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台情感节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广播播音主持;语言表现力;提高;策略;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1-00-01
前言
广播电台的播音员主持人在节目中传播信息、表述观点、串联节目,与受众的沟通交流都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语言运作正确与否、得体与否、优美与否,几乎全凭自身的语言功力、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广播电台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表现力最终关系到节目的总体质量和效果,决定着收听率的高低。由此可见, 对播音主持语言表现力展开研究, 对于提升播音主持人员职业技能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播电台播音主持过程中语言表现力内涵概述
广播电台播音主持是指播音员和主持人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通过广播进行传播信息的创造性活动。播音主持是广播电视传播过程中的关键一环,是广播电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播音主持既包含自然属性,又包含社会属性;既包括新闻性,又具有言语传播和艺术的属性等等。这众多属性,同时发挥作用,构成了播音的性质。广播电台播音主持的语言表现力是指作品创作过程中,运用语言表达,通过词语的语音要素恰当多样地将声音表现出来,创造出丰富的声音形象,充分调动听众在收听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功能,所凸显和流露出的语言特点。
二、坚持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性原则
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之一,西方人称之为“智慧的语言”。广播是现代社会重要的传播媒介,播音主持工作者在语言方面对大众起着示范、引导、熏陶的作用。因此,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标准、用语规范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在我国,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项严谨规范的考试项目,播音员主持人作为国家新闻的传播者,可以说是普通话推广的代言人。 所以说,讲好普通话,规范语言是广播电台播音员主持人的最主要功课。除此之外,还需要具备逻辑思维顺畅、语感表现力强、情感表达突出的能力。
三、广播播音主持语言表现力提高策略
(一)塑造多样化的语用思维。社会在进步,播音主持语言不再是生搬硬套,而是愈来愈具有时代色彩,更具多样化、实用性。现阶段广播节目类型不断增加,不仅有新闻、综艺节目,还有访谈、专栏节目等,从而也塑造了广播电台播音员主持人的个性特色。 这也要求播音主持人员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现阶段的语用思维展开全面的分析、了解,以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收到听众欢迎的优秀播音员主持人。
(二)语言运用要强化“情感性”。播音主持人员在具备基本字正腔圆、勇气发声的同时,应当将情感交流摆放在首要位置,唯有将自身情感与观众情感形成共鸣,方可达到广播节目传递信息的目的。有句俗语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动人”指广播主持人对听众要热情、亲近,对听众要有“对象感”。这就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在和听众的交流中,充满真情、感情、热情、激情,而且这种情感一定要发自内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与“对象”之间形成交流,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三)语言风格更具有亲民性。听众属于电台信息传播的主要接受对象,在人们所喜好的广播电台节目中,语言表现力的亲民性是关键性要素。具体来说,首先,亲民性要求播音主持人员要加强与受众的沟通,学会运用敏感性和洞察力,科学合理的做出超前性的信息评估,从而制作出符合受众品味的电台节目。其次,广播电台的主持人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及文化修养。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人们在精神生活以及物质生活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电台主持人应不断学习,熟悉了解各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充分满足听众朋友的个性化需求,语言既要通俗易懂又要规范标准。最后,电台主持人要学会选择性的使用一些口头用语,从而赋予作品更加丰富的社会文化底韵,提升自己的亲民性。
(四)将生活真实体验融入进播音主持语言。播音主持工作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一项情感工作,听众可通过对节目的收听感受到播音员主持人语言表述的情感。由此可见,播音主持人员将生活真实体验感悟融入进播音主持语言,能够一定程度上与听众构筑情感共鸣。在时代背景下,将“人性化“放在重要位置,关注人的感受,注重自身情感体验,如此方可将这些体验分享给更多的听众、感染更多的听众,如此方可全面起到播音主持人员传播新闻、情感以及价值等内容的重要作用。
(五)参与节目制作,语言风格与节目融合。播音主持人员必须要参与到节目的前期采访策划,编辑制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结合团队的整体智慧,才能制作出一档优秀的节目。对于节目的整体结构要清楚,明确节目最终呈现的效果,要和节目制作人员进行沟通和了解,明确节目的流程,运用与节目形式相符的语言风格,穿针引线,力求贴切统一。这样节目才能正常运行,播出之后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综上所述,广播电台播音主持语言表现力的提升具有相对较强的专业性以及系统化要求,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广,直接关系到广播电台播音主持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广播电台的播音主持过程中,应在语言表达的语音标准度、词汇规范性、审美情趣、意境美、幽默感等几方面下功夫。可以通过提升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化、语言风格的亲民性、加强词汇与修辞上的合理性以及提升广播电台主持人的文化底蕴等措施,最大限度提升广播电台播音主持的语言表现力。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播音主持工作者要不断努力学习,开拓创新,为进一步提高广播节目的档次,更好地服务听众,做出应有的贞献。
参考文献:
[1]彭慧芸.浅析广播播音主持的语言表现力――以广播电视台微信点歌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5,(03).
[2]吴佳桐.对播音员主持人语言表现力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4,(22).
广播电台的新闻主播与电视台的新闻主播所面临的播报环境是截然不同的。电视台主持人除了在对观众进行简单的口头信息传递外,还可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主动交流,如肢体语言及眼神交流。但是广播电台的主持人没有和观众面对面接触的机会,他们对观众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只能停留在语言的表达上。因此,为了更好地与观众进行交流,增加节目的收听率,广播电台主持人必须加强自身的主持技巧,并将自身的声音优势与电台播音主持的特点进行结合,打造出高质量的电台新闻节目。
二、电台播音员的基本素质要求
(1)新闻播音业务的能力要求。
对电台播音员的播音业务的能力要求主要是指,作为播音主持应具备发音标准、吐字清晰、情感积极并对所播报的新闻稿件的内容有所了解。具备以上基本的从业素质,电台主持人就会在最快的时间里,对自己所播报的稿件进行主题的明确,找出内容重点以及它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通过广播渠道说给观众听。
(2)巩固新闻播报的专业知识。
作为新闻类的主播,电台主持人每天所播报的内容,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为了使播报更加的正确,就对主持人的专业素质要求极高。广播电台新闻主持人,应对涉及新闻的相关知识进行掌握,如社会科学、哲学、自然科学以及政治学、新闻学等等方面。[1]要想具备这些方面的素质,就要求广播主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积累知识,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要对社会进行细致的观察,深入群众中去,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就会打造出深受听众喜爱的新闻节目。
三、电台新闻播音主持的特点
随着播音事业的不断发展,电台新闻主播播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特点。我们对这些特点加以分析来找出提高广播电台新闻类节目质量的办法。
