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理解微观经济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首先,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主要以定量分析为主,并结合定性分析,其理论的得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变化较多,学生理解起来不太容易。其次,在很多经济学理论的求证中,往往是大量使用数学知识推导得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掌握这些也有一定的难度。再次,微观经济学课程中使用大量的图形来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过程,很多图形比较相似,学生不容易牢固掌握。
二、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本科阶段的微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切合实际的案例比较少
微观经济学是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基础上,吸收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及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其他理论逐步建立起来的。教材中主要也采取西方国家的经济案列,缺少对于亚洲特别是我国当前热点和焦点问题的案例(如土地价格、房地产行业问题等)。这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案例的理解有距离感,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不够深入,很难运用所学理论解释现实经济问题。
(二)课时相较与内容偏少
从教学时间的安排来看,相对于这一课程的特点、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48学时较为紧张。学生往往要在一堂课掌握近一章的内容。即使课前进行了预习,学生完全吸收课堂内容难度也较大。这就导致前一章内容还未掌握好,教师已进入下一章赶教学进度。由于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学生往往陷入囫囵吞枣的恶性循环,教学和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由于教学教过的评估方式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这就决定了学生以书本为主、教师以应试为主,从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作为解释现实问题的经济理论,其初衷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的。因此,对于理论的学习并不仅仅是弄懂数学公式的推导,或是概念的死记硬背,更重要的在于学会应用已掌握的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并尝试给出解决途径和方法。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结合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以上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一)精心设计课堂内容
由于微观经济学内容庞杂,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包括如何引入话题、如何突出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学生提出问题等。遵循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的原则,让学生既能紧扣课本地掌握重点知识点,又能从抽象理论中体会其真正含义。讲课过程中,以价格决定机制为主线,让各章内容贯穿于这一体系当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中始终有一条明确的主线。
(二)丰富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点,对教材进行梳理、归纳,通过动画、短片、图片等形式引入课程改革内容,并通过课件的制作使学生清晰微观经济学理论脉络、重点概念、定理等内容,加强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往往节省了大量的画图时间,且能够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变量的变化过程及相互间的影响,教会学生如何看图、看表。其次,加强课堂互动。微观经济学课程本就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从提出和分析现实经济中的焦点、热点问题入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信息双向交流过程,能够将枯燥的理论讲解转化为活跃的理论讨论,并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1知识点多、研究方法多微观经济学在知识点的分布上包括了供求与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生产要素市场理论和微观经济政策等内容,理论中又穿插着相关分析方法,如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均衡分析、非均衡分析、数理公式分析、几何模型分析等,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还要让学生逐步掌握研究方法。虽然一个学期72学时,但鉴于本课程知识点多的特点,一方面对于学生课堂认真听讲、吸收消化知识和课后复结的能力都有较高要求,另一方面,对教师对知识点和理论体系综合总结的能力也有较高要求。
1.2理论性和逻辑性强,内容抽象难懂微观经济学的属于专业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虽然在本科阶段的微观经济学是针对初学经济学的学生而设立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的是学科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但是微观经济学是属于西方经济学的课程体系,有大量的知识是对西方国家该学科的发展过程中理论成果的总结,内容比较艰涩、难懂,学生难以产生学习的共鸣。
1.3对数学知识要求较高,有一定学习难度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马歇尔综合了“边际三杰”的成果,提出了流行于西方的系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同时,微观经济学也开始大量使用数学方法,大部分理论表现为图形、数理实证分析以及经济学的特有概念去理解,许多经济变量之间的逻辑性很强。即使是在本科阶段的初级微观经济学也已经大量的涉及到数学推导和几何模型的证明,学生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虽然表现出较大的兴趣,但由于数学基础相对较差,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一定的困难,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难懂的尴尬局面。
2微观经济学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我院在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实践过程,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教学内容贪大求全,缺乏针对性微观经济学内容十分丰富,虽然在我院的教学中安排了72学时,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选择高鸿业教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作为教材。虽然该教材在不断再版的过程中建立了十分完善的内容体系,网上相关的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堪称西方经济学教材的经典。但是,从该书在本院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该教材案例较少,注重理论体系的全面性和一定的深度,对于本院非经济类专业且数学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而言,理解较为困难,学生课后复习难度较大,习题注重数学推导和相关数学方法的使用,相当一部分学生早早放弃了本课程的学习。
2.2课程考核方法比较片面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试题通常侧重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识记,名词解释、计算题和简答题所占比重较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开放性问题所占比重相对较低。而这恰恰正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在这种考试方式下,成绩较高的往往是擅长死记硬背的学生,而善于思考的学生不一定能得高分。
2.3教师缺少必要的实践机会和经历,阻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应用型本科的微观经济学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到学校教书,缺乏在企业和社会中运用经济学知识的具体实践经验,教师自身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比较欠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自身概念就比较模糊,因此就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
3.1为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奠定经济学基础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和管理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为我院各专业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相关职业课程,如运输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证券投资学等,提供理论基础,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决定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堂讲授中,不能对各专业采取相同的教学模式,应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和后续专业课,有意识地引入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中的相关概念、理论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微观经济学和其他相关专业课。
3.2培养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对生活中所遇到的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关心的身边的事或者新闻,运用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4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4.1基于够用的原则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对微观经济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尽可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与未来工作密切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尽可能减少经济理论的数学证明过程和对模型的讲解,结合案例阐述清楚经济学模型的理论涵义就可以了。在教材的选择上尽可能选择适合非经济学专业的、数学推导较少、案例较多的教材,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组织相关教师针对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出创新、注重实践的微观经济学教材。
