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专业医学知识范文

医学专业医学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专业医学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专业医学知识

第1篇:医学专业医学知识范文

摘要:医学期刊因其具有的专业性,其受众群体多为具备专业背景的人士,因此,对医学期刊编辑技能水平等的要求是较高的。医学期刊编辑除了要有专业知识为依托外,还要具备高水平的综合素质。本文围绕医学期刊编辑的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并对其进行了阐释,旨在加快医学期刊编辑的队伍建设,并促使其编辑水平提升。

医学期刊被看成是医学内容得以交流与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一直以来,凭借其知识的专业性和高质量等优点,受到受众群体的广泛信赖和好评。医学期刊编辑的综合能力直接决定了医学期刊的质量水平和受众群体对其的信任度,因此,除了要具备专业知识和编辑能力外,还要具有良好的政治修养、道德修养以及社会责任感。故而,对医学期刊编辑的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医学期刊编辑的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现状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医学期刊种类和数量日渐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全国各个省市和地区的图书馆与书店中,医学期刊琳琅满目,数量虽然众多,但质量却是良莠不齐,这与医学期刊编辑的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是密不可分的。

一名优秀的医学期刊编辑理应具备的素质包括:扎实丰富的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编辑能力、熟知并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良好的英语水平、良好的政治修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此外还要对统计学、信息学等知识良好的整合与运用能力等,通过对多种知识的储备,将其转化为医学期刊编辑工作中应用到的综合知识,从而做好医学期刊编辑工作。

医学期刊编辑的工作内容涵盖了医学选题、医学组稿、医学审稿、医学编稿。

(a)医学选题。选题策划初期,首要任务就是对相关信息资料的收集,根据选题特点对信息进行筛选,并注意结合当下的动态、热点、难点等,确定选题。

(b)医学组稿。对当前学科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态势及其研究领域的学者或专家做出了解,做到与相关研究者的深入对话,对有效信息进行整理。

(c)医学审稿和编稿。以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为依托,对关键信息进行整合,稿件的初审,并判断稿件是否具有专业性、科学性、深度性等,对于存在的不足和错误及时弥补和改正,对于不合格稿件予以剔除,做好稿件质量把关。对于临床研究性论文,编辑理应对临床研究的流程、现状和未来趋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我国医学期刊编辑的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现状

当前,国外的医学期刊编辑,大多具有专业的背景,甚至是博士学位或其他,且基本上都曾从事过医学方面的兼职或专职科研类工作。就国内目前的医学期刊编辑而言,具备专业背景的编辑人员不足,而医学方面的硕士、博士等学位的期刊编辑更是少之又少,占比在10%以下。为此,我国近年来积极倡导医学期刊编辑学者化,即一边参与科研事业,一边从事医学期刊编辑,具备学者气质的同时,兼有编辑的写稿、审稿、改稿能力,并着力组建一支优秀的医学期刊编辑队伍。

二、提升医学期刊编辑的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水平策略

医学期刊水平的良莠与其编辑水平直接挂钩,因此,对医学期刊编辑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建设尤为重要,医学期刊编辑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便可见一斑。

1.医学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

鉴于医学期刊编辑工作内容极强的学科性与专业性,编辑只有建立在对医学专业知识熟知的基础上,才能够写出具有指导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等质量水平较高的稿件,因此对于工作中长出现的关于以医学专业知识方面的问题要格外注意。

1.1纠错能力

(a)对于临床研究性论文,除了要知道所述的疾病是否是地方病、多发病、常见病、罕见病、新发现病、疑难病,治疗手段是否先进,病例所选是否具有代表性之外,还要注意用语。如引言部分出现的“奠定基础”、“指明方向”、“提供依据”等,此类说法并不合理,应加大审核力度。医学专业用语及名词规范与否,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实则为谷丙转氨酶;幽门螺杆菌,实则为幽门螺旋杆菌;库普弗细胞,实则为枯否细胞;当新标准推出时,有些名词也会随之更改,如现行的慢性肝炎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的轻度、中度、重度三类,原本的则为慢性活动性肝炎和慢性迁延性肝炎。

(b)参考文献的纠错。运用医学知识,对作者的论文加以完善,如参考文献中只列出年限、名称或地名,应该对其补充;有些作者出于自身原因,善于引用国外文献,考虑到期刊这一文化产品的继承性,应加大度国内相关文献的应用力度;若文中出现“国外学者(专家)”等字样,应该列出具有说服力的国外文献,尤其是在中西医结合研究文献中。

1.2内容补充能力

论文若出现解释含糊、闪烁其词等现象,会影响到论文的实际效果,甚至会产生负面效果。

(a)研究方法。如介绍某一疾病的治疗方法,在对药物或其他介绍全面的前提下,缺少数据或相关指标的论证,不仅造成了内容不详实,还给人一种无据可查的感觉。

(b)研究结果的叙述。为增强医学的科学性和可信性,一般而言都会添加图表或有关对照实验,由此得出的数据才具有说服力。但实际情况中,存在很多对于结果的叙述具有盲目性、实事求是现象。

(c)图表符号。医学图表中常见的有药物量、数量、重量等单位符号,若图标符号使用不规范,便出现了常识性错误;还有图表设计方面,欠缺规范性等。如某些碱基(基因序列中)的阴影标志、正斜体标志等,一旦未注释,便会出现常识性错误。

(d)内容取舍。论文的内容应该始终围绕所要表述的对象,不应有太多偏离,综述性的文章应该对教材中存在的内容或已经公认的内容予以删除,只保留最新研究和进展部分,并着重对探索和研究中的新内容和结论进行保留,如最新发现内容的意义、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新技术的介绍、新方法的利用等;对于实验性的文章,应该注意研究成果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差别,尽量保持数据方面的详实度,而删除内容多处重复的部分等。

2.相近学科知识的提升

医学期刊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内容质量方面、编校质量方面以及银装质量方面,但处于核心地位的却是内容质量方面。因此,医学期刊编辑要注意对课题的设计、统计学方法等的运用,对于临床稿件,应该严格遵守循证医学的原理,提高论文质量。当前医学期刊论文中严重存在着样本量与对照组缺乏、随机化方法欠完善等问题。因此,医学期刊编辑还要以医学统计学知识和流行病学知识等为依托,此外,有些医学常用词多采用缩写形式,鉴于部分少数民族编辑汉语水平的有限性,为做一名合格的医学期刊编辑,还要注意英语水平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医学期刊编辑工作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在操作上还必须具备细致性和耐心性等,可见专业知识与高水平的综合素养是医学期刊编辑的必备要素。医学期刊编辑不仅要有极强的编辑能力和专业知识做保障,还要充分建立起责任心、事业心,并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向优秀医学期刊编辑的方向发展,致力于提高期刊编辑内容的质量水平,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读者。

参考文献:

[1]朱王卓,李志刚,耿强.医学期刊编辑的学科专业素质及其培养[J].编辑学报,2009(03)

