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探究式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案例探究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在有限的案例中,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提高其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案例探究教学,教会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例如:我对《荒漠化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这一课学习时,我设计的教学程序是:提前一周组建班级课题小组,并安排课题小组的学生负责查阅吐鲁番地区土地荒漠化的面积及形成原因的资料,安排部分课题组成员对吐鲁番地区一些荒漠化加剧地区的调查和访问,带领全班学生到沙漠植物园(沙漠研究所),向科研人员了解我地区荒漠化问题及其防治的措施。然后安排学生预习教材《荒漠化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最后在课堂上,不是教师在讲课,而是各小组学生在探究。课堂上,各小组分别展示自己对本课的学习成果,并发表自己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原因的分析,也有小组提出防治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具体措施;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本课的理解程度;同时对学生精彩的成果展示给予充分的肯定。
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我们本来就生活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环境中。所以对荒漠化的认识本来就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学习这一课时,通过教师的精心准备和认真组织,让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同时也了解我们身边的地理环境。让学生理解人类的那些活动对本区荒漠化发生和发展产生那些危害,如何防治荒漠化的进一步扩张,让学生感受到防治荒漠化的紧迫性,并反思现实生活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引发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再思考,从而达到三维教学目标。这就是案例探究教学的优势。
在案例探究教学中,对教师有何要求呢?学生是否喜欢一门学科,关键在于授课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而授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心准备是上好这堂课的前提。作为一名地理教师,首先要端正教学态度,教,是为地理兴趣而教,不是完成教学任务而教,这也是地理课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所以,地理教师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使命,明确地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认真组织并实施案例探究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地理课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当然,地理课不可能每一堂课都需要这样做,但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能够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提升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这也是我们提倡采用“案例探究教学”的原因之一。
其次,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理念认为,教材与师生的关系应该是教师、学生与教材形成一个系统,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丰富。教师应该努力促成学生与教材的直接联系。教材不等于课程,也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对教科书进行适当的“剪裁”、“增补”和“加工”,使之更适合案例探究教学的实施。所以,在案例探究教学中,教师要用课标对教材内容适当整合,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调整教材内容或活动的设计上;同时还要做好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工作。案例探究教学提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理解和运用知识,自主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但自主学习不能放弃教师的指导,在课堂上,当学生充满兴趣地思考、争辩、探究时,教师要适时引导,避免活动盲目和课堂秩序的混乱,更不能放任自流。
一、“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优缺点
1. “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优点
“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首先,它让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根据课案中的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内容,促使学生充分的阅读和了解教材。并根据课案中教师的设计思路把握学习的框架便于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其次,课案中老师会根据历年高考以及地理学科的重难点提纲挈领地设计探究问题,学生在课堂中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合作,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后,“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模式要求老师编制好课案,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梳理,结合时事热点,借鉴成功的课堂和课案教学案例,不断地冲破束缚,进行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做到课案的有用有效。
2.“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缺点
(1)“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模式并不是任何课型都适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课案导学和多媒体教学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要求老师们所做的课件及多媒体演示资料最好与课案的内容相映生辉,相互完善,不能自相矛盾,要相互配套,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
(2)大部分学生适应了传统课堂模式,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没有良好的课前预习的习惯,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许多老师也面临着学生弄丢课案的尴尬和无奈,以及学生不按时或按照要求完成课案的情况。这就要求老师对课案的制作精益求精,吸引学生的注意,逐步引导学生,慢慢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课案导学问题探究”的使用过程
1.课案编写的过程
编写课案由地理备课组组长负责组织。开学初,备课组长按照教学进度编写主备教师备课表,将备课任务分配给组内成员。备课组成员按照组长分配的任务,结合地理学科、章节内容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设计,精心编写,在上课一周前写出初稿,交给组长以备学科组集体讨论。每周二的集体备课时间,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对主备教师编写的下一周的每节课案进行研究、讨论、试作、修改,讨论没有异议后,最后组长把关定稿。自实施课改以来,“课案”的编写都要求要体现“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的精神。
