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 政治教育 学生社团
1.民办高职院校社团活动的重要意义
现代的社会活动对民办职业院校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深远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和以前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异,接触的信息跟多。思想政治教育是可以让学生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的,但现在的学生缺乏适当的指导,缺乏凝聚力,而且综合素质不高。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个全新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建立。[1]
2.民办高职院校社团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虽然在开展社团活动,但学生社团活动进度缓慢也是不争的事实。民办高校大多建立于私人资本上,并且主要是对学生的行业技能为基础进行教育的,机构在分配的补贴时,主要用于专业技能的培养。但正常的学生社团发展是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的。到目前为止,高职院校的社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金问题。而且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较少,也间接造成了学生社团没有获得财政支持,但通过社会渠道筹集资金的能力是有限的,一度停滞是学生社团目前的一种现象。学生社团开展困难的另一个原因是场地的限制,高职院校原本就不重视开展学生社团。再加上场地是有限的资源。而且学生社团的类型很多,在使用上地点和时间分配存在冲突。如何解决空间问题的先决条件是社团正常发展的基础,教师的社会地位也有不足。高职院校在辅导社区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很强的专业知识,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可以在社团中发挥作用,但很少人会专业性很强的指导,无法引导学生在社团上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中的社团中,许多学生由于专业社团知识的缺乏,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被迫解散社团。[2]
还有一些协会有专门的教练,但教练在社团活动中出现的频率太小,也重视不够。大多数教师还自己能力不过关,为时过早的指导协会工作,而且后期的任务都是被分配到独立完成的。由于教师在教育专业知识方面努力了很多,分配给社团的时间和精力是非常有限的。在指导社团工作的同时,分配的时间不足。因此,精力较为分散,造成的后果是社团进步问题无法突破,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
3.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影响
建立学校社团需要学校的各种部门批准后才可以实施,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知识以及发展方向,由学生自愿的前提下,进行集体活动的开展。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加强个人的交流水平,提高个人的修养,还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社团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舞台展示自己,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协会的活动,可以不小的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和专业的整体素质。
3.1高职院校社团活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当代社会影响学生的各种因素太多,学生的专业知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个人的思想教育。传统的教育太死板,说教成分过重。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对应到建立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研讨会上,社团活动或活动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很重要,可以提高学生互相学习的能力,它也可以减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乏。[3]
3.2高职院校社团活动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影响
学生的职业素养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内在生理和心理特征。学校要执行学生工作的道德教育,专业素质是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心理方面质量的保证。能够有一个全面的专业操作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提高在社会中的能力。学校要完成在意识形态上更高层次的进步和文化素质的要求,要学生能够努力工作,有一个积极进取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专业培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政治教育是引导学生走正道的一种方式,专业是高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社团活动,同时还积极的加强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一个积极的指导作用。学校应加强社团的管理,使学生能严格要求自己,从而让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中发挥作用。
3.3高职院校社团活动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
足够的集体活动和社团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是集体的一部分,需要有团队合作的能力,要不断的在活动中间接的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人文精神。团队的凝聚力和团队的合作精神也是当代学生需要锻炼的。思想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一种良好方法。为了更好的适应当展,人文素质和团队精神是最需要的能力,今天的社会,虽然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很重要,但弥补学生缺乏思想教育更重要。[4]
4.总结
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被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到,无论是哪个阶段的学生应该优先进行思想上的教育,思想教育更是需要民办职业院校注意的,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专业技能,忽视道德文化。而本文就主要对学生社团在思想教育中的地位进行了论述,希望以后可以对相关的工作人员具有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郭静 陈嘉迪;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1期
[2]张美丽;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的探讨[J];英才高职论坛;2009年04期
论文摘要:针对当前在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具体实际,提出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增加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从而使空泛的谈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目的隐蔽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更便于开展和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减少学生对空洞说教的逆反心理。为此,需要确立社会实践活动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功能。
社会实践活动能够真正的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给这个新的高职事业注人新的活力,带来勃勃生机。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在专业理论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个性发展等方面也正日益显示其综合效用,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三种社会职能的实现。
1社会实践活动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地位形成
所谓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向社会,了解国情,增长知识,提高才能和努力多做贡献的一系列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过程的总称。作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八十年代初兴起,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由零散到集中,由单一到全面,由小规模到大规模的发展历程,而高职学院社会实践活动兴起则比较晚,这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适应,但是随着高职院校在广东的扩招和发展,社会实践活动对于高职学生的成长具有重大的意义,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是我们今天高职院校责无旁贷的职责。
