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企业实习实践报告范文

大学生企业实习实践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企业实习实践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企业实习实践报告

第1篇:大学生企业实习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带薪实习 实践能力 解决思路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a)-0144-02

大学生带薪实习是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教育的载体之一,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1]。自、教育部等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以后,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推进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一些地方如重庆市政府常年坚持推进这项工作[2-3],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目前大学生带薪实习还广泛存在学生自身认识、高校和实习单位等方方面面的问题,特别是制度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严重落后,不能满足大学生带薪实习的要求[4-5]。该文将就这些问题做一些探讨。

1 问题提出的背景

1.1 大学生就业困难

党的十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多,毕业生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就业压力不断加大。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49万人,由于社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际经济形势欠佳、公招性岗位招聘数量大量缩减等原因,2015年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1.2 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短板突出

根据2010年《杭州市大学生见习实训与创业企业就业情况调查报告》,企业被问到对招收大学生的要求时,认为实践能力强和能吃苦耐劳是决定大学生是否被录用的重要因素的比重分别达到85.9%和84.6%;其后依次是思想品德好68.4%,专业对口61.5%;创新能力强47.5%;从行业来看,制造业、建筑业、住宿餐饮业、租赁与商务业等企业把能吃苦耐劳排在首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教育、文化体育和社会娱乐业等企业把实践能力强排在首位。但是几乎所有企业都把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作为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首选原因[6]。

大学生在校期间,由于种种原因,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不足,不能满足企业日益提高的要求。在与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再就业人员、实践技能丰富的职业技能人才和廉价的劳动力相比时,就更显得缺乏竞争力。

1.3 工业企业用工成本高,能力素质较低

由于近几年来结构性用工矛盾突出,一些企业为了积极应对日益加剧的竞争,有效解决“招工难”现象,或者为了吸引和稳定科技人才、技术工人,采取了提高员工工资、改善福利待遇等措施,促进了平均工资水平的增长,导致企业用工成本不断攀升。比如,重庆主城即都市功能核心区,2013年职工平均工资为49795元。虽然工人待遇提高了,但是一部分工人的文化水平、专业知识以及实践技能等还远不能跟上企业的发展步伐。

2 解决思路

高校要积极鼓励大二至大四的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带薪实习,要允许学生通过“学习+带薪实习”的模式来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带薪实习的时间可以是平时的周末,也可以是寒暑假。大学生兼职或者毕业生就业见习也可以是带薪实习的一种方式。带薪实了让学生可以提升实践技能外,最主要的问题是劳动安全。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高校可以与相关企业签订带薪实习协议,建设稳定的带薪实习基地,保障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劳动安全,在制度上解决困扰带薪实习的难题。学生也可以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或者劳动合同,但需要获得学校认可。进一步地,如果学生可以凭实习单位出具的实习证明和自己撰写的规范的实习报告,能够与学校集中进行的专业实习一样,获得相应学分,那么就可以更大地激发学生参与带薪实习的积极性。当然,这些都需要高校在学籍制度上予以保证。

3 预期效果与实践意义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对于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带薪实习包括就业见习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创新。开展大学生带薪实习工作,有利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相互熟悉,加深了解,使用人单位能够更加有选择、有目的培养和储备所需的人才;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有利于基层单位更好地选才用才,有效地促进毕业生就业,改善基层人才匮乏的状况。通过引进一些有文化、有知识、有素养的大学生到企业短期见习,可以逐步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归纳起来,带薪实习有以下意义和作用。

一是有利于为高校学生就业提供就业机会,搭建一个通向职场的过渡平台。通过带薪实习,有一部分毕业生有机会被见习单位正式录用;有一部分毕业生由于增长了工作经历和基本技能,实现了应聘就业或自主创业;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可以通过带薪实习走上工作岗位。

二是有利于提升就业能力,转变就业观念,促进毕业生理性择业。缺乏工作经验是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因素。通过参加带薪实习,毕业生掌握了业务知识和技能,积累了相关工作经验,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了职业竞争力。通过参加带薪实习,高校毕业生增强了对社会的适应性和了解自我的能力,就业观趋于务实,并在实习中逐渐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正确选择自己的职业定位。

三是有利于为用人单位提供择优选才的渠道,解除后顾之忧。对用人单位而言,应届毕业生的缺点是缺乏工作经验,优点是具有较大潜力。而常规的简历筛选、面试考核又难以准确判断毕业生的潜在能力。带薪实习计划的实施,解决了企业招聘的毕业生不能迅速适应岗位的难题,又使用人单位能够在充分了解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挑选与招聘岗位更为匹配的人才,降低了用人风险。对企业而言,带薪实习不仅是重要的招聘渠道,重要的人才储备库,更重要的是,它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通过带薪实习,既缓解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难题,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人才匮乏的困境。

四是通过带薪实习,可以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企业里见习,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他们动手能力的提高,增强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

大学生应更主动地参与带薪实习,积极培养锻炼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具体而言,就是要加强自我管理,充分调动积极性,进行自我激励;注意多想多看多问,通过观察、询问等方式获得职业岗位的相关信息,从而为毕业就业打下一定基础;注意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积极沟通,主动交流,在实习的过程中努力建立起丰富的人际交往关系[7]。总之,带薪实习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地方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和学生任何一方的参与,特别是高校要与企事业单位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制定一整套与带薪实习相关的规范与制度,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培养具有突出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代征,汪露.大学生带薪实习应解决的问题及对策[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3):102-105.

[2] 陆文颖,吕信柯.重庆市大学生带薪实习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价值工程,2011(33):276.

[3] 李景国,刘灿国.重庆推行大学生带薪实习项目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社科纵横,2011,26(11):160-162.

[4] 谭萍.新时期大学生寒暑期带薪实习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14(18):155-156.

[5] 张勇.论大学生带薪实习及其权益保障[j].高教探索,2008(2):124-127.

第2篇:大学生企业实习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 “互联网+” 大学生创业实践 大学生兼职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内外多数国家的教育学者等专家都在致力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剧增,大学生的就业面临极大挑战,如何有效将被动就业转变为主动创业,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在移动互联网高度渗透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来了新工具和新方式。

与此同时,企业面临人才的高流失和高空缺率的用工常态问题。近年来,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交信息的颠覆性改变,新生代员工难以驾驭、与企业黏性大幅度降低成为众多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企业通过招聘兼职员工,一方面节省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发现培养人才。对于高校,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在全国高校进行全面深化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提升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加强与企业横向合作,检验学生实践成果,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构建面向“大学生――企业――高校”三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资讯平台。

二、“职上职下”大学生创业实践模式分析与设计

为了更好地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如图1所示,本文提出了“职上职下”大学生创业实践求职类社交APP平台设计构想。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在分析现有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的优缺点的基础上,本平台以具有企业实习、实践需求的大学生、高校、企业为主要目标客户群体,以学生用户为中心,通过学生用户来沟通学校和企业,在平台功能设计上考虑了各类用户需求,真正实现了“大学生、企业和高校”的多方共赢。本平台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其功能设计是完全不相同,通过多层次,多领域,多角度地实现了功能的具体。还引入了社交化网络模式,真正沟通了多方需求,实现了多方互动。

针对学生用户,符合“指尖上的族群”的上网习惯,社交APP平台可以为其提供企业实习资讯、实习培训指导、实习档案、O2O实习招聘、创业实践游戏互动、实习实践经验分享等服务,通过独特的创意、新颖的操控、人性化的功能、完美的服务和良好的用户体验吸引大学生加入平台,实现特定需求人群的高度聚集,为后续商业价值开发奠定基础。学生用户在录入信息经过身份验证之后,可以求职信息、参加实习培训、获取O2O实习资讯、参与实习经验游戏与互动分享,后台会基于数据分析为学生进行个性化推荐。

