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教学设计的问题范文

关于教学设计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教学设计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教学设计的问题

第1篇:关于教学设计的问题范文

数学课程“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1]。三角板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画图工具,以它为桥梁架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更易于接受,更易于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一节九年级数学专题复习课,是以三角板为载体,复习圆锥,三角函数,二次函数,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知识。

2.教学活动的设计

2.1重温故情

数学是一本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技能的学习,必须建构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论证问题”的主题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出问题,运用已有技能,习得新知,巩固旧知,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这样的知识建构,除了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教学定势”中形成之外,更应重视挖掘日常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让书本知识和生活问题形成“回流”。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重新感受我们的老朋友――三角板,理一理它和我们的数学情结。哪位同学介绍一下我们的老朋友?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尝试、讨论,表达自己的发现。结论可能如下:

①两个三角板的三边及它们的关系:运用勾股定理或三角函数知识,可得三边之比为1∶1∶■和1∶2∶■,复习特殊角的三角函数知识;

②两个三角板的三内角的度数:45°、45°、90°和30°、60°、90°;

③两个三角板有一边相等,两个三角板一边可以重合。

2.2深入了解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情感是教学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因素,数学学科的本质是让学生形成“数”的知识。面对非常理性的内容,数学教师更要努力营造吸引学生的情感磁场,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师无疑是磁场的中心,而磁力线便是师生在互动过程中生成的无尽的情感的柔线。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对称的数学直观美,让学生在操作运算中领悟到数学的情感美。

2.3重新认识

教师不能把相关的几个数学问题分割开来直接塞给学生,而是要关注它们之间的联系,并把它们有机地串联在一起,逐级递升。初级问题不能过于繁琐,但也要避免过于直白,逐渐让学生感受到“艰辛”,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加强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布鲁纳指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书库,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2]可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本身比“学会什么”更重要。

教师:探究一:一副三角板如图所示摆放,若CD=2■,则四边形ABDC的面积是多少?

探究二:如上条件,BCD沿着BC边对翻转180°后,与ABC重叠面积是多少?

探究三:若ABC的边BC与DEF边EF在同一条直线上,开始C点与E点重合,然后ABC沿着CF方向以1cm/s的速度匀速移动,到C点与F点重合为至,BC=CF=6cm,与DEF重叠面积S与时间t(秒)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

2.4拓展情感

由于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使得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缺少对教学情境的创设。新课标要求我们“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就实际的课堂教学来说,我们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当然,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场景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展示给学生的是一种虚无的“模拟情境”。

如图,一个三角板ABD在放置于一个直角平面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3,3),且AD//x轴,另一个三角板直角顶点P落在BO边上不与点B、C重合的任意一点,其中一条直角边所在直线一定通过A点,另一条直角边所在直线与边OD交于点Q,设P点坐标为(x,0),Q点坐标为(0,y)。

(1)求y与x的关系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

(2)当P点何处时,y的值最大,并求出此时直线PQ的函数解析式。

3.教学活动后的反思

3.1教学设计的思考

本节教学的课程设计,主要强调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在讨论交流的活动过程中学习,进而完成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实质性的数学探究往往发生在学生的头脑里――教师的任务就是使学生经历“直观―感性认识―理性思考”的活动过程,同时体验和感受数学发现过程的欣喜和挑战。因此,我们应尽量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作为突破数学问题的起始点。

第2篇:关于教学设计的问题范文

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课堂教学是实施教案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充分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是启发思维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学艺术的具体体现。如果运用恰当,对于引导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发现、理解新知识,启发思维,培养能力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课堂教学就是问题的教学。现从教师的角度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与思考,愿与大家共同探讨。

1 “问题”的设计应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求知欲源于疑惑,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教师应巧设疑问,特别是在导入新课时。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学生思维对问题的敏感性,精心设计悬念,诱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只要教师所设的“问题”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就可以让“问题”走近学生,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讲述“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一节的内容时,设计如下“问题”导入新课:如图,A、B、C三点•A表示三个村庄,目前政府为了解决三个村庄的村民•B子女就近入学的问题,计划建一所“希望小学”,要使这所学校到三个村庄的距离相等,学校应建在什 • C么位置?你能来确定吗?学生们看到这正是他们身边的“问题”,非常感兴趣,纷纷出谋划策。这样就为接下来研究和解决“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一节的内容,提供了学习的动力和保障。

2 “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启发性,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发现者,通过自己的发现得到满足感。“问题”的设计具有启发性就是根据学生的这种需要,通过教师的提问,来促进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已知A是B的充分条件,C是D的必要条件,A是C的充要条件,求B与D的关系。

提问:你能否找到B与 D之间的“桥”呢?“桥”是什么呢?

