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殊学校职业教育范文

特殊学校职业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殊学校职业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特殊学校职业教育

第1篇:特殊学校职业教育范文

一、课程:因地制宜

特教学校开展职业教育,首先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职业课程的设置是根本,关系着学生的未来。《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要求“以培养就业能力为导向,建好实习实训基地,进一步加强对残疾学生的就业指导”。要避免毕业生靠简单出卖体力在企业打工,留住他们在家乡就业,职业教育课程就必须接地气,课程的设置要立足区域实际,针对本地区地理特点,考虑地区经济特点,因地制宜,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努力教会学生掌握适应家乡生产劳动的实用技能。

(一)因地制宜,设置职业教育课程

学校开展职业教育要从实际出发,立足区域实际。福建省南平市盲聋哑学校地处闽北山区,山岭耸峙,低丘起伏,风光秀美,“双世遗”武夷山水名扬天下;资源丰富,盛产锥栗、柑桔、茶叶、笋竹,是中国竹子之乡、中国锥栗之乡,武夷岩茶北苑贡茶更是香飘海内外。学校因地制宜,确定了具有闽北特色、适合学校开展的三类职教课程:一是适应大武夷旅游纪念品市场,以旅游纪念品制作为主的手工类课程,如串珠、丝网花的制作、铝艺手工、烙画等;二是适应日常生活,居家必备的家政生活技能课程,如家乡风味糕点的制作、家乡菜的烹调等;三是适应社会,如家乡常见瓜果蔬菜的种植与竹山、茶山养护等劳动生产课。目前,学校形成了“二室一基地”(手工资源教室、家政资源教室和山地连片劳动基地)的实践型劳动技能教育模式。

(二)因地制宜,制定课程教学目标及评价体系

确定职教课程后,学校因地制宜,紧密联系闽北实际,分别制定了“二室一基地”职教课程教学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的三维教学目标体系。手工资源教室教学的知识目标是:A.了解家乡武夷旅游特色纪念品的类别;B.知晓家乡武夷旅游特色纪念品制作的材质、制作工艺;C.掌握家乡武夷旅游特色纪念品制作的基本技术环节。技能目标则是熟练掌握1—2项常见武夷旅游特色纪念品的制作基本实用技能。至于素质目标,我们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学会社会沟通交往的基本技能,成为合格的专业劳动者,自立自强,服务于社会。在课程的安排方面,“二室一基地”的职教内容在职高三年中,年级段不同则各类课程比例不同,明确各年级学习的侧重点。改革课时编排,将实践型劳动技能课全部安排在每天下午,使之具有一定的弹性操作空间。而在课程评价方面,制定过程性考察评价机制,主要结合学生平时的实践操作表现进行评价,可以是教师点评,也可以是生生互评,只要掌握操作要领,能在实践中独立自主正确操作,就算合格。例如海绵宝宝串珠的制作、玉米的松土施肥等考核,能够按照规定的程序步骤、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该项技能即算合格。

二、学习:因人制宜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学什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体因素、家庭及社会各方面因素。由于聋生身心条件各不相同,职业教育要学什么,要从他们各自特殊身心实际出发,因人而异,选择适合他们自身身心特点的技能学习。同样是听力障碍的聋生,有的伴随智力障碍,有的伴随视力障碍,还有伴随手、脚肢体残疾等。如果“一刀切”,显然是不合适的。同时,学生学的内容更要考虑到家庭背景、家庭经济条件、家庭可支持条件等。学校对于进入职高部学习的每一位学生,要建立学生职业能力(就业)评估表,这个表至少应包括以下一些内容:A.学生基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通讯地址、健康状况、运动体能状况等;B.学生家庭状况,包括家庭组成、经济状况、家庭生活环境生态状况、父母对孩子就业的期望等;C.学生职业能力表现,包括学习能力、沟通能力、操作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会化及情绪行为调节能力、个体就业意愿等。因此,班主任要在新生入学第一个学期里,通过调查、家访、座谈等方式,详细了解学生个体及家庭各方面状况,完成评估表的填写,为未来职业学习指明方向。

三、教学:精准施教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必须牢固树立精准意识,既要注重普遍受用基本技能的通识教育,又要区别对待每一位学生,重视适合学生个体的专项教育,不搞一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准施教,确保学生扎实掌握适合自己又适合家庭及家乡生活的实用职业技能。

(一)生产劳动知识的通识教育

由于生产劳动的复杂性,生产劳动技能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但就劳动技能而言,有许多共性的部分。在职业教育中,要普遍开展生产劳动技能的通识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比较全面的生产劳动知识,着力提高作为一名普通劳动者的各项就业素质,更要特别注意加强思想教育,端正作为普通劳动者的思想问题。近年来,我们在开展劳动技能教育过程中,注重实践性,突出实践性,真抓实干,用行动说话,开展经常性劳动竞赛,褒扬先进,督促后进。举办“手儿谁最巧”“我为同学做道家乡风味菜”“哪些苗儿长得好”等评比活动,努力营造“我劳动我光荣”的氛围,教育学生端正劳动态度,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二)提升就业能力的专项教育

为让学生真正掌握谋生的职业技能,在广泛开展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要强化以提升就业能力为主的专项教育。考虑到特教学校班级生员较少、个体差异大的情况,提升专业能力的专项教育不宜按课时搞统一的班级授课制,要以专业为平台,开办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项目,让每一位学生真正掌握职业技能,执行弹性授课和学习时间,具体根据学生个体实施精准教育,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习得一项专业技能。首先,为每一位学生制定劳动技能个别化学习方案。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我,帮助学生综合分析自身身心特点、学习能力、家庭现状等情况,引导学生选择一项适合自己的劳动技能作为主修技能,有计划、有步骤地认真学习。其次,教师要为每一位学生制定劳动技能个别化教育方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专业技能制定课程教育计划,特别是要因时制宜灵活安排教学课时,确保学生真正掌握劳动技能。例如,有两位学生的家庭都拥有数十亩的乌龙茶山,家境殷实,学会茶叶种植管理技能对他们今后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为他们专门开设乌龙茶种植管理专业,聘请相关技能人员专职辅导。辅导老师不仅搜寻有关乌龙茶的种植管理资料给予讲授,更在春夏茶山管理的关键节点,就如何施肥、采摘、除草、灭虫害、修剪等带领他们到茶山实地进行劳动实践,使其真正掌握这项劳动技能。

四、成效:形成特色

第2篇:特殊学校职业教育范文

一、数学教学要为专业服务

数学知识在许多学科里有广泛的应用,如会计基础、统计原理、计算机电工基础、建筑、测量程序设计等。没有数学基础知识这些学科是没有办法学习的。因而数学在职业学校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而且必须让学生建立起一定数学的基础,才有利于以后的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职业学校教育决定数学教学必须具有服务性,因此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师要牢固树立数学教学为专业服务的指导思想,从教学原则到教学内容都要切实做到为专业课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在不破坏数学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的基础上,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数学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切实做到数学课为专业课服务。

二、数学在各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

数学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大量的数学基础知识,还能学到数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一些数学知识学生可能会很快忘记,但数学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却得到了逐渐培养,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数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职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做事,数学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取决于数学知识在该专业中的作用以及在专业技能实践中的需要。数学在专业课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专业课的学习质量。专业课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数学有依赖性,离开数学课的密切配合,专业课的教学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

