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化行业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中国电影当前发展现状
中国电影最初发源于胶片电影,并且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胶片电影仍然是电影制造业的主流,在我国电影艺术创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实质上,在国际上胶片电影逐渐开始遇到发展困境,甚至一度处于崩溃的边缘,数字电影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数字化电影生产技术逐渐发展成为电影行业的主流。有专家针对当前电影市场发展现状?M行预测,认为在未来几年时间内,国际市场上的胶片电影将逐渐被数字化电影所取缔,胶片电影最终会退出历史的舞台[1]。这一点虽然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数字化电影的发展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我国只有加强对数字化电影制作和生产的探索,才能够紧随国际化发展步伐,促使我国生产的电影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从这一层面进行分析,当前我国电影行业虽然保持着旺盛的发展态势,但是总体发展效果却不理想,已经开始限制电影行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应该积极探索我国电影的未来发展出路,为我国电影业的长远稳定发展指明方向。
二、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出路
1.中国电影的主要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在电影生产领域中的应用,我国电影行业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逐渐开始呈现出相应的发展趋势:首先,数字化虚拟演员成为主要发展方向。这一观点认为在未来电影艺术创作中,演员将真正退出,电影业转而借助电脑合成技术完成对演员形象的构建,并进行电影创作。其次,电影院线将呈现出家庭化的发展态势。在未来社会中,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影生产能力的提升,电影与社会大众的生活必然会存在更为紧密的联系,并且受到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影响,社区院线和家庭院线会逐渐成为电影院线发展方向,人们在家中既能够完成对各类型电影的观看,并且视觉和听觉效果更好,电影的受众群体将更为广泛。最后,尊重观众的意愿进行电影排片。随着我国社会建设过程中更为重视人的主体性,在未来电影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电影排片理念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从传统的院线排片转变为完全按照受众群体的意愿排片,排片设计更加人性化,能够满足观众的实际观影需求。
2.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指路
对于电影的制作机构来说,电影创作类型的选择并不重要,盈利才是电影创作的主要目的。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特别是电影行业正处于艰难上升期的国家来说,单一的优秀导演或者优秀电影,即不论是张艺谋或者冯小刚,抑或是《英雄》和《天下无贼》,都无法完成对中国电影文化的整体性构建,中国电影仍然无法与世界电影抗衡,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化发展依然受到巨大的限制。因此在全球化语境中,中国电影文化要想实现良好的发展,就应该在加强横向区域电影文化合作的基础上,在纵向发展方面坚持构建多元化的电影文化形态,为中国电影行业的有序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2]。具体而言,多元形态电影文化的构建主要表现在多层次电影创作方面,即在电影创作过程中既需要加强对电影文化产业中主体类型商业电影的重视,也应该鼓励电影创作单位探索电影的语言和文化,追求电影艺术的个人表达,即在发展电影艺术的过程中追求艺术个性和商业需要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在中国内地,主旋律电影的创作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类型,从当前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态势可以看出。任何一个单一层面的电影类型都无法构建起完备的电影文化,而经久不衰的好莱坞电影和曾经风靡一时的香港电影也从一定层面上表现出只有多元化的电影类型和多层次的电影结构建构,才能够真正增强电影文化产业的有序性,促使电影文化产业获得持续稳定发展的契机。
而对于电影文化的多元化建构,我国这一时期的电影行业发展现状,就为电影文化多元化建构工作提供了可能。具体来说,当前中国社会正经历着现代化社会的转化,在这一转化过程中社会关系急剧变化,社会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大众的家庭关系、人际关系不断的进行变化和调整,社会大众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也受到影响发生了变化,新的思想观念逐渐被确立,人们在动荡的社会中寻求自己的位置。这些问题的存在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中国电影业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此,中国电影在创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积极引入本土化创作素材和创作资源,在电影创作中逐步彰显出中国电影文化特色,促使中国电影重新焕发出生机,在新时期获得持续稳定发展[3]。简言之,基于当前中国电影业的发展现状,中国电影行业在发展历程中要想突破当前社会束缚,在新时期寻求新的发展契机,就应该重新确定电影的发展道路,进而基于多元结构的构建为电影行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促使中国电影逐步彰显出中国特色,形成更加具有人文性和艺术性的电影文化,在世界电影艺术之林中占据一定的位置。
关键词:机械制造;测量技术;动态测量;静态测量
1背景概述
纵观机械制造领域发展历程,同测量技术的支持是离不开的,作为机械制造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测量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更有效的而降低制造过程中的误差,保证机械制造质量,为行业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测量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中的应用,可以说是机械科学研究的“眼镜”,测量技术经过不断完善和创新,已经不再局限于以往的检测功能,在一些性能较高的机械设备制造中,测量技术耗费的成本逐渐占据机械设备总成本的1/3,从中不难看出,在机械制造过程中,测量技术主要是起到了解生产情况,制造生产活动有序开展的手段,通过两者的有机整合,才能更好的促进行业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由此看来,加强对机械制造领域测量技术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后续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机械制造领域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
2.1相关概念的界定
在机械制造领域中,测量技术的而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测量特点主要可以划分为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其中静态测量精度理论经过不断完善和创新,已经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十分突出的特点:①系统误差,这种误差是可以补偿的,但是补偿过程中也会存在一定误差[1]。②随机误差,依托于统计分析原理。③粗大误差,这种误差具有一定偶然性,不需要遵循相应规律,但是这种误差需要严谨对待,存在一定安全风险。④测量不确定度,在机械制造测量过程中不仅需要明确相应的测量值,同时需要对测量值做出不确定度评定。当前主要采用测量不确定度进行测量,对真值分布范围进行客观评定,具有一定可参考性。动态测量精度理论在测量技术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相较于今天的精度理论而言,起步较晚,经过了不断的完善和创新同样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本身过于复杂,理解较为困难,所以其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完善。其中动态测量误差分离与补偿技术在测量技术领域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特点,误差分离难度较大,并且具有十分突出的针对性特点,局限性较大。国外相关学者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法,诸如反向法、互比法以及多测头法等[2]。
2.2机械制造中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
就机械制造领域中测量技术发展现状来看,国内水平同国际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国际上机械制造领域测量技术发展水平较高,经过不断完善和创新,取得了可观的成效,这同测量原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相关科学仪器设备不断创新和完善后,为测量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促使机械制造中的测量技术更为充分的发挥其作用,逐渐朝着在线测量方向发展。尤其在近些年,机械制造领域中的测量技术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效[3]。机械制造领域逐渐朝着数字化测量方向发展,主要是为了满足当前科学技术水平快速发展和市场的迫切需要。为了能够在该阶段有效推动行业发展,国外Zoller以及Kelch等公司相继实现自动化CCD数字化测量;Klingelnberg公司推出的齿轮测量方式能够检测齿轮道具以及相关零件是否符合标准,精准度较高。机械制造领域测量技术同测量设备趋于融合,为闭环制造系统零废品制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有十分突出的影响;日本大阪精机,能够对机械设备的齿轮零件进行加工,构建闭环剃齿刀磨齿系统,为机械制造的精确度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由Walter公司设计的万能测量仪设备,进一步实现设备自动化测量。
3机械制造领域测量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机械制造领域测量技术经过不断完善和创新,逐渐获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尽管较之国际机械制造领域测量技术水平还存在一定差异,但是未来发展前景较为可观,随后新型压电适应传感器以及高精度测量仪器的推出,逐渐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清华大学机械制造领域中测量技术研究投入力度较大,经过张书练教授等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逐渐推出了一系列高精密测量仪器,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为十分突出的作用,影响深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机械制造领域的发展,逐渐朝着精度越来越小的趋势发展[4]。机械制造领域测量技术经过不断创新和完善,具体表现在数据处理和测量仪器两方面,对于测量问题需要强化研究力度,尽可能降低误差,将高速短程激光测距技术以及其他波段电磁波测距技术作为核心技术;未来机械制造领域测量技术发展中,对机械制造领域测量技术标准进行规范和统一,促使测量技术实现自动化校准。
4结语
综上所述,机械制造领域测量技术经过不断创新和完善,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先进技术应用其中,逐渐朝着数字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理清机械制造领域发展规律,整合资源,为我国测量技术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夏先均.基于机械制造领域测量技术的发展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5,(3).