3 “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层次感,逐步深入,环环相扣,使学生易于思考,对“问题”不生畏惧感

对于比较有挑战性的问题,特别是应用题,教师应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成一系列的子“问题”,“问题”的设计分出层次,层层深入,拉开档次,各个击破,逐步缩短“问题”与最终结果的距离,从而得到问题的最终解决。因此,围绕某个“问题”的解决,教师有意识设计一系列的子“问题”来进行铺垫,从而降低了学生思维的难度,使学生增强信心,积极思考,不畏惧“问题”。

例如:某商场预购进A、B两种品牌的饮料500箱。此两种饮料中,A种的进价为55元/箱,售价为63元/箱;B种的进价为35元/箱,售价为40元/箱。设购进A种饮料x箱,且所购进的两种饮料能全部卖出,获得的总利润为y元。

(1)求x关于y的函数关系式?

(2)如果购进两种饮料的总费用不超过20000元,那么该商场如何进货才能获利最多?并求出最大利润。

4 “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创新性,使学生常有新鲜感,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兴趣,从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这样,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思考中,进行探索、猜想和发现,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问题”的设计应具有适度的挑战性,使学生经过一番努力思考能得到结果

第3篇:关于教学设计的问题范文

1、基础性。基础性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设计的问题要体现学生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学有所得;二是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学生有能力解决。设计的问题不仅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到”,有发展的空间;而且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摸得到”,有成功的可能。

2、科学性。首先要求设计的问题从情景素材到具体内容都是真实可信的,不违背科学常理;其次,设计的问题还应融入科学方法的要素,使学生学习模型、理想化、假说等方法;设计的问题还要注重体现科学思想和科学价值观,体现新形势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3、针对性。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进行设计,设计的问题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切不能用不着边际的问题为难学生。

4、启发性。简单的一问一答,只会使学生懒惰,长期如此还会对学生的思维品质造成损害。教师应抓住教学的内在矛盾,把握时机,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设计问题,使学生达到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

5、有序性。设计的问题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6、现实性。设计的问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科技、生产实际,要有时代气息,突出“应用性、实践型”,表现物理学在人类文明中的巨大作用,使学生认识物理学习的意义,激发学习的动力,同时提高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7、发展性。 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馈信息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简洁性。它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物理课堂教学中在问题设计方面我们还要做到 :(1)不要只是是自己讲课,不去关注学生,这样做只能会使给自己的教学缺乏魅力,老师讲起课来是无精打采,学生听得没有兴趣,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互动,没有真正的体会新课改理念,这样的培养方式只能教出会做题的学生,学生的思维完全被老师所束缚,没有自己的思考得方式,这样的学生只能是老师的工具,应该让老师和学生的活动结合起来,同时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样让学生积极地参加到课堂中去,变为课堂的主人。 (2)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不要什么都要问,低级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模模糊糊的问题。(3)所提问题要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相一致。(4)不能只提问好学生,不提差生;不能专提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要对差生进行友好的提问。(5)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难易问题有阶梯。(6)设计问题的表达要言简意赅,要有针对性,要简洁明。 (7)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与正面回答,同时要给与激励性的评价。 (8)设计问题要分清主次。 (9)设计的问题能灵活应变,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扩大战果,等等。

同一物理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问题设计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样。课堂上,教师若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专题或概念上来,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

设计问题的方式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设疑式”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逗趣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思;“对比式”可以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刨根式"能帮助学生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促使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比喻式”能帮助学生发生联想、想象,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辐射式”能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求同式”能引导学生从相异的事物中,找出相同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伏笔式”能铺路架桥,暗示出事物的途径或方向,为研究新理论留下伏笔;"自成靶子式"的提问,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警戒”的敏锐状态,从而从反面锻炼了其思维的判断能力,培养了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一次提问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问、怎样问。“层递式”提问是指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方式。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推进、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释疑明理的高峰;“分割式”提问是指把整体性较强的内容分割成几个并列的或递进的小问题来提问的方法。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范围太大,学生不容易回答完整,教师可以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分割式提问,把一个个小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扩展式”提问是指把现在所学内容与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提问的方法,能够起到以新带旧、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作用。

