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白芍的栽培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中江芍药发展现状
芍药是我国的传统花卉,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有3000年之久,是我国栽种历史最古老的花卉之一。枝叶翠绿娇嫩,花色繁多且艳丽,花朵硕大,叶子狭长,香气清香宜人,在暮春时节盛开,较为适宜生长在气候温暖的中部和南方,是园艺、造景的重要素材,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芍药在中国文化中有很深厚的文化意蕴,分别有别离、多情、伤春、富贵、女性意蕴等多种含义。
芍药除了是观赏作物外,也是一种具有广泛药用价值的传统药材。分为白芍和赤芍两种。赤芍性微寒,味苦,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能。白芍,其性味苦、酸,微寒。归肝、脾经。临床上多用于头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肢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等症。药用栽培的主要产区有安徽铜陵、宁国、亳州、山东菏泽、四川中江、浙江东阳等地。
(一)历史沿革
“中江白芍”是川白芍的代表,系毛茛科芍药,属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栽培历史悠久,人工栽培历史近300年。中江白芍栽培,源于清乾隆时期,始载于公元1812年《中江县志》(嘉庆版)。此后种植面积日趋上升,成为中江县出口创汇的重量级药材。1959年原石垭公社建立白芍生产队,又称“白芍农场”。八十年代中后期,日本专家和客商又多次来中江考察并签订贸易协议,中江白芍85%出口日本,从此,中江白芍优质商品饮誉东南亚,并成为中江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类型。 2006年,中江县启动“中江白芍”原产地证明商标注册工作,2008年成功注册“中江白芍”原产地证明商标。
(二)品质最佳
中江白芍,其外皮光滑,白里透红;《中国中药区划》认为,独具特色的中江白芍,其品质优良,具有根粗、肥壮、质坚、体重、粗足、表面光滑、色泽黄白适度、内心白色等特点,有“银心“白芍之称。1999年,据四川农业大学组成的专题研究组完成的《中江县中药材栽培生态布局及栽培技术可行性论证报告》称:中江的气侯、土壤等条件适合白芍等中药材生产。环境质量适合无公害生产要求。产地土壤资源丰富。
(三)中医养生旅游的结合
中江芍药花大而美, 种植面积集中,共有红色、粉色、白色类芍药12000亩。近年,又引进“老来红”、“长颈红”、“黄金轮”、“粉珠玉”等18个品种。花田种植的芍药,一望无际,香气四溢,颇有韩愈的“浩态狂香”魅力。
自2010年,中江县举全县之力开发芍药谷,以“芍药――中国情花”为切入点,提出了“中国情花源、中国芍药谷”的发展口号和目标。景区核心就在石垭子村,总共面积为2.5平方公里(一期),涉及4个行政村20个社,人口832户、2540人。芍药谷的先期口号是“中国情花”,取自芍药在传统文化中的浪漫、多情的含义。
西南地区芍药种植面积不多,芍药谷景区可算是垄断性的旅游资源,自2010年景区开放算起,截止至2015年,五年期间共吸引游客 上百万人次,可算是旅游业中的“黑马”。但单纯的花田式观赏留不住游客,游客们来赏花、照相、吃个午饭就驱车回家,而且也没有挖掘出“中江白芍”这一具有国际声誉的养生保健金字招牌的深厚内涵。为了拉长产业链,景区开始在观光的基础上打造体验经济,着力打造中医药养生产业。
二、发展中医养生旅游的SWOT分析
(一)优势 (strength)
石垭子景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日照充足,空气质量优良,年平均气温14.8--15.5℃,年降雨量800--1000毫米。良好的气候使一年四季旅游资源不断随气候因应而生,独具特色的乡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风景线。是宜居生活、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石垭子村森林面积广大、无工业污染,空气中富氧离子的数量达10万个/每立方厘米。据而当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数高达10万个以上时,就能起到镇静、止喘、消除疲劳、调节神经等防病治病效果。负氧离子又有“长寿素”的美称,而据调查显示,大多数长寿者多生活在森林多的地区。
芍药谷景区水质优秀,集凤船形堰、隆兴龙王潭、群力水库山水交相辉映秀丽,水质清澈,无工业污染,群力水库是二级饮用水水源地。
(二)劣势(weakness)
1、景区的城市占位在大成都范围属边缘化景区,目前大交通路网还没完全形成,消费客源市场到达性受限;小交通路网虽已初步成型,但车辆的通过性较弱,不能完全满足规模性的商务接待,道路容量小。
2、芍药花花期短,适游时间短、游览活动受限。芍药的花期在每年暮春,4月中旬――五月中下旬之间,花期较短。对于芍药药材方面影响不大,但对于景区的发展却有不好的影响,造成资源浪费、回收投资成本困难、不易开发等问题。
3、芍药谷山水资源无明显优势特征,景观观赏性受限。芍药谷景区山水秀丽,但是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景观的丰度不够,山色、水体的资质只能属于一般的级别。要想把景区打造好,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4、川西旅游环线特色品质旅游项目较多,客源分流带来较大威胁。芍药谷处在四川旅游资源比较集中的九环线节点上,这既是一个机遇,也是挑战。九环线上有峨眉山、九寨沟等众多具有国际声誉的旅游景点,也有众多有特色的花卉专类园,如新津的花舞人间,蒲江的石象湖郁金香,彭州的丹景山牡丹花等等,这些专类园创立时间长,基础设施好,花期和芍药也比较接近,给芍药谷景区的客源造成了一定压力。
(三)机遇(opportunity)
1、随着收入的增加,民众消费理念的提升,休闲旅游、养生保健行业得到大发展。截止到2015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7990美元,收入的增加使得人们有了更旺盛的养生保健、休闲度假的需求。私家车的广泛普及更让家庭周末度假有了可能,芍药谷景区应抓住有利机会,打出特色牌,留住客人。
2、交通状况的改善。成都以北、尤其是成德南沿线旅游休闲供应缺失,中江县境内,国家AAAA级景区标准和接待量的景区,几乎是市场空白。德中快道确定在石垭子芍药谷景区有出口,即将兴建的第三绕城高速正在勘测石垭子村出口,在金堂举行的“国际铁人三项赛”正在商定有否出口。在整个景区正在兴建自行车道,着力扩展户外运动需求。
(四)威胁(threat)
芍药谷作为西南地区垄断性的旅游资源,面临的外在威胁较小。需要注意的是加强技术育种能力,保护“中江白芍”这一金字招牌。中江白芍具有品质上佳,具有国际声誉,是值得保护的品牌。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中江白芍的品种陈旧,已经很久没有优化更新。种植方式也较为陈旧传统,基本上四年才能收获白芍,而现有的药用芍药在技术上可以达到两到三年一熟。建议加强科研力量,科学种植,提高产量和品质。