针对有实习岗位的企业用户,社交APP平台可以为其提供O2O实习招聘、优秀学生推荐、实习学生管理跟踪、高校实践基地建设中介等服务,专业高效地满足企业季节性、短期、长期的用人需求,部分解决了企业人才招聘问题。企业用户需要提供经营许可证等有效证件进行资格认证,认证完毕后可以企业简介、岗位职责、时间、工作地点、薪资等信息。平台可以通过对学生实习档案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实现优秀学生推荐。

针对高校用户,基于对学生实习档案的记录跟踪,可与需求有规模、较稳定的企业洽谈校外实践基地、顶岗实习等横向校企合作,进一步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改革。

在传统的平台中,校企合作仅仅是简单的创新项目的合作,对于一些普通的项目并没有深度的合作。通过本平台的研发与实践,将学生-高校-企业三方面进行了联系,弥补了传统平台的不足。且目前缺少面向“大学生、企业、高校”带有国家政策倾向性的平台,所以目前市场蓝海较为明显,可以受到市场的欢迎以及用户的喜欢。

三、“职上职下”大学生创业实践模式创新性分析

现有研究对校企合作创新关注度不高,但相关理论体系还有待完善,并且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这些为本研究提供了研究空间。本文研究致力于丰富和完善这一研究领域,主要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本模式设计基于多方式、多阶段、深层次的需求调研结果,用户体验较好

在需求分析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调研方法,实施了多方式、多阶段、深层次的需求调研,进行了产品原型设计与改进,用户体验较好。本模式设计充分分析目标客户群偏好的社会化媒体平台,运用专业调研手段深入开展用户需求调研,设计产品功能完备,用户体验好。

(二)精准化实习推荐,基于场景的O2O模式实习推荐

“职上职下”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可以进行大学生与企业的双向选择互动,实现精准化实习推荐,使用户达到最大程度的满意。利用地点反查坐标,GPS定位用户的移动设备位置,实现基于地理位置的信息推送,尝试O2O模式的实习推荐。

(三)用户积聚效果突出,商业价值无限

本项目平台具有独特的创意、新颖的操控、人性化的功能、完美的服务和良好的用户体验,积聚了大学生用户群体,伴随用户数量增加,可以拓展商品销售、广告等商业模式,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智联招聘、前程无忧和中华英才网等“大而全”传统网络招聘网站,信息筛选成本高。在精准化个性营销的时代,本模式以贴合用户需求的“专而美”的特色抢占移动端竞争先机,更贴合用户需求的定位。目前,国内移动互联网渗透率达到高位,传统网络招聘网站的移动端升级步伐迟缓,本项目产品能够在移动端竞争中抢占先机。

(四)有效沟通“学生-企业-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资讯,实现“多赢”

本项目平台满足了有创新创业实践需求的学生用户需求,解决了企业实习用工问题,检验了高校实践教学效果,促进了校企创新创业实践合作,实现“多赢”,用户体验较好。

第3篇:大学生企业实习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问题对策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阵营,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最好窗口。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均十分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然而,在如火如荼活动开展的背后,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急需解决。

一、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与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结合不够紧密。

大部分社会实践活动没有能够更好地体现学生专业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致使一些偏离本专业的工作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受条件所限,大学生总是干一些支教、文艺演出、体力劳动等简单工作,在总结成果时仅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对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帮助不大,相比课堂教学效果的收获不多。

2.广大学生对社会实践认识不够。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必须完成的主要实践环节之一,各高校都规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调查、义务劳动、科技服务、知识咨询、文化辅导和勤工助学等形式。有的高校还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给予相应的学分,未取得规定学分者必须重修,否则不能毕业,只能做结业处理。这充分说明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然而,重视不等于就提高了大学生的认识。这一点可以从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中看出来。在学生所写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中,有的写自己在假期留校搞自学的经过,有的写如何准备英语或计算机等级考试或补考复习,有的写听一次演讲而大发感慨或看了几篇文章就边抄边议,等等。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大学生写出了符合要求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3.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单一。

许多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主要安排的是实地考察、参观,而没有让学生真正地体验生活。目前,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占多数,家教、勤工助学等形式次之,与所学专业知识相联系的科技服务和知识咨询为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很少。高校有目的地组织少数大学生进行专题社会实践活动只是一种示范行为。社会实践活动要真正取得成效,关键是要为大多数非组织性的大学生个体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指导或创造机会。

4.部分大学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是经受实际锻炼,促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发挥自己的特长,增长才干。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要灵活多样,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少数大学生到工厂、农村参加社会实践只是走过场。由于大多数高校没有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学生们需花大量精力四处奔波寻找社会实践场所,有的只好到父母所在单位混时间,开一张假证明以应付学校的检查。

5.部分实践活动成了骚扰地方的代名词。

高校往往单纯考虑学校的经费问题,而忽视了在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同时还应努力帮助地方或单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地方或单位只有付出,没有回报,长期以往,会影响地方或单位的积极性。家长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不务正业、游山玩水,采取经济上不予支持的态度。一些地方或单位往往把接收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种负担,而看不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因而不能主动、积极地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二、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

1.明确社会实践目的,广泛开展专业实习,提高自身专业技能。

首先在社会实践的内容上,要尽量能够体现专业特色。比如法学专业在普法宣传上要发挥自身专业作用,编制普法材料在群众中进行广泛宣讲,并能够开展义务咨询;计算机、电子等理工科专业要在科技服务上多下功夫,深入厂矿、企业、农村开展“科技下乡”;管理类、经济类专业要多来到企业参观或在贸易公司与企业领导进行交流,获得前沿信息和技术;文学专业要结合时政,深入基层进行政策的宣讲等。当然,这并非是说所有的团队只能有一个专业的同学,许多团队,尤其是低年级的团队由许多专业的同学组成,但最好能在这个团队活动时确定一个方向和重点,是以“科技服务”为主,还是“企业参观”为重,否则就会造成在活动时的“非合力”,削弱整支队伍的战斗力。

2.确保长效机制,建立大学生专业实习基地。

高校要按照“办实事,求实效”的要求,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双向受益”的原则,主动与地方联系,进一步拓展社会实践基地的数量和覆盖面。在拓展量的同时更要注重质的提升。

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准企业结合点,整合广泛的社会资源。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高校要积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主动与知名企业长期开展实践合作。这些企业可以在向学生实践提供实践场所和有关帮助的过程中,提高企业的信誉,并通过学生为其提供相关技术和营销等方面的服务。而对于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既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使自己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又增加了自己的经历,增强了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以后走上社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提供一种既能顺利完成学业,又能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的教育模式,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就业实习基地的建立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较好的形式,并已被实践证明。就业实习基地为学生安排实习和毕业实践,并指派素质高有丰富生产经验、管理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实习和毕业实践,并辅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可以让学生学业和实习两不误,缩短毕业生上岗之后的实习期。

3.学校要有一套明确评价体系。

首先要抓好组织领导。将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育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并使之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实习锻炼等各个环节都要有所体现。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统筹规划,使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助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积极引导,科学指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社会实践,掌握正确的方法;为社会实践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物质保障,抓好舆论导向。通过对活动典型和活动开展情况的报道,形成引导和推动活动发展的舆论氛围。

建立宣传报道信息员制度,在第一时间将点上活动情况反馈给学院、学校及当地的各新闻媒体,为宣传报道源源不断地提供内容丰富的活动信息;对于重点小分队开展的重点活动,宣传报道组派专人负责,做到专题追踪、深度报道。真正做到对内营造氛围,对外展示形象。

