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学中的创新范文

管理学中的创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中的创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学中的创新

第1篇:管理学中的创新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 学生管理 创新

一、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现状的主要弊端

1、只关注“好生”,而忽略了“问题生”,导致了学生思想分化

一些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在管理中对部分的“问题生”从没有正眼看过,在心中就肯定了这些学生是“无可救药”,尽管有时这些学生也会有进步的表现,但由于老师先入为主的定势思维,不管这些“问题学生”做得再好,最终还是成了被教师遗忘的角落。久而久之,让这些得不到认同的学生越来越感到自卑,进而玩世不恭。

2、激进式管理,缺乏分析中职学生实际

分析现在中职学生的素质现状可以看出:现在的中职生自我为中心过于突出,无法将个人与班级、学校、家庭、社会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行为选择更趋实际;心理素质不稳定、不健康,以一种敌对态度对待周围一切,不愿意诚恳地接受学校的教育,逆反心理严重,行为反复性大。这一点作为管理者我们都很清楚。但是有很多学校的管理者没有考虑到与之相适应的现状管理。往往在管理上多施以激进式管理的方式来进行管教中职学生,不但没有达到教育和管理的目的,反而造成了学生越来越激进的心理反感。当这种逆反心理发生作用时,结果往往会无功而返,同时也打击了管理者的积极性。

3、学生自信心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中职学生对自己缺乏足够的自信心,但自尊心又特别的强。一些中职学校在学生的管理过程中,总认为这些中职学生朽木难雕,没有出息,有意无意地伤害到学生的自信心,诱发学生心理不平衡的心理因素。对这些问题学生,学校以批评教育为主,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管理者理念的创新

1、管理过程重视“以人为本”,以情感柔化

中职学生,往往认为自己“非社会宠儿”,难成大器,而自我菲薄、自暴自弃。因此,需要用爱心浇灌他们的心灵,管理者不能一再强调管理的成果,而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关注呵护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我的重要性。中职学校的管理者要把“以人为本”作为管理操作的先导,实行情感渗透,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把爱渗透到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和角落,用爱心打开学生的心扉,了解他们的心声。以高尚,炽热的情感真心实意去关心、感化、激励、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启迪自尊,恢复自信,进而引导他们从理智上升华情感,信念,确立人生追求。

2、模糊评价,团队管理

“模糊评价,团队管理。”笔者认为就是把传统管理中对学生个人的详细评价转化为对各个小团队的评价,淡化学生个人之间的激烈竞争,促进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相互学习、督促和帮助。这样做是为了形成学生的集体意识、荣誉感、自豪感,让“好学生”带动“差生”,增强“差生”的自信心。即使是后进生也应扬长避短,发现其“闪光点”,实行“焦点访谈”,恰到好处地委以重任。形成一个人人有职有责,个个参与管理,全体团结拼搏的良好氛围,也起到“鲶鱼效应”的作用。

三、将对中职学生的管理融入课堂、融入日常生活

1、基础课上注入思想道德教育,专业课注入职业道德

管理学生不能凌驾于课堂之外,而是要把对学生的管理和学习相结合起来。

9在教学中,不管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作为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通过说服教育、激励鼓动等手段,以潜在的方式影响学生,把教师的教学目标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其核心是强化学生学习的内心动力,即通过调动学生的自尊心,好胜心,好奇心,上进心,荣誉感,自我实现等心理因素以达到学生、教师的和谐统一。如上《思想道德课》的集体主义精神时,教师就可告诉学生:一个有道德的人,在他同别人的相处中,对外,要使别人有所获得;对内,还要使自己有所获得。一方面能够“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这就是“内得于己”;另一方面,又能够“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这就是“外得于人”。一个人越是自觉地、真诚地、经常地为他人服务,为社会献身,他的道德就越高尚,他的思想境界就越崇高。他越是能够为他人作贡献,使他人有所得,他自己的道德情操就越高尚,心灵就越纯洁。经过这样的洗礼,中职学生的头脑就会慢慢清醒,能够更多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什么而不应该做什么。

2、学生管理形成学校文化

笔者认为一个学校就像一个人一样,是有思想、有性格、有精神的,它的思想、性格和精神的形成依赖于学校文化的建设。没有学校文化,一个学校就没有灵魂和生命,就没有灵气和活力。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育人。学生的管理不能仅仅局限在教育上,而是要尽力发掘整合学校文化资源,设计全方位的学校文化,开展百态纷呈、学生喜闻乐见的班级文化、校园文化生活。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依托,组织各式各样的技能比赛。丰富活跃的学校文化,能给学生的知识智慧才能创造丰厚的滋生土壤,提供学生展示才能、风貌的空间和平台。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能促使学生的思想、行为、性格各方面都主动地、自发地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四、管理者要用情感感化、激励学生

