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围手术期患者护理管理制度范文

围手术期患者护理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围手术期患者护理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围手术期患者护理管理制度

第1篇:围手术期患者护理管理制度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1月收治的妇科围手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入院时一般资料显示,对照组,年龄21~49岁,平均年龄(34±1.2)岁,手术情况:清宫术15例,子宫肌瘤切除术12例,子宫全切术3例;实验组,年龄22~52岁,平均年龄(35±1.1)岁,手术情况:清宫术14例,子宫肌瘤切除术14例,子宫全切术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统一接受一般护理,实验组则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具体如下。

1.2.1分析护理中存在的问题

(1)护患纠纷: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属之间缺乏积极的交流,无法疏导患者的负性情绪,家属不能充分理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就容易出现护理纠纷。

(2)护理人员的问题:欠缺工作责任感、法律意识薄弱、不能严格遵守医院制度、未能够遵照医嘱的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就容易出现马虎办事的态度,也容易出现护理纠纷。

(3)医院本身体系的问题:护理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会降低医护人员的执行力,进而引发一系列的护理纠纷事件。

1.2.2实施护理安全管理

(1)引入人性化护理:将人性化护理引入护理安全管理中,促进了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帮助医护人员树立从患者角度出发的观念。

(2)定期培训:为适应医学技术和护理模式的发展需求,我院会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如每周一下午对护士长进行培训,每周三对护士进行培训。

(3)完善医院护理管理制度:完善医院护理管理制度中欠缺的部分,可以引入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制和激励制度,保证护理事件发生时能够将责任落实到各人。

(4)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定期对各级医护人员进行道德教育和护理安全教育,严格遵守手术室内的安全事项。

1.3统计学方法应用

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在感染率、缺陷率上均比对照组少(P<0.05),在护理缺陷方面,对照组共有9例,其中家属投诉3例,压疮4例,重要资料遗失2例;实验组仅有2例,其中压疮1例,重要资料遗失1例。

3讨论

第2篇:围手术期患者护理管理制度范文

1.1一般资料

2010年2月至2”12年2月两年间,共有2”23位患者在我院接受手术,发生护理安全隐患18例。

l.2方法分析

研究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间,手术室发生的护理安全隐患事件,提出相应的合理的预防措施。

2手术室护理风险事故的研究和分析

2.1责任心因素手术室护士责任心,即护士对本职业道德的体现,对患者积极热情、细心周到的服务态度。手术室护理中常发生以下错误:如术后未看管患者,导致患者坠床;接错患者,未认真核对患者身份信息;在术前清点器械、针线及敷料不细,延误手术时间;在术中物品摆放凌乱无序,器械清点遗漏等。

2.2护理操作技术因素手术室护理操作技术是护士在手术中应当准确并及时完成的专业知识技能操作。护士因操作技术不熟练或不主动配合手术,如电刀笔电极接触不良,可造成患者电灼伤。

2.3行为语言因素部分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需要全身麻醉,而保持清醒状态。有个别护士在术中行为不当,言语生硬,忽视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从而引发了患者的反感,使得患者在术中更加的紧张和恐惧。术后患者家属对责任护士进行了投诉。

2.4制度执行因素手术室护理管理制度是有效的避免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事件发生的最基本保障。如用药不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章和消毒隔离制度等。

3防范措施

3.1增强工作中的责任心手术室护士应具备很强的责任心,要积极热情、耐心周到的完成护理任务并能保证护理服务工作的质量。

3.1.1手术前,应根据手术需要准备好器械,并检查其性能完好与否。除需要备齐的常规器械包,还要备有应急的器械包。如需特殊器械应在术前与术者进行沟通,做好充分准备。

3.l.2手术中,要将手术区周围的物品摆放整齐,及时向术者提供器械,收回暂时不用的器械。深部手术填人的纱布或留置的止血钳,切勿忘记清点,防止遗留。术中增加的物品应及时记录并妥善保管。

3.l.3术后主要是麻醉恢复期的护理,对于全麻患者清醒前应守护在旁,适当的约束其四肢,防止其坠床、引流管拔出、注射针脱出等意外情况的发生。

3.2规范手术护理中的操作手术室护士经常要做的操作就是电刀笔的操作。在使用电刀笔前,巡回护士应常规的检查患者身体有无接触导电体、有无安装心脏起搏器等。手术过程中,如电刀笔暂时不使用,洗手护士应将电刀笔放人绝缘电刀盒内。术中所用的酒精纱布要与电刀笔保持一定距离,以免引起燃烧而致患者受伤。