[2]石志伟.简述机械制造领域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8).
[3]邸桂芹.关于机械制造领域测量技术的发展研究[J].科技创业家,2012,(15).
【关键词】矿山机电;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基础工业的不断发展,基础原材料加工的机械化、自动化不断普及。矿山机电设备是实现我国矿山生产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支撑,对矿业资源的开发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我国矿山生产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可以说,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可以通过矿山资源开发的机械化程度体现出来,所以矿山机电对我国基础原材料加工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就矿山机电业的特点、矿山机电业的发展现状、矿山机电业存在的问题以及矿山机电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1矿山机电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矿山机电业从建国初期到现在,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近五十年的发展历史。我国有着巨大的矿藏储备,国民经济发展要求我国必须具备基础原材料加工的机械化、现代化。我国从矿山机电业的从无到有,不断购入国外先进机电设备,进行技术研发和改造,基本满足了本国矿山资源开采的需要,尤其是在“六五”、“七五”、“八五”期间,大量引进国外矿山机电生产设备的先进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力的提高了我国机电行业矿山开采设备的自主研发水平,对完善我国工业体系,提高我国工业加工原材生产水平发挥了巨大作用。
我国加入了WTO之后,矿山机电行业面临全新的挑战,加之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机电研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未能生产出符合经济发展的先进矿山开采设备,与国际机电垄断企业进一步拉大了距离,国内市场份额被欧盟、美、日等国家的进口设备占据了主要部分,并且基本推出了国际市场。从1996年以来,国内机电企业缺乏完善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落后的管理体制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缺乏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导致全国的矿山机电生产都陷入低谷,甚至一些企业倒闭破产,严重制约了我国矿山开采产业链的完善,影响我国工业水平的整体竞争力。此外,经济危机削弱了国家对矿山机电行业的政策扶持,造成了机电制造业发展的资金缺口,同时,劳动力成本上升、专业人才引进困难、矿山开采行业的冷淡等因素都不同程度的造成矿山机电行业的低迷。面对开放的世界矿山机电行业竞争的挑战,也是发展我国矿山机电设备制造的一个重要契机。
2矿山机电业存在的问题
产品的性能不高、质量、可靠性较差, 虽然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但由于对技术的吸收程度不一,所以短时间内不能够形成一定的规模,从而导致市场上的矿山机电产品的供应量不够 国外的矿山机电中普遍采用微电子技术,实现了一体化,同时实现了产品的安全 节能、 动力与传动系统等工况的最佳匹配,提高了对产品运行的监测和自动调控能力 而我国在这方面刚刚起步,水平不高,质量也不稳定。
3矿山机电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往往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进入21世纪后,机械工程科学逐渐与信息科学、制造科学、材料科学等新时代主流科学融合交叉,电机工程科学也将伴随着个专业学科的交叉而呈现新的特点。通过仿生机械学、制造管理科学等交叉学科的发展,可以大胆预见我国新时期机电工程科学的发展也将是各学科交叉融合的,将具备智能化、数字化、集约化、清洁化、微型化等新特点。重点体现在无轨采矿设备的规模化、连续采矿技术的广泛运用、采矿设备的数字信息化、设备操作的遥控化和矿山机器人代替人工操作的全面自动化。
3.1无轨采矿设备规模化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大力推动矿山采矿的无轨采矿设备应用,以铲运机为主要采矿作业的生产方式已经普及了全国采矿的80%,并且铲运机的出口占据了全世界85%的市场份额。传统的采矿设备机械自动化水平低,生产效率低,员工作业中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无轨铲运机设备可以灵活作业,根据矿山规模合理布置生产设备,还可以对矿山机电设备进行远程遥控,解放了劳动力,避免生产中的安全事故发生。并且铲运机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高,还可以降低矿山生产过程中的污染。
3.2连续采矿技术广泛运用
随着矿山机电设备的机械自动化程度提高,连续采矿技术将被普及,采矿效率随之大大提高。通过硬岩采矿机、地下移动式破碎机、连续运搬设备和机电操作系统的不断研发,机电设备的不间断采矿工作将成为采矿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3.3设备操作的遥控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信息传递便捷,一些采矿大国正在重点发展利用网络覆盖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对机电设备进行信息采集和指令控制,通过机电设备的实时监控实现采矿设备的遥控操作,比如遥控装药和爆破、遥控铲运机、遥控深坑挖掘等高危险工作的遥控操作势在必行。
3.4采矿设备的数字信息化
数字化已成为当下各种生产设备的技术创新重点,矿山机电设备也包括在内。通过物理数学的建模,可以对整个矿山开采的设备建立信息数据库,量化每一台铲运机的生产效率,做到矿山机电设备的效率最大化,合理进行矿区机电设备布置。
3.5矿山机器人代替人工操作
矿山开采工作中有很多高危任务,比如矿体爆破、深基坑挖掘作业、高危矿洞的支架加固等,并且矿山开采工作环境充满粉尘,潮湿阴冷封闭缺氧,矿工长时间工作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这就使得矿山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势在必行。矿山机器人能够在恶劣的工作环境替代矿工的手工操作,并且能够从事高强度的重复工作,代替矿工完成高危工作,能过有效的解放矿工的生产力,避免恶劣环境影响矿工身体健康。
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工业生产原材料需求量大,矿山开采工作量大,矿山机电产业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我国矿山机电企业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引进,建立健全的企业管理制度,大力引进新进机电技术,提高机电设备制造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
【参考文献】
[1]管荣根,张瑞宏,顾玲.论我国矿山机械的创新与发展[J].矿山机械,2004,32(09).
[2]赵早东.加入WTO对我国矿山机械行业的影响及对策[J].矿山机械,2000,28(04).
[3]何正忠.国外矿山机械发展概况和特点[J].化工矿山技术,1993,22(06).
