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课标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历史 教学有效性
一 、前言
从小学至初中,历史课一直以副课的方式存在着,学生对待历史的学习态度基本上是调节式,自由散漫。高中历史课的地位因为高考缘故骤然上升,学生们一时难以适应,面对历史学习无所适从,或当成调剂或死记硬背,最终都不能收到满意效果,尤其是在新课标改革环境下。作为历史教师,最需要钻研也是最为头疼的就是新课标下如何增强历史课的教学有效性,如何摆脱教师苦口婆心,学生只当做和尚念经的困境。历史教学组经常召开教研会,大家见仁见智,一起交流学习,分享经验,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探寻历史教学之路。经过多年的个人探索以及参考众多教育家的各种见解,总结如下。
二、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以及分类的整体解读
开展有效教学,势必在明确的教学目标引导下进行。因此,要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及分类进行详细的了解和正确的解读。在新课标当中,对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分别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主要方面来阐述对学生培养应达到的总目标,并对如何实现这三方面的目标在内容标准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三位一体”课程目标可具体表述为:历史知识与能力目标,历史过程与方法目标,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笔者认为,“知识与技能”是课程目标中的基础部分,学生只有实现了“双基”目标才能进一步发展;“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实现了该目标则更有利于其他两个目标的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三个目标并不是单独存在、逐一实现的,而是相互贯穿,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目标的始终,该目标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意义重大,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体现。
三、通过挖掘教材来拓宽学生视野
任何教学活动都需要以教材为参考,虽然教材因为版面、选材等因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过,教材可以延伸,教材可以挖掘,师生在挖掘教材过程中,可以化有限有无限。历史教师如果仅仅死扣教材,只是传授教材知识,一来无法带动课堂气氛,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无法适应新课标要求,三是不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更多地去引导学生掌握历史课程学习的方法;同时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让他们有机会对知识点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必须为学生拓展更多的历史知识来源,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可借助互联网和图书馆的资源,来丰富历史课堂的学习内容。挖掘教材不仅仅依靠教师自身来完成,更多的是指引学生进行自主挖掘,比如让学生利用一定的课余时间,去查阅历史资料,甚至建议学生在假期去历史名胜风景区进行旅行性访问,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历史学习机会和方式,培养学生关注历史,尤其是乡土历史的情感,增强学生的乡土情愫。
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营造浓厚的历史学习氛围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有创新,要建立个性化历史课堂。单一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多元化,并进而充分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方式,来实现新课标提出的教育教学目标。所谓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势和价值。历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能力来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既是学生个性化的还是教学内容个性化的还是教师个性化的体现。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充分发挥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学校给予的教学条件,将教学内容展露无遗,创建高效、和谐的历史课堂。
五、提高课堂讲评以及练习质量,教学效果要及时巩固
课堂有效性提高的方法有很多,可以体现在任何一个和课堂有关的细节中,而其中的教学效果巩固是极为重要的方法,如果不能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及时巩固,所有努力都将付诸东流,前功尽弃。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很多历史课堂缺乏相关的课堂检测,往往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记忆。必要的课堂练习和检测是巩固学生对知识掌握效果的一种手段,教师对这方面需要予以重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少量的课堂练习,并通过精彩的讲评来化解知识难题。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采取的机械背诵课文内容。做作业抄课本。课堂答问念课本等举措,显然是与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纵观近几年的历史高考出题来看,并不会直接出现某一历史问题,而是要将新情境、新材料、新问题和历史联系起来,所谓以史为鉴,要求学生做到运用已知来解释未知。所以,历史教师要非常注重提高讲评和联系质量问题,要在学生知识活学活用方面狠下功夫,由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小结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要适应新课标要求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可以说,新课程改革给予任何一个学科的老师都是机遇和挑战。作为一名老师,绝不能止步不前,而是要不断更新知识库,与时俱进,否则就是误人子弟。历史教师要正确解读和领悟新课标的精髓,以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能力。当然,教学理论钻研能够发挥作用,还需要有具体的实践步骤。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甚至会让历史教师泄气,但是我们不能放弃,要相信新课标是科学的,只有按照新课标要求进行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历史知识,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戚晓莉.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J]. 中学教学参考,2013,15:56.
