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复杂记叙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初步设想
按照人民中学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之一《写作》的总体要求, 高一的写作任务核心是复杂记叙文之叙事能力的养成。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我们将复杂记叙文的叙事能力的养成细化为:1、叙事的隐显2、叙事的曲折3、叙事的呼应4、叙事的错综5、叙事与描写6、视角与人称。
高中记叙文低幼化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为了有别于初中记叙文教学,所以,高一记叙文教学准备研究复杂的记叙文。高一下学期着重研究叙事能力的养成。
所谓复杂的记叙文,即在一个貌似简单的故事中,还隐藏或暗示着若干个故事和其他丰富的内容,这些东西需要通过文中的蛛丝马迹,借助读者的想象得以呈现。这些隐藏的故事和内容对丰富文章内容、扩展文章背景、深化文章意义、增添文章魅力都有作用。总之,使文章充满张力。
叙事的隐现,就是指作文既要写一个完整的故事,但这个故事要包含更多的内容,也就是要符合“冰山原则”,没有直接说出来的要比说出来的多得多。
叙事的曲折,是指叙事要注意悬念、转折、发现、摇摆,甚至峰回路转,出人意表。
叙事的呼应,就是指在结构上要注意伏线、照应,在文章的适当部位点染、暗示。
叙事的错综,既是指明暗的线索交杂、故事内容穿插,又是指人称变化、视角变化、语言变化等。
叙事与描写,是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怎样随文章内容和写作要求合理使用这两种表达方式是学生困惑的问题。尤其不会描写,不知道怎样与叙事结合,怎样化记叙为描写。
人称与视角,是一个比较现代的写作问题,是随现代小说而出现的新的研究方向。在高一研究这个问题,是为了引导阅读,并试图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是高中作文写作教学的与时俱进的一种考虑。
二.深入讨论
初步设想交给全组讨论,并及时收集了反馈的意见。这些意见归纳起来是:
1.高中记叙文写作最大的问题是“低幼化”。体现在选材、立意、构思、语言等各个方面,并不仅仅是叙事的技巧、叙事能力的不足。只从叙事的技巧、能力角度研究高中记叙文教学,不能解决主要问题。
2.这六个方面,涉及到写作的专门技巧,有些过于简单,比如“叙事的呼应”,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有些过于艰深,比如“叙事的隐现”和“叙事的错综”,这是很高的写作技巧,不属于高中作文教学普遍的教学要求。有些又过于超前,比如“视角与人称”,虽然教材或者课外阅读会涉及这些技巧、知识,但并不是高中作文教学能够解决的问题。
3.高一学生的生活范围小、生活阅历浅,他们的直接经验是比较有限的`,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分析、认识、表述能力有限。这样就必须强调积累间接经验,强调借助语文学习、课外阅读、校外体验、活动参与等开阔视野,增加见闻,促进思考,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作文教学。具体到这一学期的作文教学内容,就不应该局限于技巧、能力的养成,而应该在如何解决“选材低幼化、立意浅薄化、构思雷同化、表达贫乏化”上下功夫。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深化。
4.文章以内容取胜。许多短小精美的传世名作,并不是技巧有多么高超,故事有多么曲折,往往是简单的故事,平淡的故事,却有深厚的内蕴,动人的力量。而这些内蕴和力量,来自于作者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的深切的观察和感悟。如果舍弃这些重要的方面,而只研究技巧、能力,是否本末倒置?
