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选择典型事例
选择典型事例最能凸显人物的个性,最能塑造出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事例有的很概括,有的很具体,有的很一般,有的很典型。这就决定了在选材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所塑造的人物的特点和本质,凡是不能表现出这一点的事例一律不入文。如巴尔扎克在《守财奴》一文中选取了老葛朗台临死抓金十字架这件事,反映了葛朗台贪婪的个性,塑造出一个贪婪成性、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再如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在写蔺相如时对事例选取上可以说是匠心独运,“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廉蔺交欢”三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分别塑造出一个善于审时度势、有随机应变之智且具有宽容大度之心的蔺相如,给人印象深刻。
二、描摹语言和动作
在一个具体的事件中,哪些语言和动作最能体现人物个性,这是记叙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环节之一。选择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言和动作进行描摹,也是塑造人物形象最常用也最好用的方法之一。曾把中国小说推至顶峰的大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人物语言就精彩至极。《林黛玉进贾府》一回中王熙凤一出场的那几句话非常具有艺术魅力:“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这几句话只有王熙凤这样的人才说得出,也就是说这几句话是和王熙凤的身份个性极其相符的,并恰当地塑造出她大胆泼辣、工于心计、善于逢迎的个性特点。
三、注重细节描写
一个好的细节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不仅能塑造出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还能让整部作品活色生香。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如果多关注一下细节描写,人物个性就能更加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来。如巴金在《小狗包弟》中,日本女士询问小狗包弟这一细节,既表现了小狗包弟的善良、可爱,又为后文被送往医院做实验品埋下伏笔。
四、用别人来衬托
分析人物形象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小说主要通过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进行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来塑造鲜明而独特的形象。我们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须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感受到作者倾注在人物上的爱憎感情,同时要注意到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关系。
1.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以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侧面等描写为切入点来分析方法并点出其作用,常用语就是“通过以上描写,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某某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此的某某情感。
2.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要全文阅读,首先看文中有无对其人性格特征直接概括的词语,如乐观向上、自私等;然后要根据针对其人的描写和情节,来概括人物在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在答题时要对性格特征进行归类整理,使答案更加清晰。对内与对外分开,正面与反面分开,前期与后期分开等。
概括人物形象题与概括性格特征类似。不过人物形象试题在答题模式上常采用以下形式:
一般要首先加以概括,然后在分词在文中找到体现点。
小说塑造了一个(或A是一个)abcd的人物形象。“……”可见其a;“……”可见其b;
3.对文中人物或人物的行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
对此,一般可从以下四方面把握。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分析人物时还要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理解。
第四、通过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立双方的矛盾冲突,来分析人物性格。
二、挖掘作品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
①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1.设置了悬念。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②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尤其注意和结局,矛盾双方的结局;
③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④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⑤注意从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角度给小说定性,是悲剧性的、喜剧性的还是悲喜交加的。
【关键词】台词;人物塑造;表演;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8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018-02
台词和动作是舞台人物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主要手段。台词相比于动作在舞台上更能表达情感和情绪。台词是剧作者用来展示剧情发展、刻画人物形象、体现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同时,台词也是剧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成分,没有台词,就没有剧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以上分析足以说明台词对于剧本和舞台人物塑造的重要作用。
一、台词的概述
台词是舞台表演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演员向观众传递情感、思想的重要工具。同时,台词不是演员按部就班地将剧本中的话语毫无情感地念出来,台词需要用停顿、重音和语调才能体现其独特韵味。以下介绍了什么是台词、台词在舞台和影视中的体现、台词在舞台表演中的基本表现手段、停顿、语调、重音等。
