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考历史趋势范文

高考历史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考历史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考历史趋势

第1篇:高考历史趋势范文

关键词:高考;专业化;历史研究

在历史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就要求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江苏版考试说明中四大类十二小项考查目标基本涵盖了历史研究的能力要求。就江苏历年高考卷来看,历史研究考查的专业性越来越强:2008年第21题第4问考查了历史研究的范畴,分值2分;2009年第25题C第1问考查了史料的分类,分值3分;2010年第23题第2问考查了史料的价值,分值2分,第24题第4问考查了史学研究的原则,分值1分;2011年第22题第3问,考查了如何论证历史结论,分值6分;2012年第22题第2问考查了历史研究的综合内容,分值9分。一系列的数据变化说明,对历史研究考查的分值在不断加大,考查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懂得一点历史研究无论对于解答高考试题,还是彰显历史课程的魅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高考一直是高中教学的指挥棒,在高考试题中怎样体现历史研究的呢?我们以2012年高考江苏卷第22题为例。

第22题,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字数250字左右。读罢题目确实难以下手,不过仔细阅读三段材料我们发现,萧公权对康有为认识经历了从假民权、假维新到真民权、真维新。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有关康有为材料的掌握,二是学者自身认识的深入以及萧公权遵循了“过则勿惮改”的古训。也就是说历史认识的变化是在掌握历史史料的多寡之后逐渐变化的,当然也与治史者自身的史德有关。另外,材料三恩格斯的论述给我们提示了要从哲学层面即历史唯

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认识历史。为此,我们可以把这道题目进行一个转化,即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尊重历史的客观性,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对历史的认识,从而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如何开展高中历史研究的教学呢?

一、学点史学史,了解历史研究的价值取向

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一些古代史学理论的著作或者名篇,例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了解古人撰史的目的,“述往事,思来者”。学习刘知几提出的“史才三长”和章学诚增补的“史才四长”,明白史家对自己的修养要求,学习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提倡实录,编写信使。了解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将新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了解陈寅恪注意史料真中有伪、伪中存真的特点和诗文的史料价值,善于以史注诗文和以诗文证史;了解顾颉刚的历史地理,拓展历史研究的视野和范围。总之,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历史研究的价值取向:一是求真,即说话或亮出观点,需要根据,即需要史实支撑,需要逻辑判断,否则只能是猜测。二是对历史上的人和事进行科学的价值判断,这也需要建立在史料的基础之上,不能是戏说、胡说。

二、懂点史料学,初步掌握史学研究的方法

明白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知识,能够简单运用数学、系统学、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调查法、考古学等方法。能够对史料进行搜集、整理与简单鉴别,例如,史料的分类:口头的(民间传说、民歌、回忆录、口述史)、实物的(遗迹、遗址、遗物)、文字的(碑刻铭文、档案、文献著述、图片)、影像的(照片、影视、录像)。史料的搜集:利用各种检索工具(字典、辞典、表谱、索引、年鉴等)搜集史料,通过平时读书和阅报积累资料,利用访谈、调查等搜集资料。能够对鉴别的史料进行分析和解释,从中提取出各种有用的信息。

三、尝试研究性学习,感受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光靠理论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勤于实践。在实践中巩固已学的知识,完善和拓展新的知识。一方面,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在课堂上以材料、问题等带动教学的开展,坚决杜绝以教师的讲来代替学生的学;在课后以多样化的作业方式巩固课堂成果,如,布置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开展历史调查等等。另一方面,要经常性地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课题选择到材料收集再到得出结论、成果展示,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活动中,感受历史研究,锻炼、提升学生历史研究的

能力。

第2篇:高考历史趋势范文

【各考区领取准考证时间】

阿里:10月24日-10月25日

那曲:10月10日

日喀则:10月25日-10月26日

山南:10月24日-10月26日

拉萨:10月17日-10月19日

昌都:10月20日-10月26日

林芝:10月15日-10月25日

西藏民族大学:待定

第3篇:高考历史趋势范文

关键词: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 高考语文考试 区别

引言

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中华民族的标准语,是我们日常交流、交际的载体。近年来,中国的汉语教育教学呈现出“外热内冷”的局面,在国外,对汉语的学习热潮日渐升温,国内英语的地位备受尊崇但是汉语的身份却极其尴尬,国人“母语荒”的现象非常严重。中国人汉语应用能力水平下降的现象,引起了国人的担忧,也引起了语言文字工作者的关注,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庆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10周年的大会上曾提到“要全面提升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建立健全覆盖听说读写的科学评价体系”,广大汉语言文字工作者为此受到了鼓舞,决心要加紧开发汉语言综合能力测试与评价体系, 研制出国家级的测试题目,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被称为“汉语四六级”的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应运而生了。

ZHC是由中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推出的我国目前唯一的职业汉语应用能力的国家级测试,ZHC主要考查作为职业核心能力当中最重要的职业汉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此类考试有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应考者根据成绩的不同可获得不同级别的“职业汉语水平等级证书”。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和高考语文考试都是目前我们国家面向全国的权威的汉语水平考试,同为汉语能力测试,二者都关注应考者汉语的应用水平,都有指挥棒的功能,对汉语的教学有导向的作用。如何让考试发挥积极的作用,进而提高母语教育教学的效率,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将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希望对促进我国的语文教育有一定的帮助。