三、中江芍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芍药产品深度加工力度,优化和延长芍药产业的加工链条,提高芍药产品的附加值。深度挖掘芍药的药用滋补养生功效、美容养生价值,使之由观赏派生的新品研发、精油提炼、产品加工等形成的产业链。同时,还可以从芍药中提取价值及高的美容物质成分,开发出健康、绿色的美容护肤产品。只有拉长产业链,芍药产业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开发以芍药为主题的药食同源产品。芍药在几千年前,就被人们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食物加以利用。早在2000多年前,古人就用芍药花做成酱,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宋代时期,人们就用芍药芽泡茶,成为宋元时期人们常喝的饮料;人们还用芍药花的花瓣熬粥,用芍药花泡茶,能调节女性内分泌,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力,也有养血柔肝之功效;芍药还可以入菜,做成芍药花饼、芍药花羹,芍药花酒、芍药鲤鱼汤、芍药花煎等,制作方法简便,美味可口,功效颇佳。白芍本身是一种用途广大的中药材,有养血抗衰的作用,可以联合制药企业,开发白芍切片,白芍精粉、白芍口服液等等,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也让景区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三)芍药的花期较短,旅客的逗留时间相对较少,对旅游资源、设施设备方面造成巨大浪费。景区正在按时令多种植多种养生观赏植物,打造养生圣地。现在已经试种牡丹100亩,准备和芍药套植。桃树、梨树、李子树等经济果木也已经广泛种植。本地特产药材还有丹参、桔梗、、薄荷、腊梅等等,其中桔梗花可以接上牡丹、芍药的花期,可以接上桔梗、腊梅冬天一枝独秀。这些作物,不仅开花好看,有一定的观赏价值,而且都是为人称道的道地药材,有良好的养生保健作用。多种养生观赏药材的套植使得旅游资源层出不穷,形成“春花、夏菌、秋果、冬雪”的良好资源。
肝在正常情况下,含脂肪3%~5%,现代医学认为:脂肪肝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堆积在肝内的脂肪,有甘油三酯、胆固醇、磷脂等。当脂肪堆积超过肝脏湿重的5%或组织学上超过50%时,即形成脂肪肝。
脂肪肝形成的原因,一般认为是多方面的,有长期酗酒、多食荤腥肥腻者,有患肝炎长期不愈而并发者,也有因缺乏运动、身体肥胖者。患了脂肪肝,必须认真对待,并针对其形成的有关因素进行适当的调治。这样就有希望得到有效的治疗,至少可以控制其发展。调治方法有:①戒酒:酒精是损害肝脏的“元凶”,肝脏受损后,不仅削弱了解毒功能,更影响代谢功能,代谢功能失常则肝细胞内的脂肪无法分解;②运动:运动可使人摄入的脂肪、蛋白质等及时消耗,合适的运动项目有打太极拳、爬山、游泳、散步等,若外出应尽量做到安步当车;③饮食清淡:所谓清淡是指多吃脂肪少、易于消化的菜肴,如豆制品、各种蔬菜等,少吃肥甘厚腻之品。除了以上的调理措施外,还可借助中药进行辅助治疗,效果不错。
1、山楂:性微温,味酸甘。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化饮食,消肉积……消滞血胀痛。”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山楂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减慢心率,扩张冠状血管,具有降血压、降血脂等作用,且药性平和,久食亦无副作用。可食用现成的山楂果、山楂糕,亦可磨细加糖拌匀。用以调治脂肪肝,须有一定的量,每次10克左右,每日2次,饭后服,并要经常性服食。
2、枸杞子:味甘,性平,具有保肝、护肝作用。中医学认为其能补肝阴、养肝血、益精明目。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枸杞子能降血糖,抑制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促进肝细胞新生,并有降压功效。每次服10-15克,可用以煮粥、制作菜肴,亦可冲泡代茶常饮。
3、决明子:又名草决明,因其有明目之功,故又有“千里光”和“还瞳子”的美称。其性微寒,味甘苦,炒熟用。具有清肝明目、养阴清热、润肠通便的功效。现代研究证明,决明子水浸剂和乙醇浸剂有降压、降脂和通便的作用。每次10克,泡水代茶饮。尤以夏季最为适宜。
药膳方 冬瓜赤豆粥
用料 冬瓜500克,赤小豆30克,大枣10枚,粳米100克,食盐适量。
制作 将冬瓜(切块)、赤小豆、大枣、粳米洗净,放入锅中加水煮熟,粥成加入食盐调味即成。
功效 此粥有健脾益胃、利水消肿之功。
话说中药白芍
赵民生
前言:随着现代集约化和规模化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鲍鱼养殖也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养殖过程中疾病暴发比较严重,长期使用抗生素和其它化学药物来进行防治,容易引起环境污染也会影响鲍鱼的肉质。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对水体消毒和在饲料中用中草药来改善养殖生态环境,控制病原微生物和提高鲍鱼的抗病能力,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近年来,中草药制剂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并已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有望成为水产养殖病虫害防治的一种新方向,中草药资源种类丰富,易于栽培种植,无副作用、无污染、无残留、无公害特点,更具有不影响产品质量和不影响人们的健康。中草药与其它添加剂合用时不发生或很少发生配伍禁忌,细菌对其不产生抗药性。有些中草药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调整机体生理机能、促进水产动物的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并能提高养殖产量。
1 常见鲍鱼疾病的症状及危害
1.1 皱纹盘鲍脓胞病
由河弧菌的感染所致。症状为足肌上有1-10个微微隆起的白色脓疱。高温季节病情加重,短时间内即行破裂,破裂脓疱流出大量白色脓液,镜检发现有活动能力的杆状细菌,并留下0.2-0.5厘米不等大的深孔,使其足部肌肉呈现不同程度的溃烂;此时病鲍的附着能力差或者完全不能附着,只要感染3-5厘米的皱纹盘鲍时,食欲明显下降,直至翻转死亡。
1.2 鲍的溃疡病
由溶澡弧菌感染引起。水中病原菌通过鲍的上皮组织进入体内,进而侵入血窦和神经鞘周围。病状为足、外套膜水肿及其出现大小不一的溃疡;足部、触手、松弛;内脏团和足部萎缩,不能翻转直至死亡。春末夏初为发病高峰期,感染3-5厘米的杂色鲍,死亡率可达60%,是我国目前流行较广的疾病之一。
1.3 破腹病:由弧菌引起的
病鲍分泌黏液增多,外套膜与鲍壳连接处变为褐色并易分离,严重时外套膜多在内脏角状体处破裂、内脏裸露、上下足肌肉变软、最后腐烂致死。
1.4 肿胀病
拨开病鲍上下足可见外套腔内液体增多、呈淡红色、并产生气泡,内脏团锥体肿大、突出外壳、鲍附着力下降,活动迟缓直至死亡。有的是由于水质污染,食物变质引起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该病发病突然,死亡率很高、而且快。
2 常用中草药作用简介
2.1 大黄功效
泻下;利尿;抗菌;镇痛、解热作用。
2.2 五倍子功效
收敛作用;抑菌作用;抗病毒作用。
2.3 黄连功效
抗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抗毒;抗炎;解热、镇静作用。
2.4 黄柏功效
抗病原微生物;降压;另有抗毒、解热和抗炎作用。
2.5 甘草功效
解毒作用;抗炎及抗变态反应作用;另有增加粘膜和抑菌作用。
2.6 黄芪功效
抑菌作用;消炎作用。
2.7 鱼腥草功效
抗病原微生物;增强抗感染免疫作用。
2.8 丹皮功效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抗微生物作用。
2.9 当归功效
补血作用;镇静作用;抑菌作用;抗维生素e缺乏症作用。
2.10 板蓝根
增强巨吞噬细胞吞噬微生物的功能。
2.11 白芍
解痉;镇痛;抗惊厥;降压;解热及消炎抗溃疡作用。
3 中草药试验配方、用量及制备
3.1 配方与用量
(以下用量均为一个试验池子的用量)
a.配方:黄柏25g、甘草25g、五倍子25g、鱼腥草25g、丹皮25g、当归25g。(同样剂量每天两份)
b.配方:大黄25g、黄芪25g、黄连25g、板蓝根25g、白芍25g、甘草25g。(同样剂量每天两份)
c.配方:五倍子25g。
转贴于
d.配方:板蓝根25g。
3.2 制备
3.2.1 汤药
分别将a和b配方的药切碎,分别放入各煎熬锅后、各加入3000ml淡水熬制一小时。(熬完后,包括药渣各自均匀分成两份。)
3.2.2 药饵
分别将a和b配方的药粉碎后,分别调制成药液与水产动物喜吃的饲料混合,制成适口的颗粒饵料。
3.2.3 药粉
分别将c和d配方的药,分别粉碎成细药粉。
