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范文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第1篇: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应用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413-01

一、企业信息化技术发展及趋势

我国信息化程度在随着信息网络化和信息技术的集成化的发展而得到不断提高。电脑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使企业在内部形成网络形式,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使得企业管理运营得到提高;在外部能沟通互联网,及时发现信息资源的动态发展与变化,能快N_~gz到随变化而变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信息系统,信息技术,信息在支持企业战略的同时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企业战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新时期,企业之间的优势不再局限于成本,差异性和目标聚集这三种形式,企业信息化形成了一种新的优势。因此企业实行企业信息化是必须的。目前,企业信息化得到最先发展的是在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他们将信息技术引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并在其得到成功,获得利益,更日益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二、营造大环境,创建良好发展氛围

2.1 政府实行规划和指导

要重视企业信息化。把企业信息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目标,详细规划;要制定政策和标准,并加以落实和推广。国家的政策方针一向是我国企业行走的指南针,政策可以起到鼓励和推行作用,制定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可以加强企业自律,实行方向;要培养典型案例企业。要大力培养和宣传推广一批实现企业信息化方面的成功经验案例和先进典型的企业,充分发挥模范典型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同时举例陈述一些失败的案例,让相关企业在进行信息化转型的过程中吸取教训,避免出现同类事情发生。

2.2 改善网络环境,加快设施建设

加强统一规划,抓紧建设宽带区域网络,统筹协调多主体建设的宽带网络,建设网络交换中心,提高网络互联的带宽和交换的业务量。大力发展宽带接入网建设,实现将宽带接入网作为普遍服务的基本目标。继续建设和完善公用信息平台,建设平台汇聚节点,形成覆盖全区的网络互联、信息交换的基础设施,促进各种公用、专用网络与公共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通过以上措施可以降低网络成本,让企业明白信息化的门槛并不是那样的高不可攀,进而会加速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2.3 建立服务体系,发挥中介作用

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推广和服务体系,针对企业不同层次的需求,采取培训、咨询等多种形式为企业信息化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鼓励发展一个具有竞争环境的应用服务行业和市场,让服务提供商通过市场机制全面推动这个市场的发展,这样可以使服务提供商给企业提供低成本的解决方案,让中小企业也能很好地进入。对企业信息化的普及提供有效和全面的培训机制,努力营造社会信息化氛围,让广大人们走近信息化,接受信息化。

2.4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改善投资环境

信息化是新技术革命的结果,它需要一个良好的氛围,因此必须有一个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要完善原有的法律体系并进行必要的调整。二要适应发展的需要制定新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涉及关税、税收、支付、版权、专利、网络加密、消费者权益等方面。

2.5 参与国际合作,构建国际框架

我国政府要积极参与由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举行的双边、多边谈判和有关法规、标准的制定工作,认真研究并借鉴国际经验,吸取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努力尽快创建一个既适合我国国情体现我国发展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国家企业信息化发展框架,作为指导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指南。

三、推动实行企业信息化

3.1 解决企业基础管理问题。我国企业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是信息基础建设,而不是电子商务等内容。在这一阶段企业首先要进行的是企业信息化准备工作,也就是说企业所有的资源是不是已经被信息化或是数字化了。企业信息化不只在于引进系统,而应重在应用,致力于企业资源的数字化处理。有的企业没有建立起标准化的制度和体制,每个部门对同一的资源根据自己的理解数字化,结果出现了同一产品在不同部门中的编码和命名不一致,从而造成了混乱。

3.2 实现企业一体化的集成管理。企业应确认内部的基础管理是否规范化,基本管理的流程是不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法来实现的,诸如产、供、销的业务是否连贯,财务处理是否规范,与业务处理是否实现一体化,是否具备实时有效的计划和预算等。特别要注意的是电算化和信息化的区别,仅仅用计算机来代替手工工作只能是电算化,是企业信息化最初级的阶段,不应认为电算化就是对企业资源最有效的利用。在企业流程信息化过程中,改革传统的业务结构,以业务流为导向优化业务方式,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这才是集成化管理的目标。信息化的结果是加速业务的运作,如果不对不合理的流程、规范、标准进行变革,其结果是加剧了不合理,造成投资的浪费。

3.3 实现对外部资源的利用。通过对外部资源的利用,实现对企业间的供应链、客户关系等的有效管理。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在有效管理内部资源的同时,必须更注重外部的工作,跟踪客户的情况,开发市场,密切与供应商的联系,迅速作出对市场变化的第一反应,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从而获得领先的地位。

3.4 具体实施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现代的信息技术和它所支持的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技术可以为企业提供很多生产模式和管理技术。

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它是指以数据库技术为依托,以网络技术为纽带,借助信息系统的实现可辅助企业进行管理决策的软硬件总称。它具有规范化的开发设计手段,模块化的系统结构,独立性强的数据库技术等,相对于以前的信息系统,它在各方面已表现相当成熟,而且在实践中,人们也广泛地采用了管理信息系统。

物料需求规划(MRP,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制造资源规划(MRPII,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和企业资源规划(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规划它最早起源于物料需求规划和制造资源规划,吸收了适时生产JIT(Just In Time)和全面质量管理的诸多管理思想,把企业的生产流程看作是一条由诸多环节构成的链,如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客户等,并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发展了资源管理的概念。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System),它是指以系统的观点,广泛采用信息技术,集成产品生产周期内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子系统,组织起企业的各种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运行,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使用。

第2篇: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会计电算化

1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概念的由来与含义

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能够有效地提高会计的工作效率,学术界并没有提出一个权威性的概念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1981年于长春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问题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的概念。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含义是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领域,用会计软件指挥各种 计算机替代手工完成,或手工很难完成、甚至无法完成的会计工作的过程。

2005年8月,由《会计之友》杂志社承办的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山西太原召开。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理念,与会专家就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用“会计信息化”可以更好地概括“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以进一步提升“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水平。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与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看到,两个概念是人们在不同时期、信息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来的。

2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

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没有划定的边界,只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其在会计领域应用深度和范围的不同而在认识上产生了飞跃,两者都以信息技术为特征,所不同的是,由于在不同时代所依托的信息技术迥异而使其各自应用的外延和内涵产生了较大的区别。

