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核心的数字化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数字动画技术 结合 傩文化 动画化表达
新媒体时代下数字动画技术运用较为先进的图像技术、数字技术和虚拟技术来实现对各类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包括整理、归类和保存等;并且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其原来面貌最真实和最大化的还原。数字动画技术应用于民间文化的传播中也有其独到的技术优势,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数字动画技术来促进我国民间文化传播傩文化。傩文化起始于远古的民间,最早可以追朔到殷商时期的巫傩活动。经过三千多年的历史沿袭,傩文化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具有原始形态古朴、文化体系完整等鲜明的特点,在许多地区都还延续着当年的傩文化习俗。近年来不乏学者运用数字动画技术准确地传承傩文化遗产原貌,助力更好地传播傩文化。伴随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数字动画技术二者之间呈现融合发展的趋势。创造具有傩文化特色的数字动画音乐、动画故事、动画美术设计、动画造型和傩文化资源数据库对傩文化各个文化模块综合运用交叉融合、开创傩文化传播新模式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数字动画技术概述
基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产生的全新数字动画技术,是新媒体时代下动画技术的一次技术革新;开发者可通过相应的软件构建虚拟的空间,并且将所要表现的对象构建三维模型和虚拟场景,根据目标需求设置相关灯光和动画参数后,附上材质便能生成抽象的虚拟视觉图像。高度发达的数字动画技术已经巅覆了人们传统的视觉感受,借助一台电子计算机可以让二维画面变成三维画面,让静止画面变成运动画面,使立体的运动画面施加的神经感受要更具体、直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动画技术不断变得成熟,其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尤其是用数字化形式实现动画的制作。新媒体时代下,数字动画技术的美学表现孔家空间得到了扩展,同时也实现了虚拟现实的全新体验;比如:建筑规划、虚拟城市、产品演示、流程模拟以及相关行业的情景再现等诸多领域。
独特的虚拟性是数字动画技术的首要特点,它可以将受损的甚至濒临消亡的传统文化艺术进行诠释和逼真的艺术再现,从而实现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准确记录。新媒体时代下数字动画技术的强大交互功能,能使人们在虚拟化的艺术文化场景中进行互动和自由选择,从而使人们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动画对傩文化的表达
傩文化有丰富成熟的傩戏剧目,里面涉及的故事情节、造型艺术、服饰道具、动作表达、音画舞美布置等,为动画创作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化素材。比如贵池的傩戏现存近二十七种,贵池摊戏的“正戏”为成本人戏;有些故事线很长,其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甚至有些已形成“系列”,如“刘家戏”系列(演汉灵帝时刘文龙故事)、“范家戏”系列(演孟姜女故事)、“包家戏”系列(演包拯断案故事)等等。这些剧目的剧本中何处为唱何处为白标得清楚明白,演员角色己经形成“生、旦、净、木、丑”等角色;且服装道具、肢体动作、声音配乐剧情发展都很完整”。其表演的剧目故事、服饰道具、舞台布景、人物角色都能在动画创作程序中一一得到对应。
新媒体时代下的动画艺术设计涵盖了场景、动作、色调等等视觉元素,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作品往往具有想象力、创造力,其设计的艺术风格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参考传统文化艺术表达方式和内容的表达深度。因此优秀的动画作品特别注重动画场景对承载文化的表达,在动画里场景是最能给观众视效感受。动画场景也是文化对外表达的名信片,从动画对文化的表达角度来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象主要运用在动画场景的构建中,特别是动画的主要场景。可以对场景、镜头、拍摄角度和剧情分镜设计多维度,以展示文化形象的文化构成。扎根傩文化我们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元素让我们自由打造一个有代表性的傩文化形象,然后利用数字动画技术将它植入动画场景,以实现对傩文化反映的社会历史情景及蕴藏的“文化内涵”的良好表达。
动画的造型设计主要是考究设计师对色彩搭配、线条特点、画面风格以及细节处理的能力。对动画造型与借鉴傩文化包含的艺术元素进行动画创作是高度自由的表达,也呈现很大的开放性。现实生活中,人们看见红色会觉得“暖”而看见蓝色会觉得“冷”;基于人们对不同颜色的心理反应,动画造型的设计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因为民族文化不同、受教育程序不同、不同,人们对颜色的观感也各不相同;如:在傩文化中忠勇往往用红色表现,奸诈往往用白色表现,刚烈往往用黑色表现。面具的色彩不同其表达的意思往往不一样;再加上道德、宗教元素之后往往赋予特定的的色彩寓意。动画作品《天书奇谭》将傩面具的色彩寓意成功的应用于人物的面部设计,通过不同的色彩来直接反映人物的善恶;如:影片里的狐狸面部基色采用白色设计,暗示了狐狸奸诈、邪恶的性格,这与傩面造型中用白色塑造曹操和张士贵等人物的奸诈性格的方式极为相似。
日本著名动画《千与千寻》的场景设计营造出一个东方文化色彩浓厚和充满日本民俗风情的神秘世界,成功的为人物的登场和故事得发展创造了神秘的环境;在交代故事的环境同时将日本民族文化和民族资源巧妙地融入其中,使故事情节得到顺利的发展。
动画音乐有表现型和功能型音乐组成,分别表示观众在观看动画作品时能看到音乐源的音乐和看不到声音来源的音乐(例如:背景音乐)。傩戏的音乐表现形式也为这一模式,其演出的伴奏乐器包括:小锣、大锣、琐呐、堂鼓、小饶钹、牙子(扎板) 、板鼓、筛金等。配乐表演者的唱腔也分为:高腔和傩。其中,傩腔以贵池当地的采茶歌为主,还包括其他当地的民歌和小调;高腔起源于当地古老的青阳腔,音调高亢、粗犷,旋律起伏跌宕,节奏自由多样,一般演唱的难度较高。
三、结语
傩文化是以驱疫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的古文化现象。傩戏在我国流传时间长、分布范围广,是傩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由傩祭、傩舞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 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古朴、原始、独特的戏曲样式。傩戏被学界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它本身携带的戏剧元素扩宽了它的表现能力。探讨傩戏动画化表达以及动画对傩文化表达二者相互结合发展,其一是为了保护傩文化传播传承,即利用数字动画技术把傩文化转为数据保留传承;其二是中国动画立足于傩文化题材有助于丰富我国的动画类型,同时也是对我国动画担负覆盖、传播庞大的傩文化甚至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邱亚萍.数字动画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优势和方法[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6,(01).
