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范文

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

第1篇: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C 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现状

        C 语言程序设计集抽象性、逻辑性、实践性于一身,在教学过程中解决好这三性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习压力。传统的C 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大多是纯数学的抽象案例,这对于高校学生,尤其是独立学院学生而言,既抽象又枯燥无味,因而难以理解和接受,起来自然没有动力,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不佳,不能真正理解程序设计的精髓,进而普遍反映C 语言难学。如何借鉴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技术,转变教师角色,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成为教学改革当务之急。

        二、独立学院学生素质特征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它有自己独有的特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其目标,学生的素质与普通高校学生的素质特点又有一定差异性,若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数学生的课堂听课情况不容乐观,注意力难以保持持续集中,如何保持较高的课堂效率也就成了每位教师所面临的一道难题。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一方面通过走访有经验的老教师,了解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当面交流,对独立学院学生素质情况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与认识。

        针对独立学院大多数学生一方面学习自觉性不高、依赖性强,往往满足于课堂上所学,缺乏刻苦学习精神,但另一方面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又十分喜爱,笔者根据其活泼、好争辩的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了教学改革,使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有了显著提高。

        三、教学改革的重点 

        根据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及独立学院学生的素质特点,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通过对传统的“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实践,变老师主导型教学为与学生交互型学习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尝试先进的教学手段,首先,对教学用例进行了调整,用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原型进行讲授。其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将实验环境搭建于课堂之上。从备课——上课——上机实践,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很好地解决了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结果表明:教学改革后,课堂气氛活跃了,开小差的同学少了,听课效率上去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也加强了,课外主动学习的兴趣浓了。进而,程序设计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程序设计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过程,这就要求在教学时注重对学生的编程能力培养。而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靠强化、靠反复上机实践去体会和理解的,是通过理论结合实践,不断启发、引导,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与时俱进的教学体系实现的。在教学之初,首先给出 C语言的用途以及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指出当前流行的 Unix操作系统等基本上是采用 C语言实现的,许多网络及单片机、嵌入式系统以及各软件开发平台与 C语言的相关性,强调了 C语言的基础性和实用性。通过介绍,学生明白了该课程的重要性,对学习该课程产生了动力,增强了学习兴趣。在课程教学计划的制订中,我们注重加强实践与训练环节比重,按 1∶1的理论课堂教学与上机实践时间进行配比,还强调了理论教学内的实践环节,使得实践课时数实际上超过理论课时数。教学强调一个“练”字,学生通过反复实践,增强了学习信心,课外也自觉学习了。

        在教学中,注重把教学重心放在解决问题的算法分析上,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算法的实现是围绕内存展开的,所以,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通过强调冯·诺依曼结构下的计算机运行机制,强调了内存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内存分配及缓存机制的实质。这样,在讲授数组与指针、结构体变量的内存分配时,学生理解就相对容易多了。在案例的选择上,我们通常采用生活中的趣味性、实用型的诸如水果拼盘问题、超市 POS、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等相关模块进行教学。例:引入循环时,通过用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同学准备围绕运动场跑十圈,请另一个同学帮忙计数,要求每跑一圈告诉所跑圈数信息。用通俗易懂,既能吸引学生,又易形成互动,活跃课堂,提高课堂效率的案例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注重从直观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渐进地学习,既避免了许多教材主要是数学化抽象案例的弊端,也避免了学生在学习语法知识的过程中既要用心掌握好相关语法知识,又要分散精力去思考数学实现,从而减轻了学习负担,提高了学习热情。通过对案例实现过程的分析,引导、启发学生逐步理解与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使整个学习过程下来,既能轻松掌握语法知识,又能在分析与解决问题上有所收获。最终通过各案例相关模块实现融会贯通,加深对程序设计的结构化、模块化设计思想体会,真正达到学习 C语言程序设计的目的。

   2.教学手段的改革 

第2篇: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范文

关键词 食品分析 教学改革 理论教学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eficiencies and Reform of Food Analysis and Testing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Teaching

XIONG Shuangli, WEI Ming, HAN Zhenqiong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Sichuan 621010)

Abstract Food analysi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urses in teaching system of food quality determination and control. This paper firstly stated some deficiency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of food analysis, then mainly presented some corresponding reforms and explorations about course system and content, varied teaching pattern, and examination method.

Key words food analysis; teaching reform; theory teach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食品检验、品质管理与新产品研发等工作是所有食品类企业的重点工作岗位,每年有50%以上的食品加工与安全类人才从事相关职业。因此,食品分析与检验类课程是所有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营养,以及食品安全等专业的基础与必修课程,也是食品及相关专业学生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食品检验工综合考核的一门最重要课程。为培养出完全能满足企事单位要求、创新性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不管是本科教育还是专科教育,各高校都非常重视该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国家级、省级,以及校级建设精品课程非常多,发表的相关教学改革论文也有30余篇,国内外相关教材也不少于20余本。笔者在认真学习各级精品课程建设、教材,以及期刊论文的基础上,①②③④结合自己所在教学团队多年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就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等方面的不足与改革探索进行概述,仅供广大教育教学者参考。

1 食品分析与检验理论与实验课程体系与内容的不足与改革探索

食品分析与检验是学生掌握食品质量检测与控制的重要课程之一,其理论性、实践性与应用性极强,一般高校都设置32学时左右的理论课程学习和24学时左右的实验课程学习。主要内容包括一般成分、食品添加剂、有毒有害成分,以及包装材料的分析等。内容非常多,56个学时不可能完成全部内容的学习。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都主要完成一般营养成分和部分食品添加剂和有毒有害成分的分析,主要介绍相关成分的分析原理、步骤与注意事项,内容单一枯燥,与其它课程和相关法律法规脱节,没有充分阐述各成分的测定意义,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加之课件缺乏动画、视频等音像资料,学生很难准确理解测定原理与步骤和测定技巧。多年的教学发现,很多学生到大四做毕业论文,甚至部分考入的研究生连标准曲线都不会做,有的还在用坐标纸画标准曲线,教学内容与方式需要及时更新。部分学生在创新研究与毕业论文反映出对数据处理掌握不够,对有效数字的保留、多数据统计分析都存在较大问题。