作为中国广播影视设备展(BIRTV)的重要板块之一,历经十余年发展的数字电影论坛已成为促进国内外数字电影专业人士技术交流、探讨前沿科技的年度集会,并向业界传递着国际数字电影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今年的论坛不仅汇集了科技委专家、工程技术人员、院线代表、后期制作人员、制片人等国内外数字电影专业人士,也吸引了携新技术、新产品而来的电影技术设备厂商。论坛上,众多领导、嘉宾也围绕电影的信息化网络化、放映技术、电影拍摄、后期制作等议题进行了交流,其中激光放映技术成为讨论的最大热点。
激光照亮大银幕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毛羽在致辞中指出,中国电影历经十一年的产业化调整,取得了突出成绩,从年产百余部电影到年产六百部电影,银幕数从千余块发展到两万余块,年票房则从不足十亿人民币发展到了2013年的突破217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电影产量大国和票房大国。这些成绩的取得,与电影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他也希望电影技术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们能继续努力提升国产技术在中国电影发展中的份额,发挥电影技术对电影艺术的支撑作用。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激光光源技术给电影行业带来了新的变革。本届论坛上,中国数字电影行业新军――中影光峰激光影院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宣布成立。中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喇培康在成立仪式上表示该公司的成立“正式开启了电影激光放映技术的普及进程。”
此次论坛还邀请到了激光光源放映协会联合创始人、巴可公司高级顾问Bill Beck先生,他也详细介绍了激光技术在电影放映行业的应用和发展现状。
“五位一体”助推中国电影大发展
随着全球电影数字化进程的发展,世界主要影院市场即将全面实现数字化放映,数字电影已经迈入网络化、信息化的新阶段。在全球电影数字化浪潮中,中国毫无疑问走在了前列。中国目前已经实现了数字电影放映的全覆盖,影院票房市场也呈井喷之势。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主任李枢平在主题报告中指出,促进我国电影由数字化向更高层次的信息化转型发展,推动电影产业信息化是实现电影强国的重要途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高度重视网络化信息化在电影产业的发展应用,正在组织起草制定《中国电影产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李枢平在论坛上介绍了我国电影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也分享了他参与起草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几点思考,强调了即将出台的该规划在推动电影产业信息化有序、快速发展的指导意义,并指出通过顶层设计和合理布局,完成电影发行、放映和管理的信息化体系建设,将使中国电影的技术、管理和运营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合作:电商与电影院
从今年初开始,电商在电影市场的作用有目共睹。“BAT”在电影产业的布局尤为引人瞩目。本届论坛上,主办方特邀微信电影票、格瓦拉等互联网企业,与中影影院投资公司以及金逸院线等代表进行了“大数据时代电商对电影票房的影响”主题对话。在80分钟讨论时间内,专家们不仅对时下热议的互联网、大数据、电商、营销理念等进行了视角独特的看法分享,更对未来数据时代影院、发行、制片等领域的发展前景发表了宝贵意见。论坛的这一“变革”板块也凸显出网络化、信息化对电影行业发展的刺激作用。
电商对中国电影市场的贡献不容忽视。目前,电影市场的关键问题在于影院的空置率居高不下,这需要电商和影院共同努力,一起提升观众的观影体验,让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未来,合作共赢做大市场将成为电商和电影院共同的努力方向。
新增影片推介展映单元
关键词:电视广告;创新发展;发展现状;经营;广告市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21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131
电视作为大众媒体之一,是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重要渠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视广告是各广告客户抢占的重要市场资源,因为其具有独特的优势,不仅生动形象,题材广泛,亲和力强,而且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能给人们带来丰富的文化享受。然而如今,电视广告的发展步伐趋缓。出版广电总局各种限令的颁布和实施,对电视广告的播出时间、播放内容等方面做出了严格的规定,特别是对黄金时段播出广告的限制,使电视广告受到冲击。因此,电视广告要采用新技术,完善经营思路,拓宽广告市场,重建媒体生态,从大局入手,以更好地适应数字化平台切换和来自互联网的挑战。本文针对电视广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进而从挖掘创意、树立形象、注重质量等三个方面提出电视广告创新发展的策略,为电视广告的良性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 电视广告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 广告内容陈旧单一,缺乏审美效果
我国电视广告普遍过分重视声音效果,忽视电视广告的外在表现力,广告内容单一陈旧,缺乏审美效果。这种企图通过声音来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方式,难以满足审美观念日益提高的电视观众的需求。有如脑白金的广告土得掉渣,见面就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反复播放,然而人们并没有真正明白脑白金到底是什么。类似这样的电视广告还有很多,不仅影响了广告的质量,还限制了电视广告的发展。
(二) 过分注重明星效应,弱化自身形象
有一些电视广告依靠明星效应博取人们的眼球,以期获得较高的社会关注度。通过明星代言的形式,让电视广告的作用得到提升,人们对于广告产品的购买欲望会比其他广告产品强烈。但是,过分注重明星效应,明星的光环盖过了产品,出现了“喧宾夺主”的现象,人们关注的焦点会发生变化。在很多的电视广告片制作中,镜头都是从明星的脸上晃来晃去的,力求凸显这个明星的形象,而弱化了产品自身的形象,使电视观众对产品的印象并不深刻。
(三) 受到网络媒体冲击,低俗广告泛滥
网络媒体的兴起对传统电视广告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各种低俗劣质的广告在电视中泛滥,不仅影响了观众的观看效果,还降低了电视媒体的整体效益,对艺术创作产生消极影响。当前,电视观众老龄化现象严重,电视开机率越来越低,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新兴媒体的兴起。电视广告处于视频网站的层层夹击之下,因此必须要进行一场自救运动,才能够扭转形势,确保电视广告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二、 新时期电视广告的创新发展策略
(一) 挖掘电视广告创意,满足用户需求
在新时期,电视广告创作必须注重实效性和合理性,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深入挖掘电视广告的创意,拓宽广告的播出渠道,真正实现广而告之的作用。可以加强广告与电视节目的融合,降低观众对电视广告的抵触情绪,促进广告与电视节目的双赢。如,汇源果汁在电视剧《乡村爱情》里的广告植入,金六福在电视剧《小爸爸》里的广告植入等。还可以推广特约播出广告、冠名广告、栏目结尾鸣谢字幕、频道合作伙伴等当下比较热门的广告形式,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广告的意义。
(二) 扩大品牌的知名度,树立企业形象
明星代言只是产品的一个见证,广告的制作更应该是围绕着产品来进行,而不是让明星成为广告的主角。产品要想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必须要明确企业形象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渠道树立企业形象,提升企业和产品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提高电视广告的收视率。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电视广告要想创新发展,必须提升品牌传播力度,形成品牌文化,以产品的特质作为广告宣传的核心。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的广告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内容大概是一个小朋友手里拿着可口可乐正在喝着,路过百事可乐的自动取饮料机面前,他就很想喝百事可乐,可是因为他太矮了,所以他就把可口可乐踩在脚底,把硬币投进机器,这个广告很有创意。
(三) 注重广告的多样性,提高广告质量
未来电视广告的发展将会受到更多条件的制约,所以需要更加注重电视广告的多样性,更加有效地传递信息,广告所包含的诉求点越少,广告的宣传效果就越好。应该尽量保证广告简洁明了,倾向于单纯化。如今大部分的电视广告都是由广告公司制作而成,然后向电视台购买播放的时段和时间等。纵观电视广告的发展历程,其形式多种多样,其长度也是从数秒到数分钟皆有。电视广告的制作应该如何创新,电视广告的投放应该何去何从,就成为了我国电视广告行业发展的主要难题。笔者认为,电视广告未来的发展还是要把握住收视群体,并且不断拓展广告资源和市场,从模式引入转换为创新,从而打造出更多精品的广告。一则原创的电视广告必须要有三个必备要素:第一,要有一颗勇于面对现实的信心,立足企业和产品的现状,设计符合实际的、传递正能量的广告;第二,要有一个创新的大脑,创新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第三,要善于尝试新事物,接受新事物,不能故步自封。
三、 结语
总而言之,新时期的电视广告市场发展前景不容乐观,需要引起业界的高度重视。随着数字电视的兴起,人们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想看的电视广告和电视节目,同时手机终端和互联网媒体的迅猛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电视广告造成冲击。因此,电视广告必须创新,才能赢得发展。要努力提高自身质量,摒弃低俗广告和低效广告,注重树立品牌意识和形象意识,以赢得观众的信任和喜爱。
参考文献:
[1] 孙肇伦.数字化时代电视广告运作的创新策略[J].新闻知识,2012(12):46-48.
