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殊教育教学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特殊教育 语文教学 方法认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目前,世界各地对于特殊教育服务对象的范围,因出于各方面的考量,所以在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了“零拒绝”的目标。也就是给予免费的、适合于特殊人群所需要的义务性教育。教育部门要求公立学校,有义务和责任为特殊人群提供教育和相关的服务,不允许以任何理由拒绝特殊人群入学资格。我国当前特殊教育所针对的对象主要是盲、聋、哑、智力不健全,以及有其它身心缺陷的儿童和青少年,同时在各个地区设有盲聋哑学校、低能儿学校或低常儿童班、弱智儿童班等。在我国的《宪法》、《义务教育法》以及《残疾人教育条例》中明确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对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
1目前特殊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1.1特殊语文中的教材无法与时代同步
人们普遍认为特殊教育所使用的教材,是经过教育部特别设计、适合特殊群体的教育方法和教学设备。但我们从普通教材中可以知道,我们所学的内容,是与实际生活不相符的,教材比较缺乏实用性。而特殊群体教育中的语文课本,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这就导致特殊群体所学习的内容落后于社会发展,也就意味着在未来进入社会后,他们将会从零开始。这对于特殊群体而言,无疑是艰难而残酷的。
1.2特殊语文教育从业者缺乏
当下依旧有很多人对特殊群体存在歧视。因此,很多人不愿意从事与特殊群体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涉及到语言表达的语文教育。我们不得不承认特殊语文教学所存在的难度。很多时候,从业者不仅需要非常强大抗压能力,同时也需要具备较高的人文主义素养。因为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观察和思考,尤其是对不同情况的学生深入了解,才能找到适合于他本人教育方法。
2让特殊语文教学回归现实生活
2.1开发出与时代相结合的语文课本
特殊教育存在的价值,就在于为独立生活有障碍的人群提供独立生活的技能,不同于普通学校的教学。普通院校学生即便无法从教育中获得,也可以在实践交流中,快速掌握相关的生存技能。而对于特殊群体学生来说,这是非常艰难的。因此,在教材的选择方面,教育部门应该做到及时更新内容,制定出与时展相一致的语文教材,避免教材与实际的脱离,使特殊群体的学生,及早掌握时展所需要的各方面素质要求,减少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尴尬境遇。
2.2激发特殊群体学习语文的兴趣
大部分特殊群体学生在学习中都会处于被动的位置。究其主要原因还是缺乏自信。而培养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要是让特殊群体的学生感受到,语文带给他们的情感体会,以及对事物认知的体会。对于聋哑学生,教师可以将课本中所涉及到的自然景观,或者生活现象带入到课堂中,带他们去浇花,体会一枝花的芬芳,一滴露水大伟大,也间接使他们感受到生活中自己的价值。
3密切联系生活增加生活实践
在探究特殊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关于特殊教育的语文教材,还是与特殊人群实际生活比较接近的。但很多时候由于特殊人群缺少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或者受生理条件的影响,使他们无法具备生活中最基本的观察能力。比如对失明的人员而言,学会观察能力非常艰难的。所以,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善于积累学生所面对的困难,根据实际情况对授课的方式做出调整,尽量不要按照课本刻板地进行教学与工作。保持足够的耐心,指导特殊群体多加观察生活,对生活中的万事万物,做出适当的记录和整理,以此来提高特殊群体认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变化,加强特殊学生活描述生活的能力。同时也为他们与他人交流提前进行准备和训练。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特殊群体本身出于自身存在缺陷,多多少少会产生自卑的心理,不会与人主动交流。教师可以使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比如可以先培养他们与小动物交流的能力。激发他们的表达欲,随后将生活方面的技能予以传授。教会特殊群体了解人的喜、怒、哀、乐、悲的表达方法和解读方法,使他们感受到情绪所带来的情感体验。也可以借助一些情景设定,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与社会交流的方法。
4结论
综上所述,特殊群体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不仅需要国家与政府的扶植与帮助,更需要特殊群体院校,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社会所需,不断努力开发出适合于特殊学校使用的语文课本和学习方法,教育者应对特殊群体深入理解。同时,在教育方案中,制定合理的学习目的以及学习任务规划,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尽量结合时代思考特殊群体真正需要掌握的社会技能,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在增长知识、获得技能以及完善人格的同时,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社会,成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才。教育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它不仅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更需要具备与时代脚步相一致的前瞻性。而特殊教育中的语文教学,关系到特殊人群未来发展的基础性知识。因此对它的认知,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的。
参看文献
[1] 安静.浅谈个别化教育计划[J].亚太教育,2016(03).
[2] 谈秀婧.聋哑语文教学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0(05).
