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总结范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青少年心理健康总结

第1篇:青少年心理健康总结范文

一、继续做好市广播电台成长悄悄话青少年心理健康节目。共30次;

二、继续推进学校心理卫生活动周活。在水东学校举办讲座和活动;

三、积极筹备并且开办市家长大学。召开筹备会议7次,准备家长课程32场,已经讲课7场,使300多名家长受到教育培训,并受到欢迎;

四、积极开办传统经典教育课程。在家长大学的基础上开办传统经典教育,拓宽了培训内容;

五、推广阳光心理服务团对工作经验。给全市委主任举办心理卫生讲座和阳光服务团对工作报告,指导县市区阳光心理服务团工作;

六、在新闻网举办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开拓了阳光团的服务领域;

七、主动联系劳教所给其青 。 少年进行心理辅导5次;在水南学校举办中学生心理卫生讲座1次;

八、继续举办世界精神卫生日义诊活动;

九、继续做好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大约服务200人次;

十、指导帮助县市区青少年心理卫生工作者的工作;

年工作计划要点:

一、继续举办家长大学,提高质量,扩大影响,增加人数;

二、继续做好市广播电台成长悄悄话青少年心理健康节目;

三、继续选择1-2家学校举办心理卫生活动周,并且争取和团市委合作,到县市区举办活动1-2次;

四、继续举办世界精神卫生日义诊活动;

五、继续办好青少年心理咨询,提高知名度;

六、继续拓宽青少年心理卫生服务领域,包括活动内容,服务范围等;

第2篇:青少年心理健康总结范文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障碍 增长趋势

当前,社会正处在一个信息发达、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个体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人们多年来形成的稳定生活模式不断受到冲击,这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威胁。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也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他们求知欲望和模仿能力均较强;自制力及分辨能力差,当碰到困难时,不懂得运用缓冲应激来释放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心理疾病,因此开展青少年心理障碍讨论显得尤为必要。

1 青少年心理障碍的特点

青少年心理障碍的特点是指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差异,人与人之间在认识及判断客观事物时基本倾向会有差异,差异的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的不同,其次是兴趣爱好的不同。人们在判断客观事物时,心理特征不同,即在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会有差异。

2 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2.1 大众传媒 指以报刊、图书、影视广播、网络等现代工具,面向大众的信息沟通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影视、音像、广播报纸杂志,特别是国际互联网迅速向人们提供大量各种信息,使人们开阔视野,学到新的知识与规范、角色评价、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等。对个体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互联网对人们的社会影响较大。[1]

2.2 家庭氛围 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大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调查显示,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与孩子失去关爱,有强烈精神压力未能及时获得排解有密切关系。患上心理疾病的青少年长大后,常缺乏对他人的人情关怀和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2]有关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家庭关系不融洽、父母离异、不良的教育方式、居住地区社会风气恶劣是引发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3~5]

一位心理保健专家指出,由于城市住宅的封闭状态,现代儿童除在课堂外,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状态,他们无共同的游戏,集体的娱乐。同时,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许多家长与孩子缺少交流和沟通。不少现代儿童内心孤寂,其心灵健康容易受到损害,久而久之,甚至会患上儿童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福建省某心理卫生中心心理咨询挂号人次数字统计,见表1。表1 心理咨询挂号人次统计表1数字显示,所有到心理卫生中心就诊者,均存在心理障碍及精神疾病。通过对门诊人次调查,患有心理障碍、抑郁症的儿童当中,有78%的儿童是单亲或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根据统计学相关分析,儿童患心理障碍及抑郁症与有缺陷家庭的关系呈正相关。

2.3 教育体制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将近30年教育模式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危机重要原因之一,学校过高追求升学率,在校生教育过分强调智育,忽略或淡化人性教育,人文关怀未得到有效发展。[6]

3 青少年心理障碍发展趋势

根据中国部分地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推测目前至少有1亿人患有各种精神障碍疾病,精神疾病已成为中国严重的疾病负担。主要表现为偏执,交往障碍、抑郁、情绪波动、躯体症状,过于敏感,其中有一半需要心理卫生干预。福建省某精神专科医院门诊挂号人次数字统计,见表2。表2 门诊挂号人次统计 图1显示儿童、青少年精神专科门诊挂号人次每年均递增,显示青少年心理障碍有增长趋势。如以这种速度继续发展,我国本世纪末将有>60%儿童青少年存在心理疾病,因而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4 几点建议

4.1 教育机制改革 需对近30年来的教育体制加以总结和研究,并提出具体完善措施。进入20世纪后,国家先后提出了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和建立创新体系,但在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上,始终未走出旧的教育体系,在教育宏观管理上,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故应针对基础教育,应用教育和教育创新的特点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运用机制。充分重视基础教育,应用教育和教育创新,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一代青少年。

教育是一种终极关怀,建立科学的教育观不容忽视,教育本质是人的成长,教育学首先是一种人文主义哲学,教育是一种智慧,建立科学的教育观比掌握任何一种教育技术均重要。要转变中国旧的教育理念,确立新的教育理念系统:即养成教育、和谐教育、自我教育、尊重教育、启发教育、生命教育、重视实践和效果,善待并协助从儿童的个性开始,才是打造他们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唯一出路。

4.2 家庭父母 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个体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地位。家庭在社会化中地位独特作用突出。家庭是儿童最早接受社会化的地方,而父母就是社会化的最初媒介,也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对每一个人来讲,客观现实的认识常是从家庭的生活、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父母的教养状态及教养方式,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规范方面均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综上所述,调整青少年心理状态,使他们以最佳状态对待人生和世界,这不仅要老师的引导,社会关心,父母从小言传身教。不仅需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还需要教会青少年心理调适的方法,使他们在遇到困难、挫折或自认为处在人生的低谷时能够很好地疏导自己,平稳地度过生命中各种困难时期,健康积极,乐观向上地生活成长。青少年是未来的希望,只有培养出心理、身体均健康的年青一代,祖国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 张劲松,许积德.青少年早期气质问卷—修订版的修订与应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6):440~441.

2 黎雪梅.暴力犯罪的人格障碍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7):547~549.

3 张志雄.儿童心理卫生的有关因素初探.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7(6):359.

4 尤三力,吴佩芳,俞琳,等.深圳地区少儿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初步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3):163.

5 蔡小兰.少年儿童心理障碍病因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6(4):361.

