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的语文学习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语文 整合 必要性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64-02
“自古文史不分家”,这句俗语道出了历史与语文联系的密切。随着近年来高考制度的改革和高考历史命题方向的转变,我们越来越深切感受到历史学习与语文整合的重要意义。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每年的高考历史题目中有一半以上与语文存在关联,有的甚至直接用到了语文知识,比如,2014年的广东卷选择题中有直接用到造字法的相关知识:“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备选答案: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还有通过分析文学名著得出结论、选择正确答案的的:《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备选答案: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从这些题目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语文知识、语文积累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而分值颇高的材料分析题,所提供的史料大部分为文言文,更需要学生首先通过语文阅读技巧了解材料的大意,然后结合历史时代分析其反应的历史现象。由此观之,高中历史学习与语文整合是不可或缺的学习手段。
1 历史学习与语文整合的必要性
1.1 语文学习是历史学习的基础
高中历史学习与初中历史学习有着质的区别:彻底摆脱了对历史时间、事件、意义的背诵,而是透过历史现象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本质。因此,需要学生具备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能力,并具有联想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对文字语言的把握和理解,对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有着决定性的意义。高中学生经过九年义务阶段的语文学习和语言文字的积累,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为理解、探究历史知识奠定了基础。因此,历史教师要认识到语文与历史的联系,有意识地将历史学习与语文学习进行整合,将与历史相关的语文知识、文章内容引进到历史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将语文与历史结合起来的学习习惯,让丰富的语文积累成为历史学习的坚实基础。
1.2 语文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
语文是一门学习外延极广的学科,对历史知识涉及的尤为广泛。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历史题材的课文,这些课文都是某一历史事件的直接或间接叙写,在学习过程中会在“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等环节中渗透相关的历史材料,学生会间接提取到大量的历史信息,比如,《陈涉世家》、《阿房宫赋》学习中,会介绍秦朝相关的史实;《出师表》、《隆中对》学习中,会涉及到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会让学生对中华民国那段历史中的动荡有深刻的了解。另外,语文是一门需要大量课外阅读的科目。除了课标规定的篇目外,还需要学生广泛涉猎各类体裁、各类内容的文章,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信息,对学生的历史学习会有激活和补充的作用。因此,历史教师要善于向语文借力,实现历史学习的灵活变通。
1.3 借助语文能增加历史学趣味性
历史是一门相对“刻板”的学科。历史规律、历史本质的探究也存在一定的枯燥性。教师如果借助语文学习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会让本来枯燥的历史学习变得丰富多彩。比如,在向学生介绍“谥号”这一历史现象时,教师让学生回忆语文学习中历代文学名家的谥号,并探究其含义。然后,向学生提供历代皇帝不同类型的谥号,让学生结合字义来探究这些谥号所包含的褒贬。学生不但能快速理解谥号的意义,且能够帮助学生从谥号去推测某个皇帝的作为,极大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历史教师还可以将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作为史料,来引导学生分析某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以及历史事件背后多包含的发展规律等。历史与语文的整合能帮助学生消除历史的枯燥和时空的遥远感,对帮助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 历史学习与语文的整合方法
2.1 借助语文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学习,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有了较好的发展。这种思维能力对思考、解决历史问题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例如,在思考“‘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从历史和语文两个角度来综合思考:会意字是由意思独立的几部分构成,因此,这个图案很可能表示宫室屋宇之中的一个物。“宗”与“祖”字在历史中最常用的是皇帝的庙号,如“高祖”、“高宗”、“中宗”、“玄宗”等,因此,这个图案很可能与宗庙里的祭司相关。再联系我们现在汉语中经常使用的“祖宗”、“列祖列宗”、“光宗耀祖”等词语的含义,“宗”字很明显与先人相关。因此,从四给备选答案中很容易就能找到“祖先的牌位”这个答案。
这种借助语文思维能力去理解历史知识和概念的学习方法,能帮助学生走出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模式,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前后联系、融会贯通,不断扩展历史学习和思考的外延,将历史问题放到更加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去思考,更加全面去思考历史问题,进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2.2 借助语文积累提高解决历史问题能力