一、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
(一)教学内容具有广泛性
与其他科目不同,美术教育涵盖的内容最为广泛,它不仅仅包括我们所熟知的绘画,还包括建筑设计、雕塑艺术、设计等。对于小学的美术教育来说,当前开设的课程种类繁多,如绘画课、书法课、手工制作课等十分有趣的课程。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美术教育的意义,充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接受更全面的美术教育,也能够让学生更早确立自己的兴趣点,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内容的广泛性对于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更全面的专业素养。
(二)审美教育渗透其中
美术教育是学校培养学生美育的主要途径,通过对美术教育的学习,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美术知识和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孩子的身心能够正常发展,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从而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小学生正处于审美意识苏醒的重要阶段,所以对于小学美术教育来说,渗透审美教育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感受艺术作品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美,拥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使学生获得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三)满足小学生的个性发展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求知欲和好奇心最强的阶段,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对此,我们的美术教育应该尽力迎合他们的个性发展,把他们的兴趣点尽力吸引到对艺术的探索和对美的追求上来,用美术教育来拓宽他们的认知空间和视野,用美学的教育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完成一幅作品的时候,能够带给他们前所未有的自信,激发他们的成功感和成就感,使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加全面完善。
(四)侧重培养学生的素质
当今时代最提倡的就是素质教育,那种靠死学知识的时代已经过去。在素质教育的号召声中,小学美术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的素质,通过美术教育,学生能够得到各方面素质的提升。首先,美术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要想画出一个事物首先必须先进行深入的观察;其次,美术教育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学生在绘画和构图的过程就是空间思维能力养成的过程;最后,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手工课上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各样的作品,实践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小学美术教育的有效教学方法
(一)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创设一些特定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培养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力。比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画各种不同的水果时,可以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假设现在我们来到了水果超市,学生的面前陈列着各种各样的水果,教师鼓励学生走进“水果超市”挑选自己最喜爱的水果,然后让学生们对自己选中的水果进行细致的观察,然后进行语言的描述,阐述它们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绘画能力和观察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化的教学将会极大地提高美术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教师最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小学美术教师来说,首先,应该依据本班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擅长之处进行合理科学的小组划分,使小组成员能够和睦相处;其次,为了提升每位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教师可以创立各种各样的小组活动或课堂游戏,比如在小组成立之初,教师鼓励每一个小组画出自己的吉祥物,每组只准备一张纸,第一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喜好画五笔左右,然后传给第二位同学,依次往后,直到组内的最后一位同学画完,属于本组的吉祥物就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积极调动起来,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概括能力
当前,我国的美术课的上课模式大多都是通过教师的讲解下,学生就开始作画。这个过程缺少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让学生观察的时间。对于小学生来说,各种能力和素质正在培养当中,教师不能剥夺他们独立观察与思考的能力。比如,在学习《漫画人物表情》时,教师在为学生展示一些表情图片后,让部分同学上台进行表情模仿,此时台下的同学应注意仔细观察台上同学的表情,并概括他们表情的特征,在观察时间过后,让同学们开始自由进行作画,选定一个你认为最有特色的表情。然后,在全班面前进行展示,让同学们猜一猜每个同学画的表情是属于谁的,评出同学们心目中最棒的小画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为将来的美术学习和其他各门课程的学习都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技术的日益发达,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它不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师的教学工作,还使得课堂氛围变得生动有趣,提高了课堂效率。比如,在教授《童话中的城堡》时,首先我们可以把世界各国美丽的城堡的图片为同学们展示出来,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城堡的美丽,然后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不同的城堡的特色和绘画技巧,接着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画出自己梦想中的城堡,并在大家面前展示出来。
(五)采取多样性的评价方式
教师的评价好坏,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自信心和自尊心正处于建立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对于孩子来说,任何一幅画都是他们对自我的表达和对世界的认识的体现,作为美术教师,应该给予孩子的绘画更多样化的评价,多给孩子一些肯定积极的评价,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绘画技巧与技能上的评价。同时,要注意保护孩子的童心和童趣,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苛求孩子的作品。
三、小结
小学美术教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美术教育的主要特点包括教学内容具有广泛性、审美教育渗透其中、满足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侧重培养学生的素质等。针对目前我国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我们提出了小学美术教育的有效教学方法: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概括能力;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采取多样性的评价方式。
作者:张秀荣 单位:长春市九台区兴隆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哲学与人生》课程归属于德育课范畴,主要由“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顺应历史潮流,确定崇高的人生理想”、“在社会发展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五个单元组成,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结合中职学生身心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贯穿始终,把引导学生如何做人、走好人生路作为落脚点。