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更新和细化,针对薄弱环节调整教学内容与重点,主要表现在:(1)在开设食品物性与感官评定课程之前,我们单独设置食品感官评定一章内容,重点介绍感官评定的方法与数据处理,并结合食品实验数据处理课程,开设相关实验,提高学生感官评定的学习质量。开设食品物性与感官评定课程之后,该门课程主要系统介绍食品感官评定与物性分析的理论知识,在食品分析实验中开设相关综合设计性实验,提高两门课程的学习质量。因此,笔者认为,在没有食品物性与感官评定课程的高校,应最后单独设置相关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监测食品品质的综合能力。(2)结合食品试验设计的学习内容,重点介绍食品数据的记录与处理,如有效数字的保留、准确度、精确度、标准误差和标准偏差等的含义与表示方法,并多举实例分析,尤其是往年学生的出错数据记录与处理。(3)理论课程内容包含一般成分分析,强调一般成分分析的重要性、必要性,并强调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安全法、食品营养标签规定等法律法规对食品分析与检验的相关要求,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讲述食品添加剂与食品污染物时,要多举目前新闻网络等媒体和广大群众都关心的典型食品添加剂事件与食品污染事件,说明添加剂与食品污染物检测的种类和意义,详细介绍重要的典型的添加剂如苯甲酸、亚硝酸盐、重金属铬和汞等的来源、测定意义、原理、步骤与注意事项等。(4)在课程内容中充分体现现代食品检测技术,比较标准化的、经典的、规范化的传统标准化检测技术与现代检测技术之间的优势和缺点,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新型分析检测方法建立的创新思维,并能根据食品产品检测要求,合理选择检测方法。比如最简单的水分测定,一般经典方法可能为常压干燥、真空干燥法和蒸馏法,讲解时能和现代食品红外水分检测技术相互比较,充分体现现代技术的快速便捷性,以后学生在大规模测定水分时,可能就会选择后者,不会选择一般干燥法,费时费力。(5)样品预处理好坏是食品检测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在学习各成分测定时,尤其注意样品预处理方法的介绍。食品原料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组织、固态与液态、动物与植物产品等,即使水分测定也不能马虎,如蔬菜、豆类和肉类三种原料的预处理方式完全不同,如果都参照风干豆类样品的预处理,也就是简单粉碎,将会显著增加蔬菜和肉类样品水分测定结果的误差。(6)食品分析与检验实验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纽带,是食品分析与质量控制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实验课程内容的设计不能简单取决于理论课程的学习,应根据食品分析与检验和所在学科整个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设计,多年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证明,首先就是实验内容的设计,目前我们实验内容主要包括一般营养成分分析(水分、蛋白质、脂肪、灰分)模块、添加剂亚硝酸和二氧化硫测定模块、牛奶中青霉素和油炸方便面中丙二醛的测定模块、食用油/肉制品/乳制品综合设计性检验模块。实验内容涉及面广,选择对象为日常生活中常见食品,由基础到综合,模块化教学,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典型食品分析与检测方法,显著提升了该门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教学质量。

2 食品分析与检验理论与实验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不足与改革探索

结合课程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学生学习兴趣与效果截然不同。过去,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分别主要为“师讲生听”和“师讲生做”的方式。由于内容本身枯燥,加之学生对很多术语与设备不太熟悉。总是似懂非懂,对于实验课程,反正有讲义和老师在身边,边做边看边问,课堂上基本能学会机械的实验操作。但是,对课程与与实验内容没有融会贯通,不能坚持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多年的学习与教学改革探索,形成“他导―互导―自导”的教学方式,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显著提升。首先,在课程学习之前,将所要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学习内容,包括讲师讲授、学生课外学习和实验讨论内容等全部告诉学生,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特点和安排提前预习和学习,有助于学生系统了解本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增强学生的积极性。由于本门课程学习内容非常多,教师讲授部分主要针对重点典型成分进行系统讲解,为学生提供学习思路与方法,首先形成“他导”的教学方式。在各模块学习过程中,布置相关课外课程论文与课堂讨论,让学生自主积极多方面学习,并通过讨论,教师点评等方式形成“他导―互导―自导”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实验课程,互导和自导至关重要,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实验原理、最大程度地掌握实验操作步骤与技巧等。

另外,食品分析中某些检测项目如水分、蛋白质、脂肪和灰分等,耗时长和操作步骤相对简单等。如果每个实验都单独安排学时,存在等待时间过程过长,学生聊天、实验效率低,严重影响实验课质量。模块化教学中将水分、蛋白质、脂肪和灰分类长耗时项目放在一个模块,也就是将四个实验作为一个实验项目,也就是食品中水分、蛋白质、脂肪和灰分的测定,可以统筹利用时间,让学生系统掌握常见营养成分的分析测定方法,着实提高实验效率与实验教学质量。

3 食品分析与检验理论与实验课程考核的不足与改革探索

一般地,理论课程考核主要包括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前者主要包括平时作业与考勤等。实验课程主要是实验报告和形式化的实验技能抽测。考核相对单一,少部分学生认为只要期末考试成绩及格就能通过本门课程的考核,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为此,我们改革后的理论课程考核主要包括平时成绩(课程论文、课后作业、课堂随机测验、口试、考勤)和期末考试(试题库),每次平时成绩记录后立即公布,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平时成绩,做到公正公平。另外,教师要认真批改每一份报告与作业,对于平时作业较差的学生,可以让其修改,并鼓励学生修改。通过多次交流学习,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习质量显著提高。同时,教师可以随时发现学生学习和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更正。实验课程的考核包括课前预习报告与口试、现场操作、卫生整理、实验报告四部分。根据实验前的预习报告,结合学生操作前教师的讲解,随机口试测验,通过后方可进行后面的实验操作。实验操作过程中,仔细观察学生操作的规范性、正确性,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以及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三废处理与卫生保持情况,并随时询问学生试验相关问题,现场给分并公布成绩。对于实验报告,要求小组数据共用,但必需自己处理数据和撰写实验报告,尤其写好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与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也就是讨论分析部分,对于写得不好者,可以重写,重新评定成绩。这样,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也满意,尤其是可以提高学生自己的总结能力、创新实践与写作技巧等。

总体来说,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教学改革效果与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但改革是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总体目标仍就是通过革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方法等,最终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创新思维,系统深度掌握本门课程的相关内容,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仍然会集中广大教育教学者的智慧,不断改革探索,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西南科技大学2013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3xnkf09)

注释

① 张英华,王喜波.关于《食品分析》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林区教学,2012.6:8-10.

