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课堂精准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高中语文阅读课堂需要智慧追问
现在提倡的课堂是教师组织与引导下学生发挥主动性的学习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提升的生本课堂。但是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需要老师的引导。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设计中就要思考哪些问题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可能存在问题,会出现哪些偏差。如在《雷雨》中鲁侍萍的性格分析中,我们就教材上的一处鲁侍萍的表现提出这样的问题:周朴园把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给鲁侍萍,鲁侍萍为什么却慢慢撕碎支票呢?分析人物性格要通过人物在具体事件中的言行举止、表情神态等方面进行分析。如果学生没有从鲁侍萍的遭遇和前文的情节等方面思考,就可能得出鲁侍萍意气用事的结论。不管学生的理解出现什么样的偏差,都是他们的个性解读,我们老师首先要予以肯定。老师为了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分析,就需要追问――周朴园为什么给鲁侍萍五千元的支票?这样的问题,学生们都能大致理解出:是封口费,是收买的钱,是周朴园用商人的思维来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分析鲁侍萍的性格特点,学生多会得出“撕支票”表现侍萍的自尊,对周朴园的失望、憎恨,乃至与命运不公的抗争等结论。
可见,我们语文阅读课堂需要高质量的、有效的提问激发学生阅读思考的兴趣,更要环环相扣、逐步加深,通过追问推进学生跨过浅层阅读,进入深层阅读思考与探究中;训练思维,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深刻性,获得有效的文本阅读与分析能力。
二、高中语文课堂智慧追问的生成
追问是将有难度的问题降级,调整学生思维的方向,更是学生互动深入开展的手段。那么,怎么有效地实施智慧追问呢?
(一)精心预设思考生成,重视智慧引导
我们听名师上课总会感觉到课堂学习氛围浓厚,重难点解决是水到渠成的。其实,上好一节优质课的关键在于以生为本,要以学生学习状况为基础。如在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教学中,通过文中三处景物描写特点及作用来把握作者的情感与人生观的变化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样的重难点解决要课前谋划,预设如何生成。一位年轻教师开设《我与地坛》公开课,他在第二处,即文中第五段的景物描写时,提出问题:请大家快速阅读本处景物描写,分析一下分别描写了哪些对象,是怎样描写的?前一个问题难度不大,一般学生都能概括出来;后一个问题是描写方法的分析,难度较大,回答的学生只能从文中找一些重点词,答的不够精准。该老师可能课前没有意识到学生会不知道如何分析描法,结果课堂出现了冷场现象。这就表明教学预设不足,对高一学生而言,他们缺少景物描写的分析技巧,这个知识点是需要老师进行补充的。可将景物描写方法和技巧讲解之后,追问如“停”这个字用的比较好,好在什么地方?这段描写中用了哪些手法让小动物形象生动的呢?如此,学生还能找到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知道分析描写及效果,获得描写分析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二)倾听反馈追问引领,凸显智慧剖析
【关键词】 微课程;微视频;探究创新;课堂效益
目前很多学校的数学教学多采取的是老师们先备课、做PPT,然后在数学课堂上按照PPT满堂灌地逐一讲解;偶尔也让学生参与进来,但根本谈不上师生共同融入课堂;开始时还觉得比过去传统教学新颖,但时间久了学生兴趣明显下降,这种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模式仍显得机械呆板,数学课堂效益不高.
我于2015年参加了重庆市教育科学重点课题“中学数学微课程的开发与运用的研究”实验,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微课程是有效整合现代化教学的手段,通过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堂诊测等有效手段解决一些基础性问题之后,在关键节点环节,以突破重难点知识、方法,揭示数学规律为目的开发的微视频资源,它更加精准地对准了每堂课的核心问题,学生学习的关键节点,具有较强的问题探究性,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智慧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切实提升学生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初中数学微课程是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体现,进一步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首先它是不同于多媒体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模式,更加充分地利用了当今各种信息技术资源. 视频力求新颖、有趣;表达方式、手势、动作表情等生动形象;语言精练、准确、明晰、干脆利落;紧扣主题,新颖独特,能引人入胜、富有感染力;使得视频展示更加丰富、形象且多元化,能够更好地使情境真实地体现出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对提高课堂的效率方面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初中数学微课程创设的“问题” 情景,营造了交互性良好的教与学应用生态环境,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能力的提升
传统的数学课堂多以教师为核心,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教学任务的完成;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机械、沉闷,学生很少参与到活动中去,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也说:“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 ” 在现实生活中这些看似非常简单明白的事实,却没有在我们广大教师向学生“传导、授业、解惑” 的过程中引起共鸣,我们更多地把学生视为“接收知识A机器”,严重违背了“实践-认识-实践”这一认识世界的辩证唯物主义规律;正是由于学生缺乏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才造成了今天的学生学习无激情、学习效率不高.
