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公司的财务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香港与内地会计准则差异比较
由于历史的原因,香港会计的发展深受英国会计理论和模式的影响。香港会计师公会(HKSA)于1973年成立,作为香港法定专业会计师注册组织。HKSA参照英国会计准则于1976年首次颁布香港标准会计实务公告(HKSSAP)。1992年以后HKSA参照国际会计准则(IASC)制定标准会计实务公告,于1995年颁布财务框架说明书。2003年内地和香港签署了《内地和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GEPA),放宽了对会计行业的限制。2004年受国际会计准则变化的影响,HKSA将香港标准会计实务公告改为香港会计准则,了新准则,对现有的准则体系进行了重构。2009年1月1日起,《内地和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五》生效实施。GEPA的范围包括会计,建筑,相关工程等。
(一)内地会计制度与香港会计准则的比较内地和香港会计准则总体上存在三方面的差异。首先,香港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一样,重视公允价值计量,突出表现在对资产的计价和资产交易方面。内地会计制度强调以帐面价值对资产或资产交易进行计价。其次,与香港会计准则相比,内地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等方面规定较为具体。香港会计准则更注重的是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比较原则性。另外,香港会计准则强调对关联方交易等信息的披露,对关联方交易的关注度较高。尽管内地会计制度也重视关联方交易,但关注的重点是关联方内部交易的会计处理是否存在利润操纵问题。
(二)内地新会计准则与香港会计准则的比较新准则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采用历史成本,在历史成本计量的基础上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例如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优选的模式是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价格交易信息系统完备,为公允价值获得提供良好的环境。另外,香港会计准则受历史的影响,参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5年香港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全面接轨。因此香港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要求很高。几乎所有的具体准则中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等方面都强调公允价值的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是主要的计量属性。与新准则相比,香港会计准则关注信息披露,要求未能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企业经营状况信息,必须在附注中提供;要求提供在财务报告中没有列示,但能公允表述企业状况的附加信息。
二、青岛啤酒会计准则差异影响
对于既在内地上市,又在香港上市的企业而言,内地和香港会计准则的不同,产生了会计差异,具体表现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方面的差异。会计差异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净利润和净资产产生一定的影响。依据青岛啤酒2005年至2007年的年报,作者对其A股和H股的会计差异调整数据进行归集,分析其对净利润和净资产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青岛啤酒”)前身是1903年8月由德国商人和英国商人合资在青岛创建的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青岛啤酒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啤酒制造厂商。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00168)在香港上市,是中国内地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企业。同年8月27日,青岛啤酒(600600)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公司。
(一)会计差异对净利润的影响2005年,2006年和2007年这三年间,青岛啤酒A股和H股的会计差异对其净利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会计准则的变化,使得会计差异调整项目在这三年间存在区别,调整幅度也不同,具体如表1、表2所示。
在旧准则下,青岛啤酒A股和H股的会计差异对净利润的调整项目主要包括汇率,固定资产折旧,投资,减值准备,公允价值等方面,2007年新准则下,会计差异主要表现在汇率变动等方面。2005年香港和内地净利润差异额为2.631万,调整额度比较大的项目是固定资产折旧,为557万,其次是归入其他项目的会计差异调整,其金额为42万。其余项目调整额绝对值在8万到16万之间。2006年利润调整额为12.971万,其中固定资产折旧调整项目为557万,汇率变动调整-366万,归入其他项目的调整金额为325万。其余项目调整额绝对值在0到23万之间。新准则下,2006年净利润的差异额为10.909万,其中 汇率调整额为-366万,归入其他项目的调整额为11.275万。2007年净利润的调整额为-49.232万,其中汇率变动调整额为-18.434万,归入其他项目的调整额为-798万。
从会计差异对净利润的影响的调整项目来看,新准则下调整项目明显减少。然而,从绝对量来看,与2005年相比,2006年会计差异对净利润调整的影响增加了10.34万;2007年与2006年相比,会计差异对净利润的影响增加了60.14万。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与2005年会计差异对净利润的影响程度相比,2006年净利润调整幅度差异率为3.93。其中变动最大的是汇率项目的调整,2006年调整额比2005年多354.52万元,差异率为30.88。其他项目调整幅度的差异率不大,在0.5和1之间。从相对值来看,2007年与2006年相比,净利润调整幅度的差异率有所提高,为-5.51。其中主要是汇率项目和归入其他项目的调整项目。2006年和2005年汇率变动影响程度变化的差异率为30.88,2007年和2006年比较该数据为-0.95;2006年和2005年相比归入其他项目调整对净利润影响的差异率为6.74,而2007年与2006年相比,该数据为-71.78。可见,尽管新准则下A股和H股会计差异对净利润的调整项目减少了,但是其对净利润的影响程度并没有减弱。
(二)会计差异对净资产的影响A股和H股会计准则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按照香港会计准则和内地会计准则计算的净资产的金额。2005年至2007年三年间,A股和H股会计差异对净资产的影响程度不同,表3和表4分别为2005年与2006年青岛啤酒A股和H股会计差异对净资产的影响趁度比较以及2006年与2007年相关调整项目的变化。
2005年香港和内地会计准则下,净资产差异额为14.96万,调整项目包括未分配利润,汇率变动,汇率并轨前后影响,固定资产折旧,投资差异,减值准备,公允价值等。其中汇率变动调整额为141.253万,汇率并轨前后影响为-140.887万,公允价值调整了-90万,未分配利润调整了80.971万,投资差异调整额为-49.332万。其余项目调整额度不大。旧准则下,2006年净资产的调整额为23.709万,主要调整项目为豁免偿还欠款,汇率变动,汇率并轨前后影响,未分配利润,其金额分别为-594万,141.253万,-141.253万和71.76万。新准则下,2006年净资产调整额为0。2007年净资产调整了19.232万,没有具体的调整项目。与2005年相比,2006年会计差异对净资产的影响变化程度不大,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归入其他项目的调整,其差异率为-2.73,其次是公允价值调整项目,差异率为-0.96。
三、青岛啤酒A、H年报信息披露比较
当然,香港和内地会计准则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对净利润和净资产的影响,年报披露的信息差异也影响着投资者相关利益。通过比较青岛啤酒A股和H股的年报,不难发现其信息披露范围存在明显差异。A股年报披露的内容主要包括公司简介,会计数据和财务数据摘要,股本变动和股东情况,董事,监事和高层管理人员,公司治理结构,股东大会情况,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财务会计报告,重要事项,补充资料等。H股年报信息披露的范围比A股年报信息披露的范围广,主要体现在H股年报中多包括董事长报告书,管理层的讨论和分析和独立核算报告等内容。
H股年报中董事长报告书披露了国内啤酒市场情况,经营业绩和新年度的展望等信息。国内啤酒市场分析主要介绍会计报告年度国内啤酒行业的总体情况以及影响因素。在董事长报告书中还分析了本年度的经营业绩和下一年度的发展趋势。同时在H股年报中对管理层的讨论和分析进行了披露。管理层讨论和分析反映了青岛啤酒管理层对中国啤酒市场特点和发展趋势的把握;也体现了管理层对青岛啤酒发展概况的分析。通过会计报告年度中国啤酒市场呈现的特点,近八年国内啤酒行业产出量变化,该年中国十大啤酒生产商等信息,为投资者提供国内啤酒行业的基本状况。对青岛啤酒的分析内容主要包括近10年销量增长趋势,会计报告年度分地区销量,该年度产品结构,海外销售情况,母公司生产成本结构,下一年度生产经营策略等。独立核算报告包括董事对财务报表责任,核算师的责任和意见等内容。
另外,H股和A股年报信息披露的程度也存在差异。一方面A股年报在公司治理方面披露的信息比H股年报的相关披露规范,详细披露独立董事职责的执行情况等。在披露关联方交易时,A股年报反映企业关联方交易可能存在的利润操纵,而H股年报披露企业存在的关联方交易,其对关联方交易的定义和内地相关规定不同,尤其是对国有企业。另一方面H股年报在附注中详细披露年报编制的基础,重要会计政策,财务报告管理,重要会计估计和判断,分部信息,投资子公司借款,衍生金融工具等内容。