第3篇:青少年心理健康总结范文

关键词 案例法 青少年 心理健康 教育方法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我国中小学相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工作计划之中,并启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改革逐步深入,陆续提出了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体验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重点探讨案例分析法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介入应用,以期更好地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一、案例法的内涵阐释

19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首先提出了案例法,后被哈佛商学院用于更好地培养高级经理人才,提高商业精英的管理能力;又被许多公司借鉴过来,更好地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今天,案例分析法已经成为各个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以及各类医疗卫生、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非常重要的教育培训方法。案例法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结合学生实际,把抽象的教育理论、教育知识、教育技巧和现实案例有机结合起来,是学生分析讨论最为重要的依据,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理论认识水平、增强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纽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案例又被称作个案,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个别现象或者事件,案例是对具体情境的真实客观描述。案例首先应具有真实性,必须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生活当中确实发生,并且学生比较认可的一些事实,这些事实可能是某些学生的真实经历,或者是其他学生能够在生活中真切感受到的事件。其次,个案具有突出的典型性,虽然是某个学生或者某一事件,但是代表着生活中的一类现象或者问题,这个问题在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在学生身上经常发生,可能是每一个学生在生活当中都会出现的问题。再次,案例还必须具有启发性,能够让学生从具体的案例分析中认识到相关的问题,透过现象事件来更好地反映背后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启发,认识现象背后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开拓思路,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理论和知识,真正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从行为上改变,教给学生具体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案例法介入的基本特征

案例法介入是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效的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修养,促进学生性格全面发展。案例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突出的问题性、深刻的启发性、师生的互动性和较强的综合性[2]。而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明显特征。

1.问题突出

运用案例法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给学生展现一个个非常鲜活的案例,每个案例都有特定的个人经历,而且是很常见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这些问题都具有非常突出的特点,所表现出的行为都具有明显的异常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学习就是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中所表现出来的非常明显的问题,通过分析探究找到各种问题的根源,分析这些异常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试,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自我调节能力。

2.目的明确

案例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教师为了更好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要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精心选择,在编排和组织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围绕着学生所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结合教学目标,通过具体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对相关的案例认真阅读、讨论思考、领悟总结。所选的案例具有典型性,能够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阶段特点和突出问题,能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指导,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启发深刻

案例法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介入教育,具有比较明显的启发性。每一个案例都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给学生以更好的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深度分析,然后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实现思维方式的灵活转变、思维方法和观点的碰撞,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不断拓展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和领悟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各种心理偏差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4.互动性强

案例法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分析阐述,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能够很好地结合案例进行有效的互动,让学生去更好地分析知识、发现问题。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启发,获得更多的共鸣,从而实现教学的共振,让学生在多元互动的学习氛围当中获得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更好地针对问题进行思考,不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法介入的步骤与要求

1.教师精心选择案例,确保学生真切体验

选择案例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围绕教学目标,整理更多的教学案例,从中选择最适合学生发展和能力提升的典型案例。比如,针对学生入校以后所表现出来的意志消沉、理想陨落、精神颓废等现象,给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更好地守护心灵,重新燃起学习的热情、拼搏的斗志。

案例:小刘是一个让家长引以为豪、亲戚羡慕不已、同学小有嫉妒的好学生,有理想、有抱负、爱学习、有追求,希望依靠自己的辛勤拼搏考入理想的象牙塔,圆自己的大学梦。因此,为了能够问鼎名校,他辛勤刻苦、废寝忘食、专心致志,放弃了很多爱好,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时间学习,但还是感到自己比不上那几个优秀的学生,无论怎么努力,总是有一定的差距无法实现超越。于是,他开始怀疑自己,产生了自卑、嫉妒心理,甚至有了放弃理想的念头,心理上渐渐心灰意冷,行为上开始放纵自己,偷偷抽烟、喝酒。

这些心理行为表现在学生当中经常会出现,也是很多学生在遭遇挫折时所采取的一些行为方式。这个案例就具有典型性、普遍性、真实性、代表性,很容易让学生获到思想上的认同,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针对各种问题去思考、去自我认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品质。

2.精心组织分析讨论,做好师生有效互动

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是实施案例法心理教育的核心环节,做好这个环节应该设计好相关的问题。要为学生提供较好的话题,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围绕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提出与学生心理和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并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并且能够和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做好师生之间的互动。比如,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的情绪表现形式、学会自控,笔者通过多媒体播放动画,给学生介绍一个案例供学生感知分析。

案例:体育课篮球训练,小文与小夕发生了肢体碰撞,小夕很生气地指责小文动作不规范、篮球技术差,让他立即下队。小文感到很难堪,一生气就跑了,跑了一段距离后原路返回,对着这位同学歇斯底里地大吼:你真没有修养、缺乏教养……并动起手来,经过其他同学竭力劝阻才平息下来。发泄了自己的愤怒之后,看到那位同学的生气模样,小文有些许的痛快。这些现象司空见惯,很多都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接下来给学生提出问题,小文此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这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具有哪些特点?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小明这样的表现合适吗?接下来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这样,通过具体的案例给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能够站在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事件背后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找出问题的根源。教师要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思考、积极发言,并认真倾听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和观点,尊重学生的观点和见解,针对学生所出现的问题或者偏离讨论主题的现象应该提出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3.做好师生角色定位,认真做好总结评价

实施案例法教学,教师不能简单地灌输知识,而要给学生提供鲜活生动的案例,组织学生分析研讨,做好激励指引。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机械说教,而是成为积极参与互动研究的主体,结合自身实际认真研究,在实践中加深认识,以实际行动践行相关理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以后,应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究和总结,形成自己的结论性认识。最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

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小文的行为、心理以及应对策略之后,需要针对学生自由发表阶段所出现的各种观点和认识,进行针对性评价,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认识。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学生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学生的心理表现,同时对相关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点评,对学生正确的认识加以肯定,对学生不同的方式思考方法加以赞扬。当然对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以及不正确的现象或者认识应该加以纠正,并提出一定的见解,最后还要归纳总结补充有关的知识,再对学生进行方法和技能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质量,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总结和评价中受益更多,对案例的点评应该做到因势利导、层次清晰、合乎情理。

4.注重课堂有效延伸,确保学生能迁移提升

心理健康教育要能够通过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分析能力,加强学生自身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善于分析自己的心理和他人的行为,掌握各种心理自我调试的技巧和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因此,要想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做好有效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将有关案例中学到的知识、分析方法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去。

例如,体育课上发生一些肢体接触和碰撞是很正常的事情,每一个学生在体育课上都会遇到这种情况,现在设想事情就发生在你们身上,我们需要应该怎么样的措施来应对?在我们身边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他们是怎样处理的?如果你在旁边,你会是怎样的方式来帮助他解决这样的问题?这样能够很好地把学生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延伸,从而把知识和技能与社会生活实践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明确教法实施原则,凸显教法教育作用

(1)保护个人隐私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保护好当事人的个人隐私。运用案例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选的各个典型案例都是真实案例,为了更具说服力,选择的很多案例就发生在学生身边,当事人有可能就是学生的同学,甚至就是在座的学生,很多情况会关系到学生的个人隐私,影响到学生的同学关系、心情等。因此,一定要保护好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必要时还要争取当事人的理解和支持。

(2)设计情理相融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理性引导,同时又是情感因素非常重的学问,要想更好地得到学生的认可,需要给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为此,在设计相关教学案例时要考虑情感因素的融入,给学生一个较好的情感体验,增强教学效果。

(3)选择兼顾正反面

很多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针对学生心理健康上存在的不良问题,反面案例居多,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结合具体问题,认识分析和改进。事实上,适当穿插一些正面案例更有启发作用,为此,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案例选择兼顾正反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阶段,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切实丰富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对有关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能力,增强他们的自我调试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庞彬.案例教学法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27).

第4篇:青少年心理健康总结范文

为了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看清自己的心理问题,为了启迪家长们更好地与青少年孩子们沟通,本期,我们特地精心打造“青少年心理健康”专题,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心理危机的危害”、“学校、家庭、社会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措施”三个方面解疑答惑,孙启康女士深入浅出、简单明了给我们做了一个系统透彻的介绍,希望对青少年朋友和家长们有所启发帮助,让祖国的明天走的更加美好顺利。

孙启康简历:

女,国际职业高级培训师、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网在线专家咨询师;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20年,多次出席市、全国性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研讨会,论著如《开启心灵的钥匙》、《走进心理健康》等多次获奖。

多年来接受大约3000多人次个别咨询;为全国的教育单位以及如中国电信、锦江之星、水木教育、人寿保险等单位做有关心理培训达500余场。2002年曾出席第25届国际学校心理学年会,2005年11月参加第四届泛亚太地区心理卫生学术研讨等。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对青少年来说,主要哪些方面体现心理健康?