抓好考核评价。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要求、实施、保障、评估等方面的制度。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生评奖、评优、就业推荐的必备条件;积极推动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计算教师工作量,并作为教师职务(称)晋升、年终考核的重要条件;同时加强对学院的考核力度,把社会实践开展情况作为学院学生工作考评的重要指标,确保社会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4.以专业实习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推行“就业”实践,拓展学生创业就业渠道。大学生社会实践应围绕着合格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大学生将来毕业就业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在加强组队的针对性和特色性的同时,推行“试就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举措,让面临毕业的学生利用假期到有关用人单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接受用人单位考察,在学生毕业时,用人单位择优录用,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缩短大学毕业生对社会的适应期。

第4篇:大学生企业实习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实习教学改革

工商管理类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管理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综合知识,接受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的基本训练,具有适应激烈竞争环境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再学习能力,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就能力结构而言,这类专业不仅要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等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掌握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来观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和意志坚强的心理素质以及较强的科研、写作和表达能力,也就是动手、动嘴和动笔的实际操作能力。理论知识的获得,完全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现;但对于实际操作能力,就需要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习教学获得。

一、认识实习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

认识实习是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可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和将来可能面向的就业方向有一个初步了解,让学生初步建立起专业概念和专业感觉,获得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性的增强和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高校在长期的认识实习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实习地点、经费和效果等因素,从时间、内容及方式等多方面着手进行了系统的改革与实践,建立了相应的新模式,规范了认识实习工作。

1、建立优质规范的认识实习基地

认识实习的首要问题是实习基地的建立。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企业不愿接受非毕业生实习是事实,联系实习基地成为非常棘手的问题。但应该认识到实习基地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学习的态度。一个管理先进的企业会使学生实习时处于兴奋状态,除能学到更多知识外,还能激发其学习的激情,促进其创新精神的形成;而管理落后的企业只能更多地让人悲观失望,甚至使人感到前途渺茫。高校应该花大力气选择先进、就近的企事业单位作为认识实习合作单位。如为了保证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认识实习得以正常进行,我校与建设银行常州分行、黑牡丹股份有限公司、新科集团公司、大华进出口公司、红星美凯龙集团公司、中天钢铁集团公司以及常州国泰君安证券公司等一批常州地区的全国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认识实习伙伴关系,并经过较长时间的运行,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合作模式,确保了每次认识实习的顺利进行。

2、完善实习过程安排

开学初,实习指导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与实纲拟订实习计划。实习前一个月,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进行沟通,商量确定实习时间和内容的安排。实习前一天,召开实习动员会,请学院相关负责人做动员报告,强调实习的作用以及实习安全注意事项。进入实习单位后,首先由单位领导介绍企业情况,并强调企业相应岗位对工商管理人才素质的要求。其次,组织学生听专业人士讲座,指导教师详细介绍与现场有关的理论知识,并根据实习计划提出相应的要求,着重介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工作流程有一般性的了解。最后,参观现场,由专业人士和指导教师现场介绍和回答相关问题。通过严密地实习教学组织,使学生的认识实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严格要求、加强考核

安排好实习流程后,还要制定实习成绩评定办法,对学生的认识实习进行跟踪评价,客观地评价学生经过认识实习后所达到的水平。主要包括,一是现场考核,一般采用现场提问和查看日记的方式考核学生的实习态度和知识掌握程度。二是评定实结报告的质量,包括全面系统性、撰写规范与质量、问题探讨以及知识的总结提高程度等。三是考察交流汇报情况,即对所获取的知识的掌握与表达能力的锻炼与培养进行考查。将理论讲解与企业实习两者相结合评出最后的成绩。

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

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教学是应用型工商管理类本科学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过程,也是学生认识社会和增强劳动观念、事业心与责任感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过去计划集中型实习模式显现出多种弊端,高校必须改变原来的实习模式,实行“大分散、小集中”实习模式。

1、计划集中型实习模式的弊端

所谓计划集中型实习模式,就是由学校指定实习基地,学生完全按计划集中实习的模式。这种实习模式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学校通常是与实习单位的行政主管部门签定实习协议,然后由行政主管部门将实习生分配到所属企业去实习。这实际上是实习单位在执行其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接收实习生的指令,实习单位即使不愿意也不得不接收。在实习的组织形式上,先由学校落实每个学生的具体实习单位,安排好他们的食宿生活,把学生分成2—3个小组,由老师带队集中实习,并由带队老师全面负责学生的实习工作。这种实习模式的优点是便于对实习生的统一管理和控制,但其弊端也十分明显。一是学校对实习工作包得太多、统得太死,整个实习过程都由学校负责包揽,学生是被动实习,缺乏主动性。二是由于实习地点过于集中,少数企业要被动地接收大量的实习生,势必会对实习生采取应付态度,实习效果自然不理想。三是集中实习难以解决食宿问题,实习费用很大,学校难以承受。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企业的自不断扩大,主管部门不愿也不能象过去那样直接下达接收实习生的任务。客观形势的变化和计划集中型实习模式显现出多种弊端,使得改变原来的实习模式显得非常有必要。

2、“大分散、小集中”实习模式的运用

所谓“大分散、小集中”实习模式,就是由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分散各地实习,而少数确有困难或有其它特殊原因的,可由学校出面落实实习单位的模式。在实践中经过总结,该实习模式主要包括如下的程序。首先,学校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制定实习教学大纲,对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内容、目的与要求都作出较为详细的规定。开学初,实习指导教师制定实习计划,按计划提前两个月左右时间召开实习动员会,以加强同学们对实习的重视,同时发放实习联系单(学校公函),学生凭实习联系单自行联系落实实习单位。实习开始前一周,学生要交回实习单位盖章接受的联系单,指导老师在收到联系单后,对每一个学生的实习单位详细信息及时进行审核整理。在学生联系单位过程中,指导教师和班主任随时关注联系情况,对到时间可能找不到单位的同学,指导教师事先进行指导并帮助寻找落实相关实习单位,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按时到岗实习。实习期间,采用电话检查和实地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指导与监控。在实习第一周里,对每一位学生和实习单位进行电话联系,了解掌握学生实习的实际到岗情况,及时督促学生到岗实习。在实习期中阶段,指导老师对学生较为集中的地区进行实地检查指导。在实习结束阶段,与实习单位进行联系,查看学生是否仍在实习的同时,对实习单位表示感谢。学生实习返校后,上交实习手册。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评价与实结的情况,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会和座谈会,让同学们积极发言谈经历、谈体会,并经过一定的答辩程序,最终评定实习成绩。

3、两种实习模式的比较

尽管“大分散、小集中”实习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但与计划集中型实习模式相比,其优点也是十分明显的。第一,联系实习单位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提高了社会活动能力。第二,个人单独全面接触社会的过程使学生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和人生观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三,与单位个性化的对接使许多学生为实习单位作出了贡献,受到实习单位的高度评价。第四,加强了单位与学生的了解,为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创造了条件。第五,为学生职业定位与毕业论文的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高校在实施这种自主分散的实习模式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由于实习单位分布面广,学生自由度大,难以形成必要的制约力。二是部分学生自我约束力不一致导致实习效果不平衡。三是实习单位的情况对实习效果也有很大影响。四是一些学生对实习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特别是对毕业实习缺乏目标等等。

三、实习教学体系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1、切实依靠专业指导委员会

高等院校普遍设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借助专业人士丰富的经验来促进专业的发展。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方案的制定应该从职业技能分析入手,由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并让其参与实习方案的制定,以便使实习教学体系更加符合毕业生任职岗位的实际需要。为了更好地发挥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作用,建议所有专业委员在所在专业兼职授课,以便随时了解专业情况,保证专业发展不偏离轨道。

