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的思维导图范文

高中语文的思维导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的思维导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的思维导图

第1篇:高中语文的思维导图范文

一、思维导图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思维导图又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使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X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他们的想象力和空间感都有明显提高,对于课文的分析能力不断增强。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语文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从而让学生有效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思路。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前置性作业中的作用

前置性学习不等于课前预习,它在传统预习的基础上,拓展了内容,更有科学性和趣味性。前置性作业可以使学生主动学习,更有针对性地去学习课文。而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前置性作业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过程可视化。同时,方便教师在检查学生前置性作业时,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前置性作业中的运用

一般来说,前置性作业设计包括通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了解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提出疑难问题、查阅背景资料等。思维导图都可以运用到这几个部分。

1.运用于通读课文和了解文章结构中,理清文章脉络,更好地理解课文。

例如,在叙事性文章中,可以根据事情发展的六要素,分为六个一级分支,分别为: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根据课文特点,作者一般都会将笔墨放在事情的经过上,那么第二级分支则可以从“经过”这个分支上划分。这样一来,学生将通过思维导图在前置性作业中发挥的作用,对文章的整个脉络进行清晰地梳理。

2.运用于自学生字词中,可以更好地记忆生字的字形、字音,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例如,对于有些课文中需要学生认识的生字,可以根据字音来进行思维导图分析,第一级分支从声母相同的生字和整体认读音节的生字进行划分,第二级分支从声母相同的生字这一支进行分支,分为前鼻音和后鼻音这两个分支。将学生在读音上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能更准确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

对于课文中要求会写的生字,根据字形进行思维导图的分析,首先可以以结构相同的字进行第一级分支,然后根据第一级分支划分第二级分支,第二级分支分为偏旁相同的。这样对所学生字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每个生字的字形,从而识记生字。

对于词语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易掌握的词语和不易掌握的词语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支,把不易掌握的词语进行再分析、再记忆。

3.运用于查阅背景资料中,学生能更好地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例如,以“我了解的作者”作为中心,将作者的姓名、所处时代、主要代表作、读者对他的评价这四个板块作为第一级分支,第二支分支则从第一支分支中的“所处时代”进行分支,分为创作背景和作者情感这两个二级分支。使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课文,理解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情。

4.运用于提出疑难问题中,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把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作为第一级分支。在课堂的学习中,不断地跟随老师的授课进行一级一级的解析,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前置性作业中运用所要注意的事项

1.根据课文的类型选择使用,例如抒情散文,在梳理文章脉络时就不太适宜使用思维导图。

2.教师在检查前置性作业中的思维导图,应当允许学生进行多样性思考,唯有多样,才能真正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

3.思维导图在前置性作业中的使用不能操之过急,要做到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使用。

4.利用思维导图、前置性作业、课堂教学、课后复习之间的关系,慢慢将思维导图贯穿于整个语文学习的过程中。

第2篇:高中语文的思维导图范文

【关键词】能力导向;高中语文;全脑教学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育者应当积极转变固有教育理念,正确界定自身的位置,逐步由课堂核心人物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让学生能够以受教育主体的身份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以能力导向为依托,切实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也就是说,应当将现有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学―导”的模式,并依托于全脑教学法,不断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升高中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

一、全脑教学法概述

根据美国佩里教授的割裂脑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大脑确实具备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性。以此为基础,可以得出人体的左右脑具备两个相对独立的意识活动区,其中左脑为理性脑,而右脑为感性脑。而在传统教学理念下,高中语文的教学多采用让学生反复背诵理解文章内容含义的方法,而这一情况下大多只会调动人体的表层大脑,虽然能够打开由大脑表层到深层的记忆回路,但由于多只是发生在表层大脑中,所以难以形成长期记忆,自然也就不用说永久性记忆了。而当深层次记忆与右脑形成回路时,就能够以建立优质记忆连接的方式,提高记忆的效率。而能力导向下的全脑教学法则是基于这一理论基础而衍伸出的,主要依托于对受教育者右脑的开发,不断挖掘其潜力。所以说,在高中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该积极转变自身与学生的左脑思维模式,促使右脑参与到思考过程中来,继而以全脑协调思维的方式,提高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成效。