1、肯定优点,包容缺点,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如:电影《放牛般的春天》中,“马修”用音乐改变了一群有问题的少年。重要的是马修有一个爱心,他承认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使学生因自己的进步而有了足够的信心。我们的中职学生也是一样,他们同样也有一颗脆弱的心,在学习中、生活中他们很渴望得到认同。笔者在做班主任期间,每周都在班级开展各项活动,每次活动都有不同的人获奖,每个人都能得到成功的快乐,同时也给了他们信心,从而使得班级每个人都认清了自己的优点,不再感觉到自己作为中职生是可悲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作为中职学校的管理者要学会去鼓励学生,认可他们每一点点的进步、每一点点的成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亮点,使其看到希望和方向。从而让学生形成了自我学习、自主管理的主体。

2、重视学生改变的过程,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中职学生的管理工作是不能一蹴而就,对复杂的学生进行改变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学生改变的进程中,作为管理者要关注、在乎学生的每一个改变,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管理者的倾听能让学生感到自己讲的话有价值,从而使师生之间达到更好的沟通,相互之间重新认识。而且倾听让管理者可以发现学生思想的出发点和弱点,了解是什么让他们固持己见,这就为管理者说服学生提供了契机。这种鼓励又是相互的,管理者的意见已经充分考虑了他们的需要和见解。因此,学生会解除戒备和紧张心理,开始认真倾听管理者的讲话,这样学生也会更愿意接受管理者的意见。

第2篇:管理学中的创新范文

关键词:学校管理;民主创新;德才兼备

进入21世纪,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教育需要从小抓起,就如同楼房建设,地基打好了,高楼才会稳固。作为教育管理者,抓好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是我们的基本职责。在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学校管理模式的创新中,需要我们探索的地方还很多。

有的学校的管理者喜欢“一言堂”,做事往往一拍脑袋就下决策,政策制定缺乏调研和研究,管理中没有民主的影子;有的学校的管理者喜欢墨守成规,做事循规蹈矩,工作中缺乏创新意识。诸如此类问题,都需要管理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提高。下面我就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校管理者要有正确的决策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指出:“决策是管理的心脏,管理是由一系列决策组成的,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水平直接影响学校管理水平。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只有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推动学校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1)只有发现问题、客观地分析问题,区分常规问题与非常规问题,并选择不同解决办法,才能使决策不以偏概全、一概而论。

(2)考虑决策的可行性。任何决策都必须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事实为依据,从而使得决策所能达到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学校的管理水平,推动学校的健康发展。

(3)决策的制订要契合时机。学校管理者要善于研判所处的时间和环境,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作出快速准确的决策。

二、激励能促进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激励是促人进步的催化剂,是推动工作开展的加油站。国家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要求必须以人为本,学校的管理模式要顺应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要充分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校得到整体发展。学校在制订激励措施、完善师生奖惩制度的时候,要注重细节方面的鼓励。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角色,学校在给教师提供适宜的福利工资待遇与各种奖励措施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师德的建设,要提高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责任感。

学校管理者还要在进步学生激励方式上进行探索。成绩优异的学生固然要表彰奖励,但我们也不要忽视了对那些在学习上有了进步、在品德上有了提升的学生的激励。由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可知,小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适时的一句关怀和问候,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爱和关注,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会留下无比美好的回忆。激励是一种力量,运用得当会让我们在学校的管理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温馨和谐的校园环境是育人的潜在力量

冰心老人曾说过:“美的真谛应该在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优美的教学环境、文明礼貌的人际交往,都是一些潜在的育人力量,如果学校管理者能善于运用,那么我们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学校管理者应着力培育好外部环境,要和家长及社会做好交流沟通工作,取得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其次,要让学生和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学校管理工作头绪纷繁,涉及面广,单凭一人之力是不可能完成各项工作的,学校的创新和发展需要全体教师的努力和配合。最后,教师和学生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在学校的德育创建方面,除了加强学生注重文明礼仪、爱护学校环境、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等基本规范外,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我们德育工作的追求目标。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见到教师和外人要主动问好,有些教师却不懂得尊重是相互的,学生问好时,不懂得给予关切的问候和亲切的回应。长此以往,学生会认为教师漠视他们的礼貌,我们只有在一种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能教学相长,才能在各项工作取得成绩。