四、A+H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的特殊考虑
企业年报是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经营状况进行分析的重要资料,因此正确地理解A+H股上市公司年报意义重大。
(一)新准则下会计差异的影响并没有减弱2005年至2007年青岛啤酒A+H股会计差异对净利润和净资产的影响并没有减少,而是增加了。投资者在对A+H股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分析时,要注意新准则下会计差异对净利润和净资产影响的程度以及具体的调整项目。新准则下年报披露的会计差异对净利润和净资产的影响具体的调整项目比较少,大部分调整额归入其他这一项目。投资者要根据年报附注中披露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对于旧准则中归到其他项目调整金额较大的,也要从附注等内容着手,分析其原因。
(二)关注A+H股年报信息披露差异H股年报披露的信息范围广,对国内相关行业的状况,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展望,会计核算的独立性进行了充分披露。H股年报附注中包括年报编制基础,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等信息。A股年报侧重对关联方交易可能的利润操纵的披露,其对公司内部治理的相关内容披露较规范。投资者可以利用A股和H股年报信息披露的差异,结合他们的优势,分析企业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风险以及发展前景等。
五、结论
在对企业财务状况分析时,投资者要全面地分析年报中披露的信息,尤其是对A+H股或是在国内和国外上市的上市公司。尽管,目前我国会计准则正逐步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但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渡时期,对A+H或是在国内外上市的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分析时候,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可能影响,正确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为投资决策的选择作好准备。从而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财务业务;工作重点;事业单位;明确目标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化的逐渐深入,事业单位的财务业务管理工作的重点也随着在不断变化,它的变化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事业单位财务业务工作的重点正不断的由资金组织转变为了资金管理,所以加强对资金流动过程的掌握和控制,明确资金的流向,并切实可行的将资金运用到合适的地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这些关键部分,是现在事业单位财务业务工作的重点部分。
一、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事业单位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保障、公共服务和产品的社会机构,它的存在必然是为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了国家的安定和富强。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非盈利性组织,以为社会服务为理念的组织机构。在财务管理中,其管理方法也应该有资金的特色。财务管理是会计管理的关键部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有些方法和理念也需要随之而改变。在现阶段的事业单位的财务业务管理工作中,对财务业务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这些问题:对资金没有明确的组织意识,没有指定相应的规划和管理;对于资金的使用方面,对于使用方向不明确,使用方法没有一定的限制,造成了资金的乱用或者是浪费的情况;对于资金没有采取预算和控制,预算控制和管理体系没有联系实际情况,没有健全管理措施;财务管理工作体系不能清晰化,财务业务工作目标不明确等等。对于这些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我们应该重视财务业务现阶段的重点——对资金的有效管理,从资金的流动形式和方向出发,管理和控制好资金的引入、去向、控制和效果等方面的管理,实现对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落实,并促进事业单位顺利运转。
二、 应对这些问题明确财务工作的重点
(一) 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工作
对预算外的资金,要加强管理工作,避免出现浪费、无法控制或者毫无监管的现象。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工作,需要从两个方面做努力,第一、明确预算外资金的概念和含义。预算外资金,是指事业单位依照国家的强制措施和政权手段,而收取的资金,它不能归单位所私有。第二、对预算外的资金,应该确保其完整性,并且跟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将其全部纳入国家财政库,确保政府资金活动的完整性和合法性。第三、对于财政外资金,应该确保其公开、公平、公正的收取和管理,并且保证其完整性和统一性。第四、对于预算外资金,进行合法的流程化管理,经过立项、征收、管理、支出这一系列的过程,对财务外资金进行完整化管理和利用。对财政外的资金,要健全管理体制,并且建立管理规范和制度,确保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的合法、合理与有效运转。
(二) 财务管理的核心是管理好国家资金
管理好国家资金,才能确保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事业单位管理的核心部分,是管理好国家资金。事业单位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保障、公共服务和产品的社会机构。它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补贴,这样保障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对于事业单位的经营模式,国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分析和管理,并设置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如果有的事业单位,其经营规模比较大,并且能够依靠自身的努力而正常运转,就可以设置独立的经营核算方式,实行公司制度,然后由引进外来资金、企业员工融资或者事业单位出资,事业单位组成企业,进行资金的单独核算。对于一些经营规模比较小的企业,其如果可以进行技术转让、出租房屋带来外来的收入,那么必须由专人进行管理,独立设立账户,并将支出进行严格的审批。
(三) 明确财务资金的使用方向
财务资金的使用方向,是对财务支出的一个说明,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业务管理的重点是资金管理,而资金管理的重点,就是资金的去向管理方面。对于资金的去向,事业单位应该制定明确的支出款项管理措施,并且对于资金的审批等工作,不能由单人就做最后决策,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程序,层次化的审核手段,加大对资金使用的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更加的明确和合理。
(四) 采取预算管理控制的管理措施
加强预算管理措施的落实,实现事业单位对资金的支出和使用合理化、适量化,并且实现财务报表工作的真实性。由于国家的财政资金有限,所以,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进行预算管理非常重要。对各事业单位、各部门进行深入的财务管理和研究。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对财务进行预算控制,确保资金的高效使用,避免出现资金的浪费现象。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应该加强对自身的约束力,严格执行财务资金管理工作中的各项管理措施和管理条例,并进行自我约束,避免出现挪用和占用事业单位财务资源和资金资源的现象。
(五) 健全财务管理工作体系,明确管理目标
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与一般企业不同,但是在有些方面的管理方向又是一致的,也就是对财务管理工作,必须要健全管理体系,明确管理目标,并指定出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保障财务业务管理工作的目标得以实现。
首先,我们要清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特殊性。事业单位是服务性质的组织机构,比如学校、医院等等单位,这些都是国家支持的事业单位。如果收支能得到有效控制,那么国家对其拨款也会相对压力较小。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事业单位都是公益性质的,它们不以盈利为目标,对社会提供的服务,进行合理收费。在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应该根据其单位性质、营业收入、捐赠情况等等,对财务进行合理的调整和管理,确保人民的利益得到有效保障。
其次,明确管理目标。没有足够的资金,就不能让单位正常运转,也就不能提供相应的服务。所以,资金是事业单位提供服务的前提。确保单位有足够的资金,来使得技术和管理人员能够得以生存。如果实在是不能正常运转了的事业单位,就需要进行解散或者移交相关部门进行管理,并确保相关工作人员能再就业,国家对其停止拨款,实现财务的全面清算,使得国家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最后,如果一些企业能够依靠资金的技术、人力或者资产,而具有自我生存能力的,可以将其转换为企业化管理,按照一般企业的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来进行,保护国家资产的合理运用和利用。