到了高中阶段,语文课标对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涉及到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科幻甚至物理、化学等各个领域,能够成为各科学习的有益拓展。在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与历史有交集,成为学生思考理解问题的背景。如果历史教师能从分利用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积累的知识来解决历史问题,势必会事半功倍。比如,在学习“”相关内容时,让学生思考以这一时期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并思考其主题是什么?学生自然能够想到鲁迅的《故乡》、《阿Q正传》、《药》等熟悉的作品,当然马上会想到它们都是从不同角度反应“”不彻底性。然后,让学生结合历史课本总结“”的意义和局限性。这种借助语文感性资料理解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当学生在考试中,遇到反应“”不彻底的材料时,学生马上能找到问题的方向和突破口。
当然,很多时候学生借助自己的阅读积累,还能够直接解决历史问题。比如,面对“《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这道选择题,学生结合全书中贾政数次数落贾宝玉不务正业,专在诗词上下功夫,以及贾宝玉应付父亲检查时所读的书目,很明白就能看出当时的教育是“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2.3 重视通过材料分析获取历史信息
通过阅读获取信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历史、解决历史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上的材料来理解相应的历史知识外,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历史资料、文学作品、观看影视资料等渠道来获取相应的历史信息,还原历史原貌。在我国,前的史料和文学作品都是文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语文课上学到的文言知识来解读材料,并根据材料的时代和内容来分析材料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普遍性和局限性,从而指导学生全面、客观、公正地认识历史,得出结论。比如,让学生阅读林觉民的《与妻书》,结合历史课本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其代表的民主人士最求的革命目标是什么?文史的结合,增加历史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从鲜活的史料中感受富有生命力的历史。当学生对自己熟悉的语文教材从历史角度进行解读时,学生会将在语文课堂上体验到的认识和情感融入其中,能够唤起学生更加深切的情感体验,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等因素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解答历史题目有直接的推进。
因此,教师要善于将语文教材中与历史相关的材料引进历史课堂,让学生尝试通过阅读材料,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从历史角度进行解读和思考思考,提高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总之,历史学习与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很大的交集。很多知识既属于历史又属于语文,它们既有各自科目的属性和特征,又有语文和历史都需要的本质属性。因此,历史教学也需要树立大历史学习观,将高中历史学习融入到语文学习的广阔背景中,让学生借助语文积累、语文思维甚至语文学习的某些方法和技巧去思考历史问题,促使历史学习与语文学科有机整合,改变历史学习方法、开阔历史视野。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要设计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可适当作一点提示,指明正确的学习方向,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积极思考,感到兴奋,使整个课堂中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探索新问题,研究新思路,创造新方法,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预习和复习,提高自学能力。
数学课课前预习特别重要,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发现一些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听课,老师可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点拨、讲解,使学生有所感悟,并且解决这些问题,听课效果比没有预习要好很多。预习也就是课前自学,学生如果能认真预习,听课就比较认真,学习效果就比较好;学生有了这样的体验,就会主动地预习下一部分内容,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才能实现这一目标。预习,就是学生在上课之前先阅读数学课本,初步了解要学的新内容,为课堂学习作好准备,是一种自学的活动。预习的目的,一是了解新课的内容,形成一个基本的认识,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二是根据自己以前掌握的知识,依靠自己的能力独立思考,尝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一些较难的问题留待上课解决,检验自己是否掌握所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学会自学。
2具体措施
2.1宣传预习的重要性和好处,感受预习的魅力。
加强预习指导,明确预习目标和任务,发预习提纲的讲义,提供预习方法。统一时间讨论提问,上预习指导课。
2.2增强学生预习意识,促使学生预习。
减少作业,提供专门的预习时间,或是课堂时间的一部分。每天检查,强制作为作业的一部分。课上(前5分钟)提问、抽查或随堂测试。将测试结果算入平时成绩,或者加分。
2.3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组织预习兴趣小组,相互提问,小组竞赛,制造氛围。预习提问要有趣味性,不要老是罗列知识点。开展预习成果竞赛。课上进行小组抢答竞赛,激发预习兴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3预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只起引导作用,提供适当的练习。在课前预习这个环节,教师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首先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
