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固定资产处置制度范文

固定资产处置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固定资产处置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固定资产处置制度

第1篇:固定资产处置制度范文

一、新旧制度中关于固定资产管理及核算相关规定的差异性

(一)新旧会计制度会计核算基础不同

会计核算基础是决定会计主体各个会计期间内财务状况真实性的重要方面,旧会计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新会计制度引入了权责发生制的概念,这是高校合理核算固定资产,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真实反映学校财务状况的理论依据之一。

(二)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差异性

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将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物质形态的资产;或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新旧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是相同的,但新制度将固定资产确认的单位价值提到了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以上)。

(三)固定资产入帐价值确认及持有期间会计核算的差异性

旧会计制度中,没有对固定资产的计价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实际操作缺乏统一性,资产的入账价值准确性差。同时固定资产在持有期间帐面价值保持不变,但随着资产使用的损耗、技术的进步,固定资产的价值已与其帐面价值远远不符,不能真实反映学校的财务状况。

新制度明确规定固定资产在取得时按照实际成本入帐,并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及实际使用情况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同时规定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图书和档案、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等四类资产不计提折旧,这些规定既切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又考虑到这些资产的特殊性。新制度中折旧的计提采用的是“虚提法”,固定资产在购入时全部计入支出,根据资产使用情况计提的折旧与净资产相对应,使用高校的财务数据能真实反映其资产状况。

(四)新旧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核算的会计科目设置

旧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取得时通过“固定资产/固定基金”科目记载其价值,价值在资产持有期间保持不变。固定资产处置及更新通过“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核算,修购基金的增加主要通过按收入比例计提和处置固定资产收入,但基金的累积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固定资产更新的需要。

新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取得时通过“固定资产/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核算;在持有期间和使用期间计提折旧时通过“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核算;资产处置通过“待处理资产损溢”科目核算,其处置净收支直接计入当期收支科目。

二、新旧会计制度衔接中,固定资产的帐务处理

为确保新制度的顺利实施,财政部在2014年元月明确规定,新旧制度衔接时应将2013年12月31日原帐中各会计科目余额按新规定进行调整,并根据调整后的科目余额编制科目余额表,作为新帐各会计科目的期初余额。按此规定固定资产的帐务衔接需分两步进行,一是正确计量固定资产价值、合理补提累计折旧;二是做好固定资产相关会计科目转换及合并。其具体做法是:分析原帐务中所有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将未达到标准的资产转为低值易耗品,同时将其对应的固定基金转入事业基金。将单位价值达到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资产,转入固定资产。同时根据这部分资产的原值、已使用年限和尚可使用年限合理补提累计折旧。并从新年度开始按月份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其处理用图表简单表述如图1。

计价、累计折旧补提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三、新旧制度衔接中,固定资产衔接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领导重视,成立固定资产评估领导小组

为做好衔接工作,应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评估制度,成立资产评估领导小组,对高校现有固定资产的情况、使用年限等进行评估,并根据固定资产的消耗情况确定折旧方法。

(二)全面清查、摸清资产,准确分类和计量固定资产

长期以来,因为制度因素,如旧会计制度规定单位价值较大的固定资产报废需经财政部门审批,其报废评估手续复杂;同时,教育部门将固定资产的拥有量及价值作为高校办学实力的衡量指标之一;管理体制、从业人员业务能力等因素影响,高校不同程度存在报废资产不办理报废手续,捐赠、其他方式取得的资产不入帐等资产帐实不符现象。因此要做好固定资产衔接,首先要全面清查资产,报废不能用或已不存在的资产,补记未入帐资产或入帐价值不全的资产,做到固定资产帐实相符。

同时,按照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的类别和确认标准,对现有的资产进行分类,建立固定资产登记薄及固定资产台帐,准确计量固定资产。单位价值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所确认的固定资产,笔者认为仅限于高校大批购入的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和档案、动植物等不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除此外的大批同类物资,应该按单位达不到固定资产确认标准,计入存货,并按存货的相关规定进行帐务处理。

(三)选用合理的折旧办法、合理估计使用年限

累计折旧的补提,影响到财务报表,进而影响到报表阅读者对单位财务状况的理解,因此折旧办法的选取、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估计至关重要。新制度规定,高校固定资产折旧可以采用年限法或工作量法,但笔者认为对于某些处于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科技含量大、价格昂贵、生命周期短、无形损耗大的专用设备也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

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是一个预计值,而使用年限决定着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因此合理估计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也是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2篇:固定资产处置制度范文

关键词:固定资产;会计业务;《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

每年进行会计报表审计时,会计人员会遇到需要调整的关于固定资产业务的一些特殊事项,此时必须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的规定进行处理,但在处理过程中,有些问题可能会涉及若干年度,也可能会涉及多个准则,因此在会计处理上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和必须通过平常的会计业务处理逐步提高会计业务水平,具有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通过平常的会计业务处理逐步提高会计业务水平和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

例:A公司占B公司表决权资本80%,B公司占C公司表决权资本80%,A公司、B公司为上市公司,C公司2001年1月2日成立,C公司为股份有限公司,A、B、C三公司年报均在每年4月15日批准报出,三公司均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2004年2月10日C公司聘请W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M和N进行2003年度会计报表审计。注册会计师M和N经审计发现如下情况:

1.C公司2001年1月3日购管理设备一台,支付价款120万元,直线法计提折旧,不考虑残值,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2001年至2002年每年末对该设备进行检查时发现可收回金额分别为80万元、76万元,C公司没有计提减值准备,C公司2001年至2003年税后利润分别为20万元、15万元、10万元。

2.C公司2003年8月1日按国家规定,经有关部门批准,将上述管理设备无偿调出,C公司共发生清理费用10万元,其中支付工人工资6万元,其他费用4万元。C公司账务处理为:借记营业外支出———处置固定资产损失60万元和累计折旧60万元,贷记固定资产120万元,同时借记营业外支出———处置固定资产10万元,贷记应付工资6万元和银行存款4万元。

要求:(1)针对发现的上述问题,注册会计师M和N应如何分年度建议A公司、B公司、C公司进行审计调整记录?(不考虑调整分录对所得税和结转损益的)

(2)若2004年3月1日A公司、B公司、C公司均接受了注册会计师M和N的建议,同意调整,则A公司、B公司、C公司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不考虑有关会计处理对所得税和法定盈余公积及法定公益金的影响)