三、 总结与分析
本文根据事业单位财务业务中财务管理的流程,分析了财务管理的几个重点问题,其中包括资金的引入(预算外资金、国家资金)、资金的去向(使用)、资金的管理(预算、总结、反馈)、财务体系的调整等等。资金的流动和转换过程,是财务管理的关键,现阶段,事业单位的财务业务工作的重点转变为了对资金的管理。在今后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将细化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的流向,将每个流动过程和项目资金进行合理高效的管理,保护单位内部健康的经济运行环境,并促进单位的高效运转。(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规划局)
参考文献:
[1]秦巧荣.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重点及应对策略[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1(12).
[2]王剑飞.对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考[J].中国外资,2009(8).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财务政策
一、引言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上市公司的相关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大量的有针对性的调整事项“赶集”出现在2005年年报,2006半年报、年报中,尤其是2006年报反映较为明显。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上市公司的财务政策受到哪些影响,如何通过财务政策的调整提高投资回报,降低融资成本,合理配置资源的问题,是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投资政策、融资政策、利润分配政策、风险管理政策等方面,分析了新会计准则对公司财务政策的影响。
二、新会计准则对公司财务政策的影响分析
(一)新会计准则对投资政策的影响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投资的类型进行重分类,将部分短期投资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长期债券投资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扩充了投资的种类,增加了对投资性房地产的核算,同时大规模的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在市场不充分的条件下较困难,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留下空间。准则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不允许采用购买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为操纵合并价格和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粉饰报表的行为,然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并不能杜绝操纵行为,上市公司仍然可以通过改变合并策略操纵利润。如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尽量避免合并过程中商誉的形成,追求负商誉,既可以增加企业合并当期的利润,又避免了合并年度以后复杂的商誉减值测试;合并方故意更改合并类型,如果被合并方实现较大的利润,合并方有动机将本质上不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包装成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获得期初至合并日实现利润的享有额;如果被并方当年亏损,合并方就有动力为追求负商誉,将本质上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包装成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可以预期,新准则实施后企业合并将出现两种状况,被合并方的经营业绩好的情况下,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更加普遍,一些企业甚至可能诉诸交易设计,或者在经营业绩达不到预定目标时突击进行不具经济实质的报表重组;被合并方的经营业绩较差的情况下,合并方更愿意进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通过对被合并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操控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1570家上市公司中有411家上市公司按照准则规定将企业合并分类为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其中,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有186家上市公司。有133家上市公司合并报表中包含被合并方当期期初至合并日实现的利润,占有此类交易公司净利润总额的5.8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有225家上市公司,119家上市公司形成了商誉,因投资成本小于所占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而计入营业外收入的有72家上市公司,占发生该类交易公司利润总额的4.66%。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强制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实施新会计准则的第一年。只有26.18%的上市公司按照要求对合并类型进行了分类,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并没有完全的落实到每个上市公司,合并给合并方带来的报表上利润的增加大约在5%左右,属于正常的利润增幅。从广义上讲,上市公司的投资政策还包括了对无形资产的投资。新准则中无形资产准则体现了与国际惯例趋同,符合条件的开发费用资本化,进行分期摊销缓解了对利润的压力,提高了经营者在研发投入上的热情。这一政策的实施对少数有长期核心竞争力的科技企业有利,它们投入的项目开发经费计人无形资产后在未来能够产生效益,因此,这些公司会加大研发的比例,使产品更具有竞争力,而对一些缺乏核心技术和优质资源的公司不会产生很大影响。
(二)新会计准则对融资政策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一些资本结构不合理的上市公司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可以通过大规模的债务重组将部分债务转化为普通股,改变资本结构,降低其从债权人那里获得新资金的难度。新准则规定,债务人以现金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人当期损益,若上市公司采用现金偿还债务的方式进行债务重组,在报表上反应的利润中包括了一部分债务重组的损益。将债务转为资本的,债务人应当将债权人放弃债权而享有股份的面值总额确认为股本,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与股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之间的差额,计人当期损益,这与以往会计制度将重组利得计人资本公积的做法有很大不同。若上市公司采用债务转资本方式的债务重组,一方面可以确认重组利得,另一方面调整了公司的负债和股本规模,通过债务重组调整公司的资本结构,减小了负债比例,同时增加了股本,改变了资产负债率和产权比率,财务指标得到改善,降低了负债公司的融资风险。实证研究表明,当上市公司中已经ST或面临PT,控股股东可能会出于维持公司业绩或保住壳资源的考虑,通过债务重组为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帮助其保牌。2007年度1570家上市公司中,316家上市公司发生了债务重组,因债务重组产生的营业外收支净额占1570家上市公司净利润的1.29%,其中229家上市公司作为债务人获得了债务重组收益。316家上市公司中多数都披露了债务重组对营业外收支的影响金额,但披露债务重组具体内容的详尽程度各不相同。少数上市公司披露了债务重组过程中公允价值的取得方式。个别公司债务重组利得较大,存在债务重组的“赶集”现象。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较低而其市盈率较高,股权融资成本的低廉以及较少的约束使得上市公司优先选择股权融资,加之融资工具种类少、长期贷款的风险大,使得上市公司偏好选择股权融资,在资金不能得到股权融资的满足时,才不得不求助于债务融资,并且在债务融资中更愿意选择容易获得的短期负债融资。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融资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不少公司把境外上市作为其实现融资的途径,但我国企业在境外市场的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公司治理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充分,会计准则不能够与国际接轨,既不能得到境外投资者的充分认可,又必须按照国际准则重新编制财务报告。新准则顺应了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加透明可比的财务信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新会计准则将有助于促进企业在境外融资,帮助高层管理人员作出境外融资的决策。降低融资成本。以同时发行A股和H股的上市公司为例,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后,内地与香港地区披露的年报差异基本消除,为香港地区投资者境内投资以及内地上市公司在香港地区融资都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新会计准则对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
