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数学高效提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分层教学;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数学是一把锋利的科学刀,数学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数学的真谛,能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或者将来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学生要想掌握好数学,必须从基础打起,“万丈高楼,起于累土”就是这个道理。纵观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数学知识体系可以知道,在数学的知识链中,如果不掌握先前的内容,将会给后期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解决这一问题,除了从学生抓起外,还应该从教学方法入手。学生学习固然成绩有差异,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这一差异点,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分层次教学,避免采用“一刀切”,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分层教学需把握学生情况,建立合理层次划分
分层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基础之上,建立合理的层次关系,有利于后期教学过程中的分层次教学实施。通常情况下,将学生分为3个层次,即差、中、好,学生层次的划分是以学生的日常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若按100分作为划分范围,划分标准为好(85~100),中(75~85),差(0~75)。分层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所以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笔者认为应该从成绩要求、作业练习以及教学策略进行分层次针对性教学。
在成绩方面,对于学生而言,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在某一阶段的学习状况的主要指标之一,所以,对于好、中类学生,应该要求他们每次的学习成绩保持在自己的成绩范围之内,鼓励中层次学生向好层次学生看齐,而对于差层次的学生,应该要求他们在学习中努力向中层次学生看齐。
在作业练习方面,作业练习题也需要根据学生成绩,分层进行练习。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作业练习方面应采用“放羊式”教育,鼓励他们多做难题;而对于中等、差类学生,则要求他们多做基础题,待基础稳固之后,再适当地做些深一点的题目,加以巩固。
在教学策略方面,应该鼓励好、中类学生在上课时多提问,下课后多做有深度的题目;对于成绩较突出者可以给他们“开小灶”,在解题时,鼓励他们注重题目的一题多解,发散学生思维;而对于学习成绩较吃力的学生,可要求他们多做基础题,保证以后涉及基础知识类题时,不出现错误后才进行深入学习难题,课后注重学习内容的反思。
二、注重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实施分层教学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分层,为了体现这一要求,在为初中学生讲解完一次函数直线后,笔者在黑板上写了以下三道题,让学生进行练习。题型的难易程度,需要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精心设计。
(1)已知:直线y=x+5过点P(a, b)与点Q(c , d),求a(c-d)- b(c-d)的值;
(2)已知:直线L与直线M:y=3x+5交于点P,横坐标为5,与直线N:y=-6x+7交于点Q,纵坐标为6,求直线L的解析式;
(3)已知:K为正,直线L:y=kx+(k-1)与直线N:y=(k+1)x+k及X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Sk.
求证:①L与N交于定点;②求S1+S2+S3+…S2012的值;
第(1)题是基础知识,很容易解答,这道题的难度适合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进行训练。第(2)道题,需要拐个弯,不能够直接得到答案,比较适合中等成绩的学生。第(3)道题的难度较大,需要动脑筋思考,如果不经过思考,无法得到答案,其难易程度适合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独立练习,而对于中等成绩的学生而言,可以尝试着点拨引导。
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的重点知识内容,灵活运用二次函数的图像以及相关性质是二次函数学习的重点。为此,笔者出题:已知不等式 -x2+5x+k+6 > 0, 求k的取值范围。
出完这道题后,笔者要求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解出该不等式,解答方法不限制,要求成绩中等的学生至少要两种以上的方法解答,而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笔者要求,学生除了采用一题多解外,还要求学生对该题进行变形,并总结反思其所有解题方法,让其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总结与体味二次函数的灵活运用。通过这种分层次布置学习任务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规避教学过程实行“一刀切”所产生的弊端。
总之,分层教学是以学生个体情况为出发点实施的有针对性教学,对症下药,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因材施教的原则,但是实施分层教学,除了学生环境外,教师应该注重日常教学观察与教案的设计工作,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分层次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毛景焕.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班内分组分层教学的优化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9).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原因;对策
数学在高中课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考入大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也是所有高考科目中最容易拉开分差的一门课程。有人曾经说过:“无论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只要数学能考高分,考大学没问题。”这个观点虽然有点绝对化,但是其中有一定的道理,语文、英语等科目想要拉开分差不是很容易,而对于数学来说是比较容易的,这就说明了数学在高考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广大教师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从重复枯燥的解题负担中解脱出来,从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下面将分析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的原因,并基于原因提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原因。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的原因分析