解析如下:

(一)注册会计师M、N建议审计调整分录有关情况:

对于C公司

1.2001年

年末设备账面价值=120-120×1/5×11/12=98(万元)

可收回金额=80万元

建议补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98-80=18(万元)

2001年建议调整分录:

借:营业外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8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8

2.2002年

(1)针对2001年建议补提的减值准备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8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8

(2)2002年实际计提折旧=120×1/5=24(万元)

计提减值准备后2002年应计提折旧=80/(4×12+1)×12=19.59(万元)

建议冲回多计提折旧=24-19.59=4.41(万元)

建议调整分录:

借:累计折旧4.4

贷:管理费用———折旧费4.41

(3)2002年12月31日

年末设备账面价值=80-(24-4.41)=60.41(万元)

可收回金额=76万元

在不考虑计提减值准备因素情况下确定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120-120×1/5×(11+12)/12=74(万元),小于可收回金额,则C公司应按照在不考虑计提减值准备因素情况下计算确定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没有转回已确认的减值损失情况下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予以转回,同时将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与转回的减值准备的差额冲销,并增加已计提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建议调整分录: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8

贷:营业外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74-60.41=13.59)13.59

累计折旧(18-13.59=4.41)4.41

3.2003年

(1)针对2001年、2002年建议调整事项

建议调整分录: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8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8

借:累计折旧4.41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4.41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8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3.59

累计折旧4.41

也可以合并一起,则全部抵消,不需编制调整分录。

(2)2003年8月1日

无偿调出设备,当月固定资产减少,当月照计提折旧。则设备调出时累计折旧应计提11+12+8=31(个月),即累计折旧金额应为:120/5×31/12=62(万元),故建议补提折旧:62-60=2(万元)

建议调整分录:

借:管理费用———折旧费2

贷:累计折旧2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按国家有关规定,经有关部门批准无偿调出的固定资产,其清理净损失应冲减资本公积。

建议调整分录:

借:固定资产120

贷:累计折旧60

营业外支出———外置固定资产损失60

借:应付工资6

银行存款4

贷:营业外支出———外置固定资产损失10

借:固定资产清理58

累计折旧62

贷:固定资产120

借:固定资产清理10

贷:应付工资6

银行存款4

借:资本公积———无偿调出固定资产68

贷:固定资产清理68

以上5笔调整分录也可以合并一起:

借:资本公积———无偿调出固定资产68

累计折旧2

贷:营业外支出———处置固定资产损失70

C公司调整分录对净利润影响数:

2001年:当年影响数=-18(万元)

2002年:当年影响数=4.41+13.59=18(万元)累积影响数=0

2003年:当年影响数=-2+70=68(万元)累积影响数=68(万元)

C公司调整分录对资本公积的影响额:

2003年资本公积减少68万元。

对于B公司

B公司占C公司表决权资本80%,C公司调整分录引起净利润变动,将会影响B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收益,同时C公司调整分录对资本公积的影响,将会影响B公司的资本公积和长期股权投资。

1.2001年建议冲减投资收益18×80%=14.4(万元)

建议调整分录:

借: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18×80%=14.4)14.4

贷: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损益调整)14.4

2.2002年

(1)针对2001年建议冲减的投资收益

建议调整分录: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4.4

贷: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损益调整)14.4

(2)2002年建议增加投资收益18×80%=14.4(万元)

建议调整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损益调整)14.4

贷: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14.4

3.2003年

(1)针对2001年和2002年建议调整事项,正好完全抵消,不需编制审计调整分录。

(2)2003年建议增加投资收益=68×80%=54.4(万元)

建议调整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损益调整)54.4

贷: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54.4

2003年建议冲减资本公积=68×80%=54.4(万元)

建议调整分录:

借: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54.4

贷: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股权投资准备)54.4

B公司调整分录对净利润影响数:

2001年:当年影响数=-14.4万元

2002年:当年影响数=14.4万元

累积影响数=0

2003年:当年影响数=54.4万元

累积影响数=54.4万元

B公司调整分录对资本公积的影响额

2003年资本公积减少54.4万元

对于A公司

A公司占B公司表决权资本80%,B公司调整分录引起净利润变动,将会A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收益,同时B公司调整分录对资本公积的影响,将会影响A公司的资本公积和长期股权投资。

1.2001年建议冲减投资收益14.4×80%=11.52(万元)

建议调整分录:

借: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11.52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11.52

2.2002年

(1)针对2001年建议冲减的投资收益

建议调整分录: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1.52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11.52

(2)2002年建议增加投资收益=14.4×80%=11.52(万元)

建议调整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11.52

贷: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11.52

3.2003年

(1)针对2001年、2002年建议调整事项,正好完全抵消,不需编制审计调整分录。

(2)2003年建议增加投资收益54.4×80%=43.52(万元)

建议调整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43.52

贷: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43.52

2003年建议冲减资本公积54.4×80%=43.52(万元)

建议调整分录:

借: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43.52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股权投资准备)43.52

(二)A、B、C公司接受建议后的处理情况

C公司接受注册会计师的建议,同意调整,则C公司2004年3月1日应进行如下会计处理:

(1)补提2001年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8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8

(2)冲回2002年多计提折旧

借:累计折旧4.41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4.41

(3)转回2002年应转回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8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3.59

累计折旧4.41

(4)补提2003年少计提折旧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2

贷:累计折旧2

(5)2003年无偿调出固定资产,清理净损失调整冲减资本公积

借:资本公积———无偿调出固定资产68

累计折旧2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70

以上5笔会计分录可以合并成一起:

借:资本公积———无偿调出固定资产68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68

同时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转入利润分配: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68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68

针对B公司

B公司接受注册会计师的建议,同意调整,则B公司2004年3月1日应进行如下会计处理:

(1)冲减2001年投资收益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4.4

贷: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损益调整)14.4

(2)增加2002年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损益调整)14.4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4.4

(3)增加2003年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损益调整)54.4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54.4

(4)冲减资本公积

借: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54.4

贷: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股权投资准备)54.4

以上4笔会计分录可以合并一起:

借: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54.4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54.4

同时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转入利润分配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54.4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54.4