这个问题先要理解“人的全面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全面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的残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以及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一个人的全面健康是要全身心的健康,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社会的适应能力。对于青少年来说,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心理健康有多种的评价角度,但是总的说来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参考:

(1)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例如有些青少年在年级升级变化中,就对一些交往和学习的事情不能很快适应,而沉迷对过去友谊的怀念,反而无法面对新同学的关系处理等。

(2)情绪较为稳定。每人都有情绪的变化,但如果大起大落或较长时间的在一种情绪的状态下(如压抑、恐惧),那就不能算是一种健康的情绪了。

(3)能和谐地与人相处。我们不仅是生物人,也是社会人,免不了要和和人有交往,这不等于都能和谐相处,这需要有交往的技巧,这才是心态向上的一种表现。

(4)良好完整的人格表现。如有比较清醒的自我认知;积极人生价值观;意志坚强等。

二、青少年的心理困惑常见有哪些?心理危机的危害又会带来什么?从那些方面预防?

青少年常见的主要心理困惑主要在如下方面比较突出:

(1)自我认同上的不足,显得自卑和不自信,抗逆力差。

(2)情绪表现大起大落,继而出现压抑或抑郁的心境,严重时乃至轻生。

(3)对学习的厌学表现、离家出走或是沉迷于网络游戏等。

虽说心理困惑不能说就是心理疾病,但如果长期得不到调整和缓解,就会引起疾病,如逃学、离家出走等现象,甚至这些心理危机还会引起抢劫、杀人、放火等犯罪行为发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心理疾病病人约1600万,而其中1/3是儿童、青少年。因此,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由于这些心理问题的形成是受到各个方面影响的,尤其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转型的时代,不少的社会问题、家庭问题、教育制度的问题,这对青少年或多或少会有影响。所以在预防措施上。我以为需要有个心理环境的支持,那就是家庭、学校、社会一起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这样才可以在不同范围和角度来帮助青少年走出心理困惑并提升自身的心理免疫力。

三、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上,有哪些有效的途径呢?

我认为首先在确立目标上要有基本的定位和方向。

目标是否可以定位在――着眼全体学生,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科学理论,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使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学会自己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困惑,顺利地过好青春期,并不断发展和健全自己的人格,充分相信自己的力量,最大限度挖掘自己的潜能,成为一个能适应社会的,敢于面对社会挑战的生活强者。

至于在实践的途径上可以不同,但是我感到要从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结合的环境建立为好。因为孩子的生活空间已经不满足于校内而已经有相当打大的部分拓展到其自由生活的空间呢,所以我们就要去关注并积极引导和渗透心理教育。各个学校的做法不同,我通过自己的实践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1)校内环境教育

我认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和各个方面工作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愉快地学习、生活,使心理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具体实践途径如下:

1.成立以校领导直接参与的,由教师,家长,学生三方面组成的“学校心理辅导中心”,该中心承担着全校师生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任务。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采用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学辅助手段。

3.每天都开放心理咨询室,活动内容保持创新和多样化,如情绪调节,想象力训练,音乐欣赏等。

4.开辟校内心理解惑和健康成长的网上咨询。给孩子一个自由说说心里话的空间。

5.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心灵自助小组和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

6.组建“学生社团管理中心”,了解学生的社会能力和组织能力,增强自我意识的训练等。

(2)校外环境教育

1.家庭教育

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表现在: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家长研究委员会,从捕捉子女的心理动态到处理班级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家长共同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是校内的活动课,亦可是校外的社会实践课;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也做到能将学生的种种心理需求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能时时刻刻了解子女,并不断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

2.心理健康社会实践教育

我们建立了不同的社会实践基地。其中包括饭店、旅馆、书店⋯⋯目的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在观察社会、了解社会中培养社会的适应能力。

3. 拓展社区教育

成立教育小区心理辅导中心:定时开展小区内的热线电话;热线信箱和网上咨询工作;利用休息日组织家长学习班和进行家长咨询活动并积极开展以社区学校为单位的课题研究等。

四、学生参加心理健康社会实践的做法是怎样的?有什么效果?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社会化过程教育尤为重要。学生在接触社会这一特定人际关系中的相互制约及其在垂直与平行,个人和群体,民主和集中,友好与互助,竞争与对立等种种关系中,他们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行为都会受到的不同的影响,从而能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在社会化教育过程中,我们建立了不同的社会实践基地,并且针对不同的学生的表现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引导,例如:

让缺乏社会爱心的同学参观儿童福利院,以感受人间的爱与被爱。

让纪律约束力较差的同学到部队军舰体验什么是严格的纪律要求。

让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的同学到商店做一天营业员,学会和不同人的打交道,以提高交际的适应性。

让只钻研课本知识的同学到书店做一天开架书管理员,了解世界之大、知识之广。

与此同时,我们还组织同学去走访心理学教授,探讨人生价值;去法院了解社会的不同层面以及当心情热线主持人主动;参与社区的心理服务活动等。

这样做的收获是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提高,对自身心理健康开始重视并且改善一些对过去某些问题的看法,和谐了家庭的亲情关系⋯⋯

例如,有同学们在去法院听证并了解社会的不同层面之后,便自行组织了一次有关的主题聊天活动,真实、生动地讲述了在法院的所见所闻所感,例如常见的种类、对人体的危害、吸毒对社会的危害等。最后,同学们以“珍爱生命,远离”为主题,用各种方式表达了“面对,我们如何说‘不’”。这次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最重要的是他们的生命健康意识得以不断提升。

所以在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他们会逐步地把自己融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学生们在获取社会信息的同时,还主动融入自己的思考也不断提升了自己的生命能量。

五、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中,家庭教育起到什么作用?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理念包括哪些?

这个问题其实也就是一个家长在家庭中的角色是什么的问题。我们说在家庭中作为家长主要是承担这样一些角色:

养育者:如提供吃、穿、住。

教育者:如传授生活常识、做人道理。

促进者:如为子女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同行者:如跟子女保持朋友般的关系。

支持者:如在困难时给予关心、鼓励。

而要在做好这样的角色,和孩子的关系就会融洽和谐。所以我们有时候强调的和谐关系建立的过程中,往往是忽略了家长自身的改变。和谐的关系主要在于家长某些对孩子态度的改变,在于对孩子的了解和接纳,这种接纳是由衷的发于内心的,而不是为达到某些目的的暂时的忍耐的接纳。要做到接纳,首先就是要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是什么? 他在做某些事情总是有他的一定想法,我们不要看不顺眼就马上否定,其实有时候仔细想想孩子还是有他的原因的。了解他们内心的关键还在于学会倾听,学会观察。学会扑捉一些细微的变化。还要敢于放手给孩子发展的空间。这个在国外的家庭的理念和做法上,确实有些和我们不同。

例如:他们认为,“创造力绝非‘无中生有’,而是‘有中生有’”,所以教孩子广泛的吸收知识是有效的激发孩子创造力方法。所以他们重视孩子的想象力;所以他们可以把孩子的艺术学习视为一种心灵的净化。

他们认为:“孩子需要去展示自己的能力,学会应对各种各样的情况。父母不要为孩子做任何孩子自己能作的事情,否则就剥夺了孩子的自身发展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他的自信心”。所以他们重视对孩子自信的培育孩子,于是孩子就像需要阳光那样需要自信。在点滴的小事上敢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善于积极思维和有创意。

他们认为:“乐观是一种迷人的性格,能使人对困难的事情产生心理免疫力。如果孩子没有快乐的童年时代就是父母的失职表现”。所以他们经常创造机会教会孩子学习乐观向上。把乐观视为是孩子奋进的催化剂,从而营造一个乐观而温馨的家庭。

六、家长和孩子沟通方面常见有哪些困惑?如何缓解这些冲突呢?

