作为智慧社区和数字乡村试点),有效转变社区工作被动管理,实现政府、居民、企业共建共治共享,为全市乃至全国提供基层治理新思路,助力广汉高质量发展。

(二)继续推进“雪亮工程”建设

继续推进“雪亮工程”视频监控联网应用,按计划推动重点行业单位横向联网,有效整合各行业单位自建的监控网络,达到联网共享、综合利用的效果。进一步扩展视频监控覆盖面,加强农村地区治安防控技防基础。建设前端感知源符合机、非、人采集设备,实现智能化、结构化数据,缩短民警在案件侦查中图像查阅时间,为案侦提供精准、快速、有效的支撑并为治安防控提供预警能力。

(三)推动行政司法智慧化建设

按照省市相关要求,坚持高标准规划、坚持高标准建设,确保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上下运行一致。积极把握本级财政资金支持,尽快将司法行政指挥中心、社区矫正中心电子设备进入政府采购环节,为“四大中心”早日实现互联互通运行提供强力保障;重视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人才储备,采取送学培训、专业招录等方法,建强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提高人才培训针对性,着力解决计算机网络维护问题,确保公共法律服务信息化平台正常运行,适应大数据、大服务、大格局的新时代。

第2篇:网格信息化建设范文

《2013年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末,全国共有劳动保障监察机构3291个,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配备专职劳动保障监察员2.5万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档案管理任务也是十分艰巨,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唯有加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信息化建设,才能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档案管理从繁琐的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中解放出来。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 档案管理

《2013年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末,全国共有劳动保障监察机构3291个,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配备专职劳动保障监察员2.5万人。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开展了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用人单位遵守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法律法规情况与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等专项执法活动。全年共主动检查用人单位202万户次,涉及劳动者0.9亿人次,对235.7万户次用人单位进行了书面审查,涉及劳动者1亿人次,查处各类劳动保障违法案件41.9万件,较上年上升1.7%。其中,调查处理举报投诉案件32.9万件,较上年上升 4.1%。通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责令用人单位与511.7万名劳动者补签了劳动合同,责令用人单位为471.2万人次劳动者追发工资等待遇268.5亿元,督促5.9万户用人单位办理了社会保险登记、申报,督促9.4万户用人单位补缴社会保险费34.8亿元,依法取缔非法职业中介机构3543户。

如此巨量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任务,涉及到的档案管理任务也是十分巨大的,如何做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档案管理问题?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唯有加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信息化建设,才能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档案管理从繁琐的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中解放出来,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来处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档案,让档案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档案横向和纵向检索,不断提高办案质量,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工作健康发展。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以执法重心下移为重点,积极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执法由被动向主动、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

1 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档案管理信息化、“两网化”建设提高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建设幸福德州的高度,作为“十二五”期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事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来抓,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科学规划和建设,明确工作责任,精心组织实施。

2 加强监察执法人员队伍建设

依托行政区划和人力资源和神会保障基层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网格体系建设,在全市范围内科学划分网格。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机构配备专职监察员,每个级管理网格配备不少于2人的兼职监察员。落实网格人员监管职责,按照“四定”(定人员、定区域、定职责、定任务)原则,落实监察协管员的监管责任。

3 进一步提高制度化与信息化服务水平

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和神会保障监察协管员管理、用人单位信息采集、网格巡查等制度,为两网化建设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打好基础。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做到1、统一受理全市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2、实施网络化监察工作;3、跟踪监控全市监察案件;4、建设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档案并实施分类监管;5、统计分析全市劳动保障情况并进行预警预测等工作;6、宣传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

4 要进一步强化工作要求,提出创建目标

并围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中心工作,制定创建计划,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创建工作。通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举报投诉信息统一受理、集中分配,避免重复监察;对全市监察案件和协管监督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全程管理;遇有突发事件时,通过GPS、GIS系统和摄像监控系统,实时指挥,提高快速处置能力;根据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记录实施分类监管,重点监控有严重违法行为或有多次违法记录的用人单位。

5 健全突发事件处理机制

为及时、快速、妥善处置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权益问题引发的突发事件,要制定并不断完善和健全突发事件处理机制,确保突发事件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处置,处置信息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通过完善突发事件处理机制,积极作好维稳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工作要坚持推行了24接受举报,365天全天候监察,通过12333咨询投诉平台实现24小时接受举报;对欠薪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对查处情况第一时间反馈。

6 加强主动监管,做好预防、预警、预测,做好分类监管工作

面对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工作需要继续不断创新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网络化监察,加快信息化平台和监督管理平台建设步伐,全面推进分类监管,优化预警预测机制,不断加强动态监管和主动预防力度,真正将劳动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维权工作落到实处。

7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思考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信息化与档案管理信息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二者不可分割,互为补充,互相促进,通过监察信息化建设促进档案管理,通过档案管理信息化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工作健康发展。

一是要统一受理全市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实施网络化监察工作;做好跟踪监控全市监察案件;建设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档案并实施分类监管;做好统计分析工作,对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情况并进行预警预测等工作;做好宣传工作,进一步强化工作要求,提出创建目标,并围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中心工作,制定创建计划,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创建工作。