微课程是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带着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走进课堂,把一节课的关键性问题拿出来和同学、老师进行探讨,充分利用学习小组、围绕“问题”进行深度交流、体验、感受、领悟和思考,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 老师不再仅仅是内容的灌输者,学生也不只是教学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者,师生共同走进课程,实现教学相长的“双主体”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着眼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搜集与处理信息,在交流与合作中获取新知识,提高分析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初中数学微课程切实注重整体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充分体现课堂“教有亮点、学有”,更好地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双丰收
初中数学微课程视频的选题要求更加精准精练,教学内容更明晰. 或针对课前导入,或针对关键概念教学,或针对重难点突破,或针对课后拓展延伸;也可以是题型精讲、考点归纳、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展示. 将教学目标聚焦于某一特定环节上,利用最短时间(一般5分钟左右)集中探究并解决一个数学问题. 其关注度不再是PPT式的知识传授,而是更加关注知识、方法的有效整合,聚焦于具有重要学习价值的内容上,充分利用课堂黄金时间解决几个关键性问题,实现每堂课“教有亮点、学有”,切实通过“助学育能”去有效解决学生学习数学难的瓶颈,这样随着学生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数学悟性的提升,必将极大地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途径,治本性地满足学生对学习的根本性需求,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和心智的发展,从而实现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
四、初中数学微课程更有利于学生揭示数学本质,更好地构建和完善学生知识、能力体系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总体把握教材的脉络体系,确定精准的教学目标,抓住重点,找准难点,还要对本节课学生在哪些问题上可能卡壳,一旦卡壳如何处理等等,做到精心预设,深思熟虑。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提问精准、讲解透彻,学生才能思维活跃、听得明白、记得牢固,政治课堂才能更为生动活泼、精彩纷呈。
二、适时布置预习,培养良好习惯
学生课前预习是高效课堂教学的一个基础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开端。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一节成功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与学生课前扎实预习分不开的。如果课前没有充分的预习,就会影响课堂教学的快节奏,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也就不能融会贯通,全面透彻地掌握。因此,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应鼓励学生做好预习,让学生明确预习的内容和具体要求,带着问题预习,防止盲目没有目标的预习,并且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及时检查。久而久之,既为教师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扫除了障碍,铺平了道路,使高效课堂有了可靠保障,又使学生养成了认真预习的好习惯,让学生终生受益。
三、营造良好氛围,学生心情舒畅
轻松愉快、和谐温馨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身心舒适,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在这种宽松舒适的环境中,思维活跃,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自然得到美的熏陶,乐享文化知识大餐,使课堂教学获取最佳效率。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与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优雅庄重的举止、和颜悦色的神情、循循善诱的讲解等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应当高度关注这些方面,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注重从细微处入手,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为打造高效政治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改变传统模式,优化教学过程
(一)设计精准到位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能使高效课堂变成现实。一般来讲,教学设计要注重三个环节。开头应引人入胜,充满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中间波澜起伏,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思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产生智慧的结晶;结尾力求余音未绝,给学生留有悬念和矛盾,让学生充满好奇和期盼,等待下节课的精彩呈现。教学设计还应注重联系实际,力求实效,避免内容空虚,做表面文章。
(二)自主合作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节高效的课堂教学,自然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政治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平台。做到主人让学生当,问题让学生提,疑难让学生解,答案让学生找,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和智慧,弘扬个性,让学生从中获取成功的喜悦。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教师撒手不管,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责无旁贷地当好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深入学生之中,适时把握学情,掌控课堂,随时处理解决学生在探究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三)讲解透彻精准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同时,也离不开教师的讲解。教师在什么时间讲、讲什么、讲多少是关系课堂是否高效的重要因素,也是新课标理念下的高效课堂与过去“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方式的根本区别所在。当学生有问题而困惑,有疑难而不得其解时,就是讲解的“火候”之时,教师力争讲解透彻精准,就能收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之奇效。这也是我们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原则。
(四)适当合理分层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层次,知道什么学生该学什么内容,始终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激发兴趣爱好,力争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制订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切忌搞“一刀切”,认真奉行因材施教原则,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知识,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体验成功的乐趣。
(五)教学手段多样
在政治课堂上,除传统的教学方式外,适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能使枯燥的政治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富有活力,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广泛的兴趣,激活思维,还可以节省时间。
(六)优化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直接关系着课堂的高效与否。精准高效的课堂练习不仅对学生巩固新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而且也是“减负增效”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作业练习,力争做到梯度分明、针对性强。具体讲,就是学习吃力的学生完成基本题目即可,中等生一般要求会做B组题,优等生可适当拓展,做一些综合性较强、有一定难度的C组题或探索题。这样,每个人都能摘取属于自己的“金苹果”,吮吸知识的雨露,品尝知识的甘甜,感悟成功的愉悦,从而萌发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的兴趣,产生向上的动力,保障高效课堂健康有序地顺利开展。