关键词:发展现状 问题 意义 思路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 A
一、智慧旅游数字平台背景与发展现状分析
(一)背景分析
形势:1.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信息化的高效推动。 2. 旅游服务水平提升需要信息化的有效支撑。 3. 区域旅游和谐发展需要信息化的可靠保障。 4. 信息技术不断演进为旅游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动力。
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国旅游业“十二五” 信息化发展规划》、国家标准《旅游电子商务标准(草案)》和《饭店信息管理标准(草案)》、国家863重点科研项目《基于高可信网络的数字旅游服务开发及示范系统》、旅游地理信息、旅游遥感信息、旅游卫星定位信息等多项行业标准陆续出台。
机遇:国家局开展“智慧旅游”创建工程,对各类旅游信息化的新应用、新服务、新模式开展试点示范。
(二)国外旅游数字化发展现状
旅游领域的信息化管理、电子化服务己成为本世纪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欧美发达国家,旅游数字化服务己经成为电子商务领域最大、最突出的部分。通过网络查询信息,进行酒店、机票预订和购买支付旅游产品在国外早已成为一种时尚。
早在1998年,美国就有将近半数的旅行者在网上订票,有51%的长期旅行者通过因特网获得旅行目的地的信息、时间及价格。1999年,美国旅游业已有2%的收入来源于网上业务,70%的网民访问过旅游站点。
据comScore Networks市场调查机构的调查表明,目前全球旅游电子商务连续5年以350%以上的速度增长,一度占到全球电子商务总额的20%以上。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旅游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整个电子商务领域发展最快、最突出的部分。从2004年的540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910亿美元,其中Expedia、Priceline、Orbitz、Travelocity四大在线旅行社旅占美国国内在线市场的97%,预订份额游服务约50%的业务都在网络上进行。
旅游业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
(三)国内旅游数字化发展现状
我国旅游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以WEB网站的形式为主,通过互联网网站旅游相关信息,完成旅游在线交易。目前比较成熟的有旅游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及国家旅游局建设的金旅工程系统。
1.旅游电子商务
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网站从 1996 年开始出现,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具有一定旅游资讯能力的网站已达 8000多家,主要包括地区性网站、专业网站和门户网站旅游频道三大类。
旅游门户网站典型代表有:新浪网、搜狐、网易和新华网等网站的旅游频道。
专业网站典型代表有:中青旅网、携程旅游网、华夏旅游网、E龙网。
地区性网站典型代表有:四川旅游网、大连旅游网、黄山官方网站等。
随着在线旅游市场产业链不断演变,航空公司、酒店、旅行社等产业链上游供应商积极利用网站开展在线直销业务,网络预订渠道快速发展,网络预订市场急剧增长,2009年旅游在线预订的用户规模为3024万人,同比增长77.9%;网上旅游预订市场规模为38.9亿元,同比增长32.3%。
这些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多数只利用网络介绍企业、景点和旅游线路,仅仅实现了网上订票、网上机票及基本网上银行支付业务。目前我国的旅游电子商务网站还没有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强大的信息管理与传递的功能,缺少将旅游政务信息化管理、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客户关系管理、旅游信息共享的数字平台。
2.国家金旅工程
“金旅工程”是国家信息网络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部门参与国家旅游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项目。规划建设内部办公网、管理业务网、公众商务网和公用数据库四个部分。至2001年建设以来,初步完成了国家旅游局OA系统,目的地营销系统(中国旅游网china.travel),但是一直以来只停留在测试阶段,并没有大规模市场化推广,市场认知度低。
(四)现代信息化技术现状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对旅游管理、旅游营销和旅游服务等方面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以互联网、物联网、3G/4G移动通信、云计算技术、多媒体技术及数字旅游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为目的地营销模式、旅游文化传播、旅游资源保护、旅游各环节信息综合服务等领域发展创新提供了支撑和动力。
1.多媒体终端网络应用
多媒体终端的网络接入是数字化技术发展的趋势,今后人们更多地会使用手机、数字电子等多种方式进入智慧旅游数字平台。
2.旅游RFID(射频识别)电子标签应用
游客在集散中心购买一个RFID充值卡,则可以在旅游相关各个环节进行消费。这些场所中的射频识别装置会自动记录每个游客的消费情况,并及时反馈到相关管理部门的监控系统。
通过与GPS等设备的结合,平台会自动向游客推荐旅游线路及产品,实现个性化的自助旅游,游客旅游体现信息也能够通过平台反馈到交流网站,与其他游客分享旅游体验。
3.游客流数字化管理
每位游客都拥有一个RFID卡,可以根据景区内各个景点的分布情况,将景区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小区域,在小区域一些关键的位置点设置RFID读写器,配置多对天线,将天线配置在门(或是其他关键点)的位置,覆盖关键点。当游客通过关键点时,RFID读写器通过不同的天线获取游客的ID号,这样,经过位置点的所有RFID标签都可以通过读写器获取,并在第一时间将数据发送到数据中心。系统根据读取信息的结果判定游客的进出,实时了解景点的游客分布情况,做到系统的实时监控。
4.旅游资源网络数字化管理
物联网技术是未来数字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方向,旅游物联网系统将会为整个平台建设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主要应用有旅游RFID(射频识别)电子标签、旅游资源网络数字化管理和游客流数字化管理等功能。
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等技术对景区旅游资源的温度、湿度、负重程度、色泽度等各个方面进行监测,使得管理者可以对有需要的资源进行及时维护,对于已经受到损害的旅游资源可以直接将监测到的相关信息传送到互联网上进行分析,从而获取相对具有科学依据的解决办法。
二、我国旅游城市数字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一)数字化平台现状
经过近几年发展,我国旅游城市数字信息化建设主要形成了两大网站平台、七个数字化管理系统。
两大网站平台分别为:旅游政务网,主要用于行业新闻、政务信息等,及相关管理部门的链接……;旅游网,主要用于旅游相关的资讯、景区景点介绍、旅行社线路、整合E龙网站的订票系统,但是目前除了旅行社线路系统有信息更新外,其他信息内容较为陈旧。
七个数字化管理系统分别为:局办公自动化OA系统、旅游统计系统、旅行社年检系统、旅行社统保系统、旅游财务系统、导游信息管理系统、导游培训及考核系统,具体功能如下:
系统名称 管理部门 主要功能
地市旅游局办公自动化OA系统 产业发展处 各城市旅游局内部收发文、文件审批、信息沟通
旅游统计系统 产业发展处、景区饭店处、旅行社管理处 旅游统计报表收集、汇总、分析
旅行社年检系统 旅行社管理处 对旅行社进行年检审核
旅行社统保系统 旅游协会 办理对旅行社及出游客人的统筹保险的申报、理赔
旅游财务系统 办公室 旅游企业财务报表收集、汇总、分析
导游信息管理系统 导游服务中心 导游基本信息、年审信息,导游证IC卡统计、审批及制作
导游培训及考核系统 导游服务中心 导游资格考试及导游年审在线审核、在线缴费、在线学习、在线考试等功能
(二)对旅游数字化平台的需求调研
产业处对局内相关管理部门对于旅游数字化平台需求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除现有功能外,主要还有六方面的需求,即:景区、饭店管理系统、旅游营销系统、旅游在线投诉系统、旅游同业交互系统。
系统名称 管理部门 主要功能
景区管理系统 景区饭店处 对景区质量、A评进行综合管理
饭店管理系统 景区饭店处 对景区质量、星评进行综合管理
旅游营销系统 市场处 展示宣传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
提供官方监管的旅游产品营销平台
旅游在线投诉系统 质监所 实现在线旅游投诉、公示处理结果
旅游同业交互系统 旅游协会 提供旅游交流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商机交流、维护旅游单位、从业人员权益
旅游安全管理系统 产业发展处 对旅游企业进行安全综合管理