我们应该从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实践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依赖程度来认识数学课程的地位和性质。从专业学习和专业技能实践的角度来看,数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所必备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素质,该课程的教学必须服务、服从于专业需要,这就决定数学课是一门预备性、服务性的课程。

但是由于职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将来从事的是以操作为主的工作,在一些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上都认为学生学好专业课就行了,从主观上缺乏对数学的重视,没有认清数学对专业课的影响,加上学生在以前中学阶段没有打好基础等因素,使得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造成学生轻数学课而重专业课的现象,表面上看对专业课有利,实际上却不然。因此,教师和学生必须从思想上认清数学课与专业课的关系,认识到数学课对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平,为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

三、数学课教学内容应突出专业特色

教学方法传统缺少与职业的结合。大多数的教师现在用的是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这是不适用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本没办法让他们接受教师传授的数学知识。教师大多数是在为教学而教学,与专业课,与现实生活结合太少,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我们应该采用更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与课程内容、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数学课的教学内容不能认为是教学材料的简单堆砌。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应该是在选取内容、组织方式和阐释的观点、方法等方面都将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职校电工电子类专业的数学教学应该从数学的基本常识、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际需要来选编适合职校层次学生学习的必要内容。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了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数学》通用教材,上册是所有专业通用,是职校学生在校期间所必备的基本数学知识,下册是与电工电子类专业相结合部分。这套教材基本符合了够用、与专业结合的大原则,但在具体上课过程中还要灵活应用,对教材进行适当整合。如:针对教材下册可作如下整合:在第一章三角函数及其应用中,1.1诱导公式,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公式,不做过难的要求。1.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只要求学生会用公式即可。1.3正弦型曲线与正弦量,需要结合上册3.3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重点讲解振幅、周期、频率、初相、相位、相位差等概念,同时五点作图法画正弦曲线也非常重要,这些为今后学习单相、三相交流电打下基础;在第二章复数中,2.1复数的概念,2.2复数的几何表示,2.3复数的三种表示形式,2.6正弦量的复数表示需要重点讲解,为今后交流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第三章逻辑代数基础中,由于该章内容相对独立,可以放在脉冲与数字电路专业课中进行教学。

四、数学课要与专业知识融合

第3篇:特殊学校职业教育范文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省教育科学特殊教育研究基地,湖南长沙,410217)

[摘要] 手语作为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对学生手语专业技能的培养、个人专业的长远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手语课程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手语专业技能的高低、决定特殊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针对目前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手语课程教学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设置、师资建设、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手语课程教学的有效措施。

[

关键词] 高职院校;特殊教育;手语教学;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1-0083-03

[收稿日期] 2015-01-16;[修回日期] 2015-01-26

[基金项目]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2013-2014年度重点项目“高职院校《中国手语》课程‘六化’教学改革研究——以长沙职业技术学院为例”(CZJG14A01)

[作者简介] 罗笑(1984-),女,湖南长沙人,长沙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特殊教育及师资,手语翻译。

手语不仅是聋哑人、聋健人群进行相互交际、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也是和谐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1]。2006年联大第61届通过的《残疾人权利公约》明确指出,“语言”包括口语和手语及其他形式的非语音语言,正式明确了手语的语言地位。我国聋哑残疾人数量全球第一,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10年的统计,我国有听力残疾人2054万,数量仍在逐年递增,社会急需大量手语翻译人才。尽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7年将手语翻译员列为第八批新职业,教育部将《手语》课程列为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然而,全国持证的专业高级手语翻译人才不足千人,远远不能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手语”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和高职综合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所开设的必修课之一。手语同普通话、音乐、舞蹈、琴法、盲文、课件制作、学科教学法、教育技术等多门课程一起,共同构成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基础模块。目前,我国手语教育仍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尤其是高职特殊教育专业《手语》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完善。本文拟从“教材选用校本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MOOC化、课程设置合理化、考核评价多元化、师资队伍专业化”等方面,探索《手语》课程“六化”教学改革。

一、手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选用(教学内容)陈旧单一

资料显示,在我国开设手语课程专业的特殊教育学院已近20所,但至今没有一部全国通用的高校手语教学大纲和系统的手语教材。作为专业教材,《中国手语》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词汇量大,记忆困难,就业时使用词汇少;专业词汇不足,缺少手语教育教学、服务管理等专业词汇[2];手语的产生与发展、手语语言学、手语语法、方言手语等重要手语理论知识(常识)缺失;针对特教岗位所需的教育教学情景式会话内容(学习、生活场景篇、常识篇、学科教学篇等),即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等等。当前,教材选用单一,教学内容过泛,缺乏实用性、生动性、针对性(或情境性),成为手语课程教学的首要问题。

(二)教学方法简单陈旧

由于中国手语课程的历史较短,手语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加上手语教师教学水平的参差不齐,导致教学方法呆板陈旧,传统的单线“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过分地强调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参与度[3],导致课程教学中缺乏互动和活力,加上手语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脱节,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潜力的有效发挥,课堂气氛沉闷、压抑。

(三)教学手段古老单调

教学手段落后,大多仍然局限于课堂灌输知识、黑板板书,有时也能从网络下载一些手语自编舞蹈视频、聋人电影等供学生观看,但与手语教材内容完全脱离,学生未能形成深刻的学习印象。这种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古老教学手段,同新时期手语课程的性质、特点极不对称,缺乏对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工具)的深刻认识和充分利用。

(四)课程设置欠合理

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课程培养目标不明确,课时量严重不足,同手语在特殊教育专业中的重要地位不相适应。以长沙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特殊教育专业手语课程的培养目标为:通过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使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熟悉并掌握中国手语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汉语手指字母方案》《手势动作图解符号说明》《汉语手指字母图》和《常见手指仿字类手势动作式》;在熟练掌握《中国手语初级实验教材》和《中国手语中级实验教材》2164个手语单词和228个简单句子的基础上,熟练、自然掌握常用480个新手语单词和29篇短文[4];具有在多种场合熟练、自然运用手语与听障人士进行语言交流,进行较复杂传译的能力。多年来,培养目标的确立科学、合理,但缺乏显著的专业特性和行业针对性。此外,特殊教育专业在大二时才开设“中国手语”课程,学程为一学年,总学时82课时(其中理论26课时、实践56课时),每周2课时。

(五)教师队伍(建设)整体滞后

手语是聋健人流的重要工具,也是特殊教育工作者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手语技能的好坏决定了特殊教育工作者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聋生的学习效果和思维发展。因此,作为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手语教师,其自身职业道德的高低、职业素质的优劣、职业技能的长短,都将制约学生手语学习的效果。调查发现,我国的特殊教育师资80%左右是没有特教专业背景的,这与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学历专业的类别分布有关:特殊教育专业占21.8%,普通师范专业占68.3%,其他专业占9.8%。我国《残疾人教育条例》第33 条规定:“残疾人教育的教师除应具有国家规定的普通学校教师的学历、资格外,还应具有残疾人教育专业知识,并取得专业资格证书”。但高职院校具有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的高水平手语教师数量极少,且综合素质不高,尤其是既懂手语教育又懂学生管理、心理知识的“双师型”教师不多,影响了学生手语学习的效果。