课案的预习案部分在上课前一两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按照预习案按做好预习。教师在上课前应重新复案,进行再备课,使课案体现个人风格,具有个性。课后教师应根据课堂发现的新问题、新思路,在课案上填写教学反思,以便积累经验,改进教学,不断完善课案设计。
2.“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1)课前发放课案,自主预习。课案在授课前一两天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在课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预习。在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要做好记录,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及老师交流、探讨。
(2)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上课开始后,针对预习案中的共性问题由事先培训好的“小先生”先点评,预习案的内容解决完后,当堂发放探究案,针对探究案展开交流、讨论,采取个别提问或小组竞争的方式对学生在讨论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质疑、探究。
(3)课堂上点拨精讲,解难释疑。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在展示、质疑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暴露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指出错误,然后分析错误的原因。教师针对这些错误问题以及学生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同时根据课案确定的重点、难点问题,适当加深、拓宽对重点的讲解。
(4)课堂小结。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理清知识结构,总结解题步骤,掌握规律和方法。突出教材中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的掌握,突出学科精神、学习态度的培养和总结反思习惯的养成。教师及时对小组探究情况及学生的预习、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5)课堂训练。最后发放训练案,
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当堂完成达标测试题。下课后学生将试卷上交老师,教师批完试卷后要尽快发还给学生,以便及时讲评、辅导、矫正、补救,力争做到教师“节节批”,学生“堂堂清”。
新课标的提出与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案例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使地理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关键词]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创新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既能够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且不同的教学案例可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实现课堂的延伸。在地理课堂上,教师需要明确选择案例的原则,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
一、案例的选择要适当
选择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是提示地理原理与规则、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载体,只有正确认识案例的作用与地位,充分钻研教材,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关注社会实践,才能够选择出最恰当的案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想要选编有效的案例,教师应当先熟悉地理案例的编写技巧,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高中地理教材的特点。例如在讲解荒漠化防治的问题时,教师就可选择我国西部地区一些生态较为脆弱的省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案例。此外,教师选择的案例还应当注意具备启发性。案例教学中,多数教学活动都是由学生来完成,因此教师选择的案例需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过于简单的案例无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且不利于学生吸收与内化地理知识。因此案例的各组成要素(图表等)应通俗易懂,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顺利地掌握地理规律,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些开放性的案例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际上属于一种集体探究活动,是教师按照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来选择具体的地理事实作为案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从中发现地理原理,掌握学习方法,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可见,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案例是完成教学目标的载体,案例自身并不一定是教学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以点带面,不能太过死板。例如在讲解“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时,在教材中,对于美国田纳西河的综合开发利用进行了研究,假如在课堂上,教师以此为案例,针对上述内容进行讲解,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教师可在教学中具体分析长江流域,教给学生案例分析的方法,将田纳西河作为补充材料,以学案的形式,让学生在课下自主完成对不同问题的探究与分析。此种处理形式不仅可以解决课时紧张的问题,还能够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今后遇到河流开发类的问题时能做到胸有成竹。
三、案例联系当地实际,提高学生科学实践能力
时代感与现实性强,是地理教学案例的主要特点,这些案例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同时还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的教育价值与社会功能,从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地理课堂上,通过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案例,就能够避免直白无趣的陈述,同时能够促使学生认真思考、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可有效实现开放式教学。例如教师可结合当地的情况,针对城市中河流污染较为严重且具有继续恶化趋势,对于当地居民的生活与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的问题,结合地理教材中“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设计“家乡河流的变化”这一案例,在上课前一星期,可先围绕案例提出几个问题:(1)观察家乡河流的污染情况,主要有哪些污染物。(2)询问家长,20年前、10年前河流是怎样的情况。(3)观察与思考导致河流变化的原因。(4)针对现在的状况,你认为应当怎样解决问题?你会怎么做?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利用双休日的时间进行观察与访问,收集详细的资料。在课堂上,学生因为都准备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都积极发言,相互交流与补充,此时教师再对学生进行指导,最后加以归纳,就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此种教学形式,学生的学科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都可得到有效的加强。
综上所述,在地理课堂上,使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作者:吕从兵 单位:江苏连云港市塔山中学
[参考文献]
[1]陈丽萍,陈玉林,张菲菲.高中地理课堂互动交流教学情境的创设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8).