残疾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都具有特殊性,他们的教育水平与文化素质和正常人有一定差距。在特殊教育高职院校进行《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时,应运用一些特殊的教学方法,使特殊教育学校的残疾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而且从中学会关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完善生命,这对他们融入群体生活,能够直面和接纳其身体,战胜困难、勇敢地生活下去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特殊教育高职院校《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跳出学科理论知识体系的框架束缚,从学生实际出发“改变课程过于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形成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教学活动。
一、案例教学法在《哲学与人生》课堂上的运用
在特殊教育学校《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等活动,创设相对宽松、良好的教学情境,把枯燥的理论讲授与案例相结合,化抽象为生动,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等活动,让他们思考、分析、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但是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因地制宜选择案例,如学习“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时,可应用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失街亭这一段,学生讲述故事,师生相互交流、探讨,启发学生想问题办事情,不能照搬书本,不能把一般原则当做教条,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而客观实际是每个人进行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时,要遵循激励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及趣味性原则,案例与教学理论不脱节,使抽象的哲学原理通俗化,枯燥的哲学理论趣味化,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吸引力、感染力,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和运用哲学的能力。
二、自主性教学方法在《哲学与人生》课堂上的运用
《哲学与人生》作为德育课的重要内容,教学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尤其对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来讲,在《哲学与人生》中使用自主性学习方法,更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心灵健康发展。
《哲学与人生》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了解各种哲学思想知识内容,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和行为模式。尤其对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要让他们对人生和社会充满希望,勇敢地面对社会的竞争压力,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和自强心。
自主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按照课前自主准备—案例导入自主—心理疏导自主—学生主体自主四个步骤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发表自我意见,在思考中不断进步,培养自己的信心和兴趣,从而自主地进行课外知识内容的探索和钻研,不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趣味性教学方法在《哲学与人生》课堂上的运用
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特殊性,课堂教学中,理论课的讲授往往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因此,趣味性教学就可以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如适当的课堂游戏是吸引学生关注和参与的有效方法。游戏中,学生的精力高度集中,对游戏结果的执著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既能身心愉悦,又可达到哲学“引发人的思考”的目的。搭纸牌、添一笔变字、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创造性游戏,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学生通过有效参与,提高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不同视角展开对哲学和人生的思考。
因此,在哲学教学中加入适当的游戏有利于培养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兴趣,符合“乐学”的原则。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枯燥乏味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通过教师对课堂的合理设计与组织,以“寓教于乐”为宗旨,引导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把游戏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调动残疾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On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ourses
ZHANG Jian[1], OUYANG Lingjiang[2]
([1] Hu'nan Network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004;
[2] Hu'nan Industry Polytechnic, Changsha, Hu'nan 410208)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ntent and features of the teaching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the goal of University of Applied talents, proposed teaching content optimization problems in advanced manufacturing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discussed how to take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ethods. Through innovation to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focusing on interactive and practical teaching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Key words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quality
0 引言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制造业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传统的依靠手工制作的制造业也越来越多的融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元素,其产品的设计、制作的工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等均得到不断的优化。先进制造技术也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生产实践过程中,从而对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大高校纷纷将先进制造技术这门课作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从而系统地介绍先进制造技术及工程应用方面的内容。由于先进制造技术是集机械、自动化、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多学科交叉课程,其涉及的范围较广、内容纷繁复杂,并且技术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增加实践操作教学的比例,将所学的先进制造技术理论课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给门课程的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对相关知识掌握得更加牢靠,印象更加深刻。
1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的内容与特色
1.1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的内容