二是实施网络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依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管理信息系统,为网络化监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信息化,档案管理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举报投诉信息统一受理、集中分配,避免重复监察;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案件和协管监督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全程管理;遇有突发事件时,通过GPS、GIS系统和摄像监控系统,实时指挥,提高快速处置能力;根据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记录实施分类监管,重点监控有严重违法行为或有多次违法记录的用人单位。

四是健全突发事件处理机制为及时、妥善处置因劳动保障权益问题引发的突发事件,通过启用监督管理平台,努力提升监察工作整体效能通过启用监督管理平台,提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工作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通过完善突发事件处理机制,积极作好维稳工作通过完善突发事件处理机制。

作者简介

姜巍(1978-),女,现为吉林省四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支队档案管员。

第3篇:网格信息化建设范文

>> 企业信息化建设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促进作用 论竞争情报对企业信息化的作用 关于工业工程对企业信息化产生的促进作用探索 论工业工程对企业信息化的促进作用 浅谈企业信息化在促进内控建设中的作用 电子商务对企业信息化促进作用研究 企业信息门户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网格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作用分析 浅谈工业工程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浅谈咨询在企业信息化中的作用探讨 咨询在企业信息化中的作用探讨 虚拟桌面在企业信息化中的作用研究 在企业信息化中觅商机 试论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安全问题 论计算机安全管理在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作用 探究软件工程在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中的作用 试论云计算在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 流程再造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 浅析企业信息化在内控建设中的作用 试论企业信息化影响竞争力之机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4-25.

[3] 潘杏梅.竞争情报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J].信息化博览,2008(10):23-24.

[4] 饶爱民.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情报对企业发展的作用[J].企业管理,2005(8):33-34.

[5] Bao hnag-huo, Tao Qingjiu, Dai Luhong, et al.The DeveloPing Chines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Proefssion[J].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Review,1998,9(4):42-47.

第4篇:网格信息化建设范文

“四个一”助推网格化建设 上传下达仅“弹指一挥间”

一直以来,由于基层的通信设施不完备,共青团工作的上传下达工作很不方便。为此,共青团榆林市委决定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方面集中力量强化层级化的组织载体,努力把“桥头堡”推向乡镇街道一级,进而带动村、社区的共青团工作,同时,在探索运用现代化信息网络和其他有效手段方面,实现对广大青年的多领域、多渠道覆盖。于是,团市委为基层团组织配备“四个一”,即“一部电话、一条网线、一台电脑、一套软件”,全面铺开榆林共青团工作系统信息化建设。

2013年3月21日,团市委为12个县区的乡镇团委、学校、非公企业发放了260台团务专用电脑,邀请专业人士为第一批领取电脑的基层团委书记就具体操作内容作了细致解说和培训。吴堡团县委书记薛鹏飞激动地说:“‘蓝梦工程’是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为我们基层团干部解决了最基本的工作硬件设施需求,让我们感受到了上级团委的重视,也增强了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团市委工作人员王慧表示,为基层团组织配备电脑,有益于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在各乡镇网格内组建直属团组织,订制度、定职责、优服务,打造全方位工作新格局。

专项经费建设“活力基层 ” 业务培训练就“团干精英”

团市委通过调研了解到,大多数基层团组织面临的一项困难是经费问题。

以榆阳区小壕兔镇尔林村大学生村官、村团支部书记王渊为例,一年想给青年组织一场活动,都令王渊感到力不从心。“说到底是因为缺经费问题”。王渊说,哪怕组织一场拔河比赛,青年们兴致勃勃地来参加,总需要一点奖品激励吧,而村里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工作经费,让这位年轻的团干部在开展活动时望而却步。

为了给基层团组织更多的工作资源,把共青团组织和工作面向乡镇、村推进,2013年,团市委向176个乡镇基层团组织各下拨了2万元专项工作经费。得知专项经费的消息,米脂团县委书记高春激动地说:“有了专项经费,基层就能有序开展各种活动了,通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帮青年干实事,才能凝聚青年。”现在,她正思索着如何用好这一笔经费,着力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引导乡村青年改变守旧的择业观念,树立劳务输出典型。

“蓝梦工程”憧憬美好蓝图 信息平台推进“大团委”建设

第5篇:网格信息化建设范文

随着互联网等新一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社区的管理服务准则将进一步升级与优化,建立多技术融合的社区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是居民社区管理的必要途径。在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大环境下,建立信息化的网络社区,改变小区传统处理工作模式,加强物业的现代化管理运营都提供了有利的服务基础。因此,使用多技术融合,合理搭建网络平台,全方位立体化构建社区信息化的管理服务平台。

关键词:

社区信息化网络;多技术融合;社区管理

1社区发展现状

传统物业管理模式无法适应现代快速、便捷、互动的生活模式。如物业服务效率慢、保修反馈响应晚、信息不迅速、左邻右里不相识等传统物业问题,均无法满足多元化的用户需求。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居民对小区的管理及服务提出新的要求。为了给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形成社区管理,开展了社区信息化工作,建立了信息化的网络社区,形成了网站、网络、数据库等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为了满足社区信息服务的管理要求,应将社区的信息化建设涵盖业务系统、数据交换平台、数据交换中心等,在大数据融合的基础上组建多技术融合的信息服务系统,从而实现综合查询、决策支持、各部门的业务管理和协调等多项工作的合并。