如何制定合理的股利分配政策是上市公司管理者难以处理的实际问题。也是尚未解决的财务理论问题之一。新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相应的调整其会计政策和财务政策,增加了股利分配的复杂性,股利分配的决策难度更大。另外,公允价值的广泛使用以及对进入资本公积的项目作出严格限制,企业将确认越来越多的持有利得或损失以及非经营性
损益,这些利得或损失是已确认但未实现,缺乏相应的现金流量,导致企业报表上体现的净利润与现金流量相互背离。采用公允价值之后,未实现收益和未实现损失都要加以确认,若股市连续牛市则企业报表中就会反映许多未实现收益,未实现收益属于净利润的一部分,按照公司法可以对其进行分配,这就可能导致收益实质上的超分配。尤其对于拥有大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企业和金融机构来讲,对汇率、利率和交易价格变动都是非常敏感的,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将导致在不同会计期间的经营业绩出现大幅波动。因此,实施新准则后,要求管理层必须区分已实现损益和未实现损益、经营性损益和非经营性损益,在股利分配时力求稳健。此外,对于企业集团来讲,如果集团内部公司间有频繁的大额交易时,管理层还必须决定利润分配是以母公司个别报表上的净利润为基础,还是以合并报表上的净利润为基础,不得将集团内公司间交易的未实现利润予以分配,否则将损害甚至危及整个企业集团的资本保持。
关键词:公司集团化 财务管理 问题分析 解决对策
什么是集团化?所谓集团化发展就是指通过资产、资本以及技术等等因素相连结的各公司实体,在整体控制,统筹安排协作的背景下,以集团的整体经营战略目标作为导向;以集团的整体契约作为约束条件;以实现集团的整体资源优化配置作为行动纲领的一种具有多元化、多领域以及多业态发展特征的组织发展模式。由于公司集团化发展的多样性,其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根据笔者的了解发现,目前我国的集团化公司的财务管理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公司的进一步发展。现笔者就这些问题加以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公司集团化财务管理的不断完善尽绵薄之力。
一、公司集团化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观念落后,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
虽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不断的深入,国家的宏观政策与社会经济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一些企业集团的财务人员却没有及时的掌握最新财务管理理念,依旧在固守着传统的财务制度和财务理论。比如说,在进行筹资时往往没有具体的考虑资本结构。另外,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集团公司在管理方面比较松散,导致其难以实施对整个企业集团的有效控制,无法站在整体的战略高度来统一安排投资和筹资活动,不利于集团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实现集团利益的最大化。同时,过于分散的管理也将大大的削弱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各成员企业貌合神离,集团化的整体优势以及综合功能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
(二)在财务管理的模式选择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集权与分权的有效选择是整个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纵观全世界那些发展历史相对较长以及经营良好的大型企业集团,其财务管理模式没有一家是始终保持不变的,而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模式。一般的模式有集权模式、分权模式、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模式三种类型。笔者发现,如今我国很多的企业集团在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上经常会陷入到一个误区,也就是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过分集权,并试图一步到位。正因为如此,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与企业集团分权程度不匹配的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三)公司集团内的财务监管不到位
公司集团内的财务监管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集团内部的审计职能不够健全
财务监督权通常是在集团各公司间分散独立配置的,包括财务内部监督和约束以及集团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内部与财务相平行部门的监督和约束。而在现实中,一些集团各公司之间协同发生的不利于集团整体发展的不规范的活动形成了监控的盲区,导致监督的真空。
2、持续监督意识不强
集团各公司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在不同的时间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监督。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我国很多的集团财务监督走过场的情形数见不鲜,使得企业的监督机制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实施,也不能够很好的规避财务风险。
二、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彻底的转变公司集团化的财务管理理念
首先,集团领导层一定要在企业内部树立起以人为本的和谐企业文化观念,同时,要督促财务人员努力转变单一企业的传统性以及习惯性做法的观念,以达到集团化管理的要求。其次,企业集团的领导和财务人员要居安思危,时刻树立市场风险观念,提高市场占有率、降低成本以及注重投资回报。再次,集团化的财务管理要树立起效益最大化的观念。通过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科学合理的,以销售、利润和资产收益率等等为主要考核标准的考核体系,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最后,要树立起财务管理核心地位的观念。财务管理跟其他的管理工作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无论是采取哪种什么财务管理形式的企业集团,为了保证利益的最大化,都必须树立财务管理核心地位观念。
(二)选择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模式
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必须要以自身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综合考虑各种内外部因素。因此,笔者认为,就我国集团公司的发展情况而言,应该采用相对集权的财务管理模式。一方面,集权管理要适度。虽然过分的集权能够有利于对资金进行集中控制和统一调配,但却会挫伤成员企业的积极性,相对集权则能够较好的处理集团母子公司间的财权分割,统一管理、分级核算等等各种问题。另一方面,集权管理主要的控制点。毫无疑问,过分的分权可以充分的调动起成员企业的积极性,但与此同时,集团的整体优势以及资源的聚集效应难以发挥出来。所以,在实际的操作中,要明确控制好财务管理的集权程度,科学制定分权的控制规范,防止过分的分权。
(三)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监督体系,强化集团内部的监控
首先,加强企业集团整体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的建设,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子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监督和完善子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其次,实行离任审计制度,对子公司责任主体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最后,可以通过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保证集团公司的财务会计政策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并积极推动企业集团的财务集中控制。
参考文献:
[1]董长青.浅析企业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现代商业》2010年29期
[2]李剑峰.浅谈集团化财务管理《中国商界》2009年5期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是当前财经界的热点问题。2006年3月20日,本刊就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利润调节和财务处理的影响,采访了我国著名的会计专家、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的陈敏教授。
《中国总会计师》:陈教授,您好!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新会计准则的出台,企业可能极大地改变财务报表数据,您认为上市公司利润也将在短期内发生剧烈的变化吗?业内人士分析,新会计准则有可能增加上市公司调节利润手段,对此您怎么解读?