1.教师备课不充分
一是数学在高中课程中占重要地位,内容多,难度大,课程比较紧张,有可能一天上好几节课,教师的备课时间比较紧张,制作的课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的题目超出了学生的能力,造成效率低下。二是有些教师的责任意识不强,认为只要按时上下班、上下课就行,成绩的好坏没有关系,因为成绩的好坏与工资不挂钩,这导致有些教师上课漫不经心,用从前用过的课件或者直接借用别的教师的课件去讲课。三是有些教师对课程标准了解不够,无法深入地了解课本知识内容,不能完全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进而制订的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有出入,教学效率大打折扣,教学效果不佳。
2.学生缺乏数学学习兴趣
高中生的学习压力较大,某些学校以提高升学率为目的,上课时间从早晨六点一直到晚上九点十点,课间休息的时间又短,学生容易产生疲惫感;高中数学的难度较大,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老师的谆谆教导,加上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强烈期望,使高中生肩负着沉重的学习负担;学生的睡眠严重不足,精神不佳,从而使得高中生产生厌学情绪,课堂教学效率低。
3.数学教学方法单一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中数学仍然采用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不能达到新课改提出的要求。很多学校视分数如瑰宝,一切教学活动以分数为出发点,因此,广大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知识点的讲解,这就是所谓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不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传统单调,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
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上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大大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学校和广大教师应该予以重视,积极探究提高教学效率的对策。下面谈一下自己对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几点认识。
二、提高数学教学课堂效率的对策
1.转变观念,多样化教学
教学观念影响教学活动,因此,广大教师应该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及时学习新的教育知识,深入探究新课改和课本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更新教学理念,在课堂中时刻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根据课本内容和学习目标,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比如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2.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一方面,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国家未来的希望,作为教师,必须有强大的责任心,坚持教书育人的观念,自己所进行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增长知识、健康成长为目标。学校应该定期对教师进行责任意识方面的培训,并且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监督,促使教师认真备课,上课。
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生活和工作中要不断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组织教研活动,吃透知识点,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然后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制作课件。除此之外,作为校方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再教育和培训,或者组织去其他先进学校或单位进行学习参观,然后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进行改善运用。同时每个学期组织一次教师讲课比赛和名师示范课,以此激励教师创新和进步,让教师在竞争中学习,在评课中学习。
3.学校合理地设计课程表,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学校要提高认识,不能把注意力只放在分值上、升学率上,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要合理安排课程,使学生全面发展。在课程设置方面,避免同一学科一天上几节;每周至少有两节体育课,心理课、美术课、音乐课、微机课每周至少一节,以此放松高中生的心情,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从侧面提高学习效率。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传授知识是我的职责,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我的追求。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强化自身的知识水平,多向其他老师学习,不断地探索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白小军.对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探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4):127-128.
[2]郝保奎.浅议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129.
[3]李福生.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因素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4(8):153.