从我国高职院校20余年的成长历程来看,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紧随时代变化.以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准绳,采用“订做”模式,即企业选定学生人员,加人到企业学徒联盟,然后学校有针对性的增加学生的与其岗位、专业相适应的劳动技能和知识结构培养和培训,这样提高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当前社会对于高职教育的整体认同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据《中国教育报》2003年的一项统计表明:2003年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55%,这仅仅是一个平均值。事实上,各省区之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差距非常之大。据教育部有关部门的统计: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湖南等省市的高职毕业生就业率都在80%以上,还有一些省份则在30%左右,甚至更低。(1)如此强烈的反差,显示了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地区之所以就业率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职业道德素质.这些地区每年的毕业生在劳动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都是过硬的“双料复合型”人才,所以深得用人单位的认可。
而有些院校(这是一个事实,不可回避和隐瞒)为了提高自己的办学规模和影响,扩大招生,一味强调对学生劳动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甚至有的院校的“两课”教育教学还没有真正的形成规模,总是处于“被遗忘的角落”.我们不能不说这是造成这些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关键因素,所以高职学院要想真正获得有效的发展,在加强学生技能培养和培训的同时,更要加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要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途径,最佳的方式就是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可提高高职院校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竞争力,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技术应用型的人才。为了更好的落实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应做到:一要在“新”上有所突破,在跟准市场这条绳的同时,要有科学的预见,正确把握未来的毕业行情。加大对学生职业技能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力度;二要在“深”上下功夫,在高职“两课”的设置、内容的选择、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方面上有所突破的基础上,还要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三要在“实”上见成效,就是要在“新”和“深”基础上,抓好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研究.真正做到既然做了,就要真正收到实际的效果,不空洞、不虚化。
为了适应21世纪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就必须走出一条“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之路,为此,高职院校应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在使自己所培养的学生有一技之长的同时,更为主要就是要使目己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懂得如何做人和怎样做人,这应该是高职院校办学目标和方向。
2社会实践活动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2.1有助于高职学生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信念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适应21世纪人才需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必须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的灌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帮助学生找回社会主义新娘和理想。列宁曾经说过:“对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所以我们不能给各种资产阶级的思想制造闯人的“空场”,坚守我们的社会主义思想阵地,但又不能实行强制灌输,而应该为学生设定某种自认为必须接受教育的环境,从而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并在这一方面表现得非常清楚的就是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目前的高职学生,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人,对于他们来说,在社会主义信念和理想上表现出趋利性和务实性—社会主义信念和理想比较淡泊,出现了社会主义信念和理想的多元化,这都是不争的事实。正像马克思在1857年到1858年所写的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创造条件。”(3)当代高职学生更多的处在第二阶段,经历了“精神断乳”的苦恼和喜悦,逐步建立自己的新的思维视角—主体意识。他们的主体意识更多的强调人的历史的主体,强调自我的主动性、积极性、实践性和建设性,注意自己的亲身体验。在行为选择上,主要看“对自己是否有利”或自己是否获利;在理想与现实上产生巨大反差、困惑和苦恼,政治信仰的知与行的分离,甚至出现极端个人主义,使学校凝聚力弱化。为此,我们要在学校教育和理论教育中加强社会主义教育仅靠灌输是不够的,还必须变单渠道的教育为多渠道的网络教育,像我们有智力服务型、劳务服务型、勤工俭学型和参观调查型等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合力,而这最佳的途径就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到革命胜地参观或者到企业中生活锻炼,自我发现、自我补救、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从而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树立牢固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理想。
2.2有助于高职学生增强其杜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青年学生是最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一代人,他们也被称为中间力量,但是这些高职学生本身喜欢犯主观主义错误,缺乏对国情的了解,用理想的眼光去审视和看待社会和人生。所以平时有自视清高、评头品足的习气,可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马上就显示出信心不足,垂头丧气甚至急躁,混日子的情绪,缺乏对事情的冷静、准确的把握和应对重大变化的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意志薄弱、情感脆弱是现代高职学生的症状,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硬灌,而要转变思想,实行赏识教育和隐蔽性的思想教育,这样才能使其脆弱的心灵得以接受,防止排斥、逆反心理的出现,如何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蔽?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例如,我们实行十五天的军事训练就是要锻炼学生们的坚强意志,同时组织优秀学生和干部开展下乡支农活动,利用自己所学所长,帮助农民解决一些实际间题,从中也增强了同学间的协作精神,了解国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防止用思想政治教育大网硬性笼住学生,只有他们真正所想、所感,自己动脑,他们才能够真心接受,用现实来“唤醒”学生,从而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3有助于高职学生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养成尊重科学、尊重劳动的习惯,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培养奉献精神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西方各种思潮也在不间断的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并使其产生错误的观念,把自己凌驾于集体和社会之上,认为自我奋斗就能够打下一片天空、江山,何须他人,所以他们排斥其他人民群众,用阿Q精神把自己“精神贵族”身份与“愚昧无知的群氓”区别开来,个人主义泛滥。
现在的高职学生当中有2/3以上的学生生活、学习都是靠父母,无优无虑,也从来不进行劳动,他们当中很多人甚至认为有了知识,就可以赚大钱,不用劳动,一切都可以雇人来做,所以劳动被当作低人一等的差事,滋长了轻视劳动、蔑视体力劳动的错误思想。这些都使学生产生了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劳而获的思想吃掉了他们奉献精神,也啃光了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忘记了一切来源于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要把学生智力输出与劳务输出有机结合,即通过我们团委组织学生干部到乡镇进行义务活动,把自己所学知识贡献社会,还有我们的青年自愿者协会(简称青协)所开展的“服务一条街”的劳动服务活动,在实干中讲奉献,在创造中为人民服务,同时也通过大家共同努力,共同来完成所下达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在劳动中培养集体协作精神,无私奉献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4有助于高职学生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