(1)内容新鲜。
新闻播报的一个特点就是时效性强。新闻重点就在一个“新”字上面,所以通常电台主持人播报的事件都是最新发生的事件内容,新鲜感还很强。主持人自己也都刚刚见到甚至还不了解的事情。因此,电台主持人在播报时一定要注意在播报新闻中对语言、语调、节奏以及气息的调节与转换,能够使听众快速而舒适地了解新闻事件的发生和结果。
(2)逻辑严谨。新闻工作对严谨程度是极高的。
对一件事件进行播报时,电台主持人必须具备能够把新闻的事件发生过程进行快速清晰的梳理,并且能够通过简练、清晰的语言及时进行播报。当然在播报进行过程中还要具备对语调的调控能力,使新闻事件的主题得以突出,这样可以确保听众迅速的明白播报内容,达到新闻播放的目的。广播电台新闻主持要想能够很好地掌控播报现场,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必备的素质。
四、电台新闻播音主持的播音技巧
掌握良好的播报技巧对提高新闻主播的基本播报能力、对增加观众的收听量以及新闻节目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2]因此,在平时的播报工作中,广播电台主持人一定要注重对播音技巧的总结,并通过工作的实际状况及时进行调整,以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1)真实地把握情感。
电台新闻主持人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对自己的思想意识进行强化,使自己具备明辨是非好坏的能力,这样在进行新闻播报时,就可以对新闻事件中的好坏形成立场对待。在播报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加入个人的真情实感,这种感情上的真情流露会通过声音传递给听众,与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但与此同时,广播新闻主持一定要有正确的新闻播报观念作为基础。否则会造成错误的情感导向的出现,对新闻以偏概全,蒙蔽了听众的视听,使新闻的价值丢失,降低了新闻节目的质量。
(2)掌握播报气氛。
掌握播报气氛是电台新闻主播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作为只能通过声音与观众进行交流的广播电台新闻主播,一定要有掌握播报氛围的能力。通过对现场播报氛围的掌控,主持人可以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声音带给观众,让观众沉浸在主持人的播报氛围里,受到感染进而能够身临其境的对新闻事件进行解读,达到新闻播放的目的,赢得观众的关注与喜爱。
(3)平衡交流节奏。
尽管现代的电台新闻节目会有与观众互动交流的环节,为了活跃现场播报氛围,主持人会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进行调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主持人一定要掌握好交流的尺度与节奏。一定要切记,要以听众为本,时刻照顾听众感受。在播报中要运用温和谦虚的语调进行交流,有时最好适时地加入一些诙谐的语调,使新闻节目不再沉闷紧张,将观众的听觉神经从紧绷的氛围中解救出来。掌握好平衡交流的节奏,能够促使观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节目中来,赢得听众的好感,实现新闻栏目以及自身的价值。
(4)彰显自己的个性。
在播报中新闻主播的个人魅力也是吸引观众的关键点。电台新闻主播在节目的放送过程中要注重对自己的个性进行展示。新闻类广播节目大都差异不大,要想在众多同行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赢得听众的喜爱,就要在节目中充分的展现个人的个性魅力。电台新闻主播可以在播报过程中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在分析中加入自己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就会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观众收听节目的过程中会被主持人的某个观点或是个人风格所吸引,进而增加了观众的收听率以及对电台新闻主播的喜爱程度。
五、结语
电台编辑在大众媒体中扮演着重要而决定新的角色,他们对一件事的看法和观察角度都影响着新闻的质量和人们的思维取向。电台编辑的想法也就决定着大众对事件的想法。然而,作为一个电台编辑最主要的还是让自己的新闻和节目更具吸引力,让群众们喜爱,做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个电台编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否正确,也就决定着这个新闻或者信息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稳定。社会上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件都会通过编辑的视角和对待这个问题的看法来传达给中国观众。观众看到新闻后的想法大多半都取决于这个电台编辑对此事的看法,所以电台编辑的责任重大,所以电台编辑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确引导观众,不要误导观众,社会舆论有利有弊,电台编辑一旦断章取义,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电台编辑不能为了一时得到大众观众的关注和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而选择断章取义,不能挑吸引观众眼球的事情报道而不顾后果。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导大众理性思考,绝对不可以带领大众扭曲事情原貌。所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电台编辑必要的素质。
(二)能够准确而迅速的做出正确判断
电台编辑的经验再丰富但都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难解决和意外的事情。电台编辑是社会事件的直接报道者和理解者,所以遇到难以判断的事情电台编辑需要做出准确而迅速的判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时刻保持冷静而清醒的头脑,对事物进行正确的判断,同时,电台编辑要不断的完善自身的修养,提高自己对事情的判断能力,做到在报道和理解的时候不出现任何错误,因为一个错误就会产生很多未知的后果。所以,为了避免影响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电台编辑就要对事情做出正确判断,做出正确选择,在报道中把正确的想法和事情的原委告知观众。同样不可断章取义,不能自己想什么就报道什么,错误的想法不可以存在。看清事实,摸清事情的脉络,对事情做出正确的判断。不妄下定论,乱加评论,也不要因其他人的想法和社会思维影响自己的判断。
(三)严格按照公民应履行的职责和义务要求自身
作为中国的合法公民,平时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要严格履行自己应该负起的责任和义务。电台编辑同样也必须履行职责和义务。作为一个电台编辑,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要尊重和热爱自己的职业,不要耽误工作而产生负面影响。要提高自己的职业修养,摆正工作心态,不选择错误的道路为自己谋取利益。不能因为眼前利益而误导观众,害人害己。“花无百日红”,利用非正常手段吸引观众的电台节目也不会做的长远。所以,作为一个电台编辑,不仅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而且要摆正自己。做一个合法的公民。正确履行职责和义务,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尽自己的力量。
(一)关注民生民情,贴近群众
通常人们看新闻听广播都喜欢关注自己的身边事,民生问题也是需要电台编辑着重关注的。因为国家大事固然重要,但是,离大众观众比较遥远,所以电台编辑要走近群众,关注民生。同样也要就民生问题为观众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观众感受到主持人的温暖和关心,得到了安慰观众就会喜爱这个节目。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关注,所以关注民生,贴近群众是创意策划的第一个建议。听取观众的需要,表达自己的关心和解决办法,是快速得到观众关注的方法。
(二)及时准确的更新节目信息
每一个人都希望每天都接触到新鲜事物,每天周而复始的工作已经很厌烦了,偶尔听一听电台节目如果还是昨天的新闻内容他们肯定不会再次收听。同样,节目内容也是电台生存和与其他媒体竞争的主要手段,比的就是谁能拿到第一手新闻,谁能快速的解决观众需求,所以要及时的更新节目信息。电台编辑也可以通过自己独到的见解策划出属于自己的节目类型和节目内容形式。以各种方式方法满足听众的需求,让电台节目多元化,以多元化的方式报道电台节目,发挥广播的优势,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的为观众做报道。3.创新节目形式,改变传统报道。
自电台建立以来,人们都习惯了传统报道的方式,对待传统方式也较为厌倦了,除了主持人的声音有一部分吸引外,渐渐的就不太受电台报道的吸引。所以电台编辑一定要努力创新节目形式,改变传统观念,提高节目收听率。比如可以每天早上播放大众喜闻乐见的相声、小品。人们在早晨的时候听到这些相声和小品,这一天的心情也会受到好的影响。或者以音乐插曲的方式播放今天的新闻,什么样的新闻就配什么样的音乐,吸引大家收听电台节目。建立与观众互动的模式,多接听听众的电话,听听听众内心的声音,电台编辑也可以多采取听众的意见,与听众做朋友。主持人与听众多多交流,使电台节目接地气,使电台节目更加人性化。