A公司接受注册会计师的建议,同意调整,则A公司2004年3月1日应进行如下会计处理。

(1)冲减2001年投资收益:

借:以前年损益调整11.52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11.52

(2)增加2002年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11.52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1.52

(3)增加2003年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43.52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43.52

(4)冲减资本公积

借: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43.52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股权投资准备)43.52

以上4笔会计分录可以合并一起: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43.52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43.52

借: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43.52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股权投资准备)43.52

同时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转入利润分配: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43.52

第3篇:固定资产处置制度范文

一、旧制度下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明细账是会计账目的重要一项,仔细记载有助于了.解医院的账目支出、收支等内容,而医院对此所做的工作欠缺很多,或是设有明细账,却无及时的更新,或是根本缺失此项内容。与此同时,医院各部门融合力度明显不足,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明显不够,管理、使用、职权、限制等都不具体,又缺乏沟通,因此常常无法深入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从而影响对资金的管理使用。除此之外,在设备的采购环节也问题百出:或购置金额远在预算之上,造成资金周转困难;或因赶时间等原因不走正规程序直接使用,造成账目无法对号入座;或在设备使用一段时间后仍然缺少发票等相关手续,造成账目与资金有所出入;或是各科室无纪律缺手续的将设备串换使用,造成部分设备不知所踪……类似情况数不胜数,究其原因,皆是由于'相关人员缺少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能严肃对待而造成不小损失。

(二)固定资产核算不合理

传统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的核算基本全通过借贷两项来填写,对固定资产的增减也是将包括“修购基金”、“银行存款”等几项内容反复使用。以上缺少细化项目的使用方式,使医院的固定资产基本没有浮动,管理核算并不合理,账目数据早已失去真实性。正常情况下,医院的固定资产是被不断使用的,难免会有消磨和破损,如果财务上始终维持原有的金额,无疑是对资产的虚增,循环往复必是难以填满的深坑,不加制止,终会有无法收场的周面。

二、新制度提升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资产管理专业化

目前大部分医院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多采用较为分散的方式,很难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我们从经验中总结,所谓办对事要找对人,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加强应率先做好相关人的工作,明确具体负责机构,使资产管理专业化。在落实明确负责机构时,可参考团队力量的优势,将具有与此相关特长经验的人聚集在一起创建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走专业化、全面化的管理之路。

(二)提升报表信息质量

会计南细账是账目的细分,会计报表是账目的整体,医院在做好细节的同时也要注重整体,通过合理提升会计报表的信息质量,从而使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更上一层。会计报表有严格的填写要求,应认真仔细对待,尤其避免信息失真状况的出现。医院应对新制度做到心中有数,并将新制度中的相关内容适时、正确的运用于会计核算当中,通过规范化的会计操作和高质量的报表信息,提升自身的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三)建立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

网络已为人们生活带来很大便利,对于医院而言合理利用网络是有助于其发展的途径。计算机网络资源丰富、沟通畅通,强大的硬件条件可以将医院的管理分门别类,对购置、使用、折旧资产均可系统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有利于医院对成本精细化的控制和对固定资产动态的及时了解,它既是管理者的得力助手,也是配合政府或自身工作的合理方式。

(四)强化监管意识 _

会计制度的成功只有制度是不够的,同时也离不开相关人员的监管意识。相关人员应摆正使用与管理、资金与资产的天平,尽量不偏不倚。通过对之前工作的总结,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能合理对待、强化监管意识;多加记录,做到有账可依,并做到来源、使用、去向三个明确。

(五)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与资产管理专业化紧密相联的是相关制度的建立健全,如果说资产管理专业化是上层建筑,那么相关制度便是地基。只有地基打得牢固,上层建筑才坚不可摧。对于管理工作来说,其制度应科学且健全,可包括日常管理制度、相关责任制度和奖罚明确制度三个部分。日常管理制度是基础,责任制度是超越,奖罚制度是激励,三项合一,所求披靡。

三、结语

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健全,也有了较多新型元素注入其中,医院的财务会计核算管理都面临全新的挑战。新制度的一项重要要求是资产折旧,要求医院一方面应对除图书之外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另一方面要将在用的所有固定资产重新计提折旧。医学还在不断的完善与进步之中,医院应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包括会计工作,以更合理规范化的服务为更多人提供便利。

第4篇:固定资产处置制度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固定资产 核算 改进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保障事业单位正常运行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对优化资产合理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使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有重要的意义。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旧制度”)对固定资产核算采用历史成本计价、不计提折旧与减值准备等规定,使得财务账面价值越来越背离实际价值,无法如实反映固定资产在报告时点的实际价值,不能提供固定资产在报告期间的损耗信息,进而给国有资产管理和会计核算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基于此,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引入了固定资产核算的相关改革举措和改进办法,从而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提供了新的依据,提高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

一、新制度对固定资产核算的改进及其意义

(一)调整了固定资产的分类

新制度将固定资产分为六类,即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物、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将旧制度中的“房屋和建筑物”调整为“房屋及构筑物”把房屋的附属设施包含到“房屋及构筑物”中;将“一般设备”调整为“通用设备”反映设备的通用性;将“图书”调整为“图书、档案”,把“档案”归入固定资产范畴;将 “其他固定资产”调整为“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做了适当的扩充,分类更加细化,更加科学完整,不仅与政府集中采购目录的类别相对应,也更符合会计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也便于财务人员理解和应用。

(二)提高了固定资产价值标准

新制度调整了固定资产价值标准,固定资产是指事业单位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1000元(专用设备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然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期限超过一年(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这一标准将原制度中的固定资产标准有所提高,将一般设备由原来的500元调增为1000元;将专用设备由原来的800元调增为1500元,新的价值标准更符合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状况。

(三)引入了“累计折旧”科目

按照旧制度的规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使得固定资产在处置之前一直按照原值记录和列示,无法如实反映固定资产在报告时点的实际价值,不能提供固定资产在报告期间的损耗信息,进而不利于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与核算。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除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图书和档案、名义金额计量资产以外的固定资产均计提折旧,并采用了“虚提”折旧的模式,即在计提折旧时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而非计入支出或费用。新制度的这一处理兼顾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双重需要,既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的预算口径,又有利于反映资产随着时间推移和使用程度发生的价值损耗情况,促进事业单位落实“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理念和原则,为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会计数据支持。

