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技术科研工作计划范文

技术科研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技术科研工作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技术科研工作计划

第1篇:技术科研工作计划范文

数控技术 岗位职业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 模块

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一、课程设计的必要性

《数控编程与操作》是数控技术专业最重要的核心专业课程,受到各院校的高度重视。

针对该课程的特点,我们提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车、数铣、加工中心、电火花机床的操作,掌握FANUC、SIMENS、HNC、GSK等4种系统的编程,使教学的目的性更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更强。课程设计的理念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课题组正是沿着这一思路着手进行课程的设计。紧紧围绕课程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突出高职教育教学特点,探索将课程内容项目化、模块化,将课堂教学现场化,强化职业技术能力,把工学结合的思想贯穿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课程设计的思路

数控技术专业的《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实行“1+2”模式,即将课程设计为1个职业能力学习模块,再加上2个职业能力拓展模块。职业能力学习模块主要学习数控编程及操作的理论知识,2个职业能力拓展模块分别为数控机床操作实训和使用数控机床加工零件实习。前一个能力拓展模块侧重于装备各类数控系统各种机床的操作,后一个能力拓展模块侧重于各种复杂零件的数控加工。通过理论课与实践课并列进行的教学模式,使数控加工操作实践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融知识传授、职业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以实际典型零件加工过程为导向,现场教学、课堂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模式并举的教学方式。

1.对理论教学体系进行整体优化,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提高素质为主线的课程内容体系

在理论内容方面强调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课程内容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和实用性,增加与现场实际密切相关的内容;可根据专业发展方向的需要,适时调整课程内容,以保证课程内容始终与数控技术的发展水平、市场对人才能力要求相适应。

2.构建相对独立又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大针对理论内容的项目训练、强化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使实践教学时数与理论教学时数的比例达到11以上。建立起完整配套的实验和实训教学环节,进行“真枪实弹”训练,把实习教学由单纯消耗转变为实习与生产的有机结合,做到生产和实习两不误。这种作法也为工厂节省了人力,降低了消耗,创造了效益,真正实现了实习教学和生产的有机结合。

3.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将职业技能鉴定融入常规的教学训练过程

将与课程相关的数控类职业技能鉴定工种融入平时的教学训练过程中,实现专业教学和职业鉴定的“直通车”。如数控铣工、数控车工的职业鉴定融入到课程教学和数控编程加工实习实训中,既节省专业的教学资源、降低学生的鉴定成本,也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和主动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理论教学、项目实训教学到强化实训,要求做到“六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讲解与指导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以达到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一体化教学体系。

三、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1)构建了典型零件库和零件加工工艺性文件库,并通过网络让学生随时调用典型零件的加工程序,拓宽学生的编程思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搭建一个网络平台,将课程的诸多信息放置在网上,便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四、学习情境设计

根据每一学习情境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每一学习情境的教学设计,下面通过实例介绍学习情境教学设计过程。

实例:在数控车床上完成凹圆练习件的车削加工

1.工作任务描述设计

加工零件任务名称:凹圆件练习件的车削加工。

2.零件类型描述

该零件属于较简单的阶梯轴类零件,是使用数控车床加工的基本外轮廓形状。是数控车削加工中难度较低的基本零件之一。

3.学习情境教学(行动)过程总体设计

根据每一学习情境教学内容,来开发以行动过程为导向的学习情境学习过程,即下任务、定方案、誊卡片、加工、检测五个行动过程。

参考文献:

[1]陶维利.《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基于教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2]李永进.《数控机床与操作》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科技博览,2009,(34).

第2篇:技术科研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 中药化学技术课程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学研究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药化学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编号JY2010 1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24-02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源自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目前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模式,其内涵为:在广泛的行业企业调研基础上,以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设计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合理运用“教学做”一体化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工学结合的职教特色。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药化学技术》课程组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实施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研究,并逐步深化和不断完善,建设成效显著,2012年被评为校级优质专业核心课程,2013年被评为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

一、课程设置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中药化学技术》是研究中药中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性质,并根据成分性质选择合适提取、分离与鉴别方法的一门技术性课程,是中药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较强,是培养制药企业或行业所需中药提取分离与检验专门人才的一个必备环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熟练掌握中药中香豆素、蒽醌、黄酮、挥发油、生物碱等各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检验技能和知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以适应现代中药产业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根据中药专业职业岗位从业人员所必需具备的综合能力要求,校企合作共同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理念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设置课程标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课程内容;以认知规律为原则安排教学过程;以行动导向为模式组织教学实施。

行业企业专家与校内骨干教师组成的的《中药化学技术》课程开发与建设团队,进行广泛的行业企业调研,对中药提取分离和质量检验岗位进行能力需求分析,围绕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校企共同开发设计课程,将原有按照学科体系划分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重构,转变为按照项目进行设计,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同时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的《中药化学技术》课程,体现教学内容的技能性、技术性和系统性。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

