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经济课程体系范文

数字经济课程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经济课程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经济课程体系

第1篇:数字经济课程体系范文

摘要:本文结合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数字媒体专业的实际情况,简要介绍了数字媒体专业的培养目标,给出了数字媒体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实施方案,并在课程设置方面给出了安排细节,供同仁们研讨。

关键词:数字媒体;课程体系;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背景

数字媒体技术是基于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对媒体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改造和创新的技术,在影视特技、数字动画、游戏娱乐、演艺业、广告设计、多媒体制作、网络应用及教育、医疗、建筑等领域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和巨大的经济增值潜力,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新型支柱产业的核心技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数字媒体专业的设置以及课程体系建设成为一个紧迫的研究课题。

目前国内开设“数字媒体技术”或“数字艺术”等相关专业的高校非常多,既包括传统的传媒类、艺术类大学,也包括一些综合性大学和职业院校。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针对数字媒体行业对人才的需求,2003年开始筹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方向,2005年成立了数字媒体技术系,06、07年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列入正式本科招生计划,目前该专业的在校本科生300余人。

本文介绍的课程体系参考了国内外多所大学的现行课程计划和多个成熟的课程体系(例如SE2004、CFC2004等),于2004年开始在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逐步实施,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一个教学周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着力培养软件开发和数字媒体开发能力,以数字媒体技术和软件核心知识为基础,理论与实践并重,以技术为主、技术与艺术并重。在课程设置与具体实施上强调加强基础理论,拓宽专业基础,注重能力培养。主要涵盖数字媒体技术和计算机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研究,数字媒体类软件的分析与开发,包括计算机游戏设计与开发、网站开发与维护、动画设计与开发、媒体内容处理与制作、数字媒体系统管理等。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将具备数字媒体软件项目开发和工程管理方面所必需的软件开发与应用能力、外语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人员交流与沟通能力。

3设置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和北京市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划,结合目前产业发展对于人才的技术需求,我们坚持“打牢基础,突出技术,适应市场”的基本原则,以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作为课程设置的导向,其目的就是要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迅速满足产业和技术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目前,由于数字媒体的发展,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有偏向于数字媒体创意和设计的,有侧重艺术表现的,有侧重技术实现的……同样,数字作品表现手法也是千差万别的,可以是平面作品,也可以是电影表现,也可以是在手机或屏幕上展示……根据我们学校的特长,将培养学生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一定艺术修养的、从事数字媒体工作的、专门的技术开发型人才。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将以技术为主线,渗透一部分与数字媒体艺术相关的内容,加强学生的基本艺术修养和欣赏品位;突出与数字媒体技术相关的课程,特别是突出当前流行的开发方法和技术。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首先要为学生打下必要的技术基础。这些课程除了数学、英语、政治等课程以外,还保留了传统计算机专业和软件专业的一些核心课程(例如“计算机科学导论”、“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数据库原理与设计”等),以保证学生可以充分掌握并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在此基础上,针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新增了多门必修课程(例如“数字艺术设计基础”、“3D数学与算法”、“动画原理与实现”等)和选修课程(例如“动画脚本与渲染”、“游戏架构与设计”等)。同时为了适应课时的要求,压缩整合了一些传统课程(例如,“数字电路与数字逻辑”是“电路分析基础”、“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等课程的整合;而“计算机组织与结构”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和“接口与通信”等课程的整合)。这样,就做到了既覆盖基本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的学科基础,也突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特色。

4课程体系及实施方案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3个层次:必修课程、实践周课程和专业教育选修课程。不论是哪类课程,在具体课程实施时都遵循“以教学活动为中心,以形成性考核为基础,以过程化质量控制为保证,实现教学设计的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 必修课的设置。必修课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的第一层次必修课部分。表1列举了部分必修课的情况。

(2) 实践周课程的设置。实践周是指每学期初和学期末专门留出的给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的时间,相应的课程设置如表2所示。该类课程全部都是实践类课程,由任课老师和指导老师共同承担,学生一般分成若干小组,完成一个实际或者虚拟的项目(例如,开发Flash多媒体课件),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部分课程与业界公司共同开设,学生将分组完成公司的小型实际项目(例如,开发游戏原型或者完成商业网站的部分功能)。

(3) 专业教育选修课的设置。专业教育选修课分为多个系列,主要包括技术基础、媒体技术、游戏开发、数字艺术、Web开发、软件工程、网络与安全和电子商务等,表3列举了其中的几类。设置专业教育选修课时主要考虑了课程的多样性和系统性,力争通过一系列的选修课程,使学生成长成为相关专业领域的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例如,游戏开发类课程涉及6门选修课,结合必修课、实践周课程和其他类别选修课,可以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游戏开发人才。

5结束语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急迫而持久的工作,在教改深入发展的推动下,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将会不断的优化和完善。本着满足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理念,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课

程体系将会向更加思想开放、技术领先、方案可行的方向发展,真诚希望得到同行专家的指正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Software Engineering 2004. ACM and IEEE-CS,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EB/OL]. /ccse/,2004-8-25.

第2篇:数字经济课程体系范文

关键词:数字矿山;测绘;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1-0034-02

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并还将进一步发展。中国矿业面向未来寻求可持续发展,必须走“数字矿山”之路才能使传统的矿山企业在采矿工艺、生产管理、组织结构、工程决策等方面有大的调整,进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生存空间[1]。目前,矿业类院校测绘工程专业矿山测量方向在“数字矿山”技术方面的培养还非常滞后,人才培养主要是以“传统测量技术”和“3S技术”(GPS,GIS,RS,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两大能力模块进行培养,但尚没有建立起“数字矿山”相关概念,也就更无从谈起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承担起构建和维护“数字矿山”这个重要使命了[2-3]。这已经凸显出目前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在此背景下,研究高校测绘工程专业如何制定培养方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以适应我国现今对测绘人才需要显得尤为重要。

一、测绘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建设思路

第一,以对学生进行测绘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为根本;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数字测图、测量平差、大地测量、空间定位技术、摄影测量、遥感、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

第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使学生掌握基础测绘、工程测量、矿山测量、变形监测、地籍测量的理论和方法;掌握摄影测量、遥感图像处理的理论和方法;掌握地图编制和地理信息管理、应用的理论和方法;熟悉测绘行业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第三,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基于常规测绘和“3S”技术进行控制网的建立、数字化成图、各种工程施工测量及变形监测,具有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及设计的基本能力。

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测绘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将创新教育融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6],突出黑龙江科技大学“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三大教育理念,坚持立德树人,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头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贯穿大工程,重点落实大实践教育理念,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使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路径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黑龙江科技大学学分制课程体系的统一要求,构建了自主立交式学分制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按照性质分为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按照课程类别分思想政治与健康教育平台、公共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平台,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等方面的要求,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修满各模块标准学分,共修满185学分后,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合格,方准予毕业。在课程当中核心课程有:“测绘学基础”、“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大地测量基础”、“摄影测量原理”、“GNSS原理及应用”、“遥感原理与应用”、“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工程测量学”等。

实践教学环节有:“综合实验”、“数字测图实习”、“大地测量实习”、“GNSS实习”、“地籍测量实习”、“3S技术综合实习”、“工程测量综合实习”、“工程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二)课程体系的特点