4 试验方法
4.1 试验池塘
用多个形状相同、都是独立注排水的水泥池子,其中六个池子分别标好1-6号为试验池。每个池子的面积都是10m2、水的体积都是4000kg。其他不用中草药的养鲍鱼池塘作对照池。
4.2 鲍鱼放养数量
每个池子均放30000尾幼鲍。
4.3 试验方法
(试验用药周期均为一个月。)
(1)号试验池子用a配方汤药泼洒与伴料口服法,每天分别将制备好的汤药(包括药渣)均匀分成两份,上午9:00时将其中的一份汤药均匀泼洒入池中并停流水4小时、另一份汤药在下午17:00时拌入饵料投喂。
(2)号试验池子用b配方汤药,方法同1号池。
(3)号试验池子用a配方药饵口服法,每天下午17:00时投喂。
(4)号试验池子用b配方药饵,方法同3号池。
(5)号试验池子用c配方药粉口服法,每天下午17:00时在喂饵料之前投喂。
(6)号试验池子用d配方药粉口服法。方法同5号池。
5 试验结果
见表1。
6 讨论
关键词:油用芍药;栽培技术;兰州地区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用油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我国对油料进口依存度已从2000年的38%上升到2010年的66%,因此,开发新的油料作物,对缓解我国油料紧缺局面有重要战略意义。2011年,牡丹被正式批准为新的食用木本油料资源(主要为凤丹牡丹和紫斑牡丹2个种群),与牡丹同科同属的芍药也具有开发为油用植物资源的潜力。芍药(PaeonialactifloraPall.)别名别离草,是芍药科芍药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1]。芍药喜温、耐寒、喜光照,气候适应能力幅度较广,全世界均有栽培[2]。油用芍药是我国原生物种,其不仅具有极高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而且芍药籽油的多项指标超过被称为“液体黄金”的橄榄油,同时油用芍药的种子含油率及籽油脂肪酸成分均优于油用牡丹凤丹和紫斑[3-6],在既不影响观赏效果和芍药根采收的前提下,可选择结实性高、籽油品质好的芍药品种进行取籽提油。目前油用芍药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栽培技术尚不够成熟和完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林果花卉研究所于2016年从山东菏泽及河北海坨山引进了杭白芍等5个结实性较高的油用芍药品种在兰州地区试种栽培,对油用芍药栽培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以期为兰州地区及同类地区推广种植油用芍药提供参考。
1选地
芍药喜温、耐寒、喜光照,不耐水涝和盐碱。应选择地势高敞、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质地疏松、地下水位低、排水好、干燥肥沃的地块种植。山坡地也可以种植,也可与其他经济林套种。忌连作,露地栽培一般每4~5a轮作1次,否则长势减弱,病虫危害严重。
2整地施肥
于栽植前30~60d深翻(40~60cm)整地。整地时清除田间杂草和清理田间地块等杂物,耙细整平。结合整地施腐熟农家肥37500kg/hm2、磷钾复合肥3000kg/hm2。
3采种
“立秋”前后,从生长健壮、结实率高的母株上选择充分成熟、饱满、蒴果尚未开裂的果荚,采收后放在通风的室内湿润地面,每2d翻动1次,防止其发霉,促其自然干燥。经过10d左右,果皮由黄色变成褐色,种子从果皮裂口散出,这时的芍药种子已经完成后熟期,备用。
4种子处理
播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浸泡种子消毒30min,同时清除杂质及空瘪、霉烂种子,再用40~50℃的温水浸种24~48h[7]。
5繁育
5.1种子繁育兰州地区一般9—10月播种,播种量为1275~1500kg/hm2。开沟条播,即按行距20cm开宽10~15cm、深4~5cm的播种沟,将芍药种子按株距3~4cm均匀撒播在沟内,覆土3~4cm。播种后及时加盖地布或薄膜,保持土壤湿润和提高地温。土壤干旱时可先浇水然后整地,使土壤保持湿润后再播种。切不可播后浇水,以防土壤板结不利于出苗。播种后种子一般当年只能发出新根,其幼芽需经冬季低温作用后次年春季才能萌动。来年早春土壤解冻后及时去除地布或薄膜,并松土保墒,以利于出苗。幼苗出土后的2a内,每年应中耕除草3~4次。5.2分株繁育生产上宜采用分株繁殖法,栽种密度为30000~45000株/hm2。4~5a分株1次,每年8月下旬至9月分株繁殖,最迟不超过10月下旬,宜早不宜晚。分株时要选取长势优良、顶芽粗壮、无病虫害的芍药植株。挖起肉质根后尽量减少伤根,去除附土,先用刀削去腐朽处,然后顺自然缝隙处劈分。刀口处最好涂上泥浆或硫黄粉,以防止病菌侵入。一般每个母株可分子株3~5个,每个子株上带芽3~5个。芍药分株应随切随栽,如栽种不完可将分株贮藏到深20cm的湿沙坑内假植。分株栽植时,既可挖坑径和深度均为30cm的坑按株距50~80cm、行距80cm~100cm栽植,栽植深度以芽入土2~3cm为宜;也可以按垄高10~15cm、垄宽70cm起垄,在垄面上栽植,株距为80cm。
6移栽定植
选择生长健壮、根系完整、芽饱满、无病虫害的苗木移栽或定植。芍药的最佳移栽或定植时间是在秋季,因秋季移栽或定植可让受伤的肉质根逐渐愈合并长出新根,有利于下年春季继续生长。定植前根据苗木大小挖定植穴,将苗木放入定植穴中,边覆土边提苗,让根系舒展,使根茎以上2cm处与地面持平,然后压实,浇透定植水。按苗龄选择合适的密度,2~3年生幼苗适宜定植密度为50cm×50cm,进入丰产期的大苗适宜定植密度为80cm×100cm。
7移栽定植后的管理
7.1浇水除草。来年春天土壤解冻后要及时松土保墒,发芽后每年除草4~6次。夏季干旱时应中耕保墒;生长期要保持土壤疏松、无杂草,做到雨后即锄,久旱即锄。芍药抗旱能力强,但怕水涝,积水过多会产生烂根的情况。如春旱或伏旱时间长,可浇水1~2次。冬季视土壤干湿情况,也可浇1次越冬水。每次浇水后都要翻松土壤,以防积水。7.2施肥。芍药喜肥,每年需进行合理施肥。从移栽或定植后第2年起,每年需追肥4次。第1次在3月份,中耕除草后追施腐熟鸡粪或羊粪15000kg/hm2;第2次应在花开前叶子舒展花蕾尽显时,追施氮磷钾复合肥750kg/hm2;第3次在开花之后(花谢14d后,此时是缺肥状态),追肥最好以高磷肥为主,一般追施磷酸二铵300kg/hm2;第4次在深秋之后,追施腐熟有机肥7500kg/hm2。7.3整形修剪。为了使芍药生长健壮,开花多,颜色鲜艳,整形修剪十分重要。芍药修剪主要包括修枝、除芽、疏蕾、剪除残花等。萌芽之后可以疏除过密的芍药枝条,保证良好的通风性和透光性。为使芍药花朵硕大而美丽,应及时疏去侧蕾,以便使养分集中于主蕾,减少养分的消耗。秋季芍药落叶后,去除病枝、枯枝、残叶,及时清园并集中烧毁,以减少病虫发生。
【关键词】 何首乌; 薄层色谱; 指纹图谱; 聚类分析
Abstract:ObjectiveTo establish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TLC) fingerprint of Radix Polygoni Multiflori from different areas. Methods The effective components of Radix Polygoni Multiflori were separated by two kinds of mobile phase on TLC. Then the TLC chromatograms were scanned by CAMAG TLC scanner, and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by cluster analysis.ResultsThe Radix Polygoni Multiflori from different areas could be distinguished by TLC fingerprints. The 10 samples were pided to four kinds by cluster analysis. ConclusionThe TLC fingerprints can be used to classify and identify Radix Polygoni Multiflori rapidly and effectively.
