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学科的学科特点范文

生物学科的学科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学科的学科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学科的学科特点

第1篇:生物学科的学科特点范文

关键词:减负增效;有效作业;学科特点

作业既是课堂的延伸,又是知识巩固的主要途径。然而在现实中,学生不完成作业或抄袭作业现象屡见不鲜,更有甚者教师几遍甚至几十遍罚学生写作业。难道我们教师不应该反思究竟何因使作业失去了意义?翻开学生作业,我们不难发现作业形式单一、机械重复、缺乏个性、追求量化、脱离生活等弊端暴露无遗。毋庸置疑,教育不是为了浅层次的分数、生存、功利而存在,它是为了让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一代代人的素质而存在的。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今天的教育,联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试想一年365天,谁愿意每天都吃一样的饭菜?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可见,提高作业的有效性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此话的确有道理。实践证明,只要找到最佳契合点——“支点”,我们就可以花最小的力,做最大的功。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依据“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积极探索让生物作业回归生活,凸显做中学和学中做的学科特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提高生物作业的有效性。

一、制作鲜花标本,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为此,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开花和结果》后,就可以通过生物作业——制作鲜花标本,让学生实现手和脑并用,进一步加深对花基本结构的认识。平时家里都养了不少花卉,每年不同季节,这些花卉都会相继开放,当我们欣赏完了后,该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呢?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因地制宜巧利用。具体方法:取A4纸一张,及花一朵(最常见的是杜鹃花、君子兰花和水仙花等)。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到内的顺序,用镊子将花的各个结构依次取下,按自己的设计创意用透明胶纸粘贴在A4纸上,拼出各种图案,并标注出各部分名称。然后,在汇报课上交流展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掌握了花的基本结构。

二、发黄豆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苹果里面有什么?研究要从好奇、疑惑开始。拓展课堂教学的宽度,明白知识是学生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时,才发现曾经的努力并没有让更多的学生成功,而是让更多的学生远离学科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人对奇怪的事物都有一种好奇心,都希望能够搞清楚其中的缘由,而自己去探究无疑是最好的途径和方法。”种子萌发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平时上课学生很难观察到全过程。为此,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种子的萌发》后,就可以通过生物作业——动手发黄豆芽,来仔细观察种子萌发过程。具体方法:取黄豆10粒,放到一个凹底盘中,加入适量的水,盖上湿布放到阳光下或暖气旁,观察黄豆的萌发及生长,并每天做好记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了解种子的萌发过程及无土栽培的知识,而且还为下节课《植株的生长》打下基础。

三、学做细胞模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见,每种事物都有多个侧面,要想把握一种事物,必须从多角度、各层次、全方位去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认识、把握事物,获得认知的自由和创造灵感。为此,在学习七年级上册《观察细胞结构》后,就可以通过生物作业——学做细胞模型,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细胞的理解。通常采用的方法:先把琼脂和水煮成溶胶状;取适量琼脂倒入小塑料袋(其余部分放在温箱保存);当塑料袋中的琼脂即将凝固前,放入一个海棠或山楂果脯,然后再倒入另一部分琼脂溶胶;将塑料袋口用线扎好,一个动物细胞模型就做好了。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所以,上述‘学做细胞模型’的这个方法仅是范例,不是唯一。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从身边出发,根据经济、环保、实惠的原则,利用各种材料和方法,制造出形状各异、千姿百态的细胞模型,如拼图、贴画、用橡皮泥制作、在面包或馒头片上用奶酪或果酱作画等。然后,在课上交流展示,并与同学分享丰盛的“细胞模型大餐”。我想这样的作业不仅有趣,而且还有助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四、用小鱼苗检测水质污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只有尊重每一个人的自由个性和创造权利,才能首先恢复全民的即大众主义的创造性,进而从中产生少数“杰出人才”;只有使教学论由“知识传授论”转变为“知识创造论”、教学实践由传递别人的知识转变为创造自己的知识,每一学生的自由个性才可能获得发展。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生物新教材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水是生命的源泉,有了水才有生命的生存和繁衍。然而,由于生活污水、工厂污水的大量排放,使得大海已不堪重负。近几年来,接连不断的赤潮便是海水受到污染所发出的信号。为了使大海不再有赤潮,不再受污染,使地球上所有的人生活的更好,教师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组织学生选择“用小鱼苗检测水质污染”的课题研究。具体方法:用洗衣粉配制不同浓度的水样做变量;取6只500毫升的烧杯,编成1至6号,分别倒入不同浓度的水样(必须用露天存放了7天的自来水稀释),并贴上标签;1至5号为实验组,6号为对照组;进行观察纪录,实验重复三次,取平均值,结果统计如下: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还唤起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五、捕捉生活疑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认为: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15%靠的是其精湛的专业知识,而另外85%则是因为其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高人一筹。而这种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实际上就是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技能。众所周知,酸奶开胃助消化。那么酸奶是变质的牛奶吗?为此,在学习八年级上册《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后,就可以通过生物作业——制作酸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小组分工合作,动手做酸奶。具体方法:准备鲜奶一升,150G的酸奶一杯(最好选高钙低脂这样健康),放在室温下。用沸水将玻璃瓶、搅拌棒冲洗干净。将鲜奶用热水泡热,到30-40度(因为这个温度最适合乳酸菌的繁殖)。然后,把温热的牛奶倒入消毒好的玻璃瓶中,再将150G的酸奶倒入,并搅拌均匀。用保鲜膜盖上。放入烤箱,温度大概为30-40度左右(太高或者太低都不适合乳酸菌的生长),六小时后取出即可。这样做,学生不仅可以交流品尝自制的酸奶,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了解酵母菌的作用和酸奶的制作过程。