4.2采取相应措施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微观经济学涉及到的知识内容比较多,在我院以青年教师为主的教学队伍中发现虽然青年教师自身基础知识较牢固,但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较单一。为解决这一问题,学院鼓励集体备课,相互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应继续加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微课、慕课等网络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方法,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参加相应的培训和社会实践,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4.3丰富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要微观经济学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方法。
4.3.1实施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利用一些贴近日常生活、浅显易懂的案例和事实,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尽量选取近期发生的、与中国本土经济贴近的案例,加之大多数学生对经济和金融有一定的参与程度,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讨论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使知识得到激发和升华,例如,在介绍机会成本这一概念时,可以从上大学或投资股票的机会成本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4.3.2引导和鼓励学生将微观经济学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学院要求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开展社会调查,通过社会调查,学生需要对所关心的经济现象展开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这是将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良好的平台,需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将微观经济学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如学生在描述一家三代生活水平提高的现象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恩格尔系数进行描述,对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尝试使用经济学原理提出相对合理的解决方案。
4.3.3尝试实验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是在可控实验环境下,模仿自然科学实验,针对某一现象或经济理论,通过控制某些变量、观察实验过程及分析实验结果,以检验某些经济理论来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比如,在介绍消费者剩余这一概念时,可以设计一次拍卖会或者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过程,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消费者实际支付的价格”这一基本概念。实验教学法趣味性强,这样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较直观、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枯燥的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4.3.4举办专家讲座课堂教学之余,学校可以邀请知名的经济学专家和学者、知名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给学生介绍和分析当前的经济理论热点、前沿问题,以及所学理论知识如何运用到实践中去,以达到开拓视野,激发兴趣的目的。例如,目前我国的房地产行业的风险问题以及未来房价可能的走势,企业如何进行成本的分析和控制问题。
4.4建立较全面的成绩评价体系为进一步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积极改变过去的单一的基于标准试卷的以考查学生记忆力为主的考核方式,建立较全面的成绩评价体系,将学生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完成、课程论文和期末考试成绩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独立思考经济学问题。
一、激发学生兴趣,化深奥抽象为浅显易懂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较为深奥、抽象,文字、公式以及图表较多,在教学中,容易因为学生们缺乏兴趣而效果低下。教师应该多采用新闻事例以及身边的经济现象对知识点进行描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让理论与实践更充分的结合。教师亦可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做一些生动活泼的课件以打破课堂的沉闷。并优化教学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变困难为简单。同时,教师应该多向学生介绍学习经济学的好处,并向其讲清楚经济学学习的难度,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
二、引导接触热点,化被动接受为主动融入
新闻每天都在更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接触财经新闻,探讨经济热点。一来,注重经济热点的学习更加贴近社会生活,可以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有利于其日后的工作生活。二来,对于经济学的初学者来说,微观经济学就是厚厚的充满了难懂的数学公式和文字图形的教材,微观经济学里面的专业术语和统计数据让他们觉得既枯燥又无味。而教师利用经济热点来引出知识点则可以让课堂更加活跃,打破学生“理论无用论”的错误观点。另外,与学生们共同探讨经济热点,还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在帮助教师自身水平提升的同时,也能开阔学生视野,巩固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关注学习进度,变死记硬背为有效引导
正如我们前文所分析的一样,经济系文理兼收,学生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即使有在大一时学过微积分,但也不能保证每个同学都能熟练的把微积分的知识运用到微观经济学的课程中。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微观经济学,理解书本中繁复的公式以及图形,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就应该多注重基础的知识。例如“弹性理论”,在碰到这类需要用到微积分知识的课文时,不应该就微观经济学的课本理所当然的向学生授课,而应该更注重学生对微观经济学中与微积分相对应的那些知识的熟悉、掌握程度,举一些简单的数学案例,先简明扼要向学生讲解一下相应的数学知识,激起学生对微积分的记忆,再进行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这样定然能让同学们更容易理解微观经济学中的经济模型和数学公式。
另外,微观经济学还有很多坐标曲线,如“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就有一般商品的价格-消费曲线、需求曲线、吉芬商品的价格-消费曲线等十几种曲线。虽然每条曲线都易于理解,但是容易弄混。有一句这样的谚语“Tell me ,I will forget; show’me,I may remember;involve me,I will understand.”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都只能做到“tell and show”这样的话,学生就很容易忘记,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我们在教学当中,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例如,我们在讲曲线的时候,我们在向学生讲解的同时,也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自己画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做好课前的备课,在讲解课本的同时,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自我思考,并最终将所有知识掌握,铭记于心。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自作的过程中,加深对课程的理解,熟悉概念原理,并能在操作的时候纠正学生的错误,起到巩固知识的效果。
四、重视学习形式,化结果检测为过程调控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案例教学
一、引言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的一门学科,其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目前微观经济学是教育部规定的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之一,也是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主要在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中开设,学生普遍觉得难度大。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点:(1)作为大一、大二学生只是初步接触专业知识,对经济的认识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学生在开始学习中会感到经济学过于抽象;(2)有些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当利用数学方法解答经济问题时,就比较难理解;(3)缺少对社会现实经济生活的关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身边的经济社会关注较少。总之,普通高等院校无论在生源质量和教学条件上都先天不足,如何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是需要专业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互动不足
中国传统教育,永远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方法在现在大学大班教学中也是主要形式,而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比较被动,教学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很少有同学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主动学习和研究同课堂教学有关的经济学知识。