四、学校的管理离不开创新

教育家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校的管理者如果故步自封、不思进取,那么是带不出好学校的。我们只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拘泥于原有的规章制度,工作中多用点心,遇事多问几个怎么办,在学校中创设民主、平等的交际氛围,多和教师注重情感的交流,因为情感是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这方面做得好,就为关于如何去创新的工作提供了新鲜的空气。我们开设综合实践、科学等课程,其目的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不会有发展动力的。

第3篇:管理学中的创新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创新管理

1中学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内涵

“从管理学上讲,管理创新的实质就是把握适应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有效地配置、整合和利用可得到的有限资源,以实现本组织既定目标的动态的创造性活动。”中学图书馆管理创新就是将现代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引入到管理系统,把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地配置、整合和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资料的价值,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创新活动,最终实现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中学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数字信息载体的出现,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的普及,彻底改变了现代图书馆的技术环境,改变了知识的传播方式。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创新与竞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深刻影响着图书馆管理的组织结构,服务模式和管理素质。目前我国中学图书馆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缺乏复合型人才。现代图书馆的发展对图书馆专业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具有较强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多学科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深层次图书馆管理人才还欠缺,馆员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缺乏开拓型服务理念。随着高科技及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图书馆馆员由单一的信息处理者向适应迅速发展的情报技术环境管理者转移。目前图书馆员还是一个介于传统与现代技术之间的文献信息服务方式出现在读者面前,因此不能实现高效管理,缺乏开拓服务理念。三是管理机制落后。现在,许多中学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大多为宽松型。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缺乏竞争和压力。陈旧的管理机制阻碍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四是文献信息资源方面存在问题。中学图书馆存在购书经费不足,新书补充不及时的状况。同时各中学之间不能实现资源同享,影响了读者对图书馆的充分利用。可见,无论从中学发展形式,还是从图书馆自身发展要求来看,图书馆管理创新势在必行。

2.1管理理念的创新

图书馆传统的管理理念是建立在管理单一的纸质图书资料基础上的,注重图书资料管理的业务流程和规范理念,比较程式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都很难有大的突破;现代管理理念要遵循效率与效益统一的原则,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有效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只有真正做到一切为读者创造更优质更便捷的服务的跨越,才是图书馆管理理念创新的根本出发点。

2.2管理机制的创新

在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图书馆管理机制的创新要求打破传统的分工理论和方法,建立适应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的新机制和信息环境不断变化的新要求。首先要进行内部管理机构的重组,合并压缩传统程式化机构,建立扩大网络信息技术处理机构,探索面向用户快速反应的管理机制和以自动化为中心的新的业务模式,形成资源共享的管理机构;其次要进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强化网络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分流不适合图书馆管理服务的“多余”人员;第三要革新管理的方式,让物质流的管理向信息流的管理发展,改变面向内部资源的管理为面向外部信息化的管理,扩大图书馆的职能范围;第四要建立有利于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管理机制,管理员要根据用户需求主动制定专业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内容,扩大图书馆在网上的信息容量和服务范围,指导培养信息用户,发挥自动化信息服务的优势,不断扩大服务信息用户的类型和数量,增强中学图书馆的影响力。

2.3管理手段的创新

图书馆在知识和信息的搜集、整理、存储、传播过程中,传统的管理手段费时费力,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现代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和利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为用户提供跨学科、跨地域、超时间的信息需求服务,实现信息资源虚拟化和检索的智能化。

2.4服务方式的创新

网络给图书馆管理服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管理服务的主体与客体、内容与方式、手段与途径等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使服务范围从图书馆到社会,服务对象从现实世界到虚拟世界,服务内容从文献型到网络型,服务手段从手工管理到计算机管理,服务方式从人对人到人对机,服务途径从通过人到通过互联网等的转变。这一系列的变化要求现代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创新服务方式,充分利用电子邮件、信息公告板、博客、QQ视频对话等方式开展读者服务工作,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品化、专业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满足读者需求,更好地适应服务范围社会化、服务组织网络化、服务手段现代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功能自动化的计算机管理模式。

2.5资源管理的创新

第4篇:管理学中的创新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发展国家发达的希望和动力。创新的基础是创新性思维,思维的奇异性、独创性和变通性,是智力水平发展成熟的表现。一般拥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会在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上有着不同的角度和方向。高中历史教学就是要通过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来教育学生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经验教训。如何创新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笔者将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简要谈谈。