苏霍母林斯基说过:“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所显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可见,只要我们在作业设计上多下功夫,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个体差异,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体现分层次和互助合作,学生就会在作业中,体验成功、品味快乐、探奇览胜。

第2篇:生物学科的学科特点范文

(一)科学性。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科学性的语言表述也是必须有的。首先体现在能够准确地表述课本中概念和生物学规律能,其次能用语言客观正确地解释生物的多样性现象。语言的准确性是生物学科教学的核心。作为新时期的生物学教师,只是简单的掌握课本知识是不够的,面对新时期的学生,生物课教师不仅需要准确地理解课程中的概念、规律,还应进一步把握其本质内容,通过准确的语言把事物现象及本质描述出来。

(二)严谨性。教学语言的严谨性是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即对具体课本中的概念、生物规律的解释,生物现象的描述,不仅要准确,更重要的是要严谨恰当。比如,“能量”不等同于“能源”、胚囊”不等同于“囊胚”、“脂肪”不等同于“脂质”。二是指对概念的描述要确切、肯定,不能出现“可能”、“也许”、“应该”之类的非确定性词语,避免学生获得的信息无法准确帮助他们进行知识理解和建构。同时,还要注意一些限制语的使用,以避免把问题绝对化。

(三)生动性和趣味性。课堂上语言的生动性,是指将课本中较为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复杂的理论通俗易懂化。生物课堂上的语言生动性必须在保证语言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基础上,把抽象、复杂的内容变得形象、浅显和熟悉,便于学生接受和掌握。课堂中的语言生动性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轻松学习。

第3篇:生物学科的学科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 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 整合 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1

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找到信息技术的切入点,就是要让高中学生在一个合理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生物学习活动。高中生物学习内容较为丰富,将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进行紧密结合,可以使高中生物学习内容更加直观与形象,使学生对高中生物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正确把握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学科的切入点,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教学任务的完成。

1 坚持教育理论的指导,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切入点

坚持对教育理论的指导,是将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学科整合起来的重要基础。只有在正确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之下,信息技术才能正确地作用于高中生物学科的发展。不管是从教学的方面来讲,还是从学生学习的方面来讲,教育理论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讲,并不是所有的教学理念都具有正面意义,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信息技术的切入,教师需要选择有效的教学理论来进行教学指导。

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认知主义理论的学习与落实,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重点,使信息技术既可以服务于教师,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调动与维护。教师更要加强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与落实,使信息技术为高中学生的生物学习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可以在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开展自主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例如,在学习《DNA的复制》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让学生在多媒体的课件基础上,进行DNA复制方法的自主探究。在正确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对信息技术进行正确的应用,可以促进高中学生生物知识体系的有效构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高中生物学习的目标与意义,从而促进学生生物能力的提高。