(一)台词的概念
台词在剧作中是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可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可用来展现剧情的发展变化,还可用来体现主题思想。同时,在剧本创作中,台词还是表现戏剧艺术作品创造性和艺术性的主要因素。戏剧相比于小说、议论文等其他文学样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小说等文学样式可由作者直接向读者解说,而戏剧只能通过演员在舞台上表达。也就是说,戏剧不是作者直接向读者传达感情,而要通过演员来传达作品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台词是演员在表演中唯一可运用的语言手段。
(二)台词在舞台上的体现
表演的两大成分是语言和动作,在当今影视剧等高度发展的有声表演时代,语言比动作更能体现戏剧的特点,是表演的最关键因素。语言比动作传达的感情更深刻、复杂、强烈和丰富。台词表现了剧中每个人物的出身、背景以及特点,即使在传统的无声表演时代,戏剧也需借助字幕才能更好地表现其精髓,体现其复杂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台词之于舞台的基本表现手段
首先,重音是表现台词抑扬顿挫特点的一个主要形式。重音是对某个音节进行强调,将语调拖长、语气加重、声音加大的一种现象。
其次,停顿是影响台词效果的另一因素。停顿在舞台上的运用可分为两类来体现:一种是心理停顿,另一种是语音停顿。心理停顿是演员由于感情需要而表现出来的,它服务于人物的内心情感,是由于心理情感的特殊变化,内心出现波澜。语音停顿是用来辅助形态的,使形态更加完善。
再次,语调在表现台词技巧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语调将台词表现得生动活泼,富有情感。语调可反映和表现舞台人物的不同情绪,语调直接影响着台词是否生动形象。语调是将重音和停顿进行有效结合的一种技巧,以此来突出说话内容的重要性。
二、台词和舞台角色塑造的关系
台词是塑造剧中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和方法,舞台人物需借助台词才能将剧中人物形象塑造得淋漓尽致和完美生动。台词和舞台角色塑造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以下分别进行分析和说明。
(一)同一角色对不同台词进行塑造体现的不同
台词是剧作家刻画剧中人物的基本手段,也是演员塑造剧中人物形象的重要依据。演员处理台词需将作者写在剧本中的“死”的文字,通过自身的处理方式,变成“活”的对话或者独白。因此,演员在舞台上对台词的处理关系到他所塑造的形象是否鲜明。戏剧的关键在于台词而不在于动作。同一角色在塑造不同台词时,需要根据情景和环境的变化,灵活对台词进行处理。同一人物面对不同对象时,出现不同台词和不同语调语气是因为演员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情绪是完全不同的。
(二)不同角色对同一台词塑造体现的不同
同一台词由不同角色塑造所表现出的情感和呈现方式也是不同的。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需对台词进行处理,理解台词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台词的深层含义,然后对台词进行揣摩和表达。同时,演员需通过台词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和人物各个时期的情绪情感,然后通过语言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另外,通过台词把握人物的性格、理解人物的生活,然后确立人物语言基调。在人物塑造中,把握人物潜台词,可以更好地掌握角色的语言动作,从而塑造完美的角色。
在《这是最后的战争》一剧中,对“大姐”两个字,由不同的人物来塑造,所体现的情感和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周小剑第一次带自己的母亲郭春兰回家见姥姥和姥爷时,何晓明第一眼见到大姐郭春兰的反应是很意外,觉得不可思议。这时,当他说出“大姐”两个字时,表现出的是疑问的语气,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周小剑与何晓明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而周小剑又打算揭发何晓明的阴谋罪状,因而何晓明对周小剑存在严重的痛恨心理。而现在何晓明发现大姐郭春兰居然是仇人周小剑的母亲,发出“大姐”两个字,道出了自己内心的无奈和吃惊。郭春兰来到何家时,除了何晓明道出了大姐之外,大明和秋菊也叫了“大姐”,他们叫大姐是出于礼貌,心中很平静,没有何晓明那般复杂矛盾的心理。
同一台词中蕴含的潜台词,也是因为不同人物在台词表现中由自身不同的感触而引发的。其实,舞台上的对话与生活中的对话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同时,由于演员自身性格、生活习性、感触和情感的不同,在对待同一台词时也会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现象。也许观众看不出任何端倪,但是作为演员,需明白同一台词中蕴含的道理和表现的张力的区别。
(三)潜台词对于舞台角色塑造的作用
潜台词隐藏在演员所说的某一台词中,话语没有直接表现出来,但是通过对台词进行深层次理解和体会能够推敲其意思。也就是说,潜台词是话中所包含的意思,需观众自己去领悟。潜台词在戏剧中的运用可以委婉地表达意思,可以有效启发观众的思维,激发观众的想象。
在戏剧中或者舞台上,挖掘和表现潜台词可对角色的内心活动和情感以及精神生活进行诠释,因而潜台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同时,对潜台词进行挖掘可以为舞台演员塑造剧中形象提供良好的情绪、语气和行动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另外,挖掘潜台词也是演员技艺技巧、表演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体现。
在戏剧表演中,潜台词是演员想说但是由于剧情的限制却不能说的话。通常,这一类话出现在剧本规定的情境中。虽然每部戏剧中不一定每句台词都蕴含着潜台词,但是丰富、耐人寻味的潜台词是戏剧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总之,潜台词可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给观众留下回味的余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台词在舞台人物塑造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是人物的灵魂。在戏剧表演中,如果演员处理台词恰当,剧中人物的思想和灵魂也就活了起来。台词是舞台人物表达情感、向观众传递思想情感的重中之重,它是剧中任何其他形式都不可替代的。在表演中,演员需对台词的重音、停顿等认真处理和研究,才能塑造完美的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李爱华.浅析强化台词对人物塑造的重要性――以《雷雨》中人物为例[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5(01):14-15.
[2]赵果.“模范人物”戏剧典型性的非典型塑造――对话剧小品《洁净》人物塑造的体会[J].四川戏剧,2015(04):161-163.