3.3规范手术室护士的行为和语言在护士语言和行为规范方面,手术护理工作中的重点是突出“礼貌性,文明性,情感性、规范性”。手术过程中,应保证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要不时的与其沟通,以温柔可亲的话语、甜美温馨的笑容对患者表达关心、关爱,从而消除其紧张恐惧的心理情绪,更好的配合手术。

3.4严格遵守并执行手术室护理管理制度手术室主要的护理制度包括:用药及输血查对制度、消毒隔离管理制度、清点查对制度等。

3.5用药及输血查对制度手术中执行口头医嘱时,要复述一次,并做好记录。使用任何注射用药前,都应做好“三查八对”,经两人核对无误后方可使用。

3.6清点查对制度术前要做到十二对、六查、四到位制度。十二对:对床号、科室、性别、姓名、年龄、手术名称、手术时间、手术部位、所需药品和物品、药物过敏情况、敷料是否合格、灭菌器械、用品是否齐全等。六查:人手术室之前查(病区、科室、床号、姓名、性别、术前准备情况等);麻醉前查;皮肤消毒前查;手术中查;执刀时查;关闭体腔前后查。四到位:吸氧设备到位;急救药品到位;吸引器到位;电凝止血器到位。除此以外,术者、巡回护士和手术护士要在手术前后共同清点术中所用的缝针、刀片、纱布及器械等物品,并做好记录。

4结果

本组共有18例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事件,其中责任心因素占3例(16.67%),护理操作技术因素占5例,法律常识及意识因素4例(22.22%,行为言语因素3例(16.67%),制度执行因素3例。

5小结

第3篇:围手术期患者护理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安全管理;护理;手术

安全管理是指为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目前护理安全是衡量护理服务重要指标,也是患者就医选择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之一[1]。手术室是医院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对危重患者进行抢救的重要场所,其安全管理尤为重要。现在手术护理的内容已由单纯完成手术配合扩展到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由于手术护理中点多面广,且其护理具有连续性、动态性、直接性和具体性,故在手术护理中还存在许多安全隐患。手术护理质量与患者的手术安全密切相关,任何疏忽大意或差错都可能酿成严重的后果[2]。做好手术护理的安全管理,是确保手术治疗、抢救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随着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高难度手术越来越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如何将安全管理应用于手术护理中来提高我们的护理质量,是值得护理管理者探索的重要课题。

1 手术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1)接错患者;(2)手术部位错误;术中给药错误;术中输错血;(3)摔伤和碰伤患者;(4)术中器械不足和质量不良造成意外;(5)遗留物品于患者体腔;(6)组织压伤或坏死,如四肢手术时,使用止血带时间过长,导致四肢缺血,甚至肢体坏死,给患者造成不可逆的损伤;(7)术中灼或烧伤患者;(8)标本弄错或丢失;(9)手术患者护送不当,发生各种管道和引流管脱落,甚至患者坠车等;(10)术中低体温。

2 手术护理中安全管理的应用

2.1 随着手术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及时更新、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健全、完善的各项管理制度,是手术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前提和基础[3]。

2.1.1 严格执行各项查对制度 接患者时为了防止接错患者严格执行患者交接制度,认真做好四查八对,内容为四查:查术前用药是否执行,是否禁食、水,手术部位,皮肤准备情况;八对:对病房、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腕带、诊断及手术名称。为避免弄错手术部位,我们及时增加了核对手术部位流程和三方(手术室护士、麻醉师、手术医生)核对手术部位登记本。术中手术室护士所执行的医嘱均为口头医嘱,护士在接到医嘱时要口头复述,给药前与麻醉师再次核对;同时做好三查七对工作。输血时护士不仅要与麻醉师共同核对,且做好输血的三查八对,密切观察输血后反应。

2.1.2 术中清点制度 严格执行术中物品清点制度,在手术前、关伤口前、关伤口后清点手术物品并用具体数字记录在术中护理记录单上。如发现物品不符,立即报告手术大夫,认真检查伤口,必要时X线检查,确保体内无遗留物后,方可关闭伤口。手术过程中刷手护士原则上不允许调换,如需要调换严格按照刷手护士交接班制度执行,以确保将手术物品出现差错的危险性降到最低。

2.1.3 标本交接制度 病理标本放入标本袋并注明患者姓名、住院号、病理标本名称,连同病理单术毕刷手护士和巡回护士核对后,由巡回护士放到指定位置,并按照标本交接登记本的项目登记,如标本的数量等。专人核对签字后送病理科,送到病理科后病理科人员核对签字。如术中需送冰冻,巡回护士立即将标本放入标本袋,注明患者姓名、住院号、标本名称及部位,由专人及时送到病理科直接交予病理科人员进行检查。

