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理论与与实践范文

教育理论与与实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理论与与实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理论与与实践

第1篇:教育理论与与实践范文

一、“百家争鸣”的关系说及评述

(一)直接指导说

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是一种对教育实践具体操作与原则的有效性指导。其主要表现在:教育理论能在具体操作上对教育实践进行指导。有论者认为,和工程学理论和医学理论一样,教育理论是一种实用理论,其功能正在于指导教育实践,并对教育实践提出处方或建议。更进一步,有论者认为,理论是客观规律的反映,即“理论是一组逻辑地联系着的假设,是借助一系列概念、判断、推理表达出来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知识体系”。由此得出,教育理论是对教育实践本质规律的反映,是可以对教育实践提供某种确定性的方案,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产生效果,同时启发实践者进行反思,增强其实践理性的能力并进行理性实践。这不仅仅是教育理论者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所持的一种观点,也是多数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观点,他们认为教育理论理应像数学公式一般,能够直接使用并得出正确结果。

我认为教育理论直接指导教育实践,是以西方近代哲学本体论思想为依据而提出的观点。之所以说“直接指导说”是建立在本体论之上,是因为该观点认为:教育理论是从“复杂的、多变的、众多的”教育事实中抽离出“共性的、普遍的”教育规律,继而直接用于指导教育实践。这无疑与本体论中“从多中追求一,从变中追求不变,从现象中追求本质”的逻辑思维具有异曲同工之处。

但是,我们理应认识到,西方近代哲学是以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建立的,自然科学所涉及的是人与物的关系,它的对象是物,物具有客观性、抽象不变性、被动性、可测量性、可重复性,这就使得自然科学理论的可重复使用,并保证其得到所希冀的结果。然而教育理论所涉及的是人与人的活动与关系,人不同于物,人不是一种“现成性”存在,人是一种“未完成”的、“未确定”的“动物”。这也就是说,人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具有不确定性,同时人又具有主动性、选择性、多样性、主观能动性。以某种固定的理论指导已经发生变化的环境中的人,就不可能起到相应的结果。由此可以得出教育理论无价值吗?不是这样的。教育学理论的确可以从教育实践中找到的一些基本规律,但是教育理论无法对每一个具体情景下的教育实践过程有一个清晰地描述,也不能提出确定性的方案。也就是说,教育理论的固定性与教育实践的变化多端是其矛盾的焦点之一,教育理论无法直接指导教育实践者在具体的情景下的具体教育实践。如果将教育理论生拉硬套地应用于教育实践就会出现的“无效”结果。因此,我所质疑的是“直接指导说”中的“直接”二字。

(二)中介说

教育中介主要有三种形式,即教育中介思维、教育中间理论、教育中介机构。三种教育中介的完善是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张关系的基础和条件。此观点通过对教育中介的形式的探讨,深化了人们对教育中介的认识,有学者认为“借助实践者承载的‘实践性中介’(就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行动研究)将有效弥合现有教育中介理论的‘实践性’缺口,提高教育实践的智性水平”。也有学者认为从教育理论入手,通过建构中层理论来增强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此观点主要取自柳海民教授的《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第三条道路——建构中层理论》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认为,因为以往的教育学理论,概念很多,但真正在教育实践界引起共鸣的很少,似乎观点很多,但定理不多,没有稳定的研究旨趣,教育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很难在教育实践中得到验证。所以提出教育学中的“中层理论”:“中层理论有限的几组假定所组成,通过逻辑推导可以从这些假定中产生能接受经验调查证实的具体假设。”

这是一种以教育理论为出发点,希望改变教育理论,发展具体理论,使教育理论更加问题化、命题化、操作化和验证化。以此来改变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困惑关系。但是,我认为这种观点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既然是中层理论,那么是如何界定教育界中的“中层”的概念?

二、关系之我见

从这些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多数学者开始是从教育理论的视角解读,他们将教育理论视为高位的权威者,并对实践具有绝对的指导。但随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矛盾的显性化,研究者不再单从教育理论立场来论述其间关系。尤其是在当下,研究的趋势逐渐指向丰富的教育实践,如有论者提出,日常教育实践才是教育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也有论者认为教育实践有其自身独特的逻辑,习性、情境、实践和空间的结构使得教育实践异常复杂,需要教育理论者对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抱有充分尊重和同情,并尽可能贴近实践者的立场来观察、谈论教育实践。因此,引发了教育界对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各种解说。

当我们争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究竟为何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厘清一个概念,即什么是教育理论。多数学者会把教育理论进行划分,比如,涂尔干、威尔曼等先驱者们就将教育理论划分为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理论。布雷岑卡将其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划分,教育理论可划分为科学教育理论、哲学教育理论和实践教育理论。学者对教育理论进行划分,多数是因为他们认识到教育理论各自有不同的基础、不同的认识对象、不同的陈述特征、不同的证明方式,以及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因此他们之间是不可取代。而要在教育理论中合理的体现这些不同的知识类型,达到不同的目的,只能通过理论体系的分工和专门化才能达到。所以,直接谈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时,就显得这一命题太过笼统,存在着指向不明的问题,这可能就是造成教育实践者对教育理论者抱怨以及教育学界对其关系诸多争论的原因之一。因此,我将对教育理论进行限定,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所指称的教育理论是布雷岑卡提出的实践教育理论。布雷岑卡认为,与科学教育理论、哲学教育理论不同,实践教育理论并不指向理论的自圆其说,而是为现实行动作出理性选择。实践教育理论的功能,是应告诉与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的特定教育者群体有关的教育任务及达到他们的手段,他应激励教育者实施与主流的世界观和道德观相一致的教育行动。