2、建立基层岗位参与式认识实习制度

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来说,应当尽可能地安排基层岗位参与式认识实习,比如办公室文员的一些工作、一些商品的销售工作等;不能进行实际操作的岗位以学生参观和咨询为主;总的实习时间至少应当有一个月。一个学生到一个企业进行认识实习,要了解企业基层的一些情况,仅仅一个岗位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多个岗位的认识来汇总成专业认识,所以时间不能过短。参观考察的对象应该是多种行业,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所设置的工作岗位是不相同的。当然,一个学生不可能把每一个行业都涉及到,可事先组织学生根据自身爱好来报名选择行业、企业或公司,当把所有学生的材料汇集起来,就得到了对各行各业的相关需求信息。然后教师按实习行业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两个星期之内了解到相关岗位的基本信息及该岗位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最后,学生要写出本次认识实习的实习报告。比如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到工业企业进行认识实习的学生,需要其在实习报告中完成以下内容。首先,画出该企业的组织结构图,包括上至最高层管理机构,下至每一个班组和科室的构成。其次,从结构图中找出自己能够从事的岗位,最少四个。详细了解这些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和从事该岗位应该具备的计算机水平、英语水平以及专业课程知识,如写作知识、管理基础知识、人力资源知识、市场营销、市场调研、资料分析和会计知识等。最后,把了解的信息综合起来写一份实习报告。

3、构建校内模拟实习平台

学校可以尝试在校内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模拟实习平台,营造企业经营管理情景,依托实验中心开展实习。通过这种模拟实习的平台,把企业真正的“搬进”学校,让学生在实验中心完成模拟实习,掌握企业运作的规律,熟悉企业运作的流程,体会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提高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样可以全面提高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经济管理水平、信息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有效地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当然,这个模拟实习的平台从业务流程安排、工作岗位设置到企业情景设计,都应当尽可能地贴近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实际,突出模拟实习的高度仿真性。环境的设计应使学生有一种仿佛置身于企业实际环境中的感觉。

4、对学生的学年论文、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实行一体化指导

学校和实习指导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大三时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由学校安排具有相近科研方向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教师,实行学年论文、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一体化指导。这种指导方法既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指导学生,也便于学生帮助教师收集资料、参与教师的研究工作,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学生可以根据指导教师的建议,有计划地安排实习时间,明确专题调查的主题,从而使实习目标更为明确、内容更为充实。同时,这样还可以克服原有的毕业论文环节孤立、封闭和时间不足的弱点,将平时的学术研究、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此外,还有利于学生寻找工作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推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我国实施21世纪人才战略的重要内容,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也不能例外。立足高校、积极参与社会、加大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手段,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贯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输送优秀人才的客观保障。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和企业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需要高校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中不懈努力、勇于探索,不断构建和创新大学生实习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田建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纵横谈[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第5篇:大学生企业实习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培养;职前培训

Abstract:Taking students majored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from three universities,i.e.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as respondents,and adopting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this paper 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system of training before career for college students majored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main problems and demand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ree problems exist among the students majored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i.e.more difficulties in hunting prospective jobs comparing to those majored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weak learning and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capacities;and the main demands focus on three aspects,i.省略prehensive knowledge,career planning and practical skills.Therefore,universities should change principle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majored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d build a system of training before career for college students integrated of career planning,career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qualities,including the reformation of current curricula system to invite entrepreneurs,scholars and officials to participate in the teaching;the establishment of comprehensive training bases by uniting enterprises to provide more practical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prehensive training system to give different guidance to different students in the whole process.

Keywords:majors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training before career

一、引言

2007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大学生面临空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2011年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71万,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学生,还有农民工、高职高专学生、技校生、城市下岗职工、转业军人,这些待业人群都集中在城市里竞争有限的工作岗位。调查发现,近90%以上的应届大学生都缺乏“职业发展”的概念,同时也缺乏基本的求职技巧和企业所需的实际工作能力,尤其对于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工商管理、企业管理、旅游管理、国际贸易、信息管理等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而言,一是就业前景、方向和目标不具体,二是专业技能弹性较大,三是不清楚用人单位对员工的岗位需求。

职前培训指大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的综合训练,简称TBC(Training Before Career),内容主要包括:(1)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即根据大学生专业特点、性格特征性,为其提供职业生涯规划,传授面试技巧,增加求职经验;(2)职业技能培训,即与科研院所、企业、技校等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培养专业技能,提供工作机会;(3)职业素养培训,即通过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的报告讲座,提升大学生专业素质和从业修养。本文以洛阳市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洛阳师范学院的经管类专业大学生为对象,采用随机调查、走访等方式,对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进行调查,其中以即将毕业找工作的大三、大四为重点,调查内容包括:(1)当前所处的状态以及对自身现状的评价;(2)对未来的思考以及希望学到的东西;(3)对职前培训的态度和方式。三所高校共计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35份,有效率达到97%,结果基本反映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职前培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经管类专业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对三所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调查发现,只有22%对当前生活状态满意,34%比较满意,37%感觉一般,7%感觉不满意,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预期找工作难于理工科专业

对当前的经管类专业大学生来说,38%的人认为预期找工作难是他们面临的首要问题,但大多学生在择业面前比较盲目。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与理工科专业相比,知识、技能弹性较大,缺乏可展示的具有一定优势的硬件;二是没有择业目标和职业规划。对所学专业的未来择业范围和方向不明确,找工作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目标比较单一,或只关注工作环境的优劣,或只关注工资的高低,或只关注工作的劳累清闲,缺乏接受一份工作的适合度和满足感,以及对完成工作职责与个人成长之间关联度的认知;三是没有做好接受一个岗位职责的心理准备。找工作不是为了找个人发展的平台,不满意能得到的工作,但又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也不清楚单位对岗位的专业与技能要求,对具有挑战性或需要努力适应的工作又没有信心,缺乏求成长谋发展的心态[1]。

2.学习能力弱

调查发现,36%的经管类专业大学生面临学习能力弱问题,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认为课堂上学不到东西,简单东西不想学,难东西又学不会,不知道自己该学习什么,找不到未来发展方向。进入大学后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希望出人头地,闯出属于自己的天地,但难以找到现实通往理想之间的路径。一方面经管类专业除了经济、管理两个学科外,还涉及政治、社会、法律、环境、生态及林业、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多学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又紧密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感到自身学习能力弱,知识面窄,做事能力有差距和缺陷,与未来期望不相匹配,难以适应要求。但实际学习过程中,常下决心要努力学习,多读书,认真上课,又难以抵制校园外的诱惑与刺激,在网络和游戏中消磨很多时光,很多理想难以付出真实行动。

3.情感沟通能力差

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经管类专业大学生也同样处在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老乡关系等各种关系之中,扮演多种社会角色,承担多种社会责任。调查发现,2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情感沟通障碍[2]。究其原因,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在经历长达10多年的分数导向、高考导向教育评价模式之后,家长除学习以外基本都是“包办”或“代办”,在进入大学以前大多学生是一帆风顺,很少经历挫折,情感沟通能力差,不清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成为很多大学生遭遇的较为尴尬和困惑的问题。离开父母、家庭进入大学以后,很多大学生的“自我、张扬、独特、好逸恶劳、纪律性差”等个性特征开始突显,由于找不到沟通话题和内容,缺乏必要的基本的沟通能力,和家庭、亲友开始逐渐疏离,平时很少和家里联系,信息不畅通,似乎只有缺钱时才会与父母联系;由于做事较为自我,不顾及别人感受,经常因为一些小事与同学闹矛盾,同室、同班人际关系处于紧张状态;平时不关注与专业或课程有关的信息,上课时难以与老师交流,很多课程内容不理解不熟悉,课余时间又很少与老师沟通,导致厌学、逃课成为习惯。