5.高中作文教学,要紧紧抓住“深化”这一点。何谓复杂记叙文?就是在文章的任何一个方面深入下去,见人所未见,思人所未思,悟人所未悟,言人所未言,这就是复杂。与其说,高中作文要写复杂的记叙文,不如说,高中作文要写比初中深入的记叙文。所以,与其研究如何写复杂的记叙文,不如研究如何写有深度的记叙文。复杂,不如深化。
6.“低幼化”是高中生记叙文最大的问题,是学生语文素养低下的综合表现,反映了学生思维能力低下、情感感受能力贫乏、语言表达能力孱弱的现状。要正视这一现实,并着手进行研究,分步探索,分类解决。这是高中作文教学研究的牛鼻子,也是作文教学的突破口。
7.原方案的亮点是,提出了高中作文记叙文教学立足于初中作文教学的基础上怎样突出高中作文教学的特色的问题。高中作文教学不是初中作文的简单重复和反复强调,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是从一个新的视角审视学生的作文能力的养成和发展。作文能力,特别是记叙文的写作能力,不完全是一个线性正态发展的过程。作文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准确地说,作文是人的成长史,特别是心灵成熟史。只有牢牢把握人的成长这一主线,才能让高中作文教学教到学生的心里,才能让学生写出从心里流出来的故事和情感,而不是挤出来的微笑与眼泪。
三.修订更正
高一下学期作文教学研究内容(修订稿)
主旨:如何写有深度的记叙文
内容:1.烛照的目光,广阔的视野(选材)2.独到的体悟,缜密的思考(立意)3.曲径通幽处, 新奇扑面来(结构)4.你的语言, 你的味道(语言)5.弦外有声, 言外有意(隐现)6.不同的人称, 不同的视角(现代)
阐述:
1.记叙文记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习见的、日常的,并不追求险怪、诡谲。但与初中记叙文写作相比,要求将平常的故事写出独特的味道来。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材时对自己确定的写作内容,用新的目光来审视和探究,在新的视角下看看这些以前写过的生活,有了哪些新的感受、体验、觉悟。这个新的视角,就是学生的人生体验、思想进步、感情深化。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生活范围的扩大,兴趣爱好的广泛,阅读经验的累积,视野也在不断的扩展,选材的广度和自由度也在扩展。这两者的结合,就是高中作文选材上的深化。
2.同样的生活内容,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体会是有差异的。在相同的年龄阶段,每个人的体验也会有差异。作文就是要求我们把这些差异写出来。这种差异就是独特的体验。能不能体会到这些非常个人化的体验,能不能叙写出这些体验,是学生作文成败的关键。另一方面,在作文时,能否用细致生动的语言,写出自己隐约缜密的独特感受,则是更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作文指导、批改、讲评、复写等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引导和纠正。
对自己独特感受进行体验和分析的过程,其实就是立意的过程,就是决定文章立意高下的过程。对于高一记叙文的立意,相较于初中记叙文的立意,这样一个过程,就是立意的深化。
3.记叙文要求写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学生的困难在于,不清楚故事与情节的关系。往往只按照线性逻辑平铺直叙一个庸常的故事,所以表现在内容上,就是大同小异,陈陈相因。表现在情节上,就是索然无味,读头知尾。故事是按照时间顺序逐步推演的,情节则是作者写作时设计的。故事的推演是事实,不可更改。情节则可以安排、穿插、重置,可以单线发展,也可以多线并进,还可以交缠推动。所以我们无法创造故事,却可以设计、改变情节。初中作文一般只要做到故事和情节的一致,故事和情节是等同的。
在初中作文写一个完整故事的基础上,高中作文在情节上的深化,就是要在情节上学会各种叙事的技巧,比如明暗线索、倒叙、插叙、巧合、悬念、发现、转折、摇摆、隐现、人称、视角等等。
4.语言是作文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涉及的问题很多。在学生作文语言单一化、学生腔的背景下,我们只能就学生语言的个性化做一点探讨。从这个角度入手,可能比较能够改变现状。我们强调“你的语言,你的味道”,重点是“你的”。“你的”,就是要求写出你的日常语言,你的文学语言,你的个性化语言。在教学实践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造性地表达。
初中作文教学对语言的要求,主要是规范、准确,高中作文在语言上的深化,就是更强调个性,强调在个性表达的基础上,形成一点个人的味道。
四.反思检讨
如何确定高中记叙文的研究内容,如何确定高一下学期记叙文教学的重点,我们经过了一个认识的过程。从最初确定的“复杂记叙文之叙事能力的养成”,到“如何写有深度的记叙文”,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探讨、修改、确定。
“复杂记叙文之叙事能力的养成”这个主题,有其优点,它提出了“高中作文记叙文教学立足于初中作文教学的基础上,怎样突出高中作文教学的特色的问题”,明确了“高中作文教学不是初中作文的简单重复和反复强调,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是从一个新的视角审视学生的作文能力的养成和发展”的思路。但过于专门化,过于艰深,很难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有效解决。