[4]王宏伟.浅谈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2(32):104.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
要想学好高中数学,激发浓厚的兴趣是最有效的手段。如何在数学学习中激发兴趣,应该从四方面来落实。一是重视数学基础知识教学。有的学生认为数学内容很抽象,都是一些数字符号,不容易理解,其实不然,数学知识是最基础的知识,是和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知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二是强化数学实践应用。许多学生对数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学习数学没有多大的用处,事实上,数学知识就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只是以前的数学教学与实践生活严重脱节,造成学生认为数学知识没有多大用处。新数学课程改革下,数学教材有了全新的改革和发展,重视数学的实践应用,使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从而热爱数学。三是引入数学实验教学。数学并不只是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还可以通过数学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感受到数学的直观性,使学生以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数学知识的研究中,从而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四是让学生在攻克数学难关中获得积极情感。数学知识具有宝贵的资源价值,学生可以在发现和创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数学之所以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去探索和创新,就是因为在数学学习中,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斗志。
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懂得怎样学习
我们常说:“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充分说明了教学中方法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法宝,学生只有在掌握方法的情况下,才能学会自己去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首先,要教给学生“读”的方法。有人认为,高中数学教学用不到“读”的方法。其实,数学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同样离不开“读”的方法,学生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理解数学问题所包含的内容,才会发现和归纳数学材料中所包含的深层次含义,使学生懂得抓住重点去思考问题,从而为学生理解数字知识奠定良好基础。其次,要引导学生“议”的思路。新的数学课程改革提出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探究讨论,尤其对于那些有争议的数学问题,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从而帮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提高能力。 第三,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我国古代教育中就非常重视“思“的重要性,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的重要论断。在数学教学中,同样要重点培养学生“思考”的品质,让学生养成思考的良好习惯,学会辨析数学知识的难点,理解数学知识的连贯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分析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三、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使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
数学教学离不开学生的质疑,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敢于质疑,是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根本没有质疑的意识,在解完一道题时,总是没有自信心,只能向教师或者权威的书籍求证,这样就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长此下去,会让学生没有学习的激情。高中数学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真的找出了“权威”的错误,这对于学生来说将是更大的鞭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于学生的一些新的发现、新的想法要及时予以鼓励,激发学生进取的精神,让学生在质疑中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提问 教学质量
随着新课改要求的提出,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入课堂提问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一、高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问题数量过多,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新课改强调学生课堂中的主置,进一步提升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满堂灌方式。随着课堂提问概念的提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了一定的应用,但是因为理解的偏差,存在一定的问题,现在很多教师把提问的数量作为衡量课堂交流程度的唯一标准,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处在一个被动的地位,没有自己自主思考的时间,只能不断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逐渐将“满堂灌”转为了“满堂问”,问题过多并且没有经过精心设计,学生应接不暇,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及学习的热情。
2.问题太频繁,缺乏思考时间。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课堂提问可以提升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但是如果提问过于频繁就会使学生疲于应付。现在的高中课堂提问往往学生还没有思考出来,教师就迫不及待地进行讲解,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懈怠、消极的学习态度。例如在三角函数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已知条件tana=3,求5cosa+2sina/cosa+4sina的值。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就算出结果,必然会有一个思考的过程,但是往往是学生正在思考时,教师就开始进行讲解,学生没有充足的思考时间,这样会抑制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3.提问对象单一。在高中数学课堂提问过程中,很多教师把提问对象都定位为学习比较好、愿意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他们认为学生在有所准备的时候,可以更顺利地进行课程,而且通过回答还可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可以更好地提升教学进度。在这个过程中那些不善于交流的学生就只是被动地参与了课堂教学,在有人回答了问题以后,被迫结束思考过程。久而久之,这一部分学生就会对课堂提问失去兴趣,对于教师的提问不会再有兴趣参加,非常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提问改进措施