一、测试的目的:各取所需

“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的测试目的:一是发展职业核心能力;二是促进母语教育和语文教学改革。ZHC测试可以检测一个人在特定的工作场所的职业活动中运用汉语进行言语交际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预测一个人在实际工作中的工作绩效和发展潜力。可以给高等学校考核评价大学生的汉语实际应用能力作参考,为企事业单位评价相关人员职业汉语能力提供依据。很多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和著名企业把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作为人才招聘选拔的重要工具。ZHC项目于2006年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其推广母语的理念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共鸣,目前ZHC在人力资源测评领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参加测试的人员逐年增多。

高考是高等院校的招生考试,是全国性的公开、公正的大规模选拔考试,具有测量和选拔的作用。高考的功能有:检测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检测教学的效果;选拔人才,而人才的选拨是它的最终目标,作为中国大部分学生必须面对的重要考试,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格局在短期内是无法改变的,所以高考仍是我国当前选拔人才的最主要途径。文是高考中最主要的科目,检测的是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通过对学生的语文水平的测量,区分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语文知识水平,为选拔人才提供依据。

二、测试的内容及要求:各具特色

ZHC测试内容是应试者的汉语实际应用能力,“主要考查语言交际能力,运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沟通的能力,运用语言获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运用语言完成一定工作和学习任务的能力。”考试主要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试题分为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两部分,阅读理解测查的是考生对给定语料的理解,特别是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也考查考试者的阅读速度。书面表达测查考生对汉字和语句的正确书写、组织句段的语言习惯和书面表达的格式及方法等。题目类型相对固定,全卷总共考102道题目,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各有50和52道题目,前100道是客观题,后两道是主观题,第101题为作文,第102题为读后写,分值共计10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而高考命题目前采用的是国家统一命题和自主命题相结合的方式,都以高考考试大纲作为指导,以全国卷为例,2014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明确考试内容分为五大部分: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大纲要求全卷采用 150 分制,考试时间是150分钟,答卷方式为闭卷笔试。2014年全国约有18套高考语文试卷,题目类型都大同小异,高考语文考试的结构一般分为第I卷的客观题和第II卷的主观题两部分,主要有:单项选择题、文言文翻译、古诗歌鉴赏、名句默写、现代文阅读阅读、语言表达和写作等。

两类试卷根据自己的考试目标来设计,形式上有些不同,各具特色,但是都关注应试者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核,都讲究试题的信度和效度,力求能准确地检测出考试者的语言实际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具有科学性。

三、考查的能力:各有侧重

ZHC主要测查应试者的信息筛选能力、概括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遣词造句的语言表达能力等。高考语文考试对能力的要求近几年基本没有变化,考查的能力分为五个方面: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由低到高形成一级级台阶。虽然两类考试都关注能力的考查,但二者考查的能力侧重点不一样。

(一)对识记、理解、分析能力的测试

ZHC 着重考查语言能力而不是语文知识,所以对语文知识的识记的题目基本没有,其中有一道题是别字辨析题,算是考查汉字的辨识能力。而高考语文考试还是很注重语文基础知识、作家知识和作品知识的识记和积累的。ZHC 着重考查职业活动中完成任务的语言能力,所以试卷当中的语料就是一个个特定的职业语言环境,ZHC把理解概括能力、言语推理能力等都放在语料的阅读理解当中考,考生有一定的语境,理解会更准确。ZHC书面表达中对词语的应用、别字、病句的辨析、语言的表达应用的考查,也都是有职业语言环境的。高考语文试卷在注重试题的语境化和情景化方面,还有待加强。客观题当中选项与选项之间基本没有关系,都是独立的词语或成语;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的考查虽然也放在要求阅读理解的短文当中去考,但是试题的语境意识还不强,难以考出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二)对鉴赏评价能力的测试

ZHC试题中并没有像高考那样涉及对作品的鉴赏评价,原因在于鉴赏评价更多的是应试者的个人的感受和体验,而职业汉语能力更多地应体现在职场交流沟通当中对语言规范的遵守和对普遍语感的尊重。高考语文考试没有ZHC试题中测查考生的演绎推理能力的题目,但是在阅读理解题当中会涉及到一般推理能力的考核。

(三)对写作能力的测试

ZHC在书面表达的考查中, 主要考的是应用文写作,考查职场中语言表达是否准确得体,是否流畅、条理清楚, 着重考“文从字顺、条理清楚”而不考“立意构思”。ZHC作文试卷一般分“读后写”和“应用文”两部分,“应用文”写作题,着重考查考生对应用文的规范写作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条理性。高考作文命题内容却多侧重人生感悟、人格教育、时代生活等,除了考查考生的基本表达能力外,更看重的是考生的感悟力、思辩能力、想象能力、创新意识等,看哪位考生更有思想,思辨更深刻,想象更丰富,更有文采和创意。

四、关于两种测试的思考

与过去的测试题相比,两类试卷的科学性、信度和效度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还可以有更进一步的改进。