三、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主要需求

在调查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认为自己那些方面存在不足时,29%感觉社会经验少,不知道如何处理身边的事;27%感觉知识范围过窄,很专业前景缺乏了解;25感觉工作技能差,难以适应需求;19%认为交际能力差,不清楚如何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的关系。在需求上主要表现为三大类:

1.综合知识需求

当前,在农民工、高职高专学生、技校生、城市下岗职工、人员等共同竞争下,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普遍感觉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每年的招聘会上用人单位众口一词的“要求相关工作经验”,让很多学生感觉不知所措。经管类专业在课程设计上过于偏重文科类内容,以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为主,专业课也多限于相关实务操作层面。但在实际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经管类专业问题往往涵盖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文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很多社会现象、问题表现出较强的综合性、复杂性和交叉性。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还要具备综合性经济知识、较宽知识面、多学科研究方法和基本技能,了解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产业趋势、社会变革等内容,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分析经济、管理相关领域综合性问题能力。因此,应增加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知识或经验,以适应现实和未来经济管理类工作岗位需要。

2.职业规划需求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设计与规划的过程,包含职业定位、目标设定、通道设计三部分。调查中发现,仅有37%的大学生大概了解将来所能从事的行业,有一定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方向,54%的大学生对专业就业前景不了解,没有职业规划和就业方向,在未来发展上比较盲目,9%的大学生对职业规划基本没有认识。因此,应增加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类课程,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与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明确将来的择业范围和方向,确定就业目标。同时,根据经管类专业特点,为学生进行多重职业通道设计,一是走专业技术通道,即在一个系统内走专业职称路线发展,二是普通管理通道,即按部就班随工作时间增加而职位上升,三是依据专业内部分类,走细化专业技术通道,即将专业发展进行深化。

3.实践技能需求

当前,经管类专业大学生技能实践训练多集中在学校实验室里操作相关软件,真正在公司、企业、事务所的实践机会较少。以河南科技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在大学四年的培养中,除微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营销学、国际金融、国际结算等主干课程外,仅有外贸单证实务、国际贸易综合实训等技能训练,及认识实习(两周)、业务实习(两周)毕业实习(四周),且技能训练集中安排在计算机上操作外贸软件,认知实习以参观或浏览生产企业、海关为主,业务实习、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已进入找工作阶段,这些技能训练、实践环节难以适应外贸类企业相关岗位的要求。因此,应强化学生技能实践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当代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同时掌握经济、管理的现代分析方法、基本技能和专业应用技能,以拓展未来就业范围,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层次综合性需求。

四、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职前培训体系的构建

经管类专业应创新大学生培养理念,推进三个转变:一是由单纯学知识向学知识、学方法、培养能力并重转变,随着接触学科范围的扩大,学生会感觉不懂的学科越来越多,知识是学不完的,不可能在讲一门的仅30-60课时有限内学完这个40-50岁老师所拥有的全部知识,他们更应学会如何学习,如何面对一个全新的学科或事物;二是由单独学生身份向承担多重社会角色转变,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工作之前的关键一站,他们不仅要做好学生,更应做好儿子(好女儿)、好同学、好老乡等角色,承担相应责任,处理好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老乡关系及其他社会关系;三是由单一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学生必须经历社会化过程,才能使得学校、社会、国家外在的岗位职责、行为标准和社会准则内化为自己的标准,从内心上认同、遵从和坚守,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和规则,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能实现。

调查经管类大学生学习锻炼途径时发现,66%通过学校,28%通过兼职,只有6%通过企业或其他途径。同时,85%的大学生明确表示愿意参加职前培训,只有4%表示不愿意,11%表示暂时没有考虑。在调查具体培训内容需求时,37%选择企业家讲座,28%选择技能操作训练,18%选择专家学者报告,17%选择政府官员报告。因此,针对经管类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综合需求,应构建集课堂学习、单位实习、专业指导为一体的职前培训体系。

1.改革现有课程体系,让企业家、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等参与教学

现有经管类专业在设计培养方案时,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过于侧重经济学、管理学等文科类课程,授课内容多侧重于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普及完善基础理论为主。因此,应改革现有课程体系,采取多样化形式和渠道,以报告、讲座、座谈会、茶话会、沙龙等方式,让企业家、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等参与教学,使学生了解对国内外市场经济发展形势,产业运行特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进程,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学术进展与动态,熟悉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等现代经济社会调查方法,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应用报告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2.联合企业建立综合训练基地,增加学生实习实践机会

当前,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实习实践多集中在校内,以河南科技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计算机综合训练、认知实习、阶段论文、业务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认知实习(一周,安排第四学期末或第五学期初)以参观、浏览为主,缺少从事具体业务、接触具体岗位的机会,直到业务实习(四周,安排在第七学期末)、毕业实习(四周,安排在第八学期初)才进入实习单位从事有关具体业务操作。因此,应与企业联合建立综合训练基地[3],理论课程学习、学校实验室操作的同时,让学生以实习生身份进入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等机构进行综合训练,增加学生从事具体业务的实践机会,构建单位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和平台,让单位通过基地了解学校、清楚专业、认识学生,让学生熟悉单位业务、认知岗位职责,也为学生提供未来工作机会。

3.建设综合培训体系,对学生实行全程分类指导

在文科类专业大学生发展上,学校应建设综合培训体系,坚持全程指导、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特点、不同学习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活动。大一建立专业发展指导平台,开展专业形势教育,让学生了解主要课程、重点学习领域、未来就业方向,通过与往届校友、企业家、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的沟通交流,对学生未来发展进行引导,让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大三构建跟进课程指导平台,开展专业学习教育,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知识面,同时,举办求职技巧讲座,开展公务员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导,鼓励学生提早选定发展方向,完成相关能力储备、知识储备、技巧经验储备;大四建设就业指导平台和网路,“团体辅导”与“个性化咨询”相结合[4],设立职业咨询室,举办“职业导航”、“就业指导月”、“就业助推月”、“公考直通车”、“考研直通车”、“企业家面对面”等活动,进行求职训练、面试情景模拟、知名企业参观等培训,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五、主要结论

本文以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洛阳师范学院三所驻洛高校的经管类专业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其存在的预期找工作难于理工科专业、学习能力弱、情感沟通能力差三大问题进行的剖析,分析了经管类大学生综合知识、职业规划、技能实践三大需求。因此,高校在经管类大学生培养理念上应推进三个转变,即由单纯学知识向学知识、学方法、培养能力并重转变,由单独学生身份向承担多重社会角色转变,由单一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从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职业素养培训三方面入手,构建大学生职前培训体系:改革现有课程体系,让企业家、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等参与教学;联合企业建立综合训练基地,增加学生实习实践机会;构建综合培训体系,对学生实行全程指导、分类指导。

参考文献:

[1]张号全.80后遭遇现实的“三重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4):14-17.

[2]万辉.让诚信求职成为一种常态[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8):10-11.

[3]张宗欣.告别形式主义的大学实习[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8):21-23.

[4]王琴琴,翁祥栋.就业指导可因人制宜、量体裁衣-访山东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杜言敏[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24):6-9.