3.1.1学生在预习时,首先要复习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
可以阅读上节的课堂笔记帮助回忆,或者浏览学习小结增加印象。教师可利用这个时机进行复习,使学生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3.1.2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学习的快乐。
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成功地解答一些问题,老师要表扬他们,同学们会投来关注的目光,他会因此感到高兴。他会更加认真地学习,以获得老师更多的夸奖。
3.1.3打开学生闭塞的思路、体验开窍的惊喜。
学生在预习过程在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还有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靠自己努力仍无法解决,这时需要老师的指导。老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只是指明解题方向,让学生自己去计算、分析推导,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努力寻找答案,最后发现答案如此简单,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惊喜。在忽然明白道理之后还需要总结,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在的能力,提高对数学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3.2把握好度,帮助学生正确地预习。
课前虽然有必要预习,但不能花太多的时间,预习得过细过深,影响其他环节的学习。数学课预习过细、花太多时间,如果在预习中解决了大部分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感到无所事事;预习过深,使学生感到很困难,总是解决不了那些很难的问题,自然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以后就不想预习了。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习方法 高效学习
有些同学认为语文很难学习,学习语文兴趣不浓,成绩很不理想。其实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要想学好它并不困难,那就要看你有没有一套良好的学习方法。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成功秘诀的名言:“W=X+y+z.其中W代表成功,X代表科学的方法,y代表不懈的努力,z代表少说空话。”可见科学的方法对于成功多么的重要,学习语文也同样如此。作为刚刚告别小学学习生活步入初中的学生,对于初中语文的学习很是迷茫,不知道如何学习,为了使同学们快速进入学习初中语文的角色,我提供几种学习方法。
一、课堂笔记技术要求
三点一线:“三点”是指听课要抓“重、难、疑”点。课上老师提出的难点、重点,还有就是“疑点”,要求学生在下课后用一分钟时间标出疑点;“一线”是整理昨天的知识和今天的关系。色笔区分:三种不同颜色笔区分三个点。预留空白:学生听课时以听为主,课堂笔记要记成大纲类型的笔记,给课后整理留空白,给初三留空白,中考秘笈“一轮复习抓笔记,二轮复习抓错题,三轮复习抓归纳”。如果家长把孩子的作业本当废品给买了,那对孩子的一生都是一个遗憾。如果把三年的错题归纳到“错题本”上,那将是家长送给孩子一生当中最昂贵的礼物。
二、注意学习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1.不妨给自己定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自己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可以把功课分成若干个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时间,如一小时内完成这份练习、八点以前做完那份测试等等,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还不会产生疲劳感。如果可能的话,逐步缩短所用的时间,不久你就会发现,以前一小时都完不成的作业,现在四十分钟就完成了。
2.不要在学习的同时干其他事或想其他事。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谁都明白,可还是有许多同学在边学习边听音乐。或许你会说听音乐是放松神经的好办法,那么你就可以专心地学习一小时后全身放松地听一刻钟音乐,这样比带着耳机做功课的效果好多了。
3.不要整个晚上都复习同一门功课。经常用一个晚上来看数学或物理,实践证明,这样做非但容易疲劳,而且效果也很差。每晚安排复习两三门功课,情况要好多了。
除了十分重要的内容以外,课堂上不必记很详细的笔记。如果课堂上忙于记笔记,听课的效率一定不高,况且你也不能保证课后一定会去看笔记。课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应当是把老师的讲课消化吸收,适当做一些简要的笔记即可。
三、注意提高课堂效率
1.学会利用语文书。学会利用语文书不要单纯认为读书就是念字,泛泛而读,作用不大,收效甚微。因此有必要首先下一番功夫,学会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认真研读课本。学期初,新书一到手,先要看目录和说明,甚至插图、附录。明确本学期的任务和重点,然后逐单元阅读单元提示,明确各单元的具体任务。还可以摘抄或列表格来加深印象,随时参照。在每一课的课文阅读上学会“读提示――做预习――提问题――解疑难――做练习――写总结”六步读书法。做到读通、读懂、读好。在利用课本的同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在阅读语文书的同时,还要注意勾画出文中的重点句、生字词及疑难问题。鲁迅先生就喜欢边读书边在书上勾画,浓圈密点、脚注眉批,当有人向他借书时,他总是另外买一本借给别人,因为他的书经过勾画批注已变成他的服务工具了。再如老师的教科书,也是如此,这种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勾画读书法,既可以使我们读书时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利于我们复习,复习时只要翻翻书,重点难点一目了然。