[2]刘秋倩,唐甜,吴龙,许汝福,黄国荣,熊鸿燕.编辑在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中的作用[J].编辑学报,2010(04)

[3]蒋湘莲.浅议医学期刊编辑的专业素质及其培养[J].价值工程,2011(24)

[4]郭维华,张亮,程胜君.科技编辑如何培养和提高审稿能力[J].编辑学报,2010(09)

第2篇:医学专业医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 医学类独立学院 专业英语 课程设置 教学模式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和国际交流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趋势,过去那种单一英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对单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少,英语专业的传统办学模式面临很大挑战。而当今医学却在国际交流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而在医学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迫切需要掌握医学知识、熟练运用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英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这种形势下,独立医学类院校医学英语专业的办学模式应运而生。

二、医学英语专业教学现状

医学院校的英语专业不是普通的英语专业,而是要办成“英语+医学”的形式,也就是说,医学和医学英语要占一定的份额。但这绝不是英语和医学的简单相加,其实医学院校的专业英语是保持大学英语教学的连续性以提高医学院校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重要课程。目前,我院的医学英语专业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词汇掌握、文献阅读和翻译能力。我院英语专业教师由四名年轻的助教(均为英语专业)承担。基础英语教师语言知识丰富,但是由于教学任务十分繁重,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全身心投入到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去,这样就可能出现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和形式与公共英语相似,语言点、语法知识过多,而医学知识欠缺,信息量不够大的现象。由于《医学专业英语》课时相对较少,而学生又需要大量的时间来记忆、掌握医学英语词汇,一学期下来,学生真正学到的专业英语知识就非常有限。结合我院医学英语专业的教学现状,笔者对我院医学院与专业教学有如下思考。

三、我院医学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思路

1.制订合理的课程计划

医学院校制订的教育计划应该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制订课程计划需要教师、学生的参与和理解。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又很多,为了让学生在掌握医学英语词汇后很快地获得专业英语阅读、写作、翻译等能力的提高,应增设一些满足不同学生层次需求的选修课,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开设的选修课程太少,特别是医学选修课程开设不多,且严重受到限制。医学选修课跟其他医学专业学生一起上,赶不上专业学生,想选基础的没有选,能选的却难度很大,比如临床医学概要,坐在教室像听天书一样,因此,可以增加中西文化类课程,帮助他们拓宽视野,提高文化素质和修养。另外选修课的班级不宜太大,以免影响教学效果。

2.培养和引进复合型外语教师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所在。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之本。切实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促使新一代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保证教学工作后继有人的长远大计。我们不能仅停留在教学圈子里,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当中,才能使自己永远处于学术发展的前沿。总之,我们要坚持学习充实自己,除了学习书本理论、搞好教学外,学校要确保教师假期能外出参加一些学术会议、研讨班,通过步出校园来获取先进的教学方法,了解新的信息,同时要让外出的教师回校作汇报交流,达到开阔视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3.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充满智慧的教师,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可以使同一种教学设计产生不同的教学过程,获得不一样的教学成果。然而,任何一种资源,我们都不能采取拿来主义思想。因为任何一种思想,都打上了深深的个人思想的烙印,都是那些教师们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教学环境下,面对自己的教学对象所作的个性思考。它的思考也许会引起你的共鸣,但这种共鸣不可能是教学实施时的成功之路。由于地域、语言习惯、知识底蕴、教学风格,甚至教学条件的不同,都可能使你拿来的内容在自己的班级无法实施。从这些意义上来看,再好的课堂也是无法克隆的。然而,你想克隆获得好评的课堂,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徒增自己的茫然和难堪。究其原因,不是自己的学生没有别的班级出色,而是自己没有对别人的经验总结消化。一旦让别人的经验成为自己的营养,你就必然能获得丰收的喜悦。

4.补充实践课程

补充实践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工作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实践课程可以是网络自主学习,英语角、英语电台、英语报刊等第二课堂活动,各种英语竞赛、外事接待、国际会议接待、涉外导游、翻译、基地实习等社会实践等。

四、结语

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要顺应时代的发展,独立医学类院校的医学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的转变也应迎合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必须把应试教育模式尽快转向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相结合,并逐步建立以医学英语专业为主体的新型模式,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医学英语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彤.关于开设”医学英语专业”的市场前景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4,(1):33.

[2]吕桂.日本医学英语教育对我国高等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的几点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4):724-745.

第3篇:医学专业医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教育部、卫生部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中明确提出:“医学类专业以修业年限五年制为主体,现阶段适量保留三年制,控制长学制医学教育。根据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逐步提高医学教育办学层次。”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到2015年,经济或教育发达地区的乡村医生应具有高等医学院校专科以上学历,经济或教育中等发达地区的部分乡村医生应具有高等医学院校专科以上学历。”根据河北省基层医疗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张家口市及周边地区基层医疗发展现状,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1]的适用型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已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依据学校办学经验和优势,探究基于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岗位需求的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模式,增强专业活力,提高学生就业率已经成为一种需要。

一、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传统培养模式及张家口地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现状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是医学院校专科层次的核心专业,如何研究张家口地区基层卫生单位需求,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该专业办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显示出自身的优势,使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成为基层医疗单位受欢迎的实用型人才,是人才培养单位力争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传统的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模式(以河北北方学院为例)

1.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诊治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和危重病症;具有一定的预防医学、护理学和中医基本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成为主要从事临床医疗及社区预防保健工作的实用型全科医师。

2.课程设置:必修课共开设33门,总学时2144学时,其中“两课”计138学时,占总学时的6.5%;公共基础课3门计296学时,占总学时的13.8%;专业基础课12门计81时,占总学时的38.2%;专业课13门计891学时,占总学时的41.5%。

3.传统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为1+1+1模式,即1年级在基础医学院完成所有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2年级分流到附属医院进行医学专业课程学习和见习,3年级到实习医院完成42周的临床实践。

4.近三年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比例分别为:2009年31%、2010年29%、2011年22%;专接本比例分别为:2009年43%、2010年33%、2011年45%。

(二)张家口市及其所属区县基层医疗卫生状况及需求

1.张家口市目前拥有各类卫生机构(不含诊所)约330个,卫生技术人员约

1.4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职业助理医师约占45%,且大多分布在市区及县级医院。部分贫困县乡镇卫生院地处偏远,受环境、人才等方面制约,医疗技术水平较低,甚至有的乡村级卫生院还未配备执业医师。基于这种情况,张家口市已多次为国家级贫困县乡镇卫生院组织公开招聘补充执业医师。招聘标准也根据地区状况进行了调整,以2011年为例:学历要求降低为取得国家承认中专以上相关专业学历即可。

2.基层医疗单位的岗位职责要求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开展农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诊断明确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诊疗护理;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做好传染病的疫情监测、报告、防治工作;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做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精神卫生的干预防治工作;落实国家和省免疫规划政策措施,开展孕产妇、儿童、老年人的保健工作;协助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调查和处置工作,承担区域内公共卫生相关信息的收集和报告;开展康复治疗、康复训练,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与服务;协助做好食品、饮用水、公共场所、职业卫生等公共卫生工作;协助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等。