关键词:电视舞台;化妆造型;审美特征;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J906
1.电视舞台化妆造型审美特征分析
1.1真实性
在电视舞台当中的化妆,要求首先应该做到逼真。由于电视剧都是表现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真实场景,所以必须注重要求演员的化妆要具有逼真性和通俗性。很多电视作品都是来源于实际社会生活,展现实际生活中的真善美。为了增加电视的可信性,因此要求电视中的人物形象更加具有真实性。对于观众来说,人物形象是带给人的第一感觉,假如给人的初始感觉就是假的,就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因此在化妆中必须重视真实性。对于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作品,对于演员的化妆就更要追求自然。如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中的军旅类电视剧,这方面的肖像妆,不但要追求外貌上的逼真,而且更应注重神似。更重视利用化妆表现作品的艺术性。这类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现实生活中过去或现在的真实人物,所以在化妆时,要追求形似和神似的双重效果,这就是肖像妆造型。但随着过去的事情距离现在的时间越来越久,观众群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趋于年轻化,而年轻人对于伟人的外貌没有深刻的印象,因此对于伟人的外在形象没有过多的要求,更加重视欣赏伟人的神似。
1.2表现性
在现在的电视舞台化妆中,很多作品都注重表现其内在的神韵,也就是重视“表现性”。在很多电视作品中,化妆追求的效果已经远远不只是人物的真实自然,而是力求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展现事物的内在本质,也可以在其中加入设计师的情感认识来表现人物形象。在表现事物方面加入主观性的内涵,使其更具浪漫主义情怀。如,在很多电视作品中的化妆重视追求展现事物的内在本质,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再约束于外在形象的建立,而是着重体现设计师的思想感情,可以加重观众的理解与感受。表现型化妆手法更多表现浪漫主义情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是经过设计师提纯的,具有设计师的主观意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大多情况下,重视添加观众易于理解的内容,可以增加观众的心理感受。
1.3象征性
在电视舞台的化妆当中,运用象征性手段不是指的运用类似的事物互相取代,而是通过塑造较为直观具体的舞台形象,来代替比较抽象的事物。在实际化妆当中,主要根据一种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从其中抽取具有代表意义的一些特性来表现另一种事物形象,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表现包含特定意义的造型。在化妆当中,象征手段一共有两种,显性象征和暗示性象征。显性象征在实际运用时也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由于两种物体之间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可以通过提取其中一种物体的特性,利用重新整合来表现另一种物体的性质,由于两者之间存在很多相似的特性,所以这种表现手法更易于为观众所接受。还有一种就是不考虑事物的外部特性,而是依据人们日常生活经验,对某一特定事物的实际体验进行展示。这种方法常常适用于特定的场合。暗示性象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与表现的意义之间看似毫无联系,而是通过设计师突出表现人物的特征,利用各种表现形式贴近表现人物的身份,可以使观众产生很多联想,以至联想到设计师要求达到的艺术境界,主要是利用一个人物的塑造来展现一个社会群体。
2.电视舞台化妆造型设计要点
在实际运用中,在塑造电视舞台人物形象时要注意构成因素的应用。
一是灵活运用各种色彩,色彩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手法有色相、明度和纯度。根据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要对三者进行合理搭配,以求达到最佳舞台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更为广大观众所接受。
二是点的准确运用,点就是指的人物的眉、眼、唇和鼻等,由于人物形象不同,所以在这些方面的大小、形状、颜色都不相同,设计师要根据人物形象来具体应用各种表现手法。
三是注意化妆中的线条。线条在人物形象塑造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定要根据不同的人物来运用不同的线条,要准确把握各种形状线条的应用,要突出人物的整体形象,避免线条的过多或过少。
四是总体塑造人物。对于人物的整体造型来讲,可以依据人物原有的身高、胖瘦、面部特征等,对其进行整体形象的塑造,使其更加接近于完美,有效利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要注意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的各种细节,使其对形象整体起到烘托的作用。
五注意是基本的化妆造型。首先应严格从舞台人物出发,以现实生活为根据去塑造演员的外貌,化妆人员要认真研究剧本,如果有可能,还应当到现实生活中观察体验,并需要研究参考大量的形象和文字资料,以帮助自己正确把握人物的主要外部特征,从而顺利地完成塑造人物的任务。在化妆造型的过程中,切忌那种脱离人物,脱离生活,单纯为了美而把演员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倾向。那么,在电视舞台的化妆中更要想到出现在屏幕上的演员的画面效果,与当时的叙事或歌舞的气氛相一致。
运用化妆技巧,以适应各种不同条件的电视节目形式,在塑造电视人物形象时,演员(包括杂技、歌舞等)在演出中统一化妆,但因不同场地和条件,其效果也是有差异的。我们认为:演员的化妆要充分考虑剧场的不同环境和条件(剧场的大小、舞台灯光的配置、色调与强弱)以及在各种特效灯光的配合下,服装和布景的综合衬托作用。
