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赶海的小姑娘范文

赶海的小姑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赶海的小姑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赶海的小姑娘

第1篇:赶海的小姑娘范文

【教学片段一】 老师,我喜欢这样上课。真的!

在教学《七颗钻石》一课时,我原先的“预设”是分层讲读,逐步深入。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虽然水罐的变化是一步一步进行的,但每一次的变化都能让人体会到小姑娘善良美好的心灵,从中受到关爱他人的教育。故事浅显易懂,人物形象鲜明,教师应减去繁琐的分析,重在学生朗读感悟,于是我灵感突发:何不让学生自读并写感受、做批注。这还是第一次,我想来试试。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多感人啊!下面请大家默看课文,把你最受感动的句子划下来,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和想法。

(因为是第一次,所以我做了一下示范,并在行间逐一巡视。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体会得非常深刻,批注也写得非常好。)

生:小姑娘为给妈妈找水,累得睡着了,可以看出小姑娘对妈妈的一片孝心,所以,水罐里才会出现清亮清亮的水。

生:只要对别人,对动物献出一点爱心,就能得到更多的回报。

生:好心的小姑娘把水倒了一些给小狗喝,神灵感动了,所以赐予她银罐。

生:母亲就算自己渴死,也要让女儿好好活着,这种伟大的母爱感动了天神,所以水罐变成金的了。

生:母亲认为孩子好多天没有喝水,一定很渴,想让孩子解渴,神灵又一次被感动了,赐予她们金罐。

生:小姑娘乐于助人,懂得关爱别人,即使自己非常干渴,可还是把水递给过路人喝。水神被深深感动了,觉得应该给地球一点儿帮助,所以,在送给他们七颗钻石后,又涌出了一股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下课后,一位平时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凑到我身边。)

生:老师,我喜欢这样上课,真的。

【反思】 敢于放弃预设,创造课堂生成。

学生的差异与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常使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展与教学预设不相符,甚至是截然不同的。对教师来讲,在充分利用自身常规资源备好课的基础上,要善于运用教学机智,敢于打破授课的“思维定势”,果断地放弃事先的预设,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节奏、密度、结构,使之生成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不在形式上玩花样,而要在内容上做文章,去浮华,求真淳,以学生为本,使课堂教学更趋优化,视学情而即时做出新的预设,以创造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

【教学片段二】 老师,我也来写句诗,好吗?

《赶海》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太阳偏西了,赶海的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去,喧闹的海滩渐渐恢复了平静,只有海鸥还沐浴着晚霞的余晖,在水天之间自由自在地飞翔。”在学完这一段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生:老师,我也来写句诗,好吗?

师:好啊!当然可以,说说看!

生:落霞与海鸥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生:不,应该是“落霞与海鸥齐飞,夏水共长天一色”。

师:为什么?

生:因为,课文里说是“暑假”,暑假应该是夏天,当然是“夏水”了。

师:真了不起!你们怎么联想到王勃的诗句了?

生:因为在第9课中,王勃看到“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就写成了“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所以,看到这样的美景,我也就想起了一句诗。

师:同学们真会学以致用,真是一个个小王勃!

生:老师,我还想帮他们改一改!

师:怎么改?

生:落霞与海鸥齐飞,翡翠共蓝玉一色。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改?

生:因为第2课《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中说“天是一块蓝玉,海是一块翡翠”,所以我觉得可以这样改。

(掌声骤然在教室里响起,经久不息。)

师:多么美的诗句,多么美的景色!让我们再来一起美美地读一读。

(没有过多的指导,学生读得却是那样的充满感情,那样的投入到位。)

【反思】 善于突破预设,精彩课堂生成。

预设和生成,并非井水不犯河水或是水火不容,而是水融、和谐共生。生成是预设的发展,是学生生命活力的体现。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大大超出了教师原先的设想,具有很强的创造性、跳跃性。课堂上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一“生成”,及时敏锐地捕捉学生奇异的思维,闪光的思维,独特的思维,恰到好处地引发、催生、助长,引其“火爆”,促其撞击,使其迸射火花,并将其火花燎得更旺,以此点燃其他同学思维的火花。学生即时的顿悟、灵感的萌发和瞬间的创造,让课堂成为灵动的课堂。