2.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3.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4.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5.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荚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6.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重点和难点 1、从生活中学习语文;
2、学习评价作品,写作复杂记叙文,学会借景抒情。 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脑中空空、腹中空空、笔下空空的呢?究其根源,学生的基础薄弱,不善于观察生活,不懂得积累材料,懒于动笔,才写出没有思想、没有血肉的文章。针对这些现状,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积累法
学生的文学功底浅,要想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只有日积月累,才能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使他们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
1.在课堂上的积累。每当讲授优秀的文章时,好的段落要求学生背下来、写下来。例如讲授《荷塘月色》时,文中“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四周”这三段的描写素雅、朦胧,就应要求学生背下来,把好的词汇记下来,以便于借鉴。像《天山景物记》、《前赤壁赋》、《沁园春・长沙》等文章更是有许多词汇可供学生欣赏、借鉴。著名语文教研员于培忠老师说:“不肯背诵百篇典范的文章,要想在说话和写作时做到辞直义畅、奔驰放达,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背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只要日积月累,学生就以形成可观的精神财富,到了需要表达的时候,就会思路泉涌,水到渠成。
2.课前的积累。每堂课前,让学生按学号在黑板一角写一些自己喜爱的唐诗、宋词、成语、名人名言、风土人情、历史典故等,这是一笔可贵又有效的知识财富,用到学生的作文中往往可以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3.向学生推荐好的书籍。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鲁迅说:“只看一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它可以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通过阅读,学生能开阔眼界,好的词汇随时随地摘抄下来。长期积累下来,说话时可以“妙语连珠,出口成章”;写作时可以“文思泉涌,妙笔生花”。“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使其作文有血有肉、条理清晰。
二、练习法
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但如果束之高阁,积累就显得毫无意义了,只有多动笔多练习才能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作文能力的培养,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历练,历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叶圣陶先生语)。可见经常历练(多写)是使写作成功,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1.加强口头作文训练。说是写的先导和基础,从说到写是作文发展的必然过程。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作自我介绍、家庭介绍,参加班干部竞选的演讲,向用人单位毛遂自荐等由浅入深的口语训练,这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等到落实到笔头上时,学生就思如泉涌。
2.片断练习。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比如让学生观察学校的变化,班级的变化,马上付诸笔端;比如学完课文后练习续写,如《项链》学完后,让学生想象路瓦栽夫人知道项链是假的以后会怎样?这些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的作文水平在练习中会逐步提高。
3.活动有感。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中专类学校经常搞一些活动,学生是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我要求学生在每一项活动结束后都及时写出活动感想,这样学生能有感而发,而不至于空发议论。
总之,多练就是要将多读、多写结合起来。多练并不只是多动手写,还包括多读、多思、多看。我们要通过指导学生多阅读名篇佳作,多观察生活万象,多体会其中透过优美、精确的词汇所表达的情感、思想,指导学生作真实记录,对事物发表自己的见解。读多了,看多了,写多了,想多了,学生便会渐渐掌握一些技巧,悟出写作时用怎样的词语表达得更准确?用怎样的句式表达得更得体,用怎样的语言抒感才能更淋漓尽致,用怎样的语调才能更气势磅礴。有了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综观那些大作家、文学家,无不是经过大量的练、系统的练,积累了大量的词汇,拥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当代著名作家路遥,就是勤练成家的典型。他并没有读过正规的高等院校,而是在平常的生活中,多记多练多动手,通过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写下大量的体会心得,百炼成钢方为家,最终获得鲁迅文学奖。