课堂问题设计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经常变换手法,切忌僵化采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即使是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场合下进行提问,也要注意转换角度,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要能使学生看到老师是如何提出问题的这对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4篇:关于教学设计的问题范文

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问题设计的策略及反思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

著名数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源于现实又寓于现实,数学教学应从学生所接触的客观实际中提出问题,然后升华为数学概念、运算法则或数学思想。”这一观念既反映了数学的本质,同时说明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比如,在《有理数的加法》一节的教学导入时,我首先出示了一周来本班的积分统计表(表中的得分用正数表示,失分用负数表示,)让学生观察:

星期

合计

积分

+3

-2

-4

-2

+2

+4

然后提出问题:“谁能帮我们班算出这一周的总积分呢?”结果我发现大多数同学能用“抵消”的方法统计出这一周本班的总积分。然后我出了一道算式题:“(+3)+(-2)+(-4)+(-2)=?”发现学生不知道该怎样算。当学生产生这样的认知冲突时我便引入了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最后我用表中的数据分成了几种类型,如正数加正数、负数加负数、正数加负数等,展开新知学习,教学效果较以前有明显改观。

本节课成功之处在于:(1)导入的情境问题贴近学生的现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2)情境问题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当然,情境问题的创设不当,会直接影响教学。比如,在《函数》一节的教学时,我用游乐园中的摩天轮引入,当我提出问题:“同学们,当你坐在摩天轮上,随着时间的变化,你离开地面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我发现学生几乎没有反应,只是偶尔听到:“摩天轮?”“很危险……”本来是一个很典型的函数问题,只因为农村学生对该情境的认识模糊,一时没有进入到虚拟情境中来,导致课堂开端出现“僵局”,也影响了后面的教学工作的胜利开展。

2、教学重点、难点处的问题设计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重点与难点的处理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通过设计好的问题串可以强化重点与突破难点。例如,《结识抛物线》一节的教学重点就是做二次函数y=x2的图像并根据图像认识和理解函数的性质。而作图过程又是一个难点问题,要从所画的图像中发现并归纳性质,首先得画出较准确的函数图像。在学生画图像的过程中,我抓住学生的几种错误画法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1)根据你画的图像,给自变量x任取一个值,函数y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吗?(2)自变量x的范围是什么?(3)在0

3、例题或课堂练习中的问题设计

例题教学具有及时巩固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双重功能,随堂练习是检查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和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之一。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优选例题,精心设计层次分明的练习,能够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思考并解决问题,获得问题解决的成就感和快乐感。例如笔者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节的教学中设计了一道这样的问题:已知A(-2, y1)、B(-1, y2)、C(2, y3)三点都在反比例函数y=k/x(k>0)图像上,(1)比较y1、y2、y3的大小关系。(2)若D(a,y1)、E(b,y2)、F(c,y3)三点也在反比例函数y=k/x(k>0) 的图像上,其中a0时,反比例函数y随x的增大而减小,而ay3。”学生B回答:“我们组用特殊值检验得出y2< y10,所以y3>y1>y2。” 学生C回答:“我们组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得到:当k>0时,在每个象限内,函数y的值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由此可得y3>y1>y2。”经过对以上不同做法的比较和鉴别,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中“在每一个象限内”这一条件有了彻底的理解。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例题或练习问题,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到了解决问题后的快乐感和成就感。

4、在学习反思中的问题设计

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相对欠缺,学生“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较普遍,对学习结果的反思意识淡薄,自我评价不彻底,做错的题目一错再错。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彻底分析错因,让学生在错题中有反思的机会。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解含有分母的方程时很容易出错,针对学生做错的题目,我设计了如的表格:

第5篇:关于教学设计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广告设计 实践教学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166-01

1 广告设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广告设计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教师的实践教学观念淡薄,致使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尽管部分学校根据现有师资状况增设了广告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但是由于学校尚未与广告公司建立起校企合作的关系,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从而导致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难以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作用。此外,学校对广告设计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投入充足的资源和精力构建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也没有建立符合学校办学特色的实践基地,进而难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1.2 实践教学方法落后

部分学校广告设计课程的教学仍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教师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忽视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沿用以讲授为主的单项传递教学方式,没有灵活运用案例讨论、角色模拟、情景模拟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也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致使大部分学生感到广告设计课程鼓枯燥、乏味,易使学生丧失动手实践的积极性。