再比如,可以在夜间的时候增加情感问题的解答,邀请心理方面的专家,为的听众解答内心和生活上的不愉快。走进听众的内心,根据他们的需求来制定电台节目的类型,根据他们的喜好来创新节目形式,使听众喜爱是电台编辑的最终目标。除此之外,不要害怕在接听听众电话时发生的任何意外情况,听众的意外情况也是改变固有电台报道模式的一种方式,所以,主持人需要冷静,保持清醒的头脑解决这件事情,不管什么样形式的意外主持人都不要拒绝,要欣然接受。冷静接受。所以电台编辑要开发电台新节目,改变传统的报道方式,使大家喜爱就要努力顺应听众的感受和建议。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物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所以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也逐年增高。电台节目的整体水平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们的需求变化而变化。电台编辑要不断完善电台节目的质量,努力提升节目的品味,电台编辑同时也要完善自己的学识与水平,使自己做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电台节目。要时刻保持政治、经济、文化的敏感度,不断调整节目的发展趋势,再高谈阔论的事件和视角都回归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让他们从节目里感受到生活,产生共鸣,紧跟时代的步伐,根据时代的发展制作顺应时势的节目。为了电台节目的顺利发展,电台编辑要提升电台节目的整体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们提供优质文化产品,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话心理咨询电台夜间热线谈话节目异同点互补性应对
目前,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先后开设了电话心理咨询业务,广播电台也纷纷设置了夜间热线谈话节目,给那些由于受心理疾病困扰而处于极度烦恼、痛苦状态的人一些劝告、抚慰和具体的帮助,因而受到社会广泛欢迎和支持。有鉴于电话心理咨询业务和电台夜间热线谈话节目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运作上也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十几年来策划、编辑、主持电台夜间热线访谈节目的体验,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并对电台夜间谈话节目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能为推进和完善未来电话心理咨询业务和电台夜间热线访谈节目提供一点借鉴。
一、什么是电话心理咨询和电台夜间热线谈话节目
电话咨询(telephone unseling),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咨询人员利用电话给求助者以劝告和安慰的一种咨询形式。它在防止由于心理危机所酿成的悲剧(如自杀与犯罪)方面有着特殊价值。
1953年英国首创此类机构,命名为“撒马里坦斯”(Samaritans)。1960年美国洛杉矶自杀防治中心开始用电话咨询。其后,德国的“电话呼救”、法国的“友情505”、前苏联的“生命电话咨询处”、日本的“生命电话”等电话咨询机构相继建立。心理咨询员不分昼夜守候在电话机旁,随时帮助求助者度过心理危机,必要时还赶赴其所在地进行现场心理疏导和帮助。有人称这种心理咨询的电话为“希望线”和“生命线”。
这种电话心理咨询方式的优点是,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咨询迅速及时,往往求助者在精神极度紧张、处于崩溃边缘的紧急关头,能及时得到心理上的支持,的确可以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
广播电台夜间谈话节目多安排在午夜前后,它是由主持人与通过热线电话参与节目的听众一起就学习、工作、生活、恋爱、婚姻、家庭、事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实现大众传播的特定功能的节目样式。
世界上第一档电台谈话节目,是1921年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斯菲尔德的WBZ电台播出的,话题是为农村听众讲解有关农场经营方面的问题。
我国的电台夜间谈话节目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听众通过电话与主持人进行现场交流,并以直播的方式对公众广播。这样一种相对新颖的广播节目样式,既为广大听众搭建了一个情感释放、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为改善人际交往、疏导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作用而受到听众普遍欢迎,也为广播赢得了相对固定的听众群体和相当高的收听率。用余秋雨先生的话说,这类节目既是一种新的广播形态,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新文化形态。
二、电话心理咨询与电台夜间热线谈话节目的异同点
A.共同点。
(一)两者都遵循共同的心理咨询基础理论,如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
(二)两者的咨询技术也基本一致,即都强调咨访关系、倾听、共情、理解等技巧的重要作用。
(三)两者都以电话作为连线,都具有跨越时空、方便快捷、主动灵活、经济有效和相对易于开展的特点。
(四)两者都具备完全或相应的匿名性、私密性的特点,有利于保护求助者的隐私,并有助于求助者敞开心扉。
(五)一般情况下,两者都需要提前预约。
通常,电话心理咨询都要提前付费,然后预约好咨询时间;国际上心理咨询的单位时间通常是50分钟,当然,在双方同意的情况下,咨询师也可为求助者进行两到三个单位时间的咨询服务。如果需要,还可预约下一次的咨询时间,一般可以一周几次,也可以一月几次,以保证心里抚慰的连续性和心理疾病的治疗效果。
电台夜间谈话节目需要预约是因为:其一,电台是大众传媒,在该节目中除了要完成给求助者(或称节目参与者)帮助的任务外,还肩负着舆论引导的任务,因此,在节目播出之前必须对求助者所要讲的话题进行遴选。其二,电台夜间谈话节目都有自己的专栏和专门的时段,所有的咨询和交流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完成(当然也可以在节目结束后同主持人进行节目以外的交流),所以必须进行事前策划。
B.不同点。
(一)通话主动权属不同。
电话心理咨询由求助者掌握着通话的主动权,他们可以随时拨通或挂断电话,与服务者进行沟通或终止交谈。这种主动权的掌握为求助者提供了某些方面的便利,但同时也可能会影响到咨询进程的顺畅。
电台夜间热线访谈节目因考虑到其他更大方面的广播受众,必须对求助者(或节目参与者)作出要求,如导向方面的问题、不便对公众广播的相关问题、在节目的正常进行当中参与者不得随意挂断电话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通话的主动权掌握在主持人和导播手里。
(二)服务者主体身份不同。
在电话心理咨询服务中,咨询师是服务者的唯一身份,咨询过程中,这个角色是不会改变的。而在电台夜间谈话节目中,服务者具有双重身份:主持人和心理咨询师身份,即既是主持人又是心理咨询师。许多电台夜间谈话节目的主持人本身已获得或持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如武汉电台音乐广播《今晚我和你》节目的主持人,就是湖北省最早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咨询师之一,也是中美精神心理研究所的资深会员。
(三)影响力不同。
电话心理咨询服务中的心理咨询师,无论是身处个人工作室还是在心理医院,在整个咨询服务过程中凸显的是咨询师个人对求助者的影响力。在电话心理咨询中,出于对求助者保护的考虑,进行的都是一对一的咨询,私密性和保密性极强。即便是出于对咨询的连续性或备研究之用的资料等因素的考虑,对咨询过程进行必要的录音和录像都要经过求助方的同意方能加以实施。所以,咨询师的作用仅仅是对求助者而言,影响力相当有限。
在电台夜间谈话节目中,因为广播是其主要的传播手段,主持人对一个参与者或多个参与者通话,在广播能够覆盖的地方,只要听众锁定所在频率,主持人和参与者的对话便可传播到四面八方,没有任何限制。节目播出时,一人参与,受众何止万千?其影响力是电话心理咨询无法比拟的。
(四)信任度不同。
电话心理咨询服务,其过程均以心理咨询师个人行为为主导,即便在心理医院,心理专家、咨询师挂牌出诊咨询,求助者也需要一段时间的沟通和了解,彼此间才可能建立信任关系。所以,电话心理咨询的初始阶段,彼此往往要经历一个试探和了解的过程,逐步建立起信任关系后,才可能进入正常的咨询程序。
而电台夜间谈话节目则不同,因为是大众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其权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受众对电台和电台主持人有一种天然的信任感。而且,在节目进行的过程中,尽管主持人与参与者(求助者)也是一对一地进行现场交流,但因为节目同时也在对公众广播,除具体的节目参与者外,更多的其他受众在收听节目的过程中就完成了对主持人个性特点、专业水准、道德品质、主持风格等方面的了解和熟悉,不需要像电话心理咨询那样经过一个逐渐熟悉和了解的过程。
(五)服务时间和时长不同。
24小时全天候服务是电话心理咨询一大特点。很多情况下,电话心理咨询服务处于全天待机状态,即随时准备为求助者提供服务。所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情况下,求助者都可以拨打该项服务热线,随时得到帮助,同时不受通话时长的限制。
电台夜间谈话节目必须在既定的时间段定时播出,所以,参与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段以内打通热线电话与节目主持人进行交流,且通话交流的时间不能超过节目规定的时长。