二、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办好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是本地区医疗服务的需要,努力探索传统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和改革势在必行。

(一)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及时修正卫生部最新调查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农村基层近110万名医务人员中,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者不足11%。河北省及其周边地区,尤其是张家口地区基层医疗服务合格医疗人才的短缺问题一直是卫生管理部门关注的问题。好多基层卫生单位为了及时补充医疗人才,不得不将对人才的学历层次要求降低为中专学历即可。另一方面,近年来临床医学专科学生就业率下滑,甚至有些学生为了就业不得不选择非医学岗位。这些现象表明,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专科作为本科教育的补充”的定位已与现实形势之间出现了差距,这种高不到位、专无特色的培养目标必然导致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到高水平医疗单位应聘时因学历层次要求不够而被拒,到基层医疗单位应聘时又因能力达不到岗位职责要求而不受欢迎。

(二)人文素质教育滞后学由于受学时的限制,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学计划除了接受两课等教学任务外,缺乏必要的人文教育课程,就业指导部门把就业规划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明显滞后,学生无法从入学第一天起就正确评估、定位自我。因此,学校要帮助学生了解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特点,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制定科学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排除学生在就业选择上眼高手低、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

(三)专业课教学内容与方式滞后几十年来,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专业作为老的品牌专业和优势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均是参照本科专业压缩而成。在过去许多年中,作为本科人才供不应求的有益补充,适应了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形势。近年来学生出于继续深造或者从事基层医疗工作的发展规划考虑,一入学就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带有较强的指向性。而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一年级的教学安排为:36周完成将近1300余学时的教学内容,授课内容面面俱到,方式传统、单一,学生常常是疲于应付考试压力而不能掌握自己需要的知识,教学内容与方式脱离学生主观需求的弊端已经日益凸显。

(四)缺乏对学生就业方向的科学把握和有效引导学校选择实训基地时一味的定位于级别高的医疗单位。而在大的实习医院,临床课教师缺乏对基层职业岗位技术能力要求的掌握,缺乏对课程知识针对性、实效性的把握;学生动手机会少,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与国家助理医师考试的内容和要求脱节,据统计,已毕业学生通过该考试的比例不足50%。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基层实习单位的关注,学校忽略了对于基层医疗单位人才急需的急救技术、康复医学、营养学、计划生育、心理学等方面的技能和知识[2],更缺乏对心电图、传染病学、预防医学等知识的强化。

三、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通过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张家口地区基层

卫生服务体系现状和人才需求的分析,提出以下改革思路:

(一)加强专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发展,慎重选择继续深造还是合理就业。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服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现代医学模式将逐渐由医院向社区、家庭发展,国家对于农村及社区医疗机构的建设投入逐年加大,要加强对学生就业的正确引导,让学生意识到面向基层大有可为,树立用自己的知识服务基层人民的志向,在就业中真正做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增强就业能力。

(二)针对当前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基础课进行教学内容与方式改革科学制订一年级教学计划,合理筛选教学内容,依据学校专业优势,积极进行教学内容与方式改革的实施,如:1.组建人体形态学课程模块、人体机能课程模块等课程体系,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讲授和知识的堆砌。2.合理引入PBL讲授法和专题讨论等方式,通过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之间的“双向”渗透[3],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知识理论体系的建立。3.参照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内容,或者根据学生专接本考试的要求,通过专题讲座与重点讲授等方式,加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掌握和记忆。

(三)结合基层卫生岗位需求,加强实用性知识和技能教育

1.将专业课程及知识点优化组合,删掉重复、过时、不实用的内容,强化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的临床诊疗、疾病预防、保健、疾病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等方面知识。

2.尽可能与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内容挂钩,按照临床类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引导和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临床医疗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3.充分保证第三年42周的临床实践教学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临床实践技能培养,构建技能考核机制,将技能操作考试纳入毕业考试的范畴,发挥考试的杠杆引导作用,从而强化学生对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环节的掌握,培养分析、综合、对比、推理能力,对疾病做出本质的、理性的判断,得出初步诊断结果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而不是简单的理论考试。

(四)产学研结合,以就业为导向,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4]

1.产学研结合将为医学人才创造更多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以人类健康需要为特点的复合型模式将是今后产学研结合的一种趋势[5]。根据学生生源地情况及近些年就业范围,不断开辟新的实习基地,适当选择在医院管理、医疗技术、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较好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校外见习实践基地。对于有去基层就业意愿的学生,可在第二学年见习期,将其派往乡镇卫生院进行见习和调研,了解当地卫生资源情况和常见病与多发病,激发学生认真学习医学知识的愿望;在当地医务人员的带领下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医疗、防疫保健和健康咨询活动,提高学生对未来社区基层工作环境和医疗服务技能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农村、社区医疗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服务知识和能力。

2.借鉴河北省卫生厅根据卫生部、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做好中西部地区农村订单、定向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通知》精神,充分发挥医学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功能,争取人事、编制、财政等部门的支持,与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及医院联合,签订临床医学专科专业定向培养协议并制定培养方案,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解决当前基层医疗单位缺少人才的现状,达到双赢。

学校可以充分考虑订单生的培养要求,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增加全科医学知识和中医、药学、康复医疗、公共预防知识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和临床实践,强化能力培养,按需求把订单生分配到各个县市的人民医院进行临床实习,保证培养质量,使之毕业之后就能直接进入岗位工作。

随着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和卫生事业的改革,临床医学专科的就业方向将面向基层和社区,医学院校和学生必须认清这个趋势,学校应该积极探索符合时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临床医学专科专业办出特色,服务地区社会和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汤之明,梁琼芳,张少华等.基于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岗位需求的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0,(4):25-27.

[2]孟羽俊,张秀芬,刘明清等.临床医学专业岗位需求分析与专科教学改革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30-31.

[3]边艳芬,高旭.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39-40.