一、案例式教学策略的内涵理解
(一)案例式教学的涵义
案例式教学法起源还是比较早的,是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在商业管理中运用真实情境或事件来讲解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直到1980年代才开始被应用到教育领域,逐渐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而我国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式教学法则是在更迟的1990年代以后。
所谓的案例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案例教学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具体是指教师通过在教学中的案例设计,并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进来等达到一种高质有效的教学目的。对于初中数学学科来说,数学重在公式、方法的灵活运用,数学课堂堂上也要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让学生掌握知识点,所以,要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地学习,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多进行典型例题的讲解,在通过创新教学方式积极让学生参与进来,活跃课堂氛围,真正做到营造健康、快乐、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案例式教学的特点
与其它的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策略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它的载体是在课堂上讲解的习题案例等,那么它就具有比较强的现实性与实践性,因为那些习题案例都是学生在做了之后存在问题或者学生一起来探讨的,都是在实践中来的,再拿来在课上当作案例来讲解。从这当中也可看出,这些拿来在课堂上讲解的习题或者案例都是比较典型的,因而案例教学的案例具有典型性,只有这样,才会让大多数的学生在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通过一道典型的例题掌握一种方法,在练习中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最后,案例教学发还具有互动性,案例教学的参与主体主要是学生,按照“学生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而老师更多的是做引导。
二、现阶段初中数学案例式教学策略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师运用案例式教学策略的意识还不够强
由于以前一直都是应试教育占主导性地位,即使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素质教育中的许多新理念或者新的教学策略依然得不到落实或者落实意识不够强。例如案例教学法,一些老师虽然有这方面的意识,但还不够强,或者只是单一地理解其内涵,因而在具体实践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二)在初中数学案例式教学策略应用中没有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有较强的互动性。并且,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是现在的一些案例教学课堂上,老师以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等为由,没有给学生共同探讨的时间,只是单纯的自己讲,学生在下面听解,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不高。
(三)案例教学中选择的习题案例不够具有典型性,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数学案例教学中选择的习题案例很重要,选择好的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习题来讲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现在一些老师的数学课堂教学案例中要不就是照般教材上的例子,要不就是只参考教辅材料上的,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的少之又少,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三、初中数学案例式教学策略应用的探索
(一)首先是初中教师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教学水平
初中教师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教学水平要从两方面做起,先是要有案例教学策略应用的意识,这样才会在教学中积极营造案例教学的氛围,如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看法,习题案例都是从学生的实际练习中来等等。其次还要切实提高初中数学老师的案例教学是实际水平能力,要让他们会选择典型的案例,不断地创新形式,从根本上发挥案例教学法的功用。
(二)在案例教学中可以运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
在现在的信息技术化的时代,多媒体设备也被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案例教学当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设施,用图片声音等来进行案例教学,还可以通过这种先进的设施联网学习国内外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这样既可吸引学生,也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教学案例:《平抛运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平抛运动的概念;理解平抛运动的两种形式: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对事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探究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认识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平抛运动的探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兴趣;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以及与他人的合作,体会到探究的乐趣以及培养学生有一定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为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情趣,笔者向学生播放了B2轰炸机投弹的过程.正当学生沉浸在视频的震撼中时,向学生发问“你们想不想也作一名出色的飞行员,来操作飞机进行投弹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接着教师播放飞机投弹过程的flas,让学生担当飞行员进行投弹.这个动画通过对飞机和轮船速度的设定,来进行操作.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想上讲台进行尝试.经过多名学生的操作,有些学生能够很准确地炸毁轮船而有些学生相差甚远.接着向学生发问“在操作过程中如何才能很准确地投射,怎样操作才能百发百中呢?学完今天的内容,你就会知道其中的奥秘.”
