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考历史得分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0070-02
高考复习是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场持久战。在新课程高考复习中,我不断探索和创新教法与学法,课后反思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精髓,为我所用。如英语科目中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样可以运用到历史复习备考中,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综合素养,提高复习效率。
一、“听”
1.存在问题
部分学生上课不会听老师讲课、讲题,不知道该听什么、怎样听。如果教师只单纯重视备课,缺乏与学生的配合、交流,那将会成为演独角戏、对牛弹琴、自娱自乐。
2.解决对策
(1)“讲授课”:首先,我在高考复习中对主干知识、历史脉络、重点、难点、高频考点反复强调,练习巩固,做到举一反三,直到学生理解为止。其次,课上我重视历史思维方法的培养,如阶级分析法、辩证法、比较法、归纳法等,使学生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学会运用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文明史观、革命史观、生态史观、唯物史观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讲评课”:在每次练习、测验、周考、月考、统考后,我会带领学生对历史解题技巧进行讲授和讨论,并结合学生的困惑和实例进行分析归纳,借鉴和学习高考真题和模拟题中有价值的一些题型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如文言文材料、史料、诗词、图片、表格、地图等在历史题中的运用和解答。
(3)“我的课堂我做主”:引导学生学会听课,由“要我听”变为“我想听、我要听、我爱听”。我要求学生“边听边动”,注意力高度集中,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及时做笔记,归纳整理。
二、“说”
1.存在问题
在复习时,不少学生回答问题思维混乱,没有条理、答非所问、只会口水话,理不清历史史实、知识线索。
2.解决对策
(1)“背诵课”:今天的高考单纯靠死记硬背是绝对行不通的,但是历史中的专业术语、具体历史史实等,都是基础知识的,需要记忆。如果基础知识薄弱,后续复习就像空中楼阁。
(2)“交流课”:也是聊天课。所讨论的话题不固定,只要与历史学习有关即可,如对近期所学内容的疑惑、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高考与录取、时政热点、热播电视剧等,师生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讨论。
(3)自主纠错:高效备考,离不开讲评试卷、讲练结合,要杜绝单纯对答案、念答案。我要求学生能说出选择题每个选项对与错的原因;做材料题,要能说出关键字、词、句,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时也能及时纠正学生的易错易混点,夯实基础。
三、“读”
1.存在问题:很多学生到了高三也不会读书、看书,不知道哪些是该读的重点。
2.解决对策
(1)回归课本:在一轮复习中,我指导学生通过读教材目录,把握全书古今中外的各专题设置,熟悉重点专题在全书的位置;读课文导语和课前提示,了解每一专题、每一课的概要;读标题,理清各个板块之间内容的联系;读正文,有所取舍,不面面俱到,掌握具体历史史识、加深印象;读知识链接,学会运用和分析史料;读地图漫画图片,形成时空概念,图文并茂。
(2)把书读“薄”再变“厚”:比如,在复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时,我教学生背四个字“电、燃、信、化”,即电的发明和应用、内燃机、通信技术的进步和石油化工。学生脑子中记忆越少、越清晰明了,当然也就不会混淆了,做题时再拓展开来叙述,复习效率、做题技巧也就提高了。比起长篇大论的去背书要省时、省力得多。
四、“写”
1.存在问题
很多学生不仅字写得歪歪扭扭,错别字连篇,难以辨认,而且话不成句,词不达意,严重影响考试得分。
2.解决对策
(1)书写、格式:在平时做作业和考试中,我严格要求,特别是材料题,重在审题和规范作答,做到“分段分点”。我尤其强调“全方位、多角度”作答、看分值作答等等。对于笼统作答、不分层次、分序号的答卷,均以零分记。在不断的强化练习中,找到题感又是更高一个层次。
(2)“默写课”:每复习完一个专题,我不定时定量的“默写”。让学生上黑板板书重点字、词、句,其他同学在默写本上作答,要求“字少点多”,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使学生学会“写”,减少错别字,同时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不至于一边复习一边丢。
关键词: 历史学科 课程改革 材料型试题五部曲
近年来,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脚步已经迈向了传统高考,特别是2007年高考试题以来明显具有过渡性。在此种情况下,高考试题中呈现了大量新情景下的材料型试题,这种题具有较强的思维性。与以往相比,目前高考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然而,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学生的思维出现明显“漏洞”。
纵观近几年的历史试题,材料型试题得分率较低,这已成为学生提高分数、步入更高层次院校的瓶颈。不得不承认,有的题目确实难度大、能力要求高;但是,我们也不能回避学生没有掌握答题方法与技巧的现状。那么,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怎样才能在短期内提高应试能力,尽可能提高历史学科的成绩呢?我认为,没有正确方法的指导就不可能找到高分的“敲门砖”。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品质,关注解题细节,特别是要在平时进行解题“五部曲”规范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授之以渔”。
一、读题审题
1.认真逐字逐词阅读题目,不能走马观花,更不能忽视整体把握这一环节;
2.用铅笔轻轻划出关键词,如时间、空间、主干历史事件或历史概念、求答方式(概括、说明、比较、评价等)、求答内容(原因、特点、影响、评价、启示等)。
3.正确理解关键词,甚至达到咬文嚼字的程度。如“概括历史现象”需要将具体史实进行同类归结,语言要简明扼要;“根本原因”就不可能是与之相关的一般历史现象,即需要从经济层面(经济基础)或政治层面(阶级本质、主要矛盾)、主观角度等方面思考;此外,题目中的以文字方式体现的时间最好将之转换成具体的阿拉伯数字;“哪些”不是一个答题要点,至少是两个以上要点,读题时若漏读“哪些”,就会使答案不全而失分。
4.读分数。这一项环节一定要注意,它往往是出题者向学生透露的得分要点。
二、组织材料
1.根据题目中时间、空间、主干事件等关键词,初步锁定教材相关章节(宜宽不宜窄)。关于时间考生要注意,一般而言,题目中主干内容呈现的时间会小于答题所需要的时间跨度,比如有背景、原因或影响、评价等求答内容的题目;即使没有这一类求答内容,在初步锁定教材时“从宽处理”对答题也有帮助,因为历史的发展联系性很强。
2.根据题目的主干事件和求答内容搜索材料、筛选材料,对材料进行简单的缩句。
3.根据求答方式及所占有的材料思考提炼出要点。如归纳史实要点及相应的观点或结论等,并据此确定评价、启示或认识等问题的答题角度。这些问题往往是题目中的难点,但也有规律可寻,如“评价”一般应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析:消极方面,应从“危害”、“局限”等角度思考;积极方面,通常称之为“意义”。
以上三步,要“步步为营”。同时,对关键词还需做到“回头看”,以防“走题”,并要发挥草稿纸的作用。
三、提取信息
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从设计过程看,注意包括立意、情境、设问三要素的统一。立意:试题确定的主题,是试题的灵魂,直接决定着试题的价值取向;情境:实现立意的材料和介质,关系着立意表达的程度;设问:问题的呈现形式,直接影响着立意实现的程度。
经过研究发现:高考历史情境型试题,一般从热点切入,选材命制,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既遵循考试大纲,又不拘泥于考试大纲。因此,考生除了要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素养,还要花大力气狠抓教材,夯实基础,活学活用,即在运用中熟悉情境型试题,在解题训练中总结答题方法。高考历史情境型试题,选用的材料有很多历史图片、数据表格,解答历史图片、数据表格题时,可以按以下六步进行:
1.带问阅读图表。先看问题,再读图表,先弄清这幅图表所反映的大体情况,避免来回读图表看问题而浪费时间。读图表时,要注意图示、图例、文字说明、图表出处、时间范围等内容;同时,要善于提取图表中与问题相关的信息,避免无效信息的干扰。
2.分析图表背景。问题清楚后,如何去分析?考生不但要看图表直接反映的信息,而且要从其提供的情境入手,提取其隐性信息,如时间、地点、概念的界定,回答问题的范围、立足点和依据、事件要素的提示和意义等内容。
3.挂靠教材,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4.分解设问答题。大的方向确定后,就需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分解,逐一作答。所谓分解,就是将试题中,尤其是图表类的问答题,把很多笼统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或几个方面的问题,分别进行解答。
5.发散思维,自觉使用跨学科知识解答问题。考生要克服只在主观题中才使用跨学科知识解答问题的定势思维,在客观题中也要自觉使用跨学科知识解答问题。
6.广泛收集情境试题,建立题集,适当训练。在了解上述情境试题分类及其解题方法后,考生还可以广泛收集近年高考和各地模拟训练中的情境试题,建立题集,适当训练。
四、规范答题
近几年的高考阅卷工作结束后,我们不难发现,影响学生成绩的众多非智力因素中答题习惯、策略明显排在前列。那么,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策略呢?我认为:
首先是格式规范,做到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力求形式和内容都能做到层次清晰,使阅卷者一目了然。