陈敏:我国这次会计改革,修改了原有的17个会计准则(16个具体准则,1个基本准则),出台了21个新准则,基本上构建了完整的会计准则框架。这次会计改革的背景、口号与前两次改革相距较大。这次改革的口号是“与国际惯例趋同”,不是2001年的“与国际惯例协调”,也不是1993年的“与国际惯例接轨”。
这次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强化相关性,重视可靠性。重新启用公允值,根据资产取的方式确定计量属性;根据不同资产减值特征,确定减值损失的处理方法,而不统一使用“备抵法”;债务重组损失重返利润表等等。这些重大的变化给企业会计报表中某些项目数据的表述带来较大的影响。
究竟什么影响?要看报表编制者的报表预期。同样的变化对夸大利润是有利影响,但对掩盖利润就是不利影响;有些影响对报表使用者有利,有些影响对报表编制者有利。在市场经济中,报表使用者与报表编制者是博弈的双方。
如对报表使用者有利的影响――对报表编制者不利的影响:
1.母公司个别报表中,对子公司“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与“权益法”相比的影响:(1)子公司盈利情况下,母公司资产负债表“投资”额少确认(不追加投资账面值);利润表“投资收益”少确认(除非动用留存收益分配股利),净化利润表。但是,如果企业集团发展前景很好,希望掩盖当期利润,便于今后“以丰补歉”,这一影响又属不利。(2)子公司亏损情况下,母公司资产负债表“投资”额多确认(不冲减投资账面值);利润表“投资损失”不确认或少确认(在动用留存收益分配股利情况下)“投资损失”。
2.前期差错更正需要将报表重新表述――“追溯重述”,这与过去的“追溯调整”不一样,相当于对利润表进行“追溯还原”。(1)当前期差错导致多确认利润、掩盖亏损时,要按照正确的方法重新表述前期报表。过去,由于利润表各项目数据年末“打包结转”,即都归到“未分配利润”中,结转到资产负债表上。因此,对以前多确认的利润只“一揽子”调减资产负债表中的“留存收益项目”,不能在利润表中暴露企业的亏损。(2)当前期差错导致多确认亏损、掩盖盈利时,重新表述的前期利润表,就是前期盈利的原面貌。
如对报表编制者有利的影响――对报表使用者不利的影响:
1、《非货币资产交换》恢复使用公允值,虽然需要判断交易的“商业性实质”,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判断的客观性较弱”,由此,为报表编制者提供了“利用公允值”,制造虚假利润的机会。
2、《债务重组》恢复“重组收益”进入利润表的资格,又给利润表带来“虚假繁荣”的机会。
3、《投资性房地产》引入“公允值计价模式”(期末根据公允值变化调整账面值,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在公允值不公允的情况下,为企业调节利润开辟了“用武之地”。
《中国总会计师》:有专家认为,新的会计准则实施后,对企业账务处理会造成一定期限内、一定程度上的混乱,对此,您怎么看?
陈敏:不一定混乱。因为混乱与否,取决于执行者的能力――企业财务人员对新准则的理解,对新准则变化点、变化内容、变化方法的挖掘与掌握。如果前期对新准则的学习、领会、梳理、归纳、总结下功夫不够,混乱在所难免。
出现混乱的可能有:1.误解了新准则;2.新准则与以后针对新准则出台的“会计制度”不匹配;3.具体准则之间存在矛盾。如《资产减值》准则中第十七条提出:“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在《存货》准则第十九条中规定:“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为了避免出现混乱,企业账务处理的难度与工作量要加大。这次会计改革,针对17个旧准则和2001年以来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变化幅度很大,有些重要的准则几乎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都给账务处理增加了难度和工作量,如:
1、《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将子公司投资改为成本法,还要为编制合并报表调整为“权益法”另设完整的账簿记录。一项投资,在母公司个别报表上的确认基础与在合并报表上的确认基础不同。
股权投资的正负差额并非相反推理。尤其在计提减值准备、处置投资时计入资本公积的负差额还要转出,重新计算损益。
2、《企业合并》准则,区分同一控制与非统一控制,两种性质的控制初始计量的计价基础不同,报表效果不同。
3、《合并报表》准则,合并现金流量表要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的现金流量表为基础,抵销母公司与子公司相互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这种编制方法在我国属首次提出。怎样操作?合并现金流量表的工作底稿怎样设计?这些对企业财务人员几乎是未知世界。
4、《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准则,将应收款、应付款归入其中,虽符合金融工具本质,但对我国会计人员的观念差别很大,再加上金融资产的分类及各类资产的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的差异,以及各类金融资产的转换,这些都容易使会计职业者陷入混乱。
5、《资产减值》准则,引入了资产组、资产组组合、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新理念。哪些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哪些不计提?哪些资产减值准备可以转回,哪些不能转回?哪些资产减值转回计入损益表,哪些计入资产负债表?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地进行梳理。
6、《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与过去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准则有什么关系?现在是什么关系(可以相互转换)?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计价模式”与“公允值计价模式”有什么本质区别?不同计价模式对报表效果的影响?