节目的化妆、发型设计遵循这样一个原则:一方面保持舞蹈的民族民间色彩;另一方面,在艺术上要有夸张,能够做出超越生活表象的描摹。这就要求每一个舞蹈的发型、头饰、造型都要有所不同。
具体到每一个舞蹈,要根据舞蹈所要表现的内容来决定其发型、头饰及其造型。如歌舞《绍兴酒》是男子着绍兴的黑色小毡帽,素布上衣,但独舞与在一个大型酒坛四周的男群舞,衣服的颜色虽突出江南的特色,但颜色太暗,所以在他们的腰间配红腰带,表现他们的活力和醉意,发型、头饰、造型等各个方面都重点突出男演员,酒坛的上方系一大红花,灯光的颜色是由冷转暧,演员要有户外的感觉,所以打了冷的粉底。《舞动的华东》节目中《采茶女》的整体色调是绿色,象征着朝气和一片生机,服装是蓝底白花的上衣,舞蹈动作婀娜多情,尽管没有暖调,我们在演员的脸上轻轻地着了一点红,让人感觉到年轻姑娘的健康、朝气。
电视舞台艺术在化妆造型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灯光的作用,舞台上特定的典型环境和气氛是由布景和灯光所创造的,这就要求化妆人员必须了解舞台灯光的不同角度、不同明暗和不同的色光对化妆色彩明暗的影响,要了解哪些情况有利于化妆,哪些情况对化妆会起破坏作用。色光对于化妆色彩的影响有一定规律,光色和物色的色相相同的物体会使色彩变得鲜艳漂亮;光色和物色的色相互为补色,物体的颜色会变得阴暗发灰,甚至变黑;如果光色和物体的色相虽不完全相同却比较接近,物体的颜色会变得鲜明;如果光色和物色接近于互补色,则物体的颜色也会变得灰暗。掌握这条规律就能在灯光和化妆的配合中达到良好效果。
3.结语
总之,在电视和舞台的人物化妆中,一定要根据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所处的环境,来进行人物形象的刻画,避免一味追求人物的外在美,而忽略了表现事物的内涵。因此化妆师不但要具有高超的化妆技术,而且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只有这样,塑造的舞台形象才能被广大观众所接受。
参考文献
[1]张景富.电视舞台化妆造型设计要点探析[J].黄河之声,2011(02)
小作文就表达方式而言,以考查描写为主,与大作文的议论和记叙方式相辅相成,丰富了考查的内容。小作文就描写对象分类,大致可分为写人、绘景和状物。现就人物描写,结合具体题型,浅析如何可以让所绘形象更准确、更鲜明。
例:鲁迅在《祝福》中通过对祥林嫂外貌的描写,活灵活现地写出了祥林嫂的生存状态,成功地塑造了这个人物形象。请借鉴外貌描写的方法,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刻画自己母亲的外貌,写出她的形象特征。(200字左右)
对于一般学生而言,对于外貌描写学生并不陌生,可以从五官、手脚、身体及着装方面考虑进行人物塑造。但每一个方面都蜻蜓点水,平分秋色,从而使人物形象不够鲜明,也缺乏感染力。究其原因,学生在写作时只是一味追求外貌描写,而忽略了写作要求中的“形象特征”,从而使学生在写作中缺乏明确的方向性,也就没有了描写的重点。学生在动笔之前,就应该知道和明确写作时想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母亲,怎样的母亲形象有利于运用外貌描写的方式进行塑造。比如:朴素的母亲,勤劳的母亲,善良的母亲,温柔的母亲等等,可是善良和温柔的形象如果通过外貌来塑造,难度是比较大的,而朴素的母亲和勤劳的母亲就较容易了。朴素可以重在着装,勤劳主要可以通过手脚、腰的描写,从而在原有的描写点上突出,而不显得平淡,同时人物形象也是比较准确和鲜明的。
但与此同时学生既要使形象更加突出,又要在字数上达到要求,那就必须增加描写点。巧设情境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要将母亲只是定位成一个固定不动、已成型的形象出现,而是活动于某一个有助于突出人物形象特征的情境中,这样可以让描写的人物更加丰满,形象可以达到不言而喻。如田间劳作的母亲,雨中送伞的母亲,为“我”做早餐的母亲等等,同样是白发,可以从远近两个点切入,从远看到田间劳作的母亲到近看母亲的白发,同样是汗水,可以有汗水湿透的衣背,还可以有粘满泥巴裤腿等等,一个勤劳的母亲形象马上就跃然纸上了。
关键词:乒乓球训练;多球训练;少儿;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021-01
在职业高中影视表演专业中,学生需要利用语言及形体动作进行人物塑造,而相较于语言技巧,形体动作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题思想的揭示、故事情节的推进及人物形象的丰满,是通过运动着的视觉形象来完成的。因此形体动作在叙述故事情节、深化主题思想和展现人物命运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可以说行动是戏剧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一、形动的分类
任何一个行动都具备“心理”和“形体”这两方面内容,行动是由“心理”到“形体”的活动,二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离的。为了使演员更好的掌握并运用行动,行动还可以区分为形体行动和心理行动两种类别。任何形体行动都会有心理的一面,而任何心理行动也都会有形体的一面。
1、形体行动和心理行动
在戏剧影视表演中,形体行动包括人物的内心动作和外部动作。外部动作是让观众能够直观看到的动作,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有意的模仿。
2、形体行动和心理行动的关系
如果说形体行动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有意的模仿,那么形体行动则作为一种手段,去完成心理行动。同时形体行动也是心理行动的依据,二者关系十分密切。
二、“行动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演员通过所扮演人物的动作来传达剧情、塑造形象。人物所有的动作必须具备合理的依据,才能有明确的目的。所以,演员要把握人物形象必须从行动的三要素入手。包括:“做什么”、“为什么”和“怎样做”。
1、“做什么”是演员行动的任务
“做什么”是戏剧表演中动作的任务,同时也是演员行动的任务。任务作为动作的依据,要求演员根据剧情首先要明确行动的任务,由任务推动动作的发展变化。时间不同、情节不同要求的任务便不同,而任务的不同动作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一名优秀的演员应当清楚自己当下应该做什么,而不能脱离人物。因此,演员需要与角色融为一体,领会角色的行为动机,用想象与智慧把剧作家的文字内容转化成生动的行为动作,把角色的艺术转化为演员自己的艺术。