[2]黄晓瑜.动漫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传播研究[J].艺术科技,2015,(02).
[3]莫涛.浅析动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优势和价值[J].商业文化,2010,(10).
[4]王平.贵池傩戏剧目研究[D].安徽大学,2002.
[5]吕燕茹,张利.新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中的创新应用[J].包装工程,2016,(10).
[6]姜倩,朱璐莎.民间傩面造型观在中国动画形象塑造中的现实意义[J].大众文艺,2012,(02).
[7]彭玲.关于中国动画文化发展的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
关键词:钻井 自动化 核心技术 运用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采用最传统的石油开采技术进行石油原油的开发,但是,传统的石油开采存在着诸如设备较少、成本较高、开采难度较大、产量较低等缺点,新时期,钻井自动化核心技术包括井身高效钻井技术、钻井井下自动化控制系统及地面自动化控制系统,本文笔者将结合实际工作,切实展开详细论述。
一、传统石油钻井的不足
石油是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所必不可少的能源之一,无时不刻发挥着 推动社会进行的作用。作为石油资源大国,我国的石油资源消耗量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但是,现阶段的石油开采水平、开采技术应用和开采工艺、生产总量并不能排在世界的前列,且存着明显的不足。下面笔者将传统石油钻井存在的不足进行下列阐述。
首先,产量较低。传统的石油开采一般依靠最原始的开采技术和工艺,严重缺乏先进的勘测技术及自动化系统,这就造成勘探过程中对油井的定位准确度不高、生产工艺较低、指定工艺难以有效保证顺利进行工作等,造成石油开采工程所开采的石油质量不过关,影响石油企业的发展。其次,开采较难。早先,我国的石油开采技术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此外,在石油开采中运用的钻井技术还有待提高,技术不先进直接为石油开采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阻碍。再次,成本较高。石油企业在进行石油开采及钻井工程时,需要投入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尤其是投入高额的综合成本。这就造成石油开采及钻井工程一次性投入的成本过高。但是,由于缺乏较为先进的钻井水平和开采工艺,无法实现预期的开采生产量目标。此外,石油开采中包括钻井机器在内的常用机器必须要精心维护和保养,这也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维修保养成本,致使企业在工程后期发现投入的成本与实际预期的效益有不小的差距。最后,设备种类不够齐全。传统的石油钻井设备不够多,面对一些特殊情况,比如说岩石层等就会束手无策,严重影响了石油开采工期的顺利进行。
二、勘测智能化技术在钻井中的应用
在进行石油钻井之前要先利用先进想技术对需要开采的原油资源地区进行检测,便于石油的顺利开采。国内外有关钻井技术的研究一直在进行,随着研究的深入,钻井技术设备的开发和应用也日渐成熟,不少钻井技术面向自动化运转,借助于钻井技术自动化来实现油井位置的勘测与准确定位,已经成为不少石油企业普遍采取的方法。而自动化核心技术中的勘测智能化技术在钻井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
第一,快速定位。主要运用GPS、GIS等能够快速定位所要开采的石油资源区域,并且对油井作出最详细的定位分析,大大节约了石油勘测人员的时间。第二,全面勘测。对所要开采的石油资源区域进行全方位的勘测,以帮助工作人员分析原油资源的价值性和可采性。现阶段,石油企业常运用电子感应技术对地面以下两百米存在的物质资源进行勘测,并可以根据监测结果来分析油井的位置和布局。第三,数据分析。运用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及数据库对得出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分批进行数据的处理。比如油井的深度和存油量等信息。工作人员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对油井作出更细致、更精确的判断,比如可以通过岩层的硬度和厚度来估算油井的深度,为开采深度做铺垫。
三、存储虚拟化技术在钻井中的应用
石油开采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搜集到开采过程中需要的任何数据,并据此进行详细分析,特别是在存储虚拟化技术的帮助下,石油钻井技术的自动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首先,复合分层技术。该技术可以将不同方面收集得来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并根据整理结果构建出石油开采的数据库。而复合分层技术中的分层是指把获取来的信息根据开采需要进行合理分配,将数据资源应用到不同方面。并且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每一个层次的数据资料进行自动化处理,以此提升石油开采过程中钻井工作的精确性。其次,容错能力技术。当数据库受到外来因素过多的干扰时,数据库中的信息就会受到安全隐患的威胁。而容错能力技术的运用可以从计算机方面出发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并且能够将重要的数据信息进行备份,保证了石油开采及钻井技术应用中的数据安全,为接下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再次,动态扩展技术。与前两者相比,动态扩展技术是相对开采系统存储空间而说的,对存储空间进行放大以实现优化资源运用的目的。动态扩展技术的应用要求工作人员进行数据调整和数据处理,从而有助于系统调控的完成。
四、调控自动化技术在钻井中的应用
调控自动化技术包括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基础之上的自动化调控技术,调控自动化技术在钻井中的应用能够将石油钻井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若要保证调控自动化技术在钻井中的应用,石油企业必须要根据数据分析对进行石油开发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合理配置,以保证钻井施工的有序进行。
首先,逻辑表达技术。作为存储虚拟化技术应用的前提,逻辑表达技术必须要在进行存储虚拟化技术应用之后,逻辑表达功能要充分发挥,以实现对数据的合理调控。该技术的运用能够实现钻井过程中多项数据的合理处理,切实为制定钻井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其次,自动操作技术。顾名思义,自动操作技术常用于石油开采中钻井设备自动化操作过程中。石油企业可以借助于计算机系统和无线通信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构建石油开采及钻井自动化调控平台,实现操作工序的自动化。比如利用计算机的先进技术分析钻井所采用的技术,并及时发现工艺中出现的错误,对其作出及时调整。再次,信息传递技术。该技术的应用主要将对数据的分析结果准确无误传达至石油工程信息控制中心,指导工作人员进行后续工作。信息传递技术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增强了钻井自动化的可靠性和持续性。
五、总结
人们为了摆脱不被传统石油开采技术所束缚,对现有的钻井工艺进行了技术上的研究。此外,人们为了满足对石油开采的技术要求,不断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开采技术进行石油开采,以便能提高自身生产效率、减轻生产成本带来的压力,一定程度上提高所开采石油原油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红岩.浅谈石油钻井技术及固井技术的发展[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11).
