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药行业市场规模范文

医药行业市场规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药行业市场规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药行业市场规模

第1篇:医药行业市场规模范文

医药板块经历了2010年业绩超额透支后,2011年开年以来股市表现低迷,行业增长也受到市场质疑,目前行业估值已接近27倍PE;但是通过对目前人口结构状况、消费未来增长带来的巨大需求以及行业目前的增长状况等因素分析后表明,目前医药产业增长依然稳健,行业未来增速有望保持在27%以上,而且这种需求将随着人口的结构变化以及消费刺激而加速,因此预测板块估值修复在即。

首先在人口老龄化上,预计到2014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2亿人,2016年达到3亿人,我们认为,老龄化因素的加速将是医药市场需求的决定性因素,而背后的消费升级将是行业快速增长的催化剂。

其次,2011年一季度医药行业制造业收入增速和利润增速分别为27.74%和22.29%,低于整个工业平均收入和利润增速,我们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通涨导致了资源类和很多消费品产品价格大幅上涨,远高于2009年同期水平,致使医药行业相形见绌,同时医药行业受制于降价因素影响行业增速并没有超出市场预期,因此行业增速对比其他行业并不明显,但实际上医药行业增长依然一如既往。

最后,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前期出台的《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仅仅是整个医药行业2011年的预演之作,未来很有可能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等行业政策,因此行业政策刺激将有利于医药股进行估值修复。

本期我们选择居评级上调的莱美药业、翰宇药业进行简要点评。

莱美药业(300006)

收购兼并加速公司做大做强步伐

公司专注于注射剂的生产,主要产品分为抗感染药系列和特色专科药两类,以喹诺酮类为代表的抗感染药是公司营业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

抗感染药系列产品新,市场空间广阔。甲磺酸帕珠沙星作为第四代喹诺酮类抗感染药,该品种是近几年增长最快的喹诺酮类抗感染药之一,预计未来高速增长的态势将维持,未来公司该产品有望随着募投项目的达产继续放量。氨曲南制剂是抗生素制剂中增长最快的品种,随着医改、社区医疗、新农合的推进,氨曲南制剂有望持续稳定增长。未来该产品有望受益于氨曲南制剂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增长前景看好。

募投项目原料药部分今年有望达产。原料药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完工,预计将于今年6月份投产,氨曲南原料药以及伏立康唑原料药将实现对外销售,将为公司带来新的业绩增长点。同时,制剂产能目前仍是制约公司发展的瓶颈,公司将通过车间改造等手段增加产能。

收购兼并加速公司做大做强步伐。2010年下半年,公司先后收购了康源制药以及禾正制药,收购康源制药有助于加强公司在包材上的优势,收购禾正制药在丰富公司中药产品线的同时也有助于后续新中药品种的销售。

公司已具备国际化合作的条件。公司具有强大的研发实力以及高标准建设的制剂生产基地,从全球目医药行业产业转移的发展态势看,我们预计将来公司有可能会与国外大的制药公司在研发和海外市场的拓展上展开多方位的合作。

翰宇药业(300199)

受益医保扩容

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12万元,同比增长104%;净利润1275万元,同比增长407%;每股收益0.13元。每股经营性现金流为0.03元。净利润增幅大于收入增长幅度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补贴的大幅增加导致营业外收入同比增长203%;一季度综合毛利率同比升高11个百分点;期间费用率为33%,同比大幅下降17个百分点。

受益医保扩容,公司胸腺五肽、特利加压素放量销售,带动业绩大幅增长。公司是国内少有的“三位一体的”多肽药物专家,业务涵盖多肽制剂、多肽原料药以及客户定制多肽。一季度国内制剂业务实现销售收入2991万元,同比增长99.09%,此外客户肽和原料药实现营业收入320万元,同比增长162%。主要是由于胸腺五肽医保范围扩大,由原来的3个省扩容到13个省,特利加压素进入10个省医保,医保放量,带动业绩的大幅增长。

研发费用加大,后续产品值得期待。公司研发费用大幅增加,导致管理费用同比增长39.88%。公司是我国研发实力最强的合成肽企业之一,目前已经拥有16个多肽制剂的生产批文;2011年首访药物艾菲肽有望获得生产批文,2012年卡贝缩宫素、胸腺法新、阿托西班等仿制药也将陆续推出,研发投入加大,未来新产品叠加效应将愈加明显。

电子行业:业绩增长放缓

在投资评级下调的25只股票中,电子行业有3家公司入围而名列榜首,具体原因何在?

今年一季度,A股电子板块实现总营业收入558.30亿元,同比增长21.42%,净利润23.58亿元,同比增长20.29%;同期沪深300板块板块营业收入558.30亿元,同比增长28.67%,净利润4239.19亿元,同比增长23.72%。

从子行业来看,一季度营业收入增长最快的子行业是磁性材料行业,营业利润增长最快的行业依然是半导体行业,10个子行业中有6个子行业营业利润同比增速低于营业收入同比增速,显示器件和光电行业出现了利润负增长。

板块估值相对沪深300的估值溢价率居高不下加剧风险。从我们统计的BH电子指数估值来看,目前电子行业估值为47.12倍,而同期沪深300指数仅有13.76倍,电子行业板块不具有估值优势,从细分子行业来看,半导体、照明、磁性材料估值相对较高,印刷电路板估值较低。从BH电子行业指数相对沪深300估值溢价率来看,目前电子板块估值溢价率为342%,仍然处在历史高位。这种高估值以及高的溢价率,加大了行业的估值下行风险,而且从一季度业绩来看,行业今年实现30%以上的营收同比增长确定性较小。

本期我们选择居评级下调的聚光科技进行简要点评。

聚光科技(300203)

公司面临三大风险

未来2-3年,国家将不断加大对环境监测的投入,环境监测系统市场规模CAGR将达20%以上,我们预计到2013年,整个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市场规模将超过200亿元;同时随着生物沼气、生物制油等环保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工业过程分析仪器将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市场规模CAGR将超过15%。

第2篇:医药行业市场规模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e-commerce are very good. Medical e-commerce will be the future of medicine circulation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hrough Internet nets, the combination of e-commerce technology and the related industries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a virtual market cover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purchasing and selling medicine is established. It is the mainstream trend for pharmaceutical e-commerce in the new era to provide a fair and transparent trading platform for buyers and sellers, optimize drug transaction service structure.

P键词: 医药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信息化平台建设;可行性建议

Key words: medical electronic commerce;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inform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feasible 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5-0056-02

0 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互联网(Internet)进行全球化、电子化、无纸化的商务活动已成一大趋势,这种商务行为称之“电子商务”。医药行业在国际上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在大数据发展下,近年来医药电子商务的兴起揭开了医药行业改革发展的新序幕。我国医药电子商务起步较晚,当前并长期处于酝酿和建设阶段,但由于市场需求的强力推动,网络资源的共享可从根本上提升药品流通渠道中成本节约、交易高效、资金安全等实际问题。

因此,实现以网络为中心的医药电子商务(如图1所示),建立一种新型、方便、高效、快捷的药品营销模式,已成为时展、经济全球化与网络化的必然趋势。

1 医药电子商务现状分析

在国际上,医药电子商务发展已形成了B2B、B2C、O2O交易平台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局面,同时,建立稳定的第三方网络配送、分销单位,形成简易化、准确化、安全高效的医药电子商务体系,达到了医药流通90%以上业务由电子信息实现[2]。在国内,医药电子商务发展规模将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2014年医药电子商务市场规模约为187亿元,2016年医药市场规模达到290亿元,预测2017年医药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可达480亿元。C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网络监测中心的《中国互联网医药信息和交易监测报告(2016年度)》显示,截至2016年9月,共批出《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8481个,批出互联网药品交易资格证729个,其中A证(国家食药监总局审批的第三方交易服务平台;)29个,占比3.98%;B证(地方药监局审批企业之间的交易平台)161个,占比22.09%;C证(地方药监局审批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平台)539个,占比73.94%。