1.3 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广告设计课程的教师虽然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其实践经验却略显不足。当前,大部分学校的教师将全部精力倾注于课堂讲授上,而没有深入到广告设计第一线积攒实践经验,加之一些教师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不重视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从而导致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广告环境。

2 强化广告设计实践教学的策略

2.1 运用案例教学模式

为了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广告设计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可运用案例教学模式,为学生搭建实训平台,提供学生理论运用到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精心筛选优秀的设计案例,在实践教学前期对案例进行剖析、讲解,并以课堂讨论、作业集中讲评等方式调动起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而后,教师布置广告设计任务,让学生自主设计制作完成,并组织学生对设计作品进行互评,最后由教师点评。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广告案例的选取要与广告市场接轨,确保案例客观、真实。同时,教师要发挥主导、组织作用,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给予学生独立思考、表达自己见解、提出质疑的空间,使学生由模仿性设计转变为创作性设计。

2.2 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相结合

学校应与广告公司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深入开展广告设计实践教学活动奠定基础。教师可通过广告公司获取产品资料,并以此为设计题材,组织学生开展实训活动。教师要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设计小组,让设计小组模拟广告公司设置策划部、创意部、设计部和制作部,按照教师给定的设计题材,依次完成广告策略推广、广告创意、广告设计、广告制作等业务,教师要从旁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通过开展实训活动,让学生真正体验广告设计公司的业务运作经营模式。在实训过程中,教师要确保设计题材所涉及的产品、广告要求是真实的,并从被设计公司的实际需求出发,要求学生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广告策划、创意,提出不同的广告推广方案。在广告设计完成后,学校可邀请广告公司专业设计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并给出专业的建议。

2.3 实践教学与广告赛事相结合

广告设计课程的教师要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使学生掌握最新的广告设计知识,通过实践锻炼让学生逐步把握商业性广告的本质核心。首先,教师可将实践教学与广告赛事相结合,在教学中融入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时报金犊奖等赛事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获奖的设计作品,让学生学习最新的设计理念,掌握新颖的设计手法;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关注知名企业参与广告设计大赛的相关节目,使学生了解知名企业对广告作品的需求视角,分析商业广告的发展趋势;再次,学校可为学生举办校内广告设计大赛,激发学生广告设计的创作欲望,从而让学生在设计大赛中锻炼广告设计能力,展示自己的才华。

2.4 开展过程性实践教学评价

学校应当根据广告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特点,构建过程性实践教学评价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评价,主要是指在学生设计制作广告的过程时,对学生学习态度、上课纪律遵守情况、团结合作意识以及设计作品的认真程度进行评价;其次,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过程评价,具体表现为对学生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获取资料信息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设计能力进行评价;再次,对学生设计作品评价,具体分为对学生设计主题是否鲜明、设计思想是否独特、设计风格是否适应市场需求进行评价。教师要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分阶段对学生进行评价,将其量化为分数,使学生了解自己在广告设计方面的优点和不足,明确改进的方向。

3 结论

总而言之,实践教学是广告设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校和教师要在认清社会对广告设计人才需求导向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将实践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与广告设计大赛相结合、与校企合作相结合,不断锻炼和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高素质的应用型广告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童铧彬,吕玉龙.广告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7):25-26.

[2] 林旭慈.对广告设计教学改革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9(8):41-45.

第6篇:关于教学设计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自读自悟 阅读教学 问题设计

一、引言

在进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训过程中自读自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方式,它具体指的是在阅读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行阅读和分析来进行独立的思考和研究,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积极思考的能力。现在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语文教师都只重视教材的内容,课堂上基本都是教师一言堂,并没有给予学生独立思索的机会,另外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将课文剖析得过于零碎,这样学生就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在阅读教学中采取自读自悟的形式,设计科学的问题。

二、教学背景

对我国语文教学的状况,叶圣陶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表示过极大的质疑,他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学方法应该有所改变,将逐句讲解的方式变为讲解中心思想、文章背景或者是段落大意等,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国语文教学仍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教师在课堂上只重视“讲”,不重视与学生沟通,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将学生当做课堂的主角,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表达自己的感悟。教师不要过分引导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独立分析。二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扮演引导的角色,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点拨即可。

三、在自读自悟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方式

1.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质疑

质疑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表现,科学的质疑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也可以提高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重视这一问题。将“读”放在阅读教学的首要位置,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比如说在学习《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文章时,在学生初步阅读课文之前,教师应该予以适当的指引,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小小的水滴可以穿破石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就会更加投入,也会提出很多自己的问题。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讨论,在讨论后提出问题,例如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滴水穿石的例子,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过半途而废的情况,等等。接着教师再以这几个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的内容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寻找答案。这种独立阅读。提出质疑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这样才能为学生指引方向。