1.注重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道德素质教育,重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协调发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比例适宜。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约为3:1,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拓宽知识面和培养能力,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测绘人才。

3.注重夯实理论知识,突出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开设了大量以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目标的理论课程。重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开设了大量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实践课程。加大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4.课程国际化增强。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英语”、“专业英语”及5门双语课程,一是培养了学生的外语能力,二是培养了学生国际化的理念、教学思想。

5.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大一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探索;大二进行中期研究性学习;大三进行各级创新实验,培养创新能力;大四进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6.强化“数字矿山”人才培养。为了适应“数字矿山”人才培养需求,深入“数字矿山”高新企业龙软公司、数字矿山实验室和构建“数字矿山”的现场企业进行两方面内容的调研:一是“数字矿山”方向人才实际需求和技术要求;二是深入了解“数字矿山”建设技术流程和关键技术。有针对性地开设“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GNSS原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摄影测量原理”、“遥感原理与应用”、“测量程序设计”、“CAD及测绘制图”、“数据库在测绘中的应用”、“数字矿山关键技术变形观测与数据处理”、“开采沉陷与综合治理、“数字矿山实用技术”、“数字摄影测量”、“数字地面模型原理”、“GIS工程设计”、“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与应用”、“三维GIS建模”、“计算机图形学应用”、“数字图像处理”、“遥感编程基础”、“数字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及应用”、“GNSS数据处理”、“雷达干涉测量及应用”等课程。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掌握“数字矿山”的关键技术,毕业后具有从事“数字矿山”事业的技术与能力,从而为加速推进“数字矿山”的建设和推广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分析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和分析,为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提供一些结论性和经验性的帮助。问卷一共设计了30个问题,通过对黑龙江科技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216份问卷,调查学生对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一些客观评价。问卷共收回212份,有效问卷210份,有效回收率99.06%。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课程体系的优点,但也存在不足。在问卷调查中,71.4%的学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满意和认可的。课程体系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有助于提高专业基础知识。78.6%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课程设置有助于专业基础知识的提高。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型自主学习能力。58.1%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课程设置有助于培养创新型自主学习能力。

3.有助于拓宽知识面,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拓宽就业面。问卷调查中,86.3%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课程设置有助于拓宽知识面;69.2%的学生认为该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68.3%的学生认课程体系有助于拓宽就业面。

4.有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问卷调查中,23.6%的学生认为课程体系对自己将来的发展作用非常大,48.4%的学生认为课程体系对自己将来的发展作用比较大。在以下两方面需继续加强:一是在学生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了解程度上还需加强;二是在提升学生对测量科学的兴趣方面有待提高。

通过进行理论研究、比较分析、问卷调查与分析,笔者认为黑龙江科技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能够满足“数字矿山”对测绘人才的需求,该课程体系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其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是通过提高多方面能力,拓宽就业面,最终目标是为国家“数字矿山”事业培养紧缺的测绘人才。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对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质量进行评估,从而可以更有效地发现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完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胡弼成,王伟廉.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J].高

等教育研究,2011,(9).

[2]梁园源.基于STS教育理念的理工科大学生科学素养培

养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

[3]邓万友.中外理工科院校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海南

大学学报:自然学版,2006,(4).

[4]王彬斐.我敫叩妊校课程结构优化改革研究[J].兰州

大学学报,2007,(8).

[5]陈晓华,崔琳.培养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J].教育探索,2011,(3).

[6]罗竹峰.“理工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之课程体系研究

第3篇:数字经济课程体系范文

一、前言

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加快推动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公民创新创业意识的提升,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愈发明显。大学生作为高知识高素质高水平的劳动群体,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最主要的人力基础,是劳动力群体中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因而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便成为提升全民创新创业意识的重大举措。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贯彻落实各项指导文件要求,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优化创新创业教学组织结构,规范创新创业教学管理流程,将“互联网+”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能有效地实现创新创业协同学习和资源共享。本文重点探讨如何构建一个“互联网+”数字创业服务平台,配套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技术先进的网络教学平台,辅以教师发展、创业大赛、创业实训等模块,打造全面系统、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二、建设数字创业服务平台的理论依据

1.泛在学习理论

泛在学习就是通过使用数字化技术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复合教学模式和灵活学习支持服务等多方面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时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的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学习[1]。在数字创业服务平台中,学生可以学习在线课程系统中的优质创业课程,利用创业门户的最新信息实现创业想法,通过创业大赛获得激励,使用网络创业实训模拟实践创业想法。创业服务平台通过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等多种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的获取创新创业知识,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的实践过程。

2.“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应用到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质就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创业教育的融合[2]。因此在构建数字创业服务平台要结合“移动互联”、“大数据”、“平台”、“资源”、“在线”等互联网元素。以创业服务平台为基础,构建开放共享,互动参与的应用系统;以用户为根本,提升用户体验度,提高用户的粘性;以优质创业课程资源为核心,通过构建包含创业基础、创业进阶、大赛辅导、创业讲堂的逐级递进的课程体系促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以数据为根本,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3.创新创业教育建设的要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提出了“三步走”的总体目标。明确了课程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载体,强调了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建设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教学平台技术要求、师资培训和引入需求与创业大赛模拟实训的配套措施[3]。因此数字创业服务平台的建设要遵循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发展路线图,顺势而为。

三、“互联网+创业”数字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思路和目标

数字创业服务平台通过建设一个基于先进互联网技术和慕课理念的平台,构建层级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业通识教育;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展创业实训教育;针对创业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转化支持。基本思路就是以创业的态度打造精品课程体系,以创新的精神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相结合,人才培养与项目转化相结合。具体建设目标如下:

1.建设优质课程体系

建设全面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现线上学习和线下教学联动机制。创业创新指导部门负责顶层设计、任务分发、过程监控与结果管理,并指导其他部门负责具体课程的建设与落实。通过引进外部优质课程和自建优质校本课程两种方式,涵盖线上和线下两种模式,打造一个符合本校需求的创业创新课程体系。

2.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基于慕课等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实践在线慕课学习、网络修学分、翻转课堂教学、教师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3.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建设符合慕课理念的数字创业学院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平台对教学过程、学习过程的科学管理与数据统计,并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形成对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科学评价机制与方法,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

4.培养专业师资队伍

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搭建师资培训交流的集训平台,通过创业导师培训,培养年轻教师,建成具有专业资质的师资力量。

5.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参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6.培育创新创业文化

培育创新、敢于创业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肥厚土壤。支持高校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开展校内相关主题活动,邀请国内知名创新创业专家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

四、数字创业服务平台整体架构

数字创业服务平台整体解决方案以课程、平台、服务为核心。通过“引入+自建”的模式搭建起完整的本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配备先进的网络教学平台,帮助学校实现教学模式创新,增强学生实践,进而助力高校项目成果转化;通过线下服务帮助学校从课程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到项目的应用转化平稳顺利运行。最终建设成一个围绕创业教育、创业实训、创业服务逐层递进的数字创业学院体系。项目总体设计架构如图所示。

五、数字创业服务平台功能设计

1.数字创业学院门户

数字创业学院门户是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个性化构建的网络平台,实现创新创业相关的信息、课程、应用、项目与专家资源的集成展示,为学校、教师、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集成课程中心、应用集成、互动交流、项目展示、创业资讯、师资培训等功能。