2 依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切入点

高中教育体系中之所以具有诸多不同的学科,是因为每一个学科都具有不同的学习内容,每一个学科都具有不同的具体教学目标。学科之间知识结构与学科特点不同,使得学生对于学科的学习需求也有所不同。如语文学科,教师通过语文繁体要让学生掌握汉语言的正确使用方法,使学生用语言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数学,则是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数学定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高中生物教学,是以高中生物基础知识为前提,让学生对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具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世界中的不同现象与理论。此外,高中生物教学更要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具有生物实验的水准。这样的学科特点,使得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很有必要。教师要应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生的实验水平,使学生在实验中对生物知识进行探索,促进学生生物实验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讲解《酶的特性》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对酶进行认识,就要利用实验让学生对酶有一个具体与形象的认知。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让学生对酶的具体形态有一定的了解,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酶实验的呈现,从而让学生了解酶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积极作用。然后在信息技术条件的支持下,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模仿,自主动手操作生物实验,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生物内容。这样信息技术应用切入点的准确把握,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以及生物学习兴趣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3 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切入点

教学内容的不同,对应着不同的信息技术使用方法。因此,面对丰富的高中生物教学内容,教师需要从教学内容的性质出发,对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方法进行有效的选择。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会接触到一些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生物现象,也会接触到生活中很难观察到的生物现象。对于学生不能用肉眼观察的生物现象,教师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走进微观的生物世界,促进学生完整的生物思维的形成。

例如,在讲解《细胞的分化》的时候,教师单纯的讲解,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生物知识学习的需求,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接触一些细胞分化的图片或者细胞分化的动态作品,使学生能用肉眼对细胞的分化现象进行观察。又如,在讲解《微生物在实验室的培养》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深入到科学实验室内部,对微生物在实验室中的培养方法与过程进行全面了解。以教学内容的性质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会使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资源更加丰富,促进学生眼界的扩展,实现高中学生物学习积极性快速提高的目标。

4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对于高中生物教学的促进作用,得益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微观世界与宏观教学进行结合,是信息技术对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的重要贡献。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生物教学资源的扩展以及教学信息的有效传达。

(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镇第一中学,吉林 公主岭 136105)

参考文献:

[1]刘凯春.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探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2):125-126,129.

第4篇:生物学科的学科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 课程教学 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32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对于课程教学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高中生物课程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等方面,也随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调整,虽然使得生物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依然存在着诸多教学问题,需要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继续努力,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建设。在现阶段的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教师虽然在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的课程学习效率,但是很多地方的高中生物课堂,仍然存在着较为浓重的应试教育色彩。学生在进行生物知识的学习时,往往习惯于学习的重点放在对各种生物原理和生物知识机械式的记忆上,很少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从而使学生的生物课程学习缺乏现代意识和自主探究意识,最终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高分低能”者,影响生物学科教学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在生物学科方面的学习和发展。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较为陈旧和单一,不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一言堂”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的生物课程教学处于一种尴尬的“瓶颈”状态,教师可能已经意识到这种传统教学方法的缺点和不足,但是却无法找到突破口对其进行有效的改革,从而遏制了教师的创新自信心和创新意识,使教师局限在狭小的教学框架之内,进而影响了生物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针对这些教学问题,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和解决,改革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树立清晰的课程教学目标。

首先,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高中生物课程教学时,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生物学科专业知识的讲解和分析,使学生能够系统性的掌握生物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的生物课程知识储备,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程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和探究意识,并且独立自主的进行生物知识点的分析和挖掘,从而使学生能够掌握生物学科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生物学科研究者,为学生今后在生物学科方面的学习和发展创造各种可能性。