2.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解决问题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疑问,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就好像吃了饭却不消化,这样营养就不能吸收。所以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让学生独立阅读,还要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解答各种疑问。我们还以《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文章为例,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提出了两个问题,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要对文章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这是教师就要提出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比如作者描写了滴水穿石及雨水不可以穿石的例子,还有哪些例子中的含义,等等。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更仔细地去阅读文章,从而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内容,解决存在的疑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一步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

3.通过问题的设计丰富学生的课后积累

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重要的就是不断地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多阅读、多背诵,这样才能更好地品悟文章中的感情。在学清照的《如梦令》时,必须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李清照的资料及生平事迹,这样才能体味词中作者的那种情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李清照晚年的词,再与这篇文章相对比,这样就能更好地体味作者的心情,更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另外,在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时可以向学生提这样一个问题,请将课文中四个字的成语抄写下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可以积累大量的成语,不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所以教师在设计自读自悟的问题时要重视学生的积累,使学生不断地丰富知识,从而更好地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结语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进行自读自悟。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一个引导者,通过问题的设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积累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这样的教学方式真正适应了学生成长的需要,将为国家的建设培养更多人才。

第7篇:关于教学设计的问题范文

1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概念分析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种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方式,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与规划的情况下,各个行业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档案数据进行整理与收集,可以有效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与安全性,优化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体系,进而达到现代化档案信息化管理目的。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建设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积极引进计算机设备与软硬件设备,保证可以提升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网络技术应用质量。第二,在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建设数字档案信息系统,保证可以提升数字档案数据库的建设质量,逐步优化多媒体数据库的建设体系。第三,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期间,需要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提升数据库的安全性。第四,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阶段性地对其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其可以更好地完成相关工作。第五,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加强监督与指导工作力度,进而提升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效率与质量。

2 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分析在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无法提升中等教育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难以优化其管理体系。具体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人员没有树立正确的信息化建设观念。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人员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期间,还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思想上没有形成良好的认知,不重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实际工作期间,也没有明确档案信息化建设目的,只能做好自己的工作,无法与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相互合作,导致档案信息化建设质量降低。

第二,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我国部分中等

教育学校的计算机设备较为老旧,缺乏专业的硬件与软件设施,不能满足现代化信息建设的真正需求,无法提升信息化建设工作效率与质量。同时,档案信息化建设缺乏专业的电子数据库,不能提升电子文件的安全性,很容易出现电子文件丢失等现象。

3 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分析对于中等教育学校而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较为必要,管理人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保证可以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具体重要性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满足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方式的创新需求。传统的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方式较为落后,主要是档案管理人员利用手工操作方式开展管理工作,难以提升档案管理效率。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之后,可以创新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方式,提升中等教育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质量,逐渐创新档案管理体系,满足中等学校档案管理工作需求,真正意义上实现档案信息数据共享,提升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

第二,中等教育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可以满足学校各类事业改革需求。在中等教育学校开展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之后,可以应用计算机与网络信息技术等提升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力度,不断建设现代化档案管理体系,进而增强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效果。

第三,中等教育学校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可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在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会将重要资料等保存在数据库中,不仅可以方便查找档案信息,还能提高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增强档案管理工作效果。

4 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措施在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减少其中存在的各类管理问题,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提升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4.1 树立正确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观念

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保证可以提升其工作效率。首先,档案管理人员需要重视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转变传统的档案管理观念,打破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局限性,进而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其次,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明确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目的,听取相关部门给予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意见与建议,进而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质量。最后,中等学校档案管理人员需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保证学校中每一位员工都能认识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为其工作做出一定的贡献。

4.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中等职业学校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保证可以提升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一方面,学校需要积极引进先进的计算机设备,提升软硬件设施的安装质量,保证可以支持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另一方面,中等教育学校需要配备现代化办公设备,增强其发展效果。

4.3 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制度

在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可以提升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减少其中存在的各类管理问题,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首先,在宏观调控方面,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在原有的档案信息资源基础上,加强规范与标准的建设力度,提升监督管理工作水平,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人员有章可循,进而提升其工作质量。其次,中等教育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部门需要对内部进行协调,建设电子数据库,并且在电子数据库中安装各类病毒防控软件,进而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体系的安全性。最后,中等教育学校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利用网络积极开展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提升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效率与质量。