1.正确理解课堂提问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将提问数量当做是衡量课堂质量的唯一标准,就会变成另外一种形式的“满堂灌”。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带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动力,进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在提问时要对问题进行精选,不能用琐碎无意义的问题来扰乱学生的思维,要针对学生的兴趣以及特点来进行问题的设置。例如在讲“集合”时,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家庭、学校、班级、男生、女生等让学生找共同点,在这个基础上理解集合的含义,然后让学生用集合进行自我介绍,进一步加深理解,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求方程x2-2x-3=0的解集,x2-3=0所有实数所构成的集合等问题,来为学生提供机会循序渐进地进行理解。
2.设计领会型问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快速有效地理解、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就必须进行类比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幂函数的学习时,教师可以进行新旧知识的有效对接,来使学生的知识进行顺利的交接,教师可以通过检验学生对已学内容指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应用,来提出问题:“如果将指数与底数的位置关系换一下,大家还会做吗?”学生在已掌握旧有的知识基础上,会对新的问题产生兴趣,迫切地想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完成,从而开始了新的思维过程。通过类比问题的提出,可以使学生自然地进行新旧知识结构的有效对接,因此教师应该精心设计领会型问题,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3.课堂提问要兼顾学生整体。随着新课改的提出,更多的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保证课堂每位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提升。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提问中,教师应该努力兼顾到所有学生,不能只针对成绩比较好或者是善于交流的学生。要做到这一要求就要求教师必须对全体学生的水平差异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问题的提问,循序渐进地进行提问,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保证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提升每一个学生的思维能力。
随着新课改要求的提出,课堂提问逐渐成为教学的主要模式,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存在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要将学生的需求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注意提问问题的层次性以及有效性。只有这样才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题组1.已知函数y=f(x),
(1)若f(x)的定义域为[2,3],求f(x+1)的定义域;
(2)若f(x+1)的定义域为[2,3],求f(x)的定义域。
解:(1)由f(x)的定义域为[2,3],得2≤x+1≤3,从而1≤x≤2,因此f(x+1)的定义域为[1,2]。
(2)由f(x+1)的定义域为[2,3],得2≤x≤3,即3≤x+1≤4,于是f(x)的定义域为[3,4]。
题组2.已知函数f(x)=lg(ax+2x+1),
(1)若f(x)的定义域是R,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2)若f(x)的值域是R,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1)条件可等价转化为不等式ax+2x+1>0在x∈R上恒成立。可解得a>1。
(2)条件即f(x)可取遍R上的一切值,所以u=ax+2x+1能取遍(0,+∞)上的一切值。当a=0时,u=2x+1,定义域为(-,+∞),u能取遍(0,+∞)上的一切值。
当a>0时,若Δ
当a
题组3.(1)若函数f(x)=log(-x+logx)在(0,)上有意义,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2)若函数f(x)=log(-x+logx)的定义域是(0,),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1)条件可等价转化为不等式x-logx
(2)条件可等价转化为关于x的不等式x-logx的解集为(0,),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恰成立”问题,可解得a=。
题组4.(1)设函数f(x)=x+kx在[1,+∞)上是单调递增函数,求k的取值范围;
(2)若数列{a}的通项公式为a=n+kn,且满足a
解:(1)f(x)=(x+)-要使f(x)在[1,+∞)上单调递增,只要满足-≤1即可,解得k≥-2。
(2)a=(n+)-要使对任意n∈N,都有a
题组5.已知函数f(x)=2x-2m,g(x)=x+3x-x,其中m为实数,
(1)若对任意x∈[-1,6],有f(x)≤g(x)恒成立,求m取值范围;
(2)若存在x∈[-1,6],有f(x)≤g(x)成立,求m取值范围;
(3)若对任意x,xx∈[-1,6],有f(x)≤g(x)恒成立,求m取值范围;
(4)若对任意x∈[-1,6],存在xx∈[-1,6]使f(x)=g(x),求m取值范围。
解:(1)设h(x)=g(x)-f(x)=x+x-x+2m,h′(x)=3x+2x-1=(3x-1)(x+1)>0,解得x,所以函数h(x)在x∈[-1,]上单调递减,在x∈[,6]上单调递增。且h(-1)=1+2m,h(6)=246+2m所以h(x)的最大值为h(6)=246+2m由题意知246+2m≥0,故m的取值范围为[-123,+∞)。
(2)由(1)知函数在x∈[-1,6]上的最小值是h()=-+2m,由题意知,令-+2m≥0,故m的取值范围为[,+∞)。
(3)函数f(x)对称轴是x=0,由图像知f(x)在x∈[-1,6]上的最大值是f(6)=72-2m,令g′(x)=3x+6x-1>0,得x-1+,可知函数g(x)在[-1,-1+]上单调递减,在[-1+,6]上单调递增。x∈[-1,6]上的最小值是g(-1+)=3-,由题意知,只要3-≥72-2m即可,解之得m≥+,所以m的取值范围为[+,+∞]。
(4)由(3)知f(x)的值域是[-2m,72-2m],g(x)的值域是;[3-,318],由题意知[-2m,72-2m]?哿[3-,318],即-2m≥3-且72-2m≤318,解之得-123≤m≤-,故m的取值范围为[-123,,-]。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分层教学法
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在我们城乡结合部中学,数学无效学习的学生比例较大。其原因很多,但是与我们老师在课堂上长期采取‘抓中间,促两头’的教学方法有关,老师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对中等生的教学上,忽视对尖子生和后进生的培养,长期下来必然形成学习好的学生“吃不饱”,感觉课堂没有挑战性,突出表现为学习没动力、没有成就感;而后进生“吃不了”,感觉在班级中没有自己施展的舞台,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突出表现为上课不愿意回答问题、作业不会做,时间一长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逐渐丧失。
一、尊重个体差异,科学进行分层