可以说,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转换教师和学生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的位置,将学生的学习地位凸显出来,使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进行独立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使学生从繁重的、复杂的生物课程学习任务中解脱出来,进行生物学科知识的科学性探究,使学生从考试机器转化为生物学科的专业性人才,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注重讲解知识、分析原理的同时,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去感受蕴含在生物学科之内的科学性和探究性,使学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学科知识不仅仅只是局限在生物教材中,它是发散性的,并且是不断发展着的,而不是停滞不前的,从而使学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生物课程学习意识,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将提升自身的生物学科素养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激发学生的生物学科探索意识,端正学生的生物学科学习态度。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于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的营造,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内,更加放松的进行生物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学生只有以一种轻松的心态,才能真正的融入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中去,才能静下心来进行知识的分析和吸收。在传统生物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更加充分的利用课程教学时间,常常采取一种权威性的高压政策对学生进行教学,这种具有强迫性和压迫性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时间的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情绪里,根本不能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同时这种学习氛围还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厌倦疲惫的学习心理,使学生对生物课程和任课教师产生偏见和狭隘的认识,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敌对”的状态,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

针对这种教学问题,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时,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教学氛围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减轻教师身上所具有的权威性和压迫性因素,将课堂氛围从紧张转化为舒缓愉悦,使学生能够放下内心的紧张和防备,更加轻松的和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配合教师顺利的展开生物教学,和教师进行良好的互动,在互动中解决自身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生物课程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参与到生物课程教学氛围之中,自由主动的进行生物问题的思考和分析,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树立学生的生物课程学习自信心。

学生在进入高中学习阶段之后,由于有了初中阶段的生物知识积累,在进行高中生物课程学习时,往往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物课程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时应该从学生的生物课程学习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感受,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想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物学习状况,对自身的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更加符合高中生物课程的学科特点,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和积累。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科知识储备,将高中生物知识与初中生物知识进行有效的衔接,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现有知识进行探索和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生物学科新知识,在提升学生生物知识储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第5篇:生物学科的学科特点范文

1.针对生物学科的主要特点,构建符合初中学生认知规律的学科达标规程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材设有“看一看,想一想"“演示实验"“动动脑"“动动手"等部分,并配有大量而系统的形态结构插图、表示生理活动规律的动态图解以及指导实验方法步骤、规范操作的图解。教材知识结构的重要内容是对生物学有关概念的学习,分门别类地对生物的生活习性、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的规律特点及生物与外界环境相统一的辩证认识。突出地体现了对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自学、思维这4种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

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一般是从形象、直观、生动的生命活动现象开始,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整体局部整体,由个性共性个性探索生命活动规律。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思维特征,正处于由形象、具体的思维方式向抽象的思维方式的过渡阶段,他们对抽象的生命规律的学习,尚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和帮助。针对初中生物教材的主要特点和初中学生的心理及思维方式特征,构建以·提·示·观·察·启·发·探·究·引·导·整·合为主的学科达标规程,经笔者及我市部分生物教师在不同层次的学校进行教学操作的实践证明,该达标规程广泛适用于初中生物教学中观察(实物、模型、演示)、实验的大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操作,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启发性等原则,明确了对教师教法、学生学法的指导及能力培养的教学导向要求。

(1)提示观察是生物教学中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模型、图表、演示等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或通过提示观察的具体要求(顺序、颜色、结构层次、排列、反应特点等),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比较,抓住观察对象的形态结构特点和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对观察现象的描述能力等。

(2)启发探究是指教师紧扣教学目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激疑启思,引导学生沿着精心设计的实验、问题及演示的现象进行探索,积极主动地思考,进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演绎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以追究问题的原因,得出正确结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教师则对要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提示、点拨、疏导、指导,激发有序的思维活动,培养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3)引导整合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把通过学习观察、实验操作等获得的表象、具体的感性材料,按其内在的本质规律进行梳理,突出主体,分出层次、类别,把认知结构重组和构建,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结构化。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上述达标规程的构建及教学操作程序的探索,遵循了目标教学的理论观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体现导学达标过程中教师的教法、手段和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但在教学实践中,操作上不是一成不变,还需要根据学科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课型、学校条件、班级特点,并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灵活变通,做扩展延伸或对应变动,构建相应的达标规程。

2.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课型特点,探索构建初中生物学科达标规程体系纵观初中生物教材,课文大都是以先提出问题,启发引入,提示观察实物、插图、演示,启发探究生命活动规律,指导实验操作,引导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规律或导出结论,解释生命原理为主线。抓住这一主线进行探索,辨析异同,分化出几种不同的课型。针对不同的课型特点、教学内容,初步探索构建的初中生物达标规程体系。