第8篇:关于教学设计的问题范文

一、班主任队伍现状分析

经过走访、调查、交谈、了解到近年来中学班主任工作的情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困惑。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大家共同探讨。

1.少部分班主任存在政治思想和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缺乏主动性,不是主动去担当班主任,而是靠学校硬性安排,被动的接受工作,自己想去的班得不到,因而产生情绪,对班级工作不去认真研究,班计划不结合本班实际,内容空洞,只是用来应付检查,无可操作性,班工作安排的内容学生不清楚,大多数工作是临时决定,见子打子,无头无绪,开展工作后大多数活动无文字总结。

2.少数班主任缺乏对班级工作的具体指导,是班主任一句话安排班委去做,把班主任工作转嫁到班委会,班主任形成"行政化"、"抽象化"、"虚拟化",学校安排的工作到班上后就淡化,实际工作得不到落实,学校目标任务难以按期完成。

3.家访工作逐渐变味,原来的班主任一学期至少对10名特殊学生进行家访,亲自面对面地与学生家长交谈,交流和育学生(子女)的方式方法,达到教育学生、转变学生的效果。现在不同了,大多数班主任可以坐在办公室或家中与学生家长进行"家访",确实现在大多数学生家长在外务工,要想面对面与家长交谈,是不容易的,但毕竟还有一部分家长是在家或附近务工,可以见面交谈。在调查中,有部分班主任没有家访记录,当今信息通信发达,使用电话、手机与家长联系交流,办事快捷,是件好事,但记录不能少,因为记录是工作的依据。有部分班主任对学生家庭和社会缺乏了解,直接影响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效果。

4.班主任报酬各校高低不一,有的学校过于偏低,调动不了班主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学校稍高,但激励机制不健全仍无作用。

5.班主任自身发展的压力大,没有机会参加系统的班主任专业培训,班主任的班级工作管理没有长远规划,对学生不熟悉、不了解,产生走一步看一步现象,工作量及工作任务不明确。

6.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安全责任压力大,由于多数家长在外务工,留守少年儿童增多,家长管理不到家,社会管理不到位,学生各方面的事情均由班主任去处理,班主任承担多种身份,压力越来越大。

二、主要建议及对策

要调动好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的开展好班级工作,就必须真正落实班主任工作责任制,完善班主任工作机制,严格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学校适时组织班主任学习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制定出本校切实可行的班主任管理责任制。

1.明确班主任工作量,合理提高班主任报酬及待遇。班主任的工作特别复杂,花费的精力之大,要想让班主任集中精力、细心去研究探讨并组织实施班级工作,学校就要有明确的工作目标,经费落实到位。大家都知道,管理一个班容易,管理好一个班非常难,学校要制定和明确的激励机制,让班主任能有一份功劳享受一份报酬,充分肯定班主任的工作成就,奖惩严明,多劳多得,确保班主任工作高效顺利的开展。

2.落实和建立班主任评职、评优优先机制。班主任是教师的优秀代表,大多数学校是从优秀教师中选聘班主任,均是以政治思想好、道德品质优、教学能力强、管理水平高来选聘班主任的,学校在评定职称、推荐优秀教师、选用中层干部上应从优秀班主任中挑选,才能真正提高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3.加强班主任的培养和提高。如果班主任在管理水平、业务素质、沟通能力等方面存在问题,就决定了班主任培养和提高的必要性。首先是如何让班主任真正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认识自己肩负的工作价值,这是学校必须关切和重视的事。其次是明确班主任的标准:必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班主任工作、品行端正、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工作责任心强、有敬业奉献精神,每学期能结合实际地制定班工作计划,期末有总结,及时贯彻落实学校安排的工作任务,搞好班级各方面的管理工作。

4.加强班主任的培训,完善班主任培训制度。(1)建立班主任专业化培训课程体系,依据班主任的职责要求、时展和学生发展的特点,建立系统、科学的课程培训体系。(2)学校有计划地选送班主任到上一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举办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管理水平,把培训班主任工作作为长态化、制度化、专业化来实施完成,同时要营造和拉动班主任的外出学习交流活动,提高班主任的综合管理水平。

第9篇:关于教学设计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教学设计;研究方法;质性研究;量化研究;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7―0018―03

