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高中数学的衔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由于初中使用“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教学内容作了较大的压缩,而目比以前的高中数学在教材内容、教学大纲、考试形式上都没有大的变化。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初中内容的删减,降低要求,导致学生“双基”无法达到高中教学要求。如十字相乘法、平行线分线段定理、简单的无理方程、高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根、判别式等内容都没有讲到;如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多项式的除法、配方法、等等都降低了难度,因此教学内容处理上这部分内容应先行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应先讲有关初高中衔接的知识。
2、初中教材语言叙述比较通俗易懂,带有直观性、趣味性,而高中教材叙述比较严谨,抽象思维陡然提高,知识难度迅速增大,重理论、重逻辑推理。如函数的单调定义,文字叙述难以理解,需要转化为符号语言,定义还有隐含条件。学生思维不能适应这些情况,教学中要把这些严谨的定义、定理,分层降低起点,分层次进行简单处理,对于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多让学生进行相互转化,从多方向去理解概念,多举实例,增强教材的趣味性、直观性,让学生动手制作模型,帮助学生增强空间想象能力,切实做到从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出发进行教学,切忌过早地与高考对口径进行教学。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由于初中教材的内容较少且比较简单,课堂教学中多教师讲,学生听,接着学生练习,每节课中学生围绕一二种题型进行反复训练,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和新课改实行,使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题型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只能教会学生尽量做到“举一仿三”。在教学上,要优化课堂设计,做好初高中教学方法的衔接,做到:首先,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分层次教学。在教学中,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点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
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其次,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初高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函数概念、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等,到高中,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初中成立的结论到高中可能不成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三、心理状态的衔接
初中生活泼好动,在生理、心理等各方面比较单纯,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都还把他们当作偏向于儿童的未成年人;初三学年的奋战,老师、家长、学生三方都对学生提出了上高中的奋斗目标,各方面都对他们管束得较严;终于考上高中,家长和学生都松了一口气,家长认为孩子已长大,没必要管得太多,学生入学后没了初三的紧迫感,在行动上自然没初三那时的冲劲;又加上学哥学姐们早就灌输了一些高中数学难学的“经验”,所以一上高中,就自然产生了对数学的“畏惧感”,由此影响了高一数学的学习质量。因此,我们必须在高一刚开学就告诉学生:新环境、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必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做好下面四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指出注意事项;四是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四、学习方法的衔接
首先,要做好学习内容的衔接。在进行学习内容的衔接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四个问题,一是高中新课程标准是什么,二是初中新课程标准是什么,三是需要给学生补充什么,四是如何把握补充的度。新教材中初中有很多的东西已经取消了,比如根与系数的关系、判别式、十字相乘法、立方差、立方和公式的应用等,而这些内容在高中的学习中却是很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补充,需要什么就补什么,并且在补充时应掌握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这也是为了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其次,初高中数学教材内容安排及要求有很大的差别。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数字,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要注重分析。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就是如此;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直接用公理形式给出而回避了证明,比如不等式的许多性质就是这样处理的;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而高一教材第一章就是集合、映射等近世代数知识,紧接着就是幂函数的分类问题。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又是一个难点,立体几何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又很高。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严谨,对于高一新生学起来相当困难。再者,近几年教材内容在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并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细致周到缓和,让学生对概念和定义的理解不要局限在初中阶段,有意识地开阔学生的思维,注重培养学生对概念和定义更进一步的理解,尽量让知识点有个坡度的掌握,让学生有个缓冲阶段。
第三,初高中数学课时安排和内容量也有很大的差别。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加强,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这也使高一新生开始不适应高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这也需要教师能针对其学生特点注重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注重知识点的衔接与运用,培养对知识点的灵活掌握,例题与练习要全面、要有针对性、可以一题多解,举一反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课后练习及资料加以筛选与改动。