② 顾红.食品分析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8.8:33.

第3篇: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范文

通过对相关文件的学习和理解,充分认识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运动的差异,从素质教育的大环境出发,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能动,以适应现代社会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构建科学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

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充分理解学校体育教育的真正内涵,区别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实质,明确体育教育是以育人为宗旨,以学生身体健康为根本,并获得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

三、优化课程结构

1.根据课程目标、转变体育教学课程观,使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把在体育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要求的课外体育活动和社区体育活动相结合,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

2.注重体育课程结构中多学科知识内容的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运动意识和技术的传授,而且要把支撑体育教育学科成长,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和运动行为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心理学、保健学、人体科学、社会科学等相关知识贯穿于理论教学知识讲授之中。

3.充分体现课程结构的灵活性和选择性,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必修课程,根据学校各方面实际情况,增设符合课程目标的选修课;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康复保健课程,重新组班上课,以满足学生对运动锻炼的需求。

4.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努力钻研教学方法,拓展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运动水平、兴趣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

四、构建新的体育课程组织形式,更新教学内容

1.课程的组织形式体现多元化,在保证国家规定的体育必修课的同时,从学校师资、场地设施、环境等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设置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和理论知识课程作为选修课,同时,成立各单项体育运动俱乐部,为部分学生提供发展空间。

2.体育课程内容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手段,课程内容设置应从传统的竞技运动项目概念中解脱出来,根据高校体育课程培养目标要求,结合学校师资、场馆设施及实际情况等设置丰富多样的课程,有利于实现课程内容多元化、科学性。

3.课程内容设置以学期为单位进行阶段划分,并按学期制定阶段教学内容学习要求以及考评内容、方法和标准。对需要设置必修课、选修课的同一运动项目,制定四个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体现教学层次递进,实现或满足部分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兴趣要求及技能水平的提高。

第4篇: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范文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 护理教育; 研究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14.054

体验学习理论(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1]由美国著名教育家大卫・库伯提出。该理论强调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和情境,让参加者在参与过程中观察、反思和分享,以此实现知识、能力以及态度的提升与重构的一种全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促进了教学过程中“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移。

《护理学导论》作为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涉及了护理学科的性质、基本理论及护理人文素养等方面的众多内容,学生只有通过切身体验和感悟反思,才能真正将蕴涵于知识中的情感、精神纳入自己的内心深处、进入个体内在的精神世界从而形成职业素养。笔者所在医院于2011年申请大学教改立项,在《护理学导论》课程中进行试点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笔者所在医院2010级护理本科某班共60人为研究对象,采取体验式教学模式。

1.2 教学实践方法

1.2.1 教学准备阶段

1.2.1.1 教师的准备 构建体验式教学课程体系。(1)设计课程模块。在对《护理学导论》课程的知识体系、教学大纲、教学目的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四个知识模块,并对每个模块注入相应的教学知识点。即护理学的发展及相关概念模块,相应知识点为护理的概念、护士的角色素质要求及护理程序、健康与疾病等;护理伦理及护理相关法律问题模块,相应知识点为职业道德、护理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和规范、生命伦理学、护理立法等;护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模块,相应知识点为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基础、护理工作中的常见人际关系、人际沟通障碍及技巧、健康教育等;护理文化与护理理论模块,相应知识点为文化背景对护理的影响、医院的文化环境、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护理理论等。(2)确定体验形式。在大量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各门学科常用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和手段,根据每个模块的学习重点和教学要求的不同,选择最能与之相适应的体验形式,如主题演讲、热点案例研讨、情景剧模拟、角色扮演、人物访谈等,同时收集案例素材及相关影音视频资料。(3)制定评分标准。例如演讲及汇报评分标准、见闻交流评分标准、热点辩论评分标准、角色扮演评分标准、案例分析评分标准等,以小组为单位记分。

1.2.1.2 学生的准备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体验式教学模式”,将体验式教学的设计思想、理论依据、教学目标、组织形式、活动意义等告知学生,并进行体验式学习所需技能和方法的培训。如文献检索技术、网络使用技巧、反思报告的撰写及案例情境讨论如何开展等。

1.2.2 教学实施阶段 (1)完成相应模块的理论部分学习。考虑到学生多年的学习习惯和实际接受能力,每个知识模块的重要知识点仍以传统课堂讲授式进行(理论讲授占总学时计划的1/2)。(2)完成相应模块的实践体验活动。将学生按每10人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各项主题体验活动。(3)建立过程式学习评价体系。评价在课程进行中贯穿全程,每个学习模块均有1~2次不同方式的考核,通过学生的体验报告、辩论表现、情境剧的设计和表演质量、演讲水平的高低、团队协作情况以及听课出勤情况等多项指标给予动态地评分和监测。(4)成立课程质量监督小组,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监督小组是由特邀督导专家、课程负责人、学生代表组成。督导专家负责随堂听课、检查课程进度,对课程的质量进行全面监控。课程负责人主要负责备课,不断完善和修改教学大纲;组织设计各项实践体验环节及制定评分标准等工作。学生代表负责定期召开学生教学信息反馈会,广泛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建议与意见,并对收集的教学信息及时反馈。

1.2.3 教学效果评价 课程结束由督导专家主持完成教学效果评价工作。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让学生以不记名方式填写。问卷包括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两个方面,由14个条目组成。共发出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60份,回收率为100%。