一、高中历史教学进行创新教学的原因

1、历史教学的传统笔端。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是以应试教育为基础的,沿袭的历史教学观点单板,教材内容滞后,教学方式古旧,机械的教学都让学生感到厌倦。题海战术和历史教学的偏失,极其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进行历史创新教学迫在眉睫。

2、时代要求历史教学创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以知识为基础的升级和创新。以探索为主的知识领域创新运用,把知识转化为经济生产力。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满足更高层次需要的各种多样经济,都可以从历史教育中培养出学生对人的了解和把握,培养出适应时代的人才。

3、素质教育呼唤历史教学创新。作为人的某些基本才能的综合,素质是个人在后天教育或环境作用下形成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知识、思想、道德、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的能力和个性的素质,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历史教学创新是重要的一步。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创新教学的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以史实为依据培养创新精神

历史课程的内容是真实的历史,尊重事实,尊重历史,才是实施历史教学的核心所在和原则之一。叙述对象的真实,是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杜绝随意歪曲历史,割裂历史的教法。在历史教学中要以史为据,以史为基础,在全面感受纷繁历史现象的同时,经过分析、比较、推理、演绎,去认识事物历史发展的脉络。认识历史,把握当下,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的基础,创新的源泉。

2、教师主动参与,转换角色积极推动创新教育

在历史课上,要刺激学生的创新神经,引导学生参加到创新教学中来,体验感受历史人物事件的脉络,发挥学生的主体思考和主人翁态度。

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丰富的知识载体,教学方式必须由单纯的教授转向交流教学,完成一种全新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在平时主动更新学术研究成果,引导性地向学生提问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出创新思维,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3、坚持适度原则,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迫于各种现实原因,高中生接触到的除课本外的历史知识比较少,教师也由于教学压力无法过多地将课外历史知识教授学生,因此要让学生完全充分地进行创新思维是有难度的。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片面的观点,不能一锤定音否定,那都是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的智慧感悟,要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并加以肯定鼓励,不断锻炼思维韧性,在适度范围内建立起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

三、关于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教学的思考

1、创设轻松环境,师生互动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这样: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因为紧张而回答错误导致教师不满,进而学生产生担忧心理,久而久之的恶性循环就会让学生缺乏思考的动力,思想思维处于惰性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革提问方式,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才能消除课堂上的焦虑感。比如可以采用有奖抢答或抽签回答的形式进行提问,来缓解课堂的沉闷,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我以集体的一员参与到学生中去,广泛交流接触,与学生一起讨论,关注学生差异,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

2、进行反思对话,增强兴趣培养思维

历史的结论不是单纯地给学生,而是要把形成结论的过程教给学生。课程改革要留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把问题和思考的余地都给学生自由发挥,这样才 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力。通过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在和谐的氛围中去感知、体验,对历史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总结等,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兴趣,训练培养学生思维,提高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变作业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课后作业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是提高能力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业应当去除繁琐单调的模式,尽量布置一些精炼的题目,让学生自主、开放地去完成。少作业、多看书、多思考、多应用,这才是有效的作业模式,才能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全面提高学科能力。比如通过写一段数百字的历史评价或纪念碑文,并结合课后作业的趣味性,让学生自由组织讨论学习内容,这样可以消除他们对陈旧作业的枯燥感,激发对历史学习的兴趣,通过自主学习,奠定一个广阔的创新空间。

参考文献:

[1] 刘霞. 高中历史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4)

第5篇:管理学中的创新范文

关键词:中学后勤;管理规范;创新

学校后勤管理是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采取一系列特定的管理行为和措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校人、财、物的功能,以实现后勤工作目标的过程。当前,我国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校园绿化和环境卫生管理、学校基建和维修、学校食堂和学生宿舍管理、生活物资采购供应管理、师生的医疗保障服务、财务管理和后勤人员综合素质教育等等。由此可见,学校后勤工作是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进行的,具有教育和经济两重性。