(二)教材的理论性太强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其概念、原理都比较抽象和难懂。刚上大学的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加上数学知识有限,对于理论和模型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并且现在理论教学课时量的缩减,内容都讲理论很难讲透,删减部分内容理论体系就不完整。数学又是学习微观经济学基础,微观经济学普遍运用微积分, 图形, 图表等来推导、论证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经济模型,使得数学基础薄弱的、特别是文科学生感到力不从心。
(三)教学方式单一
鉴于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本身的严谨性,大多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放在把理论和模型讲透,所以在教学的方式上,主要以讲为主。学生理解理论和模型,并不意味着学生能把这个理论和模型应用与分析现实经济生活,导致学生认为课程枯燥,实用性不大,不愿意学。
三、提高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重视交互式教学方法
交互式教学法最早由Pal-incsar于1982年提出的。他强调教学的实质是沟通,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思想、感情和信息的交流。师生是教学中的对等的双方,是平等、合作、协商的关系,教学的重点在于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活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直接与客体发生作用,让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信息输入和输出。交互式教学法的优点就是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使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频繁的信息交流、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选择适合的理论教材
目前国内编的《微观经济学》的教材大多偏重于理论,内容不够深入浅出;教材内容以公式和图表为主。而国外的英文原版教材大多有经济学大家编写,无论是总体把握、还是编写方式都能做到深入浅出,只是教材案例取材于国外的经济现实,理解起来缺乏生活实际。所以在教材选取上,只要学生经济条件允许,最好把原版英文教材和中文教材配套使用。
(三)丰富教学方法
《微观经济学》课程在讲述过程中,在重视理论讲述前提下,我们可以引入情景式案例教学。我们在讲授理论前,引入一个适当的案例,激起学生的好奇,思考甚至讨论,最后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讲解,推导出理论,再对理论进行强调。《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采用情景式案例导入式教学是非常适合的,教师引入案例。例如在讲“机会成本”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大学四年时间的机会成本。
四、结论
普通高等院校无论生源和教学条件方面都有明显不足,而教师可以明确教学目标,变化教学思路,采用好的教学方法,提高《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经济学理论,拓展他们思考问题角度。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陈亚雯.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2,(4).
关键词:管理人才;培养;微观经济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6-0138-01
1 微观经济学对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如何有效率地分配使用稀缺的生产资源,以达到既定目标的社会科学,管理学是研究管理者如何对组织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社会科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作为两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基本假设是有区别的,但经济学是管理学理论基础,管理学思想的萌芽、理论发展都是以经济学为基础的,经济学还为管理学提供了分析工具。由于培养目标不同,管理学科的经济学教学与经济学科的经济学教学是不同的,经济学科的经济学主要是关于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的研究,侧重社会整体公平与效率,为政府制定政策服务,重在培养学生理论分析和研究能力;管理学科的经济学侧重微观经济组织和个体的研究,主要为企业的决策与经营服务,注重实用性,重在培养学生经济思维方式和理论运用的能力。
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研究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的考察,分析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以及市场均衡的实现,因此,微观经济学对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其作用体现在:
(1)理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认识能力的提高,通过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资源稀缺性和选择的必然性,了解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并最终形成经济理性思维和认识能力,这种思维方式和能力将帮助管理专业的学生――未来的管理者能够认清管理活动中经济问题产生根源及解决途径。
(2)后继课程的基础。微观经济学是管理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在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战略管理、运筹学、运营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课程中都会有微观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运用,如统计学中需求曲线的拟合、指数分析,市场营销中市场分析、定价策略和原则,财务管理中成本分析、筹融资决策、投资理论,战略管理中环境与条件的分析、博弈竞争与战略选择,运筹学与运营管理中的最优化分析、设备经济管理、库存管理,国际贸易中的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理论,关税理论等。
(3)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微观经济学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分析工具,如最优化的分析方法在价值工程得到具体运用和发展,成本收益分析也成为管理学中经济原则的体现。而现代微观经济理论更是为组织结构与组织规模、管理成本与激励约束、厂商的竞争与合作等诸多管理活动中的问题提供了分析和解决的依据。
2 管理专业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设想
微观经济学对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但由于微观经济学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管理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困难,经济学被称作“沉闷的科学”、“最难学的课程”,在实践环节中也表现出应用能力较差。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管理专业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提出看法。
2.1 注重理论性与实用性结合
微观经济学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同时又有较强的实践性。但传统的经济学教学本质上是应试教育模式,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灌输式的课堂讲授,理论脱离实际,学生中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的现象非常严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学生“知”,更要懂得如何“行”,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适应这一要求,微观经济学教学肩负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重视微观经济学的结构,又要体现经济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好基本概念,讲清基本原理,理论联系实际。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经济生活实际讲解原理使学生体会到经济学不再是空洞乏味的模型,而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且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理论。在案例教学中,不仅可以传授知识,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训练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有效地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为此要求教师要注意搜集资料,结合教学的重点、难点选择典型的案例来进行分析,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2.2 将微观经济学教学与管理专业结合
首先,教师应对管理学科及专业课程有所了解,在讲授时联系相关课程的知识,使学生理解微观经济学对管理学科的基础作用,同时在学科背景下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
其次,注意教材的适用与内容的选择。目前多数学校采用人大版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这本教材是国家级优秀教材,系统、规范,但由于是面向经济学专业的,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时,就显得内容过多,程度较深,为此教师应在教学内容上针对管理专业有选择地讲解,重点介绍供需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
第三,采用专题形式介绍微观经济学新发展。近年来经济学与管理学相互渗透,出现融合趋势,经济学的现代企业理论及决策理论在管理学的发展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例如,管理学的企业组织理论中的组织设计和组织发展大量借鉴了经济学现代企业理论的研究思路和成果,而契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经济学为组织结构和组织规模问题、组织中的冲突和协调问题、契约机制和契约关系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管理中的成本、内部人控制等问题的解决、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正是依赖经济学的委托理论与博弈论。因此,采用专题形式介绍这些与管理学密切相关的新思想、新理论对于管理专业学生而言非常有益。
参考文献
[1]逢锦聚.关于我国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8,(5):31-33.