2、“为什么”是“做什么”的目的
在戏剧影视表演中,剧本规定了行动的目的即“为什么”。目的的不同决定了行动内容和任务的不同,任何行动都有其特定的目的。这种目的不是简单的理性分析,是能够推动演员实际行动的内在心理依据,是要激发演员内心强烈的愿望。通过熟读剧本,演员在心中对人物有了形象的想象,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联想创造出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完成了“做什么”,再用自己的行动将人物塑造出来,表达出“做什么”的目的。
3、行动的手段和方式是“怎样做”
“怎样做”,也称“适应”,是将“做什么”具体化。演员根据不同的人物关系和不同的情景,做出来不同的动作、采取不同的方式。演员根据同演者及外界环境的变化,在具体行动中,根据动作的目的,采取的不同的行动手段与方式,有时会存在即兴表演的方式。“怎样做”实际上更加生动,是让人物形象活生生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三、如何运用“行动三要素”
1、体验是“做什么”的重要依据
表演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演员要善于观察生活。观察生活是演员在观察生活、亲身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联想与创造,编演一个具有简单的事件、有矛盾冲突点、并且有准确、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特点,反映出一定的思想立意的作品。
2、通过剧本及人物分析确立“为什么”
演员在拿到剧本后要熟读剧本,通过熟读剧本,了解到剧本讲的是什么,大概的背景年代,也就是它的规定情境。在表演中,所有的人物形象产生于规定情境与行动的结合。就好比生活中不能没有行动,也不可能脱离客观的环境一样,所以演员在表演时也不可能脱离规定情境。行动与规定情境相结合是演员创造人物性格的关键因素之一。
规定情境制约着人物的行动。演员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与否,取决于他对规定情境的理解、感受与把握。
因此,演员想要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就必须用人物主观意识去感受、把握人物所处的规定情境,不能只抓住人物的行动而要牢牢把握人物行动,这样才能塑造出真实的人物形象。规定情境在激发演员心理活动的同时,也激发起了演员的形体活动和语言行动,而演员的行动因受到情境的制约。演员的行动是因规定情境的不同而行动方式也产生变化。行动与规定情境相互作用,规定情境激发演员行动,而行动则受规定情境的制约。演员在规定情境下考虑我该怎么做,并随着规定情境的变化而发展,新事物的出现会使人物关系发生变化。
3、舞台调度中确立“怎么做”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从这一片段中你认识到一个怎样的樊哙?试归纳樊哙的形象特点。
解析:在这一片段中,司马迁对樊哙这一形象运用了多种刻画手法,分析这一形象就要抓住这一人物突出的特点。
1.动作描写。(1)“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显其勇;(2)“立而饮之”“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显其豪爽。2.语言描写。(1)“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显其忠诚护主;(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显其文武兼备、能言善辩。3.神态描写。“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显其勇武。
以上都是对人物的直接描写。还有间接描写,比如以项羽来映衬樊哙。樊哙闯入军帐“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连素以刚猛著称的项羽都“按剑而跽曰”,樊哙的勇猛怒视形象通过项羽的这一过激反应而跃然纸上。面对樊哙的责备,项羽是“未有以应,曰:‘坐。’”在樊哙的凌厉气势威逼下,项羽失去了还击的能力,反衬出樊哙的英雄气概与巧言善辩。
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就不难对樊哙这一形象进行准确的概括。
参考答案:樊哙是个勇武过人、能言善辩、文武兼备、豪爽洒脱、忠诚的武士形象。
【阅读指导】
阅读古典叙事散文时,如何把握其中的人物形象呢?下面我们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技巧、分析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两个方面来谈谈。
1.人物形象塑造技巧可分为:直接描写(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细节)、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环境烘托、人物烘托、事物烘托、他人的评价)、概括描写(概述人物经历、身份、学养等)与详细刻画、对比映衬。
2.分析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有:
(1)从人物形象塑造的技巧入手。
如上面对《鸿门宴》中樊哙的形象分析,就是从形象塑造技巧入手的。
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指在一定时代、社会、环境中人物所体现的独有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特征。概括人物性格特征,应抓住言行心理等方面进行。因为,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言行是统一的,什么样的性格决定什么样的行为,不同性格的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习惯。所以,从人物的言语行动入手,不难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先秦叙事散文虽较少对人物进行肖像心理描写,但分析时也不能忽视。而对那些既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又能反映社会的某些本质,具有某种共性的典型人物,还要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物与主题的关系去分析其典型意义。