在明确了教育理论的概念之后,我认为教育理论与实践是一种“互哺”的关系。所谓“ 互哺”即指各自从对方寻求有营养有价值的信息,以此来丰富自己益于自身的发展。

第2篇:教育理论与与实践范文

一、情景教学,激发兴趣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作为思维阶段开始”这就意味着情景教学在课堂中尤为重要,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受时空限制,形象地传输、保存和再现实际原型。多媒体利用其生动多彩的页面、赋有感染力的声音及真实生动的情景为学生创建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情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我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新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个感人至深的画面:画面中一个金发的小女孩穿着薄衣,赤着脚独自在雪花飘落的大年夜卖火柴,再配上凄楚的音乐,随之导入“画面中的小女孩她好饿、好冷、好无助,在她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儿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九课,看一看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读懂了什么?”此时,孩子们的眼睛中闪着泪花。他们迫不及待的拿起书,品读课文的一字一句。一节课是否成功,导入关系重大,此处多媒体的运用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积极的学习态度会带来积极的学习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

二、有效识字,加强自主识字的兴趣

1.《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详细指出,小学阶段要学生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汉字本身又要区分形近字、形声字、多音字真是颇为复杂。对于小学生来说,别是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注意力比较差,如果不能用巧妙的方法教学识字,学生学得枯燥,忘得也特别快。而多媒体利用栩栩如生的画面在儿童的认知与教学之间架起了一座七彩的桥梁,使学生能在趣味中识字、区分生字、运用生字组词造句及写话。

我校曲可老师在讲授《狐假虎威》一课时,在屏幕上展示出动态画面,在茂密的森林里一只老虎正走在狐狸的后面,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看见狐狸后面跟着老虎,吓的小动物们赶紧就跑。随着画面用多媒体切换出相应的词语,学生齐读,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认识了生字,体会了识字的乐趣,并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此处多媒体的运用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掌握识字方法,增强识字数量

运用好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感受、发现汉字中的规律、拓宽学生的识字空间。如在教学“打、推、扛、扔、抬、拄、提、抹”一组生字时,我利用多媒体文件出不同的动作图片,学生看图便会很快认识这些生字,能将生字的意思区分开,并能做出相应的动作,在识完这组字后让学生想一想,还有哪些生字与“手”有关呢?并出示相应的课件,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再将这些生字进行归纳和整理,在同一屏幕中出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找出这组字的异同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了解,理解了识字方法,对识字也会越来越感兴趣,并逐渐运用这一规律自主识字,增加了课内外的识字数量,增强了对生字的理解能力。

三、抓住重点,巧妙解疑

在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来自于中外名家之笔,教师身为课堂的引导者,教材的利用者,有责任让学生品读欣赏、体会、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句段,要让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有独立的的分析能力,在讲授语文课文的过程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们不能逐字逐句分析,这就会利用到多媒体,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结合《课标》、《教材》来进行教学设计,并要把重点字、词、句或学生易理解错误之处制成课件。这样在课堂教学之中能在短时间深入研究重点内容,更好地突破重、难点,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文章内容较难理解,如《开国大典》、《丰碑》、《军神》、《挑山工》、《香港之夜》等课文。这些课文内容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在学习中既难以理解,又十分枯燥,这时多媒体便成了解决疑难的最佳办法。如教学《军神》一棵时,我利用多媒体下载出现相应视频资料,受伤后做手术的过程。学生一看便会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这一军神形象立刻呈现在学生脑中,课文中枯燥的生字也变成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画面,课文难点在不知不觉中化解了,而且学生的爱国情感也受到了熏陶和感染。

四、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我校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这一区级立项课题,经过多年的研究过程,现这一课题已成功结题。在研究这一课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如何能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教师要做到“明指向、巧点拨、善诱导、严要求、会调控”。促进学生学习能够是主动而不是被动的,是值得而不是形式的、是全员的而不是少数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也应该以自主学习为基础,没有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在这其中,多媒体起到很大的作用。教师按照三维目标的要求,明确提出自主学习内容,利用多媒体进行有效指导和组织,解决“学什么”与“怎样学”的问题,让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这样在师生的互动下,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利用影像资料谨慎知道,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时间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完善。

第3篇:教育理论与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教育技术;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干系

教育技术,是作为学科研究对象的一门技术。在美国,教育技术是在教育领域的面目出现的;而在中国,教育技术则被视为学科的研究对象。而且从事实上理论指导实践不是必然的,无条件的,它一定是在人们的知行统一下找到一个媒介进行两者的相互转换,而这则者需要技术的支持。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康德通过判断力(或理性)对休谟法则的解决,以及杜威的实用主义技术观,都从侧面说明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一)理论与实践的差异

理论与实践的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是人们常常因为内在的一致性而认为它们是一样的,这就是所谓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高于实践”,而人们过于强调它们的效果因而忽略了它们内在的差异。而这里的差异,是指它们内在的东西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人类对于理论与实践的往往是求同的态度而忽视了它的差异。如柏拉图的理念论,他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看作是理念的模仿和分有,理念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据。言下之意就是,理论是实践的依据,我们怎么做就看理论怎么说,理论与实践内在又是一一对应的。特别是近代科学的运用,更是把这种理论推到了极致。1869年,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并断定金的原子量要比锇、铱、铂大,并用元素周期表纠正了原先错误的金的原子量,后人还根据这个元素周期表发现了一些新的元素。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从而也发给了人们错觉,认为理论反应了实践,实践与理论又一一对应。理论是否能够贯穿实践?柏拉图推行他的《理想国》经历就能够说明。《理想国》作为柏拉图最著名的代表作,通过与苏格拉底的对话,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教育、文艺等多方面的问题,并以理念论为基础,构造了一个理想国家的系统方案。可是,过去了两千多年,他的理想国并没有建立起来,理论与实践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它们内在存在着差异。这里我们讲的理论与实践差异是讲的好的理论能够解释实践,但好的理论不一定指导实践。