2.2 安全接送手术患者 接送患者一律使用手术室专用平车(车轮带锁),并将平车的床档支起,必要时使用约束带,避免手术患者摔伤或坠床。在运送手术患者时特别是手术后不仅要迅速平稳,还要有效地固定好患者的各条管路,以免在运送过程中发生管路滑脱的现象。我科还制订了管路滑脱的应急预案和流程,如果发生管路滑脱,立即按照应急预案执行,确保患者的安全。

2.3 妥善安置手术,防止患者组织压伤或坏死 护士在安置手术时严格按照手术安置制度执行。对手术时间长的患者,术中密切观察,发现异常,可在局部实施按摩,防止局部组织压伤。2009年骨科共行手术时间在5h以上的手术77例,由于加强术中护理,未发生组织压伤的现象。对术中使用止血带的手术患者,术中准确记录止血带的开始时间,定时提醒手术大夫止血带的使用时间,以免止血带使用过长,导致患者组织坏死。骨科术中使用止血带的患者42例,没有组织坏死的现象发生。

2.4 正确安全使用高频电刀,防止术中灼伤或烧伤患者 高频电刀在使用时会形成火花,遇易燃物时会着火[4],因此一定要待消毒剂充分干燥后方可使用,以免引起皮肤烧伤。据文献报道,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术中使用电刀有灼伤心肌导致心搏骤停的可能。[5],对装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慎用电刀。使用高频电刀前将负极板置于患者肌肉丰富处与皮肤完全接触,一般选择小腿、大腿或臀部,术中经常检查,防止负极板松脱、移位,避免灼伤患者。使用电刀时不仅要保证患者与金属床之间有4cm的绝缘层[6],而且至少用双层敷料隔开架、头架,防止旁路性电灼伤。

2.5 防止术中低体温 术中注意给患者保温,给重症患者使用保温毯,将保温毯的温度调节为38°C;术中使用恒温箱中的冲洗液冲洗伤口,防止低体温的发生。

2.6 准备充足的手术器械,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在包包裹前和使用前均检查手术器械是否存在质量不良的现象,如发现及时更换,以免手术器械质量不良发生意外,延误手术。手术室要按照手术需求准备器械,且将术中易被意外污染的器械准备备用包,以保证手术器械的供应。手术室是手术患者进行诊治和抢救的重要场所,不仅要做好常规手术器械的准备,备好急诊手术和急救器械,还要做好手术室的应急预案和流程,2009年我们成功完成了4例急诊大咯血患者的手术配合。

2.7 定期进行护理安全质量检查,完善护理质量管理 设立护理安全质量管理组,护士长和护理安全质量管理组每月分别对手术室的护理工作进行全面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定期组织分析讨论,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建议和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在工作中及时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调整安全护理措施,从而提高了我们的护理质量。

安全管理是判断手术室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准。建立完善、科学、系统的护理安全管理机制,积极采取有效的管理对策,实施完整的安全质量控制,才能真正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优质地护理,不断提高推动护理工作的持续改进,提高护理质量。我科通过对安全管理措施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手术室护士的整体素质,规范了操作流程,而且也完善了手术室的各项管理制度,使得我们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减少了差错的发生,提高了手术室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1-192.

2 彭金来.加强手术病人安全防护的实施方法.护理管理杂志,2004,4(11):54-55.

3 赖晓萍,王美珍.手术室护理中的预见性问题与安全管理.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3):1845.

4 魏革,刘苏军.手术室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48.

第4篇:围手术期患者护理管理制度范文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3月至2014年9月行手术治疗的患者800例,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细节护理管理组,各400例;对照组年龄19~42岁,平均(34.38±5.26)岁,其中妇科46例,产科354例;细节护理管理组年龄18~42岁,平均(34.50±5.32)岁,其中妇科50例,产科35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术室常规护理管理干预,即根据规章制度规范手术室常规操作技术及流程、定期组织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医院内感染控制培训,建立带班责任制度,各项手术室护理操作应严格执行登记签字制定,并做到责任到人。

1.2.1细节护理管理组患者采用手术室细节护理管理干预,包括以下内容。

1.2.1.1定期组织手术室医院内感染相关知识培训依据国家卫生部颁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制订培训及实施方案,完善手术室医院内感染管理、消毒管理、一次性手术器械及医疗废物分类处理制度,对医源性感染可能产生各个环节进行干预[4],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已制定规章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开展多部门多层次讨论会,对发现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1.2.1.2制定手术室护理人员无菌操作观念量化考评制度每月不定期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相关操作完成情况进行理论测评[5]。