1.加强后勤队伍建设

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决定了其后勤队伍必须具备较高的水平。后勤工作是学校的大窗口,后勤人员不仅经常与教师进行接触,并且和学生的交往也较为频繁,其品德很自然的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若要对后勤管理进行规范与创新,则必须进一步加强后勤队伍建设,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首先,加强后勤队伍的建设,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后勤管理的作用,在思想上重视后勤工作,重视后勤群体的凝聚力。要在学校中形成尊重后勤人员劳动的舆论倾向,同时还要努力改善后勤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使其能够安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有助于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其次,在选拔后勤工作人员时,应按需设岗,岗位公开,实行推荐和自荐相结合的双向选择,选择政治思想素质高,工作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热爱后勤工作,掌握一定的有关后勤管理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有立足本职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热情和决心的人员,择优录用,充分调动全体后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再次,学校应加大对后勤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支持后勤人员参加业务进修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并对其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思想素质,使他们认识到育人的重要性,通过优质服务和科学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2.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学的后勤工作依旧留有计划经济的痕迹,等、靠、要的思想仍旧存在。中学后勤管理人员已经习惯了没有竞争的日子,缺乏市场竞争意识。然而,在市场经济下,后勤社会化改革已成为一种趋势,现在我国部分高校已经进行了后勤社会化改革,这次改革的浪潮势必会影响到中学后勤管理。参与竞争已成为生存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广大后勤管理人员要克服固步自封的思想,尽快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市场竞争的残酷性,树立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根据市场需求提供服务,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下去并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学校后勤工作人员还应增强服务意识,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一个学校后勤工作的好坏,是以能否为师生提供满意的服务为标准进行评判的。这个服务不单单指服务态度,而是包括服务技能、服务质量、服务环境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后勤管理人员要克服简单承包的思想,认识到自身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在后勤服务过程中坚持为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服务,全面提高后勤服务保障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师生。要办好师生满意的后勤,后勤工作人员必须不断探索新路子,创造新的东西,这样不仅满足了师生的需要,同时也提升了后勤自身的竞争力,有助于应对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所带来的冲击。

3.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

科学的管理体制促进了学校后勤工作的健康发展。后勤管理的科学性涉及到人事、服务、分配等诸多方面,中小学后勤管理部门要实现管理体制上的创新,首先应进一步完善经济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管理体制,坚持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认真学习和研究管理科学,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技术,采取相应的举措促进经济杠杆作用的充分发挥。对后勤工作人员采用目标管理的办法,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各阶段的目标,根据总目标制定合理可行的近期目标,在实践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用来评估考核,并以此作为劳动报酬的依据,以充分调动后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学校还应采取一定的手段提高管理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以达到通过管理人员职业化来促进专业化管理。在分配制度上,后勤部门要克服平均主义,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调动职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科学的管理体制离不开完善的组织结构,为进一步规范后勤管理工作,后勤部门应改变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将其转变为经营服务型的管理体制。为确保科学管理体制能够得到彻底的贯彻,在进行选拔后勤干部时,应尽量选择组织管理能力强,具有服务、创新意识的人员来担任领导工作。

4.规范后勤工作程序

规范后勤管理程序,首先需要有一套健全的规章制度。学校后勤管理的目标是为学校的发展进行服务,缺乏科学、合理、标准化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则会对学校的发展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得后勤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由单纯的人为管理变为了制度上的规定,真正树立起了制度的权威,形成了科学、规范的控制体系,有效的避免了人为的工作作风所带来的各种弊端,提高了后勤职工的组织纪律性和执行工作目标程序的准确性,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后勤工作程序中,应着重注意监督检查和信息反馈的环节。在日常工作中,后勤工作的计划、组织、实施过程一般不会出什么问题,问题往往出现在监督检查和信息反馈的环节上。在进行后勤工作时,就算计划十分周密,组织非常有力,但由于在具体实施时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难免会出现新的问题和情况。这时如果监督检查工作和信息反馈流程出现了问题,导致信息没有及时、准确的反馈到有关部门,很容易造成因后勤工作中的新问题没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而影响工作的质量和进程。后勤管理者必须通过监督机制随时掌握反馈信息,才能及时解决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后勤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因此,规范后勤工作程序,重视每个环节,是保证后勤工作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学校后勤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已逐步成为一种趋势。学校后勤管理必须与时俱进,增强创新能力,才能适应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学校发展进行服务。作为一名后勤工作者,我认为后勤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后勤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保障,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搞好搞活学校后勤工作,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岩.论学校后勤管理的基本要素[J].经营管理者,2009(4).

[2] 曹韩.滇西城乡普通中学创新型后勤管理探讨[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9).

[3] 刘东升.论高中学校资源经营[J].新课程研究(教育管理),2007(2).

[4] 陈志军.创新后勤管理促进学校发展[J].山西教育(教育管理),2007(7).