(六)匿名性和私密性不同。
这似乎与“A(四)”自相矛盾,其实不然。电话心理咨询与电台夜间谈话节目在这一点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很大差别。这是二者的工作性质和服务主体决定的。
电话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是求助者,基本上是一对一,对象单一。又因为是通过电话进行沟通,为求助者的匿名性和私密性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有效地消除了求助者的羞耻感。如果排除其它因素,可以说这种方式的交流基本上可以做到无话不说。
电台夜间谈话节目则不同,它的服务主体客观地讲应该是广播受众。因为要对公众播出,节目参与者的匿名性和私密性也就大打折扣。同时,考虑到节目的影响力和舆论的引导作用,电台夜间谈话节目也不可能做到无话不说,而是要经过仔细的遴选,严格的审查,详尽的策划、编辑,而后方能用于节目播出。这时候,节目参与者这样一个被服务者的位置,客观上已经让位于广播受众这样一个服务主体而退居次要位置。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节目参与者的角色已悄然发生了转变,他不仅仅是一位被服务者,同时还是一位服务者、一位演绎者和教育者。这时电台已经通过广播将主持人和节目参与者之间的对话发送出去,用他们之间的对话、交流和沟通来影响和引导广播受众。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主持人同时又是心理咨询师,他掌握和把控着整个过程的始终,是电台夜间谈话节目的主导者。
通过将电话心理咨询服务和电台夜间热线谈话节目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两者间孰优孰劣并不成立。两者应该是“点”与“面”的关系,是极具针对性与普遍意义上更具代表性的关系,是专业化与相对不够专业化的关系(指心理咨询本身而言),从根本上讲是不可相互替代的互补关系。
电话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是某个个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点”。而电台夜间谈话节目服务对象的主体,是所在频率覆盖范围内,在线收听的广播受众,是“面”。这也是因为各自的工作特点和工作性质决定的。
电话心理咨询因为自己的工作特点和工作性质,决定了它可以为自己的服务对象进行深入、涉及多个方面、有针对性且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咨询服务工作。
尽管电台夜间谈话节目的话题或内容与电话心理咨询相类似,但因为向公众广播,服务主体不同。因此,节目涉及的话题或内容更倾向具有代表性和更具普遍意义的,且不可能做太多的深入。这样,相比较电话心理咨询服务而言,也就显得不那么专业了(除主持人专业资质的个体差异外)。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电话心理咨询服务与电台夜间热线谈话节目实际上都是从事相同的工作,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只不过因为各自的服务主体不同,其操作程序、运作方式、传播途径、目标受众等方面自然会产生差异。但目标一致:为某些存在心理疾患的求助者,在工作、事业、婚姻、家庭以及人际交往方面碰到某些问题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劝导、抚慰和实实在在的具体帮助,为人们搭建一个释放情感、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为改善人际交往、疏导社会矛盾、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而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几点思考
第一,加强电台主持人心理学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弥补专业能力上的不足。
现阶段,各电台夜间热线谈话节目类主持人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这是不争的事实。不客气地说,在有些电台的夜间热线谈话节目中,主持人在和人谈话、与人沟通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带有一种优越感,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与人沟通时常常喜欢扮演教育者的角色,说教多于劝慰。这样一种操作模式自然就会与节目参与者和听众产生距离感,从而使节目的内核发生了变化,即节目带有一些表现(对节目参与者而言)和演绎(对主持人而言)的意味。因此,我们以为,加强主持人在心理学专业方面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主持人的职业素质和执业修养,是我们面临的十分紧迫且十分重要的任务。只有这样,才可能将夜间谈话节目办得更纯粹一些,更贴近老百姓一些,更实在一些。
第二,拓宽沟通渠道,加强节目以外的沟通。
节目之外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要即时开通谈话节目的工作电话,保持与听众的联系。这个电话除保证正常的工作外,还应具备相应的电话心理咨询功能。作为夜间谈话节目的延伸,它可以更深入、更有针对性地为节目参与者(或求助者)提供咨询服务,弥补电台夜间谈话节目难以深入,针对性不强的某些不足。二是要强化电台和主持人的影响力,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围绕主持人的节目QQ群、博客和论坛,搭建电台、主持人与节目参与者、广大听众沟通互动的更大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听众不再仅仅是咨询者和被服务者,还是名副其实的参与者。他可以在其中发表自己的高见,也可以作为服务者为需要服务的求助者服务。电台主持人则要求在这个平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加强组织,积极引导,把握导向,将这一平台真正打造成为电台夜间谈话节目的无限延伸空间。
一、增强地域文化意识
突出地方文化的首要问题是增强地域文化意识。县级广播电台的收听对象主要是以县城为中心,覆盖本行政区域内的特定群体。因此,县级广播电台的地位和风格、栏目设置及节目特色等都应更多地体现本地区的文化特征。
文化上的亲和力、地域上的亲近感,最能使本区域的观众产生思想共鸣,最后获得审美认同。县级广播电台应根据本区域收听对象的文化结构、民俗风情、生活习惯、人员素质去构思、设置、安排播出不同的节目,使内容和形式更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符合当地群众的文化取向和欣赏习惯。这样才能吸引听众,为听众所接受。
区域文化是本地区人民群众长期生活的创造和积累,并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因此,县级广播电台的节目应当立足当地,以弘扬本地文化为主,吸收外埠文化之长,既融会贯通又个性鲜明。
新野县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化日新月异,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精神文明建设、新市区建设及旧城改造都十分迅速,传统的内陆小县城已变为现代化的居民区和机声隆隆、厂房林立的新兴城市,原来封闭的文化已被现代文明所代替,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已被抛弃。作为地方广播电台,有责任将这个时代与社会的变迁过程以及旧城老屋的历史文化资料记录下来,设置一固定的栏目播出,同时为后人留下了解这一阶段独特的人文景观。这些是中央台、省台不去做也无法做的事。
依此而论,深入挖掘本地的历史文化,创制这种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及时代意义的广播作品,应当成为县级广播电台首选的题材。它会促使人们对于当地文化内涵形成富有个性的共识,县级广播电台的节目,亦将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烙上鲜明的地域性与时代性兼备的文化印记。
二、增强社区文化意识
突出地方文化的第二个问题是增强社区文化意识,以社区文化作为报道的主要题材。这主要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方面,县级广播电台作为最基层的宣传媒体,就目前人力、物力、经验等方面而言,无法与中央台和省、市级台匹敌。表现重大题材、制作广播专题显然不是其所长。因此,县级广播电台除搞好正常的新闻报道外,要眼睛向下,把话筒对准寻常百姓,对准社会生活的微观细部;去表现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去细致地描摹、展现普通老百姓的真情实感,这些正是县级广播电台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另一方面,寻常百姓也乐意接受这样的节目,愿意让话筒对准他们的生活,希望能通过电波表达他们的酸甜苦辣,希望能够让社会听到他们真实的声音,以满足他们渴望接触社会、参与生活的情感需求。所以这一类广播节目,必定能触发他们的收听兴奋点,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达到良好的互动效果。
三、增强家庭休闲文化意识
突出地方文化的第三个问题是要增强家庭休闲文化意识。这主要表现在县级广播电台的节目最贴近本地人民的生活,反映的都是他们身边的事,与每个家庭息息相关。