2社区信息化平台的发展

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提下,社区的整体发展水平仍然偏低,大部门地区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我国的社区信息化建设已开始发展,在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各地较好坚持了以民为本的建设思想,从单一的人工服务到现代的信息处理,从社区的单项服务到系统平台的集成服务,逐步完善和发展,整合了社区建设的资料,以数据处理的方式进入平台,通过局域网的覆盖,实现资源的共享与公布。确保每个社区至少设有一个信息服务站(点),为居民提供了各种服务,例如数据统计、业务办理、收缴费用、下岗人员培训、休闲娱乐等。物业服务企业依照市场规则运作,不断提高物业服务的满意度。居民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最新的社会公告、社区通知等。传统的社区居民楼都有楼长的设置,任何通知都以楼长为传播点进行下达,现在网络已覆盖小区,可以创建社区QQ群、微信平台,完成部分工作(垃圾费的收取、宣传资料的发放、小区意见收集)。通过微信平台可以公布小区最新的通知公告,可以通过支付宝收取公共费用等。居民有任何困难可以通过平台向工作人员反映,从而有效解决了普遍问题和个性化问题。另外,通过服务平台的建设,也可以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购买需求,提供送货上门服务。社区平台可以添加娱乐板块,以不同年龄划分,包括老年人的健身系列与保健模块、老年大学,年轻人的休闲娱乐模块,孩子的素质拓展模块、艺术培训等。平台模块的多样化,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生活,提升了整体社区的生活品质。以促进社区管理创新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为前提,打破单一的社区日常事务处理模式,使社区平台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合理建设。另外,社区信息平台产品定位于为用户获取信息提供平台支持。一方面在信息获取过程中进行信息分类、信息验证、信息跟踪,另一方面对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有效的跟踪、分析,为用户决策提供重要依据。针对不同的行业商家进行有效、高效的管理,方便了用户在社区中随时随地了解周边商圈信息,为用户带来最新最可靠的商家信息,为用户提供团购商品交易平台。

3社区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的应用

3.1扩展社区管理和服务信息化的管理

为扩展社区居委会的管理,提供各种管理、服务信息化应用协助社区做好管理工作。在各种技术的融合下,建立各自社区的服务网站。以提高社会管理创新和服务水平为出发点,统筹规划,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整合各方资源,逐步建成集社区管理、社区服务为一体的社区共享平台,从而实现对社区的信息化管理。对社区的工作人员做好信息化技术的培训,让他们能准确录入与采集信息,对整理好的信息能按时上报系统。以城市的社区信息政务发展为基础,对社区的事务进行有效管理,以中小规模社区作为试点,对社区的居民信息进行信息化处理,对流动人口进行备案。对社区的人口管理、计划生育、养老、社保、低保等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建立便民服务热线,搭建居民与社区人员的联系平台,也可通过微信平台传递信息。在信息平台可以开通远程教育模块,开辟网络学习、资源共享的频道,方便用户的学习与使用。下岗职工的信息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备案,在线完成人员再就业的培训与上岗工作,从而逐步促进信息化社区的发展。

3.2提供社区老人医疗服务

系统是一个集信息化和全科检查于一体的便携式医疗终端,通过将医疗设备与该终端对接,便可实现电子健康档案数据自动化采集及公共卫生随访、医保结算、基础医疗等功能。居民只需要在社区医疗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便能进行包括心电图、尿常规、自动血压、血氧、血糖、呼吸体温脉搏监测在内的全科检查。让居民享受专业便捷的健康体检是“智慧社区”的一个缩影。社区平台系统包括面向公众的统一服务门户、手机移动应用及面向工作人员的社区综合管理平台、手机移动应用社管通。通过智慧社区平台,社区可以实现高效的网格化、智能化管理。而以互联网+手机/PAD模式建立的政民沟通渠道,则能让居民通过移动端APP第一时间掌握社区公告、通知、就业咨询、社区活动及所有办事流程。居民还可以通过手机端将日常生活中发现的事件一键上报到各个社区,便于相关社区第一时间处理。

3.3为居民的生活提供保障

社区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社区共享平台在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中的作用不断增强;适合居民需求的信息化应用较为丰富,居民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显著提高;部门专业信息系统协同服务能力普遍提升,信息资源共享更加充分;规划和标准规范基本完善,社区信息化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与运行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在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实现公共区域视频资源全覆盖和无缝对接,打牢智慧城市数据基础,从而推进社区信息化系统建设,建立社区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以快速处理综治、计生、社保、医疗、教育、城管、物业等各类事务,将平台与实体社区相结合,及时将政策信息传递到每一个家庭单元,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优化社区服务。利用互联网整合社区周边业务,提供信息接入社区周边的各类服务商家,做综合性家政、外卖、物流等。同时,也可以将该管理平台应用在把控舆论导向、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