[2]黎诣远.管理学科的经济学[J].经济学家,1998,(5):81-82.
[3]高核.管理学与经济学的融合及未来发展[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1(1):121-123.
[4]黄钟仪,刘蓉.经济学传授中的思想与技术[J].渝州大学学报,2001,18(6):56-59.
1、论文份数:一式三份。一律要求打印。论文的封面由学校统一提供。纸张型号:a4纸。a4210×297毫米。页边距:天头(上)20mm,地角(下)15mm,订口(左)25mm,翻口(右)20mm。统一使用汉语:小五号宋体。分割线为3磅双线。
2、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newroman字体。
3、字体要求:
(1)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居中。
(2)论文副标题小2号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3)填写姓名、专业、学号等项目时用3号楷体。
(4)内容提要3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为小4号楷体。
(5)关键词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
(6)目录另起页,3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仿宋,并列出页码。
(7)正文文字另起页,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号宋体,每段首起空两个格,单倍行距。
(8)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三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四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五级标题:标题序号为“①”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9)注释: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0)附录: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1)参考文献:另起页,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参考范文:
独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升分析
摘要:《微观经济学》是独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经管类学生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由于《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以及独立本科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严重影响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依据教学经验和课程特点论述独立本科院校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课程设置、教材匹配性、课程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时间分配以及课程考核方式五大常见问题现状,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独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7.094
《微观经济学》是我国普通高校(包括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增强分析经济现象和提升理解市场经济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学习国际贸易原理、货币银行学等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坚实基础。但是,由于微观经济学本身的一些特点,比如在微观经济学中利用了大量的图形和数学工具来分析问题,许多经济变量之间具有相当强的逻辑关系,这些内容的学习对于独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都有很大的困难。从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对很多问题的理解也浮于表面,很难深入理解相关的知识点等问题,使得微观经济学失去了本来的教学目的,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探讨该课程的有效教学经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塑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该课程学校效果,对独立本科学院学生专业发展有着明显意义。
1《微观经济学》课程的主要特点
(1)理论抽象性强。微观经济学中包含有很多对经济活动以及消费心理本质现象的归纳,理论概念分布广泛,需要思考理解,常见的就有:供求平衡、消费者行为表现、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论及市场失灵等,即便是64个课时讲授也安排较为紧张,而独立本科院校往往分配48个课时,受时间限制,教师讲授启发学生理解消化的难度比较大。
(2)图表分析复杂繁多。微觀经济学中几乎全部章节都存在图表分析,图形关联度和相似度高,如成本曲线就有十条多图形分析,习惯文字定性描述的低年级大学生对图表进行抽象演绎归纳往往欠缺方法论素养,无法合理有效进行分析。
(3)数学模型多。微观经济学中存在大量的数据建模分析,需要归纳变量因果关系建立数学模型,然后采用数据加以验证,需要一定的量化理性思维和数学修养,在校园中感性思维较为明显数学逻辑思维不足的学生学习该课程存在较大困难。
2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问题
(1)课程设置不太符合独立本科学院学生整体学习层次。独立学院经管专业学生整体高中学习水平较公立院校为弱,数学基础更为薄弱,独立本科学院经济学大纲往往是借鉴或者照搬公立院校的已有模板,课程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考核要点等方面与校本部区别不大、没有针对学生层次进行合理化差别变动,导致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大幅降低。
(2)缺乏针对独立学院层次的应用教学型教材。民办独立本科学院作为一个新兴的高等教育组织发展时间并不长,因此经济学教材选择上基本沿用母体公立院校教材,如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该教材对学生的经济理论、分析思维培养都有着广泛认可的良好效果,但对于应用讲授型的三本院校的学生来说,教材内容理论深入、内容繁杂、逻辑严密,体系丰富反而成为学习的客观困难,同时个体学习能力差异也导致教师讲授时存在困扰,近年来针对高职、应用本科的微观经济学教材开始增多,但是教材质量良莠不齐,国外教材适合理解但不适合理论基础欠缺的一般大学生。缺乏针对性的教材是一个明显问题。
(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独立本科学院学生普遍习惯“灌输记忆式”的学习来应对考试,短期难以掌握需要理解归纳演绎结合图表分析的微观经济学有效学习方式,已经固化为习惯的记忆背诵式学习习以为常;另一方面高等数学的学习难度使大多数学生难以掌握有效的量化分析技术,从而增大心里畏难感降低学习积极性;教师缺乏企业实际经验也导致难以联系实际趣味吸引性不足,难以有效调动学习热情。
(4)教师授课精力难以保证。在课酬相对较高的广东独立学院教师周授课时一般在20节左右,每学期普遍同时讲授三门课程,仅教学任务就比较繁重,加之目前普通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教师为了职称评聘必然把主要精力用于科研,甚至以挤占教学时间和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进行科研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对需要精心准备的微观经济学教学很容易产生不利影响。
(5)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独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考核方式主要是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即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期末考核比重较大导致学生习惯期末突击记忆复习,期末考试一般采取笔试的形式,题型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计算题。考试内容单一,许多题目都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真正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的题目极少。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存在侥幸心理和应试心理,考试前死记硬背,没有真正地将课本知识联系到实际中。同时独立本科学院高学费导致学生容易出现花多钱应该容易拿到毕业证的交易投机心理,出现抄袭舞弊行为,同时教师为避免过于严格引发教学矛盾也存在平时分过于宽松导致学生平时上课缺乏认真投入,使分数不能有效反应学习效果。
3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升建议
3.1优化课程设置
独立学院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来开设该课程,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在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学时等方面应有所侧重,细化课程设置层次,并与各自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吻合,设置适合学生层次、侧重理解应用的重点学习内容,适当设置更高层次的理论思考型作为补充,重点在于理解运用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
3.2编写切合学生实际的教材