教学反思:生动的视频创设,很快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就连平时对物理课程丧失兴趣的学生也对视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让学生参与flas的操作,不但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也是一个很好地探究方式,每一位学生特别是男生都有做一名优秀飞行员的梦想,正是利用这个过程很好地让学生体验了一把梦想,并且通过探究,引入了课本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充满了期待.
2.通过观察实验,启发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拿粉笔以一定的初速度平抛;一个小球以一定的初速度从桌面上滚落.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分析在刚才老师的实验中,粉笔和小球所做的运动相同吗?它们做的是什么运动?刚才我们的飞机投弹过程和这个一样吗?学生们通过激烈的讨论,分析出这两个物体的运动都是沿着水平方向进行的,而这个过程物体只受重力的影响,并且飞机投弹的过程也是这种运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写出“只受重力,按照初速度沿水平方向”对学生的理解进行添枝加叶,引入了平抛运动的概念.
教学反思:笔者通过两个生活中的小实验,让学生很真切地体验到在自己身边的平抛运动,通过问题地设置,巧妙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一步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小组间的合作结合进行刚才的实验,很自然地探究出平抛运动的概念.对于物理概念而言,如果直接引入概念不但无法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也很难让学生对其特征进行牢固把握.正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自主发现平抛运动的概念要点,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牢固掌握概念.
3.在假设与猜想中,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师根据刚才的小实验继续进行引导“刚才小球和粉笔的平抛运动都有怎样的运动路线呢?”学生们通过思考,很快得出“有一个水平方向的运动和一个竖直方向的运动.”教师趁热打铁接着提问“那我们来猜想一下,这些物体包括我们在上课之初的飞机发射导弹的运动在水平方向以及竖直方向都做怎样的运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测.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利用竖落仪进行小组实验,通过闪频照片的显示,学生们得出了平抛运动的规律,物体的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在竖直方向是自由落体运用.
一、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寻找规律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节约时间、提高讲课效率,往往会直接将问题结果告知学生,这使得学生失去了自主思考探究的机会,只能在教师“满堂灌”的讲授之下被动接受,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依赖,缺乏主动探究精神,丧失自主探究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应该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帮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指引学生在自主探究的道路上顺利前行。教师应该采用引导式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例如,在“圆柱的体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设置适宜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先让学生想一想我们之前学过哪些立体图形,他们的体积是如何计算的,要研究的新图形――圆柱呢?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已学的立体图形?再让学生想一想,上学期学的平面图形――圆――它的面积是怎样得来的,能不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得出结论;然后了解整个学习流程,在学会教学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步骤,为学生独立学习、自主思考打下良好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进一步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保持正确的方向。
二、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总结技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向我们表述了实际操作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只是通过听教师讲课来学习,而不动手操作,则会造成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学效果定会大打折扣。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依据教学内容以,尽可能地让学生亲自动手写一写、画一画,使学生了解学习过程,从实践中归纳出理论知识,让学生能更深切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例如,在向学生讲“圆柱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加深印象,更好地学习与“圆柱的表面积”相关的数学知识点,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圆柱表面积的由来。在本节课教学的过程中,我不是像以前那样,直接告诉学生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圆柱表面积”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相关的实物,诸如茶叶桶、易拉罐之类的圆柱物体,并提问“要制作一个你手中的茶叶桶商标纸,你应该把它做成什么形状的,需要做多大?”通过这些提问和引导,让学生对圆柱的表面进行思考。学生在脑中有了一定的模型、形成一定的“知识清单”之后,让他们自己动手做一做、剪一剪、卷一卷,搜集、分析和?理信息。通过实际操作,对圆柱的表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通过学生进一步自主探究,让学生明白了圆柱的特点和与圆柱相关的知识点。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与圆柱相关的数学知识点,这样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来,进而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学科知识,最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 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圆柱知识点
“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是这个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这同时对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注入新的内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地理教学的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式的变化,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越来越引起地理教师的重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也积极倡导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并要求教师积极实行案例教学,组织学生搜集、获取案例进行研讨与交流,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地理信息的习惯和能力。笔者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案例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现就什么叫案例教学,它有什么特点、如何实施、有什么作用等与大家作初步探讨。
