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养殖技术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工作目标
不断完善农业种养殖技术指导进村的工作机制,通过大力开展对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使我市的种养殖基地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推动我市现代农业建设。抓好农民培训、技术入户,发展以西芹、番茄、川芎、商品蔬菜、小家禽养殖、水稻制种等“一村一品”为主,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专业村。
二、工作计划
每年培训0.5万人次,1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业种植业实用技术培训。5年共培训2.5万人次。
使他成为该村“田秀才”土专家”和科技带头人以及充实到村级农技服务队。每年培训16人,2绿色证书培训。重点培训年龄在16至40岁之间的骨干农民。5年共培训80人。
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培训闭幕按市上安排落实。3农业职业技能中。一是开展农业行业特有工程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二是结合省农劳办的四川省劳务品牌培训”项目。
受训人数达0.5万人次。4五年计划进行农民养殖技术培训15场次。
每年推广0.3万亩,5大力推广“稻鸭共作”养殖实用技术。五年计划累计推广1.5万亩,建立“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2个。
三、工作措施
一)工作机构
农业中心主任王家华为副组长,成立以党委委员、副镇长简勇为组长。相关部门人员为成员的技术指导”进村工作组,负责实施“技术指导”进村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日常工作。
关键词:农村;水产养殖;技术推广;问题及对策
对于农村水产养殖地来讲,大力推广先进养殖技术,不仅有助于水产养殖效率的提升,也能够发挥减少浪费、优化环境等积极作用。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水产养殖技术在实际推广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1农村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现状分析
首先,对于推广队伍来讲,其整体素质还有待提升。大部分地区的农村水产技术推广队伍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都存在层次不齐的现象,各项技术推广工作也未得到认真的落实。同时,开展的相关技术培训活动也比较简单,难以满足当前养殖新理念、新技术的推广需求,从而难以真正达到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目标;其次,在推广方式上,在政府机构进一步改革背景下,水产技术推广工作在筹集水产技术资金、销售推广水产品,以及市场预测分析方面的管理都存在诸多问题。推广体系的教育、科研和水产间的联系也不密切,不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也很少有渔民能够接受到高层次的教育和技术培训;再者,在推广资金方面。养殖技术的研发、推广往往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由于资金筹集渠道不完善,资金严重匮乏,同行由于无法给予推广工作人员相应的资金与奖励,从而难以调动其工作热情,也无法保障各项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1]。
2优化农村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策略
2.1注重推广人员培训
农村水产科技队伍力量较为薄弱,成员知识结构也有待优化,难以适应水产业的发展需求,所以,必须要重视起水产科技队伍建设,对科技队伍结构域培训机制进行不断优化。首先,对于在岗人员的培训,应侧重于专业知识结构的优化,引导其掌握更多的新技术,进而从整体上提高技术推广队伍的专业素养。其次,对于基层水产养殖养殖技术人员的严重匮乏,水产部门应定期安排技术专家到基层去开展专业知识、技术培训,并积极为农村养殖户示范新技术。此外,应积极鼓励技术推广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加强对新思想、新技术的掌握,全面激发人员的工作热情,进而确保各项推广工作、政策的高效落实[2]。
2.2建立完善的水产技术推广体系
在建立推广体系过程中,应不断扩展水产技术的推广范围,重视对市场的预测和分析、水产品的销售推广,大力开展水产技术资金的筹集与产品质量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弱化行政方面的干预力度,不断加强对推广机构的资金、政策支持,确保其技术推广部门能够充分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同时,各项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也要充分考虑到农村水产养殖业的具体发展情况,并使水产养殖技术的推广工作真正做到与市场发展需求,以及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相适应。此外,还要不断探索科学、多样的技术推广手段,形成多样化的技术推广模式。加强水产技术科研、教育和推广的科学整合,对其运作方式做出进一步规范,推广物资、经费也要做到协调统一分配,加强水产科研、生产的有机整合,而相关教育机构也应准确把握人才、技术需求,从而真正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有机结合[3]。
2.3加强技术推广资金投入
首先,面对基层水产养殖技术推广资金的匮乏情况,应适当加大推广资金的投入,国家也应该结合农村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需求,制定出相应的扶持政策,并针对当地水产业的具体情况,给予充足的资金投入,进而使农村技术推广部门开展的各项推广工作能够获得有力的资金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起其他产业的发展。其次,乡镇等农村水产技术推广部门在进行财政预算过程中,也要对相关技术推广资金的投入做出科学安排,并科学整合社会的闲散资金,在不断拓展资金筹集渠道的基础上,对其渠道进行灵活妥善的运用,进而获得足够的技术推广资金,为农村水产养殖技术的推广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2.4构建技术推广服务平台
首先,要想使先进的水产养殖技术得到更好的推广发展,水产主管部门就应该积极领导农村水产推广机构,加大技术指导与培训,进而为农村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比如,大力引进新品种,加强集约化的发展,注重健康养殖,强化鱼病的科学防治等技术的科学示范与引进,从而进一步拓展良种的覆盖率,以及优秀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另外,还可以通过积极组织科技交流学习,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养殖技术相关的专题培训,在为水产养殖企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同时,逐步提升农村养殖户的养殖技能。其次,水产技术推广机构还应不断丰富和完善信息服务手段,如,广播、电视,以及相关水产信息网站等,进而使广大农村养殖户能够通过多样化的信息渠道,获得苗种、病害防治等方面的信息,并获得更多新颖、先进的养殖理念与技术。
3结束语
水产养殖极易收到气候、水质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养殖技术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农村水产养殖业来讲,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村水产养殖的发展水平,确保养殖户的收益,应不断加大水产养殖技术的推广,积极建立养殖示范园与合作社,重视行政部门相关工作的开展,进而为农村水参养殖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凯.农村水产养殖技术推广中的问题和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5(3):121-122.