自编教材可以以现在使用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为蓝本,精简一些对于三本院校学生而言难度较大的内容。例如,可以保留从供求入手,弹性的分析,效用论、生产论和成本论,市场结构理论和要素理论。而对于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等相关内容可以合并成一章,简要介绍,只要学生把握基本内容即可。每章结束后,添加一两个案例或相关的事件,引导学生用本章学过的内容来解决这些问题。每一章的内容中,大部分知识点应配有相应的简单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增加趣味启发性。
3.3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精髓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一种有助于认知活动的教学环境。独立学院学生虽然基础相对薄弱,但思维活跃程度整体良好。改变微观经济学传统授课模式,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首先,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可以在讲解一个知识点之后,适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其次,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适当给予点评,多肯定学生讨论的结果,也要指出学生答案的不足并及时予以纠正。再次,老师应多引入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枯燥的经济学理论。教师要及时更新教案,列举的案例要与时俱进,数据要跟得上经济的发展,让学生接受最新的资讯,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本节课相关的小视频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在放松的同时巩固知识,改变学生认为该课程枯燥、乏味的观念,克服学生厌学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乐趣,从而提高整体学习效果。
3.4提升教学地位重要性
在教师职业生涯中明确教学和科研的各自作用和地位,要让教师明确教学不合格意味着职业生涯的失败,将教学作为办学的质量生命线,微观经济学这样的经济管理专业基础课作为教学督察的重点内容,促进教师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倡导以教学为中心、科研服务于教学的理念,并在工作绩效上予以体现,学校在安排教学任务的时候,也应该尽量把每位老师每学期讲授的课程数目限制在一至两门,使教师能够合理分配教学和科研实践精力,并且有充分时间来进行授课准备。
3.5豐富课程考核方式
针对微观经济学这门学科特点,可以采取多种考核制度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最终得到的分数可以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作业成绩及期末成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平时上课的态度给予一定的平时分,期末考试的内容应加大材料分析的比重,全面考察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尽量将考试内容设计为考查学生如何灵活运用知识点,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来回答问题。通过将这三个部分的考核情况相结合,给出一个最终成绩,提升学生经济学的认知、理解、分析和推断综合学科素养。
4结论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本科独立学院的经济学授课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本文针对独立本科院校的学生特点,描述了微观经济学课程特征,归纳了独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存在课程设置不太匹配、教材缺乏针对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教师教学精力难以保证以及考核方式单一的五个常见问题,然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第6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2.
[2]王锁根.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教学与管理,2008,(4):117118.
[3]曾贵.教学型高校教师过度科研的动因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6):35.
[4]孙亚军.关于改进民办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教育科学,2013,(10):151153.
中级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从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为标志产生,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了,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包括消费者、工人、投资者、土地所有者、企业——事实上包括任何参与经济运行的个人和法人,微观经济学就是解释这些经济单位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为什么这样做。中级微观经济学则是在原来理论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用一系列的数学公式与模型去证明这些行为的合理性以及预测他们未来的趋势,因此包含了大量的数据和图形以及数学函数,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经济学理论基础,一接触理论性与研究性这么强的课程,不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难度,学生消化起来也比较难,因此改进方法势在必行。
一、高校中级微观经济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首先是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中级微观经济学设计的理论模型以及数学函数过多,会使学生产生学科严重脱离实际的感觉,觉得学这门课程无用,尤其是一些独立学院的学生。独立学院与私立高校由于生源复杂,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而且独立学院的学生更善于实践应用,学生对实践课程或者与创业有关的课程感兴趣,一旦学习理论知识时,就会觉得乏然无趣,因此旷课率也会极大地攀升,最终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导致恶性循环。
其次是课程安排难度大,由于中级微观经济学难度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学懂需要花费不少时间,而独立学院里的大部分学生很少会利用课余时间来看书,更多的是去做打工兼职等一些活动,因此他们希望能够在课堂上学完所需的一切知识与模型理论,这就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他们必须在课堂上把所有理论与模型以及推导求证公式讲清楚,这就必须要求老师们放慢进度,而且学生在课堂上也会经常不断要求老师讲慢讲详细。然而由于时间限制与其他专业课课程安排的需要,高校中级微观经济学只能开设一个学期,因此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经常需要赶进度,结果就导致学生学习时间不足,上课又听不懂,即使努力去听也无法及时消化吸收,结果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上课没有积极性,玩手机聊天睡觉。这不仅极大地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还进一步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到学期末时,如果按照教学任务教完一本书,能100%完全听懂消化中级微观经济学的学生,基本只有20%。
再次是教师教学方法落后,相对单一。目前我国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师在授课时基本上是以“灌输式”的方式去教授课程,这种“填鸭式”的方式使得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所以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上学时限制,往往出现教师在课堂上重视理论传授的情况,导致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消化吸收以及与学生互动的时间减少,学生自然积极性不高,主观能动性也不强,难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最后是考核方式单一,缺乏灵活 性。目前中级微观经济学的考核方式还是采用试卷考核的方式,而试卷的内容主要以理论分析、简答、选择、填空与案例分析以及计算组成。在考核过程中采用闭卷考核的方式,由于考试内容限制,有很大的局限性,经常出现学生要求老师划重点然后回去死记硬背的现象。这极大地削弱了考试分数作为一个科目评价标准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使得考试成绩与学生能力不相符,成绩单大打折扣,水分含量大。最终影响的是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声誉。
二、应对办法
为应对以上困难与挑战,独立学院及私立院校中的中级微观经济学老师应采用以下办法解决与应对:
首先是做到与学生的充分沟通与交流。在每个学期的第一节课上,须与学生做好互动,告诉他们学习中级微观经济学的好处,比如告诉他们:以后创业,在很多方面,都需要掌握和了解市场与企业的运作规律,投资也要关注经济状况,了解企业运行规律与分析市场现象。同时分析方法和工具也必须要掌握,经济模型和理论对毕业论文写作也很重要,是经济学人的素养,体现经济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如此学生自会觉得很有道理,也就会有兴趣和动力去学习。
其次是课程任务设置上尽量结合实际,比如挑一些重点内容与章节进行详细讲述,讲课速度要慢,尽量做到全部学生随时随堂理解,适当穿插生动有趣的案例与新闻事实进行讲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最重要的是预留下充足的时间与学生做好互动,譬如把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去社会上调研,研究遇到的每一个微观经济学的现象,做成PPT在课堂上展示。当然,如此还不能最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好是让学生将自己的研究内容做成海报,放在课堂上展示,如此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就会提高。