(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课程组通过校企合作,社会调研,岗位分析,围绕中药提取分离和质量检验岗位工作必需掌握的知识、技能与素养,兼顾执业药师和中药检验工、中药固体制剂工、中药液体制剂工等等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要求,以制药企业中的真实的中药生产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将课程内容设置了3个模块(中药化学基本操作、中药各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别、综合实训),设计了13个学习情境,分解为18个工作任务,见表1。将理论知识有机融入到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实现教学内容由“知识型”向“任务型”的转换。学生在获得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掌握相应的操作技术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表1 《中药化学技术》教学项目设置表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教学内容的组织根据认知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原则。

教学模块一:设置了提取技术、浓缩技术、分离与鉴别技术3个学习情境,分解为7个工作任务,旨在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中药化学基本技能,熟练进行煎煮、回流、连续回流、水蒸气蒸馏、超声等提取操作和萃取、结晶、沉淀等分离技术。教学模块二:依据化学成分类型不同,设置了8个学习情境,每个情境各选取1味代表性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鉴别工艺设置工作任务;通过模块二的学习,能让学生掌握各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检验技能,熟悉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与理化性质。教学模块三:为综合性实训,设有中药的质量检验和中药制剂的生产与检验2个学习情境,实训内容主要包括:中药材的鉴定、中药成分的提取分离、中药制剂半成品与成品的检验等;模块三既是系统的综合性实训,又是真岗实干,实现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深度对接与融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教学模式

课程整体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每个工作任务总体运用“六步教学法”进行组织教学,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查阅相关资料,共同研究、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制定完成任务的方案,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对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评估,选出最佳方案,再分组完成工作任务,最后进行师生点评总结。通过这种“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结语

课程组经过多年实践与创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重构了课程教学内容,基于行动导向改革了教学模式,以项目为引领,以任务为驱动,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了“情境”化教学,教育教学改革效果明显,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随着制药企业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不断出现,课程组将在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吸纳具体岗位操作中的经验和技巧,进一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断增强课程的适用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李双石,苑函,兰蓉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

第3篇:技术科研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桥梁施工常见问题 防治措施养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近年来,我国的公路建设迅速发展,施工中出现的一些质量问题,越来越引起大众的关注。保证工程质量,就是保证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桥梁的畅通安全使用是公路的生命,我们在桥梁的建设和管理维护过程中要仔细研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找出处理病害的方法,对促进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我国的公路桥梁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一、桥梁施工常见问题分析

1.1桥梁裂缝问题

桥梁出现裂缝不仅会影响结构的美观和正常的使用,而且会削弱桥梁结构的强度和刚度,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我国道路建设主要使用的材料是混凝土,而混凝土结构裂缝问题目前在道路施工中具有普遍性,这其中除了是桥梁混凝土原材料质量差等原因,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施工人员没有合理使用混凝土造成的,如:没有对混凝土强度等级加以重视,使混凝土曝露时间过长从而导致混凝土受潮变性;在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的配合比没有达到规范要求,不按标准规定随意配比;在浇灌混凝土过程中对混凝土振捣不足或力道过猛;在混凝土模拆除后,没有给予必要的养护,导致混凝土体表缺水出现干裂等。为此,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要对桥梁混凝土进行常规计算。此外,还要进行温度裂缝计算,采取隔热设计,考虑混凝土结构所处的位置,选择合理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对混凝土配筋率采用适当的计算模式,从材料性能方面和结构形式方面采取有效的综合措施。

1.2钢筋锈蚀问题

在桥梁施工中,钢筋质量的好坏对桥梁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一旦钢筋发生锈蚀将导致桥梁的质量下降、桥梁的使用年限也会随钢筋的锈蚀而缩短。综合分析引起钢筋锈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外部环境因素,公路桥梁的钢筋在外时会受到海水、汽车尾气以及酸雨的腐蚀而导致钢筋锈蚀;其次是桥梁施工所引起的钢筋锈蚀,施工过程中如混凝土不符合建筑基本要求或外加剂的使用不当会引起钢筋锈蚀;最后是施工原材料所引起的锈蚀,例如拌合用水与钢筋相互作用多引起的锈蚀或是混凝土钢筋本身存在质量问题。

1.3碱蚀问题

一般情况下,桥梁的碱蚀主要发生于边梁的挑檐处,预制边梁、次边梁以及第三片粱的腹板和交缝处,泄水孔周边,桥台背墙以及梁端、帽梁等位置。在高速公路桥梁中碱蚀可以说已经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质量通病。具体来看,造成碱蚀的原因涉及多个方面:①边梁挑檐位置未进行防止雨水倒流装置的设置,雨水倒流引起碱蚀;②桥梁设计中没有在桥面进行防水措施的设定,或者设定了防水措施,但不全面;③桥梁泄水孔周边混凝土碾压不密实,防水层处理不到位,或者是泄水管的选择与使用不合规;④桥梁伸缩缝若发生漏水情况也会引起碱蚀病害的发生。