(六)考核评价欠科学

手语课程考核手段单一,缺乏灵活性、过程性、科学性。多年来,高职院校手语课程一直以期终考核为准,以笔试考查为主。这种传统单一的卷面考试存在严重的局限性,不仅不能检验教师手语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能充分反映手语的教学成果。

二、改善手语课程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校本化

高职院校应结合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注重手语教材的多样性,选用2-3本科学、实用的手语教材;鼓励一线手语教师联合特校、特教机构、福利院、残联、政法部门,积极编写具有特殊教育专业特色、适用于特教工作者岗位、社会通用,集系统性、科学系、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校本教材(如政法系统常用手语、特殊教育教学常用手语、公共场所常用手语等),增加手语的产生与发展、手语语言学、手语语法、国内外手语发展研究、手语翻译员职业守则、方言手语等手语知识;增加针对特教教学、服务管理等岗位与聋人实景交流会话(如生活场景篇、文化常识篇、学科教学篇等)、手语舞蹈和哑剧编排表演、手语翻译等实践教学内容到课堂、教材中,并纳入期终考评和书后测试内容。同时,教师可跟聋人群体学习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地方手语,教授于特教学生,有助于他们日后更好更快地融入到聋生学习和生活,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它的表现力决定了给学生传递知识的生动性与具体性。同样的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式教学跟积极创新式教学达到的效果天壤之别。我国高校手语课程的开设较晚,教学体系处在不断完善中,特教专业学生手语课程教学还需不断地实践、反思和总结,从而真正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手语翻译能力。高职院校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性的同时,应鼓励学生参加手语课题的教学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辟手语社、手语角等兴趣小组,广泛引入情境教学、微格训练、聋生示范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手语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此外,教师还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融入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快乐传真”手语游戏等多元教学(学习)模式,如初学汉语拼音字母时,教师可提问,让学生分组讨论汉语拼音字母字形的异同,进而在教师示范拼打字母中,学生逐步领悟到汉语拼音字母的特点,从而使学生对概念的掌握过目不忘、印象深刻。再如在词组的教学中,教师可出题,让学生分组,运用角色扮演法,自主编排、配合完成情景式对话训练(表演),学生学得轻松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显著。

(三)教学手段MOOC化

采用多媒体视频(如在线手语词典、聋人新闻、手语教学博客、手语微信、手语情景剧、手语电影等)、利用QQ、微信建立校园手语学习互动平台,开辟手语在线学习网络平台,充分实现教学手段的直观性、动态性和多元化,丰富学生手语学习材料的同时,提高手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性和活跃度。高职院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技术保障,通过制定奖励措施、聘请MOOC课程专家讲座、名师演示(优质特色MOOC课程)与现场指导等方式,鼓励专业教师团队花大气力、合做手语MOOC课程(亦称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将有限时间、有限地点、有限内容的手语课程教学延伸至无限空间、无限领域,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手语学习需求。这种课程资源海量化、工具资源多元化、课程使用简单化(免费化)、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时间自由化、课程参与自主化、课堂场所延伸化的教学手段,能极大考验学生引擎搜索、资源整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更能有效地推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简单地说,只要有网络的地方,世界各地的手语爱好者都能随时随地自主学习到国内外著名手语课程的任意教学片段,并进行学习效果测评,给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很受学生欢迎。

(四)课程设置合理化

依托特校、特教机构及手语翻译员岗位、行业对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岗位能力的不同要求,进一步细化手语技能的训练内容(特校教学、管理的内容;特教机构服务、管理的内容;手语翻译员岗位服务的内容)和等级要求,研制手语课程教学计划,明确手语课程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同时深入分析兄弟院校手语翻译专业的课程计划和本校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计划的应用性、时效性,从手语翻译专业自身特点出发,查找存在的问题,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先进的教学思想、优秀的教学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同时聘请特教领域资深专家、聋人学者参与教学内容的选取、课程计划的制定。优化课程体系,删减机械性的手语手势学习,增加手语专业词汇、手语语法、手语翻译技巧等实用手语知识的学习比重,同时增加手语课程的开设学程和实践教学(实践训练)时间,拓宽实践训练的场所(领域),教学时量可由当前的一学年82学时增加到两学年160学时及以上,尤其要增加学生在特校、特教机构的实习实训时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手语技能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五)师资队伍专业化

随着国家残疾人教育师资资格证书制度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建立,熟练掌握国家通用手语将成为聋教育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注重一专多能、技术技能复合型手语教师的发掘与培养,加大手语教师的在职培训力度[5],要求教师每学期至少参与两次手语专业讲座(或学习活动),至少获得两周特校的教学实践经历,及时更新手语教学理念与方法,深刻体会自然手语与文法手语的异同等;鼓励教师不仅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还要获得中级及以上国家手语翻译师、手语培训师等职业能力资格证,提高教师“双证化”比例。此外,同机械、汽车、会计、旅游等专业一样,省市教育部门也应该对特殊教育专业学生(院校)实行手语翻译类职业技能抽查,以此作为专业教学质量测评和院校育人排名的重要考察依据。同时教育部、中残联和省市教育部门,要经常性举办职业院校手语翻译员的技能比武(大赛),树立典型,推广经验,逐步组建一支高精尖的专业手语翻译教师队伍,服务于专业教学和科研转化(将手语方面的课题、项目等理论科研成果运用于手语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有效促进手语翻译的稳步发展)。

(六)考核评价多元化

引入CAEP手语职业能力资格证书考评制度。高职院校可开设CAEP手语职业能力资格证书考评内容,组织学生统一学习训练、集体考证,严格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获得小学教师资格证和普通话、英语、计算机等等级证书的同时,至少考取CAEP手语(初级)职业能力资格证。这将大大拓宽学生就业的宽度和深度,极大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生的满意度、认可度。加强过程性评价,调整优化手语课程卷面考试题目的设置,降低期末卷面考核成绩的比重,结合自评、学生互评、师评、他评等多方评价[6],将课堂表现、课程提问、手语课外实践、平时作业、手语职业资格证等多种考核方式引入学生学习综合考评体系,从手语知识掌握量、手语词汇精确度、手势艺术表现力、手语展示创新性等多方面,考核学生手语课程的学习等级,重视学生个人发展和学习过程的考核评价。同时,加大口语、手语翻译内容考核的比重,将手语技能分为口译、手译、眼力等多个项目考核,既考察学生的胆量、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又考察学生的手语看话翻译(将手语传达出的内容整理、翻译成通顺的句子)能力和手语表现力,同时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等,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均衡发展。

此外,还可以通过训练和指导手语社团,利用国际聋人节、助残日等重要节日,走入特校、福利院、残联、语训机构等单位,开展各类手语知识宣讲,普及、推广社会手语知识,与聋人一起学习和表演,积极营造更活跃、和谐的手语学习氛围。与特校、福利院、残联、语训机构、电视台、公检法系统等单位深度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力求每名学生每个学期都有2周的时间在聋人学习、生活的地方,一起学习、交流,共同提高。同时要不断完善手语课程计划,科学定位课程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梅次开,傅逸亭.聋人手语概论[M].北京:学林出版社, 1986:13-15.

