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电一体化注意事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课程
一、高职机电一体化课程的重要性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是机械、电子和微电子等技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形成的现代化高新技术,是其目的是运用机械、电子、液压、气动、信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来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提高产品性能及自动化程度,是高等学校机械、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的莘莘学子应该掌握的技术。
二、教学内容
1.概论: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技术体系和发展前景,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学习方法、注意事项及所达目的
2.机械技术:数控机床进给传动系统建模的步骤和方法,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所用的典型机械传动部件和支承部件
3.机电一体化中集成电路的应用:基本逻辑运算电路和典型集成芯片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4.接口技术:接口的种类和应用,常用人机接口和机电接口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5.检测与传感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选择使用和信号处理
6.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分类和性能指标、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微机控制技术、PID控制器的设计
7.伺服系统:直流伺服系统、交流伺服系统、步进伺服系统和电液伺服系统的执行元件及控制,伺服系统的设计
8.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几种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机器人、数控机床、三坐标测量机、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现代温室设施
三、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课程改进措施
(一)课程设置需满足市场需要,体现优化综合能力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课程进行设置时要根据现在的社会需求、毕业生工作地方的特点和该行业的需求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性考虑,不能茫然设置。开设理论课程时要以时间合理、够用为原则,为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腾出更多的时间出来,在理论知识方面,要让学生们学到应该掌握的知识体系,符合用人单位选人的基本素质,并对学生后续的深造打下基础,不至于基础知识弱化。由于人才市场在不断的变化,高职院校应该围绕市场办教育这个理念进行,使学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与社会单位需求相满足,针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单位开始注重对有能力的人才的选择,利用学历进行选人的单一标准已经开始变得多元化,操作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才是企业单位比较看重的。所以,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设置中,要把课堂学习与实习、分岗综合实习和实地实习进行连接一起,分配好各个阶段的时间,这样学生们在课堂学习的书本知识可以快速应用到实习中去,并在实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锻炼出较强的操作实践能力,让学生们在学习期间就累积实际工作经验,这对日后步入工作环境中大为有益,缩短了学生们的适应期。当然了,这也符合教育部提出的原则,在高职院校中强调实践性,让课程的设置服务学生的就业,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边学边实践,乐学活用,又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发现问题,弥补不足,强化优势,对他们以后的职业非常有用。
(二)加强研究,搞好教材编写工作
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材来讲,大多都是书本系统知识,理论知识,而跟学生息息相关的实践教材却很少,这也对授课老师造成了不小的难度。因此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学校老师根据该专业的可操作性和先进性进行教材的编写工作,通过自身在授课中遇到的问题,怎么解决的等经验,和编写老师一同讨论,交流学习,优势互补,慢慢编写出实用的实训教材,并根据学校教学条件,建立相应的教学案例库,为以后积累素材。针对课程设置相对滞后、教材落后实际的情况,也要及时解决。
(三) 加大机电一体化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力度
1、课内实践的开设必须有效、实用
高职教育必须强调课内实践的开设有效、实用,机电一体化作为操作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来设计课程内容。要增加实训课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力争达到1:1。我们应该先对专业课程进行分析讨论,确定该课程必须掌握哪些方面的实际的操作能力,再据此进行安排设置训练。结合实验室建设,加强实践教学, 通过建设先进制造、数控网络实验室,将本课程的部分实践性教学环节与此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工程意识 ,加强毕业设计的教学指导,将课本中有关系统设计内容与具体的设计课题有机结合,使得枯燥的公式推导和计算工程变成很有意义的工程训练过程,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理论联系实际,采用企业现场教学 ,使学生能了解到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途径
高职教育除了平时的课堂教学外,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可以请企业机电一体化总监、财税基层干部、其他学校专业资深人士等来学校作各种讲座,追踪最新的机电一体化前沿知识。学校还可以在寒假、暑假要求学生下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写出实践报告,并酌情给予一定的学分。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由多种技术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边缘性技术学科,所涉及的技术领域非常广泛。要深入进行机电一体化研究及产品开发,就必须了解并掌握这些技术。概括起来,机电一体化共性关键技术主要有:检测传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机械技术和系统总体技术。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如何综合运用已学课程的知识,而不是将这些知识进行简单的堆积。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践性很强,各种理论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加深理解,该课程在学生将来的工作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由于学生实践经验缺乏,对问题的理解存在困难,因此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针对此状况,我们积极改革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毕业设计中进行相关课题的学生都取得了优良的成绩。(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机电教学 改进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c)-0187-01