总之,高效的政治课堂,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才能的体现,也是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就一定会构建出高效的政治课堂,大面积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质量,让政治课堂绽放出绚丽的芳华。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以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导向,推动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为目标,以建设覆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数字化环境为主要任务,大力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为此浙江省针对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制定“十二五”规划,对教育信息化从设施覆盖到应用整合的阶段过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引入的世界大学城云平台,在推动常态的教学变革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信息化技术的介入使得传统课堂变得灵动、丰富。
一 基本概念
1世界大学城云平台
世界大学城云平台运用Web2.0、云计算理念和技术,融合SNS、KNS、WNS架构的优点,提供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管理。学校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学生可在电脑、手机、平板上使用Wi-Fi或3G无线网络的接入到其中央服务器。它提供的云平台空间聚集各类应用:视频直播互动同步课堂、仿真实训、备课授课系统、课程资源库、作业管理、数字图书馆、在线考试、学习评价、博客、威客、播客、微博等数百项,此外另有可自由拓展的个性化应用功能。
2智慧课堂
“智慧”一词随着“智慧城市”的推广,陡然流行起来,“智慧商务”“智慧校”“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不一而足。教学过程是建构知识、启迪思维、发展智慧、完善人格的过程。智慧教育基于知识教育,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智慧教育的载体。而人格的完善则更需要教师课堂上引导与课堂外学生的自我认识与反思。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契机。
二 智慧课堂与大学城云平台的融合
“智慧”是需要高瞻远瞩的,是有创新基因的。“智慧课堂”在玩转信息技术的软硬件设备的前提下具有先天优势。如何有的放矢地提供最精准的教育服务,体现高职类酒店服务礼仪双语课堂的课程特色,是智慧课堂与大学城云平台融合研究的要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结合,不是被动地融入,而是高层次地主动适应。有效的整合可以建构一种理想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教学资源的学习环境。
1 生成条件
大学城云平台提供的“智慧终端”是智慧课堂得以实现的基础。它搭建的空间完成“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信息化功能,一方面它满足了传统教育意义上的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同时也满足了智慧课堂要求的动态教学模式改革。
智慧课堂以“智慧终端”——世界大学城云平台为保障,得以在酒店服务礼仪双语课程进行开展。通过课堂预设与动态生成,鼓励学生积极自学,进入不同的学习进程,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任务出课堂,周而复始地循环构建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而教师不仅在课堂上可以使用数字化的资源进行虚拟与现实的,也实现学生在课堂外的兴趣培养。强调学生养成自学的好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促进学生与教师的沟通。
(1)礼仪类课程素质拓展延伸的需求
酒店服务礼仪是一门让学生终生受益的课程,由于其重视素质拓展,强调礼仪是终身养成教育,因而需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将自我完善的礼仪素质教育延伸到课堂以外的生活、学习。要控制学生的礼仪习惯养成素养积累,就需要有大学城云平台这样的个性化空间来为学生提供额外的素材,鼓励愿意学的学生多学一点。而云平台的多样化功能恰恰为素质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场地。
(2)双语类课程的查漏补缺的保障
目前双语类课程教学的瓶颈主要在于学生英语能力较弱。因而在酒店服务礼仪双语课程的授课面上就有两大局限,第一,需要兼顾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的需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的深度与广度上有局限。第二,因为学生英语能力普遍较弱,在教授的密度和适度上有局限。如若对上述问题一一回应解决,那么课堂有限的时间将远远无法满足课程的教学要求,因而像世界大学城云平台这样的可以打破时间、空间限制的虚拟空间就变得极其重要,是双语课程查漏补缺的保障。
2 升华机制
以学生“学了什么”“学得怎么样”“有了什么变化”作为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着眼点,纳入课程的考核和学生的成绩评定中去。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自我构建的过程,因此,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引导机制的考核与课堂教学规范的设置、教授内容的引导有机结合,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1)完成教学一改——学导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现代教学模式,其基本程式是:明确布置任务——问题探究与准备——课堂交流展示——归纳总结——拓展延伸——自我反思。这一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调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来掌握知识、学习方法、发展能力。引入大学城云平台为主要阵地,将这一公式明确化:浏览他人任务成果——小组线上讨论、留言——上传小组任务成果并课堂展示——教师现场评价、其他同学线上点评——教师更新线上拓展资料——学生线上自我反思评价。
(2)重视教学一得——教学检测管理(Portfolio)的建立
Portfolio教学检测管理指的是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学生学习反思及自评,包括学习过程+最佳作品记录。具体通过课堂对学生表现的记录结合学生自己的作业及他评与自评,从而加强学生学习及自我管理意识。包括:各项平时任务记录;平时课堂纪律与学生态度;书面作业;同学问评价;自我评价。云平台实名的认证及准确的学习记录、线上作业等是完成这一个人资料库分析的基础。Portfolio教学检测管理的建立将学生同时纳入到考核主体与客体中,有利于学生自我的实现。
(3)感受教学一享——营造四维空间的双语氛围
这指的是课堂上教师的英语用语引领、鼓励学生对英语的使用、培训学生助教对英语的正确使用等。做好引导工作强调学生对英语的应用上尽量避免去抠语法,多鼓励学生培养好的语感,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说、多听、多读、多背。而重视英语环境的营造的问题上,纯粹依赖45分钟的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提供课下良好的英语环境。世界大学城评台的引入,不仅打破课程45分的局限,也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在线上课程网站上设计英语加油站、英文歌曲赏析、课堂专业英语解读等板块。
3 生成价值
(1)动态课堂的生成
动态课堂的生成主要是教师层面,注重教学一得,提升教师的预设能力。让反思成为每一天的工作和习惯,每堂课的反思不泛泛而谈,不面面俱到,而是就某一个感触最深的细节谈感触,谈体会,写教学一得。如教师们就关注学情、巧设情境、引导探究等各个不同的方面写反思,写心得。这样的行为必将使教师们从中得到进一步的积累和提升而终身受用。实践反思,完善教学设计。一节课结束后,对于学生的课堂反应与意见反映,作业的质量等都需要认真收集、整理、分析、反思,从而为下一次的教学设计积累经验。通过“教后思教”,有所发现,有所改进,不断进步和完善。更让教育信息化成为推动教学质量改革的核心动力。
(2)课堂创造力的提升
在当前的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地形成一种师生之间的互动,推动教学动态的生成,往往需要教师从原先的封闭式以及控制式的教学模式向当前互动式的教学转变。从其实质上来看开放式教学其根本的核心就是通过利用对“人的极大关注”来进行课堂教学。基于新课程教学标准,倡导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重点”。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要给学生思辨的时间与机会:但凡在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的,教师绝不代替;只要学生能够自己寻求和探索的,教师也绝不担心,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以及机会,并采取相关措施和手段,从全方位对其进行相应的思维训练以及实践练习。
(3)学生自我构建的实现
学生自我构建的实现是鼓励学生养成持续自学的好习惯与鼓励学生享受学习的不同阶段。通过课堂引导与云平台中个性化空间的建设,培养学生自学的好习惯。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按同一进度施教,很难照顾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进度。但在信息化的课堂上,教师则可以为学生建构多途径、多层次的自主学习环境,以引导不同层次学生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也鼓励“学有余”与“力不足”的学生在线上多学一些。
(4)师生、生生关系的重构
在云平台的使用过程中,通过课堂作业展示区、学生小助教交流区、礼仪文化分享区、习题库、英文小憩站、礼仪英语加油站、留言板、微博等模块的设置,丰富师生间的沟通。同时这种双向的交流更是带动了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比如学生小助教交流区就引起学生间互相学习、评价的良好反应。特别是通过这样的线上交流,教师将平等化地与学生对话,消除在讲台上的距离感,在重构师生关系上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技术中心课题组.浙江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J].中国电化,2011(43).
[2]朱松林,徐小琪,潘杰.基于Web2.0、云计算的中国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公共支撑技术[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2(85).