这是个实际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家长和孩子的冲突往往是有一些认知上的歪曲或是不善于沟通所造成的。沟通是什么?沟通是信息的传递,是一种理解,只有被接收者理解了,才算完成。沟通也不是意味双方达成协议,也不是非要对方接纳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慢慢达成共识。

一些家长的情况就是在于急于要孩子接纳和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那么就会有冲突产生了。常见的是:意见不一致;朋友交往上的阻扰;教育缺乏耐心;将孩子看憋了⋯⋯在这里我想就举例说明如何缓解冲突的问题。

例如:在一次高中家长会上,谈到和孩子沟通问题时,不少家长反映自己和孩子常有意见不一致的地方。有家长说,我给孩子买了电脑,目的是为了让他了解更多时代信息,他却没完没了的玩游戏机,还说这是一种手脑并用的脑力训练好方法;有家长说,孩子一接电话就是没完没了的聊天,把做功课时间都占用了,劝他不听,还说这也是一种必要的人际沟通方式⋯⋯

当家长和孩子看法不一致的时候,其矛盾原因往往是来自于双方的。我们知道,由于高中是人生发展的“第二加速期”,这阶段的青少年不仅是身体、脑和神经系统发育成熟,而且他们的认知能力发展达到了高峰期。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方面也有了较大变化,表现在思维方式上;在确定人生目标上。例如由过去单纯接受师长教育转向要求独立思考和平等探讨;在对待某些社会问题的看法上,开始转向自己去直接观察和亲身体检,并以此作为评价的标准;在人际交往方面他们和同龄伙伴的交往活动已占据了主导地位,表现出结交朋友(包括异性朋友)、追求快乐友谊的强烈愿望。与此同时他们开始关心社会上各种热点问题,开始注重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

因此在这种的心理需求发生较大转变的情况下,如果家长没能充分认识到孩子的内心变化,而总把孩子看成不懂事的毛孩,希望说什么,他们就听什么,而且对他们这种由于尚未成熟而导致的偏激思想和行为,未能及时给予指正和引导,那么,久而久之父母和孩子间的意见分歧就会越来越大,直至难于沟通。此外,家长的文化程度,生活的精神面貌,对社会的认知也会在和孩子的沟通上造成隔阂。

面对这一现实,我们作家长的怎样才能缓和这一矛盾呢?

(1)用深沉的爱心去理解,用广阔的胸怀去接纳

想知道他们内心想法,就要去倾听。去学会站在青少年角度去看问题,也许他们的看法还真有点儿道理。曾有位家长为理解儿子为什么如此迷上游戏机就自己去亲身体验一下,不久他发现在操作过程中自己的手脑协调不够,常常失败,可是儿子却显得十分灵活,于是他慢慢理解了孩子的话,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接纳了孩子的要求。并且和孩子共同探讨如何合理安排时间,使得孩子学习时更能集中精力,充分合理地利用脑力,最后终于“美梦成真”考取了名牌大学。

(2)努力学习新知识,改变对子女的认知方式

众所周知在孩子成长中,父母的言行是举足轻重,尤其当孩子到了高中阶段他们特别重视父母的种种观点,他们更加期望得到父母的理解,虽然他们也不否认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有点逆反心理,但这种现象的产生往往是因为人格上未能得到尊重。也曾有位家长因为干涉女儿的异往活动,言语过激之下使孩子离家出走了。事后他回忆说,“我原先只觉得自己是为她好,但是通过学习后现在明白了,只有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前提下,良好的动机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孩子需要家长关怀他们,但更需要尊重他们。”这位家长的心声启迪了我们也要广泛接触社会,学习新事物,了解新信息,不断的改变对子女的认知态度,才能和孩子的想法沟通并趋近一致。

第5篇:青少年心理健康总结范文

关键词:城乡差距;青少年;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07-097-02

一、农村青少年教育和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神经紧张与压力过大的障碍

由于农村经济较落后,使得不少农村青少年坚定了一个信念:唯有考上大学才能跳出农门。因此,在他们的生活中,刻苦学习成了一切,虽然这种学习精神是值得称赞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使他们原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少年时代黯然失色。没有任何业余活动、过度学习使他们的兴趣培养、社会实践能力方面都受到了压抑,他们在学习重压下迷失了自我,成了学习的机器。

2.生活环境与情绪恶劣障碍

我国大部分农村生活条件较差,长期艰苦的生活致使农村青少年缺乏自、过度受限制。生活被恶劣情绪所控制,不能正视失败与挫折。尤其是当他们与城市同龄人比较时,产生了很多因出身于农村和家庭贫困所带来的心理问题。一部分农村青少年在考取大学或进入城市后,目睹了繁华的城市和优越的物质生活,自卑心理更加严重,使得他们一改往日的艰苦朴素,想尽一切办法,甚至是用助学贷款来购买手机、电脑等用品与他人攀比。

3.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障碍

农村青少年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和对象过少,使他们产生了孤僻、离群、不善交际等弱点,一旦离开原来的生活圈子,便无所适从。他们当中大部分人没有接触过电脑,无法想象网络的便捷,无法理解城市同龄人的品牌消费与盲目追星等。记得央视曾做过一次心理访谈,访谈对象是在京某高校就读的边区女学生,她在高分考入学校之后,却无法融入集体生活当中,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障碍。因为每天只花两块钱生活费的她想象不出同学为什么会花几百元钱购买一条牛仔裤;宿舍里的同学聊天她也从不参加,因为她不知道她们成天说的F4是什么;班集体活动她也不闻不问,因为她不会唱卡拉OK,从来就没听过那些流行歌曲;以致同学在用手机发短消息时她会想别人是不是在说自己的坏话,所以她一直生活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面,与同学、与外界保持着明显的距离。

4.学习障碍

大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灵活的,学校与老师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少农村青少年在以前的学习中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一旦学习方法改变或不能适应新课程的学习,便产生了学习障碍,进而由原来的想学、爱学到厌学、弃学,无法适应新的竞争与挑战。

5.教育障碍

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有不少缺陷,只重视升学率和课堂教学而忽视了心理教育,没有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同时,还有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工作欠主动、欠及时、欠普遍,甚至很多问题发生了,老师、同学都不知道,如: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造成以上种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家庭的原因。家庭是孩子生长发育的温床,是塑造情感、性格、意志,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场所。正常的家庭结构、和睦的家庭气氛、民主的管教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最为适宜;而农村家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例如父母离异或外出打工这种不正常的家庭结构,以及紧张的家庭气氛、粗暴型或完全放任型的管教方式,都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是学校的原因。学生入学后,学校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占了主导地位,学校对学生心理影响主要有:(1)教师的管教方式及期望效应。民主的管教方式以及积极的期望态度对学生最为有利,反之,专制、放任的管教方式以及消极的失望态度,则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2)学习压力的影响。如果学习压力过重,会使学生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导致心理的畸形发展。(3)学生团体的影响。一个生机勃勃、团结向上的集体,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反之,则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是社会环境的影响。青少年学生自身的某些因素,如外貌、能力、习惯等对其心理健康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好的个人条件,将会促使其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差的个人条件,有可能会使其滋生自卑情绪,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可见,健康除了身体无病外,还要具备心理的稳定及良好的社会适应。个体健康的生理和健康的心理结合在一起,对社会有良好的适应,才会呈出现完满的健康状态。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笔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应确定以下几个方面: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健全,有较强的行动自觉性、顽强性、果断性和自制力;和谐的人际关系。2005年据杭州某部门的一次调查,有16.79%的青少年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障碍问题有较大的上升趋势。其中,少年为13.76%,青年初期的学生为18.7%,青年为25.39%。女性青少年重于男性青少年;农村青少年重于城市青少年。