由此可见,获得网上交易资格证书的企业和中国网上药店数量不断增加,行业内参与者众多,市场竞争加剧升温。

我国现有的医药电子商务模式主要分为B2B、B2C两种运营模式。其中,采用B2C模式最多;B2B因企业之间信息化对接难,发展较为缓慢;目前,医药电子商务O2O服务仍在探索中。

平台式B2C代表企业――天猫医药馆、京东医药业务。

自营式B2C代表企业――健一网、好药师网。

B2B代表企业――九州通、刁参诚在线。

020代表企业――阿里健康、一心堂。

2 我国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研究

2.1 观念守旧,思想转变困难

几千年来,我国国民在药品交易中形成了眼看、手摸、鼻闻、遵循医嘱或现场咨询等交易习惯,传统的销售渠道和模式根深蒂固。医药电子商务的产生打破了旧的利益平衡,这必然限制了医药电子商务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医药企业在药品交易、医药流通模式改革、医药电子商务意识方面需要有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企业和消费者只有亲自体验到医药电子商务带来的药品多元、质量保证、价格实惠、服务到位等优势,才会产生对医药电子商务的认同感,提升公众对网售药品的信任度,思想意识转变,最终才能达到医药电子商务线上线下共赢的局面。

2.2 医药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不健全

第3篇:医药行业市场规模范文

“十一五”我国医药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国际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1、美欧日控制全球市场,新兴国家市场快速增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总量的增长、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全球医药市场持续快速扩大。2005年全球主要国家药品市场规模已达6020亿美元,以7%的速度继续增长,远高于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预计2010年将达到7600亿美元。

北美、欧盟、日本是全球最大的三个药品市场,约占全球药品市场份额的87.7%。从增长趋势看,除北美市场增长比较平缓之外,多数区域市场增长迅猛。2005年欧盟市场增速达到7.1%,日本达到6.8%,上升至自1991年以来增速的最高点,拉丁美洲市场增速高达18.5%,亚洲太平洋地区(日本除外)和非洲市场增速为11%,市场规模达464亿美元。中国成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最大亮点,增速达到20.4%,连续3年超过20%,预计将在2009年之前成为全球第七大医药市场。

2、大型跨国集团推动医药经济全球化

目前排名全球前50强的大型医药集团均属美国、日本和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这些医药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和技术实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购并重组,使市场份额增加,市场控制力增强。他们投入巨资进行研发,成果颇丰。通过国际化的市场运作,产品畅销全球。因此,大企业、国际化、畅销产品已成为当代世界医药产业发展的显著标志。

3、国际化分工协作的外包市场正在形成与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际医药集团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外部的优势资源,重新定位、配置企业的内部资源。

为了节省药品研发支出,提高效率,降低风险,推动本土化发展,跨国制药企业将研发网络进一步扩大到临床资源丰富、科研基础较好的发展中国家,研发外包比重不断提高。据预测,2005年全球制药业研发外包(CRO)市场将达到163亿美元,2010年达到36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6.3%。

由于发达国家环保费用高,传统的原料药已无生产优势,因此,跨国制药企业逐步退出一些成熟的原料药领域,转移到环保要求较低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医药制造工艺日趋复杂,为追求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部分企业将生产制造的业务外包出去。2002年全球制药业生产制造外包(CMO)市场规模已达300亿美元,年增长率约为11%。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医疗器械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实验、开发、制造、测试、销售、售后服务等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上,重新配置各种资源,调整企业发展定位,实施国际集优化协作分工配套模式,构筑自己的竞争优势,形成了部件制造外包(OEM)、部件设计制造外包(ODM)及生产专业化部件和专业化模块产业。

4、发达国家和跨国医药集团争相发展生物技术

随着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生物医药产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发展阶段。正如化学医药在20世纪取得的巨大成就推动全球医药产业的高速发展一样,生物医药越来越成为新药创新的主要来源和未来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21世纪将是生物技术世纪,今后的10~20年生物技术产业将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各国政府及众多的大型医药企业,纷纷制定优先发展、重点发展战略,竞相占领生物医药产业的制高点。

5、国际非专利药市场快速发展,竞争加剧

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困扰着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各国政府,为了降低医疗支出,各国纷纷鼓励和增加非专利药的使用。随着一些年销售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所谓“重磅炸弹”级药品的专利相继到期,非专利药领域呈现出明显的快速增长趋势。2003年全球非专利药市场为400亿美元左右,年增长率达到20%,远高于专利药市场年增长率,2004年增长虽有所减缓,仍达到10%左右水平,预计2008年市场规模达到800亿美元。与我国医药企业产品结构、技术水平和规模相近的印度制药公司,已通过收购等方式进入欧美国家主流药品市场,在国际非专利药市场开拓上抢得先机。一些大型跨国制药也进入到非专利药市场领域,竞争日益加剧。

“十一五”医药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发展现代医药生物技术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生物医药是未来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领域。

1、应用高新生物技术推动我国医药产业的优化升级

建立以大学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大型医药企业集团为依托的新药研发公共平台,主要发展生物芯片、蛋白质组学等基础上的大规模新药筛选技术,为新药研发提供新的手段,推动我国医药产业从仿制阶段向仿创结合、自主创新阶段过渡。

运用基因重组技术、原生质融合技术进行医药发酵的工业菌种改良和工艺流程优化,提高产率,减少能耗、降低成本,产生效益。

2、加快发展新一代生物技术药物

紧跟世界生物医药技术发展潮流,发展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等重组药物和预防疾病的基因工程疫苗,以及疾病诊断防疫用的PCR、生物芯片等体外生物诊断检测新产品;重点开发长效、口服、肺部给药等新型生物制剂,推动国内生物医药产品的更新换代,抢占市场高端领域。

3、提高产业化水平

重点突破高密度发酵、大规模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和蛋白质纯化等关键技术,发展在线检测装置的大型分离柱,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专用分离设备,高效分离介质、生物反应器和自控系统及配套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提升下游产业化技术水平,发展我国生物医药产业。

(二)继续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天然药物的发展

我国天然药物资源丰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制药手段,开发现代中药新药及天然药物,并实现产业化,发挥中医药特点优势,满足国内外回归自然、崇尚天然药物的需求。

1、制订和完善中药标准和规范,积极开发中药新产品

坚持继承与创新并举,制订和完善中药标准和规范,开发出一批疗效确切的中药及民族药新产品。优先开发有中医药疾病治疗优势的药品,特别是用于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糖尿病和老年性疾病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稳定可控的中药新药;加快发展作用机理明确、技术含量高、具有显著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中药复方药物。根据自然条件,遵循“地道药材”原则,加强地道中药材优良品种的选育和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以及濒危稀缺中药材的人工种源繁育;实施中药饮片生产加工的GMP认证;推进藏、蒙、维、傣、彝、苗药等特色民族药物现代化。

2、重视中药工程装备的开发与运用

针对中药事业的发展,加强技术投入,研制开发适合中药制药技术的配套设备。重点开发单元制药技术及配套设备,新型中药饮片生产工艺与装备,包括提取、分离、浓缩、纯化、干燥、灭菌、制剂、包装及物料传送等生产过程在内的组装式自动化生产线,中药制药工艺参数在线检测和自动化控制系统,中药制药过程质量监控技术。

3、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天然药物

参照国际标准,借鉴国际天然植物药发展经验,按照有关国家的药品注册要求,发展我国的天然药物,实现在发达国家的药品注册,进入国际药品市场。优先发展超临界萃取技术、连续逆流循环、大孔树脂吸附等高效活性物质提取分离技术。

(三)加快创新药物和特色非专利药的研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国际分工的细化,应突出优势、特色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握国际医药市场一批销售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药品专利到期的大好机遇,提早准备,加快产品、产业化技术研发,促进化学药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国际市场开拓,提升在国际医药产业中的分工地位。