(三)存在主要问题
1.数字平台功能不完善
目前的数字化系统仅仅只能满足信息、内部文件交流和部分行业管理等功能,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电子资讯几乎还是空白,旅游数字化平台功能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完善其信息采集、智能化数据储存、数字商贸、数据分析、全产业数字化集成等功能。
2.现有资源分散,数据不能有效连通
现有的七个管理系统及两大网站之间相对独立,重复投资,且各模块间不能互相连通,数据无法交换,运行效率底下。特别是OA系统仅仅只能完成内部文件的收发和信息沟通的工作,不能实现现有系统的整合及对其他系统内部信息进行更新、分析和管理,阻碍了信息的有效流通,降低了信息管理的工作效率。
3.平台的信息量很小,更新不及时
现有旅游政务网主要用于行业新闻及政务信息,信息量不大,且更新速度慢。旅游网虽涉及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多方面内容,但是信息更新较慢。旅游统计系统、旅行社年检系统、旅行社统保系统、导游培训及考核系统等多为内部管理系统,信息数据不对外开放,浏览者很难获取到有用信息。
4.没有形成政府、企业、消费者的互动机制
目前现有的数字化信息系统只能完成由政府向企业和消费者单向信息的功能,企业和消费者只能被动接收信息,企业的意愿和消费者的需求很难反馈到政府相对应的管理部门,没有形成良好的信息交流、互动机制。
总之,现有的国内城市旅游数字平台难以适应信息化网络时代高速发展的旅游需求。
三、建设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数字平台的意义
(一)借助两型社会建设先行先试契机,推动旅游城市旅游数字化管理建设
目前全国还没有较为完善出现数字旅游平台系统,借助国家两型社会先行先试契机,率先在一批旅游城市试点建设功能完善的智慧旅游数字平台,成为推行旅游数字化管理的示范城市。
(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时期,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及工作效率
我国旅游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行业管理部门的决策水平与管理能力尤为重要,通过智慧旅游数字平台的使用旅游主管部门可以更快捷地获取旅游基础数据、获取更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享受更便捷地信息交流,提升各旅游城市旅游产业主管部门的管理水平及工作效率。
(三)是“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慧城市”旨在推进数字城市建设,数字城市管理。“智慧城市”项目建设中会涉及到城市形象宣传、旅游资源数字化管理等方面,这些方面内容正好是智慧旅游数字平台正好是主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智慧旅游数字平台的建设是“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重要补充。
(四)扩大旅游消费选择范围,开拓新的旅游客源市场
旅游数字平台在网络上发展,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拓展新市场和新的客源为旅游企业带来利润。旅游网络化必然使消费者在网上频繁接触到各类旅游信息,将使他们出游观光的愿望更加强烈,从而造就一个新型的旅游客源市场。同时,通过网络先对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一饱眼福,可以激发更多的潜在旅游者。
(五)提供个性化、自助式旅游服务
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从“达到”型,转变为对“舒适、自由”有着极高要求的“个性化旅游”。数字旅游平台能够分析每位游客的消费偏好,并为其游动推送旅游线路及产品,提供个性化服务。
四、建设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数字平台的基本思路
(一)构架原则
1.与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衔接原则
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数字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在结构设计上应现在国家大力发展的信息化项目主动对接,在数据接口上与金旅工程对接,平台网络功能上与三网融合工程对接,新型信息化技术上与物联网工程对接,空间数据共享上与智慧城市项目对接。
2.充分前瞻、考虑平台扩展性原则
信息时代新旧技术更替非常迅速,因此平台在设计之初就应充分考虑未来科技发展走势,架构上应遵循弹性扩展化设计原则,为今后平台功能的拓展预留充足的空间。
3.系统功能的智能化原则
平台建设运用现有高科技技术手段,在平台的设计、建设和使用阶段都体现信息获取的智能化、管理决策的智能化、产品购买的智能化原则。
4.面向旅游目的地管理的架构与运作的模式
平台架构的建设思路遵循面向旅游目的地管理的原则,平台的基础数据架构主要针对各级城市。由典型旅游城市先行试点运行,然后将平台采取商业化运作模式出售给其他目的地城市使用。
(二)基本目标
以数字化服务为特色的区域现代旅游服务体系,提高旅游服务效率。加快构建适应现代旅游方式的信息服务体系,促进旅游产业以高效、集约、低碳的方式发展。
以信息化创新推动旅游产业创新,逐步实现旅游消费全过程电子化、旅游生产经营数字化和旅游服务管理智能化,率先建设城市型旅游数字化应用平台,推动我国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迈进。
(三)功能定位
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数字平台应建设为:由旅游互联网网站,手机信息服务,旅游呼叫中心、数字电视、电子地图等多项应用服务组成的综合性智慧旅游数字应用平台。
(四)建设方式
以云计算等技术平台为核心,实现旅游信息化资源的集约建设、按需服务。聚合IT资源与存储、计算能力,形成区域范围内的虚拟资源池,结合供应链、企业资源管理、在线营销、在线预订等专业化服务系统,为旅游相关部门及企业提供基于网络共享的软硬件环境和按需使用的应用服务,有效降低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经营活动的资源和技术壁垒,提升旅游信息化应用的研发与服务效率。
以数字旅游服务系统为基础,以旅游一卡通、智能移动设备为服务终端节点,支撑跨行业、跨部门、跨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实现旅游资源网上营销、旅游产品分销、电子支付与认证、资讯导游服务提供和投诉建议受理反馈的一体化服务体系,结合物联网、3G和虚拟现实技术,为游客提供虚拟旅游、位置服务、智能导览等现代科技旅游服务体验,带动娱乐、交通运输、房地产、文化体育等行业发展,推动旅游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
五、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数字平台初步构架
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数字平台分为:旅游政务系统、旅游门户网站、旅游移动服务应用系统、旅游数据库四大功能模块。其结构图如下:
(一)旅游政务系统
旅游政务系统是面向各旅游城市旅游局的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其中包括政务信息的网站、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各行业的管理系统构成。
1.OA办公系统―内部公文处理、信息、日常办公管理等。
2.旅游政务网―政务公开、办事指南和在线服务功能。
3.业务管理系统―旅行社监管系统,导游管理系统,景区管理系统,饭店统计管理系统,统计与财务系统,假日旅游预报系统等。
4.公众旅游评价反馈和投诉―建立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度调查评价系统,完善游客信息反馈分析机制,客观、动态评估目的地的口碑价值。加强旅游热线投诉、在线投诉处理机制,健全和完善投诉系统和信息制度。建立目的地旅游服务质量在线监督机制。
5.旅游市场运行监测和旅游预报体系―推广基于移动基站定位的景区流量实时监测系统,建设景区视频监控体系,对主要景区的游客流量、来源等信息进行实时统计分析。实施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旅游市场运行、旅游景区的实时监控和应急调度,加强对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期的客流引导能力,提高对不规范旅游服务和旅游安全事件的监控。完善重点旅游景区视频监控和旅游专业气象、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基本实现与各级应急指挥中心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协同联动,提高旅游景区安全监控和应急调度能力。
6.实现相关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强与工商、公安、商务、卫生、质检、价格等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协作。
(二)旅游门户网站