(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差异

《教育研究》杂志在1991年第5~11期(第10期纪念陶行知诞辰100周年暂停)开辟了“教育理论与实践”专栏,其中很多文章都涉及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差异问题。如扈中平与刘朝晖指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双向的,既有理论工作者不关心教育实践的原因,也有实践工作者轻视理论的原因。这也就导致了人们对于教育理论投入过高的期望,而教育理论往往又不能指导教育实践的进行,又受到社会的各方面的制约。

(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媒介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存在差异这个观点已有定论,关于如何调节两者之间的差异问题,这也是诸多学者所研究的问题。吴康宁在《对我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思考》中专门提及了理论沟通实践的途径,他提出教育活动模式可担当这一功能。他认为教育活动模式包括三个部分:对特定教育活动模型的呈现,对解释该模型的运行规律的阐述以及对具体的操作程序的说明。这也是理论描绘了一个理想世界,把复杂的现实精简了,形成了逻辑上的统一,而实践则是要面对一个无限复杂的世界,没有了逻辑上的统一。但是现实又要把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起来,可是这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差异,人类的知行统一又要它们联系在一起。这二者该如何的相互转换?技术就是这两者的媒介,将二者相结合起来。

二、作为媒介的技术

(一)技术的特点

技术作为理论和实践的媒介,有它的特点创造性、自身性和合目的性。而教育技术也具备这些特点。技术的创造性指,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在相互转换的过程中,教育理念的运用和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超越。在以往的教育中人们秉承“理论高于实践”的宗旨,把教育实践向教育理论看齐,信封教条运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实践不适应理论,归结于理论的错误。而技术的创造性则是把两者的不相适应,相互的联系在一起。这也说明无论理论与实践多么不适合,通过创造性的理论的运用,让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而它的运用也是因地制宜的。技术的自身性指要自身参与进去,它包括了两个因素:工具手段和自身技巧。理论在形成的过程中,为了能更适应多的情景,会把不利于理论的情景因素剔除,而人参与进情景中能把理论忽视掉的部分补充进来,从而使理论在不同场景发挥作用。而实践到理论的过程,则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复杂的现实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毕竟实践本身不是理论。技术的合目的性指人类在活动与生俱来的东西。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自然的形式的合目的性原则”是判断力的一个先验原则,所以合目的性在康德哲学中非常重要。合目的性不是自然的,它人们在寻求多样统一所附加上去的,通过多样的工具手段,最终采取何种工具,取决于工具使用者解决何种问题,这就是合目的性的作用。

(二)作为教育媒介的特点

教育技术对教育实践是一种批判的态度,这是实践转向理论的前提,也是教育理论创新的前提。教育实践中通过实践的考察和探寻,进行生层次的分析和探讨,然后为教育理论提供素材。通过自身的内在的思考,思想内部的沉淀,在工具使用中的观察、揣摩、关照与感悟。而实践也在这种批判中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就是实践的创新。教育技术对教育理论是实用的,这是理论转换实践的前提。从技术层面上来看,理论它本身就是个工具,教育研究的时候为其提供一个研究的方向,构建起一个支撑的框架。理论不是终极性的,它是不断在调整的,在这个调整的过程中教育技术加深了对教育理论的更深的认识。而教育技术就是在使用理论的过程中加深对教育理论的了解,这也不是简单的教育学所能做到的。教育技术对工具是批判的,从根本上,实践对理论是反作用的。现在的信息技术分为通用和专用之分,实践对技术的筛选。信息技术一旦具有强制性,那么它会对实践的复杂性造成伤害。技术工具具有意向性,它的创造者和开发者的一向一旦不受控制,那么会造成实践的伤害。

(三)教育技术与实践和理论的发展

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人们又要求它们统一,教育技术的出现连接了两者。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育技术,不再是不被人们所注意,它与教育理论和实践所结合在一起。技术的发展使实践和理论不再是单一的一体,由教育技术进行对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研究,及其三者这间的相互作用。

第4篇:教育理论与与实践范文

一.表达力是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语用行为

“本真语文”依据学习素养和学习行为相结合的学习理论认为:语文基本素养的表现是“学力”。“本真语文”的学力是以语言文字为媒质,以语文知识为基础,以思维和智慧为动力,以精神和文化为核心的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和语文人格的总和。

从语感学的角度来看,表达是选择一定的语言文字运用形式来表现语言文字内容。莫泊桑以文学家的视角解释了“表达”的内涵,他说:“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的性质鲜明。因此就得去寻找,直到找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形容词,而决不要满足‘差不多’,决不要利用蒙混的手法,即使是高明的蒙混手法,不要利用语言上的戏法来避免上述困难。”语文教育正是引导学生学习作家的语言文字运用的功力,借助教科书精选的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示例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而作家在作品中的“语言文字运用”正是本文论及的“表达力”。这种表达力是对语言文字运用的逻辑关联中产生的意义感,是语感学意义上的表达力的表现形态。作品的表达力是书面表达力,是意义借助语言文字运用的表达素养,只有在语言文字的逻辑事理中借助思辨力重塑意义,作品的意义才能表达出来。

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表达是语言文字运用的艺术追求。“推敲”的典故讲的就是语言文字运用形式的选用,是语用学在表达力上的无止的艺术追求,人们常常会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种多元解读的理念来理解表达力,其实这是有问题的。朱光潜先生对“表达”的理解非常准确到位,他说:“表达总是独一无二的,一种思想只能用一种方式精确表达出来。”由此可见,表达力是一种语用的艺术追求,是语义的精确表达。

从语文学的角度来看,表达是信息、情感、思想借助语言文字等形式在思维的驱动下陈述或表示的成果,简言之,表达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课标》将“表达”素养分散在不同学段的“写作”、“口语交际”两个方面的目标与内容之中。《课标》对“写作教学”的建议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写作能力是一种表达力。《课标》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建议是:“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从中可以发现,口语交际能力是又一种表达力。因此,表达力是语文学中的综合素养,也是现代公民学习、工作、生活的必备素养。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文化具有多元性,也具有多义性,但语言本身便是文化的一部分,《课标》认为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语言与文化具有同构性,而表达是语言的表达,是语言的另一种呈现形态,也是一种综合实践形态,其外在的语言形态和内在的精神内蕴都是文化的表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仅表达了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孔孟以来的文化精髓,更是几千年中华民族的文化写照,这样的表达不但是语文文字运用的形式表达,更是人文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表达。这是表达的濡染功能,也是表达的智慧生成功能,而濡染与生成则是文化学意义上的表达力。