1、巩固和提升我国传统化学原料药和普药生产的优势

加大优势化学原料药基地和骨干企业的技术进步,重点攻关酶法、生物转化、膜技术、结晶技术、手性技术等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的关键性、共性产业化技术和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及装备,提高我国原料药的生产技术水平,推动我国化学原料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开发特色原料药

认真分析和把握国际市场和产品专利状况,对市场需求潜力大、发展前景较好、专利即将到期的产品有针对性地提前进行研究开发,仿创结合,在工艺技术上对产品进行二次创新。重点选择抗忧郁类、心脑血管、抗肿瘤、抗病毒、抗艾滋病药物等老年性、慢性、传染性等疾病临床用药。

在国内GMP认证基础上,积极推进进入欧美市场的产品认证,满足国内市场对更高水平医药产品的需求,同时以质优物美、合理价格开拓国际原料药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出口产品的档次水平。

3、加强创新药物的研制

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加强作用机制新、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创新药物的研制。重点开发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系统药物、抗病毒感染药物、神经精神系统药物、降血糖药物、老年病药物等。

4、开拓制剂国际市场,改善出口产品结构

加大药物制剂开发力度,提高制剂产品的技术水平,积极参与美国FDA和欧盟的药品注册。针对一些专利准备到期的产品,充分利用Bolar条款,抢先开发、提前申报,抢夺上市先机,争取在国际药物制剂产品上实现新的突破。

(四)分阶段有步骤地发展医疗器械产品及其关键部件

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信息技术,更新传统医用成像产品,研究新型医学影像系统,及体现我国传统医学方法的舌象脉象分析技术产品。

发展离体诊断仪器设备及其诊断试剂,特别要研究发展用于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绿色无害的医用成像技术产品及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发展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血液学仪器、生化分析仪器和临床免疫分析仪器以及床旁即时分析仪器。

加快生理信息检测及监护仪器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进程,发展作为医学信息数据库和远程医学体系技术支持的医学信息产品;推进医学仪器的模块化专业生产设计。

发展微创、无创的诊治医疗装备器具,发展机器人外科系统及精确治疗设备和图像引导下的定向能量外科新型设备,实现治疗前精确有效预置,治疗过程中精确有效监测控制,解决体内靶区测温控温等关键技术。

发展医用微型智能化系统,机器人外科系统以及加强各类医用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生物芯片技术及相关部件的开发,如X射线数字成像板、微型一次性生物传感器、可植入式连续检测的生物传感器、基因芯片等等。

研制具有生理功能的组织或组织器官的生物替代物、纳米级医用材料和部件,以及生物功能检测设备;发展高技术而操作简单化的家庭和自我护理诊断测试产品。

(五)整合各种资源,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医药集团

继续推进和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医药行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鼓励优势企业采用联合、兼并、参股、控股等手段,按照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加大现有产业资源的整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医药集团。鼓励科技型企业向专业化和特色方向发展,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合理的产业格局,发挥整体规模效益。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以参股控股、并购、租赁、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或在外在设厂等方式,利用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研发能力和优秀人才,生产在国际上适销对路的产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六)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坚持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制定中药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严格控制野生药材的采挖,加强生态和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保障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平衡。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化学原料药的节水、节能、节约资源和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可利用效率,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尽可能回收利用再生资源。

四、政策措施

(一)推进医药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提高持续创新能力

制定积极的财政、税收和政府采购政策,加大对医药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医药科技创新体系。扶持优势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引导并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建设技术交易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实现新药研制从仿制为主向创新为主、仿创结合发展。加快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为原始创新提供重要支撑,打破部门、地区封闭,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共用、共建体制,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专业化的研究开发基地,以及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新药安全评价、药物制剂技术等研究开发中心。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国际水准的信息科技平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药品评价体系。

(二)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促进各地区医药经济协调发展

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发展战略的契机,根据各地区生态资源环境状况,按照“突出特点、特色发展”的方针,优化医药产业在全国的总体布局,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三个综合性生产基地和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若干个专业性生产基地。形成区域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促进各地区医药经济协调发展。

(三)鼓励医药产品出口及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发展战略

加强国际合作,研究国外市场需求,建立医药产品出口信息平台。加强医药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指导医药企业境外注册和相关认证。适时调整医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妥善应对国际间的贸易摩擦,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在“十一五”期间,设立医药制剂产品出口专项,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确切、国际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产品出口,提高医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鼓励有条件的医药企业以参股控股、并购、租赁、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或在外在设厂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建立完善的境外投资管理监督机制,简化审批程序,主动为企业“走出去”搭建平台,对重点企业在对外投资信贷、海外投资所得税、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

(四)创造良好的医药行业发展环境

1、推进医药卫生等领域的体制改革

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积极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卫生投入,解决医疗机构的收入补偿问题,根本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

加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进一步扩大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

2、加快医药流通体制改革

进一步规范药品名称管理,实施药品通用名处方制度,建立向社会药店开放的处方管理制度,加大“医药分开核算、分开管理”、药品分类管理的实施和改革力度。

完善药品定价管理,为企业生存发展(科研开发、环保投入等)保留必要的价格空间,按公平竞争、质价相符原则,缩小国产药与合资药、进口药的价差,提高医疗必需、因价格过低而停产的药品的价格。

规范药品招标采购行为,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实施过程中不执行招标合同、不使用中标药品、收受回扣、提成、对竞标企业乱收费以及不按规定按时交货或付款等问题,加大查处力度。

3、继续加大淘汰落后力度,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严格把好GMP认证关,对在规定期限内未通过GMP认证的企业坚决依法关停并转。加强环保监督,对污染严重、治理不力的药品生产企业加大查处力度。

加强宏观调控,根据经济发展要求,制定医药产业发展政策,修订和更新工商、信贷投资领域制止重复建设目录以及《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等,引导行业发展。根据产品和技术发展要求,定期修订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提高技术门槛,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产品和装备。逐步建立以技术、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行业管理机制。

4、加大对医药科技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

加强金融创新,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推动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发挥风险投资在科技创业和高新医药技术产品产业化、市场化中的作用。

对国家确定的重大医药科技项目以及产业化项目继续给予财政支持和税收支持;对涉及重大卫生安全的医药研发、工业投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对医疗器械国产化、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重大疾病药物产业化以及现代中药等专项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

第4篇:医药行业市场规模范文

《中国联合商报》:“十七大”继续关注民生问题,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论述民生,尤其医药行业一直是大家所关注的领域,同时也是国家一直在重点扶持的对象,现目前的行业情况是怎样的?

李磊:目前,我国医药行业正步入政策调整高峰期,医药行业政策将越来越影响我国医药经济运行的发展轨迹。去年是医药行业的大风暴与分水岭之年,招投标、降价政策的持续推行,以及治理“一药多名”、“反商业贿赂”等行动的开展,在规范医药市场的同时,也打破了制药企业原有的盈利模式,行业利润大幅度下滑,全行业利润额只有400亿元,利润增长幅度为11.01%,低于全国全口径工业利润增幅20个百分点。而今年的数据依然不乐观,虽然有医改总体思路越来越明朗的利好消息,但医药行业的增长只是结构性增长带来的,国内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相对投入较少,这种增长方式是粗放的、成本也是巨大的,在净利润指标上相信不会有大的变化。

《中国联合商报》:目前的医药行业是“微利时代”?

李磊:应该说,“微利时代”对国人、企业、政府等行业相关者来说应该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时代。企业赚取适当的利润,让普通老百姓的福利趋向最大化,更多的价格让渡于消费者,行业竞争格局比较稳定,企业经营行为比较理性,完全按照符合经济规律的规则规范行事,但是目前医药行业牵涉的问题实在太多,“微利”时代却是不赚钱的时代。

中国医药有个最基础的问题就是药厂太多,太小,庞大的美国市场上只有约200家流通企业,大的供应商不到10家,而中国有17000家流通企业、6700家生产企业。药厂多造成的问题在于,中小药厂为了求生存,会在低水平的药品上竞争激烈,整体竞争能力并不强。

《中国联合商报》:什么原因造就了目前医药行业的“微利时代”?