3.4加速平台的建设

选择城区部分有条件的社区进行平台建设试点,形成一批成本低、效果好、实用性强的试点项目。实现小区居民数据的采集,完成基本资源多方的共享,保障信息的安全性。启动对网格管理员的业务培训和试点智能小区建设。建成数据交换中心、社区管理和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推进政务、人口计生、社保、民政、公安、卫生、教育、水电气通信等部门业务系统与社区综合信息平台的衔接,促进资源共享、互联互通。推广应用局部范围内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并出台社区信息化管理办法。

4结语

第6篇:网格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测量信息化;工程测量;技术展望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标识码: A

一、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

1.1从技术角度上,信息化测绘技术是现代测绘科学技术经多学科交叉、融合后发展形成的,它依托数字化测绘体系,实现地理空间信息的快速获取和更新、智能化处理和一体化管理、网络化生产与分发服务,实现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融合、增值服务,使测绘信息与技术产品社会化,为社会提供多尺度、多形式的服务,是“后数字化测绘技术”时期的发展走向。面对以TB级计的海量地理信息数据和各行各业的迫切需求,使我们面临着“数据又多又少”的矛盾局面:一方面数据多得无法处理;另一方面用户需要的数据又找不到,无法快速而及时地回答用户问题。因此,对地理空间信息加工与处理提出了自动化、智能化和实时化的要求,这恰恰体现了对数字化的提升,也符合复杂巨系统的格局。

1.2随着全球信息网格(GIG)概念的提出,人们将要面临在下一代3G(great global grid)互联网上进行网格计算,即不仅可以查询和检索GIS时空数据,而且还要能利用网络上的计算资源进行网格计算。在网格计算环境下,目前的GIS数据面临着空间数据的基准、空间数据的时态、语义描述以及数据存贮格式不一致的4大障碍。因此,建立全球统一的空间信息网格对实现网格计算势在必行。为此,我们提出了从用户需求出发的空间信息多级网格(SIMG)的概念,用带地学编码的粗细网格来统一存贮时空数据。其基本的思想是在地理坐标框架下,根据自然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特征将全球分成粗细不等的格网,格网中心点的经纬度坐标和全球地心坐标系坐标作为参照标准,存贮各个格网内的地物及其属性特征,这种存贮方法特别适合于国家社会经济数据空间统计与分析。如果能解决空间信息多级网格与现有不同比例尺空间数据库的相互转换,GIS的应用理论将会上一个新的台阶,空间数据挖掘也可望得到更好的应用,使空间分析和辅助决策支持上一个新台阶,同时也对信息化测绘体系提出了明晰的目标和方向。人类的社会活动和自然界的发展变化都是在时空框架下进行的,地球空间信息是它们的载体和数学基础。在信息时代由于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网络的发展加上计算机终端的便携化,使时空信息服务的大众化代表了当前和未来的时代特征,也是空间信息行业能否产业化运转的关键。

二、信息化测绘的任务与特征

信息化测绘是当前测绘事业发展的方向。信息化测绘体系是地理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和服务等测绘业务流程信息化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现代化的测绘基准体系、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体系和地理空间信息的实时化获取体系、自动化处理体系、网络化服务体系等。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加快建设信息化测绘体系,大力推进测绘信息化进程,是测绘事业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紧迫任务和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测绘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必要途径。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应该包括两大目标:一是要着力发展先进的测绘技术方法,建设现代化的测绘基础设施;二是要着力提升测绘的保障服务能力。这两个目标密切相关。前一个目标是后一个目标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后一个目标的手段和条件;而后一个目标则是前一个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建设信息化测绘体系的终极目标。因此,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切实提升测绘的保障服务能力。当然,要提升测绘的保障服务能力,必须大力发展测绘技术手段,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从提升测绘保障服务能力的角度上看,信息化测绘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2.1测绘保障服务的层次有显著提高。在强化测绘的“支撑”作用的同时,大力发展测绘的“提升”作用。

2.2测绘保障服务的模式有显著变化。测绘应该从被动服务、普遍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按需服务。这不仅包括测绘服务和成果的提供模式,也包括测绘成果的应用模式和后续服务模式等。

2.3测绘保障服务的质量有显著改善。测绘产品及服务不仅要优质化,更要增值化。测绘成果的内容、形式和质量应适应应用的需求,特别是成果的现势性应得到明显改观。

2.4测绘保障服务的效果有显著增强。测绘保障服务要适宜、及时和有效,并应以其为其它业务的成功而提供的支持程度作为衡量保障服务效果的基本标准。

三、信息化测绘的若干关键技术

3.1城市地理信息共享标准。由于标准化工作未得到重视的危害有滞后性,往往被忽视,而一旦发现失误再去弥补,代价很大,有些工程需要重来。因此,信息测绘体系建设应十分重视标准先行。城市地理信息共享标准涉及地理模型、数据获取、组织管理、共享服务等方面。主要包括:地理基础框架与地理信息分类标准、数据质量标准和分发服务标准等。

3.2现代化城市测绘基准体系。现代测绘基准体系主要包括:GNSS虚拟参考站技术、坐标系转换技术、厘米级大地水准面精化技术、分米级交通导航技术等。该技术不仅可逐步取代传统的城市测量控制系统,还可以提供实时动态的空位置服务,将带来城市测量的历史性进步。