先进制造技术是将传统的制造技术结合机械、电子信息、经营管理等现代化技术,并将其应用于产品的设计、制作加工、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过程中,以便实现生产过程的高效、低耗和清洁,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低成本、高收益的优势。各大高校所使用的《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较深,前后章节之间的衔接性不是很好,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得很吃力,对先进制造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不太熟练,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2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的特色
首先,先进制造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从课程,其综合性较强。由于该课程涉及到机械、电子信息、自动化、现代管理等各方面的技术,包含了信息流、物质流和资金流等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其涵盖的内容、过程和信息相当的复杂。
其次,先进制造技术是一门内容覆盖面广的学科。与传统的制造技术相比,现代先进制造技术涉及到产品生产加工的整个生命周期,从最初的产品设计、到产品生产加工、生产过程中的管理,到销售及售后服务的跟踪与质量服务等各方面的过程,其运用到的技术包括自动化技术、产品制作加工技术、以及生产管理技术等等。因此,现代制造技术在传统制造技术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跨学科的技术和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形中加大了学习的难度和强度,并且技术更新的速度较快,学生适应能力也不断受到挑战。
再者,先进制造技术是一门动态发展的技术,由于先进制造技术融入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管理技术等,而这些技术渗透到了制造业的每一个环节,从最初的设计到生产加工到生产管理再到最后的销售和售后整个环节。只有每一个环节都做得最好,才能实现高效、低耗和清洁生产的目的。因此,随着新技术的不断革新,先进制造技术课程内容也要随着发生变化,并不断得到更新和发展。
最后,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实用性较强。由于先进制造技术在现代加工制造业的应用较为广泛,实践性较强。与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方法不同,先进制造技术课程不仅重视技术的学习,还重视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技术,技术与管理的结合使得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实用性得到加强。
2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
2.1 合理选择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是一门动态变化的课程,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变化,教材和教学内容也应该随之做出调整。首先,要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由于该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覆盖的学科范围较广,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难以兼顾到教材所涵盖的全部内容。因此,教师应该根据相关知识板块的重要性程度做出课程所需课时的安排,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从而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把握课程的重点,有的放矢地去学习相关知识点。其次,先进制造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为了赢得市场竞争力,企业对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受到制造型企业的青睐。为了顺应这种市场形势,高校必须保证先进制造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沿性。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最新的先进制造技术,并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以便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以发展的眼光来学习这门课程。最后,教学内容应该突出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特色,由于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要求学生掌握好相关的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思想,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
2.2 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
由于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更新速度较快,课程内容具有前沿性,为了培养具有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更新教学理念。另外,现代制造型企业已经从传统的加工装配延伸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好先进制造的技术还要具备现代管理知识,具备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理念指导实践,随着新理念的诞生,新的技术也随之出现,因此,随着先进制造理念的独断发展变化,先进制造技术也不断得到发展。只有让学生掌握好了新的理念,才能更好地将其运用到工程实践中,才能有所创造有所作为。
另外,除了要更新教学理念之外,还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也就是根据教学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由于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既有对基本概念的讲解,也有对相关技术知识的讲解,应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对基本概念的讲解可以采用授业式讲解,对技术知识的讲解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或者两者相互结合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解决相关问题,然后在课堂上一起讨论的方法,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对于先进制造技术课程这样的多学科交叉的课程,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3 结合先进技术,优化教学手段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课程信息量大,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的冲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同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节省上课板书的时间,使教师将主要的时间用于相关知识的讲解上面。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动画、视频等,不仅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相关的知识点有更加感性的认识,对教学内容的印象也更加深刻。但应该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教师还是应该对整个课程讲解起到主导作用,在多媒体授课过程中,对相关重难知识点做出板书,方便学生理解。除此之外,教师应该提前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时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既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又增加了教学的效果。
2.4 注重实践教学,优化教学效果
先进制造课程的实用性和工程性表明这门课程不仅要有理论教学,还要注重实践教学。再加上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覆盖面较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相关的知识点,对理论知识难以形成感性认识,学习起来较为吃力,久而久之,便逐渐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必须要加大先进制造课程实践教学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一方面可以进行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操作,能够对理论知识形成更加直观的认识,通过参与到实验室的项目中来,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大型制造型企业、科研机构或者其他实验基地进行观察和体验,从而对先进的设备和制作工艺有一个更加感官的接触,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先进制造课程在企业的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这样学生便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一种新的认识,并且更加愿意去探索和挖掘这些理论知识的实用型。