2.1信息技术环境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阶段,人们谋求能够开发出解决会计领域的单项工作或整体核算工作的软件,从而帮助会计工作人员实现劳动力的解放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硬件方面则主要以单机环境或F/S(文件/服务器)架构为主,很少涉及网络通信技术和感测技术。会计信息化阶段,人们需要研究和 开发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人力 资源管理乃至决策支持等诸多子系统于一体的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属于管理信息 系统的重要子系统,这个阶段的MIS(管理信息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SCM(供应链管 理)、CRM(客户关系管理)等产品和概念的提出无不建立在网络和通信技术基础之上。

可见,电算化和信息化都应用了计算机技术;电算化较少使用网络通信技术,信息化则更多地依赖于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电算化几乎没有用到感测技术,信息化则会随着其发展 越来越多的使用诸如条码感测、智能感测等感测技术。

2.2系统地位层次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主要服务于财务部门的核算 与管理,属于部门级应用;而会计信息化则是 企业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会计信息系统是 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除了服务于财务 部门外,还要为信息管理层、决策支持层和决 策层提供服务,属于企业级应用。

2.3系统目标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以解放生产力,提高工作效率为出发点,首先强调的是会计数据处理的规范化,改变手工会计的不规范现实,要求会计软件的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按照我国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规范操作,立足于财务报告的规范生成;而会计信息化则更强调会计输出结果的效率和增值性,这种增值效应依赖于网络环境下会计数据的快速搜集、实时传递 以及对不同层次数据的深加工。

2.4信息输入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条件下输入系统的是记账凭证,数据主要由财务部门自己输入;而会计信息化的大量数据可从企业内外其他系统直接获取,同时可以预见,随着原始凭证标准化问题的解决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的日臻成熟,经过数字签名的原始凭证会直接进入会计信息系统。

2.5数据处理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主要通过批处理方式处理业已发生的数据,而会计信息化使实时处理数据 成为可能。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企业的业务部门通过Intrane(企业内部网)协同工作,所产生的各类数据信息存储于系统集成的数据库中,企业信息的内部用户可以通过对数据库的实时访问,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

2.6信息输出的区别

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的输出主要有显示、打印、磁盘等方式;信息化环境下,内部需求除了上述方式以外,更多的可以通过网络实 现信息传递与共享,通过授权、划分权限级次,企业内部各个机构、部门从信息系统上直接获取。随着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深入研究以及B/S(浏览器/服务器)体系架构在大型系统中的逐步推广和应用,会有越来越多的企 业在Internet上公布其财务信息。

3区别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意义

企业信息化进程受制于信息技术的发展,1979 年我国开始搞计算机会计的试点,1983年国务院成立了电子振兴领导小组,直至1990年 国内才推出第一批品牌的会计软件,可以说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一个企业能够拥有自己的计算机硬件,找到合适的会计软件已属不易,不存在网络大规模的应用和遍地开花,而且这十几年的时间里企业的计算机会计确实是只在会计电算化阶段徘徊,软件生产厂商开发的 会计软件业主要停留在会计电算化上,即能够 用软件替代手工完成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工作。20世纪末本世纪初,随着大中型、分布式数据库逐步 应用于国内信息处理领域;随着F/S(文件/服 务器)逐步向C/S(客户机/服务器)、B/S(浏览 器/服务器)体系架构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 ERP产品推出,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有实力、有能力取得上述技术与服务以后,计算机会计脱离了“信息孤岛”时代,进入了集成财务、生产制造、供应链、人力资源、经营决策的企业信息化时代,会计信息系统不再是孤立的系统,会计信息系统不再单独地服务于部门需求,会计信息会随着更准确的输入、更深层次的加工、更实时的处理以及满足了更多样的需求而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增值服务。

当然并非所有企业都适用C/S、ERP,所有企业都应该对自己的信息化程度进行正确定位,无论企业规模大小,无论企业的硬件架构和所选用的软件层次如何,不可否认的是企业一并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可见,会计信息化取代会计电算化已是趋势使然。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会计工作更多地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成果,此外,它同样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会计的基本理论体系和实践工作。会计信息化是顺应现代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而产生的,它要求人们以新的视野、站在整个企业的高度来认识信息化工作,构架新一代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促使企业推进全面信息化建设,最终促使整个社会经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颜莉。会计信息化下的会计信息系统重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1-30。

第3篇: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09)12-0046-02

伴随着西部地区与外界联系的日益密切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更加要求西部企业能够在信息化上有竞争优势,来应对这一切的变局。兰州市中小企业作为兰州市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其信息化建设程度和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对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影响。虽然目前兰州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地域及历史的原因,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已经成为制约这些企业发展的瓶颈。不过这种现状也表明了兰州企业目前的信息化还是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兰州的IT商家面临着一个亟待被开发的“IT市场蛋糕”。

一、兰州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基本现状

据有关统计数字表明,从资产总量上看,中小企业的的资产总量约占企业资产总量的48%左右,而兰州的中小企业数量在整个甘肃省占有绝对的地位,因此中小企业在信息化上面的消费潜力无疑是巨大的。

自从甘肃省在被国家科技部批准列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省以来,上下一致,齐心协力,加快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中小企业也不例外。

2006年9月份甘肃省中小企业局和甘肃省电信有限公司联合召开了“甘肃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启动暨信息网开通”大会。该工程是政府和甘肃电信联合推进的一项系统工程。该工程以中国电信“商务领航”为依托,以服务中小企业为宗旨,将“一网站,一中心,一工程”建设作为全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重点通过甘肃省中小企业信息网、甘肃省企业网上贸易洽谈中心和中小企业信息化“百千万”工程的建设,迅速提升甘肃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截止2007年底,全省近5万中小企业已到初级信息化水平;到2010年底,力争使全省10-15万中小企业达到初级信息化水平,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扶持20%的信息化基础较好的企业达到中高级信息化水平。