旅游门户网站是各旅游城市对外进行旅游宣传的窗口,拥有旅游资讯信息、旅游电子商务、同行业交流、会议会展、专题活动信息管理等功能。是面向游客的主要平台。
1.旅游公共信息服务
目的地资讯―除景区(点)的图文、视频信息外,还将家庭旅馆、乡村饭店、休闲娱乐项目、交通设施等各类旅游服务资源纳入目的地旅游信息化管理范围。
旅游服务热线―旅游问询、旅游提示、旅游投诉等服务。
旅游咨询中心―通过互动展示加强对周边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文化活动的宣传推介能力,针对休闲度假游、自驾游等新兴旅游模式,为游客提供智能行程规划和自助在线订购功能。
多媒体信息查询终端―加强数字旅游文化资源的内容制作,搭建旅游目的地可视数字资源库,促进旅游文化传播与共享。积极利用富媒体技术提升目的地旅游资源和旅游主题活动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2.旅游在线服务市场
在线营销:旅游网络营销平台―集信息查询、投诉受理、产品推介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信息服务,与客源地媒体、旅游分销渠道的在线营销合作,增强对目的地景区、旅行社、酒店等旅游企业的营销支撑能力。依托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围绕重点景区、特色旅游项目加强区域旅游资源的联合在线营销。依托在线手段加强目的地营销效果监测和评估。加强旅游营销机构与各类网络运营商、网络传媒机构的合作,实现跨网络、跨平台、跨终端的数字旅游营销渠道构建。鼓励以广播电视频道、网络媒体频道、短彩信平台、互联网门户与论坛、博客/微博客、位置服务、SNS社区等各类成熟网络渠道资源作为目的地旅游营销载体。
在线预订:旅游电子商务实现交易流程规范化和电子合同标准化,数字签证认证手段得到有效推广,推动网上支付、电话支付和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工具在旅游市场的应用;逐步建立电子合同、网上产品与旅游服务信息的监测体系,加强对旅游在线业务的监督和风险控制。
旅游点评―在线点评渠道进行旅游目的地评价、投诉与建议。开设旅游达人、光影播客等板块。
(三)旅游移动应用服务
1.综合服务功能―结合手机智能卡技术,实现各类旅游资讯、营销广告、多媒体宣传内容、旅游地图等信息载体在手机和智能移动终端的内容组织和展现;拓展旅游一卡通在目的地通讯服务、交通搭乘、消费支付、电子门票、智能导览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功能,开展物联网在旅游行业的应用示范,为在途游客提供跨平台、跨网络的WAP服务、短彩信服务和各类移动终端应用服务。
2.目的地实时资讯―应用RFID、二维码标签实现重点游览资源的标记联网,形成景区文化物联网资源库;加强符合移动信息传播需求的数字旅游内容制作,利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随身的天然优势,结合标签识别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以及无线定位技术,实现旅游行为可标记,导游顾问可携带,游览对象可辨识,重点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目的地信息的动态性、差异性、位置相关性和互动性需求。
3.旅游位置服务―加强电子地图、定位导航与移动智能终端技术的有机结合,适合游客在途应用的旅游地理信息技术研发,重点发展旅游位置服务应用;
4.智能化自助旅游服务―推广基于旅游RFID(射频识别)电子标签、二维码电子门禁和智能化自助导览应用;
5.虚拟旅游互动体验―面向在线应用服务的旅游测绘,利用卫星遥感、360度实景拍摄、虚拟显示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大力发展线上虚拟旅游,增强城市和景区的互动式营销体验。
6.旅游团队管理―推广集群通信、数字对讲技术在旅游管理、团队管理等领域的应用。
7.景区智能化管理―加强对旅游环境的监控预警,在景区规划布设传感器网络,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实施智能化管理;
8.企业能耗远程监测―在宾馆、饭店等旅游企业推行智能化能源控制解决方案,实施旅游企业能耗水平动态抽查。
9.景区环境实时监控―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应用遥感测绘、视频监控、数字标签等技术,实现对景区动物、植被、景观、文物等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和监测;应用传感器网络实现旅游景区大气成分、水资源质量、地质成分、环境噪音等环境指标的实时采集监控,并通过动态分析技术对潜在的环境变化进行及时预警。
(四)旅游信息数据库
建立公共信息资源在旅游基础数据库与各应用数据库之间的映射关系,完善基础数据的同步更新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
建立基础数据库与各类信息渠道主体之间的标准化数据交换接口,实现旅游信息与企业提供的动态旅游产品数据的有机整合。
(五)平台内部管理关系
1.办公自动化系统是整个平台的管理核心
在旅游政务系统中,办公自动化系统(OA)为整合平台的管理核心。各主管部门只需在OA系统界面就能够对旅游门户网站的数据、各部门管理系统的数据进行实时更新和管理。
2.对企业或个人提供相应的访问接口
各部门的管理系统需要对企业或个人提供相应的访问接口,企业或个人能够通过一定途径修改系统内自己的信息。
3.与成熟的信息平台合作
平台内部分功能可以与其他成熟的信息平台合作降低建设成本,数字电子访问系统可以与有线电视部门合作,手机服务平台可以与中国移动或中国联通合作、电子地图可以与3D城市网站合作、电子商务的支付平台可整合现有比较成熟的网络支付方式,如支付宝等。
(六)硬件支撑
平台的硬件由外部访问者设备、管理者设备、物联网感知设备和主机设备四大部分构成。外部访问者主要指游客和企业用户,他们通过多种途径接入平台,介入时信息需经过防火墙过滤。旅游局内部管理人员直接通过OA系统接入平台。物联网感知设备主要包含GPS、射频识别设备、红外感应设备、激光扫描设备等。主机设备主要由WEB服务器组、应用服务器组和数据服务器组等构成。
六、智慧旅游数字平台运作分析
(一)平台运作方式
前期政府全面协调、资金引导,建成后逐步进行市场化过渡,以后完全实行市场化运作。
(二)产品运作方式
平台由热点旅游城市试点建设并投入使用,然后将平台进行商业包装,向全国其他城市进行推广,整个平台的框架打包出售,当地旅游管理部门购买平台后,将基础数据信息替换为本地信息后即可正常使用平台。
在大规模推广使用后,可构建全国旅游服务信息数据的检索网站,将全国的旅游信息通过这一平台进行共享,最终形成全国性的城市智慧旅游数字平台网络。
七、对推进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数字平台建设项目的几点建议
1.成立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数字平台建设工作专班。人员配备和资金投入,组建平台建设专家委员会;建立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循环机制,争取成为国家局“智慧旅游”创建工程试点示范城市。
2.迅速开展智慧旅游数字平台建设项目的全面研究。包括可行性研究、总体规划、功能结构、系统构架、访问者体验及界面设计等专项研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的旅游信息化公共支撑平台建设模式。
3.政府和企业有效互动,加强与通信运营商、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合作,组建政府控股的旅游数字平台商业运作公司。
4.加快构建适应现代旅游方式的信息服务体系,推进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旅游企业应用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资源管理、在线预定服务等信息化系统实现数字化管理和网络化经营,鼓励专业性技术服务企业通过专业化人才和集约化平台为传统旅游企业提供网络业务外包和技术服务外包。加强对旅游电子商务的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及部门间协调与联合,实现旅游信用数据的动态采集、处理和交换。
5.加强旅游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各旅游城市旅游信息化管控中心,在景区及重要城市节点规划布设传感器网络,推广基于移动基站定位的景区视频实时监测系统,构建泛在、智能的信息高速公路,为个性化、便捷化的旅游信息服务应用开展奠定基础。
结语:
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不是形象工程,也不是简单的技术创新。它的核心是通过信息化来实现城市环境和服务品质的提升。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环境、技术应用以及涉及领域都十分的复杂,所以这必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中需要结合以上的关键要素,切实的使建设过程科学化,最终实现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与运转。
参考文献:
[1] 迟紫境.优秀旅游城市的转型与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12-14.
[2] 黄超,李云鹏.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体系研究[J].旅游学刊,2011,(5):21-23.