(一)应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

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在这几年的发展当中,因为它特有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参与,已经逐渐适应了市场的需求,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赢得了社会各界用人单位的信任与支持。高考语文考试在评估学生语文能力方面是最权威的,作为一项语言能力评价工具,高考的可信度无可替代。两种考试都是对于母语运用的测试,母语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在“应用”,所以两种考试都应侧重于能力的考核,尤其是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测试的标准应更科学有效,测试体系应更完善,这样才有利于我国母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可增加口语和听力的测试

两种考试虽然都可以作为我国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但是作为测查语言能力的专业试题,二者都缺乏对听说能力的考查,只注重书面的测试。高考语文试卷只涉及读和写两种能力的考查,没有考听、说的能力。仅仅靠书面测试对一个人的汉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评价是不够全面的,高考语文成绩不足以反映考生的语言能力,著名作家王蒙、莫言等都曾试答过高考试卷, 成绩都不高。高考中要求考听力和口语的只有考外语专业的学生,而事实上很多中国学生母语的听说能力是非常糟糕的,有的学生能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却不会说标准的汉语,所以高考仅仅通过读和写去评判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是不全面的。建议对填报了汉语、教育等与汉语言密切关联的专业的考生要进行听说能力的考查。在ZHC测试中,也建议增加口语测试和听力测试,使 ZHC 的测量更为全面和科学。

结语

无论是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还是高考语文考试,都为中国汉语能力水平的测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管是哪一种测试都应该有利于考生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改进和完善汉语测评体系,以实现母语教育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北京华美杰尔教育研究所.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大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谢小庆.HSK的设计和质量控制[M].考试研究文集(第4辑),2008.

第4篇:高考历史趋势范文

异常抽象的问题,必须讨论得异常清楚。―笛卡儿

一、 与向量结合

【例1】 设Q(x,y),P(3,-4),变量x,y满足不等式组x-y+2≥0,

x-5y+10≤0,

x+y-8≤0.则目标函数z=OP•OQ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

解法一 (截距法) z=OP•OQ=3x-4y,作直线l∶3x-4y=0,平移直线l,当平移至点C(5,3)位置时, z取得最大值3;平移至点B(3,5)位置时, z取得最小值-11,所以z=OP•OQ的最大值为3,最小值为-11.

解法二 (端点法) z=3x-4y,因为不等式组x-y+2≥0,

x-5y+10≤0,

x+y-8≤0.所确定的区域的端点分别为A(0,2)、B(3,5)、C(5,3),当x=0,y=2时,z=-8;当x=3,y=5时,z=-11;当x=5,y=3时,z=3;所以当x=5,y=3时, zmax=3,当x=3,y=5时, zmin=-11, 所以z=OP•OQ的最大值为3,最小值为-11.

解法三 (反代法)因为z=3x-4y,所以x=13z+43y,把x=13z+43y代入x-y+2≥0,

x-5y+10≤0,

x+y-8≤0.得

13z+43y-y+2≥0,

13z+43y-5y+10≤0,

13z+43y+y-8≤0.所以y≥-z-6,

y≥z+3011,

y≤-z+247.

所以-z-6≤-z+247,

z+3011≤-z+247.所以-11≤z≤3,故z=OP•OQ的最大值为3,最小值为-11.

解法四 (距离法)如上图做出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区域,设d表示点P(x,y)到直线直线l:3x-4y=0的距离,则d=3x-4y5,当3x-4y>0即P(x,y)在l:3x-4y=0下方时, 点C(x,y)到直线的最大距离为35,即Zmax=3;当3x-4y

点评 本题以向量包装,本质是线性规划中线性目标函数最值问题,采用上述方法求解,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

二、 与数列结合

【例2】 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S4≥10,S5≤15,则a4的最大值为 .

分析 本题是一个数列中的最值问题,初看与“线性规划”似乎毫不相干.再引入变量合理转化,化归为线性规划问题.

解 设该数列的首项为x,公差为y,则S4=4x+4×32y≥10,

S5=5x+5×42y≤15.即2x+3y≥5,

x+2y≤3.

而a4=x+3y,求a4的最大值,其实质是一个“线性规划”的问题,图中阴影部分为所求区域,可得线性目标函数a4=x+3y在点A(1,1)处取最大值,即a4的最大值为4.

点评 1. 本题运用了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

2. 本题还可以从纯数列角度进行求解.

三、 与三角结合

【例3】 π

解析 设z=2α-β,已知条件可化为:

α+β>π,

α+β

α-β>-π,

α-β

则当点(α,β)在点Aπ2,5π6处时,zmax=π6,

当点(α,β)在点B(0,π)处时,zmin=-π,

2α-β的取值范围为-π,π6.

评注 本题若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求解,稍不小心就会出错.此时应认真审题,把握问题本质,则问题可轻松得到解决.

牛刀小试

1. 设点P是ABC内一点(不包括边界),且AP=mAB+nAC(m,n∈R),则m2+n2-2m-2n+3的取值范围是.

2. (06年北京卷)设等差数列{an}的首项a1及公差d都为整数,前n项和为Sn.

(Ⅰ) 若a11=0,S14=98,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Ⅱ) 若a1≥6,a11>0,S14≤77,求所有可能的数列{an}的通项公式.