其一,是每个家庭现代生活的需求。一是现代家庭的社会发展空间增大。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比,给每个家庭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家庭的个性不断凸显。如当前家庭经济的异常活跃就是例证。在城区,家庭宾馆、家庭商店、饭店到处可见,家庭加工厂、运输户、修理户越来越多;在农村,家庭养殖户、种植户、林业承包户不断壮大。家庭经济组织的兴起,极大地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家庭在社会的自主地位不断增强,家庭成员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也日趋家庭化、共性化。二是家庭自主支配的时间增多。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实惠的同时,也给每个家庭带来了更多的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双休日、“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这无疑增加了城市居民家庭休闲的时间,作为大众传媒的县级广播电台要研究居民家庭的文化消费趋势,更好地开发老百姓的家庭休闲时间段,丰富他们的家庭休闲文化。三是现代家庭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随着家庭物质生活的富裕,家庭成员文化水平的提高,他们在享受丰裕物质生活的同时,更渴望有多彩、充实的家庭文化生活。现代家庭对广播节目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这既为我们精办节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我们办好节目提供了更多可以利用的节目素材。
其二,是县级广播电台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新野县广播电台的节目基本都实现了共缆传输,广播信号质量明显提高,听众群体显著增加,为了吸引听众,我们开办了适合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听众收听的节目,使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层次的听众,都可以听到自己喜爱的节目,极大地丰富了家庭休闲文化。因此,如何进一步开发与家庭休闲文化相关的广播节目,提高节目质量、品位、审美趣味,寓教于乐,理应是县级广播电台努力的目标。鉴于这种考虑,在市场经济相对活跃的今天,相应地多开辟一些知识类、趣味类、服务类、观众参与类的节目,或多一些适合老人、少儿、妇女收听的节目,这样既把当代社会文明及时有效地传输到每一个家庭,同时县级广播电台又自觉地承担了加强家庭文化建设、改善家庭文化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使命,使县级广播电台的节目更贴近家庭文化的需求。
突出地方文化特色,要处理好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辩证关系,县级广播电台是大众文化的传播媒体之一,在其消闲娱乐方面应力避“平、俗、浅”的弊端,但是同样也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它应该具有的消闲娱乐功能。事实上,任何严肃的文娱节目总是有一定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的,融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于一体。为了给广大听众创造一方健康的精神休闲绿地,县级广播电台作为老百姓身边的电台,理应为他们创造、提供更多更好的反映地方文化特色的广播节目。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达到1.5亿,根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01年全国听众收听状况调查表明,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听众经常收听广播节目的占38.8%,老年节目的关注度高达17.8%,属于固定群体高收听率节目。不断增大的受众群使得广播尤其是老年广播的市场越来越广阔。并且在老龄化社会,拓展老年节目(频率)是广播在专业化趋势下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一个新的机遇。
老年节目之所以会给广播带来新的机遇,主要是由于老年群体呈现出和以往不同的新特点,并且老年市场前景广阔,所以电台能在这块领域生存和发展下去。
受众规模发展力分析。老年听众基数大、增长速度快。2006年全国老龄办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
受众消费力分析。广播经营业者的一个认识误区是认为老年人收入水平低,购买力弱,消费观念落后,老年消费市场和老年产业前景难料,因而创办老年频道和增加老年节目的经济效益也就无从谈起。老年人作为日益庞大的社会群体,其购买力总和也是相当可观的,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城市老人中有42.8%的人拥有储蓄存款。另外,老年人的退休金到2010年将达8383亿元,2020年为28145亿元,2030年为73219亿元。老年人群潜藏着巨大的消费能力,其中的商机不言而喻。
中国老年消费者在消费行为方面发生的变化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消费观念年轻化、消费心理成熟化、家庭角色弱化、补偿心理强化等。
内容和功能发展力分析。从目前情况来看,老年节目主要是老年养生保健、心理、娱乐、情感、教育、消费、维权等方面,对生活中老年群体的深层次内容的挖掘欠缺。
广播优势发展力分析。从老年受众角度来讲,广播和其他媒介相比也是具有比较优势的。(1)广播是平民化的媒体,可以不受文化程度的影响,再一点就是其便捷性,晨练、聊天、做家务都可以收听。(2)老年群体都经历过广播的繁荣期,对广播有一定的情感。(3)老年受众、老年节目是容易被大多数媒介忽视的领域,广播介入其中,面临的竞争要小,胜出的可能性要大。(4)老年人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加上“视觉退化”等生理原因,老年人会选择伴随性强的广播作为娱乐消遣的工具。据央视索福瑞对2007年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广播收听率调查结果显示,55岁以上的老人占所有收听广播人的比例分别是6.4%、7.2%和6.8%,比所有其他的收听人群的比例都要高出很多,可见老年人是广播受众中的最大的群体,并且广播是低投入高回报的媒介。
针对老年群体呈现的新特点,广播电台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和探索。
延伸老年节目时段,加大节目比重,有市场能力的地区实现频率专业化或准专业化。老年听众的市场需要培育,因为目前老年听众的特点是分散收听,一般集中在新闻频率、文艺频率(戏曲频率)、生活频率等,收听的节目包括新闻、生活资讯、评书、小说、谈话、健康、戏曲等类型。
对地市级媒体来讲,可能不具备再设置专业频率的条件,但是对老年群体来讲具有接近性,因此可以在原有老年节目和听众调研的基础上利用次黄金时间上下延伸节目时间扩充节目,增加老年听众对该频率和该时段的注意力,培养受众收听习惯,提高本频率的总体收听份额。
节目细分,凸显需求个性化。老年听众内部也有不同层次,如年龄、性别、文化层次、城乡、爱好等,因此如果节目没有具体风格和内容的差异性和稳定性,凡是和老年人有关的都在一个节目里放,或者节目定位不准,也不一定能赢得受众。
从目前情况来看,老年节目主要是老年养生保健、心理、娱乐、情感、教育、消费、维权等方面,在节目编排制作过程中要将具体的内容细分化、固定化,有效培养老年听众对某一细分节目的关注度和忠诚度,也便于广告商有针对性地投放广告。
增强节目情感传播和传受互动。老年广播节目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要求节目播出要注重互动性、参与性,运用受众与广播、受众与受众的交融心理和交融行为,即通过交融互动来扩大传播的社会效果,争取更大的社会影响。老年人在心理上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希望长寿;希望生活安定幸福;希望受到尊重;希望为社会发挥“余热”。同时,他们还有一个突出的共同心理,那就是害怕孤独。老年人害怕的是孤独,倾诉欲望胜于其他群体,因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老年节目《桑榆情》开设的爱心版,以来信、来电为新闻线索,倾听老人的心声,帮助老人寻找亲人朋友,沟通人与人的感情。
活动营销是近年来媒体公关比较流行的一种方式,活动既可以推广频道和节目形象,又能在活动的辐射影响中,吸引新的受众,起到一种良好的互动。天津电台新闻台老年人广播节目《枫叶正红》,节目的收听率始终保持在天津电台全台节目的前列,就得益于《枫叶正红》常主办大型社会活动,使节目的影响力不断延伸。
品牌栏目(频率)的多元化经营。目前老年节目(频率)的广告主要是药品和保健品广告,商品种类单一,这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老年消费市场的不成熟和我国针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造成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老年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培植,广告投放的数额会越来越大,商品种类会越来越多。
广播业的内部和外部竞争很激烈,目前整个媒介市场都在分众化,“有车一族”拯救了交通广播、“爱乐一代”催生了音乐台,老年广播在老龄化程度加深的今天也焕发出生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是一个双赢的举措,在老年受众市场尚未全面开发之际,广播是否应立足优势打好这张竞争牌呢?