其次是语言规范,要求使用历史学科的语言。理性、平实是历史语言的基本要求,学生可以学习使用课本语言,尤其要注意课本中结论性语言和概括性语言,力求避免不准确的语言表述如口语化、文学化等现象,切忌将历史题当成语文题。
最后是文字书写规范,字迹要求清晰、工整,卷面整洁。同时,组织答案时要重视试题中的分值分布,以把握答案的多少或精炼程度。
五、研究时间
随着高考试题形式的不断更新,学生面对从来没有见过的高考题型往往一时无从下手。真的考下来,大部分学生都有答不完的现象存在,甚至是最后60分没答。一旦没有完成任务,意味着你用240分和别人300分比赛,结果可想而知。由此可见,平时的训练至关重要。因此,我认为:
1.无论是平时训练还是考试都要合理分配、利用时间,比如一卷历史12个题不能超越15分钟。
2.从理论上讲,历史卷的主观题一般考虑每题约15分钟,在具体分配上应该有约2/3的时间用于读题、审题、定位、筛选、分析、打腹稿(或草稿),约1/3的时间用于写答案;实际操作中,要根据具体题目的难易程度、文字阅读量进行题与题间的合理调整,以利于全卷的整体得分。
就以1997年高考历史试卷的试题来看,它的突出特点是,测试目标明确、导向正确。总体上看多数试题难、中、易比例合理,创意新颖,表述比较规范、准确。题目有较好的区分度,测试目标已形成明显层次。1997年高考历史试题稳中有变,但在考查学生所学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其学科能力没有变,并有所加强。
纵观1997年高考历史试题变化,大约有以下几点:
1、题目的整体难度比96年略有提高,一些题的答案并非很难,但考生是要有一定的综合归纳分析问题的水平才能写出正确的答案。如选择题,除了继续加强考查考生的重要史实记忆、理解外,大大增加了对《考试说明》中6、7、8、9能力的考查。选择题的干扰项出得也非常成功,其间大多是学生学习中容易出错误的地方。填空题灵活新颖,把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巧妙地结合起来。
2、古今历史出题的比例有变化,中国近现代史的题目比例增大,中国古代史的题目比例减少。并体现出“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寓于知识能力的考查之中。”
3、材料解析题目有变化。如第44题,让考生根据所列出的中国古代史有关南唐的三段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南唐烈祖李昪的治国方针,措施和后果,要求考生写出150字左右的短文。这道材料题,既检验了考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又考综合、归纳、分析能力,同时也考出了考生的写作水平,可谓一箭三雕。材料题要求学生要有历史感,在阅读史料的基础上去归纳提炼材料的有效信息,抓事物的本质,深化历史思维,做到论从史出。此外,还要有把历史材料与科学的历史概念相联系的能力,有把历史材料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特征相联系的能力,有把握历史材料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联系的能力,并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问答题显示出历史学科的系列化和阶段性的特点。要求考生把握历史问题的系列化和阶段化的变化,使答案得到宏观的控制,又从微观上掌握具体史实加以阐述。
基于以上变化的特点,中学历史教学必须要有清醒的头脑,尤其在高三年级,如何适应改革势头如此迅猛的高考,除夯实基础知识,注重各种能力训练之外,研究高考试题,“从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进而改进教学复习环节,不失为提高历史成绩的一条路径。
1998年高考历史复习的对策:
1、要突破思维的定势。这主要是“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和高考要求学生突破因教材的“超稳定”而形成的某些思维定势,以新的视角思路、观察思考问题和解析问题,如1993年的44题、1994年的38题、1995年的38题、1996年的47题、1997年的46题,都向我们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教材并非“绝对权威”,突破某些方面的思维定势,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已势在必行,因此,教师在讲课中要注意提示和示范。
2、要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近两年的高考历史试题,较大地提高了历史学科能力考察的层次,着力加强了历史思维能力的考察力度,降低了“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的题量和分值,于是一些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已经不太重要,重要的只是提高能力这是错误的。这里有个对知识与能力的辩证关系的认识问题,也有个对历史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问题。就能力与知识的关系而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二者不能分割开来。忽视知识片面强调能力,能力将成为一座沙丘之塔;忽视能力片面强调知识,知识只能是一堆待工之料。事实上,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必须以扎实的历史知识作基础,即使是解答那些对历史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理论分析性的历史问答题,如果没有全面准确地掌握有关的历史知识,其答案充其量也只是一副没有血肉的骨骼。就历史基础知识的内涵而言,我们绝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时间、地点、人名、数据等只需记忆的“死知识”。历史基础知识,还应包括教材涉及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历史事件及其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等在内。只有准确理解、深刻挖掘其内涵,才能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为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奠定基础。在高三历史第一轮的复习中,首先强调学生读目录、读课文、读地图、插图、读年表、读习题,然后教师重点讲线索、讲阶段特征、讲结构、讲历史概念,并以近年高考题中的典型试题做示范、让学生学着去分析、去挖掘、去整理;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
3、要大力加强学科能力的训练。
①选择题
1995年、1996年、1997年的高考历史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幅度提高了选择题的难度,强化了它的历史思维能力的测试功能,并在题干和题枝的考查上,摆脱了教材原文的束缚,将历史思维能力的考察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层次,如出现了历史材料题,要求准确理解或表述历史概念题、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目的和结果题、归纳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相同点的题等。
1997年高考历史试题在选择题上的这一显著特点,向我们展示了高考命题改革的又一思路——尽可能地发掘占试卷总分48%的选择题的测试功能。为适应这一变化,我们的备考复习在抓好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强化选择题的历史学科能力的训练。具体做法:一是深化教材的重点知识。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起因、性质、特点、实质、意义和历史概念的内涵,要深入发展,力求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表述。二是强化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要精心编写和选择一批能力要求高的训练题,并通过这些训练题的检验和评讲,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准确表述历史概念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三是加强解题技巧的探索和总结。尤其是要加强解答多项选择题的技巧研究,初步形成一套比较科学的解答选择题的思路和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准确度。
②历史材料题
自1989年,高考历史试卷第一次推出了史料分析题至今有9年,历史材料题的多测试功能,正在波及多层次、多角度地深入发掘,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要想充分发掘历史材料题测试功能,应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训练:第一,透彻理解史料。要密切结合史料所产生的历史背景或史料所涉及的重大事件的社会历史条件等,全面准确地把握史料的内容和主旨,力求在读懂史料这个关键性问题上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过关,从而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去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第二,变换题型提问。精选若干有训练价值的重要史料,采取史料相同而题型设计不同或设问角度不同的方式,进行同材异问的训练。通过反复的练习和比较,力求掌握住不同题型的材料试题的特点和解答不同题型的材料试题的思维方法与技巧。第三,获取和处理信息。由于高考历史的材料解析题的命题技巧日益成熟,其设问已彻底摆脱教材,考查的完全是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在加强材料试题尤其是材料解析题训练时,必须大力加强从提供的历史材料中获取信息、发掘信息、提炼信息 归纳信息、辨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训练,尤其要注意加强提取有效信息并准确运用有效信息解答高难度问题的能力培养。这是一种十分艰难的训练,它要求学生依据材料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分析和结论。
③问答题