[2]魏明伟,何军功,杨道松等.利用废弃坑塘开展水产健康高产养殖技术[J].河南水产,2011(1):16-17.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水产健康养殖为主题,以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为目标,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创新渔业科技服务机制,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技术、普及科学用药知识、宣传质量安全法规标准,引导养殖者转变观念,提高科学养殖水平,提升渔业科技对现代渔业建设的支撑保障能力。
二、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一系列渔业科技服务活动,举办各类培训班3000期,培训渔民30万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00万份(本、册),使渔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渔业科技人员服务基层的主动性显著增强,养殖者安全用药意识明显提高,健康养殖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活动内容
以水产健康养殖为主要内容,采取常规性科技服务与标志性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常规性科技服务主要包括技术培训、专题研讨、专家咨询、现场指导、编印资料、技术合作等;标志性活动与科技入户、科技救灾、科普下乡、基层渔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和水产技术推广示范等工作相结合。我部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5个渔业科技服务年标志性活动。
(一)全国渔业科技服务年暨渔业科技入户春季行动启动仪式。选择渔业科技工作基础好、科技入户工作成效显著的省份,举行全国渔业科技服务年启动仪式,同时启动全国渔业科技入户春季行动,现场还将开展技术咨询、赠送科技图书等活动。
(二)灾后恢复渔业生产科技服务活动。在四川省举办灾后全面恢复渔业生产科技服务活动,派出抗震救灾对口帮扶科技特派团,赴灾区开展水产养殖技术指导,向当地渔民赠送养殖鱼苗和病害防治药物,举办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培训班,为全面恢复和振兴四川渔业提供技术支持。
(三)池塘标准化改造现场交流活动。以“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健康养殖”为主题,在江西省举办池塘标准化改造现场会,现场开展技术研讨和交流活动,“淡水池塘养殖生态修复技术手册”,积极各地积极推动池塘标准化改造工作。
(四)水产健康养殖专家西部行活动。组织专家对西部地区水产养殖病害情况进行调研,举办盐碱地渔业产业化开发技术研讨会,并进行现场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推进西部地区和盐碱地区的水产健康养殖工作,指导当地渔民脱贫致富。
(五)渔业科技服务年总结交流活动。在辽宁省召开全国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总结会暨全国渔业科技工作座谈会,全面总结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交流各地渔业科技工作情况。
四、工作进度
1月至3月:制定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方案,部署各项工作;举办渔业科技服务年暨渔业科技入户春季行动启动仪式;组织编印水产健康养殖、病害防治、安全用药等系列实用技术培训教材和书籍。
4月至10月:开展灾后恢复渔业生产科技服务活动;召开池塘标准化改造现场交流会;举办水产健康养殖专家西部行活动,专题研讨盐碱地渔业产业化开发技术。深入基层,开展形式多样的渔业科技服务活动,宣传报道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情况,检查指导各地、各单位活动开展情况。
11月至12月:召开全国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总结交流会议。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渔业主管部门、部属有关渔业单位要提高对开展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把其作为应对当前复杂经济形势、促进渔民增收、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我部成立以渔业局局长为组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等单位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全国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各地、各单位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为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二)突出重点,制定切实可行方案。各地、各单位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和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方案,合理安排进度,明确责任分工。渔业科技服务年全国标志性活动由我部渔业局统一组织和协调,部属有关渔业单位按分工组织实施。其中全国“渔业科技服务年”暨渔业科技入户春季行动启动仪式、池塘标准化改造现场交流活动和全国渔业科技服务年总结交流活动由我部渔业局组织实施,部属有关渔业单位配合;灾后恢复渔业生产科技服务活动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牵头、中国水产学会和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配合实施;水产健康养殖专家西部行活动由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牵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水产学会配合实施。各牵头单位要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确保标志性活动按计划顺利进行。
(三)精心组织,扎实抓出工作成效。各地、各单位要组织水产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以及学会、协会、水产企业和广大渔民积极参与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在配合做好全国标志性活动的同时,组织实施好本地、本单位的标志性活动。要紧紧围绕广大渔民群众对科技的迫切需求,以水产健康养殖为重点,不断创新科技服务方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欢迎的科技服务活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的渔业首席科学家、岗位科学家和综合试验站,要积极参与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把开展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技术培训、示范推广等科技服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要通过渔业科技入户工作,强化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着力培育渔业科技示范户,扩大辐射带动范围。
(四)争取支持,保障活动顺利开展。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对渔业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多渠道筹措经费,推动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的全面开展。承担我部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农业科技示范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试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项目任务的地区,要充分利用项目资源,争取当地的支持,为渔业科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创造条件,确保渔业科技年活动顺利开展。
一、工作与成效
1、申报农社项目取得新进展。
今年,我县申报国家、省、市农社科技项目共9项。其中国家级1项:xx县有机胖姜种植加工产业化(科技富民强县专项);省级5项:高效多功能全喂入联合收割机中试和有机农产品胖姜种植加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示范项目和星火科技富民示范企业“双百”认定项目)、斑嘴鸭人工繁育和生姜综合精深加工产业化(省农业科技支撑和星火计划)、义门陈历史文化研究(省社会发展项目);市级3项:酱菜种植加工产业化(市科技示范村项目)、12万羽斑嘴鸭养殖及深加工和多功能秸杆燃气炉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市星火计划)。
2、组织实施农业科技项目取得新成效。