3.3智能化移动测量技术。移动测量技术是多传感器集成技术、空间同步技术、自动提取技术、移动信息实时传输等技术的总称。目前典型的产品有:基于PDA的野外全息数据采集技术;基于可量测实景影像(DMI)信息提取技术。该技术特别适合专题热点数据采集,有利于实现地理信息服务的大众化、社会化、灵性化与实时化。

3.4无人飞行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无人飞行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主要包括:长航时无人飞行器技术、传感器姿态控制技术、平流层平台摄影测量技术与应用、航空摄影二维及三维信息的提取技术等。此项技术的应用将改变传统的摄影测量作业方式,大大缩短成图周期、降低测绘成本、提高测绘生产与成果更新的效率,并可为三维仿真提供高分辨率纹理数据。

四、结语

信息化测绘是数字化测绘的延伸和发展,是信息社会测绘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信息化条件下,空间数据生产的劳动强度极大降低,技术含量极大提高,应用前景更加广阔。历史将有力证明:建设城市信息化测绘体系是工程测量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殷切期待工程测量行业在信息化的浪潮中更加繁荣昌盛。

参考资料

[1] 张清浦.关于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目标和任务的探讨[J].地理信息世界.2008年04期

第7篇:网格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云计算技术;医疗信息化;区域医疗结构

在当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惊人速度,各种新的技术和应用被不断地开发出来,也就是在这种趋势下,云计算技术作为互联网技术中一个杰出代表开始受到各个领域的广泛关注。它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互联网带来大量的数据储存和处理需要而产生的,在这个信息大爆炸式的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中,它的现实意义也越来越大,为大数据信息处理方案的优化提供着坚实的技术支持。云计算技术在医疗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将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我们首先就要对云计算技术相关的理论知识做一番分析。

1 云计算技术的原理分析

云计算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在自动化管理技术、分布式储存技术、处理器技术、宽带互联网技术、虚拟化技术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到目前学术界还未对其有一个明确而统一的定义,通俗地讲,其就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以统一的标准和服务为框架,为存储数据和计算机网络提供安全、便捷服务的计算模式,它延伸了网格计算、并行处理和分布式处理,实现了对效用计算、虚拟化、软件服务、平台服务、基础设施服务的演进和跃升,是一种超级计算模式。在云计算技术的支持下,各种服务器、个人电脑设备、以及用户的移动电话等电子设备都可以实现统一的协作。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处理数据是被保存在互联网上的数据计算中心里由相关的云计算服务企业提供管理和维护,保证了用户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有网络存在就可以连接互联网访问自己储存的这些数据,并且这些相关的云计算服务企业也为用户提供了处理能力强大的计算机以及足够多的储存空间。于是在以上技术特点的支持下,云计算技术也就有了较突出的可靠性、通用性、可拓展性、廉价性、虚拟化、针对性等特点。

2 云计算技术下的医疗信息化建设构想

当云计算技术应用到医疗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时,主要的就是对医院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按照统一的标准连接为一个体系结构,然后再针对不同部门和管理需求设置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设置。在云计算技术应用于医疗信息化建设后,其促成了相关软件应用的简单、高效,而且还实现了医院在管理服务上成本的节约。

2.1医疗信息化中的云服务软件 和传统医疗信息化建设中需一次性购买相关的软件不同,软件租用服务是云计算技术下的一种典型的应用形式,在这种模式下,医疗信息化建设中的个性化需求就会很好地得到满足,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而对软件的功能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以此提高软件的利用效率和运营成本的降低。并且这种租用服务能够有效地降低医院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风险。在此笔者就以IBM的云计算支持平台为例,来分析云计算技术在医疗信息化中的云服务软件的应用,个人和医疗机构通过IBM公司提供的一整套云在线服务模式,可以实现对注册预约、档案管理的线上运行,不仅大大的为患者提供了便利,而且还使医疗机构的投资大大降低,如在进行电子健康档案查阅和调取的过程中,这种云计算技术支持的服务就可以实现实时在线,在医疗信息化中的云服务软件乳痈模型一般如图1所示。

2.2医疗信息化中的云存储服务 网格技术、分布式文件系统应用和集群应用等应用技术是云存储实现的技术支撑,在以上这类技术的基础上,网络中众多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可以被协调起来共同工作,为众多的用户和海量的数据提供业务访问和存储功能的应用,这种不同类型存储设备的联合对外提供服务的应用就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集约化。而在医疗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数据中心的建设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它在区域医疗信息化集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实现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关键性组成部分。但是单独建立一个安全高效的数据中心是一项艰难的工作,除了在投资成本方面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在后续的运用和维护中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消耗。而云计算技术为医疗信息化建设提供的云存储服务则该表了以上面临的难题。当资源有限的时候,很多企事业单位无法单独购置大容量的信息数据存储设备,而在云存储技术的支持下,相关的数据运营商好IDC数据中心就可以根据相关企业的存储需求,这种服务有着性能高、储量大、使用便捷、价格较低的优势,能够很好地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数据信息,并能提供很好的数据信息管理和维护服务,凭借着云存储服务提供商大量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和维护,企业的数据也会得到很好受到很好的安全保护,数据丢失和泄露的风险远远低于企业个体的管理和维护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相关的数据运营商和IDC数据中心也提供了数据备份容灾租赁服务,普通的企业用户利用远程数据备份和空间服务就可以将数自己的容灾备份建立起来。在云储存技术的支持下,个人用户的信息资料和各种类型的医疗服务机构的信息数据都实现了云存储的服务,并且在此基础上为区域间相关医疗机构的信息集成和共享提供了基础。系列就是云存储技术在信息集成共享和容灾备份方面应用的模型。见图2。