无论是高中课程改革还是初中课程改革,都特别强调能力的培养。因此,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的衔接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而新课标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要求比较高。所以,到了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除了要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外,还要注重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注重培养几何的空间想象能力、理性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数学语言能力和运算能力的提高。对刚进入高一的学生要严格要求,培养好习惯。如:作业的规范化,独立完成,订正错题等等。对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弊病,应限期改正,严格要求。考试的密度要增加,教师还要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高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衔接 高一 新课程 知识 心理
经过中考的奋力拼搏后跨入高中,高一新生面对新的学习环境,虽然都有十足的信心、旺盛的求知欲,迫切学好每一门课程的愿望。但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普遍感觉高中数学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而是太枯燥、泛味、抽象、晦涩,有些章节甚至如听天书。在做习题、课外练习时,更是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常常感到茫然一片,不知从何下手。相当多的学生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渐渐地他们认为数学神秘莫测,从而产生畏惧感,动摇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其中的关键。
一、影响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主要因素
1、教材方面:实施课程改革以后,初中数学教材把过去一些较难的内容删除了,现行的教材内容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规律,比较通俗具体直观,带有趣味性,而且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而对于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点,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要求比较低,二次不等式、分数指数幂等还放到了高一学习,这样初中教材的内容就比较少,学起来比较容易。高中数学新教材融合了近现代数学内容,将旧教材的内容加以整合,其内容增多,难度降低了。但是和初中教材相比,一开始就体现概念抽象,定理严谨,逻辑性强的特点(如高一刚开始集合,函数的定义等),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明显提高,知识难度相对加大,题目多变解题灵活,对初中所学内容掌握不牢或者学得比较死的学生都不适应这种变化,所以高中数学教材学起来比较深、比较难。
2、教法方面:初中课堂的容量少而浅显,课时一般也比较的充足,所以教师可以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反复讲解,课堂互动也比较多,对各种题型可以反复举例进行巩固。而这些高中是做不到的。由于高中教材内容多,而高一的课时与以前比较相对较少,所以高中教师授课往往都是容量比较大,一般会通过教学情境提出问题或者陷阱,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归纳,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比较注重知识的发现过程,注重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想方法的培养。教师无法讲全各类题型,更无法对各类题型进行具体分类,即使对一些疑难问题也无法反复强调,这对习惯于慢节奏和模仿学习的高一学生,就难以适应,使相当部分的学生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导致数学学习产生障碍和困难,影响数学的学习。
3、心理方面:一方面,高一学生正处在青春时期,在心理上产生的闭锁性。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有了自己的思维,不喜欢“人云亦云”,多数高中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内讨论气氛不够热烈,给数学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另一方面,初三学年的奋战,老师、家长、学生三方都对学生提出了上高中的奋斗目标,各方面都对他们管束得较严;终于考上高中,家长和学生都松了一口气,家长认为孩子已长大,没必要管得太多,学生入学后没了初三的紧迫感,在行动上自然没初三那时的冲劲;又加上学哥学姐们早就灌输了一些高中数学难学的“经验”,所以一上高中,就自然产生了对数学的“畏惧感”,由此影响了高一数学的学习质量。
二、解决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方法
(一)衔接好教材内容
1、利用旧知识,衔接新内容。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对初中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高中数学新授课就可以从复习初中内容的基础上引入新内容,同样,高一数学的每一节内容都是在初中基础发展而来的,故在引入新知识、新概念时,注意旧知识的复习,用学生已熟悉的知识进行铺垫和引入。例如我在讲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时,注意先复习初三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进而提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而引入坐标定义法。
2、利用旧知识,挖掘加深新内容。讲授新内容时,教师应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做到用旧知识引入的同时,并能自然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尝试和探索,对旧知识一步一步挖掘、深入,不仅可使学生巩固初中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逐步得以接受、理解新知识。
(二)研究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高一初始阶段,适当放慢教学节奏,让学生有一个从初中到高中过渡的适应阶段。在此阶段,在教材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做好与高一教材相关的初中知识的复习,同时适当沿用一些初中的教学方法,对疑难问题反复强调,以降低初、高中衔接部分的“台阶”。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强调学生预习,做到带着问题听课,课外认真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的学习习惯。