第6篇:管理学中的创新范文

在中小学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在我国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初中物理教育者,应结合创新教育精神,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启发学生创新性地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下面我就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三点建议。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要问题是物理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只是灌输知识的多少,让学生机械性接受,而是创设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创新学习。让学生在学好教材知识的前提下,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教师对学生的意见不能一概否定,而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会学习,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增加锻炼机会。

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1. 课堂教学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纽带

教师在课堂上注意营造和谐的气氛,让学生保持在最佳状态。作为物理教师,应在备课过程中分析好教材,落实好教学目标,知道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思想,所以,课堂教学处理是否恰当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容,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学切入点,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敢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于把教师的思维模式强加于学生的身上,束缚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填鸭式教育方法要好得多。

2. 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常用的间接测量“控制条件”的实验方法,“以大量小”的实验方法;测量微小量的“叠加法”、“替代法”和“比较法”。教师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现在,我们很多物理教师都是课堂上演示实验,让学生观看,甚至以讲代做,这样就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思维和动手能力,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教师还可以提出实验的方案,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步骤,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实验数据处理。例如,我们在研究压强的实验时,可以让学生用小刀切橡皮擦,用细线切肥皂等说明增大压强的方法。用橡皮泥做不同开形状的小船装载物体说明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观察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对学生以后向更高层次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三、物理教学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

物理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又要应用到实践中去,物理教材中就有STS相关内容的阅读,其中STS就包含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也就是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只是停留在教材上、课堂上。教师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生活中进行一系列探索性实验,并把实验内容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物理学的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许多优越的生活环境,但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空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但这些大多数是学生从教材上了解到的,这就需要学生从实践中获取,并把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去。

第7篇:管理学中的创新范文

摘要:创新能力是民族和社会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条件,也是民族和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作为初中的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值得研究探讨的一个问题。本文中,笔者就根据自己几年的教学经验,具体探讨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涉及到一个人的多种能力,如认识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吸收知识能力、信息能力等,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既是民族和社会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条件,也是民族和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象征之一。由此可见,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十分重要。

1 发挥初中数学学科功能

在数学学习中,如果对数学学科掌握的好,学生自身的素质无疑会得到提高,数学学科的综合性和推理行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高。

笔者以为,要对初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主要是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起到必要的引导性作用,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各种教学方式给学生创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场景,让学生自由发挥,体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激发学生的潜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学习,而不是让教师“牵着鼻子走”,并在有限的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问,并得到解决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思维意识的培养,启发学生思考,以提出更多的疑问,引发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会提问题比会解决问题更有现实意义。学生只有提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才能说明学生思路的正确性,才能体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的创新意识。所以,在我们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以授予学生知识为目标,应更多的考虑采用什么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引发学生提出问题。采用丰富多彩的授课方式,鼓励学生多提问,鼓励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并不以解决为目的。

笔者以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1 加强师生感情交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培养创造性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师生之间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改变传统的、旧有的“领导者”的角色,努力将自己的课堂设置成可以跟学生“平等”的交流,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授课。教师的教学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分组探讨、使用多媒体等新鲜的授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得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活动。

1.2 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越是具有创造性的人,越是具有独特的个性表现方式,他们不会随波逐流,不会轻附众议,而是常常违反惯例,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创造性思维正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形式,其新颖性、独特性和实用性被认为是创造力的重要特征。在课堂上教师常常按自身思维,预定的教案进行教学活动,而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思维形式,按照教师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严重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能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虽然“出格”并非意味着创新,但要创新,首先必须“出格”、突破常规。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发扬教学民主,提倡多思多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尊重并聆听学生提出的“古怪”、别出心裁的问题,而不是“拿了长刀来削平它”。

1.3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对中学生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学习。 观察力是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对事物进行系统的,周密的,精确的观察,获得有意义的材料,才能探索出事物的规律。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在学习中得到发展的,如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那么就能使它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观察往往总是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每一位学生观察的角度、方向各不相同,所获得的结论也就不相同。因而在观察过后,不能急于给学生下结论,而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不同方面来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知道观察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使他们在下一次进行观察,能有效地提高观察效率,获得成功。

1.4 重视情境教学,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新课程改革后,教师的教学活动并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用有限的知识,发挥无限的想象,促进科技的发展。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情境教学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比较适合现代科技的发展,满足师生需要。

2 发挥学具功能,培养创新能力

学具是教学材料之一,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方法设计制作的物质会物质化的教学材料,它以具体的形象性,易于激发兴趣,便于建立表象,理解知识,发展思维,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不仅可以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而且可以自觉探索、自觉发现。合作学习,从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学具的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低年级学生一方面不会思考问题,另一方面还一时不到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往往会出现对某一问题,能说出不同的想法,但当问他为什么这样想,他们却打不出来,也就是思维的自觉性差。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提问的习惯。