2 结果

学生在进行体验式学习后学习态度与学习效果的调查详见表1。

3 讨论

3.1 体验式教学的特点与优势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体验式教学的特点在于:(1)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习的自主性,重视学习者自身的感受和领悟,让学生参与教学,主动探究护理的问题、原理与方法,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收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学习的主体。(2)强调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感受、领悟和反思的过程,这个过程以个体自我“体验”为基础,促使学习者在体验过程中的不断成长和完善,这与我国目前倡导的素质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国内外研究结果均表明,体验式教学在建立学生主体课堂、加大信息输入和语言产出、培养学生自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均高于传统教学法的学生[2-4]。本研究结果也表明,学生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等方面满意度均较高。此外,以小组为单元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为学生融入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研究将实践体验教学手段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之中的做法,既保证了学科知识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克服了《护理学导论》课程因传统的讲授方法给学生造成的抽象乏味、理解不透、感触不深等教学问题。课后问卷调查显示,98%的学生认为多种形式的体验实践“能加深对学科知识点的理解”;95%的学生表示“喜欢这种教学方法,可继续实施”,并且“对多种体验形式感觉很生动且印象深刻”。同时,本研究中87%的学生都认识到“相关章节理论知识的课前预习十分重要”,提示其主动学习意识得到了提升。但调查也发现,有30%的学生认为“增加了学习负担,每次上课前都感到有压力”,原因可能与体验式学习有大量的准备工作需要学生在课下独立完成有关,如影片赏析、剧本的编写、情境剧的排练及人物访谈等。提示体验式学习法暂不宜全面替代传统教学法,而应当循序渐进,使其逐步适应。同时,要通过前期的教学方法宣传与培训,指导学生掌握各项体验实践的方法与技巧,并指导学习团队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协作。

3.2 体验式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及对策

3.2.1 从学生方面入手-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由于体验式教学模式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有别于传统的被动填鸭式教学。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由“要我学”为“我要学”转变,是课题需要突破的关键点之一。首先,要通过前期的教学方法宣传与培训,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体验式”学习。同时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程组在前期大量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最终选择适合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几种体验教学形式,如主题演讲、热点案例研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人物访谈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入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作用,诱导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有效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3.2.2 从教师方面入手-提高教师教学组织能力以保障体验式教学顺利进行 由于中国学生多年养成的学习习惯与国外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师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准确控制理论教学和体验实践活动的时间,保证课程知识点的系统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协调统一,这对教师课堂组织能力和课后的督导能力是极大的挑战,也必将极大促进教师的职业成长。

参考文献

[1]沈国丰.大学生体验式学习过程与方式倾向性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3(1):106-108.

[2]王国强.体验式学习理论及其对成人教育的启示[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23(3):4-5.

[3]曹佩升.体验式英语教学模式设计及其理论建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l2(1):82-83.

第5篇: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范文

论文摘要: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分析其对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有益启示,提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教学的落脚点,具体包括: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中关注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建设中预设学生学习的情境条件;在工程实践课堂教学中营造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高等学校普遍重视工程实践教学,由于传统思维习惯的影响和学生兴趣爱好的多元化,单纯依靠增加实验设备投入很难达到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因此在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应用教育理学的相关原理,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运行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以本科自动化专业为例进行讨论。

一、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

在教育理学的诸多学习理论中,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均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实现这一模式的路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人的整体性研究为基础,崇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在:组织教学活动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选择学习材料要关注其对学生的意义和价值;推动学习进程,要带动学生自己引导自己、自己评价自己、学会怎样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需要学生自己建构才能获得知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无法由他人代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三方面的观点,首先,学习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是学习的基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学习是一个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途径,前者是学生把外界环境的新信息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后者是学生针对新环境中的信息,调整和改造原有的认识结构,因此,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认识结构的数量扩充和质的提升。再次,协作活动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起重要作用,学生的学习应摆脱传统习惯下学生孤立学、教师一言堂的状态,应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合作共同完成。

二、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工程实践教学的启示

启示之一: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人格独立,具有创造能力、适应时代变化、最终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因此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要始终把握尊重学生的价值这一根本底线。本科专业学生应强化工程能力训练,工程实践能力薄弱的学生在社会上没有竞争力,就不能最终充分发挥作用,人的价值就无法充分实现。因此必须改变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构建系统的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启示之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有意义的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积极组织和实践的结果。两个方面的原理均揭示,只有学生正确了解所学内容是有用的、有价值的,学习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在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与学生未来的职业技能紧密衔接,紧扣本专业岗位群的社会需求。同时设置若干专业方向,让学生有选择的空间,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启示之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理解总是与其已有的经验相结合,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建构新的理解,因此学习的过程还要关注知识和技能的连贯性和教学内容的情境性。建构主义倡导自上而下地展开教学,即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提倡情境教学,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这些原理的相关启示有两个方面,一是工程实践课程的设置要采取顶端设计方式,采用总揽体验、分项训练和综合实践等形式,形成总体一分项一总体的格局。二是实验室建设要尽可能体现工程场景,使用真实的工具和对象,以工程中真实的任务训练学生。

启示之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不同理解,可以通过学习者的相互合作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协助学生建构意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生在“做”中学,自己评价自己,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学习,教师只是顾问,是学生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合作者。因此在工程实践课程中采用“支架式”教学方法,教师以启发、演示、提供问题等形式引导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自主地进行探索,鼓励学生交流,与教师进行互动。

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工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1.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中关注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根据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以及人才成长所必经的发展阶段,集中实践教学体系宜设置五级层次,从初级到高级依次为认识性实习、操作技能性实训、工程能力单项训练、工程能力综合训练、毕业设计。第四层、第五层体现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由高一级能力培养向低一级能力培养提出需求,由低向高逐级提供保障。这样的设计思路对学生可以产生两个效应,一是形成训练课程有意义的价值判断,从而产生深入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解决了“有什么用”的问题;二是理解了训练课程之间的关系,为知识能力的逐级构建打下基础,解决了每一项课程“为什么学的问题。

2.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建设中预设学生学习的情境条件

目前国内各高校广泛使用的实验设备绝大部分是成套的实验箱、实验台,具有外型美观、便于操作和保管的优点,但结构的封闭性、功能的固定性、实验的程式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阻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这些成套设备在设计上过分强调外观和便捷,元器件基本密封在漂亮的面板下,学生用过之后对相关器件认识仍然不透彻,面对独立的器件并不真正知道如何使用。学生在使用成套设备做实验时,主要是完成插接线的联结工作,即使不同的实验方案,也只需要学生把一根插接线从这个插孔置换到另一个插孔。因此,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严重不足,这样的设备不能提供学生学习的情境条件。实验室的建设应始终保持一个理念,就是注重以真实的工程元件和典型的对象设立工程实践环境。以工程背景的最小单元为实践教学的部件,形成独立存在又能任意组合的积木式设备模块,来克服成套实验设备的缺陷。它以开放的形式面向学生,使学生如同进入商品超市一样可以自主选择最小功能模块,单元模块的巧妙组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系统搭建、系统调试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各具特色的思想和设计得以实现,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搭建广阔的舞台。搭积木式的实验设备给他们提供了足够的发展和想象空间,有利于唤醒其主体意识,激发个性设计,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实践环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3.在工程实践课堂教学中营造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