【参考答案】

1. 本题从表面上看是一个以向量为载体的二元二次式的最值问题,但其实质却是一个“线性规划”问题.解法如下:

在ABC内过P作BC′//BC,交AB于B′,交AC于C′.

可设AB′=kAB,AC′=kAC,k∈(0,1),

B′,P,C′共线,AP=λAB′+μAC′,且0

λ+μ=1.

AP=λAB′+μAC′=λkAB+μkAC=mAB+nAC,

m=λk,

n=μk.m+n=k∈(0,l),即0

如图所示,设z=m2+n2-2m-2n+3=(m-1)2+(n-1)2+1,由图可知,当圆与直线相切时取得最小值,在原点处取得最大值.所以222+1

2. (Ⅰ) 由S14=98得2a1+13d=14,

又a11=a1+10d=0,故解得d=-2,a1=20.

因此,{an}的通项公式是an=22-2n,n=1,2,3…

(Ⅱ) 由S14≤77,

a11>0,

a1≥6.得2a1+13d≤11,

a1+10d>0,

a1≥6.

第5篇:高考历史趋势范文

例1(2014年天津卷)半径为R的水平圆盘绕过圆心O的竖直轴匀速转动,A为圆盘边缘上一点.在O的正上方有一个可视为质点的小球以初速度v水平抛出时,半径OA方向恰好与v的方向相同,如图1所示.若小球与圆盘只碰一次,且落在A点,重力加速度为g,则小球抛出时距0的高度h= ________,圆盘转动的角速度大小ω=________.

二、突出实验研究方法重要性

例3 (2014年四川卷)如图3所示,小文同学在探究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时,将一条形磁铁放在桌面的不同位置,让小钢珠在水平桌面上从同一位置以相同初速度v0运动,得到不同轨迹.图中α、b、c、d为其中四条运动轨迹,磁铁放在位置A时,小钢珠的运动轨迹是________(填轨迹字母代号),磁铁放在位置B时,小钢珠的运动轨迹是________(填轨迹字母代号).实验表明,当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____________(填“在”或“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解析 磁铁放在位置A时,小钢珠受到的合力与速度方向在一条直线上,小钢珠做直线运动,运动轨迹为b;磁铁放在位置B时,小钢珠受到的合力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小钢珠做曲线运动且受引力作用,方向指向轨迹内侧,运动轨迹为c;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得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点评 曲线运动条件是研究曲线运动规律及动力学原因的基础,考查该探究实验突出对实验方法和教材内容的关注.

例4(2014年江苏卷)为了验证平抛运动的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用如图4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A球水平抛出,同时B球被松开,自由下落,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两球的质量应相等

B.两球应同时落地

C.应改变装置的高度,多次实验

D.实验也能说明A球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解析 该实验是认识平抛运动规律的基础,做好该实验要保证球A和B开始下落的同时性以及两球落地时间的等时性,B球做自由落体运动,A、B两球下落的同时性说明A球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为了增加实验的说服力,进行该实验还要调整装置高度重复实验.利用此实验装置若对A球水平方向上运动进行研究,可以发现A球做匀速直线运动,但是根据题目条件无法获知水平方向运动规律,因此正确答案为:B、C.

点评 平抛运动是重要的曲线运动模型,中学阶段运用运动分解的思想研究平抛运动规律,该实验对于正确认识平抛运动规律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考查该实验体现出对实验探究和教材内容的重视,

三、重显运动分解思想重要性

例5(2014年四川卷)有一条两岸平直、河水均匀流动、流速恒为v的大河.小明驾着小船渡河,去程时船头指向始终与河岸垂直,回程时行驶路线与河岸垂直.去程与回程所用时间的比值为k,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大小相同,则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大小为

第6篇:高考历史趋势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地理;高考试题

一、试题更具灵活性

近年来,高中地理试题越来越重视知识间的关联性,并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对于背诵类内容考查大幅减少。考题题干简洁明了,提示信息隐蔽性较强,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多角度解析。这种变化趋势要求学生具有极其扎实的理论功底,并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灵活应用。例如,在2009年新课标中有这样一道试题:题干信息中给出了南极中山站和昆仑站的经度、维度,并明确了昆仑站建设于“南极最高点附近”位置,要求考生对比中山站和昆仑站的年降雪量、年太阳辐射、年均风力以及气压值。此试题题干中并没有给出图示,只是单纯的文字表述,这就对考生基的本空间定位能力提出了要求,考生必须先进行坐标定位才能明确中山站和昆仑站的具体地理位置。此外,考题还考察了学生对于气压带、风带的分部、气压带和海拔对气候的影响等。而解题时,考生最易犯的错误就是忽略“昆仑站海拔较高”这一特征,从而遗漏了考虑海拔对气压的影响。

灵活性除了在考查形式上有所体现以外,目前高考地理试题的材料也变得越来越新颖、多样化,并且变式图的应用也逐年增多。例如,在2009年新课程标准卷的前三道题目中就运用了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图;在2010年新课程标准卷中的第4题和第5题中都运用了人口年龄结构图;而在2011年全国卷的第9题至11题中则运用了气温变化图。此外,在知识的考查范围方面,高考地理试题以课本上的主干知识为主,但每一年的侧重点都有变化,相对以往灵活性也变得越来越强。