2.在线课程学习系统

在线课程学习系统主要提供教学互动与学习流程管理和学习空间与应用中心两大功能模块。课程学习系统基于知识单元的学习流程管理,高度整合校内、校外的所有创新创业的相关资源。以课程为主线,以课程为中心,展开视频观看、作业、考试、答疑、讨论、评价等互动教学活动。学习空间与应用中心为每个用户打造个性化的主页,记录学习历程。同时为了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空间融入了SNS的概念[4],学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学习内容,可以相互激励。全部教学活动都可在空间内完成并得到记录。

3.创业大赛系统

数字创业服务平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里关于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的要求,为学校参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及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提供平台支持。主要分四个模块:一是创业大赛门户,提供一个创业信息和展示的平台,主要信息内容包含创业大赛相关公告或通知、创业大赛最新动向,赛事相关实时事件和来自教育部的一些政策条文;二是项目管理模块,这个是与大赛项目直接相关的模块,涉及到项目建设、申报、评审到成果展示的全过程;三是资金管理模块,可对活动各种项目自主的学生创业活动进行管理,包括资金的使用进度管理,资金的使用类别管理,资金预算管理等;四是专家库模块,汇集国内知名的创业大赛评委、导师、专家,为各校举办比赛提供支持,也可以为参赛学生提供辅导。

4.移动创业学院

移动创业学院主要通过提供移动客户终端,支持iOS、Android系统,实现完整的移动学习功能,可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使用在线教育的各项功能。主要包括教务公告、视频学习、作业考试、学分查询和讨论答疑等功能;移动客户终端提供主流的杂志、报刊订阅服务;移动客户终端还建设有创新创业专题,提供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资讯、学习资源、课程资源等。学校也可以自建具有校本特色和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专题;移动客户终端还提供小组功能,师生通过客户端组成创新创业小组。可以实现通过移动客户端实时讨论、共享资源,以及小组成员通讯录、话题交流等功能。

六、数字创业服务平台的预期效益

1.突破教师资源瓶颈,构建优质创业课程资源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鲜明特色,对包括专业师资、创业课程、创业实训等资源建设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很多学校缺乏可以开设优质创新创业课程的双师型导师,缺乏具有创业经历的讲师团队。数字创业服务平台建成后,学校可以突破校本资源限制,可以根据需要引进成熟的第三方优质创新创业课程,优化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结构。同时,结合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与外部优质课程建设的相关经验,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将校内各专业背景与创业创新教育理念相结合,建设具有校本特色、专业特色的自有创新创业课程。“引进+自建”是快速构建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有效举措。

2.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实现O2O的创新教学

教高厅〔2012〕4号文件《关于印发的通知》,首次提出高等学校应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现实中,很多高校课程安排基本饱和,难以再将创业基础课程安排进学生培养计划。数字创业服务平台,将为创业课程提供一个在线解决方案,打破实体课堂的限制,让学生可以在线学习课程,线下参加创业实训,可以实现对创业网络课程教学的有效管理,显著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学校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实时监督教师教学进度、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抽查学生提交的作业、答疑和讨论记录等;师生则可以充分利用平台进行交流互动。通过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联动,实践翻转课堂教学创新,实现O2O的教学新模式[5]。

3.推动创业竞赛常态化和赛事成果转化

数字创业服务平台还可以为学校参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及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提供支持。建设学校专有的创业大赛平台,采用国赛、省赛的标准搭建,可实现项目网上申报、评审、立项与成果展示。通过校内竞赛的常态化举行,培训竞争氛围和创新创业文化。大赛专家评审可以帮助优秀的创业项目被挖掘,提升成果转化率。

第4篇:数字经济课程体系范文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8-0088-04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DMT)是近几年我国高等院校申报的热点专业之一。据统计,目前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院校已超过80余家。2010年12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数字内容安全专业委员会,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联盟在北京举办了“第二届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研讨会”,会议举办方收集了国内外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近百份,其中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46份。通过对数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统计分析以及对参会企业的调研,我们发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刚刚起步,发展思路不明确,正像北京邮电大学杨义先教授所讲,我们正处在“照猫画虎”的阶段,甚至还存在“无猫可照”的尴尬。各院校在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如招生规模偏小,不利于学校集中投入与建设;专业体系的整体认识不清,不利于形成专业的优势与特色;专业方向设置泛化,不利于集中优势资源进行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拼盘化,不利于突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等等。

一个专业的创建与发展,是在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中对某方面专业人才的需求孕育而生的。在我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发展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专业建设除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做好人才定位与培养方案外,加强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课程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若站在不同角度,对其定义与理解不完全相同,如,施良方在他的《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中介绍了课程研究过程中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1)课程即教学科目。(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4)课程即学习经验。(5)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6)课程即社会改造。不管怎么定义课程,我们觉得作为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一定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尽管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同,但不同专业的课程一定符合本专业的特点与内涵,具有一定的课程设置理念与内在逻辑结构体系,另外作为组成课程体系的课程,一定有自身的内容与特点,实现较为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可实施,可评价。

数字媒体技术是教育部限报、试点性质的目录外专业(专业代码为080628S),面向理科招生,授工科学位。办学单位以理工科、综合类大学为主。培养目标是从计算机技术出发,需要掌握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图形图像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并且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到相关的领域,为社会提供数字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基于以上分析,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我们提出“技术为骨、艺术为魂、方向为基、实践为根、特色而立,应用为本”的理念与原则,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指导。

一 技术为骨

《2005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指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个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涉及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专业。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以技术类课程为骨架是其内在要求。美国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开设技术类课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美国的CIP-2000):计算机软件技术,网页、数字/多媒体和信息资源设计技术,出版技术,预出版/桌面出版和数字图像设计技术,动画、交互式技术、视频及特效技术,数据建模/数据库和仓库管理技术等。我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开设技术类课程占到总课程的80%以上(包含和艺术交叉类课程),基本实现技术课程为主的课程构架体系。但是大多数技术类课程选择较盲目,缺少内在的逻辑,不能很好支撑某一专业方向的核心技能。

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建议从三类课程考虑,如图1所示,一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类,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电子电工与信号处理类课程等;二是网络技术类,如计算机网络、网络程序设计、网络管理、网络互联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三是媒体设计与著作类,包括网站与网页设计制作工具、动画制作工具、数字图像处理工具、视音频编辑工具、游戏创作工具等。每一类课程较多,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课程选择时应“突出基础、服务方向”,例如,不管是什么专业方向,高级语言基础、电子电工与信号处理类基础都是要学的,然后再根据不同专业方向,有选择地开设相应课程。

二 艺术为魂

数字媒体技术主要是服务文化创意产业,艺术素养是数字媒体专业的灵魂。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者需求的转变,世界经济产业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文化创意产业开始成为这个新格局中的重要角色。众所周知,“文化创意产业是人本产业,有赖于人的经验、灵感、创新与创造能力”,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一般是依托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类专业发展起来的。通过对46份不同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有13所院校开设了艺术类课程,占28%,开设的艺术类课程一般不超过3门,如素描、色彩等,当然并不是说,没开设艺术类课程的数字媒体专业就没有对学生进行创意与艺术素养的培养,但从另一侧面可以说明,我们很多院校对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重视不够。