一、案例教学的含义和特征
地理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地理案例教学的实质就是贯彻“地理教学不只是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自已学会学习地理,同时向学生传授地理学习方法”的教育理念。案例教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从例到理类型,即引导学生运用案例,经过自主合作,群体思维撞击,寻找知识形成规律,发现基本概念并运用掌握的规律和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从理到例类型,即给出基本概念,启发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发散思念,以例释理,以例证理,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理案例教学有如下特点:
1.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从地理教学内容看,案例都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己发生的典型事件的真实写照,包含有供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索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需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如,地理必修3第四章的问题研究中的《我的家乡怎样发展》一文呈现了我国西南某大城市郊区的一个乡发展现状,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今后解决发展的出路,提前让学生利用双休日进行观察、调查、访问,收集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思考想象。到了课堂上,因为有一手资料,学生们都有话可说,纷纷发言,相互交流和补充,教师再进行归纳、指导。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都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2.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从地理教学过程来看,案例教学应以师生互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或在课堂上组织对地理案例进行研讨和评析或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搜集,整理地理案例,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效率使学生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如学生对《我的家乡怎样发展》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不但使学生了解家乡发展现状和家乡发展方向,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发展是建立在综合考察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基础上的理性开发,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从地理教学目标看,地理案例教学不但能丰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业务素质与专业意识,以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态度,开发学生的智能,提高其实际运作能力。如通过对《我的家乡怎样发展》的学习,学生不但掌握了有关一定的发展地理的知识,而且也可以了解有关国家的政策、商品经济和城市化等知识,并且还能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
地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以案例讨论为主,即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事前编写的案例进行分析、认证,提出自己的看法,集思广益,发挥群体功能。其基本步骤如下:
首先是找到合适的教学案例。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地理案例在我们的周围是很多的,但案例的选择要来自地理事实、符合地理客观实际,反映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要能提示地理要素的内存联系和地理原理的案例。这些案例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当代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在学习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中的交通运输布局时,我选用了“向莆铁路”这一案例,这条铁路就从我们学校旁边穿过,学生对此有很高的兴趣,结合向莆铁路的修建对家乡经济发展的影响,让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而,在课前留多点时间给学生去搜集相关的资料,通过资料的搜集,使他们对尤溪的交通运输状况有所了解,为课堂使用的案例做好相应的知识准备,进一步加强教学效果。
其次是营造合作的氛围。只有在和谐的合作氛围通过相互间的共同合作才能开展案例学习,因为案例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是学生相互讨论、争论的过程。地理教师必须注意营造这种氛围,为案例教学创造和谐的氛围。
第三进行必要的引导。在讨论中,案例涉及的每个问题都必须由学生进行分析、解释和讨论,教师则应围绕题目中心给予必要的引导,以免偏离案例分析讨论的目的要求。例如:当学生讨论冷场时,应及时启发,活跃学生思维,使每个人都能进入角色;当学生离题太远时,要及时调整、控制节奏,以获得最佳效果。
第四做好总结。案例讨论完毕,应由教师进行总结。教师对案例讨论结果不应简单做结论,而是就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及讨论的优点和不足,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引导其深入思考。教师要把好“讲评关”。一个案例可以允许存在多种正确的解决办法,教师对案例讨论结果不应“一刀切”,否则案例教学法又会在本质上回归于传统教学法之中,检验真理的标准在于实践,只有把讲评重点放在学生讨论的质量上、思路上,才能真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的作用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它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放式教学,教学案例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有真切的身体力行之感受。
1.有利于改变传统概念教学