论文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对话教学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国内,对话教学模式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实践相对较少,尤其是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话教学的实践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高中语文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实施者,应紧跟新课改的改革步伐,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积极探寻对话教学的实施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为推进新课改的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以平等为前提,实现以人为本的对话教学
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是实施对话教学的前提。而且建立师生之间平等、民主的教学关系也符合新课改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平等的对话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放下唯我独尊高高在上的架子。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课堂是师生间进行交往、对话、沟通的互动舞台,对话教学的核心观念是平等与民主,我们只有构建了和谐愉悦、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才能有效的开展对话教学。在对话中老师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见解,并循循善诱加以启发引导,启发学生去感受作者的心情,去体验作品中的人物,让学生在对话实践中理解生活、世界及其自我。如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学生可能会觉得课文里面的祥林嫂的所作所为很可笑很傻,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对学生的这种想法随便加以批判,而是要引导学生们学会换位思考,走进祥林嫂的生活和情感世界,让学生们想一想,如果他是生活在封建专制统治下的祥林嫂,那他又会选择如何去做?课下,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们推荐鲁迅的其他小说,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进一步去感受鲁迅文中的“残酷社会的封建主义”。
二、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话愿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本身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对高中语文而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激发学生对话愿望,使学生产生浓烈求知欲望,主动积极的去探索、去学习,进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有效的对话互动都是在一定情境中生发出来的。如在学习《离骚》这一课时,教师可先组织学生们观看屈原的记录片及电影,在观看后,教师有意提出几个问题:屈原为何要抱石沉江?他到底遭遇了什么忧虑?并要求学生从电影和课文中去寻求答案。学生们置问题于其中,纷纷敞开心胸,你一言我一语的进行双向互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话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要想提高对话教学的有效性,提问是关键。 转贴于
三、“对话”内容简单化、生活化
美是一种教学感受,同样也是一种学习感受,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才能趣盎然,津津乐道。然而,这里所说的美不是艺术抽象之美,而是一种源于生活的平凡之美,构建最朴实的生活情境,用最朴实的生活“对话”,让学生有话可话,有感可言。这样“对话”的结果,学生理解容易,并且深刻、持久。因此,教师构建“对话”话题或内容一定要生活化,选取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场景和事务,使学生在生活实践发掘美,产生对美的渴望,从而有话可说,能够与教师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基于此,教师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进行审美观的提升。这种“对话”与讨论的过程才是与情感体验相融和的。简言之,以生活中的问题为内容的“对话”,可以从中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美感,养成高品质的审美素养。
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古人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无论任何人看待问题总会存在片面性,而学生更是缺乏人生经验,看待问题只会更加片面。为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通过小组间的对话,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认识。这种对话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索的习惯,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对话的过程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而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也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2]。如《鸿门宴》一课,刘邦与项羽是其中的两个传奇人物,教师完全有必要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探讨这两位大人物,发表自己的观点。当然,学生讨论之中可能产生观点上的分歧,教师不需要特别斧正,而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根据。课后可以为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通过阅读《史记》相关内容、上网查资料等方式进一步补充和修正自己的观点,然后进一步探讨和陈述自己的看法。这个过程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完善自我建构。