三、分类法
我们提倡因材施教,在作文教学中也不例外,我所教的班级有对口升学班,三加二高职班和中专班,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奋斗目标也不同,因而作文教学也根据此进行分类。对口升学班的学生面临高考,作文分在语文卷中的比例较大,所以对这些学生的要求严格一些;三加二高职班是直接升大专,也必须具备相应的写作能力,但无高考的压力,要求会放低一些;中专班面临就业,没有太大的压力,所以在写作上的要求再低一些。例如同是写记叙文,对口升学班就要求复杂的记叙文,记叙三四件以上的事情,除了顺叙之外,还会用倒叙、插叙的写法;要求三加二高职班的学生能写清复杂的记叙文;要求中专班学生尽量写复杂记叙文,实在写不好,可写一至两件事的记叙文。每个班的学生情况又不一样,基础好的要求高一些,基础不好的要求简单一些,这样可让学生对写作产生一种浓厚的兴趣,爱写、乐写,而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或自暴自弃。
四、激励法
提高写作能力必须打持久战。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成功是人人所企盼的,渴望成功、获得成功和体验成功的快乐,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最佳途径之一。学生大多具有好表现的心理特征,时刻渴望得到老师肯定的评价。教师经常性的正面评价,是学生感受愉悦的根本所在,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重要环节。在学生的习作中,无论是立意或是选材或是结构,只要有一处优点,就要加以表扬,即使是某一词用得恰当,也要及时鼓励学生用得好、用得对,这样能于无形中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对于一些写得好的文章,在班级范读,让同学们在学习的同时激励互相竞赛,看谁写得好,也可把有进步的习作拿来范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写作基础不好的同学同样重视。这样全方位兼容,就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在班级形成良好的写作风尚。
五、点评法
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被纷繁复杂的外表所掩盖。文艺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生活实质的,那么要了解文章的内涵就需要通过对外部形象的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质。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比如《风景谈》一文,主题是“自然是伟大的,而人类更伟大”,这一主题通过六幅风景表现出来。如何通过阅读抓住其主旨呢?为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采取图画教学,即选其中两三处风景制成图画,只是减去原文中人物活动部分,上课时先让学生看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然后翻看原文,两相对照,找出自己描绘的风景之所以不如原文有韵味的原因,除语言不够准确精美外,主要是缺少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发现自己的描述中缺少了“人类的活动”,因而缺少了那份鲜活的神韵。这时文章的主题已揭去朦胧的面纱,显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然能概括出“自然之所以伟大,风景之所以美好,正是因为有了人类的活动”这一主题。
二、归纳概括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知识是相互联系具有共性的,运用各种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则对某种事物有了完整、准确的认识,形成规范的知识结构。这种概括能力应当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首先,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以文体组织单元,按难易排列顺序,划分系统而科学,每单元所选文章都有一定的共性,结合单元知识进行概括,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有四篇散文《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难老泉》、《我的空中楼阁》,虽然这四篇文章在时间上、地域上跨度很大,在表达方面也各具特色,但它们都紧扣题眼写景状物,《雨中登泰山》围绕一个“雨”字大作文章,《长江三峡》写出了“三峡”各自不同的特点,《难老泉》突出“难老”二字,《我的空中楼阁》抓住“空中”的特色,于是我们归纳出这一单元散文的一个特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学生会归纳出议论文“观点与材料相统一”的规律,会明确复杂记叙文“线索联缀全篇”的要求,会概括出说明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特点。
然后,对所学文章定期做整体的归纳概括,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