在组织实施农业项目方面,一是结合我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实际,着力搞好生态农业,组织实施了“有机农产品胖姜种植加工产业化”、“年产100吨鹅肥肝20万羽朗德鹅及鹅产品深加工”等国家星火项目;二是瞄准我县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组织实施了“葛饮料系列产品开发与产业化”、“酱菜种植加工产业化”等一般星火项目;三是积极推进新品种引种试验示范和科学育种工作,组织实施了“万亩强优势超级稻y两优2号基地建设”、“猪人工授精技术应用研究与推广”等农业科技项目;四是根据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组织实施了“xx县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等农村科技服务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对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项目跟踪管理及鉴定验收方面,一是对国家星火项目和被省市列入科技计划的农业项目进行了跟踪管理。为了客观如实地反映项目的实施情况,及时了解发现项目实施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我们对实施期间的农业项目进行了跟踪检查,并按时填报了项目实施情况调查表。从检查的情况看,大部分项目都能按照合同的规定如期实施,能完成合同的考核指标,科技三项费使用合理。二是协助省厅专家组对《xx站培训体系》、《小城镇改造》、《新农村建设》、《安全饮用水》、《葡萄产业化》、《早熟梨产业化》、《高效生态鸡粪肥研制》、《矿区复垦及水土保持》等八个生态农业项目进行了鉴定验收。
在科技示范村建设方面,我局投入x万元在xx乡xx村xx畲族村民小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示范村,共涉及xx户xxx人。科技示范村的建设严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除了改善该村的村容村貌外,还结合该村实际,重点发展xxx、xxx、xxx、xxx 、xxx等蔬菜种植及畲味酱、泡菜加工。目前,xxx村蔬菜专业合作社已经成立,xxx食品有限公司业已竣工投产。
3、农村星火科技培训工作取得新突破。
我们根据内容需要,通过集中办班授课、技术讲座、技术咨询、“科技活动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发放书籍资料、赠送音像光盘等科普活动,利用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惠民服务工程,大力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农村星火科技培训工作。
一是开展了农作物栽培技术培训。培训内容为高产棉花、xxx超级稻、丰产油菜、早熟梨、大黄李、巨峰葡萄、绿色蔬菜等。我局牵头组织县经济作物技术站和xxx早熟梨专业合作社、xxx专业合作社等单位共举办农作物栽培技术培训班3期、技术讲座2次,向农民发放专业书籍200多册、技术资料xx余份、赠送音像光盘40多碟,培训农民200多人,受益农民达xx多人,受益户亩增收300—400元。有效地促进了我县农作物种植业的发展。
二 是开展了畜禽、水产养殖技术培训。培训内容为生态养猪(鸡)、猪人工授精技术应用推广、畜禽疾病防治与防疫、鱼类产品养殖技术等。我局牵头组织县畜牧水产技术站和xxx养猪专业合作社、xxx蛋鸡专业合作社等单位通过短训班、现场会等形式,面对面向农民传授技术,共举办畜禽养殖技术与畜禽防疫培训班2期、技术咨询现场会1次,向农民发放专业书籍100多册、技术资料1000余份、赠送音像光盘20多碟,培训农民100多人,受益农民达1000多人,受益农民户均增收xx—3000元。有力地促进了我县生态养殖业的发展。
三是开展了返乡农民务工技术培训。我局依托xxx电脑培训中心,联合县社保局职业培训中心和xxx持续农业技术推广站(xxx星火培训学校)等单位围绕加工制造业、建筑业、流通运输业、服务业等行业岗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共举办返乡农民工培训班2期,培训返乡农民200多人。有的返乡农民掌握了xxx技术在本地从事xxx业务,其经营收入为打工工资的2-3倍。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4、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工作取得新成就。
一是加速了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今年我县共有科技特派员32人,其中,中高级职称7人,大专学历以上25人,并分别派驻到农村经济实体、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开展工作,与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开展创业致富行动,实现了面对面的直接服务,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科技特派员共引进农业新技术11项,农业新品种13个,实施农业科技开发项目5个,组建利益共同体19家,形成龙头企业3家,年项目总投资3600万元,实现年利润780万元;适用技术现场指导、咨询200余场次,直接培训农民总人数为2200余人,辐射带动农民3000余人,发放科普资料6000份,农民人均纯收入5563元,比上年人均收入增长10.5%。促进了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是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科技特派员积极帮助农民确定产业优势,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有效地组织起了农民发展专业化生产。我县科技特派员xxx原是一名中学教师,他凭着自学的养鸡技术,成为当地有名的蛋鸡养殖大户和致富能人。他无偿向周边养殖户传授养殖技术,帮助村周边农民共同走上科技致富路。在他的带动下,目前已有100余户农民加入蛋鸡养殖行列,户均年增收xx元以上。有效地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是促进农业科技宣传和技术培训上了新台阶。对农民进行科学技术宣传,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和素质,是科技特派员的一项重要任务。科技特派员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坚持“按需培训、学以致用、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宗旨,立足当地生产和经济、科普现状及特点,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科技宣传和实用技术培训活动。他们采取集中讲授、现场指导、入户咨询等各种途径,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培育了一大批乡土人才和科技能人。科技特派员xxx、xxx两人经常深入水稻主产区的田间地头指导农户使用农技设配,完成农业机械化生产,实现了水稻育秧、耕整、插秧、植保、排灌、收获全过程“一条龙”式机械作业。为了强化示范基地建设,他们两人狠抓农机服务培训。目前,在各示范基地共举办农机技术培训班2场次,培训农民、村组干部50多人次,举办现场演示会10次。科技特派员的培训不拘一格,既有正规的课堂式教学又有田间的实地技术指导;既有专题技术讲座又有田间地头的技术答疑;既有定期的技术指导又有不定期的跟踪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
四是完善了科技服务体系,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科技特派员始终坚持把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放在突出位置,依托种养大户和龙头企业,建立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开展技术服务,拓宽销售渠道,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科技特派员xxx的生猪养殖协会、科技特派员xxx的早熟梨种植技术协会、科技特派员xxx成立的xxx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农技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组织,不但在技术上为农民提供便利的服务,在产品的销售和深加工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为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xx年主要工作思路
1、认真抓好农业科技项目的调研和论证工作。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省、市级星火计划项目和社会与发展攻关项目,力争获得国家、省级农业科技支撑和星火计划的支持。
2、继续抓好科技示范村建设和科技示范户培育工作。以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为载体,不断引领产业发展,夯实基地建设,打造优质品牌,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探索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都市农业、休闲农业等多种新型农业,切实促进农村经济健康繁荣发展。