“本真语文”结合语感学、语用学、语文学、文化学,将表达力界定为:表达力是运用语言文字在思维驱动下表情达意的语用素养。表达力是学习的基础素养,是思维参与下的言语能力。所以,表达力既是一种言语行为,又是一种言语思维,还是一种言语智慧,更是一种言语文化。

二.表达力的基本要素:知识、技能、思维

表达力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文字知识。表达力的培养离不开语言文字知识的学习。言为心声,虽然言语是一种信息、欲念、意义、情感、思想的外在表达,但表达力是需要依托字、词、句、章、篇,抑或语、修、逻、文、史、哲等语文知识来表现的,所以,表达力不但是言语的表现形态,而且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基本素养。如果表达对“对方的到来”的尊敬,表达时却说成“你的到来令贵府蓬荜生辉”,这就属于谦辞和敬辞不清楚,这种语用错误涉及基本的语言知识。可见,表达力与语言知识和言语积淀密切相关,知识积淀是表达力提升的前提。

表达力的第二要素是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表达力是可以在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提升的。《庄子・天道》中云:“语之所贵,意也。”意是情意,不管是书面表达还是口语表达,抑或肢体表达、媒体表达,其最终指向均是信息简明和情感得体。表达力是生活体验的外化,是人的情感交流。只有意思表达准确,情感交流得体,才体现出一种高素养的表达力。设置特定的生活场景,可以指导学生口语交际训练,以此提升口语表达力;根据教科书强化实用文体训练和文学创作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力。训练的虽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但最终的表达指向都是准确表情达意。可见,表达力技能训练就是用得体的言语形式准确表情达意。

表达力的第三要素是思维。表达力的培养需要充分激活思维活动。语言和思维是紧密相关的,所以,表达力是言语和思维的结合形态,是意念、欲念、思想等意义的外在呈现,是借助语言这个媒介实现信息、情感与思想的外显。孟子所说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其实就是一种表达过程,“色”“声”是表达的媒介,“喻”是表达的结果。可见,表达是创造性的言语行为,言语行为是思维活动的产物。言语活动是思维活动,具有思维的逻辑性和渐进性,也具有思维的个体性和独创性。所以表达不仅是言语活动,而且是思维活动。语言活动和思维活动的智慧产物就是表达力,表达力是人的情感和思想借助言语为媒介而作用于思维的精神产物。

学习语言文字知识是培养表达力的基础,训练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是提升表达力的途径,激活思维活动促其智慧生成是发展表达力的核心,知识、技能、思维是表达力的三个基本要素,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表达力的分类:口语表达力、书面表达力、指定性表达力

语文教育是通过语言认知、语言传意和语言训练来提高人的表达力的过程。“本真语文”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将表达分为口语表达、书面表达和指定性表达等三种类别。口语表达即口语交际;书面表达即以文章形式的表达,也就是写作;指定性表达主要是评价和练习训练中约定俗成的书面表述,其主要呈现形式为试卷或练习的答题表述。根据表达的类别,表达力分为口语表达力、书面表达力和指定性表达力等三种形式。

口语表达力是表达力的人本学力。言语是人类生活、学习、工作的交流工具,人们的生活交流是口语交际,工作交流是口语交际,学习交流也是口语交际,所以,口语交际是人的本能,是最为基本的生活技能。表意准确,表达清楚,陈述明晰,用语得体,这是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表意涉及到用字用词的准确性,这是语文教育的基础――识字写字。识字写字要做到:学习汉字结构,书写准确;理解汉字意义,用词准确;运用语法结构,表达准确。这是表意的三个基本步骤,也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环节。虽然日常生活的口语交际,只要能够表意明了就行,但口语交际不仅仅是生活交往,在正规场合的演讲或辩论也是一种口语表达,这种口语表达不仅要做到表意准确,而且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产生特有的现场效果。

书面表达力是表达力的高层次学力。“本真语文”的书面表达主要指写作,指向实用文体写作、应用文体写作和文学创作等多样化书面表达。义务教育阶段,第一学段的“写话”训练的是表达力,第二、三学段的“习作”训练的也是表达力,第四学段的“写作”仍然训练的是表达力。可见,实用文体和应用文体的写作训练的目标指向都是书面表达力,但在语文教育中也不应该忽视文学创作,文学创作这种书面表达力更是独具魅力。语言是表达力的外在媒介,语言的锤炼、文体的选择、语体的转化,甚至包括标点符号、书写格式等等外在的媒介都会影响到表达力。精心选择外在的语言形式巧妙地表情达意,这是一种综合的书面表达力,而书面表达力不仅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产物,也是语用技能和语文素养的结合体,更是人的内在精神的产物。

指定性表达力主要指向于教学评价中的答题表达学力。考试评价是语文教育绕不开的一种评价手段,基于此,“本真语文”特别将考试或练习中的答题表达独辟为“指定性表达”。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完成书面作业,表达的规范性极为重要;学生在考试中的答题不仅需要理解到位,更要表述清晰,表达切中要害。但这种书面表达又不同于写作,写作的书面表达具有自主性,是作者自身真切的情感表达,而书面作业和考试答卷的表达则是指定性、规范性极强的表达,这也是一种表达素养,是指定性表达力的具体形态。

口语表达力、书面表达力、指定性表达力都是学习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语用素养,也是最为基本的语文素养。只有充分整合语文课程,积极开发学习资源,多样化开展综合性和实践性语文学习活动,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表达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幸福成长服务。