3 总结
摘要:随着高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的层次日益多样化,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和校内师生的关注,加强对大学生心理薄弱状况的教育和引导成为当代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研究的新课题。
关键词:独立学院 特殊群体 心理薄弱
一、大学生薄弱心理状况综合分析
基本对信科院管理系2009、2010级学生心理现状的实际调查,采用问卷自测方式,发现目前信科院大学生中存在一定的心理薄弱型学生,针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状况分析:
(一)大学生常见的薄弱心理表现
1.适应性薄弱心理
调查中显示,无论是大一还是大二的学生都存在着能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问题。进入大学后,学生面临着对新环境全面的适应和调整,而他们的适应和调整能力因人而异,一部分适应出现障碍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环境的现实与理想有较大的出入,进而产生心理落差,导致心理失衡;同时部分大学生对新环境、新教学模式不适应,可能产生困惑,这也是导致新生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2.学习性薄弱心理
由于教育模式的转变,部分大学生产生了挫折感。大量的调查数据显示,包括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成绩不稳当、考试前焦虑等学习问题是引起大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此外,学习兴趣不高也成为部分大学生承受心理压力的原因。有的大学生在入学时选择的专业方向与兴趣志向不符合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倍感困难。专业课程负担过重以及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极可能导致其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
3.人际、情感性薄弱心理
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缺乏集体感和合作精神,进入大学后,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难题。由于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如果心理承受力低,就会产生困惑、焦虑等症状,如无倾诉对象,这些心理症状会加重,最终导致心理疾病,影响自身健康。同时,在情感方面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也直接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因恋爱所产生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多数大学生把对爱情的理解与自己的意愿或想法联系在一起,往往过于浪漫,但现实生活中,恋爱过程并不如意,因此出现情感危机,当理想与现实产生落差时,心理承受能力薄弱的大学生会导致思想偏激,走向极端,甚至酿成情感悲剧。
(二)大学生薄弱心理状况的原因探析
大学生薄弱心理的产生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成长环境不同
主要是指学生家庭关系和教育方式不同。有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对学生宠爱、纵容,对其成长大包大揽,导致学生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心理承受力差;有的家长将对学生的教育寄托于学校、老师,很少花时间关心子女;有的家庭父母关系不和,经常吵闹,导致小孩性格孤僻、自卑,容易产生消极、厌世情绪;有的家庭对学生期望过高,给学生的正常成长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使他们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
2.面临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
步入大学,大学生开始独立生活。校园内的环境氛围、学习风气、教学方法等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影响。学习条件和方法的变化,使大学新生对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抓不住重点,难以找出适合的学习方法,学习上出现障碍,自信心降低、自卑感加剧;个人生活习惯的不同,也让同学矛盾加剧,人际关系难以和睦;住宿条件和饮食习惯又与家里相比,产生落差,因此引发心理抵触;社会不良风气,让大学生道德观念发生转变,心理抵抗力受到严峻挑战;独身子女身份,让他们在新环境中依赖性加强,缺乏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
3.自我认知能力差异
在高校,大学生知识的获取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让他们越发成熟,但由于阅历浅,经验少,在人生观、价值观、社会适应等心理发展上还带有稚嫩性和盲从性。有的学生自我定位高,功利思想严重,遇到挫折情绪失控,不从自身找原因;有的学生道德观念、纪律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有的学生心灵空虚,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产生厌学甚至厌世情绪;有的学生面对家庭、社会、学习、就业的压力无所适从,压抑、苦闷、悲观情绪过大。这些心理冲突和困惑与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和自我认识能力密切相关的。大量数据显示,当大学生的认识产生障碍时,反映客观现实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和能动作用会显著降低,导致出现判断和推理错误、甚至妄想等症状。
4.高校心理教育方式和管理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方式仍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单一,方法陈旧。对学生思想“只堵不疏”,不能从用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待大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细分学生心理类型,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学生团队意识、竞争意识、挫折意识、心理素质等内容的教育和培训较少,使得学生在交际、竞争、就业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部分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师资不稳定,管理存在漏洞,教书与育人被割裂,对学生关心、引导较少;一些高校不强调家校联系的重要性,与家长沟通渠道闭塞,常常是学生出了问题后才告知家长,工作严重滞后,缺乏主动性。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薄弱群体教育方法研究
基于对信科院心理薄弱学生特点的调研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的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推出以下有针对性的举措,进行以下总结:
(一)创新学生思想教育模式
构建学校、老师、家长、学生一体的教育模式。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培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心理薄弱型大学生的价值体系形成,提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教师应坚守以“服务学生,培养学生”的原则,从学习和生活中对心理薄弱大学生给予实质性的帮助和关怀,做到“有教无类”。重视家长与辅导员、老师的交流与沟通,强调谈话内容的真实性、及时性,同时发挥学生干部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桥梁作用,获取学生信息及学生的不稳定因素,对学生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和预防。
(二)完善高校教育工作制度
一是建立学生档案制度,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展开调查摸底,建立不同的个人档案,并进行系统管理,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二是建立教育效果跟踪制度。定期对各类受教育学生进行效果跟踪,找出效果差异,在摸清原因的基础上注意结合实际,改进工作方法;三是建立信息反馈制度,通过学生信息员、学生干部等反馈信息,掌握学生心理变化,保证及时开展学生教育工作。四是建立学生工作预警制度。对于学生易出的心理问题制定预案,提高防范性。同时在普通学生中间也应加强学生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出台有效的处理方案,力求将各种学生心理问题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三)开辟新型教育工作途径,搭建学生交流平台