了解学生初中阶段学习知识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思考方式是每位数学教师的必修课,对于日常实行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手段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以往的随堂测试成绩及其他任课教师的建议作为对学生客观评价和认识的基础,把班级学生分为极优、优秀、中等、一般四个等级,作为初步估测。其次,通过与班主任沟通,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课堂表现等,将学生分为积极、中等、沉默三种类型。通过了解,数学教师应对班里所有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知其心,然后方能辅起失也。”“分层”不是随心所欲地盲目乱分,而是对全班学生进行前期调查了解,内容包括学生智力、技能、心理、数学成绩、在校表现、家庭环境等,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归档。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极优、优秀、中等、一般四个层次的学习小组,但为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在班级上公布各层次学生的名单。笔者就根据分好的层次给学生分座位,原则上是五人一小组,每组都包含有至少一个极优生、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这种编座法的好处是:便于组织优良生辅导中差生活动,教师能巡回了解中差生的学习情况及优良学生的表现,使各类学生生活在和谐平等友好的学习气氛之中,共同奋发进取.这个分层是动态的,可以根据他们的成绩和平时解答的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学生的层次只是从教学的某个方面对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成绩的大致定位,它只能作为教师个人的执教秘密,不能在学生中透露,以免造成学生心理的不平衡。
二、体现差异,要制定不同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学生是有差异的,对学生进行分层就是为了更好地执行教学任务,因此,分层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的,它也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A、B、C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只为某个层次的学生备课。教师要在统一的考试大纲的指导下,对考点进行分层处理,A层学生要达到考纲的所有要求,要具备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数学公式和实际的解题能力,B层学生要达到课标80%的要求,C层学生则要让他们达到50%的课标要求。教师在备课上体现分层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
三、教学过程分层
因为老师很难预料课堂上会发生什么,所以教学过程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掌控的部分。为了鼓励C层学生能参与课堂活动,教学论文使课堂充满生机,我在问题的设计上做了处理。同一个知识点,设计问题有梯度,从简单的提问入手,给C层的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适中的问题让B层学生回答,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对于A层的学生在教学中注重启发他们思考探索,提高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比原来活跃多了。不管哪个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我都允许同一组的同学帮忙。如果这一组都回答不出来,我会及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他组的同学抢答。案例1:在“有理数的乘方”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把厚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1次、2次、3次、4次、5次,让C层学生列式计算纸张的厚度,他们容易得到:折叠一次:0.1×2=0.2毫米;折叠两次:0.1×2×2=0.4毫米折叠三次:0.1×2×2×2=0.8毫米;折叠四次:0.1×2×2×2×2=1.6毫米;折叠五次:0.1×2×2×2×2×2=3.2毫米。再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纸张厚度所发生的变化是在成倍的增长.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一层楼有3米高,把足够长的0.1毫米的纸连续折叠20次会有多少层楼高?B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知道:连续折叠20次大概有35层楼高。在投影上显示珠穆朗玛峰的图片,使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它们的高度。然后提问:折叠几次就会超过珠穆朗玛峰?鼓励学生大胆猜想。A层学生能蛲ü思考知道,连续折叠27次就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这样由浅入深的问题情境的设计,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评价分层
1 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原因
其他学科的老师说计算机课好上,是因为它没有中考高考的压力。而计算机老师说它难上,主要难在于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因为没有中考高考的压力,以至于学校领导、老师、学生不重视,把他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笔者对刚入学的七年级新生进行了一个调查统计,了解到有些小学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那么这些学生可能就没有碰过电脑。而有些尤其是城里的小学,在三年级至六年级均开设了信息技术课,那么这些学生等于比前者多学了4年电脑,那么差异可想而知了。二是学习条件各不相同,条件好的学生,自己家里已经购置了电脑,甚至从小就开始接触电脑了,成为了一个“电脑小专家”了,而另外的学生,除了在学校上信息技术课时有机会接触电脑外,没有更多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三是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乐于并且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的学生则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四是学生自身素质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如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等。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的限制,出现了好的学生,接触电脑早,基础好,学习兴趣高,接收能力强,自学能力也相当好,有了这些基础后他们的学习是非常顺利的;相反,另一部分学生,他们接触电脑的机会很少,或者对电脑并没有什么兴趣,接收能力也相当差,课堂习惯又不好。针对这一现象,如果仍是用老的教学方式,将相同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差异性很大的学生,势必会造成好学生吃不饱,教师的过多讲解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浪费,不利于他们的更进一步发展;差生则会认为讲解进度太快,自己无法跟上,以至丧失了学习兴趣,越学越差,形成对信息技术课的恐惧心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差异大的学生进行分开教学,成了势在必行的方式,由此笔者想到了分层教学。
2 分层教学的概念
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先后达到目标要求。分层教学理论的指导思想在于:一是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素质教育的三种特性:基础性、全体性、发展性。(即基础性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全体性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素质都有所提高;发展性是开发潜能,发展个性特长。)二是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指导的原则,解决学生个性发展差异的矛盾。三是重视中学生在由少年到青春期过渡阶段心理、生理、情感、意志、品格的不稳定性和知识、智力、能力与行为的差异性。
3 分层教学的实验
笔者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能力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把七年级、八年级各一个班作为实验班级,那么,如何对这些学生进行分层的呢?