关键词:煤矿 自动化技术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煤矿的生产环境恶劣,煤矿行业的自动化水平发展落后于其他行业。随着煤矿机械的发展,煤炭工业研究的重点之一即为机械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的自动化设备被广泛应用在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目前,自动化在煤矿企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采掘机械自动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国外普遍采用计算机控制采掘机械,进行采煤机、工作面运输及支架的联合控制,实现了采煤作业的综合自动化。另外,计算机一般具有离机操作的功能,可以进行设备的故障诊断和工况检测。采煤机经历了从液压牵引到电牵引,从直流牵引到交流频电牵引的发展,逐渐向大容量过渡,采用多电机拖动的方式,能使总装机的功率达到1500kW;大运量、重型化、高强度、高寿命是工作面输送机的发展方向;液压支架实现了高压、大流量供液。掘进机发展到由大型PLC控制,能够自动化控制、进行故障诊治判断和工况检查。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综采机械发展迅速,所采用的设备近90%为国产,且大多采用液压牵引,最大装机功率为800kW。目前,上海煤科分院和太远矿山机械厂、西安煤机厂都研制了电牵引采煤机。我国的采掘机械自动化还处在工作面运输能力下、过煤量低的起步阶段。
2 运输提升的机械自动化
在井下进行主煤的运输时,国外先进的采煤国采用胶带运输的方式,并用高速车、齿轮车、单轧吊及胶轮蓄电池机车等辅助运输。采用交流变频调速、SCR-D直流调速进行胶带运输。利用计算机进行集中控制和保护、诊断故障,系统具有的保护主要有低俗速、烟雾、跑偏、断裂、急停、煤位、温度等。
我国仍以轨道运输为主进行主煤运输。20世纪80年代以来,胶带运输被逐渐应用到在一些大型矿井和新建矿井中,使用计算机或PLC进行控制,装备了综合保护装置,运用DCS结构与矿井的安全监控系统联网。采用全数字化控制和IGBT、FFR、GTO等新型电力器件的轨道运输电机,并研制成功了PLC或计算机控制的“信集团”系统。国外先进采煤国普遍采用全数字SCR—D系统进行矿井提升运输。随着变频交流系统的迅速发展,PLC控制的提升机被广泛应用,形成了标准产品,实现了提升工况流程控制、安全回路检测。
3 安全监控系统
由于作业条件艰苦,并受到水、火、冒顶、煤尘和瓦斯等自然灾害的威胁,煤炭行业发展煤矿自动化设置安全监控系统十分必要。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起,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安全监控系统和制造技术,经过多年的消化和吸收,已经出现了几十家生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科研和生产单位,包括AL、TF200、KJ系列等监控系统。从系统的结构和计算机应用的角度来说,与国外90年代的水平相当,但传感器的种类较少、稳定性差、寿命较短,系统维护的工作量大;由于软件的档次不够,缺乏专家的诊断和决策,许多监控系统缺乏可靠性、利用率较低。
作为重要的产煤国,煤炭在一次能源中所占的比重较大。煤炭在能源中具有稳固的统治地位,要保持煤炭工业的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不断进行科技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全面应用及其功能的有效全面发挥,将使煤矿系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未来将形成煤矿的“整体监控系统”。
1 现场信息自动化控制
过程控制系统的远控集控要求现场信息的高度集成。仪表技术的智能化、现场总线及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全面迅速发展,为过程控制系统的现场信息高度集成化提供了基础。其整体思路是在设备自动化的基础上,使矿井安全生产的机械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成为可能,并实现本地、远程、移动、固定的立体数字信息化网络管理系统。通过传感器对现场信息进行采集实现对现场设备的系统控制,按照主控器指令通过执行机构实现对现场设备的控制,再通过网络传输系统利用各种协议将各个现场控制系统连接,并将获得的系统信息传输到地面的集中监控中心。通过监控软件(HMI/SCA—DA)和监控中心服务器对矿井内的多有自动化子系统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
2 集中控制的全矿井过程自动化
全矿井的过程自动化控制是将先进的采煤作业的过程控制技术引入矿井自动化集中控制中心,采用工业以太网技术和先进的自动化采掘设备,在矿井集中监控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实现企业集控中心对远程监视、监控和操作矿井关键设备的目的。采用统一标准化组态软件编程,实现各类系统或设备在地面的在线参数化,通过地面支援中心进行远程诊断,将故障指令下达并通知矿井人员做出及时处理,并对企业内个性资源进行统一的集中调度。煤矿自动化发展的方向是在矿井过程自动化集中控制的基础上建设企业级过程自动化集中控制中心。它将弱化并取代矿级集控中心,跨矿井实现对过程控制层、基础设备层、企业各级管理层、安全生产调度曾的集中统一控制,建立企业的数据仓库,改变原有的额煤矿安全生产模式,实现管控一体化的矿井生产模式。
3 煤矿远程集控中心
煤矿远程集控中心通过快速的通讯传输网和高效的自动控制网,实现对企业多有矿井全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控和远程操作。借助中心集控软件监视矿井内各个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设别的远程诊断并调整相关参数。根据设备或系统的故障类型将设备检修、维护等指令下达给矿井人员,令他们第一时间达到现场并进行故障处理。借助于生产制造的执行系统,调度生产计划、分析设备监控和各类生产数据。综合过程动态画面和实时数据,对作业继承、设备状态、现场环境等进行及时反馈,实现生产现场的监视与跟踪,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管理决策提供支撑,发挥自动效能,为企业创造效益。
综上,虽然我国煤矿自动化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还存在许多有待于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提高,但笔者认为,我国未来的煤矿自动化将向着现场信息自动化控制、煤矿远程集控中心和集中控制的全矿井过程自动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宝琳.浅谈煤矿开采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中国科技财富,2011(16):91.
[2]胡穗延.煤矿自动化和通信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煤炭科学技术,2007,35(8):1-4.