全媒体环境下,一些新兴的媒体传播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如手机、网络电视,这些新兴的媒体具有互动性强、多元化等特点,为民众解决各种各种的服务,而且实效性也比较强,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 很显然对于地方电台的新闻节目来说,短时间内是无法超越的。这种供应格局就影响到了地方地台新闻节目的市场份额,还削弱了地方电台节目的市场地位 。
1.全媒体竞争下地方电台新闻节目如何突围
1.1把握当地受众的收听兴趣
众所周知,地方电台的主要收听群体就是基层,因此地方电台要想突围就必须要立足于实际,把握住当地民众这样的受众群体,认真地做调研,调查当地民众最感性的话题,以此来制作出当地民众感兴趣的新闻节目。因此在报道新闻时,地方电台应该立足当地视角,让本土新闻成为主角,多报道一些当地老百姓身边的真人、真事,以及跟当地民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政策的变化、市场的变化、环境问题、食品安全、收入分配 、医疗、住房,生活压力、情感等,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把老百姓关心的话题讲清楚、讲明白。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政策,让群众听得懂、信得过、用得上。
把握住当地民众这样的受众群体才能有效地激发当地民众的收听热情,让其对地方电台产生依赖感。
比如去年的两会,我们没有像以往惯例局限在人大代表遇到群众、规划未来、规划思路 ,致富、贷款、就业这些老话题, 主题报道应该选取什么样的事、什么样的人物来表现, 贴地飞行四个字就是答案。越大的主题报道就需要越小的事、越真实的人物、越鲜活的故事来表现。 所以我们从小事着眼,用真实的人物和生动的故事, 体现我市深化特色小城镇建设 、采煤沉陷区治理搬迁,着力建设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发展后劲大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 发展专业家庭农场, 严防土壤污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集中报道,同时也把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新模式表现出来。这些就让主题报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所以电台记者、编辑、主持人要把双脚踩在大地上,深入到厂矿企业、农村社区等各个角落,把话筒对准群众百姓,视百姓为亲人,与他们交朋友,才能挖掘出一个个鲜活的新闻故事,把隐藏在政府文件、公文中的新闻通过电波鲜活地呈现给广大听众。
1.2加强地方特色的选题策划
上文中提到地方电台的主要收视群体就是当地的民众,因此在全媒体竞争下,地方电台还必须要加强地方特色的选题策划,以此来吸引收视群体的注意,提高注意力。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民众们所感兴趣的自然是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新闻事件,加强地方特色新闻的选题策划,才是地方电台对抗各大省级卫视和互联网媒体的主要优势条件。如电台可以播放一些当地的特色节日,如我市的摔跤节、庙会、采摘节等,赢得当地观众的好感, 从而拉近了新闻和听众之间的距离,让新闻更加接地气。
2015年,我们在街头采访,无意中看到一支特殊的娶亲队伍,数十个年轻人边走边放鞭炮,人们簇拥着一位骑着自行车的小伙, 车后座坐着身穿白色婚纱的新娘, 车上还绑着五颜六色的气球和红绸子 ,一打听原来是在北京打工的忻州小伙子段志敏,回家乡骑自行车迎娶新娘的事。 针对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结婚比阔气、讲排场的陈规陋习,我们及时采编了《骑着单车娶新娘 一路欢喜一路歌 》 一分半的录音报道,这一短消息新颖鲜活, 忻州小伙独特的迎亲方式倡导了节俭、环保的婚俗新理念,新闻一播出一下子就调动了当地市民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新闻价值。
一位著名战地记者说过:如果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离炮火不够近。新闻记者只要立足基层,卷起裤脚,爬矿山,下田头,与老百姓唠家常、谈家事,就能随时发现闪光点,就不愁写不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来。
2.提升当地新闻制作的质量
影响地方电台新闻节目发展的一大主要原因就是其新闻制作水平不高,要知道新闻传播不仅要靠数量,还要靠质量,因此在全媒体竞争下,地方电台要想突围就必须要提高自己新闻制作的质量。虽然近几年地方电
台一直在追求时效,保证其新闻节目的时效性,然而制作的新闻节目缺乏深度,主要体现在地方电台新闻记者的业务水平不高,采访无论是设备,还是业务能力、技术都水平不高,并且新闻的后期编辑能力也比较差,因为理论素养、新闻知识欠缺 ,主持人在进行新闻评论时也无法说出针对性的有深度的见解 。因此地方电台新闻节目必须要提高其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对主持人、记者、编辑等進行定期培训,培训其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可以邀请一些省级的优秀专家来电台进行指导培训,特别是新闻记者自身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做出有深度、有新意的节目。
回顾我自己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的写稿经历,以及自己100多件获奖作品,采制的一些有影响的获奖节目。总体来看都是报道形式体裁多样,内容视角丰富,主题鲜明突出,起到了鼓舞、教育、引导、激励的作用,并有借鉴作用以及责任担当。作品中人物的思想、行为代表和体现了时代精神,节目播出后在听众中能够产生共鸣和反响。如获得新闻 一等奖专题节目《时代先锋》、长消息《十分钟生死瞬间》《泪水和汗水铺就的清华路》、评论节水已不是新话题等节目。
有时候想想感觉好新闻其实很简单,就在举手投足之间,就在生活的点滴之中。所以我们要从一些不被人们注重的普通事件中,捕捉到寻常中的不寻常。
3.加强与当地民众的互动
互动是为了获得双方的信任感,增进双方的互相了解,从而通过互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双方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因此在全媒体环境下,电台新闻节目要想突围就必须加强跟当地民众的互动,让新闻跟当地民众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目前地方电台新闻节目的互动还依然停留在热线电话和网站留言上,互动效果明显不足,地方电台新闻节目应该走进民众,跟当地民众进行面对面的实地采访,以此来了解其生活所需,为其解决相应的需求,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其收视率,切忌只曝光民众的问题,不为其进行解決,这样长此下去,就会影响其对当地电台新闻节目的信任。地方电台跟省级卫视不一样,其对当地民众有极强的依赖性,要想保证其新闻节目的收听率,或者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进民众,跟民众进行互动,提高互动效果,有效地拉近新闻跟民众之间的距离,让其对地方新闻产生兴趣,从而保证了电台新闻的收听群体。
4.加强跟新媒体融合的意识
在全媒体环境下,无论是哪家媒体都无法凭借自己的力量来覆盖所有信息,因此地方电台新闻节目可以加强跟新媒体的融合,利用其优势和自身的优势来突破重围,提高自己的收听率。地方电台新闻可以通过不同的新闻内容和形式来结合不同媒体,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电视新闻节目,如可以将网络杂志、网络视频、微博以及微信等融合到电视新闻节目中,拉近跟受众群体的距离,加大受众群体的规模。并且还要不断地拓宽新闻节目的视野,丰富新闻内容的信息量,整合新闻节目的信息资源,以此来实现跟新媒体的融合,利用新媒体广大的收视群体,提高地方电台新闻节目在全媒体环境下的地位,提高其竞争优势。