最后是进行考试与评分改革。第一,将考试分数与学生课堂表现合理结合起来,如上文所做PPT内容与海报,不但要作为期末分数的一个重要标准,还要让同学们参与进来,比如在最后课堂上让同学票选最好的作品,根据票数进行评分,参与性高了,同学们的主动性自然就高。第二,笔试部分,笔者不建议笔试内容出概念题与选择题,因该多一些计算题,但是计算题不能太难,必须以学生们课堂上的理解水平为基础,如此一来,不仅考查了学生的经济学素养与能力,更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加强了课程的应用性,但是计算题也要含有一定的创新性,要让同学们喜欢上考试,在考试过程中放松应考。这些要求自然显得有些太高,但我们依然是有办法的,比如下面是笔者的期末考试试题,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内容如下:“来自星星的你之后,都敏俊教授留在了地球上,他可以不用吃饭,也不用花钱买衣服,但是千颂伊要喝啤酒吃炸鸡,而且要花都教授很多钱买衣服,已知千颂伊消费啤酒炸鸡和衣服的效用为U(F,C)=FC,都教授2014年的收入为1200万韩元,啤酒炸鸡和衣服的价格均为每单位1万韩元,但是到了今年,食物价格上升到了2万韩元,衣服价格上升至3万韩元,以100表示去年的生活成本指数,请计算为了满足千颂伊的消费需求,都教授在今年的生活成本指数、拉氏指数以及帕氏指数。(提示:在这样的偏好下,千颂伊喜欢相同数量的食物和衣服)”上述考题将经济学内容与流行元素结合起来,同时充分考虑到了应用性,一举多得,得到了不错的反响。
由上可见,中级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方向必须是在能最大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学生乐趣的同时让学生学到知识。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属于“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微观经济学是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运用大量的图形和数学公式说明现代西方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策略。微观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中的一个部分,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门非实验的科学,只能借助于真实经济生活的观察,与可控的实验室实验无关。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更加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尤其是近年来美国的“翻转课堂”和慕课(M00C)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也为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1经济学实验的现状
Roth指出,20世纪30年代人们开始用规范的实验室实验研究经济学[2]。Thurstone的个体无差异曲线的实验研究[3]和Flood的囚徒困境博弈的实验研究[45]都表明经济学是一门可实验的学科。1948年,哈佛大学的张伯伦教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实验对象,验证市场的不完全性。Smith系统整理和阐述了经济学实验的方法论[6_7],尤其是2002年弗农史密斯[8]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标志着实验经济学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步人主流经济学舞台。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多数美国大学早已将经济学实验教学作为传统课堂授课模式的补充,提高学生的实验和实践能力。
在中国,金雪军教授于2003年申报了经济学教学案例与案例实验室建设项目,成立了实验经济学研究小组,建立了经济学实验室和编写了经济学教学案例集。2005年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教师与研究生合作翻译了奥西多C伯格斯特龙和约翰H米勒合著的《Experim entswith Economic Principles》[9]。2006年暨南大学张耀辉教授成立了经济学实验室,编著并出版了《实验经济学教程》[10]。2008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建立了实验经济学实验室,为经济学的实验课程开展提供平台。尽管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先后成立了经济学实验室,但真正将经济学实验运用于课程讲授中的较少,尤其是系统阐述经济学实验过程的文献则更少。
2微观经济学中经济学实验的教学价值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经济学学科,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方面,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教学方式单一、形式单调。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课堂讲授法,教师单纯运用“黑板+多媒体课件+粉笔”的教学手段,由于微观经济学中存在大量的图形和数学公式的推导,教师需要板书的时间较多,繁冗的数学模型和数学公式导致学生仍习惯于中学时代的惯性思维和学习方法,生搬硬套,为应付考试而考试[n]。忽视了对微观经济学的实践价值的理解和理论的现实运用。另一方面,“满堂灌”教学模式。鉴于课时量的缩减,各高校在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授时仍然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模式,偏重于对课本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解释和运用n2]。“填鸭式”教学方式导致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累,教学成为教师的“独角戏”,学生仍然处于“要我学”状态,未转变为“我要学”状态。
实验经济学的兴起为变革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可以有效地改变纸上谈兵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实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和实践能力。具体的教学价值表现在:
(1)增强学生对经济学的体验感受。将实验经济学引人到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其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实验研究方法,而在于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理论和现实经济现象,把理论抽象的经济学进行简便的实践还原,增强学生对经济学的体验和感受。
(2)丰富教学模式。在微观经济学中开展经济学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计算机或实物模拟的经济活动中,教师的讲述及实验参与人员之间的对话产生的听觉刺激、实验过程中观察的经济现象产生的视觉和编码刺激等都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产生的听觉和视觉刺激,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较之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实验教学模式可以产生更好的互动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迅速提高。
(3)加强学生的科学训练。微观经济理论的成立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为前提的,不同的假设前提可能导致不同的结论。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开展经济学实验教学,主要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用于辅助经济学的传统教学"3]。因此,经济学实验并不是用于验证经济理论的正确与否,而是一种经济理论的展示。其目的主要是加强学生的科学训练,在学习经济学理论时严格遵循假设、推理到实验的科学过程。
3微观经济学中经济学实验的教学应用
3.1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开设经济学实验主要采用两种教学体系模式:①将实验教学作为课堂讲授的补充,仍然以经济学的课堂讲授为主,但会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专门安排若干次的经济学实验,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体会和理解;②将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整理设计成若干个实验,以经济学实验室中的实验为主,学生通过参与经济学实验体会和学习经济学[14]。这两种模式的适用范围不同,第一种模式是国内现在开设经济学实验的高校广为采用的,一般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安排4或5次的经济学实验,开展方便、有效;第二种模式以实验为主,但并不能取代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教学,因此往往作为选修课课程来开展,这种对经济学的实验要求较高。
3.2软件平台
20世纪70年代以前,经济学的实验主要以手工实验为主,通过笔、纸、黑板和时钟等设备来进行。经济学实验往往受到课堂时间、经费和学生人数的制约而存在较大的局限性。2000年以来,计算机技术的曰新月异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为经济学实验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技术平台,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实验依赖于计算机来开展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记录。这种实验模式可以显著提高实验效率,实验的参与人通过鼠标即可操作整个实验的流程。