五、教学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就我们百色市的初中教育情况而言,我认为主要有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上的两大问题。在学习方法上,初中主要是填鸭式,背诵式。因为初中学习内容相对较少,时间相对较宽裕,一个知识点可以反反复复的讲、慢慢磨直到大部分学生都能懂,甚至重要题型直接背要。而在高中知识点多且抽象,不可能每个可能考的题型都反复讲、慢慢磨。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在课后自己去理解这个题型并能达到举一反三的能力,再碰到类似的题能拿下。而这样的要求就需要学生在课后能自主的学习、思考,但学生在初中并没有这样的学习习惯,加上高中的知识抽象了许多、内容更是初中的N倍。所以学生一到高中,普遍都觉得数学难学了许多。就是因为方法不对造成的,学生还想像初中一样等老师把每个知识点在课堂上反复的讲直到他完全理解,可在高中这是不现实的。另外在学习内容上,初中删除了许多高中需要用的知识点,如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含有字母的方程、根式的分母有理化、最简根式、根式化简、简单的无理方程、简单的高次方程、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韦达定理、换元法、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等。这些知识点都是在高中需要的基础知识,如果我们高中老师不了解情况,一上高中直接讲第一张集合。那么在后面讲解中用到以上知识点时问题就要出现了,学生根本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
2建议与方法
2.1建议高一数学教师在开学初,要通过摸底测验、与学生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开始时,适当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新课的引入,尽量从初中的角度切入,注意新旧对比,前后联系。例题、作业和测试题一开始不宜太难或太易,以免学生盲目乐观或丧失信心。同时要立足于高中大纲和教材,特别要分析相对于初中数学来说高一第一学期内容的特点,其次是在一开始高中的学习时就一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课后自主思考的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的学习。
2.2因为初中的要求在逐渐降低,故很多与高中相关的内容(如上举例)都已删除,一定要舍得花一些时间来进行补充。在这个过程中也刚好让学生熟悉你的上课方式,到上新课时相信效果会更好。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个时间是必须得用的。
首先,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运用于学生语文学习的特殊意义:
1.引导学生运用现代新型信息传递手段学习语言,符合未来信息社会的人对文化教育的新需求,即未来文化教育活动中人的主体性越来越强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现代和未来社会的人在文化教育活动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主体性要求。
2.让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学习语言,更能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新型信息传递手段之运用既顺应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主体性的要求,自然也就最充分地适应学生个别差异。
其次,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的整合成为必然的趋势。
1.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学科整合能高质量完成“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有效推进新课程改革。譬如,①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中学语文文字教材涉及的内容进行情境再现,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学生根据画面并结合句段咀嚼理解文字教材中的深刻含意,达到解惑、释疑的目的,进而改变接受学习习惯,突出“自主”学习的新课改特点;②学生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通过校园网或互联网查找资料、获取信息,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③学生在自己选择或确定的语文学习研究课题中,通过网络获得充足的理论和事实依据,或者与同学在线研讨,向老师网上咨询,与专家进行对话,进而圆满完成研究任务,等等。
2.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学科整合能更为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强调接受学习,重视知识的传递性,对此学生一般不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整合能为学生终身继续学习提供技术支持。一是,学生在学校长时间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学习语文,基本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离开了学校亦能进行学习;二是,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养成了网络学习习惯,毕业后仍然能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获取他们所需的信息,或继续与同学进行网上讨论,或者利用聊天室、E-mail等形式向老师求教,或进入专家网站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进行终身继续学习,促进自身不断发展。
3.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整合能让中学语文教材立体化特色更为突出。为此,我们不但可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紧扣语文课本制作一些图片、图形、动画声情并茂的资料,还可根据教材进行拓展,将与课文有关的物质、精神及自然景物方面的东西形成数字教材进行发行,在师生使用文字教材时同步使用这些音像教材。让其更为生动地还原历史、展示现实,使学生面对面地与教材中的人物交流,与历史文物对话――让中学语文课改教材更为突出地显现出立体特色。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孔于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处于愉快的教学情境之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语文教学偏重知识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语言教材中收录的少量文字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网络情境的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三、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中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