二、试题更具开放性

自2011年起,新课标地理试卷中开始出现了选做题,考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自主挑选试题作答,同时,开放性的题目也越来越多。在2011年新课程标准卷36(3)题中要求考生提出一条关于新加坡淡水资源紧缺的解决方案,并阐明方案的可行性理由。这道考题并没有固定答案,考生可以探索海水淡化、淡水借调、废水回收利用等多种途径的解决方案,只要能说清楚理由即可得分。又如在2012年新课程标准卷在第37(3),题目是“你认为沿海地区是否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并说明原因”这道题目的答案开放性也很强,考生的观点是肯定还是否定并不重要,该试题考查的重点在于考生对观点的论述过程。

地理材料的开放性表现在试题题目材料更加贴近百姓生活和社会热点,例如,自然灾害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等,这些转变引导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融入到一起,加强对世界和社会的关注。

考题的解题过程也是一种开发构建的过程,试题题目和材料中经常会有一些帮助解题的新信息,要求考生通过综合分析、理解后将信息整合,并把答案反映到试卷上。例如,在2013年新课程标准一卷第37题中,题干并没有直接阐述什么是物种入侵,但考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完全可以认识到物种入侵对地球生态平衡的破坏和消极影响;而在2010年全国卷36题中提到“葡萄的含糖量与其生长过程中尤其是成熟期的光照时间和昼夜温差呈正相关”,考生先行提炼题干中的信息要素,才能进一步分析地域、土壤、气候等因素对葡萄生长的影响。

三、试题更具探究性

高考是一种考评方式,同时也是高中生学习的一个探究过程。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模式,这一要求在高考地理试题中的体现极为明显。通常高考地理将试题设置为:选择题2题至3题一组,综合题1题一组,每组试题都有统一的一段文字或图表材料,并在统一材料下设置具有相关性的若干小问题,这些小问题相互承接,环环紧扣,有时是由一个大问题分解而成。这种考题设置方法意在培养高中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引导他们逐步探索,最终完成整个题目的解答,同时促使学生完成对新知识体系的建构。

四、试题更具科学性

第7篇:高考历史趋势范文

关键词:高校通识教育;区位联盟;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6-0074-02

通识教育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健全心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通识教育是一种完成“人之觉醒”的教育[2]。通识教育是关于科学、人文、艺术的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人和国家公民[2]。在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过于细化,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尚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通识教育为提升学生的素养提供了很好的补充。目前,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情况不同,在课程的门类、数量等方面存在的差别较大。

基于此,在一定的范围内建立通识教育合作联盟,不仅能对通识教育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还能在合理利用和配置教学资源、互利合作乃至为将来在更广的层面开展合作等方面为我们提供借鉴。

一、通识教育区位联盟的定义及其主要特征

在管理学中,建立联盟的目的旨在使联盟的参与者通过合作,共同拥有市场,共享资源,并增强其竞争能力,从而获取最大的共同利益。我们把这个概念引入高等教育领域,便有了教育联盟。在概念上可以将教育联盟理解为学校之间,或者教育机构及组织之间,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教育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组织。教育联盟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在这里我们只讨论有关通识教育区位联盟的问题。

通识教育区位联盟是教育联盟的一种形式,我们可以将通识教育区位联盟解释为:在某一广泛的区域内的各个高等学校之间,或者教育机构及组织之间,为了实现通识教育资源有偿共享的目标,而建立的一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通识教育合作组织。

通识教育区位联盟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通识教育区位联盟的参与主体必须是独立的教育机构,必须能够独立承担责任和义务,其可以是高等学校、教育组织等。一个不能独立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教育机构,在法律上是不具备参加联盟的条件的。2)联盟的参与者是以共享彼此的通识教育资源为目标的。通识教育区位联盟的目标并不表现为直接的经济利益,而是体现在学科间的互补、交流和创新等方面,通识教育区位联盟既具有学术交流和研究的性质,又含有间接的经济利益在里面。

二、通识教育区位联盟的结构类型

寻找适合的联盟伙伴已经成为高校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一个发展战略。合作伙伴越多,占有的教育资源就越多,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就越强,就不会被社会所遗弃。

通识教育区位联盟的结构类型按照开放程度,可以分为开放型、半开放型和封闭型三类。开放型联盟是指协议中对于联盟参与者实行自由进出的原则,即在协议的大框架内可以选择随时进出,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相对较少,一般较适用于短期合作;半开放型联盟是指协议中对于联盟的参与者约束较多,对于参与者的出入条件的规定较为严格一些,联盟成员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相对较多;封闭型联盟是指在联盟协议中规定了严格的出入条件,对于参与者所具备的基本条件的审核也相对较为严格,并且详细规定了参与者在联盟中的责任和义务,对于联盟成员的随意退出制定了相应的惩罚条款。