7、“前期差错更正”要求用追溯重述法进行调整,这对我国会计人员也属“史无前例”。
而有些变化还会大大减少会计核算工作量。如公允值的启用,将大大减少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减少年末纳税调整的工作量。这次会计改革对会计专业人员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挑战,需要他们进行及时地知识更新、观念更新。“更新”比“初学”更增加了摆脱旧观念的负担与挑战,而“先入为主”可能是学习新准则的最大的障碍。克服障碍的方法,是在“旧制度”、“旧准则”的基础上捕捉变化点,这样也许能事半功倍。
股权激励是公司以本公司的股票为标的,对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职工进行的长期性激励,目前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法律规定,为拟采用股权激励方式的公司打开了合法解决股份来源问题的通道。
《公司法》第143条中明确规定了四种收购股份的方式,其中之一是公司经股东大会决议后,可以通过收购本公司股份的方式得到股份并将其奖励给本公司职工。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中,也明确了拟实行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可以根据本公司实际情况,通过回购本公司股份的方式解决标的股票来源。
由此可见,对职工进行股权激励的股票来源渠道可以通过公司股票的回购得到解决。而我国现有法规制度中对股份回购所需资金来源的会计处理有着不同的规定,这给实务操作带来了较大选择和操纵空间,从而可能对公司财务状况等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
一、回购股份资金在税后利润中列支
1.《公司法》第143条在规定了公司收购的本公司股份用于职工激励时,不得超过本公司已发行股份总额的百分之五;用于收购的资金应当从公司的税后利润中支出。
2.财政部财企〔2006〕67号《关于公司法施行后有关企业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中规定: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公司法》第143条规定回购股份,应当按照以下要求进行财务处理:
(1)公司回购的股份在注销或者转让之前,作为库存股管理,回购股份的全部支出转作库存股成本。库存股转让 时,转让收入高于库存股成本的部分,增加资本公积金;低于库存股成本的部分,依次冲减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以前年度未分配利润。
(2)因实行职工股权激励办法而回购股份的,回购股份不得超过本公司已发行股份总额的百分之五,所需资金应当控制在当期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数额之内。股东大会通过职工股权激励办法之日与股份回购日不在同一年度的,公司应当于通过职工股权激励办法时,将预计的回购支出在当期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中作出预留,对预留的利润不得进行分配。公司回购股份时,应当将回购股份的全部支出转作库存股成本,同时按回购支出数额将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转入资本公积金。
3.《企业财务通则》第50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以回购股份对经营者及其他职工实施股权激励的,在拟订利润分配方案时,应当预留回购股份所需的的利润。
根据以上规定,公司回购股份用于职工奖励所需的资金可以从税后利润中列支,并作为利润分配的一部分,在当期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中作出预留。也就是说,这部分预留的利润实际上被限定用途,不允许向公司现有股东进行分配,并应转入资本公积金,在职工行权时,根据行权时价格与回购股份价格的差额,调整这部分资本公积金额。
二、回购股份资金在成本费用中列支
财政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11号-股份支付》,对股权激励政策规定了相应会计处理方法。该项准则的应用指南中规定:企业在等待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按照权益工具在授予日的公允价值,将取得的职工服务成本计入成本费用,同时增加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在职工行权企业收到价款时,转销交付职工的库存股成本和等待期内资本公积的累计金额,同时按照其差额调整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三、回购股份不同处理方式的影响分析
从以上举例的处理结果看,不同的处理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以及纳税筹划等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分析如下:
1.对财务状况的影响
如果股份回购的资金从税后利润中列支,不会影响公司当期损益;如果将股份回购的资金在成本费中列支的话,则是将股份回购看成是为更好地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职工的报酬,与支付给职工的其他报酬一样计入当期成本费用,会直接影响公司的当期利润。
2.对纳税筹划的影响
如果回购资金从税后利润中列支,由于不影响当期利润,所以不需进行纳税调整、不会对当期所得税费用产生影响,因此没有税收抵减作用,从而使公司股东为激励政策的实施多负担了税收成本。
3.对财务指标的影响
《企业财务通则》中明确规定:股份有限公司依法回购后暂未转让或者注销的股份,不得参与利润分配,因此,在计算公司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时,需要考虑这些未转
实行股权激励计划是公司建立长效激励机制首选的一种方式,目前许多公司相继推出股权激励计划,其作用已勿需置疑,所以在国家出台的相应法律制度中,规范统一的回购资金列支渠道,已是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在确定回购资金的来源有关制度时,应充分考虑以下方面:
1.在税后利润中列支回购股份资金,其本质是将股东权益在现有股东及未来股东之间进行再分配,所以,以下情况,从税后利润列支是合理的:
回购股份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注册资本或与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其他公司合并等。这种情况下,股东为了公司的持续发展或扩张等原因,愿意将原有股东权益在新老股东之间进行重新分配,所以在税后利润中列支回购股份资金,可以防止出现不同类型股东之间利益的不平等,保证股东享有的权益。
2.当公司回购股份的目的是为了奖励职工为公司所做出的特殊贡献,或者将其当期乃至未来很长时期的经营状况与职工的利益挂起钩来,通过未来服务年限、未来收益指标等行权条件来约束所回购股权的分配对象或数量时,此种股权激励的本质是为了对职工进行奖励,使正常经营成本的一部分,或者是为了获取职工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更好、更多的服务。那么从现实角度分析,公司对职工采取期权性质的长期股票激励政策与即时的现金激励一样,都是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需要付出的代价,只不过是支付报酬的时间和方式有所变化,但这些并不会改变这种支付的实质,所以这些激励措施的现金流出完全符合费用的定义和确认条件,因此作为成本费用列支是合理的。
3.如果回购的股份在未转让或注销前不参与利润分配,对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的影响,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如果回购股份是准备注销的,则由于流通股数的绝对减少,会使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增加。如果回购的股份是用于奖励职工的,则现有股东可供分配利润的增加只是一种暂时的表象,随着行权日的到来,股东真正可获得的利益并不会增加,且在税后利润列支回购款项的情况下,如行权价低于回购股票时的价值,原有股东会让渡一部分利益给未来潜在股东,所以必须考虑这些股份期权的稀释作用,以便投资者正确理解公司的财务指标,做出合理的投资判断和选择。
[关键词]财务分析;财务管理;会计信息;会计;现代公司
一、公司财务分析概述
财务分析是指以公司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等为依据,分析使用的大部分数据来源于公司公开的财务报表。财务分析的最基本功能是以财务报表为起点,将大量的公司报表数据转换成对特定决策有用的信息,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系统地分析和评价公司的过去和现在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情况,目的是了解过去、评价现在、预测未来,帮助公司利益集团改善决策。因此,财务分析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公司的财务报表。
财务分析的结果是对公司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作出评价,或找出存在的问题。财务分析是个过程,是把整个财务报表的数据分成不同部分和指标,找出有关指标的关系,以达到认识公司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的目的。财务分析是分析和综合的统一,在分析的基础上从总体上把握公司的经营能力。