[2]臧天兴.浅析钻井设备的自动化技术 科学与财富,2010(7) .
[3]杜朝兵.石油钻井自动化关键技术应用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11(30).
[4]董昊哲 石油钻井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必要性分析[J].地球,2013(5) .
关键词:数字化变电站;智能变电站;电子式互感器
0 引 言
泰和220kV变电站位于吉安市泰和县城东北方向约9km的泰和工业园创业区内,采用户外常规敞开式设备。变电站建设规模:主变压器本期1×150MVA,220kV出线本期出线4回,110kV出线本期出线4回,10kV出线本期出线8回,无功补偿本期装设2×7.5Mvar并联电容器。220kV、110kV采用双母线接线。10kV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本期单母线接线。
1 电子式互感器
电子式互感器遵循GBT20840.7/8(IEC60044-7/8)标准。据不完全统计,电子式互感器已在国内数十个110kV、220kV电压等级变电站成功投运,最长的运行时间达5年。电子式互感器在220kV变电站的应用已从初期的间隔挂网运行、整站试点逐渐进入到实际工程推广应用阶段。
1.1电子式互感器在泰和变的应用
220kV及110kV互感器均采用数字输出的电子式互感器,10kV互感器除主变进线柜内装设电子式CT外,其它开关柜内则装设常规电磁式互感器。
采用的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基本原理是采用罗氏线圈传感器将一次电流转换为弱电信号,再经A/D转换成数字信号后通过光缆送出给接收端;电子式电压互感器采用电感(或电容)分压器将一次高电压转换为弱电信号。整个电流采集、分压装置的体积都很小,转换装置可以共用一个,故完全可以将电流、电压互感器整合为一个设备。目前220kV电压等级及以下,国内大部分电子式互感器生产厂家也已经将这种整合应用于实际工程。
1.2 电流互感器
220kV各间隔、主变三侧间隔采用有源型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并按保护双重化要求配置,线圈配置原则为2个保护线圈,1个测量、计量线圈,准确级分别为5P级、5P级、0.2S级。
110kV均按照保护单套原则配置有源型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线圈配置原则为1个保护线圈,1个测量、计量线圈,准确级分别为5P级、0.2S级。
10kV各间隔(主变进线除外)互感器仍选用常规电磁式电流互感器,1个保护线圈、1个测量线圈、1个计量线圈,准确级分别为10P20级、0.5级、0.2级。
1.3 电压互感器
220kV和110kV的母线PT由于采用数字式输出,合并器替代了常规电压切换回路,故设计采用每条母线配置具有2个二次电压输出端的有源型电子式电压互感器,准确级次为0.2/5P级、5P级。10kV电压等级采用常规电磁式电压互感器,配置2个三相二次线圈,1个开口三角线圈,准确级为0.2级、0.5级、3P级。
本项目不配置单独的电子式电压互感器,而采用将其分压线圈合并装设在线路内侧电子式电流互感器中的组合方式,其准确级为0.2级。此方案对于保护装置重合闸检同期、检无压功能和监控的同期控制均无影响,而线路外侧接地刀的防误闭锁问题可以通过线路外侧加装高压带电显示器来解决。
1.4 电子式互感器与隔离开关组合
整合完毕的有源电子式互感器体积较小,重量也很轻,与外界接收装置的联系只是一根光缆。为压缩间隔纵向尺寸、节省占地以及降低工程全寿命周期成本,将部分间隔的电子式互感器与双柱水平断口隔离开关进行设备组合,将电子式互感器安装在隔离开关静触头侧设备底座上,与隔离开关静触头共用一个支架。
2 电缆设施
数字化变电站中过程层网络的出现和应用极大地优化了二次电缆的数量。二次盘柜至配电装置以及不同二次盘柜之间的控制电缆几乎完全被取消,而改之以少量光缆代替。二次设备间内多为光纤接线,屏内端子排数量只有常规盘柜的10%左右,因而施工接线工作量极少。由于采用电子式互感器,光纤传输,使得全站的电缆大大减少,为简化电缆设施提供了条件。
3 监控系统
全站采用IEC 61850通讯体系结构,分为站控层、间隔层和过程层。各层之间通过站控层网络和过程层网络相连,两层网络相对独立。
全站以太网全部采用百兆以太网(100Mbps),重要网络双重化配置。过程层网络按间隔划分冲突域,模拟量采样数据通过点对点串行方式传输,GOOSE信息则单独组网。
3.1 监控系统组网方案
站控层网络方案:站控层网络采用100Mbps工业以太网,并按照IEC61850通信规约进行系统建模及信息传输,通讯介质采用光纤。监控网络冗余化配置双以太网,保证单一网络故障时不失去任何功能。经功能优化,保护信息网取消,保护设备与信息子站通过监控网络交换信息。故障录波网仍予以保留,故障录波系统与信息子站通过该网络传递录波信息。10kV配电装置采用间隔层设备下放的布置方式,因而构成位于就地的站控层网络。该网络采用双重化100Mbps以太网,通过级联方式与远方站控层网络相连。
3.2 GOOSE网络
站内开关量信息通过GOOSE网络传输,实现二次设备的互联互操作,因此GOOSE网的安全可靠直接关系到变电站的能否稳定运行。影响GOOSE网稳定运行的主要因素是交换机的可靠性,故考虑提高GOOSE网的冗余度,优化网络配置,选用工业级光交换机,并采用少接口多台配置原则。
220kV GOOSE网络按双网配置,满足双重化保护的要求,两个网络应相互独立。网络采用星型拓朴结构,每个220kV线路及母联间隔配置两台交换机;220kV系统配置两台220kV公用交换机,分别接母线保护、录波等设备,并和主变GOOSE网相连。220kV各间隔交换机分别布置于各间隔保护屏上,公用交换机布置于220kV公用测控柜。
3.3 五防闭锁系统
全站不设独立的微机五防工作站,监控系统具有五防闭锁逻辑功能,可以实现站控层、间隔层和就地三层结构的五防闭锁。监控主机实时采集全站断路器及刀闸位置状态,对遥控指令进行闭锁逻辑判断,禁止误操作指令执行。间隔层具有完善的防误闭锁逻辑软件,测控单元及智能终端按电气一次间隔配置,能独立实现本间隔的操作闭锁逻辑;通过从站控层以太网获取公共信息,在间隔层还可以实现与本单元以外设备之间的综合操作闭锁功能。
为了实现各出线侧地刀的安全闭锁功能,在220kV、110kV线路侧加装了高压带电显示装置,将线路侧的带电状态作为操作闭锁条件之一,参与监控系统闭锁逻辑运算,以实现出线地刀的防误闭锁。
5 结 语
关键词 机械自动化 自动化核心技术 机械制造模式
中图分类号:TH16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机械工业正在迅速地发展,从近几年统计数据分析可知,传统机械制造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正在逐渐被全新的机械制造模式所取代。传统模式的人工化、模式化的机械制造模式成为了阻碍机械工业发展趋势的障碍。为减少这些因素,改变传统模式,机械自动化在技术上不仅加快了生产的效率,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为新时期机械工业奠定了基础。
1机械自动化的现状
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水平现状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是相对落后,为了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机械自动化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了引进和研究,并把传统的原有制造模式进行更改。在更改的过程当中,由于传统工作模式相对古板,制造的技术也达不到高水平标准,创新思维不够活跃,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设备生产与制造,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也使得我们对于机械自动化有了一个新的概念认识,明确机械自动化是促进机械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我国的机械自动化发展来看,在其发展道路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与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对机械自动化的控制能力不足,无法完全把机械自动化的优势加以利用;(2)在管理方面欠缺全面的管理理论,缺乏优秀的管理方式。由此可知,要想在机械自动化的工作过程中以控制理论作为管理的标准,并针对在工作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就要加强对机械自动化的管理。