机电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必须要求知识的更新能跟得上速度,要掌握快速换代的知识,机电技术人才只有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掌握相关最新资讯,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加之社会对机电一体化的技术人才要求越来越高,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也是必然现象。机电一体化专业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应用于各行各业,传统教育方法已难以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机电一体化技术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陈旧,更新慢;二是现行的教材知识已经过时,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摄取;三是学校实验设备条件差,器械陈旧,许多学生得不到实验机会。因此,针对这制约机电一体化教学发展的因素,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优秀、适合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1)注重探究式教学,少采用传统的应试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动提问问题,以利于开动学生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性,并能灵活应用所学专业知识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在判断放大电路是否正常工作时,往往只让学生采用测集成电路各引脚的静态工作电压与书上所标值是否一致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呆板而费时的,并不适合于任何场合,它只在没有仪器设备的时候方显优势。在教学上,如果教学按教材上所说的方法直接讲与学生,虽然教师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这种方法教出来的学生思维单一、不懂得举一反三,更谈不上发挥其创造性思维。更严重的是学生长期接受这种培养方式,会渐渐使他们养成一种依赖性,被动接收知识的习惯。学生学完后往往只能做些维修之类的工作,却难以适应社会更多的对专业能力的不同要求。因为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实际操作只要用仪器检查几个关键引脚的信号的波形、幅度或指标是否达到要求,即可说明电路是否正常工作,既简单又快捷准确。而不采用这种费时费力的方法。因此,应注重培养他们主动创新的思维分析方式,即能根据场合、条件的不同对同一问题能找到相应较优的解决问题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而这种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每个同学来说都非常重要,因为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毕竟有限,学生离开学校后主要依靠自主学习来获取最新的知识,在碰到新情况时才不会不知所措,才能举一反三,创新思维,完成工作。当然,要做到采用探究式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本身要有较好的专业技术知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其次要有较强的责任心,较高的使命感,更要有不断学习新知识的精神、努力提高本身的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理论够用,实践先行;抓好理论基础、促使动手能力的提高。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知识程度差异较大,基础知识较薄弱的特点,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积极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加强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热情,通过实践掌握理论,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从而达到较好掌握知识的目的。如在《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专业所涉及的各门学科的一个综合课,如果教师只是把每一门课的知识都再讲述一遍,实验再做一遍,这样只是让学生把以前学的知识复习巩固,并没有达到融会贯通,不能体会到机电一体化系统是怎样把机械技术、电子技术、检测与传感器技术融合在一起的,课程讲完了学生也没有理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实质。我们在教学上采用的办法是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实际动手中掌握要学的知识。例如我校自动化生产线实验室引入若干套生产线设备,由各个单元组成,供料、加工、装配、分拣、输送等,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在各个单元的实践中用到哪个技术讲哪个,然后把各项技术融会贯通,会操纵、安装、调试每一个单元。在实践中可学习机械、气动、PLC等各种知识。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为了早点知道自己编的程序是否成功,学生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加点都要争取早点完成。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主要是指导学生安装调试并协助学生解决出现的问题,讲解安全等注意事项。特别给学生强调要注意在各个环节上都要仔细做好,小到每个螺钉的连接、每个端子的接线颜色配置,大到整机装配、调试,一丝不苟做到规范,使学生一开始就形成很好的职业素养并练就较扎实的基本功。为以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作好准备。而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又可拿来作为例子,避免其他同学犯同样错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不但可以得到感性认识,实验成功后,学生的自信心也大大增强。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解决方案 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掌握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对于机电类专业的中职学生而言至关重要,但大部分学生即使努力学习了两年,也无法很好地掌握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原因如下。
1.机电一体化技术多且涉及面广
机电一体化涉及的相关设备有PLC、PLC外接模块、变频器、触摸屏、传感器、交直流电机、特种电机、步进系统、伺服系统、工业机器人系统、气动系统等,每种设备对应相应的使用技术。传统教学是由浅入深顺次学习,但学生学习两年后技术仍没学全,更谈不上组合在一起使用。
2.传统教学模式不适合学习机电一体化技术
传统教学先理论后实操,理论讲的太深,实用性不强,而大部分实操以验证为核心,不是以使用为核心。这就导致了理论学习学生根本学不懂,信心受挫,学习兴趣全无,而实操与生产实践相差太远,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即使学过相关技术,也不会使用,且没掌握自学的方法,无法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
3.机电一体化技术比较复杂且难度较大
机电一体化所涉及的每一种技术都比较复杂,都可以单独称为一门学科。以传感器技术这本中职教材为例,书中介绍了传感器的定义、分类、测量误差及各种传感器的结构和原理,可谓面面俱到,但传感器在生产实践中如何使用介绍的并不多。传感器技术只是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中的一种,所占比例不足十分之一,可想而知要想面面俱到学全所有技术难度有多大。
4.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应用难上加难