[2] 中国聋人协会.中国手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6-8.

[3] 刘艳虹,等.我国手语使用状况的调查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3(2):35-41.

[4] 顾定倩,等.关于中国手语推广与研究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5(4): 3-10.

[5] 王雁,等.中国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4篇:特殊学校职业教育范文

师资职后培训的现状及归因分析

(一)培训缺乏整体规划,管理体制不顺

我国将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定位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基本任务,特殊教育学校在实施义务教育的同时开展中等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教育是在特殊教育体系内运转。这种管理体制,往往把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当做义务教育学校管理,仍然按照管理义务教育的政策管理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导致特殊教育职业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符合义务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却达不到中等职业教育的标准,这已经成为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障碍。[1]全国100多所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中大部分由实施义务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升级”兴办,另有11所隶属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由于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分布较广,管理部门繁多,学科上横跨普通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等多个类型,在培训的开展上难免容易形成死角。经常出现的现象是,普通特殊教育类培训没有职业教育环节,职业教育类培训又照顾不到特殊教育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各个学校相距较远,培训周期长,培训办班成本高,培训内容缺乏时效性;各类培训缺少规划,行成不了体系,教师培训重复性高,课程单元同一化严重,教师畏难情绪明显,无法根据各地残疾学生特点及社会职业热点进行相应的针对性培训,培训效果难以保证。

(二)培训总量少,覆盖面不够

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有39650人,其中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的22056人,仅占55.6%。[2]抽样调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下属的11所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467名教师显示,近五年来接受职后培训率达74.6%,但仍有1/4教师没有系统接受过特殊教育或职业教育相关培训(见表1)。[3]从现有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学业结构看,大部分教师所学专业不是特殊教育或职业教育相关学科。调查显示,特殊师范专科和本科毕业所占比例为0,普通师范本科毕业占18.75%,非师范本科占81.25%(见表2)。由此可见,其职后培训应首先是特殊教育加职业教育的专业性岗前培训,因为就其服务对象来看,所教学生都是视障、听障、智障、自闭症等类别的特殊需要人群,需要拥有这些领域的专业技能教师。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应当重视职业教育教师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改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培训模式为以能力、素质提高为主的培训模式,要确立融素质教育与业务培训为一体,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教学与研究为一体的教育教学观念。[4]针对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的特点,残疾人中职校教师应该是不仅具有特教知识、专业技能知识,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而针对这类特点的培训项目就更加缺乏。

(三)培训形式单一

职业教育比较明显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地方性与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市场导向性等三方面。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必须要研究适龄残疾学生身心特点,形成符合残疾人劳动特点的特色工种。据研究发现,我国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所参训项目,多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进入生产实践环节的实操环节,体现不了普教、特教、职教“三教”相结合的特点。对参加培训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调查显示,无论是特教专业毕业还是非特教专业毕业教师,85.7%以上的人仅接受过一种形式的培训,接受过两种形式培训的教师在9%左右,接受过三种形式以上培训的教师就非常少,只有个别教师。无论在一种形式培训还是多种形式培训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人数最多;其次是非特教专业毕业教师培训;接着是校本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这些数据说明:一方面,对残疾人中职校教师培训的形式单一;另一方面,在现有特殊学校中,不是所有学校都定期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见表3)。[5]此外,此类培训所配备的实训基地也相对不健全,适应不了职业教育培训“实、新、频、快”的要求。

(四)培训内容科学性有待加强,课程内容匹配度不高

调查显示,在5年内接受过职后培训的464名残疾人中职校教师中,所接受培训内容与所教学专业课程相符的有165人,仅占总数的35.6%[6],(见表4)这表明目前我国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后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因而难以有效提升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从培训的课程设置方案来看,多数培训依旧围绕三类残疾人群的心理与教育、课程与教法、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特点开设理论讲座,辅之以听障学生的服装设计、培智学生的糕点制作、视障学生的推拿按摩等技能性知识讲授。表面上看来,理论加实践的模式貌似合理,但参训教师大部分都是从普教、特教转行到职业教育的,由于培训内容和教师所教的专业课程不统一,培训经常流于形式,无法产生共鸣。

(五)培训实际效果不明显,培训的示范性和辐射性不强

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是教师基本的工作环境,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必须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才能形成和发展。由于我国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分布较广,教师来源复杂,现阶段采取的由专门培训机构承担的集中培训很难切合每个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情况,集中培训带来的工学时间矛盾突出,加上目前的集中培训主要采取课程面授、专题讲座等方式来进行,培训难以迅速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7]其次,现有的集中培训只能在点上就某一个专题对部分教师进行短期的强化培训,无法辐射到面上所有教师,培训的效益不能进一步扩大。

二、加强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

师资职后培训的对策

(一)整体规划,科学管理

大力发展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未来我国特殊教育与残疾人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趋势。为实现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全面提升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各地残疾人主管部门及教育主管部门应从整体上对我国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后培训进行整体规划,理清此类师资职后培训的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教育行政部门和残疾人管理部门应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应在调查一线中职校特点、社会热点需求的基础上,建立省、市(县)、校三级中职校教师职后培训运行体系, 加大各级专业培训基地建设,分层次(校长、骨干教师、管理人员等)、分类型(听障、智障、视障)、分主题(根 据当代职业发展特点、市场导向、不同残疾类型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来设定职业操作主题)、分阶段(入职培训、转岗培训、业务分层次进修)进行专题培训,建设一支懂残疾人身心发展特点、专业素养高、技能水平过硬的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队伍。

(二)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构建培训特色课程体系

要使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后培训落到实处,必须建立符合其特点的培训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加强研究,把握职业教育时效性,根据不同阶段教师的需求安排课程,体现课程的主体性、时效性和应用性,根据培训主体的实际情况或职业发展与残疾人身心发展及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实际需要,加大培训课题中实践性课程、情境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的比例。应通过多种途径开拓课程资源,突出高校在培训课程开发中的科研引领作用,吸收具有符合当地残疾人职业发展特点的企业参与课程的开发与辅导,发展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共同开发一些现场教学环节、主题教学环节、微课程、微资源的课程资源。

(三)健全培训基地网络建设,积极探索培训机构—学校—企业互惠合作,“培—研—用”一体化的培训基地建设模式

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是提升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专业实践技能的主要途径。各地政府及职能部门要加大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的政策和经费保障,应统筹现有基地资源,新办或协办一批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并加强各个基地横向之间的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重复培训。应瞄准残疾人就业方向,统筹新办一批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不断开发新领域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块,积极吸纳企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及一线优秀技术人员加入培训资源的建设中来,积极探索“培—研—用”一体化的培训基地建设模式。对企业而言,通过基地建立起与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师的直接联系,既可以指导教师学习熟悉企业设备,又可以在实践中研发服务于残疾人的设备与方法,从而获得产品更新;对参加培训教师而言,可以通过基地的实践操作环节,把在培训机构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业里的一线技术能力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获得专业成长;对中职校残疾学生而言,可以从中获得一线的职业技能锻炼,完成与社会相关职业的无缝对接;对培训机构而言,可以通过这种模式的探索,加强对企业产品或理念的再开发,实现培训效益的最大化,从而带动整个培训体系的健全发展。