3、积极做好医卫及社会发展科技工作,重点做好人口、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以及食品质量安全科技和农副产品标准化等工作。按照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的要求,对涉及人口、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项目给予积极培育。
[关键词] 蚕桑养殖 技术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 [S8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27-02
蚕桑养殖技术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蚕桑养殖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柱,蚕桑技术的推广是一项需要广大技术工作者和农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农业活动,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进行科学的技术推广,虽然我国蚕桑养殖技术取得了阶段性的进步,但是在实际推广工作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影响了蚕桑养殖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技术推广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及时更新观念,掌握当地群众的实际情况,积极采取高效、科学、有针对性的推广手段,科学推广蚕桑养殖技术,使广大农民群众更好、更快的接受新知识、新技术。
一、蚕桑养殖技术推广的现状和问题
一般全省的蚕桑技术推广机构为设立在各地市的蚕桑技术服务站,各地市蚕桑服务站根据本地区蚕桑养殖规模决定自身机构的设置,一般情况在地市下属的乡镇设立专项蚕桑站或者在县一级设立蚕桑办事处,这些机构统一由农业相关部门领导,按照农业部相关的指示要求开展具体的工作,属于事业单位,蚕桑养殖技术推广项目、试验示范区、技术人员培训等多方面内容均由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相关部门制定计划、贯彻实施的,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与农民群众存在较大的距离,不能完全发挥推广工作的真正目的。
1.现有人员的专业知识老化
目前我国蚕桑技术推广中心所任用的人员绝大多数是大中专农业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受过一定的蚕桑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但是大多数职高类学校的蚕桑专业没有形成完备的培训体系,使绝大多数的学生没有受到系统的农业技术推广理论教育和专业训练,仍然沿用传统的老方法,技术人员授课时各村将群众组织起来,集中听完之后就结束,也没有具体的互动环节,试验区以点概面,推广的办法越来越少。技术人员很少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进行深入交流,不了解实际的种植情况,导致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效果大打折扣。
2.科技队伍力量薄弱
虽然经过几年的发展建设,我国蚕业技术推广中心建立了相应的网络平台,各个乡镇地区都建立了农技站,看似形成了一体化的模式,但是关于农技站运行费用和人事关系都交由政府管理,农技站只对全乡镇农业技术进行推广和指导,乡镇政府站的高度较高,对于实际的工作不了解,这样安排任务只会导致农技站人员忙于完成各项任务,解决各个站点之间的矛盾或者冲突,久而久之就会使技术人员对于农村蚕桑养殖实际情况不了解,就不能实事求是的进行指导。
3.技术推广经费匮乏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综合财力也明显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办公条件也得到不断改善,但是与其他政府类机关部门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距离,相关工作人员日常的学了定期的教育外,就是从专业杂志、书刊、网站上获得,一些教育和培训流于形式,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前提是进行农业科学示范区建设、农技推广、农业技术培训等工作,但是这些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但是经费的严重不足使这些工作难以政策展开,许多试验刚开始还可以,但是越到后期越慢,甚至最后被迫停止,成熟的试验技术也有较大的风险性,使得工作人员在推广的过程中不敢大胆推广,只是将风险转移到个别的养殖户身上。
4.缺乏求真务实的职业精神
近几年来,蚕桑推广工作中往往会出现“项目”、“工程”等一些内容,从实际来看,这些所谓的工程项目关系到相关领导的形象和政绩,很大一部分是借机筹款,追求所谓的高指标、超常规、大面积、短快实,但是农业本身仍然是弱质产业,受到其他条件的影响较大,超标任务只会导致农民群众受损失,降低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是一些实用技术得不到及时的推广,违背了规律。
二、关于加强蚕桑养殖技术推广工作的对策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蚕桑养殖技术的推广必须按照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来开展,必须以满足农民群众生产要求为目标,要努力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提高推广人员的自身素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先进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农民群众的经济收益,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作为农业技术推广者必须牢记职责使命,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职业道德素质,要紧随农民群众的养殖需求,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理念,端正思想态度,在普及新知识、新技术上下功夫,力争满足人们的需要。
2.改进技术推广方法
要根据市场导向、政策导向、经济导向决定推广的方向,掌握农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将其作为推广工作开展的动力,深入基层,做农民的技术传授者、知心朋友,尊重农民群众的生产行为,了解其学习的心理、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心理接受能力,以此为依据做出科学的推广决策。在实际工作中,要准备好配套设施,尽可能的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营造良好的推广环境,坚持综合性的原则,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将传统集体授课的死板方式改为在田间授课、深入农户家中授课等各种随机的方式,能够有效推动推广的效果,使广大群众及时全面的掌握新技术。
3.不断提高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
作为农业技术推广者,必须要坚持学习,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各级组织要加强对技术服务人员的再教育、再培训,努力提高其专业技能,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切实改变科研与推广脱节的现象,通过定期严格考核,检验人员素质,对于相对落后的人员,要区分年龄和职称,采取再培训措施,及时的提高整体的素质,对于不称职者要及时的调整,保证人员结构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丁善明. 试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蚕业技术推广[J].中国蚕业,2003,24(1):9一11.
通过对农户技术需求的选择、接受服务情况和服务意愿调查分析表明,农户对农业科技有着较强的需求,其中家禽养殖技术需求占66.12%,居第1位;其次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播种技术和施肥技术、优良品种;农民对储藏保鲜加工技术、农业气象和产品供应信息等也有一定的需求(表1)。数据表明,家禽养殖技术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播种技术和施肥技术、优良品种是农户最重视的项目类型。农户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土地替代型农业技术及其物化形式,对农业科技的需求逐渐从产中向产前商品市场信息的提供和产后的储藏加工、市场销售等领域扩展,农户对农业科技需求日益多元化和精细化。