3 云计算技术在医疗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3.1云计算技术由于是一种新兴的计算机技术,所以在其相关的标准制定方面还缺乏统一的认识,尽管诸如IBM、Google、Amazon等跨国公司都已经开始在云计算服务方面大展拳脚,但是当前的云计算服务的很多细节标准都未进行统一。

3.2在安全性方面也是云计算服务的重要隐患之一,因为云计算服务的运营商比数据的拥有者还具有优先访问权,所以这也就数据的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埋下了隐患。

3.3云计算服务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特性就对网络宽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这正是我国当前互联网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3.4从相关的云计算软件提供商方面来看,云软件提供商之间的整合标准和服务协议也存在较多的差异,着都影响了相互局迁移和集成的有效进行。

3.5在用户的观念方面可能也会对云计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造成障碍,传统的数据资源处理和管理观念使得用户一时还难以接受这种信息化的运作和发展模式[1-3]。

在新一轮的医疗改革中,云计算技术在医疗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必将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向,通过此医疗卫生机构间也能够实现信息资源的区域共享,以实现医疗服务资源的区域整合和协同发展,而这就需要更多的医疗工作者在这一方面进行更多的努力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高鹏, 曾燕梅, 王新宁.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医疗信息化建设思路分析[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3, 21(20):20-21.

第8篇:网格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 电子商务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222-02

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自由贸易是国际贸易必然的发展趋势,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在21世纪将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其对世界经济以及国际贸易的影响必定十分深远。

1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优越性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的要求,电子商务在整个商务活动中的比重定迅速增加,传统的贸易方式已不能满足全球经济发展的需求,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相比有,其有着种种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能提供远高于传统商务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电子商务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布局的全球化,资源的配置得以完善,有力地推动了各国之间分工的深化和全球化合作的开展。由于电子化交易手段的广泛应用,各国之间的交易变得更为有效率。正因如此,日益增多的国家把电子商务视作未来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正如同志所说的,“电子商务代表着未来贸易的发展方向”。

1.1 降低国际贸易成本

据国外权威机构预测,一桩采购交易的平均管理成本是130美元,但采用自动化软件之后成本可以削减70%。网络平台可以对多个分销点和区域进行资金统一管理,使资金使用状况迅速反馈,缩短资金周转周期;通过网络平台,企业可以随时向客户、商有效、准确、快速地提供进销存信息和订单状态的报告以及产品趋势等公共信息,降低营销成本;提高货物周转率,利用数字化传输网络,实施供应链管理,对销售进行实时追踪,并获得即刻反馈,使预留库存压缩到极低的限度,降低库存成本,企业甚至可以实现零库存生产,有效地管理库存。

1.2 改变经营模式

随着电子商务模式的不断普及,提高了企业运作的效率,降低了经营成本,交易方式的无纸化和支付手段的电子化也将成为主要形式,这就促使企业实现经营模式的改变。企业可以和任何一个客户直接接触,掌握每一个客户的情况,并借助数据库系统进行一对一营销。生产厂商可以利用电子商务网络进行定制生产,让客户提出需求来进行生产,最大限度地赢得客户满意。

1.3 减少贸易壁垒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网络,电子商务彻底消除了地域的界限,对减少国际贸易中的有形和无形壁垒有着积极的意义。没有了的限制,也没有了种族的歧视,甚至公司的规模和经济实力的差别都显得不再重要。

1.4 高效率的营销

企业网站和网页作为一种集多种媒体于一身的,具有非强迫性、交互性、实时性、广泛性、经济性和易统计性的传播手段。企业在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制作网页,广告,以及使用电子邮件传送信息和自动回复等方式,都为企业开展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和形式多样的营销活动提供了便利的工具,为企业最大限度向全球展示和介绍自己的产品提供了高速通道,可以使客户和消费者更能详尽地了解产品的各方面具体指标。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客户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足不出户地挑选到品质好,价格便宜的商品。

1.5 提高交易效率

在传统国际贸易的程序中都必须由人工参与,交易效率低,错误发生率高,时间局限性大。而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买卖双方可采用标准化、电子化格式的相关单证,在网上实现瞬间传递,既节省了操作时间,有效地减少各种数据错误,提高了交易的效率,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成本,并且不受时间限制,提高了业务处理的灵活性,为客户带来更多的便利。