[关键词]语法教学;智慧学习;对分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7)02011704
0引言
语法之于英语学习,一直存在很大争论。究竟是有用还是无用?怎么学?如何学好?一直都是大家讨论的话题。毋庸置疑,语法十分重要,它贯穿英语语言学习的听、说、读、写之中。那么语法究竟应该如何学习,又应如何实施,本文对其进行了探讨。
1目前我国英语语法学习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法片面性
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和近年来兴起的交际法。
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认为语法知识最重要。教师一般通过大量机械操练和书面练习来训练学生,让学生通过掌握语法规则,以达到精准地掌握语言知识。传统语法翻译法采用演绎法教学,这也是我国最初语法学习的方法,其弊端是过于重视结构,易忽略语言的交流功能。它强调语法知识学习和掌握的重要性,但用孤立而静止的方式看待语法,属于知识本位的学习法,该方法培养出的多是应试能力强而实际运用能力弱的学生。
鉴于语法翻译法的弊端,交际法应运而生。交际法对语言准确性要求有所降低。它着重强调意义与交流,反对教师演绎法的直接讲授知识,认为应当通过交流的方式学习语言,与语法翻译法相比,其重点在于去结构化,表意为上。在此之后,英语教学中逐渐出现了淡化语法的现象。这导致很多教师认为语法在英语教学中并不重要,仿佛只要提起语法学习,就会认为是传统观念。于是他们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轻视甚至不愿意讲解语法,从而导致学生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降低,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程建平调查发现,有60%的学生不知道英语单词的词性, 也不知道什么词可以修饰什么词, 对句子成分更是模糊不清[1]。这是一个很恐怖的现象,对语言学习非常不利。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Wilkins)曾指出:“对一种语言,语法体系的习得依然是语言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法是获得语言运用创造性的手段,缺乏语法知识会严重影响交际能力。”[2]
所以在当前教学中,若片面采用以上任一种教学方式,其实都是以分离的方式看待语法学习,将语法和交流置于一个非此即彼的地位,割裂了语言本身的整体性。正如曾贤模对我国英语教学历史总结后得出结论:“语法教学,过分强调了,会给英语教学带来负面影响;若忽视了,则会带来不可弥补的缺憾。”[3]所以,语法的智慧学习是将规则与交流相联系的一种学习。
1.2教学评价单一性
目前,中学英语学习的评价方式主要是考试。“以考试作为衡量学生英语学习的唯一根据的观念由来已久,教师往往都是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认为教学评价就是考试,考试就是分析分数,分析分数就是分数排队,这种观点是学科本位,缺乏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点。”[4]韩丹在对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发展性学生评价进行研究时发现,学生评价方式有95%是通过测验与考试[5]。
考试固然是评价的一种手段,但绝不是唯一手段。若单一用考试成绩对学生做出评价,非常不利于学生发展。从多元智能理论来分析,教育并不是只为了促进智力的发展,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语法的智慧学习一定是教学评价多样化的学习,能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这才是关键。
1.3学生主体积极性不高
提起语法,学生多半都感觉十分枯燥。究其原因,语法教学一般是教师先讲解语法的知识结构,然后布置大量的练习来让学生完成。单纯的背诵和题海战术对于语法的掌握而言,非但无益,而且徒增学生对语法学习的排斥厌恶情绪。
“动机(motivation)是外语学习中最有影响的学习者个体差异之一,是影响外语学习者学习成效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它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经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其W习行为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6]动机又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外部动机主要是外部环境的因素促进学生学习。学生较容易因为外部因素的改变而丧失学习动机;内部动机主要是学生内心对所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它能促进学生更持久地学习。所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自觉地学习与发展。所以,语法的智慧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进行学习。
1.4学生实践能力不够
目前,学生学习语法主要是为了应试,而非真正的实践。这导致一些考试分数很高的学生在日常进行口语交流时依然是语法错误百出。从实践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教学结果是失败的。
以上现象说明现行的英语语法学习并没有达到让学生在实践中正确表达的语用目的。过于重视背语法规则做对单选题拿到高分,这绝不是语法的智慧学习。语法的应用领域绝不应该是考场,而应是实践生活。所以,语法的智慧学习应是在实践中通过正确的语言运用,听懂确切的信息和正确地表达自我。
2智慧学习改进学生英语语法的思考
智慧学习不仅是学科知识的学习,它有更为广泛的含义。“广义的智慧教育是一种更为全面、丰富、多元、综合的智慧教育, 它主要包含着3个既相互区分又彼此联系的方面: 即理性(求知求真)智慧的教育、价值(求善求美)智慧的教育和实践(求实践行)智慧的教育。”[7]
根据这3个层面,笔者认为语法的智慧学习也分3个方面:(1)通过语法的学习,掌握语法知识并训练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语法知识是语法智慧学习的基础部分。但是这一层次中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容易被教师们忽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去分析、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也能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事进行分析和判断;(2)通过语法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能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近年来,高校学生杀害同学的案件不在少数,每次都能让大家震惊。造成悲剧的原因有些仅仅是因为吵架、误会等,这其实都是与人交流能力欠缺的表现;(3)通过语法的学习,最终能在实践中运用并创新。“高分低能”现象在现代社会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僵化的,实际运用中往往漏洞百出。这也是现在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招收应届生的原因,他们认为应届生缺乏实际运用的能力。实际运用之于创新,笔者认为是递进关系,不会运用何来创新?只有在实际中会应用了才能去思考高一层次的创新。
2.1对分课堂下的语法智慧学习