1、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学应具针对性,我们就必须先了解学生的基础,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我在教学实际中,一方面通过进行摸底测试和对学生入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2、根据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组织教学,促进思维过渡。在初一代数教学中,着重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在初二数学教学中,着重加强推理的训练,提高形式思维的能力;在初三则着重通过数形结合和解题思路的探索活动,来发展学生思维的预见性、反省性和独创性,以达到为理论型抽象思维的发展做准备、打基础的目的。至于高中数学教学,则要进一步注意理论观点对数学思维活动的指导作用,注意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并丰富数学观念系统,如在高二解析几何教学中,就把发展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当作重要的教学目的。所以在衔接阶段,要使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思维发展阶段相适应。过难、过急是不行的,过易、过慢也是不行的,要设计好教学程序,使教学既要符合学生思维结构所具有的水平,又要有一定强度和适当难度。
3、注意加强化归思想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联想转化能力。把一个复杂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熟知的问题加以解决,这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应用十分广泛。
4、重视知识归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思维由单维向多维发展,形成网络。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好各章节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真正做到“由薄到厚”又“由厚到薄”。在复习中要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图表,以便理清概念,使其系统化,便于记忆及掌握运用。同时对所学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也应进行分类总结,找出其共性与个性,区别与联系,形成学生的解题思考方法。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有勤学好问习惯、上课专心听讲习惯、作笔记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规范工整的习惯等。只有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度过这个衔接阶段。
2、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同学们要知道,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发现新知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怎样观察与思考、怎样理解与分析、怎样综合与应用,是高中教学的难点所在,掌握学习方法是攻破这个难点的措施之一。
3、培养自学能力。授人以“渔”,因材施“导”,努力教会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是教之根本,而自学能力的提高,首先有赖于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高一学生阅读时,读不顺,读不细,读不实,读不准,所以老师千万别急,在这个衔接阶段,可以编出问题,引导阅读,如概念叙述与理解,定理、命题的方法与思路。让学生边阅读边回答,对概念要求会联系、会举例;定理要求会分析、会应用;解题要求尽量一题多解。一章结束会用图表归纳结论和要点,弄清重点概念和定理、公式,明白要掌握哪些基础知识技能。
(四)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加快心理衔接。
1、调动学习兴趣。兴趣是进行有效活动的必要条件,是成功的源泉。所以,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认识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感觉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质疑和提问,向老师“刨根问底”,甚至提出“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见解,对于他们在思维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小小的“闪光点”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教师应精心备课,不断强化学生对解题的兴趣和数学意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方法。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认识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感觉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教学中可向学生介绍数学史、讲述数学家的故事,联系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按教师的思路积极主动去思考、去探求。
2、注意培养学生的抗挫意志。由于高中数学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了高一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的困难大挫折多,学生很容易就会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为此,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他们能正确面对失败,能冷静地总结教训,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和精神状态,并努力争取以后的进步。努力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克服畏难情绪,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能从数学学习中产生成功的喜悦。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抓好衔接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善于研究,及时发现影响衔接与过渡的各种因素,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采取相应的对策去加以应对,一定会把初高中数学衔接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潘波.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高中数学教与学,2005,(7).
[2] 马仁珠.构建桥梁,走进高一――浅析初高中数学的教学衔接.龙岩师专学报,2005,(S1).
[3] 徐建平、毛建清.初高中衔接时期学生心理问题探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4)
[4] 吴勇平.新课程标准下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的思考.数学通报,2006,(3).
[5] 黄艳明.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初探.教育艺术,2005,(4).
[6] 刘天发.浅谈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问题设计,中学数学月刊,2004,(9).