传统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传统从书本到书本,教给学生的是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学生获得的是背诵、机械记忆,是按标准答案答题的知识。导致学生学不深、学不透、学不懂,甚至不会运用学到的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而案例教学不论是“从例到理”,还是“从理到例”,都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从而发现概念,并从中发现书本研究总结的规律和方法,使学生较好地运用概念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重在激发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学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学会对已有的资料作多方面的分析,从而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并不要学生去寻求这些问题预定的唯一正确答案,而是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策略以及多种可能的解释。
2.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区别于传统的注放式教学方式。从教育心理学“需要论”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心理上一旦形成了“自我实现需要”,应会为实现自己需要的满足而努力开发自己的潜能,必欲求之而后快。这时,他的思维火种就会熊熊燃烧,就会想方设法置疑、释疑,为自己的成功披荆斩棘,使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论文摘要】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通过启发学生勇于提问和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讨论、辩论等方式,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学习见解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而案例教学法正体现了上述要求。本文分为三部分:简述了案例教学的产生和发展;分析了案例教学的意义;重点介绍了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1.案例教学法产生和发展
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最早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朗道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教授创立,他在《合同法案例》一书的前言中说道:“被作为科学的法律是由原则和原理构成的。……每一个原理都是通过逐步的演化才达到现在的地步。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漫长的、通过众多的案例取得的发展道路。这一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案例。因此,有效地掌握这些原理最快的和最好的的途径就是学习那些包含着这些原理的案例。”在这里,他强调了案例教学法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后来这一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律教学和工商管理硕士等专业教育领域的教学,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和内涵。80年代初,我国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在一些学科教学中引人了案例教学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已日趋规范,对我国高校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指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求“通过启发学生勇于提问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讨论、辩论等方式,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学习见解的机会,调动学习积极性。”而案例教学正体现了上述要求。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因此,这种教学法同样也适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它对于促进中学政治课教学改革和加强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2.案例教学法巧用的意义
2.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是一种源于人的潜能和天赋的高度自主性、自由性的选择行为,是人的潜在能力的释放过程;学习必须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的个人价值和意义,体现“知觉”的个体性、主观性的情感。案例教学法强调以人为本,教师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重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学生的时间和能力。
2.2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地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学习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造精神是指那种不安于现状、力图改进创新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而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具备的运用一切已知东西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未知的东西。案例教学法中案例所描述是的一个两难的困境,没有分析,只有事实。案例讨论的结果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人告诉你答案,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置身于决策者的角色中,根据材料所提供的情况,作出自己的决定,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何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质,这对学校和教师来说始终是个难题。如果搞专题讲座,但教师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又很有限;如果采用多学科教师在课堂上共同授课,教师之间的配合又很难协调。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它所特有的作用。由于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在案例教学法中,案例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在学生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学生就可以自由地实现在政治与历史、地理等不同学科之间的切换,而教师并不需要太多的跨学科的综合知识。
3.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
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主要过程:设计教学案例、组织案例讨论。
3.1设计教学案例
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案例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前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收集整理相关素材,设计教学案例并发给学生预习准备,学生可以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进行准备,写出分析提纲和思路。教师在设计案例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3.1.1案例要能够尽量多蕴涵教材的概念和原理。案例教学法是在引导学生探究案例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在案例探究过程中所能掌握知识的多少直接受到案例探究所将涉及到的知识的多少有关。因此,教师在设计案例时首先应将学生所应掌握的概念和原理排列出来,使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和资料,必须尽可能多地蕴涵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原理,从而使得学生在探究案例的过程中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当然,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能力必须要以知识为基础,离开了知识来谈培养能力也是不可想象的。