机电一体化只有把相关技术组合在一起使用才有实际意义,只掌握单独某一种或少数几种技术,无法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还需根据实际补全所欠缺的部分,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而这恰恰是中职学生的弱点。以PLC教学为例,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掌握了PLC基本使用方法,对PLC的接线、编程有一定了解,但在生产实践中,PLC需要和编码器、传感器、步进驱动器、伺服放大器等配合使用,无论是接线还是编程,难度都提高了。这种技术岗位,学生无所适从,最后只能放弃。
二、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经过多年探索与研究,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1.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依托模拟自动生产线教学
笔者采用的是广东三向教学仪器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SX-815L自动生产线实训考核设备。该设备把PLC、PLC外接模块、变频器、触摸屏、传感器、交直流电机、特种电机、步进系统、伺服系统、气动系统有机结合在一起。只需要掌握该设备一个生产流程,就可以初步学会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既降低了学习难度,又侧重实用性,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该设备采用的是模块化结构,可按照生产线运行过程,分阶段学习各个模块,只需要两个学期,基础中等的学生就可熟练运行这个模拟生产线,进而掌握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
3.采用从兴趣入手、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以SX-815L环形传输分拣单元中的分拣过程为例,把整个上料分拣过程的教学分为若干个环节。
(1)指导学生观察设备上料分拣的运行过程。通过观察设备分拣运行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有学习兴趣,教师讲解过程通俗易懂,化繁为简,并融入互动环节,学生可自由提问,教师回答学生的疑问。
(2)讲解相关设备及元件。从基础学起,为后续环节打下基础。讲解过程中学生可自由提问,教师回答学生的疑问。讲解结束后,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相关设备及元件,也可在学习小组中互相学习,共同研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举例讲解接线。接线是教学中的重点,由教师举例详细讲解,学生理解后自行在纸上画出,再由教师逐个检查,帮学生改正错误,直至学生完全掌握为止。
(4)学生验证接线。学生扒开线槽,查看电路和气路的连接方式,并使用万用表验证纸上的接线图,加深印象,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5)详细介绍上料过程。循序渐进,为讲解程序打下基础。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自由提问,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6)讲解上料程序。教师讲解程序中的要点及注意事项,学生理解后按照控制要求独立编程,遇到问题可在学习小组中互相学习,共同研究,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创新。
(7)验证传感器与汽缸如何配合使用。此过程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8)详细介绍分拣过程。
(9)讲解分拣程序。
(10)学生分组练习。每套设备为一组,分配3~4人,每组都有一个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当组长,由这名学生带领其他组员练习,教师负责答疑。
此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特色。需要注意的是,各个环节所需时间因人而异,整个上料分拣教学过程约为40学时。
三、教学效果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依托模拟自动生产线教学从兴趣入手,循序渐进的教学手段所产生的教学效果远远好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编程过程中能够做到独立思考,所编写的程序既能够按照控制要求运行又与教师讲解的程序不一致,甚至优于教师讲解的程序,充分体现出了创新性。
四、教学反思
1.优势
(1)从兴趣入手,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传统教学没有切实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会主动学习,教师通过考核逼迫学生学习,可是学习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难度较大,完全靠考核的方式并不理想。从兴趣出发,学生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可使教师的教学工作变得轻松,可谓一举两得。
(2)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笔者观察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会积极思考,尽可能独立解决问题。学生编写的程序起初很不完善,经过一段时间的改进,有的程序甚至要优于教师讲解的程序,学生看到设备按照控制要求流畅地运行,很有成就感。
(3)教会学生学习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机电一体化相关设备品牌繁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难免要自学学校没有学过的设备,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学习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方法。每个品牌的设备使用方法虽不一致,但工作原理是相同的,学生掌握SX-815L自动生产线实训考核设备后就能做到“一理通,百理明”,再加上正确的学习方法,就可以自学其他品牌的设备,大大提高了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2.不足之处
受成套教学设备的制约,电路及气路的布线工艺讲授和练习不够充分,以后笔者会继续探索弥补不足。
参考文献:
一、引言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可以使学生建立机电产品的一体化设计思想,把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机械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机电一体化产品进行分析或设计,使学生具备解决生产过程中机电设备的运行、管理、维护和改造等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这门课程既涉及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非常适合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设计合适的教学案例及实训教学装置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分析、理解案例中所包含的多学科问题和相关技术,采取即学即用、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的教学方法,掌握案例中的科学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形成一个为解决问题学习,带着任务探索实践的学习氛围,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自导引小车案例,完成从机械本体设计、装配、电控系统搭建、程序框图及程序代码编写的全部过程,培养学生设计、调试及研发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自导引小车案例教学内容设置
1.理论教学内容。自导引小车是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典型车间自动设备,此系统从单片机控制系统硬件及运动轨迹算法、软件编程等方面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自导引小车理论教学内容包括:介绍自导引小车简介及应用场合;自导引小车的工作原理;导引方式分类;路径规划;单片机控制系统;直流电机脉宽调速知识及实现方法;轨迹识别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双电机驱动行驶系统策略分析;Keil C单片机软件编程及调试。讲授时与案例相关的内容重点讲解,将已经学过的分散知识融合到一个案例,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之间联系,对机电一体化的五大组成部分有更加明确的认识,掌握该实际工程应用中所涉及的内容和设计方法,实现系统地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际工程的目的。