(四)明确了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会计核算

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为增加固定资产使用效能或延长其使用年限而发生的改建、扩建或修缮支出以及安装设备而发生的各种建筑、安装工程的实际成本,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完工交付使用时转入“固定资产”科目,这样能完整地提供工程建造的全部成本,便于编制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和确定交付使用资产的价值,以利于控制项目建设成本,为固定资产后继支出计量提供了有效保障。

(五)规定了固定资产处置的账务处理

原制度没有设置核算资产处置的科目,规定因出售、报废、毁损及盘亏等原因减少的固定资产,经批准实际转出时,直接按减少的固定资产原值,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在固定资产处置过程中,事业单位收到的变价收入以及发生的清理费用都列入“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这样的处理方法使固定资产价值的变动得不到正确的反应,有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原则,而且因为缺乏必要的会计核算和监督,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处置较为宽松,可能使固定资产提前报废和低价处置,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新制度增设“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用以核算事业单位待处置资产的价值及处置损益。在报经批准前,先转入“待处置资产损溢――处置资产价值”科目;报经批准予以处置时,调减“非流动资产基金”;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相关处置费用和处置净收入分别计入“待处置资产损益――处置净收入”科目的借贷方;处置完毕后,按照处置收入扣除相关处置费用后的净收入转入“应缴国库款”科目。通过对比分析,旧制度关于固定资产处置的规定,未对拟出售、报废等资产的账务处理作出规定,仅仅在发生处置行为后才对清理结果登记入账,而且未对固定资产净值进行反映。新制度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在固定资产处置申请得到批准前,注销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这样做的优点就在于反映了固定资产处置的整个过程,同时也反映了处置结果。更准确、可靠的传递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处置状态以及处置核算的结果。通过增设“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增加了会计实务固定资产处理过程的核算与监督,规范了固定资产处置的流程;固定资产处置完毕后,处置净收入转入“应缴国库款”,符合财政“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办法,切断了事业单位与处置收入的利益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和治理腐败。

(六)提出了“名义金额”入账

旧制度下,对事业单位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的没有相关凭证、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价格的固定资产,均按账外资产处理,有的在辅助账或台账上登记,有的没有任何记录,这些资产流失后也很少有人问津。新制度规定,此类固定资产都应纳入会计核算,以加强管理,并提出价格无法可靠取得的按照名义金额入账。用名义金额入账的提法,给事业单位实际占有或使用的无法取得价值的固定资产创造了会计核算的条件,使这些资产既在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上有所反映,又处在有效监督之下,防止这部分资产流失。

二、新制度固定资产核算存在的不足

新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旧制度存在的问题,但是,所有的改革举措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的,新制度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

(一)对档案、动植物的入账价值及处理方法未做规定

2012年4月1日执行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将档案、动植物列入固定资产范围,但是,新制度只在内容中提到档案、动植物,但未对其及其天然孳息的计价及核算做任何规定,导致其会计核算无参考依据。

(二)折旧方法单一

新制度中提到,事业单位一般应当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即至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这两种计提折旧的方法虽然操作简便,但是不适用于如信息化产品等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像信息化产品或大型科技设备等更新较快的特殊固定资产,因新技术的引进或发展等不可预测的因素影响,可能在财务确定的使用年限之前需要报废,直线法计提折旧速度慢,固定资产更新周期长,影响了该类固定资产的运行效率,也无法准确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损耗。

(三)融资租入和购入需扣留质保金的固定资产账务处理方法欠科学

以购入扣留质量保证金的固定资产为例,新制度规定,应当在取得固定资产时,按照确定的成本,借记“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科目,这样的处理欠妥当。“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核算事业单位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所占用的金额。这样设备款未付的部分不应增加非流动资产基金,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如果不增加“非流动资产基金”就会造成借贷方不平衡。

(四)固定资产处置的规定方面尚存在不足

新制度在固定资产处置核算时将出售、捐赠等原因减少的固定资产和盘亏的固定资产一并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进行核算,虽然简单但分类还不够精细化,因出售、捐赠等原因减少的固定资产属于固定资产清理的范畴,而盘亏的固定资产属于固定资产清查的范畴,对这两类不同性质的业务未进行区分,不利于固定资产处置的管理。

新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规范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行为,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提供了新的依据,提高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也解决了旧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新制度在固定资产核算中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会[2012]22号文.关于印发《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通知,2012.

第5篇:固定资产处置制度范文

关键词:医院;固定资产;会计核算

我国医院现行的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依据是十多年前财政部颁发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该制度的实施对规范我国医院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它也逐渐不能适应医院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需要,尤其是在2009年财政部颁发了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后,对现行医院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中存在问题的讨论日益激烈。

一、医院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概述

(一)医院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含义

医院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是指会计人员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和处置等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过程。医院对固定资产进行会计核算,主要是为医院管理决策提供真实、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因此,医院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必须满足真实性、合法性和一致性的要求。其中,真实性是指医院必须根据固定资产购置、使用和处置时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取得可靠的会计凭据,进行准确的会计核算,以形成符合质量标准的会计信息;合法性是指医院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对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这些规定包括我国财政部颁发的《医院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制度》等等。一致性是指医院对不同时期所发生的固定资产业务进行会计核算时,要在处理方法上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固定资产会计指标在横向上和纵向上都具有可比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医院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方法必须自始至终一成不变,在客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改善经营管理需要或会计技术发展需要时,医院可以也允许改变其会计处理的方法的。医院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只有满足以上三个基本要求,才能为医院管理决策提供真实、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

(二)医院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重要性

医院固定资产主要包括房屋及建筑物、专业设备、一般设备、图书和其他固定资产等,它在医院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医院开展各项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物质基础,也是反映一个医院综合实力和医疗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是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而且,随着我国医院的快速发展,医院的高价值医疗设备日益增多,固定资产价值不断增长,在医院的总资产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因此,医院必须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发挥各项固定资产应有的效能。而建立良好的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体制,是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只有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准确无误的会计核算的基础上,才能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否则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就会陷入粗放的管理境地。如果由于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出现问题导致固定资产管理不善的话,那就会对医院政策经营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医院必须加强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工作,在此基础上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才能促进医院健康发展,保证医院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我国医院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中的问题