对分课堂是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类似传统课堂,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类似讨论式课堂,对分课堂强调生生、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对分课堂的创新关键在于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8]虽然对分课堂最初是针对大学课堂提出的,但是笔者认为它同样适用于中学课堂。首先,其目标都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发地学习。对分课堂不同于传统的讲授式课堂,也有别于最近兴起的讨论式课堂,将两者和谐地结合起来,既能消除传统讲授课的枯燥,又注重了教学效率,非常适合中学课堂。其次,中学生与大学生有部分的心理特质相似,能够接受此课程。再者,中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学习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更需要进行智慧学习,来达到全方位的协调发展。
根据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之语法教学的操作模式做如下安排,第一节课教师首先讲授本单元语法内容,只做大概讲解,随后教师布置作业。本次语法作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需要有书面语法知识作业,这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检验学生掌握程度;二是需要有整理语法等探索类作业,这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业一定要独立完成,从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下节课的讨论做准备。第二节课进行分组讨论,每个成员都应参与讨论,随后教师再解答小组没讨论出的问题。具体如图1所示。
2.2对分课堂之语法教学的优点
1) 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传统课堂上,教师全盘讲解,学生被动接受,久而久之学生觉得非常枯燥。尤其是语法学习,大量的知识结构和具体规则的背诵,以及做大量习题的检测方式,让学生觉得语法枯燥沉闷。而对分课堂的优点是:首先,语法作业的布置不再是题海战术,更注重趣味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例如让学生自己发挥灵感设计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不仅可以通过作业的趣味和新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训练其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可以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其次,在第二节讨论课中,让每个成员都参与讨论的环节,能学生强烈地感觉到参与了课堂,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应当在学生出现错误时采取鼓励态度,让学生不产生畏难情绪,继续保有学习的热情。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智慧学习的重要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动机的激励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从而促进学生的智慧学习。
2) 教学方法的创新。讲授法进行教学,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获得结构清晰、内容明了的知识。但是由教师全程主导的课堂,学生容易形成不思考、只记忆的不良学习模式。讨论法能启发学生思想,但是讨论的内容容易走偏,导致学习效率并不理想。对分课堂将两者结合,既注重知识的讲解,又注重学生的讨论,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对于语法教学而言,前面探讨的传统翻译法的重点在于知识本位,重视语言结构的讲解,但是容易造成具体语境意义不准确;而交际法的重点在于意义本位,重视语境,但是却容易造成语言使用的正确性降低。对分课堂在语法教学法上,也能够很好地将两者优点结合起来。在第一堂课的讲授法后,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语法的基本知识,再通过学生独立内化知识的阶段后进行讨论,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明白具体语境的运用,从而促进语法智慧学习中理性智慧的发展。
3) 教学评价更科学。传统的教学评价多为考试型终结性评价,仅以分数论英雄。这样的评价方式单一,且不具有完整性。期中和期末考试的成绩有时会受到学生心理素质、外界干扰等影响,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分课堂中,强调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对象是学生,主体是学生与教师。一方面是作业评价。教师记录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也自行记录在独立完成作业时的困难,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并做出下阶段相应的学习调整。另一方面是讨论评价。通过不断改善如交流时的态度、语气或方式等来提高学生在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中的社交能力,由此来促进语法智慧学习中价值智慧的发展。
4) 促进学生学习实践能力的提升。传统课堂培养出的学生,大多会考试而不会在实践中运用,而实践运用是智慧学习最重要的一方面。在对分课堂中,教师第一节课讲解语法结构,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总结该语法的语用场景。通过第二节课的讨论和总结,学生能真正明白该语法的用法,进而再设计真实场景的实践性作业,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比如,在被动语态的学习后,教师可以在下个语法知识点之前,课间布置一个用被动语态进行表达的小比拼。由小组长记录情况,在下次语法学习之前进行奖励,从而促进语法实践智慧的发展。
3结束语
本文以语法学习作为讨论对象,认为语法的学习绝不仅是知识的学习,也应当是智慧学习。语法的智慧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利用对分课堂的形式,是因为其能很好地结合了语法教学中一直存在对立的传统翻译法和交际法。希望通过更好的方式促进学生的语法智慧学习。
参考文献
[1] 程建平.中学英语语法教学地位的变迁及思考[J].基础英语教育,2007(6):35.
[2] Wilkins D A. Perspectives in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London: London Academic press,1983.
[3] 曾贤模.关于英语语法教学地位的在思考[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1): 2526.
[4] 余唐.对中小学外语学习评价的初步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27.
[5] 韩丹.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发展性学生评价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6] 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1137.
[7] 靖国平.从狭义智慧教育到广义智慧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5(3):4853.
[8]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坛,2014(5):510.