李磊:这主要是由于体制和管理问题造成的。医院以药养医的机制不改变,医疗体制改革方案迟迟不出台,国家对医药行业创新投入不足等体制问题,是目前医药行业出现低迷的主要原因。而且,连续进行的药品降价也致使医药行业利润下降。此外,医药宏观调控部门的缺失也让医药行业失去了依靠。医药监管部门并不具备综合协调企业发展的能力,角色错位引起了医药企业找不到领头人。另外,随着医药企业的增多,行业内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进一步挤压了医药企业的利润。再则是医药流通环节多,导致流通费用率高。在我国,从药厂出来的产品到最终的消费者,往往有5~7个流通环节,而在国外的成熟市场,药品流通环节一般为2~3个。流通环节繁多必然导致效率低下和效益的损失,导致我国医药商业的平均流通费用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

医药营销模式巨变

《中国联合商报》:医改方针出来以后,将给医药行业带来哪些好处?

李磊:“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中西医并重,实行医药分开,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的基本用药,确保食品药品安全。

新的医疗体制改革方向必将使中国医药市场总体规模呈现极大的增长空间,同时也给中国医药行业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目前,我国人口自然增长、人口结构老龄化、居民医疗保健意识的提高,以及农村医药市场开发都将继续推动国内医药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总之,新医改将成为推动医药行业走出寒冬的历史转机,医药行业的春天来了。

《中国联合商报》:刚才您在分析医药生产企业利润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时,提到了医药流通环节造成的影响,作为医药流通环节的医药商业来说,医疗体制改革后,会对医药流通企业带来什么影响?

李磊:从医改政策可以看出,医改政策将向大的医药商业企业倾斜,“十一五”期间将“培育5个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的大型医药集团,10个销售额在30亿元以上的医药商业企业”。未来政府主导下以资本为杠杆翘动行业整合将成为医药流通业并购的主题词。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将不断提高,随着中间流通环节的压缩,医药商业企业以及药企的利润将会有所提升。

此外,医改的方向之一,就是渠道的阳光化,能够降低医药商业企业的成本。打击商业贿赂,整治医药购销领域秩序,将改变药品利润分配的价值链,医改有望解决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一是医生由谁来养的问题,一是国家加大投入,这些钱由谁来管的问题,医生的灰色收入将实现阳光化,而药品经营环节中的非法收益受到打击,让利与患者。同时由于减少了不必要的灰色支出,医药企业的成本必然降低。

但是所有的流通政策的核心改革是流通渠道的双轨化:计划线和市场线。计划线是国家要建立基本药物体系,对基本药物指定厂家生产,计划采购,计划分销;市场线是对非基本药物的市场化营销。

《中国联合商报》:未来医药营销模式将发生那些变化?

李磊:新医改有一个目标就是:渠道的扁平化。深化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就是把两头小、中间大的“腰鼓”变成“哑铃”,通过市场自由竞争及行政手段,完成药品流通体系的“瘦身”。医改提速必将加快医药流通秩序规范的步伐,迫使绝大多数中小批发企业退出,将业务让与充当主渠道的大型流通企业。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新的医疗改革使政府成为医药采购的主题,医院的无约束行为将结束,药价和医疗价格将大幅度下降,医药经营企业将蜕变为物流;二是流通企业控制流通渠道的方式将会改变,医药生产企业可以跨过流通渠道,直接面对终端,价格的减低和规范及商业贿赂的严格监管将使传统的医院医药代表失业。

上下齐手再觅生机

《中国联合商报》:事实上,目前的医药行业不仅面临着政策的频繁变化,也面临着外资医药企业的强有力竞争,你一直认为中国医药需要民族医药工业,并把它比作国防,那么,目前我国的民族医药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什么位置?

李磊:我一直认为医疗产业和国防事业有相似性,国防在于保家卫国,医药工业亦是13亿人“生老病死”的保障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防是防止外界的入侵,是对外部的防御体系,而医药产业关系着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是内在的防御体系。

关于民族医药工业,首先提供两组数据,2006年我国医药工业60%以上的利润由独资、合资企业贡献,民族医药企业面临着的是“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有20多家合资企业正在努力变成独资,并且从2001年到现在,20多家国外的医药巨头在广州、上海、北京设立了研发中心,跨国制药企业已由单纯开发中国市场转为研发投资。而我们的民族医药工业则是艰难生存,自2000年开展GMP认证后,为顺利过关,很多企业是不惜血本,勒紧腰带凑集资金进行GMP改造,大部分药企都背上了巨额银行贷款,目前,民族医药工业自身背负的是3000亿元的金融机构贷款、3000多亿的生产能力过剩以及50%以上的生产设备闲置的巨大压力,行业亏损面还在扩大,行业整体利润下滑超过20%。可以说,民族医药工业已经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

《中国联合商报》:这还需要国家、企业、行业做什么?

李磊:无论是这个产业也好,还是企业的经营者也好,必须明确药品这个商品的社会定位,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商品,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生产方式。在这个状态下,我们必须快速的进行转型。

国家现在最需要做的是要敏锐和快捷的意识到民族医药工业的战略地位,加大对技术创新能力构建的投入,这是历史欠帐,但要找准投入的真正着力点和关键战略环节,医药技术的基础研究希望企业来投入是不现实的。同时国家应该有意识的对外资进入医疗行业进行宏观调控。

第5篇:医药行业市场规模范文

由于国内药品消费保持良好势头,医药企业今年的销售收入继续增长,但其分化更加显著,利润正在朝优势企业集中。

行业毛利下滑,优势药企市场将扩大

今年一季度,医药制造业及各子行业销售收入增势良好,增速在17%以上,其中生物制品行业增长最快但和2005年相比,各子行业毛利率有0.6―3.4个百分点的下滑,医药制造业税前利润增幅仅为3.8%,化学制剂行业税前利润负增长,中成药和生物制品行业增速均低于5%。

随着2006年6月1日抗肿瘤药降价方案的公布其他药品降价方案也将陆续出台。降价会推动药品销量上升,使市场份额朝优势企业集中。同时,一系列医药政策法规的出台,最终将促使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利润分配趋于合理。优势药企由于具有较强的上下游谈判能力,将会在药价下降的情况下保持利润不降。未来医药行业走向规范,也将为优势药企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行内企业分化将更为显著。

医药流通将是全行业中整合最快的子行业,5年内,行内企业可望由目前的1万家左右缩水到几百家,小型企业将被纳入大企业麾下。同时,在整合中取胜的医药流通企业也将逐步转型为物流配送服务商,它们将通过跨区域并购、引入跨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等措施有效降低运作成本,在行业毛利率不断下降的趋势下保持相对稳定的利润率。

处方药营销模式面临转变

规范药品流通渠道购销行为,使药品在流通各环节合理加价,如今已成为医药行业的监管重点。2006年4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决定建立商业贿赂企业‘‘黑名单”制度,此举可以将控制中国医院处方药销售70%市场份额的个体经销商挤出医院药品销售环节。

因为政策法规的影响,处方药销售将进入冬天,处方药消费泡沫将被逐步挤压。这一过程可能需要花费1年的时间。要实现处方药营销模式从带金销售向费时费力的专业化学术推广和晶牌建设的转变,企业的应变策略应该是不断创新,领先推出新品,以保持稳定的利润率。在这场变局中,具有渠道优势的制药企业有可能率先走过行业的冬天。