二、基于能力导向的高中语文全脑教学法应用策略

(一)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加强语文能力拓展训练

为切实落实以能力为导向的全脑教学法,教育者首先应该转变固有的教学模式,结合教材内容合理拟定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教育者需要在充分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之上,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处理,进而按照其中所涵盖的知识点设置相应的能力导向主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该结合每一模块的内容大纲,点出相应的主体,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具体方向,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学思维混乱而导致的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不明确问题。另外为调动学生的右脑思维,教育者还应该提供相应的发散性拓展训练类题目,结合教学重心安排语文训练项目,以此通过实践训练的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

(二)结合完成教学目标,加强能力巩固训练

在拟定教学目标之后,教育者需要及时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并且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确保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能够紧密围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的目标来开展,以此全面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成效。对此,教育者必须合理处理好导向与生成的之间的联系,必须确保课堂教学活动能够根据预设的目标有效开展。另外,教育者还应该借助于问题教学教学法与合作学习法,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置具有一定难度梯度的语文问题,切实培养其思维能力。其次,还应该将学生合理设置为多个小组,让学生于组内讨论所设置的问题,发挥出集体思考的作用,并以相互促进的方式确保学生各项感官能够高度投入到问题思考过程中来,进而再通过教育者系统的引导实现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初步巩固。此外,教育者还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与多元化需求设置相应的课后练习题目,并对其完成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以此为后期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参考。

(三)借助信息化教学资源,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通常来说,传统语文课堂普遍存在学生兴趣缺乏的现实问题。基于现代教育理论,教育者应该依托于当下的信息化教育背景,充分挖掘信息化教育素材,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注入全新的生机。教育者可以利用网络课件、视频等资源,在结合学生个体化差异及其多元化需求的基础之上,对现有网络资源进行优化处理。同时还可以基于教材内容播放相应的视频、音频等,将学生的思维导入课堂情景之中,以此调动学生的主观思维。另外,还可以依托于思维导图的方式,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列出相应的主体思维框架,并将其呈现给学生。在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了解教学内容之后,根据所拟定的思维导图进行内容的填充,以此实现对学生思维体系的全面巩固,进一步拓展其语文思维能力。

(四)优化教学评价方式,提高评估效率

在开展教学评价时,应该从多方面入手,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效果,实现对教学成效的系统评估,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教学模式的二次优化。教育者首先应该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系统分析,可参照高校点名的方式,对学生回答问题及讨论情况等进行记录,以数据的方式切实反应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其次,还应该利用好教学测试结果所反应出的信息,以能力提高水平为变量,加强对W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增量为主要参照,切实落实对教学成效的评定。其次,教育者还需要根据教学评估结果,反思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不断优化教学模式,以此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基于能力导向目标,教育者可以依托于全脑教学法相关理论,从调动学生的主观动能与思维能力入手,让学生能够以受教育主体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

【参考文献】

第3篇:高中语文的思维导图范文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导学案 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058-02

导学案是以新课改为指导,以新课改教材为依据、素质教育为目标编写的,经过教师集体研讨、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等过程指定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检测优化的学习方案,是有效实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助推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文本、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深入对话教学,而实现这一深入的对话的桥梁便是导学案。那么如何使用导学案才能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更为有效?本文探索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学案的运用策略。