2.工程实训内容。自导引小车案例实际操作环节为4周时间。在这4周中,首先完成机械结构设计;利用Proteus进行自导引小车控制系统硬件原理图设计和软件仿真;进行自导引小车运动轨迹设计;在采购来的电子元件和自制的一些零部件的基础上,组装自制自导引小车模型和搭建电路板实物;利用Keil C编程软件进行控制系统软件程序开发;自导引小车设备循迹、调试、运行等主要环节。(1)自导引小车机械系统设计,包括传动系统、转向系统。要求:自导引小车模型载重50kg。(2)自导引小车控制系统设计。主要电气元件包括:AT89C系列单片机、直流电机、直流电机驱动器、循迹元件、避障元件等外围芯片。(3)控制系统软件程序开发。要求实现按照预设轨迹运动并能实现调速。(4)自导引小车系统调试。上述四部分内容基本控制在每周完成一项内容,各项任务完成之后,总结并整理相关资料。
三、案例实施过程中注意事项
案例教学的目标是否实现,主要依赖两方面:(1)教师指导作用的实现;(2)学生自身重视程度。鉴于上述两点,笔者认为在进行自导引小车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充分了解学生的动向。这个案例学生积极性比较高,但是忽略控制知识要求较高,机械结构也要兼顾的特点。教师要了解并根据这情况,从内容设置上要强调机械部分的重要性,在控制电路原理上要多提高,不能只满足小车能跑起来的外在现象,对于深层次的理论知识也要掌握,这样才算真正学懂单片机控制的机电一体化系统。
2.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带动作用。在案例实施过程中,教师每天到场进行指导。但是大部分时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更方便,学生在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之间互相切磋问询更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出现共性问题时,教师要进行指导。学生还自发建立了QQ群,有问题都可以在群里商量讨论,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其中。学生在整个案例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互动交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3.严格把关考核环节。这一案例教学是在本科生教育中应用的,学生人数较多,鉴于案例实训资源有限,学生分组进行,一组学生共用一套实训设备,共同完成整个设计任务。因此,教师要严把考核环节,在案例实施过程中,通过平时考勤、观察,最后,了解每个学生学习动手情况,根据学生承担的任务内容进行答辩提问,以杜绝学生没有认真参与现象的出现。最终目的是要让选择这一案例的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四、自导引小车案例考核方法
由于教学分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内容,因此考核方式将分为笔试试卷和工程实训两个部分。其中,笔试考核部分,本案例理论知识考核占《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试卷总分数的20%;工程实训部分分组完成,每组需要完成以下内容:(1)案例设计说明书1份;(2)机械结构三维模型图1张(电子版),二维设计装配图1张及主要零件图;(3)电气系统原理图1张;(4)程序框图及程序清单;(5)演示视频。每项内容占20分,工程实训总分数为100分。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辩,以设备能够调试运行为通过主要指标,同时对每个人对设备的总体方案和主要内容进行陈述,对其负责的部分内容进行答辩询问,回答问题完整且正确才算通过。这个可以督促每个人认真训练,达到培养其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
五、案例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案例教学在机械2012级、2013级机电方向本科生中进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共40学时理论教学,共讲述5个案例,该案例占6个学时。教师通过积极备课,完善自导引小车案例教学内容。理论教学多以图片和视频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从实践效果看,效果比以往单纯文字讲述要好很多。自导引小车案例工程实训共有20名学生选择该案例。20名?W生分成4组,每一组都动手装配调试一套自导引小车设计和工程实训过程,每一组的设计方案要求和参数不一样,小车所行走的轨迹不一样,最后提交要求的全部资料。通过对本次工程实训教学实施过程的观察和思考,结合学生的实际实施情况和最后答辩考核情况,效果分析如下。
1.对于自导引小车机械系统设计任务,实训装置是小车模型,机械结构较简单,要求学生根据工厂使用的自导引小车,增加机械结构的强度进行结构设计计算,进行三维图、二维图、零件图的绘制。该环节主要训练学生机械结构设计、计算校核关键部件以及?C械制图能力。由于学生进行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对于机械图具有较好的基础,比较容易完成。主要是要学习三维软件的使用。同学们根据未来各自希望从事的专业,选取了不同的三维软件来进行制图。
2.对于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任务。学生们对实际电气控制系统和电气元件了解有限,前续课程缺乏电气控制系统的课程设计,学生通过自学所用开发软件Proteus和编程软件Keil C,掌握了实际工程中电路原理图设计,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通过硬件电路图的实物实现环节训练了学生线路板的印刷、实物连线及硬件系统检测能力。从效果来看,学生们在实训过程中掌握了控制系统硬件原理图及其电气元件,了解了实际工程中的接线方法,加深了对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的认识,培养了他们运用已学知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中职 机电专业 一体化 有效教学
课 题:辽宁省人社厅技工培训教学研究室2013-2014年立项课题“中职机电专业一体化有效教学”阶段成果;主持人:纪正君。
一、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比例的改变,技能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尤其是机电类人才越显缺乏。
这给中等职业学校提出了新的课题:应该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培养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机电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简称机电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达到怎样的职业水平?机电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适应什么样的工作岗位?
为满足社会的需求,中职学校培养机电专业学生的职业目标应是既能掌握机电设备运行的一般理论,又能熟练操作机床、识图加工、维护设备,进行设备故障的诊断、简单维修,掌握设备中的电气控制技术等。
那么,为满足现代社会对机电类毕业生职业能力的需求,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的内容
一体化教学是中职学校机电专业培养新型技能人才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立竿见影的教学方法。
中职学校机电专业的教师在实施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需要单独制订教学计划,构建机电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每一环节由一位教师或几位教师在共同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进度的情况下实施教学,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通过实践学习消化吸收。
笔者学校机电专业一体化有效教学具体实施方法是以学习任务形式来进行,学习过程中全班学生主要以组为单位,每组6人,学习过程中可以相互探讨、相互评价,然后各组之间再相互评价学习效果,最后由一体化教师做总结。
三、一体化有效教学的方法及运用