财务分析同时也是认识过程,通常只能发现问题而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只能作出评价而不能改善公司的状况。财务分析是检查手段,如同医疗上的检测设备和程序,能检查一个人的身体状况但不能治病。财务分析能检查公司偿债、获利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分析越深入越容易对症治疗。但诊断不能代替治疗。财务分析不能提供最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它能指明详细调查和研究的项目。
二、公司财务分析在经济管理中的现状
现阶段公司财务管理并没有与会计核算工作相区分,所做的仍然只是对已经发生的会计事项,也就是会计核算的结果进行分析。从而为公司的后续发展方向提供依据。相对于现代财务管理及其财务分析方法而言,财务分析存在一定的缺陷性和局限性。
首先,现阶段财务分析只停留于对公司经济管理相关信息进行会计核算处理的层面,没有对相关财务核算结果的有用信息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总结,不能给公司的经营管理提供高效、准确的决策依据,因此,财务分析并没有真正发挥财务分析作为现代经济管理重要手段所应具有的重要作用。其次,现阶段财务分析缺乏相应合理和有效的手段,限制了财务分析作用的发挥。现代财务分析理论中所包含的比率分析、因素分析、比较分析和趋势分析等财务分析方法,在财务管理理论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现代公司的结构日益复杂,通过财务分析,有效利用财务数据信息实现正确经营决策和预测显得愈加重要。最后,财务分析存在局限性。因为财务分析的依据是会计报表,而会计核算有特定的假设前提,并要执行统一的规范。因此使用公司报表数据。不能认为报表揭示了公司的全部实际情况。
另外。分析所需报表是否真实、对同一会计事项的不同账务处理、会计政策的选择、不同企业使用的比较标准的不同等问题也是影响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应当说,只有根据真实的财务报表。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分析结论。在比较分析时,必须选择比较的基础作为评价公司当期实际数据的参照标准。包括本公司历史数据、同业数据以及计划预算数据。
由于现阶段财务分析存在上述缺陷,并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公司经济管理的要求,因此,现代财务分析必须在公司财务人员利用财务数据和指标的多少来判定公司经营和财务状况的过程中,全面考核。掌握表外因素。遵循一定的理论方法,在以报表数据为基础的有效财务分析下,不但可以了解公司实现利润和偿债能力的高低,而且可以发现公司经营风险的大小和公司资金结构的优劣,使经营者在公司运营的诸多方面作出正确的决策,用最小的风险、最健康的财务状况来实现最大的利润。
三、公司经济管理中应用财务分析的状况
关键词 财务分析 物业管理公司 方法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兴起与发展,物业管理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壮大起来,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新生力量。随着物业管理公司对现代财务管理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很多物业管理公司也开始关注对自身财务数据的分析。物业管理公司的财务分析工作在整个财务管理体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财务分析形成的数据与结论能够为公司管理层和相关利益团体的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总的来说,财务分析是企业进行财务核算的重要工具,能够有效帮助企业总结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经验,发现问题,合理预测,提高效益。可以说,每一家公司的财务分析工作都涉及到分析现状、规划未来的内容,物业管理公司也是如此。物业管理公司财务报表需要针对不同使用者,采用不同的财务分析方法,分析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物业管理公司的财务分析主要集中在对物业经营、房屋修缮、社区综合服务等经营活动领域,主要利用会计核算、统计等有关信息,对不同期间的经营活动产生的数据进行比较,大多采用对比分析方法,找出问题和根源,再采取措施修正,不断提高物业管理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
二、物业管理公司财务分析的主要目的与应用分析
财务分析对于物业管理公司管理层和外部利益团体都有着重要意义。对于物业管理公司来说,只有对自身的财务数据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才能及时地发现自身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了解在哪些领域还有改进空间,从而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对于外部利益相关者来说,由于各自的目的和需求大不相同,所以对于财务信息的要求也不一样。具体来说,对于业主来说,主要需要通过一些财务数据客观上了解物业管理公司是否有着高标准的服务质量。对于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层来说,需要通过财务分析判断公司的长短期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现金流状况以及未来发展的整体趋势,从而对自身综合管理能力进行评价。对于投资者来说,主要需要了解物业管理公司的盈利能力;对于债权人来说,则需要重点关注物业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等与偿债能力相关的指标。由此可见,物业管理公司在进行财务分析工作时,满足内部管理层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都十分重要,在我国会计准则和相关财务报告编制规定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反映出多方需要的信息。总的来说,物业管理公司财务分析的具体目的与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价特定时点公司的财务状况。
财务分析最直接的是反映出公司一定时期下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构成状况,在此基础上评价出企业的经营效率、偿债能力、经营风险。对于物业管理公司来说,财务分析需要能够覆盖公司经营、管理、服务流程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对重大项目需要根据财务状况做出合理预测,做好成本预算;在具体的实施环节,也注意跟进观察,重视对新情况的分析,在公司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做好信息传递工作,注意工作前后期的财务对比分析,观察影响企业获利水平的各项指标以及异常波动的内容。
(二)评价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水平。
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水平在财务分析的过程中能够得到集中反映。总的来说,物业管理公司的经营过程就是运用自身的资产逐渐获得利益的过程,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资产的管理水平上,分析资产的管理水平,能够帮助物业管理公司评价自身的资产管理情况、营运情况,从而反映出公司的整体的管理水平。举例来说明,物业管理公司需要密切关注资产购买、投入使用、修缮、保管等各个环节的经费支出与最后的经济成果进行对照,主要分析资产的投入是否恰当,有没有由于管理不善带来的无谓损失,然后再评价相应资产的获利能力,从而不断提高物业管理公司的资产管理水平。
(三)衡量物业管理公司的盈利能力。
物业管理公司的经营管理目标多种多样。从广大物业管理公司的实际经营运作过程来看,单纯依靠物业管理相关服务所获得的利润其实并不高,然而,任何公司都是以盈利为最根本的目标,物业管理公司也不例外。鉴于此,物业管理公司也需要追求自身的新的利润增长点,因为公司的盈利能力不仅对公司管理层与投资者十分重要,对于债权人、投资者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物业管理公司的盈利能力往往也影响着人们对于物业公司的选择,人们都希望能够选择一家经营水平高、管理理念先进的物业管理公司。
物业管理公司财务分析的目的在于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管理水平的评价,为公司管理层和利益相关者进行经济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三、物业管理公司财务分析的主要方法
物业管理公司的财务分析方式按照不同的侧重点有着不同的划分,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两类方法体系。
(一)按照会计要素分类。
1、资产负债表分析。资产负债表分析是一类静止的分析方式,主要依据资产负债表的数据进行客观评价。资产负债表是对某一时点公司经营状况的全面反映,是财务报表体系中较为综合的一项。通过对物业管理公司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直观看出公司的长短期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以及潜在的经营风险。
2、损益表分析。对物业管理公司的损益进行财务分析主要是为了揭示一定时期内物业管理公司的经营成果。物业管理公司需要依靠损益表了解公司财务状况的发展变化,掌握自身的盈利能力状况,通过对收入、费用、利润等基础数据的分析,找出一段时间内公司经营的长处和不足,从而在控制成本费用、提高服务质量、拓宽服务领域等方面下功夫。