关键词:衔接 探讨 原因 培养
初中生经过中考奋力拼搏,跨入高中,但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普遍感觉高中数学太枯燥、晦涩,从而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根源还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上的衔接问题。下面就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寻找解决对策。
一、造成高一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
1. 教材的原因
现行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如对数、二次不等式等内容,都转移到高一阶段补充学习。这样就加重了高一数学的份量。相对而言,高中数学一开始就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明显提高,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例如:高一《立体几何》第一章有基本概念37个,基本公理、定理和推论21个,两者合在一起仅基本概念就达89个之多,并集中在高一第一学期学习,形成了概念密集的学习阶段。加之教学进度一般较快,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2. 教法的原因
初中数学教学进度较慢,对于难点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为应付中考,初中教师大多数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重局部,轻整体”、“重试卷(复习资料),轻书本”的不良倾向。但是进入高中以来,教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像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从而产生学习障碍。
3. 学生自身的原因
(1)心理原因
与初中生相比,多数高中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内讨论气氛不够热烈,有时点名回答问题也不够直爽,与教师的日常交往渐有隔阂感,即使同学之间朝夕相处,也不大愿意公开自己的心事。心理学上把这种青年初期最显著的心理特征称为闭锁性。
(2)学法原因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反复练习。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需要独立思考和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而到了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
二、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帮助学生渡过学习数学“困难期”
1. 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1)搞好入学教育。
首先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所占的位置和作用。其次,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特点。此外,结合实例,给学生分析初高中教学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最后,可以请高二、三年级学生谈体会和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2)摸清学生学习基础,以此规划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
教师一方面通过测试和了解入学成绩,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比较其异同,以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
2. 搞好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教学。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高中的数学知识也涉及初中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衔接,深入研究两者彼此潜在的联系和区别,做好新旧知识的串连和沟通。
3.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这几个方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要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做到“心到”,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到”,即仔细看清教师每一步板演;“手到”,即适当做好笔记;“口到”,即随时回答教师的提问,以提高听课效率。
4.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能力,是初高中数学衔接非常重要的环节,主要有:
(1)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在高一年级开始,可选择适当内容在课内自学。学生自学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给予自学方法的指导,以后逐步放手让学生自拟提纲自学,并向学生提出预习及进行章节小结的要求。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后,就能使他们的学习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这必将大大提高教和学的效率。
(2)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高一开始,应要求学生把每条定理、每道例题都当作习题,认真地重证、重解,并适当加些批注,特别是通过对典型例题的讲解分析,最后要抽象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做好书面的解题后的反思,总结出解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以便推广和灵活运用。
(3)培养学生的准确计算能力。
能准确进行计算是一项不容忽视的能力,这要靠平时认真坚持和严格训练才能养成。几乎每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计算,因此,要使学生明白这一点并在平日里从严要求。
(4)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可训练学生从下列两种角度提出问题:其一是从逻辑角度。例如:一个真命题的逆命题是否也真?一个命题的前提部分若由好几条组成,那么每一条对结论有何影响?若把其中某条换成别的条件又会有什么结果?某个特殊命题是否是某个一般问题的特例?其二是从学科或章节内容间的联系上找问题。如:某个代数中的定理有什么几何意义?有什么物理意义?等等。
(5)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衔接;实践;体会
初中生刚进入高中,都有十足的信心、旺盛的求知欲,都有把高中课程学好的愿望。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普遍感觉高中数学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而是太枯燥、乏味、抽象、晦涩,有些章节如听天书。渐渐地他们认为数学神秘莫测,从而产生了畏惧感,动摇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根源还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上的衔接问题。本人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其原因,通过自己的实践寻找解决对策。
一、学生学习数学产生困难是造成数学成绩下降的原因
1.教材变化的原因
由于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现行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如:对数、二次不等式、解斜三角形、分数指数幂等内容,都转移到高一阶段补充学习。这样初中教材就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但却加重了高一数学的分量。另外,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
2.课时变化的原因
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的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和新工时制实行,使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这也使高一新生开始不适应高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3.学法变化的原因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
4.环境变化的原因
对高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必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数学很难学,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实是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映射、集合、异面直线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高一新生的学习质量。
二、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对策
1.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中考后的松懈情绪,使学生初步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为此,首先应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所占的位置和作用。其次,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特点。此外,结合实例,给学生分析初高中教学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最后,可以请高二、三年级学生谈体会和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2.搞好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教学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高中的数学知识也涉及初中的内容。如函数性质的推证,求轨迹方程中代数式的运算、化简、求值。立体几何中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初中几何中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的点的集合,为集合定义给出了几何模型。可以说高中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伸和提高,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因此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深入研究两者彼此潜在的联系和区别,做好新旧知识的串联和沟通。
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制订计划、课前自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这几个方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这样进行: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制订计划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从盲目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4.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动机,而兴趣则是构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浓厚的学习兴趣无疑会使人的各种感受尤其是大脑处于最活泼的状态,使感知更清晰、观察更细致、思维更深刻、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不少学生之所以视数学学习为苦役、为畏途,主要原因还在于缺乏对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高一数学的起步教学阶段,分析清楚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抓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便能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从而更高效、更顺利地接受新知和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江家齐.教育与新学科(修订2版).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156.