1.2.1.3制定手术室消毒灭菌量化考评制度严格监督手术室各项消毒灭菌制度执行情况,并在每次操作前后进行登记;每周进行手术室空气、手术器械、护理人员及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数检测1次以上,对于发现未按制度操作及菌落超标问题[6],积极查找问题所在并制定改进措施。

1.2.1.4制定手术室护理规范操作考评制度术前洗手、摆放及尿道置管在内的侵袭性操作均由专人负责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1.2.1.5制定手术室器械细节管理制度如专科手术器械专门建卡标记,并放置使用说明书,详细写明使用适应证、维护清洁注意事项等;严格进行围术期器械清理,交接班时由2人清点器械数量,并登记造册,对使用状态进行准确评价;此外,还需加强手术器械清洗保养细节管理,首先采用专业软毛刷进行2次及以上刷洗,其次刷洗1次后使用高压水枪冲洗器械内腔隙,最后以柔软纱布擦干器械,并以酶类消毒液超声振荡连续清洗15min[7-8]。

1.3观察指标(1)记录患者医院内感染发生例数,计算发生率,其中医院内感染数据均由院感科专人收集汇总确定;(2)采用本院自拟手术室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护理满意程度评价,内容包括护理服务、护理操作、护患沟通及住院环境等,由患者或家属勾选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中任一项;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应用本次研究数据录入、及逻辑纠错软件选择EpiData3.04,应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医院内感染发生率比较对照组和细胞护理管理组患者医院内感染发生例数分别为14、1例,医院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50%、0.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比较细节护理管理组患者护理服务、护理操作、护患沟通及住院环境等临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第5篇:围手术期患者护理管理制度范文

1.1一般资料2010年6月至2013年5月我院门诊手术患者共80巧人次通过科室专门的登记记录结合医院相关科室如办公室、门诊部、护理部、纠纷办、优服办等部门的护理投诉记录共76起股诉发生率为0.95%。76起投诉分类如下:家属或患者口头投诉52起,占68.42%;书面投诉8起,占10.53%;电话投诉16起,占21.05%。共涉及护理人员33人次。经核查有效投诉44起(基本属实30起部分属实14起)。

1.2方法根据科室登记结合各部门对每起投诉的详细记录胺投诉发生的时间、起因、过程、结果、涉及的护理人员等进行分类、归纳、分析并对相关投诉事件进行综合总结、分析。

2结果

76起投诉原因主要分类如下:就医环境(包括导向指示牌)、手术室环境差占35%。服务设施不到位占20%。患者隐私保护意识差5%。服务态度、主动服务意识不强10%。标本送检环节存在隐患占5%。门诊手术都为自费手术,不能走医保或农合占25%#

3讨论

3.1原因剖析

3.1.1环境因素:导医指示图、指示牌不醒目,患者不能最短时间获得治疗。º基础设施差等候区座椅少,人员多时,不能满足需要;空间狭小,通风不好。»过程复杂,不能灵活机动缴费窗口和急诊区相距较远。¼流程机械化、死板教条,不能根据轻重缓急调整就医顺序。

3.1.2管理因素:服务设施不到位:不能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平车、休息躺椅等;手术后患者短暂在手术床上休息后只能步行走出手术室冷别患者因为体质虚弱、疼痛、物残留等有晕厥摔伤的可能。º人员、设备与门诊需求不匹配:门诊或日间手术时间短濒率快,医务人员少、工作量大而繁杂,手术多时器械、物品供应不及时。»护理记录不完善:无专门的门诊手术护理记录单手术交接无文字纸质交流记录,易造成安全隐患。¼病理标本处理存在隐患:门诊手术切下的标本一般较小加果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标本腐烂、损坏、混淆、丢失等;有时请患者家属送检标本致标签脱落或交接不清容易造成失误。

3.1.3护理人员本身因素:服务理念陈旧: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精神文明需求的提高患者逐渐对人权维护关注加大加被尊重、自身需求的满足及心理感受的维护等。而相关护理人员提供服务过程中态度欠热情工作主动性、积极性欠缺,交流时语气生硬,医学术语应用较多,不能用患者或家属理解的词语解释;手术过程中不合时宜的说笑、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忽视患者的感受。º保护患者隐私的意识差:患者的隐私、身体的私密部位保护未引起重视,忽略了患者作为社会人的需求;护理人员谈论患者病史、病因甚至隐私,甚至有的医务人员缺乏法律意识泄露患者的隐私。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从而埋下医疗纠纷的隐患。»服务态度、服务理念的隐患:当手术多而护士人员少时,抱着应付的心理和态度,每天忙于应付势必会忙中出错;常言态度决定一切对经济利益的过多追求必然会影响正确的工作态度。1个护士同时巡回几台手术清点制度难以严格执行,底线会被突破,可能造成缝针等细小物品遗留在切口或伤口内。¼健康宣教存在缺陷:门诊多为短小手术不需要住院,缺少护患亲切的交流;另一方面,护理人员自身医学知识的缺陷,对疾病的转归理解深度不够,健康宣教不到位。从而导致介绍情况欠完善。