2机械自动化的分析
什么是机械自动化:机械自动化是近几年来机械工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主要是指无人干预或者无人操作的情况下,生产机器能够根据应用机械的需求促进阶段得以扩大加深。随着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大型冶金、石化、农业和矿山、电力设备会逐步实现高效低排和自动化控制,真正实现从传统落后的机械模式向机械自动化模式的转化。对于关键基础机械应用中加机具、关键零件和大型精密铸锻件的发展则由依靠国外进口转变为自主生产和制造,实现自给自足。随着城市进步和经济发展,对于现代办公设备、医疗方面、安全急救方面的机械业的发展也在相应的完善技术中较为成熟,我国财政政策的大力支持和重点培养的是大型智能工程建筑机械和新兴产业机械。具体体现在装卸机、推土机、混凝土机械、挖掘机、新能源发电、汽车、智能电网、工业和专用机器人等相关方面机械的发展 。
3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核心
3.1机械自动化的核心技术与数控技术
在机械制造的进度对于机械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机械自动化的数控技术就成为其主要的核心技术,机械产品的高精、高效、高端等都是由数控技术加以实现并满足当前市场需求的。机械自动化生产加工不仅体现出其自动修复与自动更新技术,保证高端科技。能够通过数控技术来及时诊断在加工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故障,真正促进产品生产加工补偿和技术的调节。符合各方面参数的具体需求,使生产加工的及时性以及实效性得到全面实现。
3.2机械自动化中的网络运用
随着当前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机械自动化的技术在网络的发展和大量运用的网络技术中,使部分生产活动中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往新道路上发展。另外,全方位结合数控技术、CAM技术、CAD技术等,可以在互联网信息化下提供有利的生产条件。
3.3机械自动化技术具体发展方向
首先,由于机械自动化技术有着越来越成熟的发展道路,并以实现高精度、高速度及高效率作为其重要的发展目标,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中,机械制造业实际生产经营工作中的机械自动化技术成为相对重要的性能指标,将数控技术大量的运用在机械自动化技术中,用高速CPU来承载数控技术,同时与部分高端类型的芯片相互合作,确保机械自动化技术高端、高效、高精等需求得到全面应用。同时,机械自动化高端需求要想得到全面满足,则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动态机械机床以及静态机械机床。其次,在整个系统中通过柔性化设计机械自动化技术,充分体现数控技术具有的柔性化,其主要是通过集成技术来全面覆盖相关区域,将不同的区域集合起来从而形成模块化的管理,来实现预期效果的。除此之外,针对不同的生产需求,能够实现其不同的性能,如机械加工生产工作属于大群体类型,则应该促进数据动态调整得以实现,将其覆盖控制功能全面发挥。再次,要想实现多轴化以及多项工作程序的全面发展,采取多轴化以及工序复杂化可以促进辅助时间得到减少,使机械自动化技术加工生产工作的高效性得到全面实现。最后,机械自动化技术智能化发展,虽然机械自动化技术一定的程度上体现智能化时代特点,但其智能化程度还不足,还需意义更新先前高端科学技术来作为其智能化程度的支持,特别是针对其智能控制,必须加快无人干预操作的全智能化步伐,从而促进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智能化发展。
4机械自动化制造模式的分析
机械自动化制造模式也在发生很大的改变。传统的机械制造是通过机械设计,由人根据机械实际标准进行加工和人工详解的模式进行机械制造的。这种制造模式不适应当前市场需求,所以机械制造的模式也由传统的制造模式向先进的自动化模式转变。转变方式主要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实现机械的完全自动化模式,减少人工干预手段,把传统生产模式转变,从而最大程度上减少人工需求量,使机械加工产品自身质量的改变得以实现,进一步促进现代化生产模式。其次,机械自动化生产的方式运用流水线形成生产模式,对比以往流水线生产方式,能够处于自行控制的状态下进行流水线自动化生产模式,操作按照规定的步骤完成,在机械自动化产品的生产、检测、修复、加工过程中,可以通过程序的安排完成生产工序,从而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并充分体现其流水线特点。最后,生产过程运用智能化控制技术。通常情况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控制工作均是通过智能化高端技术来实现,智能化控制技术可以在最大程度下减少因人工操作导致的失误,使误差得到明显减少,并且采取智能化控制技术能够促进系统误差得到技术的修复以及检测,同时,它还能防止人工操作产生的失误与误差,让机械生产智能化更加全面的进步。总之,实现机械自动化制造能够促进自动化控制往自动修复、自动检查方面发展,并从原有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到全智能化生产方式,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机械自动化所具有的优势。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分析得知,机械自动化技术已经成为当下最热的话题,同时也是将来机械制造技术行业发展的新趋势,而作为高新科技背景下的产物,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的全面实践以及研究,从根本上促进机械自动化发展得以实现。自动化生产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对传统生产模式改变,减少对人员费用支出,促进产品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另外,产品是采取机械自动化技术进行生产,与传统生产模式生产出来的产品对比,更加高精、高效、高端,在原则上与机械产品对高精度的需求互相符合。以机械自动化生产模式作为根本点,在实际的生产工作中能够将机械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在安检、加工、生产等方面的优势全面体现出来,这些方面的应用都可以按照相关的步骤一步步实现,在根本上降低成本支出,并在最大程度上解决生产停滞现象,从而实现高效率生产的目的。因此,将来机械自动化生产模式以及生产技术均会变成引领机械制造企业的主体,促进机械自动化得到全面完善,并在实践当中更全面地实现其价值。
参考文献
[1] 薜国芳.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核心与制造模式分析[J].煤炭技术,2013,06(10).