(四)运用科学培训模式,积极探索建立网络研修共同体

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职后培训由于其涉及普通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等多个领域,必须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对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采用如专题性理论讲授模式、案例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模式、教育会诊培训模式、同伴互助培训模式、远程网络培训模式等。但据调查,每一期的培训结束,即意味着参培教师学习交流的终止,很少有培训教师在培训结束后与培训专家及参培学员之间有业务的交流与讨论,这样的培训效果就不能得到延续。各培训机构应积极探索建立网络研修共同体。每一次的主题培训应聘请一名既有高深理论知识又有一线实践经验的教授级专家作为培训的首席负责专家,帮助培训机构共同拟定培训专题、形式以及培训的后期评价标准。并在每期培训结束时,在网络上创设一个研修的社区(即时通讯群、网络社区、博客或网络论坛等),与学员共同在网络上就此主题继续探讨一些现实工作中产生的新问题。这样的培训模式能将现场培训的效应不断扩大,让首席负责专家与参训学员、参训学员与参训学员之间的培训效应得以延续,也为培训机构的后续性培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素材。

(五)突出培训的种子效应,增强培训的辐射作用,加强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的校本研修指导

校本教师培训是教师教育的应用模式之一。校本教师培训是以学校为培训基地,在上级培训机构的指导下,由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充分利用校内外培训资源,直接服务于学校,服务于教师,服务于教学的培训活动。[8]现阶段的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培训都应注重对参训学校的校本二次培训的研究与指导。要指定专门的培训指导专家,视每位参训的学员为一颗颗生命力旺盛的种子,让培训学员既是集中培训的参与者,又是回到自己学校后的培训者。还要对培训学员回校后的二次培训情况进行跟踪指导,这样才能扩大集中主题培训的效益。各个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也要在国家、省、市集中培训的基础上,加强学校的顶层设计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研究,要切实制定符合学校及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校本教师轮训计划,加强对校本培训机制、校本培训资源建设、校本培训效果评价、校本培训管理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刘俊卿.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证分析与政策调适——基于“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的数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学历、职称情况[EB/OL].[2012-01-12]http://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

第5篇:特殊学校职业教育范文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人才个体素质结构的需求日益趋向科技化、人性化、综合化,尤其是对终身学习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一深刻变革对残疾人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逐步暴露出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的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结构单一,课程内容落后。

我国的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绝大部分办学主体是特殊教育学校,课程主要以学科的形式设置,专业教学目标多以能力和技术为核心,思想品德课也沿袭着传统教材的内容和说教形式,而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劳动观念、职业道德、择业观念和社会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则在教育教学中没有充分体现;传统的美工、木工、美容美发、种植养殖、服装、金属加工等专业内容还没有同当前生产过程机械化、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的大环境相适应,其课程内容老化,所教授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落后,而且不能随着科技进步及时更新,进而不自觉地培养了大批的失业后备军,降低了学校招生的吸引力。

2、职业教育质量偏低。职业课教师由于 长期脱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又得不到及时的专业技术培训,使其思想观念和技术水平难以适应当前生产技术信息化和服务方式人文化的新形势,教学手段机械落后,缺少人性色彩,培养出的学生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念,在职业选择上好高务远,过分追求高收入、轻体力岗位,而不考虑自身素质的适应性;由于技术不熟练,在工作实践中很难完成企业所规定的劳动任务。

3、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导向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办学布局不合理。长期以来,由于决策机关过于强调残疾人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方针,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的任务一直是由特殊教育学校承担,而承担此项任务的特殊教育学校却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办学条件差、投入机制不健全的问题。由于得不到充足的资金支持,相当一部分学校根本无力支撑职业教育庞大的生产工具和原材料的开支,而只能维持脱离社会生产和服务行业发展实际的低水平的教学活动。因此导致部分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逐步降低,有的学校的职业教育已经处于瘫痪状态。

一、应对办学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目前,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数是特殊教育学校,办学布局分散,办学条件水平参差不齐,教育行政部门应会同财政、民政、残联等相关部门,依据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中有限的教育资源办好一、两所职业技术学校,在区域范围内明确各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范围。

兴办残疾人职业教育,要充分考虑到一定区域内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办学主体的教育资源保障能力,如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情况,还要考虑到当地经济社会对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一般地讲,市一级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的条件要比县一级好一些,具有开办职业教育的能力,如果其周围县(区)再有几所同类的特殊教育学校,其生源也可以得到一定的保障,这也是市级特殊教育学校中心作用的标志之一。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可集中力量搞好基础教育,或根据当地学生来源和去向的实际开设一些种植养殖等劳动教育内容,进而形成一个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残疾人职业教育网络。

在集中力量办学的同时,要完善残疾人职业教育的投资渠道,使对残疾人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制度化。残疾人职业教育是一种非义务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应根据政府、企业和个人在职教中的受益情况,同时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或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其投资主要就由企业或残疾人工作机构如残联、民政等部门承担,政府和个人只对其提供必要的资助。

二、积极实施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

残疾人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理念,应从岗位(专业)定向教育向素质教育与综合职业能力教育转变,课程设置包含课程开发与课程结构两个方面内容,创设“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结构,以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岗位技能训练为特色,既强调集合一群相关职业通用知识与技能,也重视选择一个特定职业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其“宽基础”阶段侧重于全面素质与关键能力的培养,同时进行某一岗位群相关职业通用的技术与技能的专业教育,这一阶段着眼于奠定发展后劲的基础。

“宽基础”的提出来源于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它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是新时期人才知识结构方面的需求。

“活模块”应从以下方面体现“活”的特点:

专业活: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确定几个或十几个相关专业,在每学期或每年还可根据市场调查分析和本校实际,推出新专业,组成新模块。并能真正按市场经济需求,灵活变化专业。

层次活: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是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能力差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实施的教学方法。模块层次可分为升学模块(即对口升入职业院校);和就业模块(即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

课程活:即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不断充实新的课程内容,消除陈旧的教学内容。受物质条件所限,国内相当一部分残疾人职业技术学校的课程内容还沿袭着传统的生产工艺和传统生产工具的使用技术,其中相当一部分在现代生产和服务领域早已被淘汰,培养出的毕业生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和服务技术进步的大环境,这是他们发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主体活:学生可以根据本人兴趣爱好、能力性格等个性特点及个人的学习基础、精力、求职意向等选择模块,也可以在学校为本届学生推出的模块组合中任意选择,教师在模块选择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为了培养综合性人才,并有效地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对于学有余力者,还应鼓励他们跨专业学习相关联的课程。

第6篇:特殊学校职业教育范文

一、改革专业课程,提高专业水准

要想办好职业教育,学校必须树立长远的职业教育观,从师资建设、专业设置、专业选择、课程安排上入手,在教育中强化职业教育意识,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本领,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发展,真正成为自食其力的有用人才。