第2篇:赶海的小姑娘范文

“教学互动”是在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交流与沟通,是一个以文本为中介的阅读交流和碰撞的过程,更是阅读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在平时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情境中加强理解

古人云:“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教师单调、枯燥地讲解文本,定会使学生昏昏欲睡。在阅读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指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感悟。如教学《赶海》一课,赶海对于很多孩子来讲是陌生的,如何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真正感受到赶海的乐趣,体会作者表达的妙处呢?我借助MV《赶海的小姑娘》导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进入课文情境,同时也让学生通过歌词对什么是赶海有了初步了解。在具体感受“追海浪、摸海星、捏大虾、捉螃蟹”的乐趣时,我又让学生充分朗读文本、展开合理想象。在教学“捏大虾”的片段时,我找来京剧中“武将”的图片与龙虾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比喻的精妙。

二、生本互动,在自读中加深体验

生本互动是指学生与阅读材料的直接对话,即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与作者、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要达到这样的阅读效果,教师必须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要教会学生制订明确的阅读目标,如:默读相关内容,圈画出重点词句,概括地写出自己的体会;将自己的体会带入朗读,读相关的语句……有了阅读目标,学生就会读得认真,读得专注,在边读边体会中做到字字入目、声声传情。如教学《鹬蚌相争》一文时,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我又让他们进行表演读,而后交流为什么要这样读。有的学生说:只要抓住“威胁”“毫不示弱”两个关键词就能读好“相争”部分。还有学生说:“得意洋洋”也要读好,还得加上表情,这样才能将河蚌的“毫不示弱”表现出来……学生在这样的朗读交流中完成了思想的碰撞,从而实现了相互启迪,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师生互动,在品读中习得方法

朗读是阅读的基础,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对小学生的阅读训练对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至关重要。在语文教学中,经常有一些意境深邃、情境幽雅的文章,学生一下子很难读懂。此时,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但可以让学生大饱耳福,还可以使他们很快受到感染,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如《安塞腰鼓》中“……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的语段,教师可用高亢的语调范读,引领学生感受安塞腰鼓表演时的“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后生们的精气神势不可挡,“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能体悟文章的真正内涵。

除了范读,教师还必须加强对读的深入指导。如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第一步:我以“诚心诚意”入手,让学生自由地阅读全文,找出能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句子。第二步:四人一组自由尝试合作朗读。第三步:提问“通过刚才的自由读、小组读,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感受是什么?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表达。”(学生的回答:感动至极、无限敬佩……)第四步:以“感动、敬佩”之情,抓一两句话做深入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通过自由读悟、小组演读等形式,掌握了课文内容,把握了人物形象,体会了感彩。同时,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抓关键词与关键句,理解文本、感悟形象的方法。

四、生生互动,在评价中提升能力

决定课堂阅读教学成效的,除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就是学生的参与度。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利用“生生互读,生生互评,生生互教”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目的。其中,“互评”是最重要、最有效的环节。如在教学《师恩难忘》一课时,在一名学生朗读后,学生的评价五花八门:“你在读到妈妈阻止孩子折花时,还要更语重心长些,可以这样读……”“后边大花园部分读得很好,让我仿佛看到了许多的鲜花,很美”“讲故事还要更慢一些,因为你是讲给一年级的小朋友听的”……这样的评读练习,不仅能以评促读、以读促讲,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而且学生也在评价中自然而然地锻炼了口语交际等能力,语文课堂也变得充满活力。

第3篇:赶海的小姑娘范文

一 妙用音乐,创设意境遐思飞

1.背景音乐设情境

动听、感人的音乐能触发听者强烈的情感,能在人们心灵深处掀起共鸣的波澜,能唤起人们美的体验以及对文本的遐想。如教学《二泉映月》时,配上《二泉映月》的乐曲,把学生带入文中的情境中。学生仿佛看到了阿炳双目失明,戴着墨镜,流落街头悲惨的身影,真的听到了他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体验到了他对命运的抗争和对音乐无比的热爱。音乐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反射出了课文语言、意境的凄美。