下面就以机电一体化教学中车削加工为例,介绍一体化有效教学的方法。阶梯轴的加工作为教学任务,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教师提出一体化教学工作的任务(让学生明确工作任务的名称):阶梯光轴的加工。
第二,教师做一体化教学工作任务的描述(说明本工作任务该干什么):教师首先给出阶梯轴的轴测图(不考虑键槽加工),再给出阶梯轴的零件图,让学生识读零件图的图形和尺寸,再进行车削加工(学生有车床操作基础)。
第三,一体化教学的任务要求,学生看到阶梯轴的轴测图后,需要做三件事情:一是对比零件图,想象零件的结构形状,二是分析阶梯轴的尺寸和基准,明确各部分的形状和大小,三是分析整个车削工艺过程。
第四,一体化教学应达到的能力目标(专业能力方面达到什么程度,社会能力达到什么程度),学生通过阶梯轴零件图的识读学习能分析其他轴类零件的结构形状和视图表达,且能选出加工和测量基准,制定车削工艺过程。每组学生相互配合、相互学习,培养团队协助、与人沟通和正确评价的能力。
第五,教师给出一体化教学的任务准备(主要将与本工作任务的相关理论知识提供给学生做支撑),比如提供相关理论知识给学生,如基准的概念和分类,三类尺寸(即定形尺寸、定位尺寸和总体尺寸)的概念等;提供一些网址给学生课后查询,如http://等。提供企业用的轴类零件的图样供学生作参考等。
第六,制订工作计划:先让学生自行制订工作计划,教师在巡回指导时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
第七,任务实施:让学生自主完成工作任务。
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时,一体化教师需要提供:
学材,即一体化教材(由一体化教师编写),主要供学生阅读相关理论知识,如设计基准和工艺基准的概念,提醒学生车削过程中车到每次最终位置均以右端面定位,即轴的右端面既是设计基准,又是工艺基准。强调一些加工时的注意事项,如形位公差、倒角、退刀槽的尺寸、工艺基准的选取等。强调安全操作规程。
第八,任务评价:主要对学生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包括:学生学习成果展示;学生自我评价与总结;小组评价与总结;教师评价与总结;强调各小组工作岗位的“6S”处理;提供评价表,对学生完成工作任务进行过程考核,认真填好评价表。
第九,技能拓展:对完成本工作任务后进行技能延伸与拓展创新。提供一张稍微复杂的带有三角螺纹的阶梯轴试着让学生识读,再试制定加工工艺。
四、机电专业一体化有效教学的研究价值
我们设计的一体化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是按照企业工作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和工作实践,根据工作实践情况(阶梯轴的加工)描述学习任务情境。
智能建筑实际上就是一套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通过电子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一系列最先进电气技术的集成建筑,对建筑物内的各种电力设备、空调设备、冷热源设备、防火、防盗设备等进行集中监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对住宅需求不断提高,人们在生活中对于家的概念已经不再是过去单纯的有地住要求,家在现代化社会中已成为居住、娱乐甚至是办公的场所。因此而言,在目前的智能小区中,对于电气多元化和现代化要求不断提高,同时各种现代化材料也应用广泛,因此对于电气的设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智能小区电气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智能小区电气设计是保障小区供电安全、稳定和可靠地主要关键。伴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住房条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基础设施完善、设备功能齐全、小区档次上升已成为小区建设的关键。电力资源作为小区建设和主要的基础能源之一,做好小区的供电工作对于小区建设质量而言有着重要意义,同时是小区的关键环节。在智能小区建设中主要的注意事项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合理配置用电荷载
在小区设计中,为了能够满足居民对居住条件的新要求和开发商对经济效益的需求,现阶段小区的弧形设计多为两室一厅或者三室两厅,同时住户面积多为60m2~150m2之间。按照一般的计算方法来算,在这种家庭失重感,一般的用电计算负荷应当控制在4kw~8kw之间。同时在设计工作中还应当根据居民的实际生活需求来进行合理的电力配置和输送。
1.2充分发挥电气功能
1.2.1基础功能。电气功能的合理科学发挥是目前智能小区设计的主要重点,在现代化小区设计工作中,智能化住宅小区多为多层或者高层建筑组成的,在这种小区结构中,一般家用电器、基础设施和防火设备等电气设计与布置较为繁琐,同时各种电气设备的广泛采用也为电气功能的发挥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各种辅助设备、通信设备和远程操控设备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1.2.2开放功能。楼宇自控系统应具备基本的开放功能,包括对ActiveX、DDE、ODBC、API、Access等标准技术均可实现无缝连接。系统可实现与这些系统的通讯,从而实现有关的联动控制以及方便物业管理和系统集成。
1_2.2.1系统控制器配置原则:控制器配置应遵循以下原则,否则将被认为是重大技术偏离,可能作为废标处理:系统应采用中央站为核心,DDC与中央站实现数据通信。DDC应设在受控对象附近,按功能和管理类别实现区域划分,每栋楼的送排风、给排水、照明和电量计量分别采用各自独立的DDC进行控制,即每栋楼至少配置4个可独立运行的DDC控制器。其中计量用DDC应提供24小时不问断电源。
1.2.2.2系统控制及监控内容
VRV空调机组;变配电系统;照明系统;电梯系统;给排水系统。(1)VRV空调机组系统。通过VRV机组通讯接口实现以下基本监控内容:启/停状态;故障报警;电量计量。通过设置环境温度传感器接入DDC,检测环境温度。(2)通风系统。风机基本监控内容:送排风机启/停状态;送排风机故障报警;送排风机开关控制;地下车库cO监测。(3)变配电系统。基本监测内容:电能计量;变压器温升状态测量;冷却风机控制。通过变配电监控系统和柴油发电机控制器提供的通信接口与楼宇自控系统连接,对变配电系统及发电机实现集成管理。(4)公共照明、道路照明及景观照明系统。监控点工作状况描述:照明线路状态;照明开关控制。照明前端设置了光照度传感器,根据传感器的照度值实现照明的自动控制。(5)电梯监控系统。监控点工作状况描述:电梯故障报警;电源开闭状态;电梯上下行状态。监控点工作状况描述:电梯故障报警;电源开闭状态;电梯上下行状态。
2.系统集成方案
2.1系统概述
作为大楼机电设备的管理平台,楼宇自控系统应是一个高效能、集成化的BMS管理系统,该系统根据需要可将大厦的楼宇控制系统、消防报警系统及安保自动化系统集成在EBI平台上,并适用于大楼的建筑特点及先进的控制和管理要求: (1)网络和信息集成;BAS系统将通过中央主机与上位机IBMS系统集成。(2)数据交换和集成(采用工业标准协议对不同的计算和设施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和集成)。
系统集成是采用先进的技术将财富中心弱电子系统的信息集成于一个网络系统之中,实现整个大厦信息资源的合理共享和分配,在这个基础上谋求提高大厦管理者的工作效率,降低设备运行成本,并且追求实现最佳的物业管理模式,从而为大厦业主和使用者提供一个优化的工作、生活环境,以适应当前智能建筑管理的需要。
2.2需求分析
小区的智能化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子系统: (1)火灾报警系统接口。(2)安防系统接口(闭路电视监控系统、防盗报警系统、巡更系统)。(3)一卡通管理系统接口(门禁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4)楼宇自控系统接口。
2.3系统设计
对弱电子系统进行统一的监测、控制和管理。集成系统将分散的、相互独立的弱电子系统,用相同的网络环境,相同的软件界面进行集中监视,可以看到环境温度、湿度等参数,空调、电梯等设备的运行状态,大楼的用电、用水、通风和照明情况,以及保安、巡更的相关信息,消防系统的烟感、温感的状态,停车场系统的车位数量等等。
3.结束语
人们在经历了资源和能源危机,在饱尝了环境污染之后,终于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我们应与自然和谐共存,这关系到人的生存与发展。智能住宅不仅仅可为人们提供舒适,便利的环境,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节能功效。智能住宅应该满足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需要,是满足未来发展需要的建筑。
参考文献
[1]周华昌.智能控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1丁_.才智,2011,(31).