在大学生的教育中包括三个方面,知识培养、技能培训和思想道德素质建设,这三个方面就构成大学生一个稳定的等边三角形,缺一不可。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与其他院校不同之处在于更多的是培养社会所急需的劳动技能型应用人才,因此需要有牢固的知识结构作基础,同时还需要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做后盾,在高职学生的培养模式中体现为一个正等边三角形(如图)。而这些方面的培养都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以亲身体会,从中感悟到人生价值,达到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的自我训练、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目的。那么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又是以学生为主体,在自愿的基础上,在独立的条件下进行的,极容易调动学生作为主体的内在积极性,在具体活动中能够真正发现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的弥补漏洞,同时也能够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自我修复和自我调试能力,真正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程的发展,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市场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超越了教育范畴,逐渐成为受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就业指导是帮助择业者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在了解了社会不同职业对于其岗位的要求后,再根据个人自身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合自身职业的一个过程。
就业指导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系列一门体现综合素质教育的课程,该课程的开设影响到大学生心理逐渐成熟及以后成才,顺利实现大学生毕业后适时就业,完成社会中合理的人力资源分配,促进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过程中的重要措施。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本文首先介绍该课程产生背景,在此基础上介绍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及案例,最后进行小结。
1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
我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始于2008年,当年毕业生人数达到历史新高。课程当初的开展,在学生中的反响并不强烈,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经历过走向社会、找工作等现实问题。
1.1课程的开设
在研究了国内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总结我校实践就业课程教学的不足,充分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构建出符合我校(应用型本科)实际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体系。
(1)大一阶段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16学时)。
(2)大四阶段课程: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择业技巧(8学时)。
本课程一年级就在学生中开展,首先帮助学生怎样正确认识自我,逐步了解社会需求与职业设置状况,尽快适应高中后的大学生活,树立明确的个人目标,指导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如何去做,理解所设立课程的内容,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采取积极手段逐步实践完善自己的规划。
课程(1)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自我、了解认识社会、职业锚的指向、职业素质测评机制、职业生涯规划、时间管理、工作世界观认知等。
在大学学习生活开展的同时,引入职业生涯规划,可以纠正当前学生离开高中就放羊的状态,用实际案例结合新生学习生活,逐步指引学生走上正确的目标道路,大学的学习内容相比于高中更加丰富,专业性较强,除了要学好课内知识,其他方面的知识也需要学习积累,一下脱离了集中管理的模式,有的同学非常不适应,自制能力欠缺的学生出现自由散漫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从课程的开始,就帮助同学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靠自己以及老师,克服上述困难,逐渐接近自己的目标,并不断为之努力。
学校也在适当的时候,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大赛,充分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风采。
课程(2)的主要内容:就业形势与政策、职业素养、个人简历的制作、面试礼仪、大学生自主择业与创业等。
在毕业前夕,进行就业形势与择业技巧的授课,可以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就业与创业过程中的理论知识,及相关的政策与法规;导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指导、帮助学生,学习基本的求职知识,为将来的就业与创业提前做好准备,提升个人步入社会的就业竞争力。
1.2课程的教学过程
对于一年级大学生来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与认识自我,适时引入职业锚的概念,能够让学生在认清自己的同时,对自己的职业方向有所确立;在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后,引入探索认识社会的概念,对于确定好的目标,需要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等问题,有针对性的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好后,怎样实现规划目标,其时间管理也很重要,教育学生在大学生活初期,养成合理利用r间,完成既定目标的习惯;教育学生从虚拟的游戏世界走出来,面对现实世界,推销自己,建立正确向上的世界观等。
在二、三年级的断档期,教育学生养成帮助同学的习惯,树立相互合作、团队完成任务的信念;学校适时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开拓大学生视野,逐步训练学生的人际沟通、团结合作能力;团队任务的完成,可以训练团队人员,自我协调分配工作,锻炼同学的组织领导才能、沟通协调能力等,在完成创新创业计划书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走出校园,步入虚拟社会,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年级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择业技巧”课程的开设,先把学校的就业形势与择业范围做个介绍,详细讲解就业形势与政策,对于学生上课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用往年就业案例进行详细讲解;在讲解如何找工作的过程中,重点讲解个人简历的制作和面试礼仪,怎样将自己推销出去,是一门很有学问的艺术;在工作过程中,基本职业素养的体现,可以为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为将来的职业提升有很大帮助;在最后,讲解大学生自主择业与创业的相关知识,为某些同学在自主创业过程中,排忧解难;学校还定期举行毕业生双向选择招聘会,进一步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中心,也为同学提供有力的扶持与帮助。
1.3课程教学在学生中的反馈
从一年级开展课程教学以来,刚入学的学生中,感到茫然的学生逐渐减少了,从综合大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学生基本完成了自我认知及时间管理的规划,心理调节能力有所增强,学校定期完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掌握学生心理情况的第一手资料,针对问题学生积极安排心理疏导,定期回访。
中期的断档期,由班级辅导员完成后续工作,双师型班导,可以很好的解决在此期间学生出现的问题。
毕业前的课程,为学生进一步确定自己的目标,及向目标如何努力,提供有力保障,其中面试礼仪的内容,可以很好地应用在学校举行的双向选择招聘会上,为即将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同学,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保障。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评价,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个人素质、沟通技巧及职业素养。在毕业前教会大学生如何调整个人心态与期望,就业过程中的社会与企业选择,积极调整自我适应社会,调整心态适应环境。教会同学初入职场,在缺乏专业从业经验的情况下,抱着学习的态度,脚踏实地,由头开始,踏踏实实地从最基层逐步成长,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2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平台,利于与学生沟通,便于后续工作的积极开展。
2.1思政与就业的结合
为了帮助学生在大四年更好规划人生,从大一到大四每年制定目标方案并且实施,有利于学生认清就业目标,看清就业形势,扩宽就业途径。与大四的就业课程紧密结合,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理解课程,熟悉就业政策和方阵,吃透就业程序,用最短最快时间完成自己的就业目标。
【关键词】和谐视角;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诚如列宁所指出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一定意义上说,一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就是一部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的历史。观念创新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不言而喻,问题的关键在于,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什么样的观念创新才能坚守其生命线地位?换句话说,和谐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该如何创新?