第6篇:大学生企业实习实践报告范文

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简单的说,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专业是1998年根据市场需要教育部新增设的本科专业,它虽然迎合了当今社会对财务管理主页人员的要求,但是它的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不能十分适应的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所以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之上培养财务人员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大学生达到社会上企业所需要的要求。

一、现阶段财务管理人员所处的现状

(一)“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本科教育的定位

我国目前的教育层次主要分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大学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五个层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本科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本科大学生已经逐步成为一般的专业人才,而不是精英人才。大学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只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却忽略掉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

高级本科教育人才与高级技工型人才在工作岗位上是一个强烈的竞争。往往会出现高级技工型人才还没毕业就已经被大企业“预定”,而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这种情况很多是由于大学本科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应用型”不够,求职时“缺乏经验”所造成的。产生这一结果与许多应用型高校毕业生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体系不科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高校应该足够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培养路途上更加注重实践的重要性。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职业定位

很多高校大学大学生会把职业目标定位于企业、事业、机关等相关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等相关工作。但是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迁,对于各类专业人才的知识层次、能力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大学生在本科期间对所学专业的专业知识比较有限,实践经验也比较的匮乏,这便引起了求职与就业这两者之间的矛盾。

二、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构建和完善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要把相应的知识点,需要掌握的技能和素质融成一个整体,同时需要构建和完善各个实践环节,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有秩序的有机系统。

(一)目标体系

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在符合“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实践”的要求之上,通过多种实践环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将财务管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同时掌握知识提出的解决问题的独到方法,克服理论教学培养出的学生高分低能,毕业后适应能力低,独立能力工作差的状况。

(二)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

1.课堂实践教学模式

在除了一些知识要点的讲解上,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实践能力的培训,如可以利用视频、音频、课件、网络等等资源进行理财能力形成的演示、讨论以及训练。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教学法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那么陌生。

2.实验室模拟实习

模拟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适应社会需要等方面的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对财务管理实验我们也分为三部分: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综合实验。针对基础实验,我们可以设立一些财务管理工作簿和工作表的创建、基础财务分析图的绘制和财务管理常用函数的运用等实验操作;针对专业实验,可以针对财务管理的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分别设计若干个实验项目如在企业实践中,财务分析均可以通过软件进行;对于综合实验,可以设计一些筹资决策综合分析、企业长期投资决策分析、企业利润等分配实验项目。

3.校外实习

校外实习包括学期实习和毕业后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校外实习是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相结合,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使实习基地无论在接纳能力,还是在业务范围、业务量以及业务的复杂程度上都能满足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要求。好的基础。

4.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科研能力是未来社会高级财务管理人才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论文、和参与科研创新创新等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通过某些课程的设计,来让学生学习了解课程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课程的综合设计和应用能力。

5.社会实践能力训练

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财务知识和技能,到企事业单位参加实践活动,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与才干,从而调动学生投身社会的积极性,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的条件体系

1.完善实践教学计划,整合实践课程

根据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围绕教学目标,整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设计,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尽量选择与企业单位接近财务管理实际的内容,避免实践教学与实际脱节,确保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

2.建立财务管理模拟实验室

3.加强校企合作、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开展并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教育,与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企业共同组建实验,实训基地,统一安排学生实习,并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报告。利用假期,组织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布置主题,深入实际工作进行调研,运用所学知识为实习单位解决具体问题,并提交社会实践报告,了解学生的学习心得,作为以后完善该体系的一大依据。

4.加强应用型教师的培养力度

提高和完善适应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师资队伍,着重培养教训能力和财务管理实践能力,引进企事业单位中学学历职称高、经验丰富的高级会计师人才来校任教或兼课。其次,还可以通过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与培训,安排专业课教师定期到合作企业参加实践活动,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实行轮岗制等方式来加大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四)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

学校在具备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应该逐步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才能培养出应用型人才。除了应采取上述配套措施,还应该为学生构建一个考核内容层次化、考核方法多样化、注重过程考核的实践教学考核平台。具体考核体系为:基本实验理论知识,进行实验性试验基本技能;设计能力,进行设计性实验,提出方案设计报告;综合实验,进行综合性实验;创新思维,撰写调查报告、实习报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同时还需要制定好的考核标准,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7篇:大学生企业实习实践报告范文

顶岗实习是我们大学期间的最重要的一门课程,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走过大半大学时光,在这个时候,我们非常希望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掌握的知识的正确性。在这个时候,我来到电机限公司,在这里进行我的顶岗实习。

二、实习单位及岗位介绍:

电机有限公司,地处市区经济圈的中心地带,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是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高新科技企业。公司多年来集中有限资源、充分挖掘出了自身的比较竞争优势,通过观念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来保证企业高速发展。主要生产电子零部件、计算机设备、电子机械设备,音频调谐器、视频调谐器、调制解调器、电源器件、发送接收模块、光盘驱动器等。主要产品全部出口,为市优秀外商投资企业。

三、实习内容及过程

为了达到毕业实习的预期目的,在学校与社会这个承前启后的实习环节,我们对自己、对工作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以下是我的毕业实习报告总结:

1、工作能力:在实习过程中,积极肯干,虚心好学、工作认真负责,胜任单位所交给我的工作,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多做实际工作,为企业的效益和发展做出贡献。

2.实习方式:在实习单位,师傅指导我的日常实习,以双重身份完成学习与工作两重任务。向单位员工一样上下班,完成单位工作;又以学生身份虚心学习,努力汲取实践知识。

3.实习收获:一是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运作过程,学到了实践知识,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都有所提高,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的实践任务。二是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为就业和将来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三是在实习单位受到认可并促成就业。四是为毕业论文积累了素材和资料。

四、实结及体会:

我怀着美好的期盼来到电机有限公司开始为期两个月的实习生活。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虽然一开始有些单调,有些无聊,但毕竟也让我学到了许多。刚开始几天的电子校验工作让我对电子产品有了初步的了解。随着工作不断地复杂化,我不断从老员工身上学习工作技巧,并用于实践。通过两个月的顶岗实习我深刻体会到创新在工作中的巨大作用,一味的蛮干是行不通的,有时稍加思考会使工作更具效率。

实习是大学进入社会前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最好的锻炼机会,也是大学生到从业者一个非常好的过度阶段,更是大学生培养自身工作能力的磨刀石,作为一名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能否在实习过程中掌握好实习内容,培养好工作能力,显的尤为重要。半年里,我严格按照厂人事部下发的顶岗实纲,认真研读,逐一学习,在思想行动上,努力做到“想实习,会实习,实好习”,把培养工作能力,提高自身素质作为己任,圆满的完成了本阶段实习任务。

一是加强思想学习,主动与矿领导沟通,努力提高思想水平。

思想是人的灵魂,是人的内在力,要想把实习任务完成好,首先要把思想调整好。领导十分重视大学生成长,为此特地为我们制定了“双导师实习制度”。双导师,顾名思义,就是两位导师,工人导师是教授生产技术的,而领导导师是在思想上引领大学生,为其排忧解疑,指引方向的。在此优势下,我主动与领导进行了沟通,在领导的尊尊教导下,我对实习有了更为深层次的理解,更明确了我的工作目标,在思想上使我对未来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在行动上使我对未来人生有了新的规划。

二是注重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实习质量。

在实习过程中,我发现,大学里所学专业知识和现场实际生产是分离的,它们各有侧重点,一个偏向于理论,一个偏向于实际,但它们之间却又存在着联系,因此,实习中,我们在重温课本上知识同时,将书本中的理论与实际生产部件相对应,将课上公式与实际生产数据相对应,这样不仅可以使理论知识记得更为牢固,还可以在本质上理解生产上各设备、器件的作用、原理,为今后工作中的技术革新,改进发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极大的提高了实习质量。