2007年兰州市工商部门首次开通了企业年检网上预审系统,参加年检的企业可以首先登录甘肃红盾信息网或甘肃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政务信息网,按照相关提醒进行注册。这在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信息化认识的程度,增加在本公司企业在信息化的软件和硬件上面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这次政府专门实施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也是认识到本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落后已经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改进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和旧有观念需要政府的推动。

但从国家统计局甘肃省企业调查队对兰州市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情况的调查来看,企业大多认识到信息化对企业的重要性,但建设步伐缓慢,利用价值不高。从调查数据来看,信息化建设投资额占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例较低,同时信息化技术人员占企业员工总数的比例也较低,有67%的企业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是信息化技术力量弱。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意识不强

信息化是一项面向21世纪,关系着兰州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战略任务,而全市中小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对开展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认识不足。其反映在计算机的使用率不高,没有做到物尽其用。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电脑仅仅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和一些行业专业软件的应用上面。在网站建设方面,很多企业只是建立了简单的企业网站,有的挂在别的网站上,或者别人帮他建个网页,在网站中没有与消费者和客户形成良好的网上互动,网站的内容更新速度相当缓慢。这些网站只是作为一个对外广告宣传的手段而已。但也有一部分规模稍大的企业规划了自己企业综合的信息系统,并在企业日常的管理运营中很好的加以实施。

(二)企业管理模式的制约

在兰州市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着管理混乱,制度不健全,管理方式落后等状况,个别企业甚至连基本的成本核算制度都没有建立,管理制度、组织结构、管理理念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不相符,甚至相冲突。信息化管理的引入将推动企业实行全面、彻底的改革,从观念更新到业务流程重组、组织结构的变革等。由于企业原有的管理机制、生产机制、销售渠道已运行了多年,管理、设计、生产、销售人员都已有多年的传统工作经验,一时很难转过弯来适应新的工作方式,因而阻力较大、任务繁重,这也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三)信息化服务不完善

兰州中小企业涉及绝大部分工业门类,遍及全市几乎所有的县和大部分乡镇,而且主要分布在小城镇和乡镇,获取信息化咨询和对口产品的途径较少,加之信息化产品的服务商面向中小企业的市场尚在开拓之中,对广大中小企业而言,要获得满意且具有可持续效用的信息化产品还不现实。其次,由于中小企业应用需求千差万别,导致市场上目前还没有完全适合中小企业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许多国内外知名企业提出的所谓中小企业解决方案往往只停留在宣传阶段,远远没有取得中小企业的广泛认同。同时,由于厂商对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缺乏应有的培训和帮助,导致了中小企业对IT产品的疏远。

(四)资金投入不足且投资不科学

甘肃企业信息化普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建设成本高、周期长、维护协调难。资金短缺是甘肃省企业的普遍困难,由于多数管理者对信息化与企业发展的关系认识不足,因此对企业信息化的投入也很少,绝大多数省内企业用于信息建设的投入通常仅占新增资产投入的2%左右,这一数字与发达地区企业相比存在较大的距离。企业对硬件的投资占到整个信息化建设投资的80%以上,而配套软件投入却相对落后。这样“重硬轻软”不仅占用了大量流动资金,也制约了硬件设备发挥效益。

三、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更新观念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冲破长期以来信息系统内部计划经济和事业体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对干部群众思想的束缚,认清信息产业所具有的社会控制和资本经营两重性,学会在产业化过程中辩证地处理好这两重性,不能因为过于强调信息产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而回避改革,要加深对现阶段发展信息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真正从思想上理解推动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强化管理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根本之策

大多数企业的管理为经验型、粗放型,随着企业规模的提高,要求管理机制也随之变革。中小企业应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色的管理路子,创新管理理念,更新管理手段和方法,健全管理体系,使中小企业管理向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转变。

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要搞好以下两个“结合”:

1、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要与作为企业发展导向的市场相结合

必须明确,相当多的中小企业发展脉络和发展思路是和大型企业不一样的。相当多的中小企业没有长期的订单和稳定的客户群。管理机制、产品特点、发展设想要看着市场的脸色行事。因此,把大中型企业先建立封闭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再实施ERP等一些作法盲目的推广到中小企业可能是不适宜的。因此,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着眼点宜放在:要通过信息化,建立能动的、快速的市场反映机制,优化企业“增量”结构,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上。

2、中小企业信息化应与鼓励创新性允许多样性相结合

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一些人认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尽管好,没人没钱搞不了”。其实不然,各地相当一批案例已经证明:只要勇于实践,努力探索,就一定能找到适合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企业大,产品多,资金实力足,可以建立自己的企业电子商务网站,打出自己的网络品牌;企业小,产品少,可以建立网上主页,也可以不花钱,建个网上商店。特别是中小企业,门类齐全,品种繁多,许多产品是国际买家的热点。可以说是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

(三)积极建立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目前也有许多培训机构和网站提供为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信息化培训、信息化软件开发以及相应的信息化技术服务,但是由于公司主要是追求本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从而回避一些本应该实施的开发流程,不会完全按照“量身定做”的原则为中小企业进行设计,对于资金不多的中小企业来说,这些成本与风险显然比较大,制约了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笔者认为,中小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由政府牵头,组建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机构参与的信息化服务体系。这种信息化服务体系主要负责信息化知识的宣传、信息化人才的培训、信息技术的指导、信息化建设项目以及一些中小企业的小网络与大企业的大网络相连接的中介服务等等。政府要对这种信息化服务体系进行监督与制度的约束,并出台相应政策、法规设立监督部门专门检查上述机构对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质量。

(四)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改变投资方式

资金不足和信息化建设承受能力低是目前中小企业的现状。因此,在适当增加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的同时应该注意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能盲目追求新技术。在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的同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制,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中小企业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各种途径融集社会资金。此外中小企业一定要摆脱以硬件设备为主的投资方式,要硬件实施、软件系统以及网络产品同时并重。

参考文献:

[1]谢康,陈禹.企业信息化的竟争优势[J].经济研究,2005(9).

[2]姚力,陈智高.现代信息技术与企业文化[M].中外企业文化,2005(5).