按照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五个层次,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原则加以推进。新生入校时通过举办专业思想讲座、参观实验实训中心、在短学期内开设专业认识实习等形式,使学生对专业的工程背景、职业岗位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以及专业发展趋势等进行初步了解,从而对实践课程体系的各层次项目有概括性理解。在操作技能性实训、工程能力单项训练、工程能力综合训练、毕业设计阶段均采用“支架式”教学方式,它包括预热、引发、探索步骤。

第6篇: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范文

摘要:从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的关系出发,分析专业教学借鉴知识管理的可能性,以及利用知识管理、创新专业教学的一些改革举措,并在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予以实施效果良好。

1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它关于知识及与知识相关的资源和过程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技术可以为专业教学的创新与应用的拓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从宏观角度来看,知识管理关注整体,是对一个组织系统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及相关资源的管理,任何一个管理过程都应考虑组织整体效益的实现。知识管理的目标定位是实现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提升组织的竞争力。知识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显隐知识的转换。在实际的转换中,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即隐性知识社会化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重新组合、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这四个转换环节是知识转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并由此形成一个循环上升的知识增值系统。

从微观角度来说,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对知识价值链的管理,清除影响知识价值链形成的阻碍因素,加快价值链的形成速度,使组织的知识在运动中不断增值。

在具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知识管理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环节,即知识生成管理、知识应用管理、知识交流管理,由此又形成诸多知识管理工具。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在知识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较常见的专家系统、数据仓库等都在知识管理中得到了应用。

    2知识,理在专业教攀中应用的可能性

    2. 1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都具有以下共同点

 1)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所需实现的都是组织的整体效益。2)知识管理通过对知识的一系列开发过程,实现和完善自身的管理理念,达成管理目标。3)以人为本的思想既存在于知识管理中,也存在于专业教学领域。

    2. 2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的结合点。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在技术层面也有着共同之处,即两者都运用了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由这两种技术还衍生出来许多新型的交流和学习方式,如blog、网络社区、电子邮件系统、知识资源库等。知识管理和专业教学可以相互借鉴彼此在应用这些技术手段时的经验和成果。

    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利用学习平台,营造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者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管理知识的过程实际上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学习效率的提高,吸收知识管理的理念,也是专业教学中的重大变革。

    2.3利用知识管理,创新专业教学。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分类思想、知识转化理论、知识价值链的形成等理念,均可以引入到专业教学中来。通过借鉴这些理念,可以为学习者营造更为有利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面对面交流、网络社区等直接或间接共享到他人的经验、技能等,从而最终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教师的工作能力,进而提升整个教育系统的组织智慧。

 知识管理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而且更关注隐性知识。专业教学在多年的发展中一直致力于将显性知识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学习者,并为学习者所熟知和掌握。学习者对更加重要的隐性知识的学习则处于一种未知的状态。在面对面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或多或少能够通过一些亲身体验的方式学习到隐性知识。但是在非面对面的教学过程中,这种隐性知识的学习就被完全忽略了。知识分类思想提醒专业教学相关人员应该更加关注开发和利用隐性知识。

 

 2. 4知识管理环节的划分对专业教学的启迪。知识管理通过总结知识价值链,得出知识管理包含四个过程:知识生成管理、知识积累管理、知识应用管理和知识交流管理。从这点出发,专业教学在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时,首先必须解决的是明确教育知识的来源:应该包括已经被认识到的可以拿来学习的知识、还掌握在少数教师、专家、学习者头脑中不能被传播的知识以及新创造的但还未纳入到教育领域中的知识。其次,应该运用一定的鼓励机制和技术手段识别、提取和组织这些知识,使之有序化、系统化。当拥有了大量的知识之后,专业教学可以利用教育资源库、专家系统等手段将这些知识积累起来,并进行管理。学习者和教育者可以通过教育资源库获取大量的知识,同时又可以将自身独有的知识拿出来供所有人使用。知识通过交流和共享获得增值,这也为产生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了前提条件。

    3知识,理在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段,中的应用

3. 1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建构专业知识管理系统是知识社会对于专业教学提出的要求。专业教学通过构建专业知识管理系统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知识源和知识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校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和校园网工程后,为信息的获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途径。专业教学利用技术手段建立专业知识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对专业内存在的信息  (如学生信息、教学信息、教育资源、头脑中的知识、知识行为、知识资产等)进行开发、利用和管理,促进知识的共享,同时也可以利用教育者和学习者的集体智慧完成创新知识的目标。

    3. 2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使用情况。车辆专业知识管理系统在构建过程中就开放使用,广大学生经常访问该系统,最近二个月平均每天的校内师生访问量已经达到1000多人次(注:该专业每届学生数90人,全部在校生400人左右),而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而且论坛跟贴人数也不断增长。

    知识库的内容不断增长,目前有3个管理人员在作专门管理,审核上载内容和会员资格,目前有注册初级会员600余人(校内360人),高级会员35人(校内教师、政府机关处室、行业协会、行业商会),平均每天上载内容达1. 6gb。

    广大师生对该知识管理系统地反映良好,在对该系统的评价中优良率达到99. 4%,而且为优秀的达到82. 8%左右。通过该系统的使用广大学生觉得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大大超过以前,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学习风气明显改善,学习成绩与往届学生相比也有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从系统内间接获得许多工作经验,使得学生毕业后缩短适应时间,特别明显的是学生下企业进行技术实习时,明显显得有信心,工作成效更明显。

第7篇: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范文

论文摘要:案例教学是国外经济管理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科学组织案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提高管理素质非常重要。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应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在管理类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会推动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对整个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产生积极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而且也给新世纪的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基于多媒体网络的信息技术通过与各类课程相整合,可以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现代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概念定位是应用工程科学、技术科学、数学、系统科学及社会科学知识,对人员、物资、设备、技术、能源和信息等组成的各种系统进行设计、评价、决策、改进、实施和控制的一门学科。

概括地讲,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要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其知识结构应建立在工程技术平台、管理学平台、经济学平台、法学平台这“四个平台”的知识体系之上。四个平台的课程内容如下:

(一)工程技术平台的知识体系

工程技术平台的知识体系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从事与工程、特别是土木工程有关的管理的学科基础。是管理科学与工程有别于其他管理的基石,工程管理人员若不懂得工程技术的相关知识,就无法实施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首先应该是工程师。

(二)管理学平台的知识体系

管理学平台包括通用管理学和项目管理方向管理学两个方面。在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将管理学规定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学科。而且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既培养工程师,也培养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人才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性人才。

1.通用管理学知识体系

通用管理学知识体系由以下课程内容构成:运筹学、组织行为学、质量与安全管理、数据库应用、管理信息系统、ISO质量管理体系概论、风险与保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PMP)。

2.项目管理方向管理学知识体系

项目管理方向管理学知识体系由以下课程内容构成: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工程建设监理、工程管理软件应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施工企业经营管理、项目总控、外资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造价管理。

(三)经济学平台的知识体系

经济学平台的知识体系是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知识越来越显得重要,而且在工程管理中,大量的管理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管理与经济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因此管理科学与工程(特别是工程造价管理)必须掌握相关的经济知识。经济学平台包括通用的经济学和工程管理方向的经济学两个方面。

其一,通用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由以下基本课程构成:西方经济学、工程经济学、应用统计学、会计学、则务管理、项目融资、可行性研究与评价。

其二,工程造价管理方向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由以下课程构成:建筑工程概预算、安装工程预算、道路工程预算、市政工程预算、投资估算、工程估价、工程项目成本控制、造价软件应用。

(四)法学平台的知识体系

法律是调整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从事管理者必须熟悉、掌握、应用法律,因此法学知识也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知识平台,一般包括以下课程内容:建设法规、经济法等。

在四个平台基础上构建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以及相应的课程设置,较完整地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业务素质能力的基本要求,也较好地体现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以及整体优化”的要求。

二、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在课堂上,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这些特殊情境(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处理方案,在课堂外,帮助学生选择一个专题,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行研究,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过程,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经验、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

案例教学法最早应用于法学界和医学界,美国哈佛工商学院将案例教学应用在管理学科教学中推动了这一教学方法的普遍应用,目前它己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经济、商贸、管理、法律、教育等各类课程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将特定的情境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并在群体中展开共同讨论,使学生主动地进人特定情境和实践过程,建立起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在分析探索和讨论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它以其先进的“能力本位”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满鲜活性、灵活性、启迪性的教学手法和极具针对性的实施方式,成为管理类课程教学中不可替代的教学方法之一。然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出现之前,案例教学仍然多是以教师讲授的形式在课堂中出现的。尽管有一些教师讲解案例可以十分生动,有时候还可以将案例印发给学生边听讲边看,但是案例本身的特点不能充分展示,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案例教学模式

基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案例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和由其提供的无限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模式。

(一)优点

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在教学活动开始时又称为学习情境(或学习环境)。这种教学环境具有信息资源丰富、交互与交流方便、时间与空间开放等特点,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其中多媒体技术的超文本信息组织方式与网络技术的结合,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又能培养他们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素养;计算机网络的交互性,不仅可以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及创新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互助,促进合作精神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二)特征

第一,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基本特征。作为该教学模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和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而且为学生的学习和学习环境的创建提供无限信息资源,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就象教室、黑板一样,是学习环境的一分子。

第二,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第三,教学形式多样,提倡师生、生生、师师等多种教学因素的互动。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因素,结合东北林业大学的信息化硬件水平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类课程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过程中探索教师和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挖掘、提炼、展示、讨论、评价案例的方式方法,寻找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培养和评价学生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能力的途径,研究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案例教学过程中所处地位和应当扮演的角色。

四、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案例教学模式的模型设计(图1)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建立在案例学习任务基础之上的,设计或提出学习任务是教学模式形成的灵魂:学习任务不同,教学模式也应有所区别;同一学习任务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模式。学习任务的提出或设计又是以学习者特征分析和教学目标分析为依据的。通过教学目标分析,教师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确定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分析学习者特征,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智能水平,从而为正确提出或设计学习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从创设情境和设计教学策略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并通过相互协调的循环设计,最终形成稳定的教学模式。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将一个个学习任务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内置其中的认知工具(含会话与协作工具)有助于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内置的大量信息资源有助于问题的理解和可行性方案的提出。教学策略的设计为学习者指明活动的方向,提供可供选择的问题解决模式。

五、案例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效果分析

一是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得到增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引用书本上的理论、独立寻找案例、独立分析和撰写学习报告、独立进行分析演讲、独立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这一系列学习中的独立行动,摆脱了一贯依靠教师的倾向,大大锻炼了学生的独立自学精神,并使得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后来有同学表示,他们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展示他们的个人才华,一部分同学还争着要上台演讲,主动提问的同学也很多。

二是积极思维与创新思维得到发展。最近.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2006)说:“我们的高等教育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连贯性,这的确很重要。但是,如果过于强调完整、系统连贯地学习知识,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大学生可能直到毕业都来不及学到最前沿的课程。”这席话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传统填充式教学方法的弊端。而案例分析教学采用紧密联系现实,自学、讨论、演讲、面试等多种方式,提供了广阔的学习舞台,极大地推动了学生积极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发展,也获得了参与学生的热烈拥护。

三是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在案例分析中,让学生演讲,互相提问辩论、毫无准备地回答学生临时性的各种问题,这对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都带来了很多好处。由于学生事前有所准备,又有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对于讲演的好坏自然也有自己的看法,今后他们会去总结经验和教训。特别是今天的大学生就业往往遇到面试这个环节,如果在学校中从来没有得到锻炼的话,将给自己的顺利就业带来不利的影响。在案例教学前把这一点说明清楚,更鼓励了学生演讲的积极性。许多学生由于演讲的成功更增添了自信心。

四是开创了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佛莱雷种指出:‘役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教育。”过去的教学是教师一言堂,现在是群言堂。不但允许学生提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在下面谈论或商量问题。总的来说,课堂教学和学习气氛热烈、学生发言积极,学生自己的评分更具有神秘感和吸引力,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了推动作用。另外,在课前的小组学习准备中,学生主动自由讨论,常常争论激烈,一份案例分析报告经常要修改多次才能定稿,开创了课内外学习生动活泼的新局面。

六、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以讨论式教学为主,但也应注意和讲授式教学相辅相成。无论哪种教学方式都应在现代教育理念框架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到问题无所不在。只有强化问题意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除注意克服落后的传统教学方式外,要利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手段,如现场调研、网络应用、CAI多媒体教学等。