问答题对学生能力的考察更具有历史学科的特点,它注重对学生历史材料、历史知识、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概括、综合,答案源于教材,但又高出教材,即要求学生运用知识、能力、观点概括分析和说明。这就要求:第一,教师的教学思想要与高考的要求相适应。第二,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与高考的要求相适应。备课时,主要备易产生思维活动突破之处,备重点、难点的理解,通过对教材重点、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比较、论证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启发和引导,逐步形成这些能力。课堂上,尽量增加学生的活动量,特别是拿出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让学生分析,当堂评讲,使学生受到启发。第三,注重讲、练、评结合。即在讲的基础之上,给学生一定的练习时间。(讲评时,先让学生分析,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情况,讲思路、方法以及技巧和能力。当然对于有独到见解的同学要鼓励,要求答案是开放型的)。
4、学习要注意借助相关学科知识。虽然各学科自成体系,但却又彼此相连。近年来,历史考察向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渗透,成为高考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将文史哲地等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为此,关于地理方面,我国历代疆域、重要古城,著名古战场、重大工程和当今各省区划分及简称,世界各国位置及首都等应存有活地图。关于政治方面,阶级、国家、国体、政体等概念,法律常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前进,必然和偶然、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形式和内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基本原因和基本观点,必须熟知,并善于结合具体事例加以阐释运用。关于语文方面,要具备语法、古汉语、小论文写作等基础。总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以下为高考历史大体的答题技巧。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来源:文章屋网 )
一、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图片认知与文字概括能力
近年历史高考中图片类题目在材料论述题中占了不小的分量,这类题目主要是以文字为主干图片为树枝的形式出现。学生在作答时往往存在这些问题:找不出题目与课本内容的联系,概括不出文字的中心内容,回答严重偏离题目的要求。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对课本、地图册中的图片的辨别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将图片与课本相关内容有机联系起来,并以往年历史高考典型的图片题为例,正确引导学生掌握如何寻找解答的切入点、思考与课本内容的联系和组织文字的解题技巧,不断提高学生解答这种题型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掌握观察图片,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基本方法,是提高学生解答图片类材料论述题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重视培养学生对文字资料性题目的解读能力
近年历史高考中,文字资料性题目在材料论述题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这种题目符合学生的总体阅读水平,所提供的资料包含了一定的历史信息,它要求学生具有懂得解读文字资料并从中寻找到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有时还要求学生从所获取的历史信息去分析概括历史问题,以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水平。而学生在考试中的表现往往与上述要求相差甚远:或者因文字功底比较差而读不懂材料;或者基本了解材料的意思,但因为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不好,无法有效地将材料与课本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或者不会组织答案内容,答不到要点;或者不会利用题目所提供的资料为自己的作答服务。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加以重视,多提供锻炼机会,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有效组织答案。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近年历史高考论述题中出现了“不定论”的新题型,这种题型的特点是所提供的资料与教材内容不相吻合,很难从教材中找到现成的答案,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历史观和思考历史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日常历史教学中应尽可能结合教学内容介绍史学新动态,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到看待历史问题是个动态的过程,提高关注历史的兴趣。比如在介绍这段历史时,应注意将最近史学界对圆明园问题的研究动态融入到历史教学当中,同时对圆明园的修复问题作系统的讲解。这样可以增强历史问题的现代感,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有帮助。
四、通过开展研究性历史教学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生是否具有自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成为历史高考论述题考查的一个趋势,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需要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来组织答案,这种题型的主观性很强,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考生的得分率往往不高。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提供一些适合开展自主探究活动的题目给学生试着自己去思考、探究,然后对学生的探究成果作客观的评价,并针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引导学生逐渐摸索出自主探究历史问题的有效办法,不断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这种学习能力在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要,是终身学习能力中的重要内容。
五、注重加强学生联系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近年历史高考对考生联系比较历史问题的综合能力的考查有所侧重,因此我们的历史教学也要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有意识给学生提供更多练习解答这类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面对这种题型的时候不至于发怵。比如可由17至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在英、法、美等国的爆发,结合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和思想启蒙运动等问题一起考虑,锻炼学生联系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2013年浙江卷高考语文卷――房福建 浙江省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
今年命题保留了去年的试题类型和卷面结构,整体难度与去年基本持平。试卷在彰显人文内涵和能力立意的基础上,尝试自主多元的思维探究,打通了知识和能力的通道,把命题的点落在“应用”上,尤其是能更多地从学生的视角命意,让高考回到了以学为本的正道。
一、平稳而不凝固,变动而不唐突
今年试卷依旧分为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和写作四部分,依然是较为熟悉的26个小题,乍看“似曾相识”,然而细细推究,便不难发现一些试题的考查取向在悄然发生变化。
如第2题错别字,需联系语境仔细辨别,“登陆”的“陆”是否应该写为“录”,仅仅盯着“登陆电子邮箱”很可能产生莫衷一是的感觉,结合“使用银行卡、会员卡时都需输入密码”来辨析,正确答案才能水落石出。倘若只会死记硬背,不会具体分析体味词语语境意义,就难以做出正确选择。所以看似平稳的考点却不凝固,而在悄无声息处衡量着语文能力的高低优劣。
但这些变动并不唐突,如第7题要求做诗句仿写,仿照示例“青天,是一片芭蕉叶,月亮是一滴露珠。手指,轻轻一点,它就落了。”用比喻的手法描述一组事物。要求合乎事理,句式和结构与示例相似,但不得选择“青天”“月亮”“芭蕉叶”“露珠”作为描述对象。示例中青天、芭蕉叶、露珠等意象构成了一个有诗意的整体,这为形象思维能力强、语言表现力丰富的考生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语言运用中的三个命题也传递了一个信息,就是一味“模拟”或者说机械模仿无益,命题者意在让考生在均等机会面前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
二、切合学生生活实际,体现能力迁移
与往年试卷一样,命题语料选择与生活、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社会热点紧密相关,但今年选取的切入点更多地考虑了学生实情。如“三句话看青春”,以三位中外作家的话语为命题材料,相应引出“童真纯洁”“童真早泯”和“拯救童真”等思考,这与学生当下的生活“零距离”,更能抒发真情实感,有效避免假大空的套话作文出现。