一、纵观全局,重组教材

关于导学案设计使用的调查中,“教师设计导学案关注的内容”这一题的选项之一“构建知识的网络”的调查数据是62%,可见,导学案设计使用时要注意有效使用和开发教材,构建知识的网络。高中语文人教版新教材内容丰富,材料新颖,有必修和选修两个模块。上课时不能面面俱到,因此使用导学案就应该整体把握教材体系,从教材和知识体系全局把握教材体系,宏观掌握初高中教材的衔接规律,领会必修和选修两个模块的编写意图和原则,找到二者之间的整合点,制订科学合理有效的学期教学计划,做到不仅不偏指一方而且也不面面俱到,形成专题化,这样才能成功地避开对阅读教学的随意和无序,减低耗费,更可以解决老师变动而导致教学脱节。例如,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是古代散文,必修本中专题是“古代文化常识”、“文言词语和句式”,选修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有“古代散文欣赏”这一部分,我们在使用导学案时应该站在全局高度,将这三个部分加以重组、整合,系统地有目的地训练学生阅读古代文言文的技能,让相关零散化知识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整体的认识,形成阅读古文的系列,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当前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文章内容丰富多彩,不可能全部纳入课堂教学,无需每文必教,因此教师在系统教学前可以根据学情进行二次开发,力求如民所说的“围绕教学目标处理教材,针对语文特点用活教材,厚积薄发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整合教学。比如,先借助《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让学生了解散文的演变历程、不同的类别等知识,然后打破原有的教材的编排和限制,按照一定的标准重构专题。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散文之部授课时可以把三篇文章《种树郭橐驼传》《方山子传》《项羽之死》重组一个人物传记欣赏的专题,以欣赏人物传记作为基础,对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点。

二、问题设计,层次精当

关于导学案设计使用的调查发现,79%的老师认为导学案设计的核心是问题设计,在实践操作中尤其应重视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

合作探究的问题要围绕重难点设置,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如果设计的问题太简单,那么就没有合作探究的必要,只是白白地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教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提出这样一个合作探究的问题:“梁任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关注,他们积极划出描写梁启超演讲的风采并让作者终生难忘的语句,还做了批注。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文本的重难点。

同一个年级、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基础和水平都会不同,因此,导学案在具体使用时要根据本校、本班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的问题、制定的教学目标、安排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策略要有层次性和梯度,既不能一味拔高,使较差的学生望而生畏,也不能随意降低,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启迪和帮助。例如:在《归去来兮辞》的导学案中,何星漫老师把诗歌的诗眼“归”字理解分拆成为四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后如何?以上小问题有梯度地把“如何理解诗眼‘归’字”这个大问题化解了,促进了学生积极地思考,有效地解决了这首诗歌的重点难点。又如《烛之武退秦师》的重点之一是“之”的用法,在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对于“之”的用法设计为:(1)以下“之”的用法是否相同?A.辍耕之垄上;B.是寡人之过也;C.子犯请击之;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2)理解以上“之”的含义。(3)根据“之”的位置总结“之”的用法。

前面的两个问题难度不大,学生能回答,这也是对第三个问题的铺垫。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之”的用法。

值得一提的是,练习题的选择使用也要注意层次性,不管完成得出色还是有差错,重要的是学生是否认真做,一步一个脚印稳步提高。因此,导学案在具体使用时,问题和练习题不能肤浅,要有可探究性、层次性,要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学生应顺着教师搭建的梯子,跳一跳便可以摘到“桃子”。

三、疑难重点,展示交流

在导学案设计使用的调查问卷的数据中,教师提倡的学习方式具体是:合作学习的比例是54%、探究式学习是38%。合作探究是上课的主要学习方式,那么合作后的展示环节就很重要了,教师们都提出了自己看法。教师在导学案中预设展示交流的内容和方法时应注意:

1.展示交流什么。对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展示不是说对所有的合作探究的问题都展示交流,展示要展示在疑难处,展示在重点处,同时,教师在合作探究时要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哪些问题是大多数学生比较困惑的,这些困惑的地方就要展示。

2.怎样展示。对学生的展示要提出三个要求并且持之以恒地培养,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这三个问题是:展示时大声说了吗?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了吗?大家听懂了吗?要时时用这三个要求检验展示的效果,否则就会影响课堂学习的效果。