(一)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目前,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明显存在思想和技术上的不适应。针对这种现象,我们主要采取自培方式,加大教师内部培训力度,通过外出参观、专业进修等方式提高现有教师业务水平,使其一专多能。另外,我们引进或聘请校外专业人员作为专业教师,实现了教师队伍的“两结合”,即专职与兼职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解决专业课教师短缺的问题。同时,分批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蹲点学习,提高教学与应用知识的衔接水平。通过多种形式的师资培训,初步打造出一支“一全”“二教”“三具备”的教师队伍。“一全”是指具有全面的职业素质;“二教”是指既能从事文化课教学,又能从事专业技能课教学;“三具备”是指具备专业开发、教学研究和编写教材的能力。

(二)专业设置适应学校和市场需求

在设置专业时,我们本着四个原则:一是根据智障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生爱好,二是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三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四是多专业培养。结合湖州市经济发展现状和学校实际情况,经过调查研究,学校将家政服务管理作为重点发展专业,专业下设园艺、酒店家政服务、烹饪、洗车养护等模块,学制为三年。这些模块既实用又简单易学,关键是具有较强的市场生命力。为适应市场需求,学校教师经常走出校门,考察社会工种,找到与残疾人就业相契合的点,与用人单位联系,运用双赢策略,开展“订单式”培养。同时,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使专业设置呈现动态化管理,多角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而且让学生“学得好,立得住”。

(三)让学生依据爱好和自身能力选择相应专业

培智学校的每位学生入学时,各个专业的教师对他们逐个进行能力评估,主要包括生活技能、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各个专业所需的基本技能。评估测试主要是以面谈和实操的形式进行。经过评估测试后,老师们对每位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对其做出专业选择的建议。每到期末时,培智学校的专业教师会对每位学生再次进行能力评估,如果目标达成情况较好,则可以让学生在下一个学期选择另外合适的专业进行学习;如果目标未达成,则需要继续学习此专业,或根据其实际情况为学生选择其他更适合的专业。

(四)设置课程侧重学生技能培养

职业教育课程侧重应用和操作能力,也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主,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为此,培智学校对传统的课程、课时安排进行了重新调整组合,形成新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注重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力争每个学生掌握一至二门职业技能,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培智学校的职业教育课程分为三类:一是通识教育课程,包括生活适应、职业生活、生活数学、生活语文、休闲娱乐、特长、班会。二是专业训练课程,包括烘焙、烹饪、酒店家政、园艺、洗车养护。三是实践课程,包括校内实践、社会实践。这些课程都是为了学生将来能顺利走上社会这个目标而设置的。以生活语文为例,主要教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如说明书、职业介绍、招聘信息、签写劳动合同等。

二、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要想提高教学效率,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必须着眼于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手段,向每节课要质量。

(一)实施主题教学

培智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制订主题单元目标,各科选取教学内容协同教学。如,在烘焙专业课中需要掌握称重配比的知识,那么,在数学课中就同步学习重量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秤等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使用项目分解法,凸显结构化教学,重在学生实操,循序渐进。这种单元块状结构的教学,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余地和空间,使学生既能提升专业技能,又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都体现出教师的个别化教学理念,针对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坚持“个性发展、共性成长”,以达到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二)强化实践能力

实践活动是智障学生认识职场、了解岗位要求以及适应工作岗位的重要学习形式。学校根据学生的能力安排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并确定三学年的实践内容:高一年级以参观为主,高二年级以见习为主,高三年级以实习为主。学校把图书管理、宿舍管理、卫生清洁、食堂帮工等工作岗位提供出来,安排学生进行实践体验,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工作实习岗位,并每月进行考核奖励。学校还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校企合作,以超市、礼品包装公司、咖啡馆等为实习场所,有效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其熟悉工作岗位要求,拓宽学习空间,为今后顺利上岗打下较好的基础。

(三)开展多元评价

培智学校各个专业的任课教师需在学期初为每一个学生制订合适的专业技能训练目标,找到他们的优势和其他潜在能力,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与方法加强培养。每次课后,教师需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制订下一堂课的学习内容。每个主题单元学习完后,都要进行单元评价,每个主题单元的最后评价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等形式呈现,如美食节、展能节等多种活动。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来开展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情况,考察教师的教学效果,为下一个主题单元学习活动做好准备。学期末,学校考核组对教师制订的专业技能训练目标进行随机检测,以此来评价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目标的达成情况。这种动态的多元的评价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使特殊教育更加高效。

(四)开发校本课程

培智学校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选用比较切合学生实际的专业教材还比较困难。目前我们通过以下三个渠道进行课程开发和选用:一是选用兄弟学校开发的职业教育校本教材,二是删减选用普通中职学校的教材,三是组织有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进行研发编写教材。另外,学校要求指导教师进行特殊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以教研促教学,成立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小组,组织教师开发校本教材,每学期制订一个课程开发专题,定期举行教研活动,围绕专题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学期结束按教师上交的校本教材的数量和质量给予绩效奖励,待形成课程体系后,邀请专家进行论证指导,争取进入省地方教材征订目录。

三、改革管理模式,提高就业能力

培智学校办职业教育,不仅要找准方向,创新管理模式,还要不断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各方力量,有效解决智障学生的就业问题。

(一)搭建教学管理平台

学校专门成立相对独立的职业教育部门,安排一位中层以上干部进行专职管理,负责学校教师的教学考核、课程开发、活动组织、学生实习等事宜。并通过专人到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工作岗位要求,向企业宣传学校职业教育取得的教育教学成果,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中寻找适合学生实习、工作的岗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拓宽以职养教途径

培智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必须以一定的物质条件做基础,学生在技能训练、实习操作等环节要耗损大量材料。因此,开展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培智学校通过举办义卖会、开店等形式,把职业教育从纯消费转变为以职养职,直至将培智学校发展为以职养教的市场经济单位。这样做不仅能扩大学校职业教育的宣传效益,更重要的是能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拓宽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推进学校职业教育与市场接轨。

(三)广开就业安置渠道

培智学校不仅要关注智障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问题,更要重视解决他们融入社会后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单纯依靠学校或教育自身的力量,必须调动和整合社会多方面的资源。为此,学校成立了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残联、民政等部门领导组成,以理事会为平台,实现多种办学模式相结合的多元化发展格局。例如:通过与残联部门协商争取残疾人就业的机会和相关权益,与人社部门协商为智障学生考取面点等级证书开辟绿色通道等。解决就业问题事关职业教育的再发展,我们学校一方面多方联系,争取残联、社保、民政等有关部门配合协助,以举办就业推荐会的形式,向福利企业、服务行业等有关单位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向他们推荐学生;另一方面积极鼓励自身能力较好的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学生自己开店设点,自食其力。

(四)建立就业指导机制

第7篇:特殊学校职业教育范文

在特殊教育类中职学校开设职业指导课,全面、深入、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是我国教育体制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当前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残疾人作为社会无法忽视和回避的一个庞大群体,同样面临生存、职业发展等问题,而这一群体由于自身生理的某些缺陷,他们的职业之路比常人走得更艰难。在特殊教育类中职学校针对残疾人进行职业指导有助于他们提升生存能力、获取适合其能力的职业,因此对残疾人职业指导课程进行研究,具有多方面意义。