Key words:Radix Polygoni Multiflori; TLC; Fingerprint spectrum; Cluster analysis
中药何首乌Radix Polygoni Multiflori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的干燥块根,具解毒、消痈、润肠通便之功效[1]。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贵州、四川、湖北、江苏、河南,此外,云、陕、陇、湘、赣、浙、闽等地也有分布[2]。何首乌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三大类:蒽醌类、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类和磷脂类化合物,其药理作用各有不同[3]。仅以一种或少数几种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难以全面控制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中药指纹图谱能够比较全面反映中药的特征,是对中药物质基础的整体表达,已逐步成为控制中药材及其制剂质量的手段之一。何首乌的指纹图谱研究多为HPLC法[4~6],而薄层色谱由于操作简单,展开剂组成灵活,色谱后衍生方便,可以提供色彩斑斓的彩色图像,直观易辨等优点[7],对HPLC法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本实验在建立何首乌薄层色谱指纹图谱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几个主产区何首乌进行质量评价。
1 器材
1.1 仪器与材料 薄层色谱扫描仪CAMAG TLC scanner 3(瑞士卡玛公司);WD403C型紫外分析仪(北京市六一仪器厂);硅胶G(青岛海洋化工厂);实验中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甲醚、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对照品和何首乌对照药材均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1.2 材料 除广西田阳样品外,其余样品由本文第二作者于200406~10在何首乌主产区(广东、广西、贵州、重庆、湖北、河南、江西)采集。何首乌块根表面用清水洗净泥土后,以蒸馏水、去离子水分别快速淋洗3遍,60℃烘箱干燥,备用。结果见表1。
1.3 供试溶液与对照药材溶液的制备 称取不同产地何首乌粉末0.20 g(过40目筛),加甲醇50 ml,超声提取30 min,滤过,滤液于70℃水浴蒸干,残渣用甲醇溶解并定容至2 ml,微孔滤膜(0.45 μm)滤过,即得供试溶液。另称取何首乌对照药材粉末0.20 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1.4 对照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对照品及大黄素甲醚对照品适量,分别用甲醇溶解并定容为浓度0.4,1,1,1 mg/ml和0.5 mg/ml的对照溶液,备用。精密量取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和大黄素甲醚对照溶液各20 μl,混合为对照溶液I;另精密量大黄素和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对照溶液各10 μl,混合为对照溶液Ⅱ。
表1 何首乌样品来源(略)
*由广西中医学院刘寿养教授提供
1.5 薄层色谱实验条件 采用硅胶G板(0.4 % CMC-Na),分别以展开系统I:三氯甲烷甲醇水(6.5∶2.25∶0.42,冰醋酸调pH=4)和展开系统II:石油醚(30~60℃)醋酸乙酯甲酸(15∶5∶1)展开,紫外灯下(365 nm)检测并成像;采用双波长法(λs=300 nm,λR=370 nm)扫描。
1.6 数据分析 以10个不同产地样品为变量,薄层扫描获得的14个特征峰的峰高为变量参数,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聚类分析。
转贴于
2 结果
2.1 何首乌样品在两种展开系统下的薄层色谱荧光图像(见图1)。图1a中,何首乌在展距20~120 mm间检出多个斑点,其中亮蓝色斑点为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近前沿处橙红色斑点为大黄素,与大黄素甲醚分离效果差。图1b中,何首乌的两种主要羟基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得到了很好的分离,两种展开系统能够实现分离互补。
磷脂类化合物是何首乌的另一类有效成分,曾以磷脂酸(La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A)和磷脂酰胆碱(Laphosphatidylcholine,PC)为对照对磷脂类成分进行研究,但未能观察到PA和PC的斑点。因此本研究仅以蒽醌和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类成分综合评价何首乌药材的内在质量。
图1 不同产地何首乌的薄层色谱图(略)
2.2 TLC指纹图谱的聚类分析 薄层色谱图无法区别差异较小的类别,聚类分析法[8]属于无监督的模式识别法,它是对一组尚无明确分类的样本,根据它们所表现的变量特征,按相似程度的大小加以归类,在模式空间中找到客观存在的类别。
广东德庆何首乌的薄层扫描轮廓图(见图2),有部分峰没有达到基线分离,峰面积受积分参数的影响,重现性较差,而峰高相对较稳定,故用峰高值进行分析。在展开系统 I 中选取10个共有峰(主要为苷类等极性较大的化学成分),见图2a;在展开系统 II 中选取4个共有峰(主要为游离蒽醌等极性较小的化学成分),见图2b。以14个共有峰的峰高为变量参数,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见图3a。1~9号样品聚成的分支与10号广西田阳样品为平行支,亲缘关系远;1~9号样品又分为3支:1号广东德庆样品与5号广西靖西样品为亲缘关系密切的1支;6号重庆缙云山样品与9号贵州施秉样品为1支;2号河南济源、4号河南嵩山、8号湖北恩施、3号江西井冈山和7号四川峨眉山为1支。
图2 广东德庆何首乌的薄层扫描轮廓图(略)
3 讨论
经产地调查,广西靖西栽培品种是当地农民由广东高州引种,与德庆栽培种亲缘关系密切。广西田阳样品经广西中医学院刘寿养副教授鉴定为何首乌的变种棱枝何首乌。从薄层色谱指纹图谱可见靖西与德庆样品最相似,而广西田阳样品与其它样品存在较大差异。聚类分析也得到相同的结果。
聚类分析结果还表明除广西田阳外的9个何首乌样品的分类与其产区地理位置相吻合,提示各种源间的亲缘关系与地理分布相关。据报道,种质的不同、年限的差异及不同环境是影响何首乌有效成分含量的重要因素[6],但陈万生等[5]认为何首乌化学成分的差异主要源于种质差异,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大。何首乌化学成分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图3 聚类分析图(略)
本研究还以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1个特征峰为变量参数进行聚类分析(见图3b),亲缘关系密切的广西靖西样品和广东德庆样品被分为两类;仅以大黄素及大黄素甲醚2个特征峰为变量参数进行聚类分析(见图3c)无法区别广西田阳变种。由此可见只选用一种或几种有效成分,无法正确评价何首乌的质量。本研究建立的薄层色谱指纹图谱综合了何首乌的多种有效成分,反映出不同产地样品间的细微差别,可用于何首乌药材的质量评价。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22.
[2]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5(1):102.
[3] 苏 纬,郭 群.何首乌的现代药理研究概况[J].中草药,1997,28(2):119.
[4] 武 政,张 勉,张朝凤,等.36批何首乌药材质量的HPLC指纹图谱评价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6,4l(4):257.
[5] 陈万生,柴逸峰,张卫东,等.不同产地何首乌化学成分及品质的差异[J].药学实践杂志,2000,18(5):344.
[6] 李 正,杭悦宇,周义锋.中国主要产区何首乌以二苯乙烯苷含量为指标的种质评价[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3,23(4):38.
【关键词】中药材;采收;加工;质量;影响
中药材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中药的疗效,从而也影响到中医中药事业的发展。近年来,中药饮片质量问题十分突出,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药材来源、产地、栽培年限、采收季节、产地加工、炮制方法和贮藏等。本文就中药材的采收、产地加工环节对其质量的影响做一分析。
1 采收
中药材品种多、产地广、药用部位不同,因而采收季节也不同,要保证临床疗效,必须了解其生长特性、生长环境、生长年限、有效成分积累变化规律、合理适时采收。采收期直接影响药材的产量、质量。“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茵陈当柴烧”的谚语说明了适时采收中药材的重要性。
1.1 根及根茎类药材
根及根茎类药材,一般要秋冬季节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初春发芽前或刚显露时采收,此时根及根茎中贮藏的营养物质最为丰富,有效成分也比较高,如大黄、黄连、怀牛膝、党参、天麻等。丹参在第四季度收获,其丹参酮及次甲丹参醌含量较其它季节收获高2-3倍[1]。但有些中药材其地上植株枯萎时间较早,则在初夏或夏季采收,如夏天无、延胡索、浙贝母、半夏、太子参、山慈菇等。不同生长年限和不同生长期采收,对部分根及根茎类药材的质量影响较大。桔梗在6月末至7月上中旬期间采收最佳,以便得到高产量和总皂苷含量高的药材[2]。甘草在开花前采收,甘草苷含量达10%,若已开花则含量降为3.0-4.5%[3]。白术中挥发油含量二年生者明显高于一年生,分别为0.94ml/100g和0.44ml/100g;黄连小檗碱的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增长而增加,以6年生者最佳[4]。
1.2 叶类药材
叶类多在植物生长旺盛期、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如大青叶,艾叶等。也有在秋季经霜打落时采收,如桑叶、枇杷叶。研究表明桑叶最佳采收期应为10月下旬经初霜后,这时桑叶中芦丁及绿原酸含量相对较高[5]。有的药材在同一天的不同时间采集,其有效成分含量也不同,如薄荷,在开花盛期挥发油的含量较多,而且以连续晴数天后每天于朝露干后至下午两点采集的叶挥发油含量为最高,而在阴雨2-3天采收,挥发油含量降低3/4[6]。
1.3 花类药材
花类多在含苞欲放或开放时采收,因为一般花类开放过久,则色泽受到影响,有效成分含量也相应的会减少。如金银花、辛荑、丁香、槐米等皆在花蕾时采收,但也不宜过早,过早则花未形成,气味不足。其它花类又不是尽要求在含苞时采收,如玫瑰花、旋覆花、洋金花则要求在花初开时采收,红花则要求花冠由黄变红时采收,而且要求在早晨露水未干,太阳未升高时进行采摘;以花开放程度70%时采收最佳。
1.4 全草类药材
全草类多在植物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割,有的在开花期采收。如益母草、仙鹤草、荆芥、香薷、泽兰等。青蒿如作为提取青蒿素的原料,青蒿素的含量8月前随生长采收期的延长逐渐增高,8月后逐渐降低,应于8月份花开前盛叶期采收为佳[7]。垂盆草秋季采收的对肝炎有治疗作用,而春天采的则无疗效,这是因为从4月到10月才含有效成分盆垂草苷0.1-0.2%,而春季则无[8]。广藿香在12月份采收,其有效成分广藿香酮的含量达到最高值[9]。