今年变化较大、设题灵活的要数古诗鉴赏和《论语》解读,均以填空的形式考查内容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尽管这种“填空”的结果呈现出来的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恶衣恶食”等样式,但命题着重点并非识记,而是理解和迁移,跟通常的“背诵默写”形似实非。激活语文知识,实现了能力“互通”,考查方向更趋向综合。
三、突显思辨色彩,比较之中细心甄别
浙江卷一贯注重思辨,充满哲学色彩,善于在分歧处启发学生异中求同洞悉本质的思维。这既给了学生自主解读分析的空间,又在比较之中切中肯綮找到问题的关键。
比如古代诗歌鉴赏,虽然没有像去年那样两首诗歌并举,但是依然考到两首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相同点;既要理解教材中《论语》所学的内容,又要能正确解读真德秀《西山读书记》语句的内容和旨意,从而对照语境进行填空,进而全面准确地把握孔子的观点。
“文化味”还是浙江卷致力追求的,今年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了传统建筑一类,思考在当下怎样传承文明;文学类文本阅读则是表达了对淳朴、诗意乡村的眷恋,以及对田园牧歌图景消逝的怅惘。但并不是为追求人文而选文,而是为立意而命题,如第15题“并谈谈你的感悟”,在人文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究,注重内涵与学生自我人生的结合,可谓细致入微,入情入理。
2013年浙江卷高考数学卷――金建军 浙江省金华第一中学
2013年的浙江高考数学试题仍贯彻“坚持稳定为主,注重基础考查,突出能力立意,着力内容创新”的命题指导思想,依然保持了“起点低、坡度缓、层次多、区分好”的鲜明特色,内容渗透着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彰显着数学学科魅力,并贴近学生实际。难度较去年有所提高,体现出如下特点:
一、风格依旧,稳重厚实
文、理试题风格依旧,稳重厚实,延续了以往的结构和长度、题型、题量和分值。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三类题型分工明确,考点全面、清晰,保持了以往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方式:选择和填空题由易到难编排;解答题分步设问、分散难点,采取“低起点、宽入口、多层次、高落点”的方式。各类试题呈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阶梯递进、拾级而上”的特点,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文科试题在文字表述、符号表示及图形设置上清晰流畅、简明规范,兼顾了数学学科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未在读题与题意理解上增加难度;而理科试题第15题、第19题(I)则有所疏忽。
二、立足基础,突出主干
全面考查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核。试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凸现数学本质,如理科第18题(文科19题);试卷立足通性通法的考查,并在知识网络的交汇处命题,注重对概念的理解。代数试题蕴含几何背景,几何试题渗透代数思想,如文科第7题、第8题、第10题、第15题,理科第8题、第13题、第16题,文科第21(Ⅱ)题,理科第22(Ⅱ)题;解析几何题返璞归真,紧紧围绕核心思想、常规方法设计常规问题,不在解题技巧上作文章。引导高中数学教学充分利用好教材,减轻学生负担。
三、文理有别,体现差异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今年数学试题充分考虑文理考生在数学学习内容、学习能力、学习迁移上的差异。文理完全相同的题仅3题,姐妹题有6题,完全不同的题有13题。理科侧重理性思维和抽象概括,文科侧重形象思维和定量处理。文科试题比理科试题起点低,但文科卷第9题、第17题、第22题难度与理科相应题目难度相当,这有利于区分文科尖子生。
试卷设计了较多内蕴丰富、入口宽、方法多的试题,如理科第7题,不同解法体现了考生不同的思维品质,以此来甄别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适度创新,挖掘潜能
今年试题还有一些背景公平、题目新颖、运算量不大、思维灵活的好题,如理科第7题、第10题,文、理科的第17题等。这些题目的设置为尖子生提供了展示创新思维的平台,也成了试卷区分度的保障。解决此类题的关键是对新定义的理解,及推理论证;文科题需读懂题目,熟悉不等式的性质及推理论证。
另外,今年理科试卷中三角函数不作为单独的解答题考查,但三角函数的要求并未弱化,如第4题、第6题、第16题,而第20(Ⅱ)题考查了三角函数的工具作用。这种轮转有助于保证主干知识的核心地位和重点考查。
总之,今年的数学试卷体现了新课标下的高考要求,传递了一个信息:高中数学教学应重视概念,回归教材,克服“轻概念、重训练 ”的现象,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教学的自然回归,引导高中数学教学从“题型+技巧+训练”走向“概念+构建+思维”。
2013年浙江卷高考英语卷――万蒙芳 浙江省金华第一中学
2013年浙江省高考英语试题总体上延续了2009年浙江省新高考以来的风格――突出语境、强调语篇、注重人文,难度较去年稳中有降,词汇量严格控制在《考试说明》所要求的范围内。具体地说,试卷体现三大命题特点:
第一,注重对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适中,考点明确。这主要体现在单项选择和短文改错两个大题上。其中单项选择题题干通俗易懂,语义清晰;短文改错的错误典型常见,一目了然,考生答题容易下手,得分比较轻松。
第二,重点考查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词义辨析的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主要体现于完形填空和一部分单项选择题上(第2、4、6、9、12、14、17、18等题目)。此类题目在选项设计时,各选项中的词性完全相同或属于对等范畴,并且与空前、空后文字都能形成某种搭配,起到了极强的干扰迷惑作用,提高了理解和答题的难度。考生答题时必须仔细推敲所学语言知识运用到真实语境中的习惯性、贴切性和纯正性。完形填空则还需要考生把握句子间的关联性、上下文的逻辑性和整体语篇的合理性,配合故事情节发展及对主题思想的理解方可确定答案。这对考生在真实语境中语言运用能力和语篇理解能力的要求可见一斑。此类题目一直是英语考查的难点,考生失分也最多。
第三,整份试题语料丰富,体裁多样。素材均选自英文原版书籍、英文主流媒体以及英国中学生的阅读材料,话题涉及出国留学、广告起源、健康知识、动物试验、新教师成长经历等。内容体现英语国家文化,贴近现代人生活、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及兴趣爱好,充分体现出“以生为本”的人文特点,容易引起考生思想、情感和态度的共鸣,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教育性,较好地体现了当今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
另外,今年的英语试题一改2009年以来词汇量、阅读量一路飙升的态势,2013年趋于稳定,其中词汇量近五年来首度“涨停”,维持2012年的2800个,阅读量更是不但没有提高反而要求略有下降。下表是浙江省新高考以来词汇量、阅读量的变化情况:
表中数据说明今年的阅读要求较去年有所下降(与2011年基本持平),选项的设计也不令考生纠结,干扰选项没有多少干扰性,这是今年英语得分高于去年的主要原因。就我校来看,今年的平均得分比去年提高了5分,达到125.1分。
另一个得分提高的原因是书面表达。今年的书面表达以“One Thing I’m Proud Of”为题,叙述一件考生得意之事,并阐述原因和启示。这样的话题给考生生活感、愉悦感,写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考生觉得有话可说,容易打开思路并成文。正因如此,今年全省书面表达的得分较去年提高了3分左右。
总体而言,今年的浙江英语卷尊重课改,重视基础,关注人文,兼顾语言知识在真实语言情景中的实际运用,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份释放正能量、增进社会和谐的良卷。
2013年浙江卷高考物理卷――徐华兵 浙江省金华第一中学
2013年高考已尘埃落定,各科平均分和各题得分率已相继揭晓。今年的物理试题遵循新课改理念,试题难度不大;但题目与生活实际接触相当紧密,灵活度高。物理学科平均分67分,难度系数0.55;相对于去年略有提升。下面笔者分题型分析今年浙江理综物理试题,以期对新一届高三学生的复习有所帮助和指导意义。
一、选择题部分
今年浙江物理选择题仍然沿用往年的试卷模式,四个单项选择题,三个多项选择题,总共七个选择题。整体选择题题型常规,较为平稳。选择题分别考查了电磁波、电磁感应、光学、摩擦力、万有引力与航天、力与运动和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偏转等知识,涉及内容都为高中核心内容。
单项选择题部分,第14题考查了电磁波相关知识,四个选项基本上都是书本上的知识,学生只要熟记电磁波相关知识,即可立即作答。第15题考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通量变化率有关。第16题考查了学生对光的折射知识的理解,难度不大,如果学生熟悉书本上的内容,也可快速求解。第17题已知两个力随时间的变化图像,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如果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图能力,知道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也可快速求解。
多项选择题部分,第18题考查了万有引力及力的合成相关知识,学生要解决此题,必须要牢记万有引力定律公式和力的合成规律。第19题考查了力与运动相关知识,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学生要知道热气球受到的空气阻力与热气球的运动速度有关,速度越大,阻力越大。第20题考查了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虽然是一个压轴题,但是如果学生了解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规律,此题也会迎刃而解。总之,今年的选择题涉及的内容与去年的差不多,学生在冷静分析的基础上,都会感觉到得心应手。
二、实验题部分
实验题沿用了一力一电的模式,历年来,实验题的得分率不高,但今年实验题的得分情况较好。第21题为力学实验题,没有考查学生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而是更侧重考查学生的实验原理及与实验原理相关的知识;学生如果在考试前熟练掌握实验原理,那么解决好此力学实验试题应该问题不大。