3.要统筹安排展示的时间。不同的问题分组展示可以节约时间,相同的问题同时展示最多不要超过三组,一般以一两组为宜。在人教课标版高一必修《小狗包弟》的教学时,本校一位教师在合作探究“我眼中的‘’”这个环节的展示时,安排了两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学生经过充分准备后,上台大声地说:“我是第四小组的何××,下面由我来汇报我们小组的研究成果。”发言后其他小组一两个代表进行了点评。

四、教学目标,锁定实用

在导学案设计使用的调查问卷的数据中,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的呈现所占比例是教师设计导学案关注内容的85%。可见,教师高度重视设定阅读文本的具体教学目标和总结方法技能。设定教学目标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和普遍性,要能启发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进行文本的阅读,从而突出阅读的实用性;另一方面不可只追求情感和审美体验,忽视语文的基本功训练。导学案应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以课本为例子,对阅读文本进行处理时要大胆取舍,遵循语言规律,突出教学目标的实用性,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注意方法技能的总结,一课一得,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例如,《游褒禅山记》导学案主要是两个教学目标:一是探究“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见焉”一句蕴含的哲理;二是名词动词活用的规律,虚词“其”的用法和意义。其他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可以简略,保证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总之,导学案操作运用好坏直接影响着高中语文阅读文本的效率的高低,让我们多关注多研究导学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的细节问题、策略问题,让高中语文课堂的阅读成功地实现文本、教师和学生的深入对话,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重构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6

[2]郭思乐.以生为本的教学观:教皈依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

[3]辉.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J].教育科学论坛,2010(10)

第4篇:高中语文的思维导图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语文 高效课堂

现行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一、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是整合高中语文的历史必然

语文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它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高中语文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这一目标,传统的“填鸭式”“硬灌式”教学已不适应语文教学发展的要求,也与社会发展相脱节。按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要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但传统的教法: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少了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学得被动,对语文学习缺乏创新精神。现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老师主要是“导”,以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而语文课程的革新与现代化,必须要求相应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也现代化、科学化,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科技,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选无疑的。因为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学生能更好地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更贴近,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如语文口语训练,高中语文课本的每一单元都设有口语练习。就拿演讲训练来说吧,听名人的演讲,用传统的工具,学生只能听到演讲者的声音,是种远听而不可近视的感觉,不能激发学生较浓厚的兴趣。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后,学生除了听到演讲者的声音外,还能看到演讲者的动作、神态和表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受到感染,从而激发内心对演讲的兴趣和欲望,达到主动训练的目的。所以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是整合高中语文学的历史必然!

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在高中教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腾王阁序》、《阿房宫赋》、唐诗、宋词、元曲、《荷塘月色》、《再别康桥》、《世界最美的坟墓》、《断臂的维纳斯》等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提高呢?学习语文的兴趣怎么会不大增呢?孔于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

这点在讲唐诗宋词时就很明显,唐诗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但毕竟是年代久远的东西,学生较难深刻地领会诗词的意境美和把握诗人的写作风格,如果以信息技术作工具就不同了。如讲教杜甫诗歌时,我就利用了多媒体和网络,因为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情感的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所以在讲课前做了个关于杜甫生平和思想的课件,通过音乐和画面让学生像看电视一样从感观上的听、看来感受杜甫的生平,了解杜甫的思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再通过画面想像: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会是如何呢?在回答问题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引导学生自动、自主地学习,之后,经过讨论,整理资料,然后对照作品,通过理性分析,更深刻地领会杜甫诗歌的思想风格。这样由感性到理性,一方面使学生得到情感的感悟和熏陶,并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对杜甫这一诗人和他的作品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搜集材料,分析资料的实践能力,也实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老师在教学中“导”的地位。

三、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教师主导性的关系

第5篇:高中语文的思维导图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266-01

中国古典诗词不但有助于人们智慧的启迪,而且有助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和形成。因此,其堪称我们华夏民族宝贵而灿烂的文化遗产。而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尽到将这份无价的文化遗产传承给学生的义务。这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学生素质方面皆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利用朗读,让学生初步体会诗词意蕴