事实表明,我国青少年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严峻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严重地阻碍着青少年智力潜能的充分发挥,阻碍着他们学业的进步、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人际之间的正常交往,甚至会导致少部分青少年心理扭曲、道德沦丧,危害社会的稳定和安定。而上述问题在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农村更为普遍。

二、农村心理教育现状

1.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的领导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他们不知道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品质,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更有甚者,他们错误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知识割裂开来,认为搞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自信心的培养”、“青春期的教育”、“良好人际关系的教育”等等,忽略了心理教育中学习心理的指导、能力的培养与创新精神的培育。

2.大多数学生对何谓“心理健康教育”不了解

对于个人躯体上的疾患,例如伤风感冒、头疼咳嗽等,广大学生并不陌生,几乎人人都体验过,但对精神、心理上的疾患,例如焦虑烦恼、孤独空虚、抑郁冷漠等,即使有所感觉,也未必深有体悟,多半忽视或轻视,甚至不愿承认自己有心理方面的障碍。实际上在当今社会,单调枯燥的学习、激烈紧张的考试、观念不当的家庭、节奏快速的生活、不好协调的人际关系等,都会成为农村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根源。

3.课程设置不当,缺乏合适的心理教育教材和合格的心理教育师资

在农村可以说绝大多数学校没有正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多数学校平时只是一味地重视文化知识的教学,时间抓得紧而又紧,给学生心理上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同时,不论是有关心理教育课堂用的教材,还是学生课外读物,都难见踪影。担任心理教育课程的多为政治教师,而他们未经专门学习和培训,没能掌握心理教育的特殊教育方法,习惯于用搞德育的工作思路进行心理教育,常常居高临下地说教,过大过空,没注意学生的情感和体验。

三、对策和措施

1.学校、家庭携手配合,共同教育学生

学校要为家长提供各种交流、互动、沟通的机会,让家长通过学习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家长能用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质和适当的方法去教育和影响未成年人,真正承担起做父母的责任。

在学校,应努力营造一个温暖、文明、和睦、有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首先,可以选派责任心强、乐于做心理辅导的教师外出进修心理教育的有关知识,通过自学和进修相结合,让教师掌握心理专业知识和心理教育方法。

其次,制定心理教育目标。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农村青少年不同的心理、生理特点,积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制定心理教育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

第三,有的放矢,立足实际,侧重不同的心理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编写简易可操作的教材,以深入浅出的方法,用启发性的事例,让学生讨论、选择、思考、分析,逐渐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

最后,建立心理档案,注重归纳总结学生的心理偏差,推行个案研究分析法,实行个别辅导和群体辅导相结合。

2.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早干预

定期对学生进行培训,经常举行诸如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信箱联系的方法,及时搞清楚问题,做好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工作,避免一味地指责与训斥,避免伤及他们的自尊心,当发现他们的错误行为是由于幼稚、易冲动的心理和自我约束的意志薄弱心理造成时,运用和风细雨的心理疏导法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3.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热线电话或热线信箱

心理咨询可以帮助青少年学生排除在学习、生活或成长历程中遇到的烦恼和心理障碍,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咨询室通过心理矫治与推动青少年学生个体发展相结合,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减少由于心理矛盾或心理冲突引发的不良反应,改善其社会适应能力,发掘个人潜能,促进学生人格成长。此外,心理咨询室还要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科学测试和综合分析,收集整理数据、资料,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设立热线电话或热线信箱可以方便青少年学生把一些碍于面子、不敢轻易说出的心里话说出来,使老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4.争取社会力量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

学校和家庭要积极与社区及司法部门沟通信息,相互配合,防止青少年有违法乱纪现象发生;学校要充分利用心理研究机构、医疗机构、卫生部门等各种社会资源,积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心理辅导活动,有计划地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技能和认知能力进行训练,以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让学生真实感受社会中的压力和竞争,感受未来所面对的各种挫折和压力,以增强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使农村青少年学生的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第6篇:青少年心理健康总结范文

5月23日上午8:00在胶州市第十一中学

二、地点:胶西鲁戈庄小学;胶州第十一中学

三、活动组织:胶州市教体局教研室  胶西教育办胶西鲁戈庄小学

胶州第十一中学   

四、参加人员:胶州市心语热线全体工作人员,胶西鲁戈庄小学

胶州第十一中学   全体教师、家长。

五、活动目的及意义:

胶州市教体局几年来一直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日常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先后通过青少年快乐成长活动、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系列培训、心语热线等形式或途径推进全市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体局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儿童心理专家团深入学校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形式,以胶州市心语热线志愿者为核心,尝试联合各级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大集活动,为有需要的家长提供面对面的交流和咨询。自2011年、2012年、2013、2014年5月份分别在三里河小学、香港路小学、第四实验小学、实验初中,成功举行了第一、二、三、四届家庭教育咨询大集,在此基础上, 计划于2015年5月16日、5月23日上午8:00分别在胶西鲁戈庄小学、胶州市第十一中学

举行第五届家庭教育咨询大集,继续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为孩子们的健康幸福成长保驾护航。

第7篇:青少年心理健康总结范文

关键词:心理素质心理问题亟待解决建议重要性顺利开展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问题日趋复杂、信息量超负、就业压力逐年增加、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今天,要想生存,要想成功,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素质。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他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重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地说,我国是从九十年代开始重视,在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努力下,本世纪初开始大面积推广和应用,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大量相关内容出现在基础教育课程之中,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交流,沟通和总结。

一、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与发达地区相比有明显差异

教育部1999年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2年9月26日又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在这两个重要文件的指导下,各省市都制订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安排意见和实施方案。笔者也是实施方案的受益者,曾参加市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在与几位教授及学员的交流过程中,不管从哪方面讲,我们都感受到有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地区之间、农村与城市,特别是欠发达农村地区,可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当然,与发达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就心理健康教育而言,说他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并不为过,可他并不需要庞大的物质做基础。在教育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资源通过专题培训、网络媒体传输、继续教育都能展示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如何利用资源,不断创新;如何做中小学生心灵的守护神,使他们健康成长;如何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这就是我们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