1.1农户对农业科技应用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弱农业是一个典型的风险产业,农户不仅要经常面对难以预测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而且农产品还受到市场价格浮动的影响。农业技术对包括自然环境和市场环境在内的外界环境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农业科技应用风险是指农业科技应用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可能性[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的科技需求偏好和行为与其社会经济能力、风险承担能力紧密相关。调查表明,农户对农业积极应用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弱,在采用农业科技面临风险时,65.75%的农民表示不能承受风险,30.28%的农户表示能勉强承担风险。在面对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和农业科技应用风险时,多数农户对新技术顾虑重重,不敢贸然接受新技术,往往处于徘徊观望状态,农业科技应用风险成为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2]。
1.2农户获取农业科技服务的渠道日益增多目前,河北省基本上形成了以省级农业技术推广站为核心,以县(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纽带,以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站为基础,以科技示范户为基本辐射源的政府主导型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体系,形成了省、县(市)、乡(镇)各级政府机构相衔接的纵向农业科技体系,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组织、企业等参与的横向农业科技体系,拥有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4315个,农业技术推广人员1.37万人[3]。调查显示,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农业科技服务中处于主导地位,所占比例为51.23%;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地方政府部门、农资经营单位和科研教育机构分别占36.89%、23.56%、15.36%和7.45%。农户获取农业科技服务的渠道日益增多,但农业经营单位、科研教育单位等提供的技术服务覆盖范围还比较小,大部分农户仍然游离在非政府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之外[4]。
1.3农业技术培训内容难以满足农户的需求技术培训是农户了解和获取农业科技知识的最主要方式,其中93%的农户对农业技术培训投赞成票。农户喜欢的技术培训方式依次为现场示范(59.13%)、咨询培训(20.30%)、技术承包(15.94%)和发放资料(4.63%)。由于受资金、技术和人员等因素的限制,农户接受科技服务的次数较少,1a中农户没有接受过技术指导的占52.36%,只接受过1~2次技术指导的占31.56%,而接受过3次以上技术指导的农户仅占14.69%。当前,农业技术培训主要集中在良种、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比重分别达到了31.23%、29.18%和13.86%,针对这些培训内容,认为提供技术不贴近当地实际需要的农户占48.67%,认为技术服务过程不连贯的占26.98%,认为技术服务时间和农户劳作时间有冲突的占21.45%。农业技术培训内容和结构与农户需求还存在一定偏差,要求增加畜牧和家禽养殖技术培训的农户分别占样本总量的32.87%和21.45%,远远高于养殖技术培训实际所占的比重。61.57%的农户认为农业技术培训的效果一般,但是仍然希望获取多样化的农业科技服务,希望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业、农村和农民[5]。
2农户农业科技成果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十一五”以来,河北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建设获得了快速发展,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推广水平不断提高,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影响农户科技成果消费行为的因素。
2.1农业产业发展状况是农户科技成果消费行为的决定因素当前,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FAO的数据显示,美国每个农业劳动力经营耕地面积为60.9hm2,日本为1.9hm2,韩国为0.8hm2,印度为0.6hm2,而中国仅为0.4hm2;与其他产业也有较大差距,仅相当于第二产业的1/8,第三产业的1/4。同时农业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2005~2009年农村家庭经营用工日工资年均增长16.9%;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长明显,土地流转成本不断提高[6]。农业产业发展状况是农户科技成果消费行为的决定因素,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目前我国有2.3亿多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不到0.67hm2,小农户分散经营将长期存在。地块分散、经营规模过小的现状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根本途径[7]。
2.2农业科技成果的预期收益是农户科技消费行为的直接因素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一五”时期的19.9%提高到52.0%,农业科技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是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功与否、农村科技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8]。农业科技成果的预期收益是影响农户科技消费行为的直接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户的科技需求。当前,农户吸纳新技术积极性不高成为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问题。从需求主体的视角而言,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主要受利益的驱动,农户希望通过农业科技新成果的应用获利而致富。但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同时并没有有效地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户采用新技术难以取得预期的收益,农业增产不增收的局面从根本上抑制了农户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9]。
2.3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农户科技消费行为的主体因素农民是实践和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主体,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农业科技成果的吸纳有直接关系[10]。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丰富,农业劳动力5.6亿人,约占总人口的43%,是我国农业发展可贵的资源优势[11]。但是,在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人口占相当大的比例,农村实用人才仅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2.1%,其中中专以上学历人口所占比例仅为3.9%,农民中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十分匮乏,且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持续大量转移,部分地区农业从业人员平均接近或超过50岁,农村实用人才素质低、后备不足的问题愈加凸显。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造成对新技术的吸收、消化和创新能力较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户的农业科技消费行为[12]。
2.4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是农户科技消费行为的制约因素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着农业生产力水平,建国60多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产品供给状况持续好转,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增加,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但与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水平仍然不高[13]。我国现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虽历经改革,但并没有突破原来的体制框架,存在推广主体单一、推广手段陈旧、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总量不足、服务效率低等弊端,难以满足农业发展新阶段农户的多样化技术需求[14]。