关键词:信息技术;智慧校园平台;学习平台;诊改平台
1引言
伴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深化发展,关注教育内部质量保障(InternalQualityAssurance,IQA)成为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趋势。2015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完善质量保障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依法履职、院校自主保证、社会广泛参与,教育内部保证与教育外部评价协调配套的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这是对新时期高职质量保障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系统规划了多元主体参与、内外部协调的质量保障新格局。处于转型关键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发展与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其内部建构要素与各系统环节如何进行协调与互促,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制度安排与机制运行如何更行之有效,是新时期下高职教育内部质保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以信息技术支撑,精准定位,通过定量分析模型,提供重要分析基础。
2平台搭建
部署智慧校园平台,平台有效实现“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共享数据、突出应用”,实现学院教学与管理生态的电子化、流程化,提高了校园整体运行效率,推进了学院信息化建设。部署学习平台,通过学习平台建设,增加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学习模式,为专业教学改革创新提供立体化、数字化的教学环境,提供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途径,促进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体现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成果,着力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借助可视化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VR等技术,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推进实现课程、教材与资源一体化设计的立体化教材建设。拓展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数据采集、师生知识管理、优质资源共享、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作用。实现资源制作、资源管理、资源应用和资源运营,打造优质数字资源创新研究、项目开发、示范应用、推广交流的基地。通过引进和自主开发,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内容涵盖学校各专业的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结合课程专业特色,校企联合开发教学资源,包括媒体素材、实体、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程、微课、动画等多种资源类型。建设移动学习平台。通过便携式、可连接互联网的手持设备,实现基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移动教学和学习,包括搭建课程、发起签到、组织课堂讨论、作业和试卷的布置及批改、随机提问等教师使用功能,查看课程列表及课程内容、课堂签到、完成作业,查看作业得分情况、课堂讨论、课堂评价等学生使用功能。建设支持对数据精细化垂直管理的常态化诊改信息平台,做到质量提升有理可讲、有据可依;建设具有柔性开放特色的常态化诊改信息平台,保证数据的开放共享;建设与质量提升体系同步的常态化诊改信息平台,支持根据质量提升体系的时间要求,及时采集数据与诊断改进平台数据实时互动,形成基于动态教学过程数据采集的检测诊断点。通过完善、重构、有机整合与集成,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质量保证体系,提高质量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打通校企及学院内部部门协同研讨、协同科研、协同创新功能,为教师及科研团队获取相关信息情报提供保障服务。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为校企协同合作、学院内部多业务部门协同创新提供平台支撑,打通校企及学院内部部门协同合作之间的壁垒,让企业融入到一流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中,为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创新创建提供平台支撑;为科研、教学及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所需的高质量的信息、情报、文献保障服务体系,为教师及科研团队获取相关信息情报提供保障服务。建设健康产业终身教育平台,与学校资源库打通,充分利用学院师资及课程资源,可支撑实体班或虚拟班的各类社会培训及继续教育学习。
3多功能教室搭建
智慧教育系统包括环境体系、学习体系、教学模式、体制机制、大数据等要素。其中,环境体系是智慧教育的基础要素。所谓智慧教育的环境体系,是指一种能感知学习情景,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学习场所或活动空间。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轻松、投入和有效的学习,最终实现培养卓越的国家人才的教育目标。环境体系对整个智慧教育建设起到了支撑作用。智慧的学习环境强调利用现代化技术创新教室设计,适应教学个性化需求,支持更为开放的情境式、探究式、讨论式、翻转式课堂教学,加强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推进教学改革、推动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奠定基础。建设多媒体教室,对管理平台软件进行了升级,实现了教室与课表的对接,实现有课时自动开启多媒体设备。有效满足面向现代化、信息化教育教学需求,建设集智慧课堂系统、智慧组合型桌椅、智能交互式触控大屏、精品录播子系统、智能中控系统、教室管理系统、课堂直播互动系统一体化智慧教室。有效支持翻转课堂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创新型教学模式,对教育教学、教务管理、考务管理以及学生管理提供更为智能、高效和有力的物理环境支撑和信息传递交互环境支撑,促进新型教学模式与信息化的深度结合。智慧教室是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集环境智慧调节、统一身份认证、自由拼接和互动讨论、智慧教学、常态化录播、资产管理及远程控制于一体的智能化教学环境,运用智慧技术,支持智慧教与学,实现教室的智慧管理。有效满足面向现代化、信息化教育教学需求,建设集智慧课堂系统、智慧组合型桌椅、智能交互式触控大屏、精品录播子系统、智能中控系统、教室管理系统、课堂直播互动系统一体化智慧教室。有效支持翻转课堂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创新型教学模式,对教育教学、教务管理、考务管理以及学生管理提供更为智能、高效和有力的物理环境支撑和信息传递交互环境支撑,促进新型教学模式与信息化的深度结合。
4总结
11月3日,xx市教学校长工作室以“双减政策下教学管理工作新思路”为主题举办交流论坛活动。活动由参观建国小学“双减”成果展示和教学工作交流研讨两部分组成。
11名工作室各位成员走进校园,现场参观建国小学师生的“双减”成果展示。教师教案既有个人备课的细致过程又有集体智慧的凝结,从备课的科学严谨便可见教师对课堂“提质增效”的用心精心。学生们培养思维能力的全学科思维导图,注重文学积累的读书记录卡和主题丰富的手抄报绘画彰显了学生动手实践和思维创新能力。工作室成员忍不住翻阅欣赏,拿起手机记录精彩。