2、部分农村孩子的现状令人担忧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使广大农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部分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令人担忧。首先,数千万农民工远离家乡进城务工,把孩子丢在家中,有的是父母一方在家照顾,有的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有的是托给亲戚朋友,还有的干脆在外租房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由于亲情的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到位,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其次,中国的离婚率近年来是不断攀升,有些家长无视亲情,无视责任,无视孩子的健康成长,也跟着去赶赶“时髦”。情况稍好的是其中一方负起照顾孩子的责任,更值得谴责的是双方各奔东西,将孩子丢给长辈,任其发展。再次,部分家长根本不懂得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夫妻之间貌合神离,关系紧张,经常斗嘴,甚至大打出手,还把不良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除此之外,农村家庭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还较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无论以上那种情况,对孩子稚嫩的心理都有着极其沉重的影响。一位美国学者对一万多名肤色不同、经济条件各异的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孩子们对父母和家庭的要求放在首位的并非是经济、物质条件。他们对吃的、穿的、用的和玩的东西似乎都不大在意,相反,却很关注自己的家庭精神生活。事实也证明:学校中的学困生大部分也来自这些家庭,部分教师无奈之下,采取“高压”政策,不注重心理疏导,学困生也就变成辍学生了。

3、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就是一个大熔炉。有些人认为:青少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受社会影响不大。其实不然,人的心理乃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青少年自出生之日起就受到社会各种因素影响,使他们逐渐形成理想、信念、世界观、需要、动机、兴趣和态度等心理品质。社会意识形态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通过社会信息作为媒介的,健康的社会信息,有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不健康的社会信息,则会造成种种危害。在广大农村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影响青少年的不良因素比比皆是,如封建迷信、重男轻女、坑蒙拐骗、打架斗殴、不良传媒、黄色文化、赌博、网络陷阱、上学不如打工挣钱等不良因素一直在向学校教育发起挑战,也正在侵蚀青少年的心灵。

4、家长和学校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

经济欠发达的大部分农村家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仅是不够,而且是严重缺乏。他们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一切教育责任都是学校的。我们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持这种观点占到了40%以上。一方面我们为农村家庭教育的薄弱感到无奈;另一方面我们感受到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学校的确应担当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那么,学校在这方面究竟做得如何?事实上,每年相关文件来了一大堆,而迅速被锁进档案柜的居多。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一切都要服务于“分数”。因此,部分教师甚至是领导把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形势教育”,会浪费师生大量时间,于是随便走走过场,也就不了了之。却没认识到做好这项教育正是在为自己的教学效果打下坚实基础,为学生健康成长铺平道路。

5、学校硬件设施满足不了当前的

需要

按上级文件的要求,各所中小学必须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有专职或兼职辅导教师为学生服务。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建立心理咨询室,必要时要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据了解,我所在的地区能达到第一项要求的都为数不多。要么是一无所有;要么是挂牌不“营业”。

当然,这里面的确有些客观原因存在,一是经费不足;二是校舍不够;三是缺少师资。但笔者认为,这些困难并不能阻碍我们对学生心灵的呵护。

7、师资力量力量薄弱是影响心理

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

毋庸置疑,农村中小学无论是师资配备,还是整体素质,都与城市中小学有一定的差距。他们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参加专题培训的机会很少,加之部分教师不注重学习,一年到头办公桌上只有两本书,一是教本,二是教参。或是不注重研究教材,无法进行学科渗透。另外,受编制限制,基本不可能给学校配备专职教师。这些现实问题都严重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7、极度的保护,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1—2个子女,由于数量稀少,呵护的“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为了保护孩子,他们的部分好奇心被扼杀,家长一再迁就,缺少挫折教育,缺乏体验,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随之减弱,同时,学校在“安全”的压力下,还敢做什么?教育方式就转变成“捆在教室,磨破嘴皮”。让他们接受的是理论,缺少的是体验,是一种内化的过程。想想当年的我们,学校一年四季都有野外活动,在活动中提高了能力,强化了心理素质。看看现在,还有几所学校敢开展野外活动。由于他们缺少体验的过程,往往在遇事后走极端。因此,笔者认为:极度的保护等于“自杀”。值得说明的是,我们并非否定安全的重要,而是呼吁上级有关部门和广大同仁如何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8篇:青少年心理健康总结范文

摘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是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一个重要目标。本文通过调查总体阐述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基于这些问题提出了作为一班之主班主任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措施 教育

1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升学压力、家庭矛盾、青少年早恋等原因造成心理亚健康的学生越来越多,甚至有些学生有自杀、犯罪的行为或倾向。中等职业学校是我国专业性技术人才的培养重要基地,而且学生人数占我国整个青少年总数的五分之二以上,由于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这一比例还在不断的上升。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我国教育界面临的一大难题,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是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者的工作重点。本文从不同的方面分析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然后基于这些问题提出了班主任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对应的措施。

2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通过对一所中等职业学校400名在校学生调查,统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57%,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占总人数的20%。根据调查心理健康问题大致归纳为如下几方面。

2.1 入学不适应问题:入学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一次挑战,陌生的学校环境、同学、老师以及作息方式让他们很难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通常这些学生会出现恐惧、焦虑、孤独、抑郁等不健康的情绪,这种状况下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没有学习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出现违法校规校纪的做法。

2.2 学习相关的问题:学习是每个学生的主要工作,根据统计学生中学习相关的心理问题占总的心理问题的70%。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考试焦虑,考试前忧虑、恐惧以及烦躁不安是很多学生都有的问题。学习厌倦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有些学生对老师反感,对家长对立,产生了反叛的心理。

2.3 人际关系问题:中等职业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学校人际交往主要表现在冷漠、不合群、孤僻、冷漠甚至有时退宿。调查显示有45%的学生存在的师生关系心理问题,38%的学生存在着和同龄人交流的关系问题。

2.4 人格问题:通常青少年存在着嫉妒、敌对、偏激、狭隘、孤僻、暴躁、自卑等不良人格。这些问题使得他们不愿意被别人约束,通常会出现欺骗、说谎、横行霸道、偷窃等犯罪行为。

3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措施

班主任作为一班之主,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班主任的行为和教育方法直接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作为班主任就需要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进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克服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惑,帮助学生形成自己良好的人格。班主任需要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3.1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心理专职人员的工作,每个班主任在和学生相处期间要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如果发现学生有心理问题,应该及时的帮助他们解决其问题。同时班主任需要认真的学习青少年心理学相关的基础知识,提高自身修养和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班主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3.2 重视家庭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仅与学校老师有关,还与学生的家长以及家庭环境有关。因此班主任要及时的和学生家长联系,帮助和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让家长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用正确的方式和良好的行为教育和感化自己的子女。让家长能够和学校配合培养自己的子女,共同塑造这些青少年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3.3 团体辅导:班主任利用集体教育资源,组织班会,让学生相互熟悉、自我泄露、交流观点,加深对别人的支持与理解,同时让学生情感体验。可以让学生在此过程中认识他人,更加的了解自己、获得别人的支持、得到宣泄的对象,减少无助感和孤独感,让学生恢复自行,并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3.4 个别教育: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相同的地方,但是也有个性的一面。对于一些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班主任应该进行个别教育。班主任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如果发现有学生存在的个别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的行为以及相关的背景进行分析和综合,辨别出其心理问题的性质、特征以及原因。然后和学生通过谈话、聊天或者其它方式进行交流,帮助这些学生尽快的克服这些问题。

3.5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人生观:乐观的心态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人生观。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是,首先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和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班上多开趣味活动,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以及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调节学生心态。其次班主任可以在活动中给学生口头或者物资上的奖励,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4 总结

中等职业学校是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这些学生关系到将来我国的发展,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因而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稳定。由此可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我国人口的综合素质的重点工作之一。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加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扩大师资力量的投资以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首先从入学不适应、学习问题、人格问题和人际关系四方面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了阐述,然后基于这些问题,提出了班主任从不同方面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玉兰,洪顺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5(1):26-27

[2] 李.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J].甘肃科技,2010(23).