1.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分析的能力。
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将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及鉴别,对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利用的能力。
计算机给阅读带来最大变革是高效率检索式阅读方式的出现,网上连通就能实现文本节点的跳跃,向多重时空辐射和伸展,学生驾驭了超文本的写作,具备了现代人应有的素质之一。
3.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和使用网络语言交流的能力。
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4.培养学生语文中的创新能力。
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负有特殊的使命。面对瞬息万变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创新”能力显得极为重要。
(1)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就必须煞费苦心的告诉学生怎样思考问题,教会学生面对陌生领域去寻找答案的方法。而现代教育基础就恰好具备了大容量存储教学信息的优势,它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为学生提供探究所需的丰富的学习资料,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以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学生;作文;习作;教学
有调查表明:有60%左右的小学生害怕写作文。一是多数学语文基础知识薄弱,导致其文字表达上的困难。二是在习作积极性上主要表现为“无话可说”。习作课上,学生“亲历的事”不多、“真实的体验”不深,“无话可说,言之无物”,是学生讨厌写作文的一大根源。三是信心不足。写作困难的学生通常具有自卑心理,他们在写作中缺乏自信,消极逃避习作,写作动机缺乏,写作意志薄弱,怕作文、烦作文。四是觉得习作课单调枯燥。对写作课,有学生觉得从审题、选材、构思到行文,形式单调,非常枯燥。要让学生爱表现的天性在习作教学中获得充分的展示,教师就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熟悉的生活,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笔写我心”,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才能。
一、创设乐于表达的氛围
要想让孩子乐于表达,不能让学生在思想上觉得作文难,不能让他们觉得形式枯燥乏味。
(1)趣味练习,轻松动笔。小学生的学习活动要有趣味性,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就喜欢去做,积极去做。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设计各种愉快、活泼、新颖有趣的训练形式,使学生感到作文不仅是一种练习作业,还是一种有趣的活动。
(2)多元感知,欣然动笔。我们的写作实践受狭隘“生活”观念的影响,写作题材局限于日常生活,造成了学生作文的内容缺乏变化和生机。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多元感知的习作练习。如写《商品的小发明》,要求家长带领孩子去逛大商场,寻找一些具有创意的多功能的新商品,通过听营业员介绍、演示功能,买回家自己试用,与原先产品比较,想象发明者灵感来源等,进行全方位的实践、体验,获得丰富的感受,再进行习作训练、练习,学生自始至终充满兴趣,同时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3)大胆想象,放手动笔。在小学生写作之前,引导学生“侃大山”,使不同个性的学生自由表达不同的感悟,之后,让他们动笔,擅长叙事的同学可以创作出情节完整、条理清晰的佳作,爱幻想的同学会使他的想象去穿越时空。在作文训练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多让学生进行续写、改写,想象未来和未知的世界。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的思维裂变,让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超越思维定式,从不同方面、角度、层次展开思维。
二、指导学生寻找易于表达的主题
(1)陈述活动,抒写快乐。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小学生作文的直接动力。一般来说,学生会对丰富多彩的活动充满兴趣。所以,教师要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多项活动,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春天,我们带学生游春或放风筝;冬天下雪的时候,我们带学生打雪仗、堆雪人。甚至可在班级里临时搞一个活动、做一个游戏,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在学生尽情投入地玩过以后,趁他们余兴未尽之时,让他们说说刚才好玩的情节和感受,他们会七嘴八舌地自由表达,这就给他们提供了写作的灵感和欲望。这时,教师再提出写作要求,会水到渠成。
(2)情到浓时,妙笔生花。要想让学生将习作作为一件乐事,就要把他们自己的思想摆进去。有名学生曾经为了救受伤的小青蛙,怀着善良之情把小青蛙的腿包扎好,装到袋子里,拿到田野里放生。成功后,他又怀着一种喜悦,把这件事写成了日记。因此,给小学生创造更多的投身社会、体验生活的机会,更好地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作文,是教师在习作教学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习作实践使学生明白了生活处处皆文章:家事、班事、路边事,事事可叙;师长、长辈、同学、熟人、陌生人,人人可写。习作要引导学生善于深入生活、体会生活,等到习作真正达到“我手写我口”时,学生习作就能乐在其中!