3.1.4患方因素:对收费不满意:多数门诊手术为自费,不能参加医保、农合报销业务。º对医疗服务效果要求过高:认为在医院花费后应该得到满意的服务和疗效对医疗技术的局限认识不清简单的把医疗过程等同于一般的消费过程。对手术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清创过程中的疼痛、对局部麻醉效果不满意等不能正确理解。医疗技术发展速度与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速度不协调导致的纠纷隐患。

3.2应对策略

3.2.1彻底改善就医环境:设置醒目的就诊指示牌、指示图开放缩短就医通路,使患者最短时间到达就医地点。º根据患者轻重缓急合理调配人员实行弹性工作制。做到/闲时有人歇户陀时有人顶0的合理排班对急症患者优先检查、治疗缩短患者等候时间。»改善候诊大厅环境增加候诊大厅空间、增加等候座椅、配置了饮水机、一次性纸杯、安装了液晶电视等。

3.2.2完善管理职能:由院方组织急诊绿色通道人员对急诊就医人员进行引导;门诊导医人员对正常就医人员进行引导。º士曾加了收费窗口和急诊专用窗口缩短了缴费时间。»实行院内就诊一卡通,简化了流程。¼士曾加手术后观察室床位适当延长以进一步减少隐患。

3.2.3完善护理文书和手术登记:针对门诊手术室的具体特点,专门建立门诊手术专用护理记录本,报质量管理办公室同意后备案使用。首先由门诊手术接待护士严格按手术通知单与门诊病历对患者进行身份第一步核对;再与各相应手术间巡回护士一起进行交接核对,第二步确认;入室后手术前由巡回护士、器械护士和手术医生进行第三步身份确认(包括:患者身份、手术同意书签字人员法律效应、手术名称等)。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完善护理病历及手术登记记录。

3.2.4建立完善的手术标本管理制度:病理检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建立严格的标本管理制度,包括:专用的标本登记本、包装及标识、交接的等级签字、责任追究等。项目包括日期、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标本名称、手术医生、巡回护士、接收护士与病理科交接时核对清楚,病理科专人签收及备注,双方签字后确认。禁止家属单独送标本;家属拒绝病理化验的,一定严格登记写明原因家属代表签字。

3.2.5保护患者的隐私:患者隐私部位的保护在保证消毒要求合格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减少隐私部位暴露。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谈论患者隐私不做与手术病情无关的行为规范服务用语。严禁出现与手术环境不和谐语言和行为。»耐心听取患者主诉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疑问要认真听取耐心解答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使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安然度过围术期。

3.2.6强调医疗相关知识宣教:充分利用门诊手术室门口周围墙面根据门诊手术的特殊性编写各类手术的术前须知、术后注意事项及术后指导供患者随时查询,必要时进行讲解完善围术期教育使患者和家属能够了解手术相关知识。

第6篇:围手术期患者护理管理制度范文

1.1护理人员素质限制在产科护理过程中,护理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理人员,但很多护理人员由于年龄较小,缺乏系统培训,在助产工作中的经验不足,由此对于产妇的预计不准确,在生产过程中不能有效保护产妇的会位,从而导致产妇及新生儿出现产伤。很多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与患者的沟通较少,工作缺乏责任心,遇到事情时容易情绪化,不能够耐心倾听产妇的要求,而且在操作过程中不注意消毒处理,使得产妇发生感染情况,还有些护理人员甚至不按照要求检查新生儿的性别,导致出现婴儿报错的情况。

1.2产妇自身因素很多产妇在围手术期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如产前恐惧症、产后忧郁症等,甚至存在着自杀或者伤害婴儿的行为,还有一些孕妇不听从医生嘱咐,在住院期间不配合医生治疗,私自外出,在分娩期或手术后下床出现跌倒情况等,从而导致产科护理受到威胁,对于产妇产生了不良影响。

1.3强化安全管理策略

1.3.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对于产科护理中的安全管理措施,首先应当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如产科安全管理制度等,针对产妇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针对产妇容易出现急症的情况,护理人员要为产妇备齐各种急救药品和急救措施,同时建立起明确的操作流程,将操作过中的每一个职责都明确到人,以确保护理工作有章可循,而且能够强化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从而加强产科护理,更好的满足产妇需求。