疫苗行业成为亮点

2003年SARS爆发之后,政府对疾病预防系统的投入加大,2004年投入达到40亿元,2005年更达50亿元,相当于前5年的总和。从整体趋势看,政府对计划疫苗(免费疫苗)的注射覆盖率将从目前的50%提升到85%,而且,“十一五’’规划中,生物医药行业是政府扶持的重点,因此,在政策驱动下,计划疫苗需求将持续强劲增长,疫苗产销可能成为行业的亮点,直接受益公司有天坛生物,未来可能受益的公司则有华兰生物。

药用消费品将快速崛起

由于OTC药品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自我保健和自我诊疗需求,其销量近年增长迅猛。1990年,我国OTC药品消费规模仅19亿元,2005年已接近800亿元,15年复合增长率为28%。医药分家的趋势更会推动OTC药品的快速增长,预计未来OTC市场每年将保持14-15%的增速。

目前,国内药店走的是专业化经营的道路,虽然其销售规模仍在不断扩大,但因为药品销售专业性较强,消费者只有买药才会光顾药店,药店人流量相对超市较小,国内药店整体盈利能力差。我们预期,中国未来药品的零售业态可能走日本的“方便店道路”,即药店采取多元化经营模式,绝大多数药店和超市合而为一。

从长期看,我国药品消费最终将走向医药分家,OTC药品的销售必定会和快速消费品市场运作趋同,因此,一些先知先觉的医药企业已通过药用消费晶,如云南白药通过白药透皮剂与白药牙膏、益佰制药通过怜香惜玉系列产品,介入了快速消费品行业,以及早获取经验。

药用消费品是OTC细分行业之一,目前这一市场容量仅20亿元,江中药业的健胃消食片和草珊瑚含片、三精制药的葡萄糖酸钙和葡萄糖酸锌都是典型的药用消费品。药用消费晶具有药食合一的特点,以中药和维生素类居多,是药品中的快速消费品。

目前,国内零售药店终端数量在10万家左右,连锁超市销售终端则约有700万家。由于药用消费晶可以迅速进入超市终端,其销量也面临快速增长,我们预计,未来5年,药用消费品行业的销量增幅超过10倍,市场规模超过200亿元。

“消费垄断”型企业是投资首选

第6篇:医药行业市场规模范文

2003年新年伊始,证券市场在价值投资理念的支配下,钢铁、汽车和银行等三大板块在良好的业绩预期下强劲上扬,带动大盘指数也一路攀升。

与热点板块相比,第一季度医药板块表现并不突出,医药指数甚至还落后于大盘。部分医药原料药生产企业有较抢眼的表现,主要得益于2002年开始化学原料药价格上升带来的额外收益,特别是维生素C价格从2002年初的不足3美元,一路狂涨到4美元、5美元、8美元,到2002年底甚至出现过13美元左右的高价,部分相关医药企业业绩大幅上扬,医药企业一季度业绩增长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化学原料药上市公司2003年第一季度业绩同比增长34.35%,带动整个医药行业业绩增长17.17%。业绩的成长使以华北制药为代表的相关医药个股有突出表现。

第二季度的医药板块表现突出,主要原因在于SARS疫情的影响,特别4月中旬以后,在钢铁、汽车和银行板块全线回落的过程中,医药板块表现活跃,成为支撑大盘维系人气的重要力量。同时医药板块成为SARS期间的短期热点,板块内热点个股变化与SARS疫情的发展息息相关,存在地域轮动和产品轮动的特点。

2月下旬,广东SARS影响扩散,导致广东地区医药个股的全线飚升,带动整个医药板块上扬,以白云山、丽珠集团、广州药业等为首的广东板块在SARS概念中获利较大,如白云山和丽珠集团第一季度的销售额同比分别上升22.59%和43.83%。随着疫情的逐步缓解,医药板块也出现回落。到4月中旬,北京地区疫情的变化,再次导致医药板块的热潮,北京地区医药个股以同仁堂为首大幅上行,医药个股占据涨幅排行榜的前列。随着疫情的发展,市场认可的治疗方法的变化,也带动不同产品类型企业的轮动。疫情开始时,市场对板蓝根等的消费需求剧增,白云山等板蓝根生产企业被追捧。随着疫情深入,罗红霉素等抗衣原体、抗病毒以及激素类药物得到认同,相关企业如丽珠集团、星湖科技、天药股份等表现突出。随着社会逐步认知到,“非典”缺乏有效的特异性药物,主要依赖自身免疫力,因此提高免疫力的产品成为热点,而对防治性疫苗的预期也被市场关注,相关企业如天坛生物、海王生物等后来居上,一领。

6月以来,随着“非典”的控制,医药板块的热点逐步退潮,市场走势弱于大盘,一些业绩增长幅度比较大的个股,如复星实业、海正医药等表现较好。

二、2003年下半年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2003年二季度SARS疫情的爆发,促进相关医药企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到5月份医药工业同比增长35.40%,其中化学药品制剂、中药饮品及中成药加工、生物生化制品、医疗器械等成为行业亮点。随着SARS疫情的控制,化学制剂、中成药、医疗器械的市场规模将逐步恢复到以前水平,疫情受益产品的产销量环比将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下半年相关企业的业绩增长速度将明显趋缓。同时由于在抗击SARS疫情的过程中,医药流通企业大量储备有关产品和药物,企业也大幅扩大产能,生产满负荷进行。而在疫情结束后,部分SARS相关产品滞留于生产企业的库存和医药流通环节,这对相关企业特别是医药流通企业将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另外2002年开始的化学原料药价格的上扬也受到抑制,特别是市场比较关注的维生素C的价格明显回落,目前已经从高位时的12、13美元下降到7、8美元,由于国内维生素生产企业还将扩大生产,因罗氏等国际大医药企业停产而形成的维C缺口将很快被补上,预计下半年维C价格可能进一步回落,年底或2004年可能会到4-5美元左右,维C价格的滑落对相关化学药生产企业将有较大影响,下半年盈利能力环比下降。

而2003年上半年受到SARS负面影响的部分医药上市公司,下半年的业绩将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主要包括以生产处方药为主的制剂生产企业,上半年由于SARS影响,医院就诊率大幅下降,对一些处方药产品的影响比较大,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预计部分企业中期业绩不会理想,而下半年业绩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同时SARS疫情对老百姓的保健意识的刺激,对医药市场的发展有推进作用,预计在秋冬季节,治疗呼吸道类药物将有比较大的销售提升,提高免疫力的产品也会得到市场青睐,相关企业四季度的业绩将有比较好的表现。

总体上,医药行业将保持15-20%的增长速度,2003年下半年医药上市公司业绩同比增长速度趋缓,全年预计保持20%左右幅度的业绩增长,低于5月份统计的35.40%的高速度。

三、医药板块投资策略

1.医药板块很难成为投资热点

医药板块由于在市场中所占的规模和权重限制,很难成为带动整个大盘的龙头板块。由于医药个股的流通盘一般都比较小,即便是华北制药也只有11.69亿股的总股本和4.69亿股的流通股,与金融、钢铁、汽车等行业的个股规模不可同日而语,机构投资者在目前市场下比较多考虑股票流动性的时候,更关注盘子大、流动性好的个股,而QFII等使市场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绩优蓝筹股。

同时市场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对自己不熟悉的投资领域都有规避的倾向,与传统产业相比,对医药上市公司的价值判断需要更专业的技术,而目前市场对医药类企业的判断缺乏有效的标准,投资者往往难于把握企业的机会和风险,也使部分投资者远离所不熟悉、不透明的医药板块。因此医药板块在一定时期内将受到投资者的冷落。

医药板块虽然作为整体缺乏影响力,但由于医药行业的成长性,医药板块一直是投资者比较关注的板块,在医药板块具有整体投资价值的时候,市场最终会发掘这一机会的。

2.重点关注中药板块

分析医药板块的规模特点,我们认为未来一年内医药板块作为整体很难有所作为,但由于医药产业良好的发展速度,以及部分企业的业绩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一些医药个股具有良好的投资价值和投资机会。未来一年我们重点看好中药板块和重组板块,相对看淡化学药板块、生物医药板块、医药流通板块。