关键词:文明史观 高中历史教学 整合
一、高中历史课程与文明史观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教材内容的变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以课标为依据,采用课标“模块?专题”式的历史课程结构,古今中外贯通地编排。这种变化拓展了历史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传统的通史体例,人为地将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分散在不同的模块里,结果导致学生学习后感觉知识很散乱,时空观不强。另外,由于知识编排跳跃性大,造成学生知识连贯性差。[1]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自学、多视角分析问题、中外对比等能力,这要在其初中历史学习后具备了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考察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等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展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对古代朝代顺序了解不清、部分重大历史人物张冠李戴等等,严重缺失上述的学习能力。[2]
因此,基于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教材存在的种种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教材观以及处理教材的能力,思考怎样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大胆合理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并进行取舍增减,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对课本的超越,真正落实新课改。
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历史新课标、新教材吸收了许多新的学术成果和史学观念,文明史观是其中的一种。文明史观由来已久,以文明视角来透视整个人类历史进程,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共同推动人类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文明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因而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它为诠释历史提供了一种视角和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用文明史的范式解读新课程体系,适应近年高考命题用文明史观阐释人类历史的命题机制,对高中历史教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3]
二、以人民版必修(I)、(II)、(III)为例的探讨
(一)教材的整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I)、(II)、(III),我们大多将其理解为政治史、经济史和社会文化史,多按其顺序来教授,但是这样会割裂历史的完整性。如讲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必然要讲到新兴地主阶级、私田的出现、土地政策以及法家的思想等等,但这一主题的内容在必修一,而有关经济、思想方面的内容却在必修二和必修三,这样不便于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因此,根据文明史观的内涵,笔者认为对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的整合可借用数学中的纵坐标和横坐标。纵坐标就是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而横坐标就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同时可掺入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对比讲解,这样既有利于具有时序特点的通史体系又没有打破现行的专题史教学。
总之,对于教材的整合,可以以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为主线,并说明这一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融入一定的现代化史观),再串之以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可掺入中西方文明的比较,突出文明的交往、融合与多元性(融入一定的全球史观)。在整合的过程中可以从历史时期、地区等不同的角度入手,多层次的整合教材、方便教学。
(二)教学的整合
教学整合,即把一些零散的历史事实、结论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通过教学达成教学目标。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
1.以加强时序联系为目的的整合
时空观是历史学习的要素,但是在教材编写中,为了适应专题的分类,具有因果关系的历史事件往往被切割开来重新编排。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清历史事件的先后关系,须按时间顺序加以重排。这种整合一般针对具有因果关系的内容进行,如此整合,是为了更好地揭示其内在因果联系。[4]
2.以说明高中知识点为目的的整合
高中历史学习专题是在初中历史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它们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但现行的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更注重结论性阐述,史实部分有所削弱,在教学中不能过高估计学生的知识基础,对部分内容要加以强调,才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了解。这种整合一般针对历史背景知识在课本上没有适度展开的教学内容进行,某些条件下,这样的整合因为偏重叙事讲述,也可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5]
3.以对比为目的的知识点整合
这是在教学过程中最常采用的整合办法,一般采用列表比较。其好处在于可以把纷繁的头绪化为对比性强的条目,知识点的有序可以加深对所讲授知识的理解。这种整合一般针对若干有可比较性、并可加以深入分析对比的知识点进行。
4.以突出核心问题为目的的知识点整合
现实的高中历史教学仍在为高考服务,听从高考的指挥棒。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常规考试中不常出现的知识点加以处理,目的既是为了缩短学时、突出主干,也是将相对更重要的知识点进一步厘清与突出。一般来说,常常把某些教材内容处理为另一部分教材内容的背景材料,或让学生自主归纳。这种整合一般针对在考试中不占主要地位、但在教材编写中又占较大篇幅的内容进行。一般来说表现为提炼历史背景,但也可表现为总结历史结论。[6]
综上所述,由于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近年高考命题机制中文明史观的引入,以及课改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用文明史的范式来整合教材、教学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朱汉国,马世力等.历史?必修一、二、三[M].北京:人民出版社
[3] 易克萨维耶.罗日叶著.整合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 范晓云.中学历史课程的整合教学[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6).
[5]王立.试析文明史观与高中历史教学[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1,(7).