[3]林汉川,魏中奇.中小企业存在与发展[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第4篇: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范文

1.信息化发展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影响

关于企业的信息化不同学者有其不同的简介,而本文信息化的研究是建立在以信息技术高度应用,信息资源在企业内外高度共享,所带来的员工的潜力以及社会各项资源被充分开发,个人和企业发展趋于几何级数增长的企业运作基本环境。技术的发展不再是直线而是爆发式的抛物线,如果企业想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环境中长期生存下去,就要求企业的员工特别是企业管理者养成信息化环境下的思维习惯,才能在这个加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中抓住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更好的发展下去。

2.信息化发展下的企业与高校的关系

首先,从利益相关者角度考虑。企业作为高校的利益相关者,企业需要经管类高校培养出符合企业生产运作需求的,适应企业当前信息化大环境的管理人才。

其次,从文化的形成角度,这种适应信息化大环境的优质毕业生的培养,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让学生对信息化这种大的社会环境变化,特别是企业信息化环境变化产生的应激反应得到积淀,有了这种长期积淀,信息化才会同化到学生解决企业运作实际问题的基本逻辑中,于是这种习惯的培养最好从高校开始,渗透在学生的各经管类专业课程学习中,才能为真正培育出适宜企业信息化发展需要的管理人才。

3.信息化发展与经管类课程互动教学的关系

信息化是当前社会的科技主旋律,互动式教学模式也不是一个新型模式,而是来源于早在1908年被提出的社会互动理论,后期不同教育学者对所包含的模式赋予了不同的见解,且进行了持续的创新。而信息化互动教学则是主要通过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来提升教学效果,在企业机会稍纵即逝的信息化时代,通过在自主学习中潜移默化的在学生内在逻辑上深深烙上信息化烙印,增强经管类学生解决企业管理运作信息化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个体成长的有效的教学方式,且互动教学模式已被多方证实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成学生社会化等企业所需的层面上具有显著效果。

综上,企业的信息化发展需要高校培养孕育出适合的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持续的运用信息化新型教学模式,通过互动教学的方式将信息化的环境变化潜移默化到其自主学习的范式当中,才能让这些学生毕业后成为优秀的管理人才,可以更好的应对企业信息化的大环境。

二、经管类课程互动教学要素基于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的特征分析

经管类课程主要培养的是毕业生解决企业信息化发展运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是要学生被动接受,而是要落实贯彻在学生学习的大环境中。为了增强互动教学增强学生的信息化环境下自主学习效果,清晰信息化互动教学的环境因素,本文从教材、教学方式、学生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互动教学的各关键要素在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的新特性。

1.学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作为学校这一组织的另一利益相关者,他对于经管类高等院校的期待越来越偏就业导向,于是学生更期待从经管类学校这里获得可以辅助其就业或者创业的,可以跟随社会信息化发展变革的经管类专业知识,因为信息化的环境瞬息万变,经管类学生作为未来企业的管理者,想抓住并利用各种信息化的机会,则要求其所学管理知识必须得是可以自己生长,有生命的,可以根据信息化的进展持续演化出新的生命形态的,这样才能适应信息化大环境下社会、企业管理运作的各项技术发展的需求。而学生对知识的有机需求又促使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基于当前技术环境改良教学方法,以使得所教授的知识是有机的,而这种有机的知识需要一个有机的教学模式才能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2.教材

信息化时代,所有的信息包括各种书籍都电子化了,而且伴随着众多的电子媒介,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媒介快速而便捷地获得其所需要查询知识的最全面的信息,且知识更新速度更快,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多,这些客观条件促成了尽管教师不断更新知识,而传统教材往往是专著或编著,系统性的讲解某一门学科的具体知识,这种教材权威且全面,是教材使用的主流方式,但这些信息永远都不是足够的,而且是滞后的,无法完全满足学生主体和社会需求的。但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该秉持创新性思维去思考信息化会为教材带来什么样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应该是不仅仅是纸质媒介到电子媒介的转化,对于高等教学而言更是信息化条件下对教材职能的一种从权威百科全书式到教学引导式的多样化的全方位的演变。

三、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经管类课程互动教学的几点思考

在分析了企业信息化发展与经管类课程互动教学的关系,以及经管类课程互动教学要素在信息化大背景下新的特征分析后,下面给出基于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的,有关经管类互动教学的几点思考:

1.确定企业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和学生的需求

互动教学是要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这个积极性可以从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同时促进。前文曾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来分析企业和学生对于高校的需求,而对于经管类院校专业课程的教授起点必须从企业和学生出发,基于论证后的经管类课程学科核心素养,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来搜集企业对信息化条件下经管人才的动态需求,以及从生本出发将基于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需求落到实处。

首先,经管类高校要积极跟用人单位建立长期战略合作。而不仅仅是在每年毕业季才到高校展开招聘,因为后者的需求和供给之间一定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真空带,特别是经管类专业。随着企业信息化发展,企业的运作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应对此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必须开发利用新的管理运作方式,于是经管类院校跟用人单位间便存在了更大的沟壑,使得双方运作效率都大打折扣。

而这种战略合作关系可以初步建立在经管类各种实习课程中,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确企业的运作环境,然后再通过学习来一点点分析出企业信息化环境当中存在哪些问题,然后再通过扩展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培养出的毕业生,必定会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而且还可以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来提升学习经管类专业课程的自主性,为其余各种互动教学方法的展开提供外部动力基础。

其次,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企业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而每个学生的基础以及天赋是不一样的,因此可在论证后的经管类专业核心素养甚至学科核心素养基础上,赋予学生针对不同学生构建出其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方式,将学习决定权更多转移给学生,通过激发学生内在潜能为今后更多互动教学项目的展开提供内部动力基础。

2.互动教学中教材的变革

信息化的大的教育背景下,学生可以从任何一个媒体上获得他所想要知道的具体知识,工作后学生也可以通过查询电子媒体而快速获得其所需知识,于是教材需要做积极的角色调整来应对信息化环境的冲击,更好的配合互动教学。