三是热爱实习岗位,积极承担岗位职责,不断提升实习效率。

“爱岗才能敬业”,热爱实习岗位才能完成好实习任务。在实习过程中,我努力培养自己对实习岗位的热情,珍惜在岗上的每一分钟,努力学习岗位上的相关知识,积极承担岗位上的责任义务,努力做到能够独立顶岗,能够独立完成岗位上的相关操作,对岗位技能知识做到“懂,会,做”。

第8篇:大学生企业实习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 实习 本科 实践教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 虚拟仿真

实习教学是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训练环节。对于应用型工科高等院校来说,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①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主要面向培养具备现代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制造和技术研发的基本技能、计算机编程及应用能力,能在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科研、检验和管理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为此,实习教学一直以来都在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1 传统专业实习教学体系

在船舶与海洋工程的专业实习体系中,主要包括金工实习、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其中金工实习一般设置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二学期,两周时间,主要在校办工厂对学生进行车、铣、刨、磨、数控切割和焊接等基本操作技能的实训;认识实习,一般设置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二学期,1周时间,通过到造船企业进行船舶产品建造流程、主要设备设施和企业组织管理方面的认知参观学习。进而达到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初步形成专业基本概念的目的;生产实习,一般设置在大学四年级的第二学期,1.5周时间,通过在造船企业向企业人员深入学习交流生产技术与管理知识,进行工程基本实训。

实习有规范的教学大纲、教学教案和考核细则作为指导。为保证实习质量,聘请技术专家做现场讲解和专题技术讲座,将相关知识、理念清晰明了地传授给学生。然而,随着高校扩招和学生数量的大幅增加以及企业实习基地生产现实需求同教学需求的矛盾,导致了当前专业实习存在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集中实习时,由于人数多,在企业里出于安全原因,学生很难有机会进行实际操作。此外,造船企业现场嘈杂,实习教师现场的讲解很难被全部学生接收,学生“走马观花”让实习渐渐偏离预期目标;

(2) 实习经费投入不足,实习以点带面,②造船企业各节点任务联系紧密,承接实习会提升企业经营管理的难度,影响正常的生产秩序。实习基地配合实习计划目标实现的积极性不高,企业生产现状与实习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没有良好衔接,③实习内容的开展缺乏系统性;

(3) 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对本专业的学习要求不甚明确,对学成以后,自己能够达到的专业水准缺乏目标,一直处于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被动状态中,学习缺乏成就感,专业学习兴趣不浓,很难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2 实习教学体系改革

(1) 利用学校在船舶工业的综合影响力,促成国内两大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推动下属公司和地方骨干造船企业进行实习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各实习基地的互补作用。同时,通过协同合作,进一步密切产学研联系,全面提升学科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使各方在实习基地建设中受益;

(2) 在校内建设“船舶制造技术仿真实验室”,分担现场实习压力,并使学生在现场实习前系统了解实习内容与任务。实验室建设以扩大学校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制造学科优势为目标,初期实现按照现代造船模式理论,制作大比例船厂布置和生产过程仿真缩比模型,展现船厂总布置,模拟造船工艺的流程,使学生迅速、全面地了解壳、舾、涂一体化和设计、生产、管理一体化的总装造船生产全过程;

(3) 引进、开发仿真平台系统,深化学科实验室建设。在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结束时,学生通过分组协作的方式利用课余时间在相关仿真平台上完成企业工程师和教师所设置的相关题目,进一步将实习过程中的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同时将此项任务完成情况记入实习成绩;

(4) 完善实习成绩考评体系。将实习纪律、态度、实习报告和总结撰写规范工整以及实习后仿真选题与协作攻关等完成情况记入考评体系。同时,对实习后学生完成相关题目时出现的好点子、好思路给予资助,鼓励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或作为参加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的项目进行深入研究。

3 实习改革进展

按照实习教学体系改革的相关举措,江苏科技大学进一步密切了同船舶行业的联系,同上海、江苏等地的大型造船企业、基地签订了实习基地共建协议,并与企业相关部门联合制定了相关实习教学大纲、考核细则。“船舶制造仿真实验室”建设也受到了“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的资助,一期工程已经实施完毕,成为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开展之前,实习动员与任务布置,学科方向概论性课程以及学科宣传介绍的平台。图1展示了实验室局部情况。

图1 船舶制造仿真实验室局部

在“船舶制造仿真实验室”建设二期工程中,学校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引进了DACS精度控制系统、AVEVA Marine系统、OPTIMUS/ISIGHT优化设计软件和COMPASS设计/评估软件系统,拓展了NAPA系统功能模块,并开展了相关软件系统的培训,TRIBON M3和HD-SPD系统已经在实践教学中成熟应用。同时,制定完成了省级“船舶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计划,并获省教育厅批准、资助。

实习成绩评定体系的改革也使得同学们对专业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参加实习和实践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升。此外,学校和学院还分别设立了校、院级大学生创新研究专项基金项目,制定了“江苏科技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科技活动的意见”、“江苏科技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细则”、“江苏科技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科技创新基金实施方案”等制度。④实习教学体系改革三年以来,在实习仿真平台基础上完成了多项课题,其中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一项,中国大学生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设计大赛获奖三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第9篇:大学生企业实习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就业教学基地毕业实习

高等院校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不仅要巩固理论性教学环节, 更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但由于现行高等教育制度所限, 实践性教学环节一向是由高等院校单方负责, 资金场所、设备等硬件不足, 往往导致该环节的薄弱。那么, 如何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呢 众所周知, 大学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最重要得环节就是毕业实习。本文将试图探讨建设实习与就业相统一的校外教学基地的问题。