[2]董勇、谢士敏.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的应用体会[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10).
【关键词】PLC;控制系统;应用
微处理器的研发是PLC发展的基础,所谓PLC就是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的英文缩写,这种设备还联合了各种先进的网络、机械和自动化技术,因此它集很多优点于一身,比如说性价比较高,可依靠性强,抗击干扰能力强等等,它是现代工业里面优秀的自动化装置。和那些旧时代的装置相比较,功能强、体积小也是PLC与其不一样的地方,在工业发展的道路上,他已经慢慢的成为最重要的装置,对于我国的工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1 PLC 的显著特点
PLC包含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讯技术,他已经变成工程实施中最重要的机电设备。PLC在工业控制里特点较为明显,比如他比较灵活,可靠性高,能实现机电一体化。以下我们就针对其特点 进行详细分析:
1.1 灵活性高
从PLC的技术来看,他的灵活主要体现在1) 编程灵活性,PLC设备一般使用的编程里面都带有功能表图、梯形图(如图1、2)、功能模块图、布尔助记符等,编制只要对当中的一种比较了解,所有的操作任务就都能够完成;2)扩展灵活性,针对PLC未来的扩展情况,我们可以在其内部增加输出或输入的卡件,让他的数量变多。如果将几台PLC设备一起使用,也可以将它的功能展现出来,并且容纳的空间也会变多;3) 操作灵活性,工作人员在设计PLC的时候工作量已经一定范围内的减少了,并且在施工的过程中,设备操作的也越来越灵活,这样就可以更好地监控施工过程。
梯形图所描述的内容是自动控制图形语言,它是由二战期间发展而来的,拥有最长久的历史,也是自动控制语言当中使用最广泛的,刚开始只有A(常开)接点、输出线圈、定时器、计数器登记本机构装置,也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配电盘,一直到现在出现了PLC控制器,对其进行了改善,除了上面所描述的内容,还新增了微分接点、保持线圈等装置以及一些之前使用的配电盘无法完成的新功能,比如说加减乘除计算的应用。
不管是传统图形还是PLC梯形图他们只是在符号表上有所差异,传统的图形与实体的符号比较吻合,而PLC则表现的比较简易,是为了方便在电脑或是报名表填写,但其实他们在工作中所使用的原理是一样的。从逻辑上看来,可将梯形图分为组合逻辑和顺序逻辑两种。
1.2 可靠性高
PLC不像普通的计算机控制室,他在工业生产中很难找到一个适合他的运行环境,因此,PLC必须要有强大的抗击外界干扰能力,这样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都能够适应。比如说在化工生产的时候,很可能会遇到电压、高温、潮湿、强电磁干扰等状况,所以PLC一定要具备强大的抗干扰能力,那样才能保证随时都能正常生产。
1.3 西门子PLC的历史
西门子SIMATIC系列PLC,诞生于1958年,经历了C3,S3,S5,S7系列,已成为应用非常广泛的可编程控制器。SIMATIC PLC的6代,西门子公司的产品最早是1975年投放市场的SIMATIC S3,它实际上是带有简单操作接口的二进制控制器,1979年,S3系统被SIMATIC S5所取代,该系统广泛地使用了微处理器;现在,西门子公司又提出TIA(Totally Integrated Automation)概念,即全集成自动化系统,将PLC技术溶于全部自动化领域。
由最初发展至今,S3、S5系列PLC已逐步退出市场,停止生产,而S7系列PLC发展成为了西门子自动化系统的控制核心,而TDC系统沿用SIMADYN D技术内核,是对S7系列产品的进一步升级,它是西门子自动化系统最尖端,功能最强的可编程控制器。
1.4 实现机电一体化
PLC是专门为工业过程控制设计的设备,他在不断变小,但是功能却越来越强大,尤其是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设计的十分到位,对于电气与机械部件相结合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也就是说在一个设备中计算机和电子仪表的功能融合在一起,进一步实现了机电一体化。除此之外,现代网络技术也在迅猛发展,对于工业控制系统来说网络化越来越明显,那么对于PLC来说,他是一个专业的控制设备,他通过网络将工业控制系统集成化、系统化。如图3,西门子PLC梯形图的编程方法。
PLC输入接口都使用了有效隔离的保护措施,确保在环境严峻时工作也能够正常进行。如下图,使用光电耦合器为电流输入型,有时候输入端引线会引起电磁场干扰或者辐射干扰,这样做的话输入端引线就不会受到干扰。 在光敏输出端设置RC滤波器,可以有效的防止开关类触点输入时触点振颤及抖动引起的错误动作,但是这样会导致PLC的反应有大概十秒钟的落后现象。将接近开关、光电开关、霍尔开关等感应器作为输入点,在供电时就可以直接使用PLC自带的电源,或者使用他外面独立的电源,有具体的使用方法,在使用时应该按规定操作。
2 PLC 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
关键词:电容式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行动导向教学课堂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c)-0000-00
0引言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是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研究机电控制系统中传感器的应用,根据课程性质,该课程在理清传感器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偏重其工业应用,由于目前我院机电专业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对偏重理论的传感器原理理解难度较大,导致对其工业应用把握不住,针对这一情况,我院传感器检测技术课程组老师改变了原有老师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在课堂让学生思维充分动起来,从而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本为以电容式传感器的课堂教学为例,对偏重工作原理部分内容的课堂设计进行了探索。
1 课程分析
课堂设计首先基于对课程的分析和合理的把握。根据机电专业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其将来面临的职业岗位主要有机电设备装配与调试、机电设备维护与维修等。而在任何的机电设备中无疑都有控制系统,传感检测技术作为控制系统的重要环节,是机电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技术,所以,传感器课程在机电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中,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2 学情分析