一、和谐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和谐是指事物或关系处于无对抗性矛盾的良好对立统一状态中,是事物稳定性和协调性的成熟表现,它体现在人的身与心、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等诸多关系的运动过程中,是事物发展的美好阶段。以和谐视野观照思想政治教育,或者说把和谐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视野的研究正方兴未艾。
(一)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综述
作为一门学科性形态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上世纪80年代才出现,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的提法与研究却不绝于耳,较有代表性的如刘献君(1986)提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观念的变革;沈壮海(2008)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探索;张耀灿(2010)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范式转向;上述研究在学界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对激发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继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做了贡献,无疑地,值得做进一步的深化研究,而就其实质而言,这些研究或多或少,或从侧面或从某个角度确证着和谐这一取向的价值。作为高位价值取向的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追求,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就更彰显其价值。因此,用和谐的视野去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就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和谐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的提出
观念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保持生命力的源泉所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关注观念的创新,把观念创新的研究看做本学科跃升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看待,并致力于寻找各种理论资源,力图实现观念的变革与创新。问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观念创新这一行为本身是否有“元”思考,即为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寻找其理念支撑及发展方向支持?事实上,诸多观念的创新并不遵循同样的理念,也没有遵循同样的逻辑发展路径,不解决这些根源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可能把握创新的方向,就难以实现观念创新的效用。据此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呼唤和谐的理念,实现观念的和谐创新,因此,本文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的和谐观,即和谐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
二、和谐是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的本质要求
观念创新源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创新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正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或环节存在缺陷、要素与要素之间处于不协调不和谐的状况,才产生了观念创新的需求,以期通过创新的观念推动实践的发展,达成修正、补充和协调的发展要求。据此,我们可知和谐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的目标,又是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的本质要求。
(一)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发展是观念创新的根本目的
观念创新并非无的放矢,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观念创新的指向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想状态就是实现和谐的发展,因此,观念创新的根本指向就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发展。观念创新来源于实践,蕴含着人类认识的新成果,带有时代性因子,可以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趋于保守、教条和固化的局限,有利于敦促思想政治教育反思不足,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开拓。观念创新的目的是通过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创新机制、优化资源,不断修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偏颇,弥补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或环节存在的缺陷,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发展。
(二)获取和谐的发展状态是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的内在要求
如前所述,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必须深刻认识到,和谐的人要靠和谐的教育来培养,而和谐的教育须有和谐的观念作为指导;不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将会引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不和谐。据此可知,和谐的发展状态既指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想状态,更指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本身的状态。亦即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本身的和谐与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之间是否处于协调和谐的状况同样重要。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会在观念的层面融洽地形成观念之间的张力,在相互协调与平衡重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发展。相反,观念之间的不和谐必将消解观念创新的效用,继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
三、和谐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
和谐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把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与和谐价值取向统一起来,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和谐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包括主体、内容及目的等方面观念的和谐创新。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和谐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承担者,主体对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承担的使命及完成使命所采用的方法手段的认识反映了主体自觉性的成熟度。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往往还囿于主客二分的模式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形式教育活动中主体的多元多样性,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不是一个,而是一个主体体系。即使是在主客二分的模式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也不仅是教育者独享,而是至少还包括国家、社会、特定集团或组织等主体在内。主体间性理论启发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其实是不同主体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把不同主体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视野,就产生了如何平衡与协调主体间关系的课题。在和谐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创新必须深刻认识到主体间的和谐共生共存问题,避免拔高特定主体,忽视其他主体的片面主体观。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观的和谐创新
与主体观紧密联系的是目的观,目的观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期望和价值追求,其实质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利益和诉求契合关系的反映。由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多元可推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亦是多元:既有实现国家统治思想为“占统治地位思想”的工具性目的,也有实现社会文化精神传导的载体性目的,还有实现特定集团或组织的政治性目的,更有实现个人发展的本质性目的等。毋容置疑,在阶级社会中,这些目的并非处在完全平等的地位,而是有其发展的序列,诚如马克思所强调:“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应该是国家、社会、集团和个人等多目的的统一,个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社会又是个人的集合体。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观存在着或过度突出国家、社会目的而忽视个人目的的倾向,或片面强调个人目的而罔顾国家、社会目的的偏见。用和谐的视野去观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观必须审视目的之间的动态均衡状态,通过国家、社会目的去引领集团和个人目的,以个人目的夯实集团、社会和国家目的的基础。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观的和谐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是思想政治工作目的和任务的具体化,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来说,系统、全面而合理的内容结构是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有学者认为,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弊端,即忽视按一定的层次区分不同的教育内容,忽视分阶段、分层次实施教育……同时,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多、杂、空、变’的状况,教育内容比较宽泛,内容之间相互交叉、重叠甚至抵悟,缺乏内容的科学组合和整体联系,内在逻辑性不强。”用和谐视野去审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观处于一种不均衡不协调的状态:理论与实践分离、学科化生存与现实问题诉求的分离、宏观理论视野的膨胀与微观技术视角的缺失等。要克服以上内容观发展的混乱无序及不均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观必须从根本上打破传统观念的局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观的和谐创新:通过沟通理论与实践——在实践基础上发展与创新理论,以理论创新观照实践;通过弥合学科化与问题意识——围绕现实的问题建构学科,在学科化过程中解决现实诉求;通过平衡宏观理论视野与微观技术视角——以宏观理论视野审视微观技术视角,以微观技术视角充实宏观理论视野。