2.改文为歌愉快记

音乐富有美感,让人放松,能引起人无限遐思,让人轻松、愉快地去学习、记忆。听一次公开课上王老师执教苏轼的《六月七日望湖楼醉书》,王老师与学生共同解读了诗意后,王老师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时微醉而高兴放歌的情景,让学生感悟诗人的心情,并从自己所学过的曲子中选择其中的一首,把《六月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歌词带进去吟唱,有能力的同学也可自谱曲子,只要能把诗人当时的心情唱出来就行。当时课堂异常活跃,学生们通过不同的曲调唱出了古诗的意境,唱出了诗人的心声,沉醉在古诗中。学生们兴致盎然,轻松愉快地掌握了古诗。语文课本上很多短小精美的文章,我们都可以都为歌曲吟唱,让语文教学成为一种享受。

3.轻音乐激发灵感

作文课上,结合所要写的作文内容播放轻音乐,让学生在愉悦、放松的氛围中选材、构思,以激发学生作文灵感,让他们遄飞逸兴、文思泉涌。

二 翩翩起舞,文随体动意更浓

舞蹈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它以人肢体的律动,传导十分丰富的心灵和人生内容。在简单中复杂,在优美中激情,富有张力和想象空间。换句话说,正是舞蹈的力与美,柔与情,进一步地开发了人自身及深入地表现了生活,从而使优美的舞姿表现了人的精神面貌。舞蹈是许多孩子向往的活动方式,翩翩舞姿不仅优美生动,也迎合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在教学时适当引入舞蹈,根据文意编排一些简单易跳的舞蹈,让孩子们翩翩起舞,在飘逸的舞姿中感悟文章的美,爱上语文课堂。

如在学习《赶海》一文时,可以适时插入《赶海的小姑娘》这一舞蹈,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激活了课本内容,效果极佳。

三 书法欣赏,渊远流长妙笔传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与语文的书写教学密不可分。将书法这支奇葩恰当地嵌入语文课,语文课堂将大放光彩。

1.书法作品导航,学会欣赏

如教学《鸭儿饺子铺》一文时,先出示王羲之的作品,与学生共同欣赏,然后导入课文。不仅能激起学生认识人物的兴趣,而且为理解整篇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

2.书写名篇名段,自娱自励

名篇名段耐人寻味,激人奋进。语文课本中处处可见这些“瑰宝”,学生书写临摹,不仅有利于识记原文,而且培养了他们对书法的情趣,一举多得。如让学生临写励志的格言装饰自己的书房,临写优美的课文片段放入书法角……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有了用武之地,心中充满了成就感,更加激起学习的兴致。

四 课本短剧,活化文本演中乐

面对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如何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是个纷繁而严峻的课题。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运用演课本剧这一教学形式,将有利于引领语文教学走向生活、互动、整合、智慧。语文课本中的成语故事、民间传说、古典诗词、中外名人轶事、童话寓言,乃至科普小品等文章都可以改编成课本剧。整个编排过程是解读课文的过程,整个表演过程是学生的内化过程,它充分展示了学生的组织和表演能力。如《小稻秧脱险记》《争论的故事》等课文可以编排成生动有趣的课本剧,让学生说说演后感和观后感,在演乐中掌握了课文知识,提高了审美能力。

第4篇:赶海的小姑娘范文

但是,多媒体环境真的就能给音乐课堂带来翻天覆地的变革吗?它真的能在课堂上“尽得风流”吗?未必!音乐课,成也多媒体,败也多媒体。有的时候,多媒体在音乐课堂上,形同鸡肋,甚至喧宾夺主,使课堂丢失了音乐的本质。只有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这一现代教育技术,才能让音乐课堂教学锦上添花。笔者就以下案例,来谈谈这一观点。

[案例]