对于不同的授课对象,理应采用不同的授课方法及手段。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高职机电专业学生。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分析,学生具有以下特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对理论性过强的知识点理解会存在一定困难;但这些学生喜欢动手,喜欢探索实际应用性的问题,具有较强的挑战性和竞争意识。
3对教材的分析及使用
传感器本身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的机电一体化系统中进行应用。所以,在授课过程中,以够用为尺度,教材仅仅作为参考,在每种传感器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给学生展示传感器的实际应用场景,使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场合中慢慢渗入。
4 课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把握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理解传感器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掌握其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那么,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就是掌握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它的应用。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本次课堂学习后,能够根据电容的定义式推知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
难点定位:通过分析,本次课的难点就在于它的应用,也就是它的应用功能与其他的传感器有何区别,它在实践中能够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5 教学过程
“行动导向教学”看似是要让大家都真正的“动”起来。但究其内涵,并非如此。本次课重点在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所以本次课对于行动导向教学的设计应该注重学生“思维上的行动”,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思想上行动起来,把课堂变成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解决问题的场所。
接下是对这堂课具体的过程设计。
(1)回顾总结
在新课之前,设置问题,用悬念引导对已有相关知识的回顾,并导入新课。
如:“要想检测位移,可以用哪些传感器进行检测?”这个问题学生会有很多的答案,因为位移的检测用前面学过的传感器都可以解决。
(2)导入新课
提出新的问题,并在幻灯片上用图片进行展示:指纹识别、汽车安全气囊、飞机油量检测、管道液位高度等等,这些问题用现有的知识能不能够解决?学生通过思考,发现用这些知识还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激发学习好奇心,开始新课的兴趣学习。
(3)书写标题,并顾名思义,化繁为简
在黑板上写下标题“电容式传感器”,并由“电容式”三个字的字面含意去猜测这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设法将被测量的变化转换为电容量的变化。
(4)带着问题引导学生学习
由电容的定义式可知,电容大小决定于:两极板的正对面积、两极板的间距、极板间介电常数三个量。所以,得出结论:电容式传感器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变面积型、变极距型和变介电常数型。
(5)巧用动画,直观形象
对于每种类型的电容式传感器,提供幻灯片及动画演示,使学生能直观生动地认知学习,切实理解掌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对于传感器中关于灵敏度和非线性误差的相关推导,由学生自己看书,只需得出结论,并知道解决矛盾的办法。总之,在课堂上要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有效结合,提高学习的高效性。
(6)成果验收
以小组的形式基于该传感器设计一个简单的检测系统,小组进行汇报,同学及教师给予评价,以此给学生学习的压力及动力,促使其主动学习。
6 结语
根据高职教育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就业要求,因此,高职专业教师要不断的以就业为导向,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使高职的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 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2] 姜大源.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概念解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
[关键词]煤矿掘进;机电;技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TU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154-01
煤矿资源是一项不可再生资源,大多数生活生产活动都使用到煤炭资源,经过人们上百年的开采,煤矿资源越来越少,要想继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煤炭需求,只能不断改良煤矿勘探技术,挖掘地质深层的煤层,这样的话,对矿井管理工作就有了新的要求。煤矿机电技术以一种近几年出现的现代化的矿井管理技术,具有专业性强,管理不方便,技术难度高,机械化水平高的特点,目前,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我国对于煤矿机电技术的管理还没有达到完美的状态,还有很大的上升和发展空间。随着科学技术逐渐向智能化、自动化发展,煤矿生产领域要想跟进时代的步伐,不被时代所淘汰,煤矿机电管理的创新已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开采难度的增加,各种新型开采设备的加入,促使煤矿生产人员不断地学习各种最新的知识手段,对各项管理工作不断的细化整理,对煤矿机电技术不断的创新应用。
一、煤矿综掘机电技术管理内容
1、煤矿机电技术管理体系