(2)探究人物所处的环境。
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两类: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常常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如《项脊轩志》中对南阁子环境的描写,就渲染了清静幽雅的氛围,烘托了主人的高雅志趣。相比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于人物性格有着更深远的影响。《祝福》中的祥林嫂和《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其命运与性格截然不同,就是因为她们处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一个人的出身地位、人生经历、学养交友、所处境地都会在其身上留下烙印。所以分析人物形象就要把他放到文本所提供的社会环境中去。
(3)把人物放到作者特设的情节中去分析。
叙事散文以叙事为主,人物形象在事件发展中得到展现。叙事散文往往通过矛盾冲突,使人物的形象与性格由“扁平”逐渐走向“圆形”,这样才更具魅力。所以揣摩人物性格就要把握事件的发展脉络。情节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物性格逐渐立体成型的过程。“宝玉挨打”堪称贾府上下众多人物的隐秘性格的集中呈现,“煮酒论英雄”展现了曹操求贤若渴和具有雄心壮志的一代枭雄形象。在矛盾的冲突发展中,人物之间的思想情感互相碰撞,鲜明的个性才会塑造完成,所以揣摩人物性格就要以把握事件发展脉络为前提。
上例中作者对樊哙的性格塑造就是放在典型事件中完成的:张良召樊哙――樊哙闯帐――生吃彘肩――斥责项王。没有事件,人物形象就立体不起来。
(4)注意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发展变化。
人物形象不应该是单调的、平面的,而应是多面的、立体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的。还是以《史记・项羽本纪》为例,鸿门宴上项羽是优柔寡断的;而四面楚歌时,项羽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又是多愁善感的;垓下突围时的所向披靡,又显现了项羽的勇武刚强。
【阅读思考】
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妊,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试分析苏秦的形象特点。说说这一形象对于今天的我们有何借鉴意义。
答: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游沙湖[注]
苏 轼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余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选自《东坡志林》)
[注]:此文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居黄州时所写。
1.文章记述了作者与聋人医生庞安常结识的过程及同游清泉寺的情景,笔墨颇为风趣而极简略。文中是怎样描写聋人医生庞安常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通过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塑造来表现主题思想、反映社会生活。小说阅读一直是语文中考盛宴上不可或缺的主菜。它的考查主要是围绕着故事情节的构成方法、人物形象的塑造技巧、环境描写的作用等方面来进行的。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的限制,近几年来,短小精悍、立意新颖的小小说阅读一直倍受中考语文命题者的青睐。在备考复习中,自然不可忽视。其常见的考点有:
一、把握文意
概括故事内容,理解文章主旨,把握小说的情节脉络,这是中考小小说阅读题的一个重要考查点。它涉及对小说内容、情节、主旨和作者情感等知识的把握和应用。它既可指文本局部整体,亦可指文本全部整体。常见题型:①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②概括小说叙写了几件事;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④找出体现主题的句子或概括小说的主旨;⑤概括小说中某人物的性格特点或主要事迹;⑥对文中某些人、某些事的特点、前后照应的关系加以解说;⑦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等。形式有三大类:填空、表述与判断选择。阅读小说时,首先要从分析情节入手,理清故事脉络,弄明白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和地点、为什么、做了什么事这几个关键问题。
二、评价人物
品味、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体会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小说的中心任务是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作品)的观点、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小说本身包含的丰富的社会意义都体现在人物身上,只有正确把握人物,才能深入领悟小说的生活与社会价值。分析人物性格必须把握整个故事情节和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而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是多样的,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等,这些都必须细心体会和领悟。常见题型:①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②分析人物塑造的方法;③评价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④补写人物的语言、心理等。