[6]王光宇.基于文明史观的高中历史教学初探[D] .苏州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11
1.初中历史教学的弱化导致学生根基不牢
历史学科在初中阶段长期被视为“副科”,受到冷遇和不公正待遇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偏见。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初中阶段除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学科外,其余学科都是陪衬,历史自然也是陪衬学科之一,这是几十年来“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二是考试导向。就目前中考科目的设置来看,绝大多数地区对历史等“副科”,或采取开卷考试,或部分成绩进人中考成绩,或作考察科目对待,等等。基于考试的导向,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本身以及学生自己在对待历史等学科的“教”与“学”上都会大打折扣。三是师资短缺。由于前面所述原因,导致初中阶段历史等“副科”教师残缺不全,普遍的现象是专业教师留不住,留住的教师不是专业。这些原因导致学校不得不削弱历史等学科的正常教学,这样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极其有限就是一种必然。所以,学生进人高中,尤其是课改后的高中历史学习,他们就很难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针对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的这一问题,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其一,彻底扭转初中阶段历史学科的弱势地位。端正办学思想,矫正办学行为,明确办学目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让每个学生每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不能人为地制造学生学习“空白”和发展障碍。
其二,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改革方向应尽可能服从于高中阶段的发展要求,初中历史课改是高中历史课改的基础,高中历史课改是初中历史课改的延续和发展,二者应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忽视其中任何一方都会给课程改革带来极大的伤害,高中历史课改将会有始无终。
2.学生难以适应初高中历史教材编排体例的不一致
高中课程标准历史实验教科书在编排格式和教学行为方式选择上,与初中历史教材有根本区别。一是教材编排体例上,初中历史教材以“通史”式手法编写,高中教材以“模块+专题”式手法编写,这种“模块+专题”式历史课程结构,其优点在于让探寻的问题集中、重点突出,密切与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经验,强调学生自主发展,探究学习,构建自我知识体系,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其缺点在于割断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不便学生阅读,知识跨度大,跳跃性强,知识间缺乏必然的内在联系。如,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古希腊、古罗马的政治制度既无关联也无可比之处,这种安排迫使学生在学习这一专题内容时,要不断转换时空概念,努力适应变化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此同时,高中新课标历史教材知识的专业性更强,容量更大,难度更深,其中有大量新的历史专业术语和历史概念。二是教学行为方式上,由于初中新课标历史教材与高中新课标历史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有较大差别,初中历史教材以教师讲授课为主,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必修模块,一类是选修模块,这就决定了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初中教学方式区别较大。因为,高中历史教材除去三个必修模块外,还有六个选修模块,对于大多数在初中阶段习惯依靠教师“喂养”的学生而言,自主选修不仅给高中学校和老师增加了更大的压力,学校和教师会面临五花八门的选修方案,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且学生也不能做到择其所需、学有所用。
针对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的这一问题,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发展的连续性和文明的传承性。基于这样的认识,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应当在初中新课标历史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增减和拓展,逐步实现初、高中历史教材在编写体例格式和教学行为方式上的无缝对接。高中新课标历史教材不应该完全背离初中新课标历史教材的基本属性,彻底改变学生十几年来养成的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样滋生出的新格局会给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带来一定的震荡。
3.滞后于高中课改的考试制度改革制约着课改进程
众所周知,高中课程改革不是为高考招生服务的,而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必将影响甚至根本性地影响高中课程改革。有人说,只要有考试存在,就存在着考试引导教学的事实。这话一点不假。不从根本上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再科学、合理、先进的课改方案,也会沦为高考的附庸,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先期实施高中课改的省市已作了很多有益的考试改革探索,但就眼下的形势分析,全国高考招生考试改革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和成熟的成果。不少省市每年都在探索高考改革模式,但遭到的质疑和非议远比改革所取得的成绩更令人关注。这明显反映出考试改革滞后于课程改革。没有成熟的高考招生改革框架,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依然会受到现行高考模式制约,仍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枷锁。那么,费尽心力推行的高中课改,也只能是披上一层体面的外衣,课改也只会在漂亮改革理念下而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所谓“以学生发展为不”的教育思想也将成为一句时髦的空话。
针对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的这一问题,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高中课改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其核心价值取向是开发个体的发展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传统的高考模式,固定了人才选择的标准,规定了统一的人才竞争模式,限定了人才发展方向。突破旧体制下的招生框架,从制度层面到操作层面构建一套适应新课程背景下,全新的招生考试模式,改变传统的高考唯分数论、唯总分论观,在人才选择的方式上、标准上和培养途径上,由单一性向多元性发展。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有利国家选才的前提下,尽可能给高中课改和大学选才以自主空间,努力探索国家主导、大学主体、高中主教的选才办学模式。
4.教师教育观念的难以更新影响了高中历史课改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并非教师的知识储备、职业精神、教学手段、教学艺术等问题,而是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的根本转变,这是一次教育观念的大变革。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我们的教师去掉几十年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全新课改理念,并在这种理念指导下,逐步完成其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教学评价的全面转变,这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绝非一日之功。人的观念是最难转变的,但观念一经转变带来的效果却是惊人的。因此,高中历史课改的艰巨性,并非在于教师的知识更新,而是教师的观念更新。这需要作艰苦的培训工作。
针对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的这一问题,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实施全员培训。要对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师进行思想观念大洗脑,通过集中通识培训,让教师明确历史课改的指导思想、基本任务、功能变化。
其次,实施重点培训。一方面抓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的培训,让这部分人尽快成为新课程的排头兵、领头羊,通过他们去帮助辐射影响身边的其他教师。另一方面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观摩课改起步早的地区的成熟经验,为后起地区教师提供借鉴范式和样板。