(一)医院固定资产确认标准僵化

由于我国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是在十多年前颁布的,根据当时的情况制定了医院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些标准已经不太符合医院固定资产的现状和管理要求。首先,根据我国《医院财务制度》规定,医院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1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在最近十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医院的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已经不符合现在的状况,尤其是我国医疗设备的价值已经大幅度提高,如果仍然按照原来的标准的话,给医院固定资产核算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其次,《医院财务制度》还规定: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1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该标准在“大批同类物质”的确认上比较含糊,各医院在判断“大批同类物质”问题上的标准可能不统一,有的医院可能把数量十件以上称为大批同类物资,而有的医院则可能把数量二十件或者是其他标准以上称为大批同类物资,这样就导致不同医院在固定资产核算标准上不统一,可能导致医院在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中不能满足一致性的要求。

(二)不能如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

根据我国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进行固定资产核算,便会存在不能如实反映其真实价值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医院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而是按固定资产原值计提“修购基金”,提取时只增加“专用基金――修购基金”,不冲减固定基金,直至固定资产处置清理前,账面上固定基金和固定资产始终是原始价值保持不变。采取这种办法提取修购基金时,医院未设置“累计折旧”会计科目,不能反映固定资产净值,会引起医院固定资产虚增,难以真实反映固定资产实际价值耗损,因此,导致其会计核算失去了真实性,不能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二是医院对固定资产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目前,固定资产是医院的重要资产,但是医院固定资产的价值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很多大型医疗设备、检查检验等仪器都是高科技产品,价格非常昂贵且数量众多。但是现阶段医疗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一旦新的医疗设备问市取代原有设备的话,医院的原有设备可能购进时间不长,但市场价格将会较大幅度下跌,原有设备预期的经济效益大大降低。而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并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减值准备的核算,这样就无法反映这部分已经发生的损失,造成高估资产价值,出现账面价值与实物价值不符的情况,以致造成医院固定资产会计信息不具备真实性,不能给医院管理者提供客观的固定资产评价依据。这两个方面的原因都会导致医院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不能反映其真实价值。

(三)固定资产处置核算不科学

固定资产都有一定的使用期限,医院的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必定会出现报废、毁损等状况,因此医院固定资产的处置的会计核算是一个关键的环节。但是,在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下,医院固定资产处置的会计核算并不科学。对于医院固定资产的处置,在医院发生固定资产减少的情况,如报废、转让、捐赠、损毁等情况时,按照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要全部通过“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进行会计核算,而没有设置“固定资产清理”会计科目来对医院固定资产的处置进行会计核算。例如,当医院固定资产发生报废时,所作的会计核算为按固定资产原值借记“固定基金”,贷记“固定资产”,发生的处置收入则借记“银行存款”,贷记“专用基金一修购基金”。这就导致了医院固定资产处置的会计核算不能真实地反映交易行为和交易结果,因为医院专用基金科目是按基金类别设置明细账,其会计核算根本没法反映到底是何种固定资产取得的处置收入、保险赔偿等所产生的损益。所以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规定的固定资产处置会计核算并不能恰当地对交易行为进行核算,有必要对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进行改进,以更真实地反映其处置情况。

三、改进医院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对策

(一)修订医院固定资产确认标准

针对目前我国医院固定资产确认标准僵化的问题,应该修订医院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使之符合我国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和要求。首先,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由于现行的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太低,给医院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带来了不便,所以相关部门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广大医院实际的确认标准,这样才能使医院固定资产确认符合现实的状况。并且在各医院具体核算过程中,根据国家标准确定为固定资产之后,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符合本医院的固定资产具体价值标准,将固定资产在国家确认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分类,以便于加强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工作。其次,现行《医院财务制度》规定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1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但“大批同类物质”的确认标准上比较含糊,给医院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带来了一定的不便,也让一些医院有了操纵会计核算的空间。因此,可以考虑对“大批同类物质”进行更加明确和具体的限制,以规范医院的固定资产的确认和会计核算。通过以上两条措施修订医院固定资产确认标准,可以使它更加符合现在的实际状况,提高医院对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水平,使医院固定资产会计信息更加具有真实性。

(二)增设“累计折旧”和“资产减值”科目

针对现行医院固定资产核算不能如实反映其真实价值的问题,应该采取以下两个措施改进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方法,以真实地反映其价值。一是增设“累计折旧”科目,避免医院资产的虚增。医院要根据不同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制定合理的折旧计提方法。计提折旧时的具体会计核算为:借记有关支出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同时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和总账,并在医院财务报表中分别列示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使医院资产负债表反映实际总资产及净资产,这样可以避免医院资产和净资产的虚增,真实反映医院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和实际价值。二是增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财务部门要会同其他相关部门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核查,合理预计医院固定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尤其是对于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更应该加强检查。当出现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小于账面价值时,应对该固定资产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并通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核算,借记“医疗支出”、“药品支出”或“管理费用”,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医院固定资产价值虚增的情况,保证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真实性。

(三)增设“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鉴于固定资产处置核算的重要性和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处置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不足,应该增设“固定资产清理”会计科目,完善医院固定资产处置的会计核算。医院固定资产在发生报废、转让、捐赠、损毁等情况时,财务部门根据固定资产盘点表及总务和设备等部门的鉴定意见,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归集核算固定资产处置过程中的收入和费用。具体过程如下,首先,应按清理固定资产的净值,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按已提的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固定资产原价,贷记“固定资产”科目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固定资产清理金额反映的是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发生的清理支出,借记“固定资产清理”,贷记“银行存款”;收到的变卖收入,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固定资产清理”。核算完毕后的固定资产清理余额为处置固定资产最终收益或者是损失,这应该根据主管部门的批复结转支出。这样,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医院就可以完整准确地对固定资产处置进行会计核算,提高医院固定资产处置会计核算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顾中梅.医院固定资产核算体系缺失及其治理.中国商界(上半月),2009年04期。

[2]徐玉红.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对现行医院固定资产核算的思考.现代经济,2009年01期。

[3]王莉.浅谈医院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商业经济,2009年10期。

第6篇:固定资产处置制度范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会计核算

引言

要想促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稳定持续的不断发展,实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公开化、制度化以及规范化的管理。就必须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利用先进的会计制度对其进行核算。