首先,教材不再需要充当百科全书,一是单本纸质书籍篇幅有限,太厚不便于携带;二是通过多年一线教学工作笔者认为,用一本随时可以图书馆借阅的“百科全书”作教材对学生也不经济,于是笔者不建议再用某本专著来做教材,这些名家专著可以作为课内参考书指导学生阅读。

第5篇: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企业 会计 信息化 发展 

 

引言:在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资源来实现企业的高效管理,提升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水平,是企业始终追寻的目标。随着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为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采取了企业的财务集中管理,以确保资金合理有效地使用。因此,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在集中管理中凸显了出来。本文就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谈几点看法。 

一、影响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因素 

(一)硬件因素 

硬件技术是保证企业信息系统运行的平台,离开了硬件技术的支持,会计信息化将无法开展。网络技术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技术平台。通过网络,将企业的物资采购、产品销售、货款结算等项业务处理与电子商务密切结合,以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二)软件因素 

随着会计准则的标准化,企业间会计系统的差异逐步缩小,会计软件也逐步从单纯核算型软件向管理型、知识型软件方向发展。管理型、知识型会计软件除了注重本身的技术特征外,更强调技术的先进性,侧重于在会计信息系统中融入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通过会计信息的先进性带来企业管理水平的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拉动或开拓用户的需求。如今,软件设计更成熟、更先进,性能更稳定,版本更新速度更快,功能扩充能力以及售后服务质量更好。 

(三)人员因素 

将会计、财务、营销、管理等的先进技术和方法融入到会计信息系统后,要实现会计信息化的正常运行,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化的功能,就必然对会计人员、财务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有更高的要求,需熟悉新的信息技术和方法,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对策 

(一)建立会计信息化理念 

提高管理层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加强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进一步转变观念,建立会计信息化的理念,使他们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是企业管理的需要,也是企业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他们成为会计信息化的倡导者。同时领导要重视会计信息化,提高认识,成立高效务实的会计信息化管理机构,由单位负责人挂帅,由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参加。会计信息化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制定本单位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发展规划,组织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建立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组织有关人员参加会计信息化培训与学习,监督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二)加快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人才是关键。针对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化人才供给现状,培养大量的信息化人才,需要从几方面入手,首先,国家从宏观的角度加大会计信息化方面的教育投资,加大会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力度,调动社会各种培训机构的力量,为企业为社会培养大批合格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其次,企业应从实际出发,增强企业员工对管理信息化的认识,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高、中级管理人员、IT负责人,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业务素质,造就一支多门类、多层次、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建立一支精干的会计信息化管理队伍。

(三)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 

一些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后,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就处于停顿状态,没有及时开展其他业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或者虽然已经开展了部分业务系统的建设工作,但由于缺乏整体的规划,没有用信息化的理念来指导这项工作,导致会计信息化没有成为整个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会导致信息数据在内部外部之间不能共享,信息流通不畅通,既影响了财务管理功能的发挥,又不能满足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因此,企业信息化包含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是企业信息化在会计方面发展的体现,没有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就没有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我们要加快企业信息化速度,实现财务、业务、生产一体化,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连接,推进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第6篇: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 信息化战略 研究 启示

企业信息化战略就是企业通过对信息化进行的全面总体的中长期规划,确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向。搞好企业信息化战略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还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信息化建设。目前发达国家企业信息化水平较高,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企业信息化战略,许多国家都将其列为国家级重大项目,实践中积累了有益经验。

一、国外企业信息化战略的研究

信息化对于国外现代企业来说,已经上升到一级战略的高度。

1.美国企业信息化战略的相关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 企业信息化战略作为企业一种职能层面的战略已经成为美国信息管理界研究的热点,美国政府高度重视本国的信息化建设,为了推动信息社会发展的进程,美国尤其重视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美国政府将“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作为政府的施政纲领,消除限制,倡导竞争,积极推动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把信息化发展战略作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哈佛大学教授理查德.诺兰(Richard Nolan)曾提出过著名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阶段划分理论,通称:“诺兰模型”。美国信息管理学者W.R. Synnott 和W.H. Gruber 在其出版的《信息资源管理:20世纪80年代的机会与战略》一书中探讨了信息战略问题。在信息化建设中,美国的许多企业如Exxon. Mobil、Chevron、Texaco等企业也按照本组织的发展战略目标成功制定了企业信息发展战略。

2.日本企业信息化战略的相关研究。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日本政府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通过制定信息化战略和信息化计划,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力度,加快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不断扩散,有力推动了信息化发展,奠定了企业信息化的初步基础。20世纪9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球性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日本政府和企业,更加深刻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对日本经济和企业的重要作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推动和实现企业信息化,日本政府及时提出了“IT立国”、“IT基本战略”、“e―Japan战略”和“u―Japan”等,不断加强和完善了以促进信息产业发展为中心的产业政策,为企业信息化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有力推动了日本企业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在进行企业信息化战略时,日本企业注重将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传统的管理方式相结合,按照科学的方法改造现有的企业业务流程,同时,在雇用、工资、晋升方面均采取了有效措施,以确保信息化战略所需的IT人员。

3.欧洲企业信息化战略的相关研究。德国是欧洲头号经济大国,也是仅次于美国、日本的世界第三经济强国。为了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德国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1999年制定的“21世纪信息社会的创新与工作机遇”,是德国第一个走向信息社会的战略计划。进入新世纪后,德国又制定了“2006的德国信息社会行动纲领”,这是德国走向信息社会的主体计划,对信息化战略的主要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强调要通过政府创造环境,实施政府与产业界的合作,形成向信息社会转移的体制和机制。目前,德国正在制定第三套信息化行动计划(2006年至2010年)。这个计划与欧盟的信息社会计划是一致的。通过制定和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德国信息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英国作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也十分清楚在信息时代、网络经济时代,信息战略是决定经济上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同时英国传统产业的竞争力日趋下降、企业的人力成本不断增加、生产全球化的压力不断增强,英国政府意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英国政府了一系列政策,阐明了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方针与目标,确立了以中小企业为重点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同时,为推进企业信息化,英国政府实施了系列的专项规划:“信息社会计划”和“技术就是企业”,提高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法国为进一步缩小信息化发展领域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法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法国政府宣布将建立信息社会定为其行动的重点之一,同时还提出一项信息社会政府行动计划,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政府的“主要目标之一”,以弥补法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使信息技术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新动力。在推进信息化的同时,法国政府将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学生技术课教育的一部分,分别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开设信息和通信技术教育,而且极其重视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将其作为国家教育制度的目标之一。储备信息技术人才、推进信息技术发展成为法国信息化战略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时这也为其信息化战略的推进提供了最强的推动力,进一步缩小信息化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二、国外企业信息化战略对我国企业信息化战略的启示