再次,实施整合培训。主动争取与课程先进地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联手,整合培训资源,扬长避短,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和远程教育功能,架设“空中培训课程”通道,寻找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的契合点,尽量缩短教师单兵探索课程改革模式的路子。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一、前言
在高中教学阶段,历史学科教学不但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还对满足高考需求,提高文科学生高考成绩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基于这一分析,高中历史作为重要学科之一,其教学质量是关系到整体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对高中历史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认真总结高中历史教学特点,从培养学生历史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入手,做好高中历史教学,满足高中阶段历史教学需要。
二、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应注重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含有丰富的历史故事,因此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带着问题仔细读
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是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教学实际,保证教学实效性。要想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就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阅读历史故事,并从自己的角度总结历史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这一基础上,老师应对学生的结论进行指导,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在自我阅读中得到持续提高,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
2.提问讨论受启发
通过学生仔细阅读以后,每个学生都会对历史事件产生自己独特的看法。在此基础上,老师应优化课堂提问环节,应针对历史事件合理设置问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老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之间开展大讨论,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讨论最后,老师应对重点问题进行提问,并对学生的观点加以引导,使学生的错误观点得到纠正,使学生能够从提问和讨论中获得较大收获。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问讨论环节很重要。
3.思考总结求深化
高中学生由于年龄原因和学习基础不同,在思考能力和总结能力方面还有所欠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要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能够找出不同历史事件的规律和发展脉络,从而达到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内容的目的。基于这一需求,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思考总结能力,并力求思考总结能力的深化,以此来保证课堂教学取得积极效果。在这一要求下,高中历史教学应加大课堂指导,提高学生的思考和总结能力。
三、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新课标要求下,学生不但要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知识基础,还应在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获得较好的培养。基于这一需要,高中历史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应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历史教学与其他科学教学不同,同一历史事件在不同人的眼中会解读出不同的答案,学生的思维能力,决定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程度。基于这一分析,高中历史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向学生灌输正常的唯物历史观点之外,还要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思考,使学生能够对历史事件拥有独立的观点,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使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认识能力。所以,高中历史教学应认识到思维独创性的作用,应注重对学生思维独创性的培养。
2.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现代社会是鼓励自由化和个性化的社会,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具备正常的知识水平之外,还要鼓励学生拥有独立观点,并保证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提出前人所没有提出的观点,做到标新立异。基于这一认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应在充分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理念,使学生能够具备独立的研究能力和总结能力,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目的。
四、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应积极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
考虑到高中历史教学特点,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引起足够的重视,应立足高中历史教学实际,积极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
1.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
在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时,我们应积极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应在师生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所以,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关键。
2.确定学生感兴趣的课题
在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过程中,为了保证整个培养过程取得积极效果,我们应确定学生感兴趣的课题,老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应从专业角度指出学生研究过程的不足,使学生能够在短期内获得能力的迅速提升。由此可见,确定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是保证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
3.鼓励学生开展并参与社会调查
高中历史与其他学科存在一定差异,从学科特点来看,高中历史与社会发展联系更加紧密,要想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参与到的社会调查中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本领,达到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有效开展。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要想取得积极效果,就要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入手,把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原则,重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满足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守霞.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林区教学.
\[2\]朱惠艳.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3\]周道友.如何在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体会.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4\]董振刚.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探讨.才智.