参考文献
1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1页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种结构性的存在。”[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不同构成部分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力,各种作用力通过相互之间的协调与整合所形成的综合作用力,这种综合作用力是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服务的。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五个构成部分,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的过程中各自的地位以及各自所发挥的作用力是各不相同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进行解构,就是要明确不同内容部分发挥的是怎样的作用力。
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是一种认知性的教育,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思维方式的教育,思想教育的内容和作用决定了它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处于根本的指导性的地位。思想教育中的世界观,“作为人们对自然、社会、思维的总的看法,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人们认识和实践的方法论,并在此基础上制约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它在思想教育中处于基础和首要地位”[2]。思想教育具有探索性、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对于世界观的形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思想教育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中发挥着核心力的作用。
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鲜明的政治色彩和阶级性的集中体现。政治教育“主要是进行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情感、政治方法、政治纪律等方面的教育,重点是解决对国家、阶级、社会制度等重大政治问题的立场和态度”[3]。在性质上政治教育是一种方向性教育,具有主导性、控制性、倾向性和斗争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和性质决定了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主导和保障地位,这就内在地决定了政治教育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中发挥着主导力的作用。
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基础性的内容,它作为一种规范性的教育,涉及到提高受教育者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道德素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基础性的作用,道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具有渗透性、基础性等特点。道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基础地位,决定了道德教育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中起的是基础力的作用。
心理教育,是针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而提出的新课题,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重大课题之一。心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并使其形成学习的内在心理动机,完善自身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因此,心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中所起的是内驱力的作用。
法制教育,是社会对其成员进行法律常识、法律思想、法制观念等方面的教育,其核心内容是法律思想的教育,即一定阶级将其对于法的关系、规范和设施的观点,理论内化为受教育者本人的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教育。法律本质上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因此法律体现了突出的政治性和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法律作为一种调节人们的行动和行为的最基本的准则和最低要求,是保障人们正常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说道德能够维护和实现他人利益的话,法律则能保障他人的基本利益不受到损害。相应地,法制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中发挥着保障力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的地位和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能有效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它是党和国家对社会成员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在思想、政治、道德、心理诸素质方面的要求,是决定民族素质的重要方面。”[4]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种作用集中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所产生的内容力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要做到合格和可靠就必须要求我们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法制观念等方面都能够达标,能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作用,促进这五个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从而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能有效地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仅专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做,兼职的也要做,党政干部、共青团、妇联都要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才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样也是处在这个系统里面,各方面的内容资源都在发挥自己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形成之前,各方面的资源各自发挥作用,这样不但会出现资源的重复使用,也会造成资源的配置的不合理,造成各方面资源的浪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在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资源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发挥着一种沟通协调机制的作用,使各资源部门权责明确,并及时反馈调节,从而有效地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为受教育者的成长成才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全部过程所产生的综合效应所带来的有益结果,这种结果是一种肯定意义上的正效果,它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预期设定的教育目标在性质上是符合的。实现良好的正效果,单靠各个不同部分的内容难以实现最佳的效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合力作用,能有效地将不同的内容的分力凝聚到一起,拧成一股绳,一方面能够使各种力量之间实现有效协调,避免在方向上出现不一致而产生内耗的现象,另一方面能整合各种分力,形成整体大于各个部分之和的整体效应,产生分力之间简单相加无法达到的整体效果,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得到极大地增强。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的协调与整合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的内在协调
1.五种内容力相互协调的内在原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五个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五种力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的。这就产生了一个各种内容的作用力之间界限不清、职责不明的问题。因此,必须搞清楚各种作用力之间的相互渗透关系,并协调好五种内容力各自的作用范围和工作机理,才能有效地防止内耗,更好地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因此,五种内容力之间的相互渗透构成了它们之间相互协调的内在原因。其中主导力和保障力、核心力和基础力以及核心力和内驱力之间的相互渗透显得最为典型,下面就这三个方面展开浅显的探讨。
政治教育所发挥的力量既具有主导性,又具有保障性,它既能主导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政治方向,使其能稳定地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又能起到保障作用,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会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法制教育所传播的法律思想,是一定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法规是人们行为的最底线,人们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里面进行,简而言之,就是人的所作所为不能违法,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保障,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起到一个保障力的作用。但法律思想的阶级性,尤其是国家宪法所规定的根本内容,带有强烈的政治主导性,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主导力的作用。由此可见,主导力和保障力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思想教育所起的核心力和道德教育所起的基础力也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思想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世界观又是最根本的,它是人们对于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教育的核心力正是体现在它对世界观的形成所起的核心作用上。人生观和价值观与人的道德品质和素质紧密相连,人们对于人生的根本看法和人们进行价值判断的根本观念直接决定了人们的道德品德素质是怎样的。