1.企业积极跟进。信息化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只有实施信息化战略,企业真正实现信息化,企业才有可能抓住机遇,实现健康发展。发展至今日,发达国家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可说已经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2.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与政府支持。企业信息化实施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但涉及到企业产、供、销的各个环节和人、财、物资源配置的全过程,还要靠政府的引导和协助,构建政府与企业合作的平台,为企业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目前,我国企业在资金和科技实力上还不能与美国、日本、欧洲的企业相比,特别需要国家的积极扶持,要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完善的调整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支持企业的信息化战略。

对于国内企业来讲,其信息化虽然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成熟的行业应用为基础,但在探寻适合国内企业的本土化方面尚有待继续探讨。显然,绝不能照搬国外的产品和理念,只有适时找到中外企业在行业管理和应用上的差异和平衡点,以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带动企业信息化体系的建立,才是中国企业信息化战略的正确之路。

参考文献:

第7篇: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趋势

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应用不断加速普及,在大数据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在企业管理中加大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与投入。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在实施和构建信息化体系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面对市场经济的考验以及企业之间竞争压力的加剧,如何更好地发挥会计信息化的决策功能,是目前众多企业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与此同时,企业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优化现有企业会计管理模式,进而最大限度地提升会计信息化系统功能的多元性和实效性。

1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和作用

首先,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新时期背景下,会计信息化是企业顺应信息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管理层获取信息并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会计信息化的突出功能是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同时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也具有积极的促动作用。其次,企业会计信息化还具有集成性、渐进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因此可以增强企业信息处理能力,并实现企业组织内外信息系统的集成。此外,会计信息化还具有同步性,有利于企业会计信息、传输和利用并能够实现信息的实时化和动态化,进而推动企业管理者及时掌握信息。

2对目前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分析

2.1对会计信息化缺乏重视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时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目前一些企业在会计管理中仍然采用传统方式,对于会计信息化的职能认知十分模糊。此外,在计算机硬件配置和软件开发、更新的协调方面并不同步,同时缺乏对信息化系统的管理和维护,而且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还无法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以上充分证明了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建设当中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在会计信息化的制度、标准和技术以及人才的保障上缺乏系统管理,从而导致企业管理效率的下降,并无法发挥会计信息化的优势。殊不知,推进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对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2.2财务数据难以实现共享

企业在日常经济活动中,要确保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流)之间的协调。因此,财务部门要与其他业务部门保持软件管理信息的共享,进而促进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的统一,这样才能够加快企业整体信息化的集成化进程。然而目前一些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只专注于财务软件的使用,同时出现与业务生产信息的脱节,进而使财务数据无法对接,最终将传输和反馈信息质量大打折扣。这反映了企业管理水平的缺失,而且业务链的脱节直接影响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进程。

2.3安全和风险意识有待提高

会计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网络的支持,随着目前财务信息借助互联网传递趋势的深入,确保财务信息的安全可靠性尤为重要。然而目前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内部管理控制章程和制度存在不合理现象,进而造成会计人员不按规范操作的状况时有发生,这将对企业信息的安全带来巨大隐患。同时财务流程缺乏系统的管理,也会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

3对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的浅析

3.1会计信息化将向纵向延伸发展

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应向管理型转变。不仅要加大日常业务的处理能力,还要提升预测和预警的功效。因此要提高对会计信息化事前和事中的管控,进而优化企业生产和投资成本,确保生产效益的提升,同时推进“三流”一体化集成机制建设。此外,改变原有封闭型会计体制,逐渐向开放网络型方向发展,进而实现会计信息化建设与财税部门、上级单位及银行的协调互联,并促使信息动态发展的实效性。与此同时,对产、供、销环节进行完善,并在市场驱动下逐步实现根本性的突破。

3.2功能模块多元化

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驱动离不开网络技术的创新,因此企业要紧紧把握时代下会计信息化定位,并与其他职能部门有效连接,以保证获取实时准确的信息。同时会计信息化系统要发挥其连接共享的职能,对于企业及市场信息的收集、汇总与分析做到多元化的处理,这将有利于系统内信息资源的整合。此外,针对企业局域网和外部投资与债权的信息要做好健全的调配,确保会计信息系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且,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企业与银行可以通过网上银行有效实现资金的流动,这就需要会计信息系统能够针对企业内部实际经营和财务情况开展实效性的决策和分析,并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体系,同时为企业绩效考核和风险评估提供支撑与保障。

3.3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深入衔接

未来企业会计信息化将会为企业提供更大技术支持,因此,决策功能所占据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为了提升决策质量,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与企业其他资源系统有效衔接并整合,以形成资源管理一体化机制。这样便于会计信息反馈功能的及时性和全面性。为了提高信息资源的高效运作,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深入衔接势在必行。同时在数据共享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协调生产经营与信息集成、企业供应三者之间的关系。总之,随着时代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企业会计构建信息化系统的趋势逐渐清晰,同时所面临的挑战随之增大。这就需要企业及时把握会计信息化发展走向,进而不断创新和优化现有会计管理机制,从而确保为企业预测和决策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与功能。

主要参考文献

[1]罗银舫.论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战略[J].当代经济,2010(5):102-104.

[2]聂永刚,波.企业会计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7):153-154.

[3]何日胜.我国会计信息化问题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0(4):244-247.

[4]檀建坡.推进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1):65-66.

[5]雷章华.浅谈如何实现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J].时代金融,2014(9):155.

[6]郝艺峰.完善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途径[J].青年记者,2014(14):76.