这是一堂题为《小螺号》的音乐课。上课一开始,老师就利用多媒体让学闭着眼睛听海浪声、海鸥的叫声,把学生带入海边的情境;接着以幻灯片的形式播放了一组海边的景物图片让学生观赏。观赏完图片后,老师问学生:“海边美不美呀?”学生回答:“美!”老师再问:“你想不想去海边玩玩?”学生回答:“想!”。于是老师说:“那好,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海边走走。看,一群海边的姑娘唱着歌在欢迎我们了。”说完马上点开了多媒体上的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MTV。等学生欣赏完MTV,老师说:“我们来到了海边,你喜欢做些什么呀?”有的学生回答说喜欢在海边游泳,有的学生回答说喜欢在沙滩上修建城堡,有的回答说喜欢拣贝壳……几个学生回答后,老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小结。然后拿出一个海螺让学生看看、摸摸、吹吹之后说:“老师这里有一段题目叫《小螺号》的舞蹈,同学们想看吗?”学生回答:“想看!”于是老师就在学生的回答声中点击鼠标播放舞蹈的音像资料。欣赏完舞蹈老师问:“同学们也想来学着唱唱舞蹈中的歌曲吗?”学生回答:“想!”老师说:“那好,老师把舞蹈再放一遍,请大家跟着歌曲轻轻唱一唱。”在学唱歌曲的环节中,老师只是把舞蹈节目先后播放了四遍,让学生一遍遍跟着舞蹈中的歌声学唱,老师没有在学生学唱的时候进行教唱,也没有任何的指导,更没有帮助学生解决学唱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在课结束前,老师总结说:“今天我们感受到了美丽的海边景色,还欣赏了舞蹈,学习了歌曲《小螺号》,大家会唱这首歌了吗?”学生回答:“会了。”老师说:“最后,让我们再欣赏一段动画片《赶海的小姑娘》结束今天的音乐课吧。”说着又开始播放多媒体音像。

在以上案例中,作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之一的多媒体几乎主宰了整个课堂。教者严格执行着自己预定的程序,很多时候不能有效地结合学生课堂上的实际表现,调整自己的教学程序,同时对有些步骤的导入,对有些问题答案的启发诱导都有“引君入瓮”之嫌。笔者认为,音乐课堂中的多媒体教学要恰到好处――音乐教学是目的,多媒体是手段,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如果让多媒体主宰课堂,主宰学生,而忽略音乐本身的存在,那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试想:多媒体画面再优美,声音再悦耳,它也只不过是教师对文本的演绎。就如将名著搬上荧幕,编剧总会融入自己的理解,重新加工,创造出自己眼中的文学形象一样。而接受美学的观点认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我们在音乐教学中,为了教师眼中的一个“哈姆雷特”,而击碎学生心中无数个“哈姆雷特”是不是太得不偿失呢?要知道:音乐教学的审美意义和现代化手段的审美教育意义是各有所长的,更是无法互相取代的。

案例中学唱歌曲的活动,照理应该是这一课的重点,但教师简单地以多媒体手段来代替、省略并缩短了学生学唱歌曲的过程,看起来是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捷的道路,其实是剥夺了他们对歌曲进行感受、实践、表现、再创造的机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无意顾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扼杀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的同时,折断了他们想象的翅膀。而且有些教学课件的音像资料内容与上课内容“形”似而“神”不似,很难与课程要求相吻合。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我们的音乐教师有什么理由可以这样做呢?

音乐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习得的过程,学生通过感受、体验、实践等活动获得音乐素养,这个过程是教师无法代替的,也不是教师通过点击鼠标播放多媒体课件就能达到的。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课堂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认识并建构自己的认识,而不是被动到接受。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所以,能熟练使用多媒体并不意味着你就拥有了跟上时代潮流的新的教学理念,而一旦缺乏了新的教学理念,充其量,你只能算是“穿新鞋走老路”。你仍然会“把学生的思维捆绑住。把活生生的孩子变成机器人,把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个性、灵气都给打碎掉”。

另外,笔者还想说的是: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时候,为了让屏幕上的画面更加清楚,我们必须在教室四周拉上厚厚的窗帘,在这样一中宽敞但不明亮的环境中进行音乐教学活动,会给学生一种什么感觉了?压抑,甚至是窒息!这种昏昏然的环境,怎能激发学生聆听、学习、感悟音乐作品的兴趣呢?恐怕还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影响 !