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价值教育,它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价值、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价值和他人价值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点上尤其体现了价值观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道德教育所起的基础力是思想教育的核心力的重要体现,而思想教育的核心力也在道德品质的形成中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体现了基础力的功能。核心力的体现包含了基础力,基础力是核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核心力和基础力之间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心理教育所形成的内驱力和思想教育的核心力同样有着内在的联系。内驱力的实质是在培养受教育者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使其产生强烈的理论需要,从而自觉地学习理论,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利用心理教育的契机,有效地渗透到心理教育中去。这种渗透必须通过对于受教育者的理论动机的培养来实现。歌德在《浮士德》中讲到“理论是灰的,生活之树常青”,理论是对现实的总结,它往往滞后于实践,然而理论又具有内在性、根本性、稳定性,能够指导实践的发展。内驱力的实现,必须大力发扬理论的优点,使受教育者感受到理论的巨大魅力和作用,从而产生对于理论的迫切需要。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系统的理论灌输,因此理论魅力的展现必须通过思想教育核心力的发挥来实现。反过来,内驱力的实现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从而有利于思想教育的核心力作用的发挥。一方面核心力能促进内驱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内驱力又有利于核心力的发挥。由此可见,内驱力和核心力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
2.五种内容力之间相互协调的内在机理。五种内容力之间既互相包含,互相渗透,又相互独立,各自在自己的范围内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的形成发挥着自身的作用。要避免相互渗透带来的范围不清、职责不明等问题,就必须对五种内容力进行有效地协调。五种内容力的独立地位正是通过相互之间协调来实现的,其中的每一种内容力正是在与其他的四种内容力的交互作用过程中才具有了自己的独立地位的。这种独立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是其中的任何一种内容力相对于其他四种内容力的绝对依赖中的相对独立。
五种内容力之间的相互协调应该符合如下机理:主导力是对于核心力、基础力、保障力和内驱力的主导,它的主要作用是将这四种力紧紧团结在一起,使任何的一种力都不偏离正确的方向,防止各种力之间出现内耗,使得整体的合力得到最大的发挥。基础力是主导力、核心力、保障力和内驱力的基础,任何内容力的发挥都是在一定道德基础上的,任何力的发挥首先要致力于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打好了道德品质的基础之后,再提高受教育者其他方面的素质。核心力是相对于主导力、基础力、保障力和内驱力的核心,它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的主体内容,是形成合力的基本力量。核心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中处于中心环节,这个中心是通过其他四种力对核心力的环绕来体现的。内驱力是产生政治思想需要、理论观念需要、法律思想需要和道德规范需要的内在动机,是实现主导力、核心力、基础力和保障力的内在驱动力,是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其产生持久学习动力,不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化的关键环节。保障力是对于主导力、核心力、基础力和内驱力的保障,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力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实现,保障其他四种力的有效发挥不偏离宪法所规定的根本方向和基本原则。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的外部整合
整合是系统科学中提到的一个概念。“社会整合指调整或协调社会中不同因素的矛盾、冲突和纠纷,使之成为统一体系的过程或结果。在此过程中,社会中各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要素,可以通过相互适应,共同遵守一种行为规范而达到团结一致,形成一个均衡的体系。”[5]社会学中的整合原理,同样也可以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的形成中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的整合,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作为一个系统,一方面是把系统内各要素即思想教育所形成的核心力,政治教育所形成的主导力,道德教育所形成的基础力,心理教育所形成的内驱力,法制教育所形成的保障力,通过联系、渗透、互重组综合起来,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发挥整体的最大功能;另一方面是在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系统的性质和特点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与其他系统一起,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既能够维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作为一种合力系统的完整性,又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系统的整体合力的一部分,参与到整体合力中来。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的有机整合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
1·从宏观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进行整体上的统摄和规范。
首先,对五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力本身进行统摄和规范。思想教育所形成的核心力,政治教育所形成的主导力,道德教育所形成的基础力,心理教育所形成的内驱力,法制教育所形成的保障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合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这五种力之间的相互交错形成几个力的平行四边形,所产生的合力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合力。五种力中的任何一种都对这个合力有所贡献,都是包含在这个合力里面的。但五种力之间的结合方式不一样,所产生的合力大小也不一样。五种力各自的功能和作用不同,所负责的范围也有所区别,如果没有一个自觉地统摄和规范过程,它们很可能会往不同的方向发展。力的方向不一致,就会导致内耗,部分力之间会相互抵消,从而影响到整体合力的发挥,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的有机整合,就是从根本上确立一个标准和规范,使五种内容力按照统一的方向和原则来进行,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的统摄整合,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的最优化。
其次,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系统和其他合力系统之间的统摄和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系统并不是孤立和封闭的,而是与其他的力的系统相联系而存在的,它一方面与其他的平行系统相互联系和制约,另一方面又和平行系统共同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合力这个更高一层的系统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的有效发挥,不能仅仅依靠系统内部的结构优化和有机整合,而且还必须与它的平行的合力系统保持方向上的一致,避免出现相互抵消的现象。因此,从整体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进行统摄与规范,还必须从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系统这个全局出发,对其子系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系统进行统摄规范,将分散的多样的子系统力经过统摄整合形成统一的系统力,生成新的合力。而只有经过了这样的一个统摄和规范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才不至于与其他平行系统的力相互抵消,从而从根本上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力的有效发挥。
关键词: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巨大进步和人的主体性高扬的今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难以顺应时展的要求,教育过程中的非人本倾向突显出来,并且已经显现出诸多问题。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与个人本位价值取向上存在失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政治教育为主,形成了以强调国家、集体利益为主要内容和个人绝对服从集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这种价值取向的严重失衡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人学空场”,这种无视人的需要,忽视人的权利,漠视人的发展的教育,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和初衷,导致了异化的人,片面的人的普遍存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实现由社会本位向以人为本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和新模式的转换。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地位与实际地位不相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认为对受教育者的教育是万能的,可以解决学生的一切问题,片面地夸大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否认、淡化、轻视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在教育实践中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重视,在教育实践中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往,我国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和以政治为中心的教育内容来教育和管理学生。学生与社会接触少,参与道德实践活动不够,服务社会的意识淡薄,以至于一些学生形成了知行不一的双重人格。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将学生看作容纳道德理论知识的“容器”,以说理和单向灌输为主,无视具体的、活生生的、充满个性的人,无视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的个别差异性,忽视行为和习惯的养成。
二、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教育中要发挥主导作用,这是已经为大家所接受了的观念,在实际工作中也比较容易做到。坚持主体性原则,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求教师认识和承认这一点以平等的态度看待学生、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目的。