1 研究教学材料,明确教学层次,将提高效率落实到具体教学活动中
语文教学的层进关系如果不明显,势必导致过多的无效重复劳动。例如某种文体的文章,高一是这么教的,高二是这么教的,到了高三还是这么教,甚至不同文体的文章的教与学也沿用相同的路子和方法。没有先后差异、难易差异的语文课堂教学导致了学生无法很好地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以致许多学生直到高三还存在语文基础不牢固,缺乏起码文体意识的毛病。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做到了异中求同,同中存异。就教者而言,是有较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的。在不悖于教学大纲与教材精神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做好整体教学规划。就不同年级而言,可就考试大纲中要求学生具备的学习能力由易而难地、由低而高地落实到不同年级中进行具体化训练。如作文训练:高一则主要进行复杂记叙文训练,通过写小作文的方式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高二则主要进行论说文训练,提高学生的议论能力和谋篇布局的能力;高三则主要进行审题等综合训练。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层次清晰,那么学生学习目标也就明确,学习思路也就清晰,课堂效率也随之提高。
2 提升教学能力,努力成为新课改的优秀语文教师
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提升三种教学能力,即(1)课堂调控能力。上课是个动态的过程,“茶馆式教学”会不会太松?“三步式教学”会不会太传统死板?这都要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有时要改变既定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教学活动上。(2)信息反馈能力。课堂教学反馈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我平时及时捕捉来自于学生的各种信息,如《雷雨》等小说戏剧课教学效果好,文言文课文高深难懂,通过分析来自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发新的学习。(3)评价指引能力。评价就是对学生思维的点拨。我注意在课堂使用恰当评价对学生起到激励、引导的作用,一是语言要饱含激励,用真情真诚地评价学生;二是减少简单确定性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做到了这两点,评价的作用就能真正发挥出来了。
3 有效提问,合理解答,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教师应该在提问中总结经验,并运用好提问这一关键性的互动工具。课堂气氛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该掌控好课堂气氛。以前,经常会听到老师埋怨:“学生们太不懂事,怎么能利用上课时间睡觉呢?”相信也有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老师教学的败笔。学生们在课堂上睡觉,很大原因在于课堂气氛过于死寂,教师在机械化地授课,学生们也在机械化的听课。其实,有效的提问可以很好地调动课堂气氛。在这方面,教师应该掌握好提问的时机,最好能够在教学开始的时候就给学生们提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并且问题的设定要新颖,不枯燥,杜绝照搬教参书的问题。教师可以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最好能够与身边的实际相联系。提问最好要具有普遍性,不可只是提问那些平时学习较突出的学生,最好能够平均分配,问题的答案也不能只是拘泥于教参,这样做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扩展力,更让学生觉得老师太过古板。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先进行肯定性回答,即便学生的回答并不正确,但是也应该讲一些鼓励的话,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不要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有压力,有恐惧感。总之,提问要有启发性,有节奏感,有普遍性,并能通过提问树立学生的自信,让学生能够主动去回答问题。
4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学习时间最多、过程最长的一门学科,学生对这门学科最易满足,也最易厌倦。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
第一,循序渐进与跳跃前进的方法。学生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父母亲友的言传身教,使他们已经有了点滴语文知识,所以学生在学前已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因此,教学可以跳跃进行。另外,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的语文技能的学习,因此要循序渐进。夸美纽斯说:“一切功课都应该仔细分成阶段,务使先学的能为后学的扫清道路,给予解释。”