按照联盟协议对于参与者的不同要求,可以将其分为紧密型和松散型两类。紧密型主要针对某一区域内的教育机构,高校相对集中的地区采用这种合作方式会收到比较好地效果。这种方式对于联盟参与者来说,其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相对较多。所以,作为紧密型的组织应当具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并应建立组织章程,在组织章程中应当明确规定组织的工作目标、任务和发展规划,明确参与者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参加组织的必要条件等。这种情况下的组织具有极强的秩序感,对于联盟成员有较好的约束力,使得通识教育的日常管理在一种严格的制约中进行,有利于最大程度发挥组织的效能。松散型一般适用于地域相对较远、合作项目比较单一的教育机构。松散型联盟虽然也有共同的工作目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相互合作和共同受益,但协议内容对于参与者的约束力相对较弱,参加组织的必要条件也会相对较为宽松,通识教育效能的发挥会受到一些影响,成员间的合作只是停留在功能性合作阶段。

三、通识教育区位联盟伙伴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联盟伙伴,能够促进联盟目标的达成,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就通识教育而言,我们选择的联盟伙伴应当满足以下五个条件。

第一,必须是能够独立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教育机构。这是参加联盟组织的基本条件。参与者必须排除外界干扰和政府行为干涉,以独立的姿态出现在联盟中。只有这样,才能在联盟中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

第二,必须明确联盟参与者所要追求的目标。联盟参与者的目标追求,指的是参与者所能提供的通识教育资源应符合联盟的要求,同时联盟所提供的通识教育资源也要符合参与者的要求。

第8篇:高考历史趋势范文

1.1 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用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创始人申农),在社会实践中,信息是指所有具有价值性、有效性、经济性,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消息、情报、资料、数据和知识。 

信息是事物的表征,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特征,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信息,人们正是通过获得和识别自然界和社会的不同信息来区别事物,才得以认识和改造世界。信息管理论文则是通过对各种知识进行收集、加工和整理,使无序的信息流成为有序的、方便人们利用的信息。 

1.2 信息的特征 

信息是物质的一般属性,但它并非物质本身。信息所外显出来的特征是由信息的实质所决定的,就当代信息而言,具有以下几大特点。 

1.2.1 无限性 

在人们所生存生活的空间内,信息被不断产生着,人们每天都接触信息、学习信息、理解信息、发出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也在无限地产生和发展,信息作为一种物质存在方式是处在无穷的活动当中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也就决定了信息的无限性。 

1.2.2 可识别性 

由于信息的载体存在多样化,因此,信息可以通过人类的感觉器官直接获取,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间接的辨认和识别。 

1.2.3 时效性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们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价值也具有了特定的时间限制要求。并非所有传递出来的信息都具有现代价值,只有符合信息获取方在特定时间内需求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信息,才能够通过信息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1.2.4 转换性 

由于信息的载体是多样的,因此,信息可以从一种信息载体情势转换为另一种情势,比如,将文字信息转化为图像信息,将语言信息转化为其他代码信息等等。 

1.2.5 可开发性 

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可以进行无限的开发;从信息承载的内容来看,信息也可以进行不断的发掘和探索。 

2 高校信息管理的分类及作用 

高校信息管理从广义上讲是指在整个高等学校运作管理过程中,人们收集、加工和输入、输出的高等学校信息的总称。狭义上讲是指高等学校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高校信息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高校信息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社会活动。伴随信息化的发展,高等学校与社会组织之间、高等学校的内部人员之间、高等学校各部门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以至信息量大增,虽然信息的产生有了量的增加,但从不同视角仍可对信息进行分类,如表1所示。 

随着我国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也逐步深入,学生管理、教学科研、教辅、行政等多部门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凸显。作为信息传播与信息处理的集散地,高等学校利用信息进行有效决策、打造优质高效的信息传播模式已成为高等学校建设发展的共识,高等学校的信息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具体而言,高校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信息管理质量影响高校的决策效率 

高等学校的信息内容范畴较大,除了《简报》《工作总结》等传统信息资料外,各类文件、纪要、教务信息、学籍信息、思想信息、服务信息等都属于高校信息管理范畴。这些信息的整理、存档、提取和利用关系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生生活等工作的具体运作,并且对学校的发展决策具有很大影响。高等学校制定计划、规划必须以相关信息为基础,只有信息管理工作到位,才能保证高效的计划、规划、决策的形成。 

2.2 信息管理确保高校诸要素间沟通顺畅 

高等学校要确保运行平稳,其组织结构间往往需要通畅的交流,这些交流一般都以信息交流为主。例如,对学生就业信息的搜集,能为就业管理部门提供工作基础。对教师科研信息以及要求的搜集,能为科研规划的制定与执行提供依据。由此可见,信息对于高校的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2.3 信息管理是保证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高效的信息管理工作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教师之间、教师与学校的有效沟通与反馈。听课制度、学生评教系统等高校相关教育教学工作无不以优质的信息管理为基础,因此,只有不断提升信息管理工作的质量,才能确保较高的教育教学质量。 

2.4 信息管理是提升高校形象宣传的基础 

高等学校与社会组织以及各类公众之间的沟通离不开信息,有效的信息管理能够提高信息质量,进而达到公关宣传的效果与目的。特别是高等学校进行品牌宣传时,公关创意的基础是在大量真实信息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3 民族地区高等学校信息管理的主要问题 