中药板块

中药板块业绩相对较好,一季度中药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08元,而医药板块平均每股收益为0.055元,超过行业平均41.82%。同时随着SARS疫情的刺激,老百姓的健康预防意识大大加强,中药的保健功能具有传统的市场基础,而中成药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所起的作用甚至已经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预计下半年中药市场将有比较大的发展。

同时中药板块中具有龙头地位的绩优企业,目前市盈率都比较低,这为中药板块整体走强提供了基础,在价值投资不断挖掘的市场理念下,中药板块的投资价值不会长期被低估。

重组板块

近几年医药行业并购事件不断出现,形成了医药市场的各系奔腾的局面,影响了中国的医药行业布局。随着医药市场的开放和国退民进的逐步实施,医药行业的并购事件将会更多,其中流通企业的并购将成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试水之旅,民营企业在争夺国有医药资产中将各显身手。

不过对于企业的重组行为,不是分析师能预测的,市场上很多关于企业重组的传言,在尘埃落定之前都会有很大变数,如业内广泛认同的华北制药与石家庄制药的合并,已经传闻很久,虽然合并的趋势不可扭转,但什么时候完成则谁也不能预料。而上实联合合并上实医药,也是公司的既定目标,但还存在先在香港市场完成回购上实医药的前提条件,并且即使完成回购,上实联合如何合并也是市场无法预计的。

化学药板块

随着维C价格的逐步回落,因维C涨价而获益匪浅的医药企业,如华北制药、华源制药等的盈利能力也将回落到较低的水平,而制剂企业仍缺乏有效的盈利点。虽然2003年化学药企业业绩的大幅增长基本已成定局,但对盈利能力下降的预期将影响投资者的热情。

而一度成为市场话题的东北药的维C转让,则让投资者有上当的感觉,公司在4月份宣布集团公司准备将维C生产线转让给上市公司,市场投资者马上计算出这可能给上市公司带来的收益,公司股价也一路上扬,但在公司股东大会上,这一转让被否决,公司股价也一落千丈。不知公司是否还会有类似受让维C的公告,受伤的总是中小投资者。

而华源制药的维C控制权之争也还没有定论,虽然这不影响公司的报表业绩,但这块生金蛋的资产的控制权,对企业的发展和融资都有巨大的影响。

生物医药板块

在医药上市公司中,生物医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都比较低,第一季度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同比增长率仅为4.49%,远低于行业平均的17.17%,平均每股收益仅为0.033元,是行业平均0.055元的60%,低盈利能力和低成长性,与生物医药的产业特征大相径庭,主要因为国内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缺乏真正的科技实力和产业化能力,在投资者心目中成为有概念而无实质的鸡肋。

医药流通板块

2003年医药流通企业的日子不好过。医药流通企业的盈利能力本来就不高,一季度医药流通企业的平均主营业务利润率为14.58%,同比下降8.47%,平均利润率为1.91%,同比下降12.04%,主要因素是行业内推行的药品招标、药价下调等政策影响。

下半年医药流通企业还将受到SARS后遗症、价格下调和外资进入的冲击。由于SARS疫情的影响,医药流通企业普遍采购了大量的相关产品,以备不时之需,随着疫情的控制,在流通环节仍滞留比较多的库存产品,而这批库存将占用企业不少的资金,对企业是雪上加霜。在国内许多地区的平价药房旋风,对医药流通企业的价格体系产生巨大冲击,将进一步压缩企业的盈利空间。而随着药品分销业务的放开,外资的进入对医药流通企业产生更大的经营压力。

3.重点关注的个股

未来一年医药行业存在的投资机会并不多,主要原因是主流医药板块化学药企业的盈利能力,随着原料药价格的回落而有所减弱,同时医药行业的发展速度将随着SARS疫情的控制而恢复到以前水平。

第7篇:医药行业市场规模范文

逐鹿中原 抢滩市场

医药用品是与所有人生活中最息息相关的行业,它关系着人们生命的重要性。但是一直以来,医药行业都饱受争议,价格高、假药多等问题充斥着我们的周围。由于很多医药商家要承担高额的渠道成本,所以致使药品价格高居不下,而网络销售的优势可解决这种状况,让消费者通过网购来真正享受到安全、平价的药物,也是各大电子商务网站的初衷,而其中所暗藏的巨大利益疑惑更是让它们纷纷抢滩医药行业。

上个月,从淘宝网独立出来的淘宝商城宣布试水医药行业,淘宝商城医药馆也正式上线。各大药房的医药公司作为合作伙伴纷纷集体进驻淘宝商城。据了解,淘宝商城医药馆的合作商家全都取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络零售药资格,保障所提供药品安全。淘宝商城医药馆展示的商品种类包括非处方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计生用品等,而处方药则不允许销售。据淘宝商城内部相关人士介绍,目前展示的各种医药及保健类商品已接近万种。

近期,国内最大的B2C电子商务网站京东商城,与国内最大的民营药企九州通昨日签署协议,双方将通过合资公司正式进军B2C在线医药市场。实际上,九州通作为上市企业,一直希望做大医药电子商务,而京东商城则希望进入医药产业地愿望也由来已久,双方自然一拍即合。

就如本文开头所说的那样,当当网也即将要把医药版块加入到自己的业务合作之中。最新消息,当当网和国药控股的合作暂不涉及资本层面,而国药控股将为当当网直接提供保健品产品,而对于国家规定的药品,当当网则会直接跳转到国药控股的电子商务平台。

利益诱惑 双赢模式

网络购物早已经成为很多人现在主要的消费方式,低廉的价格以及对网络支付安全性信心的增加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转向网络购物。根据某调查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2010年网购人数从上年的1.21亿人增加到1.58亿人。作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中国2010年网上销售额较上年增长22%,达到人民币5131亿元,约占中国总零售额的3%。在通货膨胀日益上升的情况下,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更多地转向互联网寻求廉价商品。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和连锁药店分会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药品零售市场规模约1500亿元,其中网络销售仅7000万左右,只占零售市场销售0.046%。而在欧美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通常在20%以上,到了2010年,线上和线下医药销售比例仍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医药行业本身蕴含着巨大的利润空间,但由于药品行业的特殊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通过互联网向消费者销售药品也制订了严格的准入制度以保障安全,可以说,医药产品在网络销售方面基本上还处于初级状态。

其实,无论是医药公司还是电子商务公司都对医药产品的网络销售垂涎已久。对于医药公司来说,网络销售可以使他们在销售中,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解决市场混乱、药价虚高等问题;而电子商务网站则更愿意医药行业的加入,价格透明、利润进一步降低使得常规商品的竞争早已进入白热化,前期当当网和京东商城的图书价格大战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为了尽快开拓新的市场,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让他们把目光自然而然就放到了尚未涉猎的医药市场上。

网购医药的利与弊

人们在生病时,已经习惯了去医院或是药房,在咨询完医生后再去购买药品,这是源于对自己身体负责的态度。但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自己身体健康的了解和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所以平常遇到一些常见的疾病时,就能自我选择和使用药品,治疗可自我诊断的疾病或症状,这符合世界上发达国家中非常流行的自我医疗法,省去去医院看病求医的时间,从而更及时地来治疗疾病,而从网络上购买医药产品就更能将此理念发挥到极致。

当然,人们如能够选择这种消费方式,这必定和其他传统产品一样,更多原因还是因为产品在价格上的优势,毕竟线下虚高不下的药品价格击溃过很多使用者。

不过,和传统消费品不同,医药产品毕竟是治病救人所用,关乎到使用者生命的重要性。网购虽然便捷,但也会遇到诸多问题,像医药产品种类繁多,用户医药知识有限,如何能对症买药;如何了解产品的真实性;没有专业医师咨询和产品购买后出现各种问题后找谁受理等。