参观过后,工作室主持人石绍莉做《课堂教学如何轻松“减负提质”》的专题讲座。讲座从解读“双减”政策大背景入手明晰政策落实的必要性;从精准锚定学习目标、必要练习不可缺少、正确开展学练模式以减少不必要的耗损来分析如何实现“减负增效”的教学目标。“每名学生要在12年的学习生活中上1.6万节课,一位从教35年的教师要上1.3万节课”,一个个具体的数字有力地说明了课堂承载着师生的痛苦与快乐,课堂教学必须提质增效的呼唤震撼每一个教育人的心。
随后,外国语学校于荣提出学校应该做好四个“加法”,给教师加点研、给课堂加点趣、给家长加点料、给学生加点餐的观点引得与会人员会心一笑;建国小学董淑馨把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是作为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的观点得到各位教学校长高度认同;大栗子学校谢黎黎找痛点、破难点、促亮点,敢于直面问题、大胆探索创新的勇气和决心令人折服;花山中心校庄倩男从打造高效课堂和做好作业管理两方面结合学校实际,为与会者提供宝贵经验。
接着,工作室其他成员纷纷结合各乡镇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工作中的困惑与各成员做了交流。进修学校曾云莹谈到,“双减”落地后出现的教师压力增大、家长沟通不畅、分层指导难题等问题,各教学校长应该从加强教学领导的教学常规监管力度、发挥学区带动作用和教研组集体智慧、教师观念转变方面下功夫,使“双减”成为撬动教师智慧、学生成绩、家长满意的杠杆,为临江基础教育发展注入活力、贡献力量。
一、啐啄同时――课堂时机的艺术
鸡蛋孵化时,小鸡将出,即在壳内吮声,谓之“啐”;母鸡为助其出而同时啮壳,称为“啄”。禅宗因以“啐啄同时”比喻机缘相投或两相吻合。在镜清禅师看来,参禅觉悟的过程如同鸡蛋孵化,禅师与学僧之间的关系也如同母鸡和小鸡的关系。在参禅悟道中,学僧的自性觉悟可以看作其啐壳的努力,禅师的适时开示可以看作其啄壳的接引。两相结合的关键之处,是最佳啐啄时机是否出现,以及对啐啄时机能否精准把握。
语文课堂的智慧在于把握“啐啄”之机,智慧语文课堂的“啐啄”之机当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时。在学生要读读不好,想说说不出,“欲辨已忘言”之时。
在n文中,时常会出现一些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句或段,这些句或段就如汁水丰富的甘蔗,教师要把握“啐啄”之机,引导学生细细咀嚼,品味其甘甜。例如李吉林老师教学《小虫和大船》,她抓住文中“小小的蛀虫,竟毁了一艘大船”句中的“竟”字,先让学生进行“删”与“留”的比较:
小小的蛀虫,毁了一条大船。
小小的蛀虫,竟毁了一条大船。(原文)
然后又让学生进行换词后与原文的比较:
小小的蛀虫,果真毁了一条大船。
小小的蛀虫,竟毁了一条大船。(原文)
这样比比读读,使学生从一个“竟”字,“感受到船主所受教训的沉痛,体会到‘竟’字意想不到的语感。”(李吉林《情境教育精要》P75-76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年4月第1版)李老师对“啐啄”时机的把握是非常及时、巧妙的。智慧的课堂上,教师就应当这样抓“文眼”,扣“关键”,找“矛盾”,捉“细节”,选“空白”,寻“疑难”,挖“无疑”,捕“含蓄”,借“对比”,来选择课堂“啐啄”的最佳时机,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求得之。这样才能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课堂教学才能波澜起伏、有声有色,学生才能入情入境、欲罢不能,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瓶中出鹅――课堂唤醒的艺术
宣州刺史陆亘大夫向南泉禅师提出的问题很是令人困惑:瓶中养鹅这样的事已近荒诞,出瓶不得当然便是顺理成章的结果,而这种难解的困境竟还条件苛刻到近乎无理取闹,不得毁瓶,不得损鹅,这可怎么出得?这种两难困境的解决,没有超越的智慧是无法做到的。南泉普愿禅师没有直接做出回答。因为他敏锐地洞察到这个两难问题之所以产生,乃是陆亘大夫自性迷失的结果。所以他只是轻声一唤:大夫!陆亘很自然地应诺。南泉普愿便借机开示:鹅(我)这不出来了吗。陆亘从此开解。
同理,语文课堂也应该是生动活泼,充满乐趣的,它是一个洋溢着生命律动的过程,作为语文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应该“唤醒”学生,让学生做回课堂的主人,把精彩留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中最为亮丽的风景。教学《欢乐的泼水节》一课,学生对泼水节并不熟悉,单靠阅读也许并不能让他们体会到泼水节的快乐情感,有教师播放了一段泼水节的视频,从视频中,孩子们看到了人们奔跑追逐,相互泼水,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听到了哗哗的水声,人们的欢笑声和叫喊声。从画面中,学生被“唤醒”了。教师再让孩子们说说:如果你就在泼水节上,你要把水泼到谁的身上,送出怎样的祝福?孩子们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把水泼到老人身上,祝老人身体健康;有的说把水泼到孩子身上,祝孩子学习进步;有的孩子想把水泼到老师身上,祝老师工作顺利;还有的要把水泼到同学身上、朋友身上。通过创设情境增添了课堂情趣,增加了课堂的厚度,让课堂立体化起来。课堂中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唤起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和热情。只有精心设计教学组织形式,真正“唤醒”学生,让自主学习真正进入课堂,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智慧生成,精彩不断,实现更大价值的生命超越和个性的发展。
三、语不如默――课堂留白的艺术
敬奉佛教的梁武帝召请傅大师讲《金刚经》,傅大师走上讲台,挥案一下,便下去了。一个字都没有说,这太不合常理了。旁边的高僧志公问了一句:陛下领会了吗?梁武帝根本就没有听到任何对《金刚经》的讲解,何谈领会?所以只能说:不会。志公看出梁武帝真的没有领会,便提醒他说:其实傅大师已经讲经结束了。傅大师为什么采取这种方式讲《金刚经》呢?因为他认为对《金刚经》要靠心开悟解,而不假文字。这让我们想起哲学家维特根斯坦那句警示世人的名言: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梁武帝之所以先是愕然而后不会,是因为他太耽于讲经、迷于义解,不能自用智慧,被语言文字所障蔽。现在我们有很多的课堂上,老师讲得太多,讲的却是无用的废话,等于没讲。智慧的课堂应该像傅大师一样适时、适当地留白,不该讲时坚决不讲,不当说时坚决不说,留下点禅意给学生去自悟、自解。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一个人可以喋喋不休地讲,却始终什么也没说。另一个人可以保持沉默,但正因为一言不发,他说了许多。
曾听一位老师在教《二泉映月》一课时,他用《二泉映月》乐曲导入课文,当时而低缓,时而高亢,时而深沉,时而激昂的乐曲在课堂上空飘荡的时候,孩子们也完全沉浸在阿炳那动人心弦的乐曲声中。待到一曲完毕,老师并没有马上打破课堂上的静寂,而是让这种氛围保持着。足足3分钟后,老师才用低缓而又温和的声音说:“同学们,我从你们拧起的眉头中,从你们满含热泪的眼眶中,从你们脸上凝重的神情中,看出了你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告诉老师,现在,就让老师和你一起分享你那独特的感受吧!”只见,这时的课堂就像“银瓶炸破”一般,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表了自己对乐曲的独特体验。“我听到了阿炳的呐喊声”“我听到了阿炳在街头卖艺时,遭到地主的打骂声”“我听到了二泉的流水声”“我听到了阿炳不幸的人生”“我听到了阿炳在诉说着自己受的苦”“我听到了阿炳正在和命运作斗争”“我听到了阿炳在对着月亮畅想未来”……这就是3分钟留白产生的效果。境由心生,此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都得到了发展,也培养了孩子美好的心灵与情操。这样的情境“留白”,不管是对课内还是对课外的延伸,都是妙不可言的。课堂中的情境“留白”,丰富了课堂的容量,增添了课堂的活力,增强了孩子们学习语文,喜欢语文的兴趣与信心。
四、问指答月――课堂对答的艺术