1.3.2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医院的形象,因此,在产科护理过程中,医院应当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促使其熟练掌握护理流程,能够镇定处理产妇出现的各种急性病症,同时还要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促使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发现护理中存在的不良因素并强化管理,以更好的促进产妇护理质量的提升。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一切坚持以产妇为重,不能够将情绪带入到工作过程中,以免导致护患纠纷,从而影响到护理效果。

1.3.3加强产妇护理

在产科护理过程中,产妇是护理的核心,因此强化产妇护理,能够更好的提高护理质量,对于产妇的日常行为,护理人员要加强监督和控制,向产妇讲解各种相关的产科知识,促使产妇认识到积极配合护理的重要性,对于产妇下床行走,护理人员应当给予搀扶,避免出现摔倒的情况。此外,护理人员要给予产妇有效的心理护理,针对产妇产生的焦躁、抑郁情绪进行疏导,鼓励产妇勇敢面对现实,以不断提高产妇的心理素质,从而更好的配合护理人员。

1.3.4加强医疗设备维护

在产科护理过程中,对于医疗设备的应用较多,对此,护理人员在为产妇提供药物或者采用仪器设备进行身体指标检测的过程中,应当熟练操作,而且能够按时给药,确保在产妇发生急性病症时能够及时进行抢救,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对医疗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对于已经损坏的仪器要严禁用其对产妇进行治疗,从而确保产妇能够及时得到有效治疗,改善自身的身体情况。

2讨论

第7篇:围手术期患者护理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神经外科;手术护理;风险应对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320-02 神经外科主要研究神经系统及其附属机构,因具有高、精、尖等专业学科特点,因此其手术具一定复杂性与风险性。在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高质量的护理能够帮助患者有效规避治疗风险,提升治疗质量。本文以神经外科手术护理的特点为基础,对其常见风险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

1 神经外科手术护理的风险问题

神经外科作为外科学领域内的新型学科,近年来在医学行业中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同时推动了神经外科护理工作的不断进步,其护理工作内容主要包括神经外科功能性疾病护理、脊髓疾病护理、颅底疾病及颅脑外伤护理、心脑血管疾病护理等。由于此类神经外科手术难度、风险、死亡率均较高,因此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及护理管理过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目前神经外科围术期的护理工作由于开展时间较短,缺少针对性的护理经验,程度不同的影响了护理工作的效果。主要原因包括:

第一,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匮乏,神经系统疾病病情变化迅速,由于基层医疗单位设备条件有限,重要的监护条件及水平缺乏或不具备,导致护理观察难度加大。因此对护理人员的判断力及执行速度有较高要求,若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掌握存在缺陷,则可能导致护理风险的提升。第二,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缺乏有效沟通的条件或意识,一些神经功能损伤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退化严重,导致基础护理工作量大,在特定条件下可能造成医患矛盾。第三,护理工作管理机制不健全,护理记录缺乏规范性与完整性,护理器械、仪器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维护,为护理工作带来一定安全隐患。为提升神经外科手术护理的效果,现将应对措施进行分析探讨。

2 神经外科手术护理风险的应对措施

2.1 专业培训常规化,提升队伍业务技能: 神经外科类疾病病情变化迅速、复杂,要求护理人员具备全面的疾病知识与娴熟的护理技巧[2]。各医疗单位可对神经外科的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主要包括以下方式:(1)定期进行护理知识的培训,主要强化护理人员对常见神经外科疾病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闭塞性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合并脑出血、颅内动脉瘤等,从而扩展护理人员的知识面,在面对变化复杂、迅速的病情时能够进行准确、快速的判断与处理。(2)针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设立考核制度,并从中挑选出优秀护理人员进行经验传授与细节说明,从而提升护理退伍的总体护理水平,降低护理过程中的风险。(3)知识更新对于护理人员同样重要,如近年来关于围术期脑保护的研究进展、围术期神经外科手术病人的容量治疗与管理、颅内压与脑电波的连续监测等新技术,已经进入临床并得到应用。临床护理人员对此应有所了解并实施应用。

2.2 护理内容多样化,实现医患有效沟通:在神经外科手术的护理中,由于护理工作量大,护理难度较高,易造成护理人员与患者及患者家属沟通障碍[3]。为增进医患双方的相互理解力,护理人员可采取以下措施:(1)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知识与手术的介绍,提高患者对治疗方案与目的的认知程度,同时疏导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讲述手术成功案例,增加对医疗人员的信任感与认同感。(2)术中对患者进行爱心护理,包括为患者庆祝生日、节日,制作温馨提示卡片,叮嘱患者在康复期的注意事项,提升患者的护理依从性。(3)患者出院时可向患者及其家属交待康复训练事项,为患者提供完整的护理服务,降低护理风险。