例如,高一《经济生活》公司的经营中,我设计了金融海啸中兼并或破产的一个案例:华尔街正陷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中,9月的美国金融市场愁云密布:
—9月7日,曾占据美国房贷市场半壁江山的房利美和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接管。
—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第三大投行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
—9月16日,世界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告急。
—9月21日,美国第一大投行高盛和第二大投行摩根士丹利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加上今年3月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至此,美国前五大投行已“全军覆没”。
—9月25日,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被美国联邦监管机构接管。
—9月29日,美联银行被花旗银行收购。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围绕案例去分析讨论什么是兼并、破产?美国“五大投行”为什么会“全军覆没”?兼并或破产有哪些利与弊?通过讨论归纳把教材的基础知识点梳理清晰。
3.1.2案例要能够真实和全面地模拟现实
《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中规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如经济、社会、科技、生产、生活等问题。这样才能够保持政治课教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让学生始终意识到他们所学的知识学有所用,能够应用于实践;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 案例教学法所使用案例的具体内容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模拟的。因为在案例教学中,重要的不是案例的具体内容是否真实可靠,而是案例对教学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当然,能将两者统一起来的案例是最好的。在很多时候,教学用的案例都是要经过修改或者假设,以便能更好地适合课堂教学的需要。但是,案例的主题必须要和真实的情况相接近,或者至少和学生所熟悉的社会生活环境相类似。即至少看起来它是真实的,或者说,这个案例的主题应该是大家所共同感兴趣的。
3.1.3案例应包含有复杂、模糊、或巫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案例教学法主要不是以传递信息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中建构知识,所以,案例应具备适度的复杂性和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性,这样才足以让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案例教学法最大的价值就在凭借着案例所包含着的复杂、模糊、或巫待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的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另外,为了让学生能够迅速地抓住案例主题,减轻学习负担,教师在案例后面最好能给学生提供可以研究的问题或方向,以供学生选择,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列出问题来分析。
如经济常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的教学案例:
我邻居家80年代末原有的一台黑白电视机“退休”后,由一台18英寸彩电取而代之,使用至今没修过一次,图像清晰,色泽丰富,看得也蛮顺心。近年来,每逢子女来他们父母处,就不免要唠叨几句,说什么现在还看18英寸彩电,多寒酸!谁家还没换大屏幕的!还开导说,现代人的消费观不能死抱住传统不放了,应该适应潮流,要学会享受生活。被他们这么一开导,他们的父母也感到有些困惑了。
我邻居家两老人细细思忖,尽管经济上尚有换大屏幕彩电的能力,但换了以后,这台好好的18英寸彩电该如何处置?卖了吧,三文不值两文,可惜!不卖吧,让它躺着睡大觉,直到自然消亡。物不能尽其用,这算不算浪费呢?如果是属于浪费的话,那么与子女所说“适应潮流”之间的矛盾又如何解决?请就这台18英寸的彩电究竟该不该换提出你的看法。
这个案例的主题是家用电器的更新换代,可以说它就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周围,或者也是我们有些人亲身所经历过的,因而,这个案例的主题是真实的。在这个案例中涉及到的基础知识有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家庭消费的内容,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等。同时,针对彩电究竟是换还是不换,有着一定的模糊性,没有一个绝对的正确答案,而且,在这个案例中又蕴涵着传统与现代,节约与享受等一系列矛盾与冲突,这样就为学生在认知上形成冲突提供了条件。
3.2组织案例讨论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组织案例讨论的方式灵活多样,不过,针对中学生目前的能力与素质的实际状况,通常是先由一位准备得比较充分的同学代表自己或小组进行发言,然后由其它同学或小组针对于这个发言提出补充意见或反对意见,也可以从其它方面另行分析,最后,由教师作一个案例小结。在课堂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2.1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案例讨论的过程就是以案例的事实和教材知识为依据,通过师生的互动来挖掘案例中的潜在性的问题,探讨案例事件的行为与原由。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引导学习者去探讨案例中复杂的、深层次的、有争议性的问题,协助学习者进行讨论。针对一些复杂的案例,教师也可以以疑问的方式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通过这样高度互动的引导式教学,让学生们体会如何思考、决策和解决问题,多数学生反映这样的教学相当活泼、有趣,能刺激其主动学习。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过程中最好不要有倾向性的提示或结论,因为这样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误导”,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新。
3.2.2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应多加以鼓励和肯定
由于案例教学法侧重于学习的过程,再加上案例的复杂性和模糊性,这就更使得学生的讨论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案例的讨论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或“愚蠢的问题”,关键是看问题的思路是否正确合理。在讨论过程中要对学生们的分析要表示尊重,哪怕是分析问题的过程或结果都发生了错误,都要给予应有的鼓励。另外,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对同一问题分歧是应该有的,争论是不可避免的,但大家争论的只是针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观点,而不是对人。所以,不能对任何同学的人格和尊严有丝毫的不尊重或侮辱,尤其是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最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同学的发言不仅是学生,也是我们教师学习的重要信息来源,也只有大家彼此尊重、倾听和沟通,增进团体合作,才能激发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的动机,促进共同进步。