第二,新旧联系,温故而知新的方法。从简单到复杂,自成体系,都有一定的规律。人们要从各门知识自身的前后联系中去掌握它,要从各种能力的基本能力与复杂能力的联系中去掌握它。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文中告诫我们:“比较聪明的教师,注意系统地引导学生利用过去的功课来帮助目前的功课,并利用目前的功课加深理解已经获得的知识。”因而要树立新旧知识联系的观念,温故而知新是一种经验性的方法。
第三,精学与广学相结合的方法。“精”指“专精”,“广”指“广泛浏览”,这是古人总结的学习方法,体现出高中语文课的基础性、综合性。
讲台上,教师分秒必争地写,讲台下,学生勤勤恳恳地记,师生皆满脸疲惫,可第二天温故时教师却发现,对于前一天刚教的知识,学生已经记不全了,更有甚者还答得牛头不对马嘴。是教师教得太马虎,还是学生无心向学呢?应该都不是。绝大多数老师是敬岗爱业的,他们不缺起码的职业道德;绝大多数学生是积极进取的,他们清楚“知识是第一生产力”。无须遮掩的事实是,教师教语文用功最多,教得辛苦,然而事倍功半;学生学语文耗时最多,学得辛苦,然而收获不大。这些都是教学效率低的体现。效率观念是在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而不断被明确并作为一个时代口号提出来的,我们就正处于一个追求效率的时代,语文教学也应真正走上科学化、高效率的轨道。
一、教师应适应课改形势,不断学习,加深知识积淀,为提高教学效率做好素质准备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教师如何走进新课改的问题凸现出来。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方式与教师当前的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距离。“一言堂”“满堂灌”等教学现象在目前课堂上还是较普遍的,教师的教学缺少必要的引导、点拨和诱发等技巧,学生成为接收的容器。
课堂成了一潭死水,缺少乐趣、活力的教学自然难以取得理想的回报。教师须通过对课改精神的学习,完成角色的转变,由“传道、授业、解惑”者上升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改革的接受者和创造者。而当观念转变之后,老师的科学文化知识底蕴是否深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当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后,教师所要具有的就不仅仅是一桶水,而是一缸水、一池水,并且还必须是活水,继而还必须教给学生自己找水的方法。可教师的工作、生活单调,教师的工作环境除了教室就是办公室、家庭,很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环境的相对封闭性难免造成心理的相对封闭性。这又势必使得教师的人生视野受到限制,落后于时代,与学生产生越来越大的心理差距。心理差距一旦过大,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很难产生共鸣,提高教学效率更是无从谈起。所以,要从心理到学识作好提高效率的准备,需要教师主动“走出去”。在完成观念、角色转变的基础上加强与同事间的学习、交流;从现实当中积攒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作为讲课的素材;参加继续教育,自我增值。
二、研究教学材料,明确教学层次,将提高效率落实到具体教学活动中
语文教学的层次关系如果不明显,势必导致过多的无效重复劳动。例如某种文体的文章,高一是这么教的,高二是这么教的,到了高三还是这么教,甚至不同文体的文章的教与学也沿用相同的路子和方法。没有先后差异、难易差异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导致了学生无法很好地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以致许多学生直到高三还存在语文基础不牢固,缺乏起码文体意识的毛病。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做到了求同学异。就教者而言,是有较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的。在不悖于教学大纲与教材精神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作好整体教学规划。就不同年级而言,可就考试大纲中要求学生具备的学习能力由易而难地、由低而高地落实到不同年级中进行具体化训练。如作文训练:高一则主要进行复杂记叙文训练,通过写小作文的方式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高二则主要进行论说文训练,提高其议论能力和谋篇布局的能力;高三则主要进行审题等综合训练。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层次清晰,那么学生学习目标也就明确,学习思路也就清晰,课堂效率也随之提高。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授学生学习方法,使提高教学效率不是教师唱的一场独角戏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要激发其学习兴趣。真正有兴趣,学习语文就无“愁苦”可言。而兴趣并不会无故产生,心理实验证明,成就感对兴趣有诱发作用。学生在语文上很少有甚至没有成就感,就打击了他们学语文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对语文也就淡漠了。反过来,若能使其有所成就则能使其兴趣增加,兴趣增加则学习状态就会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那么,效率自然相应提高。