2.3 护理管理机制健全化,提高护理流程规范度:神经外科护理管理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护理工作记录的核查与对护理器械及仪器使用的管理。神经外科手术要求准确、敏捷,这将导致在护理前开展核查工作的困难度增加。基于此,护理人员应重视事后的护理记录工作,记录中应明确各药物的使用时间、剂量、方式及护理过程的各项操作、患者不良反应等,保证记录的准确性与完整性。从而强化护理事故问责制度的可执行性,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器械及仪器管理则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挑选专业管理人员进行统一管理,管理人员可从护理人员中进行选拔,从而保证管理者对器材的熟悉性;(2)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器材的使用需做好备案与记录,包括使用时间、科室、归还时间等;(3)定期对护理器械进行检修,保障器械能够正常工作。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减少外部环境为护理工作带来的风险,提升护理质量。

神经外科手术具有一定复杂性与风险性,护理工作项目繁多,任务较重,因此强化其护理质量对提升治疗效果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开展多样化护理,同时完善护理管理机制,从而有效提升神经外科手术的护理水平,增进医患双方的沟通,规范护理流程,全方位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庄文燕,等.神经外科术前护理常见风险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2):86-87.

第8篇:围手术期患者护理管理制度范文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食管癌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2月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95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53例)和B组(42例)。B组患者给予围术期常规护理,A组患者在B组基础上在围术期实施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命质量、疼痛程度及术后恢复时间。结果A组患者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精神状态及日常生活评分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A组患者VAS评分为(1.8±0.6)分,明显低于B组的(4.0±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食管癌患者围术期实施优质护理,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减轻术后疼痛,促进其早日康复。

【关键词】

优质护理;食管癌;围术期

食管癌是目前危及人们生命安全的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1]。手术是治疗食管癌的主要措施,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但其手术创伤大,术后疼痛剧烈、并发症多,均可影响患者恢复,因此临床日渐重视食管癌围术期的护理工作。本研究就优质护理在食管癌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95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临床症状、影像学及病理检查等确诊[2];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手术及麻醉禁忌证。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53例)和B组(42例)。A组患者中,男32例,女21例,年龄30~65岁,平均(42±6)岁;B组患者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30~68岁,平均(43±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B组患者给予围术期常规护理,术前访视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常规禁食禁水,做好肠道准备,常规消毒。术后密切注意患者意识、呼吸、血压、心率等变化,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A组患者于B组护理基础上在围术期实施优质护理,具体如下。

1.2.1创建温馨、干净、舒适的住院环境

保持病房内干净、安静、整洁,治疗、护理操作应集中展开,减少噪声,室内不可吸烟、饮酒,适当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室内温度维持26℃左右,湿度70%;保证光线柔和,阳光充足,适当摆放绿色植物、书籍,播放轻柔音乐,使患者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保持身心愉悦。

1.2.2健康宣教

术前根据患者心理状态、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等,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讲解医院规章制度、主治医师、责任护士及疾病相关知识,讲述手术目的、安全性、必要性、方法及注意事项,以消除其陌生、焦虑、不安、恐惧等心理;与患者积极进行沟通交流,通过认知干预、放松干预等措施,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2.3术后基础护理

术后帮助患者取平卧位,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

1.2.4疼痛护理

术前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展开腹式呼吸锻炼,以减小胸部活动幅度,减轻胸部疼痛,术后根据其疼痛程度给予相应护理。理解患者痛苦,满足患者需求,鼓励、支持患者,缓解其焦虑情绪。必要时给予镇痛护理。镇痛可采用硬膜外镇痛泵,向患者讲述镇痛泵原理及作用,指导其如何使用,并对其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必要时给予镇痛药物。

1.2.5营养支持

患者禁食期间可静脉补液,行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术后第2天患者肠胃蠕动恢复后经导管滴入营养液,减少输液量;术后第5天可逐渐恢复饮食,由流食过渡至半流食,再逐渐过渡至普食,禁止暴饮暴食,少食多餐,逐渐增加饮食量。

1.2.6早期活动

患者术后生命体征稳定后,护理人员应协助其适当翻身并按摩肢体,适时叩背排痰,适当增加床上活动,拔除胸管后可下床活动,并逐渐增加活动次数。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命质量、疼痛程度及术后恢复时间。生命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患者的生命质量,包括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精神状态及日常生活,总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生命质量越高[3]。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总分10分,0分:无痛;10分:剧烈疼痛,无法忍受[4],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疼痛越严重。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生命质量比较

A组患者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精神状态及日常生活评分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护理前后疼痛程度比较