出版企业是从事图书、期刊出版活动的单位,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共有出版社582家(包括副牌社33家),其中中央级出版社221家(包括副牌社13家),地方出版社361家(包括副牌社20家)。省级出版企业通常拥有出版资质、发行资质,下设行政部门、出版部门、编辑部门以及物管部门和公会等。
二、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的冲击
数字出版的产生是互联网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是对信息传播技术的又一次革命。电子阅读摆脱了纸张的限制,具有移动性、便携性、内容丰富多彩、操作简便、更加前卫等优势。截止到2010年,据粗略估算,全国网民每天共花费约十亿小时的时间用于网络浏览,这为网络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国内数字出版行业借助于网络应用扩大的环境,创造了行业发展神话,在短暂的年份里就做到了产值翻番、市场扩大、手机阅读APP普及等。
可以说,包括我国出版企业在内的全球出版产业,目前都处在一个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暂时并存的时代,而未来必将面对传统出版被数字出版取而代之的现实。现阶段,由于国内出版企业在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中遇到较大阻力,因而大多数企业都选择了与数字出版营运商协同合作来作为转型的模式,于是也决定了传统出版企业在内部业务流程和对外市场协作两方面都需要进行革新,从而更好地适应这个必须要经历的转变。
三、出版企业的信息化数字化现状
进入21世纪后,在政府政策扶持的条件下,我国新闻出版业在引进信息化技术方面不断取得进展,与信息化建设相匹配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成形,维护信息化发展与扩大的政策环境、保障体系等越来越稳固,信息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融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现实情况表明,把信息化技术引进新闻出版行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产业发展的需要,实践中虽然走了一些弯路,但整体效果良好,产业管理与实力不断增强,升级转型平稳过渡,数字出版应用稳步进行。
我国政府在慎重考虑新闻出版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产业发展目标,即努力朝着网络交互广泛、资源共享机制成熟、业务合作深入、两化深度融合及具有全国产业标准的目标前进,此外,还应在技术支撑之下,着力挖掘信息资源,提升产业行政管理、改革发展、对外交流及社会服务水平,强化信息技术对数字化产业推动作用,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四、出版企业信息化战略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决策层的有力领导和支持。出版企业信息化建设首先是来自国家层面上的政策导向和大力推进,在认识到信息化对企业的意义之后,出版企业的决策层对此高度重视,并将信息化纳入到企业经营战略中去。
2、发行渠道。传统出版企业多拥有成熟稳定、遍布各地的发行网络,如新华书店发行网络。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出版市场中,掌握着庞大细致的地面发行网络的传统出版企业,可谓手握着传统出版的生命线。
3、经验优势。出版社经过长时间的培养与积累,拥有一批经验丰富、业务熟练、资源广泛的资深编辑和相关业务人员,在生产进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信息化带来的出版周期缩短、节奏加快的压力,能够保障图书产品的质量不受影响,提高产品竞争力。
4、价值链成熟。我国出版企业经过长期的经营和发展,拥有较为成熟的价值链体系。策划―组织―编辑―印刷―发行,每一个环节都积累了丰厚的资源和经验。
(二)弱势分析
1、对当今图书市场的掌控力在减弱。当今图书市场正在飞速发展,形势瞬息万变,对于越来越多元化和数字化的图书市场,传统出版企业的市场掌控力渐渐因为新兴文化公司等的冲击而减弱。
2、固有观念与信息化发展需求存在矛盾。传统出版企业通常存在管理理念和模式陈旧的问题,以往面向计划经济的业务流程、管理方式、组织模式、营销策略均面临落伍的险境,成为制约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3、新型人才匮乏。具备新兴知识储备和强大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企业迅速发展的高效助推器。传统出版企业在此方面有所欠缺,人才多为传统型,业务熟练但创新不足,且理念较为陈旧,面对当今市场显得滞后和无从着手。
(三)机会分析
在领域市场中,如果企业具备竞争优势,则可以将环境机会转化为营销机会,进而利用营销机会获得营销成功。就出版企业而言,即可提高图书产品的销售,占据图书市场份额。
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形成了潜力巨大的市场。当代社会是一个全球化的社会,信息多元化,中外思想既有高度融合也有激烈碰撞。人们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形成了对信息、文化强烈的需求,这对于出版企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潜在市场。
2、政府对出版事业一向有扶持政策。这些扶持政策包括政治、经济、人事等方面。
3、在移动设备飞速进步的同时,人们的阅读习惯也从传统方式逐渐向碎片式阅读转变,也成为出版企业转型的机遇,乘势向数字出版靠拢,逐步过渡为信息化社会下的新型复合型出版传媒公司。
(四)威胁分析
1、企业原有的软硬件设备与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兼容性存疑。企业中现存的硬件配置和财务、发行、库管等软件配置是否能与信息化战略实施完成有机融合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大疑问。
【关键词】新信息环境;档案行业;机遇;挑战
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也已经将网络技术应用各个领域当中,从而有效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新信息时代环境下,我国的档案行业也逐渐的并且到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将网络技术应用到其中,这也给我国的档案行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前景。这不仅有效的提高了档案工作的工作效率,还利用于档案信息的管理。下面我们就对在新信息环境下,我国档案行业的发展进行介绍。
1.新信息环境的概述
1.1新信息环境的内涵
所谓的新信息环境又被人们称之为“泛在网络”,它主要是将互联网系统和物联网系统相互结合,并且通过互联网系统将相关的信息进行利用和传播,为人们提供相关的档案信息资源,而物联网系统则是将物于物、人与物相互连接,从而形成一个信息的网络信息环境,可以使得人们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获得想要的相关信息。
1.2新信息环境的特点
由于每个国家对自身内部结构的管理模式存在着许多的不同点,这就使得世界各国在对新信息环境建设方面的观念,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不过在对新信息环境的内涵的理解方面,大多都是一致的,都在网络信息的基础之上,对档案信息资源的传播和利用,从而为了人们提供信息资源。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新信息环境有以下几个特点:
1.2.1广泛性
广泛性是新信息环境中最为基本的特点之一,它主要是将各个网络系统融合在一起,然后在借助无线宽带和网络传感器等设备,来实现人们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从而建立一个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相互连系的现实空闲和抽象空间,让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接受到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1.2.2网络利用方式的多样性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在局限于大型信息系统或者个人计算机系统当中,开始朝着各种新型的信息设备发展,从而出现了3G移动手机、汽车导航系统以及电子数字电视等设备,从而实现了网络信息一体化,体现出了当前新信息环境的多样性。
1.3信息利用的综合性
对网络信息的综合利用是当前现代化信息技术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它将文字、图像、数字以及视频等方面结合到了一起,从而实现了信息的传播和利用,有效的提高了人们对信息的理解能力。
2.对信息环境对档案行业发展的挑战
2.1新信息环境使得新型载体档案管理难度增大
在当前的信息环境中,网络设备和各种新型的载体档案都得到了有效的增长和产生给我国的档案管理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主要是因为在档案管理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对新型载体档案不够熟悉,而且和传统载体档案相比,这些新型载体档案有着较高的灵活性,使得人们在对其进行信息资源保存记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难点。而且在新型载体档案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其中存着一些不稳定的因素,这也给档案行业对档案信息的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2.2新信息环境对档案行业人才素质要求更高
在新信息环境下,档案工作者仅仅具备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是不够的,泛在网络时代需要的是掌握各种新技术的、具备综合能力的档案人才。档案工作人员要适应网络发展的要求,重点提高自己在网络环境下管理档案的能力,掌握各种新型档案处理技术、档案组织技术、档案检索与利用技术,适应泛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与服务方式,学习新信息环境下信息管理的各项技能,发挥创新能力,实现档案管理工作方式上的革新。
3.新信息环境下档案行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3.1促进了档案资源的传播与利用
泛在网络融合了电信网、互联网以及各种有线无线宽带等,形成一个无所不在、覆盖各个层面、各网络之间无缝连接、快速传输的网络。利用这样的网络,可以实现数字档案、多媒体档案随时随地的快速传递,使用户不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档案服务,获得需求的档案信息资源。
3.2提高了档案行业信息技术含量
传统的档案管理主要是档案工作者对档案进行手工管理,或者通过计算机进行简单的操作。而泛在网络的发展,新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使档案行业能够借助这些高科技手段向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并且这种数字化、网络化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和电子文件的单纯传递,而是建设面向公众的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注重档案信息资源的挖掘,注重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效率和利用效率的提升。
3.3档案服务进一步融入公众
档案工作的产生源于政府行政管理的需要,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档案工作的重点是为政府服务。但是档案作为社会记忆的承载者,是我们共有的遗产,其不仅应该为政府机关服务,更应该发挥其社会效用为公众服务,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档案的作用。
4.新信息环境下档案行业的发展对策
4.1增强档案行业及社会的档案意识
社会档案意识是指社会各界及公民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总体认识。社会档案意识的强弱以及正确与否,决定着人们是否重视档案、是否自觉利用档案。档案行业及社会的档案意识是催生档案利用的内在动力,是档案行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4.2提高档案行业人才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水平
新信息环境下档案工作向网络泛在化、资源数字化、管理自动化方向发展,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具备更高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水平。如果档案管理者停留在传统的专业知识与观念上,不能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工具,缺乏信息开发应用能力和敏锐的信息意识,就会大大制约档案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4.3加强公众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和信息利用体系建设
档案工作面向公众,就要注重加强公众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和信息利用体系建设。第一,做好各种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包括各种纸质档案、数字档案,并且要加快完成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完备档案信息资源是建设档案信息资源体系的基础。第二,要建设面向公众的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在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对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进行深入加工和组合形成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技术的不断推广,不仅给我国的档案行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也给档案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档案行业在当前新信息环境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相应的管理对策,有效的解决在对档案信息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推动我国档案管理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