3、现金流量表分析。对于现代企业财务分析来说,现金为王的理念早已不陌生。现金流量表能够揭示出公司一个会计年度的现金流入与流出的信息,包括筹资、投资、分配等重要环节,为公司揭示出现金流量变化的情况与原因。对现金流量表的深入分析,能够便于公司衡量自身获取现金的能力,了解公司未来主要经营领域可能发生变化的方向,从而加深对公司财务分析工作的理解。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不少企业开始意识到单纯的对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向表的分析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还需要将一些特定的分析方法应用到实际的财务数据之中。
(二)按照分析方式的分类。
一般来说,最常用的财务分析方法有横向分析、纵向分析、综合分析三大类。每一类分析方法都有使用的具体范围和特点。
1、横向分析。横向分析又叫做比较分析法。简单来说,就是将物业管理公司同一时期报表中的几个项目进行平行对比,反映出数据间的关系,我们最熟悉的构成分析与比率分析就是横向比较的广泛应用。
2、纵向分析。纵向分析主要通过物业管理公司多年的财务报表或比率进行对比,反映出这段期间物业管理公司财务状况的变化趋势,是一种趋势分析法,其中应用最多的是比率分析与指数分析两类。
3、综合分析。除了前面提到的横向分析、综合分析之外,现代物业管理公司越来越重视综合分析。虽然横向分析与纵向分析能够客观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状况与变化趋势,但是对于公司整体管理水平的反映还存在一些空白地带,两种方式都有着各自的侧重点,如果能将其结合起来,就能很好地弥补单独依靠任何一种方法的缺陷和不足。鉴于此,为了更全面、系统地反映公司运营的总体状况,需要将上述两种分析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判断,其分析结果不仅能够反映出公司当下经营中的优势和劣势,也能帮助公司找到改善管理的方向。目前综合分析方法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是“杜邦分析法”。
综上所述,物业管理公司需要以财务报表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系统化地评价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管理水平。目前,我国的会计制度与公司法中都有明确的要求,物业管理公司必须要提供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等内容,物业管理公司的财务分析工作正在朝着一个科学规范的方向迈进。
四、结语
在实际的财务分析工作中,横向分析往往是应用最多的分析方式,特别是比率分析法已经成为众多财务分析教科书中大书特书的分析方式。总的来看,横向分析与纵向分析分别能够从不同侧面反映出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从单纯追求速度的阶段逐渐过渡到追求效率的阶段,物业管理公司应该顺应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潮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各项资源,为业主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外部投资者赢得更为客观的回报,这也是物业管理公司进行财务分析的最根本动机。
(作者:成都嘉宝商业物业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财务中心,会计师,大专文化,毕业于西南财大商业经济管理专业专科)
参考文献:
[1]高永涛,杨国兴.集团化物业管理财务报告分析.现代物业2010(9).
关键词:财务分析;财务分析报表;流程
中图分类号:F810.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127-02
一、财务分析和财务报表
财务分析是指以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为依据和起点,采用专门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的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目的是了解过去、评价现在、预测未来,帮助利益关系集团改善决策。财务分析的最基本功能,是将大量的报表数据转换成对特定决策有用的信息,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
财务分析的依据是财务报表,分析使用的数据多数来源于公开发表的财务报表。因此,正确理解财务报表是财务分析的前提和保证。而要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作出准确的评价,而预防出现不合理的问题,则需要依靠正确的财务分析结果。
二、财务分析的流程
1.资金运作分析:根据公司业务战略与财务制度,预测并监督公司现金流和各项资金使用情况,为公司的资金运作、调度与统筹提供信息与决策支持;
2.财务政策分析:根据各种财务报表,分析并预测公司的财务收益和风险,为公司的业务发展、财务管理政策制度的建立及调整提供建议;
3.经营管理分析:参与销售、生产的财务预测、预算执行分析、业绩分析,并提出专业的分析建议,为业务决策提供专业的财务支持;
4.投融资管理分析:参与投资和融资项目的财务测算、成本分析、敏感性分析等活动,配合上级制定投资和融资方案,防范风险,并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
5.财务分析报告:根据财务管理政策与业务发展需求,撰写财务分析报告、投资财务调研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等,为公司财务决策提供分析支持。
三、财务分析的内容及方法
(一)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
1.资产负债表分析。资产负债表分析,是指基于资产负债表而进行的财务分析。资产负债表反映了公司在特定时间的财务状况,是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结果的集中体现。通过分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能够揭示出公司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公司经营稳健与否或经营风险的大小,以及公司经营管理总体水平的高低等。
2.利润表分析。利润表分析是分析企业如何组织收入、控制成本费用支出实现盈利的能力,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同时还可以通过收支结构和业务结构分析,分析与评价各专业业绩成长对公司总体效益的贡献,以及不同分公司经营成果对公司总体盈利水平的贡献。通过利润表分析,可以评价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它反映的盈利水平对于上市公司的投资者更为关注,它是资本市场的“晴雨表”。
3.现金流量表分析(Cash Flow Analysis) 。现金净流量是指现金流入和与现金流出的差额。现金净流量可能是正数,也可能是负数。如果是正数,则为净流入;如果是负数,则为净流出。现金净流量反映了企业各类活动形成的现金流量的最终结果,即: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入大于现金流出,还是现金流出大于现金流入。现金净流量是现金流量表要反映的一个重要指标。
4.成本费用报表分析 。一般采用国家标准财务表格模板。
5.财务会计报告综合评价分析。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文件,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综合的分析,以便了解和掌握企业财务状况及生产经营情况。财务会计报告是综合分析企业经济内涵的基本依据
另外,内部分析内容还应有企业经营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和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形成原因分析。
(二) 财务分析的方法
主要的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
1.比较分析法(纵向比)。是通过指标间的对比,从数量上揭示指标间的差异的一种分析方法。其主要作用在于揭示指标间客观存在的差距,并为进一步分析指出方向。用于比较的信息既可以是绝对数,也可以是相对数。
2.比率分析法(横向比)。是指运用同一张会计报表的不同项目之间、不同类别之间、或两张不同会计报表的有关项目之间的比率关系,从相对数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和考察,借以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存在问题的一种方法。
3.因素分析法(横向比)。又称为连环替代法,是将一项综合性的指标分解为各项构成因素,顺序用各项因素的实际数替换基数,分析各项因素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
4.趋势分析法(纵向比)。是根据企业连续数起的会计报表,比较各期的有关项目金额,以揭示当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增减变化的性质和趋向的一种分析方法。
四、改进财务分析的措施
1.改进财务分析技术以符合行业先进标准
财务分析是在会计基础上把数据通过技术分析转化为评价企业经营成果的具体信息。所以,财务分析中所用到的不同技术分析方法也将直接影响到最终对企业业绩的评价。为了使所得到的信息真实准确,并且在会计 能够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进行同步比较,财务分析中所采用的技术分析方法应该符合行业标准,淘汰企业落后的财务分析方法,提高分析效果,这样,才更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