[2]孔棣华.当代外国教学法(修订版).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89.
[3]张筱玮.中学数学理论与实践(修订版).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0:125.
一、熟悉初中新课程数学教材
我们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谈心,通过对初中数学老师的走访,逐渐地了解、研究了初中新课程数学教材的特点、要求。此外,高三教学工作一结束,学校就安排我们去初中部听课、教研,让我们尽快适应高一的教学。
二、合理安排衔接内容
初、高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需要做好衔接工作,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初、高中数学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1.运算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初中学生大量使用计算器代替简单的计算,计算能力下降,在教学中适当安排一些计算的训练,研究计算方法的优化,提高计算能力,让学生认识到计算器是解决问题的辅助工具,不能成为运算的替代品。
2.加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初中新课程的教材偏重于运算、应用,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映射与对应等,高一教材开始就是集合、映射、函数定义及相关证明等,概念多而抽象,符号多,定义、定理表述严格、论证严谨,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而抽象。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
3.内容的衔接。初中新课程教材已经涉及集合,但未明确用集合的形式来表示。高中必修1第一章就是集合,对集合的含义、表示和运算都有了明确的阐述和要求。教学中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对集合进行感性认识,逐步了解集合的含义;集合的表示法的教学,结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运用集合语言表示数学内容的简洁性、准确性。要注意三种语言的转换。
初中主要涉及函数的概念、图象及三种表示法,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其增减性的性质。学生基本能画出图象,利用图象定性分析函数的增减性,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初中数学省去“十字相乘法”,淡化“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这对高中数学的教学很不方便,实为盲目否定传统。
高中学生学习函数要注意新、旧函数定义的比较,引导学生从变量、集合观念正确认识两个概念表述的一致性。
重视绘制图象的教学,加强对函数图象和性质的认识。必修1中函数性质的认识主要通过研究函数图象得到的,有条件的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绘制函数图象,通过函数图象直观的认识函数的性质,学会运用函数性质解决问题。
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应用题的解法,我们在教学应帮助学生认识数学应用不仅仅是解决一些应用题,应学会运用函数模型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注意拟合函数的方法的应用。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利用校本选修教材《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进行拓广、探究。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衔接;成绩
一、衔接不好的原因
1.学生自身的原因
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容易受外界影响的时期,尤其是对于高一新生来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这样一个全新的环境需要学生慢慢适应。另外,刚刚经过紧张的中考,在心理上学生有一个自我放松的过程。其次,学生习惯了初中老师的那种细致的讲法,而高中时老师的讲法已经改成了由一些典型题目作为学习切入点的教法,而高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这显然不利于高中数学的学习和学习质量的提高。最后,初中形成的学习习惯是依赖老师,不能自主地解决相应的问题,这种强烈的依赖性与高中学习中产生了严重的不协调感,使很多学生因失落而产生自卑心理。因此,严重地影响了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
2.初高中数学教学的差异性较大
(1)初高中数学教学是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变。因为初中要求的是计算较多,再有就是对平面几何的证明,逻辑思维要求不高,知识联系强度较低,且运算能力也不做太高要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限于对知识表面的推理和分析。而进入高中之后,较初中而言,对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的要求较高,在学习和解题过程中突出了运算、空间想象、逻辑推理和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综合运用,且对变量和字母、理论分析也加深和拓展了,其中包括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价与变换、划分与讨论。
(2)初高中教学跨度太大,使学生一时无法适应。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初中和高中数学都相应降低了难度,但是相对来说,初中降低的幅度较高中要大,在一定程度上来讲,这种降幅又拉大了两者之间的距离。进入高中之后,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发生的突然变化,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例如,二次函数的顶点和对称轴,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培养的思维是利用公式法进行思考,而在高中阶段却运用配方法进行思维解析,这就使相当一部分学生陷入困境,认为数学高不可攀。
3.教师教学的侧重点不同
高中教学往往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侧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这使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太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思路,从而影响数学学习。
二、建议及措施
1.对学生的要求