第4篇:医学专业医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职专业英语教学;服装英语课程;学以致用

中职专业英语课程是中职学生的必修课。随着中职学生在各级各类乃至世界技能大赛中频频摘金夺银,社会对中职学生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也加快了中职学校国际化的进程。这无疑对中职专业英语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学生掌握必备英语知识显得更为重要。为顺应时展需要,教师们虽然不断改进、完善中职专业英语教材,对教学模式进行了许多探索、改革,也尝试了很多教学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效果仍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除了中职学生自身客观因素外,笔者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中职专业英语没能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很好地融合,没有从根本上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环境,仍存在学而未用,甚至学而无用的现象。这样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学生学得无兴趣,教师教得无效果。因此,实现中职专业英语教学的学以致用势在必行。

一、中职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及要求

职业性是中职学校的一个重要特征。中职专业英语课程应体现这一特征,要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培养能力为本位,立足基础、实用,强调学以致用。教学内容要满足专业、岗位对英语知识的要求,使英语真正成为学生未来职业中得心应手的语言工具。笔者近年来通过多次到企业实践,了解到学生虽然学过专业英语,多数成绩也不错,但存在在使用英语的场合就会紧张的问题。企业对中职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并不高,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日常基本问题即可。因此,中职专业英语课程要在以“就业为导向,岗位为背景,实用为目的”的原则下,从实际需求出发,确定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创设真实工作场景语境,使学与用紧密结合并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训练,使学生掌握知识并学以致用,为就业、提升自身价值和职场竞争力打好基础。

二、中职专业英语教学如何实现学以致用

(一)课前准备阶段——为学以致用打基础、做准备

实现中职专业英语教学的学以致用,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做好对教材和对学生的全面分析。服装英语课程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未来工作岗位中需要使用的专业英语知识,涉及的知识面广,对中职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准”为原则,以学生实际工作所需知识为标准,依据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对教材进行加工、筛选,整编出学生能够接受,便于理解、掌握,集实用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教学内容,触动师生教与学的兴奋点;之后选择适合不同课型、以学生为中心并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单元的教学。师生要做好每一单元具体的课前准备。教师要对单元知识进行重点词汇筛选、梳理和句型简化的二次处理,并制作微课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要复习已学相关知识内容,并结合个人情况预习新课重点知识,为实现专业英语教学的学以致用扫清障碍,做好知识和心理的充分准备。另外,教师还应依据每年到企业实践获得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对不断改进、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

(二)课堂实施阶段——引导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这就意味着中职学校所教、所学应与具体工作岗位紧密联系,要有用、实用。在课堂实施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做和用的能力培养,努力为学生创设生动、真实的工作场景。通过工作流程、工作情景会话,结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综合运用知识并能举一反三,逐步提升能力,实现专业英语教学的学以致用。1.专业词汇、术语——用实物教学法学以致用实物教学是创造英语语言环境的直接方法,也是有效手段。服装专业词汇、术语教学可走进实操场地,就地取材,直接用实物进行直观教学。如学习服装工具术语时,可以在工具上贴上英文名称标签,让讲解与实物相结合,学生很容易快速、准确、牢固掌握。教师也可将易混淆的服装专业术语直接用服装相关部件进行演示、比较、分析、区分。2.工艺流程、操作规程——用实操教学法学以致用教师可以把服装工艺流程、操作规程等服装英语知识教学安排在实习场所,边操作边教学。学生直观学习,易于理解、记忆,特别是那些复杂、难懂的部分,如服装制作流程中都是用缝纫机缝制出的侧缝、拉链、袖子、领子等,在英语中需用不同的动词表示。教师可以边操作边讲解缘由,如合侧缝或绱领子是把衣服的两部分合在一起,所以用join;拉链是衣片缝制的,所以用insert。这样就把抽象的文字用直观、形象的操作表现出来,一目了然且记忆深刻。3.独立、完整、典型的教学内容——用模拟工作场景教学法学以致用对于独立、完整、典型的教学内容,如工作交流对话,可创设模拟工作场景进行教学,实现学以致用。下面以“HowCanIChooseSweaters?”2学时的教学内容为例说明。此章节教学内容是在“帮助顾客选择服装款式”中如何用英语沟通交流的工作话题。课堂教学设计为:以对话为模板将教学内容设计为“服装导购员之帮助顾客选择服装”的岗位培训,通过岗前基本知识培训和模拟工作场景演练两部分完成。岗前基本知识培训分为四项任务,即生词学习“读一读”、对话大意“听一听”、重点句型“理一理”、掌握知识“用一用”。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引导学生用便于记忆的分类法准确读、认专业词汇,并会拓展,训练学生听词、抓大意的能力。通过“自主+小组合作”的方式,启发学生学会依据给出的关键词,探究讨论,归纳、提炼出所需句型,教师指导各组在模仿或替换练习中掌握知识,并通过图片解析、微课强调,指导小组互帮、互学、互练,化解难点。至此学生基本掌握本讲词汇、句型及相关重点知识。接下来就可以学以致用,进行模拟工作场景演练。演练分为两项任务:一项是店内服装款式介绍;另一项是角色扮演。此任务把教室模拟成服装店,用多媒体设备演示课件模拟服装店环境。店内服装款式介绍任务以服装款式英文名称大比拼形式进行,设计意图是检查学生专业词汇掌握情况。要求各组全员参与,在60秒内口头说出模拟场景中呈现的十款服装名称。角色扮演任务是小组合作完成“帮助顾客选择服装款式”,设计意图是巩固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各组根据顾客需求,使用本讲词汇、句型并加入礼貌用语,分角色完成“帮助顾客选择服装款式”的角色扮演任务。之后再通过组间互评、教师点评,修正问题,以便在课后提升任务中得以纠正。在任务驱动下讨论、竞赛、角色扮演等活动中,通过教法上的“三导”(启导、引导、指导);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中,通过学法上的“三互”(互学、互帮、互练),始终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兴趣、激励开口,引领学生学会、会学,热情、积极、有效投入学习,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为学以致用做好充足的知识储备。再通过创设模拟工作场景的演练,在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做到人人张口的同时,将课堂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课后提升——学以致用的延续、提升、巩固、拓展

此阶段的学以致用是多形式、多渠道的学生自主学习。1.课堂教学的课后提升作业——学以致用的延续、提升继续延用以上案例内容。章节的课后提升任务分为书面和口语二部分。书面提升部分为小组共同修改、完善课上角色扮演任务的对话,并加入前两个单元所学的色彩、号型及价格内容,使之成为完整的服装导购员工作交流书面对话。口语提升部分为各组待教师审阅书面对话后,分工合作进行情景表演并录制视频,分析课上分享、展示、评分。这样让学以致用得以巩固、延续。2.单元综合作业——学以致用的巩固提高、拓展各单元教学全部完成后可以留这样的作业来达到学以致用:小组合作从所学单元词汇表和平时积累的词库中选出最常用的专业术语(不少于10个),要求全员读准、会认,之后造句。分析课上进行组间专业术语一对一对抗赛及组间互换作业、造句找错并提出修改建议的友谊赛,实现学以致用的巩固提高、拓展。

三、小结

总之,中职专业英语教学在以“就业为导向,岗位为背景,实用为目的”的原则以及以企业需求为宗旨设置“实用、够用”的教学内容的前提下,通过创设实际工作场景、教学环境及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学以致用,打造高效课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专业知识与英语知识相融合的学习,满足了学生未来工作和专业发展的需求及社会对中职学生英语知识、能力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钟彦,舒进敏.企业对中职学生英语能力需求的调查[J].考试周刊,2012(69).