上述达标规程体系的构建,尚属探索阶段,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完善。

3.遵循规律,科学进行学科达标规程的教学操作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达标规程作为学科课堂教学导学达标活动的规律程序,在教学操作上还需要教师紧扣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科特点,根据学校的条件,结合自身的教学风格,采取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优选教法,科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等灵活进行教学操作,使之体现科学有序的优化组合效应和学科特点优势。

第6篇:生物学科的学科特点范文

怎样在现在的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改善和发展生物教学课程。在不断的创新总结中提出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中学生物教师的基本技能

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详细分析,对教材要素及其关系的分析,有助于教师深入了解教材,还需要对教材的组织原理进行分析,弄清楚教材的各组成部分设计安排的关系,看这些依据是否合理,从而达到深层理解教材,超越教材的内容。在教学中唤起学生动手、思考、创新能力,教师积极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有强烈的创新环境的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创新动机,提出创新目标,发挥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生物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

我国的中学课程发展研究有很长的历史,了解发展规律及特点,对改革研究小学课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中小学课程主要是课程内容和要求,以往各个年代的课程,要求主要反映在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里。生物学科教育跟其他学科一样有着许多相同的地方,在发展过程中既有继承传统的沿袭,更有时展影响下的变革。因此,了解生物学科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纵向发展并作横向比较,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当前的生物学科教育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第7篇:生物学科的学科特点范文

 

摘要:中学生物教师专业化发展,是生物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础,是培养优秀中学生物学科教师的目标,发展途径是应用生物学基本观点,指导教育实践和生活;增强实验动手能力,能通过实验补充及拓展学生视野;关注生物前沿发展,并转化为教学素材;以研促教,培养学术研究能力;充分利用校本资源,提高生物学科素养;深入学生群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关键词:生物教师专业化   生物学观点  实验能力  生物前沿  学术研究 

 

教师专业化,就是教师按照工作岗位的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训练,获得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从教素质,取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1]。

    中学生物教师专业化发展,是生物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础,是培养优秀中学生物学科教师的目标,也是提高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措施。针对学科特点和教师发展现状,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应用生物学基本观点,指导教育实践和生活。

生物学科教师专业化,应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师专业化,能够以生物学基本观点指导实际便是其中之一。

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在生物科学中,还包括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有唯物观点、辩证统一观点,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的思想方法,创造性

思维等。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对实践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

教师应在基础知识、基本教学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的教育实践和工作生活,充分体现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增强生物学科意识,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一)唯物的观点

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体现了生命起源的物质性。C、H、O、N、P、S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糖类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构成了生物体(病毒除外)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体现了生命的物质性。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生殖、遗传变异、应激性等一切生命现象都基于细胞的新陈代谢,都可给予物质基础上的解释,这反映了生命现象的物质性。

 贯彻唯物观点,建立科学发展观。比如对于生命的起源问题,能更进一步认清神创论或创世说的不科学性,为进化论的提出铺设了基垫。

贯彻唯物观点,培养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态度。主观意识要适应客观环境,不脱离现实生活,不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自己,从实际情况出发,促进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辩证统一的观点

构成各生物体的元素都可在非生物界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说明了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不同的细胞都有相似的结构组成,体现了细胞结构的统一性。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这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如叶绿体、线粒体的结构分别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统一。

 以辩证统一观点,作为教育实践的基本理念,全面看待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例如协同进化现象,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既进行着生存斗争,而生物和生物之间又在相互选择,共同反正,生存着的生物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环境,正是这种既斗争又统一的各种复杂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建立了动态平衡。

以辩证统一观点,正确处理个体同周围环境的关系。比如在教师和学校之间,教师个体的知识和技能水平限制着学校的发展,学校某些教学条件也会制约教师的成长。但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能使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大为提升,有利的教学环境和管理策略也能促进教师的发展。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也相互制约。作为教师个体,在充分利用学校各有利条件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对学校发展作出贡献,使个人和学校得以和谐共进。

(三)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

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它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在教学实践中,能以发展的观点解释生命现象、看待生物科学发展前景和学生的个体成长;在实际生活中,能认识到社会和生活环境处于发展变化中,教师自身发展也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