案例教学需要创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案例教学重在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考试的目标、内容、形式也应随之改变。

比如某些管理学科的课程,为了考核创新能力,试卷给出的案例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判断正误的笔不一定掌握在老师的手,而是靠实践的检验。一些同学可能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不同的答案,这就要看其是否能进行逻辑推理,分析得是否有道理,思路是否清晰、准确,再予以成绩评价。

第8篇: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范文

【关键词】体验商务英语 任务型教学法 课堂教学模式

一、任务型、体验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及在体验商务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1.体验学习理念

杜威(Dewey)的教育理论中最先提到体验的概念。体验学习模式主张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建立一种能产生直接后果的经验。“提出体验理论的教育家们认为,学习者必须直接接触所学习的内容,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的掌握所学的内容,并应用于实践。他们认为。学习者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学习者通过在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而创造新的知识的过程。因此,经验是构成学习过程的核心要素,而不只是一种使学习者产生学习动力的刺激源。经验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先体验要学习的知识或技能,然后反思所学的知识并对其产生一定的认识,再把所学的知识或技能运用于实践来检验所学,最后把经验抽象为知识和理论并加以掌握的过程。

体验式学习理念强调学习者的内在动机,包括学习者对挑战的渴望,对未来实践的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浓厚的兴趣。这些内在动机可以使学习者主动的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并为自己的学习和实践设定有效的目标。体验式学习理念认为,学习者是通过其在长时间的实践中不断的积累知识和经验来理解世界的。因此,学习者在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对于提高学习者的认知能力以及情感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育者应该多组织学习者参加实践,获得经验,以提高学习者对自身的认识,并为学习者提供更好的发挥其学习潜能的机会。

2.建构主义任务型教学法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学习者之间互相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引导、组织学习者学习的学习伙伴。任务型教学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和“以学习者为中心”。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模拟出运用语言的真实情境,模拟出学习者在社会、学校等生活中运用语言的真实情境,并把语言教学与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所应用的语言联系起来。任务型教学的标志性人物和积极倡导者是David Nurian。在研究任务型教学成绩卓越的专家是Jane WiUiso他们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设置话题情境,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学习过程中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与对语言知识结构的学习,最终让学习者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循序渐进的掌握语言运用的能力并能运用所学语言有目的地做事情。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学习者在设定情境中的具体活动来及时的进行情感和策略的调整,使学习者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因而促进学习者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3.在体验商务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任务型教学法的必要性

《体验商务英语》系列教材通过在商务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入真实的商务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商务情境中体验真实的商务世界。本系列教材中采用了大量真实的商务素材。学生能够在掌握商务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了解当代国际商务的现状,以提高商务英语交际能力。

《体验商务英语》系列教材的特色是在教材的教学活动设计上突出了任务式、体验式的教学理念。《体验商务英语》系列教材的内容强调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并创造性的完成所设置的任务,通过学生在课堂商务情境的模拟中的实践活动来形成内心的体验并构建学习者的语言知识。体验商务英语实际上是由一个个商务活动构成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按照任务来组织教学单元,把完成任务作为商务英语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就完成了对语言技能的掌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必须利用所学的词汇、语法、人文等各种相关知识,并在这以过程中加强了对语言知识掌握、巩固的同时,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体验商务英语》系列教材教学单元环节的设计非常适合运用任务型教学法。

二、任务型教学法在体验商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及实施

Willis在她的专著A Framework for Task-Bases Learning中提出了一个教学过程框架:

Skehan描述了学习任务实施的三个阶段,即任务前阶段、任务中阶段、任务后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目标。Willis和Skehan的任务教学过程框架为外语课堂教学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模式。以此为基础,结合《体验商务英语》综合教程的内容,笔者认为体验商务荚语任务型课堂教学可分六大步骤:

让学生在课堂上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完成设定的相关项目,使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商务洽谈、辩论、商品介绍会等形式学生还可以锻炼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应该要求学生站在讲台上来对其他的同学进行表演。有些同学当众说话容易紧张,更何况是用英语来对话。让学生练习当众表演,重复多次后可以提升学生的胆量以及勇气,消除相应的紧张感,为以后在工作中自如的运用英语进行商务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9篇: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范文

关键词: 语言 言语 关系 外语教学

一、引言

早在19世纪初,德国的语言学家洪堡特就提出过区分语言和言语是十分必要的。“现代语言学之父”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他的现代语言学奠基之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开创性地对“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进行了全面的区分和阐述,并首次提出了“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等概念。自此,语言和言语的关系受到了全世界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今,在我国语言学界开展了多次关于“语言”和“言语”的大讨论,讨论的核心问题是有无必要区分语言和言语,以及由此引发出来的一系列问题。许多学者各抒己见,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但是语言和言语必须区分开来这一事实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且这一理论的运用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启示和影响也成为语言研究者们的研究对象。

二、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这部著作中,用了不少生动的比喻来描写语言中的现象和问题。在探讨语言和言语的关系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奇怪的数学公式:

1+1+1……=1(索绪尔,2003:41)

这是索绪尔用来形容语言和言语关系的一个公式。从数学理念上看,我们可以完全这一公式,因为在数学领域,无数个1相加永远不可能再等于1,那么这位语言学大师建立这一公式的理据何在呢?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这个数学公式可以被“翻译”成:

言语+言语+言语+……=某种语言

它的含义是:无数言语的总和等于语言。等号前的“1”代表一个个言语作品,等号后的“1”代表一种语言,如汉语、英语、法语,但是语言和言语的关系远远不止公式所描写的这么简单,语言并不是言语作品的简单积累,而是在言语中体现着语言。