第5篇:医学专业医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应用数学;适应性教学;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071-02

作为高等院校非数学专业的《应用数学》课程,是许多后继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应用数学》课程学习质量的好坏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一定影响。另外,随着各类高等院校扩招,高职专业的生源质量有一定的下降,这就给《应用数学》课程的教学设下障碍。因此,搞好高职专业《应用数学》的适应性教学已势在必行

一、适应性教学

“适应”主要指人的生理和精神随着外界情况的变化而进行调节的状态。适应性是指个体与环境在适应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能力。适应性教学包括教师的适应性教学措施以及学生的适应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起主导作用,而学生的学是教学的主体。“适应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整自身,适应学习环境的能力倾向。本文所讨论的适应性教学是指教师或学校通过教学环境和条件的调节来适应学生的学习,通过教学形式和手段的优化来适应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在需要的一种个性化教学策略。

二、高职专业实施适应性教学的必要性

《应用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高等院校的绝大多数专业都需要开设这门课程,这就决定了该门课程所面对的对象是不一样的,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应用数学的学习及要求具有不同的特点。而高职专业《应用数学》教学内容大体上还是前些年本科教材的浓缩,体系变化不大,教学手段落后,在取舍上缺乏弹性,缺乏与其它学科尤其是学生的专业课程的渗透;另一方面,教学模式单一,缺少活力,缺少层次,使高职专业的《应用数学》课程教学缺乏个性和特性。更现实的问题是,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职专业在招生过程中的自较大,以至于所招收的新生在高中阶段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适应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三、《应用数学》适应性教学的几个方面

1.心理上的适应性

高职高专的学生对学习的心理准备多数处于极端矛盾和顾虑重重中。一方面,他们以前梦寐以求的就是在高中毕业后能够顺利地进入大学继续深造,却又因为目前的大学和他们理想的校园有一定的差距,对以后是否能有真才实学进而能够有一技之长立足社会而迷茫;另一方面,由侧面了解到高等数学枯燥、难学,而自己高中阶段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进而产生难以过关的恐惧。事实上,过多的焦虑必然会影响学生个性的完善和学习自主性的发挥。要减轻学生对应用数学的学习焦虑,增强学好该门课程的信心。在思想认识上,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高职学生思想活跃、有创造力、动手能力强的优点,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并发挥潜能,增强学习自信心。在学习内容上,不妨把应用数学的最基本学习要求及实施步骤告诉学生,给学生申明,无论基础好坏,只要肯下工夫,完成每一章、每一节甚至是每一次课的基本要求,做好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讲、课后复习各环节,就一定能学好该门课程。对于应用数学中与高中知识有联系的知识点,可以适当花费时间给学生补充,并要求学生课后加强巩固,让其感觉有法可寻、寻之有效。

2.学习方式上的适应性

大学与高中阶段的学习方式有较大的区别,尤其反映在《应用数学》课程上。高中阶段,教师在每次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少,例题多,学生练习及时,基本上在课堂上就可以将概念理解透彻,并能举一反三,课后只需巩固或提高,而且,课后教师还会有相当的时间给学生辅导,在一定的时期内还会有单元检测或过关考试等。而应用数学学习阶段,课程内容多、速度快,重点体现思想方法,主要是以信息传递的方式输送给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的机会少,关键要靠学生在课后对知识进行再处理、吸收乃至创新。即使在课余,师生交流的机会也少,各种检测以及复习巩固环节也要靠学生自主完成。

3.认知水平上的适应性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新生数学基础差异相对较大,尤其是高职专业的学生。现行中学数学教育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学方法本质上还是应试教育,和大学的教育模式相去甚远。而应用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如果不注意学生的基础特点以及与中学数学内容的联系,势必影响应用数学课程的学习效果以及知识的灵活应用。

四、《应用数学》适应性教学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应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应用数学的抽象性己为学过应用数学的人所熟知,应用数学教师的传统的教学手段就是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张嘴,要在更短的时间完成既定教学内容,只能“快马观花”,对于中学阶段数学基础知识薄弱和学习自主性较差的学生,更容易造成学习上的不适应,甚至丧失信心。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已迈向新的阶段,而现代教育技术进入应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必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1.现代教育技术解决了数学的抽象性与学生想象力差之间的矛盾

数学教学中,教与学本应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过分强调教师的教,教师惟恐讲不完、讲不出“水平”,往往是教师在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究其原因,无外乎是因为应用数学抽象难懂、系统性强,一旦出现知识点脱节,就难以为继。而现代教育技术中的Mathmatic、Matlab、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包、投影或视听材料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将抽象死板的数学对象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几何图形。对于想象力差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手段是教师的语言很难达到的教学效果。

2.吸引学生注意、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过程,而且也是发展学生态度、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过程。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新颖变化的刺激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适当变换教学方法和授课形式,尤其是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尽可能以直观动感的教学素材吸引学生注意,应用多媒体技术编制的数学教学软件,能制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环境,改变单一的授课模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增强单位时间内教学的信息量,节约课时

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在课堂上板书和作图的时间少了,从而加大课堂信息量。例如,在函数的曲线的变化性态部分,涉及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判断、函数的极值及其求法、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曲线的凹凸性与拐点、函数曲线的渐进线、函数图形的描绘,教师的板书和作图会花费相当一部分时间,如果用CAI教学,则教学效率大大提高,而且视觉效果好,学生印象更深刻。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充分利用为教学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应用数学课时少、内容多的教学压力。

4.增进教学的互动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由于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学班级多数成为超级大班,传统课堂上师生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因而教学进度很难适合每个学生的特点。CAI教学中的媒体练习部分可以针对学生学习特点适当补充必备知识和友情提示,能及时反馈练习效果,便于学生及时弥补不足,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当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应用数学教学,也不能忽视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任何一种方式都不是万能的。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和设计好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教学更见成效。

参考文献:

[1]黄玉枝.培养和激发高职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J].宁波高等教育专科学校学报,2003,(12).

第6篇:医学专业医学知识范文

一、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建设目标

本专业群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现形式,推进专业建设上的校企深度融合。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塑造一支专兼结合、行业背景浓厚的教学团队,完善实验实训条件,加强顶岗实习的管理,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提升化学制药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水平。紧紧围绕石家庄“药都”建设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专业群建设为核心,将本专业建成制药技术及相关专业准技师、准工艺师培养基地;成为石家庄地区中小企业应用技术服务中心和职教资源共享中心;成为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的示范。