较于其他文体,古典诗词总是彰显出一种声律和谐,节奏感强的音乐特性。是以,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 “朗读”的手段提升教学质量。一方面,在正式授课之前,首先让学生对诗词进行自由朗读,同时引导他们查阅相关的工具书并结合课本上的注释,找出文中关键的、生僻的字、词的准确读音,还要将自己朗读过程中发现的疑难点作出标注,从而使学生对诗词的内涵和韵味有个初步体会。继而,教师亲自展开诵读示范,使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对诗词的情感脉络和节奏韵律留有一定的印象。在这个阶段,教师还应当为学生在自由朗读时标注出来的疑难困惑给予恰当答复。最后,让全体学生齐声朗读,期间,要求学生尽量做到字正腔圆,情感充沛以品味诗词个中意味。另一方面,在正式进入诗词文本的讲解时,教师要做到将“读”之一字贯穿于语文诗词教学课堂的整个过程。例如,在对某一重点诗句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亲自朗诵或是让学生先“阅读”一遍,以此来实现课堂教学的链接和过渡,也让学生能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得以预先感知。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朗读”仅仅是众多教学环节中的一个方面,而为了进一步推进高中语文诗词课程有效教学,教师应当将其与写、说等其他教学环节联结起来,综合运用。

二、讲述诗词创作背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诗词

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古诗词课程教学时,必须要向学生分析诗人(词人)的自身经历和社会背景,以使他们能够更透彻的把握诗词真正的思想内涵。可以说,知人论世,其实是一面透视某一特定时代的镜子,亦是能够令人在进行诗词赏析时深入诗人(词人)心灵家园的桥梁与纽带。若是运用得当,则能够使得学生在进入诗词赏析之前就可以拥有预先感知,并获得一定的审美期待,从而更好地分析和理解诗词的内在意义。

三、从语言和意象的角度,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诗词内涵

古诗词语言凝练,音韵和谐,是一种极其优美的文体。其每一句话甚至是每一个字都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因此,古诗词的字数一般极少,但却往往是字字珠玑,通常仅需一个字就可以给予读者深远而丰富的意蕴。正因为如此,古诗词才能够运用有限的字词,表达无限的情感。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词内涵,就必须要引导学生慢慢品读、体味古诗词语言的独特魅力,尤其是要教导学生如何抓住诗(词)眼,即一首古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因为通常诗(词)眼是一首诗或一首词的灵魂所在,也是整首诗词的核心思想凝结点,找准诗(词)眼,对我们理解诗词本意,把握诗词思想内涵具有极大帮助

此外,在进行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时,教师还应注意教导学生如何找出诗词的意象,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体悟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一般而言,诗词的意象可以是景物,亦可以是人,但大多皆为名词,这些意象最为突出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奠定诗词的感情基调。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抓住诗词意象,便可加深他们对诗词的理解。

四、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古诗词一种独特的魅力,在教学中,如果能够让学生进入到诗词的意境中,那么,教学就走向了成功。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得出,通过创设情景这一方式可以快速有效地将学生引进诗词的意境。具体的实施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一,可以在诗词课堂上播放音乐以渲染氛围,引领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当中。音乐不仅能够渲染氛,还能够刺激人的听觉感官,促进情绪的调动和激情的激发。是以,在音乐环境中,学生往往能获取更多感情上的启发。其二,利用图画进行情境创设,引领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当中。古诗词好比一幅幅充满水墨意蕴的中国传统画卷,诗中有画,画中藏诗,因此,教师在对诗词展开讲述时,可以让学生一边品读,一边回味,同时,让他们缓缓合眸发挥想象,然后慢慢在脑海中营造一幅美妙的画卷,从而自然而然地踏入诗词那美妙的意境中。当然,这种画卷是基于想象的虚幻图画。事实上,在创设情境所需的图画也可以是实物的。