(二)以促进人的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有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格和综合素质和能力。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贯主张。
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们衡量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任何一种理论创新和任何一种实践活动以及我们现在任何一种工作得失的最终标准和价值尺度。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的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条件。
(三)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活动是学生各种能力和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质和各种能力的形成,是其在实践中产生相应情感并反复体验和不断升华的过程,需要通过自我的主体性实践活动来完成。实践活动具有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完善的功能,它对于提升人们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不应把学生简单地看作接受某种现成答案的被动对象,而应加强实践性环节,鼓励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去参与教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等各种实践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
(一)两种教育模式的内容不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崇高的理想道德教育,以服从教育,规范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恪守本分为基本标准,以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为其调整范围。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个性教育、责任教育、人格教育为主要内容,并将道德调节的范围延伸至自我关系以及人类社会以外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不仅关注人的个体的发展,而且关注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二)两种教育模式的方法不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过程,即教育者由外而内地“给予”受教育者以道德价值与规范,其方法是“单向一维”的灌输和说教。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认为道德实践活动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其在道德实践中产生相应情感并反复体验和不断升华的过程,需要通过自我的主体性实践活动来完成道德实践具有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完善的功能,它对于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提升道德境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两种教育模式的目的不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道德规范的维护与遵守,强调理论化形态的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接受,以培养不逾矩的道德个体为目标,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其功能。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的统一,在强调维护社会系统正常运行和良性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尊重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力和创新精神,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社会而忽视个体的片面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主体性;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一、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黄昏
自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我国开始关注主体性哲学问题。主体性哲学关照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随着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建立,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被重新确定起来,其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并开始积极摸索其自身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确立起来。传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及时拨乱反正、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主体性哲学具有的唯我性缺陷慢慢为人所知,主体性哲学视域下的单子式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也也日益凸显。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老套,思维方式单一
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主导者通常排除他者的介入,否认不同意识在真理问题上的平等权利,并且执迷于主客二元、非此即彼的说教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知识的权威"、 "理性的化身",通常会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以教育者为中心,将受教育者置于被动学习地位,过分注重单向灌输,而轻视了平等的交流
(二)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实际
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重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体系化、规范化、制度化,而往往忽视与受教育者的生活和思想实际相结合。只注重理论内容的灌输,而忽视了受教育者对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导致受教育者在社会实践中动手能力和交往能力的缺失。受教育者作为知识吸收的工具,丧失了自主性,所学的知识脱离了实际生活,无法指导他们的实践,也就无法实现其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
(一)能够开创生动活泼、富有活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面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尊重且鼓励被教育者对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任何问题发出质疑,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受教育者对一些思想观点的辨别和讨论,是一种民主活跃气氛的开始,可以营造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活力局面。课堂上教育者传授知识的形式多种多样、趣味盎然,可以充分调动被教育者的积极性,让大家有兴趣加入其中,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营造良好的教育局面。
(二)注重贴近生活,彰显人文关怀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充分贴近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生活需要,把体现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日常生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不断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现实经验的营养。教育方式也依照受教育者的不同情况和特征灵活多变。
要解决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必须建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把受教育者置于和教育者同等的地位,尊重和发挥双方的主体性。
三、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马克思曾指出:"光是思想竭力表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迈向思想。"[1]这要求我们从思想走向实践,用实践验证思想,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理念的现实合理性也应当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实现。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与教育方法
1、对话互动法。
对话互动法是随着全球化应运而生的,适应日趋多元的现代社会的需要,符合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求的一种教育方法。对话互动教育方法摒弃了传统灌输教育方法的各种弊端,其核心是平等、尊重、理解,强调主体间的话语交流、心灵沟通和视界融合,可以促成教育主体间真正的理解。
2、角色体验法。
角色体验法改变了传统的学生客体地位。通过角色体验法可以使教学变得立体、生动和丰富起来,学生在课堂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体会角色的内心感受,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能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演也能使其他未参与的同学通过观察从中得到感悟,获得自我的提升。角色体验法还能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相处。传统的师生关系在"一教一学"过程自然地形成了一定的隔阂,而角色体验法通过表演的方式能拉近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1、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必须立足于生活世界。
思想政治教育应切实放弃种种不切实际的过于理想化的目标,从那种定位于"高、大、全"的、抽象的理想主义的目标回归到现实生活中。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忽略了在生活世界中的意义基础,这种脱离生活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甚至"使思想政治教育沦为只有认识,缺乏情感;只有知识,缺乏信仰;只有言说,缺乏行为;只有空洞形式,缺乏生动内容的活动。"[2]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取材于生活世界。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理所当然源于人们的生活世界。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长点和作用点,是它的唯一基础。离开了生活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将走向虚无。"[3]我们应尽可能让非日常生活的理论内容回归到日常生活中,融合到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之中,形成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使其为人们所理解、所接受。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2.