成就感从何而来?它来自于学生的进步,而要想取得进步就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许多学生抱怨语文记忆太多太难,教师不妨以教授记忆方法,提高学生记忆力为突破口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一词多义是文言词语的常见现象,可让学生通过记住例句去记住词义,这是理解记忆法;解题方法多如牛毛,学生记了这条忘了那条,教师可将解题思路编成口诀,让学生分组记忆,这是口诀记忆法;音近字、形近字易混淆,可将其分类,采用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等联想记忆法。
孙雪琬同学在江苏省2010)年高考中考出了总分431分的高分(位居江苏省高考总成绩第三名),现在就读于清华大学。她的语文成绩为134分,她自己估算作文能得60多分(满分70),是很好的成绩!
她的高考作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平时的练笔和模拟考试作文。高三时她仍坚持练笔,习作《那些花儿》曾在校报上发表,其中写到了外婆小院里的木香花,写到了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市模拟考试作文题为“生命的品质”,她很自然地想到了外婆如木香花般的生命品质,写到了满院的绿色,得了63分的高分。于是,我把这篇优秀的考场作文推荐到了《作文成功之路》杂志发表。班里的同学对《生命的品质》都很欣赏,孙雪琬也很满意自己的这篇作文。后来接连的模拟考试作文《绽放》《预约精彩》写作时她放弃了关于外婆的材料,尝试用其他素材,但成绩不理想,都在54分左右。高考前,她就高考作文的选材和基本模式等问题和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我告诉她,最近几次作文,你故意撇开熟悉的材料,作为尝试并不是很成功;高考作文,你应该选择最熟悉的素材,坚持写最擅长的散文。开篇由熟悉的景物或人物自然落笔,可以先描写具体景物,进而联系熟悉的人特别是外婆的事例,再推及自己所熟悉或欣赏的其他人的事例,最后再回到眼前的景物或人物。这样文童首尾圆合,主体部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以联想或想象穿插相关的人物事例以充实内容、提升主题。她很认同。我最后提醒她,考场上需要注意的就是围绕话题准确立意、对熟悉的素材重新剪裁、巧妙点题等。一番交流之后,她带着满满的自信上了考场,并写就了《绿色生活》这篇高考作文;该文沿用了她平日熟悉的素材(外婆、辛弃疾、李清照)和擅长的散文体裁。
[考前模拟作文]
生命的品质 赣榆高级中学高三 孙雪琬
春至,木香花开了,在外婆家的院子里,一架清纯的白色,和着轻风摇曳,呢喃着春的美好。外婆生活在这个院子中,一年又一年,老去的是岁月,不老的是如木香花般美丽的生命品质。
木香花没有华丽的外表,正如外婆朴素的品质。
记忆中,外婆永远只穿那几件简单的衣裤:夏天总是白色衫子,冬天总是传统的棉衣棉裤。妈妈每次要给外婆买衣服,都会被外婆拒绝,她说:“我衣服够穿,要那么多干什么?”外婆整天呆在农家小院里守着一院绿色,晚上坐在门口的青石板上看满天星斗,听鸟儿啁啾,不在意食物是否丰盛,居所是否华丽。她就那么一如既往,保持着生命的本色,仿佛白色的木香花。
木香花总是默默散发着清香,正如外婆善良的品质。
外婆的姐姐从前对她很不好,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冷眼旁观。而今,外婆的姐姐行动不便,儿子不孝,无人照料。外婆每天都挪着同样不便的腿脚,在夜色或晨光中,从街的这头儿走到那头儿,给姐姐送水送饭,为她洗头洗衣。外婆的手很粗糙,然而我每每握起它,总会感到一种力量,一种温暖。
木香花总是开出大簇的花,装点春天,正如外婆以勤劳的品质坚强地面对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外婆总是闲不住,种了满满一园子的瓜果蔬菜。这边是一架吊瓜,那边是丝瓜,还有黄瓜、黄豆、豆角。每到端午,外婆就准备好一盆粽叶,一盆糯米,煮上一锅香香甜甜的粽子,分给左邻右舍。外婆用她一双勤劳的手把生活打扮得丰富多彩,坚强地支撑起一个大家庭。
在木香花如雪的洁白中,在木香花沁人的芬芳中,外婆一路走来,把朴素、善良、勤劳的品质保留至今,传承给我。当然,我也会毫不犹豫地把这美好的生命品质继续传承下去,使之永远芬芳!
[简评]
文章独出机杼,把木香花的品性与外婆的品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花喻人,读来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之感。小作者很善于剪裁,撷取最能表现外婆品质的几幅生活画面,进行生动细腻的描绘,语言饱含深情而富有诗意。在平凡的日子里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这是“外婆”教给我们的;从熟悉的人和事中发掘闪光的素材,这是本文给予我们的写作启示。
[高考考场作文]
绿色生活 赣榆高级中学高三 孙雪琬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站在外婆家的院子里,看各种绿色蓬勃地生长着:春至,木香花开了,清纯的白色,在绿油油的叶子中,随着轻风摇曳,呢喃着春的美好;夏日。院子里这边是一架黄瓜,那边是几线牵的丝瓜,然后是整畦的香瓜,浅绿、草绿、深绿,瓜儿竞相争绿;秋天,豆荚由绿变黄,嫩绿的豆角婀娜地绕满藤蔓,妩媚的白菜披上了层层绿衣;冬季的院子里,绿意在塑料棚里盎然呈现着,那头茬的韭菜更是翠绿欲滴。
外婆就在这满院的绿色之中,呼吸着绿色,像一株植物般,安享绿色的生活。记忆中的外婆永远是几件简单的衣裤,夏天是白布衫,冬天是传统的棉衣棉裤,梳一个最简单的发髻,穿一双布鞋,朴素得一如常青的植物,生活简单但绝不单调。外婆就这么日复一日地守着这一院的绿色,晚上坐在门口的青石板上看满天星斗,听鸟儿啁啾,不知外婆是否也会像舒婷那样深情地发问:“我的前生,我们的前生,会是一棵水杉或是一株栀子花吗?”是呀,像外婆那样,做一株植物,在绿色中生活,是多么美好的事啊!