2 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化的发展趋势

2.1 有形贸易下降,无形贸易增加

近年来,世界各国电子商务迅速发展,而使国际贸易中有形贸易的比重相对下降,无形贸易的比重相对增加。

软件、图书、印刷材料、音乐、电影和其他多媒体产品在传统国际贸易中都是通过相应的载体形式以物理方式进行运输,比如纸张、CD、VCD、磁带、电影胶片、录像带等,这些可以看得见的产品交易属于有形贸易。而在电子商务交易中,这些看得见的实物产品都可以转化成数字形式,并在网络上以电子的方式进行传输,所以被称为数字化产品。由于这些数字化产品的形态表现为电子符号,在磁盘上储存时是磁介质,在网络中传播时是电磁波或者光波,在CPU处理器中是电脉冲,因而都是一种非实物形态,因而数字化产品贸易属于无形贸易。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很大一部分的实物交易都由有形贸易转化为无形贸易。

由于互联网本身的特性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知识的生产、分配、交换、传播和消费非常迅速。同时,信息流和技术流的规模和发展速度都将大大超过以往的商品流和物流。

2.2 高科技产品和信息产品贸易快速增长

随着世界各地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全球高科技产品和信息产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例增长较快。

在互联网上,一些如软件制品、多媒体音像制品、书籍、杂志、报纸等的实物产品都可以以电子形式通过网络的传输达成交易,一方面拓宽了国际贸易商品的范畴,另一方面也加快了贸易双方的交易速度。

随着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加强各个国家、企业的信息化广度和深度,所以对高科技和信息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在互联网知识广泛普及的环境下,各国居民对信息产品的需求也在逐年增长。因此,许多高科技产品和信息产品就逐渐成为国际贸易商品市场中需求量较大的商品。高科技和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全球发展速度最快和最强大的行业。

2.3 制订新的贸易规则

由于电子商务与传统国际贸易的运作方式大不相同,所以许多适用传统贸易的贸易规则已经不再适用电子商务贸易。为了让电子商务贸易顺利开展,有些传统的贸易规则就必须有所变化。与此同时,电子商务交易与传统贸易相比较,电子商务贸易新增了许多非实物贸易的交易,所以在贸易纠纷的问题上,也会与传统贸易有所不同。这样,制订新的适合电子商务贸易仲裁的规则就顺势而出。

一是适合新的商品形态的贸易规则;二是适合电子合同的贸易规则,包括电子合同的缔结地、合同的履行地、交易所所在地、电子合同的信用如何认证、电子合同的有效性等;三是适合电子商务贸易仲裁的规则。主要体现在,计算机中保留的数据是否具备法律效力,数据电文的法律效力,电子单据的发送时间、接收时间,电子单据的数字签名等。

2.4 电子商务向移动商务演变

移动商务会是继电子商务带来21世纪初最大的商机,其原因就是移动商务的发展速度比有线要快得多。移动商务凭其无线的特点,更大的程度上减少了交易活动的限制,使交易活动变得更为便利。

移动互联真正实现了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传输信息的梦想,它重构了基于互联网的商业生态系统。移动商务作为电子商务的新引擎,它将向用户提供快捷的购物、付款和寻求产品的途径。

2.5 与网格计算相结合

IBM中国研发中心的王玮博士说,网格计算将成为电子商务的下一次浪潮。所谓的网格就是未来的互联网将会从联网通信逐步成为一个计算平台,这个平台可同时运用网络中所有的CPU、存储、作业系统、应用软件系统的资源。用户透过PC、手机或PDA,可从互联网上获取来自全球的计算资源,互联网将变成一个虚拟的、非常强大的计算平台。而这一现实过程就是网格计算。

自主计算和计算力公司将成为网格计算的发展趋势。自主计算具有自优化、自配置、自诊断和自保护特性,可使网络实行自主管理,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和费用。计算力公司作为网络提供服务的一种方式,更适合于中小企业,可帮助企业减少先行性投资,获得企业内部缺乏的专门知识和经验。

3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在21世纪,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一股不可轻视的力量。全球各国已采取各种策略,加大对电子商务的开展,电子贸易占整个国际贸易的比例在逐渐加大,最终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方式。而我国要想在国际贸易领域中保有自己的竞争地位,就要作出一些新的应对策略去顺应这个新的贸易方式。

3.1 加强并完善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基础,为电子商务活动提供必要的硬件基础与技术支持。为此,企业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基础建设在电子商务应用中的作用,做好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借鉴国内外企业的成功案例,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建设个性化的信息化系统,降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成本,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和成功率。我国政府在对于电子商务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中,可以继续加大国家主干网络建设,促进网络统一协调,提高网络覆盖面,增加出口带宽,逐步降低外费用。

3.2 重视技术研究

政府和企业应加大技术研发能力,通过合作、自建等形式建设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商务系统。同时还要积极研发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新的科学技术,提高网络信息服务水平,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从而在国际贸易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与地位。

3.3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与制定

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积极采取各项措施,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要与经济管理部门、企业等相关部门开展合作,根据我国国情推出适合我国企业国际贸易发展的电子商务领域法律体系,进一步明确规范各级政府、企业以及消费者在国际贸易电子商务运用过程中所应当遵守的法律法规,为推动电子商务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与指导,以保证电子商务按预期轨道发展。