1.5 果实种子类药材
一般果实多在自然成熟或将成熟时采收,如瓜蒌、栀子、山楂、薏苡仁、花椒等;有的采收未成熟的果实,如枳实、青皮等;有的在成熟经霜后为佳,如山茱萸经霜变红,川楝子经霜变黄;另外浆果,如枸杞、女贞子的采收在略熟时于清晨或傍晚采收为好;如果实成熟期不一致,要随熟随采,过早肉薄产量低,过迟肉松泡,影响质量,如木瓜、山楂等;有些干果成熟后很快脱落或果壳裂开,种子散失,如小茴香、牵牛子等,则最好在开始成熟时适时采收。
1.6 茎木类药材
茎木类一般在秋冬季节采收,如关木通、首乌藤、忍冬藤等。有些木类药材全年可采,如苏木、降香、沉香等。有些须在春、秋季采收嫩枝,如桑枝、桂枝、钩藤等。
1.7 根皮及树皮类药材
根皮通常在秋冬季节植物枯萎时采挖根后剥取或趁鲜抽去木心,如牡丹皮、五加皮、桑白皮等;树皮一般在春、夏季采收,此时皮部养分及液汁增多,皮部与木部易剥离,如黄柏、秦皮、杜仲、合欢皮等。少数树皮类药材于秋、冬采收,如肉桂、川楝皮等,肉桂在9至10月间采收,质重、肉厚、香气浓、质量佳;川楝皮冬季采收,有效成分川楝素含量最高[10]。
2 产地加工
大凡中药材在采收后,一般都须进行产地加工,如洗刷、去除非药用部分,蒸煮烫、切制、晾晒等。产地加工是保证药材质量的重要环节,对于药材进一步加工炮制起着决定性作用。早在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就有“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知阴干曝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的论述,阐明了正确的采收加工对中药质量的重要意义。
2.1 干燥
干燥是中药材加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地为了及时除去新鲜药材中大量水分,避免发霉、变色,导致有效成分的破坏,并便于药材的长期储存。根据药材 的质地、性质和所含成分的不同,常用的干燥方法阴干、晒干、烘干、焙干等。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须阴干,如薄荷、细辛、辛荑、荆芥等;含水分较多的药材须焙干,如地黄等;个大的块根须烘干,如白术、川芎等。根据不同的药材,选取合理干燥方法是保证药材质量的关键,否则对其质量都有较大影响。如,产地加工有晒干和烘干等不同方法,其挥发油含量生晒品比烘干品高出一倍以上[11]。
2.2 去皮
有些药用部位为木本植物茎、干或根皮类的药材,其外皮或部分带有粗皮者属于非药用部位或质次的部位,含有效成分甚微,须除去后方可药用。如肉桂、厚朴、黄柏、杜仲、木通、防已、桑白皮等去粗皮;大黄、山药、白芍、桔梗等刮去外皮。药材除去外皮或粗皮后不但可提高药材的纯净度,并相对提高了有效成分的含量。杜仲入药,生长年限愈长,质量愈好,但粗皮也愈厚,一般占整个药材重量地20-30%,粗皮由木栓细胞组成,属非药用部位;厚朴的粗皮中基本不含有效成分厚朴酚等[12]。
2.3 去毛
去毛一般是去除某些药材表面或内部附生的非药用的绒毛,或去除某些根茎类药材表面附生的须根,目的是除去非药用部位,净化药材,减少对人体的副作用。如香附、知母等去除须根,目的是净化药材;枇杷叶刷去毛,金樱子除去毛刺目的是减除服用时可能因绒毛对呼吸粘膜的刺激而造成咳嗽。
2.4 蒸煮烫炒
一些富含浆汁、淀粉、糖类的中药材须煮沸或略煮,破坏酶的活力,保证质量,便于干燥。如白芍、百合、白芨、百部、女贞子等须烫;而延胡索、郁金、姜黄、莪术等则须煮至透心。有的蒸后不易散瓣, 如野、杭等。金银花产地蒸后晒干,其绿原酸和异原酸含量比生晒的高7倍[13]。
2.5 趁鲜切片
一些药材因块形大,干燥后质地坚硬,为避免再加工时久泡使有效成分流失,须趁鲜切片。但有些不注意加工质量、随意改变片型、厚度超规定,使饮片质量下降,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如萆、乌药、何首乌等应切为厚片,而切为块状;鸡血藤应切为斜片状而切为段。
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较多,采收时节、产地加工环节应引起人们的重视,针对不同品种、不同产地、要制定出科学的、客观的、可操作性强的采收加工方法,确保中药材质量,确保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姜卫卫等.丹参最佳采收期初探[J].现代中医药研究与实践,2008,22(1):6.
[2] 施东,冯继承.桔梗采收期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药,2006,19(5):521.
[3] 陈德煜.影响中药饮片质量因素剖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9):63
[4] 刘环香,冯兰珠.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现代中药,2006,5.
[5] 任玉珍,王龙虎.不同采收期桑叶药材的质量比较[J].中国现代中药,2006,5:8-9
[6] 徐建中等.中药材采收期研究进展[J].基层中药杂志,2001,15(6):48.
[7] 李春红,王琳,何兵.青蒿不同生长期青蒿素含量测定[J].时珍国医国药,2007,17(4):888-889.
[8] 谢宗万.中药材采收应适时适度,以优质高产可持续利用为准则论[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3):154.
[9] 詹亚华.中药鉴定理论与实践[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53-155
[10] 林兴龙,黄坚航.中药材的最佳采收期[J].海峡药学,2006,18(1)56.
[11] 宗万龙,卢韶丽.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J].中国药事,1997,11(1):51
【关键词】国有林场;林下经济;方式
0.引言
林下经济是通过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阴优势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可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可以增加林业附加值,解决林木生产周期长的难题,进一步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国有林场开展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1.国有林场开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性
1.1有利于提高林业综合效益
通过发展林下养殖业、种植业和森林旅游业,可以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使林业发展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使林业综合效益得到不断提高。同时,林下集约化经营又会促进林业生产,使生态林业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1.2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在现有条件下,由于农产品市场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很小,传统农作物单产增加的空间比较有限,依靠传统种植业大幅提高农民收入十分困难。利用闲置林地把农村的一些多种经营项目转移到林下,不仅不会新增占地,而且将为农民开辟出一个新的增收致富渠道。
1.3有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
通过发展林下经济,促使农林牧各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不仅可以有效带动加工、运输、物流、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还可以防止传统家庭养殖业污染居住环境、影响村容整洁,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林下经济的迅速发展,还会引导带动更多的农民更加重视学习、掌握和应用科技知识,提高经营管理的本领,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2.国有林场开展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
2.1林菌模式
即充分利用林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大的条件种植,林菌模式是在地上栽植乔木,树下种植菌菇的双层立体栽培模式。树下种菌菇使土壤湿度增加,菌菇覆盖的保湿反光膜,通过反光,增强树冠内膛光照,促进树木增长;菌菇废料是树木适宜的上等有机肥,二者互惠互利,实现植物链的良性循环。林菌间作,促进林木生长,食用菌生长需要喷洒适量的水,大面积的食用菌生产有力地延缓了水分的蒸发,使林木生长对水的需求有了保障,从而促进林木生长。
2.2林禽模式
在林下透光性、空气流通性好、湿度较低的环境条件下,放养或圈养鸡、鸭、鹅等。发展“林下养禽”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发展种养殖产业,实现林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经济共赢的复合经营模式,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改善生态环境的有益途径。
2.3林草模式
在郁闭度0.7以下的林地,种植不同种类的优质牧草。如首稽、黑麦草、鲁梅克斯等。在此模式中,草本植物可作为纽带,使系统成为自给自足的经济型生态系统。草本植物所发挥的功能主要在于:增加地表覆盖率,有效抑制幼龄林地的水土流失和扬沙起尘;改善树木生长环境,降低盛夏地表温度,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林木的成活率;地表部分刘割后可直接作为树木的绿肥;地下根系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更有利于保水、保肥;作为饲草供给草食家畜,家畜粪便直接还于林地,提高了土壤肥力;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步提高,同时降低了化肥的施用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2.4林畜模式
在生长4年以上、造林密度小、林下活动空间大的林地,放养或圈养牛、羊、免等。林畜模式是林草模式的延伸,也可以称为林一草一畜模式,即林下种植牧草发展养殖业,同时,养殖牲畜所产生的粪便为树木提供大量的有机肥料,促进树木增长,形成一条生物产业链。
2.5林药模式
在末郁闭的林内行间种植较耐荫的中草药。如白芍、百合、板蓝根、田七等。林下种植中药材,不仅有效地改善了生态,还给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2.6林粮模式
在末郁闭的林内行间种植豆类等作物。一般以绿豆、豌豆等小杂粮为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杂粮的需求不断增加,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2.7林蔬模式
根据林间光照强弱及各种蔬菜的不同需光特性,科学地选择种植种类、品种,发展蔬菜种植。林菜立体种植,使垦后的林地土壤疏松,保水保肥能力增强,给林地创造了良好的通气条件,起到了以气促根的作用。同时铲除了杂草,使林地得到了全面抚育,杜绝了森林火灾,降低了病虫基数,加快了林木生长速度。