[2]闫艳.交往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摘要:“微博”“微信”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工具,在大学生交往过程中十分普遍。也把大学生带进了“微时代”。“微时代”的到来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范围,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同时也很大程度上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以及思维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以个新的挑战,也是一个新的机遇,在“微时代”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的进行思想政治是一个迫切的任务。
关键词:微时代;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和机遇
“微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摁钉领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带来了很多影响。
1、帮助思想政治教育拓宽了时空范围
微时代环境下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互动性和开放性都有所增加,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像以前主要在课堂上展开,思想政治教育走出课堂,走到手机,更长时间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手机的简单操作便利了思想政治教育这,通过手机就能了解学生的动态,根据学生的状态可以及时的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
微时代的显著特点就是充足的信息量。微博、微信是大学生互相交流的平台,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库,进入页面之后,就可以看各种各样的信息,还可以对公众公众号就行关注,了解最新的消息,以及在公众号中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筛选信息,寓教于乐,帮助大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下学习。
2、 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灌输式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迫于学校考试压力不是主动的接受。“教师上面讲,学生下面睡”的现象在各个高校普遍存在。互动性强的微时代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微时代的即时性,开放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告别过去单一的灌输式,让学生十分自愿的加入到教学实践中。
二、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1、 大学生思维方式和心理发展受到影响
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就是大学阶段,大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是也容易被社会上一些不良的思想影响,容易迷失方向。微博微信是大学生进行交流思想,情感宣泄的一个平台,但基于网络时代的信息真假难辨,大学生很容易接收错误的消息。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传统权威地位受到挑战
高校教师在之前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是绝对权威的,但是“微环境”把教师从绝对至高无上的地位上变成了另外一种地位。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方式和教学内容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也缺少网络上面最先进的信息和热点。这样教育者就没有原来具有的优势了,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适应大学生的变化需求,提高专业素质随时准备迎接新时期的挑战。
3、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受到冲击
微博、微信的出现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是严峻的挑战,劲劲靠着的理论课以及传统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面临新的形式。微时代的信息传播迅速,大学生苛刻根据自己的兴趣关注网站,进行自我的教育,也可以互相对话进行交流。大学生已经不再被动的接受教育者的灌输,自觉主动的学习。利用“微时代”的优势,创新工作方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首要解决的问题。
三、“微时代”背景下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1、丰富“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微时代大学生获得新鲜事十分的方便,传统的课堂上的内容已经很难满足大学生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所以课堂上的效果已经不太明显了。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次的含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利用好微时代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2、 改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微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要增强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跟上时代的潮流,用于接收新鲜事物,熟练运用微博、微信这些新兴的传播工具,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个人魅力,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队伍,鼓励优秀的教师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辅导员一起正确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其教育目的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决定了其目的的政治性。列宁指出:“在各方面的工作中,我们都不能抱着教育不问政治的旧观点,不能让教育工作不联系政治。”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政治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政治意识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总体设想,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一种主观意识。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只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其次,政治意志性,阶级社会里社会意志过程表现为以国家为中心的政治活动。政治意志过程的主体是经济上占主要地位的统治阶级,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过程中,统治阶级作为主体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并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性质
首先,从理论的角度看思想政治目的的性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一种主观意识,它显示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其次,从实践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始终受到自觉的目的的支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成果的预测和追求,它内在地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确立原则
(一)人的主体性原则
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的活力来源于人的活力,人的主体性以及主观能动性使人能不断认识自然和社会规律,并按自身的需要去改造自然与社会,使自然和社会更适应自身的发展。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时要体现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授社会规范与培养能力和个性有机结合的原则
传统教育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传道”,不重视培养人们的能力和个性。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绝对清晰、绝对纯粹的善于正义的观念,成为意志的主要目标,按照这些观念,性格的内在中心――人格的核心――决定性格本身,并把所有任意的冲动推回去,这才是道德培养的目标所在。”社会规范的教授与个人能力和个性的培养互相联系,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必须把教授社会规范与培养个性和能力有机结合,协调统一。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应具有社会批判性
了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制约的复杂性,这需要对复杂的社会制约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批判。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没有社会批判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其目的也就毫无意义。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
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更具有操作性,还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进行目标细化。
目的和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目的是应达到的效果,目标是要达到效果的量化指标。目的与目标有共同的结果,但是目标更侧重于可量化。目的是目标的中心和指导,决定着目标的最终发展方向,目标使目的更为具体并具备可实现性,它解释着目的的各个因素,目标可以是多个、多方面的,他们整体构成了目的。因此,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更具有可操作性,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进行目标细化。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目标操作,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制定符合长远目标的近期化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多样的,可区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远期目标规定了国家各个行政部门、各单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远期目标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要经过长久的努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应该在远期目标的引领下,制定出每个阶段的具体目标。完成各阶段的具体目标,远期目标便指日可待。
(二)简单、奖抽目标转变为具体可行目标
过于简单的目标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目标会无法实现;目标抽象化则会无所适从,同样得不到理想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制定的过程中既要根据人的愿望、要求等主观情况,又要与客观环境相结合制定出具体可行的目标。这样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化。
(三)把理想目标与现实的行为目标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