3.1 信息管理工作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足 

首先,信息管理工作相对来说繁杂、重复。因此,有部分高等学校的管理层和管理者对信息服务工作在学校各部门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反映在具体的信息管理、服务工作中就是日常工作松懈,信息监督不力,信息整理、搜集、分析不主动,信息供给服务不到位,服务范畴狭隘等。造成服务与需求不符,及信息服务供给与高校建设发展所需的信息需求脱节。其次,这种不足还体现在高校信息管理建设缺乏长期规划与长远目标。在日常的信息管理工作中,信息管理成为一种短期行为,缺乏系统性与规范性建设。科学管理程度不足,许多重要信息往往流失且无法追回,形成信息管理危机。

3.2 信息工作机制不完善 

当前,高等学校信息管理缺乏系统的目标管理机制,缺少完善的信息整理、报送、分析等工作机制;信息管理工作制度化建设不足。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信息管理工作常常出现责任不清晰、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等现象。 

3.3 信息管理者素质不高 

3.3.1 信息工作人员入门标准不高 

由于高校的信息管理工作在高校工作中的地位不高,因此,信息工作人员的引进标准往往带有随意性。致使信息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高低不一。一些缺乏信息管理专业经验、职业道德感较差的人员也能进入信息管理领域。鉴于其自身缺乏专业的信息管理技能与素养,缺乏自觉性和责任感,因此,无法为管理层、决策层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也不能同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步伐同步前进。 

3.3.2 信息工作人员工作质量较低 

高等学校的信息管理工作庞杂,涉及教学、科研等多个方面。由于信息管理工作目标机制的不完善,信息工作无法进行深入的发展。往往停留在就事论事,简单的上情下达,无法辅助配合高校发展各阶段的主要目标,更无法实现信息的辅助决策和咨询建议等基本功能。尤其是个别信息拖沓、延误、缺失、无效和滞后,常常使信息失去应有的价值。 

3.3.3 信息工作人员观念落后 

由于一些信息管理工作者的认知还停留在传统的信息管理观念阶段,无法跟上信息技术化的步伐,因此,在实践工作中认为信息管理只包含简单的信息处理,及简报、通报、新闻等形式,缺乏对信息现代化的本质认识。 

4 民族地区高校信息管理的应对策略 

4.1 全员重视信息管理工作 

首先,高等学校各领导层要充分重视和支持信息管理工作。要树立现代信息管理的意识和思想,将信息的采集和传播放到重要的战略地位上来,从机制、管理方法上重视信息管理,同教职工达成共识,才能够带领、引导广大教职工增强信息管理观念和意识,转变工作习惯,协助、配合信息管理工作人员共同做好信息管理工作。其次,高校教职工应积极配合学校的信息管理工作建设,必须要明确信息管理工作对教学以及科研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信息管理工作的实用性,使信息管理能够不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创造更高的教学与科研效益。 

4.2 创新信息管理者的服务理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信息管理工作保持生机的重要源泉。在现代化信息建设的今天,信息管理工作必须依靠服务发展这一根本理念,不断强化信息管理,实现积极创新,并以此为基本推动力,依靠个人主动性去完成信息管理工作,在实践中认真研究信息管理的内容、类型以及高等学校信息管理特点等,主动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加强信息管理对象的研究,不断深入、拓宽服务领域,协调处理好信息管理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种关系,把信息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具体而言,信息管理工作者应实现三个转变,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看出,信息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理念需要由粗放型向细致型转变,即强化信息管理工作的细致性。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强调了信息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主动性。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则要求信息管理工作人员加深对现代信息管理工作的实质性认知,即结合工作实际需要,深入调查研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资料。 

4.3 提高信息管理专业人员的综合素养 

首先,提高信息管理工作人员的入门标准。由于信息工作是一项知识密集型工作,又是一项需要创新开拓精神的工作,因此,高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引进政治思想端正、信息管理技术业务过硬、职业道德感较强的信息管理工作人员来从事这份工作。其次,通过多渠道加强对现有信息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升其专业素养、业务能力、认知水平,确保高校信息工作顺利开展。 

4.4 不断完善技术保障系统 

保持高校信息系统与网络程序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先进的技术设备支持。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运用网络、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这一点来看,我国的高校信息管理技术与西方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建设以及硬软件配置,改善信息管理工作环境,将信息化建设与电子政务建设结合起来。要普及信息技术与信息网络知识,构建良好的学校信息环境,使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得以充分利用,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第9篇:高考历史趋势范文

关键词:激发 实验室 学习兴趣 能力 思考

实验室工作是学校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工作,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重要途径和方法,是教学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实验是科学学习、研究的基础,实验是科学教学“最生动的直观”“最重要的实践”。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实验操作,可以让书本上的知识不那么抽象,而是更加形象和具体;不再是一种无形的知识,而是有形的知识;不再是微观的而是宏观的,这样学生就能更加轻松的学到知识,更好的理解课本上的相关内容,让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如何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最高的积极性,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是当前中学实验室工作研究的重点,笔者近几年来,从实验室工作采取了创设趣味实验,投影演示实验,分组实验,选做实验,布置实验作业,做家庭小实验等途径,实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动手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创造能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 创设趣味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注意力