3.促进国有林场开展林下经济的有效途径
3.1健全管理机构
我们必须切实加强特色林业产业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机构到位,人员到位,工作到位,把发展特色林业产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目标管理和考核,严格实行“定分管领导,定实施人员,定工作任务,定质量标准,定完成时间,定考核奖惩”的六定管理办法,形成“人人抓产业,个个谋发展”的好氛围。
3.2完善管理思路
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本着在基本政策上坚持“谁造谁有,共造共有,允许继承,允许转让”和“谁投资,谁经营,谁收益”的原则,完善林权制度,为经营者提供了良好的开发环境和快捷、优质的服务,切实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和经营者的管理积极性。
3.3依靠科学技术
在林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建设科技示范园区这个平台,着力抓好科技链与产业链衔接,标准化与产业化建设结合,常规科技措施与新技术措施配套。努力发展科技示范地,培养科技示范户,实行科技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林间,技术要领到人。并大胆探索科技人员和林农效益挂钩的“合同科技”新思路,实现“抓园区带林户,育特色,促增收”,进一步提升林业产业发展水平,增强林业产业发展后劲。
3.4加强资金扶持
通过财政补助、金融扶持、社会参与等多种途径,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对林下经济的资金扶持。采取以奖代补的方法,对具有一定发展规模的林下经济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基地给予适当资金补助;通过林权抵押贷款、农村信用小额贷款等,加强对林下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银行金融机构可不断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改进信贷管理方式,积极拓展林业信贷市场,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林农、林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单位和个人用于发展林下经济的贷款,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给予政策性贴息优惠。同时,完善对金融机构的政策支持。积极鼓励各类工商业主参与林业建设,投资林下经济发展项目;加快推进政策性林业保险,不断提高保险覆盖面,及时化解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风险。积极支持林下经济龙头企业申报高新技术、林下经济产品加工和技改贴息等项目。
关键词:亳芍;生物碱;显色反应;酸碱滴定
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0-0049-03
亳芍(Bozhou Peony Paeonia lactiflora),即亳白芍,主产安徽省亳州地区,为安徽道地药材之一,是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或其变种毛果芍药Paeonia trichocarpa栽培品的根,夏秋季采挖,去净泥土和支根,沸水浸或略煮至受热均匀,再经晒干等处理即可。亳芍具有抗炎、免疫调节、抗病毒、抗氧化、抗惊厥、护肝等作用,对胃肠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1]。
化学成分研究表明,亳芍主要含有单萜[2]、倍半萜及三萜[3]、单宁[4]、挥发油[5]、黄酮[6]、多酚类[7]、多糖[8]等活性成分,其中,芍药苷(一种单萜类化合物)是亳芍的主要活性成分[2,9-11]。本研究对亳芍生物碱进行提取、定性鉴别及含量测定,为后续的亳芍生物碱分离、结构鉴定及药理学研究奠定基础。
1 仪器与试药
GJ14-DGF3006型电热恒温干燥箱(金坛市荣华仪器制造有限公司),HH-4型数显恒温水浴锅(金坛市国华电器有限公司),LX-02型利祥手提式粉粹机(上海江信科技有限公司),RE-52D型旋转蒸发器(上海浦沪仪器厂),FA-1004型电子天平(上海精科天平厂),TDL-5Z台式多管架自动平衡离心机(湖南星科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亳芍购于安徽省亳州药材大市场,经安徽中医学院药用植物标本馆黄和平博士鉴定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干燥的根。无水乙醇(扬州沪宝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氨水(扬州沪宝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氯仿(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二氯甲烷(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甲醇(河北四友卓越科技有限公司),冰醋酸(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甲醛(无锡市展望化工试剂有限公司),浓硫酸(汕头市西陇化工厂有限公司),次硝酸铋、碘化钾(蚌埠化学试剂厂),浓盐酸(汕头市西陇化工厂有限公司),茚三酮,甲基红,溴甲酚绿,硫酸,氢氧化钠等。
2 方法与结果
2.1 亳芍总生物碱的提取
称取103 ℃烘干至恒重的亳芍粉末25 g,以95%乙醇、料液比1∶4(g/mL)、85 ℃水浴冷凝回流提取3次,每次4 h,滤过,合并滤液,减压回收乙醇至提取液无醇味,加水适当稀释、定容,缓缓加入浓盐酸,使溶液中浓盐酸含量达5%(V/V),摇匀,4000 r/min离心5 min,弃去沉淀,上清液加等体积二氯甲烷萃取3次除杂,分液漏斗移去二氯甲烷层。向下层水相中缓慢滴加氨水至溶液显碱性(10.0≥pH≥8.5,精密pH试纸测定),摇匀,加入等体积氯仿萃取3次,合并氯仿相,减压回收氯仿,得亳芍总生物碱提取物,加氯仿定容100 mL,平均分成2份,分别用于薄层检测和含量测定。
2.2 亳芍生物碱的鉴定
2.2.1 显色剂的配制 ①碘化铋钾显色剂:A.碱式硝酸铋0.85 g溶于10 mL冰醋酸,加水40 mL;B.0.8 g碘化钾溶于20 mL水。试液A与B等量混合,置于棕色瓶内保存,作为储备液。用前将1 mL储备液、2 mL冰醋酸与10 mL水混合均匀即可。②甲醛浓硫酸显色剂:30%甲醛溶液0.2 mL与10 mL浓硫酸均匀混合。③茚三酮显色剂:1.5 g茚三酮+100 mL正丁醇+3.0 mL醋酸,溶解、混匀。
2.2.2 薄层色谱鉴定 按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附录ⅥB薄层色谱法(TLC)试验,3.0 mm点样毛细管吸取“2.1”项下亳芍总生物碱提取物,分别点于5块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254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氯仿-甲醇-氨水(8∶2∶3∶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分别以碘化铋钾溶液、浓硫酸、甲醛浓硫酸、浓硝酸、茚三酮溶液显色,检视。结果见表1。
用甲醛浓硫酸显色检测到4个明显的紫黑色显色斑,说明被测样品中含有生物碱;以浓硫酸显色,亳芍总生物碱提取物中可检测到2个明显的紫色显色斑,提示亳芍生物碱包含乌头碱类化合物;浓硝酸显色,未见明显的显色斑,则说明不含秋水仙碱;茚三酮显色未见明显的显色斑,说明被检测到样品中不含氨基酸或短肽类含氮物质。上述结果表明,亳芍中含有生物碱,其中可能包含乌头碱类生物碱。
2.3 亳芍生物碱含量测定
主要参照杨氏[12]方法改进而来。总生物碱含量=C×(V空白-VNaOH)×M÷W×100%。式中,C为滴定用NaOH浓度(本试验中为0.02 mol/L);VNaOH为滴定加入过量硫酸的生物碱所用NaOH体积;V空白为滴定相同浓度相同体积硫酸所用NaOH体积;M为生物碱的相对生物分子量,本试验选择乌头碱的分子量654.74为代表;W为样品质量(本试验中为25.0 g)。
2.3.1 指示剂的配制 0.1%甲基红乙醇溶液20 mL,加入0.2%溴甲酚绿乙醇溶液30 mL,摇匀,即得。
2.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确吸取“2.1”项下亳芍总生物碱溶液10 mL,挥尽氯仿,残渣加无水乙醇3 mL,再加乙醚5 mL,使溶解,即得。
2.3.3 总生物碱含量测定 精密加入0.01 mol/L硫酸10.0 mL,摇匀,置水浴锅上加热,使之充分反应,放置冷却,加蒸馏水15.0 mL和甲基红-溴甲酚绿指示剂2滴,用0.02 mol/L NaOH溶液滴定至淡绿色即得,记录数据;在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相同浓度相同体积的硫酸溶液(0.01 mol/L硫酸10 mL),加蒸馏水15 mL和甲基红-溴甲酚绿指示剂2滴,用0.02 mol/L NaOH溶液滴定至淡绿色即得,记录数据,作为空白对照。
在本试验条件下,滴定样品消耗的NaOH体积VNaOH=9.40 mL,滴定空白对照消耗NaOH的体积V空白=9.55 mL,则亳芍总生物碱含量=0.02 mol/L×[(9.55 mL-9.40 mL)]÷1000×654.74÷25.0×100%×10≈0.079%。
2.3.4 精密度试验 按“2.3.3”项下方法操作,连续测定5次,结果表明,以乌头碱计,5次测定的亳芍中总生物碱含量的RSD=1.95%,表明本方法精密度良好。
2.3.5 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批次亳芍样品粉末,称取6份,每份约25 g,精密称定,按样品处理方法操作。结果RSD=2.1%,表明符合要求。
2.3.6 稳定性试验 精密吸取“2.1”项下制备的总亳芍生物碱溶液,分别于0、12、24、36、48、60 h测定总生物碱,结果总生物碱含量RSD=2.43%,表明供试品溶液在60 h内基本稳定。
3 讨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亳芍中含有生物碱,其中可能包含乌头碱类生物碱。本试验结果为研究亳芍及其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探讨亳芍药理活性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获得天然来源的生物碱提供了新的基源植物。
碘化铋钾是鉴定生物碱最常用的显色剂,与生物碱反应显橙红色。在本试验条件下,采用碘化铋钾显色,亳芍总生物碱检测到4个明显的橙红色显色斑,说明亳芍中含有生物碱。某些含氮非生物碱物质如氨基酸等遇到碘化铋钾也会显色。为此,试验选择了浓硫酸、甲醛浓硫酸、浓硝酸和茚三酮等常用显色剂及紫外检测对亳芍总生物碱进一步显色鉴定加以验证。
酸碱滴定法是测定生物碱含量的经典方法,虽然此法的灵敏度较低,但操作简便,成本低廉,且准确性、稳定性均较好[13]。在本试验条件下,测得生物碱的含量约为0.079%,远低于芍药苷的3.5%。因此,从含量角度考虑,生物碱可能不是亳芍的主要活性成分。
参考文献:
[1] Jia N, Shu QY, Wang LS, et al. Analysis of petal anthocyanins to investigate coloration mechanism in herbaceous peony cultivars[J].