“人才创意能力的高低可以用来评判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下”,创意更是所有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广告等专业课程的灵魂与核心。然而,虽然很多院校意识到开办数字媒体专业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但由于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如师资、资源缺乏等因素,却有“按人下菜”之嫌。因为,在我们设计的课程体系里却很少出现专门训练艺术素质与创意的课程。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只侧重培养学生对某些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平面设计课中,教师通常是在讲授PS制作软件的技术过程中让学生实践制作,并在学期末提交一副自己制作的图片作品,却很少在课程中提及构图、色彩,并且究竟什么样的创意才符合当代人的口味需求。或者教师会在教学中一味地拿外国优秀作品来做案例分析,学西方文化的皮毛,学生却不懂得作品背后的创意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需要技术与艺术等人文素养的结合,例如在动漫创作中,美国人抓住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根据曲折感人的花木兰故事创作出《花木兰》等惊世之作。因此,作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不仅要作为有所专长的技术性人才,

更要成为具备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除了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外,还要具有丰

富的人文艺术知识与艺术修养。

三 方向为基

数字媒体技术是一个综合性专业,通过大学四年的教育,不可能在数媒领域各方面都成为行家里手,但至少要在某一方面有所突出。要想真正成为一专多能的实用型人才,就需要在专业方向上优化设置。专业方向的设置,一方面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要考虑学校的实际。例如北京印刷学院、西安理工大学印包学院把出版印刷作为非常重要的方向之一,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把影视制作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向,充分发挥各学校的优势资源,为优化人才培养服务。

通过调研,在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校中,90%都设置了2个及以上的专业选修方向,可以让学生在三、四年级根据自己的基础与特点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如图2所示,图中横轴为培养方向,纵轴为方向的院校数量,各学校专业方向设置较多的是游戏设计开发、动画设计开发、影视节目制作、数字媒体软件开发等。但是,分析后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一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方向雷同,没有体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特点;二是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比较随意,例如,有些院校设置的动漫制作专业方向,就随意地选择了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专业中的三到四门课程。

专业方向的设置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基础,专业方向设置一般要考虑以下因素:

(1)社会需求,社会需求决定了学生的就业,决定了专业的生存与发展:

(2)学校的实际情况,要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扬长避短;

(3)考虑学生的实际,例如二本院校开设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突出应用,即“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而不是开发信息技术”;

(4)优化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强调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内容交叉与重复。

四 实践为根

数字媒体技术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实验实训课程与实践体系的构建非常重要,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应立足实践,以实践为根本。在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形式一般有三种,一是通过实验课程,二是通过集中实践,三是通过企业实训。

通过调研发现,虽然各学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都安排有实验课程,但是实验课所占比例各不相同,总体来讲,实验课的课时偏少,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中,只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有3-5周的课程集中实践,例如针对平面设计课程的1-2周计算机艺术设计实训、针对游戏类课程的1-2周游戏设计与开发实训等。极少数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了企业实训的内容与时间。总体看来,我国数字媒体人才培养实践实训课程开设明显不足。

结合数字媒体专业特点,我们建议:

(1)加大实验课程比例,实验课程课时应占总课时2/3以上,最好8课时以上的实验课程应单列为相对独立的课程;

(2)加大核心专业课程的集中实践与实训,集中实训课程应以任务或案例形式呈现,实训结果应相对完整独立,可评价。例如一个小型手机游戏的开发、一个片头的设计与制作等。

(3)加大企业实训力度,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数媒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能力,企业实训时间至少应在半年以上。同时鼓励企业工程师和代课教师共同编写实训教材,给学生上实训课程。

五 特色而立

各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所谓特色就是比较优势,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特优势。一个学校特色的创建与学校长期的文化积淀、区位优势等密切联系,浙江大学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以培养数媒软硬件产品研发人员为特色,他们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90%将继续深造。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的行业特色非常明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很容易找到自己的特色。

但是,原有特色明显的院校必定是少数,大多数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没有特色或特色不明显。通过对各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发现,很多院校的课程设置雷同,不同院校的师资力量不同、生源质量不同,相同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很难凸显自己的特色。

那么,怎样才能突出本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呢?一要努力挖掘本校长期积累起来的文化积淀。文化积淀是历史形成的,要从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办学历史中,总结提炼办学特色。特色发展不能割断历史,另起炉灶,必须从母胎中培育,这样才能使特色发展有一个坚实的根基,同时也使一个学校的文化得以延续和提升。二要明确专业发展问题,准确定位专业发展方向。专业特色的发展不能偏离学校发展的具体情境,否则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与保障。特色的衡量标准不是外在形式上的特殊性,而是内在的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特色是在解决专业发展中的问题中形成的,所以,只要找到专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才能对专业发展准确定位。三要寻找核心竞争力,确立比较优势。找到专业发展问题后,解决问题的途径可能有很多种,每一条途径都可以形成特色。如教学管理方面、教学模式与方式方面,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或周边资源对人才的培养等方面,都可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四要整合资源,重点突破。在专业开设前,可能很多资源分散在不同部门或领域,围绕专业建设集中优势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有利于专业特色的培育。

六 应用为本

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指向应用,要坚持应用为本。这里的应用主要指围绕数媒行业某一领域的需求培养的“适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核心能力的构建、课程体系的设置都是为培养“适用”人才服务的。大多数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高级人才”,作为工科专业的数字媒体专业,课程设置更应该坚持“应用为本”的理念。

目前我国开办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院校有985院校、211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但大部分集中在普通本科院校。通过调研发现,有很多普通本科院校课程设置向重点院校靠近,当然不否认有一部分学生将来要读硕士与博士,但大部分学生还是要面向市场。关键是人才培养定位问题,这在理论上看起来分辨得很清楚,但实践中有所偏离。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要坚持“应用为本”,我们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契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改变基础理论教学课时比例过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足的情况。二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应加强实践教学,要走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应加强新的课程理念下的活动类课程的建设。三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期末一张试卷的评价方式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大部分课程是不适用的,必须要将作品评价、项目报告评价、创意报告评价等引入评价体系中。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一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数字内容安全专业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规范(工程技术型)试用版》[Z],2010

[31科技部,2005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z],2005

[4]美国联邦教育部,CIP(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Programs)美国高校学科划分与专业设置基本状况的学科专业目录[EB/OL].