二、“2+1”人才培养模式

石家庄市2006年制订的《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五大基地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我市在十一五期间要集中精力抓好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循环经济化工示范基地、信息产业基地、装备制造基地、纺织服装基地等五大基地建设”的大产业、大基地、大园区、大项目的特色产业体系,到2010年基地实现销售收入466亿元,全市实现销售收入860亿元。根据这个目标,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化工支柱产业建设人才需求,作为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办学过程中,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专业改革发展道路,树立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建设理念,成立以行业、企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主要成员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并在学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学生在企业实习、顶岗工作或参与企业科技工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根据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实际需求优化组合课程体系。本着“人文课程、社会课程、技术课程并举,核心技术为主线,专业主干课为中心的教改方针”,破除“老三段”课程编排观念,按照实践教学占50.0%,技术等级为中级工的要求,实现专业基础、专业技术、技术应用能力三提高的目标。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1 以生产型校内化工中试车间为依托,全面推行以生产型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加大生产型实习比例,充分利用校内化工中试车间和1 5个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使生产型实训占实践课时50%以上。校内化工中试车间完全按照工厂实际设计、安装,是一个小型化的化工生产车间,实现了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工厂的“零距离”接触,为学生生产实习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校内教学平台。车间设计安装合理规范,涵盖多学科的教学内容,可以进行“化工原理”、“化工仪表自动化”、“化工机械”、“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计概论”等多门课程的实训教学。15个校外实训基地可同时容纳300名学生进行顶岗实习。

2 积极开展“2+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调整学习时间分配,由原来5学期在校学习,1个学期毕业实习,调整为2学年在校学习,1学年到企业或生产型教学工厂进行真实工作环境的生产型实训和顶岗实习。实训实习期间,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指导,将工学结合紧密的课程带到工厂,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制定实训课程内容和计划,充分利用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提高授课效率。部分学生第6学期的顶岗实习安排到石家庄制药集团、唐山三友集团、河北健民制药集团等企业进行。同时,将毕业设计课题与企业的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对专业课程的科学分类,构建2年在校内为主完成的课程与1年在生产性实习过程中完成课程的课程体系,理顺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在教、学、做过程中的关系,明确职责,研制出该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确保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3 加大“订单式”培养力度

做好与石家庄化工化纤厂、河北正元集团等不同企业的合作项目,细化和完善订单培养计划,使订单式培养计划和专业培养方案有机结合,建立用人单位对订单培养学生的质量评价制度,提高培养水平。在此基础上,增加订单培养的企业数量,经过3年努力,到2009年使订单培养的合作企业达到3个,每年订单培养学生数达到30人以上。

4 增加技能证书的种类,提高获取证书的质量

在将“化学检验工”和“制图员”融入教学计划,通过率在97%以上的基础上,通过广泛的调研,根据河北省地方化工行业特点和企业人才需要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与政府部门(如劳动局)共同开发一系列化工类的职业资格证书,确定开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化学检验工”、“化学制药合成工”、“发酵F"。组织相关人员编写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研究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核工作的可操作性。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方案,在选用教材等方面使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沟通。

第7篇:医学专业医学知识范文

为实现临床医学专业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无缝接轨,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改革传统的“2+1”教学模式,形成新的“1+2”教学模式,实现课岗对接,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

校院合作;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临床医学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制三年,时间较短,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真正学有所成,成为各高职医学类院校积极探索的课题。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泉州医高专)不断深化校院合作办学机制,校院双方共同实践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1+2”教学模式,努力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农村和社区培养更多优秀的医疗卫生技术人才。

1“1+2”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我国传统的三年制高职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主要采用“2+1”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2年、医院实习1年。这种模式的弊端有:教学方法单一,以填鸭式为主,以教师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晚接触临床,实践能力不足;较不利职业道德养成。因此这种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下新形势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泉州医高专根据教育部“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积极推行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基于校院合作共育人才的“1+2”教学模式,即学生第一学年在校部学习人文学科和专业基础课程,第二学年进入教学医院和附属医院完成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任务,第三学年在教学医院和附属医院实习。这种“1+2”教学模式以“校院合作”为基石,搭建对接临床工作岗位和融通执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1〕。

2“1+2”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2.1有序安排教学工作

学校目前有1所直属附属医院、3所附属教学医院为临床专业专业课教学基地。根据各教学基地的实际,分别安排50~80名学生进基地教学班。校部教务处下达教学任务给临床学院教学办,并指导院办统筹安排各教学基地的教学任务,各教学基地教务科召集相关教研室开会研究,落实分配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各项工作,保障专业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各临床教研室负责某一专业课的教学安排、组织大讲课、小讲课、床边教学、病历讨论、评教评学、考核等教学具体工作。建立关于备课、授课、实训见习、课程考核等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保障教学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2.2确立教学内容、制定课程标准

通过调研,按照基层医生岗位能力需求与工作任务的要求以及执业助理医师准入标准,确立临床专业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重新设计、开发实训项目、改进实训条件、增加实训时间,加强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课堂与临床岗位的无缝对接。为适应教学内容改革,校院共编特色校本教材。

2.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根据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采取案例、情景(床边)、实践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保证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理论讲授与实训见习按照1∶1或1∶1.5的比例交替进行。充分利用医院的医疗资源和教学优势,注重围绕多形式床边教学这一关键环节〔2〕,通过教学查房、临床情景、病历讨论、问诊查体示范、社区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丰富生动了床边教学内容,高效地将理论授课、床边教学、技能培训三者有机融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突出学生临床岗位能力的培养。

2.4教学管理组织与实施

2.4.1组建教学管理机构,形成院系合一的管理机制:为保证附属及教学医院按质按量完成第二学年临床专业课的教学,校院联合成立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明确学校、教学医院和附属医院的教学任务。专业课教学工作在学校由分管教学校长负责,在教学医院或附属医院由1名副院长负责,医教科负责统筹、协调、落实教学工作。每个教学医院或附属医院为1个教学点,成立教学办,可以单独设立或与医务科合署,配备1-2名专职医务人员负责专业课教学。根据医院实际和教学的需要,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专业课教研室,教研室主任由临床各科主任或副主任担任,各教研室配备至少1名教学秘书,教学秘书须由高年资医师担任〔3〕。学校至少派出1名教师负责联络每个教学点的工作,上传下达,其职责是:协调安排教学工作;协助抓好学生管理;做好学校与每个教学点的沟通联络等。通过整合临床医学系与附属、教学医院的关系,形成比较健全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深化院系合一。院系合一的管理机制为深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搭建了平台。

2.4.2制订管理制度:校院合作共同研究制定《临床教学基地教学管理办法》、《专业课教师选聘管理办法》、《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等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临床专业课的教学设计、过程控制、师资管理、教学考核、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管理,为专业课教学的正常进行及按质按量完成提供制度保障。

2.4.3规范教学环节:依据“1+2”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临床岗位职业核心能力需求与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标准为依据,优化教学内容,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建立教学文件制定、备课、授课、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实训见习、课程考核等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以临床工作岗位任务为依据,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制订并推行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实训见习,体现临床医学专业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工学结合”教育理念,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2.4.4过程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是保证教学计划顺利实施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保证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的基础〔4〕。校院联合组成教学督导组,通过以下措施加强教学过程的控制与评价:①对各教学点进行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阶段性地掌握教学状况、教师授课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②深入课堂随机听课、访谈等形式,监控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提高。③深入开展评教评学活动。评教由学生评教、领导评教、督导评教、同行评教等环节组成,根据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对教师教学进行综合评价;评学主要是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学习兴趣、接受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定性评价,以便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实现因材施教。④由教学秘书及学校派出教师进行常规教学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⑤建设理论和实践试题库,坚持教考分离。⑥实行理论考试与技能考核结合、阶段性综合考试与实习前综合技能考核结合、毕业前理论考试与综合技能考核相结合。