心理薄弱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低,网络恰好为他们提供发泄内心的平台,在网络世界里,他们可以逃避现实,充分宣泄不满情绪。教育工作可以发挥网络的覆盖优势,搭建网络交流平台,进行跟踪教育。同时,将网络教育思想体系,进行资源共享,使更多有需要的大学生及时发现自身问题,寻出解决方式。大学生通过选择不同活动形式抒发个人情绪,针对这个特点举办在一定丰富的校园文化特色活动,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通过活动锻炼,提高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另外,成立聊天室,让学生感受校园的人文关怀,真正从交流中得到启发和帮助,同时,学校还要应针对心理薄弱型学生加强心理辅导,实行“一帮一”互助活动,使这部分特殊群体感受校园温暖。
(四)提高教育工作方法的实效性
教育工作方法采用多种结合形式,可以通过传统说教、情感疏导、实际锻炼等方式因材施教。使工作达到实际效果可以通过:(1)正确归因,引导学生释放不良情绪。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大学生很容易在自身认识、学业发展、人际交往、情感等问题上出现不良情绪,伴随着紧张、愤怒和焦虑,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冲动性,结果只能把问题弄得更糟,只有保持理智,经过冷静分析,找出原因,才能正视问题、解决问题,调整和控制不良情绪的释放。(2)实行耐挫教育,培养坚强意志。不少大学生在抗挫折、磨难方面存在着缺陷。要提供适度的挫折情境以锻炼大学生的挫折耐受力,领略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复杂,利用挫折磨炼意志、丰富阅历,更好地适应社会。
(五)拓展社会实践渠道,倡导自我教育和同学互助。
关键词: 艺术设计类学生 入学背景 特点分析 教育对策
一、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入学背景
艺术设计类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他们既有当代普通大学生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又有其比较鲜明的特殊性。艺术设计类学生大多是以美术高考的形式进入大学,入学的成绩由专业课测试成绩和普通文化课成绩两部分构成,他们入学时的文化课平均成绩比其他专业的大学生要低,入学前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都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
美术生的考前学习过程往往比较辛苦,绘画基础要经过系统的高强度训练,在通过所报考的高校的美术专业考试后,还要在高考中达到所报考高校的文化课分数要求,这样方能被录取。进入大学后,美术生的专业有了很大的拓展,一般分为纯美术类专业和设计类专业两类。纯美术类又分为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专业。设计类专业分为艺术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多媒体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动画等专业。本文中提到的艺术设计类学生主要是指以上的设计类专业的学生群体。
二、艺术设计类学生的特点分析
(一)专业课程学习兴趣浓,文化理论课程学习欠缺。
普通的文理科考生面对的只是文化课的学习,因此所有的压力基本上都来源于高考。而艺术生要同时学习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由于从小就进行专业课程的训练,许多艺术设计类学生忽视了文化课程的学习,导致文化基础薄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类的考生,高考成绩录取分数线比普通考生低很多,这使很多艺术生对高考放松了要求。
(二)个性突出,自律性差,不受约束。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点要求具备一定的个性化,但不是放任自流。很多艺术设计类学生以专业要求为借口,夸大个性特征,自我意识较强,不愿受约束和控制,忽视对自身道德素质与修养的培养与提高,对学校一些规章制度或约束产生抵触等情绪,使高校在对其管理时比较困难。
(三)经济条件好,依赖性强。
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习成本较高,无论是普通学习用具的成本还是学费,都比普通大学生高出一倍甚至更多。这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再加上目前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溺爱,他们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导致独立自主能力较弱。
(四)积极要求上进,意志力薄弱,心里承受能力比较差。
艺术设计类学生善于想象,并有抱负、有理想,积极要求上进。学校大小活动积极参加、热情参与,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肯定、理解、支持。但一些学生经受不住失败的考验,一旦遇到挫折,比如考试成绩不合格,就会自暴自弃,产生厌学情绪,出现旷课、迟到、早退、逃学等颓废现象。
(五)思维活跃,较感性,重感情。
艺术设计类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感官敏锐,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平时生活中注重感受新鲜事物,以高度的敏感性进行学习和创作,普遍比较重感情,喜欢结交朋友。
三、针对艺术设计类学生特点的教育对策
针对艺术设计类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我有如下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很多高校对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教育都有或多或少的不恰当与不完善之处。一些高校老师对艺术类学生存在偏见,认为他们都是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难以管教,因此对他们放松教育,甚至不愿意教他们。其实恰恰相反,对于艺术设计类学生,只要我们努力付出,掌握他们的思维和学习规律,就能够教育好他们,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其的思想与素质教育。
(二)调整教育模式,加强文化课程的教育投入。
很多高校或艺术院校过于强调学生专业课程的教育和投入,而忽略了理论课程的投入,过于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缺少对学生文化修养和艺术理论修养的教育,甚至有些教师认为,设计是一门实用性的学科,学习理论没有用处。其实不然,只有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三)改善外部环境,摒弃歧视观念。
艺术类学生和普通学生一样,都需要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环境往往能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转变,不可否认,现如今许多高校对艺术生都抱着一种嫌弃与鄙视的态度,因此各高校应该从学校大环境抓起,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对艺术设计类学生持有一个理解与支持的态度,摒弃以前的陈旧观念。
(四)科学配备专职学生管理教师队伍,考虑专业对口。
目前很多从事艺术设计类学生专职管理工作的教师(如:辅导员、班主任等)不是艺术类专业出身。学校应该在专职学生管理教师队伍的配置上适当考虑专业的对口性。尽量挑选思想觉悟较高,政治素质过硬,并有着相同专业背景的教师来担任学生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使工作更加有目的性,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引导学生。
(五)投入真情实感,走进学生内心,进行情感性引导与教育。
艺术设计类学生普遍比较感性,重情重义,以此将其作为艺术设计类学生管理的切入点,进行培养和教育,得到可喜的收获,这一点我有深刻的体会。
四、结语
以上是我在艺术设计类学生管理工作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总结,虽然工作还有待于继续探索和创新,但是我相信,只要大家站在一个客观求实的角度,对艺术生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误解;多一点包容,少一点苛求;多一点支持,少一点轻视,那么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明天一定会变得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关键词:负面效应 艺术类 学生特点
1.高校艺术类学生特点及负面效应分析
1.1 思维较活跃,有较强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但缺乏信仰意识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一般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性格魅力,专业的发散性决定着他们必须有着活跃的思维能力,要敢于挑战并富有创新精神,艺术的魅力就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但艺术类的学生考虑问题时确常常忽视现实基础,困在自我思维的定式中。在高校中,艺术类的同学年龄普遍偏小,这一点决定着他们思想的成熟度较低,虽思想活跃,可是缺乏对问题的深度思考。这样的负面效应是:在学习中,对感兴趣的专业知识趋之若鹜,但很少关心身边事;重视专业技能的练习,热衷于自我的艺术修炼,忽视外在对其的影响,从而导致其缺乏信仰,从而造成自身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歪曲;在生活中,由于信仰的缺失,学生群体中易产生攀比心理,所思考的问题就会相对狭隘,仅限于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只重视物质的享受,而缺乏精神层面的需求。