1.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核算

1.1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具体要求

在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中有偿收入的管理具体要求涵盖了以下几点:1)行政单位要是想将自身使用或者占有的国有资产进行出租和出借,就必须通过先向同级的财政部门进行汇报,得到他们的审核批准后,才能进行对外出租或出借。如若未得到审核批准,就坚决不能私下将国有资产进行出租、出借。与此同时,同级财政部门必须严格认真的对实际状况进行分析和判断,是否有必要通过审批。审批通过后行政事业单位出租或出借的国有资产,它的所有权依然归属国家[1]。其中出借、出租所获得相关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2)行政事业单位在利用自身使用和占有的国有资产进行出租、出借、投资以及担保的时候,必须进行严格的可行性论证,并且在获得部门批准认可后,方可审批[3]。

1.2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核算

1.2.1完善管理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要想实现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的公开化、制度化以及规范化的管理,就必须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规范会计核算的管理工作。因此,在国有资产管理上政府相关部门要及时制定出完善健全的资产管理制度,它需要涵盖了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的相关管理办法,从而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的规范化以及公开化,在出租、出借、投资以及担保过程中都有规范的流程[4]。

1.2.2认清资产。为了保证国有资产的公开透明化,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成立专业的核资团队,团队负责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单位内闲置的资产进行仔细的整理、归类,通过规范的操作让资产在适用范围内进行整合,全面发挥出其重要作用,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其中能调剂利用的资产,最大化的将其利用在需要的单位部门内,从而不断降低部门的资产财政支出。对于那些不能调剂利用的资产,必须将其存放在行政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按照严格的工作程序,实行对外公开招标,最大化的发挥出其作用。

1.2.3网络动态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要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资产的网络动态管理。通过积极采用先进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仔细的去研究分析各行政单位之间、不同部门之间资产的分布、存量以及结构情况,实时的了解掌握国有资产的闲置和利用状况,从而实现行政单位内部资产的网络动态监管。

2.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核算

2.1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核算

依据我国颁布的《行政单位办法》相关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残值收入以及变价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的相关规定,必须严格切实落实好事业单位收支两条线的管理[5]。”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处置收入核算过程中要依据上述规定以及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当中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应该归入为单位内部的财政预算管理,在资产未上缴前应该按照购置时的资金来源记录为应缴财政专户款“或者”“应缴预算款”会计科目。通常情况下,我国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主要可以分两大类,一类是材料和产成品,另一类则是固定资产。

2.2事业单位行国有资产处置收入核算

2.2.1材料与产成品的核算。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规定,事业单位对材料和产成品的变价收入可以做以下的会计处理。如若材料与产成品的账面成本高于变价收入,就应该借记“银行存款等”、“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贷记“材料或产成品”、“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对于那些用于事业活动服务的材料和产成品必须记录为事业支出会计科目,而对于那些用来经营活动服务的材料以及产成品必须记录为经营支出会计科目。然而依据国家颁布的《事业单位办法》的规定,在处置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上,应该将国有资产处置收入记入“应缴财政专户款”或者“应缴预算款”。

例1.某县的一行政事业单位在得到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用财政补助收入购得A材料一批,获得10000元的变价收入全部存进银行,其中A材料的账面成本为12000元。

综上所知,会计分录如下所示:

借:银行存款10000

贷:应缴预算款10000

借:财政补助收入10000

事业支出2000

贷:材料――A材料12000

倘若是行政事业单位用事业收入进行购买A材料,则应该作以下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10000

贷:应缴财政专户款10000

借:事业收入10000

事业支出2000

贷:材料――A材料12000

倘若是行政事业单位用内部经营资金购得A材料去展开经营活动,则应该做以下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10000

贷:应缴财政专户款10000

借:经营收入10000

经营支出2000

贷:材料――A材料12000

2.2.2固定资产的核算。《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中提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应当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而依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相关制度明确:“如果在得到批准后事业单位将固定资产处置出售时,必须将处置收入同时增加‘银行存款’和‘应缴国库款’科目,与此同时按照出售固定资产的账面原值同时减少固定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例2某县一事业单位在得到批准后出售轿车一辆,变价收入为30000元,账面价值为250000元,款项全部存入银行。

借:银行存款30000

贷:应缴国库款30000

同时,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250000

贷:固定资产250000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在处置国有资产收入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完善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率,实现资产的透明化、规范化。(作者单位:陕西省咸阳市彬县煤炭收费管理局)

参考文献:

[1] 陈刚.事业单位会计账务处理方式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09(12):32-33.

[2] 詹三海.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管理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5).

[3] 姚丽.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管理的对策[J].绿色财会,2012,(8).

[4] 黄宪才,张荣芬.谈所得税和以前年度结余调整的账务处理――关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探讨[J].预算会计,2008(10):20.

第7篇:固定资产处置制度范文

【关键词】公立医院;固定资产;财务管理

一、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固定资产是指医院持有的预计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标准以上、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形态的有形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预计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是公立医院资产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医院进行医疗服务活动,开展科研项目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物质条件。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凸显出来。具体表现为:

1.加强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有利于降低医务成本

以往,由于经营成本意识淡薄,管理体系不健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混乱,导致盲目购置设备,固定资产利用率低下。随着市场准入的多元化,各类医疗服务机构间的竞争加剧,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努力降低运营成本,成为医院生存并永续发展的根本之道。因此,科学有效地管理医院的固定资产,做到物尽其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自身效能,将会有助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降低医务成本最终也必然惠及社会大众。

2.加强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有利于平衡固定资产的先进性与适用性

各种非理性因素造成的资产盲目购置是形成运营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通过开展深入细致的前期调研,可行性论证,科学的效费评价可以降低投资的盲目性确保固定资产技术先进,功能实用,经济合理有效。

3.加强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有利于促进固定资产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通过科学有效的固定资产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的实施,进而在包括在固定资产从购置、使用、日常维护、更新改造、报废核销处置等环节上的全面落实(全过程管理),可以确保其充分完整地发挥最大效能,有利于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医院建设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医院各级领导要加强各类固定资产的管理,重视固定资产维护和,不断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保持固定资产技术的先进性,积极促进固定资产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二、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制度建设滞后

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混乱,制度不完善,制度执行力度不够有漏洞,没有宏观调控,管理职责不到位,重采购、轻管理,多头管理,该管的没有管到位。固定资产分配到使用部门,机构设置变迁和科室负责人的频繁变动,未对固定资产进行交接处置,确乏沟通和相互配合,造成管理失控。尤其是普遍缺少一整套完整的相互制约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无法从购置、保管、使用、维护、调拨、报废和盘点清查等关键环节进行有效控制。