二、增强实验动手能力,能通过实验补充及拓展学生视野

高中生物实验,是该学科内容组成的一部分,对了解学科基本知识、原理、现象、发展规律等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理论的分析和实际操作的科学性。除此以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不断提高实验操作能力,以实验检验理论,以理论知识辅助实验的改进,促进教学研究水平的发展。 例如提取DNA,教材所用实验材料是鸡血,还有没有其它的材料可替代,或更理想的材料可选择?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的甄宗秋老师,改进了该实验[2]:利用成熟鲤鱼精巢作为实验材料。成熟鲤鱼精巢中存在大量细胞,其主要部分细胞核,含有丰富的DNA分子。通过对教材实验改进前后的对比,发现不仅减少实验成本和材料用量,更是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这样,在解决某些问题时,便可应用到其中。例如:由于实验材料用品所限,有时候需要设法替代,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做DNA粗提和分离实验时,用新鲜羊血代替鸡血

解析:羊为哺乳动物,血液中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DNA含量极少。

而学生可能会问,那可用什么材料替代?以上的实验研究结果便提供了参考答案。

另外,还要能够会用实验,借此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再现,拓宽知识面,提高对生物学科学习兴趣。比如,利用证明光合作用产物有淀粉的实验制作印有图象的叶片,方法是在暗处理后取一张底片放在叶上,叶底托一张黑纸,再用夹子将两块玻璃上下夹住叶片,使底片与叶片贴紧,阳光下晒3~4小时,其它步骤相同。最后,将此叶片晾干、压平,系上彩带就成为一张有像的树叶书签。通过实验,不仅让学生实践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经典实验的设计,而且还能助长兴趣,提高实验应用能力。

三、关注生物前沿发展,并转化为教学素材

生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学科,前沿科学既是对已有知识的补充、发展、修正,也是学科探索精神的体现,它完善了学科的知识体系,增强了其实用价值,也激励着生物人不断进取、向上、敢于挑战和实践。

例如在免疫治疗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单克隆抗体技术,向学生介绍新兴科学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在讲到低温只是使酶活性降低而不是丧失时,引用美国提出的人体冷冻技术,让学生从理论和技术等方面就冷藏后的人还能不能复活进行讨论;我国神七问天带去的植物种子,在太空高真空、强辐射、微重力的条件下,能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从而获得新型品种,是诱变育种的一个重要实例。

对前沿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是高中生物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没有对知识的更新,意味着陈旧落后,祸害学生,没有对知识的补充,意味着停滞不前,耽误学生。发展中的教师应与发展着的学科息息相关,以学科的发展武装头脑,以学科的进步促进能力的提高,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四、以研促教,培养学术研究能力

学术研究是借助已有的理论、知识、经验对科学问题的假设、分析、探讨和推出结论,其结果应该是力求符合事物客观规律的,是对未知科学问题的某种程度的揭示。

作为发展中的教师,特别是自然学科的中学生物教师,应该抱有对周围事物极大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要知道,书中的“理”来自自然,书中的“例”也源自自然,学科的发展更是依赖于自然。要能够利用生物学科观点、规律解释身边现象,还要能够从身边小环境反衬学科理论,使之相互促进,不断发展。

学术研究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包括调查法。例如,在校本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中,我带的几个学生的课题是:金中百年老树的调查。经过资料查找和对相关人士专访等,整理出来的调查报告不仅反映了金中校园百年老树的命运变迁,总结了环境和人类活动等对校园小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从另一侧面以小见大,映衬了潮汕地区百年老树的管理情况和受重视程度,进而为可行性强的管理保护措施的提出了提供了参考。

调查中还整理了部分植物的特征,拍摄了大量的植物照片,这些都可补充教学素材库。

除此之外,还有实验法,能够围绕一个课题展开探索,提炼结论,对生物学科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大自然就是一本厚厚的教科书,它为学习者现出科学神秘的面纱,也引领好学者通往知识的殿堂,但前提是得先打开这本书,并通读它。走进课本,更要能走出课本,接受自然神圣的洗礼。