“内容为王”依然是广播焕发新生机的制胜法宝之一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张振华在主题演讲中强调,在全媒体时代,广播改革的背景虽然变了,但广播的改革方向没变,依然是以“内容为王”。注重内容建设,以优秀的广播节目吸引听众是广播发展的一条不变的真理。新媒体时代,优秀的广播节目内容资源仍然缺乏,广播节目的最终竞争不在技术而在内容上,“内容为王”是广播媒体发展和改革创新的永恒趋势,也是广播媒体取胜的法宝之一。广播如果能够制作出优秀的节目内容,发挥好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仍然可以焕发出新的生机。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教授提出,四网融合时代广播发展的机会之一是内容的创作与生产。在媒介技术日益更新的时代,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媒介而是媒介终端上有附加值的内容,因此,广播媒体发展的关键仍然是内容。全媒体时代,音频的载体和平台日益融通,广播不再被称为广播,而是成了音频媒介。在新媒体上,一个好的内容可以在多个平台上实现其价值,在渠道不断扩张的同时,内容的质量才是竞争取胜的关键和根本。因此,传统广播应注重内容的开发与创作,不断提高内容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促进内容产业的发展与壮大。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申启武教授认为在全媒体时代,内容生产是广播发展建设的第一要务,“内容为王”是广播发展革新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对于传统广播来说,只有创作出优秀的内容产品,才能永葆生机。因此,传统广播应致力于内容生产的建设和创新,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内容产品。
广播“迎娶”新媒体,融合创新才能永葆青春
在全媒体时代,新媒体的迅速发展逼迫广播进行改革,思考新的出路。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张振华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将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比喻为新媒体的“逼婚”,即新媒体“逼着”广播迎娶这个“新嫁娘”,组成新的家庭。只有与新媒体联合发展,传统广播之树才能常青。传统媒体在走全媒体之路时必须抓住恰当的结合点,不应贪大求全、全面出击,而应抓住一点,集中发展,实现内容或渠道等方面的优势突破,将单方面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他认为手机广播就是一个待挖掘的潜力区。如今,手机网民已达3.18亿,而收听手机广播的仅占总人数的3.5%,手机广播还有很大的市场等待开发。另外,广播与微博的融合也是一个创新之举。如今,国内300多家电台已开通微博,广播利用微博的内容资源进行节目内容预告和更新,加强了与听众的互动。因此,广播走与新媒体融合之路是实现广播转型和发展的不二选择。
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张云江结合广东电台的实践,作了题为“新媒体:广播发展的新机遇”的演讲。他回顾了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与新媒体融合的发展历史,结合实际经验,论述了传统广播应借力新媒体,“善假于物”,主动适应商业和技术变革潮流,以新思维武装自己,赢得发展空间。他认为,当广播遇上新媒体时,应当采取不同的手段与之进行优势互补,开发多媒体资源,走全媒体传播之路。广播只要“大胆探索、精耕细做”就一定会有好收成,传统广播应积极与新媒体进行融合,使广播不但听得见,还能看得见,挖掘广播发展的新潜力。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申启武教授认为在当下社会,网络媒体的发展势头虽然很猛,但是网络媒体的品牌效应不强大,传统媒体依凭其多年来的品牌建设优势,通过跨媒体合作与全媒体融合,可以有效地将自身的缺陷进行弥补。如今兴盛的“微电台”就是传统广播和网络新媒体的完美结合。“微电台”为听众开辟了新的接收渠道,加强了传统广播与听众的互动,优化了传统广播的传播效益。传统广播应在全媒体融合上开辟新的战场,将自身的优势与新媒体的特点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实现广播的新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国外传统媒体创新之举的借鉴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教授以纽约时报集团和BBC为例,讲述了国外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发展策略,提出后Web2.0新闻时代的广播媒体策略应趋向个人化、移动化、互动化、平台化和社区化,广播媒体将由内容提供商转向聚合型媒介平台。如今,国外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开发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英国五大公共广播服务机构相继开发网络平台,打造展示媒体内容的新平台。BBC开发了多种新媒体业务,其中的3G技术打破了不同媒介之间的界线,实现了广播、电视、网站、移动终端等传播渠道的大融合。BBC个人化的广播电视台,植入社会化媒体,注重受众的高度参与性,为听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我国广播的发展可借鉴移动媒体、社会化媒体的优势,开辟多种新媒体平台,推动广播内容的整合与个性化定制,促使传统广播走向个性化、互动化、移动化和社会化,打造个性化的广播媒体新平台。
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台长覃信刚从宏观的角度论述了“广播强国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我国的广播事业要发展,必须借鉴世界广播强国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办有中国特色的广播,推动全国广播建设的发展。他认为世界广播强国有以下几个经验是值得借鉴的:一是法规的引领,即开放管制,鼓励竞争;二是实行双轨制,将公共广播与商业广播分开发展;三是创办类型化的电台,进行受众细分;四是进行全覆盖;五是实行本土化和广播网联播;六是广播的直播与互动;七是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八是良性的市场竞争;九是广播人的职业精神。他还结合国内广播发展的现状,论述了我国广播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国内广播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建议,并进一步认为我国建设广播强国的总体思路和主要途径应是:加快构建有利于广播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稳步开发频率资源,实施全国全覆盖;开办有中国特色的类型化电台;建立全国性的应急广播体系;推进广播产业跨越式发展;加强新媒体建设,坚定不移地把传统广播做大做强,进行媒介融合、台网互动与全媒体建设;建立人才培养与建设机制,推动广播的后续发展,为广播的未来发展培育人才。
发扬广播独特的听觉优势,大力进行节目创新