一 教学设计研究方法的简述

教学设计处在教育技术学的核心位置,其研究是否成熟可以作为教育技术学是否成熟的一个标准。然而其理论研究仍存在许多困惑和误区,一些研究者常常将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用来作为教学设计的研究方法,用学习理论研究方法来推衍教学设计理论研究方法,一些研究常出现“偏”、“错”、“越”的状态,而且有的研究者分不清方法论与方法的区别,将二者等同,这里有必要对其进行说明。

方法论是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包括基本的理论假设、哲学取向和原则,它关注的不是某一具体研究方法,而是对指导现有研究方法运用的理论体系的反思。[1]方法论在不同层次上有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之分。科学方法论,包括培根的实验方法与归纳逻辑、笛卡儿的数学方法与演绎逻辑,以及贝塔郎菲的一般系统论方法。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探索实现主客观世界相一致的最一般的方法论是哲学方法论;研究各门具体学科,带有一定普遍意义,适用于许多领域的方法理论是一般科学方法论;研究某一具体学科,涉及某一具体领域的方法理论是具体科学方法论。[2]三者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补充的对立统一关系;而哲学方法论在一定意义上带有决定性作用,它是各门科学方法论的概括和总结,是最一般的方法论,对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有着指导意义。

教学设计方法论是指导教学设计研究的思想体系,其演变受西方哲学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影响。因此,它的研究主要有如下两类方法论作为其支撑:一是理性主义教学设计观,即科学主义教学设计,主要是以客观主义的决定论为基本原则,以可预测和线性为基本特点,强调教育教学的规律性,强调知识的明确表征以及教学设计研究体系的规则化和研究结果的普遍适用性。二是人文主义教学设计观,即后现代主义教学设计观,主要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肯定了人的意志、人的存在、人的生命以及人的本能冲动,强调知识不是纯客观的,而是根据教学情境进行反思、诠释、批判、行动、共同构建、实践、欣赏和进行艺术化的工作。由于超文本技术及网络技术开放性的特点能很好地实现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思想,所以后现代主义对教学设计的影响越来越大。

然而我们不难看出科学主义教学设计与人文主义教学设计都各自把握了教学过程的一个方面,要么看到教学的规律性,要么只关注教学过程的复杂性,二者对教学过程的认识都是片面的。从两级走向多级是教学设计方法论选择的必然。然而面对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诸多问题,应该从哪些方法上进行选择?什么方法是最适宜的?下文将给以建议和对策。

二 教学设计研究问题的取向

对于教学设计研究方法的探讨,只有在明确教学设计研究取向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就是“纸上谈兵”或“避重就轻”。教学设计从产生至今,研究取向正在逐步发生着变化,研究这些取向发生的变化,以及研究它的现状和方向,对于合理选择教学设计的研究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学设计在我国研究的20多年中,对于教学设计研究方法的阐述,杨开城先生的研究比较详尽。他认为,教学设计研究取向大致可分为两种:基于教学策略要素或教学模式(以下简称基于策略/模式的教学设计)和基于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3]这两种研究取向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要素间关系上,基于教学策略/模式的研究取向将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等要素看作是并列关系。而基于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的研究取向认为学习活动是达到学习目标的最核心的方法性要素,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和知识传递这些方法性要素形成了明显的层次和从属关系。

陶丹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设计》一文中,根据1994――2007年的文献分析,教学设计的研究问题可以分为三类:(1)本体论研究:“概念,含义,定位”、“历史,新发展,趋势”、“研究方法,方法论”、“模式,模型,框架”和“设计原则”五类研究;(2)理论基础研究:“理论基础,基本理论,设计观”的研究;(3)应用研究:“课件、网站、课程等设计方法”和“应用中具体问题解决”两类研究。在这三种研究中,本体论研究大约占53%,理论研究占26%,应用研究占21%。[4]可见研究者通常放在本体论和理论基础研究上,而应用实践相对较少。这就导致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将教学设计作为一项任务去完成,而不会真正发挥其价值。另外,很多教学设计的研究者经常会产生“亦步亦趋”的状态,因此对于文献所分析的内容并不能完全说明教学设计应研究的内容。那么教学设计应研究什么?我们需从其根源进行探讨。

加涅说,教学设计的核心目的是“促进人类有效学习”,这就决定了教学设计的研究应源于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研究成果的价值也应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最终体现。[5]美国教育研究理事会经过多年的研究将大量的教育研究问题归纳为相互关联的三类形式的问题[6]:描述性问题――正在发生什么(理论和描述性研究)?因果性问题――是否有系统性的影响作用(因果效应研究)?过程性或机制性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或是如何发生的(因果机制的探寻)?这三类问题的顺序也正好反映了一项研究的大致发展次序及其相互联系。