[2] 冯殿波,秦换楠.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核心与制造模式分析[J].科学与财富,2014,03(4).
随着信息化教学、网络教学的不断增多,好的实用的教学资源成为急需,学校为老师们配备了大量的书籍、图册、光盘。很多老师根据教学问题制作和开发了一些很好的课件、课例,同时还有意识地从生活中挖掘的物理教学素材,生活中诸如照相机、遥控器、自动复位的水龙头、电饭锅、电视机等都能成为教学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直接来源于生活,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一些老师创造性地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物品制作了一些简易的实验器材。如:让学生收集了几十个“喜之郎”果冻杯,用杯装水模拟眼睛的成像过程;用废可乐瓶做罩子、驱蚊香制造烟雾,成功显示了光的传播路径等。再如讲大气压强时如果没有马德堡半球可以找一个医用针筒,用眼药水瓶上的小橡皮帽把针头堵塞起来针筒活塞下而拉不下来,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在引导学生认识磁化现象时,可以在一个试管内装满铁屑,塞上胶塞,用蹄形磁铁的一个极在试管壁上沿同一个方向轻轻滑动,使试管内的铁屑被磁化,便可以吸引铁钉、铁片,振动试管后磁性便消失,从而直观地演示铁磁性物质被磁化和退磁现象等等。
物理资源的开发、整合过程中,除了需要发挥专家、学校和教师的主体作用外,还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及学生家长在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作用。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要学会自觉、自发地利用可用资源,为自身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家长由于与社会接触面广,有其自身优势,他们可以带领孩子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和学生家长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实践。如:让学生分组收集生活中的声现象、声音的利用、噪声的危害;让学生调查、分析马路灯为什么用红、绿、黄三种颜色;让学生自制照相机等。为配合浮力、弹簧测力计、杠杆原理、电磁等教学,可以让学生制作土密度计、橡皮筋测力计、杆秤、指南针电铃等。教师也可以结合物理课的教学内容,布置相应的调查、探究活动。如学习《功能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后,可开展农村环境污染的调查活动,学习《生活用电》后,可开展农村照明问题的调查活动;学习《压力和压强》后,可开展农村公路损坏原因的调查活动。学生在资料的收集、归类、重组、优化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现有资源,还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主动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分析信息和整合利用信息的能力。
从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时展的需要,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需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来说,都迫切要求强化教师的课程资源整合意识,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整合、利用的能力。
怎样进行校园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呢?首先学校要创设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课程资源整合的导向制度。建立促进这项教研活动开展的激励措施,形成对话机制,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其次,教师要注意各项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积极地进行教科书内课程资源的整合。教材中有“探究实验”、“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科学世界”等内容,穿插相关的图片、表格、资料来呈现教学内容。第三,课组老师要实现教科书的外课程资源的课内整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适当介绍一些家用电器等的结构、实施原理及其发展史,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走进生活,讲一些有趣神奇的物理现象,以充实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要把现代信息技术前沿科学的物理渗透其中,实现外课程资源的课内整合。还要加强物理、化学、地理、数学等学科之间的联系、交叉和渗透,加强学科内外老师之间的联系,实现校内课程资源的整合。
教学资源需要统一的管理与备份,以备老师们的修改补充改进,使之更好的服务于课堂教学,可以设置教学资源库,也可以利用教学教研平台资源,实现优秀教学的资源的共享,现在我县教学教研平台已开发利用,对现成的资源可以下载,再根据自己的课堂需要补充修改完善,成为自己的资源,使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应用。
关键词:煤矿;自动化;通信技术;功能特点;关键技术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含有丰富的煤矿资源,且煤矿资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比极大,这就促使煤矿行业得以快速发展起来。同时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和信息化等先进科学技术应用到了煤矿资源开发生产过程中,大大提高了煤矿资源开发生产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对于煤矿行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1 煤矿自动化功能特点与关键技术