3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完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供给模式,对于改变农户的农业科技消费行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5]。
3.1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在我国,农业产业属于弱质产业,农业生产效益偏低,农产品的利润空间较小,再加上农户的生产规模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采用农业科技成果的积极性[16]。从当前和未来发展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仍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耕地、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突进农业现代化难以为继,农业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比较优势不断降低,依靠大量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逐渐减小。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创新和推广节本增效技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劳动效率,拓展农产品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农业科技发展,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果[17]。
3.2建立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升科技支撑水平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同时又是弱质产业。世界各国都在坚持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通过加强农业科技支持农业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多数农业技术属于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就决定了农业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成本总体上要远远高于工业或其他行业,私人部门和企业不愿意进入农业技术研究的投资领域,因此,应建立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强化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的责任,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切实提升农业科技支撑水平[18]。
3.3完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促进农民向职业化发展农民是直接承接应用农业科技和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的有生力量,是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完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加快培育职业农民,以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为依托,深入开展“绿色证书”培训,重点培训各类农村实用人才、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企业骨干人员等。改善基层农民教育培训条件和手段,大力发展农业远程教育,推进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化,促进农民向职业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畜牧业;科技;推广现状
1吴店镇基本概况
1)吴店镇概况。枣阳市吴店镇位于枣阳市城区正南方,是枣阳市养殖大镇,版土面积366km2,耕地面积8400hm2(其中水田5733.33hm2,旱地2666.67hm2),全镇3.2万户,10.04万人口,养殖户1.8万户。2)吴店镇畜牧业情况。2016年底全镇猪、牛、羊存栏分别达到15.3万头、0.7万头、2.2万只,同比分别增长54.6%、11.3%、133%,禽存笼121.87万羽,同比下降23.3%;猪、禽出栏(笼)分别达到19.15万头、210.88万羽,同比分别下降17.2%、2.8%,牛羊出栏分别达到0.8万头、3.7万只,同比分别增长1.5%、11.5%,是全市养殖大镇。规模以上养殖场(户)288家,其中猪248家、牛5家、羊12家、禽23家。千头以上的规模猪场58家,100头以上的牛场3家,200只以上的羊场8家,5000只以上的蛋鸡规模养殖场22家。3)吴店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基本情况。吴店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现有职工26人,从事公益的协防员10人,监督员2人,检疫员4人,品改员2人,其中肉牛品改1人,生猪品改1人。
2畜牧科技推广现状
近年来吴店镇紧紧围绕“畜牧强镇、产业富民”的发展战略,大力开展畜牧科技推广工作,畜牧产业得到快速发展。1)大力开展畜牧科技培训,不断提高畜牧兽医队伍整体素质,增强服务水平。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在职职工参加省农业厅组织的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先后有2人次在华农、职业技术学院等地参加畜牧兽医知识更新培训,邀请省畜牧兽医局专家到该镇现场讲课、指导;利用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培植科技示范户12户,引领240户养殖户发展畜牧产业;加强和农广校合作,开办阳光工程培训班2期,培训农民工及返乡创业人员40人;借助社会力量,邀请襄阳正大、襄阳希望等饲料、兽药厂家的技术人员开展饲料、兽药、饲养管理培训班2期,其中生猪养殖技术培训班1期,培训360人次;家禽养殖技术培训1期,培训135人次;肉牛养殖技术培训1期,培训20余人次。2)不断引进新品种,提高养殖效益。吴店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先后投入5万余元,新建牛品改罐点1个,生猪人工授精点1个,购置品改设备,培训品改人员,品改点建设达到“十有”标准,每年完成牛冻配3800多头﹙其中黄牛1400多头,水牛1100多头﹚,冻配率达到90%,冻配平均受胎率达到80%,产犊成活率达到90%以上,按照每头品改牛增值0.3万元计算,年可为养殖户增收750万元,从而大大提高了畜牧养殖效益。该镇还借助社会力量,引导规模猪场利用优质种公猪面向社会提供,年可提供优质生猪冻精0.5万头份,此外畜牧兽医服务中心2016年建成人工授精点1个,购买公猪2头,添置各种品改设备,达到有品改办公室,有固定的品改员,有配种室,有齐全的冻配设施,辖区内能繁母畜养殖档案,有配种登记表、品改员工作责任制和品改操作规程上墙,为吴店镇猪、牛生产发展提供了新的种源。
3存在的问题
1)经济条件限制牛改工作的发展。由于公益经费少,输配点少,需要养殖户长途牵牛到附近罐点,不方便群众,不利于品改工作的开展。2)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养殖户对品改的认知度不够,目前有大部分养殖户得到了品改带来的经济实惠,而仍有少部分养殖户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依然靠传统的养殖模式,这一点需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3)认识不高,推广工作难到位。当前,地方领导对依靠科技发展畜牧业的思想认识不够,在畜牧发展中满足于多养多收,不重视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使众多科研成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推广应用。4)环保压力大,畜禽粪污治理难度大。乡镇中心既要发展畜牧产业、还要搞好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工作难度大。
4新常态下搞好畜牧科技推广的思考
1我省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状况
“十一五”期间,我省的水产技术推广工作有了长足发展,在新品种引进和土著鱼类驯养繁育等方面有所突破,对基层的技术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大水面增殖和水库网箱养殖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1.1开展高白鲑为主的大水面增殖。2009年以来,重点在龙羊峡水库进行了高白鲑大水面增殖。经生长监测,其长势显著、成活率高、规格整齐、分布区域广,已形成一定的资源量。从该水库水域面积、饵料生物量丰欠、生存适宜环境等方面分析是我省目前高白鲑投放水域见效最为显著的水库。今后宜将龙羊峡水库作为高白鲑大水面增殖和品种结构调整的重点水域,集中力量进行投放增殖,以此来增加全省渔业产量。