首先,笔者让刚入学的七年级新生填写一个调查表,了解学生有没有学过电脑或者有无参加过兴趣班、学过哪些知识点、家里有没有电脑、对学习哪些内容感兴趣,自己在电脑方面有没有什么专长等等,通过这些方面的调查可以初步了解各个学生的一些情况,从而为分层做好铺垫。随着教学的进行,学生会表现出一些分化现象。此时,教师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尊重学生意愿,将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高层学生为优等生,他们有一定的电脑知识,对电脑很感兴趣,学习自觉,理解接受能力强,潜力较大,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中层学生为中等生,电脑基础较好,理解接受能力较好,但在学习上只求过得去,欠缺强烈的进取心。低层学生为后进生,电脑基础差,理解接受能力也较差,他们在学习上往往也不努力。但是必须注意层次的划分是动态的,实行升降级制,学习期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层次调整,使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因为信息技术是在计算机机房中进行组织教学的,所以恰当的排位置也是很重要的。笔者将高层学生安排在机房的边上两排,而让中层和低层学生交替坐在中间两排,方便老师对他们的指导教学,低层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从心理上说,愿意接受比自己稍微好一点或者差不多的同学的帮助,高层学生在一起学习形成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得到提高。这种排位置的方法,有利于老师上课进行组织教学,有利于进行个别辅导,也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由此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 教学评价的分层
由于采用了分层教学和分层测验,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不同,为了有效的反映出学生在原有知识点上的进步,必须进行分层评价。如果再以一张试卷的分数来评价学生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效,势必会造成不公平现象,并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果也反映不出学生实际的掌握水平以及提高的幅度。因此,笔者采用了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的方法,主要看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对高层学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对中等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低等生,应该寻找其闪光点,采用表扬评价,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同时让提高快的学生升层,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一、多元智能理论为分层教学提供理论基础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智力结构和学习方式,对所有学生采取同样的教材和教法是不合理的。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所有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具有多元智能和不同的发展潜质,学校教育应为每名学生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建构一种可选择性的教育,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潜质、不同学习方式和不同发展需求。教师更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的不同,采用分层次的、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能用他们自己能接受的方式获取知识,保障每名学生学习、享受教育资源和发展的权利。
实践证明,教学内容、分量要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才是他们能够接受的。古代大儒墨子指出:“夫智者必量力所能至而从事焉。”文艺复兴时代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必须符合受教育学生的发展水平。”显然只有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传授知识方式,才能被学生理解,顺利地转化为他们的精神财富。
二、分层次教学的教学实施
1.教学目标分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分层。第一层以基础知识为设计对象,以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教学中注重运用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动手、动脑习惯第二层针对中等生,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在智能方面培养创造能力。激发中等生的思维兴趣,拓展思维,加快其向优生迈进。第三层是配合优生发展需要而精心设计的,优生是班里宝贵的财富,因此不但要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鉴别、审美能力、独创能力等,引导他们到更广阔的空间去感受生活,寻求真理,培养良好的个体素质。例如,在教“二倍角的三角函数公式”时,应要求第一层学生牢记公式,能直接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要求第二层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较综合的三角函数问题;要求第三层学生会推导公式,体会推导过程中蕴藏的数学思想,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较复杂的三角函数问题。
2.课堂组织分层。在课堂组织环节
上,要保证在同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的环节,又有兼顾各层次的“分”的环节。上课时要做到分而不散,合而不死,不但要融进预习、新授、质疑、辅导、巩固、小结的正常教学程序,而且要解决各层次问的动静支配矛盾。从各层次学生听课神情、解题准确率中搜集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节奏和教学进程,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讲授知识时通常提问第二层学生,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第三层优秀学生的作用,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在巩固练习时,提问第一层基础较弱的学生,检查较差学生的理解程度,及时查漏补缺,这样能够较好地解决教材的统一性和学生的层次性的矛盾,使学生各有所得。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效率;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071-01