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并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

在对高中生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抒发自己的见解,并提供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思考。一般而言,读者的理解和感悟一般都是因人而异的,而读者所处的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也会对它们造成一定的影响。加之,文学本身就存在着不确定性。

第6篇:高中语文的思维导图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信息技术 整合

一、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然性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这一目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语文教学发展的要求,也与社会发展相脱节。按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要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但传统的教法: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少了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学得被动,对语文学习缺乏创新精神。现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老师主要是“导”,以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而语文课程的革新与现代化,必须要求相应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也现代化、科学化,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科技,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选无疑的。

因为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学生能更好地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更贴近,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如语文口语训练,高中语文课本的每一单元都设有口语练习。就拿演讲训练来说吧,听名人的演讲,用传统的工具,学生只能听到演讲者的声音,是种远听而不可近视的感觉,不能引发学生较浓厚的兴趣。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就不同了,学生除了听到演讲者的声音外,还能看到演讲者的动作、神态和表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受到感染,从而激发内心对演讲的兴趣和欲望,达到主动训练的目的。所以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的整合是势在必行的!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内容和意义。

信息技术和高中语文的整合,可以从两方面探讨:

1、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和学科相融,就如传统的“粉笔+黑板”,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

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教学中与语文整合,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如学习《神奇的极光》一课,对什么是极光,极光的形、色如何,只看文字,显得有点枯燥无味,印象也不能深刻。这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播放极光的影像,让学生直接观看极光的形、色及极光发生的过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探讨极光发生的原理,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课文。而网络的运用,可拓宽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唾手可得自己想要的材料。如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思想等,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及审美能力。

在高中教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腾王阁序》、《阿房宫赋》、唐诗、宋词、元曲、《荷塘月色》、《再别康桥》、《世界最美的坟墓》、《断臂的维纳斯》等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提高呢?学习语文的兴趣怎么会不大增呢?

这点在讲唐诗宋词时就很明显,唐诗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但毕竟是年代久远的东西,学生较难深刻地领会诗词的意境美和把握诗人的写作风格,如果以信息技术作工具就不同了。如讲教杜甫诗歌时,我就利用了多媒体和网络,因为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情感的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所以在讲课前做了个关于杜甫生平和思想的课件,通过音乐和画面让学生像看电视一样从感观上的听、看来感受杜甫的生平,了解杜甫的思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再通过画面想像: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会是如何呢?在回答问题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引导学生自动、自主地学习,之后,经过讨论,整理资料,然后对照作品,通过理性分析,更深刻地领会杜甫诗歌的思想风格。这样由感性到理性,一方面使学生得到情感的感悟和熏陶,并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对杜甫这一诗人和他的作品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搜集材料,分析资料的实践能力,也实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老师在教学中“导”的地位。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不仅是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更新,更是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改革,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另一方面,即信息技术作为教本的辅助内容与课本内容相融,扩大课本知识的外延。

传统的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虽然也会涉及到课外知识,但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引导学生学的知识很有限。

第7篇:高中语文的思维导图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信息技术

一、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初探

(一)、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然性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这一目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语文教学发展的要求,也与社会发展相脱节。按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要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但传统的教法: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少了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学得被动,对语文学习缺乏创新精神。现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老师主要是“导”,以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而语文课程的革新与现代化,必须要求相应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也现代化、科学化,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科技,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选无疑的。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内容和意义。

信息技术和高中语文的整合,可以从两方面探讨:

1、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和学科相融,就如传统的“粉笔+黑板”,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

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教学中与语文整合,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在高中教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腾王阁序》、《阿房宫赋》、唐诗、宋词、元曲、《荷塘月色》、《再别康桥》、《世界最美的坟墓》、《断臂的维纳斯》等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提高呢?学习语文的兴趣怎么会不大增呢?