Sci Hortic,2008,117(2):167-173.
[2] Braca A, Kiem PV, Yen PH, et al. New monoterpene glycosides from Paeonia lactiflora[J]. Fitoterapia,2008,79(2):117-120.
[3] Wang HB, Gu WF, Chu WJ, et al. Monoterpene glucosides from Paeonia lactiflora[J]. J Nat Prod,2009,72(7):1321-1324.
[4] Ikuta A, Kamiya K, Satake T, et al. Triterpenoids from callus tissue cultures of Paeonia species[J]. Phytochemistry,1995, 38(5):1203-1207.
[5] Kamiya K, Yoshioka K, Saiki Y, et al. Triterpenoids and flavonoids from Paeonia lactiflora[J]. Phytochemistry,1997, 44(1):141-144.
[6] Tanaka T, Fukumori M, Ochi T, et al. Paeonianins A-E, new dimeric and monomeric ellagitannins from the fruits of Paeonia lactiflora[J]. J Nat Prod,2003,66(6):759-763.
[7] Guo D, Ye G, Guo H. A new phenolic glycoside from Paeonia lactiflora[J]. Fitoterapia,2006,77(7/8):613-614.
[8] Tomoda M, Matsumoto K, Shimizu N, et al. An acidic polysaccharide with immunological activities from the root of Paeonia lactiflora[J]. Biol Pharm Bull,1994,17(9):1161-1164.
[9] Chen F, Lu HT, Jiang Y. Purification of paeoniflorin from Paeonia lactiflora Pall. by 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J]. J Chromatogr A,2004,1040(2):205-208.
[10] Lee B, Shin YW, Bae EA, et al. Antiallergic effect of the root of Paeonia lactiflora and its constituents paeoniflorin and paeonol[J]. Arch Pharm Res,2008,31(4):445-450.
[11] Xiao L, Wang YZ, Liu J, et al. Effects of paeoniflorin on the cerebral infarction, 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s at the chronic stage of transi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in rats[J]. Life Sci,2005,784(12):413-420.
[12] 杨云,王浴铭,赵晓华.附子中乌头生物碱定量方法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1998,9(4):331-331.
综述分析我国中药不良反应的现状及其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监管措施,提倡正确认识、看待中药不良反应,最大限度地预防其发生,同时为完善我国的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制度提出建议,保障临床的安全用药。
【关键词】 中药不良反应; 现状; 原因; 预防; 监管
药品作为特殊的商品,在为人类带来健康的同时,不同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也屡见不鲜。世界上平均每年因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的人数占因病总死亡数的0.5%~5%[1]。世界各国住院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比率约为10%~20%,每年约有19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2]。化学药品的不良反应提示我们应提高警惕,重视其预防和监管。在我国,中药已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大部分人对中药的认识是“纯天然、无毒、长期服用可起保健作用”,对中药不良反应知之甚少。与此同时,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讲求辨证施治的中医和具有疗效稳定、毒副作用小等特点的中药,其科学性也遭受到了一些质疑,已经影响到中药的使用。
我们有必要正确认识、看待中药不良反应,探寻其发生的原因,从而最大限度地预防其发生,以巩固中医药作为国粹、国宝的地位,同时完善我国的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制度,为临床的安全用药提供保障。
1 药品不良反应(ADR)及中药不良反应的概念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68年对其所作的定义是:“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或人体的机能恢复期,药物在常用量时发现的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者以外的有害反应。”近年来,为使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更加合理规范,也有学者如于培明等[3]提出应该按照不同的目的来定义管理法规中的药品不良反应,并建议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管办法》中的定义重新界定为:“符合标准规定的合格药品,在按照国家批准的药品说明书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由此可以推论出中药不良反应的概念应该是“合格中药或者成药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者以外的有害反应。”但目前,中药不良反应的概念界定尚不够明确,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合格药品和用药不当等造成的药害事件也都被包括在中药不良反应当中。
我国ADR监测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2004-03 SFDA会同卫生部联合《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规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开展ADR监管旨在及早发现新药未预料到的严重不良反应,确认已知的或新发现的ADR,对ADR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其机理和后果,使医护人员更加重视合理用药,预防和减少ADR,并通过临床信息反馈,全面评价药品,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2 中药不良反应的现状
由于化学药品频频出现不良反应,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疗效相对稳定、毒副作用小的中药,但是随着中药的应用日益广泛,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数量也有所增加。据WHO与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报道,1994年以前收集到草药不良反应报告计4960例,1999年底已增至8 986例。
不同于西医和西药,中医讲求辨证施治;中药经过炮制和配伍,也能达到一定的增效减毒的目的。发生不良反应的中药品种,不仅涉及如乌头、雷公藤这类“有毒”或者“有大毒”药物,还涉及三七、川芍、木香、天麻、车前草、火麻仁、白芍、红花、杏仁、何首乌、没药、南沙参、夏枯草、砂仁、贯众、桃仁、柴胡、黄芪、槐花、人参、甘草、当归、麦冬等常用药物[4]。
中药不良反应的药品品种有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注射剂,其中又以显效过程短、速度快的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数量最多。有统计结果显示,2001~2003 年中药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占ADR报告总数的13.5 % ,其中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报告占中药不良反应报告总数的77.2 %[5]。一位专家收集了1999年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中药引起不良反应(ADR)文章292篇,涉及药物121种,致不良反应1096例。除单味饮片外,内服中成药发生ADR的品种为46种,例数415,占37.85%;外用药品种为14种,例数为50,占4.56%;注射剂25种,例数452,占41.24%,死亡数90例(其中雷公藤制剂致死者83例,为1984~1997年之间的例数)[6]。1999年全军药物不良反应监察中心收到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中,注射液占78. 3%[7]。
根据各年的文献综述,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涉及人体很多器官,发生毒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肝脏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循环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呼吸系统损害、泌尿生殖系统损害、造血系统损害、皮肤、黏膜损害、重金属中毒等。
3 引发中药不良反应的因素
综述各方学者对于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药物因素
3.1.1 某些中药本身含有的毒性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中国药典》2000年版收载的有毒中药七十余种[8],植物药如乌头类含有乌头碱,雷公藤含有雷公藤碱等;矿物药如朱砂、水银、砒霜等;动物药如斑蝥、蜈蚣等。
3.1.2 中药材污染、变质引起的不良反应环境污染、种植不当或者贮存不适,中药材会出现铅、镉等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霉菌毒素超标等问题。