四.表达力的两个维度:信度与效度

表达力主要的指向是形式和意义,意义是表达力的核心,形式是为意义服务的,形式可以千变万化,最终归一为意义的时候不能差之毫厘,这就是表达力的核心。但表达力还有信度和效度之别。表达力的信度是真实可信的程度,强调的是同一性和可靠性。在译作的表达别强调信度。暂且不谈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仅谈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对译方面也是特别强调信度的。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一文时,学生在理解文中“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一句时,有同学表达为“和我祖父居住的邻居,现在十家仅剩一家了”,还有同学表达为“和我祖父同期居住在这里的人家,现在十家剩下不到一家了”,两种表达的意义相距甚远,只有当学生学习并理解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真正意义,学生才能在表情达意时表达出对“赋敛之毒”的怨怒,这种理解文言文的文意而外显出的表达力,要求具有信度的高度同一性,稍有差异的表达都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表达力的第二个维度是效度,效度不但指表情达意的真实性和可信性,而且指向表情达意的艺术性和感染力。表情达意的准确无二,是效度的一方面,表情达意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则是表达力追求的效度。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的第三回中,为了表达出范进中举前后的身份地位的变化,刻画了其岳父胡屠户的形象。范进进学回家,胡屠户来贺喜,虽是贺喜,其实是范进一家人伺候胡屠户,当胡屠户酒足饭饱离开时,吴敬梓这样表达:“这里母子两个,千恩万谢。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横披”刻画出屠户的凶横庸俗之态,“腆”活画出倨傲不羁之形,而反之可以读到范进母子“千恩万谢”的卑微与猥琐。当范进中举之后,胡屠户又来贺喜,看到发疯的范进不仅不敢骂,更不敢打,当疯态毕现转为安好的范进给了胡屠户银子后,吴敬梓这样表达:“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的去了。”同样的“千恩万谢”,但表现的对象变了,同样的“去了”,此时是“低着头”,细腻的描绘中表达出的是社会的尊卑,也暗讽了世态炎凉。这样的表情达意已不是简单的真实可信了,而是艺术化的表达。

表达力的信度与效度,讲求的是表达的真实可信与艺术感染力两个维度,这虽为两个维度,但又是相辅相成的整体。

五.表达力的实施路径:综合性学习与实践性活动

语文课程是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决定了表达力的实施必须依靠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性活动这两条基本路径。

《课标》认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是一种表达,课程之间的沟通又是一种表达,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更是一种表达,学习与生活都需要借助表达来进行交流沟通,都需要借助表达来整合,表达本身就是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呈现,而表达力则是学习者整体素养的综合。

综合性学习是培养表达力的课程优化路径。综合性学习以学生为本,是具有综合性、生成性、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而表达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聚知识与能力、习惯与方法、思想与情感、思维与智慧的综合表现形式。表达力既是语文素养的综合,又是语文能力与思维的生成,更是学生独立思维与人格的主体呈现。当学生学习季羡林先生的《成功》时,学生自主梳理文本的观点,既能表达出季羡林先生在文本中对“天资”“勤奋”“机遇”观点的认知,又能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表达出对成功之道的独特的认知,当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表述文本观点,质疑观点的片面性,完善对“成功之道”的体验与认知的生成学习时,这就是极具表达力特质的语文教学。表达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明了文本的意旨,需要学生在倾听中准确把握话题的指向,需要学生在互动中交流智慧,需要学生在思维中表情达意,表达力是借助于言语生成、言语组织、语言驾驭在思维的整合中生成的综合智慧。

实践性活动是培养表达力的学习活化路径。口语表达力是在人际交往与沟通中得到提升的,书面表达力是在写作实践中得到提升的,指定性表达力是在技法训练中得到提升的,不管哪一种表达力都是在实践性活动中达到“教学做合一”的效果的。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指出“不学诗,无以言”,将口语表达力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同样,书面表达力集语言、思维、情感于一体,是语文素养付诸学习的活化形态,其核心是对生活的体验、感悟与思考,只有在实践性活动中才能体验生活、调动积累、个性表达、创新建构,这是提高书面表达力的关键,所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性活动是积极培养学生表达力的有效路径。

表达力是“本真语文”理论体系中处于中位的学力,是居于阅读力与文化力之间的学力,正因为表达力的中位特性,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素养于一体,是基于阅读力语感素养的语用学力形式,同时又居于文化力之下,是“以文化人”的文化力的具体表述形态,具有直观性和可评价性。口语表达力可以通过他听与互动的形式评价学生表达力的能级,书面表达力可以通过写作与测试的形式评价学生表达力的能级,指定性表达力本身就是考试评价中呈现出来的一种表达力,因为表达力是可以测试评价的,所以,表达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技能训练来达到目的,还需要在综合性学习课程和语文实践性活动中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5篇:教育理论与与实践范文

中考的失意或许是这些懵懵懂懂的孩子人生道路上遇到的第一个挫折点,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正视挫折与困难,让学生懂得越挫越勇,努力学习,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人才。在课堂上,可以结合一些历史名人面对困难不低头的案例对学生加以引导。例如,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在遭受羞辱与痛苦之后,仍然坚持创作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著作《史记》,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雪芹在家道中落、穷困潦倒的时候仍然写出了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奥斯特洛夫斯基更是在瘫痪在床、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口述完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给后来无数面对困难、处在迷茫时的人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人生道路遇到挫折困难在所难免,但是必须要正确面对,中学生正处在青春的迷茫时期,历史学科的经典案例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

(2)加强学生自信自强的培养

很多中学生面对中考的失意显得有些自卑,很多同学都把职业学校看做是差生的集合,给其心理上带来了极大的不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自信是成功的前提,老师在历史课堂上可以穿插一些自信自强的例子。