1.1 煤矿自动化功能特点
1.1.1 运行、管理自动化
利用远程技术和设备对矿区设备进行远程操作,然后利用集线器收集设备的运行状态信息,并进行记录,最后传输给终端计算机,让煤矿企业能够实时掌握矿区设备运行状态信息,这样的模式下能够让煤矿生产运行管理实现集成化、多维度的管理功能,从而提高煤矿生产运行管理的科学性。
1.1.2 运输自动化
相较于传统的运输方式,运输自动化具有自动运输、自动识别功能。从其构建方面来看,主要是采用单片机或PLC联动传输物理设备的方式,包括了检测传输设备重量,对运动时间与频次进行自动规划,这样能够有效减少人力资源投入,节约煤矿运输成本。
1.1.3 洗选自动化
煤矿资源一旦经过开采就会形成初级产品,然后还需要对初级产品进行洗选以及合理分类,最终将煤矿产品分类进行销售。而煤矿产品洗选环节的工作环境较为恶劣,这就严重影响了煤矿产品洗选工作效率。通过在煤矿产品洗选中应用自动化体系,有效改善了煤矿产品洗选的工作环境,避免了人为损伤情况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煤矿产品洗选工作效率。
1.1.4 安全保障自动化
煤矿开采是一项危险性较高的工作,多年来煤矿开采安全事故也是屡见不鲜,影响煤矿开采安全的因素较多,通过多年调查研究表明,人为操作不当是导致煤矿开采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在煤矿安全保障体系中构建自动化体系,利用自动化检测设备与报警设备,能够帮助煤矿企业实时了解煤矿井下环境信息与人员操作行为情况,进而有效规避存在的风险,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保障自动化[1]。
1.2 煤矿自动化的关键技术
将继电器体系与单片机及PLC控制系统进行联动,能够实现对相关设备的自动化管理。煤矿自动化构建中,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管理方面。在管理过程中,自动化管理主要通过系统评价体系及可视化界面来实现。设备自动化控制主要通过主机控制分机的讯号来实现;而设备自动化运行则与自动化控制相反,主要是利用PLC现场终端收集讯号并进行初步处理,进而获取到相关数据信息,然后利用计算机进行统一管理。二是讯号方面。讯号传输主要是通过可视化管理体系来实现,是煤矿自动化实现的根本所在。在通信构建中还应注意以下两点情况:第一点,为了保证讯号传输中的清晰度和保密性,应对讯号进行增强,对设备进行加密;第二点,为了避免讯号在传输过程中受到干扰,还应使用硬件屏蔽技术。三是系统设置方面。为了实现系统自动管理,应有效整合相关设备,合理设定具体参数,同时建立并严格执行数据后台评价与报警机制,将设备的工作情况和检修情况设置为系统指标,从而推进煤矿自动化体系的构建[2]。
2 煤矿通信技术功能特点与关键技术
2.1 煤矿通信技术功能特点
2.1.1 基于设备之间的通信环节
煤矿通信体系构建中,设备之间的通信通常比较简单,只需要将操作指令利用二进制代码进行传输,就能够达到设备之间通信的目的。煤矿通信体系构建中设备之间的通信利用电讯号就能够完成,这是由于电讯号本身就具有整合讯息的功能,所以,设备之间通信体系的构建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此外,设备之间通信体系的构建中,大多是采取单一控制,基于这样的条件下,设备之间通信体系构建中的关键技术就是远程控制技术。该通信技术的功能特点就是保证线路通畅以及讯号的准确性。
2.1.2 基于人机互动或者工作人员之间的通信环节
一是工业环网的构建主要通过集成网络来完成,工业环网中的接口技术能够对煤矿整体信息传输进行有效整合。工业环网构建模式具有一次性完成建设并且能够反复利用的功能特点。
二是在煤矿通信系统构建中应用先进技术和新型材料。煤矿通信的基础设施的构建主要是通过光纤介质来完成,在构建中,应对煤矿井下光纤的使用安全给予高度重视,因为光纤容易受到恳、外力、震动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需要采取相应的外套保护措施来保护光纤井下使用的安全。
2.2 煤矿通信关键技术
2.2.1 矿井生产调度通信技术
矿井生产调度通信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对煤矿井下生产过程进行通信管理的技术。矿井生产调度通信技术中涉及到的通信设备主要有调度主机、本安自动电话机、安全隔离器等。
管理人员通过利用以上设备能够实时管控煤矿井下生产运输全过程,以此确保矿井生产安全性与高效性。矿井生产调度通信技术又包括多种技术类型,例如在矿井下结合调度主机与行政交换机的通信技术类型,通过矿井生产调度工作人员对调度主机和行政交换机的综合使用管理,能够对矿井下的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管控,该种技术类型多用于大型煤矿企业。除了上述通信技术类型外,还有只单独使用调度主机或是只单独使用行政交换机的通信技术类型,多用于小型煤矿企业。
2.2.2 井下光纤通信技术
井下光纤通信技术与其他通信技术相比,具有通信速度快、容量大、质量高等多种优点,还具有防爆性能、阻燃性能及防干扰性能。井下光纤通信技术在煤矿信息化体系构建中的应用,实现了多种系统的有机融合,包括通信系统、电力系统监控、人员定位系统、设备运行监控系统等,有效推进了煤矿信息化的建设[3]。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煤矿生产中应用煤矿自动化和通信技术,不仅能够为煤矿生产管理的顺利进行及作用的发挥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还能够有效保证并提高能煤矿开发生产的质量,安全性和高效性,节省人力资源和成本,进一步提高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是煤矿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王博翰.浅谈煤矿自动化和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科技风,2015(23):150.