三、分析环境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一般说来,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而自然环境则指节气时令及相关的自然景物。常见题型:①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常有:交代故事发生的具体场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中考命题常以自然环境考查为主,主要考查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题型常见为表述题。
四、品析语言
体味重要词句的语境意、特殊含义、言外之意及其传达的感情,并对优美语句进行赏析。可以说,这一能力要求具有绝对的普遍性,无论阅读哪种文体的文章,都离不开品味语言。不同作品语言风格不同,不同人物他(她)的个性语言不同,这对我们全面分析人物形象,深度理解小说主题有很大帮助。因而对这种能力的考查,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中考的热点。常见的题型主要有选择、批注和简答。常见的方式如精彩语句的鉴赏,品味语言的音乐性、画面感,品味语言背后的意味、情味等。
五、领会情感
“文章合为时而著”,文章中总是渗透着作者对客观存在的人、事 、物、现象、表现等所持有的主张或看法。作者的好恶、褒贬,都会在文章中或隐或现地表现出来,小说也是如此。所以,在阅读中能分析概括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情感态度倾向,并就此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是检验初中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标志。命题者自然也会青睐于此。常见的题型主要有填空和简答,考查角度有:文中某事的叙述或某一句(几句)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概括作者在文中的感情或其变化过程,简述“我”情感发生变化的原因等。
六、揣摩写法
对小说的写作技巧进行评价和赏析,这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考点。入选的作品都是文质兼美、颇具特色的。命题者常常从描写方法及其作用、写作技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布局谋篇等方面设点命题。题型主要有:填空、选择、简答。形式有:这几句话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这一段文字是什么写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说说这一段文字的描写有什么特点;从全文看,文章采用的是什么写法,等等。
七、感悟体验
根据小说内容进行合理联想和想象,进行个性化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新宠,也是新课改精神的具体体现。考查的具体形式有:结合阅读经历,谈谈看法;联系文章表达的情感,谈谈感受;根据文章内容,想象情节;是否同意文章的说法,谈谈理由;深入分析句子,想象动作、心理、语言描写;评价人物的形象;自选角度,品读文章;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合理化的建议和设想等。题型都为简答。
【答题点拨】
从近年来中考阅读和学生答题的实际情况来看,最突出的问题是考生阅读材料时的概括表达能力差,对个性阅读题无从下手。一是不能整体理解全文内容或段落内容,不会区分段落或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断章取义,概括不全面,表达不到位,内容丢三落四;二是语言概括性不强,不能突出要点。为此,我们应该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针对目前常见的题型,我们不妨采用如下对策。
【关键词】手术;软化矛盾;想象和体验;筛选与缝合
表演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既然它是一门学科,那么我们就要秉着认真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它研究它。要像对待其它学科一样既要有感性的认识也要有理性的认知。无论是舞台上的戏剧表演还是镜头前的影视表演,表演艺术就是演员依据剧作家所提供的文学形象,在导演的指导下进行二度创作,最终创造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具有鲜明人物性格的艺术人物形象的艺术。
我们知道,艺术的特质之一是创作。演员演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创作艺术人物形象的过程,但是演员的艺术创作相比音乐、美术等其它形式的艺术创作,有着非常特殊的不同。我们知道了演员进行艺术创作就是依据剧本提供的剧作形式在导演的指导下进行二度创作,塑造出真实的、典型的、富于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那么通过对其创作过程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门艺术的创作者是演员;演员是靠自身的语言和形体来创作角色的,那么其创作工具应该也是演员;我们知道创作结果是艺术人物形象也就是角色,角色的体现又是在演员这个个体上,所以其创作结果也是演员自己。
正是因为表演艺术创作的特殊之处是其创作者、创作工具、创作结果都是演员本身的原因,所以演员和角色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特殊关系。演员和角色之间肯定有矛盾的地方,也肯定有统一的必要,所以演员完成人物形象的(下转第85页)塑造,核心的问题就是解决演员与角色之间矛盾,使其统一。
演员塑造人物形象实际上就是缩短演员与角色的距离,使两者融为一体的过程。塑造人物形象其实是一段充满艰辛和喜悦的冒险历程。过程中间的点点滴滴的感受回想起来,其实是一种享受,是旁人无法替代的。研究科学是讲究方法的,同样我在研究塑造人物形象这一过程的时候也应该有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科学的研究方法。明确了这一过程,那么我们打个比方,把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这一过程比做是一项“改造人”的生物医学工程。其实质就是在通过对演员本身这一个体的基础之上进行一系列的改造手术,最终把演员本身改造成角色本身。