3 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现代化、民族化”的数学教学中,更应重视灵活思维的发展,而在权威学观的影响下,学生对教师有依赖性,指被动地接受知识,长此以往,学生的个性和合创造力被抹杀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保证全体学生直接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并充分鼓励学生质疑。

3.1 质疑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生质疑既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也是他们深入认识的前奏,其适宜过程是思维过程,也是主体发展的过程,由于学生好奇、好动、好试、富有想象、爱好模仿、毫不拘束,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给一些探索尝试的机会,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训练学生挑剔质疑的敏锐眼光,给学生思维的广阔天空,培养他们思维的变通性和独创性,创新能力变水到渠成,创新人才变呼之即出。

在学生身上,尤其是初中生身上,潜藏着无穷的创造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去保护,引导他们大胆质疑问题,自主学习,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第8篇:管理学中的创新范文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 大学生事务管理 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56-01

新公共管理学科产生于西方国家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经济危机背景中,是一门关于危机管理和公共领域的管理科学。大学生事务管理作为新公共管理体系的一种公共产品,其最终的管理目的是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和自身建设。新公共管理以创新的手法开创了大学生事务管理的新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以显性教育、隐性教育的方式渗透到事务管理的各项细化工作中。

1 大学生事务管理的传统性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规模和高等教育人才显著增加,越来越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对于高校管理工作而言,形成了新的挑战和考验。现代科技水平的进步和社会形势的变化,也使大学生事务管理中传统的理念性问题和方法性问题浮出水面。

1.1 服务特征不明显

在现行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无论是制度层面还是意识层面,均未体现出以学生为对象的服务职能。学生事务管理被片面化、表面化,以行为约束、纪律规范限制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校内生活的各项活动笼罩着一层行政色彩,管理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存在着交流和理解代沟。

1.2 矩阵结构效率低、反应慢

矩阵结构的管理线条,是由高等学校的校内最高管理机构――学校和院系为主线,然后以行政部门各司其责为副线,通过主线决策副线执行的联合行动实现对学生的事务管理。这种管理方式由于层级设置过多、上下传达反馈的环节繁复,导致信息传递和处理过程中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以及针对性受到影响,以致合理诉求未被及时满足而产生不良情绪。

1.3 管理方式单一,管理意志过于集中

传统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高校是制度的制定者和决策者,这个过程集中表达的是校方的管理意志,学生对于高校活动中相关体制实施的话语权和参与权被剥夺,甚至连必要的意见征询也被省略。可想而知,这种体制下的事务管理工作,对于学生诉求的合理性考虑,以及学生心理需求、环境需求以及专业需求并无直接关联,大多数决策和制度是建立在校方意志基础上的主观判断。

1.4 管理队伍素质不稳定

大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缺乏专业性的理论知识体系和职业化的实践工作阅历,班主任兼职辅导员、辅导员兼职事务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此外,管理队伍的学生事务管理水平和专业素质良莠不齐,而且由于师资力量的紧张,辅导员和班主任同时还承担着一定的教学任务,致使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旁落,主要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学习、职业化实践的途径十分有限。

2 大学生事务管理对新公共管理的借鉴

大学生事务管理强调管理职能中的服务意识,以及其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在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管理模式打造下,借鉴新公共管理的先进理念,通过统筹性的部署和学习,建设紧跟时展、具有服务特色的大学生事务管理体系。

2.1 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机制

“以生为本”是大学生事务管理的首要服务性理念,强调思想层面、意识层面以及客观制度上的服务要素,淡化大学生教育中的行政色彩;通过课外活动和兴趣社团,还原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有效补充课堂教学的缺憾,并通过学生自主参加的社团活动,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以尊重和发挥,并由此获得个人的满足感和精神成就感。建立周全的大学生服务体系,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引领。

2.2 以扁平式结构和管理模式,提升服务质量

在大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扁平式结构的管理模式有着更强的制动性和灵活性,由于管理层级的减少、上行下达的传递效果和反馈效果得以显著提高,使事务管理工作人员与学生之间实现便捷、有效的信息沟通。并且通^双向交流,院校可结合学生意见,组建具有多元化功能性的机构组织,进行心理咨询辅导和勤工俭学资助以及宿舍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拉近学院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实现学生窗口的开放式、一站式、流程式和共享式服务。