由于电学实验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一直是各大型考试喜好的题型,几乎每年高考都有电学实验题。但是由于电学实验试题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学生的得分率较低,一直是考生的软肋。第22题考查了电学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原理、器材和数据处理,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如果动手认真做过实验,则拿到满分应该问题不大。
三、计算题部分
今年物理三个计算题情景都较为丰富,背景素材都来自于自然、生活和科技,这也是今年物理试卷的一大亮点。要顺利解答这三个计算题需要学生将文字描述的情景转化为物理情景,再在物理情景的基础上建立物理模型。一旦物理模型建立起来,学生就能快速解决这些计算题。
第23题情景来自于自然生活,取材于公园中随处可见的石头和青藤。如果学生能够构建出一个物理模型:大猴先经历一个平抛运动再和小猴经历一个圆周运动,最后速度减为零;然后利用平抛运动和圆周运动相应的知识去求解。第24题情景来自于现代科技,取材于科技中的“电子能量分析器”。如果学生在解题时能够在真空管中建立一个辐向电场,电场力提供电子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模型,充分应用圆周运动的知识,会在电场中使用力与运动和能量的角度去求解。第25题即压轴题的情景来自于科技生活,取材于科技生活中的潜艇。此题的模型是利用导电海水受到的安培力提供潜艇前进或转弯的动力,学生只要利用电磁学的相关知识就能快速求解该题。
今年浙江理综物理试题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但紧紧围绕浙江省理科考试说明,没有题目超过要求范围;考题的灵活度较高,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是一份较好的试卷。学生在考试中要想取得高分,不能拘泥于书本知识,又不能离开书本知识。这要求学生在平时复习中稳扎稳打,拓展思维,加强训练。
2013年浙江卷高考生物卷――徐新福 浙江省金华第一中学
2013年浙江省高考理综生物试题与前几年相比,结构相对稳定,延续了多年来的以能力立意。遵循考试说明,但又不拘泥于考试说明,知识点分布均衡,突出主干知识和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整份试卷能科学、公正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一、回归教材基础内容,突出学科主干知识
试卷主要考查高中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没有出现较难理解的免疫学知识和减数分裂等难点知识,而是巧妙地将教材中一些容易被疏忽的基础知识串联起来,体现回归教材,回归基础的特点。例如选择题3,很好地将必修2教材第66页图3-13中的“RNA-DNA杂交区域”、第67页中反映出来的“RNA聚合酶的解旋功能”、真核生物的核基因“先转录后翻译”以及“一个信使RNA上有若干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工作”等基础知识串联形成。既注重了基础,又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同时,试卷注重考查高中生物的主干内容,如细胞周期、神经细胞的主动转运、遗传信息的表达、种群的出生率、植物激素的应用、动物细胞的培养、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因素、动物激素、遗传定律与育种等。试题体现基础知识的组合,图文并茂,题型丰富,机械训练和简单记忆无法获得高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回归教材,回归学科的本源,对中学生物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践,体现新课程理念
试题十分注重学科知识与生产、生活、科技的联系。如第30题不同盐浓度对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及根相对电导率影响的实验,第32题玉米抗性糯性新品种的培育以及转基因技术改良玉米抗虫性的应用等内容密切联系农业生产实践,第31题探究甲状腺的功能密切联系健康知识。整份试卷具有浓厚的生产生活气息,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重视探究实验思维能力的考查,重视分析推理能力
较大分值的试题以实验为情境,多角度、多形式体现题目立意,对照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实际应用,如第5题以图形方式,第30题以数据表的方式等。第31题设置了某同学研究甲状腺功能的实验情境,综合考查了分析与讨论,实验与探究等,一改以往以考核实验设计步骤为重的方式,考了实验目的和实验分析与讨论,引导中学实验教学由偏重实验过程向重视实验思想培养,创造能力的方向发展,实现减负高质的目标。尤其是结果的表达采用了“双坐标曲线”,突出了对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重视。
四、图文并茂,引导学生提高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本卷设置各种图文信息,考核学生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能力。如选择题第3题从教材外的原核生物基因表达图解和第5题在同一个坐标系中显示多种实验结果,考核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第30题给出了一组实验数据表格,考核学生分析数据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2013浙江高考化学卷――浙江杭州优能中学理综项目化学教研组
今年高考化学题目难度比较适中,较往年,纯粹考查记忆的题目减少,加重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的题目,但立足点仍然不脱离教材,题型基本延续往年考查形式,7+4模式。阅读性材料减少,选择题出题顺序是比较稳定,能够让考生感觉到不陌生,在填空题中有机实验题被无机实验题取代。
考查知识点侧重考查考生应用性能力:实验化学仍然是考点,对于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理解、实验步骤要清晰、实验操作要规范以及对实验结论的评价要全面,这是学生在平时练习过程中需要强化的部分。其他往年考查热度仍不减,元素周期表、酸碱中和滴定应用、焓变、化学平衡、电化学、有机推断、官能团性质考查、反应类型判断等都有设置相应的题目。
选择题第10题与去年考题很相似,对于考生来说非常熟悉。在后期冲刺阶段给学生做的题基本都很神似形似,酚醛树脂的合成是学生们最熟悉的面孔,这次以聚合物为题来考查单体。第11题是2010年四川高考题的继续,考查电化学。第26题考查金属氢化物、氨气还原性、铜氧化物等,学生在复习时,可有意识地将常会考查的知识点总结归纳,形成一条知识链条,做到触类旁通。最后有机推断题难度较去年大幅下降,仅仅考查苯环取代、卤代水解、肽键合成等。同分异构体考查,牢记口诀3610,此知识点学生们都应很熟悉,应该不失分。总体来说,今年理综化学部分比较简单,但基本功也需要扎实。
下届学生的复习,仍然应侧重实验化学,平时注重小题练习,多总结多做笔记。
2013浙江高考历史卷――李旭青 浙江省临安市昌化中学
今年浙江历史试题的模式体现了浙江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力求实效的要求,题型和数量保持稳定。试题形式有所改变,选择题摆脱了专题式的形式,考查的范围更广;难度与2012年基本持平,选择题难度加大;强化对历史概念、背景的理解;主干内容“涛声依旧”。概括而言,2013年浙江卷命题主要包含以下特点:
一、基中有变
对高考而言,基础知识应该是整个试卷衡量学生十年寒窗的一个重要尺码,今年试卷也做到了这一点,同时对基础知识的运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
1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这里是考察基础知识,此结构图学生并不陌生,是按照“宗法制”形成严格宗法等级制度,其中“天子――诸侯”体现出了“分封制”。按照“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分封制”里受分封者享有“世袭统治权”。学习“宗法制”时,联系“分封制”,并将这种关系表述为“互为表里”,那么“宗法制”自然也是有世袭统治权。因此答案选D。学生需把“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形成系统的目录。由此可见高考更多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考查基础知识,变得更“深”了。
二、养而不拙
“养”指历史素养,简单说就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是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知识和能力是素养的基石,历史素养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并灵活运用的能力。例如:
13.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解读这个题目应具备基本的史学素养,文物虽然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但并不是所有史实都要用文物来证实,靠近那个朝代的记载人记录下来的文字也可以作为第一手资料。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各有价值,相互印证,则更能接近真实的历史。由此可见考查历史素养时不死板,学生需有灵活运用的能力。
三、问而俱进
历史是多面的,多角度认识有助于对问题的理解。今年试卷更加有意渗透多角度认识历史的意识,并与时代需要相结合。例如:
39.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近年来,一些学者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研究历史。参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五位一体”的思路概括这一阶段西方历史发展的特征。