【关键词】 变电站 自动化 TCP 快速以太网
一、概述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近几年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新建变电站大都是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智能变电站,很多地区的老旧变电站也在进行智能化改造,智能变电站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强大的网络通讯能力。在国内变电站常用的现场总线技术主要为RS485总线,这种通讯方式为两线半双工通讯,简便易用,组网方式比较简单,被电力自动化设备厂商广泛应用。但这种通讯方式抗干扰能力弱,容易受到谐波、电磁场等干扰源的影响,且数据通讯传输的速率和数据量有限。当随着智能变电站技术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被不断应用,系统采样周期不断缩短,采样点的数量不断攀升,对通讯速率和数据传输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传统的网络通讯模式则不能满足系统运行的需要,于是变电站内部通讯网络就有了新的变革。计算机嵌入式应用技术在工业控制领域得到应用,以太网技术在变电站底层通讯的应用得以实现,使系统网络通讯环境有了很大改观。[1]
二、TCP协议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2.1 TCP工作方式的简单介绍
(1)TCP连接的建立。TCP连接的建立是通过三次握手的方式完成的。第一个握手报文是将码元字段SYN置1来辨别,第二个握手报文将码元字段SYN和SCK都置1,对之前报文确认继续操作,第三个握手报文是对连接建立的确认。当连接建立以后,通讯双方不存在主从关系,数据可进行双向对等传输。(2)TCP连接的关闭。TCP连接的关闭是通过改进型的三次握手方式完成的,其与连接建立的握手操作的区别在于收到FIN报文后,TCP先发送关闭确认,然后关闭连接,发送第二个FIN报文,最终关闭发起方回送关闭确认报文ACK,最终连接关闭结束。(3)TCP连接复位。在TCP连接过程中,在某些异常状况发生时需要对网络连接进行中断操作,TCP对这一操作提供了复位操作功能,即在需要复位时,发送码元字段RST为1的报文,命令的接收端会进行推出连接操作,双方的数据传输会立即停止,数据传输缓冲区得到释放。[2]
2.2 TCP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由于TCP连接方式的特点,TCP软件系统通常采用客户端-服务器的模式。客户端为对等通讯建立和关断的发起者,服务器为通信请求的等待接收端。比较起来,由于只需完成连接的发起、数据传输和连接的断开,客户端的软件构成要简单。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变电站的自动化系统的连接是一直保持的,因此可以采用永久性连接的方式。而由于服务器需处理的任务较多,往往有多个连接要处理,其软件结构相对要复杂的多。TCP协议的服务器一般选择并发的面向连接服务器。在通讯协议过程中,系统的每个IED设备同时具有客户端程序和服务器程序。IED设备投入运行后,服务器程序要首先运行,确保设备连接请求的正常接收,保证连接的正常建立。然后客户端程序也会启动,向其他有通讯需求的IED装置发出连接请求,如果没有故障发生,连接建立之后就会一直保持,最终实现通讯两端的IED设备的全双工通讯。
三、快速以太网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快速以太网的大带宽保证即使电站网络不进行分层布置,一样可以确保足够高的通信效率。按照LonWorks的最大负荷网速计算,在保证网络绝对顺畅的情况下,100M带宽的快速以太网上的通讯节点数量可以达到474个,并且在使用交换式集线器的情况下,网络实际带宽可以更大,从而可容纳节点数量可以进一步加大。因此,快速以太网一旦应用,现有网络间隔层和设备层的装置都可以直接和主干网连接,100M以上的带宽完全可以满足通讯效率,从而使网络结构得到简化,在带宽加大的同时,网络成本也节约了,由于通讯中间环节的减少,通信传输中的延迟也降低了,网络可靠性也得到了提高。[4]
四、结论
本文主要介绍了以太网在变电站自动化通讯系统网络通讯中的应用,并对快速以太网在变电站中的应用做了分析。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技术革新的周期越来越短,通讯网络正朝着速率越来也高,成本越来越低廉的方向发展。作为电力工作者应当紧跟发展的潮流,使更多有优势的新技术新产品在系统中得到应用,不断提高系统的先进性和自动化水平。
参 考 文 献
[1] 沈国荣等,变电站自动化发展综述.江苏电机工程 2000.12
[2] 任雁铭,变电站计算机通信网络和系统的研究.华北电力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5月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信息技术;综合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TM77文献标识码: A
1信息技术与自适应控制技术
1.1信息技术
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远方投切与整定,具备自诊断与监视报警的功能;(2)信息保护与多种保护的集成;(3)波形识别,从稳态发展至暂态,有利于推动综合自动化发展;(4)可提供动态的定值修改功能。
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为2个方面,即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与小波变换:(1)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随着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产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就电力行业来讲,在继电保护发展过程中,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对其所产生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DSP。(2)小波变换。小波变换其实是将一个信号波形划分为不同位置与尺度的小波总和,为振荡波形,持续的周期最多为几周,且形式较为多样,可产生新小波或者小波函数。小波变换具备较好的时频局部化分析性能,可分析信号或者图像中一些小细节。
1.2自适应控制技术
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自适应控制这一概念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其含义为按照电力系统自身运行方式与故障状态所发生的变化,实施定值改变、保护性能或者特性的一种新继电保护。自适应控制模型如图1所示。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应用这种技术的原理为使保护能够适应电力系统所发生的各种变化,从而在此基础上使保护性能得到改善。在继电保护中,自适应控制技术不仅可使电力系统响应得到有效的改善,同时还可提高继电保护的可靠性与经济效益。自适应控制技术在输电线路自动重合闸、距离保护、发电机保护以及变压器保护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图1自适应控制模型
2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与模糊理论
2.1人工神经网络技术
人工神经网络就是模仿脑细胞结构和功能、脑神经结构以及思维方式等人脑功能的信息处理系统。其所具备的动力学特性相对比较复杂,可实现问题的并行处理,不仅具备记忆、学习以及联想等功能,还具备较高的自适应能力与自组织能力,经过学习可反映输入特征量的样本,不论对何种状态或过程均可实施分类及识别。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这种技术主要应用于非线性优化、人工智能、自动控制以及信息处理等方面,具体如图2所示。
图2继电保护中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范围内开始借助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来判故障的类型、测定故障的实际距离等。比如,电力系统中输电线路的两侧系统电势角度摆开,并在此基础上引发了非线性问题时,由于距离保护难以正确地判别故障的实际位置,因此会导致拒动或者误动。在这种情况下,可借助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应用,学量的故障样本,只要该样本综合考虑了故障的各种情况,那么在出现故障时继电保护就能正确地进行判别。除此之外,还可采用遗传算法与进化规划等手段,它们均具备复杂问题的求解能力,把这些先进且合理的智能方式有效结合,能使问题求解的速度变得更快。
2.2模糊理论
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模糊理论的应用与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模糊理论可有效区分电力系统在出现多模振荡时,是同步振荡,还是失步振荡。通过区分,在对一些复杂系统的失步振荡实施系统解列时,可有效提高其解列稳定性与可靠性。(2)借助小波理论来提取特征,用模糊集法来进行变压器励磁故障与涌流的区分,即借助于小波变极大值符号特征来进行变压器励磁涌流间断角特征的提取,而这种识别方式也为新变压器保护的研制提供了相对比较先进且合理的思路。(3)通过振动中所存在的无功功率和阻抗中电抗分量之间的关系,借助于模糊原理来实施振荡中不对称故障的选相,待正确选相以后,电力系统距离保护就能将振荡中存在的这种不对称故障及时切除。
3可编程控制器和新型互感器
3.1可编程控制器