(3)塑造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历史这一门学科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史,通过课堂教学可以让同学们真正学习到伟大劳动人民是如何封建社会获得自由,如何抗击外来侵略保护家园,感受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爱国热情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引导学生们继续保持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并努力发扬光大。在历史课堂授课时,老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解以及电影播放、照片回顾等方式,加强对中职学生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让同学们更加了解我国国情,从而可以激起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奋斗的激情。

(4)培养学生的诚信敬业的职业态度

第6篇:教育理论与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 理论与实践 概念与理念 脱离 统一 教学规律

一、理论与实践及二者的关系

在西方,理论一词最早源于希腊语中的theoria,即“心智的觉醒”的意思,是指真理的“纯粹的知识”。其在希腊文中的最初意思是作为团体的一员参与崇奉神明的祭祀庆祝活动,更确切地说,“理论一词的最初意义是真正的参与一个事件,真正的出席现场”。后来,“理论”一词主要是指观察、沉思,实质上它同样指的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即沉思存在方式。希腊人对这种生存方式极推崇,所以才有“赞美理论”的说法。理论一词,本身也就充满歧义。古希腊哲学认为,理论与实践是统一的,柏拉图将重行动、选择的实践科学与重知识、判断的理论科学统一于“技艺”,超越于一切专门技艺之上的价值性最高的技艺是生活技艺。生活技艺只有在事件中才能完成自身,理论与实践由此统一。《辞海》把理论解释为:“概念与理念的体系,系统化了的理性知识。科学理论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并经社会实践检验、证明了理论。”那么实践的实质又是什么呢?“实践”一词同样来自希腊文“prakitik”,意思为重复进行某项活动,使之变得熟练,有水平,同时他还指人类行为为活动的理性思考,以及由此制定计划、付诸实施与应用。“赞美理论”认为,亚氏实践哲学的意义在于把实践哲学置于同理论的理想和理论值学的相互设定之中,把“人的实践提到一种独立的科学领域”。在这里,“实践”意味着人类生存的全部事实,以及一切人类的行为和人在世界中的自我设定;“实践”构成了人在世界上的中心地位和本质的优先地位,“因为人固有的生活并不听从本能驱使而是受理性指导,从人的本质中引出的基本倾向就是引导人的‘实践’的理智性”。同样本质是实践的实践智慧作为一种“伦理”事实,是一种最内在地理解的、最深层地共有的,由我们所有人分享的信念、价值、习俗,是构成我们生活体系的一切概念细节之总和。

二、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在现实中的脱离

从“脱离”两个字的本意看,脱离一词是动补结构,“脱”的结构式“离”。脱离一词通俗讲就是分开、分离。我们通常所说的理论脱离实践就是指理论和实践分离,而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想脱离也就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分离。教学理论和实践想脱离指的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不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教学理论不能指导教学实践,教学实践不能上升到教学理论,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教学理论和实践二者脱离,还指两种情况:教学理论脱离教学实践,教学实践脱离教学理论,不管谁脱离谁,都是典型的“两张皮”。教学理论脱离实践,就是说理论工作者没有考虑到实践工作者的要求和现实情况,所产生出的理论对现实指导意义不大。而教学实践脱离理论则指由于教学工作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不少在教学中做出成绩的是从大量的教学经验中积累而得的,因而很容易出现唯经验的倾向。现实表明,有不少实践工作者漠视理论的运用,完全凭自己的经验教学。这种完全靠自己的经验,没有理论指导的教学不仅不能促进教学实践的发展,而且不能促进教学理论的发展。这“两张皮”现象李秉德先生曾对其产生的原因作过精辟的论述:第一种情况是,有些教师并未认真系统地学习理论;第二种情况是,有些教育教学理论工作者,虽然读了些教育书籍,学了些关于教育的知识,但是对于教育理论并未真正掌握,对于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更是不甚了解。这些人写起文章、书籍来只是照搬照抄,罗列教条;第三种情况是,由于理论表达深浅的程度与教师已有的水平不相符,因而产生不能很好地结合的情况;第四种情况是,从较高的教学理论到实际应用,这中间还缺乏相应的一系列过渡性学科的建设问题;第五种情况是,教学实际工作者运用理论的态度与方法问题。不论是哪方面出现问题,教学目标都不能很好地完成,因而教育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三、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必须统一

第7篇:教育理论与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外贸英语口语;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外贸易增长迅速,中国的经济正逐步融入到全球经济中,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联系愈来愈紧密,也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提出了更多的需求。随着外贸业务量的增加、通讯技术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对外贸易交流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人直接参与了对外贸易交流。各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英语口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贸英语口语正是一门将英语口语与外贸业务相结合的课程,而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

1 外贸英语口语课程的特点

1.1 外贸英语口语课程专业性强

首先,学习外贸英语口语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外贸基础知识。由于该课程涉及到的外贸场景包括了完成一笔进出易的大部分环节,因而要求学生熟悉外贸业务的流程,掌握外贸的理论与实务的相关知识,如询盘和发盘、各种支付条款的利弊、信用证的流程、装运和保险等。

正是由于外贸英语口语课程与外贸业务流程联系紧密,因而课程涉及到的英语词汇和句式也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如各种单据的英文名称都是固定的,报价、包装、保险等句式都有相对比较固定的模式,一些单词在外贸场景中也具有其特定的意思。学完该门课程后,要求学生能就外贸业务中涉及的各个场景和环节进行模拟对话谈判和协商,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用符合外贸场合的专业语言回答或者提出问题,为今后从事外贸工作打好基础。

1.2 外贸英语口语课程实践性强

由于外贸英语口语不仅强调学生掌握与外贸有关的专业词汇和句式,而且要求学生能将掌握的专业词汇和句式较好地运用在外贸磋商与谈判业务中,培养学生与外商的交际能力。因而,外贸英语口语的理论与实践教学,都应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引入模拟外贸流程的案例教学法或项目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对于各种外贸专业环节涉及到的专业英语都有所练习,最终使学生的专业英语口语水平得到提高。