1.2河蟹规模化养殖初见成效。我省河蟹规模养殖从本世纪初发展以来,现形成可鲁克湖和贵德黄河滩地两大养殖基地,约有养殖面积0.44万公顷,年产优质河蟹3—5万公斤。可鲁克湖河蟹具有反季节上市(3—5月)和高原纯天然绿色食品两大特色,目前已取得有机食品认证并获得青海省名牌水产品的称号。2009年以来,可鲁克湖河蟹进入了北京超市,深受北京市民的认可和沿海客商的青睐,其品质可与名牌阳澄湖大闸蟹相媲美,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1.3沿黄群众网箱养殖发展势头较好。近两年沿黄水库群众网箱养殖发展势头迅猛,至2010年8月底全省水库网箱发展到535个,养殖面积2万平方米。养殖品种有普通虹鳟、金鳟、三倍体虹鳟、目笋白鲑、哲罗鲑、青海湖裸鲤等。其中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计划在三年内建成网箱面积2.33万平方米,有望成为我省冷水鱼网箱养殖的龙头企业。预计2010年全省网箱养殖产量达15万公斤以上。
1.4池塘养殖向休闲渔业转变。目前我省池塘养殖的实际利用面积413公顷,主要集中在海东民和、乐都、平安,海南贵德县,以及西宁市、湟中县等地。从本世纪初我省池塘养鱼基本没有单纯靠养殖为业的,都是以垂钓为主,结合餐饮、娱乐等开展休闲渔业。但限于经营者基础设施差,投入严重不足,休闲渔业的规模和档次较低,大多只能算渗淡经营。
1.5土著鱼类养殖是我省冷水鱼特色养殖的发展方向。土著鱼类作为本地特色水产品,目前青海湖裸鲤、花斑裸鲤等土著鱼类人工繁育技术均已获得成功,今后的养殖开发工作应借鉴新疆、四川等地的成功模式,大力开展我省土著鱼类养殖技术的试验研究和规模化养殖,努力打造本土特色品牌。同时深入开展土著鱼类养殖新品种的研发,增加养殖品种储备,以缓解对天然鱼类的偷捕压力,这也是我省今后冷水鱼特色养殖的发展方向。
2目前我省水产技术推广工作形势分析
2.1我省丰富的冷凉水体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我省可供渔业开发利用的水域面积约4万公顷,这些水域水体洁净、水质良好、具有明显的冷水水体特征,具备生产绿色水产品的资源优势。我省沿黄水库网箱养殖规模理论上讲可容纳33.3万平方米,具有生产虹鳟、金鳟等冷水性商品鱼2000万公斤的渔业潜力。而目前网箱养殖规模仅2万平方米,沿黄大水面增殖除龙羊峡水库形成一定产量外,其余水库均没有形成渔业产量,其渔业潜力远未发挥出来,开发利用率不足,致使本省自产鱼比重很小,与丰富的水体资源渔产力很不相称。
2.2养殖技术、产品销路及市场风险等问题需要规避。目前沿黄水库群众网箱养殖的积极性很高,但虹鳟网箱养殖户普遍存在技术缺乏、饲料成本高、赢利空间小等养殖生产问题和市场风险。当务之急是从养殖技术、日常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规避其养殖风险。据调查目前在省内普通虹鳟鱼年均销量不足百吨,但西安、武汉等地虹鳟的销量持续增加;我国每年进口三文鱼2000万公斤,国内产量不足100万公斤,其市场潜力巨大。为此我省的虹鳟网箱养殖市场定位主要是凭借无污染绿色水产品的地域影响力和品质认可度来拓展国内大市场,目前养殖的普通虹鳟除少量满足省内市场外,主要销往西安、武汉等外地市场,同时要积极引导群众逐步由普遍虹鳟养殖向三倍体虹鳟规模化养殖转变,适应市场需求的需要。在运营模式上主要以企业和渔民合作组织为主,以便规避市场风险。
2.3冷水鱼养殖将成为特色优势产业。近年来我省在冷水鱼新品种引进和土著经济鱼类品种的试验推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积累了经验,打下了一定的工作基础,筛选出如高白鲑、池沼公鱼、三倍体虹鳟以及河蟹等适宜推广的优良引进品种和青海湖裸鲤、花斑裸鲤等土著鱼类养殖品种。为此,今后要结合我省水域资源特点,突出我省养殖特色,做好主推品种的示范养殖和筛选工作,进一步发展规模化养殖,做大冷水鱼特色产业。
3我省养殖渔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思路和措施
3.1指导思想今后五年,我省水产技术推广工作要紧紧围绕在保护好渔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冷凉水域资源,采取集约化养殖和大水面增殖相结合,引进品种和本土品种并养,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加速推进我省冷水鱼产业发展这一方针,主推特色养殖品种、技术和模式,加强推广体系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加大技术示范和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储备,强化渔民培训力度,提高技术服务质量,促进渔业生产比“十一五”翻一番。
3.2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水产养殖产量达到450万公斤,创产值1.4亿元,总产值比2008年增长6.3倍,年均增加1700万元。
3.3发展思路
3.3.1稳定池沼公鱼产量,推广高白鲑养殖。“十二五”期间,引导龙羊峡水库池沼公鱼产业的良性发展,使其每年稳定在100万公斤产量的前提下,加大高白鲑投放力度,从2010年起连续三年投放鱼苗800万尾以上,到2015年高白鲑产量达到50万公斤。
3.3.2大力推广三倍体虹鳟的网箱养殖。在龙羊峡、李家峡、苏只、公伯峡等沿黄水库向个体养殖户和民营企业大力推广三倍体虹鳟网箱养殖,同时做好群众网箱养殖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2015年虹鳟养殖(以三倍体虹鳟为主)产量达到100万公斤。
3.3.3推广土著鱼类网箱养殖。土著鱼类人工养殖很具开发潜力,其人工繁育技术已相对成熟,人工饲育条件下生长速度较快,作为本地特色品种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在“十二五”期间,在龙羊峡等沿黄水库推广土著鱼类网箱养殖,以缓解天然鱼类偷捕压力。
2015年土著鱼类网箱养殖产量达到100万公斤。
3.3.4推广河蟹规模化精养。生产无污染绿色“高原大闸蟹”,突出“三品”(提高品质、打造品牌、养殖精品)是我省今后河蟹养殖产业发展的主方向。重点在海西可鲁克湖和贵德发展绿色精品蟹,提高河蟹品质和产量,扩大品牌宣传,拓展市场销路,使我省河蟹进入大闸蟹高端市场。力争到2015年精品河蟹产量达到20万公斤。
3.3.5大力引导发展东部农业区特色休闲渔业。利用沿黄李家峡、公伯峡、苏只等大中型水库及东部农业区中小型水库渔业资源进行鲤鲫草等常规鱼类和土著鱼类增养殖,生产比市场价位高的无公害绿色水产品,发展高原绿色水产业,至2015年渔业产量达到80万公斤。同时把东部农业区休闲渔业纳入渔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当中,制定休闲渔业发展的战略性发展规划,在经营上打破单一生产、单一垂钓的简单模式,结合农家乐风味餐饮,开展集垂钓、娱乐、餐饮、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经营,带动海东和沿黄地区池塘、水库的休闲渔业发展。
3.3.6继续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本土鱼类的驯养,做好技术储备。“十二五”期间,引进目松白鲑、凹目白鲑、哲罗鱼等鲑鳟鱼类新品种进行示范养殖,同时开展本土品种的开发,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等,做好技术储备工作。
3.3.7做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和渔业资源养护工作。有效开展养殖水域渔业环境监测以及病害防治和测报工作,如水库网箱养殖对水域富营养化影响监测及评价,群众养殖病害防治技术指导和服务。做好渔业资源养护工作,为水产健康养殖提供生态安全保障,做到环境保护与养殖生产并重、渔业生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3.4保障措施
3.4.1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做好示范推广和宣传工作,使我省沿黄及东部农业区各地政府引起高度重视,把促进冷水鱼产业的发展和做好生态保护工作作为同等重要的工作来抓,从体系建设、养殖基地建设、渔民培训、产品市场营销、打造品牌等方面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并做好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安排资金予以扶持,创造良好的渔业发展环境。
3.4.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争取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保证财政每年继续拿出专项资金,在网箱养殖、河蟹精养、大水面增殖等生产养殖方面,以及基层推广体系建设,渔民培训和基础研究,实施品牌战略,开拓省外市场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比如三倍体虹鳟养殖生长周期长(3年以上)、持续投入资金较大,所以这期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予以一定的资金扶持,鼓励和保护群众的养殖积极性,引导养殖户规范养殖规程和管理模式,确保产品品质。
3.4.3加强基层推广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目前我省主要渔区海东地区、海南州和海西州等地都建有渔政站,但水产站只有1个地区站和4个县级水产站,且专业人才匮乏,没有专项工作经费,对基层水产养殖的技术服务功效十分微弱。“十二五”期间重点对沿黄共和、贵德、尖扎、化隆、循化及海西德令哈、格尔木市等基层水产站争取资金投入,开展人员培训,增强技术力量,保证有人员和经费,做好本地区的水产技术推广、指导和服务工作。
3.4.4开展渔业科学技术研究,做好技术支撑和技术储备。一是研究筛选适于冷水养殖的优良新品种,做好品种储备。二是加强对引进新品种的养殖技术、繁育技术和生物学研究,为进一步推广提供技术支撑。三是继续花斑裸鲤养殖技术的开发研究,逐步解决饲料、病防、养殖技术等问题,不断总结土著鱼类开发模式。四是开展养殖生产、产品加工、市场销售等产业发展研究。