[3] 周燕. 乌鲁木齐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

第9篇:青少年心理健康总结范文

[关键词] 青少年学生;焦虑情绪;抑郁情绪;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 R7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4(c)-0053-04

[Abstract] Recently,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mong teenagers has become a more prominent problem. There are many factors such as family, society and individual contributing to this situation, among which whether gender differences, family structure and parents' educational level have positive or negative impacts on this situation is still controversial. At pres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mong teenagers and lifestyle has become a new study trend. Beside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aimed to this issue present diversified characteristics. It has been proved in foreign studies that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amily therapy and 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this issue.

[Key words] Teenagers; Anxiety; Depression; Research status

青少年是个体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被称作“心理断乳期”,对这一人群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十分必要。近年来,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研究指出5.8%~30%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随年龄增长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常会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主要表现为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影响了青少年的生理、社会交往以及学业成就等各个方面的健康发展。本文就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流行病学研究现状、主要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以及心理干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1 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1.1 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检出率

由于研究工具以及研究对象的不同,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检出率存在不一致的现象,而且近几年研究发现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检出率有上升趋势。陈翔春等[1]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The screen for child anxiety related emotional disorders,SCARED)对上海市嘉定区初中生焦虑状况进行调查,显示初中生焦虑情绪检出率为38.5%。金霞芳等[2]采用抑郁量表(CES-D)对上海市松江区初中生进行调查,显示该地区初中生抑郁情绪检出率为38.3%。

国外研究显示,青少年焦虑情绪的发生率为10%~20%,抑郁情绪检出率在20%左右,而且近年来青少年学生焦虑抑郁情绪检出率差异很大,为4%~30%。有研究使用贝克抑郁量表(the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得出青少年抑郁情绪检出率为30%[3],而使用相同的工具其他研究结果为42.9%[4]。此外,Ferro等[3]采用青少年自评量表(youth self report,YSR)进行研究,显示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检出率分别为30.7%和22%。

1.2 性别特征

对于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的性别差异,目前的研究结果仍有争议。徐伏莲等[4]研究发现,青少年女生的焦虑情绪评分要高于男性,同时女生焦虑情绪的检出率要高于男生。这可能是女生生理基础和社会角色等因素的原因,青春期的女性情感更敏感、细腻,容易被一些事情所困扰产生情绪问题。但来源等[5]研究发现,男生容易产生抑郁情绪,这可能是因为青春期的男生自我意识提高,但由于社会角色等原因不善表达、发泄情感,较女生而言得到的支持与关爱较少,容易产生情绪问题。而万爱兰等[6]却指出男生、女生的焦虑情绪并没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所用量表和地区差异造成的。

2 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2.1 家庭因素

许多研究表明,家庭因素中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关系与青少年的焦虑抑郁情绪均存在显著相关。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父母的拒绝、惩罚粗暴的消极教养方式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Belhadj等[7]通过荟萃分析发现,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是焦虑抑郁情绪的高危因素。此外,父母的文化水平与青少年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存在显著相关,但仍有一些研究结果有争议。张莉等[8]研究发现,父母文化程度高是中学生焦虑情绪的重要保护因素。但有研究发现,父母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学生中,其焦虑情绪检出率较高[6]。目前,家庭结构对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没有统一的结论,有研究发现单亲或者寄养家庭是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之一[3],而Van Oort等[9]认为家庭结构与焦虑情绪无显著相关。Pikó等[10]的研究表明,家庭经济不好的青少年更加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此外,Dumont等[11]研究发现,父母与子女有良好的沟通、父母经常听取子女意见能降低青少年焦虑情绪产生的风险。

2.2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以及支持的利用度。一般认为,社会支持对初中生的心理适应与行为适应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效果。张佳妮[12]研究发现,初中生社交焦虑和社会支持具有显著负相关。此外,有研究进一步发现,社会支持对受欺负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具有显著的同时性主效应与调节效应,其中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主要针对受欺负男生这一群体[11]。国外学者Tanigawa等[13]研究发现,父母与好友的支持能够缓解受欺负男生的抑郁情绪,而一项研究表明,父母支持的调节效应主要针对受欺负的初中女生群体。

2.3 人格

国内外研究发现,焦虑和个体的人格呈显著相关即性格愈稳定外向,其焦虑水平愈低。徐明津等[14]近期的一项研究发现,宜人性高、谨慎性高、外倾性高是焦虑抑郁情绪的保护因子,而情绪不稳定的个体较为容易出现焦虑的情绪状态,这一发现与国内更早的一些相关研究报道比较一致。此外,曹佳等[15]研究结果表明,人格中的精神质与神经质两大因子和焦虑情绪有显著正相关。

2.4 认知方面

研究表明,认知因素中的自我评价、自我意识以及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等都与青少年的焦虑抑郁情绪相关。李玉霞[16]的研究发现,认知情绪调节中的积极重评是预测焦虑情绪的重要因子之一,灾难化则是预测抑郁情绪的重要因子,这与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相类似[13]。国内学者李荣风[17]的一项研究发现,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抑郁情绪、特质焦虑呈显著负相关。张佳妮[12]近期的一项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是社交焦虑的有效预测因子之一,二者之间呈负相关。此外,Haller等[18]的研究表明,高社交焦虑水平的青少年学生在解释与归因方式上存在认知偏差。

2.5 生活方式

2.5.1 饮食与睡眠 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可能是导致青少年抑郁、焦虑情绪产生的重要危险因素。Weng等[19]研究指出,零食型饮食模式和红色肉类饮食模式是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产生的高危因素,而传统型饮食模式则是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的保护因素。此外,White等[20]研究发现,对于男生来说,家庭进餐频率高、家庭进餐氛围好、进餐时间合理、饮食结构高水平是抑郁情绪的保护因素,而且提高家庭进餐频率、改善进餐氛围能够提高青少年的幸福感,预防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

睡眠质量、睡眠模式等对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有较大的影响。Potvin等[21]研究表明,白天嗜睡、睡眠紊乱与焦虑情绪存在显著相关。此外,Simor等[22]的研究发现,下午、夜晚工作而白天思睡的睡眠模式是预测个体产生高焦虑抑郁情绪的风险因子,此外,研究发现上床时间延迟会使中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变得更糟。

2.5.2 参与活动与体育锻炼 多参加活动以及进行体育锻炼可预防以及改善青少年学生焦虑抑郁情绪。国外研究发现,多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有利于降低抑郁情绪产生的风险,如缝纫、修补或修理东西、做饭、唱歌或演奏乐器、绘画或者涂画,该研究指出这可能是由于高频率的参加创造性活动能够激发青少年的积极情绪、提高自我效能感以及竞争意识、维持幸福感,而且可以缓解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23]。此外,一些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对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有较大影响,如Dziubek等[24]的研究发现,加强体育锻炼有利于降低抑郁水平。

3 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的心理干预研究现状

对于青少年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考虑到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很多研究者提倡以心理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目前根据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心理治疗主要含有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以及人际关系心理治疗等。

3.1 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有效改善青少年的焦虑抑郁情绪,已被很多研究证实。如国内一项随机对照实验,使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技术有效地降低了青少年学生的焦虑症状[25]。此外,国外学者对患有抑郁情绪青少年进行的一项纵向随机对照试验表明,接受认知行为治疗以及基于正念疗法的睡眠干预实验组,治疗结束后其抑郁水平显著低于控制组[21]。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目前更多的研究使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认知行为治疗来改善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如Stasiak等[26]采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认知行为治疗技术,有效改善了青少年的焦虑抑郁情绪。