教学设计研究要解决的最直接的问题是如何通过促进老师的“教”来提高学生的“学”。依据教育研究问题的三类形式和教学设计中的关键概念,我们可以用如下表格来描述教学设计中的研究问题。

三 教学设计研究方法的选择

一般来讲,教学设计在研究时需使用的方法为三种:哲学方法、一般研究方法与专门研究方法。本文探讨的是一般研究方法的选择问题,即研究“质”“量”问题。概括来讲,质性研究通常用访谈、观察、实物分析和民族志的方法来探讨意义解释类的问题,量的研究是通过问卷、实验、测量、统计等方法来检验可概括的理论假设。两者根本区别在于:前者认为有人存在于其中的世界是非常复杂而充满意义的,而且意义的解释是地方性的、多元的,必须通过研究者的主观参与才能理解。后者认为,人世间的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关系,通过数据分析能够相对精确的揭示这些关系,并能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7]显然前者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来揭示意义的多重性和情境性,后者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才能用量化的方式对现象进行因果关系的计算。

质性研究不同于定性研究,它们的共同是“解释阐释的”,即都对研究现象进行意义解释。但是不同的是,质性研究还要求是“实证的”,不完全是“思辨的”,即不仅需要思考,还需要有实地调查和一手资料的支持。质性研究的规范、系统、相对精确是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对量的研究过于泛滥之后,不仅对实证有明确要求,而且在研究程序、方法、技巧以及“效度”“信度”和“研究伦理”等问题上逐步科学化。可以说,质性研究是“后科学的”,是发生在科学主义之后的。

对教学设计研究中的方法选择,不同研究者主张不一。很多时候,针对同样的现象,不同研究者视角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研究问题并使用不同的方法。许多研究者认为,对于研究方法的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笔者认为这等同于没说。因为“质量”研究从其本源上来讲所遵循的理论范式、研究程序、操作技术、价值取向都有着本质区别,所针对解决的问题也不相同。另外,很多研究都是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综合起来使用,这对于解决问题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是笔者认为要树立清晰的方法体系,在面对不同的问题时,最好有一个明确的方法取向,这样才使得研究准确有价值。

基于上文探讨的教学设计的研究问题的取向,以及教学设计本体论性质和各类研究方法(主要探讨一般研究方法)的性质,我们可以用表2来描述教学设计的方法。本文讨论的目的,不是确定教学设计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研究方法,而是针对具体研究内容来明确自己研究方法的属性和选择。教学设计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在这个领域主要的研究范式为:实证主义、解释主义与批判理论。量化研究属于“实证主义”,质性研究属于“解释主义”,而行动研究属于“批判理论”。“质”“量”研究都属于“学术导向”,目的是求真,了解和理解事情“是什么”,而行动研究属于实践导向,目的是求善,探讨的是“应该是什么”。在我们教学设计的研究过程中,“质”、“量”研究历来是研究者所崇拜的取向,在这个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在近几年,行动研究受到教学设计研究者的关注,笔者认为,行动研究将是教学设计的“第三条道路”,它以反思为基础,认为行动中的知识很难用语言来解释,只能在具体环境和问题解决中才能了解到行动者的“真实想法”。但是行动研究不是一种研究“方法”,因其在研究中可采用量化,也可采用质性方法。但在教学设计行动研究中,大部分人用的仍是量化研究,比如何克抗的《信息技术环境下问题解决教学实证研究》。笔者认为,质性研究将更适合于教学设计的行动研究,因为质性研究强调反思,符合行动者在研究中反思并及时进行调整的要求;质性研究还有对大样本和严格实验的要求,对行动者更便利;质性研究作为一种方法用在行动研究中,还能纠正一些弊端,如研究者的研究内容脱离实际等。

本文关于教学设计研究方法的探讨,笔者认为还存在很多不足,如对教学设计研究内容的概括不够细致,以及对研究方法的选择缺乏实证等,仅仅是依据理论及文献,笔者只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在教学设计的方法研究中有更多的学者可以参与进来,使得教学设计这个桥梁学科能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3]李文光,杨开城.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内容及方法[J].中国电化教育,2004(4):12-15.

[2] [EB/OL].

[4] 陶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11):42-45.

[5] 孙立仁.教学实践是教学设计研究的源泉与归宿[J].电化教育研究,2006,(2):11-1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