一、新课标的特点
1.体现基础性。所谓基础性,是指普通高中教育仍然属于基础教育,历史课程仍须体现基础教育的特性,仍须培育超越最基础、又非专门化的历史基础素养。高中历史课程区别于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性体现在它所特有的课程整合上,即把高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通过模块的综合化进行了学科内整合。这样既突出了基础性,又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解决了基础知识间的衔接问题。
2.突出时代性。所谓时代性,是指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特别强调社会化、素质化和个性化的要素,历史课程应反映这种时代的要求,履行其培养既有丰富知识、较强能力又具高尚情操、鲜明个性的高中生的义务。
新时代的高中生,其社会化一是表现于生活知识的社会化,个体能具备对各种社会活动的正确认识和参与能力;二是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能够接受社会对其成员的个人行为所给予的规定,并通过这些规定的约束而形成与他人的和谐关系;三是价值观念的社会化,将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利与害等的判断能够内化成为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念;四是理想目标的社会化,能够把那种与社会目标和发展相一致的理想视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学会实现奋斗目标的策略和方法。
3.增强选择性。所谓选择性,是指高中历史新课程以模块化设计增添了多样性和灵活性,具有了较强的可选择性。卢梭说:“没有选择的教育是野蛮的教育。”课程标准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选择、关注选择,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没有选择的教育只是盲目的训练,只有尊重选择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是因为选择是人的基本素质,学会选择是信息时代的要求。高中历史学科设置3个模块为必修模块,其他6个模块全为选修模块,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学科层面拥有两种选择权:其一,在获得历史学科的最低学分后选择最高学分的权利;其二,即便要获得同样的学分,学生也可以选学不同的模块。
二、新课标的实施策略
就教师而言,要顺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参加继续教育,充分地了解新课程,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依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1.研读课程标准,建构教学目标。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是实施教学的基础和关键,而历史课程标准是教师探求教学目标的源头。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第一个步骤应该是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性质,理解课程理念,体会课程设计思路,明晰课程目标,根据课标建构每一课教学的具体目标(即“三维”目标)。
2.转变课程观、教材观、课程资源观。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国家明确规定,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制度,课程管理也由国家统管制逐步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的分权决策制。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必过分强调教材的权威性,不必完全忠实于教材,而应将教材作为一种材料和资源,作为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师不应该仅仅是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执行者、使用者,而应该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本地历史课程资源。历史课程标准认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用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通过编写校本历史教材,有利于教师成为学校课程的研制者、开发者,形成正确的课程观、教材观、课程资源观。
3.认真研读教材,做到在课标指导下的对教材的全面把握。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它不再过分地追求学科本身的完备和高深,而是把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根本理念。新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为师生创造性地教与学,留有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为对历史学习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新教材从内容到形式上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设置若干学习主题,展现不同的学习视角和问题视角,有利于高中生拓宽视野,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键词:课改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应该坚持理论知识与客观实际的结合、知识灌输和德育教育的结合,这是其自身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要达到上述要求,历史教师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增进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与之同时还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于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刻领会新课改要求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自助学习方式。在教学的探究中,不论是学生的自我探究还是老师的传授,都是首先需要老师在真正地领会了新课标、新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备课、综合把握、灵活运用;再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协作。
二、创新运用高中历史教材
如果说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教学内容呈献方式的扬弃和变革,那么,先决条件必然是思想观念的解放与更新。课程目标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课程内容注重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倡导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历史课程标准在课堂中能否得到有效的实施,历史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历史教师在心理上接受标准,改变教师“教教科书”的观念,而代之以“用教科书教”的观念,转换自己的角色,既要改进教学方法,同时也要对教科书进行重新认识,提高教学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切实执行标准,才能充分发挥标准的作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
三、不断学习,做好学生的榜样
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历史教师如果只懂本专业而对其他学科缺乏相应的了解,将会很难胜任此项工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在历史方面是专业,还要对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劳技、美术、音乐、体育的相关知识都要有所涉猎。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教师的终身学习、旺盛的求知欲将成为学生身边最现实的示范和榜样。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创新能力也会得到发展。