在佛教典籍中,指月之辩由来已久,手指能指月,但手指不是月。循手指所指,可以找到月,但找到月后,那手指有何用呢?指月之辩。如果说“月”可以比喻真如妙谛,那“指”便可喻佛经文字。学僧问:指就不问了,什么是月呢?本来,指是指月的,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何须再问?学僧如此问,说明他此时连指也不明。所以文益禅师反问他:你那个不问的指是什么呢?这足以让学僧幡然醒悟自己将指月分离、指即不问而问月的错失了。学僧再问:月就不问了,什么是指呢?这一问又把月搁置一边,径问指是什么。月都明了了,指月之指还有问的必要吗?所以文益禅师只答一个字:月。话虽一个字,胜过千万言。学僧如有悟性,心灵应受震动。但在这一公案中,学僧显然没有领会,而是仍然追问:弟子问指,您为什么回答月?文益禅师只得再藏机锋:因为你问指。问答是禅门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本来普通寻常的问答,因为有了禅心和智慧的参与,便在运用中显得多姿多彩、妙趣横生了。有研究者将禅门问答归类为答非所问、答问脱节、答问相背、答问等同、异问同答、同问异答、答语倒序、实答被斥、仿答被斥、循环答复、循环否定、循环肯定、同题反问、反题反问、将虚就虚等十五种形式。文益禅师这种问指答月的对答方式,是禅门运用最为机智的教学艺术。智慧的课堂,教师也需要灵活运用这些技巧。
于永正老师指导学生读童话《小稻秧脱险记》,学生读杂草被化学除草剂喷洒过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了”这句话时,一学生没有理解课文的意思,读的声音很大。于老师笑着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产品。”说完,朝学生做了个喷洒动作,全班学生哈哈大笑。在笑声中,学生的紧张感消除了,精神放松了,对课文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很快就把课文读得非常到位。尽管只是一个小小问答的细节,但窥一斑而知全豹,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已经到达“问即不问”的境界。
一、提升专业素养,有效控制课堂
作为语文教师得有一种荣辱系我的使命感,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累,要知道,提高自己,方能提高他人。对于语文教师个人素养的提高,于漪老师曾说过:“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师也。”作为新时期的教师,不应该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教书匠,不仅要课业教授的好,还得懂得从精神层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那么语文教师应将努力提高自我认识,提高思想、学识、能力放在首位,只有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才能影响学生,成为“一桶水”,而且是鲜活、常流不止的水。另外,要积极参与学校培训、公开课,提升专业水平的提高。水平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靠后天的学习不断积累形成的。古语有“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头脑中的知识如果不补充终会有枯竭之时,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为自己汲取新知,这样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流水,才能保持对时代的敏锐和对生活的新鲜感,并把这种感觉带进课堂、融入讲授、传递给学生。总之,语文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故要自强不息。
二、紧密围绕课本,注重情感领悟
语文教学应该强调用优秀文学作品自身的感情、语言、思想来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与文本对话,就是与作家心灵撞击,进而由作品感受作者的精神境界、生存智慧等。教师要落实语文文本,紧紧围绕课本主题引导学生去领略文章中迷人的美。课本中有每篇文章都是精品,文中每一个真善美都应该激发学生去欣赏、咀嚼,使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鼓励学生多朗读、品味课本中的描写,人物关系与主题的联系,让学生真正地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强围绕课本的重点内容而展开,让学生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这一堂课要学会什么,教学目标得以在课内落实。比如在教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故乡》时,要让学生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闰土是一个勤劳善良,但没觉悟的农民形象,苦难的生活把聪明机敏的闰土变成了呆滞麻木的闰土了,少时的勃勃英气荡然无存,作者用简洁却犀利的语言精准地表述了闰土的变化,那种准确传神的语言和外貌描写都是需要老师去启发引导学生领悟的。
三、立足听说读写,夯实语文基础
传统语文教学过于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而现代语文教学又太注重课堂整体的丰富性,忽略了听说读写这些基础能力的培养,学生虽然在不断地接受语文教育,但似乎丢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实质上,如果把出众的语文素质比作是一朵盛开的鲜花,那么听、说、读、写就是它的四个花瓣,没有了绚丽的花瓣,花朵还可能绽放出美丽吗?所以,笔者认为初中语文的教学主要集中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老师应将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试图以语文新课型“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课作为语文实践课的着力点,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人文教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目的。例:在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一文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全文,让学生对文章的感情基调、文章内容有个“听”的了解,紧接着可以请学生“说”出她对作者感情的初步理解,随之过渡到全文的学习,课堂中除了注重难点字词的基础学习、知会山、海的象征意义以外,还要带领学生领悟诗人寄予诗中的感情,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最后请学生“写”读后感,夯实基础。
四、力求删繁就简,教学返璞归真
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删繁就简,返璞归真,追求形式简约但内蕴丰富的课堂,回归课堂本色。简明、高效课堂的实现,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确立简洁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根据文本的表达形式和人文意蕴,找准切入点,确立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即可,不需要一味盲从地追求全面开花。其次,课堂语言力求简练。简要的语言表达,就像美妙的音乐一样,会给学生带来艺术的享受和智慧的启迪,教学语言的运用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现在,教师通常习惯设计故事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殊不知故事讲述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语文课变成了故事课,这样的本末倒置的方式笔者不太赞同,故事教学固然好,但一定要注意时间的把握。再者,教学方法力求简化。现在的公开课过于追求丰富,环节多形式多,其实只要课堂设计有深度,语言有准度,训练落到实处,“繁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是本色”的课堂一样让人迷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