此外,在实际开展对外贸易业务中还涉及到各国文化差异。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对外贸易交往中,如果能够对合作伙伴的文化和礼仪有所了解,熟练而恰当地运用相关的礼仪知识,将会有助于与外商的洽谈与合作。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商务礼仪,要想成功地开展对外贸易业务,就必须了解西方文化,进而对各国的商务礼仪有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交往,也要对合作伙伴所在国家的贸易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等各方面有所了解。这都要求学生不仅要就书本上的知识而学习,更应该关注国际动态,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多关注与我国业务往来较大的一些国家的发展动态,不断的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各国的商务礼仪知识,为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2 外贸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学生不愿开口,组织模拟对话效果不佳

鉴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大多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习惯背单词、学语法,不愿在公开场合说英语。加之同学之间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少部分英语好的同学一般更敢于开口,而大部分英语水平中等的同学则不愿开口,导致老师在组织模拟情景对话或分组讨论的时候学生的表现不够活跃,大多同学宁愿将相关内容写下来,自己独立完成,也不愿意主动开口与组内同学讨论。因而,组织模拟对话效果不理想,学生的英语口语在课堂上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久而久之,口语课变成了英语课,口语的学习演变成单词和句子的默写。

2.2 教学材料较为匮乏

与英语口语不同,外贸英语口语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而实际生活中的相关谈判资料又具有一定的企业机密,因而外贸英语口语的教学材料如听力材料和视频材料相对匮乏,实践教学也缺乏相关的教学软件进行辅助。此外,鉴于学生英语水平有限,课本中所例举的各种案例和模拟场景情节往往简化了产品信息,与实际外贸工作中的情节有较大差距。由于缺乏丰富的教学材料,老师在讲授时也只能针对书本上的内容展开讲解,组织学生模拟对话也容易流于形式。

2.3 学生缺乏实践经验

由于外贸英语口语的实践性非常强,而学生毕竟没有踏入社会,没有从事外贸工作的经验,因而在针对各种外贸业务进行讨论和对话时也只能抽象地泛泛而谈,无法展开深入的讨论。特别是讨论到具体行业和具体产品时,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对产品相关信息的一些英文表达非常缺乏,因而在进行根据外贸业务设计的模拟谈判时无法深入开展讨论。

3 外贸英语口语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建议

3.1 积极采用师生互动式教学

与其它英语口语课一样,学生如果要想学好外贸英语口语课程,必须多开口,将所学的专业英语知识说出来才会有所提高。为了让学生多开口,老师应避免填充式教学,而应在课堂上创造出说英语的氛围,多设计各种形式的问题,如除了难度较大的模拟外贸场景谈判外,可以多设计简单的单词或词组填空题,针对外贸业务的问答题、专业词汇的解释、利用固定句式造句、外贸业务中的对话填空等。如果提问过于单调,每堂课都是类似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是无法调动起来的。如果题目过难或过泛,也不利于学生开口。在提问时,如果学生不愿回答,应鼓励其开口回答。提问应符合学生的平均水平,以使大部分学生能够回答基本正确,获得自信。此外,全班集体或部分同学大声朗读新单词、重点句子、课文对话等都可以让学生养成开口的习惯。学生多开口,养成上口语课开口说英语的习惯,自然会不怕说英语,上课也会更积极,更活跃,在进行对话讨论和模拟谈判时也会更主动。

此外,由于国际贸易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学生一般都没有从事这方面的业务,因而也很难从深层次进行理解,以前学过的实务知识也比较容易遗忘。因而,在每涉及到一个外贸业务环节时,针对相关的外贸理论知识,教师可以结合理论讲授和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用英语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讨论,如信用证支付方式的优劣势、包装的重要性、参加商品交易会的准备等。这样,学生的外贸专业知识和英语口语都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2 实践项目具体化、生动化

在外贸英语口语的学习中,小组分组模拟情景对话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小组分组模拟情景对话一般是由老师按照外贸业务流程,根据其中的某个典型外贸业务环节设计商务场景,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和对话。但很多学生在进行分组模拟对话的时候积极性不高,不愿参与对话,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师布置的实践项目过大或过泛,导致学生不知从何开始,也不知如何完成。因而,在组织理论课堂中的对话和谈判时,给定的外贸工作场景一定要具体、生动一些。例如,让学生模拟外贸业务中的价格谈判,如果仅仅给出买卖双方公司名称和产品名称,要求学生进行价格谈判,学生会不知从何开始入手。而如果给出稍具体一些的谈判思路或要求,学生在开展谈判时按照谈判有思路可循,不仅可以加快课堂进度,也可以让学生可以轻松完成各种项目。而在实践教学中,由于时间比较充裕,因而可以由学生自由完成谈判,但可以给出相应的具体规定,如卖方的初始报价、买卖双方最终达成的价格等。在时间充裕的实践教学中,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对话后,还可抽点不同的小组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对话表演和展示,并将每次的小组得分纳入学生考核。

此外,为了使实践项目具体化、生动化,应避免使用各种陈旧、老套的案例,可以积极使用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料,从各种外贸交流论坛、外贸交易网站、广交会等获取产品和公司信息,用真实的公司名称和产品信息去设计各种外贸场景,并在学生进行模拟情景对话时展示公司和产品的相关图片,使实践项目更真实、更具体。

3.3 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由于外贸英语口语是一门与时代同步发展的课程,因而老师在上课时也应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例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缩短板书的时间,而且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传递更多的知识和信息给学生。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展示文字信息给学生,也可以播放图片、音频、短片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可以看到、听到更多信息,更直观地了解各种专业词汇使用的背景。在根据外贸业务进行模拟情景对话的环节中,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外贸场景图片和资料,使学生在进行口语演练时更真实,并能更好地去体会和运用所学知识。

此外,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老师可以积极利用因特网,通过建立个人网站或网络课程,将与本课程相关的一些听力视频材料、商务案例和各种外贸场景模拟材料上传至网上。鼓励学生积极利用课外时间多听多模仿,提高听力和口语水平。

4 结论

《外贸英语口语》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对于学生毕业后从事外贸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精神,避免填充式的英语教学,把培养学生在对外贸易交往中的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课内外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课内课外多听、多练、多说,使学生的专业口语水平和业务洽谈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随着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外贸英语口语》课程也对任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要不断加强外贸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不断与时俱进地探索和学习外贸实践,才能更好地完成本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卢颖仪.外贸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探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8).