(1)让学生在思想上做好再打一场硬仗的准备。高中数学 难度的突然性增加,且每一章学的就是特别抽象的集合和函数,所以“松一口气”的思想是不能有的,要全力以赴面对全新的问题。
(2)首先需要利用旧的知识对新的知识进行规划总结。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对旧知识的不断规划总结,并得出新的知识的过程,尤其是高中数学这一高度抽象思维的学科,更需要不断地整理和归纳,才能形成一个新的系统的数学理念。
(3)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如,多提问题、多归纳、多总结、多动手、善于思考等,要把老师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并记住。还要做好课前预习,高中数学知识点多,容量大,如果不做课前预习,就很难把握好重点,也没办法提高听课质量。
2.对教师的要求
(1)由于初中和高中教材都是完全脱钩的,高中数学中也有一部分知识点是初中的旧知识,所以,在教学中不但需要将旧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还要讲清楚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利用渗透和类比的方法将新旧知识点连接起来。同时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量身打造一些相适应的数学练习题,使学生在学习和练习中尽快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循序渐进地掌握数学知识。
(2)在执行新课标教学的时候要不断地研究教材,力求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盲区扫除干净,帮助学生解决知识衔接问题,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教材,明确各个知识点,提高教学针对性。
(3)根据新课标要求,力争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在高一新入学时做到教学进度不能太快,待学生适应了再逐步加快教学进度,利用由慢加快的速度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的节奏。
(4)高中数学的讲解不但需要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新知识的提出过程进行揭示,对例题的解法有一个全面的探索过程,帮助学生对解题规律进行概括,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总之,教师如果能够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对课本进行透彻的了解,就能使教学更加深入;学生如果能够对自己严格要求,按照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就能取得好的成绩。相信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初高中数学学习衔接工作会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庞羽.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中学生数理化[J].教与学,2014(3).
关键词: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教学衔接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数学难学是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许多学生在初中阶段数学成绩较好,但步入高中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数学成绩却呈下降趋势,这也是数学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因此,如何解决初、高中数学的衔接问题,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高中数学相比较而言,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上都发生了突变.笔者结合高中数学实践就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教材内容衔接问题
课改后,初中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被大大降低了,但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如立方差公式,韦达定理,二次函数的图象与二次方程根的分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关系等,都需要在高一阶段进行补充学习。因而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了解学生在初中里学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在初中里没有学过,在高中却要用到,需要在高中教学中作必要补充;还有的知识在初中并非重点,只作为简略的了解,但在高中却是一个重点,这就需要在初中教学中作为重点精讲,照顾高中的重点。在上述问题未根本解决前,高一数学教学中必须采用“低起点,小步子”作为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温习旧知识,恰当地进行铺垫,以减缓坡度。我在教学时考虑到可能有些同学忘记了初中所学过的函数的性质,所以在讲课时,需要用到哪个函数,就带着大家先复习哪个函数的性质,然后再利用这些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所以学生就很容易的接受了新的内容,因而课上得很顺畅。
高中数学虽然在课改后难度有所降低,但总体上相对初中数学来说,其中有些概念就比较抽象,跨度较大。如高一刚开始的集合,函数的定义等;其后学习中出现的定理及证明都更为严谨,逻辑性更强;立体几何证明则要求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想象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高中教材语言叙述严谨、规范,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的要求明显提高。高中知识难度加大,解题技巧灵活多变,且习题类型多,有的计算繁冗复杂,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难以很快适应高中数学学习,以致不少学生掉队。因而高中教学在讲授新内容时,教师应注意初中知识的衔接、复习,尽量使问题的提出、内容的引入和拓宽生动自然,以旧带新,自然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尝试和探索。在数学问题的不断解决中,让学生随时享受到由于自己的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化,并能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效果。特别是在讲授一些重要的定理时,更须创设情境,尽量做到再现数学家的发现过程,在同等情境下让我们的学生去探索,并经过引导达到真正地认识、理解。我觉得许多有经验的老师的课过渡得特别自然,学生很容易地就被带到了新知识的学习中。每一道题都用“图象法”和“分离变量法”两种方法来解决,让学生从图像中得到直观的感觉,从分离变量中把问题变得简单。