计算机在经济学实验中的重要性决定了经济学实验软件的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现有的经济学实验软件主要是从国外引进,然后结合国内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略微的修改。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在1972年成立了实验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实验室(LEEPS),普洛特教授主持发明的真实市场软件(MUDA)使双向拍卖的市场实验开展从理论变成了现实。1985年,“实验经济学之父”史密斯教授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成立了经济学实验室(ESL),成功开发了Econpor的电子数据库软件,其中包括了NFC,MarketLink,0SA等软件,主要用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美国普渡大学为纪念史密斯教授成立了弗农史密斯实验经济学实验室(VSEEL),设有数据采集和观察实验室[15]。
国内的经济科学实验室起步较晚,最早的一个经济科学实验室是由中国人民大学陈禹教授在1994年发起成立的。1997年之后,国内许多著名大学在“211”工程项目的专项资金资助下开始进行经济学实验室建设,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暨南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等均已成立了经济学实验室,进行模仿性质的实验教学研究,通过对国外经济学实验软件产品的研究,模仿和开发了相关的经济学软件,创建了良好的网络软件平台。
3.3微观经济学的经济学实验应用——以垄断市场结构为例
3.3.1实验目的
垄断是微观经济市场结构中的一种,表示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不同于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的形成可能来自于厂商对生产资源的独占、厂商独自拥有生产某种商品的专利权、政府的特许、自然垄断等因素。通过经济学实验了解垄断的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
3.3.2实验设计
本实验的参与者包括:厂商、消费者。厂商将得到一份说明成本的信息表,消费者将得到一张根据需求信息表制作的卡片,卡片上的数字代表意愿价格。厂商和消费者还分别得到一张收益记录表,所有的信息均保密。
本实验的交易规则。把厂商公开报价的形式称为叫价,厂商可以用举手方式或者用语言告诉现场的所有人员。当消费者购买数量超过厂商所能够提供的数量时,厂商可以要求用抽签方式,或者直接决定卖给谁。每次叫价时间间隔为2min,超过2min仍然没有成交,则为无效叫价。厂商有两次报价机会,是否选择两次报价和如何报价由厂商决定。全部交易共有两个阶段8轮,16min左右。请每轮参加者记录好自己的收益。第四轮、第八轮结束时,计算收益,并通告每位参加者收益情况。在第四轮和第八轮留下专门的时间给参加者一个计算收益的时间,大约为3min,3min以后重新恢复交易。每位参加者单独计算收益并将各期收益累加得到总收益。收益的计算公式分别是:
厂商总收益(或企业利润)=$(交易价格一生产成本)X交易数量
消费者收益(或消费者剩余)=$(意愿价格—交易价格)X交易数量3.3.3实验过程
首先,进行实验分组,假设班上有30名学生,可以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5人,其中4人编号分别为A、B、C、D,均为消费者,1人为厂商。每次交易之前,每个消费者得到一张扑克牌,扑克牌上的数字代表消费一单位商品得到的边际效用(意愿价格,即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每次交易完成,将扑克牌收回重新随机抽取。厂商之间的信息保密,其拿到的信息表上面的数字表示生产每单位产品的成本。
其次,开始交易流程,共进行两轮8局实验(每局4轮)。具体包括叫价、交易合同、生产3个环节。在叫价环节中,厂商在每一轮交易中先报价。厂商有两次报价机会,每次叫价的时间间隔大约为2min,包括买卖双方等待消费者的思考和准备;在2min以内,时间由厂商决定。假设当出售四个单位产品时,成本分别为3、4、5、6元,那么厂商的报价可以大于6元,但不能小于6元。对消费者而言,接受的价格不能低于所拿到扑克牌上的数字。双方能够共同接受的价格即是成交价格。价格仅由卖方报出,买方不能讨价还价,也不能相互商量共同购买决策行为,只能各自决定买或不买。在交易合同环节,如果消费者愿意购买,随即与厂商签订合同,合同一经签订双方不得反悔或违约。然后,厂商可以进行第二次报价,消费者可以决定买与不买并签订合同。如果出现厂商报价后出售数量不足时,厂商有权决定与哪一位消费者交易,没有达成的交易不能签订合同,双方都不能计算收益。在生产环节,厂商签订合同后立即生产,不存在违约可能,也不发生运输成本及交易成本;厂商是根据订单生产的,不存在存货机器成本。
3.3.4实验结果与讨论
在实验程中,学生们将课本中垄断市场结构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实验中,消费者只能决定买与不买,不能讨价还价,更不能相互商议而做出共同购买决策,这充分体现了垄断的市场特点,真实反映出了垄断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充分体会垄断市场结构的特点,并对现实生活中的垄断理论和问题进行延伸讨论。
4结语
随着实验经济学的兴起,经济学的可实验性得到认可,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验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感受。本文以垄断市场结构为例,通过实验目的、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果与讨论的阐述,探究了实验经济学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过程。教师事前通过课堂上的理论讲授,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在经济学的实验过程中,通过规范设计,使学生较为容易地掌握实验规则,认真完成每一个步骤,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经济学的魅力和学习经济学的乐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微观经济学课程 教学方式 改革思路与对策
微观经济学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高等院校非经济类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侧重于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的教学,使学生能把握微观经济理论的精髓,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有详尽了解,并能运用一些基本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基本经济理论和模型、分析和解决简单的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但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一直都不太理想。深入探讨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式,并对其加以总结与分析,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比较与评价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最早于1870年在美国哈佛法学院创立,后来被广泛应用到工商管理等学科中,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它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案例―理论―案例,案例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研究讨论案例需要运用理论知识,而运用理论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案例,学生在这其中既学到了理论,又提高了实际能力。[1]
与微观经济学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经济学案例的真实性与可读性可以明显提高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兴趣。该课程的教学案例基本上是源自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经济问题和热点问题的总结。这种案例具有典型性、可读性和真实性,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第二,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生活问题,并加以讨论、分析。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印象,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相关经济理论知识分析与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第三,该方式是一种互动式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与质量。案例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在整个案例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师主动引导,并发挥学生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讨论等教学环节中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和才华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从而使课堂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之中,而不可能出现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沉闷、学生打瞌睡的现象。