注意力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现象。学生注意听课,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示范操作上,就可以更好地学习知识。引起注意,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更高,从而推动着他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探求。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善于利用生动、新奇和鲜明的各种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这样能够保障更好的教学效果。

之前有学生提出,学习科学不容易,不能够教材内容不理解,记不住。他们总是不能准确的完成作业,一般都是因为马虎或者是不用心造成的,而通过趣味实验进行教学,效果很好。奇妙的实验表演,更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让学生探索科学、揭示奥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2 投影演示实验,培养观察力

在进行科学教学时,教师需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具备更好的观察能力,通过实验让学生自觉地观察实验现象,使其深深的印记在脑海中,而且还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摄影演示实验,不仅可以放大实验现象,增强实验的可见度,还可以让学生更加认真、细腻有序的观察,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实验的内容,还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组织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分组实验可以算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实验,可以更清楚的掌握操作技能;再经过巩固验证,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所以,我们要做好每一次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前要做好周密的实验计划,要制定明确的实验目,从而保障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操作技能。比如使用试管时,首先告诉他们怎样正确拿试管,夹持试管,洗刷试管等。进行碱和酸的反应实验中,要求他们用试管加热物质,注意试管的倾斜方向,还要会振荡试管等。保证学生能够进行正确的操作,具备更强的动手能力。

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时,教师要在一旁进行严格的指导,防止学生由于不正确操作而出现的意外,当出现不正确操作时能够及时纠正,保证学生能够正确地实验。例如,因为没有保障仪器的清洁,或者是出现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比滤纸边缘高的情况,就进行了粗盐提纯实验,最终不能使实验达到最佳的效果。因此,要求教师能够严格的为学生实验把好关,当出现问题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实验要领,保障更好的实验效果。学生动手操作,掌握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技能后,要多进行练习,慢慢的就会更加熟悉实验的整个流程。还有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应适当点拨。如讲到选择制取CO2的原料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应该选用含有CO32-的化合物与稀酸反应。由于实验室所用的含CO32-的化合物,通常有CaCO3和Na2CO3;所用的稀酸,常见的有稀盐酸、稀硫酸,那么制取CO2时,究竞选择何种物质反应适宜呢,这时,可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实践表明,在分组实验的协助下,既能够让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更强,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保持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 利用选做实验,培养思维能力

通过选做实验,能够让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巩固,进一步加深记忆,通过对某些化学反应的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认识物质变化的规律和实质。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的透过现象看本质。

我们现在使用的初中科学教材是根据教学进度,有目的地选做、补充实验,应用实验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氯化铵、硫酸铵、碳酸铵、硝酸铵等四种盐的鉴别实验,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酸、碱、盐知识。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开动脑筋,遇到问题时能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不少学生都能主动的结合学过的知识、见过的现象和以往的经验,可以更加努力的研究和组织实验程序。在鉴别物质时,学生应该积极动脑,准确的进行实验,最终能够通过实验、分析、鉴别,推断它是哪种物质。这样的实验非常有利于学生开发思维。

5 布置实验作业,培养理解能力

我们将这种包括了书面练习、学做实验、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的,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多边活动称作科学实验作业。学生更好的完成这样的实验作业,能够更好的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真正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如,在进行中和反应实验时,学生可以通过学过的酸碱的性质来理解实验现象,酸中滴入石蕊试液变红色,碱中滴入石蕊试液变蓝色,这样能够让他们更好的从本质上理解中和反应。又如在研究金鱼为什么能自如地在水里上升和下沉,通过观察气球在水缸里是沉还是浮,对鱼鳔体积变化来控制鱼的沉浮有了更深的理解。总之,通过实验作业,既可以让学生系统化的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够更好的去理解所学的知识。

6 做家庭小实验,培养创造能力

学生在做家庭小实验时,要学会独立思考,自己努力钻研,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从而让学生更好的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比如,我们为了证明蜡烛的成分里含有氢元素,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家庭小实验。用一个干净干澡的小烧怀罩在燃烧的蜡烛上方,会发现小烧怀内出现小水珠,从而证明蜡烛里有氢元素。这样能够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思考,结合学过的相关知识,制作最佳的实验方案,最终更好的保障实验成功。再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家庭小净水器等实验来证明木炭具有吸附能力。这些小制作、小发明能够慢慢培养学生浓厚的科学兴趣。

上面我们讲的方法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阐述教学中实验的重要性,通过实验能够让学生的各种能力变得更强,事实上,各种能力的提高都是相互作用的,并不是彼此分开的,一种能力中包含着其他能力,他们是紧密相连的,教育效果和学习效率是不是能够提高,与教师对实验这个教学方法的应用有直接的关系。当前我国的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办学情况相差比较大,还有不少的仪器设施需要添置,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学校的实际情况,增加实验投入,制备一些教学所需的设备,不断努力让学生更好的进行实验,从而保障学生能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让她们能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不断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总之,实验是手段,其目的是通过实验引其趣、激其疑、导其思、解其惑,这样才能起到培养学生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靳开福.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J].教育革新,2009(05).

[2]司玲.关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0(18).

[3]张翼,常志学.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讨[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4]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