1.4桥面铺装损坏问题

桥面铺装病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①施工方面:一是高程控制不准或梁体拱度控制不准导致铺装层厚薄不均匀,混凝土铺装层内钢筋网保护层厚薄不均使荷载作用下厚度不足部分首先破碎;二是铺装层施工前梁体顶面浮层处理不彻底,导致混凝土铺装层与梁体混凝土结合不密贴;三是防水层施工不精细出现漏水或渗水现象,雨水、融雪剂和含有空气中多种有害化学物质的水渗入混凝土铺装层内引起钢筋锈蚀,导致混凝土开裂、破碎;四是泄水管、伸缩缝、施工缝等薄弱环节处理不当造成先局部破损然后扩展成大面破碎。②在使用方面:在超载车辆的反复碾压下使得铺装层不堪重负,过早破碎维修养护不及时等其他许多偶然因素致使桥面铺装层破碎。桥面铺装破碎致使行车速度减慢、交通量减少,甚至可能中断交通。

二、桥梁施工问题的防治措施

2.1裂缝的防治措施

裂缝是桥梁施工过程中的难题。裂缝能够造成桥梁的使用寿命减少影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影响行车安全。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裂缝的产生。一是要重视桥面层的设计和施工,桥面的铺装层直接承受着过往车辆的碾压,如果对其不加以重视,就会为日后的早期损坏埋下隐患。二是要加强对过桥车辆载重的控制,坚决杜绝超载车辆上桥。三是要重视对桥梁的保养工作,一旦出现裂缝,要及时清理缝中杂物并予以修补,以免裂缝扩大造成更严重的破坏。

2.2 桥梁钢筋锈蚀防治措施

钢筋混凝土桥梁的钢筋锈蚀防治主要集中在恢复性防治措施上,但更多的是或者更大程度上是防止桥梁在以后的运营中继续发生钢筋锈蚀。可以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无破损防护和破损防护两大类型。①无破损防护:无破损防护主要是电化学防护法;②破损性防护:破损性防护主要是将原桥面铺装铲除后,再在上面敷设刚性防水剂或者柔性防水层。

2.3桥面铺装病害的防治措施

对于桥面铺装病害.可以采用新近开发的冷轧带肋钢筋和钢纤维混凝土材料防护。冷轧带肋钢筋与普通钢筋相比,设计强度大幅度提高.与混凝士粘结握裹力强。同时,冷轧带肋钢筋网有良好的整体刚度,不易变形,在桥面混凝土施工时不会出现局部钢筋网陷落的情况。采用了钢纤维混凝土这一新型高强复合材料来对桥面修理、补强,既可提高桥面的抗裂性,耐磨性、耐久性,又可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和减少维修。

2.4碱蚀问题的防治

碱蚀病害的发生主要是因“水”这一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所以要对这一病害加以控制,就必须有效降低混凝土与水的接触,或者是通过相应的添加剂来阻止硅酸钙与水的反应。这就要求桥梁建设必须对桥梁的设计、施工和养护环节加以控制,尽可能减少桥梁使用过程中混凝土与“水”的直接或者是间接接触,以避免碱蚀病害的发生,保证桥梁的使用质量与使用寿命。

三、提高桥梁养护管理措施

3.1建立桥梁养护管理系统,提高桥梁养护管理科技水平

建立桥梁养护管理系统,在对桥梁进行科学预测、制定桥梁中长期养护规划、编制桥梁工程大、中修工程计划、合理利用养护资金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桥梁纳入科学化管理的重要举措。正确的数据是关系运行评价结果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根本条件。因此,正确认真采集桥梁的静态数据、桥梁检测的动态数据是保证桥梁养护管理系统正确运行的关键。

3.2及时维修桥梁病害,加大桥梁预防性养护力度

对检查中发现的桥梁病害要做到维修及时、方法得当,保持桥梁的技术性能处于良好状态。注意做好桥梁的预防性养护,将桥梁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3.3加强桥梁维修技术研究,积极探索桥梁养护的新方法、新工艺和新材料

桥梁的缺陷或病害有些是普遍存在的,而有的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了保证正常运行,保证桥梁因缺陷或病害造成恶性事故的发生,也为了延长桥梁的服务期, 管理部门和科研部门必须做好桥梁的评价、维修、加固等技术科研工作。

3.4加强桥梁养护管理技术人员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

桥梁结构复杂、技术标准高,这就对桥梁养护管理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管理部门必须配备专职桥梁养护管理工程师,同时应加强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

3.5加大桥梁养护管理费的投入

为保证桥粱的正常运营,延长桥梁使用寿命,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在每年的年度养护工作计划中,应该安排一定经费保证桥梁检查、维修及养护工作,保证桥梁养护与维修资金的合理与充足使用。同时,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公路桥梁养护管理的目标与措施,为我国公路桥梁发展提供资金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