四、培养学生世界意识并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和学习,让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事物,对待事物的发展,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学会理解和尊重各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传统历史,吸取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逐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通过对历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能正确科学客观地认识到当代政治变革是由当今社会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造成的产物,并能做出科学的评价。要求学生自觉搜集、和运用社会生活和人类经济活动等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各个阶段发展的不同模式,正确意识到在漫长的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是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的,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过程。根据历史的发展和现实状况,科学认识我国现有国情,认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树立正确对待历史的科学观,最终使学生变成具有世界意识与开放意识的现代公民。
五、重视实践教学
历史学科应该注重知与行的统一,注重历史理论和客观实际的结合,所以,教师还应该注重实践教学。历史虽然讲解的是过去,但是与现在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全国各地都有很多历史遗迹。历史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到一些历史文化气息比较浓厚的地方去参观,感受那里的历史底蕴,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除了组织学生去参观历史古迹之外,教师还可以按照学生的年级以及学生的课题的不同,带学生去工厂或者农村进行调查或者参观访问。例如,在讲到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的历史时,教师就可以把学生带到农村去,让学生观察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回学校之后可以让学生通撰写调查报告或者个人感想等等。
六、关注学生的成长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长,教师在关注学生成长的同时,对自身的学养提高也要高度重视。不光要琢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还要努力探索课改的方法、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向专家型学者发展。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并结合新课标,总结出历史教学的:“了解――理解――见解”“三部曲教学”模式,这对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广大教师要以新课标为依据,积极探索课改经验,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并进行理论升华,以期形成独特的个人教学风格。
总之,教师要把握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不断深化新课程理念,不断吸取新的教学方法,不断自我创新,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同时,加强学习方法和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爱国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汉国.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J].历史教学.2003,(10)
[2]钟启泉,安桂清.怎样理解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学[J].2005,(8)
[3]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高中历史;反思;对策
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反思来源于对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深刻认识。当前我国的高中历史课堂整体效率有待提升,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的要求不再只是知识的学习,还要完成思维的创新发展、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高中历史课程的现状反思
(一)制度的不完善。高考问题是学生、学校以及家长在高中阶段关注的最重要问题。目前我国高考采取的是应试教育制度,以分数论英雄。与此同时教育部提倡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其创新思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想要大量的招生,需要以升学率来吸引家长与学生的注意力,而升学率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成绩。所以学校会对成绩有尤其重视。相对语文、数学等主要课程,历史课太不显眼。所以在课程安排上大都课时较少,教师每节课的教学量很大,光是讲完课本知识都已经竭尽全力了,如何使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创新思维的锻炼及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教师教学理念有待改进。历史课程的学习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对过去进行反思,让他们深刻的知晓“落后就要挨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道理,在今后的生活、学习及工作中能有远大的理想及积极的态度。目前许多教师将历史课程当做语文课,在课堂上让学生背诵大量的教科书内容,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历史教学始终要坚持的是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只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历史是非常不明智的。
(三)教材内容政治色彩浓厚。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多种多样,需要学生对此有全面的了解最终形成自己的判断。这是锻炼学生思维及综合素质的高效方式。但是从当前的高中历史教材中,可以看出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其中存在很多思想灌输内容,这对学生的未来思维发展十分不利。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对策
(一)贯彻落实“人本”思想。“人本思想”的核心是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具体需求为基准实施教学工作。并通过引导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堂中来,自主自发的完成历史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想要贯彻落实“人本”思想,就需要教师充分认识新课程标准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在课堂上要相互尊重,在课堂下还可以互为好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己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课堂设计、选择课堂内容。无差别的看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注重对其的差异性培养。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要有足够的重视,充分认识到教学工作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尊重学生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完成自身的基础引导工作。并做到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二)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对历史教育来说是影响教学工作开展的核心因素,且是对课堂的有效性评判的基本依据。新课改中对学生的要求不再是以分数论英雄,而是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历史教学工作中也要贯彻落实该项政策法规,不仅仅重视在课堂上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注意的是许多教师在解读新课标思想时,认为当前知识的传授已经不重要了,这是错误的。知识是学生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只有学生在不断获取知识的途中产生疑惑后,在寻求疑惑的解答方法是才能达成对学生思维及能力的锻炼。