三、评价让学生获得表达成功的体验
(1)评语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激励的话语能促进学生不断前进,这是一种外在的动力;而赏识能满足学生渴望得到肯定的心理需求,并使学生为得到更多的赞赏而激发出他内在的潜能,这是一种内在的动力。我们只有以读者的身份去欣赏学生的习作,了解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精神世界,才能写出那种平等交流式的评语。而学生为了期待老师更好更多的评价,会更用心地去写。
(2)分数激发自信。小学生的习作是一种启蒙性的练习,要求不要太高。作文经常得低分,会使学生产生焦虑感,失去习作的自信心和兴趣,形成畏难消极的心理。我们不能否认有一部分学生作文确实很差,但对大部分学生而言,之所以低分,主要是教师批改作文时,标准过高。因此,教师对学生运用语言中存在的问题,要持宽容的态度,只要达到或接近了本年级作文的基本要求,就是好作文,必须给予较高的分数,以帮助学生增强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提高积极性。
(3)体验发表的成功。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励学生写好习作。我们要想办法积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发表的空间:在讲评时,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这是口头发表;班级设一面“作文墙”,给每个学生留一块空间,只要作文有进步就可以把自己的习作贴上去,让同学翻阅欣赏;还有班刊,让每个学生都选择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来发表;选择部分优秀作文参加学校文学社作文选;鼓励写出特色的习作的学生去校外刊物上投稿。教师要力求做到让最不愿意写作文的学生有一次发表的机会,让每个学生编一本作文自选集,每个学期让每个学生在班上诵读一次自己的作文。这样的体验,就会让学生乐在其中,欣然动笔。
总之,“学生不是一个可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把待燃烧的火把”。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只有用智慧和爱心来点燃学生习作积极性的火花,才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才能。
参考文献:
[1]陈宗庆.关于语文作文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探讨[J].语数外学习,
【关键词】中职英语 口语 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14-01
一、现阶段中职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中职学生口语发音不准确
中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往往比较偏重于听、读和写的能力的要求,而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却不那么重视,再加上中职学生英语基础相对普通中学学生要差一些,因此大多数中职学生存在着英语口语发音不标准的通病,有些学生甚至还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如此一来,即使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词汇量,懂得了正确的语法,也无法与其他人进行正常的口语交流。
2.中职学生不习惯用英语交流
就学情现状而言,大部分中职学生对英语学科能力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不够好,因此羞于用英语交流。长此以往,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将得不到很好的锻炼,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活动也无法顺利的组织和进行。这样不但会严重影响中职学生的口语能力,也会使中职英语教师丧失对口语课堂的教学兴趣,因噎废食,减少英语口语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3.中国式英语层出不穷
中职学生语言学习能力相对薄弱,平时习惯了母语的思维方式,因此在日常的英语训练过程中,学生往往是一听到英语就在脑海中将其翻译成中文,用中文来思考想表达的话,然后再通过拼凑句子的形式,将想要表达的中文意思翻译成英语。这种逻辑方式表达出来的英语,带来极大的中国特色,大部分不符合英语的表达形式,属于中国式英语,对正确的口语表达方式和能力的培养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
二、分析中职英语口语教学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1.中职学生对口语缺乏足够的积极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提高,学生虽然知道英语口语的重要性,但往往缺乏主动学习英语口语的动力,其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的欲望也不够强烈,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中职学生学习英语大多数是为了能够顺利的通过考试,继而拿到毕业证书,而不是真正想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因此学生普遍缺乏对英语口语学习的热情,他们习惯了应试教育,认为只要将试卷题目答好就算完事了。
2.中职英语口语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在英语学习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引导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尤其对英语口语而言,教师发音准确与否,严重影响着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高低。此外,中职英语口语教师正确的英语表达习惯,也有助于学生改善自身的思维能力。而目前,随着中职学校跨越式扩招的不断演进,为保证足够的教学人员,中职学校对入校教师的要求降低了很多,这导致目前中职学习英语口语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无法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加剧了提高学习英语口语水平的难度。
三、提高中职学生口语水平的相关方法
1.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人为设置情境,启发学生对英语口语的学习热情
在中职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各种多媒体现代技术,丰富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边学边练,边学边玩,组织一些小游戏,规定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只能用英语沟通,对于学生口语中一些细小的表达错误,教师不必过于纠结,不需要马上对其进行纠正,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流利的进行口语表达,也缓解了学生的课堂压力。在学生茫然不知如何讲诉时,教师应该做到循循善诱,开拓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对那些英语口语表达流利的或有显著进步的学生,教师应给以及时的鼓励与赞扬,提高学生对自身英语口语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中职英语口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发音训练
良好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离不开正确的发音训练。只有做到发音准确了,才能让别人理解自己想表达的意思,才能促进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因此,中职英语口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课内外时间,加强对学生口语的发音训练。一旦学生发音不准确,就要立即予以纠正,并鼓励学生相关帮助,互相纠正彼此的错误发音,提高学生对口语发音的重视程度,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口语水平。