问题看起来学术化,实际上规定了回答角度,降低了不少难度,很明确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西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影响,就是平时要注意对一个问题要养成多角度分析问题的习惯,并与时俱进考虑问题。
四、能而有巧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是多学科的综合体,因此历史考试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如何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解读信息,就需要学生培养自身的“巧”解读能力。例如:
20.“尽管罗马法律在妇女继承财产上做了严格限制,但一些聪明人往往能找到法律的漏洞……随着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妇女们也开始占有大宗财产。……许多妇女管理着家庭的财政事务和大地产。”这段话表明( )
A.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B.罗马法关于财产关系的规范不够严密
C.妇女的财产继承权富有自然法的精神 D.妇女的财产占有体现公民法的灵活性
此题最重要的是抓住几个关键点:妇女继承财产上、漏洞、妇女管理着家庭的财政事务和大地产。先从宏观考虑是妇女“财产关系”的问题,再从细节处考虑“漏洞”这词。综合后,答案选B。
五、概而有精
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教材中知识点是认识历史问题,解读历史问题的基础。凡是对历史知识概念的片面化或者是模糊的,非全面的理解都有可能导致无法精确地对历史问题进行解读,更不用说在解答题目时会有坚实的依据。例如:
17.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此题考察的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所产生的影响。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可以享受最惠国待遇,中国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A、C两项材料中并无反映,D项有较强的干扰。“门户开放”政策是1899年由美国向列强提出,这一政策承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能从中“利益均沾”。材料中反映的并不是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史实,因此D项错误。最终答案选B。
2013浙江高考地理卷――浙江杭州优能中学文综项目地理教研组
做完今年的高考题,感慨良多。
地理试题考查的知识点都是平常练习的常规考点,但是要想拿高分也不是那么容易,这还要看学生自己分析题目、归纳总结的能力如何。有些学生可能看到题目基本能判别考什么,但是语言组织上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总感觉想写又不知道怎么答才算完整。所以,今年地理题目的最大亮点在于题目发源于基础知识而又高于基础知识,最重要的是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题目、归纳总结、上升术语的能力。总体来说考查得非常灵活,对那些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的学生来说,分数肯定不会太高。
今年浙江省高考文科综合地理学科《高考大纲》与去年相比基本没有变化,考核目标和要求均保持稳定。根据今年文综试卷的命题类型和难易程度以及试题的内容,大致有以下特点:
1.仍以主干知识作为命题的重点。
2.题型稳定,各知识点模块的比重稳定。参考以下表格:
3.难度比去年略大。这是意料之中的,去年简单,今年应该略难。
4.题目和图片更加抽象。总共11道题,出现了10幅图表(2012年只有3幅);这10幅图中,为我们所熟悉的图片虽不少,但图片的抽象度和理论度提升。
5.以区域为背景,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表述地理现象的能力。
6.考查学生观察生活,把地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今年高考的特色之一就是很多题目理论联系了实际生活,如第1题的雾霾扩散情形,第4题的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以及综合题37题的舟山旅游和城市化问题等。不仅考察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考察学生理解、分析、表述地理现象的能力。
7.主观题出现了填空题。浙江自主命题5年来,首次出现填空题。填空题恐怕是大家最头疼的题目了:既不像选择题那样可以有选择地推测答案,又不像过去主观题那样,即使答得不太全,也会有一些分可拿。出现大量填空题(占20分)标志着浙江高考向基础又迈进了一大步,考查越来越基础,越来越细。
据此,我们给2014年参加高考的同学们一些建议:
1.复习时要狠抓基础,加强地理图表分析训练,强化规范训练。
2.认真反思做过的试卷,总结经验,将必修与选修教材的复习结合在一起。
3.关注时事地理,把握高考热点。
4.考生应注重提升四种能力:即分析和解读地理图表的能力;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正确表述地理事物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希望通过以上的分析能对大家今后的学习有一些帮助。祝愿参加2014年高考的同学们找到正确的地理复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取得理想成绩!
2013浙江高考政治卷――浙江杭州优能中学文综项目政治教研组
对高考试卷的分析,以考点的总结入手可以最为直观地呈现考点分布,把握重难点,指导学生做好备考复习。
从上述考点分布分析可以看出,今年浙江文综卷政治部分的分数分配与往年相差不多,经济生活设题仍然是最多的,占32分;其次是哲学与生活;再次是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最后是国家与国际组织。浙江文综卷的12道选择题中,3道是经济生活的,3道是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的,哲学生活有4道,政治与文化生活各占1道。国际和国际组织常识依然没有考查选择题。
在考试题型上,今年的变化也不大,选择题依然有漫画题,简答题中仍然有图表分析题。但是我认为今年政治部分的难度比去年稍高。
在对经济生活的考查中,考到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之前4年都没有考过的点,这个考点是这几年新考查到的考点。不过这道选择题(25题)比较简单,属于记忆性的知识点。除此之外,24题考到的是汇率的变化,这是货币的本质的考点,也是之前几年经常考到的考点,所以难度不大。26题是漫画题,这道漫画题的主题表现还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只要认真审题,还是比较容易能做对。40题的(1)小题是图表分析题,也是很常见的题型,唯一需要学生注意的是,分析“材料二”的时候不能遗忘“注”的内容,否则容易丢掉踩分点。40题的(2)小题涉及到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考点,这个考点也是之前几年几乎没有涉及到的一个考点,所以显得比较有难度。
在对政治生活的考查中,首先是选择题32题,考查的是“公民的政治生活”这个单元,这是这5年来浙江高考第一次涉及的考点,尤其是简答题部分,41(2)小题与往年考查政府和党的知识点不同,今年非常新的考到了当代国际社会中我国的外交政策这个考点,考点是我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出其不意的,所以今年政治生活的15分不容易获得高分。
在对文化生活的考查中,文化生活复习的重点就是文化的作用和与文化有关的几个动词(传播、交流、继承、发展和创新),主观题就是考的文化作用的一个方面,文化与综合国力。例如:选择题31题考到了文化继承与创新中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选项之间有一定的混淆性,容易做错;41(2)小题考查文化与生活这个单元的考点,讲的是文化对综合国力的影响,也是属于记忆性的知识点,这两个考点都是之前几年考点的延续,并没有太多创新的考点,学生做起来会比较得心应手,所以文化生活的分数比较容易拿到。
【关键词】高考;英语;听力技巧
听力已成为高考的重要内容,高考英语试卷的第一部分就是听力,占整个试卷分值的五分之一;听力测试,已经成为中国考生,尤其是农村考生的弱项,也是令考生最为头疼的问题。听力,就是听的能力,也就是从试卷所提供的听力材料中获得信息的能力,它也是语言交际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提高考生的听力水平就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人说,听力无技巧,多听就行。实际上,多听,确是提高听力能力的前提;但如何去听,才能获取准确的信息,就不是只依靠多听便能解决的了。多听可增强语感,提高听的水平,若再运用正确的听力方法,掌握必要的技巧,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有调查显示,听力考题难度系数在降低,考生得分率在提升,但我们也可在考试中利用一些技巧,不浪费每一秒的时间,从而提高得分率。
一、高考听力的命题原则
1.考点均匀分布,涉及所听材料的主要内容不会只是集中在某一局部,而是注意了材料内容的先后顺序;
2.首句无题;
3.答题部分均采用问答形式,无完成句子的形式;
4.设题简明;
5.答案唯一;
6.干扰有效,每个错误选项都会和听到的某些内容有关,肯定会对考生构成干扰;
7.选项平行,不相包容。
二、高考听力实况
近年来高考听力侧重于语言交际能力的考查。听力试题共两小节,第一节5篇对话,5个小题,所选内容均为微型对话每个小题,只听一遍;第二节为5篇较长的对话或独白,分设2―4个小题,共15小题,每个小题听两遍。命题的特点是:(1) 口语化特征明显;(2)语境明确;(3)内容相对完整;(4)信息量足;(5)长度适中;(6)贴近生活。
高考听力的发展趋势要求考生必须要有过硬的听力能力,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听力技巧。下面就此问题谈几点看法。
三、 听力技巧与策略
1.巧妙预测,有的放矢
听力测试的主要测试点一般集中体现在一些关键信息点之上,如有要求根据所给信息归纳对话的主题或最恰当的标题的主旨大意题,多为wh-question的形式。常有下列问题来测试:.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talk?