第5篇:数字经济课程体系范文

关键字:数字媒体;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4)02—0078—06【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4.02.011

引言

随着我国动漫、多媒体、影视等数字媒体产业的高速发展,数字媒体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导致媒体人才紧缺状况。根据国家权威机构的人才需求报告,在未来十年,我国多媒体、影视、动漫等数字媒体人才需求在100万左右。数字媒体人才短缺成为制约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的瓶颈。所以,各高校以及高职类院校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进行正规的高技术人才培养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国内各高校、高职类院校分别开设了数字媒体专业,浙江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以及全国14000左右的职业学校中,大多数已经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但就培养模式各有特色。本文重点探讨被社会誉为“中国培养职教师资的摇篮”的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创新型“一体化”师资的培养模式。

一 培养目标

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依托学校现有学科优势,紧密结合国家、天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坚持面向市场、突出特色、创立品牌的办学理念,制定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基本艺术素养和较高数字媒体开发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在本专业领域从事网络多媒体开发、数字视频及特效制作工作的“一体化”职教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经过四年学习后,学生熟练掌握虚拟仿真技术、数字动画技术、影视特效制作技术、以及Web3D技术等,能够在职业教育中从事数字媒体技术及相关专业的教学,或者从事实训类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二 “一个主体,两轮驱动,五个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个主体,两轮驱动,五个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和职业院校对数字媒体师资需求而提出的,与职业教育发展对一体化数字媒体职教师资的需求是相适应的。“一个主体,两轮驱动,五个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以培养职教师资为培养主体,以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和师范技术技能为驱动力,通过五个结合架构的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能力培养体系实现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

1 “一个主体”明确培养目标的特色化,是培养模式的根本

“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是专业能长期存在并发展的根本所在。培养特色人才的关键是人才定位准确。对我校而言,办学特色是秉承“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为全国培养“双证书”、“一体化”的高素质职教师资,所以,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定位从两方面考虑:

(1)为中等职业院校数字媒体技术及相关专业培养师资。近五年来,高职类学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大量开设,导致教师的紧缺。据不完全统计,数字媒体技术及其相关专业教师缺口在4万名左右,尤其缺少具有“双证书一体化”的职教师资。并且,大部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师基本都是相关专业转型而来,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也急需发展和提升。所以,当前广大中、高职院校十分缺乏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具有较丰富实践技能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职教师资。我校作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应首当其冲担当起重任。

(2)立足于天津,服务于天津。作为北方重要的经济发展中心和国际化港口城市的天津,已建成了国家级动漫园。数字媒体产业的飞速发展,也造成了大量数字媒体人才缺口。据不完全统计,为了满足人才需求,天津市已有近100所中、高职院校和技工学校开设了数字媒体技术相关专业或课程,急需大量高素质的数字媒体技术教师。因此,就具体情况显示:天津一方面需要大批数字媒体职教师资;另一方面也需要大批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学校办学特色,结合人才定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以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为主,以培养高级媒体应用人才为辅。“一体化”职教师资是培养目标的主导方向,专业特色是培养模式的根本所在。“一个主体”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取向:

(1)面向学校:从事于天津乃至全国与数字媒体技术相关的职业院校教学,能承接国家和省部级数字媒体技术相关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加强企业交流,了解当前新技术,做到与时俱进。

(2)面向社会:从事于动漫、影视、游戏开发等急需行业的研发工作,尤其是在教育类企业,能为各类学校开发机械、数控加工、建筑等专业的交互式仿真教学软件,体现我校学生具有职业教育领域高端培训课程的开发能力。

2 “两轮驱动”体现专业发展能力,是培养模式的灵魂

“两轮驱动”明确了数字媒体创新人才需具备的两种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师范技术能力,简称“专业技能”和“师范技能”,由培养目标确定,是培养模式的灵魂,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专业技能: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水平;掌握虚拟仿真技术、数字动画开发技术、影视特效制作技术的相关知识,熟练掌握相应的开发工具;并获得至少一种职业资格证书(高级)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中级)。

师范技能:掌握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教学的基本方法,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事本专业教育、教学的能力(师范类):

专业发展能力的实现主要通过设置合理化课程体系,由此,提出“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1)“两轮驱动”实现方案——架构“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考虑到我校数字媒体专业依附于信息技术工程学院,招生来源主要是理科生,逻辑思维较好,对技术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媒体艺术感觉相对较差。为此,在设计课程时,从技术类、艺术类和教育类三方面考虑,实现技术、艺术和教育“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在技术、艺术和教育“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中,以技术为主,艺术和教育为辅,主要分为5类:艺术类、技术类、教育类、技术一艺术类、技术一教育类和技术一艺术一教育相结合的综合类,参见图2所示。

(2)“两轮驱动”的具体实现——课程知识结构

“三位一体”课程体系的5类课程,是相辅相成的,强调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内容交叉和重复。课程安排采用了课程链的方式,找出了课程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加强课程间的衔接和协调,获得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如图3所示,充分显现技术与艺术结合、学科与教育类课程相结合、学期内或学年内课程紧密耦合。

技术类课程、艺术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用于夯实各类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其他课程奠定基础。其目标是:具备较高计算机水平,具有基本的艺术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弥补理科生在艺术方面知识和能力的缺陷,掌握教学设计的基础知识。

技术与艺术课程结合是将计算机和艺术基础有机衔接起来,体现数字媒体专业的优势。技术与教育课程结合是用计算机方法对教育进行评价和测量。其主要目标是:学生能够具备网络多媒体的开发、影视特效制作、游戏设计与制作以及各种数字媒体的开发能力。掌握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教学方法、技能。同时学生参加相应的职业(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关证书,实现“双证书”。

技术、艺术和教育的综合,是让学生走上讲台,使用所学的师范技能进行数字媒体课程的讲授,体现“一个主体”思想。其主要目标是从整体出发,充分挖掘学生创新潜力和激发学习激情,独立制作完整的创新作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意识。同时,充分发挥职教特长,训练学生的教学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教师素养和驾驭课堂的应变能力。

3 “五个结合”是培养模式实施保障,是培养模式的基石,实现了“四个全程”不间断

“五个结合”是“一个主体、两轮驱动”实现保障。“五个结合”立足于实践、强调全程学习以“实践”为中心,以教学内容项目化、工作实施任务化和作品产品化为目的,将师范技能、专业技能、以及艺术鉴赏能力有机衔接,实现“四个全程”不间断,即师范能力不间断、专业技术能力不间断、技术艺术结合能力不间断、媒体作品开发不间断。

(1)课程和教学法相结合

由教师引导学生研究课程与方法的基本理论,让学生掌握课程开发、设计与评价的基本技能,采用微格教学的形式针对具体课程进行实践教学,并分析、探讨和反思讲授中遇到的问题。

(2)技术和艺术相结合

媒体作品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艺术是美的体现,技术是作品的创作技能,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是优秀媒体作品诞生的源泉。在校期间,重视艺术和技术课程的结合,合理安排开设时间,实现高质量创新作品量的增加。

(3)课程实验实训和工作坊实践创新相结合

好作品的产生需要长期实践积累丰富的素材和经验。实验实训课程由操作性实验和项目性实验组成。操作性实验是知识点练习,一人一组验证或实做一个作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项目性实验是以“工作坊”的形式展开的综合性实验,小组合作设计和开发作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4)校一校结合

校一校结合是课程与教学法的补充,让学生走入职业院校走上讲台,由职校名师和学生结对子,一带一或一带多,让学生切实了解教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教学能力。目前,我校已与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建立了联合培养的教育实习基地。

(5)校—企结合

“走进企业、开展校—企结合”是学生了解行业发展所需专业技能的必经之路。学校与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走出去”参与企业项目的启动、设计与开发,培养学生面向工作过程的技术能力。通常企业人员都有丰富的经验知识,“请进来”企业的工程师到校讲解数字媒体专业国内外现状和未来趋势,以及人才需求等核心问题,开拓学生视野。坐落于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区的国内最大的动漫产业园为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从事专业实习提供了绝佳的实习基地。