广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特点,既是弱势也是优势。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张振华认为广播使听众从疲劳的用眼时代中解脱出来,给听众带来娱乐和放松;广播私密性、交流感强的特点特别适用于谈话节目。因此,充分利用好广播谈话节目这个平台,制作出优良的谈话节目,抓住听众的耳朵,加强与听众的思想交流与情感交流。他认为广播谈话节目只要有正确的导向、合理的编排、给力的主持人,就可以办得好。在转型时代,广播人应重视谈话节目这一阵地,大力进行节目创新,办有情感的、有思想的、知性的广播,把谈话节目做足做精彩,打造广播谈话节目精品,将广播所具有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广播的伴随性和移动性等优势使得广播在汽车广播、交通电台、移动广播等领域开辟出新的疆土。浙江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董传亮结合浙江台的实践谈到汽车广播的发展前景,认为如今广播的车上收听量已超过家庭收听量,交通广播的广告吸附能力日益增强。广播应抓住移动人群这一块,集中力量办好类型化、有特色的汽车广播,发展汽车新闻台,汽车财富、音乐频率,办好交通台的节目,大力开发移动广播等,注重汽车广播、交通电台节目的创新,将车上的听众牢牢抓住。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汪良由珠江经济电台改革的开端讲到现阶段广播改革的发展状况,他认为珠江经济电台的节目改版奠定了中国广播节目改革的基本方向,即主持人、大板块直播、与听众互动这三方面,对后世影响较大,此后的广播节目改革均离不开对这三者的创新与完善。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总编辑卢文兴结合对台的广播策略和关于两岸话题的广播,论述了广播对台宣传的策略和重点。他认为在对台的文化传播中,应加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传播,树立新的传播观念,纠正重历史文化轻现实文化的偏向,要善于将深层文化转化为表层文化,重视以岛内同胞的视角解读创新文化,实现对台广播的本土化和全覆盖。
“受众变用户”――新形势下受众观念的转变
全媒体时代,个人化、移动性媒体的兴盛使得受众的观念得到极大的转变。在这个人人皆传者、个个皆中心的时代,受众的个性与需求受到极大的重视。以受众为中心,注重用户体验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广播媒体在革新中要转变受众观,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听众的分类、特点与喜好,细分听众和市场,办精致精细的广播,更加注重对于听众兴趣和需求的考察,力求在各方面使听众的体验达到满意。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教授提出全媒体发展的关键在于平台的便携和移动性、服务的个人化与个性化、受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听众是生产者亦是消费者,这几点无不是从受众角度出发来考虑的。全媒体时代,广播媒体开发新媒体传播平台,以便于听众的收听;在节目中增强听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将广播节目与服务进行个性化设置,以更好地满足听众的需求。作为消费者的受众,是媒体发展必须争取的关键群体,因此,广播媒体应更加注重听众研究,致力于打造听众喜爱的广播节目。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朱磊副教授认为,微博的兴盛使得受众变成传播者,广播传播的主体多元化,听众已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有着主动性的用户。广播与听众的关系经历听众受到电波刺激的反应关系模式,到沟通反馈互动的珠江模式,再到如今的邀约创造分享体验模式,广播与用户之间形成了互动关系体验网。这是听众观念转变的结果,也是广播对于听众重视的表现之一。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丁钊副教授探讨了全媒体时代广播媒体的品牌管理,他认为受众在媒介内容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传统广播要树立“用户为本”的理念,充分利用新的媒介技术和手段,为听众创造更多的互动机会,努力提供更多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在新观念的引领下,精心打造全媒体时代的广播新媒体。
一、 看好百姓需求,找准特色定位
吉林市经济广播电台建台之初就倾力打造亲民广播,但由于思维和观念未能从传统广播的窠臼中跳出,数年之后,风景不在。2002年起,我们认真分析了吉林市的城市特点,社会需求和百姓的心态,整合全台人才资源,经过数年摸索实践,重新完成了全台三个主要频率的特色定位和包装:
一是将原有的信息频率改为应急、应需、有用的都市110频率。全力打造“最爱管事儿”的广播。我们从关注出租车安全运营的一个节目做起,迅速拓展成整个频率随时为社会的急、难、险、特服务;从单项动员组织社会救援活动,逐步发展成有计划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从与广播听众互动,稳步发展成与全社会互动。数年时间,“都市110”便成为当地社会和全国媒体关注的亮点。
二是将刚刚开播一年的商业广播调整为快乐893频率,全力打造“最会玩儿”的广播。办经济节目我们人才奇缺,很难办出特色,况且现代都市工作节奏快,精神压力大,而办玩儿的节目,搞玩儿的活动大家都轻松。事实也是这样,快乐893频率“玩儿”了一年,其影响力便远远胜出原有的商业广播。
三是将经广台的“摇篮”频率――“经广603”,重新定位为情感频率,改称“亲爱603”,全力打造最动情的广播。从“情感扶贫”、“情感互动”到“心灵扶贫”、“心灵互动”,“亲爱603”密切关注百姓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将一次次爱的呼唤变成社会各界一次次爱的行动。吉林市上空流动起爱的音符。
二、创新节目、活动样式,把广播办到百姓心里去
明确了频率的特色定位,只是解决了方向问题。要把广播办到百姓心里去,就必须创新节目、活动的样式。
为了凸显“应急、应需、有用”的价值和快速反应的特点,“都市110”一方面强化民生新闻,让关注民生的节目唱主角,一方面采用常态和动态相结合的节目结构,让节目时间表和采编流程随着重大事件走,敢于并善于在社会的风口浪尖唱好主导戏。
“快乐893”则针对北方文化特点和都市青年的特点,创办了“开心聚会”、“东北大杂院”等一批具有浓郁地方文化色彩和社会健康风俗的特色节目。通过这类快乐轻松又富有知识性的娱乐节目,积极培育并展示百姓的健康心理和阳光心态。
“亲爱603”创办的“小巷总理”、“小娟帮你办”等节目,走街串巷,深入社区,给千家万户送去暖流,让爱在社会的互助中不断升华,让困境中的人们重建生活的自信与追求。
与此同时,全台还强化了各类活动的创意和策划,使活动成为节目的有机延展。组织农民购物团进城,组织市民参加开江鱼节和自驾游活动,组织全市市民“娱乐运动会”及“婆媳一家亲包饺子大赛”,组织“咱村大舞台”农民文艺汇演,为浴血斗歹徒的英雄举办婚礼,策划全市廉政文化作品大赛,为自强不息的残疾姑娘、民间剪纸艺术家华丽策划、举办歌唱生命的大型晚会和到北京剪纸的“圆梦行动”等。
2007年,吉林市政府要为地方经济搭台唱戏并为百姓办个开心欢乐的盛大节日。经广台精心策划,主动出击,一举拿下“雪花啤酒节”的承办权。在连续11天的大型文艺演出和群众娱乐互动活动中,经广台新组建的艺术团和全台各频率紧密配合,团结拼搏,倾情展示自己的全部才华和高尚的职业精神,赢得了大家的喝彩!
成千上万的人听着广播去参加活动,又有更多参加活动的人加入我们节目的收听大军,大幅提高了广播的社会影响力。
三、扎根泥土,“金杯”在口碑中产生
吉林市经济广播电台流传着一个“苞米回来了”的故事。说的是经广台建台之初,节目很受百姓喜欢,每年秋季都有人捧着热腾腾的苞米到台里来表达情意。后来由于各种原因经广台全面进入低谷,送苞米的人不来了。2002年起,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经广台快速崛起,成为强势媒体,送苞米的人又来了。这个现实的故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作为党和人民的媒体,必须根植于社会之中、生活之中、百姓之中。节目和活动必须围着社会需求、百姓需求转。正像经广台台歌的一段歌词一样:“泥土给我们生命,太阳把生命照亮。”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在哪。
曾经有一个阶段,我们在节目创优获奖方面羞于见人,这和我们台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无法等同。业内人士也提醒我们在这方面下些功夫。创优是一项重要工作,但我们的想法是:不能为创优而创优,为获奖而获奖,要“金杯”、“银杯”,首先要老百姓的口碑。抓创优首先要抓创新。
基于这种思考,我们围着社会和百姓抓节目和活动,围着节目和活动的影响力抓学习和培训,采取各种机制激励员工岗位成才,创新进取。
我们常年坚持聘请群众听评员,在全台采编大会上进行面对面的不留情面的点评;常年坚持深入社会进行广播收听调查,根据民心民意调整节目思路和节目内容;常年坚持深入社区、企业、军营、学校、村屯、广场和家庭办广播的互动节目,并在重点社区建立了广播服务站;常年坚持与广大听众开展各种联谊活动和公益活动,不断强化广播人根植于社会、根植于生活、根植于百姓的意识和情感。