五、充分利用校本资源,提高生物学科素养

学校这一小环境,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生态系统,中学生物教师要关注并了解校园的生态环境特点,要能为校园的规划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比如校园绿化,如何根据地域气候、土壤和建筑环境特点,种植旁道树和花圃草坪,生物学科教师对此要加强认识,并形成一定的见解,不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又如生物园,是生物学科的第二课堂,也是教师发展、提高的重要园地。

六、深入学生群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很多人对教师职业都有这样一种看法:教书若干年,就是重复同一个内容、讲同一番话若干次。如果不在教学方法上求变,因材施教,那岂不成了教书机器。中学生物教学的根本,还是回到学生群体。学生对学科的态度、知识水平都将影响教学的效果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了解学生的方法很多,可以是通过作业和测试分析,课堂提问和观察,谈话聊天等,也可以是学生疑问的解答,这一点非常重要,一方面,学生的问题体现了其知识水平和认知障碍,另一方面也反映教师知识结构的盲点,或学科内容与现实的矛盾,或学科间的联系等。中学生物知识系统,尚不是很完善,基础知识和高等教育内容仍需进一步磨合,教师知识结构也需要不断整合和磨合;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不能脱离现实,学科理论和生活生产实际要建立合理联系……教师虽然在教学工作中也在不断发现、积累和扩充,但毕竟能力和精力有限,能借助学生的参与,就好像延伸了一个个触角到社会、生活的很多角落,能由中得到启发,不仅让教师了解学生,也让教师了解自己,并得以不断提高。

对学生问题的解答,可以解决学生存在的疑难,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科素养;综合学生普遍提出的问题,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适时而教。例如必修Ⅲ人体体温的调节部分,有这样一个题目: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可采用一些辅助治疗措施降低体温。下列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A.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量 B.在额头上敷一冷水浸泡过的毛巾 C.用酒精棉球擦试四肢等部位 D.适当撤减衣被, [答案]A。而学生在实际中的认识是:发点烧,吃了药蒙上被子,出出汗就没事。这个问题如何解答?

这体现了知识和实际应用的联系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个人也查找了一些资料,发现竟是个普遍存在的疑问。课堂上,我没有把我的看法直接告诉他们,而是让学生谈谈退烧的一些经验和经历,很多人都提到家长采用蒙被出汗的方式,而有的用酒精擦身,有一女生回想起不久前发烧,医生嘱咐不能穿太多衣服……结合查找资料的情况,发现:蒙上被子出汗是家长的做法,医生的建议是适当撤减衣被。高烧不退,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帮助散热,如果再加盖衣被,更不利于热量的散失了。而对于低烧且代谢未出现紊乱时适当加盖衣被,能促进出汗,加快散热,但高烧不退,这种做法适得其反,可能会使病情加重。所以当出现高烧时,要注意情况的区别,不能盲目。

 

参考文献:

[1]傅道春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7(2005.5重印),95.

[2]生物学教学 2008(33).6,39-40.

第8篇:生物学科的学科特点范文

一、教学中教师角色观点的转变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生物教师肯定会注意到生物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显著差别在于多了学生的参与,少了老师的说教。生物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还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了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此时教师是向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同走完一段旅途,教师是熟悉这一地域的向导。

二、突出生物学科特点,发挥实验教学功能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高中生物学实验可以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学生课外实验三种类型。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生物学是实验性科学这特点,尽量以实验为主线组织教学。

如《探究选择不同实验材料对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实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观察实验是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实验,其中涉及的原理和技术对其后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材料的选择和处理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实验效果不够理想。教师要针对此问题,引导学生以原实验设计为基础,在实现实验目标的前提下,不以原实验材料为制约,寻求新的材料,进行实验。

首先让学生明确选择实验材料的标准:一是取材方便,二是操作简单,三是效果明显。再根据原实验设计为基础组织学生进行可行性讨论。教师课内指导实验基本过程,引导学生选取了洋葱根尖、大蒜根尖、玉米根尖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进行探究实验。学生分组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师提供必要仪器、药品并引导学生观察现象,记录数据,从中归纳总结结论,撰写实验报告,最后在课内组织交流。