3.1.3 中药的品种来源不同,质量良莠不齐中药的品种复杂多样,其药效、毒性大相径庭,而同名易物、同物异名的情况甚多。目前除了按《中国药典》和部颁标准研制的中成药外,尚有大量各省市自行研制的中成药应用于临床[9],这都不利于临床使用和不良反应监测。
3.1.4 药材炮制不相宜如附子、半夏、朱砂等常用中药都需要炮制,如炮制不当或者炮制不足就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3.1.5 中药化学成分复杂,质量标准难以统一目前虽然有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对一些中药进行质量控制,有《中国药典》对有毒中药毒性成分的剂量做出严格要求,但我们仍然对很大一部分中药的有效部位、有毒部位还不清楚,中药质量检测的难度较大。
3.1.6 中药中动物药和昆虫类药物的使用也可导致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动物药中所含异型蛋白比较容易引起过敏反应。
3.1.7 其它因素中药的用药部位、采收时间、贮藏条件等对不良反应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影响。
3.2 使用不当
3.2.1 使用剂量不当中药的使用没有本着调和阴阳的原则,讲求“君、臣、佐、使”,因证而定,因方而别,因人而异。
3.2.2 药证不宜,配伍不当若辨证失误造成用药不当,或者违反“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禁忌,用药适得其反。
3.2.3 长期用药长期服用大黄等清热解毒药物会对胃肠道造成损伤,马兜铃科中药长期使用会对肾造成损伤,而就连“调和诸味”的甘草若一日用量在10 g以上,连续使用多天也会出现不良反应的症状。
3.2.4 中西药合用可能由单纯的中药或西药引发,也有可能是由于合并用药使药物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而引发。
3.2.5 煎服方法不当一些应该先煎、久煎、后下的药物,若不依法煎煮会导致不良反应。
3.2.6 给药途径不当近年来随着中药新剂型、新品种,新配方的发展,一些传统的给药途径随着剂型的改变而变化。如一些外用药口服,口服药改为注射用药,或者将肌肉注射的中药注射剂用于静脉注射,都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3.2.7 选药不当由于辨证偏差,造成药不对证、错用、误用等。
3.3 个体差异中药的不良反应还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及服药季节、时辰有关。某些不良反应如药物性皮炎在某一性别的发生率高;老人、婴幼儿由于药物代谢速度慢、肾脏排泄较差或对药物作用的感受性较高而比成人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而不同病人对于药物的耐受性不同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
4 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和监管措施建议
4.1 强化社会公众安全用药的意识,正确看待中药不良反应目前人们对于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还不足,有“中药是纯天然的药物,没有毒副作用”的误解,同时也没有科学地客观地看待中药不良反应,一旦某一种药材或者中药制剂出现不良反应,就怀疑中医药的科学性,这是不正确的。其实,“是药三分毒”,无论是化学药品还是中药,在一定的发生率之内发生不良反应都是正常而可以理解的。
4.2 加强国家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监管
4.2.1 统一中药质量标准,规范临床用药品种结合药理学、毒理学,明确中药的有效成分或者可控性成分,使中药质量检测能够有充足的理论依据,也为合理科学地阐释中医的辨证理论配伍理论以及中药的作用机理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研究确定毒性中药的每次给药最大剂量以及长期连续给药产生不良反应的剂量,为用药的安全性监护和毒性防治提供依据。同时,规范中药的品种及名称,保证临床用药有序进行。
4.2.2 保障中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中药由于产地、种植、生长期、采收季节、加工、炮制、运输、储存等环节有别,不但成分和药效不同,且不良反应也不同。政府应该组织标准统一的种植、栽培、采收,以保障中药的有效质量,避免中药在种植过程中的污染。在强调成药质量的同时,还应该完善中药饮片的炮制工艺和方法,特别对有毒中药的炮制更应该严格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另外,在中药材的采购、运输、储存中应该随时关注药材质量的变化,防止变质和污染。
4.2.3 继续巩固和发展中药不良反应报告上报制度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主要通过从各地不良反应监察中心、药品生产企业、药品使用单位以及消费者自行报告的方式获得不良反应报告。但是目前中药不良反应的报表仍参照国外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不良反应报表。随着中药不良反应监测范围的扩大和工作的深入,应该根据中药的特殊性,制定符合中药特点的不良反应报表,以获得全面、有效的信息,有利于病例报告的分析、评价和信号的筛选。
4.2.4 规范药品生产企业的宣传和药品说明书的内容有些制药企业往往一味强调药品的疗效,忽视、回避对不良反应的解释,甚至宣称其药品“无任何不良反应”,这些虚假宣传严重损害了患者的利益,应该严格规范制药企业对药品的宣传,规定在药品说明书中如实、详细地罗列出药品的禁忌以及不良反应,有助于患者清楚了解药品,减少误服和过量服用等情况引发的不良反应。特别是含有有毒成分的中药药品,其不良反应更应该详尽地阐述,医生在开出处方时也要向患者讲明注意事项。
4.2.5 完善中药材及成药的上市后再评价通常认为在药物上市前的临床试验中是不可能发现所有不良反应的,所以药品的上市后再评价显得尤为重要[10]。做好上市后药品的再评价,及时发现有害和不良事件,及时分析和管理,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保障用药安全有效。
4.2.6 广泛宣传中药不良反应知识及危害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广泛,大部分人对中药的作用和毒性存在误解,故此编印、出版中药不良反应方面的信息,加强面向公众的中药不良反应的正面宣传、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患者安全用药。可以多元化信息方式,通过报刊、电视媒体、网络,拓宽信息的覆盖面。同时,在医院、药房等主要公共卫生场所,放置宣传手册,使患者和公众都能够便捷地了解相应的信息,建立、健全中药不良反应宣传体系。
4.3 规范临床用药单位的工作医生和药师应该合理用药、合理配伍、规范用法用量,应该尽量少使用对脏器有直接毒性的中药,特别应该重视中药与西药的合用。用药之前,医生一定要清楚明确患者的体质、用药过敏史、肝肾功能等,对儿童、老人以及孕产妇更应该注意药量。医院应该强化对药房的管理,杜绝伪药、假药流入,特别应该严格把关有毒中药的使用剂量。药师在发药时要细心、仔细,对于有特殊煎煮、服用要求的中药,要详尽清楚地向患者说明。
4.4 提高中药生产企业的责任感中药生产企业在上报中药不良反应报告的体系起着重要作用,应该也有责任正确对待中药的不良反应。在美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60%是企业上报的,由医务人员做的不到7%。在我国很少有企业愿意投入人力物力进行药品不良反应的基础研究,99%的不良反应是由医务人员上报的,而只有1%是由企业自己做出的[11]。中药生产企业不注重药品不良反应,看重企业销售盈利,有的中药产品甚至对基本的不良反应和安全用药剂量、疗程等问题都避而不谈。中药生产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中药管理部门批准的药品标准进行药品生产;有责任和义务提醒患者使用药品应注意药品的危害性,并要告知医师如何合理使用药物;有责任向医师、药师和患者提供其必须知道的药物安全性资料,并合法地、合理地、忠实地、结合实际地报道药物的不良反应。
4.5 健全中药不良反应的救济制度在增强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以及监管的同时,也应该尝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救济制度。根据国外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救济经验,有建立基金形式或者保险模式,本着“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12],资金的来源主要还是药品生产企业。政府部门需要在救济基金会和特殊保险之间选择适合的模式,科学测算向制药企业征收救济金的比例、制定救济金赔付的具体金额和上限。
我们应该将作为民族文化瑰宝、民族智慧结晶的中医药发扬光大,尽一切可能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人们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中药。
参考文献
[1] Juntti-Patinen L, Neuvonen PJ.Drug-related deaths in a university central hospital. Eur J Clin Pharmacol.2002 Oct, 58(7):479.
[2] 孙定人,齐 平,靳颖华.药物不良反应,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
[3] 于培明,黄泰康. 不良反应概念的合理界定[J]. 中国药房,2007, 18(5):392.
[4] 李 钟.几种常用补益中药的不良反应[J]. 湖南中医药导报,1997, 3(1):47.
[5] 张 力,杨晓晖.关于我国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现状和发展的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7):581.
[6] 高益明.从“龙胆泻肝丸事件”看如何正确对待中药不良反应[J].中国药品监管,2003,1:61.
[7] 陈如泉. 中药的不良反应与上市后再评价[J].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3,5(1):5.
[8] 朱 敬,娄红祥.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其预防[J].药物警戒,2007, 4(2):107.
[9] 黄 萍. 中药不良反应的研究和监测[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8,9(1):54.
[10] Amery WK. Why there is a need for phamacovigilance[J].Pharmacoepidemiology and Drug Safety, 1999,8:61.
[11] 孙玉琦,肖小河.浅谈中药不良反应的防治对策[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 26(6):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