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指导的作用是促进和提高人们从事职业的能力,不仅有利于个人职业理想的实现,也能促使人们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推动社会发展。职业指导的前提是正确认识自我,知道自己的优势和缺陷,扬长避短,选择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适合自己兴趣、能力的专业,并据此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积极调整,朝着预订的目标努力实施生涯规划。残疾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源于自身的缺陷和来自于外部的压力都注定这一人群在职场上居于不利地位,如果不通过积极的引导,如果没有科学的规划,势必在弱肉强食的竞争中惨遭淘汰。在健全者尚且不遗余力的提高职业生存能力的当今社会,广大的残疾人群有更充分的理由将好的理念、方法为我所用,并以此实现个体的人生价值。职业指导则正是这样一种好的理念、方法,行之有效的职业指导能够发掘人的潜能,增强个人实力,通过对残疾人职业指导课程进行调查研究,能够有效的指导残疾人更好的走上职业之路。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残疾人教育事业已初步形成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特殊教育体系,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看到,当前的残疾人教育主要还是以特殊教育为主,还没有广泛的纳入职业教育的范畴。伴随社会进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往的职业教育从未面对的崭新情况,如何加强特殊教育类中职学校的职业教育、如何根据残疾人的身心特点发展职业教育使残疾人在职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职业教育面对的新问题。职业教育学是指导职业教育实践,促进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在现实条件下要科学地分析和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由此认为,针对残疾人的身心特点,研究残疾人职业指导课程,探索适用于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原理方法,对于丰富职业教育的内涵,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综观国内外对于职业指导的研究,我们发现国外职业指导理论对于我们确立学校职业指导的任务、形式、方法、途径等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从1909年 “世界职业指导之父”――美国心理学家佛兰克・帕森斯出版的《职业选择》一书,创立世界上最早的职业指导理论――特质因素论始,随着职业指导实践的不断深入,职业指导理论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并产生了一批影响深远的职业指导理论,主要包括霍兰德的类型论、萨帕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埃德加・施恩的职业锚理论、罗圭斯和戴维斯的工作适应论、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国人很早就懂得规划对于成事的重要性。总体来说,西方的研究成果涉及了职业生涯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人格特征、职业环境、职业锚、工作适应性、稳定性职业生涯、易变性职业生涯、无边界职业生涯等等。我国早期的职业指导理论研究主要针对职业需求、毕业生资源等内容而开展,是帕森斯模式在中国的最初实践。80 年代再次兴起对职业指导的研究,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均有较大发展,但仍然是帕森斯模式的“就业安置”。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的职业指导教育起步较早,但是由于发展曲折,几经停滞,无论是理念、理论、方法,还是研究教育的人员层次结构都与西方国家相去甚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理论建设相对滞后,西方国家的职业指导理论有着相当长的发展过程,从侧重于人与职业匹配到逐步转向关注以人生命历程的事业生涯为核心,在整个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的咨询指导策略,并开发和创立了诸多评测工具。我国由于前述的原因,在职业指导理论的研究方面相对比较落后,尚未形成自己系统的职业指导理论,基本上停留在移植、借鉴国外职业指导理论的阶段。

2.内容和实施存在缺陷,职业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人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是重要的一环。国内的职业指导研究内容还停留就业指导模式的介绍、经验总结上,集中于就业政策宣传、就业技巧指导和就业信息传递。职业指导课程,更多的只是针对大学生的择业指导,学生进入大学之前的学习阶段的职业指导教育基本长期处于一个空白的状态,职业指导在教育的某些阶段消失了。

第8篇:特殊学校职业教育范文

1、专职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研能力薄弱

专职青年教师中很多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没有经过系统地教育教学培训就快速进入职业教育者的角色,登上讲台,实现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这使他们未及熟悉了解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规律就已开始了他们的职业教育生涯。这些青年教师绝大多数都具有系统全面的专业技术知识,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善于接收新鲜事物。能很快地将所学知识和计算机教学辅助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但在课堂教学中缺乏经验,如教学方法的选择欠妥,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把握不是很到位;讲课时紧张僵硬、表现为不自信;背诵式教学;在问题分析上,显得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学失去吸引力,致使无法将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同时,在教师的职业修养及职业技术能力等方面青年教师还存在差距,实际职业教育教研能力薄弱。

2、职业教育声望不高,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差

由于传统文化观念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经常被看作是二流教育。参加高等职业教育学习的学生往往是高考成绩达不一本、二本、三本普通高校录取线的高中毕业生。就读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是一种无奈地选择。高等职教生源质量远不如普通高校。加上存在高职教育院校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联系不够紧密;课程设置学科化倾向严重缺乏灵活性;职业技术技能教材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和生产技术发展同步,造成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不高,缺少特色,缺乏吸引力。高职教育教师的地位也不如普通高校教师那么受人尊敬,感到光荣;如果教师培养机制、职称评定、社会保障等跟不上的话,优秀青年职教教师为了寻求更大发展空间,采取考取硕士、博士的方式离开职业教育院校,这严重地影响了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稳定,也很难吸引优秀职教人才。

二、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职业能力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职业能力,是指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学习,达到掌握专业知识、形成职业技能或技巧,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教师职业能力是判定能否胜任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职业能力是一个多种能力的综合;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结构。

1、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教师的一般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如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精通的学科知识,能遵循教育与教学规律,在认真钻研教材,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组织好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教材所包含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的能力。教师的特殊能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教育活动中所必须的并在职教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职业技术能力的综合。这是由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职业技能专门人才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如教师要有丰富的职业实践经验和高等职业教育学科知识,教学活动中能很快地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职业技能和技巧。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职业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二者是有机地联系着的。只有彼此协调一致,才能形成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能力。

2、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模仿力和创造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模仿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很快学习掌握经验丰富老教师的教学技能及按提供的教学式样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创造能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定目的的创造或发明出有社会价值的、独特的教学成果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模仿力与创造能力也是互相联系着的。教师教学的模仿活动一般都包含有创造性的因素;教学工作的创造性活动也包含有模仿性活动,而且教学的创造能力也是在教学模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一名青年教师首先要向经验丰富老教师学习教学方法,这说明这位青年教师有了模仿能力,一旦他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娴熟了,会主动进行职业教育的教学科研,寻求新的教学成果,说明这名青年教师有了教学的创造能力或教学创新能力。

3、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教师的认识能力属于认识过程。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从认识活动开始的,它是一般能力中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认识能力的有机结构就是智力。它是教师完成教学活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心理条件。教师的操作能力,是在教学工作认知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作用于学生的能力,即把教学知识转化为教学行为的能力。它是一般能力中操作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教师的社交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完成教学任务,调节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能力。它包括与教师内部成员之间和教师与不同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能力。既有同事合作型交往,也有服务型交往,用以保持协调和融洽,并体现教师的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缺乏这种能力就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教师的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也是相互联系着的。教师依靠教学活动中的认识能力去调节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和人际交往,教师又是在教学活动和人际交往中认识教学规律并提高教学认识能力的。上述三个方面的教师职业能力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整合,就形成了教师所特有的职业能力,从而有效地调节教师的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三、高等职业教育青年教师培养途径

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职业能力要求的了解,我们可以知道:青年教师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后,要快速进入职业教育者的角色,登上讲台,实现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成长为合格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并愿意将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追求。首要的是青年教师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培养;要使青年教师成长为优秀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则要在完成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做好的青年教师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完成青年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我们还要不断激励青年教师,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教育认同度,稳定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如何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教育认同度和做好青年教师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工作?