第5篇:赶海的小姑娘范文

关键词:体态运动;小学音乐教学;问题;分析;运用

在现代教育环境下,大多数家长已经意识到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的重要作用。虽然每个人的音乐天赋是生来就有的,但是学习音乐的能力则主要依靠于后天的音乐学习。因此,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乐感以及相关的音乐知识。因为这一阶段,正是孩子学习音乐的启蒙阶段。而体态律动这种音乐学习方式,恰恰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创造性地表现音乐的一种良好途径,所以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注重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一、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有一句话说的好:“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爱上它,喜欢他,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它。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运动,恰恰能够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国大部分的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过于注重对音乐知识的讲授,所采取的音乐讲课方法,也不过是由老师先做示范,进行演唱,然后带领学生一遍遍进行跟唱,最后全班学生进行合唱。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很难产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动力,甚至对于一遍遍的跟唱,觉得非常厌烦。但是如果针对此种情况,小学音乐教师选择体态律动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就截然不同了,如学习小学人教版音乐教材四年级上册《赶海的小姑娘》一课时,教师将音乐和形体结合起来进行音乐讲授,会让小学音乐课堂的氛围变得宽松、活跃、有趣,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也会增强。

(二)音乐知识形象化,减轻教学压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外面的世界,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都很强,但是对于音乐中很多比较抽象的动作都无法进行更为透彻的理解,这为他们学习音乐知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特别是音乐中的各种音调,只依靠教师的讲授是不够的。但是如果小学音乐教师在这个时候运用体态律动,就能够将音乐知识变得形象化,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同时也减轻了音乐教师的教学压力。例如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可以将do、re、mi、fa、sol、la、si7个音调转化为几个肢体动作来代替,并且让学生在台上进行演示。通过具体的形象的肢体语言,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音乐知识。

二、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表现音乐节奏

在音乐中,节奏是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通常喜欢用较快的节奏来表示高兴、快乐以及热烈。喜欢用缓慢的节奏来表示悲伤、难过和沉重。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去感受音乐的体态律动,掌握音乐节奏。例如在小学音乐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新年好》这一首歌曲时,音乐教师可以在学生听取完音乐之后,让其在课堂上较快的行走以及模拟拜年的动作,进而表现出音乐中快乐、高兴的情绪。而在学习小学音乐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大海啊,故乡》这一首歌曲时,可以通过一些比较舒缓的动作来表现对祖国母亲的真挚感情。除此之外,其指挥动作也同样是一种体态律动,如指挥一些情绪比较激昂或者愤怒的音乐时,指挥动作就比较大。而在指挥一些情感比较温柔和平静的音乐时,其指挥动作就比较舒缓。例如在对小学音乐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保卫黄河》这一歌曲进行指挥时,其指挥动作的幅度就比较大,因为这首歌曲,全篇音调都比较短促,节奏较快,充斥著振奋人心的音调以及响亮的战斗口号,它是一曲充满力量的爱国歌曲。而相应的在指挥《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一首歌曲时,其指挥动作的幅度就不会如同《保卫黄河》的指挥动作幅度一样了,它的指挥动作就会比较轻快、舒缓,因为这是一首划着小船尽情游玩、孩子们嬉耍玩闹心情无比愉悦的歌曲。

(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尤其是在音乐欣赏这一部分,学生往往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出对音乐的感受。例如,在表现高音时,音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体态律动,将身体稍微向上伸展。在表示中音时,知道学生将手平平放在胸前。在表示低音时,可以指导学生将身体稍微向下倾斜,手臂自然下垂,放在身体两侧。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一首音乐歌曲中,节奏的快慢部分以及音调的相应变化。例如在欣赏小学音乐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牧民的一天》这一首歌曲时,音乐教师可以在音乐欣赏之后向学生提问,了解学生在音乐中听出了哪些内容?获得了怎样的感受?然后再指定学生扮演音乐中的音调,随着音调的变化,让学生灵活的变动身体动作。通过这样的体态律动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三、结论

总而言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所起到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必须积极顺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积极创新教学思维,将体态律动教学法充分的应用到小学音乐教学当中来。

参考文献:

[1]华蕾.让孩子们真正“动”起来——浅谈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画刊(学校艺术教育),2012,05:40-42.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