1 手术前的体检――找出演员在创作过程中与角色间的矛盾
一个演员,一生不可能只塑造一个角色,也不可一直塑造某个角色。一个优秀的演员是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塑造出形形的人物形象。这就意味着演员要经常面对的、演的不再是自己,而是另一个“我”――角色。所以两个生活在不同时空下的不同个体,肯定会出现诸多的不同之处,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演员与他扮演的角色之间的矛盾。
演员与其扮演的角色之间,不论其生活经历、思想风貌、性格特征、气质心态、言谈举止、生活习惯等都不同。这就构成了演员与角色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在创作过程中都是常见的、必然的。
矛盾都不是单独出现的。在我们分析这些矛盾的时候,可以把它们掰开来一个一个地分析,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这些矛盾是串联的、是相互影响的。比方说由于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可能会出现演员与角色之间思想风貌、言谈举止及生活习惯的矛盾;年龄的不同,可能会出现演员与角色之间性格、心态等方面的矛盾;由于生活经历、思想风貌、言谈举止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同样也可能出现演员与角色之间在性格和气质上的矛盾。
2“麻醉”――软化演员与角色间的矛盾
演员和角色之间矛盾的存在构成了演员与他塑造角色之间的距离。演员塑造人物形象实际上就是缩短演员与角色之间的距离,使两者融为一体的过程。所以想要成功的塑造人物形象就必须解决这些矛盾。但是演员作为一个正常人有着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个体,因此有些矛盾是演员本身永不可能彻底解决的。例如,演员与角色之间存在长相、身高、性格、爱好、生活习惯等。那么我们在对付这些矛盾的时候不能够进行正面的进攻,应该迂回的打击。我们应该解决能解决的矛盾,“软化”那些解决不了的矛盾,从而缩短演员与角色之间的距离。那么可以说缩短演员与角色的距离实际上就是“软化矛盾”
北京电影学院的齐士龙教授曾经在论述“演员的感知个性的转变”这一课题时,提到“麻醉”一词。“医生在实施改变病人状况的手术时,关键的第一步就是麻醉。”[注1]
按照我们打的比方,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软化矛盾看成是我们这项手术关键的第一步“麻醉”。那么“想象力”则是麻醉剂。要“软化”矛盾则需要“想象”。
想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想象是这样解释的:A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B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
对于想象,斯坦尼拉夫斯基体系中所介绍的更为具体。人们凭借过去实践中,知觉中所获得的,以及在记忆中所保持的一切材料经过心理活动,予以改造、综合,而在自己脑海中浮现事物的内心视象的表象,这样一个心理活动过程,称为想象。斯坦尼讲:“创造角色的过程,从头到尾都应该在想象中进行。”[注2]
演员理解人物、塑造人物其实质靠的就是想象。
斯坦尼曾说过:“在舞台上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在想象真实生活的结果,因为舞台上的一切都是虚构的,演员善于用假设唤起想象产生的信念后,才能以假当真,生活在舞台上,没有想象,就不可能创造出完整的舞台人物形象。”[注3]
想象力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是一门不可不会的技能。如果没有了想象力,我们是无法准确地扑捉到角色形象,更别说走入角色的内心深处。
3 改造前的筛选――寻找演员与角色之间的共通之处
我们要改造的是自身这一个体,所以我们不能够忽视自身每一个肌体组织的存在。首先要选择我们要改造的肌体组织,看看自己身上有没有一些肌体类似于我们最终要改造成的那个角色的,是角色所需的。这样我们就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和避免因重复改造所带来的一些不必要的损失。这一环节是相当有必要的,因为我们最终要保证自我与角色间的生理吻合。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演员与角色之间无论是思想情感还是外在形体上的共通或者是相似之处看作成为“类似的肌体”。
这些共通或相似之处的存在会极大的加速演员对所塑造人物的理解,为我更好的扮演人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前面“手术”进行得很顺利,这样就对我们接下来的手术提供了保证。我们可以有机地依据角色的思想和性格去改造那些不同的肌体了,然而这一过程应该是顺理成章的、颇为自然的!
4 改造和缝合――诠释出角色
在前面我们找到出了演员与角色之间的矛盾,通过软化矛盾缩短了演员与角色之间的距离,在后来我们又通过寻找到演员与角色间的共通之处从而接近了角色。也就是说,之前我们所作的“体检”“麻醉”“筛选”工作都是为了我们手术的最后一步做准备的。对演员本身不同于角色的那部分“肌体”进行改造缝合,也正是我们这次手术的最高任务和意义所在,也是创作角色的最后一个时期--体验。所以越是到最后的时刻,我们就越应该小心和用心地去圆满完成这次手术。
斯坦尼拉夫斯基把演员塑造人物形象分为了三个时期:1、认识的时期;2、体验的时期;3、体现的时期。“如果说,第一时期认识时期――有如未来恋人的见面和相识,第二时期有如结婚和怀孕,那么第三个时期--体现时期--就可以比作新创造物的诞生和成长” [注4]加之我们之前做了充分地准备,所以我觉得改造缝合这一过程这应该不会痛苦,相反地应该是一个兴奋愉快地过程--应该充分地体会那塑造人物的乐趣。
我们应该走进角色的内心深处,做到角色所想就是“我”所想,“我”所想也应该是角色所想。依照我们自己对角色性格的理解和思想的把握,明确角色的在场任务,最终去完成它,把演员本身变成另一个鲜活的个体。
注解:
[1]《电影表演心理研究》齐士龙 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q1992年
[2]《演员创造角色》【苏】斯坦尼拉夫斯基 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q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