护理前,A组患者VAS评分为(6.8±1.1)分,B组为(6.8±1.2)分,两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A组患者VAS评分为(1.8±0.6)分,明显低于B组的(4.0±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术后恢复时间比较

A组患者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讨论

优质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以满足患者需求为目的,为患者提供高效、优质、满意的服务,确保患者安全、躯体舒适,平衡患者心理[5]。食管癌患者由于疾病折磨、对生命安全担忧、对治疗措施不了解、对治疗费用担忧等,大部分会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可影响治效果。因此,应加强食管癌手术患者的护理工作,缓解其围术期的不良情绪,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实施。食管癌患者围术期实施优质护理,首先应营造舒适、温馨的住院环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应以热情友好的态度,面带微笑,迎接患者,向其介绍医院管理制度,以减轻其住院期间的陌生感和孤独感,术前展开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及常规基础护理,使患者能够掌握手术基本情况,以消除其紧张、不安情绪;术后实施饮食护理、基础护理、疼痛护理等,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同时,护理期间应加强患者安全管理,给予其全程健康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树立高度健康意识及安全意识[6];需定时巡视病房,对危重、躁动患者予以相应约束。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A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提示对食管癌围术期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促进其康复。并且A组患者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精神状态及日常生活评分均明显高于B组。表明对食管癌围术期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生命质量,调节患者精神状态、躯体功能,提高患者社会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对食管癌患者围术期实施优质护理,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减轻术后疼痛,促进其早日康复。

作者:唐阳 单位: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周慧娟.黄珍珍.113例食管癌患者围术期的疼痛护理[J].护理学报,2010,17(5B):37-38.

[2]陈莉.老年食管癌患者围术期肺部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3):523-524.

[3]刘光英,张娜,潘爱春,等.Orem自理理论在食管癌围术期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杂志,2010,25(14):1278-1280.

[4]孔美菊.食管癌根治术的护理配合[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9(2):159-160.

第9篇:围手术期患者护理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优质护理; 肝内外胆管结石; 疼痛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6-0106-02

微创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是近年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常见手术,治疗效果显著,但目前仍有部分患者术后恢复过程慢、并发症多、疗效不理想,同时患者易产生心理障碍[1]。为此,做好术后护理、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治疗效率是护理的重点。笔者所在医院探讨微创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术后患者实行优质护理后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20例行微创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21~78岁,平均(44.1±3.4)岁;病程6个月~3年。对照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20~80岁,平均(42.5±2.5)岁;病程6个月~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按照微创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术后常规护理对60位对照组患者进行护理,术后患者主诉产生疼痛严重者适当给予止痛药治疗。

1.2.2 观察组

1.2.2.1 术前护理 (1)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适当向其介绍术后的疼痛感等,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多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稳定情绪,务求在术前达到最佳心态。(2)指导患者的饮食作息习惯,吸烟者须在术前戒烟,术前应以清淡营养类食物为主。(3)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排泄排遗练习、有效深呼吸和床上翻身练习,保证不会在术后发生褥疮、尿潴留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1.2.2.2 术后护理 (1)术后支持腹腔管引流护理以及T管引流管的护理。刚进行完微创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术后的患者应禁食,主要以静脉注射氨基酸等进行营养补充并时刻注意输液速度和输液总量。注意观察腹腔引流液的颜色、性质等并定时挤压使其保持通畅。患者术后回病房后将T管接无菌袋在床边固定好,保持引流管通畅并定期用无菌盐水和庆大霉素慢慢冲洗,切勿加压。每天更换引流袋,注意无菌操作。每日予T管周围皮肤进行消毒并覆盖无菌纱布。一般术后8~10 d无发热、腹痛等情况可试夹闭T管引流管,隔日行T型管造影。造影显示通畅后,开放T管48 h,使造影剂完全排除。拔出后用凡士林纱布将残留窦道填好。1~2 d可闭合完好[2]。(2)及时镇痛。患者术后疼痛一般以术后48 h疼痛较剧烈,镇痛药应以患者的反应和主观感受准确及时使用。予患者以镇痛药时需同时告知患者该镇痛药的成瘾性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

疼痛程度指标采用数字疼痛分级法(NRS):此法由0~10共11个数字组成,患者用0~10这11个数字描述疼痛强度,数字越大疼痛程度越严重[4]。0~3为轻度及以下疼痛,>4为中度及以上疼痛。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感觉轻度及以下疼痛发生率91.67%,对照组为11.67%。观察组轻度及以下疼痛比例高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患者术后48 h疼痛程度比较 例(%)

组别 轻度及以下 中度及以上

观察组(n=60) 55(91.67) 5(8.33)

对照组(n=60) 7(11.67) 53(88.33)

字2值 76.89

P值

3 讨论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