[7]赵黎明.试析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及提高[J].市场论坛,2011(4):57-58.

[8]潘建秀.浅谈民营企业会计规范化[J].经济师,2006(12):256.

[9]雷兵能.当前民营企业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会计,2002(2):50-51.

第8篇: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内部审计;企业发展;质量;效益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9-0257-01

1 现状

1.1 领导重视、投入较大,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飞速发展,近些年公司对信息化建设更加重视,每年投入数百万元资金用于信息系统研发及运行维护。目前,公司开发及投用的信息系统多达50多个,覆盖生产经营管理各个方面,如生产管理方面的SEMS系统、LIMS系统、装置自控系统、燃动优化系统等;财务管理方面的财务核算系统、资金集中系统、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等;企业管理方面的自动办公OA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绩效考核系统、审计管理系统等。

1.2 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生产自动化应用较成熟

公司多年来积极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计算机网络光纤实现全面覆盖,所有微机全部纳入生产局域网管理。公司主要岗位工作人员计算机使用率达到100%。特别是APC系统的应用,在优化操作、提高收率、卡边操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公司APC控制器投用率达到98%以上,保持了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先进水平。

1.3 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不断深化,信息集成度不断提高

2012年,公司对ERP系统进一步升级,实现了SAP-HR(人力资源)模块的应用和物资供应功能模块的提升。SAP-HR系统的应用,实现了人力资源关键指标的在线监控及核心业务的过程管理,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物资供应功能模块的提升,实现了物资需求计划、配送、质检、MRO功能提升、合同系统优化调整等5项内容的集成管理。随着ERP系统应用的不断深化,公司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基本实现了统一管理。

1.4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逐步推进,信息化办公初具规模

近几年,公司借助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统一门户服务器创建了公司信息门户,完成了信息门户10个栏目的建设,以及邮件系统、绩效考核系统等11个应用系统与信息门户之间的单点登录,并对36家二级单位的网站进行了升级、历史数据迁移。2012年,公司对公文管理系统进行了进一步优化与升级,初步实现了公文处理、合同审批等业务的移动办公,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1.5 审计信息化工作在审计查证和风险防控上探索创新

几年来,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自销产品销售管理审计、资金管理专项审计等审计工作中,充分利用AIS强大的多条件查询、抽样、数据组合、计算、分析等功能,快捷有效地开展线上审计,为发现审计线索,追溯到各个业务环节,提升了审计质量和效率。在深化应用AIS等审计查证系统的基础上,公司还开发了审计管理信息系统,树立风险防控理念,对审计发现的典型问题、整改情况等内容通过信息平台推进审计业务公开,促进举一反三,起到审计警示作用。

1.6 信息化发展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信息化工作的深化应用,对于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减少管理成本,以及为管理者提供经营信息,为领导层分析、决策提供参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司生产执行系统(SMES)开发投用后,实现了生产调度部门和统计部门的数据同源,以及调度日报的自动生成,时间较以往缩短了1小时;能源管理由原来的月平衡提升到“日跟踪、周确认、月结算”;将统计人员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数据的审核分析上,提高了工作效率。

2 差距

2.1 难以满足企业对效益实时监控的需要

对企业效益实施实时监控,向决策管理层及时、准确地提供经营管理信息动态,对于企业实现效益目标最大化、促进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却存在很大的难度。一是信息系统作用分散,难以发挥整合效益。二是事后算帐的管理模式,难以实现动态效益实时监管。

与中国石化系统内部的兄弟单位之间,由于缺乏总体数据规划、数据整合,部分数据难以融合到整个管理信息平台,与同系统、同行业之间常规信息难以直接实现实时对比分析。这种“信息孤岛”的存在,给审计分析带来了难度,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获取信息,费时费力,也给生产主管部门造成了不便,影响了操作优化的时效性。公司每月对月度经济效益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对比,为下月经营管理提供依据。这种模式尽管能够较客观的反映企业一段时期内的效益管理情况,但仍是一种“事后算帐”的模式,无法实现企业效益实r测算。

2、操作应用的不规范性制约着管理效益的提升。

信息化归根到底还在于人的应用。笔者在开展公司日常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发现,这样的问题并不鲜见。如按照物资库存管理规定,物资入库、出库应当严格履行程序,在ERP系统中办理入库、出库手续,但在开展炼油改扩建项目工程结算审计中发现,存在部分物料以“白条”形式借出用于工程建设而未在ERP系统中维护出入库信息的现象。

3、信息化支持效益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是当前公司信息化管理水平对效益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实时预警能力不强。公司虽然能够对炼油生产装置工艺指标、产品质量等实现动态监控,但对效益管理产生的风险尚不能完全做到有效预警,这也导致了这些问题屡查屡犯。二是公司IT内部审计工作相对滞后,对信息化工作自身存在的风险监管不够,对信息化应当在哪些方面深化应用、如何更有效地支持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等情况缺乏系统、深入的研讨。

4、信息化管理模式滞后于信息化发展要求

主要表现在体制机制建设上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组织建设方面。公司信息技术管理中心在体制上不属于公司直接领导下的职能部门,隶属层级不高,信息化工作推动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制度建设方面。需要建立统一的信息化标准管理体系,完善信息化整体规划,促进信息资源有效整合。

3 建议

3.1 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

在制定信息化建O规划时,可重点考虑以下信息化架构需求:一是从业务运作与管理决策的需求出发,分析功能需求,建立企业整体管理效益信息化功能模型;二是对企业业务与管理活动涉及的信息及时进行分析、规划,抽象提炼出信息分类体系,提供使用、共享、集成、预警和管理信息的策略;三是构建实现信息化功能的应用系统及相互集成的模型;四是建立支撑应用系统运行的操作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应用服务平台框架;五是在企业发展战略和IT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建立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信息化组织体系,实行一体化管理,统筹谋划信息化建设及管理工作。