人们把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比喻成建筑材料、建筑规则与建筑物的关系,其中建筑材料相当于语言的词汇,建筑规则相当于语言的语法构造,建筑物则是具体的言语作品;还可以把语言比喻成下象棋,棋子相当于词汇,象棋规则相当于语法,棋谱相当于言语作品,从中可以理解有限的词汇和语法规则可以创造出无限的言语作品,言语作品有好有坏,而语言是没有优劣之分的;语言和言语的关系还像五线谱、音阶符号和乐曲的关系。言语的过程与作曲的过程是有相似之处的,它们都需要材料和规则,都可以创造出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倾向,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品;因为在语言和言语的相互关系中还存在着质与量的问题,我们还可以把语言比做阿拉伯数字和这些数字的组合规则,把言语比做这些数字组合成的具体的数字,利用0到9这10个阿拉伯数字,通过一定的组合规则,我们可以表达出无尽的数量来。语言中的词,也像阿拉伯数字一样,在一定时期中是有限的,而语言的语法,也与阿拉伯数字在表达具体数目时一样具有一定的组合规则;最后,还可以把语言比做绘画用的画笔和颜色,雕塑用的刀具和雕塑原料,把言语比做国画与雕像。这个比喻有助于我们了解言语的修辞色彩和语言对于言语修辞的影响(计永佑,1983:56)。

从索绪尔提出的一个公式,和上述人们常做的五个比喻中,我们可以简单归纳一下语言和言语的相互关系:语言和言语的关系可以用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来进行解释。“语言和言语相互依赖,无论是从整体发生学还是个体发生学的角度看,先有言语再有语言,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岑运强、石艳华,2007:12),语言和言语一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另一方面又有着紧密的联系。语言和言语的区别是明显的。岑运强教授认为,区分语言和言语的标准有四个:意义标准(是否表达完整的意义)、形式标准(有无具体、固定的模式)、功能标准(能否脱离语境)和数量标准(有限还是无限)(卢春霞,2007:181)。

总之,语言和言语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因此,研究语言必须从观察言语着手,注意言语中表现出的大量普遍的语言事实。

三、语言和言语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二分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第二语言教学研究。“语言”和“言语”是外语教学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外语教学中的‘语言’指的是语言的结构规则和使用规则,传授‘语言’的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语言教学,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习者掌握‘语言’的体系知识,从而为言语运用打下基础。‘言语’是指平时的言谈话语,传授‘言语’的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言语教学,言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运用语言规则进行语言交际”(毕彦华,2007:123)。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分别探讨语言和言语理论在外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一)外语教学中“言语―语言―言语”的模式

“言语―语言―言语”语言学习的模式是每个婴儿学习母语的必经途径,也是学习外语的有效途径。学习母语时,往往是从只言片语入手,模仿外界声音,这就是言语阶段;与此同时,在不断的言语积累中,我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掌握该语言的系统,这就到了语言阶段;然而,掌握一种语言的系统,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在习得过程中会运用这个系统去说、去写,这就又回到言语阶段。

当然,这几个阶段并不能截然分开。在学习和教授外语时,我们应当努力利用这一模式,在三个阶段的教学中让外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语言规律和并且在实践中熟练运用该门语言。当然学习外语不能拥有学习母语的语言环境,所以在外语教学的最初阶段可以有一个非常短暂的纯语言教学阶段,如教英语字母或国际音标。在这一阶段,语言教学活动量大于言语教学活动量,因为学生掌握的语言知识还非常有限,不足以大量展开生成和理解新话语的言语教学。随着时间的增长,语言教学活动量应呈递减趋势,相反,言语教学活动量则呈递增趋势。因为在这一阶段,学生慢慢掌握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规则等,能较自由地生成句子,开展言语教学的自由度增大。进入高年级外语学习阶段,言语活动应大大超过语言活动,以便让学生更灵活地使用语言。

(二)外语学习者语言能力和言语能力的培养

1.语言能力包括语音能力、词汇能力、语义能力和语法能力。语音能力包括音位能力、语音能力、语调能力,以及外语的口语能力等。语音能力的培养,要用语言的方法,如分析语音的声学属性、模仿发音部位和方法、进行语音对比等;更要用言语的方法,如用强化方法大量的听外语话语,在口语实践中发展语音能力等。词汇语义能力包括辨别词性、理解词义的能力,区别同义词、同形词、同音词的能力等;词汇语义能力的培养除依靠外语教学中词汇工作外,更要让词语在不同的话语中重复出现,在话语中领会词语的细微含义和修辞色彩。语法能力包括分析词语词汇特点的能力、分析词类和句子成分的能力、辨认搭配关系及造句的能力等。语法能力的培养除靠分析语法外,更要在言语中把握语法规则的具体化,在话语中活用语法规则。

2.言语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它是指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社会交际,所以言语能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一般来说,外语教学初阶段的重点在读说,但口语不能脱离书面语而单独发展,听说读写要与言语体系教学密切配合;外语教学的第二阶段着重解决读写,一方面培养读写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读写继续加强听说,把听说能力提到高级阶段;第三个阶段着重解决翻译,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解决翻译,从翻译实践中获取更大的发展。

(三)“语言”和“言语”的关系对外语教材的启示

“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提示我们在教材的编排上,应该以课文和言语练习、活用练习为主,要重视实践运用和语言技能的培养。过去,许多教材以语法翻译为主,偏重书面语,而忽视了口头语言的重要性。虽然有课文和语法的内容,但是单词表、语法语音的理论知识和机械性练习的分量却不可忽视。这种教材是以教授语言体系为主的,言语的教学此时显得微不足道,离开了言语,单词和语法规则等知识不容易被记忆,而且就算被记住,在实际运用中,学生们无法将之与具体语境联系起来,仅有的语言知识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在教材中,正确把握语言和言语的关系十分重要。凡出现新的语言现象时,就应当有相应的课文来巩固,而且课文内容应当尽量接近实际的语言情境。此外,语言现象的出现,要注意常用性和复现率,从而使学生加深印象,学以致用。课后练习应该以活用练习为主,机械练习为辅。

四、结语

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更互为前提。

言语总是以语言的共同规则作为活动基础的;而语言总是从言语的运用中概括和丰富规则,是一种不断运动着的社会现象,语言存在于群众之中,存在于不断使用之中,存在于言语之中。区分语言和言语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在语言学研究中,区分语言和言语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科学地认识语言;第二,有助于确定语言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第三,有助于理解语言和言语的不同性质和特征,分别发展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第四,区分语言和言语,也有助于语言教学,尤其是外语教学方法的改进。我们应当把语言学的理论与外语教学的实践密切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展外语教学。

参考文献:

[1]毕彦华,索绪尔.“语言”和“言语”的理论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语言文字修辞,2007,12:122-124.

[2]岑运强,石艳华.二十年来语言和言语问题研究述评.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9:11-16.

[3]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