What is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
What does the passage talk about?等,对于此类问题,对话的前两句尤为重要; 有对于事实细节题进行考查的事实细节题,如考查材料中 人物(who),事件(what),时间(when),地点(where),原因(why),方向(direction),方式(how),程度(how long,how much,how soon),数字(how many / how much), 选择 (which),身份(profession),职业(career)和目的(purpose)等;还有判断推理题等。因此,可以利用听力测试开始前的试音时间或每段对话后的十秒间隔时间,抓紧时间迅速浏览每小题或下一题的题干和选项,迅速捕捉选项和题干所提供的信息内容,大脑中快速做出反应,根据相关信息,有意识地预测段落或对话中可能涉及到的内容。这样,听材料时就能心中有数,从容不迫,有的放矢,有所侧重,从而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2.手脑结合,及时笔记
听力材料有时材料长,信息量大,即使当时能听清,听准,也不可避免地混淆部分信息,听完之后难以准确地回忆。因此,仅凭大脑记忆是不够的,就需要及时做好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恰好可以用来说明做笔记在听力考试中的重要性。考试中,我们及时做好笔记,写下关键信息,有助于我们正确作答。譬如,我们可以用自己熟悉的符号和缩写词,提高笔记的速度,将时间,年龄,人名,地名,月份,星期,价格,数码等及时写下。可以采用的缩写代码很多,如:
? Question; = equal, is like the same;
≠ not equal , is not like ,different ; c19 19th century ;
> grater, more than ; < less than ;
because so,
up, down,
left, right,等,还可以自选一些自己能够辨认出的缩写词或代码,有时甚至可以使用中文来替代。
3.抓主题句,摘关键词
听力中的对话或段落的主题句往往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它通常都是这段材料的中心,文中的其他内容都是围绕它来说明的。因此,从题干或选项中正确预测,可极大地帮助我们做好听力题。如:
Good evening, tonight the main news is about the bad weather we are having. 从中我们就可以推断该段材料要谈论关于天气方面的问题。
听时不能强迫对每一个词都听清,我们也可以通过对关键词的理解来加深对材料的理解。如:
When is the man checking in ?
A.Friday B. Thursday C. Tuesday
答题的关键是要听懂对话中的
Three. I’ll be checking out Friday morning. 抓住 checking out 才能选出正确答案。
识别关键词的技巧很重要,如果考生能通过关键词很快判断对话中人物的关系很身份。会有助于考生有目的的集中注意力,在脑海中搜索相关背景知识,进一步加深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如:
I just can’t believe you’re a police officer, Kay . I remember in high school, you always wanted to be a lawyer.
如果能抓住其关键词in high school,那就可以意识到这是两个老同学之间的对话了。又如:
Good mor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 welcome to our city .I’d like to guide you all the way in the amazing park and share the wonderful moments with you.
这段话的关键词是guide和park,考生就可以推断出说话人是导游了。
常用的对话者之间的关系有以下几组:
teacher――student waiter――customer parents――kid
doctor――patient boss――employee shop assistant――customer 等;如果考生可以捕捉到听力材料中的关于语言环境(场合或地点)的关键词,也有助于判断听力材料的主题、说话人之间的关系等;如果对话中出现special price,那么对话可能发生在商店里;有treatment等,则可以推出对话可能发生在医院;听到飞机、火车的声音或登机、车的广播通知,同样又可以推断出对话发生地是在机场或车站。
4.掌握背景,揣摩意图
要提高英语听力,了解英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语言特征是非常必要的。当听到某个熟悉的单词或短语时,马上联系经常出现的背景,有助于对听力材料中情景的理解和推测。如听到:
Can I help you?
就会联想到商店、邮局、旅馆等服务性机构。另外,听力材料多选自英语国家人物的日常生活,或关于文化历史,或关于价值观念,只要我们具备一定的英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知识,就可以理解、熟悉英美人民的思维方式,融自己于对话情景之中,以英语国家人物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就会有利于揣摩说话人的意图,从而对题目做出正确的判断。例如:
听力材料M: I’ve heard you have had a baby. How old are you ?
W: Shall I tell you?
问题:
Wha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conversation?