具体行为表现例如,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活动如文艺晚会、演出、设计类展览比较热衷,但对于团活动、文化类活动较少关心,也很少过问当下时事。
1.2 个性较“自我”,注重个人感受和独特性、崇尚自由,从而缺少团队意识和组织纪律性
由于艺术类专业教学形式的特殊性,造成了专业课自由度较大,不是在固定座位上简单的听老师讲课,而是更多参与进来与老师进行互动,这样不可避免老师会将更多的空间给学生,这样的“开放式”教学会给学生“散乱”的错觉,久而久之形成“散漫”的习惯。[1]另外,由于独特的个性,及追求自我和崇尚自由的心态,决定了学生不喜欢约束与牵绊,这样的负面效应就是冷漠的集体观念和淡薄的纪律意识。具体来讲,例如,班级活动漠不关心,集体荣誉感较弱;生活作风懒散,宿舍卫生较差;学习纪律松弛,迟到、旷课时有发生;对于纪律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有较强的逆反和抵触心理。另外,艺术类的学生由于专业的独特性,决定了他们要敏感而细腻,要有自身的独创性,对于作品要有情感的投入,为此多数艺术类的同学都有着浪漫主义情怀,情感较丰富,对于问题的思考感性大于理性。在校园生活中,就会出现由于一时气愤,而发生争吵甚至打架斗殴的现象。或是,对于情爱承诺的太容易,有时也很随性,不了解爱情背后的责任,容易进入情感漩涡不能自拔,由此产生道德问题、诚信危机或情感迷茫的问题。
1.3 实践经验丰富,活动能力较强,与社会接触较多,从而受到的负面影响也较多
由于专业学习的要求,很多学生很小就开始了独立的求学生涯,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接触社会较早,社会经验较为丰富。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都有着经济独立的想法,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在社会上他们更容易获得实习机会,这难免就沾染了一些社会的不良风气,也会将这些习惯不自觉的,带入校园,带入学习生活中。具体来讲,例如,对于学生活动不甚关心,但对有加分的项目却是趋之若鹜,参加活动或学生团体时,功利心较重,多希望可以加分或是聘任为学生干部,主动的服务意识和锻炼意识较弱,一旦受挫,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消失殆尽。
1.4 生源素质良莠不齐,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象普遍存在
当前,艺术类学生进入大学校门要经历艺考和文化课考试两部分,这就要求艺术类学生不仅要在艺术专业领域有一定的素养和造诣,在文化课方面也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但与传统专业相比,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要低得多。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本来就较差,是迫于高考压力,为了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半路出家来进行艺术类的学习,这部分生源不仅文化课方面较差,在本专业上的天赋和热爱程度也远不及专业生。两种因素的混杂,势必导致生源在专业课方面素质参差不齐,在文化课方面,缺少一定的知识储备,知识面也相对较窄。具体来讲,例如,专业课教学时,专业老师要分不同等级进行教学,影响整体教学进度;文化课上,旷课、迟到、早退,不及格率较高。另外,学生的考研率或选择再教育的比率较低。
2.负面效应形成的原因
2.1 学生本身性格因素及生活背景的影响
其一,对艺术专业的学习要有一定的天分,性格上讲要个性、独创、张扬,难免极端起来就会偏激。其二,艺术专业的学习是相对艰苦的,需要从小学起,这就是是学生很小就开始了独立生活,他们的自我决策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和学生群体生活,专业的上的竞争性,导致学生压力较大,无处发泄,易产生偏激情绪与行为。其三,艺术类学生中,单亲家庭较多,成长的过程易造成某种情感的缺失,从而学生的心理健康引人担忧。孤傲的外表下,其实隐藏着脆弱的心。
2.2 艺术类学科惯性的影响因素
思维模式决定着行为意识。艺术类学科是个创造型学科,在扎实功底的基础上,它需要学生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独特性。在舞台上要有一定的夸张性和张扬的舞台表现力。这种潜移默化的思维影响,决定着艺术类同学的思维方式,在生活中,张扬、特性、果敢,内心敏感,易出现过度自信或自卑的心理。[2]
2.3 学生本身对艺术的片面认识
由于高校中艺术类学生年龄普遍偏小,虽然从事专业多年,可是在阅历、经验、眼界上讲还是相对不足。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是朴素的,模糊的,存在片面因素。艺术不仅仅是阳春白雪的,更是要有生活,要平易近人的,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在生活基础上的再创作,给人以心灵启迪,从而让人们体会到艺术之美。但当前的学生们对艺术的认识仅在形式上的,标榜自我,标榜崇拜,急功近利,形似而无神,自负心理严重,只能接受褒奖,听不进去批评。
2.4 转型期社会和各类社会问题的消极影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类社会问题突显。价值目标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盛行。此外,一些发达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渗透,“诱导”大学生崇尚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社会和经济结构转型导致社会阶层多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生活方式多元化。[3]艺术类学生是校园内最敏感的人群,也是与外界社会联系较多的一组人群,这些问题的冲击势必会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3.消除艺术类学生特点负面效应的教育管理方法
艺术类学生的特点,一部分是他们专业所需要的,但如果不对其的负面因素进行分析与正确引导,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发展具体来讲,提出以下教育对策:
3.1 完善宏观环境,培育良好社会风气,加强信仰教育
3.1.1 校园外。政府部门应加强执政党建设,增强自身执政能力,努力抓好党风建设,建立健全民主法治,完善经济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增强信仰教育的生命力。此外要中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通过媒体、网络、书刊、杂志,对典型进行宣传,对热点问题进行引导,有针对性的开展社会教育。增强学生的政治敏感性,提高学生的政治免疫力,提高政治觉悟,树立正确信仰。
3.1.2 学校内。学校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可以此作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丰富校园文化。鼓励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活动、爱心社、支教活动等。在活动中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进行信仰教育,开办网络信仰论坛、实时天地、法制教育等板块,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理想信仰教育。此外,做好新入学生的心理普查工作,从入学开始就对学生建立心理档案,重点跟踪,重点观察、重点引导。
3.2 以人为本,柔性管理,注重引导
由于学科特点和学生的特性,要单纯的采用严苛管理的方式,会引起同学的逆反心理,反而达不到教育管理的目的。在处理学生事务的问题时,应与学生建立一种互信的关系,在平等、关爱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应注重一下几点:第一,注重与学生的深入沟通,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及思想动态,要用心关爱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关爱,对于特殊背景如,单亲家庭及困难家庭等学生要经常性的关注;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业的压力及性格的特点,是他们易产生极端思想和偏激行为,心理问题出现几率较大,要重点关注;第三,将专业知识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在活动中教育学生。积极倡导和调动学生参与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各项特长和潜能,理性调节课余生活,引导其将过剩的精力用到健康有益的课内外活动中,从而达到以活动促管理的目的。[4]第四,要经常组织与艺术相关的人文传统系类讲座,开展有深度的及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
3.3 针对问题,硬性教育,注重实效
从开学初期,就要进行制度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硬性制度的严肃性,加强校规校纪教育,明确严肃各类制度,如学生公寓管理制度、学生考勤制度、学生纪律处分制度、综合测评制度、专业教室管理制度、学生外出安全管理制度等。使学生认识到一切行为有章可循,有效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此外,在处理学生问题是,一定要做到奖罚分明,奖惩公平,从而是学生体会到制度与纪律的威严性。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诚信做人,学会尊重,做个有责任、敢担当的艺术人。