[2] 韩晶晶.关于外贸英语口语课程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1(7).

[3] 蒋秀娟.案例教学法与商务英语课堂[J].国际商务研究,2006(6).

[4] 刘浩.大学经贸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6).

第8篇:教育理论与与实践范文

一、对大语文教育观的认识

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工具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社会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又与各门学科相互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无时无处不与语文发生关系,可以说语文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这就形成了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学生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 无论是读文学书刊,还是读政冶的、历史的、科技的、艺术的……各种书刊杂志;无论是参加各门学科的活动,还是参加社会活动或劳动,乃至平时听广播,看电影、电视,与人交谈等等,都可以直接、间接地学习语文,都对发展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有益。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把那种不自觉的、无目的无计划的、低效率的学习,转化为自觉的、有目的有计划的、高效率的学习。

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它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体,但仅此还很不够。“向45分钟要质量”的提法有其正确的一面,那就是教师必须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下功夫,但如果理解为只要用好这45分钟就行了,就有“质量”了,那又错了。课堂教学只不过是教学活动中的一部份,尽管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如离开了广阔天地,堵塞了多条渠道,只在那小小的“责任地”上下功夫,无论你怎样精耕细作,也决不可能有大的收获。科学的教育体系是一种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多层次、多侧面的立体结构,其教育目标,只有通过多条渠道才能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现代语文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树立适应于今天信息社会大生产的大语文教育观。

二、大语文教育观的理论基础

素质教育论、实践教育论、系统教育论是支撑大语文教育的目的、手段和方法的理论基础。

素质教育论认为,“素质高,有特长”的人,才是2l世纪的栋梁之才。未来学生应具备:(1)语文基础素质;(2)语文智能素质;(3)语文技术素质;(4)语文道德素质。而我们平时所教的学生,往往只追求期末卷面的成绩而忽略了对各种素质的培养。我校曾有一个学习优秀的学生到电台应聘,她的微机操作能力和语文成绩都不错,但却因为口语表达能力不强及普通话不标准而被拒之门外。所以,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应只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是应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作为最根本的任务,树立起大语文教学观。

大语文教学观把“实践教育知识化”作为理论基础,是为了解决如何发展学生特长、提高学生素质的手段问题,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

系统教育论强调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大语文教学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统一;(2)重视学生智能和个性的发展,要求知识和智能的统一,主张教学与发展的统一;(3)重视教材内容的基本性,要求范例教学与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统一;(4)重视学法指导,要求教法与学法统一,使学生沿着“主动学一会学一乐学”的方向发展;(5)重视第二阶段教学,要求第一阶段教学与第二阶段教学统一,让学生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三、大语文教育观的实践方法

大语文教育观的核心是强调运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行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总结出如下几条经验:

l.课内除了完成语文基础知识系统教学外,应强调语文能力训练的教学,充分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可采用的具体方法是:课前五分钟演讲、口头作文、课堂讨论等。

第9篇:教育理论与与实践范文

《现代外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从具体的理论内容出发,并结合相应的课堂实践案例,探讨了当下一些亟须改革并创新的课堂教育方式和理念,着重以当下最引人注目的话题为切入点,具有可操作性、真实性和权威性。该书的出版发行为当下外语教育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并以新时代最新成果加以说明,走在教育行业发展的前沿。它不仅应用于高校外语教学课堂,更是专业英语语言学学生和教育专业学子必备的书籍,是相关从业人员提高自身素养、丰富专业知识的重要参考。本书的出版不仅对高校外语课堂教学方式改进提供了参考价值,更对广大学子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育手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代外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是一本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材,共分为十一个章节,分别介绍了外语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专业名词和理论概念,并从外语教学发展的历史沿革入手阐释了各类教学法的区别和联系,具体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对外语教学法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和探索了当下教育领域改革创新的趋势。传统英语教学方法存在一定弊端,具体表现为教学方式固化,课堂节奏趋于统一,大多表现为从传者到受者的单一直线模式。

教师把相应的课堂内容当作固定的版本传授和讲解,缺少灵活的方式。只注重对课堂内容的把控,忽略了教学任务背后背景知识的运用。就英语阅读理解来说,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找出正确的选项,而是理解文章背后的知识内涵,从基础的词汇入手,真正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化培养,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优势,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现代教育教学目标太过功利性,教育方式出现偏颇。众所周知,中国学生学习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通过升学考试,而受应试教育影响最严重的不只有学生,还有教师根深蒂固的教学思维。因此,外语教学的方法随时因考试方式的改变而改变。教师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如何在考试中得分,而不是对他们进行全面的素质培养。在英语课堂上,具体表现为汉式思维的英语教学,这从根本上背离了大学外语教育的初衷。

最后值得注意的就是,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心态和目的不纯。多数学生喜欢理性思维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这样的学习内容很容易得出标准答案,不需要浪费更多的时间探讨和争议。此外,对语言类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在完成课堂任务的同时必须理解相应的文化基础,这种文化间的差异会造成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反感,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基于现代教育的外语教学模式,借助现代化手段可完成一系列的技术支持,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让学生感受真切的外语发音,模拟真实的异域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感官的相互配合能让外语的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对新知识新思想的感知过程,摆脱了死记硬背的枯燥学习方式。另外,通过制订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多功能的教学环境,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优势,给学生施展自己的才能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生可以不限时间、不限地域地自由学习,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学习任务,这充分发挥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自我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