“五个结合”重视实践教学,实现了教学内容项目化、工作实施任务化和作品产品化。在实施过程中,引入CDIO思想和翻转课堂。

(1)基于CDIO思想授课形式

根据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讲授方法引入了CDIO思想。即依据CDIO工程理念,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专业课程创设了基于项目的教学情境。此方法体现“做中学”,在实践中讲解理论,在理论中解决实践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创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沟通和合作能力。伴随着整个项目的完成,学生还了解和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产业的方针、政策、法规;同时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意识。

(2)翻转课堂优化课堂教学

数字媒体课程多以媒体制作和软件开发的实践课程为主,介于上课时间有限,学生难于较好掌握。鉴于此,整个教学采用了延长课堂时间的翻转课堂来加以知识补救。具体实现是课前教师对课程内容研究分析,划分成独立成章的小知识点。根据教学设计原理,录制多个大约长度为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课后学生学习微视频,对知识点巩固,并完成项目工作。

“五个结合”以完成作品为目的,实现“四个全程”不间断。不仅让学生学以致用,并且能及时掌握前沿信息及市场动向,提高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为将来走出校门奠定坚实的基础,也确保学校专业教育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是实现“两轮驱动”的保障,是培养模式的基石。三“一个主体,两轮驱动,五个结合”培养模式的特点

(1)“一个主体,两轮驱动,五个结合”培养模式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明确了人才定位,培养有特色的数字媒体技术的创新人才。

(2)“一个主体,两轮驱动,五个结合”培养模式更改了教学方法,强调实践与理论融为一体,以优秀“作品”为驱动力,培养了学生艺术素养和技术运用和开发能力,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形成自身独特设计风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作积极性。

(3)“一个主体,两轮驱动,五个结合”培养模式实现了大学、企业和职业院校三方联动提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环境和动力,强调了技术与艺术、具体课程与教学法研究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师范能力和媒体开发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四 结论

职业院校数字媒体专业的大力发展,重在解决职教师资的缺口。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紧密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职业学校对一体化数字媒体职业教师的需求,提出了“一个主体,两轮驱动,五个结合”的数字媒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个主体”准确定位专业发展方向、是专业特色所在。“两轮驱动”定义人才的两种能力,确定了课程设置注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教育与技术的结合。“五个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联动大学、企业和职业院校的联合培养,强化实践环节。“一个主体,两轮驱动,五个结合”培养模式从根本上挖掘学生创新潜质,提高学生的师范技能、专业技术能力,努力培养具有创新和创造能力、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的职业院校优秀师资,为其他院校数字媒体技术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望秀,谭敏生,汪风麟.地方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生态化培养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3,(4):89-91.

[2]杨哲.数字媒体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分析与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2,(12):88-93.

[3]菅光宾,詹青龙.基于中职师资培养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11,(6):60-63.

第6篇:数字经济课程体系范文

摘要:经济学实验课程的开设可保证经济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从经济学实验课程的必要性、实验课程体系与构成内容、实验课程开设时间、学时等探讨了经济学实验课程如何开设。

关键词 :经济学;实验课程

一、开设经济学实验课程的必要性

1.实现经济学人才的培养目标

经济学专业是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而传统经济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分析、应用能力较差,很多学生不明白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以及如何对经济学学以致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急需革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就成为突破口。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开设经济学实验课程,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保证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提高经济学人才的综合素质

应用型经济学人才首先需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包括扎实的理论基础、牢固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开设经济学实验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从而提高经济学人才基本素质。此外,学生参与实验过程中可以培养合作的团队精神、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创新素质与协调素质的培养,从而提高经济学人才的综合素质。

二、经济学实验课程体系构成的设想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下,实验课程也越来越受欢迎,很多专业纷纷开设实验课程,如会计实验课程、金融实验课程等,而经济学实验课程却刚刚起步。主要原因是传统经济学专业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对经济学实验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较少涉及;经济学理论的特点也决定了设计开发经济学实验课程具有一定难度。

如何构建经济学实验课程体系?在没有经验可借鉴,没有现行模式可遵循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在教学中摸索,在实践中总结。围绕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认为经济学实验课程体系包括两部分:一是经济学验证性实验课程;二是经济学综合分析实验课程。

1.经济学验证性实验课程

验证性实验课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堂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所学的经济学理论。教师可以设计特定情来模拟经济社会,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经济学;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的模拟分析来验证经济学理论,如暨南大学针对中国学生特点开发的实验软件———Z-Tree系统。

如完全竞争市场均衡实验。设计一个简化的蛋糕市场,由20位学生分别扮演买方与卖方参与交易,买卖双方要尽可能从交易中获得自身最大利润。实验前,教师可通过分发纸牌(数字1-10)的方式告知每位买方,纸牌的数字就是其达成交易时每单位商品对应的价值;同样也给卖方分发纸牌(数字1-10)告知每位卖方纸牌上的数字是达成交易时卖方的货币成本,要求所有参与者对纸牌上的数字保密。实验中,买方要勇于出价但不能高于所拿纸牌上的数字;卖方要价也不能低于所拿纸牌上的数字。按照以上原则,买卖双方公开叫价直至达成交易。此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扮演商品的买方与卖方亲身体验市场中的竞争行为,感受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指挥下的市场效率。

2.经济学综合分析实验课程

验证性实验主要是针对单项经济学理论来开展实验,而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需要开设综合经济分析实验课程。综合分析经济实验是由一门或若干门课程中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实验组成,目的是使学生对各门课程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把握其中的联系,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经济学综合分析实验的完成需要学生既具备经济学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的知识,此外还要求学生会操作计量软件。一般常采用的模式:先由教师示范,然后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开展实验,最后撰写综合经济分析报告。这类实验综合性、应用性强,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学会如何应用经济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

三、经济学实验课程的构成内容

1.西方经济学实验

可以考虑设计竞争市场实验、博弈论实验、宏观经济学实验。

2.政治经济学实验

可以考虑设计货币流通规律实验、资本有机构成实验、资本周转速度计算实验等。

3.产业经济学实验

可以考虑设计产业结构演化规律分析实验、投入产出分析实验;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关系分析实验;垄断下价格歧视实验;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实验等。

4.区域经济学实验

可以考虑设计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关系的综合分析;配第—克拉克定理的验证;威廉姆森趋同假说的验证等实验。

5.制度经济学实验

可以考虑设计政府价格管制实验;交易制度比较实验;搭便车、外部性验证等实验内容。

6.国际经济学实验

可以考虑设计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实验和战略性贸易保护实验等内容。

四、开设经济学实验课程应注意的问题

1.经济学实验课程开设时间

经济学实验课程内容包括西方经济学在内的六大经济学理论。为保证经济学实验效果,我们建议在学生学习完相关经济学理论之后再开设实验课程。根据经济学专业的教学方案,六门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全部完成,因此可以考虑将经济学实验课程设置在三年级的第二学期。一是可以保证学生实验之前已具备相关理论基础;二是可以巩固、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三是可以为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做准备。

2.经济学实验课程学时设计

经济学实验课程内容较多,每个实验都需要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投入大量的精力,因此经济学实验数目不宜过多,避免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每部分实验内容可以选择2-3个具体实验项目,每学期将实验次数控制为10-12 次即可。根据每个实验数目与实验时间,可以考虑将实验课程总学时设计为48 学时或者是51学时。