二、教学方法衔接问题。与初中生相比,多数高中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内讨论气氛不够热烈,有时点名回答问题时都敷衍了事,与教师的日常交往渐有隔阂。即使朝夕相处的同学之间,也不大愿意公开自己的心事。心理学上,把这种青年初期最显著的心理特征称为闭锁性。高一学生心理上产生的闭锁性,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表现在学生课堂上“启而不发,呼而不应”。同时思维形式上,初中生比较侧重形象思维,而进入高中后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就相对比较高一点。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动机,而兴趣则是构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人的各种感受尤其是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使感知更清晰,观察更细致,思维更深刻,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从而使学生能够达到最佳学习状态。不少学生之所以视数学学习为苦役,主要原因还在于缺乏对数学的兴趣。要解决上述问题,教师要着力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通过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史、数学方面的伟大成就及应用,阐明数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尤其是在工农业生产、军事、生活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此引导诱发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提出一些新颖有趣、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发言与讨论。教师还要通过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来挖掘和揭示数学美,让学生从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技巧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并通过自己的解题来表现和创造数学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从枯燥乏味中解放出来。
三、学习方法衔接问题。学生在初中三年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初中学生习惯于跟着老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进入高中后,则要求学生勤于思考、用于钻研,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然而高一新生往往沿用初中一套学习方法,不善于抓住学习中自学、阅读、复习、小结等必要环节,对高中学习内容缺乏必要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如果不及时纠正学生学习方法的误区,将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多阻力。
要想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这样进行: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制定计划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从盲目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比如可布置一些思考题和预习作业,保证听课时有针对性。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做到:“心到”,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到”,即仔细看清老师每一步演示;“手到”,即适当做好笔记;“口到”,即随时回答老师的提问,以提高听课效率。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如下课后反复阅读书本,回顾堂上老师所讲内容,查阅有关资料,或向教师同学请教,以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比如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忌有点小问题或习题不会做,就马上请教老师或同学。引导学生养成系统复习的习惯,将所学的新知识融入相关的体系和网络中,以保持知识的完整性。
初中新课标的实施的确大大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但只要考试评价体系不作大的改变,对普通中学来说,初高中衔接的问题还会普遍存在。相对初中教材,高中教材内容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大,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像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新课标下,高中教学往往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去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侧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相对的更重视学生自己去钻研,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他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路,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数学的学习。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初中教师则应在初中阶段提前向这一方向过渡。
我想,只要初高中教师间加强交流,在熟悉各自教材的基础上多了解对方教材的侧重点,对方的授课特点,不同阶段学生不同思维习惯和前后数学教学的不同要求,从初高中总体的角度去安排重点、难点,授课时多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加强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那么,横在初、高中之间的难题就将不再是鸿沟,而是一座相互衔接的桥。她是教师走向成熟的桥,也是初高中学生走向成才的桥。
参考文献
一、初高中数学学科衔接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
1.教材内容要求高