(三)科学利用教材。我国高中历史教材的使用范围广,需要顾及的因素有很多,所以不可能面面俱到。此时就需要教师合理的利用教材,将教学内容与自身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教师本身要对教材进行透彻的分析、研究,通过自身对教材的不同解读方式,完成对教学内容的确立。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教材的本意,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延伸。例如在讲解《理性与自由的启蒙》与《在民的政治启蒙》是,由于这两节内容有许多的相通性,教师可以将其联合开展教学工作,加深学生对启蒙运动的整体印象,使学生对启蒙运动有清晰的概念,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当前科技的发展十分讯速,我们历史教学工作也要对科技进行合理的利用。例如使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直面历史,直观的感受到我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一定程度上来说,多媒体技术起到的作用是教材不能比拟的。例如,在讲解相关内容时,教材上只有图片与数字,这不能让学生有清楚的概念,明白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影音资料,通过声画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到的实况,感受到这份屈辱,铭记耻辱,奋发图强。
结束语:综上所述,我们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上,要正确认识历史课程的作用,让历史的作用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还要注意创新,与学生同等的发展自身创新思维,使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进行的更加深入、更加高效。并同时完成对历史课程本身问题的思考,推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左兴才.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兴趣教学法探究[J].学周刊:A,2011(11)
[2] 刘黎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实践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5)
一、初、高中历史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的差异
1.教学目标
初、高中历史课程新标准均包含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注重结果和过程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评价要求”等方面的理念。但高中历史明显有进一步的提高,增加了“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和课程设置的多样性”等理念。同时,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方面,梯度要求差异较大。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初中历史要求掌握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注意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历史则要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注重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历史要求学生在探究与合作学习中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知识,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基本规律。高中历史侧重于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初、高中历史均把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放到了首位。初中历史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科学态度、健全的人格。高中历史突出了对人文精神、世界意识的培养。
2.教学内容
初中历史侧重于对历史进行感性描述,中国史和世界史各自分块,着眼于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讲、听写、识图、阅读、理解和记忆能力等。高中历史则突出理性分析,必修内容以三大学习模块、25个专题的形式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更加关注了学生发展的均衡性和选择性,要求学生会多角度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认识历史与现实和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内在联系,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辅之于多达六个模块内容鲜活、形式多样的选修内容。选修内容供学生选择,目的在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高中教学内容打破了历史学科传统的知识体系,改变了编年史体例,很明显,高中历史中外史合编的专题式教学模式取代了初中历史的通史式基础教学,具有容量大、跳跃性强的鲜明特点。
二、有效衔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1.教学内容的衔接
对于初中已出现过的重点历史知识,我们在高中教学中既不能简单重复,更不能视而不见,避而不讲,而应从已知过渡到未知,充分利用原有知识,找到突破口,经过启发思考,进行深化和拓展,为高中教学服务。如在讲到必修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内容时,笔者先设计了一个小专题式问题:1、近代中国的任务是什么?2、完成了哪些民主革命任务?哪些没有完成?3、有哪些教训和启示?4、以后是哪个阶级何时如何完成的?经过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堂讨论,通过引导,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相关内容,初中历史知识灵活迁移到高中教学。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从初中简单地“死记硬背”知识,过渡到高中比较、联系和理解等新要求。
对于初中没有作为教学重点,学生了解不够的知识,而在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有效的补充,以利于掌握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初中没有涉及到或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点,高一教学可增加感性知识,激发学生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如相关的电视、电影或科教片等的片段,创设一种具有历史真实感的特定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中的感知、想象、联想,产生共鸣。当然,如果能提供合适的情景材料,又通过设置新情景,提出新问题,进行启发诱导,在增进了解新知识的同时,又训练材料解析题的审题答题的方法,提高信息阅读、搜集、概括、分析和论证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不失为“一箭双雕”的好做法。
根据实际情况,开学时在高一新生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通史知识的专题补课,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
2.教学方式的衔接
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大差异,初中学生思维主要停留在形象思维或者是较低水平的经验型抽象阶段,初中历史强调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高中学生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逐渐趋向成熟,需要我们全面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同时,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后,许多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师生交往、积极互动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而高中历史教师由于会考尤其是高考的压力,教学方式改革发展不均衡,可以说并没有真正突破瓶颈制约。知识和能力相辅相成,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又是进一步获得知识的条件。笔者认为初中历史教学在创设历史情境、夯实知识基础的同时,要将能力培养一以贯之,分层次有步骤实施。高中历史教学特别要落实课程改革理念,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师生关系,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呼声的倾听者,让历史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气氛。