3.4 加快我国国际物流产业的电子商务发展

一个有效的市场中介来保证电子商务各个环节高效运行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为电子商务提供高效、便捷的货物运输服务,实现网络交易与实务转移的无缝隙对接。通过国际贸易企业、物流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联动,对货物运输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实现单据标准化、电子化和网络化,让国际贸易程序变得更加便利。

总之,我国应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驱动、改善环境”的基本原则,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电子商务,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在全球经济竞争提供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吕廷杰,徐华飞.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

第9篇:网格信息化建设范文

基层基础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根本。围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提升年”活动主线,各单位要在巩固前几年抓基层打基础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努力创新工作方法,积极运用科技和信息化监管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监管水平。年内,结合重点时段和领域,开展四次以上的专项整治行动,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继续抓好每个季度第一个月的安全月和每个月第一个周的安全周活动,开展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安全演讲、“百日安全”等活动,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群众的监督意识;下大力抓好元旦、春节、“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和“两会”等重要时期的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确保重要时期、重点时段的交通运输安全;在推广运用线路班车和旅游包车安装3G视频监控系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向危化品运输车辆和驾培教练车辆推广,逐步向行业领域全覆盖推进;加大重大隐患筛选上报和政府挂牌督办整改力度,争取上半年完成竹岔岛陆岛码头重大隐患整改的基础上,年内再筛选上报2-3处政府挂牌督办重大隐患;继续加大行业、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和安全员培训、复训力度,组织3个批次以上300-400人的培训班,督促企业落实岗前安全教育培训,加大全员教育培训力度。

强化两个主体责任,促进安全生产管理落实

进一步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主体责任专项体系和管理体系,交通运输企业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要切实承担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及时排查治理隐患,强化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强化职工安全培训,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行业监管部门通过严格的行政许可、强有力的执法监督、警示约谈等行之有效的措施,督促企业切实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指导企业抓好安全教育培训、隐患排查整改、安全例会、安全生产责任等各项安全措施、制度的落实。加强日常监管,行业管理部门每周不少于两天深入企业,认真做好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对发现的问题、隐患以及违章行为及时落实整改。并加大处罚力度,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发生。

推进三项工作,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积极推进网格化、信息化、标准化三项重点工作的落实。

1、网格化建设。认真落实九定要求,实现网格责任全覆盖。加强网格化运行管理,确保运行合格率为95%。一是要有固定设备和专职人员。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业要指定专用的电脑和相关设备,建立网格化平台和终端,坚实安全生产网格化运行基础;行业管理部门要有网格化监管员,企业要有网格化管理员,具体负责网格化平台的信息更新和接收报送。二是要加强业务培训。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业的网格化专职管理人员要依托局和区组织的培训班,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培训,并采取传帮带等方式自学提高。三是建立网格信息动态更新机制,确保信息常新。

2、信息化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提升科技化监管水平、加强源头治理的有效手段,要充分发挥科技手段对安全生产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完善客运车辆、危险品运输3G视频和GPS动态安全监管,引导鼓励企业安装带有拍照回传功能的行驶记录仪和视频监控系统,强化“两客一危”车辆联网联控监管手段,全面实现交通工程建设安全监管信息化网上运行。在基本完成线路班车和旅游包车安装3G视频监控系统的基础上,2014年要积极探讨危化品运输车辆和驾培教练车安装3G视频监控系统的工作,运管部门要早谋划、早筹备,拟制实施方案,争取管委支持,稳步推进实施。继续完善局监控大厅的管理和运行,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操作应用能力和隐患处置能力。

3、标准化建设。学习贯彻省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核《管理办法》和《达标标准》。把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作为本质安全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办法、标准对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进行严格的考评、定级,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2014年,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交通运输系统各部门各企业,要把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强化培训引导,积极推进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逐步精细化、规范化。按照省、市、区要求,运管、航管等部门要尽快制定方案,按照省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核管理办法和达标标准要求,组织对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严格的考评、定级,确保今年完成客运和危化品运输企业的达标工作,到2015年完成全部交通运输企业的达标定级工作。

提高四个能力,开创安全生产管理新局面

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业,要结合工作实际,努力提高网格化平台应用操作能力、行业安全监管能力、隐患排查治理能力、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和行业的安全稳定。

1、提高网格化平台应用操作能力。进一步完善网格化监管体系,强化管理手段。利用健全简明、高效、实用的网格化安全生产监管平台,及时更新补充监管信息,掌握工作动态,逐步实现全行业安全生产监管的精细化、业务的信息化和管理的规范化。

2、提高行业安全监管能力。一是紧紧围绕“畅安交通”主题,狠抓行业安全监管。严格落实“三关一监督”,严把企业的安全生产资质关,特别是把好“四客一危车船”运输企业、客运企业的资质认定和市场准入,达不到条件要求的,坚决不得进入道路水路运输市场;严把从业人员的资格关,把好培训、考试、发证等重点关口,达不到条件要求的,不得上岗;严把车船的技术状况关,逐步提升市场门槛,优化运力结构,提高车船安全技术性能。强化车站、港口的安全生产监管,落实好“三不进站、六不出站”管理规定,把安全生产隐患消灭在车辆出站、船舶出港之前。实行严格的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制,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把行业的安全生产监管责任落实到运输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每一名管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