3.经济学具体实验设计

经济学实验课程中的具体实验项目,可以由教师自主开发,也可以引进国外较成熟的实验项目,但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引进的项目要尽量本土化,便于学生理解;自主开发的实验要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每个实验内容要明晰,不能产生歧义,避免影响实验效果。

4.经济学实验过程控制

经济学实验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严格控制实验过程,避免学生将实验当成游戏;但对经济学验证性实验,教师要避免对学生过多的影响,因为验证性实验多是以人为对象来进行实验,学生参与过程中如受到暗示,可能会揣摩实验的意图,改变自身本能行为,从而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参考文献:

[1]王力南.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方法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第7篇:数字经济课程体系范文

关键词: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059-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地方高等院校对于专业和课程设置等建设也正在进一步变革。通信工程作为理工科大学的一个重要专业,截止2006年6月,我国设有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学校达到246所,年招生人数达三万人左右,就业竞争激烈,这给地方院校的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和挑战。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对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增强社会竞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针对地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如何体现专业特色,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行探讨。

一、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

1.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文化素质修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掌握通信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设备研发、设计、维护、运营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对于不同类型的学校,在满足本规范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体现各自的办学特色。

2.通信工程专业的基本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在构建通信专业知识体系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六个统筹考虑:①知识体系与培养目标、培养手段和认知规律统筹考虑;②专业知识与人文素质教育统筹考虑;③强化基础理论、拓宽专业知识面与整合更新教学内容统筹考虑;④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统筹考虑;⑤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统筹考虑;⑥应用能力、创新知识与综合素质培养统筹考虑。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知识体系主要涵盖四大知识领域,分别是电路与电子学知识领域、信号系统与控制知识领域、计算机知识领域、电磁场知识领域。

二、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基本思想指导下,结合地方高校发展的实际,具体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加强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以课程的整体优化来指导局部的教学改革。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等课程构成了学科基础课的核心。为了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具有“基础扎实、适应面广、实践能力强”的特点,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更新,优化理论课程体系,改进课堂教学。例如: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与信号与系统课程的知识合理分配。数字电子技术中,EDA知识与专业课中FPGA的应用知识的整合;电磁场与电磁波和微波技术、天线技术的知识体系优化;信息论与通信原理内容合理分配等等。另一方面,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在自治区内是从高考一本线以上招生,学生素质相对较好,其中有一部分学生面临考取研究生的需求,针对电子信息类考研的课程,突出重点,加强这方面的理论教学。既满足了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需求,也实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理念。

2.增加通信工程专业导论课。开设通信工程专业导论课,是为了使通信工程专业的同学在大学一年级时,就能领先一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重要现实意义,以及应用环境。进而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能有针对性地对组成通信框架的各个部分的具体细节做深入的学习和理解,从而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一二年级时的迷茫心理。

3.面向社会需求、改进专业课程教学。通信领域是当今技术更新最快的领域之一,各种通信技术层出不穷,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3G已进入商用,各大运营商要完成3G网络的建设,GSM和3G网络优化人才需求急剧扩大;二是通信设备制造商近年来发展迅速,对从事研发和生产类的技术性人才需求旺盛,尤其是具有掌握通信理论,电子设计能力人才需求呈现较大缺口;三是集通信网络、软件设计一体的科技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旺盛,基于3G平台的应用开发将是目前的急需人才。因此,在总体把握“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强化个性、善于创新”的基础上,推进人才培养的分类指导,在专业课教学方面,采用模块化教学,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根据社会需求,我们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主要就业领域分布在①GSM和3G网络优化、通信网的设计、施工等领域;②在通信设备制造商从事售前、售中、售后等技术服务;③通信运营企业,从事电信运营、管理;④有线电视公司以及其他专用通信部门,如民航、部队等。为此,根据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专业选修课模块。通信网络与交换方向。该专业培养在现代通信网与交换等多个层面上,进行现代通信技术应用、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和网络运营的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是熟悉通信设备和系统的基本原理与性能,掌握通信系统构架与组网技术。具有网络设计与建设、管理与运维等操作能力,同时掌握通信基本理论,具有较为深厚的专业系统知识。适应通信领域内网络、系统、设备及信息交换、传输、处理方面的应用、安调与维护工作。主要专业课程有: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基础,现代交换技术,光纤通信、微波与天线、移动通信、现代通信网络、现代通信工程设计等。就业方向:通信设备生产企业、电信运营商、公安、民航、广电等特定行业需求的人才。计算机通信(宽带数据通信方向)。本专业培养从事计算机网络及宽带数据通信系统设备进行现场安装、配置、调试、管理与维护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数据通信、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计算机软硬件基本操作,宽带接入、数据库开发与维护等技术。具有较强的网络设计、施工、维护等基本能力,并具有跟踪宽带数据通信的新技术、新发展的能力。主干课程: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基础、数据库及其应用、操作系统、JAVA语言及其应用、交换机与路由器配置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现代程控交换技术、宽带接入网技术等。就业方向:面向通信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通信和数据通信等相关工作,也可到各类网络公司从事网络通信技术工作。

4.适应社会的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的指导方式。根据教学计划,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基本都安排在第八学期。这期间,许多用人单位的岗前培训、见习期也都安排在这期间进行。这往往造成学生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的不足,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毕业设计可以分两大类,一类是学生在校内选做校内指导教师的题目;另一类是在校外,根据学生在见习单位的实习情况,指导学生选择好结合岗位、生产实际的毕业设计题目,并与企业协商,聘请有经验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联合指导,共同完成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工作。这样,既完成了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的教学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又满足了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工作角色,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问题与思考

尽管经过几年的改革与建设,通过采取上述一系列措施,使得我们地方院校的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方面,更加符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专业建设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①实验室硬件的建设,在同类院校中具有绝对优势的亮点项目不多;②师资队伍中缺乏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③产学研合作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是形式单一;④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高,受到社会的好评,但是在重要的技术岗位或关键岗位的人数还不多。因此,我们根据地方院校的特点,从课程体系调整、课堂教学改进等方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目的就是更好地培养具有自己专业特色的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孙云山,刘婷,张立毅.我国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6,(24):85-86.

[2]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于慧敏,黄爱萍.信息与通信工程特色专业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6):96-98.

[4]张毅,郭亚利.通信工程(专业)概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5]陈正宇.应用型本科院校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4).

[6]成强,张奇惠.电子信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实践[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30(7):84-87.