当前煤矿生产机械化程度不断的提高,煤矿机电技术也要明确管理。每一个煤矿企业都应该有完整的技术管理体系,在机电部门设置了电气技术、电管技术和设备小件的专业化管理技术人员,采掘单位设置机电管理技术人员,机电技术主管通过网络管理机电技术系统,一个机电技术的管理体系应该每月召开技术管理会议,在机电检修和技术人员培训方面制定技术措施要求,机电检修工作应当详细记录检修实际情况和检修结果。在完善机电技术系统的同时应当提高煤矿井下条件,建立全面的井下数据库,方便检查和检修大型的煤矿机电设备。
2、煤矿综掘机电技术一体化的特点
机电一体化是一门综合性较高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它同时结合了信息技术和机械技术,具有根据计算机处理和检测的技术,在煤矿综掘机械方面有着很大的推进和帮助,在煤矿综掘技术飞跃发展的时期,综掘机电技术根据外负荷的变化情况自动改变功率,有效的利用了电动机的功率,提高了生产效率,机电技术在综掘机械的运用实现了综掘机械的自动化,简化了操作,提高了安全性,降低了操作者的工作量,同时也把保证了煤矿生产的效率,机电一体化同时也体现在对煤矿综掘的电动机和传动系统的在线监控,煤矿综掘机在工作时出现了故障,监控系统能准确的指出故障部位,维修人员能及时检修保证机器的工作效率。目前,有些综掘机上装上电子控制器,实现无人操作也保证了操作的安全性。
二、加强综掘机电技术的管理
1.严格机电管理体制
只有严谨科学的、与时俱进的管理,才能使效益达到最大化,使掘进进尺达到最佳水平。在区队内部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优化机电人员的配备及责、权、利的分配,以期达到最佳。掘进队在机电管理中自上而下建立了一套由机电区长、机电工长、机电班长、机电工组成的机电管理体系,人员比例为1:2:4:24。他们根据岗位对生产的影响程度不同配备相应的人员,在重要的岗位如掘进机、锚杆机、皮带机的操作岗位,每班都配备有业务骨干;根据检修工个人的特长不同,适当调配工作岗位;选择个人技术素质好,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检修力量;建立健全以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机电事故与工资、奖金挂钩制度,做好交接班记录,坚决做到完不成任务,事故处理不完,质量不合格不交接班。
2.加强培训学习,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机电工队伍
煤矿机电管理的好坏,与机电工素质的高低休戚相关,在。机电工的培养上,坚持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从一专多能,一人多岗的角度不断加强机电工业务素质的培训,是培养高素质机电工队伍的良好途径。
成立职工业务培训领导小组,他们组织技术人员或邀请其他部门的专家,采取脱产、半脱产或现场指导的方式,对机电工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系统或专题的技术培训;建立“结对子”和“一帮一”的师徒合同关系,进行传、帮、带活动;组织或积极参与有关工种的技术练兵比武活动;鼓励职工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自学、函授、电大、夜大等;加强其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其主人翁意识,提高其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的精神。他们为职工制订了法定学习日,周密安排各工种的长短期培训,其内容是认真学习机电设备操作维护规程、维护使用注意事项、机电故障处理方法,并定期交流学习心得和工作经验,将考试成绩同工资奖金挂钩,定期考核更换上岗操作合格证等,在区队中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3.加强机电设备管理,保障设备安全运转
只有加强机电设备管理,才能保证安全运行,减少机电事故,减少停机次数,提高开机率,保障生产班的有效作业时间,提高生产进尺。目前,实际生产中,生产班开机率不到40%,大多数情况是机电事故影响所致。加强机电设备管理,尤其要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加强包机制和交接班制;要根据地质条件的变化,选择合适的机电设备,变化设备的使用维护重点,另外要及时大胆地使用新设备,采取新工艺,要鼓励小改革、小发明、小创新,并及时运用和推广,充分发挥设备的优良性能,完善设备的配套关系,使物尽其用、机尽其能、人尽其才。建立每台设备的日、周、月检制度,分别由机电班长、机电工长、机电区长负责实施;制订了设备验收制度,事故排查制度,并要求做到“三不放过”,即:找不出事故原因不放过,没有总结出经验教训不放过,事故责任人不处理不放过。他们千方百计地加强了设备的动态管理。如:在掘进机的管理上,管理的重点随着地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遇断层时,管理的重点放在截齿的消耗、切割机构的维护上;管理的重点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理的重点放在各部件的磨损、密封件的老化、油位的变化上;管理的重点还随着人员的变化、使用的机型不同而变化,此时管理的重点放在人员的培训上,此外管理的重点还随着设备的安装、使用、拆除的环节不同而变化等等。为了提高设备的完好率、提高设备的使用性能,他们还制订了一些激励措施,如:设立了“特殊贡献奖”,“金点子工程”,“技术革新能手奖”等。
4、培养机电人员竞争精神
通过竞争,能提高一个人的才能。因此,在机电管理制度中,应该鼓励全员参加,培养良好的学习技术的气氛,借助岗位技能比试提升机电员工的个人能力。①将日常工作的内容定位比试课题,例如日常检修、安全生产、设备故障率等,以此培养机电人员的竞争意识。②制定符合现实情况的考核方案,针对机电人员的技术、成绩以及服务质量进行考核。而且,还要制定相应的奖赏惩处规章,以此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促使机电员工自发学习、研究相关技术。
5、加大资金的投入,提高标准化信息管理水平
(1)加大资金投入,对职工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进行有效的改善,规划完善职工的办公室,学习室,为每位职工配备桌椅,书柜相关书籍,电脑,打印机等学习用品,同时为技术人员配备专业使用的工作用具与技术书籍,购入供电,CAD 和,AutoCAD 绘图软件,以实现办公信息化,供电设计和制图的微机化。
(2)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出完善的工作网络,加强企业的微机辅助管理,建立出煤矿整体设备的数据库,以及时掌握和查询相关设备技术状态和使用动态,建立出大型机电设备的技术特征,参数设置和检修台账,随时了解设备的技术特征和检修情况,同时运用 FoxPro 数据库,制订出大型固定设备检修履历,对煤矿中的各项情况进行统计并上传至信息管理平台,为领导的每项决策提供依据建立出完善的工作网络,实现矿井的动态管理的微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