2.固定资产采购制度审批监督机制缺失

某些公里医院的重大资产审批监督权、内部授权审批监督机制缺失,立项缺乏可行性研究或者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决策不当、审核审批不严。容易出现盲目购置设备,导致资金浪费,设备利用率不高的现象。

3.固定资产管理风险意识不到位

在目前的医院实际管理中,由于缺乏风险意识,普遍存在固定资产规模的无序膨胀,存在资源浪费与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同时,对资产处置没有严格执行审核审批程序,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处置收入流失,造成资产处置行为不合法、不合规存在舞弊风险。医院应当加强固定资产处置的控制,关注固定资产处置地审批和处置定价,严格防范资产流失。

4.医疗设备购置论证力度不够

医疗设备购置论证工作不足,缺乏可行性论证及效益分析。很多医院购置大型专用设备未经使用部门专家进行详细的可行性论证,没有进行效益分析,缺少固定资产交付使用验收制度,导致使用效率低下。或者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决策不当,盲目购置。

5.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理念和方法落后

固定资产核算方法不够完善,账面价值失真。旧制度按固定资产的原值提取一定比例的修购基金计入当期费用,因为计提的修购基金未通过累计折旧科目抵减固定资产的价值,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以原值列示,存在虚增不真实。日常业务处理中存在产权不清无法入账,因挂账未结转而未入固定资产账,分类错误,列入支出,未纳入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登记内容不完整,导致资产流失,资产信息失息,账实不符。

6.固定资产处置程序不健全

在现有的医院管理过程中,缺乏严格的固定资产处置制度,固定资产的调拨、报废、毁损处置或管理不善丢失,清查盘点没有科学有效的相关流程管理。导致未及时按有关程序报批,并及时做账务处理。 医疗科室为了科室的经济效益,不及时报废已过使用期限的设备,还有已报废的设备继续使用,影响医疗服务质量,也造成固定资产管理混乱,账目不清。

三、加强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1.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组织架构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分级管理架构,明确归口管理部门。明确使用和保管责任人并落实责任,杜绝重采购,轻管理的现象。严格执行大型医疗设备的日常维修和大修理计划,定期进行维护保养,消除安全隐患,认真做好维修保养记录。强化专用设备运转的监控,严格操作流程,做好岗前培训。

2.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工作机制

通过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健全制度,狠抓落实,努力提升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夯实管理基础,规范管理流程,实现动态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资产配备标准,严禁超标配置资产。

3.加强固定资产风险评估

依据医院整体发展战略,合理配置固定资产,防范资源闲置浪费,开展风险评估,准确分析识别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风险承受度,综合运用应对策略采取控制措施,实现有效控制风险。加强固定资产记录和实物保管,妥善保管固定资产档案,定期清查核实,对大型专用设备限制非专业人员接近,促进维护资产安全。

4.加强大型医疗设备购置论证制度

大型医疗专用设备要进行可行性论证,组织使用部门的专家进行调研和效益分析,通过专家们对拟购置的医疗设备的技术先进性、可靠性和稳定性、环保性、必要性和重要性、市场占有率、维修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为医院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完善购置使用部门、管理部门、邀请本行业的资深专家参与设备购置论证,集体研究联签的决策制度,建立规范的决策结构论证程序。为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提供科学的采购制度保障。在提高医院诊断率的准确性的同时提高医院技术档次,保障医院购置的大型医疗设备的实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有效避免重复购置,低水平投资。

5.完善医院固定资产核算

完善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真实反映资产价值。及时核算在建工程投资项目成本,将相应的投资转入医院固定资产,使医院建设项目尽早投入使用,发挥建设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强对在建工程账户的检查和清理,对已经在用或已经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及时验收入账或暂估入账。全面清理查清账面价值,健全实物账卡,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6.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报废审批制度

医院应当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定期开展医院固定资产盘点清理,对医院的专用设备、汽车、房屋建筑物及图书等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登记、统计汇总及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建立完善固定资产验收、调拨、转让及报损、报废的核查与审批管理制度,加强资产使用、处置、评估统计报告和监督。对固定资产清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查明原因,追究责任,妥善处理。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要认真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提出处理意见。

应当制定严格的程序来处置固定资产,在未经审批前不得擅自处理。对达到使用年限正常报废的固定资产应由使用部门或管理部门填制固定资产报废单,经相关部门批准后对固定资产进行报废清理。对未满使用年限、非正常报废的固定资产,应由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提出报废申请,注明报废理由、估计清理费用和可回收残值、预计处置价格等。应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技术鉴定,按规定程序审批后进行报废清理。

参考文献:

第8篇:固定资产处置制度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固定资产;管理;应用

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事业单位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固定资产管理中,一般都要采用内部控制审计的方式来进行管理,才能真正实现有效合理的固定资产管理。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事业单位并没有做到有效的内部控制审计,其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中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以下本文就来详细分析内部控制在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指出内部控制审计在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一、当前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现状

由于目前我国的企业单位在资产管理控制中,大都重购置而轻管理。对于固定资产的成本、计提、折旧等不能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使得固定资产不能合理发挥应用的经济效益,并且管理层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工作也不够重视,使固定资产管理较为混乱,不能很好的实现内部控制。事实上,当前我国企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过程中还存在着其他的问题,大致有以下两点:

1.固定资产的预算不合理,会计核算方法不够科学

在单位的固定资产购置中,一些单位并没有进行全面的评估预算,以确定是否应该购置固定资产,使得固定资产的采购过于随意,从而影响了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内部控制。另外,单位的内部控制审计监督力度不够,造成了固定资产管理与采购严重脱节,造成了大量的资金浪费,影响到单位的健康发展。另外,对于固定资产进行会计核算是明确单位固定资产现状的重要手段,也是唯一了解固定资产现有价值的途径。但当前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却并没有真正反应出资产价值,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实际资产状况与账面显示不符。