1、不断激励,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教育认同度

青年教师起初来到职业教育学校走上教师岗位,其内在心理需求有多种,如职业谋生的需求、职业兴趣的需求、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需求等。通过对青年教师的职业兴趣了解得知:有不少青年教师开始从教,都是以职业谋生为最主要的因素,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不高,具有某种无奈的潜在心理。特别是对于那些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青年教师,这种无奈的潜在心理表现得更为突出。但是,无论青年教师出于什么样的需要和动机,刚踏上教师工作岗位时,尽管是从事职业教育工作,为了展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每每会表现出高昂的工作热情,充满青春活力,干劲十足,积极主动,认真负责,一心想好好干一场,做出一番成绩来。首先,学校要把握青年教师这种具有积极向上,渴望进步的心理,创造条件让他们展示自我,赋予他们相应地教学重任等,使青年教师保持和发扬这种激情,及时肯定和赞赏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体会到在职业教育领域中,成才、成功机遇不比其它领域少,促使他们不断增强自尊和自信,去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其次,学校应根据学校发展的目标、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等,建立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把学校的目标和教师个人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帮助青年教师确立其职业生涯的目标,使每个教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途径,实现自我价值;使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形成一个整体;使学校发展与教师成长同步进行。这样,会增加教师的“归属感”,使每一位教师感到学校的温暖和关怀,从而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增强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激情。学校的培养关心,能有效促使青年教师由谋生需求而追求职业基本满足,由职业基本满足而产生教学创新的高级需要,这种递进深化的发展,能使青年教师逐步将干工作变为干事业,将敷衍谋生变为职业理想的追求。

2、注重岗前培训,青年教师一般能力的培养

青年教师职业教育的一般能力从知识构成上来说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承担教学工作的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二是教学中能驾驭教学过程的教育学、心理学、职业道德、政策法规知识。为做好青年教师职业教育的一般能力的培养。首先,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机制还不完善的现状下,通过公开招聘形式引进综合性大学或理工科高等学校的本科、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来充实教师队伍时,要认真考核毕业生对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认识和否具有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要求的专业知识结构。这样可以用较短时间来解决青年教师对教师工作的认同度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其次,青年教师进校后必须注重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以帮助他们尽快进入青年教师的角色。培训的主要内容为教育学、心理学、职业道德、政策法规和教学基本功训练。帮助青年教师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课堂教学规律、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教育政策和法规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使得青年教师在备课时能准确把握教学重点按纲施教;在教学中能突出重点,灵活使用教材;在课堂上能运用普通话讲课、板书工整规范、课程设计合理。使得青年教师能顺利地取得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第三,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各类教学名师进行公开教学或举办讲座,要求青年教师听课观摩,利用他们的模仿能力和认识能力而快速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做好对青年教师一般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学科知识转变为教学能力,缩短青年教师的教学适应期。

3、强化专业实践,青年教师特殊能力的培养

第9篇:特殊学校职业教育范文

中职专业课教师补充机制的内涵

从目前学术界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概念的界定来看,尽管尚未形成一种共识,但主要是指实践理论一体化,重点培养学生从业后所需要的特殊知识和能力的教师,在能力方面特别强调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整合应用。

现代汉语对“补充”的基本解读是进一步充实;补足所缺之物。“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补充”不是通常的数量上的补充吸纳,而是为弥补中等职业学校因政策、人事制度等各种因素造成的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而进行的力度较大的纳新。其目的是优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源,对象是“进得来”、“留得住”、“跟得上”、“选得上”的合格或者优秀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

机制是指事物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变化的相互联系,广义上属于制度范畴。体制和制度是机制建立的基石,通过与之相应的体制和制度的建立(或者变革),机制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体现。机制通常是由组织、制度和运行三部分组成。因此,一个好的机制,要有健全的组织、完备的制度和顺畅的运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流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中等职业学校所需专业课教师应该如何补充,为何要补充,必然涉及标准、程序、要求和地方财政如何保障等一系列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补充机制”不同于规定教师入职条件的“准入制度”,而是更强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对合格甚至优秀人才的吸纳和引入。因此,“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补充机制”主要应由培养机制、入职机制、使用机制、考核机制、退出机制等诸多机制构成。同时,在建立上述补充机制时必须明确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补充机制”的基本内涵是吸纳更多合格的甚至优秀人才到中等职业学校工作,核心是使合格甚至优秀人才面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岗位时能够“愿意来”、“进得来”、“留得住”。

职业教育是有别于普通教育的一种教育,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更具特殊性,基于此,“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补充机制”还应充分考虑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从源头保证高素质教师进入中等职业学校任教。

中职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引导下,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职业教育主要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在2008年招生的基础上再扩大50万人,努力实现招生860万人的目标。要保持中等职业教育这种发展的势头,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高度重视提高办学质量的问题。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因此,必须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位置。

“十一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好的进展,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相关的制度不断完善,教师的素质结构不断优化。但从总体来看,职教教师队伍基础薄弱,保障不足,仍然是当前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突出环节。目前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随着职业教育的持续扩招,教师紧缺的问题日益严重;二是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偏低,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偏弱问题突出;第三,管理制度不健全,职教特色不明显,相关的条件保障不足。由于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特殊性和中等职业学校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相对缓慢和滞后。同时,我国职业院校教师的培养、培训、录用、选拨制度及其途径和方法,远不如普通教育系统那样完整和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的补充出现断层。因此,尽快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补充机制,是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关于建立中职专业课教师补充机制的建议

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补充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怎么建,怎么办?并非一蹴而就,既涉及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数量、质量和结构方面的现实需求等诸多教育系统内部的关系,也与整个社会环境、经费、政策和社会支持系统等教育系统外部的关系和内容密切相关。

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趋势来看,这些条件的具备和成熟尚需较长时间。站在现实基础上,找准切入点和突破点应该是当前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补充机制的关键。

积极推进扩大中等职业免费师范教育

从 2007年秋季起,国家开始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目的是通过试点,积累经验,建立制度,为培养造就大批扎根农村、长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的优秀中小学教师奠定基础。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示范引领作用的带动下,全国许多省份都相继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对加强和稳定农村教育师资队伍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我国最早建立、最具影响力、以培养职教师资为主要任务的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充分利用本校培养职教师资的优势,响应国家政策,积极为广西、海南、新疆、、浙江省温州市等培养免费师范生。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政策环境下,借助国家公共财政,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培养免费师范生的做法可以在更多学校实行。如,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等我国首批建立的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是教育部重点建设的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高等院校,完全有能力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积极实施师范生免费政策是国家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创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补充机制和激励机制的重要举措。

加大专业硕士培养力度

专业硕士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它是一种侧重实践和应用方面的学位,旨在针对一定的职业背景,以职业动机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特定职业和岗位,以及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出现促进了我国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因此,为缓和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短缺和不称职的问题,完全可以在全国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大力发展工程、建筑、农业推广等领域的专业硕士。一方面,获得专业硕士学位的毕业生通过招聘录用充实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队伍中来;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学习内容有针对性的专业硕士教育,对当前在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实施继续教育,以此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加强企业选拔专业技术人员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