第8篇:数字经济课程体系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成人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4-0172-01

1 成人高等教育中会计专业办学现状分析

1.1 培养目标相对滞后

现阶段,海外教育管理机构、高等院校都十分重视对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管理模式等的研究,重视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我国大部分具有成人高等教育资格的院校重视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探索,但是培养目标的定位和贯彻落实比较滞后,会计专业成人高等教育也是如此,一般学校力求毕业率,学员求取会计学历和学位,对其他事项漠不关心。

1.2 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单一

成人高等教育中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开设过于僵化,大体上分为三个模块:一是基础模块,包括英语、经济、数学、政治等;二是会计专业知识模块,包括基础会计、成本会计、财务会计;三是扩展模块,包括财务管理等课程。这种“硬框架”的课程体系将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制约性,成人高等教育面对的一部分学员有一定的社会职业工作经验,学员本身可能已经是获取会计上岗证的会计从业人员,完全一致的课程体系对这部分会计从业人员来说是一种重复学习,浪费时间、人力和物力。

1.3 对业余、函授学员的教学方式僵化

成人高等教育学员一部分是业余、函授学员,都有一定的工作任务,这部分学员平时很少有整天的脱产学习时间,主要利用周末等假期来校学习。尤其突出的是社会在职人员进修,这部分学员双休日一般只有一天时间,临到月末或年终,非但没有双休日,连正常休息时间都难以保证。所以,在成人教育中,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很难进行下去。现阶段,许多高等院校成人高等教育办学中出现了“课堂无人,成绩合格”的怪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给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点亮了红灯。

2 对会计专业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和培养目标的探讨

2.1 更新培养目标

会计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应当有一定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所谓原则性,即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在原则性的基础上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对于脱产学习的学员,应当重视会计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培养;对于已经具备从业资格的会计从业人员,应当着重培养综合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和相应的管理扩展能力。当然,对学员素质的培养可以分阶段进行,按专业素质、综合能力、道德品质等循序展开。

成人高等教育的生源范围较广,学员对会计的理解大相径庭。要学好会计,必须要使学员具有强烈的理财观念。在培养目标中应当强化理财观念。学员经过2~5年的学习要有强烈的数字概念,对管理精通,尤其是对收支、资金等的管理。理财观念甚至能够影响个人的生活观念,在各方面由浪费向节约转变。

2.2 开设以岗位为基点,以会计任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会计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专业课程体系的开设应当打破原有的常规课程体系。笔者认为,成人高等教育中的会计专业,应当按岗位来设置。按照会计法和会计准则的规定分设出纳、固定资产核算、材料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收入核算、利润核算、资金核算、总账报表和稽核等会计岗位,课程体系的开设总体上按这10个岗位开设,另外辅助开设一定量的基础课程和扩展课程,基础课程以基础会计为主,扩展课程以成本管理和财务管理为主。

现在企事业单位中对会计部门的业务处理要求实行电算化,课程体系中的每个岗位的相关内容,都要求学生在上机过程中完成。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的开设应当结合前述岗位设置的课程体系,全部课程体系最终通过相关财务软件在电脑上操作。

第9篇:数字经济课程体系范文

关 键 词:计算机 数字艺术 艺术设计 教学体系

一、数字艺术的发展趋势

传统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记录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如今数字化的信息时代给传统美术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数字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正在以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狂潮冲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数字艺术应运而生,由此引出了目前很流行的一个词“CG”(Computer Graphic)。但数字艺术设计又不同于纯美术,它伴随着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是科学技术和美学艺术的交叉、融合。数字艺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具有交互性和使用网络媒体的基本特征,涉及电脑动画、影视广告、网络游戏、虚拟现实、网络艺术、多媒体、数字摄影、数字音乐、录像及互动装置以及DV(数字视频)等领域。作为人类创意与科技相结合的数字艺术产业已逐渐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

二、数字艺术的教学体系讨论

2004年,我国仅动漫产品消费就已达到800亿元,预计未来3至5年内,数字艺术产业也将成为我国IT业和娱乐业的支柱产业之一。然而,伴随着这股迅猛发展的数字艺术产业浪潮的却是令人尴尬的人才瓶颈。如今兼通艺术与计算机数字制作技术的数字艺术人才日益成为抢手的高薪一族。我们的数字艺术教育体系也要围绕艺术性和计算机能力这两个重要的方向发展。

1.课程设立的原则

课程的设立要遵循科学性、特色性和灵活性的原则。科学性原则体现在课程体系要符合学科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特色性需要在专业设置上进行市场调查,不能盲目跟风。灵活性要求保持课程的多样性,加强实践教学的比例。

数字艺术设计其中心仍然是艺术设计,而所谓“数字”就是指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辅助设计。艺术设计是理性的思考,计算机再先进、再实用,也是进行艺术设计的使用工具,和平时所用的画笔和染料一样。所以,在课程设置上采用六分“艺术”四分“数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艺术性的培养是对传统美学的延伸;要加强基本理论教育和手绘等基本功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数字”性强化教育是适应时展的需要。

2.教学方法的改革

首先,在教学中需要明确以“艺术”为中心的基本原则,避免重“表现技法”轻“设计思路”的倾向。要清醒地认识这个问题,设计图是设计师的图形语言,是用图像这种直观的形式表达设计师的意图和理念,具有自由、快速等特点,效果图只是一种表现手段,它是不能离开设计思维的,设计思维是本,效果图是末,二者不可倒置。

其次,艺术设计教学中要注意将艺术里面的设计语言运用到数字设计中去,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并认识到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同时可以了解数字应用和专业设计的关系。在教会数字应用技术的同时,要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启发和引导学生如何运用计算机去创作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设计作品。

再次,计算机软件的教学需要掌握规律,既能从整体上全面把握软件框架,同时又能概念清晰地层层深入。计算机发展的速度之快我们有目共睹,随之软件的版本更新周期也越来越短,而我们的教学速度却无法赶上。但无论是三维软件还是二维软件,影视动画等数字艺术类软件涉及的许多概念是相同或相似的,同类软件的功能或处理方法呈现的外在形式也越来越相似。这就需要明确各种软件的功能,了解其特点;理解软件中的名词概念,举一反三;熟悉软件的制作流程,化繁为简;使用软件自带的随机帮助,随时查阅,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层层细化。

最后,采用数字化辅助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多媒体式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有研究表明,这种方式比传统的听课方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近5倍。网络的飞速发展,也为我们提高了一个更现代的教育方式——远程教育,它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完美地体现现代教育手段。

3.教师队伍的培养

教师是达到教学目的最重要环节的人物,其授课态度和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现代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要进行变革,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要成为学生的协作者。从对学生专业设计作品的评价转变为对其制作过程和设计思想的评价上来,也就是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师不但要对授课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还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索、讨论和研究,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合理化建议(例如,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课外教材),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目前,有些学校存在基础课与计算机设计课的脱节现象,这是因为基础课仍然延续旧的教学方法,而计算机设计课只讲软件的使用,所以在专业课的学习阶段学生对软件的应用就显得力不从心。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不但要在课程安排上合理地穿插基础课和计算机设计课,更重要的是避免这些授课老师的各自孤立。

4.学校的作用

学校的重视是数字艺术良性发展的有力保证。作为学校或院系来讲,应该全面监督教学体系中的各个环节,核查课程的设立,保证教学思想的顺利实施,倾听师生的心声,吸收合理化建议。这些对数字艺术的课程的良性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语

数字化的出现,不仅对传统的美术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冲击着我国整体的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信息时代要求学校培养出能够掌握各种新的视觉语言的美术人才,计算机的融入不仅是美术教学上的简单加法。构筑新的数字艺术的教学体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关注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必将成为高等艺术教育与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永宁,陈东生,张向宁.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展望,装饰.2003(9).

[2]仵刚.艺术设计教学中数码的应用.艺术教育[J].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