困难重重前景难测

其实,中国早在六、七年前就曾经开展过医药产品网络营销的经营模式,但一直受到非法网络药店横行的影响一度被禁止,后来解禁后,国家药监局又暂停审批工作。就这样,一直停停走走的,产业一直无法做大。最近几年,由于国家管控力度地加大,虚假药品信息、销售假劣药品的违法网站逐渐减少;互联网电子商务市场的蓬勃发展;为了促进行业经济更大的增长;获取《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资格的门槛提高;以及“将建立创新药品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医药电子商务”更各种利好消息的颁布,都在将电子商务收纳医药产业推向新的发展道路上。这次,各大电子商务网站大规模地行动都是对此最有力地证明。

第8篇:医药行业市场规模范文

2014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增长30.9%和18.2%。2011-2013年营业收入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26.44%和33.18%。同时毛利率稳中有升,净利润率维持稳定。

根据中国药店杂志公开的数据,自2007年起,公司销售额及直营门店数连续七年进入中国连锁药店排行榜十强,连续七年在云南省排名第一。在中国药品零售发展研究中心的 2010年中国药品零售市场竞争力排行榜中公司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二。

医药流通行业高增长

IMS Health统计,在过去几年,中国是世界上医药行业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同时,未来也将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在2020年将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消费市场。

中国目前只有不到20%的药品是药店卖出去的,而超过80%的药品通过医院渠道销售。随着行业体制改革的推荐,这一状况将有所改观,带来医药流通市场规模的扩大。

受益于行业体制改革的推动,医药流通领域出现了较快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确立、社区卫生中心(站)的建立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的提高,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消费升级之下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逐步重视,预计今后几年,中国药品需求量仍将以15%-20%的速度发展,进而带动医药流通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2012 医药及医疗器材专门零售商品销售额为3863.8亿元,增长率达35.7%,2000-2012年复合增长率 25.98%。

同时,药品流通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行业集中度开始提高。2012年,药品百强批发企业销售额占全国药品批发销售总额的64%。

公司竞争优势明显

公司作为云南省最大的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坚持以连锁药店终端业务为核心,通过以省级区域为基础的密集扩张策略,强化公司在云南省医药零售市场的主导地位,并大力拓展桂、川、渝市场,成为西南地区医药零售连锁行业的领航者之一。

“少区域高密度网点”形成了公司的区域品牌优势。公司一直坚持“少区域高密度网点”的发展策略,在一个区域内形成较高竞争力及品牌影响力。公司在云南零售药店已覆盖了省内大部分市县,门店数量超过1800家,具备了较高的消费者认知和品牌认可度。在保证云南市场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公司也加大了在西南市场的布局,按照多年积累的成功模式,不断加大在其他省级市场的高密度发展,实现公司安全稳定的成长。

工商业联动品牌共建提升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对部分产品进行贴牌和授权。生产企业使用公司商标的模式大幅降低了生产企业的市场营销费用,把减少的这部分费用让渡给公司,从而也使公司产品的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

截至2013年12月底,公司厂商品牌共建品种1194 个,2013年销售额前100名的共建品种占共建品种总销售额的比例接近50%。方式主要是独家,在销售额前100名的共建品种中,独家销售收入占比超过94%。

第9篇:医药行业市场规模范文

连锁药店贴牌产品早已有之,但是2006年上半年至今,几大连锁都开始大力推进自由品牌(商标)产品,并以著名品牌作为参标,意图对著名品牌实施取而代之的渠道拦截策略。至于引起国内OTC营销界的广泛关注,业内专家和媒体纷纷参与讨论,一致认为自有品牌的扩张是双刃剑,风险和利润并存,自有品牌控制在20%以内是比较妥当的,且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发展比较稳妥。

属于药品连锁零售业态尝试新运作模式,以求提高利润水平,实现突破的改革尝试,发展自由品牌是连锁盈利压力下的必然趋势,本身无可厚非,只是具体做法和推进步骤上有待商榷。但是在对品牌产品和品牌塑造还不清楚的情况下,没有全面周密的战略规划,就快速上马,造成物极必反。目前连锁药店的所谓自由品牌,充其量只是“自有商标产品”而已。

自有品牌的盲目扩张是损人损己的经营策略,一是降低了零售终端的总体营业额,利润攫取透支了未来市场,品牌药的缺失导致客户流失严重影响了零售终端的品牌价值;二是品牌药无法得到特定零售终端的支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品牌药的市场发展。

自由品牌还对知名品牌敲响了警钟,应该怎样作品牌,怎样才能不被日益强大的终端连锁药店用自有品牌拦截,必须加强研究与寻找对策。

此外,自有品牌使得普药生产厂商感觉到OTC终端的巨变趋势,品牌药尚且被拦截,没有知名度的普药生产厂商,要么给大终端作贴牌,要么就得推出市场,也告诉我们终端真正为王的时代终于提早来临。仅有产品批文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钱和有方法运作市场,也提醒我们,你原来的终端运作模式很快就会失效了。

2、医药零售舒普玛的合资

2006年1月,贵州一树药业连锁有限公司与GRI集团在贵阳正式签订合作合同,由贵州一树药业将51%的股份转让给GRI集团,更名为舒普玛SUPER—PHARM(中国),并于5月中旬在贵阳市开业了两家示范店。店址分别位于贵阳市喷水池和延安东路。荷兰GRI集团(GLOBAL RELAIL INVESTMENTGROUP)是加拿大KOFFLER家族控股的跨国零售投资集团,该企业连续多年入选世界十强药品零售企业。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外资进入中国零售市场,与以前高盛仅以资本进入海王不同,它是国外零售巨头全面进入中国连锁药店的开端,是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并购事件,标志着国外资本正式进入中国医药零售市场。中国医药零售市场优越的表现不断吸着引国外医药零售巨头的关注,OTC市场将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中国医药市场早已开放,经过国家宏观调控的梳理,尽管中国医药尚未分家,医药零售环境不如国外,但医药零售市场逐渐突破1000亿元规模指日可待,外资进入中国医药零售行业势不可挡。如何与规范的世界医药零售巨头合作,雨量共舞将成为中国医药企业新的课题。

舒普玛的药妆定位,也将对中国连锁药店药妆化具有推动与促进意义。舒普玛的成功与否对外资连锁药店进入中国的速度信心也有一定影响。

3、偏远农村设立药柜

2006年5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农村偏远地区药柜设置规定(试行)》,此举将极大地改善偏远地区农民的用药状况。规定明确了药柜设置范围、经营的药品品种、设置条件等。药柜是指以保证村民用药安全、及时、方便为宗旨,由有配送能力的药品批发企业、零售连锁企业及设在乡镇的药品零售企业,作为药品经营活动的延伸,在村设置的药品销售点。药柜经营的品种原则上限于非处方药。药品必须由药品经营企业统一配送,药柜经营人员不得自主进货。对设置药柜的条件,规定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界定:一是具有保证所经营药品质量的规章制度;二是药柜经营人员必须具有初中以上(含初中)文化程度,经上岗培训考核合格,健康状况符合经营药品的有关要求;三是药柜放置及拆零销售设备清洁卫生,外用、内服药相对分开,不得将药柜与有毒、有污染的物质设置在同一场所内;四是具有保证所陈列药品质量的相应条件和措施。

属于国家解决农村用药问题的政府宏观调控。是政府试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此举将扩大第三终端药店领域的市场规模。在没有卫生医疗机构及零售药店的偏远农村,农民在家门口就将用上安全、经济的药品。对于普药尤其是品牌好、质量佳、价格便宜的普药这是一个上量的机会。做好工艺质量的保障同时,向政府提出合理的用药建议,即可扩大市场规模,同时该细分领域具有排他性,同类样品不会超过两种。