2.4.5实训场所管理:实训教学是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所必需的。为实现教学目标,校院共建了实训教学场所。由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提供场地,学校投入设备,建成了多媒体教室、各病区多媒体示教室、体格检查实训室、急救实训室、仿真手术室、动物手术室等,为教学提供硬件支持。

2.4.6教学质量评价:校院合作共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以“督导、反馈、评价”为总体思路,校院合作共同构建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开展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及时进行教学质量纠偏。成立了教学质量监控小组,负责制定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细则,检查督导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实行医院临床实践教学月报制度,学生定期座谈反馈教师教学与带教情况;校院每月信息互通。成立了教学质量评价小组,负责制定听课评课制度、“以老带新”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和用人单位评价制度,采取教学检查、教学反馈、督导评价、领导听课、同行评教、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学信息员反馈等评价方法,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价活动,教师教学活动由校院双方给予督察和评价,根据综合评价,由校院双方给予相应奖惩。

2.5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质量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校院共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的教学团队建设。

2.5.1教学团队“准入”条件:按照《专业课程教师选聘管理办法》的规定,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8年以上临床工作经历,且必须具有较好的临床教学能力。保证专业课教师全为有经验的临床一线医生,实现专业课教师双师资格的预定目标。

2.5.2教学能力培训:根据各教学医院师资状况,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对任课教师采取岗前集中培训、分散培训、定期培训,加强其医学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技巧、课堂艺术培训,增强教学基本功,提高其教学能力。每年寒暑假,学校对每个教学点的专业课程教师进行为期1~2周的教学能力集中培训;每年派出2~3名教学名师到各个教学点举办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等讲座或示范课教学活动。

2.5.3“双师型”教师培养:为加强临床医学专业优秀“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泉州医高专“建站立室”,即建立临床医学专家工作站和教师工作室。主要成效体现在:一是学校教师不脱离临床岗位,课余参与医院的临床诊疗工作,将理论付诸临床实践、丰富临床经验,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二是充分利用医院资源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强化青年教师的专业理论,丰富其临床经验,提升工作热情和职业素养,完成了“双师”教师的跨越;三是临床医生更多机会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不仅自身理论知识得到夯实和教学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且能将临床实际案例、诊疗经验融于教学之中,使学生受益匪浅。

2.5.4教师激励机制:为调动临床一线医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学校设立了“双师型”教师专项津贴,给予教学医院专业课程教师的课时津贴明显高于校本部教师,有效地激发了临床医师从事专业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学校出台了《临床教学基地优秀教师评选办法》,对在教学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医院将教学工作作为业务人员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使专业课程教师自觉地投入到教学中去。凡教学点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学校为其提供学术交流的机会,并创造条件支持其申报或转评为高校教师职称。

3“1+2”教学模式实践效果评价与展望

为考察“1+2”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成效,泉州医高专委托独立第三方(麦可思)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近五年校院合作的“1+2”教学模式实施效果。效果评价主要从2个维度进行:①临床教师评价。向4个教学点共发放临床教师调查问卷82份,回收有效问卷8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8%。调查结果显示,98.8%的临床教师支持此种教学模式。按照《专业课程教师教学质量量化考评细则》对82名临床教师进行考核,其平均分数为(84.5±2.7)分,优于以往校本部专业课程教师的考核成绩。②学生评价。设计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表,从每个年级中随机抽取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97份,其中有效问卷59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9.7%。调查结果显示,98.9%的学生赞成或接受此种教学模式。在4个教学点学习的学生,其实习前理论考试和综合技能考核成绩,以及毕业理论考试和综合技能考核成绩均较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相关成绩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近3年来,本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5%以上(2013年97.5%,2014年97.9%,2015年98.1%);基层就业率达到85.5%以上(2013年85.5%,2014年86.9%,2015年85.9%);用人单位满意度达到94.7%以上(2013年94.7%,2014年95.1%,2015年95.6%);2014年专科升本科考试上线率达98.7%;执业助理医师初次过线率达68%以上(2012年68.9%,2013年68.4%,2014年69.2%);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对学校培养的满意度(2013年98.2%,2014年97.9%,2015年98.5%)、各用人单位对泉州医高专临床专业毕业生满意度高(2012年97.9%,2013年98.6%,2014年98.5%)。从2006年来,校院合作共同实施“1+2”教学模式,在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技能、岗位工作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可以说是成功的实践。但是在深化校院合作、培养合格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等方面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如校院合作机制应当更加完善、全面和科学,以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专业课程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和专业课程教师的培养机制、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等等。今后,将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深入探索,改革与完善校院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技术技能医学人才。

作者:吴海容 黄幼霞 单位: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

参考文献

〔1〕夏玲,宋建军.校企深度合作: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225.

〔2〕杨敏,何雨芩,郎秀琼,等.三位一体的整体化临床实习教学模式在消化内科的实践与思考〔J〕.重庆医学,2015,44(20):2862-2863.

第8篇:医学专业医学知识范文

前言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在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现状做出的创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应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的进行统一,打破原有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界限,使专业学员能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掌握实际操作,在实际操作中能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因此,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职学校传统教育的弊端

1.教学模式落后,缺乏创新

现阶段下,我国中职学校在教学中多数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系统进行教学工作,缺乏教学创新,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造成了不利影响,对中职学校的教学任务发展造成了阻碍。

2.教学效率低,质量偏差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教学资源的配置,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授课,教师岗位设置重复、授课知识交叉率高,严重浪费了教学人才、教学时间与经费,降低了教学工作的效率。

3.人才的培养无法满足社会需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今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近年来,中职学校的生源量逐渐减少、生源质量不断降低。传统模式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也使得中职学校培养的人才无法具备应有的专业操作能力,不能满足现代化生产企业的需求,人才的缺乏直接影响到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现阶段,中职学校出现了生源短缺,发展困难的问题,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助于将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改变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学现状;有助于中职学校培养出满足企业现代化发展的人才;有助于中职学校获取到更多的教学资源。中职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出现了资金短缺和教学人才匮乏的问题,建筑装饰专业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够协调学校内部结构、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充分利用教学人才、缩减教学开支、能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解决中职学校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缺和人才匮乏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现代化成为诸多行业的发展目标,中职学校要想在新的社会经济下快速、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助于中职学校在教学管理上有所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对于打造学校专业品牌,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有着积极作用。

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如何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1.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进行教学,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则强调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在教学时间和空间安排上,要采取理论课与实践课穿行的策略,在理论知识教学结束之后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的理论学习能与技能训练在时间上有机的融为一体。

2.加强对学生进行就业引导

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是合理安排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应强化对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引导本专业学生进行科学的就业定位,明确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目标,激发本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