做一株植物吧,生活在大自然中,享受自然的美丽与清新,与风为伴,与雨为友,荡涤心灵的尘埃,远离世俗的纷扰。心中有一份绿色,便能在纷乱之中寻得一份宁静与安然。晚年的辛弃痰就一直试图把自己的心放置于山水、农田的绿色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东篱多种菊,待学渊明。”辛弃疾陶醉在山水之中,忘记了勾心斗角与烦恼琐事,把绿色化做内在的平静与喜悦。
做一株植物吧,不管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中都能坚强面对,始终保持着绿色的姿态,不断地向上生长。笑对风雨的挑战,看似柔弱,实则有内心的坚韧与不屈,这是绿色生活赋予的力量。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历经磨难后仍能留下美妙的诗词,凄风苦雨摧残不了她内心的完整与诗意,她的生命与艺术之树常青!
做一株植物,如果可以选择生活的环境,不想成为黄山的迎客松,也不想成为内蒙古草原的一棵草,就静静地生长在外婆的小院里吧!因为外婆坎坷的人生里,已经拥有了辛弃疾赏绿、种绿的那份平和,已经充满了李清照那份常绿的生命诗意。就那么自然地长成外婆小院里的一株木香花或者一棵白菜吧,把绿色生命中的那份芬芳或纯真悄悄地传播或者层层地包裹,等到枝叶枯黄的季节,留一个绿色的梦,给自己,也给生活。
(注:考后根据记忆整理)
[作者感言]
考场上看到作文题目是《绿色生活》,我马上想到了曾在《作文成功之路》杂志上发表的《生命的品质》,想到了外婆和她的绿色瓜果的绿色生活。思路确定为由现实描写、记叙到抒情、议论,联想阅读中熟悉的人物,做一株植物,真正拥有绿色的生活,即简单、安静、纯朴、坚韧
地生活。写作时我主要追求事例素材和情感意境一致,结构上力求首尾呼应,主体部分由景及人,由外婆、他人、“我”再及植物,力争做到景人合一,以绿意统摄全篇。
[考前准备]
高考作文要想得高分(或者与平时作文相符的分数),必须从熟悉的生活中找“米”――熟悉的素材,熟悉的人物,熟悉的写作模式;因为熟悉,所以可以多角度熟练运用。要想从熟悉的生活中淘取高考作文之“米”,必须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①独特的“这一个”“我”。每个人都是不可复制的,“我”是唯一的“这一个”。“我”的生活是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所以,整合素材的首要任务是梳理这10多年来“我”的生活,撷取没有“风化”的记忆,诸如“我”经历的喜怒哀乐,“我”的亲情、友情故事等;也可由此剪辑编写成“我”的小传。近年的高考作文题“我能”“与你为邻”“我生活的世界”“我与故事”“找回童年”等所涉及的素材“舍我其谁”呢?
②“我”熟悉的一个人。拿出粉丝对偶像的热情去关注“我”熟悉的人,能“爱屋及乌”地搜集和他(她)有关的素材,亦能在作文中和他(她)畅所欲言。这个人可以是当红明星,可以是彪炳史册的古人,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也可以是身边平凡的小人物。如姚明、周杰伦、谭嗣同、诸葛亮、觉慧等,再如我的家人、同学、老师、邻居等,他们身上的“金子”都能在作文中“闪光”。
③“我”常读的一本书。阅读是作文最直接和最丰富的素材源,但不能一味沉溺于时文的快餐,那只是浮光掠影;应该享用的是“大餐”――至少要熟读一本经典(名著、传记、作品专集等)并能做到“刻骨铭心”。高三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重新阅读一本新书,即使读也在短时间难以读透;所以最好是把以前常读的一本书拿来重读,像《红楼梦》《三国演义》《热爱生命》《高老头》《莎士比亚戏剧集》《白鹿原》《周围平散文》等,这样的书信息量大、蕴涵深厚,重读就会有新的发现,作文时可以依托书中人物、作者思想表达自我的新认识。
④“我”常思考的一个问题。“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除此,白日神游、夜晚不寐之际,还常常思考什么问题?是人性的美丑、生活的意义、中国的未来还是世界的和平?因为困惑,所以才会努力探究这些问题。考场作文若能呈现对某一个问题长期思考的过程或结果,放射出理性的光芒,往往能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