4、药房托管

“药房托管”是指在《药品管理法》规定的药品使用单位的权利、义务、责任等不变的前提下,将医疗单位药学部门负责的药事管理中的药品供应及调剂工作,通过公开招投标,与药品经营企业签订契约,委托企业法人运作。2006年2月,由南京市纪委牵头,开始运作药房托管。4月中旬,南京市政府部门提出将在全市13个区近200家二级、一级医院药房推广托管计划。稍后,启动医院药房招标,有30多家医药商业企业参与竞争。至10月份,已经推出数十家医院药房托管,其中南京医药在竞标中拿到了93%的医院药房托管权。

此后武汉新成立的社区医院也实施了药房托管。

药房托管只是医药改革过程中的一个插曲,是连锁药店实现突围的友谊探索,药店托管小医诊所药房,还需要国家在没有系统的医疗改革办法与之配套,尤其是,社区卫生中心实行零差率销售,使得药店托管药房成为可能,因为这样社区卫生中心就没有动力去办药房。

各地区的药房托管改革对地区的医药行业是一个振荡,但作为商家,商业利益是首选的,只有药物的销售量上去,提高药物的销售量,医生的支持又必不可少,医药企业又和医生站到一条战线上了。

托管药房实质上医药分家的尝试,也是利益的创新分配,因此运作起来肯定有摩擦。

5、“店中店”成为标准模式

深圳中联大药房先后与沃尔玛和家乐福大型超市签订“全国范围内的合作协议”,其中与沃尔玛的合作还是原国家经贸委的对外合作项目。中联大药房的“店中店”策略成功导致各家连锁药店纷纷与各大型超市签订合作协议,以分得超市细分市场。一致连锁进入百佳超市,广州金康进入其它的购物中心,屈臣氏大都在各种商城之中等等,“店中店”经营模式已经成为中国连锁药店的一种经营标准。

连锁药店经营管理的变革事件。药店不断向快速消费品经营场所靠拢,争取更多的客流量以增加销售额和利润额。规模偏小的连锁药店,单个门店的集客效应非常有限,结果就需要进入商超来解决客流量问题。

店中店在国外早已是一种标准经营模式,在国内刚刚起步,随着各家连锁药店的尝试和改革,已经摸索出自己的经营方法。事实上,每一个连锁药店都应该采取精细营销的策略,选址在超市的药店所经营的药品品类与经营在社区的药店则有所区别,经营的侧重点也不同,如时尚类的健康产品就是店中店的特点。分析超市人群,根据超市人群指定营销策略和战术是店中店成长的基础。

6、亿元俱乐部形成

2006年3月,中国药店杂志公布2005年度中国连锁药店百强榜。中国连锁药店销售额百强的市场容量在2005年继续大幅扩张到3442422.1047万元,涨幅为48.15%。2006年销售额排行榜百强的进入门槛从1440万元骤升至8219.25万元。同时,50强的“标的”从11809万元(无锡山禾集团健康参药连锁有限公司)涨至20022万元(苏州礼安医药连锁总店有限公司);30强则从20502万元(山东新华鲁抗药业零售连锁有限公司)涨至33032万元(重庆时珍阁大药房连锁有限责任公司);10强则从58000万元(深圳市中联大药房有限公司)涨至96100万元(湖南芝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增量38100万元。中国连锁药店从此进入亿元俱乐部时代。

说明连锁药店行业集中度在快速提升,尽管这是非官方的统计数据事件,但在业内也颇具影响,说明中国药品零售业态的高速成长,也预示着很快就会有产业资本进入行业洗牌。

中国OTC市场快速成长,连锁药店逐渐成熟,拥有了更强的话语权,对于拟在连锁业态进行投资的新进者将面临众强的强势竞争。然而,采取并购的方式,直接将百强中的连锁企业收为己有是一种最快的投资方式,贵州一树、长沙金沙大药房、三九连锁被收购事件已经成为经典案例。药品零售企业需要考虑,一方面增强自身的营运水平争取做大做强,另外一方面就是找一个好买家卖一个好价钱。

对于生产商来说,百强和连锁药店越来越强的消息,不是什么利好消息,因为终端压榨尚有利润将随着终端的越来越强大成为必然。

7、药妆店成气候

台湾药妆店巨头康是美,香港药妆店巨头屈臣氏、万宁,国际药妆店巨头舒普玛,以及本土企业杭州武林药妆店均在2006年扩张,台湾康是美药妆店进入大陆,《中国药店》和PTO都在组织会议研讨药妆店,都标志着作为一种药店经营业态基本得到业内认可。并逐步发展壮大。

是连锁药店为了求得客流量和客单价而采取的自救的改革事件。国家大力弘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同时加大处方药销售的限制,导致药店总体销售额下滑,药妆店将是药店自救的一种姿态和变革尝试。

全球药物化妆品的年销售额已超过100亿美元。中国化妆品市场每年正以13%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2008年销售额可达800亿元人民币。作为经营健康产品的药店自然将“促进美丽”这一特殊健康产品纳入经营范围。中国的药妆店基本属于探索期的末期,随着观念的转变,药妆店将成为零售业态的一种标准经营模式。

药妆店的兴起是经济发展一定程度必然现象,预示这新的消防群体和消费的模式的出现。

8、医药行业并购事件:三九,荆沙大药方被卖

2006年8月,三九集团宣布将拍卖旗下的1000余家三九连锁药店,三九集团曾经花大力气用6个多亿经营的1000多家药店将整体“打包”出售,仅仅开出300万元的价格,平摊下来每家售价仅3000元。这次事件是人们较为关注的,其它一系列医药行业资产不够事件层出不穷。

同时位于长沙的荆沙大药房被位于株州的千斤大药房收购。

这是中国经济市场化、产业集中度提高的必然举措。是中国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让步的“完美”体现。从举起“1万家”零售终端大旗到出售“1千家”零售终端,标志着中国OTC零售市场走向理性。今后数年内种类并购事件还会大规模发生。

三九连锁药店的“贱卖”给高速发展的中国OTC市场蒙上了阴影。根据《2006年上半年我国医药行业运行情况分析》,医药行业利润增速大幅下滑,主要原因是由于行业效益增长乏力、成本加大、利润大幅下滑。自药品零售市场完全放开以来,新的药品零售企业加入此行列来分食这块大蛋糕,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全面的竞争。连锁药店的运营是一门科学,缺乏合理的投资理念和运营理念,一味贪大求全,风险也随之而来。随着OTC市场终端的整合,通过规范科学的运营,零售终端达到足够强大,上游企业能够更好的利用这个平台,但利润的风向标也许会随着终端力量的增强而偏移。

事件还给欲进入医药产业的人们敲响警钟,不是谁都可以从医药领域分得一杯羹的。

9、网上药店发牌运营

京卫大药房网上药店于2005年12月29日获得由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成为国内首家获得网上药店经营许可的企业,并于2006年1月正式启动运营。北京金象大药房也拿到网上卖药的的营业执照。

标志性事件,此举标志着中国网上药品零售时代正式拉开帷幕。

由于网上药店省去了店面房租费用、货柜费用、电费等多项成本,能够出让不少利润空间给消费者,通过低价策略冲击传统药品零售业的竞争对手。但网络消费观念在国内尚未普及,网上药店尚不足以形成规模效应。

10、处方药限售,分类管理强化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凭处方销售的药品名单》,2006年1月1日起须凭处方销售的11类药品:注射剂、医疗用毒性药品、第二类精神药品、其它按兴奋剂管理的药品、精神障碍治疗药、抗病毒药、肿瘤治疗药、含麻醉药品的复方口服液、曲马多制剂、未列入非处方药目录的激素及其有关药物、未列入非处方药目录的抗菌药;药店不得经营的8类药品: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终止妊娠药品、蛋白同化制剂、肽类激素品种、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放射性药品、疫苗。

属于国家对医药行业的宏观调控行为,此举可营造一个更加安全的用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