学生通过实践证明,用大蒜做实验材料比洋葱效果好,大蒜材料易得,根培养期短,且观察分裂期的效果明显,能增强实验效果,玉米则反之。

生物学实验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和实验及对观察、实验现象与结果进行分析、理解、概括、综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概念,掌握理论,而且有利于加强科学观察、科学分析等诸方面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还有利于加强科学认识、科学思辨、直觉思维、大胆想象等多方面思维品质的培养,更有利于加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等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培养。

三、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高中生物学科主要阐明生命现象的本质和揭示生命活动的规律,高中生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科学知识。培养高中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其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要结合高中生物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情况,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学习资料、观察、尝试、探究,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问题意识”。帮助学生拓展问题的外延和内涵,并尝试解决问题,从而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设置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的教学方式。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问题、场景、实物、模拟实验、影像资料等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否一定会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呢?下面分析一个教学案例:在水和无机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新鲜黄豆转变成干黄豆,体积和重量都减少了,减少的主要是什么物质?干燥的黄豆不能萌发,泡涨的黄豆能萌发,说明了什么?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说明水的存在形式和生理功能。学生思维围绕着新鲜黄豆转变成干黄豆减少的是什么物质及泡涨的黄豆为什么能萌发展开思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聚焦在解决问题中,不会产生自由水和结合水在细胞中功能差异的“问题意识”。只有在学生掌握了自由水和结合水对细胞代谢影响的相关知识后,学生才会对自由水和结合水功能差异产生质疑。

教学情境的成功创设可以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各种教学情境,从而为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做好知识贮备。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课堂教学难以让学生真正地面对自然、真正独立地解决实际问题。课外活动可不受课程、时间、场地的限制,由学生自己研究和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比如,动物生活习性的观察、组织培养、参观农业高科技园,等等。在课外活动中,学生需要自己了解问题的实质,拟订解决的方案,从而有利于培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生物学科的特点,有利于教师因势利导,贯彻创新教育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9篇:生物学科的学科特点范文

关键词:实验教学;探索;创新

生物学是研究自然界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是人们经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总结建立起来的。事实证明也只有对自然界生命现象、规律的不断探究,生物学才得以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现代教育理念下,教师应转变观念,力求创新。生物教学应强调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是一个重要的平台,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时,应依据学科特点和学情精心设计教学情景,激发学生不断探究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实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导学功能,诱发学生探究欲,提升学习热情

演示实验具有很好的直观性,能有效刺激感官,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知,开拓学生智力和启发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许多教师对演示实验的处理,多停留在实验的重现,照课文中已有的实验方案,按部就班操作,验证了课文中的结论就完事,见多了学生就会对演示实验缺乏新鲜感。教师在准备实验时,应善于挖掘一些探讨性的问题向学生提出来,引导他们向更深更宽层面去思考,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如“种子萌发时吸收氧气”的演示实验,我在完成实验后提出:如果实验材料改为绿叶或幼苗成不成呢?原来的实验方案又应做哪些调整或改变?又如“观察心脏”的演示实验,选用的材料是猪心(哺乳动物),实验结束时提出:鸡(鸟类)的心脏结构是这样的吗?青蛙(两栖动物)的心脏又如何?这些问题的提出,能有效刺激学生探究学习的神经,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利用开放式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开放式探究实验是生物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独立设计、独立实验、相互合作。从实验方案的设计,材料、仪器的准备,到实验的实施、现象的分析,以及失误的纠正,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想象和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师在组织实施实验教学时应扮好“导演”的角色,根据每个实验的特点和学生实际,设定导学方向,有目标地去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解剖观察鸡翅”等实验应侧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行为习惯的养成,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又如“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等实验,应注重实验方案的设计、分析能力的培养;“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等则应侧重实验方案设计的创新引导,发展创新思维;而“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实验则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各种实验活动,逐步养成主动探究、勤于思考等良好行为习惯,不仅使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协作性得到充分发展,同时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从而促进生物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验探究

课外实验探究是课堂实验的延伸,也是课堂实验的重要补充。课外实验为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通过各种小制作、小发明,使学生的智力得到更好的开拓,从而使其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知识运用的能力。如制作小型生态系统的实验,学生也许会成功,也许会失败,但不管成功与否,学生都会从中体验到探究生命现象的乐趣。失败的会回归课文或通过其他方法查询资料去解决问题,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构建生态系统的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和各种生物在食物链、食物网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原理,更好地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