3.2 家庭治疗

家庭人员之间的关系对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家庭治疗的目的是改善家庭成员间的沟通模式与行为互动模式,使家庭能够解决问题,缓解个人症状,采用家庭治疗可以有效改善青少年的焦虑抑郁情绪。国内的一项随机对照实验,采用家庭治疗技术有效治疗了青少年的焦虑情绪,而且远期效果较为明显[5]。同时,Betancourt等[27]的研究表明,使用家庭治疗技术,包括改善家庭关系、好的教养方式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支持,能够有效改善青少年的焦虑抑郁情绪。此外,Shpigel等[28]指出,基于依恋理论的家庭治疗是家庭治疗的新趋势,并且该技术治疗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的效果较好。

3.3 人际关系心理治疗

不良的人际关系会给青少年带来焦虑抑郁情绪问题,尤其是来自家庭和朋友间不良的关系。目前呈现出基于网络的人际关系心理治疗趋势,Donker等[29]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基于网络的人际关系心理治疗可能是治疗青少年抑郁情绪的首选治疗方法。此外,O'Shea等[30]采用个体以及团体人际关系治疗技术对患有抑郁情绪的青少年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显示二者对青少年抑郁情绪的改善均有长期效果。Rahioui等[31]的临床试验表明,人际关系心理治疗技术治疗各种人群的重度抑郁症是有效的。此外,研究表明音乐治疗、基于校园的干预项目、艺术治疗、森田治疗、生活方式的干预项目(如加强体育锻炼与改善睡眠质量)等对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均有效。

4 总结与展望

纵观国内外研究,青少年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问题现状不容乐观。但青少年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调查工具有多种,且各研究同时使用,焦虑抑郁情绪评判标准不统一。对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涉及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以及个人因素三大方面,包括父母教养方式以及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结构与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关系、社会支持、个体的人格、认知、生活方式等。其中,对于性别差异、家庭结构以及父母文化水平对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目前仍有争议。此外,生活方式这一因素成为国外以及中国台湾学者研究的热点,而中国大陆学者对此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研究中涉及的因子以及综合考虑生活方式外的其他因素较少。提示以后可以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为解决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问题提供更多丰富的依据。

对于青少年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心理干预,国内外已证明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人际关系心理治疗等心理干预技术的有效性。但这些干预研究的缺陷在于研究样本量较少、进行疗效长期追踪的研究较少、国内采用的干预技术较为单一。

由此,我国青少年心理卫生研究可加强以下方面:统一标准研究工具、鼓励大样本与纵向研究、增加研究的相关因素、采用多种心理干预技术进行研究。此外,要大力宣传青少年心理健康卫生知识,使家长、学校能够早识别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最终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促进青少年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翔春,吴彦,班春霞,等.上海市嘉定区初中学生焦虑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4(4):442-445.

[2] 金霞芳,常向东,马丹英.初中生抑郁现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4):587-589.

[3] Ferro MA,Van Lieshout R,Scott JG,et al. Condition-specific associations of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with asthma and food allergy [J]. J Asthma,2016,21:1-7.

[4] 徐伏莲,陈海泉,许律琴,等.江门市中学生抑郁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77-79,83.

[5] 来源,张巧玲,刘曙光,等.北京农村地区2060例中学生焦虑、抑郁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8):1204-1207.

[6] 万爱兰,卢和丽,郭明,等.南昌市初中生焦虑情绪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3):415-417.

[7] Belhadj Kouider E,Petermann F. Common risk factors of depressive and anxiety symptomatics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a systematic review from transdiagnostic perspectives [J]. Fortschr Neurol Psychiatr,2015,83(6):321-333.

[8] 张莉,李飞,孟软何,等.父母受教育程度对中学生焦虑情绪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8):1176-1178.

[9] Van Oort FV,Greaves-Lord K,Ormel J,et al. Risk indicators of anxiety throughout adolescence:the TRAILS study [J]. Depress Anxiety,2011,28(6):485-494.

[10] Pikó B,Luszczynska A. Social inequalities in adolescent depres-sion:social support and optimism as mediators [J]. Psychiatr Hung,2010,25(3):233-242.

[11] Dumont IP,Olson AL. Primary care,depression,and anxiety:exploring somatic and emotional predictors of mental health status in adolescents [J]. J Am Board Fam Med,2012,25(3):291-299.

[12] 张佳妮.初中生社交焦虑及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13] Tanigawa DA,Furlong MJ,Felix ED,et al. The protective role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gainst the manifestation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peer victims [J]. Journal of School Violence,2011,10(4):602-614.

[14] 徐明津,冯志远,黄霞妮,等.中学生人格、心理韧性与焦虑的关系研究[J].广西教育,2015(27):104-105.

[15] 曹佳,崔金玉,王忆军,等.不同性别中学生焦虑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11):1315-1316.

[16] 李玉霞.青少年抑郁、焦虑情绪与其相关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3):415-417.

[17] 李荣风.自我概念、母亲抑郁与青少年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18] Haller SP,Raeder SM,Scerif G,et al. Measuring online interpretations and attributions of social situations:Links with adolescent social anxiety [J]. J Behav Ther Exp Psychiatry,2015,15(50):250-256.

[19] Weng TT,Hao JH,Qian QW,et al. Is there any relationship between dietary patterns and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Chinese adolescents?[J]. Public Health Nutr,2012,15(4):673-682.

[20] White HJ,Haycraft E,Meyer C. Family mealtimes and eating psychopathology:the rol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mong adolescent girls and boys [J]. Appetite,2014, 75(2):173-179.

[21] Potvin O,Lorrain D,Belleville G,et al. Subjective sleep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older adults:a population-based study [J]. Int J Geriatr Psychiatry,2014,29(12):1262-1270.

[22] Simor P,Zavecz Z,Pálosi V,et al. The influence of sleep complaints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hronotype and negative emotionality in young adults [J]. Chronobiol Int,2015,32(1):1-10.

[23] Parisi JM,Xia J,Spira AP,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lifestyle activities and late-life depressive symptoms [J]. Act Adapt Aging,2014,38(1):1-10.

[24] Dziubek W,Kowalska J,Kusztal M,et al. The level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dialysis patients undertaking regular physical exercise training-a preliminary study [J]. Kidney Blood Press Res,2016,41(1):86-98.

[25] 闫煜蕾,王珊珊,唐淼,等.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青少年焦虑症状的干预效果初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 29(1):10-15.

[26] Stasiak K,Fleming T,Lucassen MF,et al. Computer-based and online therapy for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Sage Publications,2015,11(12):440.

[27] Betancourt TS,Ng LC,Kirk CM,et al. Family-based prevention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children affected by HIV and AIDS:an open trial [J]. AIDS,2014,28(3):359-368.

[28] Shpigel MS,Diamond GM,Diamond GS. Changes in parenting behaviors,attachment,depressive symptoms,and suicidal ideation in attachment-based family therapy for depressive and suicidal adolescents [J]. J Marital Fam Ther,2012,38(1):271-283.

[29] Donker T,Batterham PJ,Warmerdam L,et al. Predictors and moderators of response to interne-delivered 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and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depression [J]. J Affect Disord,2013,151(1):343-351.

[30] O'Shea G,Spence SH,Donovan CL. Group versus individual 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for depressed adolescents [J]. Behav Cogn Psychother,2015,43(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