美术教学是学校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开设美术课程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其智慧,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对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树立以培养学生美术艺术素养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激活美术课堂,以切实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较好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效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兴趣是学好美术的基础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会使他们集中精力,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学习境界。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美术教师应该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的导入部分多下功夫。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显现真实、具体、鲜明的形象,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术课不同于其他学科,集欣赏、临摹、想象、创作于一体,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美、发现美。在美术教育中多采取直观教育,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以助视听,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看得着、记得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语言的艺术性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教学语言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一个美术教师的教学语言具备较高的艺术水平,他会用最精确、简练、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把美术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教学初中美术课程时,教师要特别注重使用逻辑思维的教学语言。人类通过语言来表现思维,而语言的内核是思维。所以,美术教学要注意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首先要注意教学语言的思维逻辑性,教师需要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把教学内容条理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并且要突出重点、直观明了。其次需要运用简单精练的语言。如果教师的讲解篇幅过长而毫无重点,学生就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准确、简洁、击中要点的课堂语言,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第三,教师需要注意运用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使课堂教学饱含感情,才能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感染力,从而使他们能够集中注意力去认真聆听教学内容,保证高效的课堂教学。
三、充分发挥美术教学中的范画作用
美术教学是一种直观的形象教学,它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范画”教学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通常教师的一张范画让学生能直观地欣赏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一片惊讶和叹服声中迅速激起学生画画的欲望,通过这种欲望来达到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整节课堂学生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努力朝目标靠近,形成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学生部会因为学习的压力和负担来影响自己的学习。
用一种最为直接、具体、直观的范画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对于美术学科的爱好。把高雅的绘画艺术变的贴切实际,学生更能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美术,同时适当补充范画教学的讲解过程,更能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画中国画墨色浓淡的调配,用笔用墨的方法都需老师在课堂中亲自挥笔示范。这样以范画为主线展开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的兴趣浓厚不衰,在美术老师的手下,几乎没有一个学生不会画画,没有一个学生不喜欢画画。
四、密切联系各学科以拓展美术教育新视野
美术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但不是孤立的学科,它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初中学的各科教材中,有许多需要运用图像来阐明科学内容、剖析理论的问题,甚至有些问题,仅用语言文字符号难以表达,而运用图像符号则一目了然。美丽的图像又能使学生产生美感,渗透着美的教育。因此,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各科教学的联系,拓展美术教育新视野,是有效发挥学生想象力、提高学习兴致的教学途径。如有机结合初中语文课的景物描写文章绘制插图,教师通过文与画密切配合,增强了讲课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如在平面构图设计中穿插平面几何知识,有效地加强两个学科间的知识沟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五、用巧妙的教学评价增强学生的信心
美术课堂就是一个实现教学目的的过程,课堂练习是检测学生是否掌握教学难点和重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老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对一些好学生要求要高一些,对差一点的学生要求要低一些。在作业评价过程中,老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心理,善解学生的心意,尊重他们,善待学生,不要学生稍有错误就加以指责,用过激的语言去嘲讽,放大他们的缺点,那样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要多给他一些鼓励、自信和勇气。这样在某种程度上既显示了自己的人格魅力,又对学生多一份关心和爱护,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这样还能够感染学生,鼓舞学生。
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师在以后的美术教学中应该主动地学习与探索,选择科学的美术教学方法,让美术课堂精彩地体现出来,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最大潜能,让学生真正爱上美术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