1. 当前校外教学基地的现实情况随着社会的改革和发展、高校不断扩招及毕业生择业自主化等原因, 近年来毕业实习面临着不少新的困难和障碍, 甚至在一些高校还出现了实习质量的滑坡。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1.1 对毕业实习重视不够, 定位不清晰有人认为, 毕业实习就是让学生有一段时间出去跑动, 为毕业前找到工作做好准备; 有人认为, 毕业实习不是衡量一个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应付一下就可以了; 有的认为, 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是打临工, 当替补, 难以真正学到东西, 而高校组织推动还要费钱费力, 是吃力不讨好等等观念, 导致一些高校在毕业实习工作上走过场、不针对专业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实习计划和考核标准、不认真执行已有的规章制度等现象。1.2 毕业实习经费投入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以及毕业生人数的增加, 要求高校不断增加毕业实习经费的投入, 但事实却是近年来高校实习经费并没有与之对应增长, 学生实习的条件难以得到保证。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高校想提高毕业实习的整体质量却缺乏必要经费,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干部、教师对毕业实习培养的信心。1.3 毕业实习的管理不严当前, 毕业实习方式日趋多样化, 这为学生的毕业实习提供了许多选择的余地, 但却给高校的毕业实习管理带来了难度。在高校持续扩招的情况下, 高校对毕业实习指导教师的监督难度大幅提高。在监督机制不足的情况下, 毕业实习指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到写文章、评技术职称, 或做项目、抓经济效益上, 无暇顾及所负责的毕业实习工作, 甚至在主观上能躲就躲, 难以起到实习指导的作用。1.4 实习时间不足, 效率不高由于时间较短, 实习学生要将相当一部分时间用于熟悉环境、了解情况, 所以真正用于开展具体工作的时间较少, 一般难以完成一项完整的工作项目。因而实习单位往往很少给学生安排具体工作。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很难有机会去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不能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建立实习与就业相统一的校外教学基地的必要性分析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越来越多,由此引发的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每年社会关注的热点。目前, 大学生就业现状呈现“两旺两缺” 就业人数“旺”, 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旺”; 岗位“缺”、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人才“缺”、企业招不到自己需要的人才。造成供需矛盾的原因在于 一方面, 现在很多企业招聘时强调求职者要有工作经验, 这无形中将应届大学毕业生拒之门外, 导致“用人单位不知何处觅人才”; 另一方面, 高校教育的课程设置缺乏弹性, 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不相符。使得大学生普遍缺乏“就业竞争力”导致“毕业生不知何处找工作”。为解决这样的矛盾, 建立与就业相统一的校外教学基地就显得尤为必要。2.1 企业需要经实习锻炼的毕业生企业不喜欢用新人, 因为新人需要培训, 不能立马进入角色,产生即期效益, 而且增加了企业成本。企业看中的是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招来即用的高学历人才, 而大学毕业生欠缺的就是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如何使大学生职前受到培训、获得一定的实践经验,解决企业与大学生之间的“鸿沟”就成为当务之急。如今, 不少地方相继建立了多个大学生就业校外教学基地。本着“服务社会, 服务企业, 服务大学生”的宗旨, 大学生就业校外教学基地为在校的和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 使他们能够学有所用, 不断积累工作经验, 提高就业能力, 同时也为企业引进人才创造了条件。对企业来说, 大学生就业校外教学基地的建立, 有助于在实践中观察挑选, 优先储备人才, 既减少了企业在就业市场选人、试用的经济成本, 也节省了大学生适应企业环境的时间成本。2.2 学生需要经过实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大学生而言, 目前有些大学生的定位不准, 存在“等”、“靠”、急于求成等思想, 固守有高学历就不怕找不到工作的错误观念。现今企业用人都很理性, 不再追求高学历, 反而更看重求职者的能力, 如对知识的运用、专业技能等方面。大学生就业校外教学基地的设立就是让大学生通过实习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 真正认识工作环境, 体验社会的需求与自身能力的差距,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为顺利踏入社会, 走上工作岗位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使大学生在心理、知识、能力等方面有充分的准备和以更好的状态进入社会。2.3 学校需要学生的实践反馈相关信息对学校而言, 通过学生的实践和对就业市场的认识, 能有得到十分有用的反馈信息, 可以明确的针对教学中的不足, 结合市场需求, 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设置课程, 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提升教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也加强对人才市场的预测, 克服盲目招生、盲目设置专业、低水平重复等问题。综合以上来看, 大学生就业校外教学基地的设立, 提供了一个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 使企业了解学生的平台, 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 为学校和企业的对接、为学生从“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过渡搭建了人才的平台, 成为大学生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为实现大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三方共赢的新局面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3.建立实习与就业相统一的校外教学基地的可行性分析校外教学基地的建设, 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通过比较,我认为, 目前校外教学基地比较可行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3.1 校企合作模式对于高校来说, 人才、智力的优势是明显的, 而这恰恰又是企业碰到的难题。目前在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 资金、技术、人才、管理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这样高校就可以帮助企业在人才培养、经营管理方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具体来讲, 企业和高校签订协议, 高校利用企业作为校外教学基地, 企业免费提供培训场地, 企业派员工对学生指导, 保证学生能够进行正常的必要的实习, 实现一定的实习目标等; 对于企业来说高校可以为企业提供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咨询, 对企业在合适的范围内进行宣传, 在制度允许下优先提供企业所需的毕业生等。通过以上途径达到优势互补, 实现校外教学基地的建设。3.2 与企业家合作的模式积极吸收企业家加入到专业建设中来, 通过企业家的影响力在其所属企业建立校外教学基地。当企业做到一定程度后, 企业家非常希望有一个更好展现自我的机会, 而参与高校相关专业的建设可以使这些企业家在精神上获得一定的回报。同时, 使企业家加入到专业建设中来, 又可促进学校完善专业建设, 使专业建设更适应社会、市场需要。这种方式对于学校和企业家来说互惠互利的事情。3.3 合作办学模式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企业迫切需要一批熟悉企业文化、符合企业需要、能够稳定地为企业服务的员工。这种需要单纯地通过外部招聘或者企业内部培养已经很难得到满足, 因为前者具有融入企业难、工作不稳定的特点, 而后者成本则过高, 因此很多企业注意到采用与相关院校合作的方式培养人才。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制定教学方案, 其中两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 期间可不定期到企业进行实习工作, 第三年则完全到企业实习工作。这种方式对于企业和学校来说, 是一种双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方面企业低成本得到了需要的人才, 另一方面学校轻松解决了校外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上的诸多问题, 同时也实现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中文核心期刊投稿 3.4 产学研相结合的实习模式传统的学生实习, 往往只是参观生产基地, 接受再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企业内部机制发生巨大的变化。学生只有亲临其境, 参加企业的实际运作, 融入企业中去, 将自己所学知识联系生产实践, 才能经受锻炼, 有所收获。但因为若接收学生实习的企业长期单向提供实习机会, 势必影响其合作的积极性。所以, 高校必须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实习模式。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 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 为企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双方形成“互惠互利”关系, 然后在“双赢”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基地。举例来说,作者所在单位武汉理工大学与深圳市龙岗区的合作模式就是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龙岗区为我们提供必要的实习场所和必要的设施并优先向我方提供可承担的科研课题和新产品开发项目, 而我校则向龙岗区及时提供科技、经济信息并优先向龙岗区提供素质良好的毕业生。

4.建立实习与就业相统一的校外教学基地的思路4.1 提高对毕业实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组织管理高校应加强宣传, 引导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充分认识毕业实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最广泛地调动各方面支持和参与毕业实习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充实毕业实习管理工作人员, 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 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形势变化适时修订相关规章制度, 提高毕业实习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学校可根据本单位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目的, 全面细化毕业实习操作规程和工作要求。高校加强对实习全过程的组织、管理和控制, 避免停留在开动员会、收实习报告、评定成绩等几个环节, 使毕业实习落到实处。4.2 抓好毕业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师为教之本, 毕业实习指导教师是实习计划的组织执行者, 其教学态度、思想作风及业务水平直接关系着实习质量, 甚至影响着实习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因此, 教师队伍建设是否过硬是保证实习质量的必要条件。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一是可选派具有过硬的思想作风和高度的责任感, 较高的业务水平和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的人担任毕业实习指导教师; 二是可开展学生对教师实习指导教学质量的评议调查, 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教师, 以帮助其提高工作水平; 三是可定期召开实习带队教师经验交流会, 从而提高毕业实习的整体质量; 四是可对带队实习中表现突出者给予奖励, 发挥好模范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学术期刊投稿 4.3 建立多层次的、稳定的校外教学基地建立多层次的、稳定的毕业生校外教学基地, 可为提高毕业实习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校外教学基地的建设要列入学校整体建设规划, 学校要认真解决好校外教学基地在编人员编制、设备更新、管理体制、生产经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同时积极发展校外教学基地。校外教学基地建设应以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互利合作为基础。到企业实习的学生虽然缺乏实际工作的经验, 但他们已在校学习许多, 初步掌握了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 他们可以为企业的基层员工进行专业理论讲解, 而企业则可派出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指导学生的技术操作, 互帮互学, 优势互补。这样, 学生可学到实际操作技术, 企业员工则提高了专业理论水平, 互相提高, 互相促进, 最终收到双方满意的效果。规范学生校外教学基地的建设, 是各级各类院校抓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础。高校要对其加强领导, 加大投入, 教学、学工、就业指导服务等部门要高度重视, 密切配合, 切实把在校学生实习教学基地建设好, 把基地的功能充分地发挥好, 为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