3.编写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大纲和计划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模块式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大纲与计划已经无法适用于新形势下的建筑装饰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职学校要根据新的社会形势、新的教学模式制定适合自身建筑装饰专业的教学大纲。要根据本专业学生的知识层次、人才定位编写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教学大纲以及计划,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本专业的大纲编写新途径。

4.培养理论、实践“双师型”教师人才

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现离不开雄厚师资力量的支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结合意味着专业教学对教师能力要求的提高。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应加大对本专业教师能力的培训,不仅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的创新与发展起着积极的带动作用。

5.建立健全学生评教系统,严格控制教师课堂教学质量

达到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理想效果,单靠创新型的教学大纲、积极雄厚的教师资源是不够的,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模式下,教学模式的改革会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错误,建立健全学生评教系统会减少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错误,对教师教学的合理控制和监督将会增强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获取量。

结束语

第9篇:医学专业医学知识范文

一、数控专业学生培养的现状和不足

数控是数控技术的简称,是指用数字、文字的符号组成的数字指令来实现一台或多台机械设备动作控制的技术,是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个学科交叉和渗透的产物。因此,职业院校数控专业的培养模式应该适应这种系统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然而在教学实际中,由于观念、经验、物质条件、人员素质等方向的限制,主要在两个方面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方向,单科分段的课程设置不利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数控专业的技术含量决定了它是由多种知识组成的综合性学科,现在大多数职业院校都是采用单科分段式教学,这种教学的好处是按照各科教材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授课,教师也只需要把本单科的课备好,简单、省事。它的弊端是学生在学习每一单科的知识时,思维都仅限于本单科的知识,学生所学数控专业知识结构互相独立开了,这样相互独立、缺乏有机整合的知识结构难以形成学生的综合能力。

另一方向,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综合知识的掌握和生产技能的培养。尽管通过多年来的探索和努力,数控专业教学的设备设施以及教学方式都有了显著的改善,但大多职业院校数控专业的教学方法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这种传输式的教学方法把教学当作是教师完成知识传授任务的活动,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当然现在很多职业院校也十分重视实操教学,一段时间的课堂理论教学后,随即进行一段时间的实操教学,这对于消化理论知识,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问题是在这种传统的传输式的教学模式下,这种“理论一体”的教学作用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综合分析,职业院校数控专业课程涉及内容广、跨度大,给学生掌握数控知识和操作技能带来了难度,不断探索和改革数控专业教学新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为此,笔者认为在数控教学中推广采用“体验式”教学势在必行。

二、数控专业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体验”,顾名思义又既体会、实验,数控专业体验式教学就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所学知识,用亲身的经历去感知、感悟、理解、验证数控教学内容如一种教学模式。运用好数控专业体验式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引导学生提高兴趣、树立信心

职业院校招生的对象主要是初、高中未继续升学的毕业生,其基础知识掌握较为薄弱是不争的事实,还有的对学习产生厌倦和畏惧心理。因此,开学伊始,学校就要根据学生刚刚进入了一个新的学校,没有了升学的压力,且对未来的新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憧憬和希望的特点,引导他们把即将开始的数控专业的学习当作新的起点,重新开始自我实现的尝试。通过组织他们到工厂参观、数控加工设备和仪器以及加工作品的展示,以及通过对数控专业发展历程和就业前景的描述,来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好奇心,从而提高他们对数控专业学习的浓厚兴致。与此同时,刚开始讲课时一定注意以形象化、趣味性为主,由浅而深,由点而面,借助多媒体和实物的充分展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么尝到学习的甜头、成功的喜悦,坚定学好数控专业的信心。

(二)改革课程设置,开发体验式教学教材

将过去那课程衔接上条块分割、互不关联的单科知识综合起来,按照课程内容,突出数控专业的技能掌握,把后续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为本课程能力训练的内容,把一门课程的能力训练,引入另一门课程的相关内容,这样围绕一个训练课题,将同一门功课的前后内容延伸,将不同内容的相关知识连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讲授“机械制图”,不单要讲零件图的结构、尺寸、形状,还要讲授它的公差、配合、粗糙渡,以及金属材料、热处理工艺,延伸到其制造工艺,明确各个方面的加工顺序,再通过师生互动,互相提问答疑等方式的训练,这样就使过去单一抽象的知识传递变成了整体形象的体验式学习了,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要按照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开发适应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数控专业体验式课程,理实结合,情景设计与协作结合,构造新型教材体系。

(三)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

体验式教学的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首先要精心准备课堂素材,创设课堂情景,根据授课和技能掌握的要求,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启发引导学生感知教学内容,思考问题,讨论验证,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设计者、引导者,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情景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归纳总结学习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启发下去发现问题,思考讨论,弄懂原理,掌握方法。与此同时,教师应大力推广运用多媒体数控系统仿真软件教学,人机互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通过数控仿真系统来体验熟悉数控机床的操作方法;通过仿真系统与实际对刀过程的操作,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工件坐标原点通过切削对刀的具体过程,训练学生进行尺寸调整加工的基本操作。

(四)创造理实一体化课堂,加强实训培养

数控专业课程教学知识和能力目标一体化的实现,需要一定条件的教学环境支持,除了上述师生互动,情景教学,仿真软件等体验式教学方法外,还需建设理实一体化的课堂。如“机械识图与制图”、“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数控加工仿真软件应用”课程可安排在计算机室与教室合一的一体化教室进行;而“数控操作技术”等专业课程,则应放在带有数控机床的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即教室里安装有数控机床,通过多媒体可将操作机床的动作,过程全部转播到教室屏幕上,这时教师边操作机床边讲解,学生在课堂上看得真切,听得明白,这时教师是指导者、操作者,学生是观摩者,学习者。两者的关系随着“教与学”,“学与练”方式发生变化,当让学生操作时,教师在旁边边观察边指导,实现角色的互相转换,这种体验式的教学训练,很容易使学生对数控机床操作技能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一段时间的体验式教学培训,学生再分阶段到学校实习工厂培训,在实习教师的指示下,真材实料的进行操作体验,不断巩固和强化对所学数控专业知的理解和掌握,迅速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

(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数控专业体验式教学教师由课堂的主角转变为配角,但教师的责任更重,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就像一台戏,学生是主角,教师则是编剧、导演,还要演好配角,当好“绿叶”。因此,体验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一是教师必须具有课堂情景创设和教学组织能力,思路清晰、生动,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二是教师必须具有多学科知识能力结构,能够将数控专业各学科相关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三是教师必须具有系统的数控机床操作技能,能操作,会维护,懂安全。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了体验式教学的成败,为此,各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要把平时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操培训相结合,单科培训与综合培训相结合,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和提高,形成培训新常态。建立健全数控专业“双师型”教师发展机制和评价机制,不断掀起“比、学、赶、超、帮”的热潮,激发“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力促进数控专业“体验式”教学的深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