3.加强对学生的听力培训,促进其口语表达能力
语言的学习首先的从练习听力开始,只有听懂了这种语言,才能将其正确的表达出来。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听力练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中职英语教师可以利用中职学生课业负担相对较轻的有力条件,针对性地根据当下中职学生对影视作品的爱好,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一些不带中文字幕的外国电影,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在潜移默化的教学情境下,逐渐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
4.突破中国式英语,让学生习惯英语思维方式
学习语言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习惯使用这种语言,要让学生彻底突破中国式英语,必须培养他们善于用英语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习惯,让他们从母语学习的不自觉环境中走出。此外,中职英语口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英语类的作品,逐渐积累在不同情境中,英语的习惯性表达方式和语言组织原则,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语言思维的能力和习惯。
5.注重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交际能力
创新型英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所谓交际能力主要是体现在通过与人交往,获得别人支持、支援的能力。中职英语活动的范围可拓展到商场、乡村等;形式可以是唱歌、游戏、参观访问、演课本剧等,可以结合圣诞节开圣诞晚会。
四、结束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学生也适用于我们老师。中职英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指导者,对其英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自己感到快乐,学生也将在快乐中受益。因此我们提倡快乐的教育,使学生在开心的学习中开窍、开悟。教师的努力加上学生的配合,必然会使英语口语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瑜生.试论外语口语教学[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
关键词:高职;教学方法;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然而,职业教育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严峻的教学质量问题。高职“机械设计基础”作为工科专业的重要学科,对于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及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设计及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机械设计基础”的重视,及时地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改进教学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一、高职“机械设计基础”学习过程中的问题1学生学习兴趣不够
由于“机械设计基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且涉及面也相对较广泛,同时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得也相对较少,因此,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时往往会感到非常的吃力。此外,该课程中含有较多的图表及公式,内容也比较枯燥和单调,往往造成教师即便讲了多次学生依然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的现象发生。此外许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将教师讲解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虽然有融入多媒体教学,但是单一的教学方式也会逐渐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2缺乏对实践教学的重视
许多高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往往都以理论教学为主,忽略了实践教学,许多高校甚至没有完善的配套实训教材,而且实践教学往往是由相关老师决定的,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高职院校应该在学生熟练地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实践应用能力,从而使其能很好地满足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的需求。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不能满足教学目标的需求,而且,单纯地注重理论教学也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严重地影响到教学质量。
二、高职“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方法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地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一是案例教学法。该方式就是以某个案例为依据,使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某个观点、理论设计相应的教学案例,同时要保证案例的典型性及争议性,通过学生间及师生间的讨论、分析来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解决。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导和启发及学生的讨论分析能有效地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在加深其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还能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二是实践教学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针对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章节,教师要设计相应的实验内容,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学生在进行实验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帮助和指导,实验结束后教师要认真客观地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价,指出其不足之处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情景模拟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形象的语言、现代化技术手段、直观的教具等的应用,对抽象的内容进行模拟,触发学生直观的感受,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其对相关知识的把握和认知,培养其观察力、创造力及实践能力,从而使其更好地满足职业发展的需求。
三、总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单位逐渐加大了对毕业生实践能力的重视。因此,高职院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要加强对“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的重视,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