2.3 组建学生组织,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大学生具备相对成熟的思维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因此,高校可借助新公共管理进行权力分散,鼓励学生组建各种形式的自治组织和社团,引导学生参与事务管理工作和社会实践性质的创业机构,丰富校园文化元素,开发学生释放自我展示特长的空间。同时,大学生在参与各组织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其管理经验、管理阅历以及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提升。此外,由于学生自治组织的活跃带动了学生参与决策的积极性,使高校政策、制度和发展规划的制定更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4 加强素质建设,实现学生事务专职管理

首先要在政策法规层面对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予以职业规划;其次,高校进行学生事务管理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建立起专业培训机制、考核机制;此外,从业人员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素养,使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走向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有效管理,关注学生的成长及学业规划、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

3 结语

大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与大学生高校生活适应、个人学业的发展、精神层面的成长以及就业、工作的规划,甚至对于整个职业道路和人生走向起着相当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利用先进的新公共管理理念,深化大学生事务管理的创新改革,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事务管理构建先进的管理模式,促进大学生的思想和学业以及未来规划的多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斌,葛晓华,冯桂梅,等.高校大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5(01).

第9篇:管理学中的创新范文

关键词:高中;学校管理;创新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效地推进了学校的发展,而对于高中学校来说,它是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性人才的过渡阶段,高中学校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随着社会进步的速度加快,高中学校要想取得更加良好的发展,那么就要进行管理上的创新,只有不断开展创新,才能促进高中学校各方面又快又好的发展。下面本文就新时期下如何促进高中学校管理的创新进行了分析。

一、不断地进行高中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

管理制度是学校管理工作开展的有力依据,因此,在高中学校管理中要实现管理的创新,那么首先就要对高中学校管理制度进行新。高中学校管理制度创新,就要不断加强对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管理制度的引进,将先进的管理制度与理念与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寻找一条更加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管理制度。其次,在高中学校管理中,要将管理权力层层下放,做到明确分工,将学校管理工作更加细致而全面地下放到学校各个职能部门,使得各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促进各个部门最大化地完成其职责。另外,在高中学校管理中,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配置,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进行有效地区分,真正实现按劳所得,促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高中学校管理中,要加强对合理的考评机制的建立,以合理的激励措施来保证学校管理的不断创新。

二、加强对高中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视,学校管理工作中加强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确立

实现高中学校管理的创新,就要从思想上加强对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视。由于高中学校学生面临着高考这一人生大考,因此,长期以来,高中学校的开作重点都放在的升学率的问题上,而忽视了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忽视了学校管理工作对升学率和教学质量的影响。在高中学校管理工作中,要加强对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是针对人而开展的工作,因此,管理工作的开展要实现以人为本,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全面地运用到学校管理中来。另外,要全面地对学校管理工作进行分析与认识,管理并不是单纯地进行行政命令,而应该是结合学校发展特点与特色,从自身出发,更好地深入了解教师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促进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从而高中学校得到可持续发展。同时,以人为本理念也要运用到高中实际教学管理中去,将高中生培养成个性独立的个体,允许学生个性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三、做好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安全管理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校园安全管理不仅仅是对学生安全的管理,同时也包括对教职人员安全的管理。近年来,随着校园安全事件的频发,学校安全管理一度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的人格特点虽然已经比较成熟,但是也容易发生偏激,因此,在高中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要注重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树立,严格杜绝学生打架事件的发生,学校要加强对学生间各种安全隐患的消除;另外,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师生关系的管理与引导,在高中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尊重,要加强对教师正确的教学理念与管理理念的树立,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防止师生之间不和谐事件的发生,在保障教职员工利益的同时也要确保学生利益,从而不断加强对学校安全管理的开展,以更好地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安全、良好的环境。

四、实现学校管理的师生共同参与,推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我们说管理的对象是人,而在高中学校中,教师与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更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与学生共同促进了学校的构成,因此,实现高中学校的管理,其实就是对教师与学生的管理,他们才是学校的主人,所以,在高中学校管理工作中,要促进学校管理师生共同参与的实现,真正实现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对于事物的发展有着一些自己的想法,甚至有些方面的想法会非常独特,因此,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学校管理人员也可以更加清楚地知道学生的真实想法。让一线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来,可以使得教师更加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从而可以间接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管理工作的师生共同参与,可以更好地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师生可以集思广益,为提升学校管理水平而不懈努力,同时也可以加强对教师与学生促进学校发展使命感的激发,从而更好地促进学校健康、有序的发展,真正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