3.4.5加强渔业养殖技术培训。目前我省渔业从业人员尤其沿黄网箱养殖户、河蟹养殖人员和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养殖技术缺乏,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这将成为我省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子,加强渔业养殖技术培训迫在眉睫。一是对重点地区养殖户进行集中技术培训,使其掌握标准化健康养殖操作技术和渔场管理技术,从而提高其管理和养殖水平,降低养殖成本和风险。二是对民营企业、中介组织管理层、养殖大户等管理人员进行重点强化培训,掌握绿色产品的标准化养殖生产规程和操作模式,更新经营理念,培养品牌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三是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聘用外地专家、高级技工等人员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培训标准化高效养殖技术;同时组织养殖和管理人员到省外考察培训学习,借鉴省外较为成熟的冷水鱼集约化养殖模式,考察外地水产品营销方式和手段,通过交流合作拓展营销渠道。四是对现有推广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技能培训,增强专业素质,提高服务能力。
关键词桑蚕;省力化;高效;病虫害防治
桑蚕业是我国一种较有特色的传统行业,近几年来,随着桑蚕价格的上涨,桑蚕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益。随着桑蚕业规模的扩大,桑蚕业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就变得更加艰巨,因此,桑蚕业就需要根据桑蚕业养殖的地方的地域气候条件来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病虫害预防机制,采取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措施来保证桑蚕的安全生产。
1桑蚕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的优势
桑蚕业已经有着千百年的发展史,它也是大部分桑蚕业种植区域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是由于人们以前对桑蚕经济价值不了解,使桑蚕业养殖一直都是靠天吃饭,而并非靠养殖人员自身的技术来实现。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同时改变人们经济状况,桑蚕业就需要引入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来尽量缩短城乡差距,同时提高桑蚕的功效,降低人们的工作劳动强度,增加人们的经济效益。广西一直是桑蚕业最大的桑蚕养殖基地,而广西贵港市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为21.5℃,贵港市的主要气候灾害便是春秋干涸、汛期局部暴雨洪涝。因此,针对这种气候因素,在广西桑蚕业采取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便能省时、省力、高效、高产的进行家蚕养殖,而这种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培育的桑蚕大多都是优质、生命力强、创伤小、抗病能力强且茧质优良的桑蚕,这对提高桑蚕业经济效益有较大的帮助。在桑蚕业利用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可以让养殖者每次每人养殖5~8种类型的家蚕,提高养殖效率,降低蚕农的工作量,同时还能提高蚕农的收入。这种情况下,便可以让养蚕合作社和养蚕小组的开设变得更有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推进桑蚕产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1]。
2桑蚕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
2.1小蚕共育技术
在桑蚕业有句俗语便是“养好小蚕一半收”,这体现出推广小蚕共育技术重要性。具体做法是:蚕农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3~6户蚕农自行建立养蚕室,然后制定工作表来监督掌控蚕室的温度、空气湿润度、卫生情况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2引进优良桑苗
桑苗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桑蚕质量的高低,良好的桑苗在抗病性、高产方面都有明显优势,因此,通过引入优良桑苗便能节省蚕农的人力、物力,对蚕丝增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3引入优良桑蚕品种
优良桑蚕品种是获得优质蚕丝的关键,只有保证了桑蚕质量才能确保蚕丝的品质。而优良的桑蚕一般都是抗病性强、蚕茧产量高、质量又好且效益极高的桑蚕,如此便可以结合桑蚕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地的平均气温21.5℃、降雨量1600mm、无霜期353d的气候条件来选择合适的蚕种。
2.4利用大蚕4~5龄全面省力化饲养技术
大蚕4~5龄饲养是一季蚕中饲养最繁忙的时期,这个时间段高效技术可以有春季室外大棚地铺条桑育和室内蚕台育的方式。
3桑蚕的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广西贵港区域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降雨量和阳光都充足,这些都非常有利于桑树的生长,但同时也会使桑园内的小气候闷热潮湿,如此便让很多病虫得以繁殖蔓延[2]。目前,在桑蚕业中,桑蚕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3.1过分看重和依赖化学药物
化学药物防治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有着效果好、成本低的优势,这便让广大蚕农在桑蚕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缺乏科学用药的意识,当他们发现药物也不能完全杀死病虫时便随意加大化学药物的浓度,最终形成由于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而让病虫对此药物产生抗药性,让桑蚕病虫害防治工作更加艰难的局面。
3.2防治不够科学
在桑蚕业,蚕农在种植桑树和养殖桑蚕时大都是采取平时随意“侦查”下,当发生病虫害时便直接采取措施进行防治的方式,使得病虫害发生初期没能及时扼制从而让害虫进入高龄期,让病虫害防治工作错失最佳时机。这种状况的发生就是由于蚕农太过注重治疗而轻视预防的重要性,殊不知防治工作中防在治之前,只有先预防才能达到好的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
3.3病虫害预防预报机制不够完善
桑蚕业中蚕农较为分散,各个地区不同户的蚕农桑蚕的病虫害防治时间、地点、方法、所使用的药物种类和浓度都有所差异,这些因素便让桑蚕病虫害防治预报机制在根本上达不到防治目的,使机制平台信息不够健全,在病虫害暴发时得不到具体的防治,无法掌握病虫害发生态势。
4桑蚕的病虫害防治工作
4.1科学利用化学药物防治和农业防治
在桑蚕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蚕农依然可以以化学药物防治作为主要的防治手段,但也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蚕农在防治工作中,要根据病虫害的具体情况来掌握化学药物的种类、用量及药物的浓度,特别要注意不能在一个时期内长期使用一种药物,避免病虫产生抗药性[3]。同时,在防治工作中要结合贵港市当地冬季偏暖夏季偏高的气候条件来及时清理桑蚕养殖基地,在养殖基地还可以通过安装诱虫灯等工具来诱捕害虫。
4.2加强培训,提高蚕农基本素质
蚕农会有重治轻防的理念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桑蚕的科学防虫防病知识不够了解,缺乏科学防治理念。因此,桑蚕业要加强对蚕农技术培训,及时更新他们的桑蚕养殖知识,努力教授他们对于科学防治桑蚕病虫害的知识,提高他们科学防治病虫害技能,提高蚕农基本素质。从养殖基地的实际情况来指导蚕农在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综合防治工作理念基础上做好桑蚕病虫害防治工作,以期最大限度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4.3建立健全的病虫害预防预报机制
政府应根据村落养殖桑蚕的实际情况在各村落建立专门的病虫害防治预报机制,通过给各个村落配备专业预测设备来及时掌握桑蚕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及时播报准确的病虫害防治信息,如此才能让蚕农在病虫害预报信息的基础上实时对桑蚕病虫害进行监测,确保发生病虫害时能够利用化学防治或是生物防治、农业防治来快速应对,在最大限度上保证桑蚕养殖不受影响。
5结语
桑蚕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桑蚕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也需要随之不断发展进步,如此才能保证桑蚕养殖的经济效用。
参考文献
[1]冯延胜,吴义飞.桑蚕的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浅谈[J].南方农业,2016(26):71-72.
[2]施祖珍.广西桑园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蚕业,2010,47(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