这点在讲唐诗宋词时就很明显,唐诗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但毕竟是年代久远的东西,学生较难深刻地领会诗词的意境美和把握诗人的写作风格,如果以信息技术作工具就不同了。如讲教杜甫诗歌时,我就利用了多媒体和网络,因为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情感的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所以在讲课前做了个关于杜甫生平和思想的课件,通过音乐和画面让学生像看电视一样从感观上的听、看来感受杜甫的生平,了解杜甫的思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再通过画面想像: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会是如何呢?在回答问题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引导学生自动、自主地学习,之后,经过讨论,整理资料,然后对照作品,通过理性分析,更深刻地领会杜甫诗歌的思想风格。这样由感性到理性,一方面使学生得到情感的感悟和熏陶,并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对杜甫这一诗人和他的作品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搜集材料,分析资料的实践能力,也实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老师在教学中“导”的地位。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不仅是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更新,更是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改革,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另一方面,即信息技术作为教本的辅助内容与课本内容相融,扩大课本知识的外延。

传统的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虽然也会涉及到课外知识,但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引导学生学的课外知识很有限。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后就不同了,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的知识有如海洋般的深遂宽广,与语文学科整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学习语文。如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方面,效果尤为显著。在互联网里,有很多关于写作理论、技巧的文章和众多例文评点,作文课上,老师可以用此来指导学生写作,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眼界开阔了,积累的素材也多了,这就为写作积聚了基础,有利于学生创作,特别是构思、立意方面的创新。并且,学生还可在互联网中搜集更多例文和评论,广泛地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这点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另外,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到论坛中,让更多的人来评点,给意见,从中得到更好的提议,来提高写作水平。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将给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8篇:高中语文的思维导图范文

信息技术是教学多要素、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科学化、艺术化、民主化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又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是实现教学科学的艺术化和教学艺术的科学化的完美融合。

一、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初探

(一)、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然性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这一目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语文教学发展的要求,也与社会发展相脱节。按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要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但传统的教法: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少了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学得被动,对语文学习缺乏创新精神。现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老师主要是“导”,以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而语文课程的革新与现代化,必须要求相应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也现代化、科学化,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科技,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选无疑的。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内容和意义。

信息技术和高中语文的整合,可以从两方面探讨:

1、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和学科相融,就如传统的“粉笔+黑板”,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

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教学中与语文整合,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在高中教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腾王阁序》、《阿房宫赋》、唐诗、宋词、元曲、《荷塘月色》、《再别康桥》、《世界最美的坟墓》、《断臂的维纳斯》等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提高呢?学习语文的兴趣怎么会不大增呢?

这点在讲唐诗宋词时就很明显,唐诗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但毕竟是年代久远的东西,学生较难深刻地领会诗词的意境美和把握诗人的写作风格,如果以信息技术作工具就不同了。如讲教杜甫诗歌时,我就利用了多媒体和网络,因为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情感的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所以在讲课前做了个关于杜甫生平和思想的课件,通过音乐和画面让学生像看电视一样从感观上的听、看来感受杜甫的生平,了解杜甫的思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再通过画面想像: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会是如何呢?在回答问题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引导学生自动、自主地学习,之后,经过讨论,整理资料,然后对照作品,通过理性分析,更深刻地领会杜甫诗歌的思想风格。这样由感性到理性,一方面使学生得到情感的感悟和熏陶,并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对杜甫这一诗人和他的作品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搜集材料,分析资料的实践能力,也实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老师在教学中“导”的地位。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不仅是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更新,更是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改革,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另一方面,即信息技术作为教本的辅助内容与课本内容相融,扩大课本知识的外延。