高一数学教材主要的特点就是难点较为集中,比如像集合、映射、函数等这些的概念都比较抽象,对学生正确把握数形结合的要求较高,尤其是立体几何。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
1.1逻辑思维能力要求高。高一的数学中有很多证明题,这些证明题要求学生利用已知的条件通过定义、公理或是定理来进行几何的证明,这也就要求学生要充分的认识图形,从已知的图形中获取可以利用的条件,同时要结合使用定理的前提条件,最后选择只恰当的证明方法来进行有理有据的证明。
1.2空间想象能力要求高。立体几何对学生来说,首先就要会正确的画图、识图、从图中获取已知信息。这是因为立体几何必须要借助图形来进行抽象思维的思考,图形就是立体几何解题的主要载体,因此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
1.3空间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能力要求高。转化到平面图形主要是在计算中需要的,这就要求不仅要会正确的转化图形,还要运算准确,要准确的把握图形总哪些是变量,哪些是不变量,在空间的折叠中有没有变化等。
2.学生自身学习的问题
高一新生对数学学习中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习惯、方式还有心态等。
2.1学习习惯的问题。高一新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大多都属于被动学习,很少有预习的习惯,而这也是因为初中教材的内容比较浅显且不多,但是高中的课程每科的教学内容都十分的多且难度较大,比较不容易理解,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学生要提前预习,不然会很容易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并且学生在有了不懂的问题后有的不好意思去询问教师,有的向同学咨询,这样有时候也容易出现错误。
2.2学习方式的问题。在初中时,学生大多都是老师说背就背,大多为被动学习,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并且不喜欢独立思考,而这种学习方式在高中的学习中是跟不上学习的进度,学生不能自主的合理科学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且不会自己独立思考,那么就会出现很多学习上的问题,养不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也不利于数学学习质量的提高。
2.3学习心态的问题。新生们在初中时数学很容易拿到满分,但是在高中很少有拿到满分的,并且成绩可能也没有以前那么突出了,这时学生会觉得自己不优秀了,对成绩不满意,然后也感觉不到在学习上收获的“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慢慢的就会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倦怠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慢慢的失去了。
2.4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刚迈入高中校门的孩子们正处于青春期,也正是叛逆的时候,于是在学生的心理上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在课堂上也不像小学、初中时那么积极的发言了,对于教师的讲课,很少有呼应,上课的气氛不热烈。这就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阻碍。
3.教师的教学方法问题
在初中时,教师教学的教学方法与高中的有很大的出入,这是因为初中的数学的教学内容较少且难度不大,对学生的要求也不高,因此教师数学的教学进度就比较慢,对于重、难点可以进行反复的讲解演练。但是,高中由于课程的增多,课业繁重,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对重、难点进行反复的讲解。高中数学的教学要求比较高且进度很快,教师往往是讲解一个典型,剩下的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活用。这些对于才接触高中数学的高一新生们来说,难度比大,在上课时就容易存在一些思维的障碍,最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影响数学成绩的提高。
二、如何成功的完成初高中数学学科的教学衔接
1.做好教学衔接
教师的教学衔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学知识的衔接,另一个是教学方法的衔接。教学知识的衔接要求教师在教授新的数学知识时,要合理的利用旧知识将新学的知识串联起来,在复习学生原有的知识时加入一些新的内容,这样就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衔接。教学方法的衔接主要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不够强的特点,在传授新的数学知识时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的阶段来组织教学,并合理的强化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的训练,而且教师还要重视对新知识的归纳,便于学生自主理解。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因此对学生来说要学习好数学首先就要对数学产生兴趣,不能有厌弃感。学生对数学感兴趣,那么就会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的欲望。只有在慢慢的学习数学中发现数学的奇妙之处,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对于教师来说,要将数学的教学生动化,把数学问题延伸到现实的生活中,创设数学情境,既利于学生理解,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的安排
3.1补充了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
以往有很多基础差的学生在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时出现问题,究其根原是不会解一元二次方程。所以就设置了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训练,除配方法,公式法,着重训练了十字相乘法,为接下来学习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打好基础。
3.2强化因式分解的训练
由于数学高考中失分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计算和整理失分,恒等变形是整理的重要一环,而因式分解是恒等变形的方法之一,在高中数学中有很多应用,所以有必要加强这一技能的训练。它的主要有公式法,分组分解法,配方法,十字相乘法等。因式分解的训练,在前阶段的函数单调性证明教学中已初见成效。
3.3二次函数是高考永恒的主题
二次函数在高考中常考常新,所以就特别安排了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动轴定区间,定轴动区间的分类讨论等的教学,使以往学生的薄弱知识点得到进一步提升。
3.4学法指导及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