3.2 进一步强化信息化综合应用管理

(1)在应用广度上,从局部应用向全局应用拓展。

要从目前信息管理在生产、物资、营销、财务、人事等核心业务模块的局部应用,向覆盖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管理的全面综合应用转变。重点要进一步整合信息资源,加强ERP各个运行模块与电子商务、生产管理、合同控制等信息系统的无缝对接,使各级管理人员通过适当授权就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相应信息,从而为部门、单位、上下级之间加强协同管理、推进全局工作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

(2)在应用深度上,由信息统计向支持效益转变。

要改变目前信息系统大多应用于业务处理层面的情况,加快研发管理效益综合信息的智能分析系统,由传统的数据采集、信息统计向集统计、分析、风险评价、效益前景预测等综合信息化应用为一体的转变,实现信息资源的增值利用,降低企业决策风险。

第9篇: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会计 财务 信息 网络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2-01-01

财务管理环境是指对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有直接影响的那部分外部条件和因素;财务管理主体需要不断地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审视和评估,并根据其所处的具体财务管理环境的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以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

一、计划经济时期

在改革前的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投资创建的国有企业,其产权属于国家,政府经营管理着国有资产,实行统购统销,统分统配,这一时期绝大部分企业为国有企业,企业不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只是行政主管部门的“生产车间”,企业的人、财、物各生产要素和供、产、销各环节的决策权均在企业主管部门、计划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企业只是国家的“生产车间”,企业的采购、销售等大多由政府控制。从经济的角度看,企业的管理主要是生产管理,资源配置由政府进行,企业是政府管理下的一个车间或部门,企业与政府形成一的个直接闭环系统。因为政府决定企业的经济活动,左右着每个企业的生产、销售和分配,所以,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益如何,不全是企业自身所左右的。有效益上缴给政府,没效益亏损了,政府给发工资和财政补贴。

在这种经济体制下,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比较单一,主要关心的是企业的经营能力,着重关注一些周转率指标;同样,会计信息使用者也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政府企业主管部门。这种产品经济体制决定了企业会计是生产的附属物,资金需求、成本开支、收入取得 、利润分配都由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决定,企业会计被认为是一种适应型、服务型财务会计,在财务观念上认为企业会计是被动适应生产需要的财务会计,会计工作的优劣要以生产经营计划完成的好坏来衡量。企业财务计划纳入部门财务计划,部门财务计划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企业财务是一种无风险财务,如果有什么风险都由国家财务承担(如亏损补贴、坏帐冲销等)。企业财务活动主要表现为国家批准的财务计划的执行与监督,以及执行国家的财务规章制度,企业不需要进行财务预测与决策,企业财务管理混乱,财务制度薄弱,财务管理效率低下的现象在那一时期非常普遍。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引导资源配置为主的经济运行机制。搞市场经济,宏观上能促进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微观上能充分调动企业和劳动者提高效率的积极性,从而能有效地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市场经济是利润导向的经济,这一时期企业已逐渐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具有了自主经营权,企业利润最大化成为了企业的终极目标。企业开始关注经营之道,特别是企业财务的管理,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及正确理解与使用往往决定了企业的成败。企业财务的盈利目标一跃而为企业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总目标,企业会计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适应型、服务型转变为主导型、控制型财务,财务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向、规模、结构产生主动的导向作用,生产经营活动的优劣是以财务目标完成的好坏来决定。财务会计信息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性。会计信息使用者越来越广泛,不仅涉及到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宏观管理部门、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而且涉及到社会公众;人们除了关心企业经营能力以外,更关心的是企业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以及对企业综合财务状况的评价。这一时期企业的性质与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导致了财务预测与决策成为财务管理的主要工作。

三、企业集团的不断出现、扩大, 网络及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资产重组、行业联合、跨行业兼并等扩张行为的实现,企业集团的不断涌现、扩大,由此形成的规模化大生产和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需要大量准确的基础数据和相关信息作支撑,而要把这样复杂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和工作流及时准确地集成起来,传统的管理手段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企业集团是一个多法人的经济联合体,集团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通过股权、产权、资金、技术等经济纽带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企业集团的特点是,规模大型化、产业金融一体化、经营多角化、成员多元化、布局分散化、结构层次化、文化多元化、组织机构柔性化、市场国际化。由于企业集团的管理特点,它

对集团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1)跨企业资源控制与管理的要求。企业集团是一个多法人的经济联合体,因此,企业集团内的生产调度和制造资源控制与平衡,具有跨企业的特点。需要从资金、人力、设备、物料、技术等多方面在考虑集团整体利益的同时,照顾成员企业的局部利益,优化集团内部的制造资源配置。

(2)资金控制的要求。企业集团的经营活动是一个经济系统的活动。它比单体企业更多的是从资金运作的角度来管理和控制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从资金的角度来讲,企业集团由“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组成。因此,在投资管理、资金平衡、成本计划与成本事先控制方面,传统财务会计系统还需要进一步扩充与完善。

在网络技术未应用于企业管理之前,企业会计系统存在信息的传递、处理滞后(如各种经济活动凭证先在本部门内流转,积累到一定时间、数量后才传递到财会部门的传递滞后;滞后信息的再经过会计处理,月底结帐、下月初才报出报表的处理滞后)。这种情况下形成的会计信息将使企业无法实时的了解和控制其价值运动,大多数企业集团内部没有形成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系统,缺乏统一的财务资金调控制度,没有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传递渠道不畅,财务数据、资金结算、投融资管理集中不起来,致使集团决策层难以及时准确全面掌握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相关信息,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监督和控制,导致管理措施的滞后、不力。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具有信息传递快速性、信息处理的集中性、信息的共享性的特点。网络经济时代无论是网络还是计算机本身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网络对企业会计环境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就广域化环境而言,一方面国际互联网(Internet)使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网(Intranet)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则使企业走出封闭的局域系统,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对外实时开放,同时使企业内部包括财务部门在内的所有部门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企业集团各成员通过上网可以把会计信息输入分散在多台计算机上,通过网络把其传递到主计算机,由主计算机进行信息

处理运算,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进行有效的财务预测与决策。

通过网络集团各成员有关部门可以许多对会计十分重要的信息,如价格信息、比价信息、咨询信息等,它们将有效地增加会计计量、确认的准确性,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