要有意识培养学生新的学习观,引导学生认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对历史学习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具备“我能学”的独立学习能力,提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一步一步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3.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历史内容较为简单,许多要求局限于理解和记忆的层面,机械记忆的旧方法在初中历史学习方式中还相当大的影响。高中历史内容多,跳跃性大,课时安排较紧,如果仍沿用老一套学习方法,学生倍感困难,无法适应。因此初中历史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首先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大胆回答提问、认真做笔记、课后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书写工整规范等一系列基本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历史的前提。其次,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如开卷考试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要教会学生勾划知识重难点、理顺基本的知识网络以及掌握相应的解题答题基本方法。高中历史教学在上述基础上,则进一步深化到学会归纳、分析、论证,学会探究和质疑,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用逐渐有机结合起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学会阅读,筛选历史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对情景材料的解题答题能力有质的提高。从被动学习的方法到主动学习的方法的积极过度,显得尤为重要。
4.初、高中历史教师的衔接
【关键词】高中历史 有效课堂 以学定教
新课标要求高中历史在讲解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们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自主参与、接受、反思学习。因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摆脱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根据学生们实际的能力基础和认知水准,确定具体可行的目标进行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笔者将从指导学法、课外链接、重塑教材三方面入手,谈谈如何提升历史课堂有效性。
一、授之以渔,指导学法
由于传统观念和现实学习的影响,使得大家长期以来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将其看做副科,因此导致学生历史知识掌握单薄、学习意识不足。为此在实际教学中,高中历史老师要先采用一定的指导方法让学生们端正对历史学习的态度,然后用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们学习,有效提高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效率。
比如,我在讲解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这一章内容时,先让学生们整体阅读大致了解这一单元的内容,学生们初步预习后我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本章内容,学生们回答说:“1487-1521年新航路开辟,其间1502年世界市场雏形出现,由此16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还是殖民早期殖民活动并进一步开阔了世界市场使欧洲经济发展加快,因此到18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蒸汽时代到来,到19世纪70年代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由此到来。”学生们自己发表意见后,我就各部分内容细致的为学生们进行了讲解,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各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影响以及各事件中的代表人物或代表国家。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们自己预习并口述大体内容的方法,使学生们在学习到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学习历史。同时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使学生接收记忆能力得以改善,有效提高了学生们的历史水平。
二、课外链接,拓展思维
高考对于高中生的历史知识素养要求很高,同时对于高中生而言历史课本上的知识无法满足学生们的认知水平。因此,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挖掘课本内容的同时,能够有效的链接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还能有效的开发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兴趣。
比如,我在为学生讲解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中《从蒸汽机到互联网》这一课时时,为了让学生更牢固的掌握知识,我首先要求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查找资料或者通过网络收集从蒸汽机时代到互联网时代期间科技发展的代表物。课堂上我要求学生结合课本知识阐述自己收集的信息表述自己对于这些变化的感受。学生们纷纷积极的发言: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开始,世界就在物质需求的推动下不停的进步,首先是电力取代蒸汽,其次是灯泡的发明,再到互联网和第一台计算机的发明等等都是为基于人类对于物质的追求。根据学生的这一认识,我引导学生从对人类社会必要性和对国家的影响思考现当今的经济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拓展自己的视野,还能够掌握更多课本上潜在的知识,学会学习。
三、二次搭建,重塑教材
随着历史学习的开展,学生们对历史知识已经有了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和学习,然而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多也容易导致学生们混淆或遗忘部分内容。因此,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对课本知识进行有效的二次搭建,从各角度看待事件、找寻事件间联系,构建知识框架,整体把握内容,实现重塑教材。
比如,我带领学生们回顾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章内容时,要求学生们回顾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以及各时期儒家代表思想及主张,学生们思考完后我让其中一个同学来概括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明清时期儒家的思想及主张者。学生回答说:“春秋与战国时期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主张仁义,秦末汉初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北宋发展成为程朱理学,南宋提倡陆王心学,之后李贽的离经叛道、黄宗羲的抨击君主专制、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王夫之的唯物思想使儒家思想变得活跃。”学生回答完自己的问题后,我就学生回答的列成了时间事件结构表,让学生们清晰了解儒家思想演变过程,了解中国古代儒学的主要思想。
通过搭建知识网络的方法,使知识更清晰明了,既可以使了解这段历史的学生记忆更清晰,也可以使不了解的学生对知识点清晰明了。同时二次搭建也使学生们更加了解课本内容,有效重塑了教材、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由此可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来制定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轻松的理解教学内容,同时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有效的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及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荣宏亮. 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J]. 新课程导学,2015(6).
[2] 陈绍唐. 优化教学设计,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基础教育研究,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