可编程控制器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被看作一种具备特殊体系结构的计算机,这种类型的计算机可应用各种语言完成编程,便于控制。在由继电器所构成的需定期改变操作任务与实现复杂逻辑关系的控制系统中,要想用导线将各分立元件有效地连接在一起,显然是十分困难的,但应用可编程控制器则可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即借助于软件编程来代替各分立元件接线。除此之外,为减少设备占地面积,还可借助于可编程控制器内所定义的各辅助继电器代替以往的机械触点继电器来完成保护工作,并实现各种更为复杂的逻辑关系,以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确保其工作质量与效率、
3.2新型互感器
在电力系统中互感器为实现自动化的一个关键部件。推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的一个根本性因素即光电流互感器与光电压互感器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相对于传统互感器而言,这些新型互感器具有显著的优势,它们不仅可完全将高压与弱电绝缘、隔离,还可通过光纤的应用来实现无电磁干扰影响的数据测量与信号传递,同时响应频带相对较宽,可有效改善各种保护技术的性能,改变继电保护应用的条件与方式,拓宽其应用范围。
4综合自动化技术
相对于常规变电所二次系统而言,这种综合自动化技术具备以下特征:
(1)设备、监视与操作的微机化。在综合自动化系统中,各子系统都实现了微机化,即实现了信号数字化与系统功能软件化等,其完全摒弃了常规变电所中的模拟式设备、机电式设备等,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二次系统电气性能以及可靠性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再加上监视与操作的微机化,可使我们通过人机联系系统更为便捷地监视与控制变电所。
(2)运行管理的智能化。综合自动化技术不仅包含了常规的自动化功能,比如故障录波、自动报警、事故判断和处理、电压调节等,还具备在线自诊断功能,可实时把所获得的信息传送至控制中心,从而将运行管理从以往的被动模式转变成主动模式。
(3)通信局域的光缆化与网络化。随着光纤通信技术与局域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综合自动化系统自身所具备的抗电磁干扰性能也相对提高。另外,通信局域的光缆化与网络化不仅符合当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实时性要求,可实现数据的高速传输,同时也使系统组态也更为灵活,有利于扩展,还简化了以往变电所中各种复杂的电缆,使得施工更为便捷。总的来看,综合自动化技术打破了传统二次系统的设备划分原则与各专业的界限,弥补了以往常规保护装置与调度中心不可通信这一不足,赋予了变电所自动化发展更为先进的内容及含义。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结构更为完善、功能更为全面且智能化水平更高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必然出现,也必然会将电网运行的经济性、安全性、稳定性等提升到更高层次。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与通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涌现出了很多新技术,而这些新的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也为电力系统的完善奠定了基础,拓宽了电力系统自动化运行的范围,减轻了电力工作者的劳动强度。相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继电保护新技术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及应用,继而进一步确保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可靠性。
参考文献:
[1]熊小伏,陈星田,夏莹,等.面向智能电网的继电保护系统重构[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17):33~37.
1)专业办学标准分析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意见,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应至少安排8门必须的测绘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分别为测绘学概论、数字化测图原理与方法、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大地测量基础、空间定位技术与应用、摄影测量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
2)岗位能力分析
通过对山东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明嘉勘察测绘有限公司、淄博市勘察测绘研究院等测绘甲级资质企业的调研,分析测绘行业的岗位设置情况,确定了对应岗位能力要求及相应的课程。
3)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共分为基础知识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实践及素质训练课程及创新能力训练课程四个模块。①基础知识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为专业课程学习做铺垫,开设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大学物理等课程。②专业知识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满足企业外业测量和内业处理岗位能力需求,胜任相应的岗位工作,开设测量学、大地测量学基础、工程测量学等以“外业”为主的课程,开设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原理与应用等以“内业”为主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在工程测量、数字化采集、图形、图像处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③实践及素质训练课程开设数字化测图实验等校企共建课程,开设数字化数据采集实习、地理信息系统实习等实践课程。为培养学生发展所需的人生观、文化基础、职业人生规划和通用能力等基本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开设基本原理、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大学生发展与职业规划等课程。④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则包括测量程序设计、MATLAB空间数据处理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和参加大学生技能竞赛、教师的科研课题等途径,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2课程建设
1)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以省级精品课程《测量学》为龙头,结合测绘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依据《山东理工大学核心课程建设标准》,与企业密切合作完成10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形成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
2)双语教学课程建设
根据《山东理工大学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标准》,选择比较成熟的课程《MATLAB空间数据处理》作为双语教学建设的课程;通过三年的建设,完成英文教材引进、教学大纲、考核大纲、授课教案、教学课件、讲课录像等工作;并且在教改项目立项、进修提高、报奖等方面给予一定支持。
3)校企共建课程建设
为了尽快达到培养学生满足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熟悉企业作业模式和规范要求,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如数字化测图实验、数字化绘图软件等课程开展校企共建,即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确定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内容、开发专业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在实施中采用“校企交替”的形式组织教学,先由学校的专业教师进行课程基础知识讲授,再由企业的一线工程师进行实际项目的实战技巧讲解,将企业最关键的技能、最重要的素质提炼出来,融入课程,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
4)实践教学课程建设
按照课程知识关联度,整合原来单一课程的实习与设计,形成以《测量学》、《地图学》和《数字化绘图软件》三门课程内容为主体,以“外业数据采集”为核心的数字化数据采集实习;以《地理信息系统》和《GIS工程实践》两门课程内容为主体,以“空间数据处理”为核心的地理信息系统实习;以《摄影测量学》和《遥感原理与应用》两门课程内容为主体,以“图像数据处理”为核心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实习;以《大地测量学基础》、《GNSS原理与应用》和《工程测量学》三门课程内容为主体,以“工程控制与施工测量”为核心的大地测量实习;以全部专业课程内容为主体,以“工程项目设计与实施”为核心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全部实现校企共建,充分发挥产学研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和对外沟通能力。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