3.2.3注意对班级纪律的管理
近年来,计算机的微型化以及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的职高计算机教学由过去的纯文本化讲解开始向多媒体讲课方式转变,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已得到广泛普及。但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在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时,也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影响。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在呈现和说明计算机运作原理和语言开发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入门学习,但与此同时,多媒体技术并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和思路,并且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计算机教学时,其本身存在着思维断层和思考缓慢的情况,这相较于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时不利的一面。
一、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问题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师生的时间和注意力的浪费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主要是通过课件形式,教师在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制作多媒体课件,希望课件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在这方面,多媒体技术的确存在这优势。但是,大量的课件同时也造成了学生负担,四十分钟的课堂时间,有些教师演示课件就需要十几二十分,这造成了教师讲解和演示的时间不足,学生虽然对教师的课件非常感兴趣,但是这些低层次化的课件内容却很难进一步深化,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是有限的,在课堂开始阶段由大量的课件加以吸取后,对后期老师的讲解就显得兴趣缺缺。在这一层面上来讲,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容易造成师生双向的时间和注意力的浪费。
(二)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不利于师生课堂思路的结合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由于其表现形式具有统一性,基本都是通过图文音色的方式,这样的表现方式对解释说明教学原理和知识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却无法达到知识的衍生和扩展。初步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延伸发展为计算机系统知识需要教师对学生思维和思路的引导。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方式,教师思维和思路往往可以通过黑板的板书内容给学生进行同步的演练和说明。学生在摘录老师的板书时,不但可以及时地理解到知识点,同时也可以吸收老师思路和思维方式等。这样的过程是多媒体技术无法展现的,多媒体技术展现的知识都是静态的和片段的,连续性的思维和思路方式并不能得到诠释,因此,课堂上师生思路的结合和相互推进还是需要借助传统的授课方式,多媒体技术在这方面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
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不利影响,主要是针对互联网应用于计算机教学而提出的。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快捷便利的平台,特别是互联网应用于计算机教学中,但是,正因为这样的平台学生省去了许多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过程。
这样的省略过程其实是不利于学生探究性的独立学习,导致学生的知识未能很好的内化和深化,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从这方面而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二、如何科学正确地应用多媒体技术于计算机教学中
针对上述的三点问题,结合自身多年的计算机教学工作经验,就如何科学正确地应用多媒体技术于计算机教学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一)合理控制多媒体课件的数量和频率
多媒体技术作为计算机教学的一种手段,它不具有唯一性和必须性,它的应用应该讲究课时性和阶段性。一般在知识点的开始阶段的前一两堂课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讲解和分析,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多媒体课件需要控制在十五分钟内,这样才不会因课件繁多造成学生记忆的重复和浪费。在学生对知识形成初步的理解后,就应该避免使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知识的深化和讲解,而应尽量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二)要多鼓励学生动手练习和操作,提倡其独立思考
计算机教学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就是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这与大中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如在学习编程语言时,院校应该多鼓励学生进行实践编程练习,让学生在编程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通过问题的解决来获取新的知识。多媒体技术对于呈现现有知识和现有经验具有直观、具体的效果,但是却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相反,如上述的问题之一,互联网的便捷性反而容易导致学生思维上的惰性,遇到问题不愿思考而求助于网络。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考习惯,而培养学生这样的思考能力,就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减小对多媒体授课技术的依赖。通过教师的课堂引导来培养学生动手练习、操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应以疑问式和启发式内容为主
科学地应用多媒体技术于计算机教学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体现在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上,课件的内容多为疑问式或启发式的内容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学,若多媒体的课件内容多为讲述式、解析式的内容,则可能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和思维的断层现象,这样的情况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而会造成学生学习能力的退化。可见,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多媒体课件内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