传统的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虽然也会涉及到课外知识,但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引导学生学的课外知识很有限。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后就不同了,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的知识有如海洋般的深遂宽广,与语文学科整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学习语文。如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方面,效果尤为显著。在互联网里,有很多关于写作理论、技巧的文章和众多例文评点,作文课上,老师可以用此来指导学生写作,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眼界开阔了,积累的素材也多了,这就为写作积聚了基础,有利于学生创作,特别是构思、立意方面的创新。并且,学生还可在互联网中搜集更多例文和评论,广泛地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这点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另外,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到论坛中,让更多的人来评点,给意见,从中得到更好的提议,来提高写作水平。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将给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9篇:高中语文的思维导图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研究与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132-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纵深推进。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也随之不断的更新;同时,新旧教学理念的冲撞、不同教学方式的交织,以及教师自身履职能力和教学要求的矛盾等,构成了复杂的高中语文教学环境。面对全新的教育形势,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需要重新定位老师角色,建立一种平等合作、对话理解的师生关系。积极探索、研究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给高中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以全面提升当前的语文教学成效。笔者在新课标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对此感受颇深,认为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应当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与尝试。

一、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角色转变不可忽视

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该被师生互教互学所代替。教师不应该是单纯传授知识的人,应该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引导者。教,是为了不教。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变化递增快,教师想在几年时间里把“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也没有这个必要。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早已多样化,有些知识学生可能还比老师懂得多、懂得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是说,将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学习方法的人么?因此,新课程呼唤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成为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形成的 引导者。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促进学生的“学”上,以实现“不教”为目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做个积极地旁观者,直接参与学生学习,但参与却不是干涉。所谓旁观者清,教师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引导,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气氛,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处理好课堂上“活”而“不乱”的关系。另外,教师应是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潜移默化者。有人说:一个人在青少年求学时,没有遇上一个他心目中的好老师,那么他就是一个潜在的犯罪分子,如果他遇上心目中的好老师,那么他即使坏也坏不到哪里。我们应信任学生,赏识学生,要关心学生,呵护他们的心灵。 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园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信息时代的知识变化是日新月异的,因此教学重在教学生如何学,而并非是学习到了多少东西。掌握学习的思想和方法才能让学生真正找到海洋中的指明灯。因此,现代的教学理念就是教会学生自主探究、掌握思想方法、最终总结归纳出结论,这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改变过去死记硬背、题海训练战术的教育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发展要求。新课改下的教育需要倡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通过自己实践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实践合作是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自行学习一些他们能够掌握的知识点,对于学生有疑问的地方,应给尽可能的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去引导,给予学生迸发思维火花的机会。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培养团队精神。强调学生的沉浸、体验、感悟、思辩,强调自主“习得”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学习能力,掌握思维方式,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遇到一些问题时便可以迎刃而解了。

三、关注学生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新课标强调每一位学生都应该获得应有的学习机会,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存在学习基础与认知能力上的差异,采取因人而异、因需而导、因材施教等有效措施,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开展分层施教,使全体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发展、提高。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统筹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课堂提问设计上既要有拓展性较强的问题,也要有难度一般、基础性的问题,既要考虑优等生的认知能力,也要兼顾后进生的学习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实际,尽量兼顾更多的学生,在开展分组探究时注重优秀、中等、一般合理搭配,课堂提问时向优秀生提问一些难度较大的思考题,并要求他们讲述自己的思考过程,供其他学生借鉴。对于优秀生,可以在课堂作业以外专门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练习,防止他们在学习中出现“吃不饱”的现象,学困生则注重基础知识训练。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因生夯实语文基础,注重课本知识理解与语言文字基本运用,对中等以上学生强调灵活运用与深入理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四、注重整合课内课外资源

高中生的学习生活时间紧、节奏快,高中语文教学课时也是固定的,要想有效提升教学成效,教师应当具备资源整合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对课内课外资源进行充分的分析、筛选、整合并加以运用,使之更加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成效提升。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外阅读以及主题读写活动的作用,让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积累文学底蕴,掌握写作技巧,提升学习成效。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借助于课外各种专题活动、兴趣小组,强化对语文课堂教学成效的巩固,如组建古诗词研究小组、文学社团等等,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载体里面得到长足地发展,尤其是要结合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改进。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获得大量写作素材,以促进写作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