A. She won’t tell the man how old she is.
B. She asked the man if she would tell him the truth.
C. She isn’t sure about her age.
对话中男方问女方年龄,女方用升调问:“我需要告诉你吗?”尊重隐私是外国文化的重要部分,基于此以及女方反问的语调,就可判断出A是正确答案,而B、C都是干扰项。
5.情绪放松,精力集中
关键词: 高考 古诗词鉴赏 误区 对策
一份高考语文试卷中,诗歌鉴赏题应该说是最让老师费心、学生烦心,而得分又最让人闹心的题型之一,每届平均得分都不高。究其原因,一些学生做诗歌鉴赏题时易走入以下误区,剖析问题,找准对策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一
误区:重字字落实,不重整体把握。
在诗歌鉴赏教学指导中,笔者发现,很多同学习惯于当文言文来读,一词一义去理去顺,结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只见一叶,不见森林。特别是遇到不熟悉的词或典故,或者句式词序颠倒,则思维方寸全乱,根本不知道从整体上把握诗歌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抒发的是什么感情。更有甚者,在理解某些词句的意思时,常常只从字面上作简单的附会性理解,因为常常被命题者抓住这种“望文生义”的毛病设计选项。
对策:围绕题材,做好情感归纳。
读诗歌时,完全不必拘泥于字词句的理解。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最重要的是抓住诗歌文题,明确题材类型,做好诗歌情感归纳。题材即诗词写的是什么,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
不少诗词的题目反映出诗词的题材。如:张敬忠的《边词》:“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这首诗的题目是“边词”,应属边塞诗,行役戍边之作。诗歌首句是全篇总貌,以下三句对春色之迟进行具体描绘。第二句用本该桃红柳绿,春光烂漫的二月,而边地的垂柳却仍在凛冽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枝条这一典型景象,表现出五原的荒寒景象。三四两句仍紧扣“迟”字,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进一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再从辞色上看,全诗充满了冷色调的词语。这样,进一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不难发现,全诗虽然没有写到人,但在这样荒凉寒冷的环境中,戍边的将士会怎样呢?它包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二
误区:重就题做题,不重题型归纳。
一些同学在做题时,只注重做,而不会给自己留下空间思索,整理考点、知识点,更不注重题型归纳。其实题目是做不完的,我们应该向理科学习,学会整理和梳理,尤其是技巧考点。比如从形式角度而言,修辞方法中带“像”字的真假比喻,借代与借喻,设问与反问,对比与反衬,比拟与比喻,明引与暗引,等等;表现手法中的点与面,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白描与彩绘,叙写与议论,联想与想象,现实与浪漫,烘托与对比,伏笔与照应,寓情于景(物、事)与托物言志,等等。这些相近的修辞方法或相对的表现手法,考生在辨别时常常容易混淆。
对策:围绕考点,做好题型突破。
其实从考点上说,不外乎从诗歌语言、技巧、形象和思想情感四个方面,专题复习,专项训练。其中最难的是诗歌技巧识记,如景物描写技巧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反问、反复、设问、对偶、借代和叠词等;表现手法有衬托、反写、铺垫、渲染、想象、对比等;各种结合有动静结合、时空结合(高低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面结合、感官结合等;还有白描(工笔)、细节描写(语言或动作或环境等)。鉴赏时,我们要因诗制宜,细心揣摩。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在鉴赏古诗词时,我们不能单纯地就景论景,就物论物,一定要看到在景后、物后的那个活生生的人。
三
误区:重自我感觉,不重命题意图。
做诗歌鉴赏题时还有一个常见误区,就是注重自我感觉,在答题时常犯“答非所问”和“言不由衷”的毛病。自我感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拔高主题。一般而言,高考所选诗歌材料,或抒发人生情怀或评价历史人物等,在思想内容上大多是积极且向上的,考生在体会这些内容时常常容易拔高原有主题。命题者恰恰常于此命题,引导考生仔细分辨,正确评价诗歌。
二是机械死记。理解欣赏诗歌时,有的同学只根据自己熟悉的某个诗人的流派特点、创作风格、语言特色、个人经历,而不顾实际情况理解该作者的作品;或者套用某种常规模式机械理解诗歌,陷入常规思维的误区。如一见到苏轼就想到他的“豪放”,高唱“大江东去”;一见到杜甫就想到他的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国破山河在”;一见到陶渊明就想到他的远离尘世,“采菊东篱下”;一见到李清照就想到她的婉约凄惨,“怎一个愁字了得”。见到景色优美,一定心情舒畅了,见到“悲”、“恨”、“愁”、“怅”就一定感伤孤独,去国怀乡了,用贴标签的方法欣赏诗歌,结果往往容易出错。
对策:围绕题干,做好命题揣摩。
下面我结合《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和自身实践从两个方面(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鉴赏)谈谈观点。
一、文言文阅读要紧扣一个“点”
《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此部分的说明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能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在理解能力上,能够:(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在分析综合能力上能够:a.筛选文中的信息。b.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从中不难看出,此部分考查的能力等级多为相对简单的A、B、C三个层次。①且自2009至2013年考点分布相对稳定,都是考查实词、筛选信息、分析与概括、翻译。结合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文言文学习和考查的内容是实词、虚词、句式、翻译和理解文章内容。无论是考查哪些知识点,不变的是文言文考查的内容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义”。具体是:实词的含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句子的翻译,文意的理解,即词义、句义和文章意义。如果说文言文学习和考查的内容构成一个系统的“面”的话,那么,“义”就是其中的关键点和出发点,在学习和复习中,应当重视和强调一点并做到点面结合。比如,实词数量众多,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实词和句子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识记名篇名句,这样既积累了实词义和名句,又增强了语感。虚词虽然近5年江苏高考没涉及具体的题目,但它在阅读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所以应当反复体会它的作用,可以用“减法”体会,即把学生已经理解意思的语句中的虚词去掉,让学生对比有什么不同,以此体会和总结虚词的作用、意义。
句式是个难点,尤其是倒装句。对此,我们应该先理解已经积累的名句名篇中的典型句子含义,然后让学生对照译文将文言原句调成与其相对应的顺序。如:《秋水》②中这样一个句子:……以为莫己若者……这句话的翻译是:认为没有能比得上自己的人。根据翻译,我们就可以把原句调成以为莫若己者,这样就跟现代汉语相对应了。如此,经过训练,学生就能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掌握了词义和句义,文义就相对容易理解了。
当然,仅仅抓住“点”是不够的,这个“点”只是学习和复习的一个切入口,积累的点多了才能形成知识面,但给学生一个“点”,才能让其在浩瀚的知识中有个方向,不至于迷失。
二、诗词鉴赏的“两点论”——“巧”与“情”
如果说古诗文阅读部分是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的难点部分的话,那么,古诗词鉴赏是难点中的难点。由于其专业性和文学性,学生很难找到途径赏析实词,往往是读完诗词一头雾水,或者只能根据老师和教材讲解死记硬背,人云亦云。因此,这一部分虽然只有10分的分值,但想取得理想的成绩很难,怎样把握和复习这一难点呢?
首先看《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此部分的要求:考查鉴赏和评价,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从近10年的江苏考题来看,考查内容没有变化,内容理解、结构思路、思想感情、表达技巧这部分的问题都有涉及,没有侧重。根据考试说明,我们可以给学生编制这样的知识网络,形成一个知识平面:鉴赏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诗歌的语言特色和炼字;鉴赏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结构手法。评价诗歌的内容、思想和感情。掌握这个知识网络是必要的,但也是困难的,要想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恐怕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往往费了很大力气毫无成效。其实,从这些内容和要求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诗歌的表达技巧还是语言、形象都可以一个字概况,那就是“巧”字,技巧的巧。内容、思想和情感可以概况为“情”字,这样,诗歌就变成了感情和技穷的结合,诗人为了表达感情而采用一定的文学技巧抒发。
实际上,诗歌确实是一个整体,一个用高度浓缩的语言结晶抒情达意的整体。我们没办法说清楚到底有多少种技巧表达感情,更不可能断定哪种方式方法最好,甚至用同样的表达技巧表达同样的感情却因为出自不同诗人的笔端而风格迥异,更不用说还有读者的自身感悟在里面。要想深入、详尽地弄清楚到底有哪些技巧是不现实的,为什么不能抓住“情”这个中心点,分析诗人是如何“巧”言之的呢?
例如2013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最后一题:《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③这一题既涉及鉴赏诗歌的语言,又有人物的形象和情感,可以说很“综合”地考查。实际上,诗歌的语言、形象、技巧、感情本就是紧紧融合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否则也无法形成特殊的意境,简言之,正是“情”和“巧”的结合。就此题而言,正体现了这一点。
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鉴赏的难度无需多言,如果能够化繁为简,守住一个中心点,把握两个基本点,就能给学生拨开迷雾,看到一个方向,这是很有意义的。当然,这部分的内容博大精深,是语文的精髓所在,应该让学生尽量掌握系统而全面的知识,如翻译的信达雅,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等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古代文学的美妙之处。如果说地球是可以撬动的话,那么我们至少需要一个支点,学习古代文学,正需要这样的支点。只有有了点的存在,才能构成完美的面,才能为以后更多元更立体打下基础。
注释:
①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