2.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执行力度较弱,对固定资产的处置不规范

由于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重购置而轻管理,使得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较多问题,并且关于固定资产的验收制度、盘点方法都不够合理,甚至一些固定资产已经报废却没有在账面上反映出来,使得固定资产账实不符。这些都是因为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中,其内部控制执行不力而造成的。另外,有些固定资产因为更新或损害不得进行报废处理,这时候对固定资产的处置方式就成为一个问题。而目前很多单位在处置固定资产时并不能够按照合理的会计核算计算其价值,并作出最佳的处理决定。这就使得资产出现一定程度的流失,并且也很容易出现腐败现象。

二、内部控制审计在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企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科学、规范、合理并行之有效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单位领导应充分重视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与管理,营造良好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环境。

1.对固定资产管理职责分工的内部控制审计

固定资产管理要坚持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对固定资产的取得、记录、保管、使用、维修、处置等,均应明确划分责任,并由专职部门和专人负责。应将固定资产处置的审批与执行、固定资产的取得与处置业务的执行与相关会计记录进行分离,以防止固定资产管理职责分工不当造成差错、舞弊、欺诈而导致资产损失或者资源浪费。固定资产取得、处置等业务应当由经授权的机构或者人员进行办理,审批人应当根据固定资产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其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越权;经办人在其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固定资产业务。

2.对固定资产预算编制的内部控制审计

在安排年度固定资产采购预算时,应充分结合同级财政部门的政府采购预算和本单位财务部门的年度预算编制,使固定资产购置和决策预算科学合理、合法合规,对于重大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以聘请独立的中介机构或者专业人士进行可行性研究与评价,并由单位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应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较大的部门或单位应该设立专职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提高其使用效率,及时消除风险;同时应建立固定资产定期盘点制度,组成固定资产盘点小组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并将盘点结果和分析结果及时上报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和措施,上报授权部门批准后进行处理。

3.对固定资产处置的内部控制审计

固定资产的投资转出、报废、出售、调拨转出等处置都需要符合一定的申请报批程序,并由独立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的其他部门或人员进行办理,内部控制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检查固定资产处置的报批程序是否合理,有否严格遵循“先审批后处置”的原则,其处置价格是否合理、处置执行是否有效等,以防止固定资产处置不当造成国有资产损失。

单位应当赋予内部审计独立、客观的身份,内部审计应当保持相对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应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进行检查,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报资产管理部门,按审批权限批准后,督促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及时加以纠正和完善,起到查错防弊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中,必须要加强内部控制审计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增强固定资产的经济价值。针对目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积极应对,采取有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以促使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更好的发挥其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第9篇:固定资产处置制度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1

前言

本文展开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完善措施分析,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当前社会进程中,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及其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应用情况。自对外开放深入实施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各行业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取得了显著的发展。近年来,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影响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在研究中主要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原因及制度完善对策等方面展开分析,能够为提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具有现实研究价值和意义。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事I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问题剖析

资产管理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固定资产的配置,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1]。通过对当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发展现状分析,能够明确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尚未针对其实际发展水平,制定与之相匹配的资产配置制度。同时,事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之间配置资产时,缺乏对购置需求的细分与了解,导致资产购置多存在重复或是不当的现象。第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率相对较低。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设备的购置,通常适用于短期的一次性任务,缺乏对资产管理设备的合理利用。此外,对于正在使用的资产管理设备缺乏定期的检修与维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工作效率。第三,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及时利用和调配率较低。单位未对报废的资产进行及时的管理,导致固定资产管理规范性不强。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原因探讨

根据对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的分析,可以明确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资产配置不合理以及固定资产使用率较低等问题。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进一步分析后,发现上述相关问题产生的根本性原因,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相对不够完善。在当前社会发展环境下,虽然事业单位在发展中,对固定资产实施了有效的管理,并通过创新改善了事业单位内部的发展模式。但仍有部分事业单位在发展中,尚未针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实际发展情况和管理水平,制定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相符合的制度。包括预算管理制度、折旧管理制度以及固定资产处置制度等在内的,各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其制定均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者在其发展中,尚未重视到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忽视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中,对资产购置和配置等相关问题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方案,与现实资产管理不相匹配。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完善措施研究

(一)加强对预算管理制度的构建

根据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发展的了解,明确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于促进事业单位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时,应通过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的了解,加强对预算管理制度的构建。首先,要加强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预算的编制[2]。根据事业单位各部门的实际发展情况,明确各部门对固定资产的现实需求,并由部门经理将部门内部预算方案提交到单位总资产管理部门,该部门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分析事业单位的发展情况,结合各部门提交的预算方案,形成预算编制方案。其次,加强对固定资产预算审批的管理。在单位总资产管理部门将预算方案提交到财政部门时,应由两个部门共同实现对预算方案的审核,明确方案的可行性,并将通过预算审核的方案发送到各个部门。

(二)提高固定资产处置管理制度构建能力

在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时,要充分提高固定资产处置管理制度的构建能力。通常情况下,对固定资产处置管理制度的构建,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阐述和完善。一方面,在处置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前,应加强对其资产的清查[3]。事业单位不仅要加强对财务部门的管理,在明确财务部门现状的基础上,建立单位固定资产的账簿,对各资产管理部门进行有效的盘点和登记等。同时,也要通过部门对资产的实际检查情况,对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加以明确,以此减少事业单位各部门资产的闲置现象。另一方面,事业单位会计部门应明确自身的职责,充分加强对固定资产处置结果的盘点。并通过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整体处置情况,为单位各部门管理者提供更为真实的固定资产相关信息。

(三)加强对日常管理制度的构建

在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时,加强对日常管理者制度的构建也是尤为必要的。首先,要加强对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专员的设置。通过采用资产管理专员对固定资产加以管理,提升资产账目的清晰性,并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的手续管理,对各种资产流出要进行及时的登记和分类,避免单位固定资产的自制和调入。此外,事业单位各部门在对固定资产实施日常管理时,应通过对单位固定资产实际情况的了解,在符合单位发展的前提下,批准办理外接手续。同时,发现设备丢失或是损坏的现象,应上报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处理。

三、结语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其固定资产总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数量与价值发生变化的基础上,其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究其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能够发现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是引发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本文在研究中,致力于从不同方面展开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完善措施的研究。主要从预算管理制度、固定资产处置管理制度、日常管理制度等方面,实现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完善。期望通过本文关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相关内容的研究,为日后提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提供宝贵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黄亦军.议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影响与完善[J].财经界(学术版),2013,4(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