毫无疑问,这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二)探究式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同样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为基础,是在20世纪50年代前曾在美国占主导地位的杜威进步主义、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失败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教学理念,它更注重“在老师指导下”的“再发现”,即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发散思维的结论进行精简和整理,然后选择最佳路径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内涵。[2]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3]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本质是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看作是相同的活动;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活动的过程,使学生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模拟科学家为认识自然界所采用的探究方法来构建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方法的活动,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
探究教学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学习科学的技巧,对教师而言则是一种教学技巧。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自主性是使用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最重要保证,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才能实现探究式教学的目的。第二,学生学习的实践性。无论是培养主动积极、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还是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都必须通过亲自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就算是知识,也必须通过主动建构才能生成,靠传授式的教学难以获得。第三,知识的重现性。是指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演绎和证实已有的知识经验。第四,开放性。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是开放的,只要学生想到,而且是力所能及的,就可以成为探究的内容。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能获得一种关于社会的、自然的、生活的综合知识,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
(三)问题驱动导学教学法
“问题驱动导学”,是指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而构建的一个以问题贯穿各个教学环节,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教学组织方式。[4]该教学方式主要运用微观经济理论,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普遍性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让学生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与考试目标,有目的性地去学习,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四)滚动式分层教学方法
滚动式分层教学方法是在班级团体教学中,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从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教学检测,并通过网络平台的建设,最终使得各层次学生对学习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身的素质,达到提高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5]
(五)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最早是由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出来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强调启发的目的在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现代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启发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是引导、转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启发式教学与其说是教学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不再遵循传统固定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而是提倡一种开放的,吸收多种教学方法经验的教学指导思想,这种与传统单向填鸭式教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启发式教学注重引导,它将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通过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虽说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思想,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结合具体课程的特点,遵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选择适合学生接受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教材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6]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思路与对策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思路
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比较庞大,知识点较多,并且具有一定学习难度。无论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还是现行的案例教学方法等现代教学方式,改革的目标都是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主体慢慢地由“教师主导,学生为辅”的被动式教学向“学生主导、教师为辅”的互动式教学转变。现代教学方式注重师生的互动、联动,注重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思路是,采用多媒体现代手段,综合运用案例、启发式、探究式、读写议等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讨论环节,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对策
1.因材施教,灵活把握。目前,微观经济学已经成为国内经济管理类和非经济管理类高等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授课范围比较广,授课对象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就要求学校、教师要根据授课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教学大纲、教材和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模式,体现微观经济学课程通识性和实用性。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要注重夯实理论知识水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而对于非经济管理类学生要注重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与掌握,灵活运用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
2.教考结合,突出特色。微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对学生的考核成绩则是衡量微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成效的试金石。教学方式是手段,考核是目的。因此,教师应将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方式与课程考核结合起来,实现手段与目的的统一。微观经济学的课程考核要将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纳入考核范围,在课程考核成绩中设置一定的比例。
参考文献:
[1]王保宇.微观经济学双语案例教学模式探讨.黑河学刊,2010,(7):102-103.
[2]唐彬.发现式、探究式和研究式三种教学方法在经济理论课中的综合运用.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43-38.
[3]叶满城.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教育科学,2009,(1):48-52.
[4]严瑞芳.问题驱动导学模式探析――《宏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8-9.
[5]唐年.浅谈滚动式分层教学方法在宏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中国远程教育,2006,(2):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