3.4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针对艺术类学生独立自主意识较强的特点,可在有效引导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中的优秀分子,自主管理学生群体。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多鼓励,对待一些活动上的失误,可在鼓励的基础上上加以更正和引导,不要粗暴的批评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要充分运用学生党员的榜样力量,树典型,用先锋模范作用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参考文献
[1]刘凯.艺术专业学生发展特点及对策研究[J].时代文学,2009,(5):156-157
[2]翟灏.浅谈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管理[J].文化万象,2011,(3):234-234
[3]刘放.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探析[J].工会论坛,2012,(5):141-142
[4]赵雪峰.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1999,(10):39-40
人们常说,伟大的事业是轰轰烈烈的,而普通人的事业是默默无闻的。是的,我们特殊教育学校的这些普通教师从事的工作,可以说是天底下最普通、最仁慈、最道德的事业!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个被社会忽视的弱势群体。
当我初次踏进我们学校的大门时,望着那一张张纯真的面容和那一双双无助的眼睛,孩子们花一样的年岁,却烙着不幸的印记,我的心一阵颤抖,就是从那一刻,我知道此生不能再回头,一定要牵着这群孩子们的手,为开启他们艰辛而充满希望的人生而奋斗。
“特殊教育是植根于爱的。”而要真真正正地做到“把爱给予每一个孩子”,尤其要做到“把特殊的爱给予特殊的学生”。
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优秀教师,首先一定要关爱学生,以诚相待;了解学生,以心换心。我们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面对的虽然是残疾的孩子,但他们和教师是平等的人。我们教师应当把学生当作朋友去了解,当成亲人去关爱。花时间去和他们相处,建立宽松、随意的师生关系,遇到问题时切忌随意训斥学生。对学生的关心要向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急他们之所急,想他们之所想。他们的痛连着你的痛,他们的喜连着你的喜,做学生的知心人。其次,工作一定要有耐心。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因为先天的不足,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是常人的几倍、甚至是几十倍。如果没有对工作的一份热爱、对学生的一份深情,很容易在问题面前逃避、退缩。教师如果失去了耐性,孩子也势必将在学习中失去信心。第三,就是要有恒心,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劳动技能的难易程度,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一个行为习惯的养成、一个技能的形成,需要我们付出几倍、几十倍于常人的精力,教师的恒心,对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一、研究制定教学常规与标准;规范教育教学工作
我们的教科研工作,首先从研究、制定特殊教育的教学常规入手。我市的特殊教育的教育形式有聋教育、培智教育、盲教育、普遍学校特教班和随班就读几种,因教育的形式不同、教育对象不同,则教育教学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必须研究、制定不同的教学常规,规范不同形式特殊教育的教学工作、我们首先组织教研员及有关校长、教师,调查、了解、分析各类特教形式的教育特点和各专业的教学要求,分别研究在学情分析。目标与内容安排、教法与学法的选择及教学评估等方面的常规性要求,在研究的基础上讨论制定出聋盲学校、培智学校、特教班和随班就读等教学常规然后,以教学常规指导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并加强调研、督导,督促各地各校规范教育教学工作。
我们除了研究制定一般的教学常规,还研究制定各学科优质课标准,规范课堂教学。我们组织教研员与教师一起讨论、一起制定、一起学习优质课标准,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在目标、内容、方法及教师素质等方面有了具体明确的要求,目前,我们巳制定出聋校的语、数、语训及思品等优质标准,培智学校、特教班及随班就读的优质保标准。
通过研究、制定和实施这些常规和标准,提高了教师的认识和研究水平;逐步使各形式的特殊教育、各学科教学走向规范,上了台阶。
二、组织评优活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有了明确的教学常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我们在每学期有目的、有计划有要求地开展各类教研活动的基础上,每年组织大型的评优活动,以教育教学展评、教师评优、学生评比活动为手段,组织教师对教育教学进行研讨、总结和交流,从而不断提高特殊教育教学水平。
(一)组织教育教学展评,提高各市区的教育教学水平。我们紧紧抓住教研,使展评的过程成为教师积极参与教研的过程,评优前,教研员与有关校长教师一起研究、一起讨论,一起制定评优标准。评优活动中,先是各市区进行初评,然后是初评的第一名参与大市复评、课优活动后,评委进行研讨、评析,肯定值得发扬的优点,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指导改进今后的教学工作。因此每次展评活动,都是一次特教理论学习,教学实践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总结的过程、例如2001年普通学校特教班教育教学展评活动,在大市复评中就提出了四项要求:一要听学校领导对特教班教育教学管理的经验介绍,二要看特殊班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及教学成果,三要听教师对特教班教育教学的情况说明,四要观摩特殊班的公开课。展评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各市、区特教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组织教师的评比活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我们按每年一项、每三年进行一轮教师的基本功竞赛、优质课评比、论文评比活动,并形成制度。目前,就优质评比活动,我们已组织了聋校语、数、思品、语训优质课的评比,培智学校轻。中、重度班教学与训练活动的评比。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优质课评比,通过评优活动,锻炼、培养了一批骨于教师。他们的教学与训练的水平和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我市已有省级学科带头人2名,市级学科带头人2名.市区级学科带头人1名,涌现了不少的教学能手。在这些骨干教师的带颌下,特殊教育教学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
(三)组织学生的评比活动,促进各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我们相继开展了聋生朗诵比赛、职技能力比赛、书画比赛、运动技能比赛、弱智学生自我服务、动手能力及劳技比赛等、通过比赛,引导学校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优势及个性的发展,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素质,提高特殊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三、开展专题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要着力提高特教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把握研究方向,抓住教育教学的重点、难点或关键点,开展专题研究。我们根据国内外教改动态相继开展了普遍性专题与针对性专题的研究。例如。抓住特殊教育共同需要研究的问题,先后开展了分类教学、课堂教学、素质教育和个别化教育等专题的研究。例如,抓住不同形式、不同专业急需研究的重点,先后开展了聋校语训、语文教学。中重度弱智儿童教学训练的课程与策略,随班就读课堂教学的特殊要求等专题的研究、以专题的研究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专题研究的组织形式,则根据不同专题灵活运用,一种是选点带面,逐步推开。例如,1996年分类教学的专题研究。选择了金阊区培智学校为示范点,先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借鉴外地经验,进行创造性地实践与探索,然后通过示范、观摩和研讨的方式向各市、区推广,再组织各市区进行经验交流,把分类教学专题论文装订成册,让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通过活动,使全市的特殊教育与训练能根据学生能力、缺陷、个性和需要,分成不同类别,实施动态异步的教育与训练。一种是对有些专题则采取围绕总专题,各地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开展研究。例如,近阶段的个别化教育专题研究,要求各校针对每个学生的特殊需要与特别个性。确立教育目标,设置课程、课时,选择教学内容与教材,灵活安置班组,选用教学方法和确立评估要求。随着专题研究的深入开展,促使我市特殊教育能满足每个学生特殊需要,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